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范文

新时代中小学教育精选(九篇)

新时代中小学教育

第1篇: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时代同步发展

引言

中小学属于学生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很多思想都未形成,学生在这个阶段所接受到的教育和观念会直接对学生思想观念造成影响,因此,中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时展精神,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理念,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的同步发展和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究竟要怎样才能在新时期背景下,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同步发展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也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解决途径。

1.新时期下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1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本身思想存在问题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想真正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同步发展,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自身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本身就属于教育管理的核心力量,只有教育管理人员本身具有时展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和时代同步发展。但是,经过相关资料显示,在新时期背景下,还是有一部分教育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思想较为落后的现象,其具体体现在没有认识到新时代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还是采用以往的管理手段和方式,而这本身就与新时期教育理念是相反的,所以很难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这一目的。

1.2中小学教育管理执行力度不够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就一定要切实的执行下去,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都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高度、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高度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管理标准都十分的低,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也正是因为这种应付了事的现象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大大受到了制约;而速度则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各种现象或者是计划就将教育管理工作暂缓,最后就会不了了之;而力度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计划,执行力度十分的小,所以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也很难取得相应的效果,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很难和时代同步发展。

1.3中小学教育管理形式以及制度上存在一些问题

就目前而言,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有部分学校属于形式主义,大多是进行一些表面功夫,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打量组织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希望以此展示出自身的教育管理成绩,但是,其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显著的作用,其中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除此之外,很多中小学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其制度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些学校制度甚至和本校发展是违背的,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使其不能和时代同步发展。

2.新时期下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途径

2.1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目标进行明确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首先就要对其教育管理目标进行明确,教育管理目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工作效率以及效益造成影响。学校在明确教育管理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将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目标,然后再结合时展精神以及理念进行明确,以此来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而就能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在明确教育管理目标之后,学校可以按照相关目标制定出相应的实施计划以及制度,建立其相应的教育管理系统,这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会更加的顺畅。除此之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针对其所发生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来确保教育管理目标能够实现。总而言之,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教育目标的设计一定要结合时展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明确,然后在目标的引导下进行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而才能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和时代能够同步发展。

2.2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教育管理人员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育管理人员一定要尽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和时展结合在一起,以此来真正实现两者的同步发展。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校长首先需要对自身教育管理思想进行转变,接受新时期教育管理理念以及思想,在管理工作中做好表率,这样就能发挥出自身的个人影响力,进而就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要想真正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管理人员还应该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加强对新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教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并且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工作,以此来对教育管理方式进行不断的改变和创新,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而就能有效的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

2.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公平公正处理一切事务

在新时期背景下,时展其更加注重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这一管理理念,而这也是时展的重要进步,针对这一点,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公平公正的处理一切事务,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同时还能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和时代的同步发展。因此,学校在实际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应该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将其作为教育管理重要理念,这样教师能够更加的积极的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而学生也会因为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公平公正而服从管理,长期以往下去,学校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而这一管理理念其本身就属于时展的重要体现,所以就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

2.4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强化教育管理制度

总的来说,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一直不够理想,大多和学校教育管理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真正提高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使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能够同步发展,就一定要对其教育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完善,同时对其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强化,这样就能有效地保障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其教育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对教育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对教育管理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分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在建立教育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统筹工作,按照时展趋势制定出相应的指导思想以及工作目标,这样就能及时发现教育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就能及时的对其进行调整和解决。最后,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制度不够完善,而教育制度又是保障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因此,学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对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强化,对教育管理内容进行细化,以此来制定出详细的教育管理内容,这样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还能避免制度落后所带来的影响。总而言之,教育管理制度对于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教育管理执行力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行为起到规范制约的作用,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个人素质,进而就能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时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行业要想得到相应的发展,就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和时代的同步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行业的发展。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新时期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目标进行明确、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公平公正处理一切事务、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强化教育管理制度等途径来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朋飞.新形势下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策略[J].新校园:阅读版,2015.32(11):98-100

[2]彭J.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如何与时代精神同步发展[J].新校园:阅读版,2015.32(2):74-76

第2篇: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范文

论文摘 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小学教育是我国最基础的教育,是对儿童的最初的、启蒙的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综合素质的高低有着重要影响,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对小学教育多加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的弊端愈加明显,小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进行探索。

21世纪,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人才的出现要靠教育。我国早已提出并在不断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可见对教育的重视。提及教育,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接触的最初的教育,能为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儿童抓起,因此要重视小学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如何发挥小学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改革是教育的根本出路,要适应新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小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 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教育改革亟待进行,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至于小学教育为什么需要改革,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可以说,小学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1.1 时展的要求

每个时代对人都有着各自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小学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当时的时代,传统的小学教育同样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时代需要的人才,发挥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是社会和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人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对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就目前来说,传统的小学教育已经与现实需要不相匹配,其弊端也愈加明显,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需要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小学教育出现,这样小学教育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出现,科学技术和新发明不断应用,知识得到了丰富更新,传统的小学教育已经落后于时代,新的知识体系呼唤着新的小学教育。从这方面讲,小学教育改革也是时展的要求。

1.2 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着一定的发展规律,从产生、发展到消亡。世界就是新事物不断出现、旧事物不断消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这就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传统的小学教育经过了自己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今其中的一些部分已到了消亡阶段,必然会被新事物取代,而新事物的出现就是小学教育改革的成果。因此,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1.3 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我国的小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如今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想方设法进行解决十分必要,进行小学教育改革是可行之路。因此,小学教育改革是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从宏观上来讲,我国对小学教育十分重视,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并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同时还实行了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对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儿童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在个别地区并没有被贯彻彻底,个别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压力无法接受义务教育,一些学校存在乱收费等现象,这些都对小学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从微观来说,小学教育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教学观念上看,虽然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导致小学教育中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片面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对儿童的智力和心灵是一种抹杀,忽视了儿童德育等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儿童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儿童的全面发展;从教师师资上看,虽然与以往相比,师资队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师资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从教学条件来看,除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小学教育条件较好外,广大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条件十分简陋,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对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种严重限制。

2 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探索

小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如何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根据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小学教育改革有着以下方向。

2.1 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

素质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也是我国小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李岚清同志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做了这样的概括:“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简单地来说,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2 创新教育的改革方向

在当今时代,创新非常重要,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人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存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关系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小学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改革,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推动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都需要我国的小学教育进行多方面的改革。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改革。我国传统的教学目标重成绩、轻能力,导致了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将教学目标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会在教学中逐渐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去的教学内容重视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内容,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等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构建开放性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第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另外,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采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也是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3 结语

小学教育改革十分必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小学教育改革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 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3] 罗宗佑.试论小学教育改革[j].大众商务,2009(4).

第3篇: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现代教育思想 教育技术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结合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大力提升我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有力促进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我市进行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当务之急。平凉市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点带面地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教师现代教育意识不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能力不高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一.教师培训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

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分9个模块进行,为时5天时间。有部分教师培训态度不端正,学习不积极,抱着应付的态度,以混资格证为目的。上课缺席现象时有发生,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多次提醒,但每期均有注册完就走人的学员,以至于影响整个教学工作,有个别学员至今不参加小组互评,影响整个班级不能顺利通过。由于没有听课,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自评,什么时候该进行小组互评,作业托人捎来就完事了。

二.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态度不积极

通过几期的培训我们逐步了解到,一线教师不愿意用多媒体教学。有老师认为按照培训时的这种模式进行设计一节课不现实,他们说一线教师太忙,无法这样操作。

新课标要求,每位老师要转变观念。不一定每位老师每节课都这样设计教案,但是要时时刻刻在教学中贯穿这种思想。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是扼杀学生的个性、创造性,以灌输知识为目的。老师若不能改变教学思想,按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进行设计,除了“人灌”外,还要加“机灌”、“网灌”,肯定会将学生灌死。而学生没有参与余地,更谈不上创新与实践。

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其最大落脚点是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我们是一线教师,要把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作为我们的终生奋斗目标,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渗透现代教育思想;通过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逐渐改善目前这种畸形的教育。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均能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国家花大力气进行了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并为参培学校投资了卫星接收设备与计算机,对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为他们赠送全套全国中小学名师讲课的课堂实录及教学资源;时隔几年之后,又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国家如此重视全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偏远山区中小学生的教育,我们一线教师应认真参加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彻底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一线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角色由原来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让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应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即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究”、“绘画商讨”、“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如何迅速有效地对教师进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是当前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第4篇: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学生 德育教育 现实意义 创新研究

一、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走出自己曾经的自我小世界,进而来接触外界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下茁壮成长。第三,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处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获得自己预期的成就。最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找准定位这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有力的接班人。

二、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

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成为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

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四、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分析

第一,学校的教师以及各教育工作者认清如今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使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就要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想使德育教育顺利开展,就要先从教师入手,让教师意识到对于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工作。

第二,学校要研究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课程。在曾经传统的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没有找到可以吸引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换句话说教师没有研究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方法,这样看来,传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使学生从根本的得到改变,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完善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来开展德育教育。

最后,建立并完善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没有重视起对于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因此,就导致了在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效果评价。由此使得开展德育教育的老师以及接受德育教育的同学在传授过程中受到了挫折。与此同时,也使德育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段有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中,要注意建立起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涉及到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要涉及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师评价,这样使双方可以得到积极的动员使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办的有始有终,最终达到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

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德育教育开展工作,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不断地探索出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德育教育之路是如今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当前只有不断地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前期准备、中期的完善以及后期的评价体系的完善,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第5篇: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回顾历史中的每一次教育变革,几乎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说都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有关。每一次的变革,都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冲击中进行文化的继承或者再创造,继而形成能够代表其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成为后来教育发展的新的文化基础,从而实现我们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20世纪是中国文化和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其间有疾风骤雨般的突变,也有和风细雨般的渐变。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和教育吸纳了具有每一个时代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加厚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语文教育是最能代表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一个民族所有文化的变迁都能从这里看到它发展的轨迹。

一、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现代化启始于这两次的教育变革。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他们虽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的现代化教育,力图改变我国旧的教育制度,却仍惮于彻底抛弃传统的文化教育,于是提出了这一教育主张,试图以它调和西方文化与我们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之后的维新变法运动,则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它使得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彻底走向崩溃。这两次运动,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制度,开启了传统教育制度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触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

两次运动的结果是,废除了统一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并且颁布了“壬寅学制”和之后的“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后在全国推行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有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这两门与语文教育相关的课程,选学的内容,《学务纲要》规定:“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小学堂每日读经书一小时,挑背浅解一小时,每周计读经12小时;中学堂每周读经6小时,挑背讲解3小时,计9小时。计中学堂毕业,皆已读过《孝经》、《四书》、《易》、《书》、《诗》、《左传》及《礼记》、《周礼》节本,共计读过十经(《四书》内有《论语》、《孟子》),并通大义”[1],“规定中小学读经,目的在于进行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语言的能力”[2]。另外,初等小学堂的中国文字科主要教学识字、读书、作文;在高等小学堂则称为中国文学科,内容“中国古今文章流别、文风盛衰之要略及文章与政事身世关系等”[2](p439)。“中国文学”科的设立,是清末语文教育的重大改革,为国文科的单独设科奠定了基础,使语文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

变革后的语文教育,虽然打破了科举制度的限制,但它毕竟没有脱离传统文化的根本,尽管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但是伴随它产生的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思想并不那么容易被瓦解,它在一定时间内都会残存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内部。可以看出,《奏定学堂章程》中的语文教育依然是以四书五经为核心,依然是在强调儒家文化的至尊地位。尽管如此,这次变革还是使语文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引领语文走进了现代化的轨道。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给语文带来的新气息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转折点,它提出科学和民主的口号,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传统教育和文化模式,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

在新文化运动对白话文教学的力倡下,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较之封建传统文化有了很大的转型,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白话文教材,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其中,小学语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白话文的采用,实现了‘言文一致’的统一,减少了儿童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困难,提高了儿童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第二,增加了语文教材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在内容方面增加了反侵略、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和热爱祖国的内容。如《祖国》、《小吹手》等揭露盗匪、军阀和列强的罪行,《波斯王的新衣》、《黄金梦》等是关于反封建的故事,《文天祥》是赞颂爱国的历史人物,另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及古诗”[2](p396)。白话文教材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受到欢迎。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较之传统有很大的转型,但它忽视了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优秀的民族文化,语文教材中反映美国、英国的内容过多,本民族的一些经典作品反而没有被选入,淡化了民族特点。因此,它也遭到了很多复古势力的巨大反抗,如与五四新文化相对立的“新儒家学衡派”极力主张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新文化和传

统文化在这个时期有了较大的冲突,这个争议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几十年。

三、老解放区的语文教育经验

革命战争年代,一切教育都是为了适应战争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实行了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为后来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几十年间,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始终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而变化,因时而定。无论从编写的指导思想还是选材内容,都是为了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新民主主义的体制下,其教育的原则是“强调政治、注重实际、力求精当、讲究实效[1](p237)”。较有代表性的是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方式,其他革命根据地都受到它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以1945年胡乔木编的《中等国文》为代表,其选文分为两大类,即文言文和实用文,编者偶尔也选入一两篇传统的中外名著,更多的则是选用文字朴素、平易而又内容切近时代,切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同时,还会加入编者的一些“自撰文章”,大多都是反映革命根据地人民新思想和新生活的内容。这套课本与后来1949年编制的《初中国文》和《高中国文》,对语文教学上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体现在,汉语文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用途,处理语文规律教学、文化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关系,单元组合,选文贴近学生和生活,课本整体科学化[2](474)。”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已经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这是语文发展长期的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革命根据地这许多年间的语文教育,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由于封建主义思想的彻底瓦解,语文教学中没有了读经的影子,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文化受到了冲击,语文教育更加重视了与实践、与生活相贴近。这正是我们民族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这种“革命性”的教育,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革新。

四、苏联模式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及文化大革命带来的语文变革

建国以后,中国教育开始全盘模仿苏联。苏联教育模式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极其微妙而复杂的。新中国教育发展之始,我们的政府认为,中国教育发展“最为迅捷和最佳的道路[3]”就是直接从苏联吸取精华。

在这个期间的语文教学方面,曾轰轰烈烈地开展过一次学习前苏联的《红领巾》教学改革试验。这次改革对以往传统语文教学那种注入式、逐句讲解的方法是一次较大的冲击,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我国各地在学习《红领巾》教学经验的时候,纯粹机械模仿、照搬苏联的模式,完全忽略了我们汉语文教育的民族特点。苏联模式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在实质上是经久不息的,但是,它的积极影响也是应当肯定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虽然它最终失败了,但是其中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为以后开创新的改革之路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如果说苏联模式的学习是在引领我们对语文现代化的开创,那么文化大革命则造成了语文教育的历史大倒退。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在此割裂,民族文化在此遭到全然的否定,语文教育陷入了阴霾之中。

五、新时期语文教育的更新发展

在经历了挫败和艰难的探索之后,中国语文教育在新时期的呼唤下终于又再度回到了现代化的道路上来。从最初借鉴西方、学习前苏联的困顿中走了出来,开始了对适合我们汉语文民族特色的语文教育的探索。

新时期,较早提出语文学科要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是张志公,他为中国语文民族化的继承和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令人欢欣鼓舞。教材的编制,由初期的“一花独秀”到后来的“百花齐放”,选文有了系统的标准,“多以名家名篇和久经考验的传统课文为主,各种文体的安排,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记叙和说明为主,初三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高中阶段,是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以及部分文学作品。文言文的比例是课文总量的30%[4](p23)”,这是80年代初的课文。随着社会的再发展,教材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于是在2000年起开始使用的教材作了新的修订。新的课文“更加注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文学熏陶[4](p23)”。

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在追求现代化气息的同时,也在兼顾着继承我们民族的经典文化,在“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理论的指引下,语文教育得以一片开阔的发展空间。

六、结语

宏观的社会背景决定了中国教育变革的轨迹,也决定了语文教育变迁的历次转型。回顾这段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育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发展存在着相矛盾、相冲突、相对立的一面,也存在着相协调、相适应的一面。民族常常意味着传统,语文教育在对现代化的追求中,通常都带有对传统的排斥,这源自于在现代化发展中一些观念的认识。实际上,语文教育的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谁都离不开谁。语文教育的发展诚然需要现代化,但也需要传统,“中国语文,正站在现代与传统的交汇点上[5]”,交汇点,是一个关键,所以我们应该认清中国语文教育的这个关键期,奋力前进,为中国语文教育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叶立群.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程晋宽.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第6篇: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德育 创新 实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素质教育,德育为先。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今天,透视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能不承认,学校德育效率不高,德育工作与时代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除德育观念陈旧,德育方法简单外,德育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小学德育内容面面俱到,造成学生德育负担过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德育的主渠道,然而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几乎是在力所能及的涵盖了一切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这实际上是在用一种“高大全”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内容的繁多与传统的知识型的德育模式,使得德育成为小学生有限的时间内的又一门知识性的课程。

其次,小学德育内容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致使知行统一的德育目标无法达成。有学者对我国小学德育教材分析指出:“小学德育课本中出现的人物主要有、、等领袖人物,有雷锋、张海迪、邓亚萍等各行业的先进人物,较少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来展示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责任等基本、普遍性的道德要求。”现代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的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和一元化的道德评价标准,使学生在受教育中缺少了自由的空间和自主判断选择的余地,德育效果可想而知。

再次,把目标当作起点的德育内容,忽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影响了小学德育的实效。有专家指出,目前小学德育内容带有政治化、成人化的不足,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重视不够。这使得小学的道德教育很难有效地为学生所认同,更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

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认为,调整适应新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是关键。

一、增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学校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依据。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影响,决定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小学选择德育内容,首先,要注重针对性,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道德水平学生的德育目标,确定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样,才能增强德育内容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学校德育内容要随时展而变化发展,突出时代性。只有紧跟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特点,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始终充生机和活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小学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诸如离异和单亲家庭比例不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日益突显,社会消极因素对少年儿童的不良影响,网络游戏对少年儿童的毒害等等。这是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也是学校德育的新内容。

学校德育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要求,不断充实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内涵,增强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二、调整和丰富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然而,小学德育教材的内容过于空泛,大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小到行为规范,无所不包,而且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德育内容在安排上,也存在“倒置”现象。一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育专家这样说:“在小学,我们苦口婆心的要求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一些大而上的理想。但我们的大学校园却在一个劲地禁止学生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大小便。这说明,我们的德育体系确实需要改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应构建新的德育内容体系,删除那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大道理,适当增加一些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如独立自主的品质教育、创新意识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等,使小学德育在新形势下既能适应社会公德的需要,更要满足学生心理素质完善的需要,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稳定的知――行结构,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健康发展的新人。

三、把学生生活纳入德育内容之中

现代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指出,传统的道德教育直接讲授抽象的“关于道德的观念”,这种做法将道德教育“降低为某种问答教学或道德的功课”,它只能使学生熟记和背诵各种道德名词或概念,但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相信它们,更不能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实际行动中实行它们。为此,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道德教育观。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小学德育教材向学生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学生生活的全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研究德育内容如何贴近学生实际,儿童生活如何纳入小学德育内容,学校德育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如何发挥作用等现实问题,这是贯彻德育教学生活化原则的根本问题。

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把学生生活纳入德育内容之中,实现德育生活化,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格,尊重学生不同于成人,不同于英雄人物,是成长于社会生活中的有生命价值、有独特人格的个体。德育生活化更多地注重每个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价值取向,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愉悦、自信、有尊严感地成长与发展,这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教育理论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面对新时代新情况,如何创新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内涵,使学校德育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并起到自身应有的作用,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理论要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肖迎春.公民社会时代学校德育内容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04):21-24.

第7篇: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体育教学 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应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具体动作的直观认识,形成动作完整概念,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运动技术要领,接收更多有关的知识。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小学生的直视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例如:跳远教学,过去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讲授,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虽然讲解能强调重点,但在示范时,由于示范动作瞬间完成,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如果我们利用室内课时间,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过程用电教媒体演示出来,就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演示之前,可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如跳远有哪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哪些注意点等,请学生看完后回答。这样既能抓住重点,又容易突破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基础配合前,我先带领学生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一段大型的篮球比赛以及球员们一些优秀的配合动作和步伐,这样,同学们的兴趣就一下被激发起来了。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表现欲比较强,每个人都想把看到的动作模仿下来并表演给其他同学看。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篮球基础配合课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来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比较形象的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技术。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既符合小学生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小学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小学生?通过上网下载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涉及的重点内容的有关课件展示出来,既能起到让学生领会动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小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教学中。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第8篇: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小学教学;美术课程;教育新趋向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28-01

二十一世纪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高度繁荣的时代,也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代,因为在此种发展背景之下,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极大程度的改变。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适当地改变现阶段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可以让下一代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而美术课程存在的基础意义就是全面建设下一代。但是当下在基础教育当中,对于美术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问题。因此,对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美术课程教育新趋向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背景之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意义

在信息技术不断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以及小学教育过程当中的应用范围已经越发的广泛,并且从其实际的应用内容以及应用现状来说,信息技术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之上将会进一步地提升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教育水平,并且从现阶段的基础发展趋势来说,新媒体下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可以说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1]。所以,在现实的教育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情况进行合理研究。利用合理的方法将信息技g与教育完美地进行结合,这对于当下的美术教育来说,在很大程度之上可以不断地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具体教育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同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小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这样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可以进一步促进教育形式的多元化,这也是进一步促进小学美术教育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方法[2]。

二、教育新趋向研究

在现阶段的新媒体背景之下,小学美术的教育出现了更多的教育新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中:

(一)教育意识

根据实际的调查我们发现,新媒体背景之下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确实为小学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例如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进一步地改变了教学形式以及课程结构。所以,在新媒体背景之下,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必须要将传统的教学意识进行合理的创新。同时只有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进一步地展现教学趣味性以及相关的互动性,才能进一步地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之上,进一步地促进小学生所具有的创造能力以及相关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而新媒体技术在教育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交互以及协调作用,将会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并且可以让其变得更加的有效。

(二)注重网络多元化

在新媒体背景之下,网络技术的进一步使用与推广,让小学课程当中的美术课程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不再受到具体的时间限制以及空间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询问,并且可以快速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可以将小学美术教育与现实的校外生活以及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且充分的联系,这对于进一步推动小学美术教育水平有着十分鲜明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应该进一步地促进并且注重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在网络背景之下的发展问题,因为网络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表现出了十分鲜明的多元化趋势,在此种背景之下,学生可以随意地进行作品展示,并且可以在应用的过程当中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以不断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的提升。新媒体环境的小学美术课题教学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以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国家近几年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极大程度的进步,而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当中,作为社会当中的一项基础事业,同样会受到时展的影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新媒体时代加速到来,在此种发展背景之下,小学美术教育无论是教育方法还是教育体系都将会受到极大程度的冲击。本文以上内容立足于新媒体环境,对小学美术课程教育发展的新趋向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论述。虽然现阶段教育问题仍然存在,但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走好教育改革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第9篇: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0引言

目前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内容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学科教学等方方面面,范围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为我国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是指小学教师指导小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创新教育倡导全新的人才观,它从创造力的普遍性和可开发性原理出发,认为受教育者人人皆有创造力,且能经过教育与训练提高,直至成长为创造型人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谈及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时也强调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2.1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必须是创新型的教师,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对信息获取的愿望和需求。要破除迷信,挣脱教条,不唯上,不唯书,不崇拜;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敢于超越、不断激发自身的创作热情,解放自己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时展的前沿,洞悉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教书不唯书,依纲不唯纲,做到心中有纲,目中有人,教学得法。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并启迪学生去思考、探索、发现,并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当代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人文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教师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必须求知好学,通过自学、培训、进修、交流、深造,不断更新知识,丰富头脑,优化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学创新的需要。时代呼唤创新型的人才,教学创新需要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顺应时展的潮流,在教学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深入研究,认真反思,敢于创新,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

2.2打破常规教法套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传统的教学手段更适合老师单方面灌输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良好的双向互动性,为语文实践的良好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例如教学上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程,并且让老师和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未来多媒体教学可以探讨在互联网层次延伸。例如在线指导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在线批改作业,通过互联网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有效地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教学的核心。应该避免语文教学多媒体化,不能一味追求采取多媒体技术而淡化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内容。

3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牢记把创新教育当成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不断开发创新教育的资源,开拓创新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创新教育真正踏踏实实地坚持下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为红.小议小学语文创新教育[J].成才之路,2007,3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