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企业法治文化范文

企业法治文化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企业法治文化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企业法治文化

第1篇:企业法治文化范文

【关键词】烟草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加强建设内容

党第十八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中核心思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以及有关依法治国的一切新思路、新措施。伴随改革逐年深入,烟草行业在管理与经营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逐年增加的法律挑战及风险。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若想将法治文化彻底深入烟草企业中,并利用法治文化推动烟草行业不断发展,烟草企业必须做到将法治文化建设到最优,为员工等深入贯彻法治文化意识以及法治文化观念,为广大消费者深入贯彻知法守法思想,令全民明确依法治国目标,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坚持维护法律、宪法的尊严,确保烟草企业在法律的保护中破浪向前。

一、烟草企业建设法治文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烟草行业的目标是提升三大课题与五个形象,其基础就是烟草企业加强对法治文化的建设,烟草业需要制度以及法律的保障,从而实行两个至上,只有企业的法治文化不断建设以及完善,才能为行业目标奠定良好基石;其次,烟草行业防范并控制法律风险所需,就是加强烟草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最后,烟草企业进行法治建设是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崭新起点,是依法治国被贯彻落实的基本方针。加强依法治理,完善行业法律管理,贯彻依法治国方针,是烟草行业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行政的基础,可以有效推动烟草行业健康发展[1]。

二、烟草企业法治文化现存问题

目前,烟草企业都成功建设了法治文化,但部分烟草企业法治文化建设的体系结构尚不完善,一些企业未形成有效的公司依法治理结构,具有约束力度不够、制衡缺乏、权责不清晰等突出问题,部分高层领导未能发挥宣传法律法规职责,组织机构未能将法治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导致工作人员中存在对法律不够重视现象,因此无论是法治文化的制度还是法治文化内容等方面,都令企业现有法治文化建设华而不实。究其原因,在烟草企业建设的内容方面还不够完善,仍存在诸多如下问题[2]。(一)烟草企业对法制文化不够重视。据相关数据显示来看,我国烟草企业干部职工掌握法律法规的知识水平程度参差不齐,法律意识都不够高,对法治文化工作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都将发展销售业务、烤烟种植作为首要任务,对普法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如此导致企业很难依法经营发展,加之法治文化建设还未达到广泛覆盖,对于偏远地区来讲,法治文化建设的不完善以及未普及法治文化建设都会导致烟草企业高干及职工在一定程度上法治观念淡薄,对烟草企业依法经营带来安全隐患。(二)烟草企业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建设法治文化是一项长期且艰巨工作,但有些烟草企业没有充分了解普及法律的重要性,未对企业进行依法管理,认为建设法治文化与自身无关,对组织法治文化活动的主动性不够高,对法治文化建设的配合不够积极,加之未将法治文化的工作机制所完善,没有进一步定量评估指标、严格履行责任、明确评估要求,导致对法治文化建设进展进行一定程度的阻碍。(三)烟草企业建设内容不够丰富。公民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社会心理、法治思想、法律制度形式和法治体系等诸多方面都与法治文化内涵息息相关。现存的法治文化在形式以及内容中都较为传统,无法吸引大众目光。法治文化也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其与廉政文化、产业文化、传统文化等相融发展有待进一步扩展落实,与社区文化、网点文化、机关文化等的整合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3]。

三、加强建设烟草企业法治文化的内容

烟草法治文化建设应从灌输法律信念以及法律意识的角度出发,帮助企业以及企业全体员工养成法治习惯以及法治文化观念,因此,我们应不断寻找途径及方法,以此对烟草企业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进行完善,令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深度、力度、广度等诸多方面进行新突破,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叙述如何加强烟草企业法治文化的内容建设。(一)物质法治文化建设。物质法治文化建设主要内容为,用实物的形式将法治文化追求、法治文化特色以及法治文化目标所表现出来。大多数烟草企业十分重视物质法治文化建设,普遍利用法治文化走廊、法治警示标志、法治宣传画报等手段,使法治文化的整体宣传达到最高水平。其涵盖两方面:第一,宣传设施建设。将设施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具有高度可观赏性,随即在宣传阵地、走廊、展板等地进行设施建设。第二,精神层次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层次的物质文化建设多以文字形式出现,如法治文化名言、法治用语等醒目且简短的文字句子形式,其在长时间内可重复利用,且实施以及制作的成本都不高[4]。(二)虚拟法治文化建设。虚拟法治文化建设主要内容是以互联网作为手段将烟草企业的法治文化精神内容进行广泛传播。通过大数据、法治社会以及互联网的不断集成发展,网络交流平台逐步增多,很多以传递信息为主的互联网平台也在欣欣发展,如微博、微信以及短视频抖音快手等平台早已在烟草企业以及职工的生活工作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虚拟法治文化的构建已成为营造烟草法治文化氛围的主阵地。如网络宣传读物、微信公众平台、网站法律栏目、抖音普法短视频等,视频、文本和图像具备,可以有效吸引公众眼球,间接地让公众明确相关法律法规。(三)制度法治文化建设。制度法治文化建设主要内容是为烟草企业管理提出要求、规范烟草企业行为,其不单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要求规范,还包括对企业内部制度章程进行规范要求,与此同时对企业的实践依从性也有一定监督意义。烟草企业中构建良好行为规范、有效岗位规范以及依法管理规范能够令烟草企业相关职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法治文化观念以及法治文化意识。(四)精神法治文化建设。精神法治文化建设主要内容是将精神法治文化建设主体思想贯彻落实于企业以及企业整体员工的所有精神层面中,如工作作风、企业使命、主导观念、企业愿景、共同价值观等等。将企业文化的使命、期望、核心价值观作为烟草企业精神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表现方式。在烟草企业中建设法治文化浓厚氛围,从而激发员工的向心力以及创造力,是构建烟草企业精神法治文化的重点目标[5]。(五)实际法治文化建设。实际法治文化建设主要内容为把法治文化建设内容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将普法教材、普法宣传日历、制度文件汇编、法治图书等为烟草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发放,为企业全体员工进行法律主题培训课程、普法报告会议以及法律专题讲座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网络平台,寻找专业法学教师对员工进行远程线上培训。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更受员工欢迎的法治文艺宣传活动为员工开展法律职业教育,如法治晚会、法治歌舞表演、法治演讲会等,都可以充分帮助员工明确法治文化,对烟草企业进行法治文化建设内容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想优良发展、稳定生存,就必须走进法制化道路,尤其是烟草企业,做好依法治理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党对所有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报告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党领导着烟草企业,牢记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法律法规,因此烟草企业应顾大局、讲政治、守法律,善于以法律方面推进、策划企业工作,为了在烟草企业中发挥好党的积极主导作用,确保党的重大部署以及重要决策能够在烟草企业中贯彻落实,坚持将党的建设工作、党的法律法规、烟草企业的生产经营共同发展,坚持维护法律、宪法尊严,帮助烟草企业在党的法律帮助下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董鹏飞,晁源.新形势下对推动法治烟草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732):110-111.

[2]何伟.关于加强烟草行业县级局(分公司)法制工作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731):195+198.

[3]钟慷元,张琳,覃操.浅析烟草行业财会管理中存在的法治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商业,201(602):139-140.

[4]王芳.基于法治文化的烟草专卖队伍思想政治工作[J].法制博览,201(529):279-280.

第2篇:企业法治文化范文

一、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法律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在法律文化建设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物质表现层

根据原国家经贸委《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从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建议企业设立总法律顾问、设置法律事务机构并配备法律工作人员。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更是规定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应当设立总法律顾问、设置法律事务机构、配备法律工作人员。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一些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都没有达到国资委规定的要求,更不用说地方国有企业和大量的民营私营企业了,同时很多企业即使招聘了法务人员或聘请了法律顾问,也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将法律工作停留在企业管理的表面层次上,没有真正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法律事务组织机构的缺失和总法律顾问、法律工作人员的缺位使得企业法律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和智力支撑,更使法律文化建设缺少了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企业法律文化建设自然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二)制度行为层

一方面,制度建设有待提高。首先,很多企业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除了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规范之外,其自身缺乏基础性内控制度,企业的很多内部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其次,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但制度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和衔接,内部不同部门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有时大相径庭,同时有些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难以执行和操作,使许多规定成了一纸空文。再次,不少企业的制度执行力不强,虽然制定了许多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但得不到有效的执行,造成了虽有制度但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另一方面,行为建设有待改善。首先,目前很多企业的决策及经济行为中缺少法律审核环节,忽视了法律审核在企业重大决策、规章制度制定及经济合同签订中的重大作用,极大削弱了法律的保驾护航能力。其次,很多企业没有将法律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之中,仅将法律的作用定位在纠纷案件处理上,法律被排斥在合同管理、授权管理、风险管理等日常的企业管理门槛之外,成了企业管理的看客。规章制度的漏洞和法律行为的缺失使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缺少了制度保障和行动落实,仅成了一种口号。

(三)精神理念层

首先,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还不强,对企业法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法律的事前防范功能,缺乏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传统的人治思想较为严重,依法治企能力较弱,市场法制规则意识薄弱,遇事沿袭习惯做法,靠关系,讲摆平,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先天缺失。其次,一些企业对普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普法宣传在法律意识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普法投入不足、手段单一、全员参与程度较低等,难以有效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环境氛围后天不足。

二、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意识,充分认识企业法律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格公司治理,真正形成有效制衡机制,关键是严格依法办事。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有利于企业依法规范行为,使公司治理名符其实,发挥效率,保证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层之间的制衡到位,有利于提高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的现实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依法经营必然造成市场风险的放大,一旦法律风险发生,企业自身难以控制,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迫切需要企业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企业法制建设,不断提升企业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深化企业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实现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要做到科学、有序、高效,就必须摒弃人治思想,积极推行依法治企。企业内部决策,要从经验决策、个人决策向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转变;企业内部管理,要从粗放管理向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适应这一内在要求,需要提高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的法律素质,促进企业依法治理,推进企业民主法制建设。

(二)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治企能力

普法教育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全员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企业上下应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普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做好普法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局面。要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推动企业普法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实现企业普法工作的常态化局面。要围绕重点,狠抓落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各级领导和关键岗位员工作为重点普法对象,把实施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作为重点普法内容,把企业法律管理的成功经验、做法和典型教训作为普法案例,促进普法工作取得实效。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企业普法教育,增强全员的法制意识,提高依法治企能力,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运用法律”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组织建设,夯实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

组织建设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企业应按照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设立总法律顾问,明确总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逐步推动总法律顾问专职化、专业化,充分发挥总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要设置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明确职能和工作流程,确定分管领导和机构负责人,切实加强法制工作的组织领导。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法律工作人员,明确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权限、程序和职责等,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企业应该加强法律顾问后备人才培养,营造优秀法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做好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取证工作,实现法律顾问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加强制度建设,筑牢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制度支撑

加强基础性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工作制度体系,是规范企业行为、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也是衡量企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强化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减少原则性与抽象性规定,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的各项内部管理行为有规可依。同时,要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加大对规章制度的宣贯力度,强化监督检查,做到有规必依、依规必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五)加强法律审核,确保企业各项决策及行为合法合规

法律审核是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更是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按照“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经济合同以及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一是要有制度保障,企业必须制定有关法律审核的规章制度,确保法律审核嵌入企业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流程;二是要覆盖全过程,从规章制度的制定到执行,从合同的订立到履行,从重大项目的决策到运营,法律管理必须全程参与。通过法律审核,不断促进企业依法决策、依法行为,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合规环境。

(六)完善法律工作体系,推进与企业管理的有机融合

企业的日常管理无不涉及法律的规制,同时也无不存在法律风险,防控好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是切实加强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企业要逐步完善法律工作体系,将法律工作纳入到合同管理、授权管理、风险管理、往来信函管理等日常的企业管理行为中,全面梳理和评估企业管理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完善法律风险控制流程,将法律风险管理逐步转化为企业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共同的职责,逐步建立起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并使法律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常态化,最终促进法律文化在企业内部落地生根。

作者:许恩信单位: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二)

一、广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广场文化可将娱乐活动和思想教育融于一身,备受广大市民追捧,成了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标志。但在建设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同时引起不小争议,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来源众多,影响极大,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一味效仿缺乏独有特色。不少城市在广场建设中一味追求国际化,在广场建设中追求西式风格,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结合周边建筑,待广场建成后呈现突兀状态,毫无美感。更有甚者,为了建设西式广场,将富有历史文化的建筑拆除,不仅破坏了当地独有的特色,而且劳民伤财,使当地文化无法得以弘扬。而在建设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统一的模式,造成多个城市中的广场风格如出一辙,无任何个性特点。而城市广场应该在较大程度上成为美化城市,点缀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布展格局无法展现城市独特的魅力,降低城市的可辨识性。

2.单独追求形式美影响生态平衡。在广场建设时,执着的追求形式美,只为了创造曲径通幽的效果,开辟出诸多的小道,公园风格更为突出,失去了广场本身的文化特色和用途。建设者缺乏相关意识,认为广场就应大面积的种植草坪,才能得到绿化的水平。所以不结合当地气候和水源条件,就开始大规模的砍伐树木种植草坪,减少人们聚集的空间。造成既无休闲场所,还要花费大量资金对草坪进行保养与灌溉。在虫害季节还要喷洒杀虫剂,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在炎炎夏日没有树木能够遮阳,人流减少,会降低广场的实际应用价值。

3.缺乏广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除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的文化外,在广场举行文艺活动时,展现出的文化也属于广场文化的范畴。拥有高品质的城市广场,能将人类的行为活动与广场环境完美的结合,产生更多更好的性能与活力。这样,广场本身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活力与生机,广场文化的品位随之升高。如果文化活动比较缺乏,人员稀少,也是对城市空间上的浪费。广场中一些大型的活动大多由政府部位组织并实施,市民自发组织的节目较少,导致场地的利用率降低。

二、对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结合当地特色建设独特风格。广场可展现整个城市的品位,是大众文化中的独特表现形式,虽正处于发展阶段,但仍然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其具有的独特文化产业价值备受重视,成了大众文化的新来源,将整个城市中的文化品位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人民群众才是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广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全社会的义务。因此,在建设中要把握广场文化的大众性原则,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充分尊重并采纳来自群众的一些好建议好方案,将广场的功能性设计交予群众自行掌握,建设方了解群众的意向后再进行建设。为发掘全方位的广场功能并进行深入创造留下充足空间,使市民的主导地位在城市的公共生活中充分体现出来。

2.增强空间设计反映广场文化。不少城市在建设广场时,为增加美观性,从而加大装饰草坪的面积,这样既缺乏整体空间的层次感,也会减少空间变化的多样性。虽具有开阔视野的效果,但群众只能在局部路面上行走,大大减少群众活动面积,违背了广场文化中以群众为主体的原则。[5]广场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广场文化的发展原则,与时俱进。同时要遵守自然规律,增加树木棵数,减少草坪面积,将生态效益全面提高。在绿化方面要尽量选择当地树木,避免外地树木对当地环境不适应降低树木的成活率,这样既增加成本,也影响广场的美观。但可引进天然的树种,以增加广场中植物的种类。选择当地的树种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树木的成活概率,将生态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还增添了当地特色。有些广场建筑独特风格鲜明,吸引众多的游客。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如人流量增多,垃圾也随之增多,降低广场的美感。因此在注重美观外还要加强广场的内部设施。可在广场多处设置垃圾箱,垃圾箱可根据广场的风格特别设计,融入整体的设计中,从细节入手,既增加广场的实用性,也保护了广场中的环境。

3.增添广场文化活动。良好的广场文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场中举行的大型文化活动大多数为政府部门组织,群众独自组织的活动则很少,大大降低广场的使用率。因此要结合民众对文化的需求,拓宽文化道路,可增加文化活动的多样性,诱导民众主动积极地参与,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内优秀艺术作品的结合,也是促进当地文化崛起的有利因素。建立广场的独立管理部门,并给予相关的权利,能更好地开展文化尝试。在不违背道德与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将活动时的冠名权、广告权等进行出售,能够增加活动经费。而今不少企业将广告投向广场文化中,客观上对公益活动进行资助并支持,实际上是宣传了企业本身。如今电视广告不断泛滥,民众易产生抵触心理。而在赞助广场活动的过程中,能成功地在民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使群众更好的接受。企业与广场文化的成功结合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管理者也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去摸索建设广场文化的新方向。

三、结束语

城市广场不仅只是民众聚集的地方,还是展现城市美与艺术品位的标志。其具有的独特文化已成为反映城市魅力的标志。个性独特并富有当地特色的建设风格,可以增加群众的直接参与性和亲切感;合理的广场布局,增加了广大群众活动的空间,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丰富的广场活动,为群众的生活增添乐趣。在遵循了城市广场服务于群众宗旨的同时,还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提高广场文化的品位,为了达到更高的标准而努力。

作者:谢丰 单位:无锡市锡山区文化馆

(三)

一、职业院校建立校园英语文化中出现的问题

1.1孤立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对校园英语文化的认识不足,认为校园英语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起到较好的作用,以至于校园英语文化在校园整体文化建设中被孤立,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校园英语文化完美地融入进校园文化的整体结构中。导致学校在建立校园英语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依照学校自身特色来建设,无法按照学校自身办学方向来有针对性地建设,不能将校园英语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会使校园英语文化难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1.2职业院校建立校园文化手段过于单一。多数职业院校对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手段继承了高级中学的方式,方式传统单一,无法匹配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Englishcorne、英语广播等无法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在信息社会,高校针对大学生群体应该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将信息化变为营造校园英语文化的一种手段,使学生在业余生活中能经常感受到,为学生搭建一个互联网学习平台;其次,职业院校应该将校园英语文化营造得更为实用,将校园英语文化扩大到企业环境中,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英语的作用,正确认知校园英语文化。

1.3职业院校建设校园英语文化没有针对性。职业院校的发展较普通的高校更晚,能正确营造整体校园文化的职业院校少之又少,而英语文化更是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难点。当前大部分有意识营造自身校园文化的院校大多只是模仿其他普通高校中的手段。而普通高校较职业院校的英语文化更为深奥,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难以融入。因此,如何正确针对职业院校学生营造合适的校园英语文化是目前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院校建立校园英语文化策略

2.1全方位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全方位,就是使学生在一走进校园便能感受到学校有着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英语的影子。职业院校在建立校园英语文化时,需要本着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而不能照搬照抄。比如,职业院校在建设校园英语文化时,可以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宣传对应学生学习目标的职位需求英语的状况;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可以将设备上的操作说明与其说明书换成英文,再通过教师讲解;将学校各区域宣传栏中宣帖英语海报,海报可以包括时事、游戏、影片等,也能张贴英语名人名言;倡导学生在校园中使用英语对话等等。

2.2完善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制度与准则。为何职业院校建立校园英语文化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困难重重,说到底是因为职业院校对英语的重视度不够。对此,学校应该针对自身校园办学目标,制定适合学生的奖惩制度,适合教师的教学制度,使学校能将学生学习英语的行为进行一定量的约束,便于学校统一筹划。

2.3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教师。目前,能合适胜任职业院校的教师满足不了职业院校的需求,职业院校师资十分缺少,导致职业院校英语教师授课负担大,使得学校需要聘请外教,而外教难以管理,也间接地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从目前职业院校英语教师的水平来看,多数教师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施教,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对应专业的专业英语。这便要求学校对学校教师进行一定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对英语授课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如果高校有一群具有深厚知识涵养、人文素养的教师群体,能极大促进职业院校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

三、结束语

第3篇:企业法治文化范文

关键词:法律思维;风险;企业管理;控制

一、法律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法律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原意指法律职业者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法理学认为法律思维作为一种规范性思维,其根本出发点是通过站在人性本恶的立场上,来寻求问题解决和利益获得的思维方式。而如今则更加大众化一些,主要是指根据法律的既有规定,通过推理、判断、程序和自由心证,也即通过法律方法给争议双方一个解决问题的结论,注重的是对法律事件的处理。对于企业来说,这必然是一种非常实用且有价值的思维模式,而且法律思维严谨并富有极强的逻辑性,可以相对准确的预测企业运营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妥善地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最后有效地控制风险。这种思维方式的内涵在于,维持一切对于合法性判断的分析,即对某一有争议的行为或事件,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判断该行为或事件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则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引发的结果,并评估结果的风险程度是否在管理人可掌控的范围内。

二、法律思维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一)可降低现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经营风险:创业风险、授权风险、领导风险、筹资风险、成就风险、持续经营风险以及现金风险。在以上几个方面中,创业、授权、筹资都是相对较容易产生纠纷的方面,而我国企业大部分开展风险管理较晚且推进慢,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不足。将法律思维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是降低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聘请专业法律人员,用法律思维为企业制度、决策、重大风险事项把关,尽可能将经营管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从源头规避,即便日后出了问题,也能应用法律思维有效应对,积极为企业挽回损失。

(二)可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想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保证企业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粗放式管理方式,会造成企业负责人无法通过有效的制度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为企业想要提升经济收益离不开员工内部的团结和努力。但是如果能够良好地运用法律思维进行企业管理,可以使人员管理更加规范,制度管理更加健全,部门职责更加清晰。另外,运用法制思维进行企业管理,还可以使得整个企业员工的法制意识得到提升,增强企业员工的内部团结,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可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风控手段

法律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在于从法律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之时,应用法律思维看待问题,可以将问题解决转化为问题预防,这样一来,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各项问题之时,就有了应对的先机。在风险管控方面,化治理为预防,化应对为规避,始终获得主动权。大部分人会有一个误区,认为法律作为一种工具,其意义只是强制性的,这样的认知是片面的,作为法律本身来讲,法律最核心的内核是威慑,强调警示,而并非仅仅只是惩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行为准则的规范性依靠。在企业中看待这个问题,则是合理合法规范企业的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法律管理意识,将企业管理者的重心转变为主动面对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既能够完善管理制度,也能够有效控制风险。

(四)可提升现代企业法制化文化的建设

企业法制化文化植根于企业对待法律的态度。只有企业真正重视了法律思维的应用,才能够给企业法制化文化提供良好的土壤。企业领导者善用法律思维管理企业,自然会影响到下边的执行者,以这样的方式辐射,企业上下都会很好的被这种思维模式渗透,如此一来,企业法制化文化的建设氛围将会越来越有益。

三、法律思维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方法

(一)应用规则性管理加强管理规范化建设

乐观的一点是,我国现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法律思维作为管理思维的一种,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化。管理部门将法律思维与企业制度进行融合,并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将法律作为需要遵循的原则,并对以往不够正规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行改正,尽可能规范和统一管理标准,并且有根据的督促各个部门在管理之时,要做到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控到各个工作环节,并及时发现问题,沟通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二)应用规范化管理营造企业法制化文化氛围

承接上一点来说,有效地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非常有利于营造企业法制化文化氛围。企业定期培训管理者,传达最新的国家相关法律,将企业法律文化与国家最高法律进行紧密联系,在这样一个大的学习环境下,企业其他员工必然会受到正面影响。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向前发展,员工素质好坏可以说能够直接影响发展,所以,只有员工的法律思维加强了,才能够提高认识,提升自我约束能力,完善对各类问题的处理,保证企业正常的发展和运行,从而将法制化氛围的正面影响扩大到最大化。

(三)加强企业法律风险评估机制的建设

需要认识到企业法律风险评估机制的重要性,在法制社会之下,一切从法,一切讲法。法律风险评估机制,可以说是现今所有企业都必须设立的机制,只有法律风险评估机制专业且完善,企业才能够走的长远,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而企业的法律风险评估机制就是为守好企业这座江山保驾护航的利器。而如何加强企业法律的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呢,自然一切都需要以有法律思维为最大的前提。只有用正确全面的法律思维,才能够用法律角度准确的分析企业现状,合理的预测企业将会遇见的困难,最终,设立出一套完整的,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机制。

(四)适时选择外聘律师参与企业管理

外聘律师可以根据企业的一些方面参与管理。例如人事问题:劳务派遣用工、劳动关系、员工聘用与解聘等;企业改革方面:重大合同签订、法律纠纷解决以及企业制度改革等方面。在这些方面都可以让外聘律师参与协定。但一定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律师的专业能力,全方位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和稳步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的管理离不开法律思维的帮助。经济化越来越广泛,可出现的漏洞也会越来越多,在当今如此繁荣的市场经济之下,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是有效保护自身的手段,是能够提升各方面经济效益的途径。法治社会中任何个人和团体都有法可依,有理可讲,信任国家法律机制也是信任自己。只有企业自身先原意变得规范和合法,才能始终正在扎根在市场之上,合法规范,方能长久。

参考文献:

[1]杨淑婷.国企法律岗位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18(2):109-110.

[2]唐磊.探究法律思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7(29):173.

第4篇:企业法治文化范文

法律风险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也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是多样化的,这也就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从实际来看,企业法律风险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违规风险

违规风险是指企业所发生的行为违背了现行法律法规,所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从实际来看,企业违规风险主要表现在:

(1)企业设立风险。如企业设立不符合法律规定,并存在不规范运行等问题。

(2)并购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在实施并购的行为中,由于并购涉及的法律面广,且程序比较复杂,这就增加了法律风险的可能性。

(3)用工风险。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既是自我保护的一种形式,也是确保职工合法权利的有力举措。但是,由于用工行为不规范,在违约、辞职等方面,存在违反法律的问题较多。

1.2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不按交易的约定履约,进而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违约风险比较频发,其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企业违约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在合同订立、转让以及生效、履行中,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企业难以履行约定,造成违约风险的出现。

1.3侵权风险

在法治社会,侵权行为的发生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如企业在发展中发生环境污染等侵权事件,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侵犯知识产权等。

1.4不当行为风险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于对利益的追求,进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采取不当行为,谋求自身的利益,由此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并存。一方面,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在相关行为的发生过程中,缺乏对所做行为的正确认识。如在涉外反倾销中,缺乏应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缺乏自我保护,且对外部法律环境不是十分了解,进而在法律问题的处理等方面比较缺乏。

2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现状

现代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这就强调法律风险管理的狠抓落实。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现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如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缺乏重视、管理机构职能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步伐。

2.1法律风险管理落实不到位,管理机构职能不完善

当前,不少企业尚未建立专门的法律机构,未使法律风险管理得到有效落实。一方面,所建立的法律部门缺乏独立职能的体现,受制于企业部门的管理或影响;另一方面,管理机构缺乏完备的规章制度,法律风险管理更多的是一时之风,缺乏长效工作机制的构建。因此,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流于形式下的管理状态,无益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作用的有效体现。

2.2法律风险意识不强,合同风险偏高

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提高,是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基础。而不少企业缺乏法律风险意识,在主观能动性上缺乏行为的支撑。首先,企业合同法律意识薄弱,在合同行为的过程中,规范程度不高、内容漏洞百出,潜在的风险明显增加;其次,企业缺乏有效的合同审查论证,尤其是违约责任条款的落实,是合同风险偏高的重要因素。在实际中,一些企业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前期的调研论证工作不足、签约行为草率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经营发展的风险,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3法律风险管理缺乏重视,相应的投入不足

法律风险的发生,一方面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经营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企业品牌的构建。因此,注重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内容。但是,企业领导层缺乏对法律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管理工作缺乏实质性构建。首先,专业人才缺乏,不利于法律风险管理的落实;其次,缺乏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构建。

3强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法律风险管理的强化,关键在于如何夯实其实施的内外环境,并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健全监督体系,从本质上优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那么,具体而言,强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强化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夯实实施的内外环境

良好的意识形态,是提高法律风险管理实施效率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企业管理层要认识到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要提高文化素质,尤其是在法律知识、风险防范等方面,要提高相应的防范意识,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首先,夯实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确保法律风险管理落实到位;其次,企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上下参与其中的积极主动性;最后,企业管理层要强化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将企业经营管理、法律纠纷处理等纳入法制化轨道。

3.2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严格法律把关

现代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步建立完善的、专门的法律防范管理机构,切实将法律风险管理纳入新的发展轨道。这就需要:

(1)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法律管理队伍;

(2)推进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全方位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3)立足企业发展改革的需求,严把企业决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风险,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4)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工作原则,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3.3建立动态监督体系,提高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5篇:企业法治文化范文

一、关于目前培养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法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体系化的旅游管理专业法规法律课程

旅游业本质上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因此旅游业离不开娱乐、购物、游玩、出行以及吃住等多个行业的服务,这就需要根据《旅游法》以及等多个行业的相关法律的具体情况,科学编订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旅游法规》课程体系,也就是说需要建立完善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法规》课程体系,严格按照现行旅游法律法规来及时更新和编订教材,将废止的旧法剔除教材,不断的将新规填充进教材之内,但是当前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法规》课程体系编订的教材内容和知识难度与现行的法律差距较大,其中最明显的缺陷表现在《合同法》之中,现行的《合同法》与之前编纂的《合同法》差距较大,但是中职院校的教材依然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1]。

(二)目前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授课缺少实践训练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因此《旅游法规》教学必须要突出其专业本身的较强实践性。另外旅游业本质上属于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因此横向及纵向上涉及到很多法律主体,一旦组织序列内部发生了法律主体的纠纷,往往就会呈现出较强的复杂性特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积极参加旅游管理行业实践才能正确的处理纠纷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法规》课程设置中几乎全是理论课程内容,关于《旅游法规》的实践课程例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安排少之又少,学生缺少有效的法律素养实践课程训练[2]。

(三)当前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法规课程建设缺少地方特色

当前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了中职院校的旅游法规教学而设置,但是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就职于地域内的旅游行业,由于中职院校的《旅游法规》课程缺少中职院校所在地域的地方特色,所以很多学生就职后并不能迅速地适应自身的岗位角色。当前各地的旅游产业已经朝着特色化、地方化以及民族性等综合方向发展,结合地方特点已经逐渐打造出各种历史文化旅游、绿色旅游、观光农业以及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因此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积极与地方立法相适应,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旅游法规》课程缺少有效的地方定位,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二、加强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法律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高度重视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法律思维及法治理念的培养

理性化的法治观念被称作法治理念,人们在法治实践中的价值追求、基本原则和思想基础都依靠法治理念进行指导。科学的法治理念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管理社会事务,在当前全民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下,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要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学会用法律全面武装自己,积极树立正当的程序意识、权利保障意识、合法性判断意识以及规则意识,并且要学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当中姜超按照法治思维考虑和解决问题,因此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积极开辟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充分树立学生的法治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看待旅游环节出现的各种纠纷与维权问题[3]。

(二)逐步完善旅游专业《旅游法规》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的建设

旅游行业涉及吃住行娱乐等多个服务行业的法律主体,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彻底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法律、法规知识传授,通过对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把握,积极研究改革《旅游法规》教材体系。以《合同法》的旅游行业学习基础为例,应该选择适宜旅游行业学习的内容,不应采用深度过大的内容给学生教授,只需要坚持《合同法》的分则原则与总则保持一致,然后在《合同法》的讲解基础上重点教授《旅游法》中旅游服务的特殊合同问题。

(三)加强现代企业法律管理知识的学习

现代旅游业的法规很多情况下依托《公司法》实现最终的管理,因此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充分了解在公司制下有限责任模式、法人治理结构、劳动合同签订、旅游服务合同体系等法律责任的讲解。学生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法制意识学习后,才能积极思考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旅游企业的法律管理重点,学生作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将自身的考核与效能放置在企业制度模式内接受考验[4]。

(四)加强中职院校学生对旅游纠纷事件的法律实践训练

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要想获得旅游企业以及行业的认可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和较高的劳动绩效,就要充分了解现代旅游行业法规及政策,通过法律思维充分思考旅游行业的纠纷维权事件,这就需要中职院校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训练,积极增设《旅游法规》实践课程的课时以及内容,同时密切结合学校所在的地方旅游特色,理清地方旅游企业的运行模式及管理程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积极有效地提升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5]。

三、结束语

总之,各地方的中职院校积极担负着为具有地域特点的地方旅游行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在目前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法》、《公司法》以及与地方特色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当前各地方的中职院校都面临着转型和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与地方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着重强化地方法律、法规的意识,最终为地方旅游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蒋艳.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0):227-228.

[2]赵丽琴.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4):200-201.

[3]刘玉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