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人间真情的作文精选(九篇)

人间真情的作文

第1篇: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那是2004年9月的一个晚上,一个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夜晚,寒风飕飕,令人毛骨悚然。母亲单位发了月饼,一下班,她就开车赶去女儿的学校。一路上,她是多么的高兴,因为她即将得到女儿的爱了。好不容易,她到了女儿的学校,看到女儿已经在学校门口等她了,她迫不及待地跑进学校,把那两盒载着她的爱的月饼,双手递到了女儿面前,女儿看着两盒月饼笑了,笑得那么灿烂。母亲也笑了,眼里充满了泪水。

母亲又跟女儿多聊了一会儿:女儿的心情非常不好,因为她辞去了班长的职位,母亲鼓励她,让她好好学习,不要再为那些烦心事操心了。一会儿,女儿的心情好了很多,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了,母亲看着女儿的背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女儿的学校。

这只是因为她得到了女儿对她沙粒般的爱,但是她已经满足了。

她哼着小调来到车前,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三个歹徒围了过来,对着她便是一顿拳打脚踢,她一个人对三个人,明明知道是打不过,但是还是居然奇迹般的凭着毅力打赢了那帮歹徒。在打架的时候心里想着:我一定要撑下去,因为我的女儿不能没有妈!她是打赢了,赢得很光彩,但是自己也受伤了,昏迷了过去。好在救护车来得快,要是再晚五分钟,她就要离开她亲爱的女儿,到另一个世界,看得到女儿,却感觉不到女儿。在抢救的过程中,她嘴里念念不忘的还是她的宝贝女儿,她凭着对女儿的爱,终于战胜了死神的折磨,回到了现实。

她可曾知道,这时女儿还在宿舍里卖弄着她用生命换来的月饼,但是她知道她终于得到了女儿的爱。

星期六女儿从学校回来,姑姑照嫂嫂的吩咐告诉女儿,母亲不小心摔伤了腿,在医院里呢!然后带着毫不知情的女儿来到了医院。天真的女儿看见母亲缠着纱布的腿,瞥了瞥嘴:“你怎么那么笨呢?居然会摔成这样!”女儿的话一句句像刀一样刺在了母亲的心上,脸上刚才见到女儿的喜悦一下子变得空虚了,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可是,天真的女儿又怎么知道,母亲的心:在流血!

母爱是纯洁的,

它是一颗心灵的种子;

母爱是美好的,

它是万罐蜂蜜里最甜的;

母爱是温暖的,

它是万道金光里最亮的;

母爱是千姿百态的,

她有着一切力量,时刻鼓舞着你;

问世间母爱为何物?

第2篇: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王国维 人间词话 真性情 境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采用评点式的词话形式,以“境界”为核心,加之理论上的总体阐发和对作品的具体分析论证。

一、真情真景谓之有境界

《人间词话》开篇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认为境界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景”,而是情与景交融的产物!而真境界毫无疑问是真情与景物的完美结合。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能够描写真景物、抒写真感情的诗歌才能创造出境界。真景,写景妙造自然、体物得神,而非刻板描摹。真情,感情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但是,真景真情不应被肢解,优秀的诗词应寓情于景、意与境浑、意境两忘。讲逼真传神的景和诚挚深切的情统一融合才是最高境界。《人间词话》第七则:“‘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闹”字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弄”字描绘淡云拂月、花枝摇曳,又透露诗人惋惜春色之情。

王国维颇有自信,《人间词话》第九则:“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严羽认为诗歌应该具有特殊的情趣韵味,此“兴趣”指诗歌的情趣韵味。王士祯的“神韵说”倡导诗歌含蓄蕴藉,推崇清远超诣的艺术风格。但王国维认为“兴趣”和“神韵”只是对诗歌审美特征的描述,停留在现象的层面,而他的境界说才探求到诗歌审美特征和诗歌创作的根本。“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人间词话删稿》第16条)。

二、删繁就简才能朴实近人

《人间词话》第三十四则:“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王国维反对用替代字,主张艺术描写形象鲜明,逼真传神,“语语都在目前”。用替代字易致艺术形象朦胧迷离,甚至让读者不知所云。然而,恰当地运用替代字和典故可增加辞语的信息量,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延展作品内蕴。当然,用得太滥太生僻,对于艺术表现是有害无益的。

杜绝“游词”。金应硅《词选后序》:“近世为词,厥有三弊,一是‘淫词’,二是‘鄙词’,三是‘游词’。所谓‘游词’,就是‘哀乐不衷其性,虑叹无与乎情’。”开头所引八句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二、之四)。金应硅认为词有“淫”、“鄙”、“游”三种弊病。王国维则认为“淫”、“鄙”不足为词之病,词之病在于“游”,即“哀乐不衷其性,虑叹无与乎情”,也就是言不由衷、虚情假意。表现了真情实感的《古诗十九首》和五代北宋大词人的某些作品,虽然被世俗之人视为“淫”或“鄙”,但是它们读起来“亲切动人”“精力弥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虽“淫”虽“鄙”但不“游”,就是表现了“真感情”的优秀作品。

三、无矫揉装束之态便是真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关于词创作中提出的两个经典理论。先于王国维,梅尧臣云:“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公安派”的袁宗道在《论文》中说:“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辗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辩也。”两者在讨论创作的达意性“不隔”。《人间词话》:“梅溪、梦窗诸家在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王国维认为姜夔词缺乏对物象景物具体、逼真的描绘。可知王国维倡导艺术形象描绘鲜明生动,不赞赏形象朦胧迷离。

《人间词话》四十、四十一、五十六则便展开阐述“隔”与“不隔”的几个实例。在《人间词话》五十六则中,王国维对写作的达意性――“不隔”给出评判划分的标准,进一步从言情、写景、文辞三方面说明如何达到不隔。“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不难总结,王国维提出词作当中如何做到“不隔”。“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就词的感情而言,真情感人肺腑,使读者心潮激荡不能自已,“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就写景而言,此中描绘的景物能唤起丰富的联想,使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就文辞而言,词句浑然天成,不假雕琢,似初发芙蓉,如行云流水,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地。王国维要求言情真切,写景鲜明,文辞自然。这就是“不隔”或境界创造的艺术要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妙悟自然”,主张通过感性的、直观的方式来把我自然之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处处强调“真”作为“境界”的核心思想。“入乎其内,观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对人生观的看法既要深入探究又要能跳出思维的局限性,从事物的内在和表象两个角度深入地描述。

王国维勇于冲破封建社会的世俗偏见,大胆肯定抒写真情实感的诗词的价值,否定了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的作品、倡导表现真情实感的真文学,反对无病、虚情假意的伪文学。真是境界说的灵魂和生命力,亦是王国维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参考文献:

[1](清)王国维著.人间词话[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第3篇: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一、通盘考虑,统筹安排

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编排了《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四篇课文,展现了为祖国、为他人奉献真爱;同事间的宽容大度;肩负责任的无私无畏;萍水相逢的互助互爱。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真情”,传递“真情”,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真情,感受人情美、人性美。本单元习作,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让学生感受爱,懂得感恩。单元练习中的“诵读与感悟”,让学生诵读汪国真的《我不期望回报》一诗,把阅读、习作、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放飞情智,活化训练,增强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应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整合课文内容,链接课外资源,整体构思,发挥各块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按“整体感知——分部感悟——总结提升”三步来实施。

二、情境导入,感知主题

单元学习开始的“导读”,包括创设情境,指导搜集资料,激发阅读期待;通过自学、小组合作、课堂检测、群体交流,扫除“拦路虎”;读通读顺课文,初步了解本单元所学课文的大意,感知单元主题情感基调。可采取如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师:(屏幕映示:“最美妈妈”吴菊萍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照片。乐曲声中讲述吴菊萍2011年7月7日奋不顾身,徒手接住10楼坠落女童的事迹)同学们看了,听了,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吴妈妈用双手托起了一个小生命,她是一位最美的妈妈。

生:吴妈妈抢救10层高楼坠落的女孩,什么也不考虑,这是母亲最美的天性。

生:其实,吴妈妈也有一个吃奶的孩子,她这样做是人间的大爱。

师:说得好,谁还想说说让人感动的事吗?

生:新疆的阿里木大叔,卖羊肉串帮助贫困孩子读书。

生:聂荣臻将军在抗日战争中救护两个日本女孩的事,让我一直忘记不了。

师:这种不同血缘,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职业的人演绎的亲情大爱,人们称之为——

生:(齐)人间真情!

师:(板书:人间真情)同学们,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字里行间也充满浓浓的人间真情,感天动地,震撼心灵,让我们细细地体味。

2.整体感知,交流感受

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交流、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总结自读方法;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提炼单元主题,提出探究问题;小组进行课文朗读检查,相机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抓住“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要求学生在细读品味时,以此串联,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出“人间真情”的,又是怎样的真情。

三、设计板块,分部感悟

“分部感悟”指分块学习。该环节是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学习活动过程。单元主题教学应注意单元的联系,各篇课文的教学要紧扣主题,有所侧重,甚至进行一定的整合重组。我们在分部感悟阶段设计了五个板块,多层次、立体化地演绎“人间真情”这一主题。

第一板块:负荆请罪,知过必改

品读《负荆请罪》,首先要复习剧本的一般特点,明白阅读剧本的关键是品读人物的语言。然后读第一幕,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言行来感悟其性格特点,并顺势设疑:“廉颇为什么老是跟蔺相如过不去呢?”接着,补充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会”的故事,了解背景,体会缘由。接着讨论:“廉颇的行为对不对?是不是真实的感情流露?蔺相如为什么这样做?他考虑的是什么?”由此让学生明白,廉颇和蔺相如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都出自真情,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衡量。之后,让学生读第二幕,看看:“在这一幕中,廉颇和蔺相如又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廉颇会有很大的变化?他的举动是不是真实的感情流露?他是怎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你觉得廉颇是个怎样的人?”由此,让学生认识到“知过必改”也是人的美德,正是他们彼此理解,同心协力保卫国家,才让人间具有了真情,富有了正气。

第二板块:最后姿势,生死抉择

品读《最后的姿势》,由“5.12”大地震的背景导入,重点品读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身体保护学生的,从而感受正面的形象化描写。教学时还要注意从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来体会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感受后,让他们说说,“谭老师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为什么在那一刹那做出了惊人之举?这是偶然的吗?在生死抉择面前,谭老师让人看到了怎样的真情?”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教师再引领学生抓住文章中的不同画面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比如让学生看着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画面写感受:有的写《一个活着学生的眼睛》,有的写《无情的水泥板》,有的写《他拉桌子的瞬间》,有的写《我看到他“飞身”那刻》,还有写《我听到获救学生的哭诉》……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文中描写谭老师的部分,让“最后的姿势”深深刻入学生的心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如果说廉颇、蔺相如是站在国家大义上演绎真情,可能与你还比较远,但谭老师一个普通教师,却做出了英雄般的举动,你又是怎么看这一‘人间真情’的呢?”有学生说:“正是谭千秋老师的这种姿势,他以自己的身躯,自己最后的能量,救活四个学生的生命,人们说爱生如子,这是爱生胜过自己生命的人间真情。”此课教学后需要拓展“阅读”,让学生搜集抗震救灾中的无数感人事迹,从更多人身上感受大爱无疆,深化主题。

第三板块:海上雕像,伟大灵魂

品读《船长》,先按照“遇险——救援——殉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着重抓住几次船长下达的命令,以及哈尔威船长最后站在船头与轮船一起沉没的镜头,反复诵读,读出船长的巍然屹立,读出船长的深情呼喊,读出人们对船长徐徐入海的敬仰与震撼之情,以此体会“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的真正含义,感受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忠于职守的品质,感悟他的人生追求。接着,让学生比较《最后的姿势》一课中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与《船长》一课中哈尔威船长最后的姿势,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读懂不同的真情,说说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最后,通过阅读课文后的“作家卡片”和《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了解作者雨果坚持正义的可贵,这种为了正义而谴责英法强盗的罪恶行径,不是一种尤为难能可贵的“人间真情”吗?

第四板块:爱之链条,真情传递

品读《爱之链》,抓住文本内容的几个环节,感知真爱的传递。再读读课题,议一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爱之链”为题?仅仅由这三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就能形成这条“爱之链”吗?让学生明白“爱之链”的形成不是因为巧合,而是爱的传递。再进行讨论:“这条‘爱之链’连接的是什么?它就存在于你我之间,你打算怎样让它传递下去呢?”之后,让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续写一段。学生涌动的情流在笔下倾泻,写出了“乔依与妻子”“乔依与他人”“乔依与社会”“乔依与我”等一个个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真情无处不在。

第五板块:亲情之爱,勇敢表达

诵读单元练习中汪国真的小诗《我不期望回报》,要让学生明白,人间处处有真爱,我们需要爱,需要爱的付出,而不期望回报,但我们要懂得感恩。结合本单元习作,让学生回忆父母给予自己的无数关爱,明白这也是一种“人间真情”,然后鼓励学生勇敢地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并用实际行动去感恩,再用文字记录下来,让习作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我们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生:那天,妈妈忙着,我走上前,鼓起勇气大声说:“我爱你!”妈妈吓了一跳,说我:“发神经!”

师:可能是妈妈平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经历,所以吓了一跳。但从中也看出你平时还做得不够。

生:一天,爸爸累着回家,我端来椅子,泡杯热茶,放在爸爸面前说:“我爱你!”爸爸欣慰地说:“儿子懂事啦!”

师:有语言、有行动,爸爸就能接受。

生:妈妈身体不好,硬撑着干,怕耽误我学习。一天,我走到妈妈床前,吟诵“子欲养而亲不待”给她听。我深情地说:“妈妈我爱你!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妈妈流着热泪搂着我说:“孩子我爱你!我永远爱你!”

师:妈妈被你感动了。同学们,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要“做实事,动真情”,要做一辈子实事,表一辈子真情。这样,人间才会充满爱、充满真情。

当学生写真情时,习作流淌的才会真,才是真正的我手写我心。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整体回顾阶段,让学生再结合课文说说,本单元感受到了哪些“人间真情”,并感情朗读课文后精彩片段,把真情聚集、强化。之后,围绕“人间真情”,交流阅读收获,畅谈自己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阅读交流中了解的、生活中经历的和见到听到的真情故事,进一步丰富单元主题的内涵。最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第4篇: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首先,说真话,就是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真正想说的话,而不要揣摩老师或是读者的个人喜好来写,杜绝任何带有功利色彩的写作。引导学生将作文当作与人交流的平台,将自己真实的想法用真实的语言表达出来。抒真情,就是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要无病,故弄玄虚。因为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引起情感的共鸣。这就要求学生时刻关注生活,综合调动各种感官来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体会人类至真至纯的情感,将情感述诸文字,让读者体会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美好的情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训练,我们的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一些要领,有了一点心得体会,他们的文章也有了一些动人之处,现摘录片段如下:

夕阳西下,人影相连……

夕阳将两个人的影子拉长,让这个夜在路灯的照射下变得静谧,让爱的种子迅速萌发、发芽、开花。我在小径上等着爷爷和爸爸,他们的背影相连,像极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里的话,他们笑容真诚,是记忆中不曾衰落的花,他们的十指相连,上演了一场亲情电影。

学生的文笔或许还很稚嫩,还不够成熟,但其中表达出来的情感足以打动我们每一个成年人,让我们在感叹、感慨、感动之余,也能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的心声。学生们都有很丰富的内心世界,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优美的文字将他们细腻的情感表现出来,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引导,在作文中贯彻赏识教育,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与写作潜能。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出很好的作文,甚至成为优秀的作家。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多创造几个亮点,仿佛茫茫大海中的指路明灯,让人眼前一亮。亮点可以是一段好的开头或结尾,也可以是在恰当的位置引用一段名人名言或是一两句精彩的古诗,甚至是一个好的句子或是好的题目,这样,能让读者在文章中体会到你的睿智和才情,让你的文章锦上添花。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个好的题目,一个好的句子,甚至是一个准确生动的词语,也要及时地指出并表扬,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因为好的题目是学生瞬间思想火花的定格,所以我们老师要帮助他们永久珍藏,如《那一刻,我心花开》、《这一天,我化蛹为蝶》、《让流星载你飞翔》、《飘落的夏》等。另外,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出现优美的片言只语,虽是星星之火,我们也要相信终会成为燎原之势。如“我欣赏流星,它用轻盈的舞姿划出一道耀眼的光芒,它的生命短暂却如此美丽”,“你已是我一生的源泉,润我以干涸的视线,柔我以冷硬的心痂”,“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转弯路口关心却不张扬的目光”。这些语句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让我们感到学生们确确实实地用心在写,所以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笔耕不辍,继而取得更大成就。

语文老师都知道,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取得高分,不仅内容要好,更重要的是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即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段等要“不遗余力”地去写好,同时,要能准确地生动地用好修辞格,最好还能“恰到好处”地引用古诗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在语言方面,有的学生善于白描,平凡的文字中有精彩的篇章;有的学生善于修辞,精彩的文字洋溢着青春和才情;还有的学生善于观察社会,用冷静犀利的语言批判社会中的假恶丑。而其实所有的技巧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你的作文能够高人一筹。比如开头,有的学生会写出这样精彩的段落:“清香的阳光洒下来,钻过树叶间小小的细缝,悄悄地落在地上,那碎碎的影像投在地上,明暗斑驳,就像光与阴的交接点,一点一点陷入沉沦。”这样的开头,肯定第一时间吸引人的眼球,使人情不自禁地渴望他接下来的文字。

比如中间的过渡段,有的学生衔接巧妙,很自然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 “他默默地从我身旁走过,心中像是感知到了什么,蓦地转过身去,凝神望着他如风般逝去的背影,眼前却遗留着的跳动的发丝,莫名的味道溢满心间。”比如结尾,好的结尾起到情感升华,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方面,不少学生也做的很好。如“如果说成长的过程中,注定了要将一颗颗年轻心中的柔软期待绞成粉末,凝炼成坚硬的外壳,那么我们必定选择坦然面对,独自承受,没有抱怨,也别问值不值得。”看到这样的结尾,感觉到文章才算是结束了,才称得上是一次完美的心灵之旅。

第5篇: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奥尔罕・帕慕克 《纯真博物馆》 爱情 恋物癖 博物馆

奥尔罕・帕慕克是土耳其著名作家,《纯真博物馆》是他获得诺贝尔奖后的新作。这本小说,可谓是作者熔铸了此生的情感,笔调细腻忧伤,呈现了主人公凯末尔的跌宕凄美爱情故事,用细密的情节和深进浅出意蕴让读者体会到了百转千回的爱情。帕慕克自己称《纯真博物馆》是他最柔情的小说,西方媒体也将此作誉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洛丽塔》”。据称,帕慕克创作完成此部小说用了十年之久。但是,国内外相关研究关注度远远不够,且大多研究集中关注小说的忧伤爱情、博物馆写作以及叙事等有限方面,而小说诸多主题的东西仍然处于“隐秘”状态而没有被深掘。比如,就凯末尔的爱情而言,她为何如此痴迷芙颂,又迟迟延宕与芙颂的婚约,且有些问题自始至终对她说谎?就纯真博物馆而言,怎么理解博物馆的“纯真”,以及博物馆背后的隐喻性?此外,作者为什么将爱情与小物件和博物馆联系起来,这些被“不解疑惑”的主题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揭开男主人公疯狂的爱情、奇怪的恋物癖、纯真博物馆写作的神秘面纱,作者这样写作表明了他的民族情结、身份意识与深层文化觉醒。带有民族日志式和细密叙述的写作方式是为了将文化流逝的现实呈现出来,用物的陈列展现出存在世界里的记忆,而这些通通用这永恒的“时间”来沉淀这伟大的民族情结,恰恰博物馆就是冲破时间洪流、安放民族情结、追思过去的绝佳良地,也是爱之灵魂的徜徉地。痴迷病态的爱情以悲剧收场,帕慕克的“呼愁”气质淋漓尽致地被展现出来;民族日志式写作和日常细密叙述,展现出“民族性”的生活;博物馆则象征了现代化文明和殖民历史印记。只有我们剥去唯美爱情故事的表层之后,《纯真博物馆》的这些文化意蕴才能浮出水面。

这是我看过的最让人痴迷、沉醉、心痛还能体会到痛失所爱的幸福与感动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迅速相爱,感情急剧升温,如胶似漆,但却在相恋43天后女主消失了339天,凯末尔在这段芙颂消失的日子里就像行尸走肉一样随处游荡,追寻、思念、痴迷于芙颂接触过的一切,以平复失去恋人的伤痛。之后的94个月、409个星期、2864天中去了芙颂家1593次,还积攒了4213个女主的烟头,还有不计其数的香水瓶、手帕、顶针、发卡、纸牌等各种小物件,并存放在男主建的“纯真博物馆”,从此凯末尔将它作为追思的场所,“依恋着这些浸透了深切情感和记忆的物件入眠” [1]甜蜜的时光。芙颂消失的日子里,凯末尔追随她哪怕是像她的影子。同时又目睹了另一个伊斯坦布尔,街道被民族主义分子炸坏了,夜晚也因军事而阴郁。相爱的光景里,又体会到了一个土耳其贫困家庭的真实生活。爱人离世后,他建成了放置、追思和平复那份纯真之爱和伤痛之感的博物馆。从头到尾,作者倾力灌注了爱情这一主题,根本无意渗透其他任何深意,而我们普遍认为越是纯粹的爱情,背后就越是容易隐喻更深刻的内涵。

其次,海德格尔曾说过:“物凝聚了存在者的心思、筹划和劳作,它向人们敞开了存在者的存在世界。”因此,关照物可以呈现世界。作者也在《纯真博物馆》中说:“我会觉得,在这里边缘的街区,铺着鹅卵石坑坑洼洼的街道上,在汽车、垃圾桶和人行道之间,在灰暗的街灯下,在那些用一只半瘪的球踢足球的孩子们身上,我能够看见生活的本质。”[2]我们就能了解到了“博物馆”搜集的所有物件都是凯末尔用来追思曾经美好存在的媒介,这也是男主为什么迷恋物件的原因了。有研究专家称帕慕克的这种写作方式为“物件叙事”,这样可以达到三种效果,一是凯末尔可以用不断“收集”物件的方式,达到透视了解芙颂并且缓解相思之苦的目的;二是,收集的物件可以充当幻想成芙颂来满足自己的媒介;三是,陈列的物件也代表了历史进程,铭记了现代化发展。换言之,物件叙事让我们多维度地看出了隐藏的秘密,我们能从芙颂客观被窥视转化到了叙事背后空间世界的变化,这也达到深层隐逸殖民意识的目的。

帕慕克认为“纯真博物馆”有两种,一个是自豪的,自豪地展现民族的权力和荣耀;一个是自卑的,试图隐藏他的收藏物。[3]我们注意到《纯真博物馆》好像在重复一个这样的主题――不可替代的逝去的世界。而《纯真博物馆》的内在隐喻性也很明显,作者想向世界宣告土耳其民族是自豪的民族,日常生活平凡中的美依旧让人自豪,伊斯坦布尔一切过往美的历程也是自豪的。本尼特曾说过:“博物馆“之间的新关系:至间与视觉,公众不仅看到为了审视而安排的展览物品,而且同时还看到自身,因而使建筑限制任何容易粗鲁化的原始倾向。”就这样,帕慕克将博物馆用“纯真”来加以修饰。帕慕克在博物馆收藏中将物件分为张扬型和私密型,这也反映出博物馆的意识形态在对展品上有充分的选择性,分别对应着西方文明式的收藏和非西方文明式的收藏。

最后,博物馆都是事件发生之后承建记载的地方,参观者在这里像是身临其境,没有时间的界限,徜徉回顾过去,这里时间抚慰着我们往昔岁月里的伤痛,陈列里面的琐碎、细小的物件,连同曾经迷失的自我的爱情之路以及冠 “纯真”之名的博物馆,都诗情画意般充满着秘密与灵性。在这博物馆里,也许我们能得到真正的慰藉,并不是因为某件惹我们喜爱的物件,而是在这个没有时间界限的空间里,,我们会把它当成是一个怀旧的、历史的、他者的、生命的神圣展现地。珍藏宝贵的物件是博物馆的意义所在,而真正的意义是物件代表着文化历史的记忆,帕慕克用博物馆来作为小说的中心,不也正体现出了土耳其民族文化具有的开放大气的姿态吗?

《纯真博物馆》既算是追思的小说,也算是身份迷失的小说。女主人工芙颂出场时,欲望和窥视也就出场了,她也是迷失的个体,身份离散的代表;女主人公芙颂不出场时,就是追思在场、物件在场、文化在场。他们的爱情既深刻又缥缈,沉浸在追思中看不到希望。男主人公凯末尔更是集合了多重身份:现代化的化身、殖民意识的隐喻、精神离散者,整个现代化的旅途中充溢着伤痛、心酸和暗潮涌动的起伏。在《纯真博物馆》中不管是爱情故事,还是博物馆物件的展览,我们都不禁想起斯皮瓦克曾经的质问:底层人会说话吗?而我们读者也被时间的在场性带到了现代化的历史场域去质问。“纯真博物馆”的伟大性和隐秘性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呈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纯真博物馆[M].陈竹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第6篇: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教学目标

1.

选择合适的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

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写作手法,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

重点、难点

重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把事情写具体,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突破方法

在选择合适的事情的时候,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材料。[来源:学科网]

难点

在描写事情发展的过程中,写出情感的变化。

突破方法

对比本单元的习作例文,学习如何通过心理描写来写出情感的变化。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来源:Z|xx|k.Com]

课时安排

建议1课时。

[来源:学。科。网Z。X。X。K]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选择合适的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

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写作手法,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师:有人说“感情是文章飞腾的翅膀”,真挚的情感是文章的生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写作中表达情感有多种方式。这节课,我们将会把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研究立意,交流素材

1.

小组交流。阅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交流课本上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你有过课本上第54页的这些感受吗?

什么事情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2.

拓展思路,指导选材。

(1)学生在稿纸上写下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感受,确定好自己要写的素材。

(2)小组内互评所选事例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否富有真情实感。

3.

教师小结。

(1)选材上,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来写。围绕某一词语展开联想,说说自己想到了哪些事例或场景,并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拓展思路。

(2)内容上,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将事情写具体。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自己选择的事例和情感体验进行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发言,开展全班交流。

(3)表达上,文章应表达真情实感,运用心理描写表现内心情感的变化。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精读课文《那个星期天》一文中心理描写的段落,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写作手法,将心理活动的变化写具体,突出人物情感。

三、巧用例文

根据所学习作例文,引导学生梳理习作方法。

(1)直接抒情:可通过内心独白等心理描写、善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直接抒情比较直白、热烈,多用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判断句、陈述句等,同时经常会在句中使用感叹词。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例如《别了,语文课》中有一段“我”的独白:“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这段内心独白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我”的心情。

(2)间接抒情:可融情于人、事、物之中。它往往借助叙述、描写和议论抒发感情。如《那个星期天》一文间接抒情,描述了“我”一天的心情变化。作者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和景物当中,在叙述中自然地流露感情。

(3)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让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如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以内心独白的形式直接抒发情感,同时又用具体事例写出了“我”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感悟习作例文的具体句子,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具体。[来源:学&科&网Z&X&X&K]

四、点评写作,修改誊写

1.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

写好后,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3.

小组交流习作,互相修改。

4.

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教师点评。

小结:文贵于真,写作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在习作中,情感的抒发要自然,水到渠成。同时,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互配合往往能让文章产生更强的感染力。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要将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手法运用其中,让文章富有生命力。

板书设计[来源:学科网ZXXK]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情感体验

直接抒情:内心独白 善用修辞

间接抒情:融情于景 融情于事 融情于物

教学反思

第7篇: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一个强壮的儿子,背上是一位清瘦的母亲;一位时尚的母亲,背上是一个胖乎乎的儿子,他们慢慢的、稳稳地走在乡间的田塍上,落日的余辉映照着金色的菜花,田里的冬水咕咕的冒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朋友,这不是电视剧,这不是作秀,这是一家三代四口在初春时节在南方的田野散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近十多年来一直保留了这篇我们重庆本土作家莫怀戚的诗意散文《散步》,尽管这篇文章我已经教了五六届学生,但是我一直不敢说我真正的读懂了它——每读一遍,我都在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因为它透显出来的语言美、哲思美,因为它对中华美德的传承,因为它散发的清新淡雅的芬芳,尤其因为它对真性情回归的呼唤……

文章行文思路其实非常简单明了: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在田间散步——选择的分歧——消除分歧——我和妻子分别背上了母亲和儿子。如此简单而平凡的小事情,何以打动读者?何以不落俗套?莫怀戚不愧是一名大家,因为他本身的真纯。

首先让我们感到震颤的,是人们熟知而淡漠了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这个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美丽话题,今天依然还强烈的激荡着良知未泯的人们。面对我们今天这个时常被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强烈冲击的社会,看到《今日说法》不厌其烦反复播出呼吁要孝敬老人的案例,碰上托词事情多工作忙没来得及兼顾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成功人士”们,我这里真的好想劝他们泡上一壶茶,静心的品读品读《散步》。当然若能够携上自己的爸妈妻儿,也像作者一样,漫步乡间河畔,其乐融融,何其美哉!其实,曾几何时,我们疏忽了父母的安康,孩子的成长,亲友的问候,老家的变迁……莫怀戚先生让我们重拾这枚闪光的珍珠,以它的熠熠光辉洗濯我们曾被蒙蔽的心灵。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就非常赞赏中国人的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说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英国哲学家培根先生也曾说过:“哺育孩子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还说关于这一点,只有中国人做得更好。说实话,就连写到这里时我仍然感慨万千:是什么让我们国人在短短的几十年流失了老祖宗几千年沿袭的珍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在抱怨待遇的时候,我们在只注视“优生”的分数的时候,我们在迅速上完课文抓紧时间指导练习的时候,是不是忘记了文选中的人性之美,忽略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呢!

当然让我们流连的,还有文章散发出来的清新淡雅的芬芳的语言和富含诗意的景物描写。“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毫不矫情的莫先生,如此朴实的语言却显示着他语言的机智,丰富的内涵,的确耐人寻味。我也许算是一个较传统的学究吧,不然怎么就不能接受“父母听我们的话”的说法呢?反复品味之余,似有所获:父母老了,我们肩上的担子重了,我们该接过父母的接力棒了。我们是不是该多陪陪他们,多与他们交流,多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了呢!“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妙语,多么活泼聪颖的孩子,多么和谐温馨的一家人。像这样互相映衬、饱含情趣、不乏哲思的充满对称美的句子,文章中简直俯拾皆是,让人美不胜收。轻轻的吟咏课文,就如同与作者一道漫步田间,就如同与家人一起流连公园,就如同回到童年“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当然,真人真事真性情再伴以南方初春充满勃勃生机、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这幅画面是不是就自然让人叹为观止了呢?文章第四段“新绿随意地铺着”,“嫩芽也密了”,“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作者看似随意的几笔勾勒,一幅鲜活生动的散步背景图就跃然纸上了。“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生命是什么?结合上下文看,不难发现:生命就是关爱,是呵护,是传承……真的人,真的景,真的情,真的思!自然还有文末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其间和蔼的母亲,聪慧的儿子,贤惠的妻子和孝顺的丈夫,无不流动着和美与真的性情。

第8篇: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真情的要求,实质是文章审美价值之生命力所系,关涉到文章感染力的根源。“书愤”的主张,更昂扬着反封建的批判战斗精神,闪耀着民主的光芒。这些要求和主张,不但在我国古代杂文中有充分体现,也得到了代表我国现代杂文正确方向的鲁迅的肯定与赞扬。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引刘勰“稽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的话,对稽、阮的文品作了肯定。“师心”,就是讲真话、诉真情;“使气”,就是“书愤”之意。鲁迅还在《小品文的危机》中,对唐末小品文的“书愤”精神作了赞扬,说罗隐的《谗书》,“几乎是抗争愤激之谈”,说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而根绝矫情的意义,一方面在于摒弃无病之作,一方面在于抵制欺世媚俗之作。明代公安派的袁宏道就说过:“(文)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一切文饰矫情的文章,都不可能有生命力,杂文亦如此。相反,诉诸真情与体现“书愤”的古代杂文,虽可能不容于当时,却往往成为传世之作。

与李贽同时代的宗臣在《报刘一丈书》中,通过给一位刘姓长者的书信,揭露了当时所谓“上下相孚”(信任)的污浊与丑恶,说有一个“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的人,为了巴结权门主人,不惜对看门人“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在期盼主人召见的等候中,又不惜“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经过如此两次三番钻营受罪,好不容易盼到主人召见了,“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此人行了贿即拜揖辞去,但自权门家大喜奔出后,“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意!’且虚言状”。可听了这话的人,就对他心存敬畏了。而受了贿的相公以后如偶然间对人说起这个行贿者“某也贤”,那么听话的人便也附和着称赞这个人了。这就是当时的所谓“上下相孚”!故此文在对奴才小人上谄下骄的丑态、对权门相公装腔作势的伪君子面目无情地揭露后,作者以一腔悲愤之情,表达了自己绝不与这种官场龌龊行径同流合污,立志坚守节操的态度:“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剌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文章还说自己明知因这种举止作风,才“常不见悦于长史”,却抱定了“愈益不顾也”的决心。当时,正值奸相严嵩父子擅权肆虐,一般士大夫阿谀献媚,干谒求进,奔走于严氏之门,搞得上层社会一派乌烟瘴气。宗臣此文,便是深感于此而发,它不仅对官场的腐朽险恶与人情世态的虚伪作了痛快淋漓的嘲讽,也直言无忌地书写了作者胸中郁结的垒块,表达了一位正直文人批判黑暗现实、守正不阿的可贵立场,这也就是诉真情与“书愤”的积极意义。宗臣虽因此文触犯了严党遭致贬官,但历史大浪淘沙,严氏之流很快成为人们心目中一堆粪土,而此文则将永远作为一代名文而流传不朽。

今天,受到人们崇敬的“鲁迅风”精神,所最可宝贵的风骨之一,就在于鲁迅处于黑暗的旧中国时,他的杂文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优秀文艺家们诉真情与“书愤”的精神。

第9篇: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

初三学生还有半年就面临中考,时间非常紧,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让每个学生作文都提一挡,是摆在我们每位初三老师面前的重任。我认为应给学生以范文的借鉴(选材、结构、立意、语言),在阅读文段分析文章时教师给学生思想上的启发、提升,让学生积累语言,同时教师更应予以写法上的指导。这里谈一谈我个人在初三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确立新颖别致的标题,吸引读者眼球

现在的作文要求比较宽泛,多是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这就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作文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新颖别致的题目会让读者眼前一亮,使人一见钟情,反映出作者的文学和思想的造诣。如何确立记叙文的题目呢?

1、形象概括意蕴。这类标题多用象征手法,符合文学的本性。著名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标题有《红高粱》、《城堡》和《老井》等。中考的标题有《攀登》、《窗口》、《我的脚印》和《我愿做只小蜜蜂》。

2、指出作文内容,即题材范围。如范文标题《妈妈眼里的我》、《深情厚谊》和《记一次升旗活动》等。

3、与主题有关的一事一物,或人物语言。如《______的回忆》、《书包》和《压岁钱》等。

4、人名、地名、时间等。如《母亲的爱》、《放学路上》和《我在星期天》等。

5.直接标明主题。标题是一个判断句,有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和宾语。如《做一个的______青年》。

6、设问、反问、感叹以显示主题倾向。如《母亲真爱吃鱼头吗?》和《让种树人再多些吧》。

7.提出问题,引起深思。如标题《这种做法该不该提倡》和《最美的东西是什么》。

二、精心选材立意,巧妙布局谋篇

1、选择较小的切入点。话题作文,写作范围一般都十分宽泛,但要想作文出彩,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定“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五六百字左右的篇幅内定出立意鲜明、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

2、材料新鲜。记叙文的选材,是写好记叙文的重要因素。文章的材料好比建造房屋的材料,但文章对材料的要求永远是“力求新鲜”。想想就可以知道,假如一位阅卷教师连续不断地看到“歌颂蜡烛”的文章,他会怎么判分。所以新鲜的材料是记叙文获得高分的基础条件。 转贴于

3、内容真实。与“材料新鲜”一样,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牢记: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我们所谓提倡的“艺术的真实”实际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

4、构思精巧。记叙文要写得精彩、写得让人难以忘记,就不得不在文章的构思上下工夫。一般说来,构思精巧的文章,一定是“以小见大”的,也一定是“选材新鲜”的。如一名学生写作文《留下》就完全以精巧的构思取胜。全文由三个电话留言组成,记录了非典时期一位姑娘的父母、男友、朋友的三个电话留言,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构思在中考作文中实属凤毛麟角,自然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构思的范围不能局限在内容或形式,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遣词造句都可以纳入。在作文之前,审好文题之后,构思就应该开始了。

三、运用多种技巧,力求生动感人

1、调动多种感官,运用艺术通感

(1)运用多种感官:如:一学生作文《雨让我陶醉》:“雨落在地上,‘开’出朵朵美丽的花,美极了。”(视觉)“嘘,闭上眼睛听那雨声!那是天使在歌唱,那歌声悠扬婉转,乃至心也跟着跳跃,跟着舞动。尽情地接受雨的祝福吧!”(听觉)“咦,一股清幽的泥土香味随着呼吸进入身体,融化在心里,舒服极了,身体仿佛在清香里拂动,正飘向天空,遨游星河。”(嗅觉)(感觉)

(2)运用艺术感官:《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借用听觉之感写嗅觉)

2、环境烘托,景物渲染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3、自然真切巧抒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要把文章写得感动人,以引起读者共鸣。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含蓄却真切,即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叙事抒情等。也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倾泻出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即直接抒情,如呼告式、顿悟式、反复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