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范文

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精选(九篇)

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

第1篇: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基础分析;基础评价;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0.7

1 企业信息化简介

企业信息化在国外早已实现,在中国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我国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的很多企业管理基础差,无法支持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信息化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个行业的效率和收益都有明显的提升,这是信息化的最终目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特性有累积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复杂性。企业信息化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变革,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不断积累,然后逐步的加大对信息化的依赖,提升企业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基础属于一种互相反馈、互相交互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增强能够增强管理基础,管理基础的优良同样也可以带动企业的信息化,最终可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提高。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分析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业务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信息流指使用、处理和采集信息的一个过程。业务流指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指资金在企业内部流动的过程。企业管理过程就是对企业信息的一个处理过程。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因此企业信息化管理就要做到企业信息的信息化采集、信息化处理等。一旦信息采集出现失误,将为决策者对企业做出的决策产生决定性的错误。总而言之,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的过程影响着企业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管理基础和管理行为两个层面。管理基础反应的是对管理工具,管理行为反应的是人的作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行为层又可以分为习惯、程序、标准和制度。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层又分为人员素质、标准、方法和工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因素集可以分为决策管理层、管理调度层和操作控制层。决策层展示的是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反映了企业决策层的信息利用率。信息利用其实就是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找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信息,当然在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获取到的最终信息也必定是错误的。加强对信息的利用是为了让决策者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通常来说,经验比较丰富的决策者往往可以更好的利用手中已有的信息。信息利用的情况是对一个决策者能力的体现。管理调度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标准、信息理念和中层素质。操作控制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意识、操作标准和个人素质。

3 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评价

3.1 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评价原则

(1)全面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包含所有的领域,只有评价指标完整才能具有代表性。

(2)简介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浅显易懂、语言简练,不能说为了体现全面原则就长篇大论,找不到重心所在。

(3)唯一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唯一性,每个指标都代表的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避免指标具有二重性或者交叉现象。

(4)易度量原则

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选取,应该尽量选择容易度量的,可以度量到准确数据的,避免出现模糊两可的事情。更不能因为人为原因改变度量数据。

(5)针对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如果这个企业是涉及某个行业或者领域的。它的指标就应该符合该行业特点。

3.2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中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通过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来知道企业在管理基础上的策略。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的发现,进一步找出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可观的找到企业管理基础的不足和问题是企业信息管理基础评价的目标,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进行评价来明确企业将要改进的方向和提出企业改进的策略。要对企业的评价提供按照如上指标原则的评价指标,根据指标定量的评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最后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基础的评价提出企业以后发展的方向。

3.3 模糊聚类评价模型

在上面说的企业管理基础的整体评价模型中是对企业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价,通过整体评价的结果来说明企业以后将要向哪个方向进行改进。但是,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针对的是存在问题的那些部分进行评价,从而来帮助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水平慢慢提高起来。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通过突破原始的分类方法,将好坏因子量化、合并的形式,科学的找出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优点和弱点,然后针对薄弱点制定策略进行改进,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生产力的作用。

4 总结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分析和评价研究,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有时候不仅仅指的是信息技术,当然信息技术也属于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展开研究,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分析和评价方面的研究,来让参与企业管理的员工对深入了解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祁玉梅.模糊聚类分析在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1.

[2]李钢,齐二石,党占军.基于BPR理论的C1MS企业组织重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0:21-24.

[3]唐志荣,湛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51-54.

[4]韩庆兰,高阳,陈松乔.论与CIMS相适、谈的企业管理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6:61-65.

[5]甘初初.企业信息化与生产管理—全国第四届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0.

第2篇: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烟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创新管理

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充分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为核心的一种技术扩散过程。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结合现代管理理念,将信息技术整合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各方面,实现通过信息流进行企业管理,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1烟草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1.1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烟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

烟草企业属于垄断经营性企业,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国企之一,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例如,有些烟草企业将传统人事管理的概念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混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管理水平还停留在档案管理、工资分配阶段。

1.1.2缺乏透明度与制度化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要求企业需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透明的管理体系。然而,很多烟草企业还存在着雇员铁饭碗、晋升论资排辈思想,不能做到按员工能力、业绩和对企业的贡献进行晋升、工资分配,这导致企业吸引人才能力差、渠道窄,企业缺乏活力、员工安于现状,毫无危机意识。

1.1.3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环节之一的绩效管理,虽被逐渐引入烟草企业,但绩效考评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以及深入贯彻推广,无法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有效发挥其考核、激励作用。同时,还存在一些考评指标求全、求大,考评频率设计不合理、不透明、不够与时俱进等问题,考评效果还有待提高。缺乏科学的考评体制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透明度的欠缺也无疑会影响考核的公正性,使考核失去意义,导致后续的薪酬机制丧失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作用也变得微乎其微。

1.1.4信息化程度不高

很多烟草企业目前对诸如劳动关系、员工信息、薪酬、职称等方面,仍采用纸质文档或者电子文档的方式进行管理,缺少专业的信息系统支持。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存在效率低、文档不易保管、出错率高、信息透明度低等问题。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可实现全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宜,如员工信息采集、数据及时维护、统计和分析,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决策科学化。同时,还能支持员工在线操作、实时监控、动态管理、自助查询等功能,改善烟草企业目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足,并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便专注于员工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等更高层面的工作,落实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优化管理工作流程,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走上信息化管理轨道。

1.2加强烟草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2.1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系统主要功能应具备:①人员信息数据库,主要用于收集员工基本信息、岗位职务、技术资质、工资绩效等,作为衡量员工的基准;②办公信息数据库,主要是用于流程化和可视化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具体业务处理;③知识信息数据库,为企业资料存储、备份,日常培训信息化提供平台,便于企业知识传承。

1.2.2建立人资信息数据交换机制

所谓数据交换机制,是为了确保各级烟草企业人资信息系统与省级系统数据保持同步,规范两级系统的接口,明确数据范围,使其信息更新及时,保证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及时、无障碍。

1.2.3建立人资信息分析平台

通过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如平衡计分卡、360度绩效考核等,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分析平台,为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提供全面的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通过定量考核方式,将考核结果公开透明化,从而完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1.2.4加强保障机制

通过公司高层制定强制执行机制,确保各部门通力合作,以保障信息系统的实施和应用。对于抵制和质疑信息化的员工,要加强沟通,使其明确并认同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实现愿景的重要意义。

2烟草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

科技创新是企业增长的重要源泉,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然要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为主体,加速生产设备升级、生产工艺更新。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中国烟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2.1面临的问题

2.1.1主要问题

当前,尽管我国省级、市级烟草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受地域、人口、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认知水平、企业人才等各种因素影响各不相同,但依旧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

2.1.1.1企业鼓励创新机制不完善

不同烟草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完善,缺少针对科技创新过程中失败情况的举措,只对于成功的项目进行褒奖。主要集中在模式、规范等标准化方向的软科学,缺少真正的专利技术创新。

2.1.1.2科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企业中科研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研发团队缺乏创新意识,缺少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行业带头人,使企业整体科研人员技术停滞不前,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2.1.1.3科技创新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较高,成果转化困难

由于地市级烟草企业的管理范围庞杂,既包括专卖行政管理,又包括烟草的生产、流通、营销等活动,导致其科技创新工作涉及面广,需要研究人员了解多种技术领域。

2.1.2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当前我国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现状包括:

2.1.2.1缺乏统一的科技创新项目信息管理平台

各市级烟草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缺少统一的项目申报、检查、验收的管理规范和标准,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纠正文书格式,无法将精力集中于创新的关键环节。这也造成得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水平不一。

2.1.2.2缺乏科技成果和科研项目共享

信息流通障碍容易导致企业内部项目重复申报现象,严重浪费了公司科研资源,还使得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应用,科研人员也难于继承前期的研究成果。

2.1.2.3缺少统一的人才信息管理

当前烟草企业缺乏统一的人才库,不利于科技人才的统筹与培养。这为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提升带来极大的限制。

2.2提升烟草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建立烟草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2.2.1资源共享和查询能力

为用户提供可以重复使用的基础资源,包括项目信息、流程信息和项目申报基本规范。同时,尽可能实现立项申报功能,以便于项目成果推广和共享。

2.2.2系统使用方便

系统在设计时要尽量兼容不同设备,用户界面简洁、操作简单。既可以满足用户使用不同设备访问系统,又要考虑用户对复杂信息系统操作度的接受能力。

2.2.3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高于传统系统的安全性,以满足项目信息数据的保密需求。冗余站点的使用则可以带来较高的可靠性,以防企业的关键数据丢失造成灾难性后果。

2.2.4建立基于大数据理念的数据管理机制和技术标准

烟草企业科技创新数据要有一整套管理机制,包括数据量、数据类别、数据更新都需要专人负责监督审核。相应的技术标准形成数据节点,构成大数据时代下的协作关系,避免传统的机械化数据管理。采用大数据技术的意义并不只在于收集海量信息数据,而是通过数据的专业化处理,实现数据增值,使企业能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对科技创新具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服务。

3结语

烟草企业作为处在垄断环境下的大型国有企业,其信息化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改进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创新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考核体系,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新管理提供资源共享平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人才积累。总而言之,信息化管理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烟草企业管理者要不畏阻力、坚定信心,坚持推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企业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杨秀祥,李世祥.烟草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农业信息化,2013(6):116-119.

[2]张萍.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必要性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79.

第3篇: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145

1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加强,跨国公司的经验进行不断的累积和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信息认知,我们可以确定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必要以企业管理信息化为主要选择方向。即便在某些重工业和轻工业中有不少企业进行了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改造,但并没有在本行业中得到大面积的覆盖,整体看来我国目前的企业管理信息化仍旧在初级阶段。具体应用上,交通行业等比较重要的行业已具备十分明显的层次性,大型的企业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是处在我国的前沿的,而中小企业则会因在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费用和具体实施艰难程度止步。

2 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 缺少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中的风险规避研究

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索中,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和艰辛的历程。我国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初成功的比率十分的小,几乎是全军覆没,投入的八十亿资金石沉大海。相当多的人仅强调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成功的案例,却对无数次失败的教训不曾提起。对管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先进管理理念进行大肆宣扬,却不对实施过程中所具有的风险做出相关介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企业家。欧洲国家中,绝大多数的企业会在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中做相关的风险分析和测量,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制定出相关的战略和警戒线,这些措施的实行对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的规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欧洲国家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已形成了系统、科学、标准的风险管理理念。

2.2 财务风险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本身就是一项高资金投入的项目,且具体实施复杂多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必须做好财政预算。假设对所需支出的预算估计不足,就很容易给企业引来财务风险,加大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难度,如果情况严重很可能造成项目无法进行,导致中断搁浅,因此,在实施成本以及意外情况的预算上必须把握好。因财务危机导致的“业务中断”风险给许多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实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也容易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容易给正常的业务流程带来一定的破坏,对业务连续性造成影响,使业务中断。

2.3 软件选择风险

针对软件选择上出现的风险问题,主要是企业在购买和选择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中产生的。具体表现上花高价买进最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只追求软件的功能是否全面,软件是否先进,而忽视了该软件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这种情况往往造成企业在具体实施中出现实力与软件功能不匹配的现象,从而无法是软件功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现目前软件市场中有着大量的管理信息系统供应商,而供应商所供应的软件侧重点也不同,其软件在各方面的运用效果也不同。软件选型不适应也是导致企业失败的其中一个因素,所以企业需对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选型引起重视,把握好原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软件。

3 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

3.1 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在建设管理信息化当中,需要培养出一批能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应用知识且具有良好战斗力的信息化建设队伍。而企业在拥有了高端的信息系统的同时,具备了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员,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在信息化建设启动之前,对全体员工进行软件应用和操作技能培训,这不仅利于员工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步骤和整体思路达成共识,也利于他们更好的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作用,增强其积极性,有效提高成功比率。与此同时,对高层人员进行培训,不仅能让他们对信息软件、技术、解决方案有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做出正确判断,降低选择性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防止决策出现失误。

3.2 做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工作,订立目标,逐次推进

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将眼光放眼于未来。今后的企业会逐步向相互合作、交叉相错、关系密切且能随时进行分离重组的方向进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组织。面对未来的这些发展形势,企业可以参考已存在的电子商务等形势来判断将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方向。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制定出一个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中期规划,时间上在3-5年为佳。信息化规划的制定必须同企业的整体规划和目标相适应,如果信息化规划同企业核心业务发展规划这两者关系不协调好,会给两者同时带来巨大的风险。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制定好后,可将其分为几个阶段,分别进行实施,逐次进行推进。

3.3 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对核心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支持

企业资金是有限的,大部分时候是比较少的,因此,在进行资金投入上,大部分的企业会将资金集中于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业务上。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信息化本身来赚取资金,而是为了加强企业的核心业务竞争了,通过信息化支持下的核心业务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进行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和相应的取舍,企业自身都有核心业务,且具备着一定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在不断竞争中仍旧屹立不倒。所以,在对信息化项目进行规划时,对核心业务的信息化项目必需优先建立,发挥出其良好的辅助效果,进行一步题号核心业务的竞争力。依照信息化建设原则,对非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按照其重要程度依次往后排。

4 小结

根据大量实践得出,我国实行企业管理信息化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所累积的宝贵经验,更利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范文

 

物流管理信息化极大地提髙了企业市场的竞争力水平。当前理论界也多有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理论的研究,李敏(2000)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相关环境的不断完善,以网上商品购销为核心内容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起来。在电子商务较快、较好地解决了信息流和商流问题的同时,物流的发展被人们所关注。怎样使物流跟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需要我们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物流管理进行深人的思考与探索。

 

物流配送中心通过信息系统快速反馈的信息流来控制和调节物流,对运输车队实施有效控制和最优化管理,提髙运输车队的货物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当前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物流管理信息化对策,对提髙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意义重大。

 

1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

 

1.1传统物流管理思想严重,物流管理信息化创新意识淡薄

 

当前大多數物流企业都采用传统管理方法,对物流管理信息化创新不足,即使有的企业采用物流管理信息化方式,也是建立在原有传统业务基础之上,缺乏现在规范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标准,产品生产、供、销售、仓储和运输缺乏信息化快捷的管理模式。对物流管理信息化创新的淡薄,造成物流信息化系统标准不规范,物流化过程难以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物流之间的供应链经常出现问题,信息共享不足。物流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不足,造成大量的投资资源的浪费,加大了物流管理的成本和交易费用,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

 

物流管理信息化意识淡薄还体现在以下方面,随着信息化在现代物流中的逐步发展,目前依然很少有企业把物流管理信息化部门单位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物流管理信息化仅仅是依赖于整个单位,整个的信息化过程没有专门的人负责,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没有规划和设计,信息化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依然有限。

 

1.2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当前企业面临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问题,物流管理信息化缺乏专业化人才来支撑,物流管理信息过程中人才学历素质普遍偏低。开始从事物流信息化的员工,均是企业内部的老员工,这部分员工仅仅是对物流知识较为熟悉,在现代物流信息化过程中,都是慢慢摸索,严重影响了物流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物流信息化服务很多环节涉及法律法规不健全,专业人才的缺失导致对此方面的流程和问题考虑不周全,后期问题繁多。

 

1.3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落后

 

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是物流管理的关键。知识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专业化、细致化、科学化的物流知识将成为客户物流体系改革、整合、规划和设计的重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如各种条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自动分拣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将成为物流运作的重要工具知识化和科技化物流”将成为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当前企业自动化办公环境比较差,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落后,物流管理信息化设备老旧,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现代化和自动化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2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对策

 

2.1转变传统物流管理观念,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转变传统的物流管理观念,在现代物流基础之上,健全现代物流体系,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建立规范的物流信息化流程和物流信息化标准,鼓励企业参与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对积极参与物流管理信息化开发的企业,给予物质奖励,以降低企业物流信息化开发软件的投人成本,提髙企业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视和关注度。企业自身要充实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分类出专门的物流信息化管理部门,设有专人负责。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沟通和交流,多在企业间召开企业信息化技术、经验的交流会,使企业更加认识、了解信息化。

 

企业间开展广泛的物流信息化交流,沟通,合作,也提髙了物流信息化的影响力。王民坚(2010)指出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特征,是物流与电子商务链接的核心。物流管理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物流企业流程改造和过程的优化控制是以信息化基础为起点的,而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又以各企业流程设计和运行优化为基础。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应当标本兼治,从硬件、软件两方面人手建立起开放、互联互通、经济有效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信息体系,必须重视当前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2.2加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公平信息管理平台

 

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可以以最快的时间收集来自各处的信息资源,最大可能地实现企业信息之间的资源交换,从而提髙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效率,提髙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朱涅林认为(2007)物流信息系统是对库存、订单、仓库作业、运输配送等物流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存储、决策分析的人机交互系统。物流信息化包括物流设备的信息化和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两类。物流管理信息化是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决策支持系统(DDS)等信息系统在物流中的应用。

 

构建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就必须完善物流管理的各个模块,实现一体化建设。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信息管理、信息维护)、货源管理系统(货源的登记、货源的运营管理)、物流机构认证(物流单位认证、担保)、货源信息系统、物流单位状态信息系统、物流运输方法建议系统、物料存储方案建议系统、物流咨询系统、物流技术培训系统、物流信息查询系统、网上仓库、物流信息交易平台管理系统、GPS管理系统和电子地图维护系统

 

加强物流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减少企业和客户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减少合作的风险;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有利于企业和客户之间实现业务的监督,健全的销售系统平台,能对客户的相关物流业务进行跟踪,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运营成本。健全的客户信用管理平台,能累计客户资料,提髙物流质量。钱佳(2009)指出客户的信用管理是销售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管理问题,主要是通过提髙基础數据的准确性完成的,客户的信用一方面是靠外部抽查收集获得,另外一方面是通过在本企业中不断积累客户的历史资料获得。客户信息平台建设为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加强对分销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建立好系统库存管理,可以将全国各地的库存在逻辑上都拿到公司总部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实现管理的“零距离”钱佳,2009)。

 

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灵活的物流管理信息收集平台和反馈机制,产品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其估价就要发生变化,平台会对市场信息第一时间获取,能直接有效地预测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状况。加强物流信息系统管理,构建公平信息平台,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还能对产品后期销售状况和价格变化趋势进行监督和预测,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髙物流效率,降低市场风险。

 

2.3提高网络建设,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

 

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必须要现代物流技术支撑,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化技术是健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一个重要的方面,物流技术通过对企业物流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实现对物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物流管理人员及其他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战略及运作决策支持。物流信息技术是提髙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关键技术。

 

健全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包括建设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QCR—一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磁条(卡)技术、声音识别技术、视觉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BF/ID)、便携式數据终端(PDT)和射频通信(RF/DC)、智能卡(SmartCard);建立电子數据交换系统(EDI)技术。实现物流管理的单证格式化、报文标准化、处理自动化、软件结构化和运作规范化。王林,曾宇容(2005)指出实现物流信息化,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此体系主要由信息化标准、基础信息技术及设施、事务处理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系统、ERP系统等构成。物流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以信息化标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和设施为基本元素,以办公或业务自动化等事务处理系统为基本应用,以仓储管理信息系统、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实现物流供应链管理与控制。

 

加快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髙,加强仓储管理信息化、运输管理信息化、订单管理信息化、账务管理信息化、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代码及参數管理信息化、报表管理信息化、计划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和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

 

2.4加快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育

 

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是集物流知识和信息化知识等于一体的综合专业化人才,这是制约当前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现代物流管理在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初期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加强对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首先尽量通过社会形式,多招揽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信息人才,同时企业内部有责任进行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在现代物流管理初始,由于人才的缺失严重,而暂时又不能找到大量复合型人才,可以采用人才定岗的办法,根据同一个岗位可根据知识专长,分配到不同物流管理流程中去。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育中,要多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提髙行业专业化人才技术含量。王瑞莉(2009)加快培养专业物流信息化人才。现代物流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增值服务体系,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髙素质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队伍。应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现有物流行业上岗人员或从其他相关信息业从业人员中选拔人才,进行培训并采取推行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书制度,此外还可以举办物流方面的培训班。

 

参考文献

 

⑴王民坚.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信息化探略J].科技资讯,2010(11).

 

H刘永典,张涛.探究物流管理信息化J].经营管理者.2011(2).

 

[3]王瑞莉.物流业如何实现信息化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2).

 

[4]张云洲.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8).

 

[5]朱涅林.物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探讨J].中国髙新技术企业,2007(15).

 

[6]钱佳.浅议物流管理与信息化问题[J].经济师,2009(12).

 

[7]李敏.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物流管理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6).

第5篇: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财务理念;新问题

一、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概述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面对日益信息化的市场,企业财务管理越来越趋向于以“电脑取代人脑”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管理模式推动下,财务信息能够更为及时、精准、完整地为企业的领导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依据,对于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市场核心竞争能力也有重要作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趋向正在企业可以将企业的技术、业务、制度、流程等能力带来重要推动,对于企业管理的创新也有积极作用。

就目前而言,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运用先进的网络化技术手段对经济业务作实施管理,其作用贯穿财务信息的收集、核算、评估与控制在内的全部过程。财务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提升企业的管理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能够帮助企业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而完成自身发展的提速和经济效益的增加。

尽管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多数企业面对大量的财务信息时都认识到了推动财务信息化模式构建的重要性,并做出了相关举措对这一创新的模式进行探索。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失。对于这些具体存在的问题,将在下文进行一一列举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二、构建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面临问题

1.过于重视计算机等硬件因素,忽视人为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不少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会计行业从业者片面地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日常财务会动视为财务信息化,他们简单的认为财务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传统的算账、报账、查账、分析,将财务信息化看做简单的录入运算。事实上,尽管计算机系统确实为财务活动提供了高效和便捷,但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要点却并非硬件因素,正是因为对于财务人员人为因素的忽视,导致了企业一味翻新机器却不重视财会人员的技能培训。

2.重视计算机专业人员,忽视财会专业人员

由于财会思想发生改变,一向被认为在财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财务专业人员却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下变得地位尴尬。在传统的财务核算中无论是原始凭证的审查还是中间的分析处理亦或是最后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人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更多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到财务工作中,工作人员只需要录入数据就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获得分析结果,财务人员的工作显得较机械、简单,而维护计算机硬件工作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则原来越得到重视和依赖。

3.重视核算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多数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出现只重视事后核算,不注意事前分析与事中控制的现象。到了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被应用,这一问题依然存在,不少企业只看重财务管理分析中数据运算能力,却认识不到财务信息化在事前分析预测和事中监管控制中的突出作用。这就导致许多企业将信息化软件过度应用到总账报表管理、应收应付管理、现金银行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核算中去,却不顾其突出的管理功能,忽视其中物流管理、成本管理、全而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大大限制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发挥其功能。

4.重视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忽视财务信息化的统一协调

企业在面对财务信息化的开发应用时,往往并没有实现有效的规划与合理的组织协调,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各单位部门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强交流合作,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依然存在,尽管一些企业及时建立了财务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但由于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系统于系统间无法完成数据分析与信息共同,甚至在同一单位内部存在不同数据接口,这就导致财务信息软件无法系统、完整地开展工作,也就无法有效的被企业领导和管理部门应用,无法发挥财务信息化的真正作用。

三、财务信息化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1.管理者转变观念,树立以信息化管理新理念

面对新的财务信息化发展,在对原有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时,有关人员有树立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坚持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应用手段,落实企业的内部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做好基础化管理信息工程建设,持续改进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发展规划与企业目标,构建合理完善的发展内核,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信息化培训体系,提高人员素质,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保障执行力

在面对传统经营模式发生改变时,企业应当及时建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财务与义务的一体化进程,这对于相关的财务人员来说无疑提高了对其素养的要求。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了解财务工作,更有对业务有把握能力。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对应的信息化人才培训系统,鼓励财务人员更新知识积累,培养专业能力,打造理论与技术同时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在系统建设初期就要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并在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以提高财会人员的相关业务素质切实发挥企业员工在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3.确保可靠的资金做保障以实现管理模式的信息化转变

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经营状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型中,要依据客观条件保障资金合理的投入水平。在财务信息的优化方案中,要着力做好调研论证,把握方案规划,完善资金投入计算核算工作,进而保证企业的投入能够科学合理符合自身的发展经营状况、而对于资金比较紧张的企业,可采取分步实施,分阶段付款等方式,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

4.加强财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完善协调发展

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和时间点,相关负责人应亲自参与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加强对于工作人员实施状况的及时监督。只有完成阶段性的检查工作,才能保证信息协调地有序开展。这一工作过程需要全体实施人员付出巨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对信息化实施的过程控制至关重要,关系到最终实施的结果和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时往往遇到各类复杂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源自企业经营者对于新的市场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认识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有对企业财务造成风险的可能,重则影响经营效益甚至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有关企业积极采取措施,从管理上、资金上和人才培养以信息协调四大方面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善财务信息化模式构建过程中的相关不足。

参考文献:

[1]董惟重.多行业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

[2]秦晋.高校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柳天植.财务管理信息化探讨[J].企业研究,2012(01).

第6篇: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范文

信息管理“是组织有意识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理念、制度、行为与物质。

企业文化与信息管理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如人性、知识、创新等。信息管理与企业文化不可分割,信息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时代坐标和准则,信息管理建设还要文化的支撑,也正是为了高效益地进行信息管理。

一、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同属于企业的软资源

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企业的软资源。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一)可再生性

硬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而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相对来讲是无限的,是可再生的。知识、文化、思想、理念等,不是越用越少而是越用越多。在使用中会不断得到增长。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都是可以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增加的。信息资源是有寿命的,随着时间的延长,信息的使用价值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但是信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目的又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从而显示出新的使用价值。

(二)共享性

硬资源一般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是有明显边界的。但是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却不同,具有共享性。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都是可以进行学习和掌握的,是无边界的,靠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能力又是软资源,也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而造就的。企业信息也可以为多方所利用。

(三)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效益却是递增的

硬资源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而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则不同,并不会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使成本递增,相反随着使用者的增多、使用量的增加而使其成本递减。知识、技术、文化等是越学越多的,积累得越多,再学习的成本就越低,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知识、技术、文化等是可以不断得到提升,其边际效益是递增的。

(四)具有高附加值、强竞争力

以硬资源为主的产品,容易被学习和模仿,随着产出的增加,卖得越多则利润越低,形成“薄利多销”。而信息产品却不同,由于技术含量多、文化品味高、社会效应大,难以被学习和模仿,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等。在企业服务与管理中,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在良好的营销关系、市场效应中。

二、企业文化作用于企业的信息管理

(一)企业环境因素

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社会和业务环境,包括市场、政府、技术环境等的状况。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信息管理实施的直接原因。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唤出了知识经济的出现,而世界范围内对于知识经济的不断唱响促进了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和提炼,并达到充分共享,这实际上就是信息管理。

(二)价值观念因素

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经营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企业的价值观实际就是企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企业的精神、信念、动力和追求。比如很多国内外企业都有着自我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这些价值观都在引导着本企业的文化和发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施信息管理的企业,坚持知识为核心的价值观实际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为知识主要存在人的大脑中。这种跟传统工业时代不同的价值观会促使企业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且把这种指导精神和具体的信息管理思想及方法转化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行为,使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积极性并愿意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最终从主观上促进信息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激励文化因素

在信息管理中,知识型员工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注重声誉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企业应针对这些新特点新需求,尝试增加更具效力的新的激励内容。

(四)企业文化网络因素

文化网络是指企业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和路径,是企业价值观和英雄轶事的“载体”,是传播企业文化的通道。企业管理者往往通过正式性和非正式性的文化网络渠道,传播有利于信息管理开展的相关信息,对企业的发展使命、战略、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文化进行宣传和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企业顺利实施信息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要顺利实施信息管理,必须认真研究信息管理下企业文化的特点,通过不断创新,积极构建促进信息管理的企业文化体系,最终促进企业经营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创造价值能力。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员工的整体意识,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型员工自我发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中才能获得满足。

(二)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鼓励创新,支持变革,是促进信息管理的企业文化的鲜明特点,信息管理背景下企业除了通过创新活动把知识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组织管理当中去之外,还要设法将创新之成果迅速生产并推向市场,这就必须借由企业文化创新之协助,以促使企业内部达成求新求变的共识。企业在创新途中还会遇到种种挫折,要想做到百折不挠,必须建立鼓励不断学习与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

(三)创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必须提高获取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学习、研究与开发正是获取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企业应为所有员工营造学习的环境,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鼓励员工善于学习,掌握最新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把学习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并有所创造。

(四)构建和谐与信任的共享型企业文化

第7篇: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息化 技术问题 解决措施

1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涵义及发展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电子信息技术整合各部门之间的具体信息,形成一个既符合各个部门特点,同时又不违背企业整体经营理念的一套规范、及时的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可以通过这种全新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信息技术来加工、处理各环节的具体问题,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适合的决策,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进而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运行更加紧密。该系统避免各部门因为工作脱节或者协调性差等导致不良影响情况的出现,从根本上保障了企业的管理以及运营的连续性。信息化管理除了能为企业解决业务流程,管理沟通等方面的难题外,同时也能解决因人力无法做到的各种细致入微地复杂重复性工作,将各个环节的数据有效的及时收集、综合整理、统计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数据支持。

2管理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

2.1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信息技术型企业已经逐渐代替了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了人数方面的优势,需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快速的得到数据、尽可能地扩大信息储备量、不断地创新信息技术。只有企业专业的信息化管理才能为企业创造及时、可靠的决策信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2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流通非常迅速。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也在信息的海洋中迅速变化。企业需要及时地了解这种变化,做出合适的决策,并且根据这种变化趋势,适时地调整对策。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时就可以大显身手。这种信息系统能够收集并有效地处理和分析各种信息,可以让企业在做决策前参考信息,加强企业对于外界的掌控和预知,从而能够让企业迅速的适应外界的变化,最终顺利的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2.3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得以解决

由于企业的活动都记录在信息系统中,而信息系统是流程化、结构化、公平、开放的平台,从而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停滞、懈怠等问题就会变得快速反应与解决。一方面解决各流程中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监督部门以及群众监督的力度,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管理中复杂的数据收集、流通、整理与汇总问题也会交由信息系统去完成,为企业释放没有信息增值流程中的人力资源。

3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3.1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

了解并分析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得以及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很多企业的管理流程无法有效的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只是把问题交给信息技术部门。这种不合理的管理模式导致决策不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进而使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结果也不尽人意。

3.2企业管理基础和意识比较薄弱

很多企业的管理基础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自身一套标准化的业务流程,这直接影响到各部门之间生产、管理工作的协调性,从而导致信息沟通不顺畅,或者降低信息的准确性。同时,缺乏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停滞不前的一大原因,思想观念的守旧严重阻碍管理信息化的革新。

3.3企业信息化水平不平衡且整体水平偏低

从企业类型上看,我国大型企业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由于技术含量高,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也高,而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管理信息化的改造速度慢;从地区差异上看,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也很高,反之则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4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策略

4.1寻找专业的技术力量支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首先要从内部寻找对过程中“常数”进行流程固化,集中精力应对“变数”的人员。这些人使用管理制度,流程文件对“常数”进行定义和固化。使大多数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然后,需要企业内部资源合理分配,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最终,信息化资源的掌控会以权力分配的形式体现。这些工作都必须寻找企业中能了解企业发展,掌握企业管理知识又能具备信息技术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支撑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首席信息官(CIO)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的缩写,中文意思是首席信息官或信息主管,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岗位。

4.2普及企业管理信息化知识,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可以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员工进行不同内容与层次的培训。这样可以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步伐,并且这种培训课程应该有一定的持续性。从项目开始到项目改造完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不同的员工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打破员工对于信息化改造的错误认知,使他们逐渐接受信息化管理这种新的理念。使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集成和整合,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过程。

4.3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企业可以吸取借鉴其他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规划自己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企业可以针对如何优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建立一个讨论平台,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员工一起集思广益,发挥群众的力量,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水平。

4.4优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

优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运作机制首先需要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的重视,从上至下的部署。在管理者的支持下完成管理信息化专项决策机构的建立,并且让运行机制的操作性得到保障,才能发挥出运行机制的作用,让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得到保障。

5总结

我国逐渐形成了较成熟的信息化理论和完善的体系,企业管理信息化也在改造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管理信息化是企业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管理模式,企业必须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原则为大前提,一切的改造实施计划都必须科学严谨,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专业的项目管理等工具确保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徐根连.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管理观察,2014.

第8篇: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范文

一、建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

近年来,随着通信网络的普及,传统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内联网(Intranet)、外联网(Extranet)和互联网(Internet)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向如下方向发展: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商务(E-commerce)、使用计算机的后勤支援系统(CALS)和企业再造流程等。

国外建筑企业在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以项目管理软件为龙头,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技术日渐成熟。

“1T项目管理控制系统”,用来联系全公司的办公室以及管理专业的员工,其系统非常简单,但十分有效。运用标准的微软视窗平台,建立公司和子公司系统,传输电子邮件,及建立相应的局域网或广域网。

项目管理控制系统使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公司人员的经验和专长进行管理。它保证管理人员在有效的管理上,维持准确有效的数据,数据管理可以满足管理人员选用适当的管理方法,以及最好的系统管理方案进行管理。它能够使项目管理公司的各个项目经理互相协作,分享信息和共同工作,并可向业主提供国内知识和全球资源的有效结合。(1T系统设置见图1)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具有多层次、全方位、全面的特点,建筑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只是其中的一小方面,由于体制而导致的组织结构的不同,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和建筑企业管理与国外同类组织相比有特殊性,但在工程项目管理上接近,所以对比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工程管理上的应用是有意义的,国外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软件已很成熟,国外建筑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将企业总部与在各地的工地联系起来,汇总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开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综合应用及总部一体化决策管理。目前,正逐渐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智能制造系统(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虚拟制造( Virtual Manufacturing)、精良生产(Lean Production)、敏捷制造(Anile Manufacturing)、柔性生产(Flexible Productions)等成功应用于制造业的管理理念或管理信息系统,移植到建筑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中去,而建设项目全寿命信息集成化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我国建筑管理信息系统也已涉及到建筑管理的各个层面,但总体看,由于业务管理落后、生产方式落后、支撑技术不配套、应用基础薄弱,建筑管理信息系统存在不少问题,成为我国建筑管理信息化的障碍。

二、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层次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就经营管理而言可分为四个层次,即:业务运作层、战术管理层、运作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其中事务处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属于业务运作层和运作管理层,以及与经营管理有关联的生产控制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有关部分;属于战略管理层的有主管信息系统、主管支持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等。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主要任务分解为: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做好战略数据规划;调查分析信息需求和数据流,建立主题数据库;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性规范、标准及编码体系;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框架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信息体系结构模型;开发并应用企业独特的软件系统。

三、我国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建筑企业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两条途径――引进国外和自主建设两方面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引进国外MIS问题。一方面软件水平落后。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引进的软件跟不上变化的环境,如需要特定的设备或只能使用指定的计算机语言,成为引进的障碍;另一方面软件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适用面窄。由于我国文化、规章制度与西方不同,引进的软件需要修改后才可使用,而修改的效果却难以把握,导致各类软件应用程度不均衡,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对其消化。

2、自主建设问题。一方面单位项目开发较多,系统集成较少。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各方面的管理业务,但大部分是单向低水平开发,工作重复,不能形成信息集成、资源不能共享;另一方面系统有效性差。虽然花巨资建立了系统,但因基础工作跟不上而不能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得大量冗余数据和信息重复存储于各个子系统中,综合性能难以实现,系统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建筑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针对我国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1、实现建筑行业管理信息化。要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制定出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和阶段规划,尤其是企业信息化的近期计划,该计划既要满足企业近期开展业务需要,又要符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满足未来的需要。

通过政府行业管理信息化来建立统一和权威的信息流通媒介支持系统,建立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的综合数据库系统,建立政府工程的综合数据库系统。

2、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注意吸收先进的MI5理论和方法,通过高新的信息技术和利用便捷的通信网络,改变传统的管理组织模式,重新设计和优化管理业务处理流程,使建筑企业管理朝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发展EDI、EC、BPR等,更好地共享信息、利用信息。建筑企业必须要承担起信息化和工业化建设的双重任务不能以信息化建设代替工业化建设,也不能只搞工业化建设而忽视信息化建设。

3、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中目标失控,往往是由于信息隔断的环境造成,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做了大量研究,开发了不少信息系统软件,但都是以子系统形式进行的,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形成信息孤岛,影响信息共享。所以,要重视系统集成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按职能将上述各子系统集成起来,形成统一、综合的MIS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还要充分利用高科技下智能化网络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传递、分析技术,使信息资源真实可靠、有效利用。

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管理软件,管理软件的本质是企业知识、业务数据、管理思想的载体。建设信息系统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信息系统应以数据为中心,应用开发应该面向数据,而不应该面向处理过程。同时,信息系统强调高层规划,即以总体数据规划为中心的总体规划和总体设计。

第9篇: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项目管理;研究

一、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内容及意义

当生产力的发展超出了生产结构的有效管理范围时,就必须对生产结构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才能真正的体现出生产力的应有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已经完全摆脱了那种传统的点对点或者面对面管理模式,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开展的信息化管理措施不断应用在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这样不仅有效提升了企业决策层对项目的执行进度管控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企业的内部行政管理执行力。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它是服务于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的管理,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以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等为目标,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主要是运用动态控制原理,对项目管理的投资、进度和质量方面的实际值与计划值相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从而达到控制效果。

二、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宏观上来看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完成项目的有效管理,作为企业的决策层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但是对于企业项目的实际执行人来说,在企业项目的管理阶段上仍然对具体的执行措施落实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针对一些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进行深度调研之后发现,问题多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健全。尽管对于有些企业来说,引入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但是由于大部分企业的战略性投资与扩张速度过快,其相关的管理体系没有与现代化的理念相匹配。尤其是有些企业在对项目管理岗位负责人的选择上仍然没有摆脱“家族人选”或者“任人唯亲”的模式限制,导致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中项目信息化管理体系根本无法落实,因为这些所谓的管理岗位人员根本不了解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体系到底是包括哪些内容。一方面在下意识的抵触有可能侵害其个人利益、触碰到其既得利益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同,一方面将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视为阻碍其在特定环境下发挥个人影响力的障碍加以排斥。内外因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就导致了企业项目信息化的体系在中层管理人员中,特别是凭借裙带关系晋升到一定管理岗位的人员中并没有去贯彻和执行。第二,企业项目信息化进度不协调。比较明智的企业决策者对于企业信息化改造的过程和进度还是比较重视的,不惜重金引进了相关的人才,在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借助信息化管理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恰恰是因为这种过快的体系调整,忽视了基层对信息化管理措施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形成了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管理措施与实际操作措施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衔接的局面。也就是说,有些企业项目的实际管控措施通过信息化管控平台的确下达下去了,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力,特别是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没有达到同步,因此导致了相关的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第三,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缺乏指导性规划。企业在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采取信息化管理的措施来融合企业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这不仅增加了行政办公成本支出,而且还容易形成一个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交叉管理”情况,通过笔者对部分企业存在的交叉管理进行分析来看,绝大多数情况下交叉管理之间存在的管理结合区往往会成为管理上的责任缺失内容,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运行。

三、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纠偏措施

梳理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实不难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了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工作滞后,但是考虑到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就目前的外部条件来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解决,因此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化解。其一,建立和健全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体系。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实现规模性发展,一个项目要想真正体现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其企业信息化管理架构中就应该遵循“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摒弃原有的裙带关系影响。在人尽其才的前提下真正实现物尽其用的效果。只有打下这个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的让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走向正轨。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涉及到谁,无论是影响到哪个层面的部分个人利益,都必须在遵从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上进行调整,如果不能实现这种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应该调整其在企业中的相关领导职位,以保障企业项目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其二,基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角度开展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训。这个培训要覆盖项目操作的所有岗位和环节中,如果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也可以参与和融入其中。这样做主要是为基层的企业职工灌输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架构及措施内容。这样才能有效确保项目信息化操作过程中的相应指令在传达到基层之后具备可操作性,从而提升企业职工的执行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由于一些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操作指令可能存在跨级别下达的可能性,基于企业管理中“只有一个上司的原则”考虑,项目的相关进度必须由项目具体责任人来完成,对于这种指令可以视为是干扰指令,不予执行。笔者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偏颇,因为在项目信息化管理体系架构中,存在信息双向互通和反馈的渠道,当基层接到相关指令之后,如果对指令存疑,可以采取信息反馈的方式进行复核。这样既满足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操作需要,也符合了基层执行上行指令的企业信息化基本管理要求,同时确保了信息的真实和有效。第三,基于独立的环境下完成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工作。编制企业信息化管理总体规划,需要企业相关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共同参加,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决策层就已经对不同项目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点有了明确的了解和认识。从思想认识和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对完成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平立建设的工作有了认知上的提升。这样就有助于在独立的环境下完成相关的平台搭建工作,由此就最大程度的将了企业项目信息化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外部客观因素干扰的可能性,提升了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质量,也提高了项目实际负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特别提升了基层操作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整体联动协调能力与执行力。

四、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展望

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在于信息化技术的利用,因此,在下一段的工作中,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在于一方面融合云计算技术提升项目概预算和决算之间的平衡配比工作,这样能够给企业的决策层提供成本支出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分析,确保其成本支出实现性价比最优化;另一方面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项目从决策层向基层的执行力度,对相关执行进度结合不同的工作岗位来监督其实际情况,最大程度的解决了工作懈怠或者是工作态度不端正的问题;最主要的一方面是借助云存储技术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将企业内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向经营效益和经营责任审计延伸,这样不仅是加强了企业项目信息化的管理能力,对于执行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责任人也是一种有效监督和制衡,可以进一步规范其自身行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工作是有效提升企业实际竞争力,实现战略性资本扩张的最佳助力,其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瑕疵在所难免,只要是能够及时的调整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企业项目科学、规范、高效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敏,翟培甫.浅谈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的挑战、机遇与应对[J].低碳世界,2016(23).

[2]赵凯峰.浅谈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0).

[3]李芳.谈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工程项目管控[J].山西建筑,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