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范文

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九篇)

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1篇: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学科素养;历史教学;建构主义;复习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的地位尤为重要。历史新授课内容多而散,时间跨度长,每周也只有两节课,所以,历史教师常常苦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遗忘。多数教师会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前上复习课。然而,在实践中,初中历史复习课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型陈旧。教师经常把复习课设计成练习课。为了夯实基础,复习课教学环节安排极为陈旧,主要环节多为整理提纲+练习,甚至采取背诵默写的方式,复习课沦为新授课内容的复制。二是学生参与度低。这样的复习课,枯燥而无趣,学生只要“抄”、“背”,缺乏思考的机会。这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复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普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看上去像是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没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其实,奋斗在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有苦难言。近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的五个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既然新课改提出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也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忽略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反而是出于对学情的考量。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重点常常放在史实的普及。因为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思维能力弱,部分初一初二的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尚不具备完整阅读教材的能力。此时,初中历史教学便自觉降低能力的要求,回避历史解释,甚至不要求学生理解历史。在新授课时便减少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复习课时更加做不到将独立的知识连贯起来,让学生融会贯通。表面看去,这种难度的降低似乎是对学情的正确认识,是给初中学生“减负”。然而,在笔者实践教学中,降低难度后反而常有学生产生种种困惑。比如,学生学商鞅变法时,得出认知“重农抑商”是好的政策。为什么到了清朝,重农抑商变成危机了呢?实践证明,如果只普及缺乏理解和解释基础上的史实,非但没给学生减轻负担,反而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从历史学科本身来说,想要学好历史,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不可能原样重复。要探究历史,需要历史学家从各种史料入手,去考证、理解、解释。学科素养本就是基于历史学科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学生终有一天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他们不可能人人都从事历史工作,他们从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学到的就是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避重就轻”,是教育教学的本末倒置。综上,夯实基础只是最简单的第一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科素养上。其实,在初中教学阶段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并非那么困难。无数优秀教师已经用他们精巧的教学设计证明了成功。而笔者认为,比起新授课,复习课更适合初中阶段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初中教学

近年,“建构主义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观认为,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和经验,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自己在已有的认知经验上整合新知识,主动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理论上,初中历史教师对学情的苦恼问题在复习课上会得到削弱。因为通过新授课的学习,复习课内容学生已有初步的印象,即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已有经验”。无论这个“已有经验”合适与否,复习课都要比新授课更适合拓展。在复习课上安排思维含量更高、理论水平更深的教学环节,成功率肯定比新授课高。

(二)复习课教学的特点

如前文所言,如果复习课仅停留在普及历史常识的层面上,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从而参与度降低。换言之,学生本身其实也希望复习课上教师能提供给他们新的挑战,让他们去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新的思维高度和能力训练,比枯燥的练习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所以,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致力于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落实,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进而达到解释历史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他们对史实的记忆反比背诵更加深刻。综上,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要更加注重复习课所起的作用。比起新授课,复习课更有利于学科素养的落实。从这一设想出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一堂复习课,课题《先秦秦汉史复习》。先秦史是初中历史教学较难理解的一段。在这一段中,学生困惑较多,比如周朝分封诸侯怎么就能巩固统治?既然分封制巩固统治又为何被秦朝中央集权制代替?有鉴于此,我将重难点定位生产工具的变革促进历史演变和发展。第一目佐证传说与文物。从人类起源开始,展出几组材料,让学生分辨哪个是神话传说,哪个是考古文物。从神话传说和考古文物中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如何辨析可信度等。有了第一单元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环节迅速了解研究历史的两种史料来源,并辩证看待两种来源的历史价值。从文物的角度过渡第二目工具的进步。给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和铁器的图片。请同学大致介绍每个工具的使用时期,使用效果。分析工具的进步给经济带来的影响。这就避免了给初一学生灌输生产力的概念,但同学已经有初步的印象。此时再进一步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通过第二目,学生已经了解聚落的融合、国家的诞生、分封制的产生和奔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等重大历史线索。整堂课节奏紧凑,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讨论发言、课堂效果极佳,学生牢记并理解分封制、商鞅变法、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等重要知识点,并辩证分析史料、史实,构建历史解释的能力,学科素养培养到位。实践的成功佐证了笔者的想法。在信息化时代,在新课改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学与其徒劳地让学生记知识点,更应让学生学会历史学科方法,提高历史学科思维,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只要教学环节设计得当,复习课比起新授课,在培养历史学科素养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更看重复习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善亮.复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12,2.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5版初稿〉.

[3]江建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J].丽水学院学报,2004,26(6):106-109.

第2篇: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初三历史教学 三轮复习法 基础夯实 能力提升 模拟测试

一年一度的中考是万千学子共同关注的大事,如何进行中考备考是每一个老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历史知识头绪纷繁,内容庞杂,几乎无所不包。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既掌握书本知识,又提升能力,在未来的中考中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历史老师好好规划一下后期的复习。在初三后期复习中,复习方法多种多样,每个老师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多年的初三历史教学中,我摸索出了一套三轮复习法。也就是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第二轮专题复习,第三轮通过练习进行模拟训练来提升能力。通过运用这种方法复习,学生都能很轻松地应对中考。下面就谈谈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如何运用这种三轮复习法的。

一、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历史后期复习时间比较短,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在三轮复习中,我一般把重点放在第一轮,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复习。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就为后两轮的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考历史命题的范围有六本书,如果学生没有系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要想在短时间内答好全部试题,难度很大。狠抓基础知识,也是为下一轮的专题复习提供一个有利的支撑。这一轮主要强化基础知识识记,方法是老师适当点拨,辅之以学生的记忆。由于历史知识内容多,涉及时间、事件、人物、意义、作用等,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民族交往等,每一课都有很多知识点,在复习的时候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老师要依据《考试说明》来进行复习,按照上面罗列的考点逐条来讲解,把各个知识点讲深讲透,让学生记准,不留死角。当然,教师对内容的整理再细致,再有条理,如果学生光听不记的话也是没有作用的。在教师复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记忆,这样知识才能为己所有,在识记牢固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轮的复习。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之后,教师可适当进行知识梳理,简单归纳出各事件间固有的联系,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使许多分散的历史内容根据其内在的联系或变化规律,进行归纳合成,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综合,既不能有知识“盲点”,又不能漫天撒网,必须做到以干带枝,融会贯通。

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编订每一册的复习提纲,通过提纲把每一册的知识要点罗列出来,让学生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需要记忆,让学生有内容背。也可让学生去记住每一册单元及每一课的标题,这样学生可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及线索。

第一轮复习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熟悉每一课的知识点,这一轮复习完成了,才能去进行下一轮的复习。

二、第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构建知识网络。

经过系统、全面的第一轮复习,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了比较完整的掌握,但这时候他们掌握的知识往往是孤立的、缺乏纵横之间的联系。为了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一个更大的提升,就有必要进行专题复习。在这一轮复习中,要在学生全面掌握历史教材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教材的知识点,进行知识的二次归纳整理。

第二轮历史复习绝不是第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个知识综合、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换句话说,第二轮复习是立足于第一轮复习的更高层次的复习。在这一轮的复习中我们要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整理、归纳,使各部分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部分相关的知识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通过一根线索,将以往孤立的各个知识点被串联起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以往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掌握。

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把它分为这样几个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是考试的重点,我们在复习时把它分为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的科技史。世界史分为这样几个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史、资本主义经济史、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史。当然,在编定专题的时候,热点专题是一个重点,要把史实与时事结合起来去分析,这也是每年中考的一个特点。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该重视将历史知识与当前热点问题相结合,做到史为今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轮复习里面,我们还要有意识地突出重点,这些知识点,它们经常在中考中出现,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熟练掌握的部分,这是我们要重点强调之处,这些专题老师要讲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当然这一轮也需要记忆,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之上进行记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理解会比以前更深入。

总之在第二轮复习时,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起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网络,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能力的真正提升。

三、第三轮复习:模拟测试,提升中考实战能力。

第三轮复习一般是从五月中旬到六月初,这一阶段的复习至关重要,这段时间的复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考的成败。学生经过两轮复习之后,都感觉自己学有所得,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时候中考复习就进入了所谓最后的冲刺阶段,进行第三轮模拟测试,通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习题来检验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在这一轮复习中,我们不能简单选一些题目让学生去做,我们要紧扣中考有针对性地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中考试题让学生去做,从而既熟悉中考题型,又增强决胜中考的信心。当然,除了精选历年中考试题外,老师还要精编一定量的中考模拟题,针对考试重点和学生容易忽视的知识点进行训练,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答题速度及答题技巧,试题的题型与提问方式应与中考零距离接触,练习应着眼于对解题思路的剖析及解题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在心理上适应中考,对中考不再有距离感与陌生感,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最佳状态迎接中考。

第三轮复了要做大量的练习之外,还要督促学生继续加强对以往知识的记忆,因为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训练,可能对以往的知识有一定的模糊感,这时候应让他们看书,回归课本,将以前熟悉的知识重新回顾一下,特别要将以往容易出错的地方作为回看的重点。

初三后期,进行三轮复习对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大有帮助,但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历史三轮复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只是相对独立,其实质是相互渗透、相互掺杂的,所以在记忆的时候就离不开练习的训练,在进行专题复习与模拟测试的时候就要不断地记忆,它们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范文

一、要指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的观念

从小学到初中,有些学生形成了上历史课就是为了听故事的观念,还有同学认为上课讲故事少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其实这是错误观念,从学习内容来看,小学历史重在知道“是什么”,初中历史重在“为什么”、“怎么样”。

从学习要求来看,初中重在知识的再现,甚至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由于有这些不同,初中历史课不可能变成故事课,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跟上教师的上课节拍,积极思考,努力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二、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教材

1.以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基本要素特征为支点,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原因一般可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背景与条件;各个侧面原因,等等。

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个人、政党、组织、阶级)、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点、意义一般包括性质、功绩、经验教训。

性质一般从目的、人物、内容、结果等方面思考。

2.阅读与辩证思维相结合。也就是说,阅读与理解和思考相结合,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有思考地读。

三、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1.预习习惯。坚持每次历史课前都要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这样在上课听讲时就更有目的性了。在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

2.认真听讲的习惯。抓住课堂45分钟。历史听课重在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事件的原因与影响、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历史知识框架的建立和历史规律的揭示。另外,切不可忽视每堂课的结束语。还要做好课堂笔记,让学生可以把历史笔记就写在课本上的相应空白位置,所谓“天头地脑”;这样做既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听和想,又可以使笔记和课本内容交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内化,也有利于将来的复习。

3.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是保证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持续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学生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

1.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搭建历史知识结构。对初一新生来讲,历史教材内容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但没有历史老师的指导,他们自己很难形成知识体系。老师指导初一学生首先在学习主题内部理出知识线索;其次是给学习主题以准确的“定位”;最后是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

2.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法。初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记忆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记忆法有重复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定点串线记忆法等,要教会学生从死记硬背达到活记软背。

3.学会探究历史结论。从历史史实说明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加上自己的理性思考,就能很好地理解它。

4.要学会比较。有同学在思考比较类的问题时,往往感到很困惑,无从下手。

有一个化难为易的方法,就是确定要比较的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比如说改革类,都包括改革的背景原因、领导阶级、内容措施、结果、性质和影响等要素,根据构成要素自己设定比较项目。

5.要培养识图和用图能力。新教材不仅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书中图片作用很大,一定要重视并学会运用,还要用好地图册和填充图册。

6.要培养学生材料解析的能力。要充分运用课本中选取的材料,培养答题技巧;注重老师平时对这类题目所进行的训练,归纳总结方法和思维操作。

五、指导学生学会复习

1.夯实基础。仅从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考试题来看,容易题占80%以上,中等难度和较难题只占20%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与复习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绝不可避重就轻,一味地深挖难题。

2.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全部。

3.灵活地运用知识。在考试中要把记住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更要理解,理解得活。

4.捡“渣子”,即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记忆,另一方面查找有没有遗漏的知识点,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5.翻饼烙饼。教学与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否则就要夹生。记忆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要两三遍才能完成。

第4篇: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技巧

历史是过去的沉淀,这个沉淀中包含了无数个历史人物事件,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在这笔财富中不断地汲取古人的经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续改良创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懂我们的历史,我们不能不了解我们的过去,历史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的学习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我们不能盲目地去记忆、去背诵,那样不叫“学历史”,而是“背历史”,这样的复习过程太过枯燥,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耐性,渐渐产生厌学心理。怎样学好历史与社会,做好中考复习,是每位学生应该研究的事,也是每位教师应该探索的课题。因此,教师在学生复习的时候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正确地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提高中考复习效率。

一、统筹规划,用心打好阵地战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教学,提高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教师必须研究的永久课题。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此,这门课程的复习计划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我们要在原有的复习计划之上,有所改良和创新。以往的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常常强调的是“记”“背”,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点全部背下来,将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全部记住。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占据学生的大部分课堂时间,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种老旧的复习计划不但不能取得高效率的复习成果,相反,还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害怕和恐惧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与复习。如果我们继续坚持这种复习模式,那么只会让学生感到很枯燥乏味,其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制订一份高校可行的复习计划呢?笔者以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适合的复习计划。

二、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技巧

(1)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复习及把握内在的联系。中考并不难,只是对初中生三年的学习生涯做一个总结,考验学生在这三年内学到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住了知识背后的规律,才能够顺利地应对这场考验。学生在复习时,首先就要熟悉考纲,要熟练地记忆其中的一些重点观点,把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参透,然后再将这些事件进行归纳、加工和整理,最后将其消化和吸收,让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2)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在复习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复习内容的选择,更要强调复习方法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复习的效率不高,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所以才导致他们的付出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学习成效不高。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非常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合适的复习方法,要坚持“三轮复习法”。“三轮复习法”顾名思义,就是分成三轮进行复习,第一轮复习为地毯式复习,即全面的总复习,这一轮复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都梳理清楚,这一轮的复习目标侧重点在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轮复习为专题复习,即教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基础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去分析和摸索各个历史事件;第三轮复习为模拟练习,这一轮复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

(3)加强习题的训练,提高审题解题能力。以往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中,教师和学生通常喜欢采用“题海战术”,更是片面地认为题目做得越多,成绩就会越好。虽然,做题对提高知识掌握水平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做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做对才好。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习题,做好习题讲评工作。很多教师都容易忽视习题评讲工作,甚至认为习题评讲是多余的,他们的评讲步骤通常是:跟学生对答案,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改正。这样的评讲方式非常落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还要注重讲解解题方法、思路,将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拿”出来进行细致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三、用心复习才会取得较好的复习成果

历史与社会是文科类的科目,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可以用朗读的方法,但这也需依据个人情况具体而定。有些学生在读的时候能够记忆更多的知识,而且别人读的同时知识也会进入自己的耳朵,会起到一个加深的作用。有的学生却习惯用默看的方法,静下心来用眼睛看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容易掌握知识要点。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记忆方法,用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浮于表面形式,那一切都没有意义,因为最终不会取得任何复习成果。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要培养自己认真审题、认真答题的习惯。好的习惯不仅仅能够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学生也会在一定时间的积累之后形成一种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复习时用心做题,形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这样在考试过程中才会安下心来答好每一道题,也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复习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海民.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及答题技巧[J].理论研究,

2009(9).

[2]毛科科.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的有效性[J].读与

写,2009(6).

[3]赵良南.对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探微[J].考

第5篇: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南京历史中考;命题思路;复习策略;历史时空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93-02

2012年南京市中考历史第33题是一道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题。该题构思精巧,形式新颖,以一个时钟的形式按照时序顺时针地展示了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时序把握能力和通史意识。从阅卷结果来看,该题得分率并不高。一些考生无法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在答题的过程中漏洞百出,甚至出现了完全曲解题目意思,张冠李戴,错误作答的现象。考生在答题中所出现的问题,反映了一部分考生对基本的历史发展线索掌握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历史时空观念,对于新情境下的历史知识的有效迁移能力欠缺。考生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所要反思的问题。

历史发展是以时序为基础的,要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时序思维和通史意识。美国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年代学是组织历史思维的智力前提”。《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通过必要的框架性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构建,使初中历史课程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形成必要的通史意识。

中考作为检测初中三年历史学习的终结性考试,必然会强烈地体现课程标准的指向性。今年的第33题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点。试题在有限的篇幅中将20世纪人类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囊括其中,命题者在对这些重要板块用专题式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整合的同时,凸现了每一专题下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序性,要求考生按照时序作答,而非按专题来作答。从整个试题的设计来看,每一板块的专题是为构建20世纪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线索而服务的,绝非为专题而专题,而是始终把握住对考生时序意识和通史意识的考量。这就明显在检测考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基本的历史时空观的构建情况。

近些年来,由于对课程改革的一些曲解和对课程标准的误读,传统历史教学中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似乎在渐渐被淡忘。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形式大于内容,“概念”高于实质的现象。殊不知,基本的历史概念,重要的历史年代,这些构成学生基本历史技能的要素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课程标准选定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今年中考第33题就强烈地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信号: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基本历史技能的培养,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所在,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题中之义。

在初三历史复习中,忽视学生历史发展线索的把握,忽视学生历史时空观的构建,这是一大通病。教师也知道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重要性,但往往认为通过一轮复习对通史浮光掠影地梳理,学生就已经构建起了必要的历史时空观。这是对初三复习认识上的一个极大的误区。很多学生通过一轮复习后构建起来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断化的历史知识点,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无深刻的认识,甚至无法按指定的时序来表述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之下,匆忙进入所谓的二轮专题复习,其最终的复习效果可想而知。试想一个学生在学完六本书,又经过了两轮复习之后,如果都没有能够构建起一个清晰的历史时空观,那又能得出什么历史认识来呢?所以笔者认为,在两轮复习中,都应该把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历史时空观、培养时序意识和通史意识摆在复习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必须对六本书进行通盘考虑,改变以往脱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归纳出的专题,而应更多地关注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多进行世纪内、时段内的知识点整合。以时序来引领重大历史事件,注重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在特定背景下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并做必要的横向和纵向的比对。今年的33题,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放到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查,以文明史观的视角将“十月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都视为“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生和探索”,并与作为“资本主义模式发展与变化”的“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在同一时段内,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自然而然地形成联系。我们在复习时,应当少一些长时段的宏大叙事,多一些短时段的视角转换;少一些脱离历史发展线索的拼凑专题,多一些基于历史发展时序的精微整合,这样的复习也许会更有效。

2、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来说,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强化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掌握。新课标下的学科知识体系,虽然在史学观念更新的基础上,以文明史观的理念对某些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但以时序排列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中仍处于中心位置。而类似33题这类题目是在基础知识上考查学生对历史时空的把握能力和对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因而要在复习中强化学生对具有典型意义和重大影响力的史实的识记和理解,让学生构建起清晰的历史发展主线与整体框架。近几年的中考主观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敏感性,一些材料本身就隐含历史发展的线索。因此,要引导学生深挖材料,还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训练中引导学生挑选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线索的关键词或相近词语进行解读,会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

第6篇: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复习策略;中考

中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学生日后的生活有重大影响,初中历史作为一个重要科目,对它的复习也愈加重视。而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应有的效果,提高复习效率,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一、基础知识强化

1.初中历史考查范围广,知识面全,如果知识只是敷于表面,答起题来是无法做到得心应手的,这就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强化训练,进行强化记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对整体知识有一个知识架构,这样答题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例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节当中,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原始的几种人类的名称、生活处所等,还相应地会了解原始文明的几个发祥地。这些知识相互关联,考试极易一起考查,因此,要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

2.要加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意中外历史事件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归纳,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比较,归纳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从而达到强化知识点的目的,这对于日后答题有很重要的作用。

3.要注意知识点记忆的主次性,加强重点知识的记忆,对次要知识点不必浪费太多时间,改革是热点和重点,需要对各大改革进行强化记忆,并加以区分,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提高复习效率。初中历史的学习关键在于抓住历史事件的整个体系,将之变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这样不但利于记忆,也利于分清主次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答题网络和方式。

二、答题技巧强化

1.答题要注重各个知识点的联系,答题要全面,切忌片面。多进行实战训练,提高思维敏捷度、答题速度和答题准确性。一个好的题目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而是多个知识点的联合,在审题的过程中,如果仅仅片面地切入,着重一个方面,不能全方面解答问题,导致考生失分。

2.提高表达能力,答题紧扣题义,条理清晰,突出要点,言简意赅,要点齐全,切忌思维混乱,离题万里,不扣题义。笔试考查的不光是知识,也考验的是答题人的表达能力,例如,同样是知道题目的解题方式,但是在组织答案时,出现颠三倒四、词不达意的现象,阅卷人就会减少给分。

3.注重答题规范性和条理性,思路清晰,要点明确,语言准确,逻辑严谨。还要注重卷面整洁度,做到序号化,使要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卷面书写分。在中考中,答题的规范和书写的整洁和条理是获得分数的关键。例如,在考试当中,往往会出现考试的成绩和自己预想的成绩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通常不是题目本身学生不会,而有可能是因为不规范的答题或者是卷面的不整洁,阅卷人不能准确地找到答案导致的考试分数低。这是考试中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

三、“三限”的复习策略

1.限时,提高答题效率。中学的历史具有复习的知识点多、线多、面宽的特点。中考中历史考试的难度也在逐年的攀升,因此,这就要求学生提高注意力,按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的试题,也就是实际作战能力的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是在考试时提高做题的效率,也要求我们能够在平时严格要求,进行“实战演练”,把平时的练习当做是重要的考试,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敏捷性。

2.限地,提高心理素质。在往年的中学历史考试当中,因为怯场导致考试失利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也是取得良好成绩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个方式:考前要进行限时训练,做到不同桌,单人单座的方式,这样无形当中普通的教室就会出现一种考场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当中,学生逐渐克服了紧张心理,为考试打下了基础。

3.限字数,提高表达能力。现代化的考试出现了很多的要求,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学生要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要点突出。但是往往学生的答题一味地罗列史实,不得要领。这样在日常的教学或者是考试的过程中,可以限定答题字数,做到史论结合,要点清晰。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初中的历史教学要注重改革。在初中的历史考查当中,学生要想取得一个良好的考试成绩,在考前的知识积累过程中,要由点到面地全面学习,加强学习体系的建立。考试的过程中,克服紧张的情绪,提高答题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中考的历史考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许扣锁.初中历史结课形式简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4(04).

[2]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1).

第7篇: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范文

下面的这个方法是:学生回忆――再现历史――找出关联――归纳专题――升华主题。我就一节复习课来说明如何实现以上的学习过程。比如我在教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时让学生通过回忆得出这个单元实际学习的朝代是隋唐。这就是这个单元的主题。明确主题,以之为据,对知识加以梳理,进行重组和优化,组成基本框架。这时注意要以能否为主题服务为标准来寻找和选择知识内容,敢于取舍,大胆优化,适当适量的放弃“细枝末叶”,保证史实内容全面围绕主题不动摇。通过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让学生不看课本再次努力回忆,把自己所能记得的有关隋唐的所有零散知识点一一找出。学生说一个,老师写一个,把学生所说的知识点全部呈现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第三步找出关联,即要求学生自己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通过彼此间的关系连接起来,而连接的方式或理由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通过。学生们又都跃跃欲试了。有的学生把唐太宗和贞观之治、魏征、“房谋杜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玄奘西行、文成公主入藏、国学、开明开放等知识点连接起来,理由是都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的史实。理由充分,通过!有的学生把“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殿试、武举、国学、科举制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理由是都是反映科举制的完善。理由充分,通过!有的学生把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开明开放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理由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理由同样充分,通过!学生通过知识的串联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发现历史其实并不是那么枯燥。其实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主题小结。这种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有的知识点既属于这个专题也可以属于那个专题,比如玄奘西行既可以是唐太宗时期的史实专题,也可以是唐朝对外关系这个专题。每一次对知识点的串联等于是对知识点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记忆。

通过以上的铺垫,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历史事实了。最后一环升华主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脉络,将所学历史上升到更高的理性层次,理解历史的本质,获得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和内在理论性的知识。老师通过提问“隋唐时期我们学了那么多的知识点,那这个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呢?”再次引导学生回归到本单元的标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无论在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个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政治?外交?还是文化?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还不可能理解这时老师就要起引导的作用。如果没有经济、国力的强盛,就不会取得外交和文化方面的成就。让学生能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能够理解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个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是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历史课堂教学很自然地完成了从识记到理解到运用的思维过程。

第8篇: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范文

一方面,民族寄宿制学生来自不同的山区小学,各学校及其教师的教学特点、授课方式、学习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掌握程度、学习习惯和策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对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难度,因而在初一新生中由于习惯问题造成的学习困难占很大比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初一学生的知觉敏锐,模仿能力强,而且他们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针对上述特点,作为初一的历史学科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尽最大努力设法激发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今后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人们常说的“三年看初一,初一看入门。”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公民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历史知识是人们对过去的社会各领域及至著名人物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学好历史可以让我们从中借鉴他人的经验,汲取以往的教训,以便将来少走弯路等等,这些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兴趣的主要要素之一。同时,对历史学科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又是泛味的,这就要求教师以增加历史知识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历史”,“通古知今”。

有人在对学习成功的因素研究中,发现“良好的学习习惯”占百分之三十,对学习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后是“兴趣”占百分之二十五,“智力”占百分之十五,“家庭”占百分之五,“其他因素”占百分之二十五。从这项研究中可以看出,那种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反复强化而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就要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悟其渔识”。

授人以鱼是教学的第一境界,教师教学首先要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和过程中才能形成能力,它不是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是构建知识的结构,教给学生基础的知识。在授人以鱼的基础上和过程中授人以渔是教学的第二境界。授人以鱼是给学生一杯水,授人以渔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找水,这就会有喝不完的水。悟其渔识是教师授课的第三境界,也就是让学生既得到“鱼”,又学会在“渔”的基础上和过程中悟出“渔识”,“渔识”靠悟,而不是靠授。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到悟其渔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教师给学生水,到教师带学生去找水,最终使学生形成寻找水源的意识,创造出新的找水方法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要突现学生的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由切身的活动而生发出体验性的学习,并由此而感知历史,经历历史,最终产生对历史知识的个性化的独特认识;要注重探究性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要实施反思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全面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行为,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要提倡合作学习,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发展的宏大、广阔、错综复杂的关系史,置身于这样一个历史场景中,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也就对于全面完整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分析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上述学习方法和习惯外,还应该让学生做到养成常规性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和大量阅读相关历史资料等。特别是对重要的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尤为重要,因为复习的过程就是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随着时间的流逝所学知识就会忘得越多,只有及时地复习才能更多地留住知识,所学的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9篇:初中历史复习知识点范文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中,不仅包含了中国的古今历史,也囊括了世界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纷繁错杂的内容相互交织,覆盖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多个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教材目录是整部历史教材在编排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条完整脉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教材目录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们对于历史科目的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结合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现状,深入分析教材目录对教学过程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下文将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以促进教材目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教学策略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籍时,最先看见的便是这本书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能够快速了解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和主旨,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学习效率。因此,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重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帮助学生从层层叠叠的知识点中找到其根源,从目录中找到重点,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还未能意识到教材目录在整本教材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且无法将教材目录应用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教材目录往往是对教材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教师应当重视历史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教材目录对于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材目录的作用

1.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

初中历史教材的目录循着一条完整的历史脉络,将初中历史内容分割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并且又从中细分了经济、政治、科技发明等多个方面,以及世界史的发展历程,还叙述了几个主要国家的历史。例如,在介绍奴隶社会这一内容时,编者不仅讲解了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形成发展过程,还介绍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奴隶制状况,为学生描绘出奴隶制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奴隶制的各种形成原因,以及奴隶制对于历史发展的推进或阻碍作用。

2.蕴含教材内容的主旨。

教材目录中还往往包含着该教学内容的主题和意义,避免被人们忽视。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科技发明,以及灿烂的文化,学生不仅能通过对中国千年文化的了解来拓展历史知识面,更能从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学习《侵略与反抗》这一章时,从鸦片战争打破中国的和平宁静,再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种种列强主义对中国的暴行中认识到华夏子女在艰苦的状态下是怎样顽强反抗的,意识到今日中国的和平与独立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并从对“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几句话的具体感悟中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美好的明天而奋起。

3.导读和检索功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在学生需要查找某些知识时提供方便的检索功能是教材目录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为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和复习提供帮助。

二、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1.理解教材目录。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有多本教材,其中包含了成千上百的知识点以及众多需要记忆的年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容易混淆所学知识,更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结果。而教材目录便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将教材目录比作是树干和树枝,而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则是树枝上的果实。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历史目录,为学生在今后使用目录给自己创造便利提供基础。

2.利用教材目录。

学会理解教材目录对于与学生来说或许并不难,但教会学生理解教材目录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使用教材目录,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来掌握历史知识,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历史,根据教材内容从具体的小细节来丰富目录,从而促进历史学习效率的显著提升。比如每当学生学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教师能够教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目录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章节为例,学生首先需要根据“统一国家的建立”这句话回忆出中国历史上率先完成统一的国家有哪一些?接着回忆秦朝又是怎样完成国家统一的?“秦王扫六合”具体是指秦王扫除了哪几个国家?秦朝完成统一之后又继续颁布了哪些措施来维持国家的发展?而“伐无道,诛暴秦”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又是谁来伐?怎么伐?顺着这条线索我们来到了“大一统的汉朝”,学生只需要跟随目录的指引继续回忆汉朝在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便能够顺利完成对该单元的复习,并从对知识的回顾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遗漏和不足。此种复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是对于教材内容的高度总结,体现了历史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主要脉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引导作用。初中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教材目录的应用,为学生绘出一条贯穿于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教导学生怎样利用教材目录来学习和复习,不用再面对庞大复杂的历史知识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教材目录来提高教学效率,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也能教会学生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武美丽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