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1篇: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学;色彩教学

前言

色彩教学在高职美术教育中属于基础教学,学生不仅要学习与色彩有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要进行色彩观察训练,从而加强自身的艺术感知力、创造力以及表现力等。但是现阶段,高职美术教学方式单一、灵活性较差,为了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来提升美术教学质量。

一、高职美术色彩教学现状

从学生角度看,许多学生在未进入高职院校前美术基础为零,而且学生接受美术色彩学习只有课堂这一场所,在具体学习时无法对色彩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使学生的色彩学习效率不高,不能够提升色彩学习质量。从教师角度看,许多高职教师在进行色彩教学时,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不新颖,教学模式程序化严重,在色彩的运用上十分单一,此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进行色彩学习。另外,美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开展美术色彩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习效果。从教学设施上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多媒体成为了主要的教学辅助用具[1]。但是一些美术教师认为美术用纸笔能够表达得更加精准,所以很少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另外,还有一些教师不知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被有效地开发出来,不仅阻碍了学生的色彩学习,而且对其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作用

色彩教学既是美术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进行色彩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及色彩表现力,并且也是色彩教学的目标。在学习色彩知识时,教师一般会先讲解七色系的饱和等问题,然后,再向学生讲述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混用情况,使学生能够对多种色彩的细节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提升对色彩的认知程度。在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但在更深层次的色彩知识讲解中,教学方式会出现差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目标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将其彻底解决,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从而提升高职美术色彩教学质量及效率。

三、高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策略

(一)加强信息化教育,进行色彩基础鉴赏

为了确保高职美术色彩教学能够符合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另外,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要拓宽其教学模式,以此来加强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其美术色彩鉴赏力。首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以此改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更直观、生动、形象;其次,要对学生进行色彩基础知识的树立,要在教学时将知识与趣味相结合。比如在学习色彩的性质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梳理色彩性质的知识点,了解色彩包含原色、复色、邻近色、同种色等,在此基础上,收集准备图片资料,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让学生以观摩的方式学习。通过此种方式来讲解色彩知识点,可以使色彩知识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效果显著。

(二)强化色彩训练,注重创新

从某种程度上看,美术的创作与设计反映了人们的真实生活写照,不过此种表现形式是以色彩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创作者很容易受到色彩文化的制约,但是在色彩文化中创作者具有主动地位。为了提升美术作品的质量,就要对其进行色彩创造。首先,创作者要重新排列色彩秩序,以此种方式使美术作品表达出应有艺术价值[2]。进行色彩重构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收集,二是传统内涵积淀。学生在进行色彩学习时,要调动起自己的思维,重视文化积淀,增强自身文化功底,在此基础上感受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文化,然后再进行色彩绘制。另外,不同民族的艺术各具特色,在艺术审美及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是因为其发展演变过程不同,是每个民族所独有的色彩文化。

(三)色彩心理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理论知识对于任何学科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色彩教学也不例外。在进行色彩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素养及技能,还要实行色彩心理教学,对色彩心理知识教学予以重视,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自我创造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明确教学内容,以色彩心理知识为基准,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以自己对色彩的认知来创作色彩作品,不要一味进行模仿,要将色彩表现过程当作自我内心的宣泄,以此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风格;二是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心理体验与感知对色彩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深度认识的基础上创作色彩作品。另外,在进行心理色彩教学时,要运用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在学习冷暖色调时,教师要在上课前明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色彩心理学知识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在平面色彩中,冷暖色调既能够展现四季景象的变换,又能够诠释人的不同情绪状态,由此可见,不同的色彩能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混合色彩来创作色彩作品,描绘四季变换的景象,或是将心理情绪作为主体,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进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四)强化色彩意识,突出细节

在进行高职美术色彩教学时,教师要掌握好色彩整体的布局,强化学生色彩意识,对学生的画面整体性及细节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教师要教授学生在作品中如何应用色彩来勾画及布置画面才能够凸显出创造美、视觉美,以此提高色彩作品的质量,增强其内涵[3]。美术教师在色彩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整体色彩与局部色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创作时感受色彩、分析色彩,理解物象与自我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色彩认知能力,还可以加强艺术创作的严谨性,从而使学生创作出的作品更富有创造性与视觉冲击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的时间段,同一事物具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使其更具完整性。比如太阳光在不同时段,颜色是不同的。另外,细节处理也是提升色彩的关键步骤。现阶段一些教师只重视色彩的基本使用,而忽略了细节问题,大大降低了色彩教学的质量。所以在进行色彩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色彩细节进行处理。比如在创作关于大海的色彩作品时,不能够一味地使用蓝色进行绘画,而是使用不同的蓝色进行层次叠加,像是深蓝、冰蓝、水蓝、蓝黑等,另外,还要使用临近色进行搭配,比如描绘夕阳下的海面时,可以使用红色、橙色等暖色调进行绘制,从而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

(五)异色作业,评价多元化

在高职美术色彩教学中,传统评价方式大多以作业为主,从某程度上看,此种评价体系不全面,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够重视。但是在评价效率、客观程度等方面的价值较高。所以教师要在传统评价方式上进行创新,使用异色作业形式,实现新型作业评价方式,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行因材施教。另外,还要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课程教学等作出更为全面的评价。比如在布置作业上,教师可以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表示美术作业的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取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能够实现差异化教学,使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获得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还可以发展评价方式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作业评价外,还可以将学生的色彩作品以“拍卖会”的形式进行评价。此种方式是使学生将自己的色彩作品向其他学生展览,让其他学生以积分的方式来“竞拍”作品,以此种竞拍的方式,能够改变以往美术课程枯燥无味的状态,使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以此改善色彩教学效果。此外,美术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及知识技能水平,进而提升色彩教学质量。

第2篇: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设计色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81

本课程结合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适应现在艺术设计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将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中,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参照,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1课程性质与任务

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等工作岗位所需掌握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色彩造型、色彩表现以及色彩创新、创造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课程教学目标

2.1能力目标

A1.能够运用色彩的基础知识进行静物写生;

A2.能够平面归纳色彩静物、人物写生;

A3.能够主观运用创意方法、表现色彩;

A4.能够评价画面的设计色彩构成关系。

2.2知识目标

K1.了解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

K2.了解色彩静物写生平面归纳的基础理论知识;

K3.了解色彩静物创意写生基本理论知识;

K4.掌握色彩静物写生方法与步骤;

K5.掌握色彩静物写生平面归纳的形式与方法;

K6.掌握色彩静物创意写生的形式与方法。

2.3素质目标

Q1.团结协作能力――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与人交往、合作,具备协作精神;

Q2.自我学习能力――会使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找各类资料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Q3.自我展示能力――讲述、说明、提问、回答问题;

Q4.信息处理能力――查阅、收集资料能力。

3课程开发思路

3.1课程设计理念

该课程是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艺术设计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3.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置贯穿项目教学,通过4个子项目、11个训练任务,达到能力目标的要求。知识重在应用,通过能力来检测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完成项目训练形成知识体系。该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4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5课程考核要求

考核要求:采用形成性考核方法,每个项目成绩按难易程度不同分值计算,共计总分的40%(考试项目与分值详见表2);该课程重视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单独笔试。考勤(20%)、实务考试(40%)。

6.2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示范、作品图片演示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以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向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设计操作方法。

课程根据教学任务要求设置工作步骤,从简单到复杂,从形式到内容,从技法到思维的转变,结合色彩基本理论知识,到具体写生色彩,归纳色彩、再到创意色彩的全过程的任务训练,学生通过理解任务要求,对任务中包含知识与技能体系进行整理并完成任务,让学生深刻体验任务中的典型内容,发现工作岗位技能的特色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学习兴趣。

(1)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设置与现实应用紧密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知识要点,从而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学习态度。

(2)⒐鄣餮小

本课程在教学阶段,为了课程教学的需要,会让学生参观一些艺术文化展览、美院毕业设计展、和一些经典的知名设计网站,如视觉中国、中国艺术设计联盟、我要自学网等。学生学习之余,还可以不断的提升品位,开阔视野,为将来到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在美术学习中需要更好的使用颜色,且各种色彩明度、冷暖调、纯度、色相不同都会造成美术作品整体内涵的不同,基于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与色彩有关的知识,掌握运用色彩的技巧,本文就详细提出了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关键词:

色彩心理;高校美术教学;应用分析

一、高校美术教学现状

1.高校美术教师色彩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高校美术教师色彩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不仅在教学中缺少创造性的美术知识,同时也缺少对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重视,学生无法深入感受到不同色彩所能为人们呈现出的内容,导致学生最终无法合理使用色彩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在该种美术教学状态下,色彩教学质量受到了不良影响。

2.高校色彩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创作,大部分高校美术教师只为学生讲授了色彩理论知识,在教学上重点讲授了色彩属性以及在绘画过程中如何运用色彩,缺少对色彩全面诠释。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色彩知识,无法实际运用所学习到的色彩知识进行美术创作;三是忽视对学生色彩心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后期运用色彩进行艺术创作时,无法全面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降低了艺术创作质量,不利于学生后期发展。

二、色彩心理及色彩概述

色彩心理主要是指人们对色彩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由于每一个人成长环境、年龄、所处地域等众多因素都存在着不同,因此不同人在观赏美术作品时,也都产生着不同的色彩心理。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影响色彩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地域民族因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生活习惯、教育习惯、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该种背景下,对不同区域的人们产生了不同影响,像我国封建社会认为黄色代表着权力,因此以往更喜欢黄色,同时认为红色代表幸福、喜庆,因此我国人民在过节等较为喜庆的日子里,更喜欢使用红色物品;二是个人年龄影响因素,人们处在不同年龄段时,思维方式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色彩心理上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色彩艺术存在的三种形态:一是色彩和谐,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重点应该讲求美术作品整体上的和谐,基于此在选用色彩时,就应该详细考虑色彩色调、色泽等相关问题,保证色彩之间能够更加和谐;二是色彩意象,创作者应该根据不同人员的色彩心理,融合自身的色彩心理,更好的将作品内涵传递给受众,即创作者需要使用色彩创作出整体意象;三是色彩对比关系,通过使用合适的色彩对比关系,能够更加突出创作主体色彩,从而提高作品美感。

三、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引导学生感受观赏色彩带来的心理变化

由于不同学生的色彩心理本身就存在着不同,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了解色彩心理对自身创作以及对他人鉴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观赏色彩带来的心理变化,通过引导学生观赏色彩,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不同色彩的内涵,同时教师也能够更了解到每一位学生对不同色彩的想法,在综合学生各种思想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其他人的色彩心理。使学生在日后创作时,能够更深入的考虑到他人想法。为了使该项教学策略能够更加有效,教师就应该积极在课堂中了解学生的想法,通过加强师生互动、积极与学生共享自己的想法,一方面通过与学生共享自己在观赏色彩时出现的心理变化,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到怎样分析色彩,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沟通对色彩的感受,有助于丰富学生对不同色彩的认识,拓宽学生日后应用的思路,提高学生掌控色彩、运用色彩的能力。

2.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学生色彩心理辅导

与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更喜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由于美术教学本身属于一种实践性教学内容,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在应用色彩心理进行教学时,也应该积极为学生开设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基础上,更好的分析自己的色彩心理。当高校学生在积极参与到课外色彩欣赏活动时,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更多自然色彩,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色彩带来的心理魅力,因此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色彩心理的重视,而且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心理感应能力,对学生后期使用色彩心理进行创作是十分有利的。但是由于高校学生以往在学习色彩心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应该注意了解到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以及对美术色彩心理的理解,从而为学生由浅入深地讲授色彩心理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感受色彩心理魅力的基础上,在后期美术学习中更好的掌握色彩心理应用技巧。例如,高校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观看红绿灯”这一课外美术活动,通过观看道路红绿灯,学生不仅能够对红色绿色以及黄色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色彩对比关系的认识,再加强学生色彩心理辅导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后期合理使用对比强烈的配色设计。

3.借助色彩心理训练,引导学生调整自身情绪

笔者通过对学生学习色彩心理知识的分析发现,借助色彩心理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色彩心理应用能力,还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调整自身情绪,使学生在拥有正确社会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创作出能够传递积极内容的美术作品。这就要求高校美术教师在开展色彩心理训练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全面分析当前学生色彩敏感程度,在了解所有学生实际情况后,为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色彩心理训练,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更好的感受到自身的色彩心理,并在加强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运用色彩的技巧;二是引导学生分析自身创作的美术作品,由于部分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时,可能采用一些不平衡的色彩进行绘画,这也可以反映出学生自身情绪,基于此,教师就应该借助学生所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调整自身情绪。

4.利用软件开展色彩创作,提升学生色彩心理感应能力

高校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使用色彩心理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利用美术创作软件,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色彩进行创作,切实提升学生色彩心理的感应能力。学生在利用软件进行色彩创作时,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对色彩的认识,而且能够根据自身所要表达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由此可见,利用软件开展色彩创作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引导学生开展色彩创作后,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以及他人所创作的美术作品,更好的感受到美术魅力,以及自身对色彩认知上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后期应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旻,李珺.高校美术教学中色彩心理的应用分析[J].中国包装工业,2014(22).

[2]姚屹东.高校美术教学中色彩心理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24).

第4篇: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设计色彩课程 空间色彩训练 色彩归纳训练 抽象色彩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74-02

设计色彩是以设计概念为先导的色彩造型形式,是以艺术设计为教学目的而进行的各种色彩写生、色彩研究和色彩实践活动。就设计专业教学而言,如何在教学中使色彩训练成为设计的基础训练,而不是感性艺术的基础训练,改善设计色彩教学,适应当前设计专业发展的要求,成为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探索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

一、色彩是感觉和欲望的开端

汉斯·霍夫曼曾经说过: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表现力量。色彩是视觉语言中最为敏感的形式要素,它的性质直接影响和作用于我们的感情。研究表明,人们观察外界的各种物体,首先引起反映的是色彩,色彩是人体视觉诸多元素中,对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最快的信息符号。人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色彩感觉占80%,而形体感觉占20%,两分钟后色彩占60%,形体占40%,5分钟后各占一半,并且这种状态将继续保持,可见色彩给人的印象是迅速、持久的。瑞士色彩学家约翰内斯·伊顿曾说过:色彩是一种力量,无论我们对它觉察与否。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应该在心理上得到体会和理解。这说了人的视觉在大脑的支配下感受到色彩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反应,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在人的心里激发出某种感情。

二、设计色彩是设计艺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

设计色彩是设计者必备的基础知识,在艺术设计中,色彩关系到设计作品整体的色调感觉及给人的心理感受,因而在设计中色彩的重要性往往是第一位的。设计色彩是设计师自由地应用色彩语言设计表现其设计意念的基本能力。当今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色彩地位越来越重要,是设计艺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色彩理论和色彩训练。色彩理论是以科学理性的方法系统介绍色彩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色彩规律,并能将其运用到设计工作中;色彩训练则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运用颜色表现对象的技巧,培养学生对色彩感觉的敏锐度,掌握色彩整合技巧的能力;这两部分在教学中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三、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训练方法

要开展好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色彩是广泛地针对学习设计者的造型基础训练,它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通过系统的色彩理论学习,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色彩语言自由地表达其设计构想,并通过色彩的相关训练将设计提升到艺术层面。设计色彩教学要求学生应用色彩规律,从相对限定对象的光色关系,从色彩认识和写实的描绘能力研究入手,逐步进入较大空间、相对整体的空间色彩的研究,再进入对色彩的调式处理和色彩整合能力的训练,最后进入对色彩具象、意象到抽象的研究与训练。通过观察理解与动手实践,结合色彩理论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色彩的成因、现象及色彩的符号意义,为对色彩付诸设计实践奠定基础。

设计色彩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视觉思维、色彩整合和色彩符号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色彩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究自然光色关系,在动手调色与色彩写生实践过程中认识光色关系与物象色彩的成因,了解色彩三原色以及调色与色彩塑造的科学依据与方法,从感性的绘画色彩的研究角度出发,用绘画色彩方法来认识、感触色彩,并利用色彩知识与能力准确地描绘对象,在实践中验证并掌握色彩规律,逐步从绘画的感性色彩研究的基础进入与设计活动相适应的实践。通过设计色彩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色彩符号,认识到色彩符号不仅具有审美功能,同时也具有辨识、呈诉与驱动的实用功能。

设计色彩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训练方法。一是空间色彩训练。空间色彩训练是针对学生的写生习惯开设的训练,目的是改变以往学生习惯于小组景物,常规视角的构图练习。在写生对象的布置上组织较复杂的空间环境,扩大学生写生的空间范围。写生的视角要求有特点。空间色彩写生训练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色彩理论中色彩的组织与秩序,强化学生以空间的心态重新审视色彩的基本规律,主要解决以下五个问题:色相的空间变化特征;明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纯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同时对比的运用;冷暖变化的空间体验。前三个问题是对色彩理论中色彩三属性的深入理解,而后两个问题是色彩理论中人的生理及心理的体验,即同时对比是观察色彩时生理的必然反应,冷暖变化是人心理感觉的体验,不同的个体由于生活经历、个性特质的不同会有一些差别。这就要求学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色彩理论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好大空间中的色彩区域,对色彩变化与成因结合理论进行解析性的理解,充分理解空间位置的特点,在空间组织上将层与深度把握好,将空间的节奏控制好。

二是归纳色彩训练。归纳色彩训练主要是提高学生对色彩理论中的调式的理解,以及对色彩的调和与对比的理解,即在实践中要做好色调的提炼、色彩的归类、色彩面积的控制工作,以及对色相、明度、纯度进一步巩固,继续提高对色彩的心理及生理反应的敏锐程度,使学生的色彩视觉思维进一步提高。归纳色彩写生是由我国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水粉画家李有行先生倡导的。最早是结合染织专业图案设计的需要,对花卉素材加工变化而创建的一种带有装饰效果的色彩写生方式。几十年来,这种色彩写生方式为国内愈来愈多的艺术设计专业所采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表现对象由原来的花卉发展到静物、人物、风景,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归纳色彩写生的重要作用是使造型基础训练与专业设计接轨,为学生通向艺术设计架桥铺路,为学生学习专业设计夯实基础。

归纳色彩写生要求学生面对客观物象写生时,在注重主观感受的同时,强调理性分析和发散思维,在写生中强调主观性、装饰性,重视画面的设计因素。色彩归纳写生要求学生捕捉主要色彩,强调固有色,合并同类色,用相对较少的色彩数目表达主观感受,一般要求学生掌握“明暗归纳”、“结构归纳”、“平面归纳”、“创意归纳”四种表现方法。归纳色彩写生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对客观物象的综合概括能力,同时突出设计意识,对学生学习专业设计起到衔接作用。

要学好归纳色彩写生,应注意作画计划问题。学生刚接触归纳色彩写生训练,往往缺乏作画计划,只凭一时的感觉绘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从客观物象中发掘形式美,剖析形式美的构成要素,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是抽象色彩训练。抽象色彩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写实的色彩表现到抽象色彩的认知及表现能力,是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升华到更高感性的教学手段。它的前提是学生较好地掌握色彩理论知识,及在实践中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色彩的能力。它冲破了以往色彩学教学过程中具象、刻板、艰苦的图案作业方式,代之以开放、自由、愉悦的能动作业的方式。视觉创作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兼有多种思维形式一体化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对色彩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由于设计色彩功能指向性极强,抽象色彩训练必须有主题,学生必须始终围绕主题,对未来出现的效果进行理性的预期和准备。创作主题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个人自由选择。主题可以根据色彩的心理、历史及文化等因素,通过“具象联想”、“抽象联想”及“共感联想”等方式来设定。就抽象色彩训练而言,通过对物理空间色彩相貌及形态的间隔、重叠、透叠、并列、交错等,来匹配多种性质的心理空间联想,以此寻求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抽象的形(点、线、面)与色(明度、纯度、色相)来表现对色彩的领悟,拓展色彩语汇“质与量”的认知范围,使学生具备使用色彩符号的能力,具有设计色彩思维模式。

总而言之,教师应从基础切入,以色彩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主线,以引导式教学为手段,使学生逐步掌握设计色彩语言。除上述训练外,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利用冷暖色区、点、线、面,不同工具、材料、绘画肌理等进行带有一定联想和主题的分类、综合,构成设计色彩练习。并有意识地使学生运用设计色彩语言,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感受色彩语言构成的训练,使学生在感性与理性相统一中,得到设计语言的积累,从而提高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杜定宇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

[3]赵云川,安佳.色彩归纳写生教程[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4]周刚.体验设计·色彩[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5]钟茂兰.装饰色彩写生[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第5篇: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色彩》;教学

1 《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现状

《设计色彩》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协助学生认识色彩表现规律,通过主观的设计将大自然中的客观色彩归纳为最基本的色彩要素,再按照解构、重构、意向等方法表现画面。课程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初步形成色彩的主观创造能力,以及对色彩灵活应用,表达个人感受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打基础。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色彩应用水平和色彩创造能力的高低。

设计色彩是由色彩构成演变而来,与色彩构成注重点、线、面的构成主义的表现形式不同,色彩设计更注重色彩视觉作用实质,强调色彩应用的规律和方法。如何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设计色彩知识,培养良好的色彩应用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夯实基础,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 《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2.1 色彩写生为基础

以色彩写生为基础,培养学生从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传统的色彩课程教学证实,色彩写生是学生形成主观色彩意识的必经的训练,区别于简单的写实色彩组合,针对设计色彩课程的写生,教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设计色彩》课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把握好设计色彩和绘画色彩的区别和联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设计色彩》要求主观地设计色彩,通过归纳、采集、解构、重构等手段表现主观情感,注重色彩的调和、联想和象征意义。绘画色彩是研究光作用下自然物象的色彩变化,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清二者间的区别。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写生只是训练对自然色的观察的手段,不是目的。在写生训练时,要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成因、要素等色彩基础知识的学习。

(2)训练学生的色彩归纳能力。以往的《设计色彩》课程脱离不了绘画色彩的观察训练模式和色彩构成的内容,不注重训练学生写生中对色彩的采集归纳,影响了开发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不利于后续专业学习。教学开始,可以先要求学生完成一幅写实的风景或静物写生,以处理清楚外光色彩的特点与规律,取景、构图与透视相关的知识。接着,要求用5种~6种色彩对第一张作业所画景物再次写生,从绘画色彩写生平缓过渡到设计色彩写生,以培养学生对自然色彩的归纳概括的能力。最后,通过色调调和、解构重构、意向表达等手法对同一景物进行色彩归纳的强化练习,如“意向色彩归纳写生”的作业,要求学生对所写生景物的色彩主观地再设计,使画面能放映和表达出如“惊恐”、“孤寂”、“傲慢”等的情绪情感。通过这一连串的色彩归纳练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色彩和设计色彩的区别,拓展其对色彩的观察和应用表现的方法,形成概括和归纳色彩的能力,通过色彩的设计练习逐渐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色彩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2.2 色彩心理与色彩情感表达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田中一光先生在其著作中写道,“颜色本身是一种很客观的东西,没有美与不美之分。对颜色的好恶完全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本能来进行判断,对颜色的感觉也因人而异”,[1]此番对色彩的描述精辟地反映了色彩与人的心理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色彩基础课时要紧扣色彩与人的心理情感体验的关系,从色彩产生的心理作用入手,如色彩象征性、色彩联想、色彩与情感等方面,加强学生主观的色彩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教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寻常的事物训练学生的色彩联想能力,让学生了解,色彩的联想有视觉经验的联想和心理因素的联想。色彩联想受到观察者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教养、职业、民族、宗教、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设计中的色彩应用要找到反映色彩联想的共性,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和认可。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学习色彩心理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应用色彩来传达情感。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好,有助于学习后续的包装设计、海报设计、标志设计等课程。

2.3 色彩的通感表达

色彩的通感表达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种方式,是色彩心理学习的延续。色彩的通感表达是建立在学生掌握色彩象征性和色彩联想的基础之上,结合五感(视知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的刺激,用设计色彩的形式“复述”情感。训练要求学生用色彩表现情感,如味觉感受到的“酸、甜、苦、辣”、听到的不同节奏和风格的音乐等。

色彩通感表达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手法,借助道具、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授内容的印象;二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五感的联想训练有利于升华学生的主观色彩设计能力,为今后专业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

3 《设计色彩》课程改革的成效

首先,学生了解了设计色彩和绘画色彩的区别和联系,在课程中,紧扣所学专业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不再直接复述客观色彩,而是通过色彩采集、归纳、重构的方法对色彩进行主观的设计。通过着重学习色彩心理的知识,学生掌握了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关于色彩的联想,并能应用色彩反映和表达人特有的情感情绪,在作业中逐渐形成了主观支配画面元素来表达信息的专业意识,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铺垫背景理论知识。

此外,课程改革加入的色彩通感表达的内容,延展训练了学生的色彩联想能力,能通过色彩来表现不同感觉刺激带来的信息,为以后设计工作可能遇到的不同行业、客户、主题、产品的要求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设置的课堂练习作业有一定的新颖度,避免了学生直接抄袭书本“经典”,增加了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思考和竞争、讨论的积极性。原创作业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4 结语

《设计色彩》并不是一门新课程,对相关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的研究。作为一门基础课,如何让课程教学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是教学工作者共同的目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改革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改革,它建立在专业的特点之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色彩设计的意识,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法和练习作业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色彩设计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田中一光(日).设计觉醒[M].朱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5-180.

[2] 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第6篇: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一、遵循新课标要求,把握教学思路

《春天的畅想――色彩魅力》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旨在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的一些基础知识、色彩的本质特征、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的联想使人产生的不同情感。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方案时,笔者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色彩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法的传授,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体验,按照美术新课标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这节课着重从色彩知识的切入,学习方式的运用及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体验及艺术感受入手,把色彩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融合,让学生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以此确定教学的思路,使学生逐步形成审美趣味、美术欣赏能力及运用色彩表现自我的能力。

二、践行课程理念,探索色彩奥秘

在设计《春天的畅想――色彩魅力》一课的导入时,笔者特别注重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以新颖的视觉冲击力来触动学生的感官,打动学生的心灵。如开头的导入,原先的设计比较平铺直叙,只单纯让学生知道哪一幅作品是表现春天的,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笔者把原先导入的内容改为从猜与春天有关的谜语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和说出大自然春天发生的种种变化,让学生说出为何喜欢春天,谈谈春天的色彩给自己什么感受,以及把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赞美春天的诗歌展现出来,把情境、情趣、文学知识和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色彩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导入更有新意,更能引人入胜。

笔者特别注重把单一的美术课立体化,在色彩课的教学中渗透了物理的光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处理可以打破美术教学单一化的局面,开阔美术课的教学视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如为了讲解光与色的关系,笔者查找了许多资料,经过仔细推敲,最终在授课内容里穿插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做过的光学实验,并且结合学生的资源,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色彩奥秘的探究,然后又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启发学生观察雨后彩虹的颜色,让学生发现彩虹的最上边是红颜色,在彩虹形成过程中,光的折射起着重要作用。以此证明光是有颜色的,光与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没有光,就没有色彩,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

在学生理解了色彩与光线的关系后,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注重让学生进行感受与实践。如请学生走上讲台亲自调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并在黑板上演示春夏秋冬相应的色彩。学生提着水桶,手上拿着画笔和调色板,非常兴奋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填上相对应的色彩,如春天――蓝绿,夏天――红紫,秋天――黄橙,冬天――蓝白,感受色彩之间的变化与关联。接下来教师请学生说出色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举了好多例子,如:南安长安街的博客乐餐厅,色彩的装饰采用暖色调,使人进去以后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实验中学建筑的设计在色彩上采用了对比色与相邻色,体现了校园建设的独特风格,等等。在对色彩进行感悟与实践过程中,采取师生间互评,学生间也互相评价的方式,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多数教师往往在教学中重视主体环节的有效设计而忽略归纳环节的有效设计[1],所以,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学会归纳也是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如果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就提前说出来,会使学生觉得平淡无味,不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学生学习间色时,教师让学生上台演示黄、蓝相加,红、蓝相加,以及黄、红相加,分别变为绿、紫和橙色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调色,一方面证实这三个规律是正确的,另一方面让学生自然地生成知识点,并得出结论,归纳出:用两个原色相加能得到新的颜色,即间色。这样,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解概念性较强、不容易理解的问题时,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把复杂的问题、概念简单化,使枯燥的学习内容趣味化,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许多教师习惯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十分周到,往往导致内容过多过细,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少点设计,多点空间”[2],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为此,这节课上,教师在让学生探索色彩的问题时,有意识地让基础不好的学生敢于发言,基础中等的学生唱主角,基础较好的学生唱配角。设计了一些问题很宽、解距较长、思维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例如,太阳光是否有颜色?物体的颜色是否本来就有?色彩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品位、爱好、心情与个性等,具有象征性,请学生们说说自己喜欢什么颜色以及为什么,如何用色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等。笔者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讨论,甚至让许多基础不好的学生先提出问题,最后再请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评价。有些学生说:“当我们的心情不好,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用灰色来表示,因为灰色给人一种‘忧郁’的感觉。”有的学生说:“红色象征热情、喜庆、幸福,心情愉快可以用红色表示。”有的学生继续说:“红色又是烦躁不安和危机的色彩,挪威著名油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中用了红色,隐喻画中主人公在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所感到的强烈不安和恐惧,同时也是画家内心愤懑、压抑的真实流露。”……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同时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理解色彩知识提供可能,也为基础不好的学生感悟知识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使一些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有所得,而不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一无所获。

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追求所谓的完美,不要刻意追求教学结果,而应注重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不仅需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而且还应准确定位和把握好度。以前,笔者在给每个班上美术课时都想尽量把教学内容教完整,犹如满堂灌,结果是吃力不讨好。因为各班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关注点也有差别。鉴于此,有的班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笔者尽量做到了少而精,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讲得较多,其他的内容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或者在结尾处进行巧妙的总结;有的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笔者就尽力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需要,把课的内容讲得深透,同时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引导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比如,这节课讲到色彩的心理效应时,笔者会让学生讨论冷暖色对人的血压有什么影响。结果学生一致认为:冷色有降压作用,暖色有升压作用,所以色彩也可以应用于医学方面对高血压或低血压的人进行治疗。笔者还讲了搬运工人搬运箱子的故事,因老板把箱子的色彩改成浅色,结果搬运效率大大提高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不追求完美,并不等于不能上好课;一堂课上得更详尽,并不等于就更完美。有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无形当中也可以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

作业的安排,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基础学生需要的多层次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3]。因此,在这一环节上,笔者不以统一的学习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采取了分层布置的方式,把作业的内容、形式和难度以自选的形式出来,设计出学生喜欢的作业模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这堂课的作业,笔者设计了四个题目:其一是画一个色轮;其二是用色彩表现春日景象;其三是用色彩表现春、夏、秋、冬;其四是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题目。作业的设计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弹性,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

三、注重再学习,提升教学反思力

总之,对一堂色彩课教学的探索,也是教师再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锻炼教师的教学思维,挖掘知识的生活内涵,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式与手段,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使之更具合理性,并把实践内化为教育意识,为学生架设一条通往多彩世界的桥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而且能够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师角色变为学习者、研究者,并促使教师在审视教学过程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教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心备课,把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心中有精品意识;二是不再费力于学生已学会或稍加点拨就会的内容,要敢于超越教参上指定的重点与难点;三是教学环节设计合情合理,有一定的梯度;四是要有新的理念、教学方式的渗透;五是有意义,上课扎实,紧扣学科的特点,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让人得到一些启发;六是有效率,课堂教学要充实,不要有多余的内容;七是有生成,充分挖掘学生、教师、文本资源;八是呈现常态、朴实,减少矫揉造作;九是有待完善,符合本班的实际,不超过现实,不追求完美,但要追求真实;十是公开课后备课组要进行研讨、反思、评价和记录,然后把教学反思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唯有如此,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升,美术教育教学才能出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琦.无言而教化万方[J].魅力中国,2013(14):205.

第7篇: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在福建工程学院软件学院,《色彩》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所有高校艺术类相关专业如图形图像、动漫技术、广告学、数字媒体等都要修这个课程。在以往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花很多精力来教授色彩原理、绘画技巧、用色技巧等,因为学生色彩基础差且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其结果是很多学生只能有传统色彩绘画上的技能提升,但不能很好的理解色彩属性,运用色彩原理去搭配色彩,去进行色彩创作。这显然不能给后续专业课程做铺垫、也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我们的教学宗旨相违背。为此我们试图找出一条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弊端、能更好实现就业导向型院校教学宗旨的教学方法。

教学体系研究

《色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关联密切;因此本课程教学应该在课程教学体系下进行。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根据就业导向型的教学宗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现有可行的教学资源;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制定对学生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热情;改进课程考核方法;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体系框架

1.课程体系分析

《色彩》是基于素描造型基础的延伸,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素描造型基础,通过色彩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色彩基础知识以及光色变化规律,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观察方法、表现手法、增强色感和提升色彩品味,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动画等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充分了解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把本课程的教学置于培养计划中,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还应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水粉画中的色调关系与明暗调子等。另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解、示范和指导应该有所偏重,比如图形图像(专科)和动漫技术(专科)专业,主要以色彩学基础知识、绘画色彩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水粉画技法、绘画作品赏析以及水粉画教学的基础知识与绘画技巧相结合;广告学专业则要在色彩基础知识、绘画技巧基础上, 更要注重学生创造力、鉴赏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研究

目前针对色彩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重在“以技入道”,其内容偏专偏窄,陈旧重复,往往用统一的方法步骤要求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新的课程改革提倡重视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而现在的色彩基础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兴趣启发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动性和创造力,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对于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对色彩的观察与理解等方面有着引导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运用过的一些方法和教学体会:

(1)色彩学习兴趣启发,从写生静物布置入手,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表现欲望与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色彩静物写生中,静物选取的随意性,构成方式的主观性,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综合艺术表现能力的极佳题材,所以色彩静物写生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处于很重要的位置。然而在色彩静物写生中,要画好静物,所画的静物必须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因为动情作画和不动情作画,其作品的内蕴大不相同,如果把前者比作有血有肉的活人,后者则是没有生命的蜡像。布置静物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关系,要画好色彩静物必须布置好静物。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下列两套布置静物的方案效果较好:

1)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布置静物。布置写生静物是一种再创造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布置静物之前要先给学生讲解一些色彩理论知识和构图知识,因为静物的组合,从物体的形状、质感、肌理到色彩的搭配等都十分讲究,这些摆布都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布置好一组静物,是一幅静物画成功的一半。学生在作画之前一定要从画面构图、造型、素描的关系中感知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寻找它们的“秩序”与联系,这样才能表达出这种“秩序”所产生的美感,实现色彩训练的目的。所以布置静物之前学生必须了解很多色彩、构图等理论知识。在布置静物的过程中老师要辅助学生,和学生同共探讨,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样才能布置好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静物。

2)先由老师布置静物,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老师觅选新奇静物和衬布,大场面、罗列性地布置静物,选定自然而新颖的动态,不考虑光源因素,布置静物时,可将三四个静物接成一个长形大舞台,特意不安排主宾关系和静物中心,背景上悬挂衬面、图片等,不一定只挂衬布,要求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新奇的东西来作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种大场面的布置静物,特意不为画者提供可供直接模仿的自然,必须由画者参照自然重新安排,自主选择、取舍与组织。画者根据自己的偏爱进行取舍,或可把两件相隔很远的物体挪移到一起。学生的位置是移动的,从左中右至少三个视点去观察,将会发现奇妙的色彩邻接关系和造型邻接关系。然后重新安排画面。新奇的静物可以激发画者的感知热情,反常化的摆置方法其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新奇”的审美趣味。

(2)利用多种材料实施色彩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化,由此带来的视野的拓宽,我们发现:艺术的形式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无论使用什么形式,只要能充分表达画者的思想、观念、情感,就是成功的,所以我们在色彩基础教学中不应束缚学生在材料上的应用,在色彩课堂上可以用多种材料表现同一教学课题,只要这种材料学生感兴趣而且适合学生就可以,培养学生在材料及技能技法上形成个性化,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并且应该鼓励学生综合地利用各种材料来作画,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了跨画种的技法已被广泛地运用和借鉴,而且许多艺术大师不断地尝试、探索各种材料、技法之间的综合运用。比如毕加索将现成材料引入到拼贴画的创作中;保罗・克利在作品中,采用多种基底并与各种颜料、墨水相结合,表现出充满幻觉的艺术世界;西班牙画家安尼奥・塔皮埃斯,在他的作品中将油彩、颜料、云石粉、砂、彩胶等多种材料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充满了丰富的肌理感和实体感的视觉魅力。不同画种材料的综合应用已成为趋势。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充分而综合地运用不同画种的材料和技法,从而真正实现色彩基础教学的五彩缤纷。而且这种色彩基础教学方式也有利于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艺术取向,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

(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经常是色彩绘画基础很好的学生,在课程实践当中不是很用心,因为班级中学生的绘画层次不一,一些色彩底子较弱的学生很努力,而底子较好的学生觉得比同班学生强好多就不用努力、迷失了。基于这种现象,我们采用按绘画程度不同分组学习;举办画展、互评画作;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各种比赛等等。

3.(1)根据学生实际色彩知识层次不同进行分组教学。高校色彩教学中,学生色彩层次会参差不齐,要根据学生不同程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所以要多方位考虑进行分组,更有针对性。通常一个班级三十多个人,分四―七组,教学过程当中,也可进行一帮一、一帮多的互动教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2)布置任务,创造场景,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完成课堂中布置的色彩作品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程知识点,无法提升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2--4周一次的班级画展来互动,学生讲解自己作品的创造理念、想法,也可评价其他同学的画作。通过这种互评画作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拓展思维和巩固知识。

(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为色彩课程的学习创造新鲜感。学生参与各种比赛既能为集体争取荣誉,也能极大地提升自信心和兴趣点。因此应该多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多种级别的比赛,如国家、省、市和学校举办的各种比赛。参与过程中他们能充分表现自己、确定自己的基础上,还能锻炼自己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比赛可以进入团队协作,这样更能促使学生在比赛中起到互补互助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

(4)加大平时成绩比例,改进课程考核方法。《色彩》课程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来考核的,有学分制度,而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讲,他们会在意课程成绩。按照教务体系,期末课程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成绩+期末考程成绩。考查课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平时作业成绩和平时表现等)占40%,期中期末考成绩占60%左右(包括卷面成绩、课程实训成绩、奖励成绩等)。在这个基础上,可适当的提升平时成绩,因为色彩课程的学习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应重在平时,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学生就有按时按成作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可适时表扬做的好的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鼓励优秀的学生组成团队带动班级的学习氛围、帮助其他学生一起进步,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8篇: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教学改革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应基于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本文针对眼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难以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需求的问题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色彩能力的要求,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特点的色彩构成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设计院校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艺术院校都将构成课程列为现代设计基础的必修课。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对于构成课程的认识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但是在目前设计院校开设的色彩构成课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具体问题如下:

(一)部分院校缺乏对该课程的重视度,课程设置脱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

根据教育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应该是能胜任设计市场所需的高素质、高技术设计型人才。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不太注重基础课程的建设,特别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之间应该如何接轨方面缺乏研究和探索,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其中构成课程最为典型,课程设置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满足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和单一,缺乏创新性

色彩构成作为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仍然采用多媒体理论讲授和课堂训练结合的传统方法教学,从基本的色彩理论知识入手,通过颜料调色认识色彩,通过手工绘制作业,机械性地完成一些色彩对比与色彩调和以及心理联想的练习。这种训练方式忽视了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缺乏设计创造性,学生在此过程中也丧失了对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不注重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不能较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

色彩构成作为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程,它的基础性固然重要,但也应当保持与专业实践课程的衔接性,体现其专业性。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对于色彩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创造出理想的空间色彩,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加强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时在设计色彩时还要综合考虑地域、文化背景及使用者心理,使设计实现安全、舒适、美观的价值,满足使用者物质需要的同时给其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机械地学习色彩的基础理论。

二、色彩构成课程改革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我们应当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分析色彩构成课程与专业之间的联系性,将色彩构成课程的基础作用辐射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将色彩构成课程特色化,在课程改革中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一)以就业为导向,形成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以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需求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通过案例教学,密切与市场联系,主动适应行业及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设置,探索和建立按企业用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行灵活的教学模式

色彩构成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与兴趣,力求在课程体系、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实施个性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和有效的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重点放在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开发上,注重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过程体验,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创造潜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主题的多元化,实践课题以体现本专业的前沿动态为命题主要内容,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并且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查阅资料、分析、总结,利用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同时,可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传统的绘制方法与计算机软件结合来完成色彩构成相关练习。

(三)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对人才市场、行业、企业的调查,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析,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来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具体办法为在色彩构成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结合市场需求、行业动态、流行趋势引导学生开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环境色彩运用的研究与分析,并将这些转化为色彩构成课程实践内容,这些与专业特殊性相结合的实践内容的设置不仅能与后续课程保持紧密的联系,为其专业学习服务,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与热情,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实现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对接,强化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总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应顺应时代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需求,明确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正确认识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推动学科建设,并且使色彩构成课程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求的设计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陈铭.高职院校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2]马骏.信息时代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的探索[J].艺术探索,2008年02期.

[3]贾忠峰,黄侃.色彩构成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时晓楠.浅析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0年18期.

第9篇: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色彩,是美术院校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色彩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色彩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表现色彩的能力。作为初学绘画的美术考生,往往对色彩的练习没有底,不知道如何去作画,甚至有些个别老师也不知道色彩如何去教,只知道一味地让学生去临摹范画。我想这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考生自身的发展。本人高三美术教学也有十几年,根据这些年的学习与思考,对色彩基础训练也有些认识与观点。想和大家一起探讨色彩基础训练的方法,希望对考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 善于学习,取长补短

据研究艺术教学心理学得知:人的视觉感知能力对于绘画学习最为重要,艺术形象或作品创作,没有一定想象力,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大家在作画过程中,多留一些空间给自己,观察和分析它们的形状、结构和色调等,想想该怎样画的问题。

大家在学习临摹色彩范画的过程中,我想作为美术初学者,都值得提倡的是,临摹原稿色彩的优点,取长补短,为自己实际作画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然而需要纠正的误区是,在我们水平还有待提高的学习阶段,我们不要太拘泥于范画的一些客观东西,要知道范画作者也是一蹴而就的感觉。我们临摹范画就没有必要也去那样模仿,而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把握色彩关系。至于一个实体像不像,我们没有必要那么讲究。如果那样,也就失去了临摹的意义。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初级的学习阶段,对于“全因素”的色彩,还没有能力去理解吸收各种造型艺术作品的艺术特征。

一些作画者往往存在一个平面的概念,以为实物的颜色是何颜色,就在画面中也表现出同样的色彩,导致画面往往没有形体感。这也是初学者普遍易犯的错误,切记“平涂是祸根”也体现了作画者没有很好地把素描关系运用到色彩中,这就需要作画者进一步把握好素描关系与色彩的有机结合。

二、重视理论,灵活运用

每个人画得怎么样,我们不妨找一下自身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必要重申一些极为重要的色彩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首先,我们要理解色彩是由光而产生的,光的照射让有颜色的物体反射出不同的色彩,同时也正是光的作用,人的视觉对色彩有了感受。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不同的物体表面质感不同,在光的作用下反射出的色彩必然不同;因为人的视觉感受能力不同,对色彩感觉也存在差异,进而,人的视觉心理对色彩就存在着不同认识与选择。物体呈现出的色彩由三部分组成。

(1)固有色,是物体本身的固有色,是指在日光照射下物体反射出的颜色。

(2)光源色,它是光源本身的色彩倾向,不同光源照射在同一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

(3)环境色,是指物体所处环境的色彩,它是由环境色光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物体在不同的环境色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比如物体放在红色的衬布上暗部会受到红色的影响而变红。

其次,我们要认识色彩的基本属性,所谓色彩“三要素”即:色相、明度、纯度。它是决定画面色彩的主要原因。我们平时看到的色彩世界,正是由于这三要素的变化与组合,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景象。人们对色彩的不同感受与认识正是基于对这三要素的不同认知。

然后,对色彩混合的认识。不同色彩经混合后,得出新的色彩,这是非常浅显的常识,但对三原色的不同混合所获得色彩以及色彩混合后大体色彩倾向要让学生理解。不可死记硬背,诸如什么颜色加什么颜色等于什么颜色等,这样的学生是不可能画好画的。

最后,是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组合所产生的美感,离不开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我们要注意培养自身的直觉敏感。学会纯灰的对比、明暗的对比、笔触大小的对比…… 做到对比中不忘统一,在统一中寻找变化。

三、稳定情绪,充满激情

绘画学习与学生的情绪也有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审美的知觉,就是一种情绪的知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往往是从作品具有一定的情绪体验开始的。色彩的体现更有说服力,在作画过程中,情绪对学习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艺术作品如何有感人作用,就在于它的吸引力,如何把作画者引入,这就要求先调节自己的心态,稳定情绪。让我们都去“喜欢”它,充满激情去画画,我要求这点是第一步,“拿笔有激情,动情于画中”。

四、加强理解,提高能力

色彩的临摹、写生以及默画有机的结合对于迅速提高自身的作画与理解能力有明显作用。

写生画的掌握,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等有很好的作用。命题画(默画)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以上的能力最终要由临摹为基础。

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感知、观察、想象等方面的心理过程都离写生、命题画存在一定距离。这就要求大家把色彩的临摹、写生与默画结合起来。在临摹阶段,作画者应该有一定记忆与思考,看范画如何表现光及环境对物的色彩产生的影响。因为这是走向写生与默画的关键。有条件的话最好将画面中表现的对象实物也设置在一旁,对比着去感受实物色彩,如何转换成画面的色彩,这样有利于我们直接感受与吸收。自身具有一定造型基础和色彩画面表现的基本能力,对色彩的思维能力也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写生。

在写生与默画中,心中一定要有底。不是说心中一点“东西”没有,而应该把自己平时临摹记忆的东西拿出来。对比实体的色彩与范画色彩的差异,并很好地结合。作画者也必须得掺入自己的意识,仔细地研究色彩中的奥妙。为需要去“处理”画面。这样反复练习,对于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当初学者面对实物写生时,往往会被告知物体是什么样子,明暗、色彩关系如何,空间怎样处理等等诸如此类的知识,作为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对象共性意义的知识其本无可厚非。

问题关键是初学者在思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无法在一幅画面里再现出形状、结构、体积、色彩、光影、质感、空间等等全部元素。

人眼无法同时注意到物体所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寻找一种尝试法。也就是对同一物体分别减弱或者省略几种元素,突出个别几种元素。

如:一张色彩画面,减弱环境色突出固有色,而下一张则突出个体实物练习,减弱整体感等元素。虽然这不是很好的处理画面的方法,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从一方面逐步尝试进行全画面的处理,效果更佳。

【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