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如何保障经济安全精选(九篇)

如何保障经济安全

第1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障 国家经济安全 要素 相关关系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9-0076-08

一、引言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严格国别性的概念,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言,其国家经济安全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因此研究经济安全问题应遵守“外部着眼,内部着手”的原则,即从可能的外部冲击出发来分析一国经济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这一原则,当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应界定为通过加强自身机制建设,使我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我国经济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从传导途径来看,经济安全问题可以区分为直接经济安全问题和间接经济安全问题,直接经济安全问题系指某些对外要素的变化直接导致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如贸易摩擦频发与产业对外依存度提高等;间接经济安全问题系指国内某领域出现问题,通过一定的传导渠道,导致某些对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在某些外部冲击的诱发下,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从操作的层面上看。经济安全问题又可以分为安全条件问题和安全能力问题,所谓安全条件问题系指衡量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所面临的经济风险程度,包括产业、环境、外贸等方面的安全程度;安全能力问题则是考虑我国经济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如金融风险应对能力、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能力等方面。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愈演愈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特别是2007年8月开始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突显了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经济安全隐患。而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社会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从我国来看,中国经济首先是大国经济,经济总量上,1978-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至34.05万亿元,30年来,GDP居世界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2位;其次,中国经济是转轨经济,所有制改革取得进展、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再次,中国经济是欠发达经济,中国经济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科技研究成果与现实生产的结合也不紧密。由于中国经济的这些特点,导致中国经济社会在发展上很不平衡,有些导致明显的歧视。比如,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存在深度歧视,机关与非机关之间、企业与非企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国企与私企之间、垄断国企与一般国企之间社会保障的标准差异很大。结果导致一部分人没有任何保障,多数人有少量保障,极少数人被过度保障。而城乡差别是社会保障深度歧视的典型。有专业人士估算,即使不计失业保障,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缺口也至少在10万亿左右。

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一国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国际上针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该问题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界针对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安全的内涵、主要涵盖领域、安全状况监测与预测以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措施几个角度展开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学术界针对社会保障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研究的范围也相对宽泛,有从社会保障中社会保险各个组成部分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展开研究,也有针对国别社会保障的总体研究等等。总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然而笔者发现,基本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国家经济安全要素,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的社会保障要素屈指可数。

不论从时代背景、世界范围还是中国自身而言,将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结合起来研究,都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图从国内外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的国家经济安全要素和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的社会保障要素两个角度出发,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对学术界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结合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二、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联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1、国内外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联研究的回顾。

笔者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基本没有明确地将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两者相结合进行的研究,只有少量的在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以及在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社会保障要素,以下将分别论述之。

国外学者的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的研究思路主要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从而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可以看作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之一)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一国经济安全能力,最终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Jonathan Gruber(1997)的研究认为工业化国家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的寿命预期增加,而老年人退休的年龄不断降低,所有这些趋势给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财务偿付能力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压力,而社会保障制度规定本身,也容易导致老年劳动力人口的减少;Rowena A.Pecchenino(1999)研究了中年人所面对的孩子教育问题和老人赡养问题,论述了社会保障现收现付制度的经济影响。在各种人口学的假设下,如资本积累、教育经费、社会福利以及经济增长等,分析了社会保障税的效果,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社会保障挤出教育,减慢经济增长和减少社会福利;Bertholdu Wigger(2001)对作为公共选择的结果的非累积制社会保障在内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其目的是在内生增长构架下,阐明社会保障的政治经济作用,研究表明,尽管非累积社会保障一般而言并不危害经济增长,但是却危害民主的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种危害效果越来越明显;Rodrigo A.Cerda(2005)研究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是内生的,他通过内生人口统计变迁模型分析,以及劳动力供给的反面效应,即久而久之产生社会保障税率的持续上升,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是内生的,因为社会保障影响生育力和人力资本决定,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社会保障现收现付制财务问题,社会保障税率、人口转变和劳动力供给的关系导致了现收现付制爆发性的恶性循环,现收现付制无法维持,只能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税率。

在国内学者的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主要有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人口老龄化和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问题以及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三个方面。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可以归结为从社会保障影响社会稳定的角度展开论述,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问题以及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则主要是从社会保障影响经济发展角度研究,而不论是社会稳定,或是经济发展均是影响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方面,王国军(2000)认为,合理化解中国的城市化难题,使人口城市化过程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过程同步,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以推动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要给进城的农民提供一个最低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在一个地方工作,而不是在农村和城市间频繁流动,给交通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解决民工在城市中没有责任心和归属感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李强(2001)认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很可能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离乡背井的外来民工,如果在城里遇到困境、没有工作、又得不到任何社会帮助,他们就会形成城市中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力量;刘翠霄(2001)、鲍海君和吴次芳(2002)也分别对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我国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研究方面,宋晓梧(2001)在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严峻形势时指出,养老保险基金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存在着互促与互制的关系,经济发展既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保障发展的制约,而社会保障亦反过来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表明有效地运用资源和恰当地分摊负担及利益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尤其需要审慎考察,力求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

在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方面,杨翠迎(2004)认为,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但不能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反而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迫切需要统筹城乡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收人再分配的调节器减小贫富差距,熨平社会严重不公,努力实现保证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但在实践中,中国现行一边倒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严重扭曲,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反而因其不公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至于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是否涉及到社会保障要素,笔者分别使用State Security、National Economic Safety、Economic Threat和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等相关检索词进行了广泛检索,发现国外文献中涉及到Economic Security和Economic Safety,同时是我们所谓“经济安全”含义的都是中国人写的文章,并且文章数量很少。国外传统意义上的“Economic Security”基本是用来指“经济保障”,是有关健康问题、退休、失业问题等方面的经济保障,而不是我国所谓“经济安全”的含义,相关文献涉及到Economic Security的也都是针对社会保障的研究。我们所谓“经济安全”在国外并没有对应的名词,因此没有明确定义,是分开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等,都归属于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国家利益(National Welfare)范畴。用National Security检索,可以查到很多相关的书籍和文献,针对国家安全的学术研究很多,在涉及到日本、美国等国家安全的文献中,大多涉及三个领域,即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方面主要是针对资源、市场、贸易和金融等方面研究,但没有论及社会保障要素,因此,此处不进行国外研究的综述。

国内针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障要素主要是从三个角度体现。第一个角度是社会保障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第二个角度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个角度是在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中,加入社会保障因子。

第一个角度方面,张如海(2000)认为,应该从一个国家的内部因素和所面临的外部因素认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其中一国的内部因素之一是社会的安定程度,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在社会安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发展经济,也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有国家经济安全的物质基础;谢伏瞻(2001)认为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是同国家的经济安全紧密相关的,没有国家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在中国尤其如此。当然,即使国家经济安全无忧,在繁荣发展的条件下,还会有一部分家庭、一部分个人会受到经济安全的困扰和威胁,这也是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涉及就业机会、收入高低、社会保障程度等诸多方面。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张士铨(2009)认为,以民为本的国家经济安全观,旨在建设责权利对称、促进将个人与公众利益相融合的制度。在市场化进程中,做好社会保障医疗统筹等工作的宗旨,不是由政府施惠于民,而是让民众掌握自己的命运,是政府、民众和市场都发挥各自功能,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得到总体和个体收益。

第二个角度方面,即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研究方面,Wang Zhengyi(2004)在论述中国应该如何面对经济中不安全因素时,建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制定城乡就业的全局计划、优化就业结构、建立再就业服务培训中心以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持社会稳定最基本的制度,应该优先发展;徐学陶(2005)认为,政府为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应建立完备的社会安全体制,并以缴纳保费的社会保障为主,使人人获得可预期且可靠的基本保障而安居乐业。对少数不幸或有特殊情况的国民,则以社会救助作选择性补助。社会保险保障的水准,应以保障基本生存的假定需要为限,并以此决定保费的高低。顾海兵(2009)等从政府机构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保障经济安全需要从政府机构视角研究,既包括短期,也包括中长期,因为机构的设立、健全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社会领域,建议对民政部有关机构进行改革,部分职能放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改为紧急情况部,只对经济社会中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干预和调解。还认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短期对策侧重于政策视角的研究,在社会领域,尽快取消户籍制度,完善最低社保制度,提高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同时指出当前主张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主流观点是不现实的,由于财力不足,全民社保的实现面临很大困难,而且从目前的社保管理实践看,社会保障管理相对其众多的工作人员来说,其运行的低效率较为突出。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安全保障必须走向规范化和体系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从总体上看应该建立《国家经济安全法》法律体系,从分领域看,在社会领域建议出台《最低保障法》,建议尽快出台《常住人口管理条例》,还认为目前应该主要抓住最低社会保障问题。

第三个角度方面,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中社会保障因子方面的研究中,顾海兵 (2007)等在国家经济安全能力指标系统的子系统及指标中,引入了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这一指标;年志远、李丹(2008)在研究中将国家经济安全预警体系的指标分为财金安全预警指标、社会安全预警指标、外经安全预警指标、资源安全预警指标和产业安全预警指标等,认为其中社会安全预警指标应主要通过收入分配风险、失业风险、社会保障风险、经济增长风险和生态环境风险等指标反映。

2、研究评述。

综观已有的研究,不难发现,所谓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只是在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一点国家经济安全要素,或者在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到一点社会保障要素,并没有将两者相结合的深入研究,笔者在查阅文献过程中甚至没有发现针对两者关系的详细论述。国外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相结合的研究,明显少于国内,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基本没有涉及到任何社会保障要素,而国外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要素的也十分有限,并且只是从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财务危机一个角度来论述,结合点单一。国内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经济安全要素的相对较多,包括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我国特有的社会保障歧视等。国内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障要素也可以从社会保障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社会保障作为经济安全保障措施之一的制度建设问题以及经济安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中的社会保障因子三个角度来看。国内的研究相对丰富,某种程度上也跟中国社会的现实有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社会保障资金的严重缺口、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对不同阶层的严重歧视等。

已有研究虽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并且相对零散,但至少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从来就不应该是独立的、不相关的领域,两者结合着研究,不论是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看,还是单从中国来看,都确实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学术意义。笔者认为,未来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的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方面,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理论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家经济安全可能构成的影响;实证方面,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的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构建,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系的实证研究等。

三、社会保障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路径的前瞻思考

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是息息相关的,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范畴来看,社会保障涉及间接经济安全问题,属于安全能力的部分。社会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经济手段。当然,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水平而相应、适度的发展,并且在一国的不同发展阶段相应地呈现不同的问题和特点。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和社会保障歧视这两个问题可能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能力,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1、社会保障基金缺口与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系指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总额与现行体制下所能筹集的基金总额之间的差额,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缺口达到10万亿元。从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视角看,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将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专款专用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社会福利基金和社会优抚基金等。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险基金按照基金的用途又可以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养老保险基金数额最大,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单从养老保险基金来看,形成缺口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供给方面的,也包括需求方面的原因,如历史欠账、人口老龄化等。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机制可以简单由下图表示(见图1)。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7%,就表明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1.67亿,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到1899万。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速度快的特点,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高龄化趋势明显。加之社会统筹养老金曾被国家挪用、调用,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转轨的过程中,产生了历史欠账,个人账户资金被用来当期支付,空账严重。另外社保基金理事会所掌管的社保基金在海内外投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这一系列因素将会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愈演愈烈。据有关学者测算,到我国老龄化高峰的2030年,离退休人员将达到全国职工总数的50%,这意味着在职职工的养老金缴费率将由目前的20%急剧上升为50%,这必然会加大中国的养老金缺口。2005年初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当时叫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提交的报告指出中国在未来30年将会产生6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另据世界银行2005年进行的测算,不考虑货币购买力贬值等因素,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达9.15万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国家必然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采取诸如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提高缴费率、国有股减持、征收社会保障税等可能的措施。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加大养老金的财政投入,可能增大财政赤字、增发国债,也可能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从而加大了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政府完全用税收来弥补缺口,将会增加企业税负,如果政府采用发行特种国债的方式来弥补缺口,会导致民间资金供给减少,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更为困难且成本加大,对各类企业、特别是经营业绩较差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不可否认的,广大退休人员仍然很可能面临“老无所养”的境地,在职人员也会因此而恐慌。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政府公信力极大地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政治稳定,导致国内外对中国经济预期的变差,进而影响某些对外因素的变化,这一切均对我国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的能力提出了考验,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以上仅从我国养老金缺口视角初步探讨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安全的相关关系,实际上养老金缺口对一国经济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在中国以外的其他一些国家同样存在。笔者现采用法国养老金改革引起的一系列罢工事件这一典型案例进行说明。法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同时随着退休人口大量增加,工作人口减少,养老金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2010年赤字在107亿欧元左右,明显高于2008年56亿欧元和2009年82亿欧元。法国政府有关机构甚至预测,2015年赤字将达400亿欧元,2050年赤字将达1140亿欧元。弥补养老金缺口的惯用做法是财政拨款,养老金缺口占一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无疑是一项重要数据。由于没有找到完整的近几年法国养老金缺口和财政收入数据,笔者采用估算的方 式。根据笔者从IMF、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相关网页以及《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查到的部分年份法国财政收入和GDP数据,从相关机构测算2008-2010年法国养老金缺口的数据可以看出,法国养老金缺口约以每年35亿美元的速度增加,估算可得2007-2010年法国养老金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39%、0.63%、0.87%和1.27%(其中欧元数据按2011年1月24日汇率折合成美元:1欧元=1.3596美元)。由此可见,养老金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约以每年超过0.2个百分点的幅度增大,并且随着缺口的扩大,增加的幅度也存在增大的可能。

为缓解这一问题,2010年10月法国议会通过了退休制度改革法案,该法案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将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2岁,二是将可领取全部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而这一制度改革引发了一系列全国性大罢工,在抗议中还发生了严重冲突事件,扰乱民众正常生活,影响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政府公信力下降。实际上早在该法案改革没有通过的2010年初,英国路透社就报道了一家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选民担忧法国经济疲弱,并且不满萨科齐的执政风格,有65%的法国受访民众不希望萨科齐参加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种种情况导致了国内外对法国经济预期变差,进而可能引起某些对外因素的变化,这一切均对法国的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能力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考验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2、社会保障歧视与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社会保障歧视指的是一个社会里的不同群体适用不同的社会保障标准。社会保障制度最根本的特征是公平享有,我国当前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歧视问题则严重违背了根本特征,城市和农村之间、公务员与非公务员之间、企业与非企业之间,甚至企业中国企和私企、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公务员里高级干部、普通干部和一般公务员之间,社会保障待遇都存在着明显的很大差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目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仅从养老保险方面来看,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养老保险待遇的不同,必然导致相互攀比现象,此现象日益突出,并已成为每年“两会”代表批评的社会不公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媒体关注的热点新闻,由此导致上访案件逐年增加,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类现象频发,极易导致社会摩擦和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从而可能引起一些对外因素的变化,影响我国社会风险应对能力和国家经济保障能力,进而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我国社会保障歧视最典型的表现是城乡之间的差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障项目差异显著。我国城镇地区已经基本建立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项目的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险体系,而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只在东部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新农合医疗也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更是一片空白。第二,保障水平差距大。根据《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统计公报》中数据,2009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8894.4亿元,农村养老金支出76亿元,农村养老金支出仅为城镇养老金支出的0.85%,而农村人口数却是城镇人口数的1.15倍。第三,覆盖面差别较大。《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数据显示,2009年末我国乡村人口71288万人,占总人口数53.41%,而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仅为8691万人;城镇人口6218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

但一般而言,农民拥有土地,不可否认土地仍然是我国大多数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尽管存在社保歧视,土地带给农民的保障程度也很低(土地保障程度可以用农民土地收入来衡量,笔者根据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查到的数据,按照全国种植业产品中稻谷、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平均,用净利润、人工成本和农业补贴之和减去成本外支出计算得到2008年农民每亩土地收入为409.30元,从《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查到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2.18亩,算出农民平均每人土地收入为892.27元;土地保障程度也可以用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家庭经营纯收入当中的农业收入来近似,这里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相结合取算术平均值的办法来估算,2008年土地带给农民平均每人每年的保障价值为1159.62元),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问题和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因此,农民社会保障歧视目前还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的影响也较有限,但长期看不容忽视。

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近年来农民土地被征用的规模不断扩大,失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多,日益凸显的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已使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处理,也存在明显的歧视,如补偿款被层层盘剥、就业难、部分失地农民几乎丧失了基本国民待遇等。而农民工问题更是成为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夹层、牺牲品。在某种意义上,农民失去土地、从农村走向城市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社会保障歧视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在一定传导机制作用下,很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2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粮食安全;状况;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62-02

1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1.1 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前提

自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开始,农业就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衍的保障。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关系着14亿人民的生产生活,它是其他产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和保证。一个国家不论发展何种产业农业粮食问题都必须先行得到解决。没有农业保障和稳定的粮食供给其他产业经济也就无从发展。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这无关于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而与粮食安全直接决定于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如果得不到良好的保障,那么,与其息息相关的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必将得到严重的制约和限制,国家整体经济业会发展缓慢。

1.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处于最基础的产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生产者是我国生产经营者中基数最庞大的人群。所以如何发展第一产业,如何保障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如何保证粮食安全就成为了国家的大事。国家安全分为内部和外部安全,外部是战术性的,内部是战略性的。对于外部,粮食安全保障可以稳定经济状况从而提升整体综合国力。在国际交往中不会受到粮食进出口的制约,而受制于外国。对于内部,粮食关系人民的日常生活,更是兴国安邦,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

2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2.1 国内粮食生产难自给,威胁粮食安全

农业产业虽然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可是近年国内粮食生产能力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需求。近年来,由于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又加之早涝灾害频频发生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量近一步创出新高,大量的进口导致粮食价格进一步的上涨。国内生产量不足,国外进口量递增,就会导致国内粮食的价格随国外粮食进口价格相应提升,这严重影响了现阶段的国家粮食安全。

2.2 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制约粮食安全

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并不先进,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也并不多。由于国家科研政策趋向和落实原因,农业科研工作者得不到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充足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的收入得不到改善,农业科研项目就很难长期进行下去。这位提高粮食安全造成了一定阻力。

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对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做得还不足,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相关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纵向发展,没有很好的衔接金融资本和活跃资本的注入。相对于外国农业保险和农业金融模式的运行,我国的农业保险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农业金融避险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政府落实力度和农业生产的小农思想也都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也从而制约了国家粮食的安全。

2.3 农业利润水平低,粮食安全无法保障

由于大力发展国家经济的需要,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工业经济优先发展的政策方针。这就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虽然重要但却不重视的状况,没有政策支持又没有先进的技术保障,造成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经营者利润低的现状。同时,随着工业与农业发展的差距导致了相关于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上涨,农业种子、锄具、化肥、农药价格都大幅提升。长期以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收入水平降低,农业生产者根本利益无法满足,将导致农业粮食生产在根源上无法得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就会失去积极意义,也就无从发展了。

3 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

3.1 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

保护优质农业土地,提高粮食的生产能里和生产质量。土地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重大,对于农业经济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农业生产也具有稳定生产的作用。粮食价格的保障依赖于国家通过国家粮库对市场攻击的调节,而粮食价格水平的保障则得益于土地的利用效益,所以要严格地守护好优质高产的农业土地资源。主要方法如下:

(1)农业耕地的保护是坚决不能懈怠的,对于国家经济,是一条必须坚守的底线。各级政府要严格把关,把农业更低的保护落实到每家每户。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保证农业耕地质量不恶性下降,保持现有的生产能力,确保全国农业土地资源保持动态的均衡。保护好农业耕地,使其数量不在减少,对于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都意义重大。

(2)在保持现有的农业耕地数量水平之上大力提高单位生产能力。在全国农业耕地总量均衡和不大量开垦新的农业土地的双重条件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质量。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业耕地复垦工作和农业土地旧地翻新工作,同时严格控制工程建筑占用土地。粮食产区的政府要针对中小农户加强其小规模土地的生产能力提升,对于农村大量的荒地废地从新利用起来。加大农业产品如: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的质量和价格管控,从各个方面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底下现状。

(3)大力建设水利灌溉工程,确保农业耕地的在培育和循环使用。自古以来农业粮食的生产都离不开水利灌溉,水利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也是使土地循环高效使用的基本保证。水利工程并不局限与灌溉功能,更要发挥抗洪抗灾的责任。要建立更够抵抗突发洪灾的水利工程,做到有灾防灾,无灾养地的双重农业保障。

3.2 加强政府调控,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供给的调控按照各级省、市、县的实际情况做好粮食的储备和调控,构建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粮食的供给要考虑我国现阶段政策方针的指向,例如随着我过城镇化的进行步伐,农村逐步向城镇延伸发展也就要求粮食供给方向也要从农村转向城镇。把从前粮库主要在县乡地区转向为城市,同时对粮食相关产品的供给如:食用油、农副产品等也要配套转向。对于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地方的财力和粮食消费水平为依据,逐步建立粮食及其相关产品的调控体制和储备体系。加强对于粮食储存安全和调运机制的管理控制。

第3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社保基金;征收管理;安全网;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40-01

前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监督工作效果有了一定的改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在逐步进行。随着社会保障工作的深入,社保基金的征收与管理成为各级社保部门的重要工作,也是社保部门员工的基本任务。随着我国社保机制的发展,企业社保管理工作的不断进行,社保基金的征收管理出现了很多进步之处,但社会基金的使用管理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征收管理问题,如何克服企业、个人征收管理矛盾问题等等,这些也是社保部门工作人员一直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加强征收管理力度,筑牢社保基金的使用安全,是当前社保部门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出现的征收管理现状及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是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其征收管理实现收付制和累积制,其中现收付制占有大部分。从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发展历史来说,社会基金中的个人账户资金是实现基金空缺填补的,因此在基金的增值方面,个人基金几乎没有剩余。从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数据来看,现状不是很乐观。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管理不完善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来源于政府财政扶持和个人以及企业的缴费,这些渠道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一方面是很多企业和个人隐瞒实际收入额,企图逃避后者减少保障金的缴纳;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保障资金征收管理制度不全面,导致了这些漏洞的出现。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管理制度不完善,使企业以及个人缴费积极性不高,极易出现一系列的法律风险。

(二)社会保障基金结余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增值幅度小

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由政府执行,在2003年后才实现政府与委托管理的一共管理模式。政府是+多职能的部门,本身职能复杂,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保障金的充分合理运用,造成了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缓慢,增值极为困难。

二、如何加强征收管理筑牢基金的使用安全网

(一)建立完善的基金征收管理机制

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是从细节人手的,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管理松懈,是政府管理制度不严导致的,如何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必须成为政府当前行使职能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管理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护航船,只有从制度方面统筹兼顾,才能给社会保障事业保驾护航。

1.实现全面监督,保证征收管理工作到位

把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机制落实到每一个征收管理基层,实现对社保基金会的人力、物力的充分运用。与此同时,加大对退休人员的年检工作投入力度,并集中年检或者上门年检,实现年检的实效性,避免发生保障金冒领事件。依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由政府部门”引导的社保基金监管工作,做到积极地工作,保证监督到社保基金的审计力度。与此同时,加大征收力度,建立完善专业的征收管理宣传部门,把征收管理工作宣传到位,普及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努力实现公平普惠的社保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征收管理工作的科学进行。

2.建立健全社保基金征收管理制度

没有健全的社保基金征收管理制度,便不能实现基金使用安全网的建立,导致出现征收管理漏洞。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中国梦加油助力,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保障制度建设。这要求我们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管理制度,围绕“内控”“监督”“管理”三体一位的工作方法,从法律、民事、管理等细则方面完善社保基金征收管理条例,坚持基金内部的科学规范运作,把责任落实到位,提高工作人员的制度普及度。

(二)选择合适的征收管理模式,实现征收管理的高效

我国的社保基金收支不平衡,是影响基金使用安全网的重要因素。在社保基金的征收管理过程中,必须把社保基金深入到每一个社保工作平台,才能为社保基金的储备做最高效的积累。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征收管理工作中,必须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征收管理模式。在现收先付制的前提下,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累积征收管理模式,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出现老人行动不便的问题而没法现付的问题,并启动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破除养老金双轨制,消灭政策盲区,从总体上解决制度长期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保障了征收管理的安全性。只有充分根据实际情况定制不同的征收管理方案,以扬长避短,实现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的优势互补,实现征收管理的高效性。

(三)开征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障税是增加社会保障基金使用安全的额外措施之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保障税的设立是为了解决补救社会保障基金征收不足出现的收支不平衡问题,尤其是征收管理不利的前提下,对社会保障税的征收更是迫切的。社会保障税一方面可以运用税收杠杆来调节国民经济的收支,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管理效率,保障社保资金征收的顺利性;其次,社保基金给我国财政收入提供稳定的来源,解决了不同企业以及个人社保征收不平衡的矛盾,间接地又反馈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是一个良性循环,对基金安全网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

三、结语

总的来说,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筑牢基金使用安全网的建立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管理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和人民合法利益的护航船。这要求我们广大社会保障基金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遵循相应的社保基金征收管理条例,实现了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管理使用安全网的筑牢,给国家和人民创造福利。

参考文献:

[1]卢纯佶.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社会保险制度深化改革的需要[J].劳动保障通讯.2003(08):44-48.

[2]费颖,闻齐新.加强征收管理筑牢基金使用安全网[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2(08):31-34.

[3]孙宝强.完善价格调节基金使用的制度建设[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1(03):56-58.

第4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一、 安全生产效益具有间接性

安全工作同生产劳动最大的区别在于,安全工作所开展的活动不是直接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安全活动不直接生产产品,不直接创造价值;相应的,安全生产活动的效益也不是一种直接的效益,而是一种间接的效益,它主要体现在对生产劳动正常进行的保障上,但这种效益却是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得到的效益。

生产对人类社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直接产出各种消费物品,确保人类的生存;正因如此,安全同样也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因为安全能够保障生产劳动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保障人们所需物品的持续产出和稳定供给。如果安全得不到保证,生产事故不断,正常生产将会被扰乱,产品供给将被迫中断,生产力将遭到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将无从谈起。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充分说明了安全对生产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巨大的保障作用,这就是安全生产效益间接性的体现。

安全生产效益的间接性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通过加大安全投入、夯实安全基础、完善安全管理,使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充分保障,这对于稳定职工队伍、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但这种因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而带来的“额外”的经济效益,一般又难以同安全工作抓得好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也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种间接效益。

二、 安全生产效益具有滞后性

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其中“预防为主”实际上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安全生产工作产生效益的滞后性。为什么要坚持“预防为主”?因为只有先进行预防、先进行相关工作,之后才可能见到相应的成效和预期的结果。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都有一个先后顺序。一分耕耘后有一分收获,一份付出后有一份回报,其先后顺序是固定的,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也是一个基本常识,安全生产也是如此。安全生产的效益,大多不是在进行安全投入、采取安全措施后立即就能见到的,相反,是在经过一段时间、一个过程之后才逐步显现出来的,这就是安全生产效益的滞后性或延迟性。

安全生产效益的滞后性同安全生产工作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安全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同人的安全思想、安全技能、安全责任、安全习惯乃至情绪波动等有关;物的不安全状态同生产设备的新旧、现场条件的优劣、劳保物品的完备、自然环境的好坏等有关。

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使影响安全的诸多因素都能朝好的方向发展,都处于一种良好状态,这在实际工作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之所以说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是因为只有影响安全的所有因素都处于良好状态,才会实现安全;而只要有一个因素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引发事故。进行安全投入、采取安全措施后,上述这些影响安全的因素有的在短期内可能有较大的改善,比如更换新的设备、改善生产作业条件;但有的在短期内则很难有明显改观,比如劳动者的安全思想认识及安全技能;即便这些因素都得到改善,还存在对安全生产规律的掌握和应用问题,以及一些意外突发事件对正常生产运行的影响。可见,从不安全状态向安全状态转化很困难,而从安全状态向不安全状态转化则非常容易,要确保安全生产,就必须付出更大努力、花费更长时间,这就是安全生产效益滞后性的根本原因。

三、 安全生产效益具有依附性

对于企业而言,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服务。企业是运用现代生产技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经济实体,是各种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其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服务企业发展,保障企业盈利。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安全生产工作的效益具有明显的依附性,是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的。

就安全与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说,很明显,安全是为生产服务、为生产保驾护航的,是为了保障生产能够正常、平稳、有序进行才开展的;离开生产,安全方面所做工作将会失去目标。如果单纯为了安全而抓安全,将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全部停止,肯定不会再出现安全事故,但是这样的所谓“安全”能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企业会采取这样的方法抓安全呢?可见,通常所说安全生产,安全同生产是分不开的,相应的,安全效益同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是分不开的,这就是两者间的辩证关系。

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社会,抓好生产和安全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保障产品的正常产出,保障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保障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生产的作用和效益才会得到广泛承认;如果企业连年亏损,即使它保持良好安全生产业绩,从未发生任何生产事故,但各方关注的重点肯定是如何扭亏为盈,而不是安全生产。所以,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独立性相比,安全生产效益的独立性较弱,它通常是依附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存在的。

从安全生产效益的来源看,也具有一定的依附性。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是需要投入、需要投资的,所用的资金从何而来?一般而言总是来自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效益好,就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安全生产方面,包括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研发引进安全科技、加强职工安全培训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企业更大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条件,这样,安全和生产之间就容易形成互促互进、良性发展的轨道;反之,则容易形成互相影响、互相妨碍的恶性循环。这是安全生产效益依附性的另一种体现。

四、 安全生产效益具有不确定性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会取得相应的安全成果和效益,这是确定无疑的,已被无数的安全生产实践所证实。2003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开展的《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课题,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确定安全生产对社会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是2.4%,安全生产的投入产出比为1:5.8。实际上,由于不同行业或企业的安全风险或者是危险性不同,其安全生产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也就是说,不同危险性行业的安全生产经济贡献率也不一样,低危险性行业约为1.5%,中危险性行业约为2.5%,高危险性行业约为7%。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从总体上讲,加大安全投入肯定会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并取得相应的安全经济效益,这一点是确定的。但与此同时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具体到某一个企业在安全生产上进行投资,或者是某一笔具体数额的安全投资花费以后,究竟能够取得多大的安全效益和回报,这是无法进行精确计算和评价的,而它又源于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

进行安全投入、开展安全活动,就是要消除风险隐患、防止事故发生,但事故的发生又有着明显的不确定性:第一,事故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意外事件,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在一起事故发生前,谁也无法预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将会发生安全事故;第二,事故有大有小,损失有重有轻,在事故发生前,同样无法预测事故性质和损失程度。相应的,对于我们所进行的安全投入和安全活动,同样无法测算防止了多少起事故、避免了多大的经济损失、挽回了多少人的生命,这就是安全生产效益的不确定性。

安全生产效益的不确定性,给预测安全投入产出比、计算安全投资回报期带来很大的困扰,但这决不能成为轻视安全生产、放松安全工作的理由。安全生产效益虽然有不确定性,但是安全事故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却是明显的、确定的——根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各国平均每年支出的事故费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死于与工作相关事故和职业病的工人数目超过200万人。这两个数据,足以引起我们对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安全生产效益的高度重视。

第5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一、强化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两大转型,这铸就了中国经济的辉煌,但在大转型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各种社会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财富的总量实现了巨大的增长,但是另一方面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社会不公平现象也愈来愈严重。

第二, 就业压力增大。目前, 我国城乡过剩劳动力总量达⒈5 亿之多, 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问题都比较严峻。除了工人、农民大量失业之外, 一些专业人才如大学生群体等也开始失业。

第三, 逐渐扩大化。近几年来, 群体性上访事件和对抗政府事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些事件, 直接反应出社会的分化程度和部分社会群体对政府官员的不满和抵触。

第四, 社会治安不断恶化。目前, 我国社会治安大局总体稳定, 但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刑事犯罪、暴力犯罪、经济犯罪、网络犯罪等各种犯罪总量仍在高位运行,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安全感。

第五, 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 再加上对环境的人为破坏,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在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方面,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愈来愈密, 危害程度日益严重。

发达国际的经验表明,社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免疫”各种风险的机制,其中健全的社保制度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风险凸显的背景下,有关民生资金的分配、使用与管理收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保障作为老百姓“保命钱”、“养命钱”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如何促进运作规范、设计公平的社保制度和法规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事关社会“安全网”、“缓冲区”作用的发挥,事关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

(一)社会保障审计可以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责任体系,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关怀、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建设程度。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说“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那么,针对社会上的部分失业者和弱势群体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将是国家对他们的基本生活的补助,是他们的养命钱,救命钱,同时也是国家实现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的一个途径。一个运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它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正常运行。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也常常被比喻成是维护社会安定的“稳压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整体框架已形成,社会保障作用初见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法律法规不适应实际情况也越来越明显,导致了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可依、无据可寻。“免疫系统”论下的社保审计将更加致力于发现制度上的漏洞和缺陷,揭露并分析问题,促进国家有关部门逐步改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目标。

具体而言,社保审计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社保制度建设:

1、保障民生安全。通过各种民生项目的审计,透视社保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揭露各种违纪违规问题,保障社保基金征集完整、运营安全、支出使用真是有效;掌握重大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情况,促进政策的贯彻执行,防止群众利益受到损害,促进民生安全。

2、积极预警风险。通过审计监督,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风险发出警示,对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分析,防止问题的蔓延和风险的扩大;通过注意社保基金支付能力变化情况,正确评价基金支撑能力,发出风险预警。

3、推进制度建设。通过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政策性建议;通过分析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执行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原因,找出政策本身的不合理成分,促进政策自身的完善;通过调查体制性、制度性缺陷,发现各种不合理、不系统、不协调的问题,促进改革的深化,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完善。

4、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审计揭示单个社会保障制度规格标准设计的不公平;揭示不同制度间缺乏协调造成的不公平;揭示不同人群、不同地域间社会保障的失衡;提出完善制度公平性的政策建议,促进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

(二)社保审计可以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资金的安全是审计不变的主题,社保审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在实际的社保审计中,曾发现社会保障资金在筹集方面存在延压、欠缴、缴费基数不实、配套不到位和滞留、虚假配套、不按规定发放、不及时上缴财政专户等问题;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虚增收入或不纳入预算管理等问题;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挤占挪用、滞留拖欠、直接坐支等问题。审计揭露这些问题后可以规范社保资金的运行。

社保审计对社保资金的保全、增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把握,全面监督。

社保审计通过从多方面了解社保资金的计划安排、实际使用和结存情况,审查资金管理和使用各部门、资金运行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查错纠弊,揭露系统性、体制性的缺陷,有助于国务院及相关单位及时了解社会保障资金的增减和变动趋势,全面掌握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情况。另外,审计人员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全面监督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对乱支乱用、贪污和跑、冒、滴、漏等问题进行查处,将有力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保障全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2.查错纠弊,维护安全。确保资金安全和完整是社保资金审计监督的重要目标。多年以来,审计人员围绕社保资金开展了专项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查处了资金征缴不到位;挤占挪用、违规支出社保资金;操纵会计记录,贪污私分或帐外存储、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审计结果引起了中央和各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审计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及时的整改,严惩了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维护了社保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

3.促进管理,保值增值。社会保障资金在收缴和拨 付过程中涉及多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流程涉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保险机构、银行及其他相关部门。审计机关通过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揭露和反应,并深入剖析相关部门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可有效地促进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完善相关管理措施,真正做到管好、用好社会保障资金,实现保值增值。

(三)社保审计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减少经济波动

社保审计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保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的稳定性,推动有效需求适度增长。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积累社会保障资金,形成个人收入不确定部分的补充,当宏观经济大局、微观经济态势发生不期而至的变故,人们面临失业、退休、生病和出现事故伤残等难以抗拒的风险时,社会保障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对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满足基本需要。从而恢复和保持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适度增长。使人们改善收入预期,提高了安全感,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减少经济波动对人们的影响,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内需疲软的 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此次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如果居民消费能力能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或能更快的从困境中走出,从而有效减少失业,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

三、进一步发挥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为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社会保障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

(一)关注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保障公平是发挥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平就是指所有公民都享有社会保障,不会因为地区差异、职位差异等原因而导致部分公民没有享有社会保障或享有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在审计中,应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进行分析。在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方面,要了解各个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的人群范围,分析各个制度下的受益对象、受益结果,并通过分析、对比实际取得的审计数据,得出某个制度的某个方面是否做到了公平;在社会保障制度执行方面,要审查在社会保障制度执行别是在资金的审批或发放环节中是否有、不按程序办事及违法违规的行为,通过审计揭露社会保障制度在操作执行方面存在的漏洞,完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关注社会保障资金能否实现保值增值。

第6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实施机制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因此,我国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从结构上说也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三个要素。我国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功能在三个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因此,在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创新问题上我们要有整体思路,同时也要有具体的路径选择。

一、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创新的整体思路

新制度经济学对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既继承了西方正统经济学理论的某些传统(如经济人分析、边际分析和成本收益分析等等),又超越了这种正统经济学理论的限制,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把在正统经济学理论中被认为既定不变的制度视为会被修正和创新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制度内生化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特征。(2)放弃了正统经济学理论中的“信息费用、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都不存在”的非现实假定,理论分析更加接近于真实现实。(3)认为经济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经济行为。但是,任何制度创新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功能创新问题从宏观上和整体上作出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一)培育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变迁主体

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的主体就是指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中的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初级行动集团是指一个决策单位,它们的决策支配了制度安排的创新过程,这一单位可能是单个人或由单个人构成的团体,这一单位意识到了一些目前暂时不能获得的收益,只要能改变制度安排的结构,收益就有可能增加。次级行动集团是指一个决策单位,它们帮助初级行动集团获取收益而进行一些制度变迁。

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中的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都是制度变迁的主体,初级行动集团是制度变迁的创新者、策划者和推动者,次级行动集团是制度变迁的实施者,初级行动集团通过制度变迁创造收益,初级行动集团虽然不创造收益,但是,参与收益的再分配过程。划分并考察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的意义就在于有利于帮助对军人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主体的分析。我们要注重培育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

(二)完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和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是指,目前,我国现实存在的一系列旨在促成国家和社会对军人给予特别激励的政治、社会和法律方面的基础规则。从实质上来说,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就是指基础性的制度安排(Foundam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熏它是我国基本制度规定,决定并影响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的构成及变迁,在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中,我国宪法和法律结构至关重要。与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相比,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也是可以变迁的,所不同的只是变迁的速度要慢得多。

(三)重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安排”的含义就是“制度”最通常使用的含义。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就是指具体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给予特别激励的设计和安排。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应该在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中进行,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决定着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和进程,反之,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也会反作用于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从比较静态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一项新制度安排的评价标准有两个: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帕累托改进是指新制度安排为覆盖群体提供利益时,没有一个人会因此受到损失。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是指虽然新制度安排损害其覆盖下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另一部分人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受损人的损失,总体上还是合算的。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进行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创新,我们必须准确厘清上述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同时,把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环境和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安排区别开来,还要注意准确把握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变迁中的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的区别。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变迁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边际调整过程,制度环境决定了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和进程,制度创新也会使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的主力军,目前,缺乏适宜的初级行动团体是我国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变迁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制度创新路径选择

(一)积极培育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非正式制度

由于对根源于文化历史传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非正式制度的培育和演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结果导致非正式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全社会缺乏普遍的拥军爱军的主流意识,致使已有的正式制度设计缺乏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基础。因此,积极培育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非正式制度要重点把握以下方面:

1.转换指导思想,确立军人社会保障激励的新理念

我国军人社会保障激励制度的指导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对军人所承担的额外义务进行特别补偿是现行军人特别保障的立法根据,这一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通过军人社会保障对军人应该如何激励?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层面上,我国军人保障的指导思想却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重牺牲奉献,轻优待激励”的立法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只强调对军人设置义务,忽略了对军人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忽略了应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立体的激励和保护,在保护理念上具有显著的偏差和错位。由于军人特别保障强调“牺牲和奉献”忽略“优待和激励”的制度设计没有回应市场经济发展而做到与时俱进,在新时期根本担负不了保护军人的重任,它已经和正在给军人造成制度性的伤害。

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转换军人社会保障的指导思想,确立军人激励的新理念,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大力研究军人职业不同于普通职业的特点和规律,对军人实行科学激励;

(2)充分挖掘“保障”的内涵,对军人实行全面立体保护;

(3)顾及军人的私权性质,对军人实行官方和民间双重保障;

(4)与时俱进,不断修正保障激励思想,完善保障激励范围和保障激励内容。

第7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 施工;项目管理

近年来工程施工就企业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认识的不断提高,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其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何运用现代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理念开展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有效提高对工程施工过程的控制与管理,促进工程项目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成为了现代工程建设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部的首要工作。针对土木工程施工特点,其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应从工程施工质量出发,对工程施工进度、施工成本等进行科学的管理,有效保障工程的顺利开展,保障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1.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分析

现代土木工程作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对工程整体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经过近年来对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为我国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管理、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下面针对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2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2.1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DD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

工程施工质量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项目施工的基本要求,对整体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土木工程施工特点,其质量控制工作需要以材料、设备、工艺等多方面进行控制与管理。以此保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工程项目管理部要以企业技术力量、设备情况、工程要求以及工程所在地气候条件等的综合分析为基础,构建并完善施工管理质量控制体系。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开展较为科学,其施工质量工作开展多是以工程技术交底文件为基础,针对影响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各因素进行质量管理工作。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够有效的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保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

2.2土木工程施工进度控制DD现代土木工程项且管理的关键

施工进度控制是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其对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工程施工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土木工程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施工进度与施工工期,施工企业延误工期将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这也导致许多土木工程施工企业由于施工进度控制不当造成企业竣工结算中因工期延误而支付给甲方一定金额的赔偿,严重损害了工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而许多企业为了减少进度控制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而进行赶工,造成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或施工过程时间不足而造成土木工程施工质量隐患,影响了工程施工质量。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中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较多,其中多数因素都能够在企业工程进度控制管理体系的管理下得到较好的控制。而许多企业工程进度控制不当其主要原因是在进行工程进度规划过程中忽略了工程所在地气候条件以及工程施工工期中气候因素对工程施工的影响,造成工期延误,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另外,由于土木工程施工企业机械设备养护工作存在的不足或备用设备不完善也会因设备故障而影响工程进度。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在进行工程进度规划与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地气候条件对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提前预留富裕时间减少气候条件对工程进度影响,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进度处于受控状态,保障工程的顺利开展,保障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加强施工设备规划与养护工作的开展,根据施工进度规划在设备闲置期间加强设备养护,保障施工设备处于完好状态,避免设备故障而影响工程施工进度情况的发生。

2.3成本管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重点

现代土木工程施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逐年降低,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到施工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因此,以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指导土木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有效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成为了现代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部门的首要工作。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必须以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为基础,针对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工程进行科学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有效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例如: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汇总。通过对施工现场的科学规划减少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二次运输,将第二次运输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效果等。通过对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成本的各项因素控制,有效保障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减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保障工程施工安全

安全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较容易忽视的问题,随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安全管理对施工人员的重要性、认识到安全管理对施工成本的重要性。针对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难点,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有关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保障工程施工人员、财产安全,降低安全事故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土木工程施工特点,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临边防护设施加大检查力度,保障防护设施的完好,保障施工人员安全。同时加大对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专人操作规定,避免非设备操作人员操作设备造成的安全事故。同时注重施工现场临电管理,有效保障现场安全,降低安全事故隐患,降低施工企业安全事故费用支出。

第8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对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辨证统一。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我们煤矿企业,由于煤炭行业开采的特殊环境对人的自由度的限制,较之其他行业大的多。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时时刻刻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煤炭行业的职工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简单的劳动技能和闭塞的社会视野,又制约着安全生产开采科学开采,所以说,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就更为重要。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安全而单纯去追求经济效益,这也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责任。没有安全,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事故发生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处理,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会不为提高效益而努力。实践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始终存在,合理的安全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安全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想状态是“双赢”。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安全投入的增加,安全意识的增强,安全生产有了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随着提高。因此,如何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煤矿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要做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有足够的提高,应当时时刻刻把我们的生命,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安全工作,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生产理念,更体现了安全的重要性。当然,作为一个企业只讲安全,不追求经济效益是不切合实际的,应该说,安全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来弥补的,它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在现代化的生产建设中,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保障地位。只有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社会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益。

在煤矿企业,只有有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才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来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使实现职业安全健康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观,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成为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实现企业生产价值与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高度统一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各个方面,所有活动,一切生产过程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文化氛围中,其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崇尚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定式和正确的安全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的生产秩序的现代化员工队伍。

其次,要从安全经济学角度看待安全投入。版权所有

谈到安全投入,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安全投入不应该是企业的负担,它所产生的决不是简单的成本增加。但是,就其本质,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对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不象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的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的进行,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这个结果是企业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安全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安全生产做好了,我们的企业效益就有保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才能有保证,从而可以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不但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会给企业造成狠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比如,阜新孙家湾矿难,承德暖儿河事故,陕西陈家山矿难等等,都充分证明这一点。我矿近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善了防尘系统、灌浆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购置了便携式瓦斯断电仪、自救器,完善了安全设施,加大了安全培训力度,壮大安全监察队伍。因此,杜绝了伤亡事故的发生。使全矿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连续运转。所以,安全投入并不是单纯的支出,只是安全效益的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实效性。这就是安全投入的特殊性。

第9篇:如何保障经济安全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构建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解除农民城镇化后顾之忧、促进城乡人口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启农民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成果、提高农民收入、启动农村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的新途径。

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城市社会保障改革获得较快推进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滞后问题日益严重,已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在新农村建设新格局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新型保障体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1.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农保制度建设政策缺位,制度难以推进。一方面,表现为制度缺乏,在较发达的农村地区表现为体制单一,而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则残缺不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大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广大农村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管理混乱、政出多门,民政部门、寿险公司、计生委、基金会等机构均涉及了该领域,难免出现扯皮、办事效率低下、几不管的现象。农保事业发展现状与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不适应,成为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1.2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问题

目前,针对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小的问题,少数地区已经开始了相关制度建设,但范围仍很小。多数地区仍以传统方式对农村贫困群体进行救助,大多数农民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比如针对特定灾害的救济、对困难群体的不定期救济、对鳃寡孤独的“五保”等。这些不规范的保障制度很难起到确保所有人基本生活的功效。

1.3农保制度本身需要完善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完全储蓄积累式的个人账户制度,缺乏待遇调节机制;缺乏政府资金引导的机制缴费的标准低,难以达到养老的基本需求,需要建立动态缴费增长机制,农保与城保的衔接机制还未建立,不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1.4管理手段不适应改革的要求

管理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农保个人账户系统管理在县级,目前是单机操作,财务管理停留在手工记账水平,迫切需要开发新的个人账户管理系统、实行财务管理电算化。农保队伍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队伍需要稳定。

2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二十多年扶贫和努力发展,相当部分农村,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摆脱了贫困,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发展阶段。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按2008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4007万人。但事实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在城市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愈来愈大,部分农村已呈现经济社会衰败迹象,伴随城市化进展,农村土地被大量占用,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城市化进程与农村人口就业水平脱节,从事农业的市场风险增大,农民收入不稳定。更值得忧虑的是,在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农村社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村居民未被纳入基本保障体系,经济基础脆弱的贫困人群有所扩大,导致矛盾加剧。

根据我国农村和农民的现状,构筑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需要和基本保障,这种制度安排能够帮助消除、缓解和应付这些威胁及其对贫困农民基本生计安全的影响,要包括正规的制度安排和非正规的制度安排。我国的社会安全网则外延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社会安全网。除了强调给贫困群体以有形的保障-如各类保险、救助、补贴等外,更强调应给贫困群体以无形的教育(技术、就业培训及子女义务教育)和服务,强调防范和化解风险,将有形供给与无形服务相搭配、事前预防与事后应急相结合。

3新农村建设下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对策

3.1大力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渠道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资金筹措是关键问题。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建议在保留城乡差别的前提下设立农村社会保障税,择机开征农村社会保障税,并逐步完善,使国家的财政能力能够接受。

3.2从农民最为急需的医疗保障入手,加快推广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新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坚持“低水平、广覆盖”,保障农民基本医疗需求,切实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同时,应抓紧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解决农村地区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难题。在医疗制度改革过程中,才提供比较低廉的费同时要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要求。

3.3切实增加政府投入,进一步推进由财政支撑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农村低保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大力加以完善,既防止漏保错保,又防止盲目扩张。要以农村特困群众“应保尽保”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确定保障范围。如针对家庭收入核定难的问题,要以县为单位,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家庭结构,抽取不同类型家庭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统一计算口径,使农村家庭收入办法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4建立“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适当”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现阶段农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同时,进一步探索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逐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比如,应尽快制定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镇企业后如何与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等。

3.5以多种方式建立农民工参保补贴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在市、区、乡镇各级政行和村集体逐步加大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参保农民进行补贴,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公共财政承担起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责任。参保的方式可以是对达到缴费标准的参保农民按年龄实行分档定额补贴,定额补贴直接补贴到参保农民的个人账户,对达到缴费标准的参保农民按照缴费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贴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