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供应链管理案例范文

企业供应链管理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供应链管理案例

第1篇:企业供应链管理案例范文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全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与跨地区经营的建筑施工企业之间信息通报和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本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二条 广东省跨地区经营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联络员(以下简称联络员)由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承接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跨地区经营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负责同志担任。

第三条  跨地区经营建筑施工企业如实填报《广东省跨地区经营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联络员基本信息登记表》(见附件,以下简称《信息登记表》)后,上报工程所在地的地级以上市(含佛山市顺德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各地级以上市(含佛山市顺德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将《信息登记表》录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设信息网(网址:gdcic.net)的工程安全生产动态管理系统中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联络员管理子系统。联络员如有变化,该企业应重新填写《信息登记表》,并在发生变化后15个工作日内以传真方式报工程所在地的地级以上市(含佛山市顺德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予以变更。

第四条  联络员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一)收集、整理、传递本省相关地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本企业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重要信息;

(二)分析本企业在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

(三)督促本企业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快报、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发生与施工安全相关突发事件等情况上报工作。对本企业承办事项进行督促和协调,以保证承办事项按照要求时限反馈,如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反馈的,要及时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沟通并说明情况;

(四)提出改进本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意见、建议;

(五)按时参加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持召开的部分联络员工作会议,并向会议通报本企业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六)向本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以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汇报联络员会议精神,提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建议、措施。

第五条 部分联络员会议制度: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组织部分联络员会议。部分联络员会议分为年度会议、临时会议。年度会议每年召开一次。

年度会议的内容为:分析全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总结年度工作,提出工作思路、意见和建议,研究加强与改进联络员工作的重大事项。年度会议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邀请部分企业的联络员参加。

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时,或有重大工作需要部署时,可召开临时会议。临时会议的议题为:通报较大及以上事故情况,研究控制事故的对策、措施,部署和安排重大工作。临时会议由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地的地级以上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同志、以及事故企业联络员参加,必要时,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可邀请部分企业联络员参加。

(二)每次会议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其他有关事项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通知。

(三)联络员会议纪要应抄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同志,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各联络员。

(四)联络员因故不能参加联络员会议,应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请假,并委派相关人员参加。

第六条 联络员信息传递制度

(一)联络员每年半年应以电子邮件方式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报送本企业近半年在粤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报告,报告内容一般应包括本企业近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主要工作情况、在粤承建工程的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情况、企业新制订的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工作措施、企业面临的安全管理主要问题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等。报告要简明扼要,内容翔实,层次清楚,文字简练。

(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通过文件、简报、电子邮件等方式向联络员传递有关信息,保持日常联系。

(三)联络员所在企业应为联络员的工作创造条件。

第七条 本工作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2篇:企业供应链管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模拟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07-01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21世纪的市场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首先要从高校的培养开始,但在高校的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多数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较少,因此要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校的供应链管理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特别强调理论与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然而,在高校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不足。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很多学生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各个流程的简单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犯盲人摸象的毛病,没有系统而全面地认识整个供应链管理的统一性和协作性。

2理论教学未能充分联系具体实际

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学科设置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仅强调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不太适用。教材的内容滞后于企业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际应用,所以造成了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到了企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因此,用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才是专业课程未来发展的趋势。

3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的目的就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使得学生怠于思考,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1课堂授课

讲授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作业习题讲解、实验指导、辅导资料、网络在线资料收集等,将每个章节的重难点内容深入浅出地分析,并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中。另外,还可以在课堂进行模拟实验,开展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通过动手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亲自体验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了解实际运作情况。

2案例学习与讨论

结合相关理论及方法,分析讨论中外典型案例。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针对企业的成功或不成功深入地讨论和分析其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3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演练及综合仿真模拟

利用金蝶的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和软件对企业供应链管理进行模拟操作。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教学是以学生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企业经营运作。该教学方法致力于模拟企业经营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博弈、市场竞争与合作、实际决策方案的形成,乃至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真实情景,可以有效地和直观地建立学生对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另外,企业综合仿真模拟则是针对供应链管理单项角色模拟实验,如供应商管理、制造商管理、经销商管理和物流管理的综合模拟实验,包括供应链管理流程模拟实验、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流程模拟实验。

4企业参观实习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学习。通过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和密切合作,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和了解企业的真实运作过程,以及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三、结论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并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经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实践教学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是有很大帮助的,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企业供应链管理案例范文

一、财务供应链及财务供应链管理

目前,学术界对财务供应链(Financial Supply Chain,FSC)的研究较少,对其概念尚未有统一定义。贺碧云等认为财务供应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及金融机构间的业务整合,优化收付流程,减少支付成本,有效管理企业营运资本占用。郑瞳认为财务供应链是指从购买者初始下定单、交易协调到最后付款等一系列与现金流相关的交易活动网链。本文认为,财务供应链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围绕产品或服务交易流程产生的财务服务网链,其流程如图1所示。图1中制造商和供应商在产品和服务交易基础上进行金融交易,同时产生一定的产品、服务和资金融通数量以及相应的票据流量,其中七个流程并没有绝对严格的区分和顺序。整个交易流程中穿插着核算服务和金融服务等财务服务,以协调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根据财务供应链流程图,本文进一步提出财务供应链管理(Financi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SCM)的含义,即基于信息技术,通过对财务供应链流程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获得供应链上最大的单位资金效益的经济活动。财务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信息的获取速度和方式,这是因为实时信息的获取,是财务供应链管理具备良好可视性和可控性的关键。因此,寻求一种合适的信息技术以获取实时信息至关重要。

二、基于RFID的财务供应链管理优化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读取距离大和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随着RFID标准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利用该技术改进业务流程,实现精益管理。一个基本的RFID 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后端应用系统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记录物品的相关信息,粘贴在托盘、包装箱或元器件上,标签与读写器间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进行信息传递,后端应用系统存储或处理读写器采集的电子标签信息,并通过读写器更新标签信息,如图2所示。当前,RFID系统在供应链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流管理,即实现商品从原料、半成品、成品、运输、仓储配送、上架到最终销售,甚至退货处理等各环节的实时追踪和记录,以提高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人为错误率。

RFID系统获取的实时物流信息不仅有助于供应链物流管理,还可以辅助财务供应链决策,是财务供应链管理优化的有效途径。通常情况下,基于RFID系统提供的物流信息,财务供应链企业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优化管理。

其一,改进财务管理运作。检查业务进度是否按计划和预算进行,是供应链企业的一项关键任务。根据业务运行情况,如现金总量的变化,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及时调整财务计划,而这些都有赖于实时业务监控信息。因此,当财务管理部利用RFID系统,获取如图3所示的商品在生产、出货、运输过程中的位置信息时,财务管理活动将更加高效率和低成本。

其二,优化并创新财务体系,缩减财务成本。根据RFID系统提供的资产定位,企业一方面可以从贸易伙伴处取得债务担保,缩短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营运资本,降低贸易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向银行展现精确的库存周转率,获得低利率融资。

其三,提升财务决算能力。为了最大程度地使用流动资金并降低融资成本,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财务计划基础上,辅以RFID系统提供的业务活动实时监控信息,可以调整应收/应付体系,精确预测营运资本,减少不必要的现金持有。此外,产品级定位信息的控制,还可以帮助企业缩减产品召回成本。

三、RFID系统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绩效影响评估

RFID系统能够较大地提高财务供应链管理绩效。本文将通过案例定量分析RFID系统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其一,仿真案例场景描述。某财务供应链由供应商、制造基地、制造商总部和用户构成。其中,制造商的制造基地在中国上海,负责成品的生产;制造商总部在美国加州,负责产品的分销和财务管理,是整条供应链的核心;供应商地处中国浙江,为制造基地提供原材料;用户在美国,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制造基地接收来自总部的订单,进行产品加工后,每隔15天将成品海运至用户;用户接货并验货后,在3个月以内向制造商支付货款。制造基地根据定量订货模型进行定期库存检查;供应商采用按库存生产方式。由于海上运输的不确定性较大,产品从制造基地到用户的运输提前期较长;供应商距离制造基地较近,提前期较短且稳定,制造商订购的原材料一般在15天内能够到达。根据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合同,制造基地在收到零部件的7天内验货,并在验货后的2个月内向供应商支付原材料货款。

其二,仿真条件及指标。本文以供应链财务预测为目标,考虑三种场景下制造商总部的预测销售额误差情况:(1)财务供应链未采用RFID系统,制造商总部使用历史数据进行销售额预测,并据此制定财务计划;(2)财务供应链采用RFID系统,制造商总部获取制造基地的出货RFID信息,进行销售额预测并调整财务计划;(3)财务供应链采用RFID系统,制造商总部获取用户接货RFID信息,进行销售额预测并调整财务计划。表1是模拟模型的基础数据。表1的预测需求和实际需求取值经过预处理,消除了季节性需求对预测影响的数据。

其三,预测误差及结果分析。在本案例中,由于产品从制造基地到客户的运输过程,需要通关并经过长途海运,运输提前期较大。图4表示不同的运输提前期对销售额预测误差的影响。图中的横坐标是运输提前期(天数),纵坐标是产品预测值与实际销售额之间的差值,三条曲线分别是运用历史数据、出货RFID信息及接货RFID信息进行预测的结果,对三条曲线分别用(1)、(2)、(3)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运输提前期的增大,产品销售额的预测误差也越来越大,这是由于运输提前期越大,不确定因素越多,预测的难度也就越大,其预测精度也降低。在情况(1)中,以历史销售额数据作为信息源,其得到的预测误差均值和标准差都明显大于情况(2)和情况(3)下的预测结果。因此,制造商总部的财务管理部必需根据实际运输提前期的情况设置最低的现金量。另外,由于情况(3)通过RFID获得的信息比情况(2)精细,其销售额误差均值和标准差都明显小于情况(2)。RFID系统的使用,大大降低了销售额误差,提高了财务预测精度,同时,随着RFID系统的信息粒度细化,财务预测精度继续提高。

参考文献:

[1]贺碧云、吴先金:《财务供应链模型的构建及其实施环境》,《财会通讯》(理财)2006年第1期。

[2]郑瞳:《供应链管理――基于财务供应链视角》,北京工商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4篇:企业供应链管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 管理环境

伴随着先进科技的进步与全球竞争的加剧,现代管理的手段与思想不断发展变革,一些企业逐步开始运用供应链管理策略进行一体化管理,来达成企业内外环境的协同,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客户的满意度。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规律和特点。探讨研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对于正确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特点与地位,提高供应链管理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 供应链管理的科学内涵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控制,从购买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链接用户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链、物料链、资金链,还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价值,给企业带来了利润。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供应链所实施的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控制功能及物流计划,把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和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的采购、生产、销售等职能作为一个统一发展的有机体。因此,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信息流及物料流,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2..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1)供应链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需求和供应”是整个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共享的概念。由于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市场占有份额和供应链的成本,因此它也是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概念。供应链运作的基本原理是战略同盟,所以,供应链管理非常强调和重视战略管理。

(2)供应链管理是集成化的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一体化的集成管理模式,它将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强调相关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技术扩散、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供应链激励机制实现经营一体化。

(3)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顾客价值。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管理目标不局限于降低交易成本,还通过改善服务水平来提高客户价值。客户价值是已给定服务或产品中所期望得到的所有利益,包括人员价值、产品价值和形象价值等。拉动供应链的原动力是顾客的需求,通过供应链从下游企业至上游企业传递,只有生产出具有较高顾客价值的产品才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维持供应链的运转、稳定和发展。

二、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

1.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物流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指的是物资的运输、采购、配送、仓储等活动,它是企业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还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被人们看作为物流管理,二者虽然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角度、管理范围、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供应链管理源自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能否有效取决于运输、采购、配送、仓储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运作状况。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基础和前提。

2.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发展延伸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物流管理,但又超越了物流管理,是一体化、拓展的物流管理。传统的物流管理主要局限在一家企业中,极大地制约了物流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效益。供应链管理是从物流全过程的角度,统一考虑物流各环节之间的协调、连贯、统一问题,将割裂的物流活动集中起来加以统一协调和管理。就是将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协调发挥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职能,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三、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1 .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目标与功能。(1)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目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目标是: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交付恰当的产品。该目标要求物流管理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减少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服务等级效率水平及需求的产品等级效率水平。(2) 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功能。①订购过程管理。包括订购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商管理,企业可以利用配销单据对整个补充网络作计划,并向供应商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双方建立长期的联系;通过订购单管理,检查订购数量,及时对已接受货物进行支付,取得供应商的充分信赖。②库存管理。库存管理就是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降低库存管理水平,加速库存周转,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2. 案例分析

美国零售业巨擘―沃尔玛很早就采取了快速有效的现代供应链管理,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调控,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把分销商、供应商、零售商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以便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目前,沃尔玛85%以上的商品都是由公司的配送中心供应的,而其竞争对手仅达到50%的水平。由于采用了现代供应链管理,沃尔玛2009年的配送成本降至销售额的3%,而其竞争对手则高达6%。沃尔玛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中使用了先进的物流技术进行物流管理,不但使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同时也为顾客提供了优良的服务和产品,达到了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集成化管理模式和方法,它对传统的物流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应充分领会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新方法和新思想,从战略高度重新整合企业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企业供应链管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战略;模式;管理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的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企业形成无国界的经营愈来愈明显。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了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过去那种以扩大生产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或者以扩大销售作为核心竞争力来获取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应运而生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建立供、产、销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充分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实现供应链整体效应,并最大化来获取利润。用企业之间的通力合作,共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正如专家所言,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在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只有构建良好的供应链体系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机遇获取利润。现在的企业转变了过去的经营模式,建立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建立最佳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构成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客户的供应链。

二、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的涵义及结构

供应链(SupplyChain)是指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是由多个企业共同参与的。并且是上一个业务流程为下一个业务流程提供物料或服务,由此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链条上的企业所组成的序列或企业业务流程网络形成了企业的供应链。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图1所示。

2.供应链的特征

供应链是一个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客户组成的网链结构。一个企业就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共给关系。所以供应链的特点在于网络结构,由客户需求拉动,高度一体化的提品和服务的增值过程,且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经济实体以及供需的两方面,具有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种表现形态。并体现出以下特征:

复杂性;动态性;多层次性;竟合性;面向客户需求;交叉性。

3.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新集成的管理理念。是ERP的管理信息集成部分。供应链管理包括贯穿于整个渠道来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制造与装配、仓储与存货跟踪、订单录入与管理、分销以及向客户交货等。我国对供应链的管理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被定义为一种协同性战略,目标是整合上游和下游的操作,以消灭非增值成本、基础结构、时间和行为,以竞争性地为最终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4.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途径

(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模式是多种多样, 企业在决定实施供应链管理时, 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明确认识实施目标,,如何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整, 以便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企业高层领导也要转变观念, 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如其分地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尽量根据企业的需求,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 减少原材料和零部件库存量, 对有害材料,尽量寻找替代物,对企业的多余设备和材料要充分利用。还要加强企业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2)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也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要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加以适当调整,设置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其次, 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的认同,这是实现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基础; 其次, 供应链成员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这样有利于在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

三.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

供应链管理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供应链管理中的潜在作用,必须将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的战略性问题来考虑。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个是供应链管理中的竞争战略。另一个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协作战略。

(1)供应链管理中的竞争战略。随着IT 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是以全球企业为平台的全球市场竞争环境,而且信息传递的无障碍和无时滞。因此使得响应时间成为第一位的竞争要素。另外,企业面临资源获取的难度、社会利益的压力(如环保要求)、客户在产品的个性化、及时化、平民化和便利化等消费需求的变化等,对企业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管理必须要建立一个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系统,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库存和物资储备成本,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2)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一个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就能获得丰厚的长期回报;就能生机勃勃、不断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基础关键,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尤其对供应链来说,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企业应对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竞争最为重要的支撑条件。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应锁定目标、集中资源、提高和储备知识技能、战略定位等作起。

基金项目:编号 2004D602 ,辽宁省教育厅A类课题。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企业供应链管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各行各业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2001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引进原版外语教材,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在双语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也做了积极的尝试,下面就以我校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探讨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途径,为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一、明确界定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基础

明确界定《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课程内容确定、教材选择、教学实施与评价的依据与标准。目的不明确,会导致教学过程的盲目甚至混乱,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关文献对双语教学的内涵、目的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王叙果和郁洪良(2006)认为双语教学是一种对专业课程混合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授课和学习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以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同时,提高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外语读、听、说、写能力。韩胜飞(2007)认为中国双语教学的培养目的具体应包括三个方面:①以双语为媒介掌握“原汁原味”的专业知识;②提高一般外语交流能力;③使学生具有多元文化认同感和符合开放与发展的观念。供应链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欧美国家,无论在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技术方面,还是在供应链管理实践方面,欧美国家均较我国成熟和完善。因此,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开展双语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学到西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技术,而且该课程涉及大量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专业词汇及专业英语知识,能够使学生获得语言优势,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供应链管理》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课程的目标定位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供应链管理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解决有关供应链管理方面问题的能力。综合考虑教育部关于开展双语教学的指导意见、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供应链管理》课程目标定位,本文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应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为根本出发点,在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养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本身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达到的目标是这门课程双语教学的具体目标要求。不论是原版教材的使用还是英语教学语言的讲解都应该围绕学科课程本身的目标要求来进行,既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选择教材,也不能因为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语言障碍而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基本标准。

二、教材选定与教学内容安排

双语教材选择是否适当对双语教学目的的实践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教材选择不仅要考虑内容是否适当,而且还需考虑外语内容是否适合教学。我校《供应链管理》课程选用的教材是《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Planning,and Opera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苏尼尔·乔普拉(Sunil Chopra)和彼得·迈因德尔(Peter Meindl)。该书将战略管理的思想与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六个驱动因素为主线,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每章不仅有学习目标,而且有详细的概念阐述和丰富的实例,并将概念阐述和实例介绍相结合,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我们选择该书作为教材的另一个考量是,该书英文流畅,生僻单词较少,同时该书还有中译本,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把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内容安排是实现《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目的的重要基础环节。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供应链的绩效水平。根据所选择教材,我们结合先导课程(微观经济学、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物流学等)所学习的内容,从供应链效率和供应链响应性两个绩效维度为切入点,系统分析物流设施、库存管理、运输、信息、采购和定价六个驱动因素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为了使学生能够听懂所学习的内容,我们做了以下安排:①课前把每一章所涉及的英文概念、英语单词进行整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②鼓励学生养成随时用英文提问的习惯;③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中英文的比例。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主要以中文讲授;④尽可能采用中国的案例以及国外经典案例讲解课程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7篇:企业供应链管理案例范文

大家都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但是,很多时候一到具体的环境中,便不知从何下手“磨刀”,甚至搞不清楚“磨刀”和“砍柴”的关系了,在供应链管理中同样如此。仔细想想,并不是企业不想把供应链规划做好,而是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去做,导致蛮干,不能谋定而后动。其实,问题主要出在“三不”,即:对供应链规划认识不到位、不系统、不能与时俱进。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供应链规划呢?

认识CODP对供应链的影响

企业在做供应链规划前 ,先要充分认识本企业产品的CODP(客户订单介入点)对供应链形态的影响。比如:同样是DELL笔记本,客户从DELL官网上订货与从京东上订货,客户订单介入点是不相同的。从DELL官网上订货,DELL可以采用延迟制造策略,根据客户选择的配置,先组装再出库。从京东上订货,需要先保证京东库房中有相应配置的笔记本。这两种情况,前者是按订单装配,后者是备货式销售;前者的CODP在最终产品选配之前,后者的CODP在销售渠道中,显然二者的CODP是不同的。CODP不同,供应链形态就不同。前者,由于不同配置的笔记本有很多通用件,所以缺货风险小,可以发挥批量生产、采购的规模效应,可以降低计划与预测管理的难度,可以提高最终产品的交货效率,可以帮助整个供应链管理降成本、提效率。后者,由于是备货式销售,需要针对不同型号的笔记本分别备货,这样备货成本高、缺货风险也高,同样供应链管理成本也高。那为什么DELL笔记本又需要采取后者这种分销模式呢?因为这种渠道符合部分客户的购买习惯,交货效率也更高。再深入一点儿来讲,同样是笔记本,前后这两种销售模式背后的商业模式不同,导致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供应链形态不同。现在的小米手机销售也有上述两种CODP,存在多个供应链形态。

从上述举例,可以看出CODP对企业的供应链形态有重要影响。一般,在CODP之前,要多考虑如何降低供应链成本,比如:设计环节讲究基本设计的标准化,采购、生产环节讲究批量原则,物流环节讲究区域仓储规划等。在CODP之后,讲究如何快速交货。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销售方式与渠道,它对产品的CODP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在供应链规划时,需要把CODP与商业模式结合起来考虑,再确定供应链形态。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CODP是企业供应链的推拉结合点,在CODP之前是推式供应链,由企业驱动,在CODP之后是拉式供应链,由客户驱动。从上述DELL的案例中,能够看出同种商品的CODP是可以变化的,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商业模式,变化的影响是供应链形态。因此,需要动态地看待产品的CODP,需要与时俱进地看待CODP,CODP的变化也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商机与发展。

在一个企业中会存在多种产品,不同产品间的供应链类型可能不完全相同,企业需要根据不同产品的CODP管理不同形态的供应链,而不能采用一种供应链形态去套所有的产品,这会造成CODP与供应链形态不匹配,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盈利能力。同时,CODP涉及到企业如何备货,因此CODP也是制造企业制定库存控制策略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供应链规划降低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管理中绕不开的问题,但是如何降低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是供应链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牛鞭效应的影响因素很多,几乎涉及到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所以在供应链规划时更应该充分考虑如何降低牛鞭效应。比如,产品设计种类繁多、企业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都会放大牛鞭效应。因此,这些也是如何降低牛鞭效应的重点考虑因素。

对于同类产品,每增加一种设计就会给准确预测增加一些困难,因此,制造企业应该尽量降低客户不愿付费的产品复杂度,或者没有必要的产品复杂度。比如苹果手机就那几款,就很好预测,假如苹果手机按照不同细微的功能差别,甚至不同的颜色,分别出多款手机,那必定会降低预测的准确性,必然会放大牛鞭效应。如果实在有必要增加不同的款式、型号、配置等,便可以考虑如何向后推迟CODP,尽量采用延迟制造策略,同时增加标准设计的通用性。总之,尽量在产品设计环节就着重考虑如何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

企业上下游信息不对称,在很多时候也是供应链规划环节出了问题,最终导致放大牛鞭效应。在企业上游,应该尽量提高供应商集成度,比如:发展战略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适当地制造外包,积极采用联合库存管理等现代库存管理方式,这些方式都可以增加信息共享程度或减少信息流转节点,进而有效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在下游,应该减少分销层级,增加直销力度,优化物流仓储体系,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等方式。甚至变更分销经营模式,使分销商从赚取差价到赚取服务佣金,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其乐意分享渠道信息。这些都是在供应链规划中,企业可以从下游降低牛鞭效应的方式。

组织结构与供应链管理匹配

组织结构影响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影响管理效率与质量。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对供应链管理能力有重要影响。过去,很多企业计划部门放在生产部门下面,采购和生产由不同的高管分管,相互之间协调沟通流程复杂,效率低下,不能满足供应链敏捷反应的需要。企业建立的是面向职能的工作流程,而不是面向客户的工作流程;导致员工面朝领导,背朝客户,跨部门沟通协调周期长、效果差;这导致企业内部反应迟钝、效率低下、内耗巨大,最终损害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集成供应链角度来讲,期望企业有一位供应链的总负责人,分管计划、采购、生产、物流、质量等环节,尤其是突出计划的龙头地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降低供应链管理内部的沟通成本,提高反应效率。同时,从企业高度与营销、财务等环节建立密切的沟通管理机制,面朝客户的服务流程自然就建立起来,客户的满意度自然会高,企业的内耗自然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自然会上升。

所以,在供应链规划时,就需要提出建立与集成供应链管理相匹配的组织结构。

第8篇:企业供应链管理案例范文

作者刘宝红是美国注册采购经理,“供应链管理专栏”创始人,西斯国际执行总监。刘宝红先生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有十几年的丰富经历,他的大部分实践来自硅谷高科技界。自2004年以来,刘宝红先生致力于介绍、宣传供应链管理,帮助国内企业系统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2009年,他创立西斯国际,并与国际顶尖咨询公司联手,协助本土大型企业制定供应链转型战略,帮助他们建立供应链流程和系统,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以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随着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日益兴起,供应链也面临新的挑战。但供应链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不变的:其一,关系,即理顺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关系;其二,链接,即通过集成、连接供应链伙伴,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作者认为,一般大家说起供应链设计,就好像是揉面团,可以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其实,如同任何商业难题,供应链设计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而是给飞驰的汽车换轮子。从零开始,设计、实施一套崭新的方案容易;难就难在从一个烂摊子着手,在现有的框架上修补。推倒重来的革命方式看上去彻底,但大都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的演进方式貌似缓慢,实则因系统地解决问题而一劳永逸。

第9篇:企业供应链管理案例范文

关键词:建设供应链;建设供应链管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57-04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Koskela在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提出了将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模式应用到建筑行业。这种思想形成了建设供应链管理(CSCM,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雏形。而正式提出建设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是Bertelsen,O’Brien和Fischere等[1],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O’Brien,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建设供应链管理的合作、实施、成本及其模型等方面[2-7]。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业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并得到许多研究机构、大学和政府部门的资助。

本文就近5年来(2007—2011年)国内外对建设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在归类的基础上明确了以下主要研究方向:建设供应链的协调、Partnering(合作伙伴)、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构建、框架研究和集成化研究等。最后,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一、国外建设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2007—2011年),国外对建设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建设供应链管理的协调问题、信息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构建、框架研究和集成化研究。

(一)在协调问题方面

Davis(2008)通过从焦点小组的成果以及关系营销的文献中发展出来的问卷调查,提取了关于承诺、信任和满意度的上下游建设供应链关系的信息,据此建立了关系变量对建设供应链的影响,并表明恰当地使用关系营销技术能给建设供应链带来益处[8]。Motawa等(2009)从付款和现金流机制入手,引入了一个高级的IT系统,以模拟不同的付款机制,使供应链成员能够决定最合适的付款机制[9]。Bankvall等(2010)指出,对于个别供应链内顺序性相互依存协调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不适合当前建设项目供应链中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10]。

(二)在信息化方面

Lung-Chuang Wang等(2007)介绍了一个基于RFID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即M-ConRDSCM系统。其研究展示了这一系统的有效性,在建设供应链环境下,本系统的响应具有较高的效率并且加强了办事处与现场之间的信息流[11]。Jung Ung Min等(2008)提出了一个基于Agent的建设供应链模拟器(CS2)。CS2是“beer game”的一种改进版本,其通过利用计算机Agents技术来模拟一个虚拟的建设供应链,并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模拟形式:“人对人”和“机对人”的互动模拟[12]。

(三)在可持续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

Lloyd C.Irland (2007)对市场参与者的购买规模和频率、产品选择的基础、购买的影响以及价格敏感度等进行了评估,以确定出可能增加认证木材产品成功率的产品与市场方法,并给出了扩大绿色建筑材料市场的建议[13]。Ravetz(2008)基于对整个建设供应链的理解以及可持续建设对全球气候和资源的影响,探讨了一系列可持续建设的指标和基准[14]。Adetunji等(2008)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在建筑企业内实现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条件和策略[15]。

(四)绩效评价方面

Nai-Hsin Pan等(2010)在研究中利用SCOR方法评估建设供应链的绩效并发现和解决建设供应链中的问题,由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建设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16]。 Xianhai Meng等(2011)探讨了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并提出了一个成熟度模型,用于衡量和提高建设供应链主要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17]。

(五)在模型构建方面

通过构建模型并计算费用,Voordijk(2010)提供了一种取舍建设供应链中实物分布费用模式的见解。这种实物非配系统模型包含以下元素:库存、运输、装卸和仓储,并应用于保温材料的供应链当中[18]。Yasser Ebrahimy等(2011)提成了一个建设供应链的仿真工具包,可以模型化不同的供应链问题并与其他的施工仿真工具兼容。同时,通过利用这个工具包,给出了一个供应链问题对某个真实建设项目生产力影响的仿真模型[19]。Y.Ebrahimy等(2011)提出了一个真实的隧道建设项目的详细的供应链仿真模型[20]。

(六)在框架研究方面

Watson等在2006年进行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于2007年又进一步考察了P21(Procurement 21)对主要供应链合作伙伴(PSCP)的影响,并对供应链管理的内部变化进行了评价[21]。V.Kumar等(2007)提出了一个采用基于案例推理方法的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在建设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事前和事中两方面为决策者提供支持[22]。针对建筑及拆卸废物管理领域的现状和立法情况以及最佳的解构和废弃建筑物拆迁的做法(目标是实现材料的回收和将废物减少至最低程度),Aidonis等(2008)提出一个概念性的框架[23]。Cheng等(2010)演示了利用SCOR框架来进行供应链的建模过程,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模型的面向服务的框架,即SC Collaborator [24]。Xianhai Meng(2010)提出了一个建设供应链关系的评估框架,包括考核标准、关系水平、详细的说明,评估类别和评估程序五个方面[25]。Tae-Hong、Shin等(2011)提出了一个无缝集成的信息管理框架,可以为项目的利益相关者提供物流信息以供其做出决策[26]。Cheng(2011)提出了一种Web服务的协作框架,用来衡量、监测并整合建设供应链中环境和碳排放的数据[27]。

(七)在集成化研究方面

结合来自英国建筑业的例子,Khalfan等(2008)介绍了客户端是如何整合下游供应链的成员的,并确定了整合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关键因素,通过两个案例研究,分析了导致下游供应链成员集成化的创新采购的好处[28]。Des Doran等(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必要增加供应链的集成化,以确保模块化的解决方案可以更有效地同传统的现场解决方案相竞争,并克服一些与模块化楼宇相关的负面属性[29]。

二、国内建设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同时期(2007—2011年),国内学者对建设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建设供应链管理的协调问题、Partnering、信息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和框架研究。

(一)在协调问题方面

姜阵剑(2007)将价值网理论引入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构建了基于价值网的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模型[30]。王金辉(2009)基于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是相平行的概念,在委托-理论的标准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融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为一体的委托-模型,根据模型讨论了报酬合同的设计及其对人(合作伙伴)行为影响等相关问题并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供应链伙伴激励途径[31]。苏菊宁等在2009—2011年期间先后对两级(总包商与分包商)和三级(业主、总包商和分包商)建筑供应链的质量控制与工期协调优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模型[32-35]。张云(2011)以总承包商为核心,建立了一条工程建设供应链,研究了各方参与者之间的收益分配和激励协调机制,并分别构建了总承包和分包商以及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收益协调模型[36]。

(二)在Partnering(合作伙伴)方面

周亮(2009)等设计出一个改进的AHP-BP模型,从而实现了对建筑企业进行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并用实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37]。郭峰等(2011)根据建设工程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管理现状和特点,以深圳地铁5号线工程供应链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目标协调系统、组织协调系统和协调机制系统[38]。

(三)在信息化方面

赵洁(2010)针对建筑供应链异构信息无法充分共享的问题,分析异构信息对信息共享平台的需求,设计基于本体集成的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和共享过程模型,提出基于本体集成的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并且描述其中的关键功能模块[39]。余小燕(2010)提出了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成熟度概念及评价指标,为评价供应链信息共享水平提供了方法,并创建了一种支持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协同决策的信息共享模式,同时构建了一个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综合效益模型[40]。段正纲(2010)分析了影响建筑业供应链信息共享中的因素,建立了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并通过一个算例分析了各因素的不同组合方案在供应链的活动中占有的比重,说明需求信息共享是建筑业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最优方式[41]。许俊青等(2011)提出了将BIM应用于建筑供应链信息流管理的设想,并设计了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的信息流模型基本架构,进而研究了如何解决建筑供应链参与方的不同数据接口间的信息交换问题,以及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信息流模型在信息共享方面所具有的优势[42]。

(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

曹小琳等(2009)构建了一个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系统,并通过分析绿色建筑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影响因素、协调机制和动力机制,提出保证绿色建筑供应链系统健康有序运作的措施[43]。韩松(2010)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建筑企业供应商评价的初始指标体系,进而通过调查及利用SPSS软件构建了建筑企业供应商评价的优化指标体系,并更进一步将Delphi法、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更客观地分析了建筑企业各个供应商真正的优劣水平[44]。

(五)在绩效评价方面

王海强等(2009)采用建立建筑供应链成熟度的概念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45]。刘浪(2010)构建了公路建设项目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比较适用于公路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目标控制的绩效评价[46]。

(六)在框架研究方面

刘志君(2008)构建了一个建筑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出建筑供应链管理体系应包括建筑供应链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研究、建筑供应链管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建筑供应管理评价体系研究等问题[47]。

三、国内外建设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对比分析

从以上文献梳理可以看出,近5年来(2007—2011年),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方向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各自的重点又有不小差异。

1.国外的研究主要包括建设供应链的协调问题、信息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构建、框架研究和集成化研究,特别是建设供应链的框架研究和信息化研究所占比例甚大。而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建设供应链管理的协调问题、Partnering、信息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和框架研究,尤其是前三个方向研究居多。

虽然国内学者在建设供应链管理协调和信息化方面的研究紧跟国外步伐,但在框架研究、模型构建和集成化几个方面却落后了很多,还有很大的跟进与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建设供应链框架的研究方面,国外近年来的成果颇多,说明其正在朝建设供应链理论体系的建立大步迈进,而国内却很少涉及。

2.就国内研究而言,在建设供应链管理的协调问题、Partnering以及信息化三个方面,总体上来说不仅在数量上相对要多,在研究上也要相对更深一些。而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譬如框架的研究,文献不仅很少,而且不够深入;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绩效评价虽然已有研究,但整体的研究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结语

通过对建设供应链管理领域最近5年(2007—2011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明确了国内外关于建设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如建设供应链的协调、Partnering(合作伙伴)、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构建、框架研究和集成化研究等。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了国内研究的未来趋势,以期带来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Critchlow,J.Making Partnering 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UK:CP (Oxford) Ltd,1998.

[2] W.J.O’Brien.Enabling Technologies for Project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3] W.J.O’Brien.Construction Supply-Chain Management:A Vision for Advanced Coordination,Costing,and Control.

[4] W.J.O’Brien.Construction supply-chains:case study and integrated cost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5] W.J.O’Brien.A Call for Cost and Reference Models for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6] W.J.O’Brien.Capacity Costing Approaches for Construction Supply-Chain Management.

[7] W.J.O’Brien.Construction supply-chain management:a research framework.

[8] Peter R.Davis.A relationship approach to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08,108 (3): 310-327.

[9] Ibrahim Motawa and Ammar Kaka.Modelling payment mechanisms for supply chain in construction [J].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09,16(4):325-336.

[10] Lars Bankvall,Lena E.Bygballe,Anna Dubois and Marianne Hahre.Interdependence in supply chains and projects in construction [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5,(5):385-393.

[11] Lung-Chuang Wang,Yu-Cheng Lin and P Lin.Dynamic mobile RFID-based supply chai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construction [J].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2007,21(4):377-390.

[12] Jung Ung Min and Hans C.Bjornsson.Agent-based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simulator (CS2) for measuring the value of real-time information sharing in construction [J].J.Manage.Eng,2008,24(4):245-254.

[13] Lloyd C.Irland.Developing markets for certified wood products - Greening the supply chain for construction materials [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7,11(1):201-216.

[14] J.Ravetz.Resource flow analysis for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Metrics for an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approach [J].Wast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2008,161(2):51-66.

[15] I.Adetunji,A.D.F.Price and P.Fleming.Achieving sustainabi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J].Proceedings of the ICE - Engineering Sustainability,2008,161(3):161-172.

[16] Nai-Hsin Pan,Yung-Yu Lin and Nang-Fei Pan.Enhanc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supply chain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a case study of a bridge construction project [J].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0,37(8):1094-1106.

[17] Xianhai Meng,Ming Sun and Martyn Jones.Maturity Model for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 in Construction[J].J Manage Eng,2011, 27(2):97-105.

[18] Hans Voordijk.Physical distribution costs in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a systems approac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Systems and Management,2010,7(4):456-471.

[19] Yasser Ebrahimy,Simaan M AbouRizk,Siri Fernando and Yasser Mohamed[J].Simphony Supply Chain Simulator:a simulation toolk it to model the supply chai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Simulation:Transactions of The Society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2011,87 (8):657-667.

[20] Y.Ebrahimy,S.M.AbouRizk,S.Fernando and Y.Mohamed.Simulation modeling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a tunnel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supply chain [J].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11,18 (5):462-480.

[21] J.M.Khatib,B.Robinson and P.Watson.The impact of procure 21 (P21) partnering process within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Part two: Influence on Principal Supply Chain Partners [J].The Association of Building Engineers,2007,82 (1):28-31.

[22] V.Kumar and N.Viswanadham.A CBR-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J]. IEEE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7,(3):980-985.

[23] D.Aidonis,A.Xanthopoulos,D.Vlachos and E.Iakovou.An analytical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managing reverse supply chain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J].WSEAS Transactions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008,4(11):1036-1046.

[24] Jack C.P. Cheng,Kincho H. Law,Hans Bjornsson,Albert Jones and Ram D. Sriram.Modeling and monitoring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J].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2010,24(4):435-455.

[25] Xianhai Meng.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0,28(7):695-707.

[26] Tae-Hong Shin,Sangyoon Chin,Su-Won Yoon and Soon-Wook Kwon.A service-oriente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framework for RFID/ WSN-based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1,20(6):706-715.

[27] J.C.Cheng.A web service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and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and carbon footprint in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J]. Procedia Engineering,2011,(14):141-147.

[28] Malik M A Khalfan,Peter McDermott,Xianguang Li,Mohammed Arif and Mukesh Kashyap.The integration of suppliers and manufacturers within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 through innovative procurement strateg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alue Chain Management, 2008,(3):358-370.

[29] Des Doran and Mihalis Giannakis.An examination of a modular supply chain:a construction sector perspective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4):260-270.

[30] 姜阵剑.基于价值网的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1] 王金辉.建筑供应链伙伴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09.

[32] 苏菊宁,蒋昌盛,陈菊红.考虑质量失误的建筑供应链质量控制协调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9,(5):91-96.

[33] 苏菊宁,蒋昌盛,陈菊红.非对称信息下的三级建筑供应链质量控制决策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9,(3):364-369.

[34] 苏菊宁,蒋昌盛,刘晨光,陈菊红.基于奖惩机制的建筑供应链工期协调优化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1):95-101.

[35] 苏菊宁,蒋昌盛,陈菊红,朱宗乾.具有奖罚结构的三级建筑供应链工期协调优化[J].系统工程学报,2011,(1):60-67.

[36] 张云.总承包工程建设供应链收益协调模型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37] 周亮,曲洪建,郑建国.建筑企业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J].商业研究,2009,(10):83-87.

[38] 郭峰,徐浩,屈纲.建设工程供应链合作伙伴协调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3):26-30.

[39] 赵洁.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2010,(17):249-251.

[40] 余小燕.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成熟度评价[D].杭州:浙江大学,2010.

[41] 段正纲.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方案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2] 许俊青,陆惠民.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信息流模型的应用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2):138-142.

[43] 曹小琳,刘仁海.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系统运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352-354.

[44] 韩松.基于绿色管理的建筑企业供应商评价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0.

[45] 王海强,王要武.基于成熟度模型的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2):4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