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

无机化学专业信息精选(九篇)

无机化学专业信息

第1篇: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现状;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设计

1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1.1专业教学目标设置不够明确

近些年来,虽然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以及教育目标模糊化的影响,使得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根据明确的专业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也无法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规划,使得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不利于于学生信息数据的综合处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难以实现实用型人才的科学高效培养的教育目标。

1.2课程设置缺乏有效性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课程设置的实际效果,要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内容的序化两个层面入手,实现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学校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革新的趋势,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与调整,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这就使得现阶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在无法及时掌握新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难以在实际操作中深化自身的数据分析与信息管理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无法真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信息管理人才的使用需求。

2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路径与方式

2.1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教育部门与学校主管单位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日常工作场景,着眼于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设置。一方面,不断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与实用化,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扩展课堂知识容量,使得学生在段时间内获取就业所需的各类专业知识,掌握信息分析、数据汇总以及管理的实用技能。另一方面为了全面增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以国维斯基的“最近区域理论”为指导,使得教学目标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去,并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2.2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

从相关调查机构公布的数据来看,绝大多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中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为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与开发,在工作中会涉及到数据库管理、软件程序编写、操作系统升级维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针对专业自身的工作环境与技术要求,科学调节课程的内容,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补强,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2.2.1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过程中,要根据现阶段信息管理专业岗位的知识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设置,在设置的过程中,要针对于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学习与接收能力,将不同学科进行穿插讲授,例如将高等数学以及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后工作中之后,利用高等数学与大学英语的相关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与处理。进行专业课程的合理化设置,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目标为指导,以及现阶段企业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与开发,在工作中会涉及到数据库管理、软件程序编写、操作系统升级维护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客观要求。在不同的学期,不同的阶段,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课程,并根据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借助于这种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获取到新的知识,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本身专业技术能力的增强,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办公环境下,对于学生信息数据处理能力要求。2.2.2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序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序化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一方面需要相关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梳理,进行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由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各类办公应用软件的支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办公数据相关内容的介绍与教授,课程模式以办公数据处理工作的相关内容为出发点,并将其进行科学分类,将教学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在不同的阶段介绍不同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方式与办公软件的应用场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相关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相关技术的应用场景融合起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得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增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学校相关部门应努力构建起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对工作环境的全真模拟,使得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确立学习的目标,实现自我教育。同时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及时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进行科学调整,以期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与教育水平。

3结语

本文从现阶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分析其在专业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内容方面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将基于工作内容的课设置理念融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探讨之中,期望借助于工作内容的加入,提升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处理与分析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高效的满足企业对于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劲鸿.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4):34-36.

[2]金玲.基于CBE模式的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425-425.

[3]高丽.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现状与改革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18(11):48-49.

[4]张海涛.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决策与信息,2014(17):147-147.

第2篇: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

一、 会计信息化含义及特点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的性质为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其特殊性可想而知。立足于会计学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立足于信息科学层面分析,它又属于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会计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学科的分支,信息化学科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会计信息化均有所表现,会计信息化的研究角度可以是信息学科本身。会计信息学和会计学也是从属的关系,服务于会计管理,会计学相关理论同样也是会计信息学的理论支撑。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1、更加全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会计业务中的方方面面也开始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渗透,会计信息化得以实现。2、更加开放。会计信息化背景下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时传递信息变得更加及时且能够实现共享。通过高效信息渠道的建立,使得企业内外部能够更好的完成信息的采集从而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基于网络,各部门及机构的工作变得更加便捷。3、会计工作集成化。会计信息化必定会重整传统会计组织,并导致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根本性变化,形成新的组织及管理模式,比如“虚拟企业”以及“数据银行”等。而这些变化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会计信息集成化的实现。4、建立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随着会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职能不仅仅为会计信息的提供,在信息提供的空间其渠道上也逐渐走向多元化。5、会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会计也增强了其反映职能。具体来说,在计算机环境下,信息处理成本得以降低,财务会计在其各项业务的处理如确认、计量、记录以及呈报中可供选择的方式方法也随之增加。6、会计实务更加准确。管理会计在实现信息化之前,企业业务和财务之间的实时联动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发生业务之后才会在财务上有所反映。7、能够更好的预测未来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越发复杂,市场供求的变化、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化,竞争对手也变得更加变幻莫测,而在生产技术退推陈出新的情况下,内部生产工艺也变得越发复杂,企业员工管理的难度随之增加,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等层出不穷,企业掌控起来也存在较大难度。

二、高职现有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相对较低

尽管素质教育是我国多年来一直所倡导的,但是从教育实践来看,应试教育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尤其是高中阶段,分数成了唯一追求,根本无暇顾及提核能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在学生的选拔中也是完全参照分数,通过设定分数限制来确定具体学生的录取情况,而高职院校中所选拔的学生通常都是一些文化课成绩较低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之后,因为会计专业对于实践能力更为重视,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有所忽视,这就使得会计专业学习难免陷入困境之中。而会计专业学习对学生理论功底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这是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升的基础,所以,高职会计教学改革也因为较低的学生综合素质而受到较大的制约。

(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尽合理

高职高专中的会计专业当前的课程体系的运行基本是按照“两条线”进行的,一条线为会计专业理论,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以及成本会计等实践课程体系,第二条线为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体系,包括计算机基础、会计应用软件以及程序设计等。尽管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也有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设计,能够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教育,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课程体系运行的“两条线”方式较难对学生的涉及和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以及开发和实施会计软件的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故而,针对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研究其课程体系,完成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促使现有的“两条线”体系被打通,促使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进一步完善,从而使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三)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合理,适用教材偏少

会计专业教师不但需要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非常扎实,同时在应用能力上也需要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当前具备较高素质的会计专业教师非常紧缺,这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造成了严重的制约,教学内容完全达不到会计专业的基本要求,在专业课程中,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很少涉及。另外,当前与会计专业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类教材也相对较少,很多教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选择计算机专业教材,而这就使得不管是课时还是教学内容及实验环节上,都无法符合会计专业的实际需求。而且针对设计、分析及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教材也极为匮乏,对于学生对会计信息加以利用以及预测、决断、分析能力的培养毫无裨益。

(四)实验教学项目严重不足

在现代会计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并需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且实践环节还需要加以不断的突破,应该通过实践基地的建立、校企合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产学研并举并措施真正开展会计实践教育。但是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过程可知,会计教学改革还处在看不清未来的阶段,学校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方面还显得不够积极,财力物力的投入也显得不够充足,这就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无法对专业知识加以更多的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此外,从校企合作来说,学校也并未深入探索,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环节必然会较为薄弱,所学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变成为一句空谈。

三、会计信息化趋势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要通过积极的引导真正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得高职院校能够真正将高质量会计人才输送到社会中,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下述几点深化改革。

(一) 明确培养目标 ,调整并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

在信息化会计人才的培养中,高职高专院校无疑是主力军,在当前会计人才培养中,供给断层现象非常严重,而这样问题的解决需要高职院校从下述几点付出不懈努力。第一,教学目标的确立,要致力于为企业培养会计信息化高端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定位必须要准确、清晰。因为培养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是一个特殊的培养方向,难度也较大,所以,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从教学目标上予以确立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的指引。因为不同院校在人才培养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应该才能够自身特点出发,确定较为适当的培养目标。当前,以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为依据,会计信息化人才包括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以及操作人才三大类。高职院校在具体考量中应该参照这三大层次,保证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依据自身情况真正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通过不断调整及完善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人才需求层次的不同,致力于不同各类型人才的培养,从而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管是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还是具体的软件操作能力都能够达到一定的要求。

(二) 灵活设置课程体系

作为应用型的高端人才,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所以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将课程体系的核心设置为信息化,传统的课程界限也需要予以打破,重新进行课程设计并对课程组合予以优化。学科体系的建立应该保证其严谨性和和血腥,学科体系的基础应该设置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及审计等,主干课程应该设置为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管理、企业资源规划等,通过模拟实验的开展,分层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也可以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如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实行双专业、双学位等模式,真正实现学生知识范围的拓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能够较好的引导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对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也起到了较好的优化作用。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

第3篇: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江苏省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常用软件,提高信息素养,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都在积极研究探索“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新的教改方向。多数研究成果忽视了一个更需关注的群体――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

笔者所在学校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划分成三个教学层次。层次一:本一本二文科类专业,课程名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总学时72学时,其中30学时上机,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能通过期末考试和全国或江苏省一级考试。层次二:本一本二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名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Ⅱ)”总学时48学时,其中10学时上机。层次三:本三所有专业,课程名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总学时80学时时,其中30学时上机,基本要求同层次一,期末难度稍低点。所用教材均为艺术学院的所有专业归属于第一层次,采用“理论+上机”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这样的安排对授课的老师和听课的学生来讲都是不小的挑战。笔者在2015-2016第二学期,承担了艺术学院音乐师范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共3个班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课程的教学,现有条件下尝试了各种努力,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还是没有明显改进。期末理论考试卷面不及格率高达85%,相当于笔者同期承担的该课程其他专业班级考试的及格率。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生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改迫在眉睫。

1艺术类专业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1.1艺术类专业新生学习能力弱

艺术类专业新生学习能力弱,高考录取时文化成绩就比文理专业低很多(如表1)。与成绩低的特点相随的还有学习兴趣低,自控力特别差,对文化课的学习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压根不想学,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课堂纪律松散,交头接耳大有人在,课堂提问,一问三不知,还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导致课堂利用力低。

1.2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厌信息技术课

基于兴趣或将来的就业压力,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了“一技之长”更愿意将有限的学习时间花在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上。更重要的是,一些专业优秀的学生往往将从事社会兼职和参加文艺演出作为不上文化课的理由,并且还是那么的冠冕堂皇。因为社会兼职过程中的被认可以及演出的成功使他获得了文化课一时无法给予的成就感。殊不知,这种忙碌占用了他们学习文化课的大量时间,包括学习“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时间,班主任随意的批假,无形中给学生一种“只有专业课才重要”的错觉。

客观上,“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与音乐师范和音乐表演专业结合得不是十分紧密,与后续专业课几乎无直接联系,无法引起学生的自觉重视。另外,学好“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能力,这显然与擅长灵感、直觉等形象思维的艺术类专业学生不符。“不得不学”和“自认学不好”的长期纠结最终将导致厌学。

1.3合班教学模式不利于艺术类专业学生

高考前艺术特长的培养普遍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进人高校后,除了文化课,音乐专业的多数课程都是在琴房或音乐教室采用小组教学甚至是一对一教学。这种长期的个别化教学使得艺术类专业学生尤其是音乐类学生特别依赖这种手把手的师徒交流模式。“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面向全体新生开课,受师资和教学资源的约束,理论课不得不采用合班教学模式,这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离开老师一对一指导他们觉得无所适从,产生无能和无助的感觉,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

合班教学加大了教师课堂管理的难度,无法保证深入的师生互动,也无法及时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多数学生被过滤在教师的关注之外,尤其是教室后排的学生看不清、听不清,学习积极性削弱,最终成为低头族,人在,心却不在。

1.4课后巩固措施缺乏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与授课计划保持基本一致,教师在课堂上通常不会花费足够的时间进行提问,课堂练习或者小测验。课后教师会通过布置作业来督促学生看书复习,为降低作业批改难度,提交的作业内容偏基本概念,答案基本是书中原话且固定不变,结果多为“一个学生做,多个学生抄”。真正需要思考和概况总结的重难点习题虽然也布置了,终因没有强制提交的要求,学生在平时几乎不做。等到考前抄上答案,死记硬背一番应付下期末考试。这种只学不练的学习状态,必然削弱课堂学习效果。

1.5考核形式单一

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课程考试采用闭卷考核方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上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因为平时作业无法反应个体差异,平时的上机练习也不便评分,所以最终的考核实际上只与期末考试成绩和上机考核成绩有关,助长了学生应试和投机的心态,使得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都不近人意。

1.6教学管理部门不重视

教学管理部门的不重视表现在多个方面:1)没有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单独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与文理专业统一计划、统一要求、甚至统一试卷;2)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督较少,无人倾听教师和学生的感受。偶有督导,多数情况下是为完成听课任务,很少与教师有深入交流,起不到监督和桥梁作用;3)对教学结果漠不关心,卷面不及格率再高也无人约谈,平时成绩虚高无人问津;4)试卷分析形同虚设。在课程考试试卷分析表中,教师根据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统计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及百分比,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其原因进行了简析,还提出了本课程教学拟改进措施及意见。遗憾的是,除了教师本人,估计没有第二人认真读过这些分析和意见,因为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一直未被重视。

2艺术类专业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改进措施

2.1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课程教学计划

艺术类专业学生人学时文化成绩低,文化基础差且学习能力弱,不擅长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思维,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随意而散漫。他们爱专业、重实践,独立好强,擅长展现自己,张扬个性。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制定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设置合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以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融入信息理论和知识,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技能,促进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学场所以机房为最佳,便于硬件的展示和拆装、软件的安装和卸载、网络的配置与使用及各种专题训练(WIN7、WORD、EXCEL、POWERPOINT、IE、OUTLOOK)。教学人数60左右,以不超过机房可用机器数为宜。课程考核可以参考江苏省等级考试采用无纸化网络考试,占总成绩60%,总成绩的另40%来源于各专题训练的系统当场评分的加权平均值。这种考核模式使得学生不得不重视过程学习,不得不放弃对老师送分的幻想。

2.2借助解决问题来激发理论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为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视,教师需要打破“教师讲课,学生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改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讲评”的新模式。即教师围绕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设置一个能串联各知识点的问题(如表2),学生通过自学在课前尝试自行解决问题,形成书面材料,课上由学生合作完成问题的回答,教师有针对地讲评和补充纠正,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

表2中问题的设置兼顾了知识点和实用性,能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购置一台心仪的计算机并使其可用是这些大一新生普遍想解决的实际问题。课堂交流的强制性则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外因保证,也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乏味和被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若能主动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学生便能亲其道,信其行。在此基础上,想要学生适当做些课外作业巩固所学,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3借鉴“框架”教学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学时,用于学生熟练WINDOWS 7和OFFICE 2010办公软件的操作。考虑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这些内容已有所学,新的实验教材对操作步骤撰写又特别详细,故采用学生自行练习,老师按需个别指导的模式。实践表明,按照实验操作步骤的指导,学生依葫芦画瓢能做出最终效果,但实验结束后,对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印象不深。

造成上述Y果的原因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过度关注细节,忽视了软件整体功能和界面全貌,忽视了任务要求。所以,学生自行练习之前,建议教师先结合一个功能齐全的样张,带领学生全面了解软件的功能、特点、用途和界面,再对样张中实现的各功能对应的菜单项或命令项进行讲练,样张中未涉及的使用频率较低的菜单项做提示性讲解。学生自行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屏蔽操作步骤指导,通过回忆教师讲练内容完成实践任务,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查阅“帮助”菜单,自行解决问题。

2.4加强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

学风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学习动机和态度是否端正,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毅力是否持久,学习求知欲和竞争意识是否强烈,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尤其是文化课的学习效果。加强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离不开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制度的制定应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其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容践踏。学风建设应该贯穿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并要发挥好班团干部在学习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2.5加快学习资源和平台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将课程内容制作成电子课件、教学视频或微课等形式,连同在线测试、在线评分、在线讨论等功能整合成一个课程在线学习系统,能较好地解决现有教学模式暴露的各种问题,真正实现一对一教学、因材施教、过程考核等美好愿望。学习过程不受时空约束,能弥补艺术类专业学生因兼职和参加文艺演出而不能上课的缺陷。教学资源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借助在线测试和评分系统,教师布置的作业在“量”和“质”上能得到保证,反馈也更及时,教师可以将节省的批改作业时间用在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上,用于答疑解惑。

2.6加强重视,勤于管理和监督

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力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①加强监管与激励并重的制度建设。②制度的实施不能流于形式和台账整理,制度的监管机构与实施机构要分离。③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和处理。例如,督导听课后要将听课意见和感受及时向教师本人及教学管理部门反馈。又如,教学管理部门要及时汇总教师在授课记录本上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困难,并想办法及时解决。再如,不能放任试卷分析表中暴露的卷面高比例不及格问题。④多渠道收集教学质量信息,认真分析和研究对策。⑤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4篇: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

2、计算机基础专业,这些专业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发、维护等工作;

3、与理工科交叉的计算机专业很多,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动化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等;

4、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和上升的平台,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就业面相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宽得多,不但适用于IT 领域,也适用于数学领域;

5、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归并了多个自动控制领域专业的宽口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并立足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控制这一新兴应用领域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是工业制造业的核心专业,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就业基础和优势;

6、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这是一个由信息科学、计算数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专业,就业面涉及到教学、商业、网络开发、软件设计等各个方面,就业率高达百分之95以上;

7、通信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通信基础理论和基本基础,掌握微波、无线电、多媒体等通信技术,以及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在信息时代有着极佳的就业优势;

第5篇: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

人类的历史渊源流长,而这其中距我们最近的二百年的历史却是最让人惊心动魄的。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了十八世纪的工业时代、十九世纪的电子时代,而今天正以其无法阻挡的趋势大步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数字信息时代。以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特征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时代正无声无息的悄悄向我们走来,它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从而也就打破了传统的以信息传达设计为己任的艺术设计的模式。面对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新的传播沟通方式的出现,我们无法不面对现实去重新思考艺术设计的未来,信息的数字化让人无法避免艺术设计数码时代的来临。

第一部分:宏观环境分析与总结

一、关于数字信息时代来临的思考

一个时代的到来,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发展往往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计算机与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作出关于未来的预言已并非难事。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作出了预测。无可否认,二十一世纪的商务信息传播将是一个以数字信息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的时代。其最大的信息传播载体将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

1.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数字技术是人类历史上进化速度最快,也是应用速度最快的一门技术,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沟通传播方式。它由传统的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方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一对一的单项交互式的沟通传播方式。从而也就产生了被称之为继报纸、杂志(印刷媒体)、广播、电视(电波媒体)以及户外媒体之后的第五大媒体—网络媒体。

2.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开展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创造了条件新的传播媒体和技术打开了通向电子商务的大门,在线销售正以爆炸般的速度增长,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彻底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进行购买的行为。从配备了电脑数据库的“商家对商家”的直销部门起步。因特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孕育了一批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商务巨人,如亚马讯网络公司、电子贸易公司以及网络拍卖公司等。

3.网络行梢广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优越性所有的一切都意味着“全球化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它是一种新的全球分配及销售形式,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产品与服务的销售结构密切相关的时代,对于绝大多数的工业门类来说,电子商务是一种更快捷、更廉价、更高效的信息传达和产品销售以及服务的方式。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突破了计算机这一原有单一载体。据美国芝加哥正北传播公司首席行政长官布鲁斯.梅森的预测,另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将会发生,即电视机由过去的被动接收工具转变为具有互动功能的交易工具。消费者可以不通过电脑即可上网冲浪或购买产品和服务从事商务活动。人们通过电视即可连接互联网,实现上述功能(宽频带技术)。此前,微软曾在中国进行的电视机顶盒的“维纳斯”计划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一旦该计划成功更会使得上网行为的普及,无疑这会让网络传播的消费市场大范围的扩散,相应的这也就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和广告提供更多的利益与机会点。综合以上,网络营销广告和电子商务具有以下优点:A广域性:覆盖全球,受众面广B定向性:可提供个性化内容及服务C交互性:受众可参与选择,以至感受,具有一对一的沟通方式D实施性:内容可随时更新,不受时空的限制E丰富性:信息量可扩充至相当大F可测性:广告效果可即时监测评估正是基于以上考虑,相信不久以后的客户更愿意把其有限的广告预算投人到网络广告中来。中国广协的数据显示我国在1997年互联网广告市场总值约为20(X)万元,而1998年,全球互联网的广告市场总值只有约为200亿美元,还比1997年上涨了300%,而近几年的增长速度却是以几何级的递增速度在增长,这表明网络广告商机无限。

4.网络媒体的出现导致了传播载体的变化,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会代替原有的传统媒体,但正是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使得它必然会挤占相当一部分的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弥补了印刷媒体和电波媒体的先天不足。因特网不需邮资、不用印刷、不消耗纸张,并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比传统意义上的细分市场更具有针对性,它的目标市场就是单一的消费者个体。这种传播方式对商家而言更具有诱惑性。

5.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转变了人们原有的思维定势今天的信息传播不再是过去的广告传播什么、受众接受什么的被动接受,而是受众需要什么信息就选择什么信息的主动接收信息的方式。这种信息传播与接收模式的转变必然引起原先思维定势的转变。

6.艺术化的网络信息更易成为消费者接受的首选信息由于每个客户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成为受众需要的信息,根据消费心理学分析,具有创意性和艺术性的信息比较容易成为消费者选择接收的对象。于是这就涉及到在掌握数码技术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信息的艺术化的视觉传达设计的问题。

二、传统的艺术设计面临改革,数字信息时代需要全新的艺术设计理念

现有的艺术设计模式和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是针对传统媒体,其中更侧重于印刷媒体。网络媒体的新兴与发展,使得我们有必要针对这一新兴媒体开设新的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码艺术设计专业,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正由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是受众主动的信息选择,所以那些具有情景性、交互性和动画性的信息往往成为受众最先选择的信息。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Pantiac分部,最近推出的两部电视广告中,数字技术已经不仅仅用来创造三维效果,而是已经用来创造汽车本身的形象了。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号》中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惊人效果正是运用了ughtwave3D软件在300多台SGI工作站完成的。《龙卷风》中房子被咫风吹散等真实感极强的镜头正是运用了Soffimage等软件制作完成的。于是对于未来的艺术设计的人才的要求就不仅仅局限在平面上了,他们必须熟悉的掌握以计算机为制作工具的二维、三维动画和交互界面的制作能力。同时又必须具备创意思维和艺术的审美能力。总结:网络信息的发展使社会急需具有数码艺术设计能力的人才。

第二部分:微观环境分析及总结今天,相当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数码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但多数人仅仅停留在认识阶段或只是对现有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局部的微调,还没有上升为理性成熟的系统行动。纵观目前国内高校在开设与数码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设置中基本上存在着两种情况:

1.从计算机专业发展而来的,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以技术为主的计算机艺术图形和动画设计课程从这次对浙江大学的考察来看,其计算机专业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甚至拥有全国唯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尽管如此,其计算机图形动画课程设置只是其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一部分,而且它更多的是偏重技术上的编程与操作,而不涉及艺术设计的相关内容。因此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对计算机技术方面比较精通,但缺乏艺术创意设计的能力。

2.从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而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纯设计软件操作为主的图形艺术设计课程以国内设计教育的高等学府—中国美术学院为例,其计算机图形的课程只是穿插在现有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之中,以软件操作为主,主要针对目前以传统媒体为主的印前工艺和建筑渲染图,且课时量不多。由于该专业的学生为艺术类考生,所以其培养出的人才普遍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能力,但对计算机网络和动画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总结:目前国内尚没有概念清晰的,完整系统的把计算机数字技术和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专科或本科的数码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机会点:数码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的高校专业设置中基本上是一个空白,所以该专业属于创市场的专业,极具市场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注意点:抓紧时间,加快实施,必须率先于其他高校,抢占有利的市场发展空间。

第三部分:南洋学院专业现状的分析和总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产生的民办院校本身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是培养人才的教育经济实体,失去了市场也就谈不上民办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而适应时展的新专业对强占教育市场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一、南洋学院现有专业设i分析南洋学院现有专业均属实用性极强的热门专业,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但这些专业在其它公办的综合性大学都有,对教育市场不能形成独特的销售主题,即卖点。总结:南洋学院现有专业设置只是形成了教育优势,尚没有形成教育特色。

二、南洋学子情况分析从南洋的考生情况来看,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在传统的设计基础领域我们无法与公办大学相比,我们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和公办大学的长处去比,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形成自己的专业和教学特色。

三、南洋学院开设数码艺术设计专业所具备的现有条件分析(软件方面)数码艺术设计是把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图形和动画方面的技术和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新型专业。南洋学院现有的信息系和艺术设计系基本上能承担大部分的课程教学,但在计算机的二维和三维动画方面尚略有欠缺,尤其是在多媒体的音乐编辑方面尚有很大不足之处。艺术设计系:主要承担设计专业基础课以及静态(平面)、动态(动画、影视片头)和网页码、媒体界面的设计软件教学课程。信息系: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网络技术应用的课程。总结:南洋学院已初步具备了开设数码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条件。‘

第四部分:数码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操作性

第6篇: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平台;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76-03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在,高职院校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后续力量,以适应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众多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不仅要在相关硬件设备条件上紧跟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要在软件设施上具有时代特点。现如今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通用专业信息平台的开发是必要之举。

一、传统专业信息平台所存在的问题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体系的不断壮大,各大院校也都在逐步开始重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纷纷利用信息平台达到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高的目的。但是大多数院校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初级阶段的应用。由于各大院校教学科研成果资源的独立封闭,数据模式不统一,造成相关教学资源无法沟通,教学形式单一、欠缺互动模式等缺陷。再者,一些资源不能统一管理、整合,造成教学资料以及科研成果重复,使信息资料在选取与利用上效率大大降低,同时也造成教学科研成果数量大却信息量小的问题。同时无法实现学生或教师对的教学科研信息资源中存在的疑惑或发现的问题以及相关成果的进一步探讨的及时,极大地延缓了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完善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以上种种问题依然制约着当今各大高职院校教学、科研、技术等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二、高职院校通用专业信息平台设计的必要性

由于传统信息平台的局限性,高职院校通用专业信息平台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在规范化教育教学科研的基础上,通用专业信息平台的构建,既是对科研信息的统一化管理,又是对这些信息共享理念的实施。平台的建立,优化了教学教育制度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在学习、探索学科方面的渠道与学习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在教学资源平台遵循统一标准建设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信息的准确快速传播,并且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具有准确的资源分类与高效率的资源搜索能力,使高职院校之间资源与高职院校与外界之间确保了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领域认识的广泛性与深入性。当今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的可复制性和资源共享的特点,使通用专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出现了多样化。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由原来的单一式变为在多媒体支持下的视图文共同呈现的模式,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强调自主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教育管理从有形的管理向无形的教育转变。

三、高职院校通用专业信息平台设计的可行性

作为一个信息化的软件设施,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随着社会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成为可能。尤其在高职院校, 网络运营技术日益成熟,网络收费逐步降低,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高职院校已经初步具备信息化体系的基本条件,在技术设施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构建通用专业信息化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平台是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依托校园网来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的结合,这使一般信息平台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它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提高教学成果,由此可见它具备明确的目标性。在信息高速传递的同时,确保了信息量与信息安全等方面到位。高职院校通用专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以网络作为的设施基础,既廉价又影响广泛而且具有超高的效率,不失为最佳选择,同时也使信息平台设计成为可能。

四、高职院校通用专业信息平台设计思路

对于一个公共平台来说,良好的运作要建立在一个公共的严格的标准制度之上,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遵循这样的标准制度。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平台共享的关键是平台建设初期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公共平台只有具备了统一的构建标准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互动与共享,才能让资源信息平台具有更长久的效益,这是教学资源平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共享的基础上,提供良好的资源分类、强大的搜索能力、方便快捷的使用体验和优秀的资源评价分享机制可以让教学资源平台更具活力,更受用户欢迎。国家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和CELTS-31)对教学资源建设和平台建设作出了相关规定。建设教学资源平台时应该参考并遵循这一标准,这样各个平台才能实现互通。通用专业信息平台的良好运作与平台建设的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必须让资源能够共享的同时可以让不同平台中的资源相互融合、实现互通,让信息传递更广,得到普遍推广,才能使通用专业信息平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具有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特性。在具体设计当中,针对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平台开发模式和工具的不同,将利用类似XML文档的工具进行资源的相互沟通与共享,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信息间的共同学习、探索与研究。同时,通用专业信息平台的设计还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个体差异、学生对教学科研成果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对所汲取知识的永久性和是否具有创新性。

平台的资源信息都是经过合理分类后通过网络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所需资源信息与信息互动,提高了效率。在通用专业信息平台设计前期,对高职院校在各方面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专业以及不同的研究高度做广泛的合理的调研活动,对各高职院校教学程度、专业化管理进行初步了解以后,按照专业领域、专业研究深度以及适用群体进行精确的分类,再在这些大的群体类别中分成小的单位,按照树状图结构信息资源分类要尽可能的细致准确,以便在学生或教师使用教学资源时,可以按照以上各种分类形式进行资源的分类浏览。与此同时,对资源提供必要的资源关键字是实现快速查询的关键。信息平台还设计有对相关资源名称、作者、关键字等分类的检索,以便大大提高资源检索的效率。在此基础上,该平台还构建出强大的教学科研资源搜索引擎,以便实现跨学校、跨平台的搜索。即如果当下的平台资源中无法满足搜索者的信息要求时,搜索引擎自动转入其他单位的平台中检索,同时带领用户前往其他平台查询学校。在信息平台的体制与内容上,经过高职院校教师和专家的认定,规划适合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平台并不断完善。这样才能确保构建的信息平台既符合高职院校的专业要求,又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的有机结合,还方便了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能够确保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对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的体现。

通用专业信息平台的设计,不仅可以在海量信息中检索出相关资料,还可以实现网上授课、网上考试的功能,实现将网络应用到教学中去,加快教育软件的开发,不断扩大网络教学覆盖面。要调动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积极性,要在教师中普及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使他们能在网上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利用网络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联系与交流。并且在每一个信息资源中设置相对应的资源评价与分享模式,这样可以避免使用者在检索到信息时由于不了解具体内容而盲目下载或使用造成时间上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这样也可以作为一个对所信息资源在内容的扩充与研究深度的拓展,使信息资源在利用价值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用者的点评与分享也可以使信息者在信息资源的同时从中得到专业领域的认可或是专业学习的提升,让信息资源的价值可以无限延长。这种评价机制也有益于下次检索相类似的信息资源。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样的评价机制了解学校的新的科研模式、教学思路和服务信息,以便学校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最后,在高职院校通用专业信息平台推出的同时还需要将这样的教学模式当做教师研究教育教学或学生学习的普遍工具。需要在使用者了解平台的同时,可以更方便使用。比如将信息平台设立在高职院校的官网中,以实名制信息来进行管理。平台相关功能应用于手机模式。当使用者将通用专业信息平台看做图书馆一样的资源机制时,平台将成为教师与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高职院校通用专业信息平台内容

高职院校通用专业平台利用网络这一良好的媒介,开设了《信息系统维护基础》、《医药信息检索与应用》、《客户关系管理》、《医药电子商务》、《医药网络营销与策划》、《网上药店设计与管理》等课程。利用技术优势开发学生学习培训软件,在网站上开设相关专业的网络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网上互动教学、网上谈学习心得、网上谈心活动,形成网上学术探讨的组织模式,在本系统的支持下,使大学生的学习教育活动在网上得以进行,充分利用了学习科研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通过网络虚拟调研,建设网上课堂,进行网上评价工作,组织网上主题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创新精神。

六、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效率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各领域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其教学模式也必须随之适应社会主流与时代的改革,这也是网络教育模式越来越被摆在重要位置的原因所在。高职院校通用专业信息平台的设计,整合了多种多样的资源,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进行和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用专业信息平台教育教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课程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和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在平台使用过程中进一步研究、探索,并将其再度完善,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胡忠旭,徐小华.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0(16).

第7篇: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指的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主,集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化的技术行业,它是利用计算机及集成电路的先进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先进技术。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 ,旨在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通信工程技术人才的求。

2.我国通信工程的研究方向以及发展现状

通信工程专业是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我国通信工程专业起源于电机系电机工程专业,并由有线电、无线通信、电子技术、邮电通信等专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发展而来。

2.1通信工程的研究内容

通信工程所要研究的内容就是根据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新的传送速度更快的通信系统,开发可以更加准确地传送各种信息的通信工具。本专业的前沿技术为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压缩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微波技术、电磁兼容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等。我国当前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特征在于以技术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长的通信技术人才和工程人员。当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接受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2.2 通信工程的发展及现状

上海交通大学于1917年在电机工程专业内设立“无线电门” ,此后, 于1921年设立“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门”。清华大学于1934年在电机系设立电讯组。20世纪30年代初,浙江大学在电机系中设立了一个学科分组――电信组(或称电信门) ,它是浙江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最初形式。1931年,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签发《调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这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举办的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也是我军最早举办的无线电培训班。自1942年,山东滨海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了“战时邮务总局干部训练班”,为革命战争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邮电通信中坚人才。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南京邮电学院。这些可以说是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雏形。建国初期,有关学校分别在原有的电信工程、电机工程、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与通信工程专业相近或相关的专业,为通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积蓄了雄厚的力量,从意识形态上奠定了通信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通信工程领域在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直至当下,在“互联网+”的大前提下,通信工程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生存于社会的必备条件。

3.通信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3.1 4G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往3G 技术在手机中的应有使得手机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强大,而拥有着更多优势的4G 技术想必能够凭借其快速的传输速度,使手机的智能化取得更大的进展。另一方面,随着4G 移动通信技术抗干扰能力的提高,那么信号的质量就会有较大的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随之提升。那么4G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实现网络纠错,使网络能够自我治愈,这样促进无线接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进而能够识别多用户。相信很多手机用户都有把3G手机换成4G手机的经历,这无疑增加了手机市场的销售额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8篇: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

1应用微课完善课前准备

课前的备课质量直接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质量。因此,在授课前,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结合信息化手段,细致地开展备课工作,包括:参考计算机课程教材,上网搜罗相关资料,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内容;深入分析课程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学业状况部署课程安排;思考何种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效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以保证师生双方在上课期间能够无缝对接和沟通。例如,教师在完成备课工作后,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在形式向学生传递课前预习目标与要求,鼓励学生提前落实学习任务以更快掌握知识。若时间允许,计算机专业教师还可搜集课程相关资源与素材,录制重难点突出的微课视频,并将其通过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号、制定公共盘、内部网站等实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能直接用自身的智能手机提前预习和学习课程内容,明确自身的不理解之处,以便在课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获得问题的解答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1]。通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这种借助微课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深受学生青睐。因为这种课前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发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

2结合互联网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较于普通高中课程,中职计算机课程更具实操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完成于计算机机房内,而极少进行理论传授和细致讲解。由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无法了解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学生在上机操作时也经常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在开展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时,专业老师可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解决理论传授问题[2]。例如,在讲授word的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前,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案例教学视频、操作视频、纠错视频,梳理具体操作步骤,形成具体的任务安排,以《课前学习任务书》形式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既定时间内阅读理解理论并提出疑问。之后,再由老师负责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相适配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上机学习;最后,领导学生到计算机机房学习word的图文混排和艺术化版面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指导,使学生充分理解新知识,也让计算机专业教师掌握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针对性拓展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时,计算机教师还要善于应用视频录制等信息化手段,全程跟踪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以便在课后针对性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不足,或为学生提供重复学习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反复观看和理解课程内容,打开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思路,切实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3应用社交媒体深化课后反思

传统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授课结束后,更偏好给学生布置单一化的课程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身教学过程。这种做法,实际上既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复习,还变相地加重了教师的课后负担。因此,在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建议计算机专业教师有必要采用社交媒体来改进这种课后反思模式[3-4]。例如:给学生布置创意性作业,让学生将自身的计算机作品直接上传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优酷网或是QQ空间上,并由老师负责收集,建立投票界面/评论界面,由师生共同投票或者评论作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自身的作业,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计算机专业教师可充分发挥微信群、QQ群的作用,不定期和学生沟通交流上课情况,鼓励学生及时指出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以便针对性改进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时间允许,计算机教师还可在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辟课程反思栏目,鼓励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里提出疑问,并获得老师的解答,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4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等的发展,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课前准备、课中质量提升、课后反思深化提供了良好契机。因而,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要高度重视引入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王妍.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16(46):147

[2]沈春根.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7(5):84-85.

第9篇: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信息技术通过直接切入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实现对物流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降低经营成本,直接产生明显的经营效益。它有效地把各种零散数据变为商业智慧,赋予了物流企业新型的生产要素──信息,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业务预测和管理能力。通过“点、线、面”的立体式综合管理,实现了物流企业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供应链的统一管理,有效地帮助物流企业提高服务素质,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整体效益[1-2]。物流信息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提供迅速、及时、准确、全面的物流信息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3-4]。但是缺乏相应的物流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其原因是现代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尤其是民办本科高校所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更加不注重这方面的知识的培养和锻炼。进一步来说,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不够合理,以至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在学校获得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一、民办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重管理轻实践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对物流业务管理的认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管理的专门人才。从上述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于管理,培养学生们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学习怎样管理物流企业。然而实际上学生们毕业后去上班是从事物流的基层工作,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物流信息技术来完成工作,然后通过基层的锻炼,积累一定的经验,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可以得出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重视管理方面的教育,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尤其是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结构性不强

在很多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其学科基础课程中没有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必修课程,而开设管理类的课程却很多。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偏向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只开设办公自动化和VFP教程等两三门计算机类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偏向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只开设一门物流信息管理,而且该门课还是考查课,其重视程度较低。从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物流信息技术类课程不仅开设的课程较少,而且这些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低,并且所开设的课程实用性不强,VFP课程在实际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中应用极少,不能给学生们带来直接的好处。所以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知识获得将更少,其实际运用就微乎其微了。

(三)学生们对物流信息技术锻炼机会少,质量不高

民办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实践动手机会少,如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VisualFoxPro9.0实用教程总学时为64学时(含32学时课内实践),课内实践32学时就是学生们在机房里上机,老师给出书上的题目和答案在VFP程序中运行,根本不能让学生们理解事物,用计算机语言学会处理现实中的简单问题,其教学质量根本不高。在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中,总学时只有48学时,其中含8学时的课内实践,这8学时学生们根本无法实现或者分组完成,因为这8个学时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较多,所以学生们无法实现一个简单的物流信息系统案例,同时该门课是考查课,对学生们要求也低了,无法促进物流信息技术的实践学习。还有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几乎没有,学生锻炼学习根本就没有实践平台。最重要的是,基于物流信息化方向的授课老师基本上没有,基本上都是跨专业调整过去的老师在给学生上课,自然而然学生对于物流信息方面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不如人意。

(四)物流信息技术方向课程开设较少,且相关教师严重不足

民办本科高校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一般都是基于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核心课程只有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联网与物流信息化、电子商务等几门课程,而这几门课程的必修基础课程又开设较少,无法保障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无法理解和完成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同时物流管理本专业老师又是很少,能上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的老师几乎没有,即使有老师上这些课程,该老师对这些核心课程认识又是肤浅的,在教学上无法保障正常的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学生们能了解和掌握的物流信息技术的知识就更加少,无法拓展这方面的知识。

(五)实训实验室较少,缺乏实践教学平台

就民办本科高校整体来说,实训实验室都是相对缺乏,更不用说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实训实验室就更加少了。对于某些理论课程有几个学时的课内实践环节却无法开展,其原因是没有可以上实践课的平台,即使有平台也属东平西凑的,实践课中好多项目却无法实施,保证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缺乏创新的实训教材和细化的实训方案,实训实验项目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二、民办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一)物流管理专业带头人到高校进修以及挂职到企业锻炼

由学校出资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带头人到全国重点高校进修学习,以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开展专业带头人挂职到企业进行深入锻炼,更深入地掌握现代化物流信息技术能力。通过这两种方式的学习和锻炼,使得专业带头人具有系统而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熟悉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基本原理、方法,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较深的研究;具有开展专业建设、开发新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能提出能力标准或课程标准的修订意见和建议,能对教学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二)合理开设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

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系的老师,开设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开设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SQLServer2005数据库简明教程、C程序设计、Visual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等专业基础课。同时优化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使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紧密衔接。这样,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就比较合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加容易掌握。

(三)引进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人才,定期开展

“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活动针对缺少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教师问题,学校可以投入可观的薪酬待遇引进几位硕士以上的研究生,有在企业工作经验的优先聘用。还有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定期到大学课堂里对学生们进行职业化能力教育,同时这些技术骨干可以带学生到企业里进行参观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又学习到来自现场的实践知识,拉进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实实在在提高其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

(四)新建或改扩建实训实验室,提供实践教学平台

民办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新建或改扩建实训实验室,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有属于自己本专业特色实训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硬件平台。在软件方面可以购买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实训平台、物流职业岗位体验平台等系统,把该实训实验室建设成学生物流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与管理水平的培养的平台,充分体现和展示现代先进物流技术,满足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创新性实验和毕业设计的需要的教学平台,真实再现现实物流企业的操作细节与业务流程等目标。从而使得学生更加直观了解物流各个基本环节的操作与管理、掌握物流信息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物流设备与技术的原理与基本操作和培训学生基本的物流管理与操作能力,从而真正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基于信息技术的物流创新路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101-104.

[2]李春艳.物流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2(5):137-138,148.

[3]吴爱东.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