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环境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环境调研方案

第1篇: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一、调研活动重点

围绕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这一主题,深入企业和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听取企业和基层对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提出区级部门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发展环境改善方面的对策建议和工作举措。调研重点是影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包括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等。一是政务环境。重点是调研政府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包括审批事项特别是非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审批环节和流程的规范、审批时间的长短,以及政令畅通和政府管理创新等情况。二是政策环境。重点是调研投资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惠农政策等方面政策是否完善、导向是否明确、力度大不大、政策落实不落实,以及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等情况。三是服务环境。重点是调研政务公开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办事公开情况,政府办事效率、工作人员服务主动性、服务窗口建设和办事便利性、办事人员素质和业务熟悉程度,是否存在服务制度不完善、工作推诿扯皮现象等情况。四是商务环境。重点是调研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要素支撑保障情况、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成本、市场秩序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状况,以及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情况。五是法制环境。重点是调研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是否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是否存在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是否存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现象等情况。六是舆论环境。重点是调研舆论导向和正面宣传引导、政策法规宣传、舆论监督力度,“尊商、亲商、兴商”社会氛围是否浓厚等情况。

二、活动时间安排

全区“改善发展环境”调研活动从2012年3月上旬开始,区级成立21个“改善发展环境”调研小组(见附件),到指定乡镇(办事处)调研,调研时间不少于一个星期。每个调研小组明确一个牵头单位,抽调一名副职担任组长,负责本小组调研活动的开展(组长名单于3月10日前报区政府研究室)。各调研组于3月25前向区政府办公室上报调研成果,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完成“改善发展环境”调研活动总报告,于4月初上报区“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活动组织机构

区政府办公室成立调研协调小组,由副区长、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同志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同志任副组长,具体日常工作由区政府研究室负责。

四、有关工作要求

(一)深入基层,分乡镇干部、企业、群众三类对象,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每个调研小组原则上要求走访企业不少于3家,行政村不少于3个,农户不少于3户。

第2篇: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背景

龙卡贷记卡是建行信用卡中的主打产品,是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品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都有了显著的变化。有着消费透支及现金透支功能的龙卡贷记卡是符合当前的消费潮流的。但在银行业中现在也有着这样的格局,同业竞争激烈并且金融产品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这种行业环境下,龙卡贷记卡有着怎样的市场占有率。对此问题,我们将展开一系列的市场调研活动,将针对龙卡贷记卡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忠诚度等“三度”进行深入的调研。现拟如下市场调研策划方案。

调研目的

1、龙卡贷记卡在贷记卡市场上有多少的市场占有率,在客户心中的“三度”程度如何。

2、贷记卡市场的竞争格局及发展潜力。

3、各竞争对手对贷记卡市场所采取的各种竞争策略。

4、龙卡贷记卡与同类产品之间的同异度。

调研活动将以以上四点为调研目的,并侧重于第一个目的的深入调查。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调研,对于龙卡贷记卡所面临综合营销环境将有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调研方向

1、针对宏观环境,将主要了解现今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及消费观念和消费潮流的发展趋势。并相比国内外的消费格局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等。

2、对于竞争对手的行业环境调查,主要调查三大国有银行,兼顾其他股分制银行,并参考国外银行。

3、龙卡贷记卡该产品本身的情况及建行所具备的各种要素,是对于微观环境的把握。

调研将分别从宏、中、微三个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力求做到知己知彼。

调研范围

1、有条件成为贷记卡用户者及贷记卡现有客户。

2、一般的银行客户。

前者主要调查贷记卡的市场需求量,后者调查贷记卡的消费环境。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调研工具及措施

关于对龙卡贷记卡内外两种环境及市场的调研,将采取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混合调查进行,以求做到全面和深入,做到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准确性、真实性。

一、对于宏观环境及行业竞争格局和中观环境的调查将以收集第二手资料及实地调查为主。

1、收集第二手资料(网络收集)

对于目前的消费环境和其他银行对于贷记卡市场所采取的营销手段及其他贷记卡产品的产品特性将通过上网查询,访问各银行网点及收集各行的宣传资料等进行二手资料的整理、了解。

2、实地查询

在初步了解各行产品(贷记卡)的情况后,再进行人员实地到各行网点进行询问办理,以做到对资料有更为深入的掌握。

二、对于龙卡贷记卡及建行要素的调研将通过内部调查了解。

1、翻阅内部资料

利有在建行实习之便,翻阅建行龙卡贷记卡有关详细的资料,对龙卡贷记卡深入了解,不懂之处可请教建行员工,从而对于所要调研的产品会有完整的熟悉。

2、现场观察

通过现场观察,了解建行员工是如何办理龙卡贷记卡业务,及建行人员是如何对待该项业务(通过调查问卷深化落实)及采取何种营销策略的。

三、对于市场占有率及客户“三度”的调查

1、调查问卷

设计一份完整的问卷,对于银行客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分别对贷记卡客户和非贷记卡客户进行调查。

2、访问法

对于来办理龙卡贷记卡及询问龙卡贷记卡情况和办一般其他业务的银行客户进行现场访问,并通过观察客户们是如何对待使用龙卡贷记卡情况的。

分别通过收集二手资料、现场观察及问卷调查待市场调研工具,采取相应的调查措施,全面收集整理市场信息。

调研步骤

1、调研时间安排

3月1日----3月10日小组成员商讨调研策划方案,并拟定具体方案。

3月11日----3月20日按照调研方案开展实地调查。

3月21日----3月30日针对调查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作出总结,撰写市场调研报告。

2、调研人员及地点

调研人员:共5人,蔡元鑫、李晓静、南利武、叶琼、王银丹

调查地点:将分别对杭州、温州、乐清三地进行调研。

3、具体安排

(1)、上网收集第二手资料,五人共同参与,并对收集的资料相互交流分析(二天)。

(2)、共同商定调查问卷的设计,共两份,一份为客户调查,一份为内部调查(二天)。

(3)、实施问卷调查并走访其他银行。(三天)

(4)、利用上班时间,现场进行观察调查。

调研总结

通过拟定方案和实施方案两个阶段的进行,对于所收集的信息,将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总结的基础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

附注:

1、将由蔡元鑫、李晓静负责杭州、南利武、叶琼负责温州、王银丹负责乐清。

2、方案策划负责人蔡元鑫。

第3篇: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龙卡贷记卡是**信用卡中的主打产品,是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品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都有了显著的变化。有着消费透支及现金透支功能的龙卡贷记卡是符合当前的消费潮流的。但在银行业中现在也有着这样的格局,同业竞争激烈并且金融产品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这种行业环境下,龙卡贷记卡有着怎样的市场占有率。对此问题,我们将展开一系列的市场调研活动,将针对龙卡贷记卡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忠诚度等“三度”进行深入的调研。现拟如下市场调研策划方案。

调研目的

1、龙卡贷记卡在贷记卡市场上有多少的市场占有率,在客户心中的“三度”程度如何。

2、贷记卡市场的竞争格局及发展潜力。

3、各竞争对手对贷记卡市场所采取的各种竞争策略。

4、龙卡贷记卡与同类产品之间的同异度。

调研活动将以以上四点为调研目的,并侧重于第一个目的的深入调查。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调研,对于龙卡贷记卡所面临综合营销环境将有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调研方向

1、针对宏观环境,将主要了解现今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及消费观念和消费潮流的发展趋势。并相比国内外的消费格局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等。

2、对于竞争对手的行业环境调查,主要调查三大国有银行,兼顾其他股分制银行,并参考国外银行。

3、龙卡贷记卡该产品本身的情况及**所具备的各种要素,是对于微观环境的把握。

调研将分别从**三个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力求做到知己知彼。

调研范围

1、有条件成为贷记卡用户者及贷记卡现有客户。

2、一般的银行客户。

前者主要调查贷记卡的市场需求量,后者调查贷记卡的消费环境。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调研工具及措施

关于对龙卡贷记卡内外两种环境及市场的调研,将采取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混合调查进行,以求做到全面和深入,做到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准确性、真实性。

一、对于宏观环境及行业竞争格局和中观环境的调查将以收集第二手资料及实地调查为主。

1、收集第二手资料(网络收集)

对于目前的消费环境和其他银行对于贷记卡市场所采取的营销手段及其他贷记卡产品的产品特性将通过上网查询,访问各银行网点及收集各行的宣传资料等进行二手资料的整理、了解。

2、实地查询

在初步了解各行产品(贷记卡)的情况后,再进行人员实地到各行网点进行询问办理,以做到对资料有更为深入的掌握。

二、对于龙卡贷记卡及**要素的调研将通过内部调查了解。

1、翻阅内部资料

利有在**实习之便,翻阅**龙卡贷记卡有关详细的资料,对龙卡贷记卡深入了解,不懂之处可请教**员工,从而对于所要调研的产品会有完整的熟悉。

2、现场观察

通过现场观察,了解**员工是如何办理龙卡贷记卡业务,及**人员是如何对待该项业务(通过调查问卷深化落实)及采取何种营销策略的。

三、对于市场占有率及客户“三度”的调查

1、调查问卷

设计一份完整的问卷,对于银行客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分别对贷记卡客户和非贷记卡客户进行调查。

2、访问法

对于来办理龙卡贷记卡及询问龙卡贷记卡情况和办一般其他业务的银行客户进行现场访问,并通过观察客户们是如何对待使用龙卡贷记卡情况的。

分别通过收集二手资料、现场观察及问卷调查待市场调研工具,采取相应的调查措施,全面收集整理市场信息。

调研步骤

1、调研时间安排

3月1日----3月10日小组成员商讨调研策划方案,并拟定具体方案。

3月11日----3月20日按照调研方案开展实地调查。

3月21日----3月30日针对调查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作出总结,撰写市场调研报告。

2、调研人员及地点

调研人员:共**人,**

调查地点:将分别对**三地进行调研。

3、具体安排

(1)、上网收集第二手资料,五人共同参与,并对收集的资料相互交流分析(二天)。

(2)、共同商定调查问卷的设计,共两份,一份为客户调查,一份为内部调查(二天)。

(3)、实施问卷调查并走访其他银行。(三天)

(4)、利用上班时间,现场进行观察调查。

调研总结

通过拟定方案和实施方案两个阶段的进行,对于银行卡市场调研策划方案

背景

龙卡贷记卡是**信用卡中的主打产品,是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品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都有了显著的变化。有着消费透支及现金透支功能的龙卡贷记卡是符合当前的消费潮流的。但在银行业中现在也有着这样的格局,同业竞争激烈并且金融产品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这种行业环境下,龙卡贷记卡有着怎样的市场占有率。对此问题,我们将展开一系列的市场调研活动,将针对龙卡贷记卡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忠诚度等“三度”进行深入的调研。现拟如下市场调研策划方案。

调研目的

1、龙卡贷记卡在贷记卡市场上有多少的市场占有率,在客户心中的“三度”程度如何。

2、贷记卡市场的竞争格局及发展潜力。

3、各竞争对手对贷记卡市场所采取的各种竞争策略。

4、龙卡贷记卡与同类产品之间的同异度。

调研活动将以以上四点为调研目的,并侧重于第一个目的的深入调查。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调研,对于龙卡贷记卡所面临综合营销环境将有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调研方向

1、针对宏观环境,将主要了解现今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及消费观念和消费潮流的发展趋势。并相比国内外的消费格局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等。

2、对于竞争对手的行业环境调查,主要调查三大国有银行,兼顾其他股分制银行,并参考国外银行。

3、龙卡贷记卡该产品本身的情况及**所具备的各种要素,是对于微观环境的把握。

调研将分别从宏、中、微三个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力求做到知己知彼。

调研范围

1、有条件成为贷记卡用户者及贷记卡现有客户。

2、一般的银行客户。

前者主要调查贷记卡的市场需求量,后者调查贷记卡的消费环境。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调研工具及措施

关于对龙卡贷记卡内外两种环境及市场的调研,将采取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混合调查进行,以求做到全面和深入,做到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准确性、真实性。

一、对于宏观环境及行业竞争格局和中观环境的调查将以收集第二手资料及实地调查为主。

1、收集第二手资料(网络收集)

对于目前的消费环境和其他银行对于贷记卡市场所采取的营销手段及其他贷记卡产品的产品特性将通过上网查询,访问各银行网点及收集各行的宣传资料等进行二手资料的整理、了解。

2、实地查询

在初步了解各行产品(贷记卡)的情况后,再进行人员实地到各行网点进行询问办理,以做到对资料有更为深入的掌握。

二、对于龙卡贷记卡及**要素的调研将通过内部调查了解。

1、翻阅内部资料

利有在**实习之便,翻阅**龙卡贷记卡有关详细的资料,对龙卡贷记卡深入了解,不懂之处可请教**员工,从而对于所要调研的产品会有完整的熟悉。

2、现场观察

通过现场观察,了解**员工是如何办理龙卡贷记卡业务,及**人员是如何对待该项业务(通过调查问卷深化落实)及采取何种营销策略的。

三、对于市场占有率及客户“三度”的调查

1、调查问卷

设计一份完整的问卷,对于银行客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分别对贷记卡客户和非贷记卡客户进行调查。

2、访问法

对于来办理龙卡贷记卡及询问龙卡贷记卡情况和办一般其他业务的银行客户进行现场访问,并通过观察客户们是如何对待使用龙卡贷记卡情况的。

分别通过收集二手资料、现场观察及问卷调查待市场调研工具,采取相应的调查措施,全面收集整理市场信息。

调研步骤

1、调研时间安排

3月1日----3月10日小组成员商讨调研策划方案,并拟定具体方案。

3月11日----3月20日按照调研方案开展实地调查。

3月21日----3月30日针对调查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作出总结,撰写市场调研报告。

2、调研人员及地点

调研人员:共**人,**

调查地点:将分别对**三地进行调研。

3、具体安排

(1)、上网收集第二手资料,五人共同参与,并对收集的资料相互交流分析(二天)。

(2)、共同商定调查问卷的设计,共两份,一份为客户调查,一份为内部调查(二天)。

(3)、实施问卷调查并走访其他银行。(三天)

(4)、利用上班时间,现场进行观察调查。

调研总结

通过拟定方案和实施方案两个阶段的进行,对于所收集的信息,将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总结的基础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

附注:

1、将由**、**负责**负责**、**负责**。

2、方案策划负责人**。

第4篇: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一、教学中理论部分的梳理

理论学习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我们在课程设计中需要让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作用、流程以及重要性,强调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学生需要规划课程学习的时间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践。环境设计中理论的教学主要包括概况、发展方向、当今社会设计潮流、设计原则、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外部因素、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特殊设计等设计理念。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应诱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及其设计,并要求学生对地域文化进行总结。例如,笔者在讲授商业空间设计原则中的地域性设计时,就着重讲授了黑龙江城市规划的历史及各地方地域文化对城市商业空间的影响,分析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并让学生全面搜集相关的气候人文资料。在理论讲授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在环境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的原因,掌握地域文化脉络。

二、专业设计

专业设计是设计的实践阶段。设计课题应选用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各地区举办的赛事,也可是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倾向选定课题。选题内容以开设的专业课程为主,如基于绥化市商业街展开的地方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三、方案讨论

专业设计和方案的讨论在时间上是并行的,可以同时进行。教师和学生针对选定地域展开有关地域性格和文化的讨论,也可以拟定其他主体进行讨论。如讨论哈尔滨冰雪文化、冰雪文化载体、绥化寒地黑土文化等,在讨论之后根据选定的具体文化方案进行实地考察以收获原始的资料。

四、实地考察

实地调研是环境设计实践中收获直观资料的环节。在调研之前学生对环境设计的认识,多为概括的、理论性的,对地域文化载体的认识也是模糊的,无法对其准确的定位。通过考察调研,学生可以明确地认识实地场所,增强学生对环境设计场所空间的认识、加深学生理解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作品中的作用。因此,课程可以根据相应的主题展开考察调研。调研应围绕讨论的具体内容,针对环境设计作品的细节、形态、功能、材质、使用方式等方面进行切入设计。也可从空间设计的使用者角度,对其年龄、作息规律、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进行考察。地域文化的调研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要求学生对所定目标区域的环境及环境设计设施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并总结出全面的资料分析,评估锁定地区具体使用者的需求及满足需求的客观条件。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到哈尔滨中央大街了解中央大街建筑的特色以及保护建筑的措施,带领同学们梳理其形成的历史文脉,了解中央大街的成因。并对江边一带进行远足调查,体验江边文化。并进行问卷调查,采访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总结对哈尔滨城市的印象及对哈尔滨文化和环境设计作品的感受和评价。

五、汇总分析调研报告

实地调研通常会发生走马观花、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况。如果不积极改正,则就失去了实地调研的意义。所以,在课程调研开始之前就应明确调研的主要内容以及调研汇报的具w要求。实地调研的成果展示需要我们明确调研分析的内容和书面要求,提交书面的调研报告,并制作PPT,把图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以小组或个人的名义,讲解调研报告,为后期的方案讲解打好基础。教师和同学需要在地域文化方面对学生需要提出更多的问题,让演讲者回答如何解决文化载体的问题。该环节要求学生评价调研作品,提出对地域文化的个人见解,要求在调研报告中体现出用于环境设计的文化元素,并让全班同学论证其可行性。通过调研、研讨、汇报,以提高同学们定位地域文化的水平,认识地域文化在作品中体现的作用,为后期的设计提供重要的设计素材和设计方向,调研分析是提炼地域文化的过程,也是设计公司开展方案设计工作的课堂实践表现部分。

六、设计展开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为设计定下了基本的基调和概念。设计展开就是将设计概念付诸实现的过程,将思维转换为具体产品呈现在人们面前。在设计过程中,地域文化被学生提炼形成设计元素,整合元素进行方案设计,制作多种优选方案、最后完善方案,设计出效果图、施工图,也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制作相应的模型。概念设计是学生在设计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体现,需要学生手绘草图,并分析草图取长补短,敲定最终的设计草案。最终方案需要完善景观部分,我们把它叫做扩初设计;室内部分为深化方案阶段,即优化设计方案的形态、功能设计、结构设计、细节设计、交互设计、色彩搭配等。然后根据绘制方案的表现图制作展板,把制作方案通过PPT汇报给大家,如果涉及到模型设计则要对模型进行最后的调整,以深化确定最后的模型展示形态。

环境设计作品的实现依托于设计的展开,也是地域文化元素在环境设计作品中直接的体现。通过设计作品,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作品中的体现形式及设计手法。同时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最终方案中如何体现地方文化内涵是设计的焦点。设计作品的最终目的是检验作品的试金石,它把提炼本土文化、把地域性设计元素融入环境设计作品中,以实现环境设计作品的功能及传承地域文化作为目标。如:在家居设计中,有一名学生选用鄂伦春族的民族元素,设计了一系列的室内软装配饰,这即是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的表现。再如绥化地区有兴和朝鲜族乡,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朝鲜族乡的生活生产方式,提炼其文化符号进行餐饮空间设计,并结合现代韩国流行文化创作出墙体彩绘。墙体彩绘的形式并不以原有鲜族的图案纹样进行绘制,而是对其进行了二次创作,绘制出当下韩国流行的鸟叔骑马舞、韩国歌舞组合等图案,这些都是室内装饰彩绘的绘制素材,让人们在享受朝鲜美食的时候还能体验鲜族文化。

再者就是博物馆设计,绥化安达、青冈武警支队的荣誉室设计,就充分体现了安达的地方文化。青冈有名人马玉祥,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原型就是马玉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荣誉室设计了马玉祥的雕塑作品。同时为了传承英雄基调,充分挖掘安达作为牛城的地域文化,为荣誉室设计充分挖掘设计素材。

七、总结评课

在课程结束前,要对课程进行总结。安排本专业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或安排学生进行互评。互评以讲标的方式进行,台下安排学生做评标。重点放在地域文化的体现上,让学生讲解设计中加入地方文化元素的方式,以使设计作品符合设计的功能性原则,让使用者有全新的使用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实践环节的重要外在体现。

八、结语

第5篇: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环境法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案例调研随着环境法在环境资源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环境法学教育亦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改进环境法学教学方法,提高环境法学教学质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环境法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案例教学法缺乏正确的认知

在以培养职业化法律人才的英美国家,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得方法,案例教学法以学习法院的判例为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我国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不一,大多把案例讨论、案例列举、庭审观摩、模拟法庭、播放视频等归为案例教学法。多数情况下将案例教学法作为教师课堂讲授的辅助手段。在教师讲授过程中选取几个案例,用于解释和补充说明教师所讲授的理论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更甚者,案例分析仅是某些理论的简单重复。这种所谓的“案例教学法”只不过是在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中添加了几个案例而已,将“举例教学”认作“案例教学”,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

2.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不能满足需求

首先,多数教师并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自己为中心,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此外,因把“案例教学”认作“举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教师主导,基本上教师从头讲至尾,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案例选取方面,教师选取案例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的随意性。一方面,案源有限,经典案例较少。虽然现实生活中环境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引用来用作教学的经典案例仍很有限。而且多数案例枯燥冗长,较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就教师选择案例的渠道来看,主要是通过网络、教学参考书、法院的判决、教师自己接触的案例等。然而,这些案例在提供相关情景信息的完备性等方面大都有所欠缺。最后,教师的法律实践能力欠缺,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脱节。一直以来,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讲授法,主讲教师一般都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有很强的理论功底,但大多数却也都缺乏法律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将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3.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高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由单纯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充分参与,教师由单纯控制操纵转变为引导启发。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度的高低是影响案例教学法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在环境法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普遍较低。一方面体现为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中学生参与部分所占比例不大。受传统讲授方法的影响,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一般是教师介绍案情、提出问题、提示该案所涉及到的理论和法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仍处于被动地位。实质上是老师在进行案例分析讲解,而不是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除受教学班规模过大,不利于展开讨论以及案例教学平台较小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学生学习功利性强,对环境法学课程实践参与意识较差也是影响学生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环境法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

1.正确认知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类型

根据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我国目前法学教育中出现的案例列举、庭审观摩、播放视频均不应归类于案例教学,它们与案例教学的主旨并不一致。在实施案例教学法之时应明确其类型,以避免混淆案例教学的应有含义,从而进一步明确案例教学的主旨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这有利于案例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开展教学案例调研,精心挑选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的载体是案例,教学案例选取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案例教学法是否能够成功。因此必须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好的案例需要具备四个要素,一要贴合课程教学的需要;二是案例的内容要清楚明确,叙述要连贯,内容要真实,不作主观评论;三是案例的内容要具有新颖性、丰富性和典型性,能够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四是案例要具有复杂性、冲突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目前,实施环境法案例教学最大的困难在于教学案例的收集和确定。现有的有关环境纠纷的司法判决、环境行政执法案例等能够选取作为教学案例的为数不多。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案例调研来编写可用的案例。案例调研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被调查案件的资料,详细了解案件产生、发展及运作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努力找寻故事背后发生作用的各种因素,为案例的写作完成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由于环境法学这门学科自身还处于继续发展的阶段,许多知识结构、内容、理论还在不断更新,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技能必须随之提高,才能够满足相关的教学需求。案例教学法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了案例选择、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多个教学环节。因此,做好案例教学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多数教师法律实践能力欠缺的现状,应鼓励其多从事相关的实务工作,例如作兼职律师案件、充当企业的法律顾问、到公检法部门挂职进行锻炼,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自身应多注意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最新案例,多关注司法实践的现状,要把握法律实务界的最新动态,力求把最新、最典型的案例引入到案例教学中来,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一个强调师生互动学习以及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己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只精心提炼和设计必须讲授的理论内容,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各种巧妙的设问、提问、讨论等去帮助学生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而无须轻易地就某一问题下结论。不论采用何种互动方式,教师都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自主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将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寻找答案的教学主体。

参考文献:

\[1\]罗海山,刘艺工.法学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11,(5).

\[2\]赵洁.法学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新西部,2011,(9).

第6篇: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在法学理论界和司法领域,吕忠梅的名字已广为人们熟悉。她,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法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环境资源法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环境资源法研究基地学术带头人。2002年荣膺第三届中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当选为2003年度《中国妇女》时代人物,2005年入选“中国当代法学名家”。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全国媒体都专题报道了这位中国法学界的报春红梅。

创新性的法理探求

学术的生命源于创新和批判。吕忠梅在治学方面就具有鲜明的批判和创新特色。这种角色定位正好与环境资源法的学科特点相符。崭新的、边缘性的环境资源法,需要的恰是对传统法律理论的反思甚至革命。环境法研究是一门全新的领域,吕忠梅紧紧围绕环境问题,首先把批判和创新的重点放在环境法基础理论上,认真运用法学基本原理和“法言法语”进行环境法研究。中国的环境法研究一般是以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学和环境政策解释环境法现象和建立环境法理论体系,既无法解释环境法何以成为一个法律学科,也无力解决环境法与传统法律的矛盾与冲突,使得环境法长期不能得到法学界的认可,“环境法无理论”成为中国法学界的普遍评价。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法学部门对环境法的不了解,更大程度上则是环境法学者没有真正从法律的基本理论出发进行环境法研究的直接结果。吕忠梅致力于改变过去对环境法研究热衷于构建庞大的空洞理论体系和满足于对法律条款的简单解释的状况,从环境法的基石范畴、基本权利及其运行法律入手,将环境法作为法律的分支来进行“法言法语”的研究。这种以法学方法和法学理论所创造的理论体系更能体现环境法作为一门法律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对“以政策解释法律”、“以其他学科理论解释法律”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超越。其所进行的环境权理论研究、环境法调控机制研究等,不仅得到环境法学界的高度认同,而且为法理学、民法学、行政法学的学者们所认同,促进了环境法与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

她在《论公民环境权》、《再论公民环境权》等系列论文中对环境权理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以“环境权”作为环境法的基石范畴,确立了环境法的逻辑起点,并通过梳理环境权与公民私权、国家公权之间的关系,使环境权从宣言式的权利转化为具体的权利,从一种理念转化为一种制度。其后,她在《论环境物权》、《论环境使用权交易制度》、《关于物权法的绿色思考》、《绿色民法典的制定――21世纪环境资源法展望》等论文中,不仅论证了环境权具有真正的具体权利的要素和行使条件,而且将一种全新的理念引入民法领域,为我国绿色民法典的起草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撑。目前,这一代表世界最前沿的理论视角已成为民法学界和环境法学界关注、讨论的热点。

她于2000年出版的《环境法新视野》,2003年出版的《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2005年出版的《沟通与协调之途――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等著作是其环境法理论研究的概括、系统和深化,在确立环境权理论作为研究环境法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同时,建立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式,以法学家的眼光来研究环境法,具体提出了环境法的原则、制度、机制等有关理论,认为环境法应是公法和私法沟通与协调的产物,提出了“沟通与协调”的理论,并且创立了“沟通与协调”的制度体系。这些著作已被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硕士生、博士生的必读教材。《环境法新视野》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吕忠梅在经济法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论经济法的边缘》、《论经济法的体系》等论文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成为中国经济法理论研究领域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处在同龄学者中的领先地位。在《经济法的法学与法经济学分析》、《经济法学》等著作中,她突破了过去经济法研究的调整对象说,提出了有关经济法学科体系划分的新观点,为经济法的独立提供了比较有力的理论支持。她作为第一作者的《规范政府之法――政府经济行为的经济法研究》,据了解是目前国内惟一从经济法的角度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专著。

由于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近20项。

法官教法官乐为人梯

从教授到法官、从法律批评者到法律实施者、从教学管理到审判管理,能否迅速实现思维、角色与行动的转变,至关重要。作为学者型法官,如何发挥其长期学术研究与理论积淀的优势,使司法活动更加忠诚于法律,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是她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吕忠梅认为,法官作为最有代表性的法律家,其任务是完成法律从知识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转化。这种转化分成三个方面:一是把条文的法律转化为生活的法律;二是把抽象的法律转化为具体的法律;三是把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转化为技术和程序。司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功能与作用要求实现法官职业化,彻底改变法官大众化的法官队伍现状。对于职业化的法官,她用三句话进行了概括:法官是一种特殊职业;法官是一个技术工作者;法官是一名艺术家。

作为分管法官教育培训的副院长,她认为法官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为此,她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组织法官培训;充分发挥其法学理论与审判实践结合的优势,积极探索法官教法官的审判技能和培训路径,亲自讲授法官培训的重点课程,开发了法官培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同时与福特基金会合作,出版了《法官审判技能培训系列教材》。这套教材以其全新的法官职业培训理念,紧密结合法官职业化的需求,解决了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结合问题,为法官提供了办案实际需求的司法技术和技能,受到全国法院系统的广泛赞誉,并应邀去讲学。她在法官教育、法官职业化建设、法官思维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被最高法院多次邀请参加法院系统的国际研讨会,并成为少数几个受到世界法律家协会邀请出席世界法律大会的法官之一。

直面“权”与“法”的较量

俗称“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是中国三大诉讼中最有特色也是最难的审判。吕忠梅也分管行政审判工作,几乎处理每起官司,都会面临难以想象的压力阻力,然而她总能在轻言细语中迎刃而解,其要义在于:公平和正义。

2001年9月21日上午,湖北省某县法院正准备审理一起民事纠纷案。突然,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的民警冲进法院,向原告王某某出示了逮捕证,旋即押着他就走。在场的法官及原告的家属冲上前去阻拦,双方发生激烈争执后,王某某在法院被执行逮捕。

此事很快报告到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当时分管行政诉讼的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吕忠梅审阅了上报材料后极为愤慨。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严肃法纪,她积极敦促有关部门对此案进行调查,并及时向省委有关领导汇报了案情,受到高度重视,责令严办。于是,省公安厅组成了调查组,对此案进行了深入调查。

根据调查,在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的案情分析会上,吕忠梅认为:“这是由于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和严重的‘以警自居’的特权思想所造成的违法案件。这种行为违反了《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影响了行政诉讼案件的正常审理。”

吕忠梅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市公安局责令县公安局立即退还收取原告王某某的保证金,并向当事人赔礼道歉。此案负责人引咎辞职,违法办案的民警由所在单位依法作了处理。

吕忠梅深知,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长期的“官本位”传统文化的国家,行政机关对于自己成为法庭上的被告、与老百姓处于同等的诉讼地位难以接受,行政审判的发展对司法环境的影响较之于其它审判有更大的依赖性。因而吕忠梅以抓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的改善为突破点,积极争取省委、省人大领导的支持与监督,与行政机关主动沟通,一方面大力宣传依法行政与行政审判基本理念,另一方面严把案件质量关,依法履行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维护行政行为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形成了党委和人大支持、政府理解接受、政协和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的行政审判司法环境,案件质量不断提高,行政审判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庭作为全国法院系统改善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的典型,两次在全国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专门介绍经验。吕忠梅也因“不唯权、不唯上、只唯法”的当代法官形象而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专访,并以此作为提名理由,经全国公众投票选举为2003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2005年,经人民日报等六家媒体提名,吕忠梅荣获“中华英才”称号。

情系百姓调研维权

作为一名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法学工作者,吕忠梅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03年,吕忠梅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她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建言献策,反映人民心声。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她就提交了修改《行政诉讼法》和《法院组织法》等6个议案,她希望通过立法能够突破地方保护壁垒,让行政审判这一老大难问题变得容易,更好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公民权利。全国各地大量群众向她来电、来信反映问题,请求她以人大代表身份予以关注、呼吁,帮助解决,她都不厌其烦予以回复或转交有关部门办理。

2004年全国人大会前夕,她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专门准备了一份《为“三农”问题说几句实话》的发言稿。对农民的所思、所想、所怨、所盼用“三怕、三怨、三盼”进行了概括:怕“圈地风”、怕“胡子工程”、怕“一刀切”;怨农村科技队伍的“倒金字塔”现象、怨经常“背黑锅”、怨待遇不平等;盼干部转变作风,盼责任有单位承担,盼能解决农村教育难问题。招商引资是一件好事,但有的地方一招商就圈地,结果是商没有招到,地却荒了,农民不但没有受益,反而越招商越穷。“科技兴农”难落实,大部分农业科技人员不在农村,都集中在省、市(区)一级。消费者吃不到真正地绿色农产品。农田污染、水质污染等不能单靠农民去解决。因病、因灾、因支付子女教育费用返贫在农村很突出。她认为,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一个文盲等于增加一个永远的负担,缺乏基本生存能力的孩子小则需要社会供养,大则产生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需要支付维持社会秩序、建造监狱等更大成本,“不拿钱办教育,就要花钱修监狱”,这是必须记住的道理。

吕忠梅曾经担任了两届省政协委员,作为湖北省政协第八届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她全面参与了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的专题调研、视察和评议、学习考察、专题座谈等活动。就重灾区社会治安、法院执行工作、农民负担、打击车匪路霸、司法改革、加入世贸组织与湖北省有关法律问题及对策、城市贫困群体问题等16个专题开展了调研,形成了16份调研报告,其中9份引起了国务院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并分别作了批示。在1998年湖北战胜特大洪水后,她和其他委员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和视察,反复讨论修改形成《灾区社会治安发展趋势及对策》的调查报告,上报全国政协,全国政协办公厅以专题报送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湖北省有关领导“采取措施妥善处理”,要求有关部委“要给予关心和帮助”。还就公安机关开展“三项教育”、法院系统开展“教育整顿”、检察系统队伍建设等6项专题进行了视察和评议,形成了6份报告。另外,还办理了全国、省、市、县政协委员们的大量来信来访。

作为中国农工中央常委、农工党湖北省委副主委,在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起草关于长江三峡环境调研报告的工作小组中,她的意见受到高度重视。针对医患矛盾十分突出,医疗纠纷日渐增多的现象,她率农工党湖北省委提案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深入到湖北省卫生厅、人民医院、中医院和武汉市中心血站进行了实地调研,并走访了一些重大医疗纠纷案件的当事人,查阅了法院大量的有关案卷材料,运用法律基本理论与调研情况相结合的方式,对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基本对策等进行了分析论证,明确提出了必须理顺关系、规范行为,依法防范与有效处理医疗纠纷的提案。该提案于2000年1月先后提交湖北省第八届政协第三次全会和全国政协大会,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人民政协报》等七家报纸全文刊登提案并组织了讨论,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对此作了专访。全国人大、卫生部、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对此进行了答复,对于提案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在有关文件的制定与修改中予以吸收。

作为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和法律专家,吕忠梅参与了国家和地方的多项立法活动。早在1985年就开始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起草和论证工作,后来又陆续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起草、调研和论证工作。2000年接受水利部的邀请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正案)》的起草、调研和论证工作,2001年5月作为唯一的法学专家,受国务院法制局的委托,为提交给国务院办公会讨论的《水法(修正案)》进行了专门论证;2001年12月,依然作为唯一的法学专家,接受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农业委员会、环境资源委员会的委托,为《水法(修正案)》进入人大常委会二读程序后的修改进行了专题论证。2004年12月,她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邀请,列席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参加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正案)》的二审,她提出的将“保障生态安全”作为立法宗旨或者基本原则、将“限期治理”的决定权赋予环境保护部门和重视农村的固体废物污染问题,采取适当方式对农村的环境问题进行规定的三点建议,都被采纳。尤其是把维护生态安全作为一项立法宗旨,将维护生态安全写进法律,在我国是首次,具有特别意义。另外,她受水利部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委托,主持《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条例》的立法研究工作;受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的委托,参与《清洁生产法》的立法研究工作。在湖北省,她主持了《湖北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条例》、《湖北省水政监察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起草论证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中国和湖北省的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温馨的“自然美”之家

提起女法官,人们很容易联想起不苟言笑、冷静严肃的典型女强人形象。吕忠梅却不这么认为:“法官这个职业,要求对人性、对社会、对生活有透彻的理解,不懂生活的人,不理解社会的人,是做不好法官的。”“自然就是美”,是她一贯的人生信条,从容面对生活是她一贯的处世作风。

身为女人,吕忠梅无疑是幸福的。由于工作的原因,没有很多时间顾及家务,但有理解和大力支持她的亲人们。她说:“我与丈夫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一直非常默契。在日常生活中,他做了大量的家务,两个孩子的教育也几乎由他‘全权负责’。平时父母和孩子的姑姑也常来‘帮工’。一对双胞胎儿子很小就寄宿学校,一方面是让他们自然地成长,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我们太忙,特别是我。一到寒暑假,正是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处理大型课题的‘黄金季节’,这时孩子往往被双方父母带走,与我们实行‘隔离政策’。前年,一个儿子骨折,躺在医院里两三个月不能动。陪他做完手术后,我就只能抽空去看他一下,而不能像别的母亲们朝夕陪护。尽管他毫无怨言,可还是背着我对她姑姑说‘要是妈妈能陪着我就好啦’。虽然平时心‘硬’惯了,但听他姑姑说后,我还是歉疚地流泪了。”

第7篇: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系统动力学(SD)模型;绿色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091-06

随着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等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发展要基于生态系统的承载量的理念开始被广泛接受[1]。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角度研究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作用和反作用,已成为当今生态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2]。尤其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人地系统整体最佳目标,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子系统之间动态、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3]。

本文在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和可持续发展解释指标定量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确定复杂系统内部结构的定量关系为建模的基本思路,依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系统的发展轨迹,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综合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多情景仿真分析,以期对该区域未来的产业选择、城市化进程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

(一)区域概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地处桂南沿海(105°24'~112°7'E,20°54'~24°2'N),南临北部湾,西接越南,东靠广东湛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区域的交汇点,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和玉林6市组成,共辖15个区、3个县级市和19个县,国土面积7.27万km2,人口2180.4万人,人口密度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相对较低。从自然条件看,经济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生态环境条件良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存在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地质性缺水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区域经济增长加快,尤其是2006年经济区正式启动后,已逐渐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战略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作为新兴的经济区,生态系统与经济建设的矛盾初显。

(二)区域生态、经济现状分析

采用可持续发展解释指标①(见图1)、绿色竞争力指标(见表1)和生态足迹(见图2)等三套指标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区的生态、经济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1.环境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从图1可以看出,经济区的单位GDP排污量、单位GDP能耗量和单位GDP水耗量等指标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显示,2002-2004年经济区能源和水资源生产率的年均增长与GDP增长率之比均小于1②,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压力仍然很大,绿色竞争力偏低。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所占的比重大于60%③,经济区目前仍然处于环境污染“新账”不断增加的阶段,并没有进入偿还历史污染“欠账”的阶段,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环境的压力同样巨大。图2的生态足迹分析也显示,自1998年起经济区就呈现生态赤字状态,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生态经济系统承载状况处于超载状态,发展模式相对不可持续。

2.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区内发展不平衡。

如图1所示,2006年经济区人均GDP为10577元,与国内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④41521元,珠江三角洲⑤42051元,京津冀25005元)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相对滞后的经济,造成区域对人才和外来资金技术的吸引力偏低等问题。另外,各市的可持续发展解释指标所表现的发展趋势和极值也有较大的区别,说明经济区6个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等差异较大,区内发展不平衡。

3.生产模式粗放,能源压力较大。

吴卓瑾等通过分析经济区的生态足迹(见图2)认为,经济区对可再生资源(主要是耕地)和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程度已经相当严重,生态赤字部分主要靠进口和枯竭本地的自然资源来解决[4]。统计资料显示经济区能源消费总量与GDP同步增长,经济增长尚属于资源依赖型的增长方式,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还无法抵消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另外,经济区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还不尽合理,以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为例,煤的消耗量大于60%,比全国69%的比重略低,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3%,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难度较大。

二、生态承载力综合测算模型

(一)建模方法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方法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依据系统的状态、控制和信息反馈等环节来反映实际系统的动态机制,并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借助计算机进行仿真试验的一种科学方法[5]。其最大的特点是可进行“结构―功能模拟”[6],其本质是应用一阶微分方程组描述促成状态变量变化的几个因素的变化率对各状态变量或特定输入等的依存关系。根据实际系统的情况和研究的需要,可进一步将变化率的描述分解为若干流率的描述。这样处理使得物理、经济概念明确,不仅利于建模,而且有利于政策实验以寻找系统中合适的控制点[7]。目前,系统动力学方法已应用于多项承载力研究[8]。

本研究运用Vensim PLE(Ventana Simulation Environment Personal Learning Edition)软件构建SD模型。Vensim PLE是一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思、模拟、分析和优化的可视化的建模工具。其优点在于:利用图示化编程可简便的建立仿真模型;提供包括结构分析在内的多种分析方法;数据共享性强;操作界面友好,信息输出方式丰富、灵活。

(二)基于SD的生态承载力模型

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大系统理论的分解协调原理,将经济区生态承载力系统划分为四个子系统:人口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土地利用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在运行时既取决于其内部的结构,又取决它与外部的联系。

人口子系统是生态承载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数量是生态承载力的直接表现对象。不同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利用方式、利用效率以及环境保护的观念、方式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反之亦然。

水资源子系统,鉴于区域水资源总量分布时空不均衡的特点,以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两个状态变量从生产和生活两个角度来衡量水资源对可承载的人口总量的影响。

土地利用子系统不仅受自身特点的影响,还与水资源、产业布局、生活水平等多项因素相关,因此土地资源的可开发利用数量、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的结构等等均对生态承载力系统可承载的人口总量有较大的影响。

经济子系统是生态承载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其核心内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均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水土资源促进或限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影响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

在系统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区生态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如图3所示)。本研究的时间界限定为1998-2030年;空间边界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和崇左市所辖的2004年行政区范围,不包括海域。经过反复的模拟、运行和调试,在模型结构分析和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较理想的模型参数设置。

(三)方案设计与仿真

通过对有关政策参数的选择,结合经济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并参考当地城市规划专家的建议,选择水资源利用率、国民经济各产业投资速率、科技贡献率等参数为控制变量,并对各因子加以组合,组成低、中、高三种不同的方案(方案Ⅰ、方案Ⅱ、方案Ⅲ)进行仿真模拟。方案Ⅰ:以维持现状水平为基础,各项投入以现在的速度进行,生态环境任其自然发展。该方案可作为土地承载力的基础参考方案;方案Ⅱ:在中等水平投入下,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50%,科技贡献率提高至40%,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改善;方案Ⅲ:在高水平投入下,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70%、科技贡献率提高至60%、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考虑到经济区的现实发展条件,在方案Ⅱ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经济区各市的水资源规划――“调郁入钦”工程及水利十一五规划,根据调水总量(6.3亿m3/年、25.2亿m3/年、63.1亿m3/年),分别设计方案Ⅱ情景下的调水低、中、高三种方案(方案Ⅳ、方案Ⅴ、方案Ⅵ)。在系统仿真模拟时,由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市平均共享区域外来水量,并以区域外调水总量与本区域水资源量之和作为这三市的水资源总量。由于南宁、玉林和崇左三市不考虑区域外调水,因此其生态承载力仍为不调水情景下的生态承载力。具体仿真结果见图4、表2。

由表2可见,在不考虑调水的情况下,方案Ⅱ的生态承载力高于方案Ⅰ,达到承载极限的年限晚于方案Ⅰ;方案Ⅲ的生态承载力增加最快,高于方案Ⅰ和Ⅱ,达到承载极限的年限也晚于方案Ⅰ和Ⅱ。方案Ⅰ中,经济区2010-2015年人口规模发展较快,到2015年以后将逐渐趋于平缓。现有发展趋势下,到2030年经济区生态可承载人口为2327.45万人。方案Ⅱ中,经济区在2020年左右人口可达到2482.89万人,在2030年左右可望达到2549.61万人。由于资源利用率以及投入的增加,生产系统的产出大大增加,承载力提高。但由于生态环境未得到完全的治理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力的提高仍受到制约。方案Ⅲ中,由于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地区生态承载力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该方案是提高生态土地承载力较理想的方案。但高投入、高资源利用率和高科技贡献率需要一定的积累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依据经济区目前的发展状况,该方案可作为远期发展的参考。

在考虑调水的情况下,随着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增加,经济区总的人口承载力呈增加趋势。且随着调水量的增加,可承载人口数的增长趋势发展较快。但考察各市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在调水情景下,虽然沿海三市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逐步增加,而南宁市、崇左市和玉林市没发生变化,但是六个市所承载人口数量的大小顺序仍和不调水情景下相同。这说明,区外调水虽然能增加承载力,然而增加量是有限的。因此,不能认为,依赖区外资源的调入就能突破区内有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根据以上仿真模拟结果,从经济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维持优质的生态环境、发展更为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是经济区发展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中等投入的基础上,以不影响其他区域发展为前提,考虑缺水地区调水总量25.2亿m3/年的方案为现阶段发展目标。

三、结论与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经济区仍延续着传统的农业模式、粗放的工业模式及缓慢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高耗低产的生产模式,使得经济区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污染物产出量远高于发达地区的水平,甚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显然不利于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提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保持地方传统特色产业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并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二)提高生态承载力,推进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经济子系统处于耦合关系的矛盾焦点,提高生态承载力应从经济子系统入手,发挥其在区域经济、生态、社会三者中的主动性――以发展的观念,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适度增长经济。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资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提高区域绿色竞争力

依赖区外资源的调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亦不能突破区内有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推广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提高区域绿色竞争力。

注释:

①可持续发展解释指标含单位GDP的排污量、单位GDP的能耗量、单位GDP的水耗量、单位GDP投入教育的比例、人均创造GDP五项分指标,由牛文元教授在2002年世界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提出,目前已获得国内外较为广泛的认可。单位GDP的排污量本文选择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

②只有资源生产率的增长率相对GDP增长率的速度比例大于1时,环境压力才有可能降低。参见黄晓芬《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绿色竞争力研究》,同济大学,2006。

③煤炭能源排放的SO2占SO2排放总量的90%左右。参见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实现“十一五”环境目标政策机制研究》,国合会2007年年会,2007。

④长江三角洲指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

⑤考虑数据可获得性,文中的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

参考文献:

[1]王开运. 生态承载力复合模型系统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2.

[2]高吉喜.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12-28.

[3]CAREY D I. Development based on carrying capacity[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3, 3(2):140-148.

[4]吴卓瑾,徐建华,吕光辉,等. 广西北部湾地区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 生态科学,2007(6):540-545.

[5]王振江. 系统动力学引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1-4.

[6]王其藩. 高级系统动力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3.

[7]汤 洁,佘孝云,林年丰. 吉林省大安市生态环境规划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J].生态学报,2005(5):1178-1183.

[8]Fedorovskiy A D,Timchenko I Ye,Sirenko L A,et al. Method of system dynamics in simulating the problems in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water[J]. Hydrobiological Journal,2004(2):87-96.

第8篇: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摘要:物质的客观环境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源泉,城市环境的设计则是城市孕育和滋生时代情绪和情感的文明途径。然而,当代城市环境正以不同的方式日益恶化,无论是城市的“主观环境”还是“客观环境”都身处逆境,亟待新的城市环境设计理念的诞生。本文主要立足于城市环境设计的现状,从设计理念的创新角度出发,对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方案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环境;设计理念;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97-01

一、中国当代城市环境的现状与认知

中国当代城市环境的现状分别体现在两个方面的矛盾上:

一是发展与设计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民用与商业建筑飞速发展,却忽略了建筑体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设计,导致建筑群体本身与周围生态、人文环境的不协调,造成城市人居环境的日益恶化;同时,许多城市盲目建设“形象工程”,大兴城市公共艺术,在追求艺术趣味的同时缺乏对人文历史的传承、公众参与的研究,反而影响到了城市的形象定位。

二是现代文化同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现代城市中,古老而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建筑正逐渐消失,剩下清一色的西化建筑,从材料到装修,从整体到细节,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特色的内容少之又少。加上大量模仿、克隆的“作品”,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都造成了视觉上的污染,包括豆腐渣工程的频频现身等等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都成为了城市环境中的败笔,甚至使整个城市丧失了生命的灵性。

二、城市环境设计理念的探求

(一)心理学角度上的设计理念探求:现代心理学有研究表明——制约情绪以及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环境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的环境设计不仅要能满足城市生活的基本功能需求,还应该能够满足城市居民追求积极心态的各项心理需求,城市的环境设计要考虑到环境的心理导向性功能。

(二)传统文化角度上的设计理念探求: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犹如尚未深入挖掘的宝藏,例如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道教“无为”的自然观,意在为人处事都要尊重自然,与自然相统一,不以主观臆断而为之;又如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堪舆学文化等等,都可以加以借鉴和深入研究。

(三)管理学角度上的设计理念探求:管理学与设计学相互学习借鉴更是设计理念创新的一大亮点。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管理学的范畴涉及面较为广泛,从广义上讲,城市环境的建设依附于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其中,管理部门的管理流程和设计师、规划师的设计流程之间的配合和监督如何做到合理化、科学化就成为设计理念中的创新环节。

三、城市环境设计方案的几点建议

(一)城市环境的功能性布局和定位应充分考虑宜居性的心理需求

宜居性的心理需求是指除了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使用功能以外,还能够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追求与享受。这就要求设计者和规划人员在城市环境设计的方案中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加以深入研究和创新,使城市的环境设计方案不只停留在空间、体量、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表层上。设计人员要深入了解居民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需求,研究城市居民的各项行为特点,掌握认知和使用空间的科学规律,并在方案的制定中首先考虑城市居民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美的法则,进而进行环境空间的功能布局与设计。

(二)城市环境设计方案应考虑生态与人文系统的整体性

城市环境的设计方案应该着眼于整个城市环境的总体质量,重视开发项目间的有机整体联系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性。具体来说,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环境的情感表达,同时结合当地的生态系统,保留当地的人文特色和地域特色,将城市的环境作为有机整体来对待,从而进行方案的优化设计,以传承和创新为主,打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宜居环境。

(三)城市环境设计方案应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念转变

城市环境设计在强调视觉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生态效益。人与环境从来都是息息相关,唇亡齿寒,可以简单地说:城市的环境建设理念应融入“天人合一,道法天然”的生态自然观。这既是各级政府与环保部门今后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努力方向,同时也是时代赋予环境设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四、结语

总之,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作为一个实体的空间环境,她的命运很大程度取决于城市规划设计。如何解决城市环境设计中发展与设计、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革新与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设计理念,着重于提高城市宜居的环境质量,而不仅只是形式的美化和改善,仍需要我们设计师和规划人员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

第9篇: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第一条为加强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源,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环境保护档案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县级以上各级环保部门应当把环境保护档案工作纳入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保障档案业务经费。

第四条

环境保护档案库(室)的建设和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所需仪器、设备及装具的购置经费,按有关规定从相应的资金渠道解决,不足部分在环境保护补助资金的百分之二十部分中列支。

第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环保部门应当加强对不同门类和不同载体的环境保护档案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保证环境保护档案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各级环保部门应当采用先进技术,逐步实现环境保护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第二章档案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

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在业务上受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和检查。

第七条

省辖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综合档案室,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档案工作人员;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直属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档案工作人员。

第八条环保部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档案工作的管理制度;

(二)对所在部门内各职能机构的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并集中管理所在部门的全部档案;

(三)对所在部门的下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并组织环境保护档案的业务培训;

(四)组织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做好档案利用的服务工作;

(五)参加重要科研成果验收,工程竣工和设备仪器开箱的文件材料验收工作。

第三章档案工作人员及其职责

第九条

档案工作人员(包括以做档案工作为主的兼职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和各项法规、制度。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热爱档案事业,刻苦钻研业务,并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

第十条档案工作人员的职务或职称的评定和晋升、业务能力的考核,按照国家有关规

定执行,并享有专业人员的同等待遇。

各级环保部门应当保持档案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

第十一条档案工作人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执行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有关制度;

(二)监督、指导和协助文书立卷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做好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

(三)检查、验收科技项目或者上报评奖成果的档案是否完整、准确、系统;

(四)负责本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和统计工作,熟悉所保管的档案情况;

(五)开展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迅速准确地查调档案;

(六)遵守国家保密制度,不得造成档案的损毁、丢失、泄密;不得擅自提供、复制档案,确保环境保护档案的机密与安全。

第四章文件材料的形成与归档

第十二条环境保护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由文件材料的经办

部门和经办人员负责。

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实行“四同步”管理,即:下达环境保护任务与提出环境保护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要求同步;检查环境保护工作进度与检查环境保护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同步;鉴定、验收环境保护科技成果与鉴定、验收环境保护科技文件材料的立卷和归档同步;上报登记和评审奖励环境保护科技成果与档案管理机构出具证明材料同步。

第十四条

在职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必须定期由文书部门或者经办部门整理、立卷,并移交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者拒绝归档。

第十五条

承担环保部门的科研项目或者工程任务的单位,在申请科研项目或者工程任务验收时,必须由本单位档案管理机构对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检查,并出具合格证明。

承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重要工程任务的单位,在申请工程验收前,必须通知下达工程任务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对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检查验收。

科研项目或者工程任务的档案未经验收或者经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对该项科研项目或者工程任务不能进行鉴定、验收。

第十六条文件材料的归档应在以下时间内完成:

(一)文书档案应由经办单位或者经办人员在次年6月底以前移交档案管理机构;

(二)环境保护科研或者工程建设档案,应由下达科研项目或者工程任务的环保部门督促承担单位在成果鉴定或者工程验收后两个月内移交档案管理机构归档,周期过长的可以按形成阶段分期归档;

(三)重要的工作会议、专业性技术会议和学术会议的文件材料,应由会议组织单位在会议结束后一个月内整理、立卷,并移交档案管理机构;

(四)带有密级的环境保护文件材料,应由经办单位随时形成随时归档。

第五章档案的管理

第十七条环境保护档案的著录分类标引,依照《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

》、《环境保护档案著录细则》进行。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凡在工作查考、经验总结、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应永久保存;凡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应长期(16年至50年)保存;凡在一定时期具有利用价值的,应短期(15年以内)保存。

第十九条

环境保护档案的保存价值应定期进行鉴定。对保管期限的变动、密级调整和需要销毁的档案,必须经过专门的鉴定小组鉴定,并报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

环境保护档案鉴定小组由本部门档案、保密和有关业务部门的人员组成。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档案的销毁由档案管理机构执行,并报本部门的保密和保卫部门备案。销毁档案时,由档案、保密或者保卫部门指派两人监督销毁并在销毁清册上签字。

档案销毁后及时调整档案柜架,并在目录及检索工具中做出相应的注明。

库存档案未经鉴定并履行批准手续的,严禁销毁。

第二十一条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档案统计制度,并按时将统计结果汇总报上

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二条单位撤销或变动时,应当妥善保管环境保护档案,向接收单位移交,并向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工作人员调动时,属于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必须全部上交,并办理移交手续,不得擅自带走或毁弃。

第二十三条环保部门必须提供保管环境保护档案的专用库房,并指定专人管理。

档案库房必须配备防盗、防火、防潮、防污染和防虫、防鼠等安全设施,并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

存放声像等特殊载体档案的装具,应当配备防磁化设施。

第二十四条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应定期检查环境保护档案的保管状态,对破损或变质的

档案应及时修复。

第六章档案的利用

第二十五条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应当编制各种检索工具,积极开发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

源。

第二十六条

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开展档案的编研工作,并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将已有档案加工成文摘、汇编或专题史料等不同类型的参考资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服务。

第二十七条环保部门保存的档案主要供本部门利用。

其他系统或部门的工作人员查阅档案时,需持本单位介绍信,说明利用目的和范围,并经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查阅。

第二十八条

查阅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环境保护档案必须经过分管档案工作的行政领导及保密部门批准;查阅未公开的档案,必须经过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批准;摘录和复制档案,必须经过环保档案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九条

借用环境保护档案者应负责所借档案的安全和保密,不得擅自转借,不得折叠、剪贴或抽取、拆散档案,严禁在环境保护档案上勾画、涂抹、填注、加字、改字或以其他方式损害档案的原有状态。

借阅的档案一般不得带出档案室。

第三十条对本部门以外的工作人员利用环境保护档案,可以实行有偿服务,收费的范

围和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一条凡有下列事迹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在环境保护档案的收集、整理或者开发利用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

(二)对环境保护档案的保护和现代化管理做出显著成绩的;

(三)将个人所有的重要或者珍贵的环境保护档案捐赠给国家的;

(四)执行档案法律、法规表现突出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所在单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可以根据档案的价值和数量,按有关规定责令赔偿损失:

(-)损毁、丢失或擅自销毁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环境保护档案;

(二)将职务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的文件、资料据为己有或者拒绝向档案管理机构移交的;

(三)擅自提供、抄录或者公布有密级档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