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化学与无机化学范文

普通化学与无机化学精选(九篇)

普通化学与无机化学

第1篇:普通化学与无机化学范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探索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33-03

如何按照国家规定和社会要求保证成人教育质量,普通高校除加强成人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外,同时要求政府与社会尽快建立完善外部监控机制和教育评估机制,合理引入第三方认证机制,齐抓共管,共同监督,将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监控机制长效化。因此,保证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质量监控机制研究实为当务之急,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生源质量下滑影响教育质量

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质量,与全日制教育的差距日趋渐远。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原则和标准也适应现实在发生变化,但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仍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否则,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将会退出市场。生源质量是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近年来,伴随普通高校全日制扩招以及民办高校的涌现,成人高等教育生源逐渐萎缩,生源质量的严重下滑将会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

以广东省近5年来各类成人高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为例,2010年各层次、各科类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达到历史新低,最典型的是高中起点本科层次的最低控制分数线,呈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理工类、文史类和外语类分别从2006年的440分下降到2010年的300分,下降幅度达到32%。最低控制分数线的不断降低,势必会影响到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等教育的质量,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质量监控研究的必要性。

(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瓶颈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有着充足的办学资源、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长的历史,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发展的瓶颈。首先,在办学观念上不够重视。普通高校的主要任务和精力在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上,对成人教育,一般是在提供教学场地和设备的情况下,仅仅看做创收的一种方式,这样会造成成人教育市场竞争的混乱状态,表现在对外招生夸大宣传、过度设立教学点与函授站等以便扩大招生报考人数,人为地降低了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要求。规模的扩大应该与成人教育结构、质量、效益等协调发展,有了规模并不等于有了质量。其次,办学过程的管理不到位。优良的教育质量是在办学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但是,当前社会对人才使用时的“重文凭”与“重名校”现象比较严重,成人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重学业,加上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管理不到位,培养方式普遍普教化,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忽视成人教育学生实践丰富的学习特点,进一步减弱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成人教育被视为“拿文凭”的一条捷径,看似两方各取所需、互利互益,实际则是危害学生并且不利于成人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所以,追求无限扩大规模还是坚定踏实办学的观念,追求最大效益还是严格管理办学是摆在普通高校成人教育面前的问题,也是其发展所面临的瓶颈,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保障和提高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质量。

二、现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存在的质量监控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建立成人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建立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一方面能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反映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的综合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把欠缺和不足及时反馈给高校及上级教育决策部门,以便高校及上级教育决策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政策,采取可行性改进措施,确保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朝着优质高效的目标迈进。按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培养规律,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现行质量监控机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析。

(一)入学学生生源质量的监控

在上述论述中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生源结构也在发生着不断变化,表现在生源入学层次参差不齐、年龄低龄化等方面。多年来,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担负着企业一线低学历劳动者和高考落榜生的学历补偿教育角色,随着补偿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成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成人教育录取门槛一再降低,原来只允许高中毕业生报考的专科层次,同样允许中专毕业或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的考生报考,从而导致许多初中毕业生直接参加成人高考进入成人高等教育阶段,并且高中毕业生中职业类高中毕业生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生源入学层次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出现下滑。此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生还呈现出年龄低龄化的特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力不足,只是依靠面授学时从课堂获取知识,增加了成人教育的难度和复杂度。如果不认真做好入学学生生源质量的监控,将会使教学与管理因循守旧,不能满足各层次与不同年龄段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

教师教学质量监控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监控的关键。担任成人教育教学任务的师资主要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普通高校开办成人教育主要依托普通全日制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很少,更多的还是聘任普通全日制任课教师以及专业领域内有成就的人员,在选聘兼职教师时有严格的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符合成人教育学生特征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是教师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依据。教师教学过程中,上课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要不断适应成人教育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吸收接受能力低于普通全日制学生的特点,但是实践经验丰富,比较容易接受少一些记忆多一些理解的知识内容。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的形式目前有日常教学检查、教学督导课堂听课和期末学生对任课教师评价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组织、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有着全面的监控。对任课教师反映问题较多的还是兼职教师队伍的培养,部分普通高校聘任本校在职研究生担任成人教育课程,由于在职研究生在校时间有限,流动性大,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与在校教师无法相比,不利于长期培养担任成人教育教学任务,同时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三)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监控的重心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质量的监控,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才对教育质量具有绝对的发言权。成人教育学生在注册入学后,发放有印制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学生手册》以及对应学习专业教学计划,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成人教

育学生的在职性以及工学矛盾突出的特点,成人教育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应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上课出勤率、作业完成、考试和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等。相比全日制学生,成人教育学生每门课程的学时数安排较少,所以“自主学习+业余上课”才是有效的学习模式,目前很多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还只是局限在教师课堂所讲授的浓缩知识。并且,在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生上课情况的监控中,上课出勤率较低的现象逐渐引起关注,这将是影响教师教学的展开与学生系统学习的主要因素,也是困扰成人教育质量保障的最大障碍。

(四)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的监控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毕业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用人单位的认可及招生的市场开拓,因此将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的监控纳人整个教育质量的监控是有必要的,也体现了教育质量监控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对毕业生质量跟踪的反馈,一方面是从用人单位得到反馈,科学地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要求,充分了解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状况,促进普通高校开办成人教育立足于市场,进一步加强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从毕业生自身得到反馈,客观地对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进行评价,作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保证质量的依据,从而增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的活力与后劲。

三、完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监控模式大多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具有监控内容不全面、监控标准不一和监控机制不健全等特点,针对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和健全监控机制是构筑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和保障。在探索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实践中,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不仅要加强自我监控,同时,政府也要通过“立法建制”增强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监控,完善成人教育评估机制,在成人教育市场竞争成熟的情况下,借鉴国外经验引入独立于提供服务方与消费方的第三方质量认证机制。

(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加强自我质量监控机制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中普通高校是办学主体,成人教育提供教学场地、实验设备、图书资源和校园学习氛围,教学与管理任务一般由成人教育学院和二级办学院系承担。在普通高校战略发展规划中,成人教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要平衡普通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科学定位成人教育发展方向,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的办学方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满足广大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要不断加强自我质量监控,可以通过校领导、教学督导小组、成人教育学院以及二级办学院系进行教学检查,也可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方式进行抽查,全面把握成人教育发展状况。教学督导机制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自我质量监控最常采取的方式之一,由督导员深入课堂听课、对学生进行问卷或座谈等方式,对教师教学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分析、评定和价值判断,通过价值判断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校成人教育决策部分提供改进教学及其管理的参考和依据。教学督导机制不仅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教师找到适应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起到关键作用,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效保证成人教育教学质量。

(二)政府增强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监控机制

成人教育在现行体制下还未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政府在制定法规政策、干预市场运作和质量监控等方面,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规范和引导着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人教育虽然在相继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中有所涉及,但是无法涵盖成人教育的全部内容,缺乏一部专门的成人教育法,所以在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没有法律的保障。面对普通高校开办成人教育,教育部及原国家教委相继下发了若干通知文件,都将保证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作为重中之重。目前,政府在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监控上,有较强有力的招生计划控制机制和成人高等学校评估工作机制,政府应以招生计划为手段控制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质量输出水平,结合市场竞争与淘汰机制,依据学科优势、办学条件控制招生规模,加强质量监控机制建设,促使普通高校依照相关法规制度的要求保证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此外,政府要加强信息化管理以及监控系统建设,便于及时、准确地获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监控信息并采取应对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对成人教育的管理职能,构建政府与成人教育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

(三)完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教育评估是目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监控中使用最为普遍一种方式,既有全国性的成人教育评估,也有地方性的成人教育评估。全国教育评估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校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情况,加强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发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监督作用,促进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整顿、净化和规范成人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地方建立评估制度和质量监控机制,规范成人教育办学和管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评估,各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质量问题引起重视,同时发现教育评估无论在指标体系上还是评估形式上的不足之处,比如,主要指标不够突出,部分指标缺乏科学性;无法定量指标较多,操作难度大;评估重教学计划、教师教学过程轻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果等。完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将评估工作制度化、周期化,引人公共基础课统考制度以及专业基础课抽考制度,横向对比不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培养学生的质量水平,以及借鉴国外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将财政拨款与学校教育成效联系起来,以满足成人教育的多元化质量监控需要。

(四)引入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第三方质量认证机制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以及社会对普通高校开办成人教育水平的认可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反馈出毕业生质量的优劣。要保证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仅仅依靠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指令和普通高校的自我监控和检查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应当发挥成人教育协会、中国高教评估研究会等民间组织、学术团体的评价作用,引入第三方参加的质量认证机制。第三方质量认证,目前在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比较流行,它既不是政府与普通高校提供成人教育服务的第一方,也不是成人教育消费者的第二方,不涉及成人高等教育活动利益,能较为客观地监督和评价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通过第三方质量认证,可以有效预防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提供低质量的服务,达不到质量认证的标准和服务令成人教育学生不满意,这样不仅能实现成人教育市场竞争的有序化,而且是保障成人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申丽辉,张二朴.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7,(1):94―96.

[2]张译文.教学督导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成人教育,2006,(12):60―61.

[3]乐传永,曾宪群.成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政府机制的失调及其对策[J].职教通讯,2007,(10):53―55.

第2篇:普通化学与无机化学范文

无障碍校园环境中的融合教育理念考察

从融合教育的观点来探讨无障碍校园环境建设,目的在于强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层面的无障碍。在非身心残障学生的心理环境方面,使其了解造成身心障碍学生成为“残障”的原因,并非完全来自于身心障碍学生个人的伤残,学校环境与制度也是造成他们无法平等进入校园的主要限制所在。

1975年美国94-142公法(亦称全体障碍儿童教育法)是美国特殊教育法的里程碑,美国依据此法案定义特殊教育和制定特殊教育方针政策,确保3—21岁的身心障碍者的权利,使其获得免费而适当的公立教育。其重要的精神是:“零拒绝”、“非岐视性评价”、“免费且适当的教育”和“最少受限制的环境”。在教育安置上,残疾学生及其父母应有的权利均应受到保障。[2]这个法案强调在政府的监督之下,给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下接受教育。1994年,联合国世界特殊教育会议在西班牙举行,会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萨拉曼卡宣言》,确定了特殊教育新的发展方向,指出融合教育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融合教育强调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要,必须普及,目标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萨拉曼卡宣言》同时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要容纳全体儿童并满足其特殊教育需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其核心精神也就是学校要采取融合教育取向。[3]要实行融合教育绝非易事,基于资源所限,各个国家施行的教育形态也是千差万别。虽然我国也在推行融合教育即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者也一致呼吁大家应朝融合理想持续迈进,并希望所有儿童都能“就近入学”。但推行政策的步伐却非常缓慢,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学校“障碍”太多,而提供的支持却明显不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特殊儿童的安置问题引起广泛的讨论。一些新的特殊教育观念如“正常化”、“反机构化”、“回归主流”出现。七十年代美国开展了“回归主流”运动(又称“一体化”、“融合”教育),其核心内容是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4]这种观念的提出强调了“只以健全人为中心的社会并不是正常的社会”,主张采取措施让有身心障碍者顺利进入社会与健全人一样共同生活。为此,就必须将身心障碍者的特殊需求纳入建筑设计考虑因素,调整过去只以健全人为对象的设计标准,创设一个无障碍的生活环境。同时,正常化原则的提出,促使反机构化和反标签化运动的开展。特殊教育理念的转变,对教育对象、课程设置与评价方式、安置形式等必须尊重个人价值与个别需求,这些改变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从隔离的教育环境中走出来。在反机构化与正常化的趋势下,教育方式也受到深远的影响。许多人相信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应该尽可能和他们的同伴一起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也就是将普通教育及特殊教育整合成一个系统,以服务更多的学生及其需求。以目前的特殊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安置于普通班是最好的选择。安置的一般原则是,以最少受限制的环境,提供最佳的发展机会。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及学习环境,使教师和普通学生接受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融合式的教育环境更能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与普通学生,通过早期的融合教育教育经历,增加彼此的了解、接纳与欣赏,以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尽可能的安置于普通学校环境中,不但有利于其自身发展,更能给普通学生提供学习与接纳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的机会。先进国家的教育研究文献已证实,大多数的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整合入一般学校内接受教育时,只要为其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和必要的支持,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不但在学习上整体的表现较佳,也更有助于未来融入主流社会,这也成为“回归主流”、“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另外,对于特殊儿童入学及学习的需求,学校都不可以任何理由加以拒绝,这就是“零拒绝”的观念。

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5]无障碍环境从狭义上讲是方便残疾人,从广义上讲,是为所有人创造更为安全、更为方便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整体环境。[6]无障碍校园环境建设不是一种社会经济负担,而且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通过改善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平等参与校园生活的环境,增加和拓展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能力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使其能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成为同样可以贡献社会的公民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也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学校是否“以人为本”的理念。[7]为确保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权利不受损害,美国把各个细节用法律固定下来。例如,1992年美国颁布的残疾人法案规定,大型公共服务机构门口有台阶的地方必须有轮椅通道,在进门的地方,如果不是自动感应式开门或专人开门,就必须安装残疾人专用开门器。公共厕所必须有可供残疾人使用的厕位,这些厕位更宽大且有扶手。1997年,美国夏威夷州大学新建的体育馆由于没有为残障者设计提供上看台的专用设备,该看台被禁止使用。斯坦福大学就曾为一名高位截瘫的大学新生能融入正常的校园生活而大兴土木,改建教学楼和校园中的其他设施。因此,无障碍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在学校中的行动及适应能力。促进教职员工、普通学生对无障碍环境的认识及身心障碍类别与特点的了解,通过校园内的建筑物、教学环境及设备、人文关怀等软硬件设备的改善,协助障碍学生克服校园内有形与无形的障碍,让他们能够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下,与普通学生平等地享用各种教育资源,从而协助他们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

融合教育理念视角下无障碍校园环境建设的思考

无障碍环境的范围十分广泛,硬件的层面包括:公共场所、校园建筑物、道路以及学习场所等设施,另一层面则包括校园文化、教师和学生对他们的接纳与尊重的态度。#p#分页标题#e#

创设心理层面的无障碍环境融合教育的目的是给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一个适合个别差异的教育方式与环境,以培养其未来独立自主的能力。要想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公平地就学,必须要有无障碍的心理环境予以配合,因为校园无障碍的硬件环境,并不能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得到公平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机会,甚至会造成其孤立无助的状态和心理的痛苦并影响学习愿望。为达到“零拒绝”的最佳效果,建设无障碍校园环境必须考虑心理层面的无障碍支持,心理层面的无障碍是融合教育成败的关键。普通师生及社会人士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关怀与接纳程度,也是影响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在校园内及学习成就与生活表现的重要关键。多给有特殊需求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逐渐消除普通学生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岐视、偏见。在校园里可注意以下几点:给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参与各种校园活动的机会。普通师生避免取笑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以及谈论其障碍问题。举办关怀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的活动,积极倡导融合教育的理念。举办特殊教育通俗讲座,促进普通教师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关注。

目前无障碍校园环境建设主要遵循《残疾人保障法》的精神,校园环境是开放的公共空间,尤其现在推广学校社区化概念以后,学校不只有教育功能而已,校园环境更属于共同的生活空间。但是从法律法规与文献对照目前无障碍环境的规定,不管是《残疾人保障法》还是目前国务院的《无障碍建设条例(征求意见稿)》,似乎都未考虑软件部份的无障碍建设,考虑有形物理建筑部分者又强行将辅具与硬件空间切割开来,这样根本无法做到整体一贯的无障碍设计,对于无障碍校园环境的推行,大大增加了建设无障碍校园环境的困难与阻碍。因此,未来的相关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律法规制定应考虑有形与无形两个层面,有形的物理环境如校舍建筑、设施与无形的人文环境。简言之,无障碍的校园环境乃是通过校内软件(如:师生态度、教学、行政措施)、硬件(如建筑、设备)的改善,使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能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下从事学习,同时达到融合安置、相互了解、帮助及接纳的目的。

通用设计的概念是由美国建筑师R.L.马赛(RonaldL.Mace)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将其运用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其体现就是能够围绕所有用户的人生阶段按其所需来设计使用的空间和虚空间,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没有障碍的,更广泛地包容人类的各种活动的环境。[8]由于通用设计理念提倡产品使用上的公平性,对使用人群没有歧视在环境或产品设计上以残障者的能力或尺度为标准,可同时为残障人与普通健康人所使用,从而突破了无障碍设计针对残障者的局限性,成为设计人性化的体现。[9]学校建筑和设施的障碍容易引发障碍学生的行动不便,为了能让障碍学生通达校园。在建设无障碍环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设计要点:班级里有障碍学生的教室位置安排,尽量以学校中心为宜。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改造,除了针对有肢体障碍的学生,同时要兼顾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等学生的需求。学校建筑设计斜坡道或升降电梯、在道路上铺设导盲砖、在危险的地带装有听觉警示系统、给视力障碍学生设置点字或语音辅助系统等。对于听障学生要考虑有一定隔音效果的教室,而对于智能障碍者应考虑其行动上的安全性,可以设置各种图案,使他们容易分辨公共空间,如最常使用到的厕所,可以用图案的形式标示男、女,而不要单以文字的方式呈现。

支持性的教育是指提供一些教育资源或策略,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从学习或生活的环境中获得必要的资源、信息与关系,进而使个人的独立性、生产性、资源整合性都能得到提升。教材、教法的弹性措施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较普通学生会有较大的差异性存在,在普通班级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在教学上无法像普通学生一样使用相同的教材、教法与评价标准。他们需要一套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特点且具有弹性化的教学模式。因此,特殊教育的课程、教材及教法,应保持弹性,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及需要。学习计划的设计与调整(1)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法案首次提出要为每位接受特殊教育的残疾儿童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EducationProgram,简称IEP)。[10]遵照个别化教育的原理与程序是效果得到保证的教育,也是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2)提供相关辅助服务。为了保障有特殊需求的学生适当的学习环境,理应实施妥善的教学策略,适当的教学材料,辅助的教学科技等。如对有肢体障碍的学生可以提供适合其障碍状况的的课桌椅等。对于听力障碍或语言障碍的学生可以提供录音、提醒、代抄笔记等。针对障碍程度较轻而安排在普通班的学生,尽量根据其特点,调整课程与教材内容与难度。一般而言,对智能障碍者应注重学科的实用性、日常生活技能、社会技能及工作技能的学习。而教学策略方面可应用行为分析、作业分析与自我管理训练等策略。同时也可以运用同伴互助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教学法来促进轻度障碍学生与班上同学之间的良性互动。(3)课程整调。教材内容的设计应注重功能性、学生的兴趣、要有弹性。教学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个别辅导、小班教学以及跨班级、年级或学校的分组教学。普通班教师可以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协助轻度障碍学生在普通班级内进行学习。提供最少受限制的环境协助障碍学生贴近普通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有效的支持,促使各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把个每个学生都视为可以进步的个体。在“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下,学校教育应深切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然后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实行弹性化教学与辅导措施。教育不应设置过多限制,不能因为孩子有障碍就拒绝其入学,也不能因障碍而拒绝给予其教育机会。通过教育方式的调整,协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找回其应有的教育权。

第3篇:普通化学与无机化学范文

【关键词】舞蹈发展;大众化;普通高校;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99-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需求的提高,舞蹈成为了大众所接受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精神文化追求。舞蹈大众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也必须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舞蹈大众化发展相适应,促进舞蹈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模式

现阶段,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主要分为普及型舞蹈教育以及专业舞蹈教育两种模式。普及型舞蹈教育针对非舞蹈专业的学生,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艺术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途径,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包括形体舞蹈课、瑜伽舞蹈兴趣课等等。专业舞蹈教育主要是为培养顶尖的专业舞蹈人才,主要出现艺术院校中,虽然普通高校中也开设有舞蹈专业课程,但无论是师资,还是设施,都无法与艺术院校相比。

二、在舞蹈发展大众化趋势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就业方面不具优势。艺术院校专业舞蹈教育以培养顶尖舞蹈人才为目的,各大艺术团体为其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而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不具优势,由于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将学生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创造性作为主要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出入。

普通高校在开展舞蹈课程中,都是让学生及学习古典舞、芭蕾舞,又学习现代舞、民间舞等等,而且沿用传统的专业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校基本上实行学分制,专业课所占的比分权重很小,学生为了修够学分,往往专业水平不足,对自身今后的就业造成影响。

(二)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方式单一。普及型舞蹈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来说,具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功效,但对于学生长远职业发展的帮助相对薄弱。现阶段,大多数普通高校都是通过开设公开课普及舞蹈知识,然后利用形体舞蹈公选课,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灌输学生专业的舞蹈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由于普通高校舞蹈训练房、舞蹈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非舞蹈专业的学生都望洋兴叹。

三、基于舞蹈发展大众化趋势的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措施分析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舞蹈种类和形式等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具体措施包括:

(一)针对专业舞蹈教育,增设不同舞种的选修课程。对于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来说,应该开设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古典舞等不同舞种的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弥补学生专业必修课中舞蹈知识的不足。同时,学校可以与校外舞蹈机构合作,开设舞蹈专业培训,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就业需要。另外,将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同时,开展舞蹈表演、舞蹈比赛等活动。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到广场、社区中进行舞蹈表演,鼓励学生到社会中的舞蹈机构实习,为今后的职业发展积累经验。

(二)简化普及型舞蹈内容,丰富普及型舞蹈教育的方式与内容。舞蹈大众化发展背景下,普及型舞蹈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课程开设的目的,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丰富与简化,重视学生的兴趣。第一,在教学内容方面,坚持多元化发展。将古典舞、现代舞、民间舞教学与舞蹈赏析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更多的优美舞蹈作品。第二,营造良好的舞蹈教学环境。普通高校舞蹈课一般都是教师言传身教,因此,教师动作的准确性、优美性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氛围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开展各类舞蹈活动,让学生感受舞蹈的魅力以及感染力。同时,邀请舞蹈专家定期开展舞蹈专业课讲座,并由专业的舞蹈人士指导学生舞蹈动作,提高普通高校学生的舞蹈修养。

四、总结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舞蹈实践,加强对校外舞蹈机构的合作,帮助学生开阔舞蹈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总之,舞蹈大众化发展,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应调整教育结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热爱舞蹈的人才,为舞蹈大众化发展起到推动的良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国权.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大众化实施途径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26(2):25-26.

[2]胡波,姚永权.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35(12):99-100.

[3]刘慧丽,王树立.关于我国舞蹈发展大众化趋势的研究[J].教育观察旬刊,2013,15(8):65-66.

[4]张彤.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J].喜剧之家,2013,26(3):147-148.

第4篇:普通化学与无机化学范文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和开设田径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以健身为主的田径教学模式,以期拓宽教学内容的选择面,开发多元教学合作,为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普通高校 田径教学 健身 改革

2002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新《纲要》倡导的开放式教学,给学生选课、选教师、选上课时间[1]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纳并采用,高校开设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选多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然而,以往一直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的田径,却遭到了冷遇,很多学校因选修田径的学生人数较少而停止了田径选修课的开设。为此,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和开设田径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健身为主、多元合作的田径教学模式,旨在为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

(一)普通高校因选修田径课的人数过少,正面临着保留还是取消该项目的艰难抉择

据调查,部分高校的田径选修班从未开过,原因是无人选修这个项目。北京市普通高校正常开设田径选项课的学校只占20%,而不开设田径选项课或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的学校占80%[2]。通过各高校网站进行查询,很难发现有开设田径课程的高校,只有极少数的学校仍然坚持开设,但同样面临是否继续开设田径选修课的艰难抉择。

(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田径教学内容一般设有短跑、中长跑、跨栏跑、跳远、跳高、铅球、标枪、铁饼等,实际上出于安全考虑,教学内容已被大大缩减。大部分学生在小学、中学就已经上过田径课,到大学来还是相同的项目,尤其对中长跑项目记忆“深刻”。而且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多年来以教学之名行训练之实,学生几乎已认为田径教学就是体能训练,谈虎色变,这种状况与新《纲要》背道而驰。

(三)教学模式单一,学习过程枯燥

受教材内容的限制,追求所谓的正确技术,很多老师仍脱离不了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一味重复单个技术动作练习。由于侧重于技术的掌握,强调系统性的技术教学,这种较死板的田径课结构显得单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以发展身心为主的教育目的,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四)考核评价机制老套

考核评价多以量化指标为主,一刀切,不考虑学生实际,基础差的学生无论再努力,进步幅度有多大,但还是达不到标准,望而生畏,而基础好的学生很轻松就达到标准,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考完就丢,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二、普通高校开展田径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各高校都有1-2个标准田径场,这是高校场地的必备条件,而且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更是热闹非凡,停止开设田径教学必然导致场地器材的闲置。

(二)田径运动能全面地发展人的各项身体素质,是各项竞技运动的基础,这是无庸质疑的。它能有效促进地促进人体身体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同时,田径教学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等个性特征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三)田径运动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其不受场地、器材、年龄、性别、人数、季节、时间、气候等条件的限制的特点,在非常时期(如非典时期)显现出其特有的价值。

(四)开展田径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原理,对掌握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普通高校应建立以健身为主、多元合作的田径教学模式

(一)重新认识田径教学在普通高校中的存在形态

新《纲要》的推出赋予了高校体育新的内涵,许多传统项目涌现出如三人篮球、花式篮球、五人制足球、大众健美操、搏击操等新的内容和形式,深受广大同学所喜爱。而田径教学还以原来的模样向学生传授技术、技能,消极应对时代的号召,使其在高校面对困境。因此,田径教学也应利用这次契机深化改革,不仅应该重新定位田径教学目标,而且要认真思考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机制等的转变,寻找在普通高校中的存在形态。一是充分挖掘田径运动在各项竞技运动的基础作用,作为其它各专项的体能课;二是结合校代表队日常训练以竞技课的形式存在;三是结合田径健身原理与方法以健身课的形式存在,并开展多元合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重任,而大多数学生并不适合参与竞技,他们更关心田径健身等实用的、有趣的部分。因此,以健身为主的田径教学才是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主要方面。

(二)教学内容的新选择

确立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以田径健身作为的主要内容后,田径课不见得就要非要教背越式跳高、挺身式跳远、背向滑步推铅球、800米等项目,可以广泛地选取其它项目的素材,扬弃不适合田径健身的内容,加以改造为己所用。如将田径竞技项目“软式化”后,改为健身走、跑、跳、投。也可引入户外运动的内容,以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柔韧为本,加以改造,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激发运动兴趣,促进运动强化,养成锻炼习惯。以此彻底摆脱田径教学的困局,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为学校田径运动竞赛提供广泛的项目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拓展教学模式,开发多元合作

在高校体育课程大目标的背景下,各项目的目标都一致,这为开展综合的、多元化合作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例如进一步推进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将大学生喜欢的早晨、傍晚进行的健身走、跑等课外田径锻炼纳入课程体系,使田径教学生活化;与运动处方类合作,充分利用田径运动的基础和原理功能,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空间,使田径教学实用化;将竞技项目“软式化”,开展田径娱乐竞赛活动,使田径教学娱乐化;吸收户外运动的内容丰富自身,融入社会,使田径教学时尚化,给普通高校开展田径教学更多的支撑点。

(四)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3]。而不是单纯地以运动成绩作为指标,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扭转枯燥的教学过程,从而更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四、结语

普通高校需充分认识到田径教学的重要意义,主动适应时代需求,寻找田径课程重回高校体育课程的契机,建立以健身为主、多元合作的田径教学模式。田径教学应广泛汲取教学素材,拓展教学合作形式,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使田径教学生活化、实用化、娱乐化、时尚化,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扭转田径教学的被动局面,为终身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学荣,谭明义.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3(1).

第5篇:普通化学与无机化学范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抽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宁波地区6所高校(3所公办、3所民办)2400名在校大二学生进行体质与健康抽样监测。通过对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方面的检测指标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除身体形态和速度灵巧素质无显著差异外,在呼吸机能、有氧耐力指标及柔韧素质指标上,宁波普通高校的学生都要好于民办高校学生。

关键词普通高校民办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随民办高校在浙江沿海城市的快速崛起,宁波民办高校规模及办学质量都有了很大发展,而民办高校对大学生体质的不重视,师资力量配比等原因,使学生体质始终与公办普通高等院校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制约了民办高校培养一流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宁波地区6所高校(3所普通高校、3所民办高校)2400名在校的大二学生体质的抽样监测,分析学生体质差异现状的原因,提出解决宁波民办高校学生体质下降的可行性办法。

一、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宁波6所高校(3民办、3公立)各随机抽查400(男200、女200)名在校大二学生。

(二)分析指标

测试指标:身体形态(身高、体重),生理机能(肺活量、台阶实验),身体素质(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男),仰卧起坐(女))。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研读发表在中国电子期刊网和中国硕士学位论文集以及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关于大学生体质的相关文章,为搞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抽样调查法:宁波6所高校(3民办、3公立)各随机抽查400(男200、女200)名学生进行体质测试。

(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7.0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对6所高校主管体育的领导进行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一)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差异的现状

2011年宁波市6所高校(3所普通高校和3所民办高校)的2400名学生,就《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进行抽测(见表1、表2、表3、表4、表5),从抽测结果发现,身体形态方面,宁波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身高、体重指标无差异,但民办高校大学生中的肥胖学生多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生理机能方面,呼吸机能和有氧耐力指标,宁波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要高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在速度灵巧素质上,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不存在明显差异,而在柔韧素质上,宁波普通高校要好于民办高校。

(1)身体形态方面

(2)生理机能方面:

(二)体质差异的原因分析

1.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意志力

在宁波民办高校中,部分学生缺乏在高校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他们的体育行为极少数为主动参与,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体育学分,顺利毕业。在意志力方面,民办高校学生远远不及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耐力项目测试上,无论在测试的态度还是重视程度上,普通高校学生要明显高于民办高校学生。

2.体育校园文化的差异

在公办的宁波高校往往走进校园你能感受到体育文化的底蕴。足球场排队等候,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基本没有多余的空场地。反观宁波民办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一流,人寥寥无几,场地空荡荡一片。

3.体育教师的主观性差异

同样身为高校教师,存在企事业编制待遇的巨大差距,加上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缺少必要监督和学习培训,课堂教学放养式,偶尔的一次正规的上课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或学校评估检查。

4.学校重视程度差异

在宁波民办高校中,学校往往重视学生的就业、安全。师资配备存在很大差距,同样上俱乐部课,民办高校可能高出普通高校一倍甚至还要多的学生,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没有教学质量的保障怎么可能会出好的“产品”。

三、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学生锻炼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充分利用晨跑、校园特色项目(如健身跑、太极拳)推进阳光体育活动,从提高学生体质入手,分阶段地针对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技巧等方面加强练习。

(二)推进宁波民办高校体育校园文化的建设。定期的举行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展校园篮球、足球、排球联赛;以赛促进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丰富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三)加快推进教师企事业编制改革。随着民办高校在浙江沿海地区的快速成长,浙江已逐步开始落实民办教师企业转事业编制,增强民办体育教师的主观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监管,定期抽查。有关部门加强对宁波民办高校学生体质的监管,包括民办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不定期到学校抽查,如发现不合国家规定应给予严厉处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S].

[2] 陈智勇.体育与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栩林.辽宁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131-132.

第6篇:普通化学与无机化学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的迅速发展,艺术学科高等教育正逐渐呈现从艺术精英培养走向普及化、大众化的趋势。近年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校都增设和开办了音乐专业,这成为高教发展的一个新的现象。应该说,音乐专业的开办,有利于提高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有利于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教育水平,有利于培养大众音乐人才。

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在有些部分是以理工或文科专业见长的普通学校,音乐作为新建专业还属于边缘类专业。他们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诸如办学条件不完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建设相对落后、办学模式还不成熟等问题;但是,音乐专业无论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心态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专业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然而,这些院校仍缺乏具备像其他艺术类专业院校一样的专业音乐教育实力。

(一)招生与生源现状

普通高校开办音乐专业学科后,打破了原来只由艺术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招收音乐专业学生的惯例,相比之下,其招生考试标准较低,报考的学生部分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临时选择学习音乐,而这门学科也由于学习周期较短,因此在专业学习上相对不全面、不系统,甚至学习方法不够科学。

(二)教育教学与自我定位

1.教育教学投入不足

由于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不能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因此在有些学校存在着办学规模小、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观念滞后等问题。其中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入学后面临缺乏优秀专业教师的尴尬,学生只能自己研习,或到校外请其他院校老师授课。这一现象与其他专业的师资饱和形成了一个矛盾的问题,长期以往,这种师资结构不合理,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从而制约其教育教学的发展。

2.教学、实践有待更加规范化

在有些高校,存在着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及教学方法上还不够系统和完善的问题,这造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的相对缺失。如有些普通高校开设的音乐学专业,课程基本上是照搬其他艺术类院校或师范类院校安排,导致课程设置与本学校实际情况不相符,使得教师在授课上无所适从。这样教与学不能有机结合,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办学定位不够明确

专业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分别是培养音乐表演和教学专门人才的院校,而有些普通高校还不具备培养这种专门人才的能力,教育教学体制一味模仿,致使一些学校没有针对自身的特点兼收并蓄,合理规划自己的教学。

(三)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培养出具有竞争力和实力的毕业生,是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但从就业形势看,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为就业渠道窄、对学生技能和理论的教育学习不够系统、能考取获得更高层次学习机会的成功率甚微、毕业生在业务水平上欠佳、不能真正胜任与音乐有关的工作,从而导致他们最终选择其他行业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应面对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规范化

笔者认为,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模式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音乐专业教育规范化

音乐专业教育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教育模式的设置上,要与音乐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体现当代音乐艺术专业发展的大趋势,力求符合普通高校办学层次的要求,不断提升音乐专业的办学地位,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增加教学设施和资金投入,规范课程设置和学生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更新教学理念,积极争取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2.音乐专业教学规范化

第一,科学施教。孔子主张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做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尊重学生个性、遵从教学规律;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身心的发展,以及音乐专业的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方式、途径、手段等方面进行多层次、科学地选择教学,让不同条件的学生都能发挥其个人所长。

第二,注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多举办音乐会、社团活动、专业比赛、社会演出、现场观摩等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敢于表现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让他们将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社会化

普通高校应找到一个适当的突破口,多培养从事大众音乐事业的人才,让他们成为活跃在机关、事业、企业等单位的社会文化传播者,起到带动全民艺术素质和音乐修养提高的作用。为此,要采取重新构架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等措施,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科学素质、自然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加强对学生组织群众活动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挥潜能的空间,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现代化

第7篇:普通化学与无机化学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处理乙醚麻醉后进行眼角采血,部分血液放入装有肝素的抗凝管进行血常规检测,另一部分放入灭菌的EP管中,37℃温箱30min,放入离心机35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放入-20℃冰箱中保存;采取心脏、肝脏、肾脏、、卵巢并称重,计算器官指数(器官重/体重×100%),将组织用波恩氏液固定保存。

1.2血液和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大鼠血液和血清送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送检。

1.3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统计,差异显著性检验用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ANOVA,LSD)。统计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

2结果

2.1羊奶乳蛋白分析通过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转gh基因山羊羊奶与普通山羊羊奶的乳蛋白成分基本相同。

2.2生长曲线和平均日增重灌胃转gh基因山羊羊奶、灌胃普通山羊羊奶和灌胃生理盐水的雄性和雌性大鼠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生长趋势无显著差异(图2),对大鼠的平均日增重也均无显著影响(表1)(P>0.05)。

2.3器官指数和组织学观察结果为了检测转gh基因山羊羊奶对重要组织器官的影响,连续15d灌胃大鼠后,发现雄性和雌性大鼠的心脏、肝脏、肾脏、、卵巢的器官比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表2)。HE染色后检测结果显示,短期15d饲喂转gh基因山羊羊奶不会形成重要组织形态学的病变。

2.4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3血常规结果显示,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大鼠,连续15d灌胃转gh基因山羊羊奶与灌胃普通山羊羊奶及灌胃生理盐水对大鼠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血常规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普通山羊羊奶组雌性大鼠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转gh基因山羊羊奶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而生理盐水组雌性大鼠的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转gh基因山羊羊奶组和普通山羊羊奶组(P<0.05)。对大鼠的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

2.5免疫指标测定结果表5显示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大鼠,连续15d灌胃转gh基因山羊羊奶与灌胃普通山羊羊奶及灌胃生理盐水对大鼠的IgG、IgE、IFN-γ和IL-2等免疫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转基因产品层出不穷]。转基因产品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在其投入市场前进行相关安全性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已有许多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的法律法规及管理政策出台[12],但都流于形式,目前尚且缺乏对转基因产品的有效评价体系。因此,需采取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加快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以确保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本研究经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发现转gh基因山羊羊奶与普通羊奶相比乳蛋白成分没有变化。

参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化学品测试的相关导则,本研究采用每100g体重灌胃1mL的剂量,另外为了减少初乳与常乳中乳成分差异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将不同泌乳阶段的羊奶等体积混合,每天1次用转gh基因山羊羊奶直接灌胃大鼠并设有普通山羊羊奶及生理盐水对照组,评价转gh基因山羊羊奶对饲喂短期15d的雌、雄大鼠生长及代谢机能的影响。检测指标集中在生长曲线、平均日增重、器官比重、组织形态学观察等表观指标及与糖、脂、蛋白三大物质代谢密切相关的生化指标。试验结果显示,灌胃转gh基因山羊羊奶的大鼠与普通山羊羊奶组及生理盐水的大鼠在生长曲线、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差异,大鼠的重要脏器均无明显病变,说明转gh基因山羊羊奶并不影响大鼠的正常生长。血常规是进行临床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表明灌胃转gh基因山羊羊奶对大鼠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血常规指标无显著影响,说明转gh基因山羊羊奶不影响血液系统性能。普通山羊羊奶组雌性大鼠虽然在血小板计数指标上显著低于另外两组,但其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与另外两组无显著差异。

第8篇:普通化学与无机化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普通话“机辅测试”;规范化管理

为加强对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工作规范化管理,保证普通话“机辅测试”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教育部语用司和河北省分别印发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操作规程(试行)》(教语用司函[2008]23号)和《河北省实施细则》(冀教语[2009]4号),作为加强普通话“机辅测试”的宏观指导。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高校需根据育部语用司和省语测中心文件要求,建立适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普通话“机辅测试”操作规程,利用好高校现有各种资源组织大规模的普通话“机辅测试”,应明确各个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规范测试工作程序,严格测试工作纪律,从制度上保证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普通话测试管理机构

为能确保普通话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河北大学专门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由主管教学副校长任委员会主任,教务处处长任副主任。河北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下设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设立专职岗位,由专人负责全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学校还建立了河北大学语言文字培训测试站,负责全校各校区普通话测试的组织、协调、管理等各项工作。

2.建立健全普通话“机辅测试”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普通话“机辅测试”各项规章制度,是完成普通话测试工作重要保障,也是普通话“机辅测试”规范化管理的政策依据。针对普通话“机辅测试”特点,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河北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按照普通话“机辅测试”的测试流程分别制定了候测室、备测室、测试室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流程,以及测试系统管理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流程,做到职责分明,环环相扣,使普通话“机辅测试”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组建普通话“机辅测试”专兼队伍

普通话测试采用“机辅测试”后,前三题由测试系统自动评测,第四题需要人工评测,因此需要有一只普通话测试员专兼队伍。从原有普通话测试员中遴选一批对工作负责、业务能力强、时间相对充足的测试员进行专门在培训,使他们熟识普通话“机辅测试”下的测试评分办法、评分标准和网上评分操作流程,并定期组织普通话测试员校内、校外学习培训及研讨交流,加强测试员之间经验交流和相互学习,统一评分尺度,不断提升测试员的思想觉悟、业务素质和心理综合素质,以保证普通话“机辅测试”评分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二、规范组织过程管理

(一)考前环节

1.制定测试计划

为顺利完成全校各校区本年度普通话测试任务,需提前谋划好本年度测试方案和计划,充分考虑普通话测试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测试时间和测试场所等。根据学校普通话水平测试测试计划,测试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半年,这样有充足的时间给测试员对第四题进行评分,下半年能顺利完成本年度的测试和评分工作,并发放通过测试考生的普通话成绩单。在制定测试日程时,测试日期的选择尽量选择星期六和星期日,且要避开节假日和大型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资格考试等),适当预留考生报名时间和考前培训时间,提前借用普通话测试用公共机房(用作测试室)和公共教室(用作候测室和备测室),按照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在保证测试质量的情况下合理设置测试考场数,保证单个校区在一天内完成所有考生测试。

2.组织考前报名

为保证普通话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考生报名信息的准确性是十分关键的。为保证报名信息的准确性,应测年级的考生信息从学校综合教务系统学生信息库中导出考生信息及照片,再将导出的学生信息进行整理,将整理后的考生信息(包含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等)下发至各学院,由各学院核实报名考生报名状态并收取相应报名费用,各学院将核准后的报名考生及费用上报语言文字办公室。语言文字办公室汇总各学院报名考生信息及费用,并以此作为考生报名依据,按照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报名要求格式进行系统报名,批量上传考生信息及考生照片。

3.组织考前培训

组织考生考前培训,对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影响到效果。目前,大部分高校均未开设普通话必修课程,部分选修课程开设班容量较小,覆盖学生面较小,致使学生对普通话“机辅测试”的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了解较少,严重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质量和效果[2]。因此,河北大学借助“可视化网络群控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组织全员覆盖的普通话考前培训就显得极为重要。河北大学考前培训内容应当包括应试必备心理、语言文字基本知识、发音技巧、“机辅测试”流程、测试纪律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培训,避免考生测试时因紧张而出现漏读、错读、漏行、误操作等现象,让学生熟悉测试评分细则及容易扣分点,指导学生加强普通话“机辅测试”实践机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和实践经验。

4.组织考务准备

按照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计划和测试日程,提前准备好各项考务工作。根据总体测试计划及考生报名情况,合理设置考场数目,安排相应候测室、备测室、测试室场地,并按照候测室、备测室、测试室各岗位工作要求分别准备好所需考务用品(考生花名册、考生签名表、工作证、测试记录单等),测试室需提前准备好测试环境。为进一步节约普通话“机辅测试”成本,在保证测试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候测室、备测室选用学校公用教室,测试室选用学校计算机公共机房。因此,测试室需提前布置好测试环境,按照普通话“机辅测试”考场环境布置要求,根据计算机公共机房面积及计算机台数,一般建议安排两个测试考场,两个测试考场需分区隔离,考试机之间前后左右距离均保证2米以上。考试机采用计算机公共机房的计算机,需在测试前安装好考试机客户端和耳机,并对安装好的考试机进行语音环境测试。监考机建议采用笔记本电脑,一个考场安排一个笔记本电脑做监考机。笔记本电脑需提前安装好监考系统,下载测试任务,随机分配测试用试卷,测试完成后便于带回上传测试数据。

5.组织考务培训

测试工作人员的考务培训对于规模大、场次多、连贯性强的普通话测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对备测室、候测室、测试室各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考务培训,对于时隔一年再次承担测试任务的工作人员,不仅有利于熟悉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流程,还有利用强调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的考务纪律。在普通话“机辅测试”考务培训会上,要重点介绍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及考务纪律,明确责任到人,强调考试考务工作的纪律性和严肃性[3]。负责“监考机”操作的测试系统管理员需单独培训测试用监考机使用及其他相关事宜。

(二)考中环节

1.考务人员管理

按照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总体安排,根据考务工作人员的岗位设置,可以将备测室、候测室、测试室的考务工作人员设置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考务人员和各项任务的管理工作。在测试室内,可单独设置一名测试系统管理员,负责测试监考机的操作、测试进度和评测异常信息等,一个机房内多个测试考场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测试系统管理员。

2.测试环境管理

在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开始前,需对测试用考试机进行测试环境布置,主要包括考场分布设置、考试机机位确定、考试机系统设置、测试软件安装、调试、试音等。河北大学公共计算机机房一般都是200台以上的大机房,一般一个机房设置2个考场,每个考场20个考试机机位。在考试机位确定时,应保证考试机前后左右间距在2米以上。监考机和考试机的操作系统要纯净,各类驱动程序完整,关闭防火墙、关闭杀毒软件,同一个考场的考试机和监考机要处于同一局域网网段,切断外网连接。检查监考机用加密狗授权数额,若不足测试用数需及时更换新的加密狗。测试完毕后可以将笔记本电脑直接带走上传数据,公共计算机机房可以直接恢复教学使用。备测室1-20号座位的备试用试卷应于同考场1-20号监考机分配的试卷一致。另外,需在校园内、备测室、候测室、测试室悬挂“严肃纪律、认真考试”等条幅,在电子滚动屏上显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河北大学考点”等信息。

3.考试过程管理

普通话“机辅测试”具有考生多、批次多的特点,因此,组织考生从候考到备考、再到测试之间的连冠有序就显得极其重要。考生提前半个小时到候测室报到,在候测室内观看“普通话‘机辅测试’考生要求及测试流程介绍”,熟悉考试流程。考生在测试前15分钟进入备测室进行准备,随机抽签确定测试机位号,到达相应座位上准备相应的测试试卷,15分钟后到达测试室在相应考试机上进行测试。测试室工作人员讲解考场纪律及注意事项,引导考生正确佩戴耳机、输入准考证号的后四位,核验考生个人信息,信息无误后等待考试指令。测试系统管理员操作监考机完成“系统检测”、“准备考试”、“分发试卷”、“自动试音”、“开始考试”、“结束考试”、“下场考试”等指令。

4.考场状况处理

在测试过程中,考点负责人及各工作小组负责人要加强巡视,及时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测试室工作人员应加强考场纪律巡视,处理考场突发状况,如考生试音失败、考试机死机、前三题评测失败等。若考生出现前三题评测失败,测试室工作人员需登记考生信息及失败原因,并让考生重回候测室排队准备下一次测试。测试系统管理员要监控监考机运行状态,及时对无法连接考试机、考试机闪断、监考机无法发送试卷、监考机无法收取试卷、加密狗失效等各类状况进行处理,以免影响总体测试进度。

(三)考后环节规范化

1.测试数据管理

普通话“机辅测试”完毕后,测试站负责人与工作人员要及时将各类考试材料回收,及时整理汇总各测试考场的数据和信息,并及时将监考机测试数据上传至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当天测试任务完成后,测试系统管理员就可以将监考机用笔记本电脑连接外网进行数据上传,由于测试数据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上传数据,晚上互联网速相对较快适合数据上传,第二天早上数据便可全部上传完毕。上传完毕后,监考机上测试数据需再保存半年,待本年度测试任务全部评分完毕后,可再选择长期保存或删除。

2.成绩评判复核

普通话“机辅测试”的前三题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评测,第四题“命题说话”需要进行人工评测,需要安排普通话测试员进行第四题评分,而由于考生数量较多,第四题评分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开始评分之前,要组织普通话测试员进行评分专题培训,统一评分尺度,严肃评分纪律,明确测试任务和完成时间,以保证普通话评分公正、公平、高效。评分完成后,学校普通话测试站要对评分结果进行复审,包括“偏差复审”、“一级复审”、“异常复审”等,以保证普通话测试员评分的准确性。

3.证书发放管理

普通话测试任务全部评测复核完成后,可向省普通话测试站申请打印证书。省普通话测试站按照普通话测试任务的批次分彼此打印普通话等级证书,打印完毕后下发到各高校。学校可根据需要将普通话等级证书批量扫描为JPG或PDF格式电子版,用于存档备查。学校按照考生报名信息分学院分班级分发普通话等级证书,由学院教务科长统一领取,做好证书领取记录登记。

4.数据分析报告

根据全校学生的报名情况、考前培训情况、机辅测试情况、成绩等级情况,以及普通话“机辅测试”考务组织情况和普通话测试员的评测复核情况等各类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撰写普通话“机辅测试”年度数据分析报告。通过分析参测考生的生源地因素、专业因素、性别因素等对考生成绩等级的影响,以及考生失分项目,分析原因并总结规律,提高下一年度考生考前培训的针对性和效用性。

5.测试工作总结

通过对本年度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各类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概述全校本年度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状况,总结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为下一年度测试提供改进的建议,以提高下一年度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质量和效率。

6.测试档案管理

普通话测试各项任务全部完成后,应对本年度各批次普通话测试用材料及时汇总、整理、归档,做好档案归结工作。普通话测试工作的档案材料应包括:年度测试计划、测试日程、报名通知、报名信息、考务工作手册、各类测试用表、报告单、数据分析报告、测试工作总结等纸质版和电子版材料。

三、规范化管理

1.完善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是保证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圆满完成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普通话“机辅测试”各环节的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落实责任到人,认识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的重要性、规范性和严肃性,各岗位工作人员按照既定工作程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地完成了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

2.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测试成本

按照国家语委、省语委关于计算机辅助普通水平测试工作的各项要求,学校在保证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前提下,通过不断完善普通话“机辅测试”工作计划,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测试成本,降低人、财、物、时等各类资源消耗。

3.改进工作思路,服务教育教学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借助普通话“机辅测试”来评测学生所掌握普通话能力和水平,分析并总结其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最终还是要有针对性地提升考生普通话能力和水平,因此,开设全校《普通话口语训练》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通过“以测促训”来提升广大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朱荣梅. 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素质确保测试的公正[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94-96.

[2]郑陶凌,伦丽青. 高校“三点四面”普通话培训模式探索[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6):94-97.

[3] 张静雯. 机试背景下的考务管理与普通话水平测试信度[J]. 文教资料,2012(23):58-59.

第9篇:普通化学与无机化学范文

一、社会科学普及和学术研究的关系

社会科学普及和学术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学术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上游,是供给端。社会科学普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下游,是消费端。二者是哲学社会科学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系,是哲学社会科学中同样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由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具有“非直线性”、“非实验性”、“非唯一性”、“非标准性”的特点,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途径、方式、结果比自然科学要复杂得多。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大体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通过学者刊发论文、出版著作形成知识产品,通过读者吸收而转化;二是通过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形式为决策、立法提供建议;三是为企业、地方提供咨询服务。这几种转化形式,高校和研究机构均已纳入科研绩效考核管理之中,学者普遍比较重视。而更重要的转化途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不论高校、研究机构,还是学者个人均没有给予应有重视。由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阅读门槛比较高,很多成果是不能直接对大众普及的。而没有人民群众的掌握,不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学术研究的实践价值就无法最终实现。由于社会科学的价值大多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来实现的,因此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长期的,不是短期的;是大事情,不是小事情;是不可或缺,不是可有可无,它是构建我们民族精神家园的工作,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21世纪是哲学社会科学世纪,社会科学普及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把学术研究的优势转化为社会科学普及的优势,把学术研究的力量转化为社会科学普及的力量,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和智力优势,发挥社会科学普及的主力军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插上理想的翅膀,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社会科学普及与自然科学普及的关系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而言它们尤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构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两大知识体系。同样,科学普及包括自然科学普及和社会科学普及两个方面,它们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广科学技术。在科普工作中,既要注重科技知识的外在功利,更要注重其内在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自然科学普及和社会科学普及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共同构成人类科学知识传播的完整平台,缺一不可。当代科学发展交叉和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很多问题很难用单一的学科来解决,采用多学科协作攻关的方式已是重大问题研究的常用方法。自然科学研究要考虑社会因素,社会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借用自然科学方式、方法来进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样,科学普及工作也不能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割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自然科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有些注定是由少数人掌握的。借助社会科学的概念、方式、方法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更易为群众所接受。社会科学普及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更能增加说服力、更能给群众带来实效。要不断探索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进行“大科普”、“综合科普”的途径和方式、方法。社会科学普及和自然科学普及是协作关系,不是竞争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和人们普遍对自然科学普及比较重视,而社会科学普及则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事情。借助自然科学普及的平台和制度体系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各级社科联组织与科协组织协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科学普及的长远规划、重大事项等,共同开展重大科普活动;二是“借壳上市”,利用全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制定本地《科学技术普及办法》,将社会科学普及的主体、原则、目标、保证等内容纳入其中,为社会科学普及奠定制度和法制保证;三是充分利用自然科学普及平台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自然科学拥有完整、系统的科普平台,这些平台作为公共的科学和文化资源,自然科学可以用,社会科学也可以用,而且社会科学的进入为其注入人文知识、人文要素,也会受到自然科学的欢迎。

三、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的关系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担负着为大局服务和为群众服务的双重任务,这两重任务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为大局服务归根结底是为群众服务,为群众服务是为了充分凝聚群众的力量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二者相互促进,统一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之中。为大局服务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根本要求,关系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方向。包括社会科学普及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事关党和国家盛衰兴亡,坚持正确的方向是党和人民之福,坚持错误的方向,是党和人民之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大局服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始终。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使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永远纳入大局,在大局之中,服务大局。为群众服务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根本目的。为群众服务,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以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就要努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好、普及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适应人民群众多样性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创作更多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开展更丰富多彩、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科普活动,使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要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实际,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四、把握规律性与富于创造性的关系

把握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把握规律性的要求,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才能顺势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作的功效。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思想、有理性的动物,任何一个人都有异于其他人的特殊性。尤其是当今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这就使得把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由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具有非功利性、公益性、大众性的特点,把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规律必须调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科普工作的高度,挖掘科普工作的深度,拓展科普工作的广度,在创造性的探索中理解和把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规律,在规律性的掌握中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创造性开展。把握规律是提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总结近年来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实践,以下几点应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思考和把握的。一是平台牵动,引导社科普及其工作者把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到为大局服务、为群众服务上来。通过公共讲坛、科普周、巡讲、咨询服务等平台,开展主题鲜明,针对性、群众性、实效性强的活动,把自发的科普活动变为有组织的自觉行为;二是基地带动,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通过组建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把高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市民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资源纳入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主渠道、主战场,壮大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力量,丰富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场馆设施;三是培训拉动,提高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举办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骨干培训班,就建设社会科学核心价值体系、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解决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知识储备不足、能力不够的问题;四是工作机制推动,确保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落到实处。要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机制。此外,还要推进社会科学普及立法进程,形成社会科学普及财政投入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工作激励机制等,形成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制度保证。富于创造性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动力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凝聚起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不能自满、不能懈怠,更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圆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之梦注入强大的正能量。要在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这条主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有新提高;要在丰富科普及其工作内容,更好地吸引群众、服务群众上有新进展;要在创新科普工作形式,更好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上有新思路;要在强化科普平台建设,扩大工作容量上有新办法;要在扩大覆盖面,推动科普工作入心、入脑、入户上有新成效;要在健全工作机制,推动科普工作可持续发展上有新举措;要在提高工作水平,发挥科普工作的实效性上有新突破;要在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科普“名嘴”、“名师”上有新建树。

五、有为与有位的关系

“位”是开展任何工作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为”是人们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和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最佳效果。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但我们不能坐等环境和条件,要依靠自身的积极努力,依靠卓有成效的工作羸得人们的肯定,为自己争得必要的地位,并通过有利的地位更好地开展工作,实现良性循环。我们党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本世纪初,同志先后四次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四个同等重要”、“五个高度重视”、“两个不可替代”等重要论断。2004年初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央名义专门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出的文件。党的十七大把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党的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