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企业信用论文范文

企业信用论文全文(5篇)

企业信用论文

第1篇:企业信用论文范文

1.1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特征,在构建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对企业素质进行分析,对企业整体经济发展情况、经营范围与产品销售与盈利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企业综合管理情况的评估,如企业职工能力、领导管理能力以及企业内部文化结构等;要对企业资金信用进行评估,通过对企业资产结构、资金链运行以及资产质量的分析,进行量化财务指标考察,充分反映企业资金自有率和流动比率,对信贷情况、贷款承付率等全面评估;对企业的经营水平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产品生产、销售、开发、费用核算以及纳税与利润多方面情况考察;另外,对企业发展情景的分析,要对民营企业进行近期考察,对目标实现情况以及长远规划等全面分析,并对企业的行业地位以及多元化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对其目标的制定与措施的落实以及长远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避免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存在随意性,要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公正性原则、通用性原则、可获得性原则。民营企业风险评估直接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趋势,一旦出现评估偏差将会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全面体现民营企业信用状况。要积极借鉴国外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经验,使数据结构构建更加丰富、全面、科学。只有在客观判断和评估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指标体系构建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另外,指标体系构建必须要依照国家政策和法律以及规定标准进行,避免偏离经济发展轨道,使其适用于民营企业中,被债权人和企业理解和认同。

2.基于相似度的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方法

信用评级方法主要是指基于企业的信用状况完成的等级判定,通过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信用评价方式对于信用等级的判定具有科学性。针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评估方法应用,我国多赞同美国做法,但是也有持反对意见的。认为通过定量方式分析量化评估指标具有客观性。而通过定性分析则相对比较主观,需要进行相应的主观判断,可以说,采用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特征。本文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并不做机械性判断,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定量或者是定性分析。

2.1定性评估方法

根据分析人员的差异性特征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类:首先,个性特征分析方法:个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也就是根据因果性原理完成对以表现出来的信用情况以及经济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形成信用状况信息。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对比类推法,通过结合类推原理将信用状况与相类似的状况之间相互结合,形成对未来一段时间范围内企业信用状况的评估。其次,集体分析方法:采用个人因素分析方法会受到个人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因此具有局限性。集中个人形成专业性判断能够极大提升信用评估的质量与效果。这项评估方式主要采用的是集体讨论方式进行信用评估。最后,专家调查方法:这项评估需要借助于具有专业性能力的专家,通过进行咨询完成相关信用问题的解决。因为专家的专业性能力相对更强,通过借助于他们的专业性知识与能力,可以充分解决各个方面的实际问题。

2.2信用评估定量分析

首先,比率分析:也就是采用财务分析方法,这也是信用评估当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在进行信用评估时很难通过一项数据内容完成整体评估,因此需要计算比率指标内容,这样就能够进行判断,形成科学性结果。其次,还包括趋势性分析方法、结构性分析方法以及相互对比法。以上三种指标也都是进行信用评估最为主要的使用方式。

3.实际应用研究

结合某食品企业进行实例分析,该企业成立于2000年,总投资金额为3000万余元,公司总人数达800人。主要生产的是花生系列产品,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年生产力能够达到3000吨。当前企业为了进一步实现扩大再生产,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达到员工总数的41%,创新费用比重为8%,新型技术装备更新率为6%,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原来的28%,资本积累达到4%。

4.结论

第2篇:企业信用论文范文

1.1Logistic模型对我国中小企业的适用性分析

该方法对数据的要求较容易满足。与其他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相比,Logistic模型只需要银行内部关于以往中小企业贷款的相关数据和财务报表,对数据的收集难度不是很大。其次,该方法不再依赖于外部的信用评级机构,上文所论述的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不完善对于该方法的使用不存在影响;在使用时,该方法首先是假定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发生违约的情况的概率服从Logistic分布,选用一系列财务比率构建模型,反映企业发生财务危机进而违约的可能性。在模型的使用中,根据银行对风险的偏好程度设定分界点,判断企业是否被划入违约组。由于企业对债务的履行情况只可分为两种,违约、不违约,因此在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估时,Logistic分布的特征对违约概率的估计恰好适用。

1.2数据收集

为了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以企业是否违约为分类标准,判断企业是否违约依据商业银行债项评级中五级分类的标准(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认为次级及以下的贷款为违约。本文从广州、深圳一共四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库中随机选择50家违约中小企业作为样本,受数据采集难度的限制,只选取了最典型的工业企业数据。剔除了异常和数据不完整的个体,剩余32份不良企业样本。按1:1的数量配比原则,另外选择了32家正常中小企业作为匹配样本,样本采用2009年底与2010年底数据。之所以选取以上数据,一是由于数据采集的难度较大,以上数据是通过较大的努力方能取得的;二是广州、深圳地区中小企业无论是从发展环境还是从发展程度而言都较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国际化程度较高,发展环境较为复杂,信用违约囊括的情况也较为全面。

1.3模型构建

Wald统计量大的因素显著性高,也就表明其越重要。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文Logistic回归模型中各个指标的Wald统计量中,资产增长因子、收益增长因子、流动比例因子、主营业务效益因子这四个指标Wald统计量相对较大,也就是说,这四个指标在估计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意义更大。下表显示了得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样本是否违约的预测:可以看出,该回归模型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判别准确率总体来说较高,达到74.96%。其中,对违约企业判别率为78.12%,对正常企业的判别率为71.80%,拟合效果尚可。如表2-11

1.4模型分析

观察logistic模型的系数,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资产增长因子主要反映了净资产增长率与总资产增长率这两个指标。资产增长因子越大,违约概率越小。这是因为,公司的资产是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规模的扩大是公司处于扩张时期的基本表现,相反,资产规模缩小或者不变是公司经营不力的一种表现。收益增长因子越大,中小企业的违约概率越小。本文的收益增长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净利润增长率两个财务指标。很明显,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增长率越高,说明企业经营有方,企业利润越大,偿债能力越强,违约风险也就越小。流动比率因子越大,中小企业违约概率越小。本文的流动比率因子主要反映的是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数值越大,偿债能力越强,违约的概率越小。本文的主营业务效益因子主要反映销售净利率、毛利率,该因子用于衡量企业的收益水平,数值越大,表明企业的经营水平越强,违约概率越低。

2.加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2.1从银行的角度

首先要区分开中小企业与传统大企业之间的区别: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状况不稳定、规模小、成本高利润薄等,对中小企业的授信产品不能像传统大企业那样采用传统额度授信、银承、抵押等方法,而应该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殊属性设计出符合其发展需求的产品。银行应当通过采用资金池、捆绑授信等各种可能的方式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迎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当前许多新兴银行通过利用大数法则对中小企业展开集体授信以防控风险,也有银行通过定位专业市场、专门行业的形式,以行业划分的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位授信。

2.2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

中小企业自身应当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和自身运营,不断优化自身发展体系,降低银行授信风险,建立银行信用度。首先,要建立全局观的财务管控制度执行机制,并强化对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确认财务管理的每一个处理环节都得到切实的落实,受到有效的约束。其次,要提高与完善管理层的财务管理能力,优化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前应多作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制度落实后应对制度发挥成效进行了解检测。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落实性。最后,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个十分常用和有效的工具。而当前在中小企业中,许多中小企业主受自身认识的局限影响,对于网络信息化管理模式及其方便快捷高效了解并不多,甚至根本没有了解。企业管理层及相关财务人员应当不断更新自身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合理采用各种现代化工具和互联网,取代传统效率慢、出错率高的财务管理方式,不断强化和提升自身财务管理能力。

2.3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度量的角度

第3篇:企业信用论文范文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小微企业可知银行的经营情况,而银行却因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不公开、不透明,可信度不高而难以做出科学决策。信息不对称同样存在于银政、银银、政企之间,加之法律约束不足、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外部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小微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造假获取贷款,最后又失信违约的机会主义倾向。

二、城商行在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到位,风险管理意识僵化

个别行存在对客户集中度、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调整方向等缺乏足够的重视,面对风险主动退出意识不强,甚至以存量客户即将到期等为由倒逼审批,丧失风险管理机遇。基层行对所营销的业务缺乏精细化测算,只在乎短期能否带来存款,不在乎是否真正盈利、是否存在风险隐患,更不在乎未来能否全身而退。个别信贷人员在调查环节不能尽职、在审批环节敷衍塞责,甚至不说真话、更有甚者为企业支招试图绕过审批。

2.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水平不高

城商行尚未建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评估体系。从实际情况看,城商行在风险评估体系的指标设计并不能完全反应小微企业真实的生存、发展状态。城商行在信用风险分析方面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足,打分卡、交叉检验等先进的方法运用不足,难以精确地计量各类授信资产的成本和收益以及科学合理地确定授信额度。

3.贷后管理环节相对薄弱

基层行落实贷后管理松懈,检查记录对客户信息挖掘不够,流于形式,信贷档案管理混乱,资料不完整、不详细。信用风险预警体系不够完善。相对于贷前调查和贷款清收工作,银行对于如何进行动态监测和识别贷后风险却不够关注,使原本能够掌握的一些风险预警信号未能及时发现、掌握。

4.城商行的问责机制尚不完善

银行在责任追究范围定位、客观区分主次责任人、落实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界定责任认定标准、划分管理权限、严格追究责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仍存在模糊之处,风险问责的管理制度应进一步完善,使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更强。问责不应仅限于不良贷款已经发生的情形,应贯穿于信用风险管理的始终,逐步由当前的事后问责向过程问责改变。

三、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结合小微企业特征,不断完善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是一个综合型系统性体系,包括评价方法以及模型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小微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等。银行应注重小微企业财务信息和软信息方面的收集和分析。鉴于小微企业信息不完整、财务报表不全面的实际情况,应设计简易的风险评估报表。财务数据分析应强调以现金流为核心的信贷理念,回归信贷本质,通过交叉检验了解企业真实情况,通过查看流水账、快递单证、盘点存货等着重分析小微企业客户的现金流情况。

2.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风险预警体系

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置和信用风险的评分,应能够体现借款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提前预见借款人未来违约风险的可能性大小。应及时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根据时间差别适时、合理调整预警体系,注意收集客户的各类信息,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以便对模型参数做出适度的调整,以求及时、真实地反应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状况。

3.完善持续跟踪监测机制和风险缓释机制

当前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压力不容乐观,城商行应进一步完善持续的跟踪监测机制,结合相关部门的行业风险提示,准确把控贷款形态变迁趋势,从而前瞻性做好风险预判,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调结构,做好风险缓释。

4.将信贷人员绩效考核纳入贷后管理范畴

将客户经理贷后管理工作质量与客户经理的当期经济利益挂钩,使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者当期就有经济损失。例如客户经理考核办法引入贷后管理工作质量考核,包括贷后检查以及五级分类的按时完成情况,资料的完整性和报告质量,专项检查的按时完成情况和报告质量,授信客户的预警报告情况,关注类贷款监控表是否按时报告等项,每项考核都与客户经理收入直接挂钩。

5.全面提升信贷人员素质,做好信用风险管理

第4篇:企业信用论文范文

在本文的12个典型案例中,有2个案例属于中小外贸企业为其他业务往来机构提供担保引发的信用风险,1个案例属于中小企业民间借款集资,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信用风险传染,其余9个案例都属于供应链赊销行为引起的信用风险传染。(具体分类见图1)在供应链赊销行为引起信用风险传染的9个案例中,从金额和经济受害人数量上看,最高是“义乌市萨柔贸易有限公司案”,金额达700余万,经济受害人达105人,最低的是“耀团贸易公司案”,金额达100余万,经济受害人10人。其模式基本相同:外商客户通过赊购方式向贸易公司(市场经营户)采购货物,最终违约,从而导致连锁反应,使相关外贸公司或者市场经营户、个人遭受巨大损失。

2信用风险传染的理论分析

2.1信用风险传染成因

中小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是随着其开展的经营活动和信用行为所必然会产生的,由于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企业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与企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信用风险具有传染特性。在企业微观层面,比如:甲企业与乙企业有商业往来,甲企业将货物赊销给乙企业就产生了商业信用,此外乙企业又为业务伙伴丙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在这个由甲、乙、丙构成的系统中,只要其中一方发生信用风险,就可能会传染到任何一方,从而造成各方的损失。在宏观经济层面,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最好的案例,从美国开始,基于经济的全球化风险就传染到各个国家。由于我国沿海省份多年来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到的影响最大,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在这次危机中面临资金、订单等方面的影响而减产、倒闭。

2.2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风险发出企业和风险接受企业是信用风险在企业间传染过程中的两个角色,当风险发生企业的风险发生时,风险通过商业信用和担保信用等关系传递到下一家风险接受企业,如果该企业有能力承受,就不会发生风险,也就不会传染给另外的企业。因此在信用风险传染过程中,风险并不一定会传染,只有当风险发出企业发出的风险高于风险接受企业所能承受的风险值,风险才会继续传染。

2.3信用风险传染渠道

企业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基于赊销等商业信用行为和金融借贷担保行为所产生的,因此信用风险也就通过商业供应链、金融担保链等两个渠道进行传播和蔓延。

2.3.1商业供应链下的风险传染在商业供应链中,众多企业通过互相协助,完成原材料到产品的各个环节,把产品送达最终客户。在现实中每个企业都会被纳入到1个甚至多个供应链系统中,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瓶颈,因此,在业务往来时,根据企业竞争力(对客户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不同,就有赊销和赊购情形的发生,这就产生了商业信用。在一个供应链中,一家企业违约无法偿还商业信用,就会连锁反应,形成坏账链条,最终导致整个供应链资金困境。在义乌的中小外贸企业群中,商业供应链渠道是最普遍的信用风险传染渠道。中小外贸企业的供应链风险传染。

2.3.2担保链下的风险传染在现实中,多数中小外贸企业的资金是紧缺的,很难满足经营所需,在融资方式上,由于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所以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只能采取的是担保或者互保的模式,这就形成了一个金融担保链。在这条担保链中,由于往往都是相互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因此企业之间既有商业信用又有金融担保关系,风险传递模式就显得尤为复杂。一旦某家中小外贸企业无法偿还银行债务,担保企业马上就面临着履行担保责任的压力,一旦担保企业也无法承受这个风险,进而这个风险又继续往下蔓延,严重时会导致大批企业倒闭。担保链下中小外贸企业风险传染。

3防范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的中小外贸企业遭遇着材料和人力成本增加、融资难度加大、汇率风险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冲击“。中国制造”和“中国价格”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亟待加速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小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传染问题制约着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信用风险传染成因、机理和渠道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当前的外贸环境和现状下,除了政府应从政策层面考虑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减负减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外,中小企业自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传染。

3.1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

运营能力是企业运用各项资产以赚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对经济资源管理、运用的效率高低。中小外贸企业根据企业的运营特点,在开拓市场的同时,重点应该提高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提高存货的周转速度,企业才能保证有效的现金流,从而避免出现运营资金的困境。此外,在应收账款方面,通过客户企业信用评价,做好应收账款的催收与管理,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尽量减少损失。

3.2提高市场议价能力

当前,中小外贸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所经营的商品,影响了其在整个供应链上的议价能力。以义乌为例,义乌是典型的小商品成就了大外贸,根据统计在义乌有180余万种小商品,出口到全世界的219个国家和地区,不过也正是因为其外贸出口产品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义乌中小外贸企业在市场议价能力方面一直处在弱势。要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在同个产品领域的中小外贸企业可以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的统一引导下,做好行业自律,避免打价格战,抵制赊销现象,从而提升整个行业领域在市场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自身通过加强研发,提高质量,增强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3.3有效控制担保规模

第5篇:企业信用论文范文

(一)社会征信管理体系不完善,制约外贸企业的发展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良好的国外企业信用体系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建设,而且外部市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的效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主要靠银行对个人或企业的交易记录来对其资信情况进行判断,这种渠道的信用信息基本不对私人开放。那么,在对涉外经济活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方面就更加参差不齐,因此外贸企业基本上是难以获取国外客户资信信息和信用管理服务;除此之外,我国外贸企业之间也存在壁垒。由于存在激烈的竞争,涉及国外客户的信息也基本上不予交流,很难及时共享到其他外贸企业被欺诈的信息,这就为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甚至出现同时在我国十多个口岸进行诈骗的荒唐事件。

(二)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专职机构

从大量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一些外贸企业因为内部没有专职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就不可能有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因此,引发我国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缺乏信用管理体系。即使部分企业建立了信用管理专职机构,但因公司管理层的不重视或专职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而未发挥实际作用。

(三)员工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资信调查对于任何外贸企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量实践证明,做好资信调查工作可以规避很多交易风险。进口商的资信状况决定外贸企业能否顺利履行合同、安全收汇。由于同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许多外贸企业给予外商较为宽松的付款条件来独揽客户,从而忽略了资信调查工作,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二、对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构建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信用风险的产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交易环节,而是贯穿了整个贸易流程,因此,构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也必须贯穿于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交易环节,实现对各个风险环节的全程控制。所谓企业信用全程管理就是要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都对企业出口信用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中,事前管理是要求企业在业务开始前加强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资信情况等进行调查,事中管理要求企业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对授信对象和授信金额进行实时管理,事后管理要求企业加强三项资产(应收、预付、存货)的监控管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尤其是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做到如上三步骤,基本就构成了企业风险管理全过程。

(二)加强客户的资信调查,合理制定信用标准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应明确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主要是加强客户的资信调查,给客户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信用额度,通常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首先是调查客户所在国家的宏观环境,评估东道国的风险因素,有效控制因国际因素原因带来的信用风险,这项工作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是不太现实和经济的,企业规避此类风险还是以预防为主。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规模不大的外贸企业还是咨询专业机构的一些评价指标:比较权威的有欧洲货币指数、机构投资家风险等级指标等。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外贸企业,除咨询上述专业机构外,还应该委托他们对一些专项因素进行调查、评估,做到真正了解东道国的风险所在,建立预警机制,有效预防信用风险的发生。其次是针对国外客户本身所采取的一些资信调查评估,从不同渠道了解国外客户的资信状况,加强信用风险档案管理。企业可选择通过传媒、网络等自己掌握和了解客户信息,也可通过国内的一些银行或专业资信调查机构等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客户的经营情况、资信偿付能力并做出准确判断,以此来作出正确的经营策略。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外客户资信状况,对不同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等问题进行差异化管理,最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信用额度。对信用管理要做到时时跟踪,对于超过额度的客户,未进行新的评估审定前,对超出部分坚决不予赊销。

(三)完善企业外部的信用管理体系

1.加强征信管理建立信用制度的核心是征信数据的采集及评估(资产信用调查和评估,企业资信调查及评估,消费者信用调查和评估)。政府和中央银行应主导建立征信系统,此系统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服务。

2.我国政府应大力扶持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信用服务行业发展和建设信用体系必须要求信用信息市场化。目前国外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首先是政府应加强对各类信用服务中介结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各类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其次是大力推进和发展包括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业。

3.快速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在我国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应该做好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政府应大力支持出口信保业务并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

(四)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减少经济损失,促进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