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专题报告范文

人工智能专题报告精选(九篇)

人工智能专题报告

第1篇:人工智能专题报告范文

尽管社会大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持续升温,但现有针对大众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意见的调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2017年内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调查报告,仍然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行业的产业规模、资源配置和意见领袖。缺乏对大众参与和理解的足够关注,是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作为塑造并指导大众意见的重要社会资源,尚未寻找到有效整合大众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与专家意见和产业发展一同协调合作的道路。尽管如此,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通过主流社交媒体迅速形成了人工智能意见领袖群体,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舆论导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以脸书公司总裁扎克伯格为代表的技术乐观派认为,过度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所引发失业率上升的担忧,都是不必要的;人工智能最终会促进人类进步,而非取代人类。与之相反,比尔·盖茨和史蒂芬·霍金则认为人们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缺乏了解,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是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一强调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专家、产业领袖群体,俨然在公共媒体中成为技术乐观派的对立派别。当前媒体对大众意见的整合和引导,主要通过呈现技术乐观和谨慎忧虑派的意见纷争,激发大众讨论的方式完成。

事实上,仅仅依靠意见领袖吸引新闻流量,激发大众关注,远不足以打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意见体系来支撑人工智能产业的良性发展。当前大众意见同专家学者意见欠缺有效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大众意见对人工智能的影响力估计,同专家意见存在明显落差。在学者专家看来,人工智能全面取代诸多就业岗位这一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例如,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曾预测,从事翻译、新闻报道、助理、保安、销售、客服、交易、会计、司机等工作的人,未来10年将有约90%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但在北极星和ASM联合撰写的调查报告中,普通民众出于对安全和效率的双重考虑,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在重型制造、物流、公共交通、医疗、军事、消防、农业和烹饪领域,人工智能无法胜任人类工作。学者专家和业界领袖对人工智能的变革影响力非常乐观,而大众对此则相对保守,甚至过于谨慎。

第2篇:人工智能专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专题研究型教学;智能优化计算;教学改革;创新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此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组织教学,将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通过对教学的知识体系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强调教师应以课程内容为引导,开创性地启发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可以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

以“智能优化计算”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北方民族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智能优化算法的基本理论,理解其前沿研究的一些热门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智能优化计算”的研究分支较多,内涵丰富,发展迅速,采用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可以以点带面,突出重要的、活跃的研究领域。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算法和编程基础以及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的情况下,以专题为切入点,以某一算法为研究对象,对智能优化算法的理论问题及实用性进行深入探讨。专题研究型教学是对“智能优化计算”课程教学模式的新的探索。

1 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1 教学资源转变

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该教学方式克服了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体系开放性、前瞻性等方面的局限性,将该领域的国内外权威文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可以在阅读文献过程中领会问题的精髓,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主动性。

1.2 授课模式转变

授课模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传统教学方式,讲求连贯性与详细性,但对于一些发展较快的学科,在短期内已有飞速的发展,故而使得教师的讲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可能刚刚进入教材的内容就已经是过时的。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以点带面”的授课模式,将授课内容分为若干专题,独立讲解各个专题内容,突出重要的、活跃的研究领域,使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了解该领域的知识体系。

1.3 教学形式转变

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调研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入到教学中,转变课程只有45分钟的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相互协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2 “智能优化计算”专题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程度对教学的效果影响是巨大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仅仅局限在期末的考试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刚好可以克服此种弊端,将学生活动穿插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本节以“智能优化计算”课程为例,进一步阐述实施专题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步骤。

2.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专题研究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需要教师进行充分准备,学生亦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做好准备工作。

2.1.1 教师工作

1)确定专题内容。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当今研究热点,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学能力,确定相应研究专题。如“智能优化计算”课程的主要专题有: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群智能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确定专题时,教师要注意专题选取的代表性和学生自行研究时的难易程度。

2)每一专题的研究项目介绍。

专题内容确定以后,根据每一专题中智能算法的研究进展情况,确定在每一专题中具体的研究项目,教师需要给出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

①研究对象:确定每一专题的研究内容,并指出可以利用该算法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神经网络算法”这一专题中学生的研究对象为“BP神经网络算法”,并了解可以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②研究方法:为学生介绍每一专题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步骤。本课程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步骤为:教师讲解、阅读文献、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在实施阶段具体阐述)。

③进度安排:制订每一专题的研究进度,给出进度计划表。如“神经网络算法”一节需3-4周。

④总结报告:各小组提交解决预定问题的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教师根据评估标准予以讲评。

3)评估标准。

教师制定出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时的依据。如书面报告中格式是否规范,结论是否准确,口头汇报时陈述是否清晰,回答是否具有说服力等等,均要有详细的评价标准。

2.1.2 学生工作

1)专业知识累积:初步掌握算法理论和相应软件使用。

2)了解课程专题的特点和总体目标。

3)进行分组:每一小组由4~5人组成,由1人负责,小组成员要认真沟通,分配任务。

2.2 实施阶段

在实施过程当中,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起到跟踪指导的作用。为进一步阐述实施阶段的具体步骤,在此以该课程中“神经网络算法”一节为例进行说明,希望以此总结出实施课程专题教学方法的一般步骤。

1)教师讲解。

专题型教学模式不需要教师对于专题内容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只需介绍该专题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的思路,提醒学生应注意的事项,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和相关知识的掌握留给学生自主完成。如在本节中,只需讲解BP神经网络算法的基本思想和信号向前与向后传播的基本理论,其他一些相近和改进的模型只需提及相应思想,而不需要具体讲述。

2)阅读文献。

鉴于现有教材内容均为一些经典理论的讲解,故需要有选择地给学生补充一定的国内外文献的阅读,使学生可以在一些权威文献中进一步了解理论发展和算法的应用背景,提高学生对于前沿内容的了解,并可以在阅读文献中体会前人的研究方法,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如在本节中,会利用文献给学生介绍如何利用BP模型预测股票价格和地震发生等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

3)提出问题。

在专题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研究开展的原动力。同时,在学生发现和提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得最后有待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但应注意不能过度干预而使得问题的创新性受到破坏。如在本节课程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如何提高BP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如何更好利用结论的不确定性等问题。

4)学生讨论。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结合小组内每一位同学的优势,密切沟通、协调,通过反复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在本节课程教学中,学生给出了多种混合算法,优化了BP神经网络速度过慢的问题。

以上简单阐述了专题研究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步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叙述顺序是可以交叉出现的,如阅读文献和提出问题就可以交替进行。

2.3 点评阶段

在该阶段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报告组织专人评阅和答辩,根据预定评分标准和学生的工作量给出学生最终分数,具体步骤如下:

1)书面报告。学生按照预定问题,撰写解决问题的书面报告,并准备报告陈述。

2)书面报告评审。组织相关教师组成评阅组,并根据报告质量和评分标准给出书面报告分数。

3)口头汇报。学生对于报告内容进行口头陈述,并回答其他组同学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按照预定评分标准给出口头陈述的分数。

4)教师点评。教师对报告中的问题凝练后给出点评,并根据项目组成员的贡献给出学生最终分数。

第3篇:人工智能专题报告范文

一、连续审计的概念判断及其面临的难题

(一)CICA/CICPA对连续审计的定义及面临难题的确定CICA/CICPA在1999年将连续审计定义为是一项由独立的审计人员使用的,为一个由企业管理当局承当责任的项目提供书面保证的技术。这些书面保证是指由审计人员的一系列与该项目有关事件的审计报告,而且审计报告的时间与事件的发生是同步的或紧跟其后的。面临的难题是要求审计报告的时间与事件是基本同步的。

(二)其他理论对连续审计的定义及面临难题的确定 Reza-ee(2001)将连续审计定义为,收集电子化审计证据来证明无纸化实时会计系统下财务报表是否公允表达的电子审计过程。即连续审计能够让审计人员在连续信息的同时或稍滞后提供某种程度上鉴证。面临的难题是审计证据的电子化/无纸化。Kogan(2003)将连续审计定义为,在相关事项发生的同时或稍后进行审计的一种审计类型。实施连续审计一般应具备两方面技术条件:一是被审计系统完全自动化,即会计信息能够以电子格式记录和存储;二是实现不同平台、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信息能够即时被审计人员提取。面临的难题是记录和存储的会计信息过电子格式化和信息跨平台的获取。Warrenand Parker(2004)将连续审计定义为,基于审计人员预定的标准,持续的监控和测试(利用智能软件工具)交易并确定需要执行进一步测试的异常(例外)情况的系统化方法,审计人员按照使用者需求决定报告的形式。面临的难题是持续的监控和测试。Vasarhely(2004)将连续审计定义为,一种完全自动化的方法,一个能立即获取相关的事件并产生相应的结论的方法,也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交易过程的自动化,对公司的交易过程进行分析监控的方法。连续审计必须要在一个在线的信息系统中执行,所以这种审计也可称为在线连续审计(Continu-OUS Online Auditing)。面临的难题是要求审计报告的时间与事件基本同步。

二、解决难题的IT技术

(一)实时会计系统(Real Time Accounting System)连续审计要求审计报告的时间与事件的发生是同步的或紧跟其后的。由表1可知,这需要信息系统里面有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可以获得充分的审计线索,才能及时做出审计判断,实时会计报告可以将企业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实时储存在可数据库中,不同时期的会计报告可能随时产生,审计人员通过网络直接进入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所需的信息,审计会计报表,不必等到事后再去获取已经过时的会计信息,审计前一年度的会计报表。

(二)可扩展标识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与可延伸企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连续审计要求实现不同平台、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被审计人员提取,这些信息由于处于不同的平台数据库,很可能是以不同的程序编写的,这就需要一种技术能使这些信息以标准的方式传递,而XML能够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按照公认会计准则来转换信息,从而克服了传递上的障碍,且这一技术的采用成本较为低廉。而在审计人员需要的信息中,财务报表提供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要求互联网环境中的财务报告数据是容易读取的。XBRL是基于XML技术而发展的无许可限制的电子语言,是关于企业财务报告数据的存储、处理及交换的技术标准,XBRL编制的财务报告是统一的报表型式或格式。它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方法编制、公司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并能够在不同的软件、平台、技术间交换,便于审计人员在互联网上对财务报表数据跟踪审计线索,考察数据源直到底层的数据。

(三)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连续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快速得获得电子化审计证据,作为审计线索的纸面文件消失,审计要将重心放在能方便地查询公司电子资料库上,以期得到所有相关电子资料,如公司的财务状况、营运状况、盈余及亏损、股票价格、所需的原料与物资等都是连续审计不可或缺的资料。在实时报告环境下,企业的大部分数据与单据都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的,电子数据交换是一种科技,运用电子化处理过程进行资料交换及传播,以减少使用人工产生纸张文件处理所伴随的成本及复杂性。所以电子资料处理成为连续审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若无电子资料处理系统科技的协助,连续审计将无法完成其预定的目标及绩效。电子数据交换又通过影响前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来影响连续审计,EDI运用的成败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息息相关。电子资料交换将上游供应商与公司的系统加以整合连接,使各个供应商传输来的数据和信息等资料,成为统一格式的资料,这种统一格式的资料避免公司花费大量时间及成本去进行资料转换、设计资料转换系统或程序。

(四)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与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连续审计需要持续的监控和测试交易,但审计人员不可能做到随时都在现场,这要求AI完成一些审计服务,如AI通过网络自动收集最新的资料,与公司的数据库进行交流,根据情况决定合适的审计程序以及可接受的错误水平,运行审计程序,返回报告和产生报告。此外,当人工智能发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时,要能根据审计目的调整自身的行动。由于连续审计要求AI进行的,涉及到推理、判断和决策,因此不是低级别的人工智能,而是人工智能的高级形式一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它要求将专家的知识经验、国家的政策法规等存入计算机软件系统。生成规律,以起到专家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审计专家系统还能完全的保持客观、正直和独立的审计态度,并且不会因人为操作产生工作偏差。

三、相关lT技术应用中的困难

(一)实时会计系统(Real Time AccountingSystem) 实时会计系统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公认会计准则现在还不是动态的,还不

足以对在线反映的财务项目如何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相关的指引;另一个问题是实时会计系统的构成子系统太多,实时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体,其内部各功能负责完成不同的任务,但又不完全独立,需要相辅相成才能完成企业的整个经济业务处理过程,每一子系统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实时会计系统提供资料的准确,具体包括:一是实时存货系统。实时存货处理系统的应用加快了公司存货的处理及流程。在制造行业中,零库存是企业对存货(包括在产品)进行实时报告的一个典型例子,任何公司的会计处理与生产线上的资料流通有极大的关联性,由于存货的处理加速,从接收订单、发放原料生产、产品包装及销售、应收账款的收回等的过程都会受到影响。而这一切过程都会影响实时会计系统的准确性。二是供应链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对实时会计系统的帮助也不可忽视。现代商务环境下,企业为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需要研发、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之间的紧密结合和实时互动,就不得不借助于SCM,供应链管理系统将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顾客一并连接,并将各连接点加以系统化及效率化,在该系统中任何一个过程、一个单元的成败都会影响到实时会计系统的绩效,因此实时会计系统的资料准确性及有效性将依赖于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完善。三是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相对于往日的管理信息系统,各个部门均使用其专属或特定的软件或程序,因此管理信息部门整合各个部门系统花费极大,并转化各个部门资料成为一个统一的格式,ERP的应用使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部门通过企业内联网沟通和协同作业,建立了企业内部的实时信息共享平台,使全公司所有部门的资料来源系统化、格式化后进行整体计划运用。在ERP环境下,能否通过正确地设置各种运行和控制规则,使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处理系统融为一体,将会计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嵌入在业务执行系统中,实时生成相关的业务信息与会计信息,对实时会计系统能否顺利运行有极大的影响。

(二)可扩展标识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与可延伸企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sing Language.XBRL)XBRL的实际应用比较强调统一性与标准化,促进XBRL的实际应用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就是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它是编制基于XBRL财务报告的关键。XBRL分类标准不仅要求每个项目的标签必须唯一,而且要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即能够涵盖各行业、各领域,满足不同企业报告实务的特殊需求,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XBRL组织对XBRL的标准化工作进行统一指导与协调,在证监会上报国家金融标准化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中,也只定义了工业企业的财务报表科目,对金融企业、房地产等其他行业还没有制定出对应的分类标准。

(三)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 EDI运用后,使得作为审计线索的纸面文件消失了,电子数据既容易篡改、销毁又容易被盗取。此外,由于信息的传递和处理的全过程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审计中即使发现疑点,进一步追索也比较困难。并且EDI功能不够强大,只能进行电子资料交换,因此运行起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事实上,Extranet(企业外部网络)的盛行有逐渐取代电子资料交换科技的趋势,因为Extranet不但可以进行电子资料交换,也可承担其他工作,如视频会议等。Extranet还可以方便的加载其他软件(如安全软件等)进行安全防卫。

(四)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与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审计专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求解审计问题,达到或接近专家的水平,前提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达到人类审计专家的思维逻辑,但只是要一些定律的推理加上强大的计算机就能有专家的水平和超人的能力现阶段是比较困难的,现有的连续审计实现模型里最新的ABCAM模型在人工智能方面最为抢眼,但也只能完成审计七类证据中除询问和观察外五种的收集,且运行起来极大地占用系统资源。

第4篇:人工智能专题报告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在这里,我们将向您展示一个新生的学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并与您一起走进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领域,共同探讨什么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其学科结构及内涵、外延是什么,什么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其主要教学内容有哪些,培养目标是什么,国内有哪些学校开设了这一专业,目前的状况如何,将来的发展前景怎样等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通过这些研究和讨论,笔者希望能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培养做出有益的贡献。本文仅从宏观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总体介绍,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更具体的研究由本期专刊中的相关论文论述。

2 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2.1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诞生

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2001年12月在北京西苑召开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即CAAI-9)。CAAI-9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史上留下了两个历史性的贡献:一是大会接受了部分学者(例如,时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的韩力群教授)提出的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逐步建立本科专业的建议,并由钟义信理事长提议将该新专业的名称确定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二是大会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由王万森教授任主任),并把筹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任务交给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CAAI-9结束后,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领导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立即展开了对“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积极筹建工作。2002年12月13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第一届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会议得到了北京大学的积极支持。在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刘宏教授介绍了我国第一个智能科学系――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的有关情况,并提出了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智能科学技术本科教育的想法。北京大学智能科学技术系成立于2002年9月9日,这是在何新贵院士倡导下,国内高校中建立的第一个智能科学技术系。

在认真研究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这次大会向全国高校发表了“加快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建议,该建议也被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北京宣言”,在国内部分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先驱的北京大学智能科学技术系,其“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设置申请,分别于2003年10月26日、11月26日和12月5日通过了专家论证组、学部和学校评审,并于12月15日前报到国家教育部备案,同年年底在教育部备案通过。

在此期间,2003年11月20日,在广州召开的CAAI―lO期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针对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中的关键和热点问题举办了一个教育论坛。论坛的核心课题是:如何在高等学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大批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人才。参加论坛的代表从各个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论坛达成的普遍共识是:智能化是信息化最精彩的篇章,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智能科学技术登上科学技术的中心舞台创造了条件,因此,在高等学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势在必行。论坛还希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能在本次研讨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调查论证,结合北京大学等学校的实践经验,形成系统的意见和方案,向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正式汇报,以推动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004年初,教育部公布了“200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榜上有名,专业号为080627S。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诞生和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开端。

2.2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教育事业的发展

继北京大学率先在国内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之后,2005年,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和西安邮电学院;2007年,北京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和湖南大学;2008年,河北工业大学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重庆邮电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先后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至此,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全国高校中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学校已达15个。

几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为推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先后组织召开了多次全国性的研讨会、座谈会、论坛和展览等,做了大量的促进工作。

2004年8月15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承办的“智能科学技术教育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指导委员会主席涂序彦教授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钟义信教授等到会并作重要指示。作为这次研讨会的主题,韩力群教授做了题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的报告,刘宏教授做了题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报告,彭岩教授做了“国内外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专业情况”的报告。会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在这三个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份《在普通高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有关材料》,包括以下三个建议,一是《在若干高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建议》,二是《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专业规范的建议》,三是《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教育体系的建议》。这些材料后来成为上报教育部有关材料的最初蓝本。

2004年11月6日~7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承办的“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又一次在北京召开,会议对上述材料进行了认真讨论,形成了《在普通高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有关材料》的修改稿。会后,该修改稿又经钟义信理事长修改和审阅,于同年12月初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名义上报到了国家教育部有关职能部门,对当年以及后来教育部对“智能科学与技术”本 资队伍建设方面,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走出了一条国外引进与自身提高相结合道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优秀创新团队,采取了国内外引进和国内外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建设方法,其他高校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有效建设措施。就全国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而言,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较高。这一优势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方面,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和部级优秀教学团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也被批准为“长江学者计划”一教育部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团队和国家“111”智能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4 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共识

在五年多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经过全国相关高校的不断研讨,目前已达成如下基本共识:

第一,智能科学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核心、前沿和制高点,我国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智能科技人才,在我国学位体系结构中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已充分成熟,建议尽快在我国学位体系结构中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第二,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经过5年的建设实践,已经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议取消“试办”,即取消专业代码后面的“s”,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发展。

第三,经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多次讨论,确立了“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脑与认知”和“机器智能”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第一批核心课程。

第四,在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多次研讨的基础上,确立了“智能机器人”、“智能网络”和“智能游戏”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实验活动的3个重要平台。

5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顺应时代潮流,在全国广大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前景十分光明。但也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还有许多重要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亟待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尽快完善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体系。这些内容在钟义信理事长的论文中已论述得非常详细,这既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中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第二,进一步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整体特色、凝练特色专业方向。就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而言,虽然我们已经确立了的第一批核心课程,但这仅是开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使“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够在我国的专业体系结构中具有更强的整体特色。就各个高校而言,则需要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下,更加突出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课程,以凝练自身的特色专业方向。

第三,加快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问题,我们虽然确立了第一批的三门专业核心课程,但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对专业实验教学,我们虽然给出了三个教学实验平台,但也没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因此,需要尽快提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以同时带动专业实验室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的发展。

第四,重视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汇聚高水平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所有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要培养高素质、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在这方面,北京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做出了表率。我们需要抓住国家、地方及各学校建立优秀教学团队的机遇,汇聚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争取有更多的专业进入各级优秀教学团队。

6 结束语

第5篇:人工智能专题报告范文

(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摘要: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智能交通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根据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方案,主要探讨教学内容选择、实验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进以及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改革,以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智能交通系统仿真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组织能力。

关键词 :智能交通仿真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127217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132015044,3132014094)。

第一作者简介:邹婷婷,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知识表示与自动推理,zoutt@dlmu.edu.cn。

O 引 言

智能交通仿真技术(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imulation technology)是智能运输系统(ITS)和交通运输仿真研究交叉的前沿领域。智能交通仿真技术研究十分重视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叉综合,涉及知识面广泛,包括交通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系统仿真、系统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已成为分布式智能控制、智能交通、交通系统调度和优化、复杂问题求解、人机交互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大连海事大学是交通部直属的海事院校,教学和科研都具有浓厚的交通航运特色,智能交通仿真技术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特色课。理论上,智能交通仿真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几个重要的方面:智能交通系统的体系结构、计算机仿真技术、宏观交通仿真技术、中观交通仿真技术、微观交通仿真技术、交通评价模型等。由于智能交通仿真技术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离散数学、电路基础、人工智能基础和智能信息处理;同时,该课程也为智能交通方面的其他专业课程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例如物联网原理及应用和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因此,智能交通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交通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组织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为适应社会需求打下牢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 教学内容

智能交通仿真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交通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系统仿真、系统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该课程包含很多复杂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候,既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增强其学习信心,又要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发展趋势,提高其学习兴趣。由于该门课程学时有限,教师不能讲授课程相关的所有内容,也不能详细讲解每个具体内容,因此须选择难度适中且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加入相关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智能交通仿真的基本原理、内容和方法,提高其学习兴趣。

智能交通仿真技术是一门大三年级的专业选修课,总学时为36。由于课时有限,可设置24学时为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智能交通仿真相关的原理和方法;12学时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教学经验,可对智能交通仿真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以下修改:

(1)保留交通仿真技术和方法部分,简单介绍宏观、中观交通仿真技术,详细介绍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和方法[3-4],如机动车仿真、非机动车仿真和行人仿真方法。

(2)引入智能领域中的前沿知识,如增加介绍智能领域新成果的内容(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简单介绍智能领域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研究热点,进一步理解智能的涵义;同时,结合智能设计竞赛或一些交通仿真的竞赛讲解相关题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体现学校教学和科研优势,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门课程属于专业特色课,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海运交通特色,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专业课程。例如,讲解交通仿真方法时,可提示学生该方法和交通运输、交通规划、航海技术等专业关系密切,根据学校交通特色举例说明交通仿真方法的优劣性;讲解数据采集时,可以先简单介绍数据采集的分类和方法,为后续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作铺垫。

结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智能交通仿真技术的课程体系,智能交通仿真技术的新教学大纲详见表1。

2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设计是智能交通仿真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选实验不仅要能验证理论知识内容,还能发散学生思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其设计分析能力及创造能力。

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实验内容选择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和方法。微观交通仿真软件有多种,如Vissim、Paramics、Aimsun、Transmodeller、Corsim、SynchroStudio等,可选用Vissim仿真软件来构建虚拟实验环境。Vissim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微观仿真系统,具有较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学生学习和使用。

智能交通仿真技术的实验教学有12学时,而实验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因此设计合适的实验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智能交通仿真技术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修改,以交叉口仿真的实验教学要求为例,其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见表2。

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仿真系统、实验表现等构成,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几个实验环节:

(1)预习理论知识。实验内容涉及的模型非常多,学生须了解各种模型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模型的优缺点。

(2)设计仿真系统。利用Vissim仿真软件进行设计,掌握仿真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条件下各种交通评价参数的变化,设计符合现实交通要求的仿真系统。

(3)撰写实验报告。分析仿真系统的各种交通参数,评价仿真系统的性能。报告须结构合理完整,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3 教学方法

3.1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能交通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组织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刚开始学习本门课程时的兴趣性很高,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只是听教师讲而自己不思考、不提问、不发表意见,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失去兴趣。教师授课的时候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仅要将知识点讲授给学生,还应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模型、方法的基本思路,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机动车跟车模型时,每讲一类模型,教师都应先给学生演示实际运行效果,展示参数变化对仿真效果的影响,同时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直观了解该类跟车模型的优缺点;然后详细讲解模型的公式和具体推导过程以及各个参数的作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模型有直观的了解,深刻理解各个参数的取值,无须死记硬背模型公式和参数,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3.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智能交通仿真技术包含很多模型和数学公式,内容比较抽象,较难讲授和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安装多媒体设备,该课程应该尽量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讲授教学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和组织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

例如,在讲授行人交通模型时,可利用仿真软件演示各种行人交通模型,分析每种模型的优势;在讲交叉口仿真相关理论知识时,播放网络上的一些视频资源,让学生详细了解交叉口交通情况,同时结合学校特点,选用航运交通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讲智能交通仿真系统时,演示一些发达国家的智能交通仿真系统,利用这些真实、客观的模拟现实交通的仿真系统讲授理论知识,播放视频资源,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当前的智能交通仿真系统发展的趋势,激发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都喜欢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4 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

目前,智能交通仿真课程的考核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实验成绩占30%。大部分学生只重视考试部分,不重视实验环节。而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质很强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交通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组织能力。因此,须对该门课程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课程考核采用大作业考核方式,成绩由大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作业组成。

(1)大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查学生对智能交通仿真方法的理解和实现能力,包括论文报告(30%)、实验操作(20%)和课堂报告(10%)。论文报告包括问题描述、建立仿真系统的步骤、仿真模拟结果、交通规则模型、仿真系统分析、结论等,要求论文结构合理完整,基本理论、概念叙述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完整,实验过程科学,实验结果准确可靠,报告书面语言流利。实验操作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仿真软件建立平面交叉口及信号配时系统。课堂报告是学生演示自己的仿真系统并分析其性能,成绩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给出,学生之间互相评分。

(2)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学生对Vissim软件的使用情况以及对课程讲授的道路、车辆、交通运行规则和交通评价等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3)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查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平时小作业等。

大作业考核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锻炼其自我展示能力,培养实践和组织能力。

运用该方案对学生进行授课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其亮,刘博航,交通仿真[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1-200.

[2]吴娇蓉.交通系统仿真及应用[M].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1-210.

[3]邹智军,新一代交通仿真技术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10,22(9): 2037-2042.

第6篇:人工智能专题报告范文

旗妇儿工委办公室:

按照《关于“两纲”专项督查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的通知》(妇儿工委办发〔2020〕2号)文件精神,我局对照问题整改清单进行整改,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专题研究妇女儿童会议次数较少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我局进行整改,加大了专题研究妇女儿童会议次数,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加强专题研究次数。

二、各成员单位联络员更换频繁,工作衔接不够顺畅

以前的单位联络员有所变动,在合并后就一直是一位联络员,没有变动情况,工作人员在旗妇女儿童联络微信群中,工作衔接顺畅。

三、成员单位档案资料还不够完善,比如,38个成员单位只有4个单位有“两纲”实施情况自查报告,但内容还不完善,需重新撰写

我局有“两纲”实施情况自查报告,在接到整改通知后,继续完善了内容并重新进行撰写,现已撰写完毕。

第7篇:人工智能专题报告范文

人工智能非常复杂,且发展迅速。AI在一些领域做了很多,在另一些领域做得较少,这是任何人十年前都无法预测的。今天,任何人都几乎不可能预测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将会给大家呈现什么。但这不代表我们不可以大胆地预测下一年或者写一个十年人工智能将会带来什么。

本报告的目标是不同的:为未来12个月的AI趋势进行了预测,并介绍其对商业、政府和社会的影响。我们对进行短期预测很自信,因为这些初期趋势早已在进行了,只不过还没有获得应用的关注而已。

我们做出了8个预测。这些预测不仅仅基于人工智能远见者和计算机科学家,也基于普华永道保险、咨询、税务服务的领导从困惑于如何将AI应用到自己公司、帮助员工适应AI社会的客户处所观察到的现象。

1、人工智能会在影响雇员之前先影响雇主

每个人都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会摧毁我们的工作。但我们没有从另一方面看。反之,我们都看到了一个更复杂的景象:随着AI的到来,工作市场在逐步扩大,如果准备充足,这将是正面的影响。新的工作将会补偿失去的工作。人还是会在工作,而且他们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将会工作得更有效率。

67%的管理层称结合人类和机器的智能,AI将帮助人们和机器一起工作,获得更高的效率。

2、AI将来到我们身边

很多出版物描述的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看起来非常神奇:从不会发生事故或发生交通拥堵的自动驾驶车队、在毫秒内就能诊断疾病的机器人医生以及优化人力和货物流动的智能基础设施等。所有的这些都会来到我们的身边,但不会在2018年就实现。

3、AI将帮助回答关于数据的重大问题

许多公司管理人没有看到他们投资大数据的收益。然而业务和技术高管认为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做更多的事情,这其中存在着沟通隔阂。但问题是学习曲线陡峭、工具仍不成熟,且面临着相当大的结构组织方面的挑战。

4、功能专家将决定AI人才竞争的胜利,而不是科技迷

随着AI技术扩散到越来越多的具体领域,数据科学家和AI专家通常缺乏的知识和技能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在计算机科学家之间已经展开了投标战,但要使AI技术获得成功,目前的顶尖AI人才资源还不够。机构需要引入能与AI专家合作的领域专家。他们并非一定是程序员,但他们必须理解数据科学和数据可视化的基础,以及AI的工作(思维)方式。

随着AI走出计算机实验室并进入日常工作流程,这些领域专家甚至将比计算机科学家更重要。很多领域专家将需要适当地学习新技能。

5、AI使网络网络攻击更强大,不过网络防御也更强大了

AI在哪项工作中已经显露超越人类的能力?黑客。比如,机器学习可以轻松使得恶意攻击者追踪你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然后为你定制钓鱼推特或电子邮件。人类黑客无法这么快、这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

AI越发展,其对网络攻击的影响就越大。先进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使计算机找到和破译模式。它们还能找到和利用漏洞。

第8篇:人工智能专题报告范文

中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多元政党制度不同,在政党关系上,坚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在政权运作方式上,坚持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民主形式上,坚持充分协商、广泛参与,各党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样的制度决定了中国智库没有根本利益冲突,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开展研究,承担着“忠诚反对者”职能。忠诚反对者的目的是为提醒执政者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平衡各种关系,使政治制度和政治决策通往“善”的目标,达到善治,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中国部分智库站在所谓西方更高文明价值的立场上批评中国政府和政府政策,表面看起来是一种内部自我批评、一种独立的声音,可其中蕴含的观点,却已经超越了合法合理地通过批评解决问题的层面,可能扰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还有部分智库采取为执政党辩护的态度,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有选择性地为中国走过的道路进行辩护,绕开甚至遮蔽了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问题。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智库可以批判政府,但不能站在纯粹反对者的立场上;智库可以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但更应该着眼于问题的解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该作为“忠诚反对者”参与到政策决策之中,既要分析政府决策的可行性分析,更要作不可行性分析。“智库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是光说yes,也要会说no,这就需要有勇气了,而且不能没有原因地说no。”[2]相对于传统智库,中国新型智库最大特点就是作为“前瞻性建言者”。目前,中国智库之所以公信力低,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把自身定位为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为党政决策部门出台政策进行科学性、合理性论证。部分智库变成了党和政府政策的阐释者,长官意思的揣摩者,为其意志量身定做所谓的独立机构的建言建议者,这与智库的初衷不相符合。智库不应沦为政策的解读者,而是要作“前瞻性建言者”。前瞻性建言者是指依据中国国情,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能够提供超前研究和拟定可供政府决策选择性政策的人或机构。中国新型智库作为前瞻性建言者,不能以应急性的对策研究占主导,不是仅能研究事物变化的前一两步。这样的研究往往不能把握现实全局或事物发展趋势。缺乏前瞻性的战略研究是中国智库普遍存在的问题。美国智库就尤为重视前瞻性研究。如2008年总统选举之前,布鲁金斯学会专门设立“机遇〇八”项目,为新任领导人政策决策提供参考的前瞻性研究。2009年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以“中国2025”为题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发展前景和未来走向,制定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建议。相对于传统智库,中国的新型智库要重视前瞻性战略研究,服务于长远的政府决策,担任储备性政策研究的主角。这就需要智库既要有对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形势的预见性,又能在预见走势分析判断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可供选择的决策咨询方案。

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式

第一,“一言堂”观点。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大部分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不能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进步,将中国政策决策想象为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政府的重大决策完全由最高领导人或最高领导集体垄断,政策决策的过程被称为“一言堂”。他们认为,这种政策决策方式有个人专断的色彩,具有集权主义政权的特征。第二,“官僚多元主义”观点。借鉴权力多元化理论,部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政治权力由统治集团内部多元的利益集团构成的,政策决策权分散在不同权力集团或部门内部。政策决策的形成是党和政府内部多元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不能或者很少代表人民的利益。第三,既得利益者绑架决策的观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入,政治权力逐渐向社会转移,经济和知识精英与政治精英分享权力,甚至决定了权力和政策决策权。以上这些带有偏见、曲解、甚至错误的说法,都不可能概括中国政策的决策体制。中国政策决策体制实质上是一种民主集中式的决策体制。政策决策的形成广泛吸取了党内相关机构、派、社会团体、公民的建议。“在30多年里,中国为政策出台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意见的学者不计其数。”[3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今年(2013年)4月,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并于4月20日发出了《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决定意见稿专门听取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4]“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118份意见和建议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北京。从上到下、自下而上,成千上万条关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上来。”[5]在“征求意见”和《决定》制定的过程中,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丰富三中全会文件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可以概括为:1.参与调研。自中共十二大以后逐步形成一种惯例,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和中央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决策都要委托官方和非官方智库机构参与调研。一方面,自主调研能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中央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建议。例如1982年至1986年间,中央每年都颁发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其中官方智库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发挥了重大作用,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直接推动者。非官方智库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结合自身善于研究公共政策的长项,自己拟定研究选题,供中央决策参考。例如1998年,该院提出要尽快“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期间,中改院递交了这份建议,时任起草组组长进行了批示,并采纳了这一观点。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过程中,“一些部委、研究机构还会按照中央要求进行专题调研,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6]另一方面,承接中央政府委托议题进行调研。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例,为了制定符合当今中国实际的政策,文件起草组成立专题调研小组,并委托有关单位进行专题调研。2.提交建议报告。1984年9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原所长高尚全以中国体改研究会和中国体改研究所名义,组织20多位专家召开一次理论研讨会,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他并将会议结果写成建议上报给中央决策者。这些意见被吸纳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003年,在官方智库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作的经济学家常修泽,为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起草工作提供有关产权问题的基础性研究报告。报告提出,在产权制度构成中,应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四个制度支柱。报告上交后,中央起草小组负责人专门约见常修泽,公布的《决议》吸纳了他的意见。2013年4月份,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写了《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的建议》呈交中央领导同志,其中一条建议就是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建议被采纳了。”[7]2013年,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设立了“中国特色‘官邸制’研究”的重点研究课题。该会副会长汪玉凯教授为课题负责人,课题在2013年6月初步完成,形成了《国外官邸制研究》、《中国古代官邸制研究》、《当前我国领导干部住房现状分析与改革趋势》三个研究报告。由汪教授撰写的“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官邸制’的建议”,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于2013年7月上报中央,最终被起草组采纳,以“探索实行官邸制”表述方式写入《决定》。可见,提交建议报告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影响中国高层决策和政策决定的重要方式。3.参与起草。在中国政策决策层面,中央决议和公共政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例如,2004年2月8日,中央出台了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3年9月30日,文件起草组已经成立。“文件起草组由中央9个部门和地方的有关人员参加。他们中,既有德高望重的专家、思维活跃的学者,又有来自各部门和地方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8]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样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起草小组的成员通常由来自各部门和地方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组成,也会根据每次全会的主题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在集体起草政策决议的过程中,智库就是参与起草的重要机构。智库研究人员参与文件起草,为文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参与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文件的周其仁曾说:“身为一个非党内人士,也参加了上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几个政策文件的准备、起草、修订、成文的全过程———按规矩,这些党内文件一旦下发,是不可以让我这样的党外人士阅读的!仿佛在不经意之间,我们见证了历史”[9]十四届三中全会聚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组成员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张卓元、国家计委研究室郑新立等,他们负责“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这一部分内容。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农业,小组成员中有长期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专家学者。据公开资料统计,参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的智库人员有:官方智库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张卓元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现任非官方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等。此外,决议草稿拟好以后,还要听取以智库为代表的非官方机构的建议。以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为例。2003年8月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后不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就主持召开了党外人士座谈会。几天之后,总理在国务院召开了经济专家座谈会。与此同时,起草小组还邀请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举行了10多场座谈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2013年9月初《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文件起草组共收到总计2564条意见和建议。选其要者,择其大端。文件起草组形成提交全会审议的文件稿,充分吸收了关注度高,对全面深化改革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意见和建议,反馈意见的吸收率超过40%。4.报告引导舆论,间接影响决定。智库往往会出版大量的专著、期刊、研究报告、定期学术会、接受主流媒体访谈等形式影响公共舆论,进而间接影响决策者。智库的研究成果一旦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问题,往往会引起决策者的注意,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在十八届三中全决议出台之前,众多智库研究报告,引导公共舆论,从而间接影响最终的政策决议。例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起草的《新一轮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方案》(即“383”方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建立一个能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中国金融40人论坛起草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一揽子方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提出了“改革建议30条”。此外,西方国家投行的系统性的方案《渣打银行研报———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等智库研究成果公开或半公开亮相。智库通过主流媒体研究报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引导公众学者讨论,能够激发出社会不同利益阶层的真实反映,给政府最终决策起到了回旋缓冲的作用,扮演了民意与政府决策缓冲垫的角色,从而间接影响政府决策。

三、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智库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

第9篇:人工智能专题报告范文

本报讯 8月16日,在第21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上,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携手多家业界合作伙伴,就医疗卫生领域的云计算应用理念、先进技术等解决方案进行了演示。此外,其还将与医疗行业的众多专家、学者和信息技术人员,针对移动健康应用发展、电信运营商与医疗信息化等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中国国际通信大会召开

本报讯 8月15日,“2012中国国际通信大会(ICCC2012)”召开。围绕“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通信技术”这一主题,大会就未来5G、有线和无线融合、智能绿色通信、新一代互联网及云计算、认知无线电、物联网应用开发及智能电网通信系统等议题进行探讨,并在现场设立了展览展示、技术报告、研讨沙龙、专题论坛等环节。

“超极本夏令营”启动

本报讯 8月16日,英特尔公司举办“超极本夏令营”,全面展示了基于第三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全新超极本。英特尔中国区产品经理杨青介绍说:“创新3D晶体管、22纳米制程工艺令第三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效能大幅提高,这一技术的突破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体

验。”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幕

本报讯 8月15日,“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圆满落幕。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军队子女学校共34支代表队、475名学生参加,参赛的学生创新项目达到358个。同时,约50位国际代表也参加了展示和交流。

IBM大数据智慧赋能中心成立

本报讯 近日,IBM宣布全球首个大数据智慧赋能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心汇聚了来自IBM全球的大数据技术专家和商业运营精英。IBM大数据智慧赋能中心主管王晓梅表示:“我们希望将IBM立足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并借此推进IBM在全球的大数据战略进程。”

技嘉超极本新品上市

本报讯 技嘉科技近日了其主打的超极本款型U2442,还推出专为游戏发烧友定制的影音游戏笔记本电脑P2542G。据介绍,这些融合时尚和创新元素的电子新品将为消费者带来符合个性的全新体验。

《永恒之塔》与海尔联合推出超极本

本报讯 近日,海尔了《永恒之塔》游戏定制版超极本7G-5S。该笔记本厚度为21mm,采用英特尔IVB平台第三代智能酷睿处理器,搭载2GB显存的nVIDIA GeForce GT630M独立显卡。据悉,该款笔记本电脑的主要目标用户群是90后大学生。

惠普工作站公布新战略

本报讯 近日,惠普工作站召开主题为“新蓝图、星产品、心征程”的媒体沟通会。会上,中国惠普打印与信息产品集团增值产品业务部总经理徐行、惠普工作站业务部产品总经理陈立分别就惠普工作站的价值定位及产品设计理念与媒体进行了深入沟通。徐行表示,惠普工作站将继续提供创新的产品、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全面专业的服务,帮助企业客户达成加速创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业务目标。据IDC的最新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惠普在2012年第二季度全球工作站市场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市场份额达到46.2%。尤其在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惠普台式工作站市场份额分别达到41.0%和47.6%,位居行业第一。

联通携手华为推出定制机

本报讯 8月13日,华为终端携手中国联通、美国高通公司在京召开了主题为“双核动力沃有实力”的新闻会,宣布联合战略双核智能手机华为G330D。G330D拥有双核双卡双待双摄像头等软硬件配置,旨在助推中国联通沃3G终端普及推广。

应用材料第三财季净利润2.18亿美元

本报讯 半导体设备生产商应用材料近日了2012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报告显示,应用材料第三财季营收为23.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6%;净利润为2.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76亿美元下滑54%。导致其净利润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营收下降及计入了重组支出。

美国1/3中型企业由于不合规受罚

本报讯 ADP研究院对中型企业的企业主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将薪酬管理外包给第三方是因为ADP服务可确保这些企业符合联邦和州政府的相关规定。其中,33%的受调查企业均受到由于不符合政府相关规定导致的企业罚款。研究还发现,内部处理薪酬的企业受罚次数是执行薪酬管理外包政策企业受罚次数的3倍。

搜狐视频渗透上游产业链

本报讯 8月15日,第二届搜狐视频电视剧盛典举行,本届奖项的评选范围覆盖整个互联网。“搜狐视频电视剧盛典其实是在为其打通娱乐产业链上下游铺路,也是其在娱乐产业链上全面布局的重要举措。”业内分析认为,如果业界完全认可搜狐视频的电视剧盛典,其产业链将进一步巩固,布局的隐性效应也将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