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第1篇: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安全管理工作;重点环节;本质安全;稳定和谐环境

中图分类号:TM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34-01

安全管理工作是油田一切工作的基础,油田发展必须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企业基层始终把安全环保工作抓细、抓实,集中精力做好油田安全管理的贯彻落实,并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持久不懈地抓下去,切实落实安全重点环节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切实落实环保敏感区域的保护措施,切实强化全员的安全环保意识和责任,做到本质安全,营造适应企业大发展需要的稳定和谐环境。

1、细化HSE管理制度,落实干部责任确保安全生产

对执行制度方面始终坚持在改进中执行,在执行中改进,不断修订、补充、完善,使制度逐步趋于合理化、人性化。讨论制度人员广泛,意见统一,同时执行制度严肃认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标准化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职工的头脑中始终绷紧安全生产弦,为单位的安全平稳、均衡高效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安全生产实际中不断发现新矛盾、新问题,为解决新矛盾和问题,就要补充完善制度。对《基层班组各项管理制度》、《HSE岗位责任制》进行重新梳理修订,对一些新的管理制度、新的操作规程,组织干部职工进行系统学习,为安全施工、标准施工提供了制度保障。

2、实行“1110”安全管理法,推动HSE工作开展

开展“1110”安全管理法(灌输一个理念:即安全就是对员工的最大福利,失去安全就失去一切;完善一个体系:即继续完善“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抓好十项重点工作:即抓安全意识和素质提升、抓好“我能安全”主题活动的开展、抓源头和新苗头、抓好特殊环节、抓传承,创新和研究、抓安全管理、抓典型作用发挥、抓安康文化建设、抓环保基础管理、抓好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实现了安全生产态势总体平稳。“1110”安全管理法,是HSE工作的安排与部署,也是借鉴“110”的威严与警示,做到安全工作警长鸣。

3、开展安全培训教育活动,提高全员HSE意识

针对不同层面的员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引导大家正确认识“看惯了、干惯了到习惯了”的不良习惯,深刻认识养成习惯性违章的危害,认识到标准化操作也要靠习惯养成。针对新员工群体,让从上岗便养成“我要安全”的意识,提高“我能安全”的能力,警示大家“增强自我防范、学会安全生活”以及“用心营造和谐家庭”。在安全教育内容上,注重提高针对性、时效性和环境性。首先,切忌泛泛而谈,让员工知道每项施工的风险点,掌握规避风险的能力。教育职工充分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发展”的思想,使其行而有所顾虑,动而不忘条律,减少随意性,增强理智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各类隐患的发生。针对员工标准化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组织标准化操作培训活动,每期一周时间,将他们集中到培训基地,开展标准化操作演练,通过学习、演练到考核,牢记操作规程,严格操作程序,提升操作技能,对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了熟悉和掌握。举行技术比武集中展示员工标准化操作培训的成果,激发广大员工进行标准操作的热情,推进标准化操作的持续开展和落实。大力做好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

4、检查和学习HSE管理制度,提高HSE管理水平

“督导检查”是干好安全环保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环节,坚持日常巡查、每周必查、专项检查、月度普查等方式,狠抓安全环保薄弱环节,并建立监督检查网络平台,让各基层单位根据查出内容,举一反三进行整改,有效地进行隐患整治。坚持“群防、群查、群治”的原则,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特点,组织群众性的安全生产活动。严格控制重点、要害部位、关键环节的安全环保风险。(1)认真落实带班管理实施细则,督促各级干部深入生产现场,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安全生产中的关键作用。(2)严格交叉施工,对于外来协作施工的,在同一区内我们自己的施工要暂停,不能盲目的交叉,争抢进度。(3)进一步严格承包商的安全监督管理。按照安全管理考核规定要求,严把审批、审核关口,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考核不合格的承包商,杜绝施工。对承包商施工队伍的现场施工条件、设备设施状况、人员持证情况、安全措施情况进行开工前检查、施工过程监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5.结论与建议

(1)完善“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安全工作重点就是全员抓落实,抓质量上,做到严抓事前准备,过程监督,事后总结。将发挥安全监督专业性强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对应的考核办法,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2)抓安全意识和素质提升:一靠教育、靠培训,二靠制度、靠考核、靠严明的纪律,通过强化学习标准化操作知识工作,使干部职工牢记操作规程,严格操作程序,提升操作技能。做好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要把标准化操作与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结合起来,加大对员工标准化操作的培训,通过视频资料的学习,让每名员工谈心得写体会。(3)抓“我能安全主题”活动的开展:借助“我能安全主题”活动的平台,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宣传活动开展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实现我要安全到我能安全的提升。(4)抓好特殊环节:严格控制重点、要害部位、关键环节的安全环保风险,督促各级干部深入生产现场,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安全生产中的关键作用。要根据季节特点,切实把季节安全生产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对节假日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5)抓传承、抓创新、抓研究:继续执行月度HSE量化考核措施,实行月度量化评比与事故挂牌双向考核,实施全方位、全覆盖监督管理,开展月度问题分析、评价活动,做到“检查、分析、评价、整改、培训”同步管理运行,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查找缺失、完善措施,通过分析、评价制订整改措施,进行安全培训,借助岗检普及管理标准、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经验,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6)发挥以往“事故”对管理创新的推动作用;要研究源头和苗头,要冷静分析、系统分析,如果分析不到位,认识就不可能到位,措施防范就不可能到位;根据季节特点和现场环境的变化,要不断推进安全管理动态化、本质化,加大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考核,让安全直接管理者要跟上安全发展的形势。在现场中推广使用,对安全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组织攻关,不断提高科技对安全管理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教学内容;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76-02

随着风险的普遍性与危机的常态化,目前国内高校讲授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的课程也越来越多,但这些课程主要集中于风险或危机单一主题。有必要抓住风险与危机的内在联系,将两者融会贯通构成为一条主线下的有机体。国内目前只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周春生教授在高层管理培训项目中开设过《风险与危机管理》课程并且出版了相关教材。但是,该教材只是将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加以简单地综合,并且是面向MBA学生。周德文等(2009)根据多年的企业咨询实践编写了一本面向中小企业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的工具书,较好地统合了风险与危机管理。本文尝试以普通工商管理类本科生为对象开发一门《现代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课程,并就该课程的逻辑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讨。本课程借鉴国内外教研成果,同时结合授课对象特征,在内容体系上将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有机结合,将风险与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将风险和危机的特征、风险和危机的识别与预警、风险和危机应对方法、风险与危机管理决策等知识进行有效地综合集成。

一、风险与危机管理的逻辑框架

首先,应当理清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边界和交叉,构建风险—危机—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根据风险在“风险—危机”逻辑线路中的地位,从危机管理的视角来组织风险部分的知识点,并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资料调研和内部讨论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形成教学大纲。

二、教学内容要点探讨

(一)基本概念

首先必须界定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危机?风险和危机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风险是因为各种内外部原因给企业各项利益带来损害的可能性,危机是因为各种原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性。风险与危机之间的区别在于对企业危害的大小不同,发展演化过程不同,形成原因不同,范围不同。两者之间也有着联系,即危机都是由风险转化而来,危机的早期都表现为风险。在教学上应当阐述危机的特点和层次,危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并通过课堂案例讨论和课后思考来加深对这些关键问题的理解。

(二)风险与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1.企业危机产生和演化规律。如果能够掌握企业危机产生和发展演化的规律,无疑能够有效防范企业危机的产生和控制危机造成的损失。这可以从企业危机产生的各个环节,企业的规模和危机演化的阶段来把握企业危机的规律,结合案例分析进行教学。借鉴已有成熟观点,企业危机演化的阶段可以分为风险酝酿期、风险发展期、风险扩大期和危机爆发期,应当围绕每个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结合现实案例客观描述危机发展的周期和过程,使得学生了解企业危机发展的特点。

2.企业危机的根源。企业危机的根源可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角度展开,只有明确了企业危机的形成机理,才能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可以从规模化、多元化、融资行为、运营模式、违法违规行为、领导素质、核心团队、管理体系、政策变化、经营环境变化等方面挖掘企业危机的原因,每种原因都可辅以实际案例。

3.危机管理的原则和法则。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企业危机管理也有一些原则可以遵守,企业危机管理原则是企业在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则,规范和框架性、总体性的要求。在这些要求指引下,企业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就不会犯大的错误,就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通过总结危机管理的原则可以方便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危机管理。在总结危机管理的原则时要兼顾全面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风险与危机管理的基本方法

风险与危机管理的方法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几个互相联系、层次递进的方面:

1.风险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从识别和确定风险开始。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必须要发现问题。这部分主要阐述危机管理中风险评估的有关理论,流程和方法。参照国内外风险评估程序,可以按照五个步骤来介绍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调查与诊断、风险确定、风险量化、撰写风险评估报告。(1)风险的识别,按管理的对象、风险产生原因、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管理自身过程、企业风险与行业风险的关系、风险与危机的关系进行风险的划分。(2)企业风险调查的方法包括企业内部资料挖掘和外部资料挖掘。(3)企业风险确定是风险量化的基础,主要的方法包括因果分析法、分类列举法、案例分析法、排除法、类推法。风险确定有三个步骤:企业风险的分类汇总、企业风险的合并与拆分、企业风险的排序。(4)风险量化的方法主要有指标量化法、风险信号列举法、专家法。

2.风险防范的前期准备。在经过科学评估并明确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后,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在风险发生或者扩大之前需要进行各种准备工作,以达到防患于未然,事半功倍的目的。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风险防范的准备可从四个方面入手:舆论准备;组织和人员准备;人脉关系网络的储备;外部服务机构的储备利用等。

3.风险的防范。风险转化为危机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演化和累积的过程,因此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制定应对策略,建立防范体系。风险防范的过程是企业采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资源来预防风险产生,预见风险发生的过程,是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的过程,也是企业制定策略,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强内部管理的过程。风险防范包括三个体系:风险的防范体系、风险的预警体系、风险处理的措施体系。风险防范的总体思路包括四个方面: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建立风险防范预案、进行危机防范的日常训练。企业风险虽然无处不在,但是并非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导致危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找到一些在实践中常见的,有可能转化为危机的风险。比如资金断链风险、回款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核心团队流失风险、市场风险、产品质量风险、担保风险、人身安全风险,应当针对这些企业共性风险介绍风险防范的策略与技巧。

4.危机处理。在介绍了风险相关知识之后,应该从风险的角度来论述危机应对方法。危机处理即风险和危机管理部门采取各类风险处置预案,整合内外部资源降低损失的过程。总体来说,危机处理阶段有四类可以采取的措施:各种危机处理预案的采取、危机公关、媒体管理、法律援助。主要内容是围绕资金断链风险、回款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核心团队流失风险、市场风险、产品质量风险、担保风险、人身安全风险阐述具体的危机处理方式和策略。

5.后危机管理。后危机管理就是企业消除危机造成的各种影响,理顺各种关系,重塑企业形象的过程。后危机管理和危机处理是相互连贯的过程,为了教学的方便有必要把它们划分开来。重点教学内容包括后危机管理的内容,如危机的善后处理、危机管理经验或教训的总结、危机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关人员责任的追究、相关人员心理修复、企业形象或品牌的重塑。

参考文献:

[1] 周德文,张建营,张振宇.中小企业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5.

[2] 佘升翔,陈丽.风险与危机管理的教学融合[J].经济研究导刊,2013,(1):298.

[3] 周永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 劳伦斯·巴顿.危机管理:一套无可取代的简易危机管理方案[M].许瀞予,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0.

第3篇: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回顾西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国内部分学者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以coso2004年9月制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理论基础,以中国某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内部审计方法和程序对某集团风险管理八要素进行审计分析和评价,对风险管理理论如何在集团企业实践运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企业应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驾护航。 

 

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如同人的成长要经历幼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一样,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段上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遇到不同的困难。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环境变得瞬息万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样就迫使企业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对付各种风险。 

在市场经济中有许多失败的企业,他们的失败各有其因,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不重视风险管理,对风险的控制力非常弱。本文研究的问题是面对永远在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企业如何运用内部审计的理论、方法、程序分析自身风险管理现状,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对动态变化的风险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目标,使企业能够长期生存发展。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至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机构、团体、研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派别。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来源于美国coso委员会2004年9月制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4年1月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 

 

一、公司简介 

 

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之一,其产品包括冷鲜肉、冷冻肉、以及以猪肉为主的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集团总部设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拥有多处冷鲜肉、冷冻肉生产基地及深加工肉制品生产基地。集团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方法,研制出一系列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优质产品。基于肉制品业务的经验,集团于1997年开展冷鲜肉和冷冻肉业务。2002、2003年,冷鲜肉、冷冻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列中国大陆第二名、第三名。低温肉制品,自2002年至2004年,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大型零售商销售首位。 

 

二、公司风险管理要素审计评价程序及结论 

 

尽管某集团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但其实质还是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其并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人员、系统,公司风险管理处于“凭感觉进行风险管理”的阶段,只是由管理层根据调查分析、经验总结,识别、列出公司面临的四大类十三种主要风险,并制定了一些防范措施。公司审计部作为监督检查部门,每年至少两次从集团层面对风险管理进行整体评价,并在每季度对分、子公司执行例行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风险管理状况。以下试从集团公司层面,以《coso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下简称coso框架)中所列八要素为线索对公司风险管理进行分析、设计审计评价程序、提出审计评价结论。 

(一)内部环境 

1.理论描述。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的基调,它影响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是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约束和结构。 

2.审计评价程序。 

(1)设计风险相关文化调查表对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进行调查; 

(2)审查公司经营决策、管理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是否反映了公司的风险管理理念、诚信和道德价值观。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的风险管理理念属于风险偏好型,提倡抓住机会,大胆开拓。但对风险管理理念没有一个书面的说明性的陈述,这些理念存在于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头脑中,通过收购决策、政策、行为准则、各种规章制度反映出来并加以强化。 

(二)目标设定 

1.理论描述。设定战略层次的目标,为经营、报告和合规目标奠定了基础。每一个主体都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一系列风险,确定目标是有效的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 

2.审计评价程序。 

(1)获取管理层对目标的书面陈述; 

(2)通过访谈、询问,获取公司员工对公司目标的知晓、理解程度的信息; 

(3)通过查阅管理层的述职报告,获取目标实现进展情况的信息。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目标没有明确的书面陈述,公司员工对公司的目标知之甚少,经审计调查总结,目标如下: 

战略目标:创中国第一肉食品品牌; 

经营目标:顾客满意最大化,品牌价值最大化; 

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真实、完整,符合《上市规则》要求; 

合规目标:遵循国家、行业、企业的法律、法规、制度。 

(三)事项识别 

1.理论描述。管理当局识别将会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如果存在的话,并确定它们是否代表机会,或者是否会对主体成功地实施战略和实现目标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代表风险,它要求管理当局予以评估和应对。 

2.审计评价程序。 

(1)查阅行业有关资料,询问、访谈高层、中层、一般职工,审查风险识别是否充分、全面; 

(2)审查风险识别过程资料,判断是否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定期进行修正。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根据调查分析、经验总结,识别、列出公司面临的四大类(行业风险,业务风险,财务风险,合规风险)十三种主要风险: 

(1)爆发动物疫情; 

(2)突然而来的业务干扰; 

(3)消费者口味及喜好的变化; 

(4)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导致对人身的伤害; 

(5)原材料价格波动; 

(6)产品未能迎合市场需求; 

(7)主要管理层的流失; 

(8)其他实体误用、盗用本公司商号(商标); 

(9)资金安全管理; 

(10)资产安全管理; 

(11)会计系统故障; 

(12)违反《上市规则》; 

(13)违反食品管理、环保法规有关法律规定。

经审计调查,公司管理层对风险识别较为充分,且计划每年分两次(期中和期末)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核查,若发现风险变化,即使进行调整,但未能严格实施。而对于机会,管理层没有进行专门识别。 

(四)风险评估 

1.理论描述。风险评估使主体能够考虑潜在事项影响目标实现的程度。管理当局从两个角度——可能性和影响——对事项进行评估,并且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审计评价程序。获取管理层对风险进行定性评估的资料,评价其评估的合理准确性以及是否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修正。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对识别出来的十三种风险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和过去的风险发生的记录进行了定性的评估,由于缺乏相关的人才、技术、资料,尚未对风险进行过定量分析。公司管理层计划每年分两次(期中和期末)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核查和平谷,若发现风险变化,及使进行调整修正,但未能严格实施。 

(五)风险应对 

1.理论描述。在评估了相关的风险之后,管理当局就要确定如何应对。应对包括风险回避、降低、分担和承受。在考虑应对的过程中,管理当局评估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的效果,以及成本效益,选择能够使剩余风险处于期望的风险容限以内的应对。 

2.审计评价程序。通过访谈、询问,了解管理层采取的风险应对策略及理由,评价其合理性。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对识别出来的重要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从风险应对的角度看多为预防性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没有采取购买保险等风险分担措施。 

(六)控制活动 

1.理论描述。控制活动是帮助确保管理当局的风险应对得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组织,遍及各个层级和各个职能机构。它们包括一系列不同的活动,例如批准、授权、验证、调节、经营业绩评价、资产安全以及职责分离。 

2.十三种风险审计评价程序。公司管理层针对识别出来的十三种风险,制定了防范措施,审计部门相应地制订了审计评价程序。 

3.审计评价结论。经审计调查,公司管理层对于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要素较为重视,制定的风险防范措施较为全面、严密、可操作,大部分得到了严格有效执行,但也有部分单位未能严格执行风险防范措施。 

(七)信息与沟通 

1.理论描述。有关的信息以保证人们能履行其职责的形式和时机予以识别、获取和沟通。信息系统利用内部生成的数据和来自外部渠道的信息,以便为管理风险和作出与目标相关的知情的决策提供信息。有效的沟通会出现在组织中向下、平行和向上的流动。 

2.审计评价程序。 

(1)走访公司it部和公司内部报刊编辑部,了解评价公司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转情况。 

(2)访问公司网站,观察其运转情况; 

(3)使用公司的局域网、内部电话网,阅读公司内部报刊,评价其运转情况和功效发挥情况。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设立了it部,建立了较为完备、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因特网、内部局域网、内部电话网、内部报刊等手段将信息以文字、声音、图片等形式进行传递,并制定各种级别的会议制度进行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但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信息生成及传递通道。 

(八)监控 

1.理论描述。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控——随时对其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这些是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相结合来完成的。持续监控发生在管理活动的正常进程中。 

2.审计评价程序。 

(1)审查内部定期(每天、每周、每月)上报的管理报表(报告),评价风险管理日常监控职能发挥情况; 

(2)审查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风险管理审计报告,评价其监控职能的发挥情况。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通过例行的控制活动、信息报告反馈系统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日常的监控;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所控制的所有单位、项目进行例行审计,报告中时常反映一些被审单位风险管理状况的信息,对风险管理的监控较为及时,但对公司总部层面的风险监控较为薄弱。 

 

三、结语 

 

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基业长青,必须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全面地管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借鉴西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论、方法、工具,结合本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对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风险管理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查找问题和不足,对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识别、评估、排序、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等关键的风险管理流程采取措施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是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最佳实务。企业应当增强风险意识,逐步建立险管理系统,为企业保驾护航,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劈波斩浪,远航。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第一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第4篇: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企业内控机制的强化,风险管理系统的逐步健全,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首要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企业内部的公司治理逐步完善,防范了市场风险,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本文在探讨企业内控体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剖析了内部控制的现状与产生的问题,并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得出一些改良的方案。

1 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

在第20世纪40年代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前身,在第20世纪70年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基于企业层面的内控理论结构。但直到第20世纪90年代的整体内部控制理论,它才真正的被企业所熟悉和使用。在第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让全世界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004年,COSO委员会继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观点上公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由此引发了关于风险与内部控制关系的探究。当前,对于两者的关连一直没有统一的观念,但主导的观点基本上都认为风险管理是内控的延伸。谢志华(2007)认为,内控和风险管理都是基于企业存在的风险而产生的,都是为了进行风险的节制,建议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两者融合为一种统一的理论观念。丁友刚等(2007)提出,内部控制是一种控制机制,意在控制各种风险,并且该机制融入到企业综合风险管理框架之中。内部控制是一个全体员工全程介入的进程,风险管理也如此。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施行主体是相通的,过程是相通的,最终目标还是相通的。管理风险的过程也是实施内控的过程,是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的。

2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企业内部控制的施行可以高速运转企业管理机制的强化,推动企业稳定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内部控制影响风险管理并受其影响。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时,必须就风险管理系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 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

企业内控机制是一种自律体系,将不可避免地被内部控制概念所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汇总各种工作制度和业务规则条例,有了规则制度,也有了内部控制。这种对内部控制的观点就是规则条例,内部控制的固有的意义被真实地忽视,但忽视内控是一种机制,是控制的动态运行的事务的过程中,联锁互制的监测作用。这种过失反映了企业内部控制轨制建设过程中,建设只重视内控规制,而轻忽内部控制的实施,以及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系统的改造。因此,管理者可以采取的补救方法,将精力耗费在处理种种已产生的问题上面,而内控计划的合规性和实施效果往往缺乏高效的测度。当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基本规则,然而,一些规章制度并不是内部控制的全部,更不能取代内部控制机制。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我国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原因。

2.2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一个明显的问题,内部控制自身的不完善及系统内的互相脱离,详细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牵制乏力。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在各部门之间相互分裂,有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企业内部之间不能很好地实现相互牵制,内部联系脱节。

二是没有做到内控先行。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但企业缺乏讨论和详细规划在业务展开前,仅仅作原则性规定,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并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不同的利益驱使,致使在同一企业,同一业务,操作方式都有所不同。这是不利于企业的管理,更不利于节制各类风险,提高管理和监督成本。

2.3 内部控制没有与风险控制系统有机结合

企业内控的难点就是风险控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明显柔弱的关键。部分企业虽然成立风险管理部门,但职能仅限于资料的收集和传输,没有与其管理职能相对应的权力。在企业谋划中受到利益驱使,重视经营,轻视管理,自我防范认识较差,自我管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全,结果是内部治理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内控先行尚未在新业务开发过程中施行,没有充分评估风险,也就是没有有机地控制内部控制与企业本身的风险,不利于企业更好地长远发展。

2.4 风险管理系统不完善

我国企业信息管理起步较晚,数据基础管理工作极度缺乏,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对数据管理存在很大问题。主要包括企业有用数据缺少内在连续性,数据的真实度很低,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等。数据的不真实导致风险的评估缺乏可信性,没有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全面风险管理。

3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企业风险控制意识短缺

在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和世界经济联络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海内企业要跨出国门,加入到国际竞争中去,必定会有很多外资企业奔入国内市场,参加到国内市场竞争中。在当前背景下,国内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各类不确定成分也在逐步增加,企业所面对的各类风险更为错综复杂。但是,海内很多企业风险意识仍旧很柔弱。据数据报道,国内企业管理者所关心的风险大部分停留在财务风险方面,对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的认识还很薄弱,从而致使整体企业内部控制失效。

3.2 尚未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

波及的业务,增加了一个范围广泛的能力的风险,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缺乏合理的公司治理,缺乏驾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专业管理人才,企业风险管理主要处在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的阶段,风险应对能力较差,而且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中,对具体业务层面的各项风险考虑较多,但对企业面临的整体风险缺乏整体思考。所以说,企业尚未建成全面的风险评价管理体系,从而导致内控失效。

3.3 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确保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施展和激励企业内部控制高效运转的前提和根本条件,同时也是企业可以执行内控制度的环境保证就是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企业内控的主体是企业经营管理层,若是缺乏完整的公司治理模式,企业职权设立和权力均衡系统存在弊端的话,企业内部控制就易失效。对全部控制情况形成有害影响的是组织构造的缺失,企业内在功能低下,业务管理部门人事管理出现交叉,在内部控制实施中易出现责任推卸、职责混乱的现象。

3.4 企业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

因为审计规制沿用传统很多,内部审计部门很难对内控制度策划的合理性和有效运转进行连续高效的监视,而且在审计过程当中觉察的问题并没有完成真实的责任落实,在绩效评价机制中没有和领导的考核提升相互挂钩,震慑力很小。所以,为了保证企业管理系统能够进行并生产性能良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要能适应于经营情况不断变革而对应产生的各类新环境,就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监督,从而保证企业在事后监督与事前监督两者的有益结合。

4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对策

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表明,风险管理影响企业内部控制。针对如何更好的实现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4.1 企业内部推广宣传风险管理理念

培养精良的风险管理认识是实施内部控制机制的紧要环节,是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基本条件。企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宣传是企业制定战略机制的根本工作,而内部控制机制的组建和风险管理理念的宣传又同属于一个体系,两者是互相独立的。大力推广风险管理理念是构建良好企业内部环境的第一要义,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组建是关乎企业良性发展的核心体系。因此,只有企业管理者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促进它的重要性,积极应对未来面临的各类风险,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可促进企业价值的发展。

风险管理理念作为一个企业面对未知风险的整体态度和认识,其重要性是使企业各岗各位的员工都有所认同、有所认识,才能够在事物整体上及时发现潜在风险、认识风险、面对风险,从而进行准确评估,给出合理的应对方案。因此,推广宣传风险管理理念的工作是可取的,从而可以因此加强企业凝聚力。

4.2 不断完善企业风险应对管理体系

全面识别企业风险事项。快速识别各种操作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首要前提,风险识别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困难和最重要的工作的实施。在各种风险的生产企业,必须是全面的系统识别,快速反应,区分机遇和风险,从而使企业采取措施或抓住机遇,应对风险。通过企业风险识别体系的构建,确保管理者保持企业战略目标不偏离。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应当确立企业各部门的风险防范职责,其次企业风险防控部门应进行职能对接,综合处置、共同配合、集中处理应对方案的合理把控,最后核对各部门在生产经营中存在或发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其进行综合的分类、汇集,从而有利于加速企业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章程。

4.3 在企业内开展有关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的专题讲座

定期性的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参与有关风险管理理念的专题讲座,从而在案例中反思,间接性的在讲座中了解和普及风险管理的知识与认识,有周期性的讲座可以养成执行内部控制的习惯,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讲座更可以让大家养成三思而后行的风险管理意识习惯,从而达到利于企业发展的目的。通过讲座开展一案例一反思,定期进行讲座总结与案例分析更有利于强化员工心理的风险意识,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念有机结合。

4.4 定期规整总结、定期完善内控条例,最终达到风险管理的全面实施

企业内各部门间应定期总结阶段的成效与错误所在,企业内审计部门应进行不间断监控,有针对性的对周期内发现的风险与不完善之处进行内控执行以及风险治理,采取相对应的改善方案,有周期性的进行总结与完善调控,将有利于推进内控的进程。定期规整总结、定期完善内控条例,有利于提高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措施,也可更有利的保证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合理集合与有效持续的发展。

第5篇: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监理企业;风险应对;工程建设;措施

1 引言

监理企业的风险应对属于监理风险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监理风险管理,可以将风险由有变无,或者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少,从而保证监理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是监理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工程建设的监理业务是受项目业主委托的,其工作性质决定了监理风险应该归为责任风险的范畴,所以在研究监理企业风险应对措施时应该考虑其特点,真正做到尽可能地避免监理责任范围内风险事件的发生。鉴于此,本文在对工程建设监理企业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笔者的工作经历,提出相关的风险应对措施。

2工程建设监理企业风险的特点

工程建设监理企业的风险有其自身的特点,描述如下:

(1)全过程性的特点。在监理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风险,从一开始的监理合同签订直至合同终止,风险时刻相伴。可见,对于监理风险的应对应该是全过程性的。

(2)全局性的特点。风险对于监理企业的影响是全局化的。比如: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在第一期建设过程中出现结构部位方面的质量问题,那么产生该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监理不严格、不到位,虽然可以借助于一些技术手段对该质量问题进行弥补,但是这一质量问题多少会影响到施工计划,会增加额外的费用与时间,甚至会影响到项目业主对监理方的信任,继而对后期工程造成影响。

(3)多变性的特点。监理企业的风险是多变的。比如:工程建设中的混凝土浇筑环节就会受到当地气象部门天气预报的影响。有时白天天气对于施工没有影响,但晚上会有大雨等突发天气,如果再加上防范措施不到位,就会使浇筑的混凝土质量受到影响,造成损失。由此可见,监理企业的风险需要我们提高风险意识,完善各项防范措施,做足准备,这样才能避免或者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工程建设监理企业风险应对措施

3.1处理好与业主关系,防范业主引起风险

监理风险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业主所引起的。监理人员应该为业主提供良好的服务,如果业主出现一些错误行为,监理人员可以进行说服,实在不行可以放弃,这也是规避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具体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监理人员要从业主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业主,使业主对监理有足够的信任。监理人员可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减少工程成本,从而取得业主更大的信任。

其次,监理人员必须坚持监理制度规定的原则,同时做好合同方面的管理工作。在业主与监理企业签订合同之前,监理人员应该调查一下业主的资信,要确保自己的利益。针对合同内容,监理人员不仅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合同条例,而且也要对业主违反合同的行为进行明确制止。此外,如果业主对监理方面的要求有所增加或者删除时,监理人员应该对合同进行调整,或者干脆重新进行合同的签署,这些都是有效防范业主风险的应对措施。

3.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防范责任风险

监理企业的责任风险主要是由于监理公司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造成的,可见,加强内部管理,是防范责任风险的基本措施。

首先,监理企业员工都必须遵守国家规定,尽可能地减少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强化质量意识及管理。可以建立监理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推行ISO9000 系列的标准,对工序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其次,加强监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技术教育,避免员工不规范行为而引发一些风险。尤其是监理企业的新员工,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组织他们进行适应性训练,让他们了解所从事业务中常见的一些风险以及应对措施。同时,监理公司应该对所有监理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以及再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一对一的帮带、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等,可以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理解。

另外,监理企业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监理企业应该创造一个让每个员工都有机会施展自己才华的环境,让全体员工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允许企业的专业人员确立自己的目标,并寻找各自的方式实现它。激励员工并不是滥用他们的才能和智慧。企业应该注意尽可能为员工创造轻松的环境,避免其疲惫不堪,出现遗漏,从而导致索赔。

此外,监理企业应该经常进行项目评价。监理公司的业绩是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而逐步建立的。可以说,任何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有可值得总结和学习之处,因此,监理公司应该不断地对自己的业绩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认真的总结。

4总结

总之,监理企业作为工程管理的主体之一,责任重大、风险也很大。尤其目前在我国建筑行业不断规范和发展的前期下,监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将风险管理机制引入工程建设监理企业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监理企业正确评价风险、有效控制风险,最终加强对工程建设工程项目的监督和控制,为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第6篇: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近年来,如何引导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以便应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管理风险,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运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研究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经营中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多的关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容。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建立在解读、评价美国COSO报告的基础上,随着诸多学者开始从风险管理的视角研究内部控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对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丁友刚、胡兴国(2007)认为,随着经济与组织环境的变迁,内部控制的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从简单经济环境下的实物风险控制,发展到报告风险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以及合规性风险控制。最后,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

李国忠(2009)以中国神华为例对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1)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基础框架;(2)建立风险动态重估机制;(3)建立经营指标风险动态监控预警机制;(4)实施风险导向审计;(5)开展风险管理考核;(6)搭建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陈关亭、黄小琳、章甜(2013)认为我国尚未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在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指标权数和评价模型的非标准化。他们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称ERM框架)(COSO 2004)并结合我国相关规范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研究指标权重,联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简称FCE)构建模糊评价数学模型,实现了内部控制评价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的转变,合理解决了在模糊环境下综合评判多因素、多层级内控系统的不易定量、不宜精确判断问题以及单独使用层次分析法所致的主观因素影响,有效提升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李维安、戴文涛(2013)分析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三者产生的根源,从战略管理角度构建了三者的关系框架,既理清了理论方面存在的误区,又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制定和实施有关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规范和措施提供了指导。

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

3.1 把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相互独立起来

建设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两者在内涵上也有一定重合,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业务特点、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条件、外部环境要求等,确定选择合适的管理体系和建设重点。比如,在监管严格的金融业或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制药与医疗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而在另一些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在相关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有时候先做起来比争论更有意义。

3.2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企业实践落地难

由于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进,与国内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和观点存在较多的差异和差距,目前这些理念和方法还更多的处于导入阶段,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还不能在这些框架和概念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和语言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这就造成了企业在这方面的理解有差异或者关注度不够,除非出现强制性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其实这些理念、概念的出现并不是说企业就缺乏这些,事实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这些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将散布于企业管理各个方面的相关元素按照框架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补充、修正和组合。

3.3 国内尚未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尚末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其中尚末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指标权数和评价模型。虽然国内外理论界对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指数、指标和权数有所研究,但无论观点还是结果都不尽一致,甚至存在较大差异。如2012年的厦大内控指数和迪博内控指数(陈汉文,2012;胡为民,2012)即对我国内部控制百强企业的内控水平给予了迥然不同的回答―在百分制下内控指数均值分别为65.67和87.55(差异值21.88),排序差异率100%,指数值差异率100%,入围差异率77 %(其中,排序差异率指两家根据内控指数统计出的百强企业顺序排名差异率,指数值差异率指相同的入围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差异比例,入围差异率则表示进入内部控制百强企业的不同企业差异比例)。与此同时,我国99%以上的上市公司管理层自评报告和外部审计师的内控审计报告却认为其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

3.4 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理解为建章立制

在企业实践中,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理解为建章立制。认为按照相关部门或主管单位的要求,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就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其实从COSO框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被明确为是一个“过程”,不能当作某种静态的东西,如制度文件、技术模型等,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如检查评估等,最好是内置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4.结论

健全的内部控制框架会促进企业全方位的发展,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运行、企业财产的安全和战略方针的贯彻和实现。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类拔尖,在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否完善。因此,我国企业还需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进取。

参考文献:

[1]黄丽霞.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初探[J].管理纵横,2010(15)

[2]周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6)

[3]周莜琪.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第7篇: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提出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及内控建设的理念,这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管理变革的大趋势。自美国《萨班斯法案》生效之后,中国移动、电信、网通和联通作为我国在美国本土上市的四大电信运营企业,将接受近乎残酷的萨式考验。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企业的财务决策几乎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的,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虽然风险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科学的手段去预测风险,并且实施一定手段来避免,或尽量减少财务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加强企业财务内部风险控制与预警,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出现重大经营风险与财务危机。

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防止财务风险的重要性,紧接着对网通公司开展全面内部控制工作,防止财务风险的工作过程予以概述和分析,从而,由点到面,提出了防范与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与措施。意在警示:风险与利益同在,成功与危机相随。因此,办企业必须充分考虑不利因素,尤其是隐含的财务风险与危机,建立有效机制,防患于未然,防患于事前,防患于事情的全过程—即企业内控。

1.引言

在全球日益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促使了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给予高度的关注[1]。近年来,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提出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及内控建设的理念,这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管理变革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有不少企业学习国际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以及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优化的案例,我在下文中将要进行案例分析的中国网通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中的成功也是其中之一。当然也不乏因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而导致企业巨亏的公司。本文通过介绍我所在的实习单位网通公司建立风险控制体系的过程,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案例中去深度理解。然后再结合该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现状,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公司面临的风险,给予较为客观的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本章首先对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做一简述。

2. 财务风险的含义

2.1财务风险的定义、类型及危害

一般说来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财务收益和预期的财务收益背离,因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2]。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流动资金运作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这些风险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造成企业关门倒闭。

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二是由于利率、汇率的大幅度变动,使企业的资金成本大幅度变化,从而影响了企业预期的财务收益。

. 投资风险及危害主要指在长期投资中,由于投资额、投资回收率、投资项目的使用期限大幅度变动,使投资报酬达不到预期的财务目标而发生的风险。

流动资金运作中的风险及危害指在短期投资中,由于各项流动资金的结构不合理等而产生的风险。流动资金风险的产生,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影响企业偿债能力,进而导致企业破产的可能。

收益分配风险及危害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不合理提高人工成本以及给投资者分配过多利润,使企业承担过高的生产成本和资金成本,并由此无法保证在预计的经营期间内持续经营,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大部分企业由于内部基础管理薄弱和国家对上市公司严格的法律要求,往往也还存在着资金流动性风险、资金安全性风险、财务报告失真风险等等[3]。总之,企业财务风险按分类不同,可以有很多种类,这里不再一一详述。下面案例中将要提到的网通公司所涉及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日常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风险和报表风险等等。

2.2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含义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风险的确认和评估,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控制,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风险管理学源于保险学,风险管理通过控制对策处理损失风险,如果在实施控制对策后损失仍然可能发生,则可运用财务对策。财务对策是将损失转移。但在财务独立经营的资本财务时代,风险管理应当成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

财务风险管理关注企业的价值损失,通过管理价值风险来管理物质要素[4]。现实中,我国企业集团对风险的识别、管理,无论是在主观意识方面,还是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都显得远远不够。因此,必须注重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革、经济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和内部管理需要而不断变化[5]。从发展的历史来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关联,是相互协调发展并逐步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终融合

2.3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组织,我国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2004年以来,中航油、中储棉等公司相继发生重大财务危机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国企业风险内控工作的薄弱和企业领导在财务风险管理上的意识淡薄[6]。此事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2006年6月,国资委专门下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从而对国有企业提出了非常严格的内控管理要求。另外,从国际方面讲,美国由于安然审计公司等一系列作弊案件,引起了美国监管机构的重视,从而出台了《萨班斯法案》,此法案对上市公司开展内控及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更严格的要求。总之,随着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及竞争的加剧,客观上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识别、预知和处理风险的能力。因此,财务风险的预警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在风险凸显前就察觉,并能够及时将风险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传递给利益相关者,以减少风险发生时对企业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击程度,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保持企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7]。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8]。面对变换不定的理财环境,传统的财务管理思想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那种漠视风险的想法和做法,只会使企业陷入更为复杂的风险境地,必将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因此,财务管理者必须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从思想到行为上对风险有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一方面需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性,风险对企业影响的严重性甚至毁灭性;但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风险与机会并存、风险与收益并存这样一种特殊的内在逻辑关系。

3.中国网通集团内部风险控制工作概述与分析

3.1网通公司简介

中国网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网通)是我们国家为了打破行业垄断,实施电信行业市场化经营,于2002年5月16日,根据国务院《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将原有全国独家垄断的巨无霸企业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按地域一分为二,将北方10省(区、市)电信公司分离出去、和中国网络通信(控股)有限公司、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该公司合并后,形成的局面是北强南弱,南方21省区基本是重新组建公司,因此南方各公司网络基础、管理基础都比较薄弱。因此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都比较大。

新组建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是中国特大型电信企业, 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国家财政及相关计划中实行单列。中国网通注册资本为600亿元人民币,资产总额近3000亿元。是国内外知名的电信运营商。 2004年11月,中国网通在纽约、香港成功上市。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固定通信服务合作伙伴。

中国网通拥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通信网络,主要经营国内、国际各类固定电信网络设施及相关电信服务。截至2005年底,中国网通的各类用户总数已达到1.35亿户。 中国网通将通过实施“宽带”、“奥运”、“国际化”这三大战略来逐步推进企业的战略转型,把中国网通建设成为业务种类齐全、服务质量优良、网络运行稳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中国网通正在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建设“电信强国”战略目标。

3.2网通公司经营环境

当前,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演进及市场形式的变化,全球电信业正在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创新转型期。作为传统的固网运营商。中国网通面临严峻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和自身经营管理上的困难。

2007年以来,集团业务收入增幅连续下降,在国内四家主要运营企业当中收入增幅最低。目前,中国移动所占市场份额是46.68%,中国电信24.69%,中国联通13.39%,中国网通为12.87%,市场占有率比去年下降了1.11%,下降速度高于主要竞争对手中国电信。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既要发挥网通百年老店的传统优势,尽最大努力抑制传统固话业务的下滑,依靠其现金流收益维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转型战略,加快创新型业务的发展,尽快形成规模效应,推动企业向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的转变。

第8篇: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2004年9月COSO(美国发起机构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对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4个目标、8个要素的基本框架,4个目标即战略、经营、报告、合规,8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中央企业如何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进行了规范。《指引》中对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进行了重要阐述,即包括以下主要工作: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

无论是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还是《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都是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种规范性指引,其范畴要远远大于我们所要研究的资金风险管理。本文主要是借鉴其对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的研究,结合铁路运输企业自身的特点,对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

2资金风险的识别

2.1从资金流程图分析风险存在的关键点铁路运输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以铁路局为中心点,铁路运输企业其资金流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向:一是资金下拨的流入,即铁道部下拨营运资金和更新改造资金到路局,路局再下拨站段;另一部分为外部资金的流入,主要为运输进款的收入,另外还有少许其他业务收入资金的流入。而资金流出也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运输进款的上缴;二是对外支付流出的资金,包括支付营运中的工资费用、支付的更新改造款等。

通过对资金流程的分析,我们认为资金管理中需关注的风险关键点主要有:①货币资金的流入流出。涵盖四个方面的资金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对外投资风险、项目融资风险、资金支付风险。②资金结算过程中资金的流入流出。③资金流入流出过程中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系统的风险。

包括:①现金收款的资金是否安全;②运输进款的存缴是否规范,有无被侵占或挪用的风险;③收入的资金是否全额入账,有无形成小金库的风险;④长期无法收回的应收款是否有成为坏账的风险;⑤账户的使用是否合规,是否存在私设账户、违规使用账户的风险;⑥专项资金的支付是否合规,是否存在挪用、乱投资、违规套现的风险等。

2.2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研讨的方式分析风险成因为了更加全面的分析出铁路运输企业尚存的资金风险,我局开展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问卷的调查的内容分四项:①您所了解的近几年铁路系统(或其他系统)发生资金风险的案例有哪些,是何种原因造成的?②从本单位、本系统到铁路局层面,您认为产生资金风险的成因是什么?控制资金风险存在哪些关键点?有关资金业务流程中哪个环节最薄弱、不易掌控?③您认为我局现行有关资金风险控制的相关制度(如账户管理、工资支付控制、大额资金联签等)是否切实发挥作用,不完善或影响执行效果的方面有哪些?④您对于改进现行的资金风险内控制度有哪些建议?目前还需建立哪些内部控制制度?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与资金相关的人员,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即总会计师层面的管理层、财务主管为主的执行层、具体财务工作人员为主的操作层。

通过对上述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将铁路运输企业资金风险的成因大体上归纳为以下六类:

2.2.1外部因素。经济环境变化性、复杂性增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经营环境及人员构成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变化大,而且交易情况复杂。多种形式的交易从客观环境上造成资金风险增大。

2.2.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由于铁路改革的不断加深,我们的管理模式不断改变,也需要内部控制根据实际进行与时俱进。例如路局直管站段、站段整合后规模扩大、异地车间管理规模加大等,都要求内控制度进行不断完善。

2.2.3主要领导缺乏资金风险意识,缺乏财务常识。在部分案件中,由于单位领导本身不重视学习,对各项财经制度不了解,或是以“不懂财务”为借口,向财务人员提出不合理要求。不重视资金,还导致在特殊重要岗位的选人、用人上考核把关不严,日常检查流于形式。

2.2.4财务人员中少数人职业道德、法纪意识、财经纪律淡薄等。主要体现在财务人员自身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薄弱,思想上存在麻痹心理,防范意识差。既无法防范单位的资金风险,更无法使自己得到保护。

2.2.5财务人员“老好人”思想严重,对不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不向上级报告,总想把矛盾在财务解决,实质上形成了共犯。如机构人员设置不符合要求、票据印鉴未分开保管、主管人员未定期抽查现金和银行存款、一人办理收付业务全过程、不相容岗位未分离、各层次的审批权限、重大事项集体决、定期轮岗策。

2.2.6资金管理及内控制度缺少监督制约机制。上级部门缺少监督检查或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内控制度未真正落实时的违规成本低。

3以沈阳铁路局为实践的资金风险控制方案

3.1创立良好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设定了单位的内部控制基调,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沈阳铁路局注重对全体职工的诚信意识的建立,主要通过三种方法:

3.1.1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建立以诚信为荣、敬业为荣的内部舆论。沈阳局是在全路第一批设立总会计师岗位的铁路企业,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会计人员的荣誉感,也使财务在指导生产经营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沈阳局设立总会计师的三年来,涌现出许多加强管理、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我局通过在网上人事工作动态的形式,先后宣传了六位优秀总会计师的先进事迹。

3.1.2开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及多种形式的活动。沈阳局充分利用会计继续教育这个平台,选择局纪委、审计处、法院、检察院这些与财务纪律、财经案件相关的部门,请他们结合违纪违规案例,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开展警示教育,预防职务犯罪。2007年我们在全局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会计人员严格自律、依法监督大讨论活动”和“学习局长讲话实践活动”。2008年五月份开始在全局财会人员中深入开展“对照春检找差距,双保工作挑重担”主题实践活动。2009年结合铁路系统增收节支开展“财会人员建言献策”活动。

3.1.3通过案例分析教育、信息通报形式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对违法违纪的案件,我局决不姑息手软,不仅严肃处理结果,而且对案件在全局进行通报和分析。仅在2009年,就下发三起违纪事件通报,营造出一个严厉打击犯罪的风险意识,让所有的人知道触犯法律规定的代价有多么严重。

3.2针对资金风险,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健全的内部控制是确保企业生产经营高效有序向前发展的基础。沈阳铁路局通过制定各项关于资金的内控制度,把各单位的行为限定在一定规范的程序之中,在最大程度上控制资金风险形成。尤其是最近一年内,沈阳铁路局相继完善了工资支付内控制度、异地车间支付管理制度、收付款制度等。在2009年开展的资金风险评价检查中,要求从路局层面到基层站段,都要首先对本单位与资金有关的内部控制进行一次彻查,对不健全不完善的风险项点立即制定措施。

3.3通过结算程序严格资金支付监管力度沈阳铁路局设置有资金结算所,在对资金风险的防范中,局资金结算所对内部开户单位利用柜台,对外部开户单位利用资金监控子系统和银行系统的查询功能,对资金流向进行动态实时监控,发现违规资金支付,按要求立即向局财务处报告。各单位对局资金结算所质疑的支付,必须及时做出答复。对各单位的办公用品集中采购、定点加油、印刷品定点印刷的转账支付,严格按照局文件办理,日常业务严格执行大额联签制度和动态报告制度。

3.4对易发生风险的环节和关键点进行重点监控面对整个资金流程,沈阳铁路局对各关键点进行重点监控,包括大额资金联签制度、账户审批及备案制度、建设系统财务监管、建设项目银行存款限额管理、运输收入进款资金安全管理、职工建房资金监管。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做到有侧重的管理。

3.5通过创新管理手段应对资金风险为加强财务精细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08年1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财务精细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各运营单位实行资金“日计划、日结算”制度。这是铁路局经营管理由粗放管理变为精细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资金预算管理的延伸。通过实行资金“日计划、日结算”使我局运营单位对本单位每日资金需求和使用量有了详细记载,使单位各部门、各车间对本部门及车间资金运用有详细的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去执行,作到有效控制支出,合理运用资金。

3.6通过监督检查通报形式应对资金风险沈阳铁路局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对资金风险进行防范。例如:为加强异地车间收入资金管理,规范职工工资、奖金二次分配及支付行为,路局组成检查组进行了专项检查。并下发电报,对各单位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整改要求。例如:为了深入了解各单位账户的使用情况,加强对账户的监管,我局对下属单位的账户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对于存在问题的单位出具了管理建议书。

4下一步工作展望

第9篇: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 信贷风险

一、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行业风险

缺乏行业风险分析,对客户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人员对行业风险认知程度不足,一旦大量介入政策性风险、行业风险高的小微企业客户群,极易造成大面积业务风险,并且该类风险难以有效处置,对银行的危害极大。例如:2013年下半年,上海地区爆发的钢贸行业风险,多家商业银行为钢贸经销商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发生大面积风险。

(二)贷前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活动时,往往受到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信贷经营策略乃至银行从业人员业务操作的影响,从而导致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产生同预期偏差的可能性。导致银行贷前风险产生的原因总体可归为两个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外部经济环境来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形式的变动、金融监管力度等都可能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产生。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发展,商业银行之间以及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如此将增加商业银行盈利的不确定性。此外,受金融市场中贷款利率等变量影响,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时,对由这一部分市场变量导致的信贷风险的规避仍存在一定难度。

从银行内部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情况来看,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缺乏实质性了解,并且没有形成系统性、专业的授信调查模式,调查的信息难以反映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小微企业客户所从事的行业较为分散、部分客户营销人员缺乏对行业常识性经营指标的认知,对小微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难以做出客观判断,第三方查询、验证客户经营资质、经营情况、风险信息的支持不足,导致对小微授信客户的调查流于表面。同时,客户的真实性、经营的基本情况、风险状况的信息核查、检验力度不足,没有形成完善客户信息验伪机制,客户营销人员所收集、递交的授信调查资料存在虚假、伪造的情况,将直接导致客户欺诈风险或对客户风险评估不充分,在客户准入过程中就可能已经产生了风险。

(三)贷后风险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仍停留在现场走访、逐户排查的状态,由于客户数量多、管理难度大、非现场监测手段欠缺,贷后管理多处于流于形式的状态,导致对小微授信客户的贷后风险识别能力降低。同时,由于小微企业授信客户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可变现资产较少,贷款到期逾期后即形成不良的可能性极高。

二、如何强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一)加强行业风险防范

1.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提高产品针对性。企业所处行业不同,其融资需求也各有不同,为满足不同行业小微信贷需求,银行务必强化自身金融服务模式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即银行对具体行业小微客户群的深入挖掘。不同产业链其上下游通常存在诸多小微企业,多数情况下,一般的金融产品同这些小微企业的行业特征往往不相适应。在此情况下,银行应在对某一行业的产业链与供销链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以这一产业小微企业集群特征为标准,推出满足其特殊金融需求的专业金融产品,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2.强化行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活动时,应总体遵循行业优先原则,根据不同行业具体情况,对运营状况良好、受经济波动影响及政策影响较小的小微企业予以优先选择、优先支持。以消费性行业为例,这一行业往往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小,银行应采取优先选择措施;对于具有有力政策扶持或上下游较为稳定的产业,银行则应予以信贷业务上的积极支持;而对于外贸等受经济波动、国际金融形势变化等影响大的行业,银行则应当及时采取防御性措施,并根据行业不同情况制定具体行业准入标准,最大程度上规避行业风险发生的可能。

(二)提高信息收集技术,抵御贷前风险

1.加强同第三方合作,拓宽小微企业信息收集渠道。为进一步提升信息收集效率与质量,降低银行信息收集成本,商业银行可选择同第三方开展合作。银行对合作方的选择大致可从两个方向考虑,其一为商会、担保公司等,这些合作方在小微企业信息的处理与客户资源搜集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银行可予以其一定的协助管理职能,帮助银行处理信贷客户管理事项,实现合作双方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保障银行客户信息渠道的拓宽,有效降低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风险;其二为工商联等相关部门,银行应加强同这些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小微企业中的号召力,实现小微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共同建立。

2.加强客户经理培训,深化信息历史数据库建设。银行要重视对客户经理业务能力的培训与提升,客户经理则应当根据实际调查结果,从借款人及其合作方、担保人、亲朋等关系人角度细致全面地了解借款人实际情况,并根据相关规定对所搜集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有效分析,从而达成对借款人状况的最终判断结果。此外,为有效防止信息不对称给银行造成的信贷风险,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整体开展流程中,都需对小微企业相关信息进行不间断的搜集、分析与判断。为进一步满足银行信息搜集与分析反馈的需求,历史数据库的建立尤为重要,如此将在银行进行决策判断时为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3.加强信贷风险预警信号体系建立。银行要实现对贷前风险的有效管控,对企业风险信息的掌握尤为重要。银行可通过对一系列潜在信贷风险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关键的风险预警信号,如此能够帮助银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对小微企业贷前风险的有效规避。全面有效的预警信号指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风险信号、企业同银行合作关系的风险信号、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信号、企业人事管理方面的风险信号及企业授信方面的风险信号。如何有效捕捉企业在信贷流程中出现的预警信号,极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业务人员的监管力度,如此就要求银行客户经理加强对客户的定期审核。

(三)重视贷后检查工作

小微企业贷后检查包含了检查内容、方式以及时间三个方面。通常情况下,小微企业贷后检查内容包含企业资金实际使用同合同约定的符合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同合同约定的符合情况以及贷款企业生产经营与信誉状况,以上内容在银行贷后检查时务必重点关注。此外,对于贷款企业其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担保人信用情况的变动也应尤其关注;在检查方式的选择上,银行可选用现场结合非现场的形式,将现代信息技术等非现场手段有效地利用到检查中,实现企业信贷信息的批量化处理,保障银行能够及时发现其中潜在威胁,进一步采取现场检查措施,达成信贷风险点的有效排查,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作出反应,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风险管控;此外,对借贷企业的检查应始终贯穿于信贷业务开展的整个流程,在检查时间的安排上,为避免由于企业隐瞒或伪造账目导致的贷后风险,银行应当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原则,对企业财务报表与经营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利用资产评估等方法对其信贷资产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客户潜在信贷风险。

三、结论

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信贷业务的有效开展将给银行带来极大收益。为促进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银行应做好充分的信贷风险预防工作,创新信贷业务模式,规范信贷风险管理,在推动小微企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规避信贷业务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保障银行贷款业务利润的增收。

参考文献

[1]林春.光大银行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分析[D].辽宁大学,2013.

[2]张倩.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