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时代素质教育范文

新时代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新时代素质教育

第1篇:新时代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课程;教学;观念更新;高校体育教师;终身学习时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6-0084-03

上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2002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新《纲要》)的通知,这是“摆脱应试教育羁绊,迈向素质教育坦途”的时代要求。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和新《纲要》的实施向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诸多期待。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进一步贯彻落实新《纲要》精神、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就成为当今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第一,要更新体育教师头脑中传统的体育课程观念,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领域原有的诸多概念重新思考,重新界定;第二,要培养终身学习时代要求于教师的素质能力。新《纲要》的实施与终身学习时代的来临都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多样的素质能力,确保具备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进而积极地谋求各人特长领域的形成与个性的发展;第三,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信息陈腐化的速度加快,人们获得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汲取信息的方法日益多样化。这样,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愈益重要的不是造就单纯的“体育信息肥胖儿”,而是精简教学的知识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同时培养终身体育学习的动机与态度。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的角色,以及“学习动机培育者”的角色。后者的角色尤其是克服应试教育病态的重要条件。

1终身学习时代体育教师的观念更新

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某种认识,也是人们从一定的立足点得出的一种正式的、稳定的认识。实践证明,体育教师的观念更新与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必然联系。

1.1学校体育教学的观念更新

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原有的体育与教学领域的诸多概念已经不合时宜,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新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特别是对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的概念及其内涵要分清,要区别对待,在学校体育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体育(PhysicalEducation)≠竞技(Sport),换言之,体育教育与竞技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体育教育是对全体学生进行身心健康的教育;竞技体育是对少数运动员为竞技夺标而进行的身体和技术训练,二者实施的对象、内容、方法、作用和目的都有本质的区别。新《纲要》确定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但在贯彻新《纲要》和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还要克服另外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在强调“情意目标”和“体验目标”达成的同时有意或无意间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体育学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学生学会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育学科的学力形成应该是“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体育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运动技能教学是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体育教学目标绝不能依靠“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来实现,既不能牺牲运动技能教学的“质”(实效)来实现,也不能牺牲运动技能教学的“量”(时间)来实现,而只能依靠“强化运动技能教学”来实现。[1]

1.2体育“课程”的观念更新

我国教育界受前苏联教育学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采取“中央集权课程行政”的模式,缺乏“课程”的概念。课程一般被视为教学内容,导致“课程即学科”的片面理解。新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限定于现成的科目、学术的经验或是教学的计划与目标,它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表征”或是一种“文本”,通过这种文本可以解读和构建出多元意义。课程是开放的研究假设,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教条与命令。传统的教学观缺乏“课程”的地位,局限于“学科教学”范畴内的改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学科教学”所强调的是其作为传递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手段和教师的控制过程。它只关心达成体育教学目的之手段选择,而忽略了教育目的本身的追究,割裂了教育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这样,体育教学的“全人格发展”功能式微,情意目标、体验目标处于体育教师关注的边缘。新《纲要》明确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应而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根据新《纲要》的这一精神,必须更新“课程”的观念,改变现状,开创各具特色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

1.3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观念更新

在新的课程观中,“课程即研究假设”,其内容与方法是可以质疑的。在大学,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通常是一些竞技运动项目,民族体育健身项目很少,而且,多数还是重复中小学的内容。传授的重点是各项运动技术,对于如何卓有成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关注不够。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错――再练习”,旨在教好技术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实践证明,技术传习≠健康教育,这种教学效果不好。例如:“起跑”、“前滚翻”、“运球”等基本技术,从小学、中学教到大学,还是学不好、练不好。试问:这种教学有多大意义?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改行吗?新《纲要》指出: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实验。很明显,新《纲要》要求对学生的传授与练习方法不再是注重教学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运动健身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新《纲要》还要求学生学会体育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制个人锻炼计划、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要积极开展自主性、合作性、体验性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真实的学习主体。

2终身学习时代体育教师的素质培养

教师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概念,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内外品质的总和。换言之,是教师职业对教师个人所提出的内外素质的要求。体育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改革的创新精神。终身学习时代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多样的素质能力。

2.1培养高尚的政治与道德品质

高尚的政治思想品质是一个合格教师的灵魂,是提高教师其他素质的精神动力,影响着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及能力素质的提高与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党的体育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体育为增强人民体质服务的宗旨,进而才能自觉地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转变观念;才能在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的体质健康克尽厥职。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道德品质深刻影响着教风、学风、校风乃至社会风气。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常年与严寒结伴和酷暑同行,做好体育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教师是人类社会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者,其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体现在体育教学的每环节中,教师应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尊重学生,要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陶冶学生的情操,用自己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力量。

2.2培养生存于变革时代的专业素质

体育教师的专业索质是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是教师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体育教师不但要精通体育的基础知识、专项知识和技术,了解所教内容最前沿的理论和发展动态,还应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以及与教育、体育相关的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体育教师还应掌握体育统计学、体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此,体育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全新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体育学科知识、必要的心理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基本技术”的传统知识与技能结构,而应形成多层面的复合结构。

在终身学习时代,还应培养体育教师职务所要求的多样素质能力。理解学生,理解教育以及体育教育之本质(学生观、教育观);对于体育教师职业的执着、自豪和一体感(热情、使命感、责任感、兴趣、爱好等);学科教学、学生辅导的知识、技能、态度(例如,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与体育教师的角色、发挥学生个性的能力,构筑学校同社区及家庭之间和谐关系的能力)。[2]

2.3健全与更新学科知识结构

现代体育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依赖也越来越明显,体育的理论知识与人体保健、安全、营养和卫生知识是体育教育必须传授的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从体育卫生、体育心理、体育保健和体育养生等方面教学内容加强学习,增加知识面。

广博的知识水平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的理论基础。一个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不仅应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多学科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才能在新的理性认识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并把新的教育观念贯彻到高校体育教学的工作中。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是创新能力、创造速度、创造效益的竞争。学校体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不例外,教学改革的创新是高校体育教育进步的灵魂、发展的动力。求发展就必须创新,而创新能力和教育思想新理念又决定于教师科学文化知识的高低、优劣。可见,提高教师体育及多学科文化知识是更新观念、具备改革创新能力的基础。

2.4培养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对于新事物要善于及时正确地判断,预见其生命力和发展趋势,以便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对于学校体育末来的发展需要和走向,应经常进行预测研究,以利于把握末来,驾驭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学校体育实践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广阔的联想是产生新思维的途径,渊博的知识是产生新思维的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产生新思维的必备条件。

运用现代化手段获得知识信息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是新的时代特别要求于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力。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化工具功能日趋完善,应用更加普遍,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代化手段给体育教学带来效应的同时也向驾驭其工具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课改的迅速发展,需要我们去获取和研究日益剧增的知识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加工选择、分类比较、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为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服务。现代体育运动在高速发展,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出现,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实力,才有可能学习和接受新东西,并将它们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终身学习时代的体育教育、教学新观念

3.1“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观念

“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文章中都有所体现,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恩格斯、等。尤其重要的是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深刻阐述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1950-1951年在先后两次给当时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指出了:“各校应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方针。这说明了教育不能不为健康而进行,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新《纲要》明确指出了: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改革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从“传习体育”(传授练习运动技术的体育课)中解放思想。要改变过去只传授运动技术,忽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纠正运动成绩好就是身体好的片面认识。

3.2体育素质教育观念

“应试教育”改革多年来,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就会提到“素质教育”的问题,高校体育面对学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如何调整以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这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面临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文化素质、体育心理素质和体育身体素质三个维度的内容。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注重运动技术和运动成绩的考核,轻视体育健身知识与方法的培养。体育素质教育内容在“传习式体育”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实践证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育不符合终身体育和体育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忽视了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需求、个性心理及身体健康的发展;阻碍了大学生体育兴趣、特长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学校体育由“应试体育”向“素质体育”转变是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3]

3.3终身体育教育观念

在日本,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思想,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美国,1990年布什总统亲自批准实施了《健康公民2000》的第二个全民健康10年规划。在中国,1995年由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步骤与措施,并要求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进而在一定的时期内形成全民终身体育健身的热潮,以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为使“全民健身”能持续的发展,保证学生能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就要传授、推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运动项目与方式。比如,在高校体育教学计划中,还把跳高、跨栏、三级跳远、标枪等中小学已教学过的竞技项目作为大学生的考试内容是不可取的,而且这些运动竞技内容与社会上的运动健身内容(如:游泳、健身操、健美、交谊舞、秧歌、羽毛球、篮球、旱冰等)关系不大,学校与社会衔接不上,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即学生体育锻炼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走人体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学校体育教育终身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体育教育思潮;而可持续发展观,是高校体育改革追求人体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长远的意义。

第2篇:新时代素质教育范文

互联网是现代信息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互联网的产生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现代社会进入到信息网络的时代。互毋网时代的到来,使数字化生存、新经济、电子商务、网络生活等成为本世纪的重要特征。作为继报纸、广播、新闻电视之后第四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高校校园是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大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知识。了解新闻动态,接收各各种信息。因此,就高校教育工作而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带来了教育形式、内容、范围和效果的全新变化,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和新方法。

一、素质教育含义

1997年10月1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是以整个民族素质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素质教育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是运用文化手段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社会化的教育。

二、结合网络技术特点,加强素质教育

1、网络时代使素质教育工作的环境更加开放

网络使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过去传统的大学教育往往局限于抓课堂教育、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占主导部分,网络的出现,特别是互联网的科技手段的运用与普及,使高校无论是在空间、信息交流,还是在思想上都不再与社会封闭隔绝,使教育工作处在开放的环境之中,处于各种文化的激荡之中,大学生不仅从书本上,课堂上接受教育,还受到网络及社会上的影响。

2、网络时代使高校的教育内容、形式更丰富

网络上的信息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意味着素质教育也同样可以也应该在网络中占有市场,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突破了传统教育影响面小的弱点。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进行互相沟通,获取大量有价值的材料,使教育有的放矢。

3、树立创新观念,是网络时代素质教育工作创新前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育者要更新观念,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仔细研究网络传播技术,密切注视网络发展趋势,不断改善网络传播方式,认真研究学生思想、心理和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诉求,充分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努力实现教育方法向开放型转变,以单纯“灌输”向艺术“渗透”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善于引导,把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4、素质教育的体系、内容是创建网络教育平台的依据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是多种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内容整合,包括德育、创新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审美教育身心数素质教育等等。素质教育网络平台要依据素质教育体系的内同,利用现代技术优势,在互联网上开辟教育阵地,围绕素质教育,加强开发。不断扩充素质教育的内容,丰富素质教育的方法。

5、重视素质教育软件的开发是素质教育创新的技术基础

设计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有较强感染力的、影响力、吸引力的素质教育软件,使之成为集道德性、知识性、趣味性、交互性,性为一体的电子教材。静态的文字书本变成动态的多媒体软件,使得学生有选择地、自发地感受教育网络,自由地往上畅游,真切地感受到素质教育内容,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接受人生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等等。

三、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努力迎接迎接信息网络时代

要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大学生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人的个性发展,突出对人的关怀,不断完善功能,拓宽素质教育工作的渠道。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

无论计算机网络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想的挑战,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都要坚定不移地、毫不动摇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形势下,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面对面对网络文化渗透,发挥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作用,有效地运用网络拓宽领域,增强实效,特别是利用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管理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问题,更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作出心得理论概括。

2、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网络知识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多种有利的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激烈的文化冲突,因此,必须辨证地看待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正确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知识教育,在普及网络知识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二是加强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规范网上行为,严格上网条件,确保上网资料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政治性,三是要培育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素质又具有一定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政工队伍,担负起网络舆论监控的重任。通过有效措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蚀,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3、在素质教育的手段上,必须走现代化道路

第3篇:新时代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73-02

高校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因其适应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综合型人才的大力需求,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信息化对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有力冲击,高校素质教育也发生着深刻的信息化变革,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发展思路,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提高素质教育效率的正确选择。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二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各个环节如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既有“技术”方面的属性,同时也兼具“教育”方面的属性,是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属性特点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育过程中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网络化可以实现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共享,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用户之间可以互通有无,进行自由交流,使交际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媒体化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把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集成在一起,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特点,为人机互动提供了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全新的交际手段。智能化可以增强教学设备的精密性和可靠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些特征的集中决定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性与复杂性。

(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属性特点

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与交互性。开放性是指教育突破传统的封闭环境,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垄断地位,构建起社会化、立体化和自主化的教育体系。共享性是利用网络、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得教育思想、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可以在不同用户之间自由交流,实现共享,解决了单个用户教育资源贫乏,难以得到补给的问题。交互性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人机互动,以及通过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的人人互动,这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教育信息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信息化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素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机遇

首先,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了全新的空间。信息技术使传统教育的封闭环境变得开放,使教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环境。例如,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开设网络课程、创建虚拟课堂,实现远程教育,还可以使高校与外界互换有益资源、进行联合办学等等。另外,教育信息化共享性特征提高了信息交流的自由化和时效性,实现资源共享,既解决了素质教育中遇到的人才、设备、资金等困难,也大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

其次,教育信息化丰富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育,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这就决定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网络、多媒体等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高校教育者提供了获取资源的便利条件。教师可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渠道于一体的立体化教育手段,构建学导式、案例式、趣味式、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极大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育信息化创新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高校教育模式正在形成,大学生知识来源渠道通过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被无限拓宽,形成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的新格局,教师的角色也由主体变为主导,在教学中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突出了,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因材施教的双重需要。

(二)教育信息化给高校素质教育带来挑战

首先,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网络信息技术赋予的海量资源良莠不齐,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的驱使让其容易失去鉴别良莠的能力。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严重妨碍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纪素质等培养的成效,从而使素质教育事倍功半。

同时,教育信息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教育构建的开放式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接受多元思想提供了便利,因此,教师灌输的传统思想不再具有唯一性,师生平等的交流、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思维的引导取代了以往教师单方面的权威和灌输,有力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因此,素质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必修科目。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中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素质教育为核心,开辟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一)健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体系

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大量事实表明,要想实现目标,取得实效,仅仅依靠高校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事业,由高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业才能完成。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多面教育资源,创设一种富含多元文化的多层次、立体式教育环境,开放共享学习资源。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化教学体系正契合了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现代化教学体系包含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学习资料,把握学习进程,发挥思维潜能;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汇集整合有用的信息资源,创设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并结合当前社会和网络环境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教学体系还可以将高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三者之间可通过虚拟平台进行自由、快捷的交流,大大拓宽了高校素质教育的环境空间,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成效。

(二)全面培养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

信息化教育是高校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究竟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所决定。所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指其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其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能熟练掌握和操作现代化信息技术,同时也要能够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教学工作之中,最大化地创新和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普遍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局面的改变需要依靠高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化素质培养机制,从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树立,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的训练等,全面更新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结构,建设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将其打造成为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执行者。而高校教师本身也要进行积极的努力,适应教育信息化潮流的需求,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探索有利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不断完善高校综合性信息化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工作,而是以信息化教学为核心,以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的综合性工程。信息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需要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信息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提供教学管理、评价评估、后勤服务、新闻宣传、社会指导、心理咨询、校园论坛等多元化服务,为大学生搭建一个便利化的“自选超市”,使之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产品”,从而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寻求帮助,创造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提高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结语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立体式发展环境,为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给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新思路,运用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拓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建磊.信息教育中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J].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7).

[2] 康宁.网络化与大学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第4篇:新时代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观念 素质 人才

我军现代化建设和信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对军事人才及其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跟上时展步伐,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新时代高素质军事人才。

一、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不断提高军事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目的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素质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专业技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核心是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军事领域历来是充满革新与创造的领域,尤其是高技术战争更是新招迭出、变化莫测,这就要求军事人才既要有熟练的技能,更要善于运用新战法战胜敌人。素质是军事人才创造力的基础,只有素质过硬,全面创造力的生成才有不竭的源泉。长期以来,我军军事教育一直沿用“应急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特定的环境中发挥过很大作用,但存在着重应用、轻素质,重当前需要、轻发展潜力,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弊端。实践证明,知识、技能教育只能让培养对象掌握人类已知的东西,而素质教育才是交给培养对象打开未知领域的“钥匙”。当前,我们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从根本上提高军事人才的素质,就必须从传统的应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确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质量观,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适应未来军事斗争发展的需要。

二、树立科技育才观念,适应现代化武警部队的需要

年初,军委主席视察武警部队时提出了要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要建设现代化武警警察部队就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化指挥员,这对我军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技育才观念,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军事人才。为此,一要加大科技教育的力度。在教育内容上要及时吸收和反映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突出新技术、新装备、新知识的学习,使军事人才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同时还要注重研究高新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对未来作战的影响,把学习高科技与加强军事理论研究、创新战法、训法紧密结合起来。二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营造科技育才环境。过去,军事科学的许多规律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里模拟和验证,而当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虚拟和模拟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这一传统观念,日益成为科技育才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注重使用先进技术,开发模拟器材,改革教学手段,营造科技育才的良好环境。三要紧紧跟踪科技发展,不断加强高科技知识的继续教育。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知识更新加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如短期培训、离职进修、开设高学历班等,切实抓好高科技知识的继续教育,努力使知识和观念的更新跟上科技发展的进程。

三、树立长远发展观念,提高人才培养层次

实践证明:军事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才培养层次成正比。提高人才培养层次,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重点应放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层次,把人才的基础教育基点放在大学教育上,使军事人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这也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军事人才培养的普遍做法。如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采取的就是大学教育与军事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其科学文化教育与军事教育之比为4:1,毕业的学员将获得与地方院校同等的工程学学士学位。二要积极发展军事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高层次专家型军事指挥人才。高层次军事人才,一般有宽厚的科学文化和专业基础、较强的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较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能发挥带头和长效作用。研究生教育是我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主要途径和发展方向。目前,我军研究生教育已初具规模,但需增强培养的针对性加大培养力度,以满足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富有远见地建议,要逐步让军以上指挥员具有博士学位。这就需要从现在的中级和基层指挥员中选拔和培养。树立大教育观念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大教育观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其着眼点在于用系统的观点全盘筹划教育,开阔教育视野,综合利用多种资源,提高培养对象的整体素质。当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正在促使军队武器装备和未来战争形态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各类军事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差别日趋缩小,培养融指挥、管理、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已势在必行。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仅靠某所院校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充分利用军内外院校和部队的教育资源,走开放办学、合力育才的路子。要开拓军队院校共育人才的路子。通过试办指技合一的综合性院校、军政后与诸兵种合一的合成院校,区域性联合办学,军兵种院校交叉培养等多种形式,实现院校学科专业优势互补,共同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要开拓院校与部队共育人才的路子。院校教育与部队实践是军事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院校育才要贴近部队实际需要,尽量创造近似部队的教育训练环境;部队则要向院校选送优秀的人才苗子,提供人才实践基地,反馈人才培养信息。通过建立人才共育、训用共管机制,把人才的阶段性培养转变为全过程培养的终身教育。

要开拓军地共育人才的路子。许多地方院校具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良好环境,而且在许多方面与军队院校有兼容性。借助地方院校的办学优势,有利于提高军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效益。军地共育,可采取委托地方院校培养、聘请客座教师等方式进行。有条件的还应积极扩大与外军院校的交流,采取互训学员、互派教官等形式培养高层次军事人才。

第5篇:新时代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化学教育;强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a)-0167-02

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个性以及长远的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综合发展,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素质教育成了现代教育中重点关注的话题,我国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类型的学校由此开展了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活动。中学化学是中学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现代教育环境下,它不只是作为一种简单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存在了许多不容忽视的弊端,采用的是为了考试、争取高分以及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它大大偏离了现代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全面推行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

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尊重并健全人的个性发展,充分的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宗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础,同时也是时展的主题,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一味的注重知识的教授,以追求高分与升学为主要教学目的,这样的教育为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因此,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1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意识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不满足现状,积极探索与进取并力求突破的一种精神。传统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忽略了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渊博知识的基础上也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1.2素质教育能够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操

素质教育并非一般的技能教育、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心理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素质体现出了一个人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的精神内在、较高的道德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辨别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1.3素质教育可以教会学生为人处世

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却大大的忽略了素质以及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性,大多数学校一味的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人文教育却不够重视,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综合素质的严重失衡,出现了精神层次较低、文化底蕴浅薄的状况,长久以来会滋生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的现象与思想。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的培养刻不容缓,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应对知识经济挑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计算机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产业与产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的差异来自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着差异,为了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提高自身的综合国际竞争力,我们应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加强素质教育,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应对来自于知识经济的挑战,不断地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1.5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应试教育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发展,而是一味的以升学与考试为目的,限制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人格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人文情感教育等,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失衡,使学生严重的缺乏创造力与想象力,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应试教育偏离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在现代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来代替应试教育,这样才能遏制应试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与弊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6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加强国家的国防实力、经济实力以及民族凝聚力,然而在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的过程中,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劳动力素质不够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未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将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与教育密切的结合起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

2目前中学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从提出以来就受到了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的关注,各个学校也围绕着素质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一部分学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及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弊端,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仍旧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环节,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并加以完善。

2.1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限制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学校中,化学教育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限制,化学老师完全按照考试大纲来进行化学教学的,化学课程的设置也是按照国家颁布的固定教材进行教授,学生难以从化学的学习中体会到趣味性。化学老师没有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学生对化学的发展历史、化学的起源、关于化学的名人故事等书本以外的知识不够了解,导致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以及意义不明确,与素质教育的方向背道而驰。

2.2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

素质教育的开展与社会生活是紧密联系的,需要学生结合着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了解社会的发展动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化学教育中,化学老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并认识到化学学习对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比如,能够解决一些新能源、生物制药、生态污染等各种社会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具有学习的动力与方向。然而在大多数的化学教学中,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一味的进行封闭式或者军事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以课本知识教学为主,素质教育则成了纸上谈兵。

2.3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教授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一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这种观念影响了多年教育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从小学开始这种观念就存在于家长及老师的思想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使他们错误的意识到以数理化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是具有实用性的,而以语文、艺术、哲学为主的人文教育是抽象的,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升学率与高分成为了教育的目标,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了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这就造成了目前大部分的中学化学教育中过分重视化学专业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学生道德修养、综合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形成了失衡的现象,造成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的低下。

3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强化素质教育的举措

3.1及时转变化学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及时的转变教育观念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根本。传统的化学教育观念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改下的中学化学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要及时的转变传统的化学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应充分的利用并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也是中学化学素质教育强化实施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不单纯只是简单的实践操作,它是学生通过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将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锻炼,在化学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这样才能成功的完成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专业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化学实验中所产生的神奇的化学变化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与兴趣。

3.3进一步深化化学发展史的阐述

化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化学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人物与历史故事,这些也是化学教育中非常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比如,诺贝尔发明了安全烈性炸药,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等等,到现代嫦娥探月、两弹一星等,这些都充分的体现出了人们不断求知与探索的勇气,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前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因此,在具体的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推行中,老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们传递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用化学发展史中出现的名人故事来激励学生,培养他们不怕艰辛、不畏劳苦的奋斗精神。

3.4加强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度

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自然学科,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因此在中学化学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应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化学教学的范围,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化学在未来领域的应用前景,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更多具有实用性的知识技能,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以及创新的意识。具体来说,可以用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课堂的导入,比如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食品添加剂、农作中使用的化肥、石油煤炭等等,还可以引入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污染问题等,用这些内容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化学情景,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4结语

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是一种符合社会以及人类发展需求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全面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中学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以加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为基准,加快推进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充分的结合起来,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具有高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坤艳.浅析素质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3):200.

[2]王占发.素质教育之于中学化学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4(1):85-86.

[3]聂晓慧.浅谈怎样加强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174-175,177.

[4]孙树峰.素质教育推进中中学化学教学探讨[J].河南科技,2014(8):282.

[5]鲁竹元.中学化学课程中素质教育拓展的四个维度[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4-5.

[6]曾卫民.刍议在中学素质教育中渗透傅鹰化学教育思想[J].新西部:理论版,2013(20):139,151.

[7]朱政宇.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青春岁月,2012(8):240.

[8]张士龙.从中学化学教材改革看素质教育的实施[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223.

第6篇:新时代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我们说“要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后来变成了“要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一缸水”。再后来,人们认识到老师只有固定量的水是不够的,应该有涓涓不断的细流才行。这句话虽然几经变化,但是不论怎么变,它都只说明了一个问题:要当一名好老师,就应该有丰富的知识。然而,知识是发展的,是常新的。作为小学老师需要不断地汲取知识、更新知识和积累知识。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对教师进一步提高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在培训、在学习,也包括教师学历的在提高。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建设一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品德高尚、素质优良、适合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所以,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充实自我。

1 从教育的发展上看

它决定了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决定了教育发展的稳定性,这样必须在教师中开展继续教育,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2 继续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必须对教师开展继续教育

(1)继续教育的目标是使小学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要想适应这个要求,就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师适合教育改革的需求。因此,必须对教师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参加继续教育,这样对教师有个素质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靠教师,素质教育的质量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保证。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保证。

(3)素质的提高需要继续教育,为了发展教育中央出台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等重大措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教育的发展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只有参加继续教育,才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使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时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3 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动荡局面的现实

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社会主义的兴旺发达,必须把培养一代新世纪的接班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教师要认识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这些都是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

4 从教师整体现状,在今后十年一大批老教师相继离开教学岗位,因此培养中青年教师,形成新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这些都应由继续教育来解决

在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利用多种继续教育方式进行的教材培训、听课、专家讲座等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了解教材,学习一些好的教学模式和崭新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停留在师范阶段的水平。因为我们知道,知识的更新非常快,如果不加强在职培训,以前在学校所学的许多知识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教学,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丝毫的帮助。

5 提高教师素质势在必行

现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问题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一定的课外活动时间、游戏的时间,那么就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为了能够适应现代化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教师必须一专多能。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改革,进行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手段上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能用计算机等进行多媒体教学。

6 随着继续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政治素质、教学能力和文化水平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和提高

教育在发展,知识在更新,要使教师的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在学习,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因此说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总之,开展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师培工作的必然趋势,《教育法》之规定要把继续教育纳入法制轨道上来,是师资队伍的重要步骤,它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展望二十一世纪,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的时期,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定的教育是为一定的时代和社会服务的,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素质的提高,所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教育的发展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必须提高思想文化业务素质,只有参加继续教育,才能使小学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适应时展。

【参考文献】

[1]顾通达.小学教师继续学习需要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第7篇:新时代素质教育范文

一、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

所谓职业素养,就是从业者在知识、修养、能力各方面具有的水平。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内容。

1.思想品德修养

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政治意识与品质要坚定,要明确自己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时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还应当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包括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因为每一个人都应当遵守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是对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对于人民教师则更要严格要求。同时,在教师职业活动中还必须遵守一些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比如自觉维护人民教师的形象,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

2.文化修养

教师不光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应从很多方面影响学生的成长。体育教师也是一样,不仅要给学生以强健的体魄,更要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以积极的面貌迎接生活的挑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谈吐从容得体有内涵,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文化修养也是教师不断学习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够接受不断更新的知识与信息,掌握更高的技术与方法。

3.专业技能

“术业有专攻”,体育这门学科项目繁多, 动作复杂,难度大。因此,要上好体育课,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勤奋学习专业知识, 掌握各种动作技术的基本功,做到示范动作的轻松、准确、协调、熟练、姿势优美;讲解的简练、明了、准确;讲评的客观、公正、准确等。还要注意运用教学语言,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力素养

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能力,善于传播知识,“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于知识才有力量”。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实现教学任务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外,还应具有组织、管理、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知识变成教化人的力量。

二、 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新要求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育思想与时俱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崭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落实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中应当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把育体与育心紧密结合起来。素质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体育教师要敢于突破原有的教学结构与方法,着力于培养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2.培养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必然伴随着教育技术的创新。体育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教育手段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学内容、方式的创新,体育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跨学科知识技能的运用等方面。总之,创新是体育教师胜任素质教育大背景的关键因素,是新时期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创新来自积累,来自不懈的钻研进取。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只有把创新的意识深植于思想深处,最终才能结出有益的果实。

3.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是一个人个性、气质、能力、知识、修养等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素质教育需要充满个人魅力的教师,这是时代特征决定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的多样化。因此,教师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潮流,敢于做学生的偶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自己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除了来自权威,更应该来自个人魅力。产生于个人魅力的影响力才更加深远更加持久。

4.运用最新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体育教学手段的创新也需要依赖教育现代化。因为它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有益而丰富的教育资源,扩展教学的空间,使教学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获取有用的信息,比如用更加科学的运动方法、测量技术、教学模式等等,提升教学能力和质量。

三、 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实现途径

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是体育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体育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高各方面能力,以提升自己职业素养。

1.知识更新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十分迅速。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社会需要的知识和学校的教学内容。因此,体育教师应当通过阅读、交流、研讨等各种途径不断扩展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体育教师在掌握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基础上,还要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最新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这要求体育教师也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以满足思想开阔、求新求异、注重个人发展的现代教育对象的求知欲。

2.注重培养科研能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由“经验型”转向“教研型”。因此,教育科研能力也是体育教师的必备素质。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应该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学科研事业中,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搞研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也需要科学的态度与方法。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身处教学第一线的优势,发掘第一手资料的价值,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即申报与确立课题、设计方案、组织实验、测量统计等,因地制宜地创造出新的教学理论,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提升文化修养,培养责任心与平易近人的品质

第8篇:新时代素质教育范文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质

应对新的挑战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首先,是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次,是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现代的教育工作。

再次,是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堂高质量的课,往往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有地理专业知识,也要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修养,要有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了解当代地理学的前沿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化需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捕捉地理学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联系社会、跟上时代。因此,要在学校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素质,即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最后,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四、重新认识教材

确定地位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确定培养目标,结果往往以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简单地记忆这些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就决定在地理教学中贵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那么,仅仅传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就远远不够了。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在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编写滞后于教学改革,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记忆经验结论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编制灵活多样的电视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作为现行各种教材的补充。因此,教师应重新认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改变教育方式

融入素质教育在新时期,人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新,如果还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势必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计算机的使用,可以使文、图、声并茂,使得各种教育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地理学科区域性、空间性比较强,用文字有时很难表达,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在现代电教育技术营造的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9篇:新时代素质教育范文

 

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以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为主的学校要不断地调整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要把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优化素质结构,确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选择培养方案,落实培养措施,以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

 

1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和分析

 

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跨世纪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社会系统和战略抉择。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素质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内涵和品格,对社会教育和国民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有利于重建当代中国跨世纪改革与发展所呼唤的新人文精神。

 

1.1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和综合性

 

与传统教育注重单一的“应试”策略不同,素质教育倡导全方位综合的“素质”战略,即要做到文理渗透、情理交融、身心统一;做到博学与专长、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做到学习与信仰、个性与社会、为学与做人的统一。这种新的综合与统一,将以更髙的标准在大教育、大文化背景下提高全民族的科教思想道德观念、民主法制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从而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国民思想的解放和文化意识的觉醒,重建全民族的科教意识和人文精神。

 

1.2秦质教育的适应性和时代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浪潮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舞台和现实需要,因而素质教育要结合时代、顺应时代并具有前瞻性。素质教育这一战略工程的提出,正在于顺应这一时代召唤,大力推进改造全民族文化素质的“能力”教育;通过基础理论教育以增进其思考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教育以增进其应变能力;通过专业技术教育以增进其操作能力;通过新学科、新思维教育以增进其创造能力,造就一大批能肩负起新时代使命的“能人”一复合型多功能人才。这是基础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巨大挑战。素质教育的使命也正在于培养和重建跨世纪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和时代精神。

 

2—般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结构的目标规格

 

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是企业走向成功的保证,而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开发,归根到底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作为一个面向21世纪成功的生产经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具有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高科技水平和高信息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未来的优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综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图中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上述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但这一综合的能力和素质是最终的素质结构组合,即是通过4年(或6年)学校全面的教育和培养,通过一定的实践和锻炼才能达到的目标规格,是综合的应用能力和素质,是培养的最终目标。而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这一培养过程中,必须系统地、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实施各项培养方案,从最基本能力和素质点的培养入手,配合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社会知识文化教育、实践训练等环节,达到最终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

 

优序表法又称优序图法,是以强制确定法的0-1法,以表格形式比较和表明各评价项目的相对重要性,或表明各评价项目的优劣顺序的一种选优方法。优序表法根据其具体使用情况不同,又分为简单优序表、多输入优序表、多输人加权优序表和最高分取某一偶数时的优序表。我们邀请了18位专家及教师,请他们就以上14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