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

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精选(九篇)

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

第1篇: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

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社交媒体的夹击下开始下降。社交媒体使得那些名人明星成为了一呼百应的自媒体,例如新浪微博粉丝数超过2500万的姚晨,其每一条微博的受众都远超过微博拥有最多粉丝量的纸媒《新周刊》(580万)。

对于中国的企业乃至政府机构来说,社交媒体几乎改写了原有的危机管理和公关手册。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品牌危机和公信危机的高发地和扩散地。博斯公司基于长期为客户提供品牌运营咨询和新媒体属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社交媒体的种种属性决定了“微博时代”的公关要遵循如下三点新的范式。

“+0”时间的事件处理机制。由于社交媒体的信息即时性,危机事件一旦爆出,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被大量转发,造成巨大的影响。相关企业或者政府部门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并给出能够被公众接受的合理回应是社会媒体时代最大的关公命题。“上海地铁追尾事件”的解决方式值得借鉴,相关追尾微博7分钟之后,上海地铁就马上做出回应并相继事件跟踪信息,如此密集和公开的信息为事件的平息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空间和社会谅解空间。

信息公开和管理机制。在自媒体时代,企业或者组织内部信息的边界变得模糊了。从企业高管,到普通员工,再到供应链上下游的利益相关者,哪一个都有可能有意或者无意地成为事件中的信息源。因此一旦事件发生以后,在“堵”的心态指导下的不理不闻、摆平媒体已经不适用于自媒体爆料者的“大海”。相关企业或者组织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的企业信息公开和管理机制,对于企业或者组织内部信息进行系统的分类。当然,企业一定要放下自身的傲慢,放弃企业内部信息安全性的想法,去建立一整套信息分类和危机事件处理的公关机制。

信息沟通过程中的双向性和平等性。社交媒体时代,从订户百万的主流媒体,到粉丝千万的明星、意见领袖,再到三五亲朋自娱自乐的普通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虽然被关注度差异巨大,但是从转发、评论到关注、被关注,账户与账户之间是平等的,这种平等赋予了不同账号之间交流语境的平等。因此在发生危机事件以后,信息寥寥的官方说辞、冰冷的说教、牵强地推卸责任往往都会给已发生的事件火上浇油。如果公司能够在事件发生之后认真与消费者沟通,真诚地解决问题而不是雇佣公关公司妄图化解燃眉之急,未必不是一次很好的品牌推广和品牌营销。

第2篇: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

一.电子邮件中添加社交媒体链接:

1.在邮件中的什么位置添加?添加位置可以无处不在,电子邮件的头部,底部,文章名边,或段落边,甚至还可以置放在主题行中。为确保更好的效果,也可以在邮件模板发送之前先测试一下,看看什么位置更能引起注意?!

2.添加哪个社交媒体的链接更好呢?毋庸置疑,最流行的,最常用的,最活跃的,最具吸引力的社交媒体链接效果最好!

二.在社交媒体中添加注册电子邮件通讯链接:

第3篇: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社交媒体;运用;大学生;影响

社交媒体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是在新媒体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宽泛的概念,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连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相互联系建立社交关系的网络平台,同时也可以信息和提供服务的传播媒介。严格意义上说,社交媒体就是利用包括互联网媒体、移动客户端媒体、数字化终端媒体等形式,区别于传统社交形式而形成的网络平台。

一、社交媒体运用的特点

社交媒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为社交媒体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传播媒介形式,所以社交媒体表现出其独特的时代特点和特有的价值体现,运用社交媒体呈现出的核心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价值体现

社交媒体是有价值信息的传播载体,信息的价值在于受众群体的关注度,以及有价值的信息传递时间、传递条件、受众群体关注的心理反应等,而运用社交媒体恰恰可以提供载体、传播以及反馈这样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同时,社交媒体传播具有成本低廉、快速高效的特征,可以带来巨大的价值效益,这就是运用社交媒体潜在的价值体现,而这些综合因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运用社交媒体的基本价值。

2.个性体现

个性化体现是通过社交媒体所特有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观念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使用者可以在自己的社交环境设定个性化的平台、界面、空间等,也可以利用嫁接模式、检索模式、链接模式等来扩大自己的社交群体。这使得社交媒体的运用不但具备了特定的空间、特定的传播手段,而且也体现了特有的个性化。

3.效应体现

运用社交媒体所产生的效应是可以预测的,是可以设定结果的。社交媒体具备辐射面广、选择性强等特性,这种特性可以影响受众群体所产生的效应,如接收时间、接收内容、选择结果等方面,受众群体也会因为这种效应产生变化。社交媒体的运用甚至可以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社交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的时机和环境下也可以形成主导效应。

4.生命力体现

社交媒体一出现就具有超强的生命力,近几年我国互联网平台发展迅速,各种传媒平台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在社交媒体方面更是突飞猛进、成果丰厚。由于在社交媒体领域中各类细分媒体的不断出现,各种平台嫁接层出不穷,这也显示出社交媒体生命力的延展性和多样性。同时另一个层面的生命力也体现在社交媒体运用的模式和概念上,这种新环境下的模式和概念将会使社交媒体不断延续下去,并得到创新发展,这才是其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二、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的现状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1],保持低速增长。与之相比,社交媒体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在针对社交媒体网民学历结构调查中,发现大中专以上人群中普及率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比例接近饱和,占网民总数的55%左右,其中大学生一直在网民总数中处于主导地位,占网民总数的25.5%。由此可见,社交媒体运用最广泛的“受益”群体就是在校大学生。

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网龄3―5年的和网龄5―8年的平均占到42.5%和33.4%,可见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运用的普及性。另外对于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上网时间的调查,每天少于1小时的所占比例为11.3%,3―5小时的所占比例为20.5%,5小时以上的所占比例为16.5%,这再一次显示了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运用的依赖性。

运用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调查显示:手机客户端社交媒体跃居第一位,占43.5%,其次是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占42.5%,而利用传统的报纸传媒和电视传媒分别只占到8.4%和5.2%。[2]由此可见,运用新型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占有绝对的优势。

关于社交媒体运用目的和内容的调研显示,大学生选择用社交媒体来获取学习资料的占17.7%,用来获取资讯的占15.2%,用来即时通信和联络的占45.9%,影音和网络购物的占14.6%,其余用来游戏的只占到6.6%。这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运用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方式,而且在社交内容上面主要集中在微博关注、社会时讯、交友平台、QQ、微信实时通信,以及亲朋、好友、师生、同学之间的朋友圈互动,这进一步证明了社交媒体运用的多种社交形式已经成为大学生之间主要的交友和联系工具。

三、社交媒体的运用给大学生带来的变化

(一)运用社交媒体目的多样化

调查显示:“结交了更多朋友,丰富了大学生活。”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了这一答案。然而调研人员还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交媒体的介入,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获得了大量的资源信息,也了解到了更多的社会状况和需求情况,这样一来,大学生在社交媒体选择的目的上也趋于多样化。其中18%的大学生选择“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社交媒体平台作为首要运用目的,还有30%的大学生选择“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为社交媒体平台运用目的。

另外,通过对不同年级和系别大学生的对比,调查人员发现,低年级大学生多选择以丰富大学生活为主要目的的社交媒体平台,不少大学生都会运用社交媒体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创建自己的朋友圈,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而高年级大学生则更倾向于寻求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媒体平台,其中不乏运用社交媒体平台搭建自己的营销体系,或者是运用社交媒体发挥专业优势,更早地服务社会。这些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了解到了即时的资讯,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这也就使得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的时代背景下,目的性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化了。

(二)运用社交媒体转变社交方式

在调查中,约5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最有效果、最有现实价值的社交方式,是以寝室为中心的传统“面对面”社交。然而实践证明,在大学生中运用社交媒体形式的网络论坛、微博来获取资讯,运用QQ、微信作为联系工具的两类人群分别以36%和58%的比率占了主导地位,远远高于6%的大学生“寝室好朋友”为主的传统“面对面”社交。

这一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的运用转变了社交观念,大部分学生不再抱有狭隘的交友观念,转而追求建立更加广泛、多样的人际网络,通过运用社交媒体产生的新兴社交方式正逐渐被大学生接纳并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

四、社交媒体的运用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运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社交媒体的运用对大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确实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

1.时效性强

社交媒体的运用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获取各式各样的资讯信息,也可以搭建多种内容的社交平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性地进行选择,这些媒体形式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简便、更加快捷、更加直接、更有时效。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最需要的内容,打破了空间、时间的局限性。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提供讨论、对话、提问、交流,把相关人员无形地联系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沟通,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展了人际网络,使大学生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到最有价值的资讯。同时,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平台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来经营自己,更早地建立社会关系网,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信息量大

运用社交媒体获得的资讯,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和纸质媒体,新的数字技术引起工业化革命,网络把世界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掌握全球的资讯。例如了解国内外各高校的研究课题、教学内容,也可以查阅各大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还可以下载专业书籍和教学文件,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量。

3.传播广泛

社交媒体平台的运用,使传统社交的“点对点”形式转变成“点对面”形式,可以满足大学生各式各样的需求,方便了大学生的交流,还可以信息,做到快捷有效,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将是成倍扩展,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百科,也可以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成果,大大扩展了大学生的社交领域。

4.形式多样

社交媒体自出现以来,就以多样化的服务平台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各式各样的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交友平台、购物平台一直都是大学生们最热衷的选择,通过运用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大学生们甚至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模式,只要利用各种客户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聊天交友、关注新闻、选择购物等,也可以为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送去祝福和礼物,大大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使大学生的社会活动扩展到校外甚至全世界。

5.社交灵活

对于社交媒体的运用,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6度分割理论,认为世界上两个互不相识的人需要建立联系,平均只需经过6个人就可以结识。目前非常流行的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平台就是基于这个理念应运而生的,这个平台就是通过朋友来结交新朋友,只要在网站上注册,通过相关资料就可以找到许久未联系的朋友甚至是小学同学,这种功能是非常强大的,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办到的。同时随着QQ和微信的运用,更加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两个陌生人甚至可以在不同的地域直接对话,进行实时交流,从而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交灵活度。社交媒体的微博平台,大学生可以交流思想,发泄情绪,关注话题,也可以随时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可以展现自我风采,吸引更多的朋友关注自己,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

(二)运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于社交媒体而言我们也要用正反两方面的角度去看待,运用社交媒体带给当代大学生新的体验和变化,但是也会带来诸多消极的负面影响。

1.沉溺网络,脱离现实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不排除有些大学生思想意志薄弱,面对形形的社交媒体平台和客户端,极其容易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经过调查,在经常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上网时间过长,从而直接影响到学习和工作,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高达34.6%,而在不经常使用或者是从不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该比例只占到7.6%;另外调查还显示:经常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在不上网时经常会惦记上网的比例达到60%,而在很少上网或者是从不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该比例只占到6.3%。由此可见,过度关注和运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网络依赖综合征,也就是“网瘾”,这样一来,这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平台的时间多了,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工作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从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这类大学生忙于经营自己的网络社交平台,却疏于与亲朋好友建立面对面的交流接触。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交媒体毕竟还是依托网络存在的虚拟形式,虽然它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机会,但是依然是无法代替现实社交活动的,当代大学生也不能过于相信和依赖社交媒体的存在形式。

2.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大学生在运用社交媒体过程中,“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大学生的朋友圈或者是交友平台上的好友动辄上百人,有时甚至上千人,这里面很多都是兴趣相投的陌生人,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大学生甚至没有真正的朋友。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他们讨论的话题大多是兴趣观点、生活琐事、网络动态等,喜欢及时更新自己的网络内容,晒出自己的生活和动态,从而吸引朋友们的关注。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虚荣心,弥补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但是这样的交流都流于表面,很难形成深层次的互动。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运用社交媒体的网络虚拟性强,使得社交本身就掺杂了很多不可靠因素,尽管很多社交平台是采用实名制的,但是大家依然是陌生人,这始终没有面对面的交流真实可靠,所以交流的话题一般都流于表面,同时社交平台上的话题更新快、随机性强,使得很多话题没有时间思考就被新的话题覆盖了。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虽然追求个性自由,但仍有内心的自我世界,在社交媒体的交流平台上面对大多数的陌生人很少会敞开心扉真实面对,也很少触及深入的话题。于是导致热衷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觉得网上交友很容易且很轻松,无须牵挂与担心,更不用承担责任,只要退出社交网络平台就能全身而退。这样一来,有些大学生甚至将这种错误的社交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同情心下降、承诺感降低、随意性增强,更加缺乏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3.不良信息侵蚀,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对运用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没有相关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制约,这就给有害的部分信息提供了传播平台和可乘之机。另外,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各种思潮和言论往往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腐朽文化的侵害。同时部分大学生以“恶搞”为乐趣、以“戏谑”为时髦,崇尚“非主流”,以此作为逃避现实、推卸责任的借口。社交媒体平台让部分大学生感到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现实,不受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网络的自由与社会的责任之间出现失衡,产生道德失范,做出不讲诚信、散播流言、恶意诽谤等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五、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

(一)正确引导大学生与社交媒体运用的关系

大学生面对社会,通过合理的社交,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也是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保证。要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处理社交媒体运用的关系,无论怎么运用社交媒体去丰富大学生活、或者是获取信息,它们都是一种方式和手段,社交媒体的运用具有形式多、交友广、更新快等特点,而传统社交真实可靠,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感知对方,情感互动,在不同的场合下也可以锻炼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又是网络社交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大学生要合理运用社交媒体,发挥社交媒体网络的优势,从中获益。对于部分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应该对他们深入了解、耐心引导,找出其依赖网络的原因,并适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走出困境。

(二)培养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的法律道德意识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运用环境下的道德意识培养,首先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律的“真空”,在网络上法律的界限也是不能跨越的,要搞清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同时也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不受网络侵害。其次,道德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要从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开始,要加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大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教育。我们要帮助大学生培养辨识能力,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导向。另外,在运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坚持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做到诚实守信、严格自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社会责任感和网络道德素质自觉深化到自己的媒体社交行为中。

(三)将社交媒体运用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大学生群体运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看到其积极意义并将其结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是保持与时俱进的需要。同时通过运用社交媒体平台,我们也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所需所求,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生俱来的优势,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之间的平台和纽带,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运用社交媒体这一平台和学生实现良性的互动。另外,还要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平台,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这样一来也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面对社交媒体带来的变化,提高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媒体平台技术,如此,才能适应当前社交媒体的发展需要。

六、结语

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并不是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恰恰相反,现实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尽快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环境。作为中国社会将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的运用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社交媒体在中国普及和使用是不可逆转的,对社会进步是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在当今社会中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是“与时俱进”,社交媒体的运用将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率也将进一步提高,我们也肯定社交媒体的运用和发展将会对大学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也会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参考文献:

[1]辛文娟、赖涵.微博、SNS与大学生虚拟交往需求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2(2).

[2]苏滨.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2(5).

第4篇: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

关于受众

无论是开通一个新网站,还是在现有的媒体项目中新增社交媒体的特别版块,你都必须仔细思考受众。用户是各种社交媒体网站的根本所在。所以评估如下的事项:你的受众是谁?花些时间来定义你的目标市场所在。考虑如下因素:

人口统计学。何种特征能够描述你的市场,如家庭收入、地理位置、年龄、教育、职业或者家庭构成情况?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消费心理学。你的受众还有哪些其他特性?有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这些可能和工作有关,像IT业,或者与爱好有关,如手工编织。

行为。用户的在线行为是如何透露出他们兴趣的?他们使用特定的产品或内容吗?他们阅读白皮书或者观看视频吗?

怎样让受众参与进来?

让上传和分享变得容易起来。举个例子,对用户而言,给内容评级或者上传图片比用文字更容易表达自己。

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地参与,它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浏览者会思索,“这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是不是因为参与意味着成为某个网络社区的一分子?获得反馈?拥有一个可以发言的公共论坛?赢得尊重?被聆听,或者某些其他原因?

允许参与者就网站的功能给你以反馈。在网站发展的初步阶段,这非常重要,参与者会告诉你他们想从你的网站得到或需要什么,以及对那些不能发挥作用之处的抱怨。

引入社交媒体时需要考虑的要点

就网站对用户上传内容的最大接受限度,经过谨慎思索后做出规定,为网站管理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程序。ITtoolbox的George Krautzel指出,这必须谨小慎微,不过也并不意味着它需要在你的网站上成为明白的标注。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做好迎接在公众面前失败的心理准备,因为社交媒体需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对于一些公司而言,这可能很难接受。就了解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你目前所能达到的程度而言,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洞察有关变化的发展。随着网站的发展,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和挑战。社交媒体并不会“建造了它,人们就会到来”。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才会培育并且保持网络社区的扩展壮大。承认构建社交媒体网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测试新的方法以改进网站。按照Spiceworks的Jay

Hallberg的说法,至少需要三次以上的尝试,才能够令每个职能体妥当运作。

不同的盈利模式

社交媒体提供了多种盈利模式,包括:

广告。社交媒体,尤其是针对利基市场或B2B市场的,提供了利基营销的机遇。在广告商机中:Banners、赞助、销售线索生成,以及行为目标营销都可以直接或者通过第三方出售。

订阅。订阅可以以许多形式出现。例如,它们可以成为附加功能,如LinkedIn的做法;或者它们可以令平面与网络的界限不再那么区分明显,像Engeering News-Record网站一样。

其他的盈利方式。即使面对社交媒体目前的发展以及强大的网络广告市场,许多公司仍未完全开发出可做的选择,如收入份额或附属收入,研究销售以及数据销售(不泄露私人信息的情况下)。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测量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许多市场营销人员还在使用老办法来评估一场营销推广战的影响力。就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因为他们喜欢让不同推广中的评测标准保持一致,并且这也是他们所了解的方法。但是另一个方面,不那么传统的方式也很重要。在这些重要的因素中你必须考虑到的是:

页面浏览率。这是一个既定的指向标,可透视出你对社交媒体所作的努力。

用户参与。这可以依据网站停留时间及发生行为来做测评。例如,每天新增多少条评论或图片?每周呢?每月呢?参与到这些版块中去,用户在你网站上停留的时间有没有增长?

广告商的互动。网站能不能令广告商参与到消费者对话中?媒体实体会顾虑到广告商将得到负面的消费者反馈,但是对话已经发生了,考虑到这些看法就很重要。这些更新的形式让广告商们能够记录下这些迎面而来的事项(公共论坛除外)。注意:对于迄今为止,与读者仍然只有单向交流的编辑部门成员而言,这些也很有用。

收入。与往常一样,评估收入以及正现金流是任何推广战的关键性因素。

成本。追踪由这些工作所产生的成本很重要。记得从广义上来考虑成本,因为这可能和你许多组织所在的地域发生关系。

在你的网站上增加社交媒体可能是个很艰难的决定,最重要的一步是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枯燥无味的网站而言,社交媒体并不是权宜之计。但是许多网络营销人士发现,就扩大接触面、建立联系、向消费者学习,当然,对,还有带来新利润而言,它们是强大的工具。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相关链接:什么是社交媒体?

第5篇: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

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采用最先进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手段。 在远程开放教育这种学习方式下,采用信息技术交流,以文字教材为基本媒体,配合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利用电话答疑、电子信箱等信息交流,并辅以必要的面授辅导,是大众化的、终身学习的最理想和最方便的学习方式。

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方式,适用于社会的任何群体,但目前远程开放教育的普及度并不高,大部分学员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形式和操作实施仍不了解,不知道远程开放教育给教育所带来的好处,因此在社会大力宣传推广远程开放教育是必要的。

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网络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交流渠道,因此采用网络社交媒体对远程开放教育进行宣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试图立足于对企业社交媒体经营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远程开放教育的社交媒体推广经营方案。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交媒体是一种社会化的沟通方式,本质上是把传统的以物理为媒介的互联网转化成以个人为媒体的互联网,过去耳口相传的信息传递形式被转移到了网络上,媒体与受众者之间的界限愈加区别,媒体与个人实现了有机合一。

最先研究社交媒体的是一家名为“spannerworks”的新媒体研究机构,其在《什么是社交媒体》中提出,社交媒体是一种赋予用户极大程度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该类媒体具有参与、公开、对话、交流、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

刘蔚,胡昌龙(2012)提出社交媒体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产生的一种区别于传统主流媒体,给予用户参与的空间,以用户创造内容和信息传播为主要特点的新型交互式在线媒体。目前对社交媒体的界定基本包括: 博客(Blog)、微型博客(Twitter)、论坛(BBS)、社交网络(SNS)、播客(Podcast)、维基(wiki)、内容社区(content-community)等7种形式。社交媒体以其互动的特性在现代商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我国企业的社交媒体经营现状

1.企业对社交媒体的应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应用社交媒体树立品牌口碑,建立与客户之间的亲密关系,增强客户黏度。近两年国内企业应用社交媒体取得较好效果的案例较多,下面挑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携程网的企业博客Ctripper,用于社会化媒体来吸引入境旅游者, 选择以微博、视频、邮件、手机为社会化媒体工具进行营销。

优衣库2010年优衣库在国内开展社交媒体营销创意活动:LUCKY LINE,网络排队有奖活动。优衣库通过一些轻量级的社交小游戏,实现了线上社交网站与网店和线下人群的拉动和实体店的成功营销,通过游戏充分调动用户的社交积极性,接近与客户关系,在客户的真实社交圈子中产生联动效应,形成了人人相传的口碑效应,其核心在于体验营销和关系营销。

2012年创立的黄太吉煎饼店应用社交媒体平台营销,包括新浪微博、大众点评,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陌陌),通过这些途径来订餐和推送促销信息,达到提升产品知名度的作用。

2.企业社交媒体的经营模式

通过研究企业应用社交媒体的案例,可以归纳出企业使用社交媒体的基本模式:

(1)成立相应的社交媒体营销组织。企业进行社交媒体营销,成立相应的组织是关键。随着互联网技能和数字化信息的日益发达,企业迫切需要成立专门社交媒体营销部门,合理灵活的运用各种社交媒体为企业的品牌和产品服务。未来,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加大,企业建立专门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组织将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社交关系的作用。

(2)配置对应的社交媒体营销人员。大部分企业认识到组建一支高效率团队对项目的开展非常有帮助。社交和数字媒体的崛起改变了往常营销团队的构成,传统的营销人员都是通才,现在挑选社交媒体管理人员需要考虑到营销能力和技术性相结合。

(3)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 用心经营。不同类型的企业会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社交媒体组合,使之产生最佳的推广效果。例如有的食品类企业的产品合适线上支付,线下交易,即O2O模式,该类企业则采用微信平台进行营销。有的企业只是为了树立品牌形象,则可采用博客、微博等组合媒体。不同的社交媒体组合,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推广目标能发送到受众面前,产生影响力。

(4)运用关系营销。关系营销的核心是与顾客保持长期的关系基础上开展营销活动,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互联网把人与人构建成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企业合理地运用关系营销则可以扩大宣传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远程开放教育的社交媒体推广经营方案

基于对企业社交媒体经营模式的分析,结合学校的特点,本人认为学校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社交媒体推广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建设学校网络推广工作室

学校社交媒体的经营模式可以参考企业社交媒体的宣传模式,在学校建立自己的网络推广团队,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对远程开放教育进行网络推广和宣传。网络推广团队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由教师负责进行管理和监督。团队以学校社团的形式开展活动,设置社长和副社长,负责各项网络推广任务的安排和实施管理。社团中设置活动策划部、业务部、文案设计部、客服互动部,其中文案设计部和客服互动部按推广媒体的不同进行文案的设计和推广工作,如图1。文案设计人员负责为推广信息设计合适的图片和宣传海报,撰写推广信息内容。客服专员负责把推广文案在各推广渠道上进行,并记录推广信息的转发数量、回复数量等,同时监控记录网络舆论。

社团成员由社团的教导教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和招聘,主要招聘热衷于电子商务实践的青年学生,重点招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生可以将学习的技能在网络推广社团的活动中加以运用。

招聘工作先让学生进行报名,再对报名的学生进行面试。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志愿。要求学生有从事网络营销相关工作的志愿,从而通过该次工作实践,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图1 网络推广工作室组织架构

社交媒体团队根据团队管理制度,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如网络广告文案制作,论坛、微博、贴吧等的推广,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活动。

2.明确推广的目标群体

学校社交媒体团队在开展网络推广之前,必须先了解哪些群体是推广目标,这部分群体有哪些兴趣和爱好,通过社会化媒体找到他们并主动建立联系。了解网络推广的受众目标喜欢倾听什么,想了解远程开放教育哪些方面的内容。

远程开放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继续化和教育中终身化,满足更多求学者的愿望。它建立在对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是实现教育的平等化和大众化的教育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市场潜力巨大。

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的目标服务对象为例,主要有在校学生、准备报读大专、本科的学生、想进修的工作者。由于远程开放教育主要通过网络技术开展教学,学员必须具备上网操作能力,熟悉网络媒体的操作,接受网络教学、网络答疑等教学形式。因此把网络推广受众定位于青少年,包括学生及刚参加工作有进修需求的人员,这部分人群熟悉网络操作及各种网络社交媒体,能与之在网络上互动,能取得更好地推广效果。

3.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

在互联网上开展营销推广之前,需要选择一些合适的工具,例如网站、电子邮件系统和社交媒体账户。根据确定的目标受众,选择目前国内的主流社交媒体,建立账户。选择的主流媒体包括新浪微博、新浪博客、论坛、百度等。

4.制定网络推广执行详情

根据选择的社交媒体,制定推广的执行详情,并安排主负责的学生,为该渠道的推广工作进行安排和管理,如表1。

表1 网络推广执行详情表

5.设计推广工作记录表格

为了记录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推广效果,本人结合企业的工作记录和社交媒体特征,设计了远程开放教育网络信息推广记录工作表格,分别有博客推广工作记录表格、微博推广工作记录表格、论坛推广工作记录表格、百度经验推广工作记录表格(如表2、表3、表4、表5),工作记录表有助于记录工作情况,评价工作效果,其中的阅读量、查看量、转发量等反映了网络推广的影响程度。

表2 博客推广工作记录表

表3 微博推广工作记录表

表4 论坛推广工作记录表

表5 百度经验推广记录表

综上所述,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合理完善的社交媒体推广经营方案,对远程开放教育进行网络推广。开展社交媒体的推广时,需要结合企业的社交媒体营销方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本人总结得出以下几个要点:

1.开展推广前,分析目标受众的特征

实施推广工作之前,必须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特征,年龄段及兴趣点,他们对远程开放教育的需要。了解目标受众的特征,才有助于寻找目标受众在哪些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方便推广信息。

2.寻找存在目标受众的社交媒体平台

目标受众会活跃在很多社交媒体平台,因此需要推广者选择目标受众较集中且操作方便、经济的平台,洞悉他们怎样相互对话和分享。选择社交媒体平台后,则需要了解网络社区的规范和禁忌。

3.制定完善的工作执行方案

由于社交媒体的使用是关系到团队的每一个人,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工作执行方案,确定各个社交媒体平台的负责人,规定每个平台的具体操作,使每个部门的教师和学生都能按执行详情设计信息的内容,与受众互动。明确每个时间段的工作情况及负责人,当发现问题时应如何处理。通过详细的规定使团队的每个人都能分工合作,最后达到同一个目标。

4.有推广的目标和衡量标准

确定推广目标,使团队都有工作的动力。制定衡量的标准,对推广工作的效果进行量化,如查看量、回复量、粉丝量等。不同社交媒体平台设定不同的衡量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设计工作登记表格,记录推广的各项数据,以便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推广的效果。

第6篇: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网络媒体;主体间性;网络传播;政府形象塑造;优劣因素

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媒形态之一。在传统媒体面对突发事件因为种种顾虑而缺席或反应迟钝的情况下,网络媒体孤军深入,成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平台,日益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而面对网络媒体给政府形象带来的更多挑战,一个具有现代执政理念的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这是政府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如何利用网络媒体来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是国内研究机构、相关学者以及传媒业内人士研究的新课题。

一、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主体间性

(一)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极富现代感的哲学命题。主体间性哲学是人们对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异化现象的反思的结果[1]。哲学大师胡塞尔认为,从广义上看,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主体间性范畴的具体内涵是人作为认知主体、生存主体、伦理主体、实践主体超越自身界限,涉及同样作为认知、生存、伦理和实践主体的他者的方面和维度。主体间性包含着不同主体之间的诸种关联方式和作用方式。主体间性意味着多重主体间关系,包括个体与主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群体或类(人类整体)之间的关系[2]。

主体与主体的直接面对,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不再把“他我”当成他物,而是真正把人当做人看待。主体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互动交流[3]。主体与主体共同分享着经验,这是一切人们所说的“意义”基础,由此形成了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信息平台。意义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得以建立。主体之间通过分享经验,使得相互间的理解成为可能,并且因此而构成相互间的交流,达到一定意义的共享。意义具有主体间性,在主体间传递,并以此将众多主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意义的世界[4]。

(二)网络传播的主体间性特征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虽是对传统媒体的继承,但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与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草根性。网络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离散结构,相对于现实空间而言,网络空间上的自由度更大,网民之间可以通过“数字化”字符传递信息,自由灵活地交往。网络信息的传播更为公开,由于网民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乃至阶层分布都很广,因此网络传播中所涉及的主体范围之广,可以是个人、集体、组织、社会,乃至整个国家。

散播性。网络空间的存在形式是虚拟的,它不具备自身的客观物质形态,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可感觉的时空位置。因此,在网络媒体上自由流动的信息不受时空、议题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传播速度更快,容量更大,其非线性的散播特性使其影响时间更为持久。

公开性。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网民在互联网的区域、位置具有不确定性,甚至可以掩盖其自身的真实身份、性格、年龄、职业乃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网民可以抛弃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顾虑参与网络信息活动。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播更为直接、平等和自由,网络信息内容一旦被认可,便可汇集各方的信息源对对象内容进行彻底曝光,使之处于透明状态。

共享性。网络实现了人们平等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无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贫富如何,都可以在网上满足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网络媒体信息由全体网民和各个网站所共享,网民的参与与他们之间交互越多,反馈就更为即时,一旦形成舆论必然成为整个网络共同推动的对象议题。

长久性。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互联网平添了不少亮色,网络媒体不仅具备文字、图画、声频、视频合一的特点,而且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可保持性。网络媒体本身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储存空间,相关的信息和观点可以在网络空间上长时间储存,人们可以随时通过检索方便地获取,使之成为永久性的记录。

主体间性的实质在于,它一方面承认主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交往、对话和理解是弥合主体间差异的基本方式,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5]。而网络传播的主体范围广泛,信息以双向交互性传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所构建的交往空间是一个自由而平等的交往空间。因此网络传播体现了主体间性理论中的“主体――主体”的传播模式,表现出了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主体间性特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主体间性,对加强政府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政府形象从理论上讲,是指政府理论信仰、价值标准和思想观念的外在化,也即政府行政意识通过自己的管理行为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的一种风貌和姿态,是政府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具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即政府形象首先是政府的理论信仰、价值标准和思想观念等。这是指导一切政府行政管理行为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实践层次,即政府为实现行政职能而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它们是政府理论信仰、价值标准等的实践化、客观化的过程[6]。可见,政府形象的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社会公众。尤其是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微博的出现,社会公众借助网络媒体超强的交互功能,使得他们更加凸显了与政府同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与见解,易形成舆论,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网络媒体对政府形象的塑造是把双刃剑,对政府形象塑造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发出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优势因素

网络媒体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重要途径。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亲自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7]。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被网民亲切地誉为“中国第一号网民”。2009年2月28日,总理首次在线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民亲切交谈达两个多小时。网民反应强烈,正如温总理所说:“一个为民的政府应该是联系群众的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8]国家领导人利用网络媒体与广大受众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其最大意义就在于让群众的声音成为决策者的“第一信号”,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政府的政策,形成政府和受众积极互动的良性循环。因为网络媒体所涉及的主体广泛,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政府借助网络媒体平等自由交流的平台,主动与受众平等交互,向受众传达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网络媒体是政府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的有效方式。因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广泛,即信息的来源渠道众多,信息内容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也就各不相同。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往往让媒体猝不及防,在事件发生和人们的意识之间大都有一段短暂的思想空白,即由于事件是突如其来的,受众来不及对事件作出任何判断,获悉事实的强烈欲望冲击了对事实的认识[9]。如果媒体不向受众及时地传达信息,那么谣言就会泛滥,传统媒体又受到技术的限制,无法在第一时间信息,那么网络媒体则充分发挥了最大的优势――时效性,能够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递重要信息,政府则借助网络媒体极强的时效性特点,利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关系,在处理危机事件时给社会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出主流声音。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首次见证了网络在国家与社会动员和整合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巨大作用。[10]地震发生后,国内各大网站立即建立了以新闻中心为主,博客、播客、论坛、WAP等多个频道参与的报道团队,24小时不间断地刊发汶川地震方方面面的新闻、信息和评论。人民网、新华网和央视国际网站分别推出“抗震救灾专题网站”,在十几天之内,人民网和中国抗震救灾网共推出关于四川地震的文字新闻报道近5万篇,其中中文稿件4万多篇,外文报道7000多篇,图片新闻报道近2万篇,原创稿件近4000篇,视频新闻1000多条。3800多万人次的网友参与了人民网的抗震救灾互动活动,各种形式的留言超过70万条。[11]

网络媒体是现代社会政府沟通民众的交流载体。因为网络媒体的内容传播者和受众是一种交互性关系,信息具有共享性,受众不仅满足于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而且能够“上传”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信息的看法或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大众需要一个更加宽广的交流平台发表对社会转型期所发生事件的意见,那么他们的话语诉求权则会增强。而由于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草根性,即意味着受众的话语诉求多元化,因此网络媒体应是最能容纳各种声音的集散地,政府则应通过网络媒体这一渠道及时掌握受众需求,适时调整民生政策,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各级政府能在这方面畅通表达渠道,并建立相应的反馈处理机制,百姓就会真正找到政府是自己依靠的感觉,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也才会从事关百姓的每一件小事上落到实处。

(二)网络媒体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劣势分析

第一,网络新闻真实性、客观性易受到质疑。网络空间是高度开放自由的,如美国科学家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所说,“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因为对网络新闻内容的把关不能完全依照传统媒体那样具有严格的审查监管制度进行,网络受众在面对社会某一热点事件时,可以上网对该事件提供相关的新闻信息,亦可以发表自己的相关感言。网民的评价观点既有客观理性的,也有掺杂个人情绪的。例如,目前公民新闻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公民新闻的报道者主要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网民,通常还不具备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容易使社会公众不确定新闻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从而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尤其是网络的隐身功能,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造假者提供了便利,使他们能够随意地发表言论、散布谣言,制造混乱。任意一条不实信息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都会以讹传讹,对社会稳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第二,网络媒体对传播内容的把关弱化,使得网民的个人观点、情绪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产生干扰。例如2009年5月7日晚,杭州闹市区发生飙车撞人案,当地多数报纸第二天未作报道。但当晚杭州著名论坛“19楼”发帖《富家子弟把马路当F1赛道,无辜路人被撞起5米高》,回帖达到14万条,网民对蔑视生命的醉酒司机给予强烈谴责,对受害者深表同情[12]。而文中则把肇事者和受害者以“富家子弟”和“平民进步青年”命名,这样的新闻报道方式在网络上则易于传播,也能加速事情得到更好的解决,但是这样的新闻报道方式不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过分夸大了网民个人的情感因素对新闻事实的看法,一旦形成舆论,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将产生消极影响。

三、基于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影响下的政府形象塑造

面对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我们应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构建政府形象的网络媒体良性通道,使得政府形象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实现最优化。

(一)主动展示,坦诚互动

“电子政府”已成为塑造政府形象的主要手段。它促进了政务、党务的公开,促使其网络上实现其本身在社会领域的管理与服务功能。[13]而政府网站的建立,使政府和受众之间搭建了沟通交流的桥梁。政府网的建立不仅要成为政府各项政策的消息和领导人讲话的平台,要通过这个平台达到促进政务公开、改进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便于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的目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则发挥网络的服务功能、网络空间的交互性特点,与网民进行积极互动,特别是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和突发事件,对话交流。2009年,有15位正省部级以上领导来到人民网社区做在线访谈,回答网民关注的问题。河南、天津等省市还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办理网络留言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触网”,现身论坛、博客。[12]而到了微博时代,全国各级政府以及一些政府官员实名开通了官方微博,大大拉近了政府与社会受众的距离,有利于将政府的正面信息有效地向受众传播,进行新闻宣传,巩固政府的正面形象。

(二)正视危机,化解风险

政府、网络媒体、受众三者在公共空间里是相互交互的关系,只有三方良性互动,才能有利于政府传递的信息进行有效传播。一旦危机事件发生,通常是以负面信息为主,若政府部门选择逃避、隐瞒等消极的处理方式来面对网民和受众的质疑,那么政府则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因此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有效处理负面信息,正视突发危机事件,最大程度地修复受损形象的重要途径。

网络发言人制度旨在为互联网在普通民众与政府之间搭建一条政策与民意互动的新通道,及时就有关政府信息披露的帖子进行回复,以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作出正确的舆论引导。[14]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要充分借鉴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宝贵经验,不仅能使民意得到充分表达,而且政府能把握主动,促进决策落实。一是建立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机制。主要作用是准确地判断网民对某一新闻热点的态度,政府据此来制定政策、实名回帖、与网民沟通,改善政府形象。二是信息核实机制。政府新闻办公室要想在第一时间掌握危机事件的进展情况,就需要信息核实机制。在信息核实中,通常比较常见的问题是信息通报中的“报喜不报忧”、“瞒报”现象。这些问题会严重威胁到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健全的信息核实机制,以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三是信息和反馈机制。该机制解决的是信息是否,何时。在网络实践中,就是如何发帖向网民政府信息,并且发帖之后,媒体和网民的反应如何,是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帮助政府获知网民的意见,作出进一步反应,在中完善政府形象。

(三)把握舆情,提升形象

积极利用网络舆论热点,注重政府所宣传的与网民所关心的结合起来,对重要事件的宣传,认真组织策划,利用网络媒体各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多种交互手段,塑造政府良好形象。例如,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具体体现,对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奥运会新闻报道期间,央视网等网络媒体每日24小时全程报道奥运会的最新进展,第一时间对奥运赛事进行视频直播,包括开幕式、闭幕式及所有重点赛事,形成了以体育新闻信息为主,资料背景为辅,以视频直播和点播为重要补充,并与网民进行良好互动的格局[15],受众不仅通过互联网享受了全方位、多媒体的精彩奥运,更加看到了政府强大的规划能力、调配资源的能力,由此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得到集中彰显。因此,政府要利用重大活动或事件,精心设置百姓关注的问题,及时设置网络媒体探讨的议题或话题,在网络上引起讨论或关注,树立良好形象。

(四)设置议题,转移焦点

政府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对危机事件进行议题设置,转移舆论焦点,最大限度地避免负面形象。如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仅两个小时,成都市政府就召开了首场新闻会,当天连开三场,不断公布伤亡、救治和现场情况,让真相赶在传言前边。6月6日第四场会主动回应市民有关疑问,使质疑声音减弱。7日第五场会认定“有人带油上车”,网民转而追查纵火者,民众的思路和情绪与政府逐渐合拍。最终这一突发恶性事件平稳落幕。[12]又如2008年的“重庆8000辆出租车罢运风波事件”影响全国,重庆政府很好地利用网络媒体对这一“负面新闻事件”进行即时的“议程设置”。事件发生的当天下午,重庆市交委召开新闻会;稍后,重庆市又两次以“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的形式发出新闻通稿;11月5日下午,重庆市以市政府名义再次举行新闻会,通报最新情况并答记者问――有人形容为“连开了四场新闻会”。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周波表示,重庆市面对此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实际上是“双管齐下”:一方面对事件本身做紧急处置,另一方面向媒体、舆论做危机公关。“互联网时代,遮遮掩掩已经不起作用,甚至只能起反作用。”等政府领导直接与出租车司机代表见面,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广播新闻频率全程直播,华龙网、新华网重庆频道、人民网“重庆视窗”等进行了网络在线直播。[16]由此可见,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若采取“封、堵、砍”的传统手段,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可进行一定的议程设置,监控发现舆情,掌握客观事实,分析舆论走势,提出处置方案,组织舆论传播,评价处置效果,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消除负面影响。

(五)创新形式,加强管理

网络上的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及内容繁杂,信息庞杂多样,各种思潮相互交错,各种观念大量涌现,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思想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一旦网络舆论形成,就会起“风向标”的作用,不但对网民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府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对促进社会和谐、构建政府全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道德标杆,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民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建设。在舆论监管方面,政府一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17];二要通过网络发言人、网络评论员引导公众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与政府产生共鸣,充当公众的“意见领袖”;三要切实加强主流新闻网站建设和管理,有效发挥行政、法律法规的作用,强化网络舆论技术监控,全面开展网民素质教育,提升网宣队伍建设水平,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使网络的舆论宣传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虎小军,张世远.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新范式[J].宁夏社会科学,2007(3):119.

[2]徐震.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评析[J].世纪桥,2007(7):36.

[3]李欣人.传播关系的哲学思考[J].当代传播,2005(4):34.

[4]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33.

[5]贺碧霄,孙玉峰.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一种对网络媒介传播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6(11):132.

[6]陶维兵.政府形象内涵的多维视角[EB/OL].(2004-12-28)[201l-11-27].http://www.cass.net.cn/file/2004122830014.html.

[7]人民网.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EB/OL].(2008-06-20).[2011-11-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7406621.html.

[8]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难忘温总理和我们的“春天的约会”[EB/OL].(2009-03-04)[2011-11-15].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8904242.html.

[9]刘建明.突发事件与报道的第一时间[J].新闻战线,2001(12):24.

[10]罗锋.2008年中国网络传播研究述评[J].现代视听,2009(1):10.

[11]芮必峰.现代社会与现代传媒――从汶川地震中我国媒介的表现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4):26.

[12]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09-12-22)[2011-11-28].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92.htm.

[13]符敏慧,郭琳.试论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网站的良性互动[J].情报科学,2004(4):479.

[14]百度百科.网络发言人制度[EB/OL],(2010-06-22)[2011-11-10].http://baike.baidu.com/view/2713538.htm?fr=ala0_1_1.

[15]梁燕妮.“黑马”已蜕变成“大热”――网络媒体北京奥运报道简评[J].新闻知识,2008(10):16.

[16]李微敖,邓海.重庆8000辆出租车罢运风波[EB/OL].(2008-11-08)[2011-11-21].www.caijing.com/2008-11-08/110027060.html.

[17].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EB/OL].(2007-01-24)[2011-11-27].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5324268.html.

第7篇: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

一、利用新媒体构建现代管理新模式

新媒体的应用,改变了面对面交流、纸质流转等传统方式,我们应充分利于其信息传播快、沟通便捷、统计分析强等优势提高管理实效。一是实现办公现代化。不断完善内部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网络流转,让全体干警及时了解各项工作动态和工作任务,及时反馈各项工作结果,节省纸质文件传阅时间和纸张费用,提高执行效率。二是实现远程管理。通过网络、电话等现代媒体,及时掌握在外干警学习情况、工作进度和遵守纪律情况,及时处理各类事务,加强不同地点人员之间的分工配合。如针对党员流动性、分散性、自主性逐步增强的实际,探索建立“网络党支部”、“党员e家”、“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等虚拟组织和平台,形成统一的信息化党建管理网络,逐步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的目标。三是实现同步监督。利用系统软件,实现内部案件动态流程监督,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逐步建立政法联网,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政法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增强检察监督的全面性、及时性。

二、利用新媒体开辟队伍发展新途径

新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检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是畅通渠道,积极引进人才。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覆盖广、传播迅速等特点,通过公开招录,让更多热爱检察事业的优秀人才进入检察院。二是建立平台,加强学习互动。充分利用内网腾讯QQ、讨论微博、外网QQ群等载体,加强干警之间互动,与外单位人员的学习交流。利用新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快捷、及时获取知识,不断提升干警素质。三是强化沟通交流,营造积极进取氛围。针对新媒体时代下,年轻一代个性张扬,思想激进等特征,通过开通检察长信箱、讨论平台等形式,积极听取意见建议,加强引导和管理。四是发展专业的宣传、网评队伍。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对检察工作的挑战,培养专业宣传队伍,学习掌握新媒体应用相关知识,学会利用新媒体快速、便捷、海量的特性搜索信息,了解舆情;善于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解读舆论中深层次意义;利用新媒体参与舆论表达,进行舆论引导。

三、利用新媒体构建职务犯罪查办新格局

网络监督所曝光的腐败问题虽然是一种“负能量”,但及时查处之后往往会转变为“正能量”,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检察机关查处腐败的决心。目前的网络举报还不规范,制度还未健全。应不断完善网络举报机制,规范线索收集、初查、反馈等程序,加强对故意诬告陷害的处理力度。通过整合电话举报、网络举报、网络舆情等信息源,不断拓宽了解社情民意渠道,及时发现线索,做到发现一件查处一件。及时公布职务犯罪查办动态,发挥新媒体在弘扬正义、鞭挞腐败、威慑犯罪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开辟反腐倡廉新领域,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四、利用新媒体畅通民意沟通新渠道

新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信息传播方式更直接、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泛,有利于检察机关进行社情民意的汇集和判断分析,了解民情、汇集民智、解决民怨。一是建立官方网站,进行检察信息、检务公开、网上举报等。方便公众了解检察工作,将检察工作置身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强检察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度。二是开通在线交流、QQ群、微博等即时互动平台,方便公众交流检察工作。及时将大量潜在、分散、合理的群众诉求提升为明确、集中、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三是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学习和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技术手段,以平等的身份与群众开展网络对话,说真话、说恰当的话、说群众听得懂的话,疏导情绪。四是以“实事求是”的姿态面对突发性的负面舆情。本着“主动而不被动、坦言而不假言、交流而不交恶、回应而不回击”等原则,第一时间研究突发事件的性质、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态度诚恳、事实清楚、心平气和、有理有节地与媒体进行对话与交流,做到“快、准、诚”,努力变危机为机遇。五是正确对待和办理舆情关注案件。既关注舆情又不被舆情牵着鼻子走,虚心接受监督又不迎合,依法妥善办好案件,扬“正”去“负”,有效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六是完善各项机制。建立完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分析研判机制、干预机制、跟踪反馈机制等,加强对舆情信息的追踪、回访、救助、落实及全程监控,确实做到网内有诺网外践行,网内民意网外落实。对网络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有针对性地引导舆论,切实提升检察机关在透明、公开、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法公信力。

第8篇: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

企业所应该知道的社交媒体三大法规准则

要说社交媒体诞生之初就有着当前这种普及性,这可能会存在争议,从法律的角度看,该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社交媒体已经引入到了每个组织的商业环境竞争行列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如何驾驭各种社交媒体以及现在和将来面临的法规和准则等方面,给企业提出一些建议。

围绕社交媒体的一些问题

在商业中使用社交媒体而引出的核心问题就是,它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把我们作为人、职业者和消费者的这几个角色合并在了一起。当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平台上分享我们自己的故事时,社交媒体所呈现的问题也就慢慢浮出了水面。例如,我们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应该是多少?又应该选择哪种社交媒体?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展现自己的职业角色?又应该在什么时候分享我们的个人意见?在社交媒体上与同事、客户或老板成为朋友又是否恰当?

这些对于个人来说算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了,企业在考察员工在工作场所的表现以及如何与组织内外沟通交流时,这些问题也都绝对是难题。企业还会面临着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就是如何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企业可以指导员工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吗?他们能监控员工的谈话内容或使用社交媒体来了解未来的求职者吗?社交媒体工具什么时候允许人际关系从商业跨到个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和政府机构正在修订与社交媒体管理监督相关的指导方针、规章制度和法律条令。Forrester Research公司在北美和欧洲已经调查到了直接关系到企业如何管理社交媒体的法规,这些法规数量已经超过了十二条,包括《国家劳动关系法》、美国金融监管局(FINRA)10-06管理条令与联邦贸易委员会(FTC)11-39修正条令、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与欧盟数据保护规定提出的“社交媒体:消费者合规风险管理方针”。为了增加这些法规的复杂性,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以及其它监管机构也可能会参与制定一些新规则。

问题集中于五大领域

社交媒体的法规会随着时间变得更加复杂,那么企业应该如何驾驭这些棘手的问题?今天的社交媒体,企业必须着手处理的问题都有哪些呢?我和我在Forrester公司的同事一起研究出了下面这五大常见问题,以确保企业的社交媒体不违反这些法规制度。

数据和隐私保护:关于隐私和个人底线的讨论在今天愈演愈烈,扰乱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棱镜门”事件和欧盟对“被遗忘的权利”的审议这两大最新的实例就是很好的证明。社交媒体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这日益激烈的争论,因为人们都很乐意在公共论坛上分享自己的信息。与此同时,一些公司也在投资先进的技术,来挖掘这些数据信息,然后把它们转化为商业情报。为了避免这种潜在的矛盾,企业应该考虑如何去搜集媒体数据、明确他们这种公开方式的意图,譬如可以考虑通过网站的公众隐私政策声明来完成。

员工权利: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美国和欧盟联网成年人访问社交网络的频度都比较高,这意味着员工几乎在任何行业都可能以某种形式使用社交媒体,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负面新闻和声誉曝光的几率。例如,近期在Taco Bell公司的Facebook Feed上出现了一张引不起顾客食欲的员工照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公司可以采取措施,指导员工以某种形式使用社交媒体。但是,他们必须要保证这些措施不违反国家隐私法或其它劳动法规,特别是公司应该在如何监控员工、如何通过社交媒体法律政策限制他们的行为以及为了招聘而收集员工信息这些方面多加注意。

信息泄露和第三方认证:社交媒体会带来一些困难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如何通过有限的语句传达敏感的、复杂的信息。例如,Twitter限制的消息长度仅140个字符,还必须要遵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等提出的法规要求,以确保所有的社交媒体信息严格符合这些要求。是否被接受要取决于特定的法规以及他们如何处理社交媒体的某些使用方法,譬如一个帖子通过认证需要多长时间?FTC的指导政策相比而言少了规范性而多了整体的宏观调控性,能够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FDA提供了比较细微的指导政策,能够让企业谨慎推行社交媒体策略。所以,计划进军Twitter、Linkedln和其它类似的社交媒体的组织应该熟悉这这些法规条令。

管理和监督:员工使用社交媒体可以加深与客户的关系、提高团队的合作精神、加强消费勘察,事实上,Forrester研究发现,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商业活动的人群中,事业型的信息工作者占到了将近2/3。于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允许员工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商业活动,但在有些行业的监管部门,诸如FINRA和FFIEC,想让组织开发出内部控制程序,以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

信息归档和保留:对于想要保留业务通信记录的组织而言,社交媒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就是说,社交媒体的内容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作者可以在发帖后编辑或删除帖子,其他的人也可以发表或追加评论。更复杂的问题是,确定哪些内容是“商业”信息、何时把它们进行捕获和归档。Forrester建议,首先要确定业务通信的上下文,然后再决定使用何种设备和应用程序以及何时使用。

第9篇:社交媒体交流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公共外交;国家形象;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16-03

十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 这说明我国政府重视到公共外交作为外交的一种形式在拉进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这“两会”正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以及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加深,中国在致力于发展经济、增强国家话语权和提升国际地位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构建自身的国家形象,而公共外交,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维持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一、公共外交的概念界定

“公共外交”最初是由美国学者Edmund Gullion在1965年提出来的。他对“公共外交”的定义是:“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含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一国私人利益集团与另一国的互动,对外交事务的报道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外交人员与外国记者之间的沟通,跨文化交际的处理等等。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1]”

日本学者金子将史与北野充则将公共外交视作“为了有助于达成本国的对外利益与目的,提高本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国际形象,加深对本国的理解,通过与国外的个人及组织建立联系、保持对话、传递信息、相互交流等形式而进行的相关活动”[2]。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赵可金在《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中认为“公共外交是由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行为体通过传播、公关、媒体等手段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另一个国家公众的外交活动,以澄清信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实现。[3]”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曾经提出传播的“5W模式”,而在信息流通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是:传播者、传播媒介及受众。公共外交实际上就是一个跨文化传播活动,因此从上面的三个定义我们可以基本得出:这项传播活动的主导主体是本国政府,行为主体是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跨国公司及个人;受众是外国公众;传播媒介主要是通过政府公关、文化交流活动、媒体等,而这恰恰也是公共外交不同于传统外交的一点。公共外交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与本国相关的信息与观点的流通,促进外国公众了解和理解本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以及对外政策,从而影响他国公众对本国认知和态度,维护国家利益、塑造国家形象。

二、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

国家形象是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为国家形象并不是“国家”与“形象”的简单组合,而是包含着更深的层次,第一,是国家是实际形象,即一个国家先于认知的原始存在;第二,是国家的拟态形象,即媒体所营造的形象;第三,是国家的主观形象,即公众对于国家的认知和印象。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可以增强该国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国际社会上形成良好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有利于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国内学者段鹏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传播策略》这本书中是这样定义“国家形象”的,本文即采用这一定义:“一个国家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能力等)、经济(金融实力、财政实力、产品特色与质量、国民收入等)、社会(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4]。

三、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构建的关系

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构建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公共外交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展示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等,拉进本国公众与外国公众的距离,加深他们对于该国的了解并且积极影响外国公众对于本国的认知度,而这种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形象。所以公共外交是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同样,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也将会推动国家间的合作交流,增进彼此的理解,也是公共外交想要达到的一个目标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以及外交事业的发展,公共外交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的外交形式。美国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成效比较显著。美国公共外交的形式可谓多元化,除了充分利用传媒手段、非政府组织、国家政要的明星效应、驻外使团的公关工作等形式外,发挥民间一些名人的作用也是重要形式之一。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6年美国国务卿赖斯任命相貌出众的华裔花样滑冰运动员关颖珊为美国首任公共外交特使。

我国从冷战时期的“乒乓外交”到近年来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博鳌论坛以及各种国际会议、学术论坛、记者招待会、文化年、企业间的跨国际交流等等都在与大量的外国体育、文化、媒体、政界人士及普通民众交流互动,使得他们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也使得我国在国际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另外中国形象片在美国纽约最繁华地段时代广场上播放就是积极开展公共外交的一种表现。利用名人效应影响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国家形象片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对促进美国民众对中国及其公众的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会为促进中美关系持久稳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再者,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交流机构是中国推广汉语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目前,据汉办统计中国已与近100个国家合作建立了7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所有这些公共外交活动都显示出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和平、民主、发展、开放、和谐的国家形象。

四、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的公共外交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全球化的持续深入以及信息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共外交的行动主体已经扩展到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利益集团、媒体和普通公众为主的多元行动主体,传播媒介逐步从传统的广播、电视转向了新型媒体。公共外交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在新媒体时代尤其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新媒体具有开放、互动、便捷、跨界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很快成为广大民众表达意见、互动交流的、强化认同的新途径。国家政府利用新媒体将本国的对外政策、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传播到他国,在传播过程中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有效结合,从而有效的影响该国民众的文化认知和意识形态。当前,利用新媒体推进公共外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外交的潮流,美国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推行新媒体公共外交最活跃的国家。不仅在理论上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运行机制,而且奥巴马将twitter等新媒体视为“外交箭袋中的一支新箭”,提出了“新媒体外交”和“全民网络外交”的新理念。而我国利用新媒体开展公共外交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是在政府公关、媒体外交两个层面上下功夫,通过双方的合力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从政府公关来看,外交部官方网站、中国外交论坛等都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外交通道。另外,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以其传播的广泛性,快捷性和交互性而受到大众的广泛应用,政府机构也积极开通微博向公众传播信息,及时有效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传播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仅有利于加强政府的透明度,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使公众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而且有利于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更好的掌握话语主动权并且能够通过设置议程引导舆论,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和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2011年4月,外交部率先开通了微博平台——“外交小灵通”。截至2012年3月,“外交小灵通”的粉丝已经达到403万,微博总计6910多条,传播议题主要是以外交新闻。国际新闻以及外交知识为主,使得有关我国的外交活动、外交动态得以在微博这个平台传播,同时有助于提升民众的政治素养。从媒体外交来看,我国的网络媒体对外传播渠道已形成“6+3”新闻网站(即六大中央级网站和三大地区性网站)的局面。此外,2009年底,我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中国网络电视台(简称CNTV)正式开播,开创了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外交的全媒体模式已初步形成[5]。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为我国的和平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牢牢把握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和平发展的新课题。中共十着重强调要加强公共与人文外交,可谓是抓住了中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上发展的关键,为我国外交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我国应该在“巧实力”政治理论和外交政策的主导之下,发掘新媒体在公共外交领域的潜力,巧妙地将“软实力”和“硬实力”结合起来,加深各国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交流,从而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促进国际间交往与合作,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五、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构建的几点建议

尽管近些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正如跨文化传播研究者霍弗斯特德的提出的“文化差异的维度”那样,把文化比喻成洋葱,最外表一层是象征物,如服装、语言等人的肉眼能看得见的;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了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礼仪是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最里面一层是价值观,指人们相信什么事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正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以及利益的冲突等原因,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仍在调整,涉及经济、环境、科技等方方面面,许多西方国家出于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考虑,凭借一些事由在媒体上大肆渲染,企图混淆视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给对外交往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要充分发挥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1.理顺并强化公共外交管理机制。权责明晰、分工明确、协调有序的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顺利开展公共外交的保障。我国虽已将公共外交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但公共外交分属几个部门管辖,相关资源归不同部门调配,公共外交资源整合度较差。具体而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外媒体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世界说明中国;外交部是负责公共外交的管理机构,并设立了公共外交办公室,但其工作内容主要面向国内公众;教育部则下设“汉办”,主要负责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和“汉语角”,向世界输出中国的语言文化,扩大汉语的影响力。因此,我国必须从根本上将公共外交纳入国家对外战略体系,建立起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相互协作的管理模式。

2.重视并充分发挥智库作为舆论领袖的作用。新媒体条件下,我国公共外交中存在的另一个弊端是受众的广泛化。而智库是制定国家政策的中心协调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承担着知识与政策的桥梁、政府与公众的媒介等角色。国外智库的“中国观”对各国政府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中国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具有非常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于是,所以鉴于智库作为舆论领袖在政策、政府、公众的重要作用,我国在公共外交中可把智库作为突破点,在重大外交政策问题上,通过影响智库进而影响他国政府和媒体及普通公众,从而达到外交的目标。

3.即时我国外交相关信息,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快完善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发言人素质培训,提升他们对于舆论的敏感度以及对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使其更好地为国际交往服务。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上的拓展和延伸,网络新闻发言人借助网络传播的及时性,能迅速地传播信息,设置政治议程,掌握国际话语主动权,进而实现舆论引导。

综上所述,公共关系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是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同时,国家形象的构建有助于推动国际间的交往合作,增进彼此的了解,也是公共外交想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而,我国应该积极发掘新媒体的潜力并充分利用,主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积极、进步、真实的形象,包括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利益观等等。同时要大力促进本国媒体与国外媒体的合作,扩大对外援助,增强舆论影响力,而且要提高企业、个人的外交意识和政治素养,调动所有的力量构建有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和谐发展的国家形象和国际环境,从而促进公共外交的不断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赵玉洁.中国公共外交的构建:从“文化传播”到多元拓展[D].山东大学,2012.

[3] 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 段鹏.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传播战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 王薇,张晓艺.“外交小灵通”: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的公共外交与政府形象[J].国际展望,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