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社交媒体理论全文(5篇)

社交媒体理论

第1篇: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关键词】: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高等护理教育;教学资源库

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如Powerpoint、Flash、影音视频、动画等技术广泛用于高校护理学专业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和易接受度,深受师生欢迎.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护理学专业多媒体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候甚至会起到一些不良的副作用[1G2].对于多媒体教学理论,国外起步较早,目前比较成熟、也比较受业内学者认可的主要是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梅耶多媒体理论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梅耶提出的[2G4].目前,该理论在国内高校多个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均有应用,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5].然而,在护理学专业多媒体的教育中,并未见有涉及到该理论的应用.文章拟以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建设护理学专业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

1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及设计原则

梅耶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基于学习认知的必要认知加工、外来认知加工和生成性认知加工负荷三元模型,把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认知方式和外部的多媒体教学呈现方式联系起来[6].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梅耶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主张十多条设计原则,例如:①认知原则.即学习者学习图片和文字的信息比仅为文字信息更有效.②空间临近原则.即学习者学习图片和文字放在一起的信息比两者分开时更有效.③时间临近原则.即学习者同时学习图片和文字信息比不同时更有效.④一致性原则.即多媒体信息中词语、图片等相互关联一致时学习效果更好.⑤通道原则.即多媒体有动画加解说比动画加文字更有效.⑥冗余原则.即多媒体由动画和解说构成比动画解说和文本构成更有效.⑦个性化原则.即多媒体以个性化会话呈现效果更好.⑧分割原则.即多媒体按学习进度分段较连续形式更有效.⑨预训练原则.即多媒体学习前进行预习更有效.⑩强调原则.即将多媒体信息中的重要内容予以强调,效果更好[7G8].

2以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为基础的高校护理学专业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构建

2.1梅耶多媒体认知理论的学习

学院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学习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通过专家的讲授和教师间的交流,使各位教师都能够领会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的负荷三元模型,熟悉梅耶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中的设计原则.在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基础上,学院统一要求,并以教研室为单位,调整以往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以构建新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构建分多媒体的内容选取、多媒体资源搜集、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三个步骤.

2.2制作内容的选取

梅耶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制作内容的选取首要原则是资源库内容应紧扣教学大纲[9].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择教学大纲中最常见、最典型的知识点进行设计.①每门课程由课程负责人首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制作内容.②教学资源库的选择内容一定要适合多媒体方式的表达.某一个知识点要容易通过图形、动画或视频来表达,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先天性心脏病及后天心脏瓣膜疾病的护理中,就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来展示心脏畸形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③教学资源库的选择内容应尽量注意到所包含的知识点的内容.比如在静脉输液多媒体教学中,制作的内容就应包括输液的原理及目的、常见溶液及作用、输液部位、常用输液方法、输液速度及时间的计算、输液故障的排除及输液反应等各方面.

2.3制作资源的搜集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制作所需资源主要包括相关的案例、图片、动画及视频资料等.每门课程由课程负责人根据预先设计好的制作内容,选取相关的最为典型的案例进行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其中,所需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可以和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合作进行采集、拍摄;而相关动画的制作,则需要和外界动画制作公司合作,并向其讲明动画制作中的专业需求.当然,在资源的搜集上还须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引用需要经过作者的同意,不可随意盗用他人资源.同时,对于资源的搜集还须注意伦理原则,须患者知情同意,并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10].

2.4教学资源库的制作

在前期完成多媒体的内容选取及多媒体资源搜集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与制作.在资源库的制作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梅耶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中所主张的设计原则.在制作过程中,对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资源间关系的处理需要注意:①梅耶多媒体认知原则认为学习图片和文字放在一起的信息比两者分开时更有效;时间临近原则认为学习者同时学习图片和文字信息比不同时更有效.因此,护理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尤其是疾病临床表现等方面,应该尽量图文并茂,让护生对疾病的表现有更形象的认识.②梅耶多媒体通道原则认为,动画加解说比动画加文字更有效.因此,可以通过声音与画面同时呈现,充分利用听觉视觉双通道,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加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护理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尤其是涉及到护理实践操作的教学,应该多用视频的方式呈现.③梅耶多媒体冗余原则认为多媒体由动画和解说构成比动画解说和文本构成更有效.因此,要注意避免信息冗余,做到互补性运用语音、视频、动画多媒体材料.如视频中有解说,就不必再单独呈现大量文字说明.如果确实需要,则可采用关键词说明的方法加以强调[9].

3基于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资源库的高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

3.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认为应该把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认知方式和外部的多媒体教学呈现方式联系起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索适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如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①首先,采用翻转课堂,让学生走上讲台.如在胆道T管引流术后护理视频播放过程中,让学生作为教师,结合视频讲解护理的程序.这样的方法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主学习才能讲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②在多媒体资源库中留有一部分让学生自制的多媒体视频.比如在基础护理铺床中,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自己的铺床多媒体视频拍摄.学生要能成功的拍摄视频,必须对基础理论有较深的掌握.通过以上方式,增加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动力,提高了教学效果.③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教师还应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虽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也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把控[11G13].

3.2采用互动教学方式的教学改革

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方式上,不管是主动教学方式还是被动教学方式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主动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师生间沟通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缺少教师的主导作用,学习效果不佳;而被动教学主要采用教师授课的方式,同样师生间沟通少,学习效果也差强人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互动的教学改革.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和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同:在学生学习教学大纲规定的新的知识点时,可采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进行预习和集体讨论,然后在课堂中整理出新的知识结构.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师生互动,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建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为基础,鼓励每门课程的教师都采用事先预习、集体讨论的互动式学习方式,效果明显.当然,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14G15].总之,通过以上方式,我们成功地构建了基于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的教学资源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是比较成熟的理论,建议在实际护理教学中广泛应用,从而提高护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智.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7):165G166

[2]罗章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9):187G188

[3]MayerRE.Multimedialearning:Areweaskingtherightquestions?[J].EduPsychol,1997,32(1):1G19

[4]MayerRE,HeiserJLonnSCo,.gnitiveconstraintsonmuGltimedialearning:Whenpresentingmorematerialresultsinlessunderstanding[J].JofEduPsychol,2001,93(1):187G198

[5]王诺斯,李萌萌.基于梅耶多媒体理论的高校多媒体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250G252

[6]王建中,曾娜,郑旭东.理查德􀅰梅耶多媒体学习的理论基础[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2):15G24

[7]初岩.内科护理教学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4):88G89

[8]李春凤,蒲晓强.强调可视化及情景再现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地质类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129G130

[9]赵园园.基于梅耶多媒体设计理论的微课程设计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5:23G25

[10]章月兵.图书馆用户的多媒体资源使用行为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31G32

[11]郑春兰,郭英,杨泳,等.浅谈多媒体教学中的学生主体作用及教师主导作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S2):144G146

[12]刘丽平.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定位[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4):63G66

[13]卢海军.语文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探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28G129

[14]全胜.多媒体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188

第2篇: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关键词:社交媒体;外语教学;应用

1研究背景与意义

社交媒体在跨文化直接接触中涵盖国内通过QQ、微信与英语本族语者用英语进行打字、语音和视频交流,国内通过MSN、微博与英语本族语者用英语进行打字交流等。Campbell(2003)曾证明基于微博的互动对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具有积极影响。[1]Liaw(2003)从英语学习视角研究发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以邮件为主要方式的在线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2]笔者通过微博了解到一个线上培训团队,最开始通过软件进行课程直播教学。它定时上课,定时进教室,下课后有专门的助教老师进行答疑等辅助工作。与传统不同的是,它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没有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学习者都可以进行英语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区别于以往的课堂,也给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模式。笔者通过其最新课程发现这个团队有了更完备的体系与更专业的直播平台开展合作。其授课群体范围越来越大。不仅仅在英语教学环节,这样的模式越来越多用在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种培训机构的教学环节当中。换言之,社交媒体通过许多可以分享信息的互联网平台构成,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体形式,它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笼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在互联网使用者之间的日益增强,社交媒体及相关技术对全球的重要性的影响也日益广泛。不仅仅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们也不断加入其中,打破了年龄的界限,它正不断改变我们人与人交流、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以及判断其承载的文化质量与价值。社交媒体开始并非源于教育和培训,但将其运用于教与学这一发展趋势正在不断壮大。有研究人员调查发现社交媒体已成为学习者广泛采取的最新传播技术,为教师与学校开展合作和教育传播的宝贵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研究人员和教师较少关注该情境下的学习形式与特性的理论与实证,因而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并挖掘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潜力。结合我国外语教学实际,针对社交媒体应用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对象、场合、途径、功能、问题、挑战等重要问题进行讨论。

2对文章的综述

社交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投入,促进知识迁移,在教学中使用社交媒体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认同度和愉悦感,从而促进学习。[3]学生对社交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持积极的态度。社交媒体在高校课堂发挥积极作用。将社交媒体建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资源库,提供给大量学习材料,弥补传统材料的不足;社交媒体更以学习者为中心,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利用学生所长,开展高效的自主学习;社交媒体为教学过程中提供互动的平台,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给予反馈,同时为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针对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数量多,教师教学任务的压力大,实际优质外语教学资源储备不足并且缺乏外语学习的环境,将社交媒体与我国外语教学相结合,为解决英语学习的面临的种种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思路与途径。实现外语学习中课堂的内外联动,实现外语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外语教学中社交媒体的主要应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应用的场合:应该重视社交媒体在外语课堂以外的应用,要合理设计选择外语以及其他科目学习的课外教学活动,弥补我国外语课堂教学的不足,特别是在教学时间、资源、手段、评估等方面。应用的途径:1、把社交媒体应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不仅组织学生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而且将教学活动发展到课堂教学以外。2、学生个人可以应用社交媒体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扩展学习时间,积少成多。3、学生可以由多名(两名或以上)组成学习小组,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外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用功能:提供丰富并且先进的教学资源,不用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并支持全面的教学评估。作者指出要让社交媒体发挥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优势,帮助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愿意学、善于学、有效学,从而提升外语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也提出相关研究人员应重视社交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尽早开展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指导和改善我国的外语教学。

3论文的优点

本文指出了社交媒体用于教学的优势,它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认同度和愉悦感,从而促进学习。以相关的外语教学理论作为依据,并且联系了我国外语教学中英语学习者的数量多,教师教学任务的压力大、优质外语教学资源储备不足并且缺乏外语学习的环境等以及“费时低效”[4]实际状况,针对社交媒体应用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对象、场合、途径、功能、问题、挑战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为如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社交媒体提供基本思路。所以,由现状到理论再到应用,并且为以后的研究者提出方向建议,可以看出作者行文脉络条理、清晰、明确、层层递进。作者将社交媒体这一个现如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产物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可以看出作者与时俱进,注重热点和把握时代特征。他指出了社交媒体及相关技术对当今世界的重要性持续增强的现状,明确社交媒体的优势,将它与教学时刻紧密联系。也考虑到研究人员和教师较少关注该情境下的学习形式与特性的理论与实证,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深入研究并发掘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潜力。作者也从实际角度分析到社交媒体对英语教学产生影响,社交媒体怎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习。指出学生对社交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持积极的态度。社交媒体也在高校课堂发挥积极作用。作者将社交媒体中的各个环节面面俱到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使得阅读这篇论文的读者研究者不会觉得文章晦涩难懂。在文章中,作者借用了一些研究大家的说辞,简洁明了,也使得文章有据可查。作者积极提议要将社交媒体用于英语教学当中。也对社交媒体的不确定性提出了疑问。

4论文的缺点

该论文中作者没有进行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没有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等方式来确认当今社交媒体在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是否学生都对社交媒体应用持积极支持的态度,教师是否也都认可社交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而社交媒体的教学方法能否给学生带来学习方面的积极影响作用。从而没有通过SPSS也没有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等数据研究分析过程。所以没有实证研究来做支撑。在我国外语教学过程中层次、类型繁多,学生年龄段不同、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应该因人而异的选择社交媒体来开展外语教学,作者没有进行更详尽的说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影响预期的教学效果,社交媒体所具备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将其应用于外语教学中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如缺少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手段,学生是否通过应用社交媒体展开外语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效也不得而知。作者没有对此进行说明和论证。作者也没有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建议与要求。

5反思与建议

首先笔者要吸取作者的优点,他善于观察,结合时代特征将社交媒体与专业的英语教学相结合,发挥了笔者的研究优势。在研究中,把中国的教育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与应用对象、应用场合、应用途径、应用功能及问题与挑战等核心问题开展讨论。从实用的角度给予建议,也对自己的问题有明确认识。作者借鉴了大家公认的概念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也针对社交媒体用于教育的现状点出了自己的建议并且说明了在未来研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可以,笔者希望通过质性研究和质量研究如问卷、访谈和测试等研究手段,特别是针对所提出的外语教学层次、类型繁多,学生年龄段不同、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如何因人而异的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社交媒体是对外语教师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最后,社交媒体所具备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将其应用于外语教学中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笔者希望找到更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手段,确认学生开展外语学习应用社交媒体这样的学习手段是否真正有效,使学生达最终到英语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ampbellA.P.WeblogsforusewithESLclasses[J].TheInter⁃netTESLJournal,2003(2):33-35.

[2]LiawM-L.Cross-culturale-mailcorrespondenceforreflectiveEFLteacherEducation[J].TESL-EJ,2003(4):6-18

[3]Yaros,R.A.Producingcitizenjournalismorproducingjournal⁃ismforcitizens:Anewmultimediamodeltoenhanceunder⁃standingofcomplexnews.InPapacharissi,Z.(ed.)[M].Journal⁃ismandCitizenship:NewAgendas.NewYork:Routledge,2009.

[4]戴炜栋.外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思考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31-32.

第3篇: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区分了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第一世界是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生活,而第二世界打破了阶级、职业、身份、年龄等界限,人们平等地交往、游戏、狂欢。①该理论的核心精神是自由与平等,影响广泛而深远。狂欢理论与2018世界杯网络传播的景象有契合之处,此次关于世界杯的讨论,其规模之大、热度之高、影响之久远,无不体现“网络狂欢”的热闹景象。社交媒体仿佛是人声鼎沸的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释放自我的平台。总体来看,此次世界杯网络狂欢有如下特点和表现:

1.狂欢的全民性。巴赫金认为“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参与狂欢节的不只是特权阶级,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尽情释放自己。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世界杯期间,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被世界杯刷屏,网民们通过签到、竞猜、吐槽等形式讨论赛事,“慌的一匹”“想去天台凉凉”等网络语言一度风靡社交平台。出人意料的比赛结果引发舆情高峰,比如阿根廷与冰岛打平、德国首战不敌墨西哥、法国获世界杯冠军等,引发了刷屏式的讨论。除世界杯赛事,关于球星的讨论也甚嚣尘上,C罗、梅西、姆巴佩的赛场表现、成长经历、八卦新闻等时不时登上微博热搜,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此外,购买体育也是重要的狂欢方式,人们乐此不疲地在社交媒体分享押注和竞猜结果,刷存在感与参与感。由此看来,2018世界杯的网络传播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狂欢。

2.狂欢的平等性。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核心原则是自由与平等,这也鲜明地体现在本届世界杯的网络狂欢之中。不论国家、阶层、性别、职业等,人们暂时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对立暂时消失,人们共同参与到世界杯的狂欢活动:关注赛事进程、讨论球星八卦、吐槽竞猜等。2018世界杯网络狂欢的平等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互联网的低门槛和开放性使人们平等地拥有媒介接近权,每个人都有权使用社交媒体吐槽、嘲讽、欢呼;其次,互联网的匿名性模糊了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媒介不再只是精英阶层的工具,实现了话语权的回归。最后,真正的平等体现在观点的自由碰撞,一方不必屈服于另一方的观点,无论你欢呼呐喊,抑或吐槽,都可以毫不顾忌地在网络世界自由地表达,大可不必如现实世界般屈服于权贵,随声附和。

3.狂欢的仪式性。狂欢节由一系列仪式构成,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世界杯传播本身就是一场仪式,吸引世界各地的球迷在同一时间观看足球比赛,共同参加这场盛大的仪式。世界杯突破了时空限制,把全球的球迷召集起来观看同一场比赛,在街道、餐馆、酒吧,互不相识的人们像参加仪式般聚集在一起。在网络世界中更是如此,世界各地的球迷和伪球迷因为世界杯聚集起来,在网络社区、公共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形成一个个“共同体”,他们围绕着世界杯刷屏式地分享信息、共话精彩、共享狂欢盛会。可以说,世界杯网络传播构建了一个自由、平等、欢呼、激情的文化共享的网络狂欢。

二、世界杯网络狂欢的原因探析

巴赫金认为,狂欢文化是相对于日常生活出现的一种文化状态,是对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的创新化和陌生化。②世界杯网络狂欢突破了人们常规的生活方式,无数人在世界杯期间彻夜不眠,在社交媒体欢呼雀跃。除了足球赛事本身的魅力外,还有什么原因促进了2018世界杯的网络狂欢呢?

1.社会心理因素。据清博大数据统计,观看2018世界杯的受众有78%为男性,且以年轻男性为主。该群体是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了家庭、工作的重任,生活单调乏味,心理压力大。世界杯期间,他们通过观看比赛暂时忘却现实的苦恼,并以戏谑、调侃、吐槽、欢呼等形式参与互联网的在线狂欢,缓解压力,释放情绪。除此之外,球迷们在互联网中形成了一个个虚拟社区,志同道合的人“欢聚一堂”,如“朋友”般畅所欲言,渴望获得归属感,在互动中排解孤独,缓解焦虑。另外,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平时不看球的伪球迷们不想错过四年一次的好时机,也纷纷加入狂欢的队伍,寻找存在感和快感。

2.平台支持。近几年,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社交媒体迅猛发展,使用移动社交媒体展示自我已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世界杯期间,新浪微博凭借开放性、匿名性、低门槛性成为主要的舆论阵地,汇聚了专家、媒体、明星大V、普通网民,为众多球迷提供了一个沟通互动的平台,他们利用文字、表情包、动图、短视频等形式掀起一阵阵狂欢高潮。微信朋友圈频频被世界杯刷屏,分享观球体会、吐槽爆冷赛事、调侃足球明星都是人们狂欢的方式,微信自媒体巧蹭热点推出世界杯相关文章,引发转发狂潮,打造“10万+”佳绩。简而言之,移动社交媒体是世界杯网络传播重要的舆论阵地和狂欢平台,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商业利益驱动。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拥有居高不下的关注度,其背后的商业价值不容小觑。正如贝肯鲍尔所言:“在绿茵场上滚动的,不是足球,而是黄金。”世界杯网络狂欢的背后,离不开商家的精心操纵和媒体的策划营销,他们合谋将世界杯网络传播利益最大化。以新浪微博为例,其抓准2018世界杯这个绝佳时机,争夺市场份额,运用“互动+资讯+传播”的策略,通过新鲜信息、超级话题、竞猜结果、赛事预告等手段吸引注意力,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为了打造全民狂欢,邀请当红明星担任首席星闻官,调动女粉丝的积极性,带动流量。在网络世界,流量就意味着商业利益,新浪凭借不可低估的流量吸引广告商,赚取广告费,广告商利用新浪平台,争取潜在客户,获得双赢的局面。

三、世界杯网络狂欢后的反思

世界杯引起的网络狂欢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自由与平等,使人们在枯燥的生活中获得释放和快乐,但正如中世纪的狂欢节是一种暂时的解脱,世界杯网络狂欢也只是短暂的麻痹和愉悦,浅薄的快乐之后隐藏着令人深思的问题。首先,商业力量操纵下的网络狂欢景象只是现实生活的特殊呈现,短暂的狂欢和释放后,人们必须从虚妄的网络狂欢中抽离出来面对现实社会秩序,就像中世纪的狂欢节虽有上千年历史,但从未从根本上冲击西方的等级秩序一样,所谓的“自由与平等”只是当代人们乌托邦式的美好想象。其次,众声喧哗的网络狂欢实质上是孤独的狂欢,孤独的人们渴望在网络世界获得情感的共鸣,把网络社区看作情感的避难所,但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反而使他们沉迷虚幻、逃避现实,最终造成线上狂欢、线下孤寂的局面。最后,在人声鼎沸的世界杯网络狂欢中鱼龙混杂,各色价值观、低俗内容、网络暴力充斥其中,缺乏明确自我认知的群体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丧失原有立场和信念,比如青少年群体容易在人云亦云中迷失自我。由此,所谓狂欢化的生活只是乌托邦式的想象,一味追求情感宣泄只会带来更大的空虚寂寞,暂时解放不代表改变现状。唯有摆脱外在力量控制,有能力独立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解放。

注释:

①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第4篇: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关键词:传播学期刊;趋势;知识图谱

世界传播学的研究及发展对中国传播学的研究进程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使用在科学计量学中应用范围广泛的软件“引文空间”对科学网上国际知名的传播学研究期刊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绘制并解读该领域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展示当前国际上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有利于中国传播学学者把握国际前沿发展动态,以促进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1.对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宏观进展研究如叶新海和陈华英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0-2011)新闻学与传播学来源期刊信息为数据源,构建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学科的知识结构与热点变化,得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核心领域、热点领域及研究转向[1]。2.国内新闻传播学期刊的分析研究如胡媛帅等人以2004-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数据来源,通过被引次数和被引广度两个指标分析,探究了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并针对被引次数指标数据,对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的层次进行划分[2]。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其研究成果的研究如白云根据1991-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新闻学与传播学类立项资助项目的数据,对资助项目的年度分布、项目类型、项目所承担的主要单位和项目标题的主题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进行了多维度研究[3]。4.对国外传播学进展的研究侯东阳对两本研究欧洲传播的杂志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呈现,并对其中一本杂志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欧洲传播研究的前沿主要是媒介化、数字媒介、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传播、媒体比较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量为主,“内容分析”经常被突出强调。其中媒介化是近年来欧洲兴起的比较有特色的一种理论和方法[4]。张卓、王竞等以国外六大传播学期刊的论文为数据来源,筛选出950篇属于媒介效果研究范畴的样本,勾勒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知识图谱[5]。

(二)国外研究现状在对传播学整体发展趋势的研究中,安东尼奥(Antonio.Castillo-Esparcia)和伊丽莎白(Elizabet.Castillero-Ostio)以科学网中排名前10位的传播学期刊为来源,对2016年和2017年出版的148篇论文进行了分析。发现2017年的文章数量高于2016年。单篇文章的作者数也在增加。研究者来源国前3位分别是美国、荷兰和英国。研究还发现,在2016年,排名前3位的研究话题分别是健康、广告与广告活动以及社会互动,而在2017年的主要主题是数字媒体、社会互动和健康传播[6]。胡里奥(JulioMontero-Diaz)等人对1980—2013年在74种主要传播期刊上发表的33627篇文献进行计量研究,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心理特征”“性别”等16个主题,且主题间存在离散趋势,研究领域相对碎片化。费利(ThomasFeeley)应用期刊关联度算法和2002—2005年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的期刊引文数据对传播学领域的期刊进行排名,提出影响指数排名前4位的期刊为《人类传播研究》(HumanCommunicationResearch)(HCR)、《人际关系》(PersonalRelationships)、《传播学杂志》(JournalofCommunication)(JOC)和《传播学研究》(CommunicationResearch)(CR);中心性前4位的期刊则是《传播学专著》(CommunicationMonographs)、CR、HCR和JOC(按字母顺序排列)[7]。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科学网中InCitesJournalCitationReports(期刊引文报告)影响因子排名为选择标准,选取影响因子排名前10位的期刊作为研究样本,因为本研究只选取英文期刊,故排名第9位的Comunicar(传播)被排除,由排名第11位的《传播学研究》(CommunicationResearch)取代。进而选取2015年1月到2019年6月间发表在SSCI数据库收录的传播学领域文献信息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共得到2725条文献信息,条目包括标题、关键词、摘要等。采用文献聚类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及作者、国家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并在可视化分析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三、总体趋势

从知识图谱中关键词的频数以及中介中心性来看,近5年来传播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媒介、社交媒体以及公民在互联网媒介中的参与活动及其影响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脸书(Facebook)以及推特(Twitter)作为两个具体的社交平台也进入了词频排名和中心性排名的前10位,可见这两种社交工具对于人们传播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交媒体研究在目前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个体的“人”作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在当前的传播学研究中又重新回到了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由表3可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传播尤其是政治传播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聚类中,有4个聚类都明确涉及政治表述,其次是关于互联网传播的相关技术和特征的研究。

(一)词频分析使用引文空间绘制关键词图谱,发现“社交媒体”和“传播”是图谱中频次最高的两个节点。“参与”作为新时代下传统媒体的转型目标之一以及互联网媒体的主要特征之一,位于中心性的第一位,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联结性作用。通过引文空间的对数似然比算法提取关键词,生成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图2),共得到11个聚类,如表2所示,政治传播及网络传播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四、研究前沿

笔者通过文献共被引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高被引文献所涉及的聚类主题有抗争性框架、社交媒体、语境坍塌、政治传播、总统选举、党派极化等。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在目前传播学的研究前沿中,社交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政治传播在社交媒体日益发达下的新变化占据着主要地位。并且共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为安德鲁•海耶斯的《中介,调节和条件过程分析简介:基于回归分析的方法》[8],这是一本关于定量研究方法的著作,由此可见科学的定量研究在目前国际传播学界的流行和重要性。

(一)文献筛选运用文献共被引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聚类图谱如图3所示。具体聚类名称如表3所示。

(二)研究前沿的演变研究前沿按照被引频次变化趋势和突现性,一般可被划分为最新(被引频次和突现性均较高)、渐强(被引频次处于上升趋势)、渐弱(被引频次处于下降趋势)3种。需要注意的是,渐弱型研究前沿所代表的研究方向仍是国际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传播学在国际学界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于社交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尤其是政治影响方面,以及对社交网络的哲学性思考。渐弱型研究前沿着重探讨了网络技术对政治运作方式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普通人更多的权利,一方面使得由原子化的个人组成的网络社会群体作为政治实践的一极在政治决策方面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改变原有的政治运作方式。这种观念见于曼努尔卡斯特提出的大众自传播(massself-communication)的概念[9],以及布伦斯(BrunsA)提出的“Produsage”(主动生产)的概念。其将被动消费和主动生产之间日渐模糊的界限运用到在线政治生活中,认为政策和人们的政治立场将不断发生微小、渐进的变化,不同于以往在执政党变换时会发生的突变[10];另一方面,技术的便利性也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更多符合其意识形态偏好的信息,并主动忽视其他的声音,使得整个社会面临着撕裂及意识形态鸿沟的风险,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如本尼特(BennettWL)指出,媒体可能通过向新闻中加入更多而不是更少的政治偏见来赢得市场份额,且民众会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11]。瓦伦苏尔(ValenzuelaS)通过研究大学生对脸书的使用指出,在线社交网络无法有效解决青年脱离公民义务和民主政治的问题[12]。渐强型研究前沿关注了算法及网络技术的缺陷和弊端。吉莱斯皮(GillespieT)和巴克希(Bak-shyE)分别强调了算法在信息分发方面的局限性[13],以及人在信息接触方面的能动性[14],并且呼吁学者应着眼于揭示算法背后的工作原理以及其自身合法化的社会过程;罗宾逊(LauraRobinson)等人批判了网络技术发展造成的“数字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仅仅是技术接触和内容消费方面,更广泛的数字不平等还包括学习、机会获得的不平等,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无缝地融入日常生活中,不平等的形式也一直在变化。在年龄阶段、性别、种族和阶层,以及医疗、政治、经济活动和社会资本等方面的不平等愈发严峻[15]。最新研究前沿将重点放在了社交网络方面,并且不是停留在定量分析研究的阶段,而是开始对社交网络在底层特征和技术哲学方面进行理论构建。博伊德(DanahBoyd)的研究探讨了作为“网络化公众”(NetworkedPublics)的功能性(Affordances)和动力特性(Dynamics)[16],指出网络公众是通过网络技术重组的公众,其底层结构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公众。网络技术改变了信息的流动方式以及人们与信息之间的交互方式。功能性在于信息的持久性、可复制性,传播的延展性和可搜索性。塑造网络公众的动力来源于受众的隐形、语境的坍塌(contextcollapse)——网络话语缺乏时空和社会的边界、公私的模糊。在分析网络社会时应考虑这些结构要素,传播学的最新前沿不再是单纯的追随式研究,而是开始进行引领式的探索,反哺具体实践。

五、国家分布

通过图4可以看出,在现阶段的传播学研究中,美国与欧洲仍是学术热点地区,其中美国在网络中具有中心性且“学术版图”最大,其次是英国、荷兰、德国等。传播学研究在国际上分布很不平衡,研究仍主要集中在美国及欧洲国家。国家间的合作关系并不紧密,且大部分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尤其以美国为中心进行的合作。中国虽然在引文量排名中处于靠前位置,但在中心性排名中并不高,这提醒我们在传播学研究中,除了要重视论文的产出数量,也应该在质量上多下功夫,关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作出精品文章。

六、作者及其合作图谱

使用引文空间得到共现图谱如图5所示,共得到95个节点,24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54。研究者之间几乎均为独立研究,彼此联系极少,没有形成学术团体的迹象。

七、研究机构及合作图谱

利用引文空间软件对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得到图6所示的机构合作图谱。从图中可以发现,国际上进行传播学研究的机构网络虽并不紧密,但彼此之间的学术合作与联系已逐渐形成。近年来,在传播学领域研究最多的科研机构分别是阿姆斯特丹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密歇根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伊利诺伊大学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中心性排名(图7)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艾奥瓦大学分列前3位。无论是从发文数量还是中心性而言,除阿姆斯特丹大学位于荷兰以外,上榜学校均位于美国。由此可见,美国依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镇,研究实力仍牢牢占据头号地位。

八、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2015—2019年间国际上10种代表性传播学期刊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和欧洲仍是传播学研究的重镇,其中美国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占有绝对主导地位;阿姆斯特丹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从具体研究者角度来看,传播学研究并未形成明确的学术团体,研究者合作较为分散;近5年来传播学研究的高频词主要有“社交媒体”“传播”“媒体”“网络”“信息”“在线”等;量化研究方法运用非常广泛;研究重心主要在社交媒体和政治传播方面,在这片领域,跨媒介议程设置、党派选择性接触、新有限效果论、大众自传播、语境坍塌等新的概念与社交媒体对政治参与门槛的降低,手机应用程序对政治表达的影响及个人选择在接触不同观念时的主导作用等新的思考都向我们展示了传播学研究的潜力。这些发现对我国传播学研究有以下启示:第一,提高定量研究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分量。研究者除了应将目光放在宏观叙事和中观理论与对策的研究上之外,还应多关注微观的具体事件,以具体事件和行为为切口,进行创新性研究,以推动中国传播学科的整体发展,为社会建设和政府治理提供具体服务和决策参考。第二,应该关注政治传播这一热点领域。社交媒体将每个个体都包含在了一个巨大的联系网之中,给社会治理、舆论管控、形象塑造等提出了新的问题,应从具体事件、具体问题出发,探寻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规律,提炼出新的理论观点,将传播过程中模糊不清的地带、环节清晰化,为社会治理和发展提供指导。第三,要继续重视对社交媒体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过程上,不应仅仅做已经发生的现象的阐释者和记录者,还应着眼于未来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思考,着力于构建体系化的概念理论,起到传播学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第四,应加强学术合作,努力提高学术站位。要加强国内学者间、机构间的合作;加强跨国交流与合作,拓宽研究视野,合力提升我国传播学的研究质量。要加强跨专业,如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及网络科学之间的联系与融合,探索跨专业合作的路径,共享学术情报和成果,寻找新的学术课题和方向,产出新的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成果。

九、结语

第5篇: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关键词:期刊营销;社会化媒体;应用策略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营销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通常来说媒体营销是指利用社交媒体网站来促进自身发展,在我国人们熟悉的社交媒体有微信、微博、百度和其他网络论坛。根据中国期刊媒体协会和许多研究公司201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18岁至34岁的年轻人多认为,技术可以改善他们与不同媒体的接触体验,增加他们与其他人的接触互动频率,其中1019名受访者中,有91%使用微信、61%使用优酷、40%使用微博、33%使用百度。这项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丰富了新世纪以来人们的阅读体验,不同平台的周期性媒体读者与了解并喜爱他们的期刊和编辑形成互动关系,56%的受访者会关注某个微博类期刊,52%的受访者会关注某个期刊上的微博,51%的人会在微博上发表文章。因此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影响普通读者的背景下,分析期刊营销策略中的社会化媒体应用,对我国期刊行业从业人员、中文期刊的营销策略有着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期刊不再是静态文章的传统提供者,因此期刊应该是读者日常生活的最终“信息目标”,并且转变为读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社会化媒体扩大期刊影响力的功能

微信和微博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营销工具。这些社交网站允许期刊出售印刷版、订阅期刊的在线内容并出版。许多业内人士指出,社交媒体上的期刊应该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期刊页面的链接,因为这种社交媒体的用户希望能在140字以内找到有用的信息。此外,一些期刊还采取措施帮助社区成员走到一起并相互交流。优化期刊公司和其他在线社区,以便有相似兴趣的社区成员可以进行对话发展友谊。通过微信鼓励社区成员在线提问。随着会员交流经验和提供建议,社交媒体读者发展出了更加个性化的互动模式。期刊一直致力于了解受众并为他们的利益服务,聪明的出版商利用社交媒体,从他们的社交媒体社区获得反馈,使未来的期刊内容更有效,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捕捉到读者的脉搏。社会化媒体可以帮助期刊编辑了解期刊读者想要什么,以及网络编辑应该如何写作来满足读者的需求。考虑到期刊印刷版、在线内容、社交媒体项目与广告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这一过程中社交媒体已经跨越了部门的界限,并打破了原期刊编辑和营销的界限,这将为期刊的内容生产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但这项研究需要时间来提供实践数据。众所周知,期刊从业者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并与相关专家保持密切联系,期刊是利基内容的宝贵来源,其中一些期刊编辑为读者提供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实时咨询某一特定领域专家的机会以便进行交流。例如,《美食》期刊定期在微信上召开聊天会议,粉丝可以使用菜单和各种菜肴与编辑或名厨辩论,并在页面上注明美食材料购买的目的地。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在纸质、电子和社交媒体上阅读期刊时,期刊可以借助社交媒体来影响人们与他们的朋友分享新闻观点,通过网络的信息生态系统传播自己的作品并和观众互动。《南方》期刊作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从而扩大了《南方》期刊在数字世界的品牌,扩大了《南方》期刊在网络世界和零售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与此同时,许多期刊邀请广告商加入社交媒体并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南方周刊》每周在新微粉丝页面上互动约500次,许多读者对期刊工作人员提出的问题都得到了实时反馈。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期刊编辑认为,要将广告商整合到社交媒体中往往需要一种谨慎的平衡,广告商或合作伙伴可以付费参与讨论,但同样重要的是,所有这些信息都必须为社区参与者增加价值,因此期刊编辑会告诉广告商参与社交网络的目的不是直接销售产品,对话的目的是在这个独特的社区里打造广告商的品牌。例如,《小说月刊》通过微博和微信的内容展示广告商的赞助,这些内容不会是苍白的显示,而是通过有趣和有用来吸引用户点击。在众多积极探索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的期刊中,《经济学人》是一个创新和有趣的案例。2018年以来用户通过微信关注期刊,并通过微信扩大影响力,帮助这本期刊赢得了许多新的读者,并与现有读者建立一种“更深层次的互动”,正如该期刊许多编辑所认为的那样,社会化媒体是这一期刊新的发展战略核心。《经济研究》的在线使命是提供全球经济讨论的首选网站。这使得用户能够在创造就业和商机的同时,可以在网络上咨询行业专家并得到回答。在《经济研究》的微信群里,会员可以与其他读者互动,如经济研究、最新资讯获取、搜索招聘广告等。此外,进入网络的人还可以就期刊上的话题进行对话、讨论和发表意见,这对于《经济研究》的专业读者而言很有吸引力,可以就经济衰退等专业问题和专家、其他爱好者展开深入对话。与此同时,《经济研究》期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每周四出版的《编辑焦点》中编辑直接从每一期期刊中选择读者想要阅读的内容,每周一、三、五出版的《经济研究在线》是国际话题和事件分析的最新得分;《商务》每月出版两次,内容包括经济研究在线的最新特写、事件。《管理思维》每周三出版一次,主要从该期刊的管理与商业教育专栏中摘录一些重要思想。每周二出版的《最佳推荐》摘录该期刊商务旅行博客的关键内容;在该期刊出版时发表的《经济研究辩论》中的牛津式辩论来自相关的经济研究网站,而会员可以下载所有发表在《经济研究》上文章的目录。

二、期刊营销策略中社会化媒体应用要点

中国期刊媒体必须面对互联网前所未有的挑战。期刊业界组织了很多讨论和尝试,但很多期刊在使用社交媒体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低估了社交媒体在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性,传统纸质期刊对社交媒体在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影响等。一些期刊作家对社交媒体的理解是,期刊权威机构开设微博或聊天账号后,会定期发送期刊内容,大多数期刊最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它们没有与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开展独特的合作模式。在本文中,通过以上对我国期刊社会化媒体运用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期刊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首先,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看,期刊行业应该高度重视社交媒体。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我国许多期刊可以效仿《经济研究》的模式,密切关注社交媒体的最新发展。其次,社交媒体应用程序不应简单地将期刊内容转移到微博上,而应提供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内容适合特定的利基市场。2016年,中国期刊传媒协会和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某一期刊的微信和微博订阅用户对该期刊的评价最高,并提供了以下价值:尝试新产品的可能性、广告商提供的独家折扣、附加文章或故事,下一期的文章或故事大纲,期刊室的视频材料,读者文章或可以发表的电影。期刊的读者可以在线与编辑沟通,上传和下载照片或视频,并与其他订户进行沟通,以上部分内容可以作为国内期刊的微博端应用的参考。在期刊的社交网络版中加入期刊网站的链接是一种常见的做法。我国许多期刊选择开通微博和网站链接,尽管用户关注的是期刊的微博,但是部分情况下看到的仍然是支离破碎的内容或是一份独立的手稿,如果读者想关注更多的期刊内容,还是需要把期刊的网址分开输入。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的期刊应该认识到这一方式的不足,并采用更加成熟的做法并走上正轨。例如让每个社交媒体页面都有一个链接,链接到社交网络用户的期刊网站,并且通过与广告商合作,在社交网络中使用期刊的盈利模式,目前正在调查中的中国期刊微博盈利模式仍然是领先的,但是它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期刊的内容和广告主的服务。期刊社交网络的运营部门应自觉地与广告主合作,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折扣,进而提供活动或其他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期刊品牌获得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结论

中国是世界上期刊市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然而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的期刊经历了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如今新兴的社交媒体为读者和期刊编辑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作为在线社交活动的一部分,读者可以分享他们喜欢的期刊的内容。《经济研究》等期刊对中国期刊业发展的启示是,我国期刊需要高度重视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适合利基市场的有价值内容,在社交网络中建立期刊网站链接,将期刊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自身更加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子郁,刘雪梅.移动互联环境下大众期刊社会化媒体营销整合研究[J].出版科学.2019,11(28):35-3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