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实施方案范文

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实施方案

第1篇: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实施方案范文

一、整治范围

全镇范围内所有校外培训机构。

二、整治重点

1、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重点整治寒假期间未停课的办学行为。

2、从2021年1月30日起,全镇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停止线下一切教学活动,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线下聚集活动。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的监管,成立由镇指挥部牵头,教体、公安、消防、卫健、人社、市场监管、综合执法、行政审批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专项治理工作小组,对我镇各街区的排查整治情况进行督导。

2、对未停止线下教学活动影响恶劣或存在其他严重扰乱教育教学秩序的,依法责令停止招生,直至吊销办学许可证,对防控不力、漏报瞒报、造成疫情扩散等严重后果的,对其举办者或主要负责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3、要求各中小学通过微信群、QQ群、寒假告家长书等多种方式,集中开展假期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和生命健康教育,引导师生家长提高防疫意识,倡导网络探亲访友、社交距离“一米线”、公筷公勺文明餐桌,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等。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形势,提高网络谣言辨别能力,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四、工作要求

1.按照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凡在寒假期间线下开课的,办学场所有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坚决予以取缔。

2、专项整治督导行动采取日常巡查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进行巡查并形成书面报告。接到相关举报件后,要迅速安排力量查处,并形成调查处理报告;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确保专项行动的工作实效。

第2篇: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实施方案范文

一、贯彻落实“十严十不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违规竞赛比赛等情况

县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校严格执行《省中小学减负“十严十不准”》,并做到了以下几方面:一、严守生命安全底线,不准实施违背教育规律和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行为。二、严禁歧视学生,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学生。三、严格执行课程设置方案,不准侵占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学生文体活动时间、缩减学生休息时间。四、严禁违规补课,不准布置超时超量的课外作业。五、严控考试次数,不准违规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学科竞赛、考级活动。六、严禁公布考试成绩排名,不准违规以各种形式宣传炒作高(中)考升学率和高(中)考状元。七、严禁层层下达升学指标,不准将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的主要标准。八、严肃招生纪律,不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笔试方式或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学习等级等为依据招生。九、严格执行“一科一辅”规定,不准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十、严格规范家校联系,不准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向学生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

二、坚决贯彻“三个不准”,坚决执行“三个必须”,坚决落实“三个及时”

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方面,县教育局按照《县教育局关于转发《州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力量利用假期、双休日举办补课(补习)班的通知》的通知》要求,坚决贯彻“三个不准”:一是不准在职教师介入社会力量举办的补课(补习)班。二是不准用公办学校作为社会力量举办补课(补习)班的场所。三是不准在职教师违规收费补课和从事有偿家教。坚决执行“三个必须”:一是利用假期、双休日举办补课(补习)班的社会力量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并报请县教育局审查通过,方可实施。二是社会力量利用假期、双休日举办补课(补习)班所用教材必须是国家和省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教材。三是社会力量利用假期、双休日举办补课(补习)班的教学等活动必须要在县教育局和当地政府的有效监管范围内实施。坚决落实“三个及时”:一是及时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对辖区内的社会力量利用假期、双休日举办补课(补习)班行为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二是及时督促整改不规范的补课(补习)行为。三是及时将排查结果向县委、县政府作专题汇报。

为切实解决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开展了如下工作:一是认真贯彻文件精神,广泛宣传。按照《州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力量利用假期、双休日举办补课(补习)班的通知》文件,召开中小学校长会,并要求学校利用家长会、教职工会等途径对《州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力量利用假期、双休日举办补课(补习)班的通知》文件精神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坚决贯彻“三个不准”,坚决落实“三个及时”。节假日,县教育局及时组织专门人员对辖区内的社会力量利用假期、双休日举办补课(补习)班行为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并及时督促整改了不规范的补课(补习)行为。截止目前,我县无在职教师介入社会力量举办的补课(补习)班的行为出现。公办学校未向社会力量举办补课(补习)班提供场所。无在职教师进行违规收费补课和从事有偿家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力量停止了利用假期、双休日举办补课(补习)班行为。

三、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情况

通过排查,我县有5所校外非学历培训机构,其中2所为艺术培训类,3所为文化培训类,5所校外非学历培训机构已在全国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作了排查登记。

(一)校外培训机构办学章程贯彻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办学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落脚点。严格审查了教师资格,注重教师品德教育。

(二)经对全县校外培训机构举办者资质进行审核后,均符合条件。

(三)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注重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业务素质的培训,没有在职公办教师参与民办教育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

(四)颁发了办学许可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每年都能按照要求年检,年检各项内容符合要求,需整改部分能及时整改到位。

通过上述举措,切实杜绝了在职教师开展补课或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第一阶段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提出问题得到整改,详情见《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收集先关问题的整改情况台账(第一阶段)》。

第3篇: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实施方案范文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XX市认真学习贯彻XX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优化“学校教育”关,打破“应试焦虑”关,抓实“日常监管”关,坚决把“双减”工作落到实处。

一、坚持减负增效并举,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一是严格减负政策规定。近年来,XX市先后出台《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规定》《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规定,建立中小学生作业臣是控制和作业丛本产加强伦业体笔管理担点作业沿计质量,科学布置作业,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

二是强化作业总量控制。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学生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XX分钟,初中学生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XX分钟,严禁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不得通过微信等方式传导学习和作业压力,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三是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鼓励教师探索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及跨学科综合性作业。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学生作业指导,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指导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出台《提升新时代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中小学教学视导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教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等,推出XX项举措,明确了XX项重点项目清单和XX项负面清单。同时,建立教学视导制度,优化学校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做到优质轻负。

二、持续加大监管力度,有效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

一是严格监管制度。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防控措施》和《校外培训机构学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采取信息公示、规范合同、行政执法、资金监管等X项“硬”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特别是通过设立学费专用账户、留存最低存款余额、监管大额资金异动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学费资金规范管理。

二是形成监管合力。建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教育、市场监管、文化旅游、民政、公安等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研判形势,共同制定方案,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形成了监管合力。XX市场监管委、市文化旅游局依法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虚假广告、价格欺诈、非法出版教材等违规行为予以了行政处罚。XX市教委、市民政局建立非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信息协作机制,对新设立的校外培训机构及时建档立卡,建立“一家一册”台账,做到监管全覆盖、无盲点,有效强化了日常监管。

第4篇: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实施方案范文

一、总体要求

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责任,将疫情防控纳入到教育治理体系和学校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当中,将防控工作职责固化到现有的行政组织构架之中,将疫情防控与日常工作相融合,将在疫情期间形成的好做法固化为教育精细化管理长效举措。围绕疫情防控暴露出的问题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确保人员到位、设备到位、设施到位、物资到位、能力到位、制度落实到位,坚决有力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二、工作原则

(一)精准施策,科学防控

在继续落实“错时、错峰”返校原则基础上,按照“一校一案”的要求,科学研制秋冬季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安全有序推进秋冬季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策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认真排查,处置迅速

切实做好人员排查工作,精准做好中高风险等级地区来庄返庄教职工和学生的健康管理服务及开展自我健康监测,发现有发热等疑似症状的人员要立即按照标准化处理流程进行上报、处置,全面开展排查和处置工作。

(三)联防联控,压实责任

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完善联防联控长效机制,责任落实落细。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学校主体责任及师生员工和家长的自我防护责任,依法依规做好秋季疫情防控和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返校学习相关工作。

1.工作重点

今年秋冬季肺炎疫情暴发的风险较高,秋冬季可能出现肺炎疫情与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叠加,防控复杂性和防控难度加大。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肺炎疫情防控的各项准备。

(一)制定完善防控制度。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要按照“一校一案”原则,根据本校疫情防控和学生来源特点,进一步细化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落细落实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健康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环境卫生检查制度和免疫预防接种查验制度等九项制度,做到要求明确,责任到人。

(二)巩固联防联控机制。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要着力加强与医院、疾控、就近发热门诊等医疗卫生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发挥“点对点”机制的积极作用,具体责任到人,确保措施有力、工作到位、防控有效,坚决防止疫情在校园内发生、蔓延。要主动配合卫健部门加强对传染病预防的监督与管理,强化学校卫生防疫监管。切实加强与属地市场监管、公安、应急、城管、交通、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发现问题,妥善处置,着力防范化解校园疫情风险,要主动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服从属地防控工作安排。

(三)加强进出校门管理。实施校园封闭管理,全面梳理所有进校通道,师生员工进入校门一律核验身份、检测体温。校外无关人员和车辆一律不准进入校门,确需进入学校的车辆和人员要认真核查身份,进行必要的健康询问、检查和登记。

(四)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提前掌握师生员工节假日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等,建立健康状况台账。实施全员健康管理,师生员工要通过“智慧云校团——健康监测上报系统”每日到校前落实身体健康状况和体温报告制度。认真实施“日报告”“零报告”制度,严格落实晨午检(住宿学生增加晚检)、因病缺课(勤)病因追查和登记等防控措施,对有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可疑症状的人员,应当督促其及时就医,患传染性疾病未治愈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暂缓返校,严禁带病上课、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对中、高风险地区返庄师生员工健康状况和活动轨迹进行排查统计,按要求采取相应管控措施。

(五)加强重点场所管理。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要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坚持按规定对教室、图书馆、阅览室、食堂、宿舍、浴室等重点场所进行通风、保洁及消毒,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垃圾装运设备每日必须消杀。加强就餐管理,坚持实行分餐分座,保持就餐距离。加强工作人员个人防护。寄宿制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宿舍出入管理,合理安排学生出入校,如必须出校,须严格履行请销假程序,并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六)加强应急处置反应。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要加强疫情防控应急处置,不断不完善学校应急预案,严防校园发生聚集性疫情。学校所在乡镇肺炎疫情风险等级发生变化时,必须按照所在乡镇肺炎疫情防空要求执行相关防控措施。学校要按要求设置学校卫生室(保健室)、隔离观察区域和隔离室,师生员工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到该区域进行体温复测、旅居史和接触史问询排查和暂时隔离,按照相关要求联系家长或安排员工就近就医,并根据医院排查诊断情况进一步做好活动场所及使用物品消毒,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密切接触者防控。对接受隔离医学观察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要做到排查、管控、督导、宣教、关爱“五个到位”。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报送渠道,如有特殊情况应第一时间向教育局和乡镇疫情防控指挥部门报告。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配备学校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或兼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疫情防控和日常卫生工作,积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对学校管理人员、校医和教职工等进行防疫知识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防控意识和能力。通过聘任“卫生副校长”“健康副校长”等形式,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要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对各项方案进行培训,并开展防控应急演练。

(八)强化健康宣传教育。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要将肺炎及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安全课程内容,组织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师生员工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式场所,引导学生不串座,不串班,不打闹,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按公众指南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避免参加不必要的聚集活动,咳嗷、打喷嚏时注意遮挡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九)强化家庭宣传教育。县教育局相关股室要督促指导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引导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加强防控肺炎的家庭教育,家长也要以身作则配合落实防疫措施,全力协助学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十)提前储备防疫物资。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要根据学校规模、学生及教职工数量,会同有关部门保障学校防疫物资储备充足、可持续供应。为防控疫情储备的酒精、84消毒液等消毒物品要妥着存放和使用,要避免高温,严禁接触火源。要准确掌握各种防控物资的使用方法,避免因存放或使用不当发生安全事故。防疫物资要专室存放,由专人负责领取、发放、保管和登记。

(十一)抓好校园卫生整治。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要切实加强对校园内教室、食堂、食品操作间、会议室、宿舍等学生重要聚集场所和洗手间、洗漱间的保洁和消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对校园内使用的空调系统和公共区域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要开展校园环境卫生大扫除,彻底清除积存杂物、废弃物、卫生死角,做好生活垃圾清理、分类和投放,保持校园整体环境干净、整洁。采取科学消毒措施,确保消毒效果。

(十二)加强上下学管理。学生在上、下学途中尽量做到家庭、学校“两点一线”,避免不必要外出活动。最好采取步行、自行车、私家车方式上下学,乘坐公共交通时应当注意个人防护,不与他人交谈,与他人保持合理间距,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物品。上学到校或放学回家应当及时洗手。

(十三)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要加强食材采购、存储、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要重点排查食堂储存的进口食品和冷链食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科学采购、制作、食用以上食品。要做好食堂从业人员的知识培训、健康管理、个人防护等工作。

四、组织保障

第5篇: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实施方案范文

2008年6月,以中央政法委、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印发〈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为标志,我国公安院校教育改革正式启动,这是公安高等教育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几十年来,公安高等院校一直是以培养高中生起点的警察大学生为主要任务,惯用的是一般高校的教育模式。这次改革,与其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倒不如说是一场公安教育理念的革命。虽然在启动全国公安高教改革之前,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已经率先进行了改革试点工作(2003年起停止了学历教育,改为第二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但是,规范意义上的二学位教育培养模式,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面对试点的学生,倍感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的紧迫性与艰巨性。

一、二学位教育急需教学资源的集约性整合

在庞大的公安学领域中,治安学专业一直占有着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与其他公安业务内容相比,治安学凸显出“知识的繁杂性及动态性”“教学目的的职业致用性”等特征。与传统的治安学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相比,二学位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凸显实训教学内容。经过几十年积淀而成的传统式教学模式,是典型的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即依然是按照原有统一的理论教学大纲,很多平台课甚至是专业课教学依然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授的内容不作区分,没有考虑各专业的特点,即使是按照公安部的要求,对二学历试点班开设了实训课,但也存在明显的实践脱节问题。更重要的是,现有的教学资源缺乏统筹性资源的整合,重复建设或者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问题既不利于公安院校的发展,也不能适应二学历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探讨引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模块式教学法”是实现治安学专业二学位致用性职业教育的最佳途径

(一)“模块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模块式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较明显的可操作性、现实性等特点,非常适合职业性教学活动。与传统的“学科丛向封闭型”教学模式相比,其基本特征有(:1)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2)突出“实训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授课观念上强调知识的实践性,注重通过实践来认知知识、领会理论,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运用知识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3)追求知识、技能双管齐下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二)“模块式教学法”的使用价值“模块式教学法”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也有利于推动实训教学的考试考核制度改革。对于二学历公安职业教育来说,单纯的结课考试考核已不能客观地反映实训的效果,更不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而“模块式教学法”可以把一个大的教学教育目标分解成多个小的具体目标,便于对教学与实训过程进行方式多样的测评和考核,从而能更客观地评价掌握警务技能的成果。

三、治安学专业二学位教育的改革内容

(一)细化培养目标在严格遵守公安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将治安学专业第二学位培养方案的总体培养目标细化——将把培养目标划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两个模块,然后再具体明确实训教学的目标模块。

(二)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勇于打破教学部门间的教学活动障碍(为抢抓教学任务量而进行知识扩张性讲授),大胆舍弃授课对象应在本科阶段获知的知识内容。在治安学专业二学位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精确确定教学对象自学的知识内容,并通过布置自学主题与学生自行完成书面作业等形式在课堂外完成非重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三)改革传统式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治安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单一采取通盘式理论讲授进行大胆改革,拟通过对每一专题的基本理论知识点进行讲授后,随即又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据此,使学生强化对专业理论的认知和熟悉程度,提高学生的治安专业技能水平。

四、治安学专业二学位教育的改革目标

(一)完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通过专题性教研活动,制定模块式教学大纲,以确立相对独立的知识群,以解决课程间的知识交叉与重叠问题(例如警务沟通理论在《警务沟通技能》《治安案件查处》《治安学总论》《治安基层基础理论》等课程中都有所涉及)。所以,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明确模块课程的独立教学体系,并相应确立实践训练内容。拟根据治安实战工作的职责和岗位需要,将治安学专业二学位教学课程划分为十个模块。模块一,治安学总论;模块二,治安基层基础理论;模块三,民俗与社会治安控制;模块四,治安防范技术;模块五,保卫学(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模块六,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侦查;模块七,治安案件查处;模块八,公安人口管理;模块九,公共秩序治安管理;模块十,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这十个模块课题之间既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每一模块由一位教师负责,讲授本模块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指导学生本模块的专业技能训练。

(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采取模块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治安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得以加强,达到使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特别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的效果。

(三)培训专家型教师进行模块式教学法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一支专家型的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目前,治安学专业教师往往是理论掌握面广、不够精深,实训能力不够贴近公安实战。为了做好模块教学的准备工作,将有目的地输送一些理论课教师到治安实战部门的对口岗位,并且将定期组织相关模块课程教师进行专题教研活动,有目的地开展教学研究、交流经验、探讨问题,让其知识互补。从而,增强教师的操作能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达到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的目标。

(四)编撰单元化的专业课程实训教材MES方法对每个模块所需的培训教材,不采用按学科分类,书本式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不同模块的不同需求,编写教材。在每一模块内为掌握某一技能所涉及的内在知识都应学到,如上述讲到的十个模块,要求每位教师根据治安管理、治安案件侦处和治安防范所需要掌握的应知、应会等知识,自编培训教材,形成单元化、专业化的实训教材。#p#分页标题#e#

五、治安学专业二学位教育改革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构成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与治安实务部门对人才需求目标相一致,是直接影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

(二)摸索适合治安学二学位教学的有效方法“模块式教学法”以学生的技能教学为主,直接影响学生对技能的领会,从而影响到技能的掌握与形成,并最终影响目标的实现。

(三)为专业课程密集化、多元化的实训内容搭建硬件“模块式教学法”以技能训练为主,因此实施技能训练的设备和设施对目标的实现有较大的影响。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将理论融于技能训练中教学,因此对实训硬件的要求也更高。

(四)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既然,模块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其教学管理、学籍管理也应不同。如果管理体制不适应模块教学模式,势必将影响甚至阻碍模块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治安学专业二学位教育“模块式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一)合理规划教学模块,建立综合性关联考核体系根据公安实战业务情况细分具体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与实训教学模块,其准确、合理“集成”是整个模块教学的基础。(1)为使实训操作符合技能培训本身的规律,必须设计实训专用教学模块。(2)确定实训教学具体子科目内容。(3)确立综合性关联考核体系。在模块式教学中,考核方式包括过程式考核与实训操作考核。

(二)重塑师资队伍,整合教学情境设施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适应模块化课程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1)“内培”的形式有公派到国内外相关高校进修、访学;指派到公安实战部门挂职锻炼、公安践(实)习,沿袭专业课教师“三年一循环”的锻炼模式;加强模块课程组教师之间的横向交流与沟通,定期开展务实、有目的性的教研活动;举办专题教育教学方法研讨和讲座,培养教师操练模块式教学法的教学艺术与技巧。(2)“外引”教师的着眼点:一是从地方综合性院校引进公安科技急需的高学历专业人才;二是从各级各地公安实战部门引进完全教师化的理论素养较高的实战专家。鉴于治安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对于专题性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板块,应全力聘请各路“行家里手”作为客座教授(教师),并形成规范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整合校内的实训教学资源,设定“借海行船”的实训教学情境。建设适应模块化课程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学设备与情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另一个重要条件。(1)“各自为战”的设备占有,严重影响实训教学效果。多年来高中起点的本科学历教育,形成了各教学系部间相对独立、各自为战的“本位主义”教学意识。(2“)借海行船”,设定真情实景的实训教学情境。通过与地方公安机关“联合共建”,可将派出所规范化建设、社区警务、危险物品管理、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安全技术防范、要害部位保卫等课程的实训场景直接选定在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支队、优秀派出所、优秀社区等。这样的“身临其境”式实训教学,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6篇: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实施方案范文

根据澄政教发【XX】191、192号文件精神,围绕县局XX-XX学年度教材教法过关训练和校本培训工作任务,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全体科任教师,造就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使校本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二、总体目标: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

2、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切入,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知识更新与拓展。

3、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4、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三、具体目标与任务

1.全员培训

目 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杜绝违规的教育行为。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转变。

内 容:政治思想与师德教育,教改新动态,新课程与教学策略。

方 式:讲座、研讨会、考察等,并与自学相结合,侧重于实践活动(力求结合学校实际,为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服务)。

时间安排:每周一政治业务学习,第5、8、12周专题培训。

职能部门:校长室、教导处、及各教研组。

2.学历教育

目 标:鼓励教师参加本科进修,继续提升学历层次。

内 容: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

方 式:自我进修。

3.新教师岗位培训

对 象:工作未满三年的新教师

目 标:为使刚毕业到校的教师尽快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胜任岗位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内容及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学校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教育常规、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艺术等。在学校安排下,青年教师要骨干教师为师,认真向师傅请教,主动请师傅指导班主任工作,听评课和检查教案。

活动形式:采取报告、讲座、观摩、讨论以及师徒结对等相结合的形式。

步骤及时间:上岗锻炼,全学年。

4.新课程培训

目 标:进一步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帮助教师了解各学科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建议,使教师能以此为依据,在对教材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制定相应的教学及评价策略。

内 容:各级新课程培训学习材料等。

活动形式:讲座、研讨观摩会等,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5.教研活动

目 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内 容:

1)每学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各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常规》及有关小班化教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文章等(不少于四次)。

2)继续加强校内、外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有计划,每次活动有主题,活动有记录考勤。

3)每学期组织全校性教学研讨活动。各学科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莲山课~件 ]不断丰富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每学年请有关的专家、教研员等来校做专题讲座。

活动方式及时间安排:

1)每学期开学前,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1)的学习。

2)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方式:观摩、考察、研讨会。

3)每学年进行优秀论文、经验总结、优秀备课组评选。

4)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

四、组织机构:

组 长:雷x

副组长:张x 孙x

辅导员:杨x

成 员:各教导干事、教科研全体成员

职 责:

1)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负责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

3)整理、留存有关继续教育的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

五、保障措施

1、设立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建学校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建立由校长和资深教师组成的咨询小组,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过程进行指导。

2、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每学期请有关的教育专

专家、教研员来校做专题讲座。以备课组为依托,开展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推进学科教学建设和小班化建设;以各类培训班、研修班为依托,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3、出台倾斜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业务培训与岗位聘任、学期考核挂钩,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努力打造一支学科齐全、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第7篇: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实施方案范文

学校2010年4月首批被命名为“江苏省平安校园”,2013年市平安校园示范校挂牌以来,我们时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重于一切,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不断巩固平安校园创建成果,以平安校园建设为主线,坚持宣传教育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制度建设与队伍建设相结合,落实责任与考核奖惩相结合,教书育人与安全育人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全员参与、全面防范的长效管理体制和快捷、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和谐。多年来,学院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案率低,得到上级机关的肯定。

一、工作成果

我校以“迎新”和“搬迁新校区”为契机,对全校安保人员培训,强抓安全管理,以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师生护航,新校区顺利搬迁,学校安全管理逐步精细化、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长效化和科学化,以“市平安校园示范校”要求,较好实现安全工作“六好”目标,即基层基础工作好,安保责任落实好,安保队伍配备好,隐患排查整治好,安全管控防范好,安全机制完善好。工作中未有“江苏省平安校园”创建要求不得发生的情形,实现“七无”目标,深化巩固了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稳定、和谐的校园。

二、工作举措和成效:

围绕升本中心工作,以平安校园建设为主线,完善基础条件建设完备工作体系;以“阳光安全育人”亮点,实现学校安全工作的有序推进。

(一)完备基础条件建设,夯实安全工作基础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实行一岗双责

我校调整了校园综合治理委员会,根据各单位职责分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维护稳定和学生安全、治安保卫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实践教学安全、校舍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外事安全、人民调解工作组、心理健康教育等十一个专项工作组。学校党政负责人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网络。每年校园综合治理委员会与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校园综合治理暨消防安全责任书,明确各单位负责人的安全职责以及考核机制,促使各单位加强安全工作管理,全面提升学校的安全管理水平。

2.加强制度预案建设,实现常态管理

建章立制作为我校工作的首要大事,我们一是系统地制订和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二是完善各类安全管理的台帐资料。已实现常态管理。制度与台帐的齐全,多次检查中获好评。安全类的制度正根据本科办学的需要和部分设施移交情况在有序的修订和完善,将为学校的安全、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3.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经过对全校安保人员培训,我们锻炼了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专职安全保卫管理队伍和打造了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结构合理、业务精良、保障有力”的学校保安队伍。对志愿者进行安全教育和知识竞赛培训,加强了“师生护校队,安全信息员、义务消防队”等群众性安全保卫队伍建设。

4.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构建保障平台

我校现有高起点、高标准监控、周界报警和巡更系统各一套,实现全校重点部位、重要场所、主要路口监控、报警、巡查全覆盖。技防和物防得到加强,通过监控设施,我院在多年的安全工作中破获多起宿舍盗窃案件,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二)完善基础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防范水平

1.构建维稳工作体系,确保校园稳定

我校按照上级的相关布置,建立全校维稳工作联系制度,做好敏感时期、重大节日的学校安保工作。通过正面教育与暗中排查相结合、外松内紧与严防死守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几个重大敏感时期,特别是钓鱼岛事件、国家公祭日期间我校政治稳定,学校教学秩序正常,师生生活秩序井然,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2.构建治安防范体系,实行多防联动

我校进一步加强治安防范管理,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防范、一手抓打击,两手并重。采取“人防、技防、物防、制度防”等多种防范措施,加强防范工作;对已经发生的治安事件、案件坚决查处和打击,绝不姑息,防范方面:一是通过多做途径,开展法律法规、治安防范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师生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二是积极推进新校区校门建设,加强校门管理,老校区严格执行《校门管理规定》和人员来访、会客、车辆、物品出入登记制度,把好入口关。三是与辖区公安派出所合作建立“校园110”值班室,全天候值班,及时发现、处置学校治安情况。四是加强校内暂住人口管理,明确主管单位及其管理责任,凡不符合规定的责令限期迁出学校。五是积极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场所进行清理整顿,确保环境整洁、秩序井然。六是积极预防宗教渗透、传销、法轮功、藏独等非法组织进校园。

3.构建消防安全体系,筑牢防火屏障

坚持“防消结合”方针,巩固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创建成果,创建“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认真开展“高层建筑打危除患”、“清剿火患”等专项行动,落实“五抓五管”,筑牢校园“防火墙”。通过抓责任、管计划;抓制度、管设施;抓培训、管素质;抓演练、管疏散;抓检查、管整改等一系列措施,确保校园消防安全。

4.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确保饮食卫生

新老校区食堂积极参与省高校“文明食堂”、“文明宿舍”创建。按照省高校“文明食堂”创建标准,一是加强教师、学生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严格把好进货、操作、存放、销售关。二是强化炊管人员管理,严格执行炊管人员体检制度,严防传染病的发生。三是严格灭蝇灭鼠药物的管理,防止发生意外中毒事故。老校区食堂连续6年被市卫生监督所评为“A级”食堂,我校已经通过了省高校“文明食堂”验收。

5.构建交通安全体系,严防事故发生

对济川校区认真调研、合理设置停车场,划设停车位,花大力气和时间,禁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主要措施一是各校区校门口合理设置交通标志,上下班高峰时期实行分流,确保校门畅通。二是校园内复杂、危险路段设置减速垄和反光镜等防护措施。三是对教职工汽车进行登记管理,发放校内通行证,并对驾车人进行安全教育。四是协同办公室加强校车和校车驾驶员管理,建立车辆保养、维护记录,严防交通安全事故发生。

6.构建网络安全体系,打造健康网络

为提高校园网络管理水平,搬进济川校区,新建高清校园网安全管理系统2015年1月交付使用。与老校区网络机房对春晖、迎春、泰兴三校区统一网络出口,更新了校园网安全管理软件,提高了网络管理水平。学校网管中心有专门人员对校内各种网络资源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全校师生打造了高清数字化的安全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7.构建校外联系体系,加强周边整治

针对我校周边环境现状,上报市校园综合治理委员会我校周边情况,积极联系城管部门对周边的流动摊贩进行管理。

(三)打造“阳光安全教育”亮点,形成安全育人品牌特色

我校开展了“阳光教育行动”,以“阳光管理工程”为管理体系,以“阳光教师工程”、“阳光学子工程”为培养体系,以“阳光校园文化工程”为校园文化体系,以“阳光展翅工程”为就业创业体系。从正面开展一系列教育行动和工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拓展育人新领域,实现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安全育人目的。

1.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遵纪守法安全防范意识。

(1)统一安全教育教材。我校以江苏省教育厅编印的《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读本》、《大学生安全知识必读》为安全教育教材,由班主任、辅导员组织学生学习;保卫处根据学生的特点编制了“安全教育视频”教材,通过形象化的手段、丰富的案例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积极组织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

(2)通过普法宣传月, 开展安全主题班会、珍惜生命、学习宪法讲座等系列活动的法治教育。保卫处、学工处、宣传部、团委、各学院定期开展法制和安全教育主题日、主题月活动。“5.12防灾减震日、119消防日、122交通安全日、12.4法制宣传日、12.11公祭日”。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危机自我调适能力。

发挥我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优势和心理危机干预功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校本心理咨询,通过“阳光小屋”、“阳光集场”采取“一对一”方式治疗心理疾病,积极消除由潜在的心理危机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二是为构建平安和谐社会提供校外心理咨询服务。

建立了“特殊学生”档案,重点关注那些心理脆弱、行为偏激、学习很差、家庭困难、网游成瘾的“特殊学生”群体。以真诚的教育、温暖的关心、热情的帮助,感化、转化“特殊学生”,确保了学生安全稳定。

3.开展演练志愿活动,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技能和服务社会能力。

《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成立了志愿消防队,开展灭火实战训练,培训学生灭火方法、灭火器使用方法、如何扑灭初起火灾、如何报火警等;开展应急疏散演练,锻炼学生如何辨别危险场所,如何在火场逃生、自救互救。成立了校红十字会,开展应急救护训练。组织学生自愿消防队,进社区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多年来,经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和谐、安全、稳定,没有发生《江苏省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所指Ⅲ级以上责任事件和重大治安案件。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和谐校园”、市级“学法用法先进集体”、“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先进集体”、“消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未来的工作打算:

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我们将按照本科条件标准,立足,面向苏中、苏北,辐射全省,培养地方支柱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将重点做好二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和调研,建立健全与本科教育相适应的安全管理工作体制和安全模式。

新校区既是我校的主校区,也是大学城的中心共享区,校区开放,人员交流频繁,安障设施未交付使用,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对安全保卫管理工作带来新任务新课题。我们将学习探索与本科教育相适应、符合新校区安全管理工作体制和模式,保障学校安全稳定。

第8篇: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实施方案范文

摘 要: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利益机制,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往往根据校企双方的短期利益需求形成,具有学历化、短期化的特点,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比较差,合作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建构多赢的合作体系,提升合作办学的治理能力,既关系到校企合作实效的达成,又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奉化分校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式,也形成了对合作办学理想路径的预见。

关键词: 治理视野 校企合作 多赢体系建构

理论界对于“治理”一词有形色不一的定义,但得到普遍认同的权威定义则是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提出的,他们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又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明确认识到治理这个概念具备以下几点特质。

1.制度性。治理作为一种对共同事务的管理和对各方利益的调和,内在地寓含着一种制度性。因为无论是对共同事务的管理,或是对多方利益的调和,都离不开良好的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

2.协商性。有别于管理的行政色彩和自上而下的垂直性,治理强调各个主体是平等的、合作的,它强调的是民主、协调、沟通,强调民主性、公开性和协商性,关注的是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这也是治理之于管理的一种扬弃与超越。

3.多元性。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不同,治理最突出的是要依法管理,表现为一种优化、良性、多元化、多角度的管理。治理的主体往往是多元的,即不仅重视政府的主体作用,还重视社会和民间的主体作用,不仅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还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治理更加强调多方参与及各方利益的兼顾。

治理是在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语境下的新型管理方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倡导并逐渐流行,至今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它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从治理的视野审视当下的校企合作,其存在的问题是显见的。

其一,缺乏对合作制度的优化设计。纵观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一过性及短期性的特点,往往以一临时协议代替合作制度,缺乏对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进行顶层设计。其二,缺乏对运行机制的共同商定。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是在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行业协会引导情况下的独立行为。学校主动积极而企业被动应付,意愿不强,在操作过程中,合作双方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基本上就是学校在“唱独角戏”,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其三,缺乏对主体利益的多方兼顾。现有的基层电大校企合作,更多的只是学历提升,没有根据企业的需求确立学校的培养目的,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体制。总体而言,现有的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既没有遵循企业的需求、互惠互利,又没有真正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缺乏共赢这一校企合作的核心动力。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利益机制,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往往根据校企双方的短期利益需求形成,具有学历化、短期化的特点,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比较差,合作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建构多赢的合作体系,提升合作办学的治理能力,既关系到校企合作的实效的达成,更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奉化分校进行了多年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式,也形成了对合作办学理想路径的预见。

一、优化制度,完善合作办学的治理结构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几乎都是在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的状态下开展的,因此,对校企合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形成目标一致、职责明晰又相互协调的组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共治共管的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是推动校企合作有序运作的基础。

在奉化电大的校企合作探索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与力邦社区的合作。力邦社区是由西坞街道与奉化力邦投资公司合作建设的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区,该社区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2800多名居民,推行市场化运作、社区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人性化服务,已成为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样板。在与该社区合作的初期,就做好了顶层制度的设计。

首先,建立了基地管理机构。从体制和机制上进一步保障校企合作,完善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管理,对于提高校企合作质量起显著推进作用。为此,奉化电大主动出击,积极理顺政校关系、社校关系,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当地政府及相关社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市政府、教育局及西坞街道、力邦社区的支持下,落实了场地、设施、人员等基地的构成要素,并成立了组织机构--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建设和实施。管委会由市教育局、西坞街道、奉化电大、社区相关负责同志和学员代表组成,下设培训部和学习部,培训部负责基地非学历培训工作,学习部负责对就读电大的力邦社区居民学习支持服务工作。

其次,健全了基地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基地有序、高效\作的基础。基地管理委员会在经过调研及磋商后,制定了基地管理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是人员管理制度。基地根据外来务工人员集居区的特点,制定了《基地管理人员聘任制度》、《上门帮学制度》、《导师制度》等人员管理制度,明确了民主聘任、以人为本、注重绩效的原则,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教师及学员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经费管理制度。规定了多功能电脑房建设和管理经费、教学资源开发经费、基地师资培训经费、优秀管理人员和优秀学生奖励经费使用细则等经费管理制度;明确了经费的来源及支付规程,有效保障了基地经费的开源节流、规范使用,以实现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设施设备管理制度。“新市民”学习支持基地的硬件设施主要是多功能电脑房,内有30网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和双向视频设备,内部设施比较贵重,为防止不必要的损坏,基地制定了电脑房使用规程,建立了完整的设备台账,制定了维护规程,在鼓励居民使用的同时,要求居民爱护设施设备,对正常性的损耗、损坏、教室维用由社区负责,网络设施设备的维修由电大负责。

最后,科学制订了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合作实践中,学校主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并与社区企业的有关领导、专家和教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对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大纲设置等教学链结构的重审与研究,从教学计划、专业选择、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管理流程等方面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形成企业学习计划书。共同审定并构建了比较科学、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实训实施有效的评价。

二、有效整合,建设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成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基层电大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现有的合作办学由于缺乏政府有力的政策及财政支持,企业的短期行为,加之学校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校企合作机制基本上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行中。学校只有牢固确立治理的意识,在把握办学主动权的基础上,对外更好地理顺政校关系、社校关系及企校关系,保障社区、企业有效参与校企合作管理的权利,同时,有针对性地吸收各种社会资源,使之尽可能地达到合理状态;对内组织协调好学校内部的人财物及时间空间信息这些管理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设计安排,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在奉化电大的合作办学实践中,充分践行了治理理念,旨在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构建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高效健康运行。对外,形成“政府主导、电大主体、多方联合”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指政府行为导向机制,市教育局在基地建设中起指导和引导作用,为基地建设提供政策、制度、组织和经费保障,负责统筹协调工作。“电大为主”即学校负责基地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基地师资的培训、培训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实施等基地运作的主要工作,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学历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多方联合”指学校与力邦社区、西坞街道成人学校、社区周边企业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整合这些单位的人力、信息、管理等资源,共同为新市民服务。健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明晰了各主体的责任,有利于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保证基地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见图1)。

对内,积极打造基地新市民“3S”学习支持服务机制;“3S”(Study; Support; Service)体系中,Study,Support,Service分别指学习、支持、服务。“3S”机制由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即机构、人员、平台、环境和对象。机构是体系的基础与保证,它是多层级的,机构的部门设置、岗位职责与人员配备直接影响机制功能的发挥;人员主要有三类教师、技术人员和教学服务管理人员;平台主要指为新市民自主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条件;环境等服务环境包括社会、经济、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服务;对象主要是力邦社区新市民学习支持服务基地教育的新市民群体。该机制由支持环境、学习者、支持者、支持内容、支持方式、支持策略等构成,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学互动、信息互通、多样服务的目标(见图2)。

三、因需施教,构建互利多赢的合作模式

针对我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存在的“学校热,企业冷”问题,许文全认为高校应主动回应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需求,以利益最大化为标尺构建并完善企I合作利益链。选择好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寻求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互惠互利,相互支持与推动是校企合作教育的成功基础。

目前,奉化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扩大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其中,在要素结构别强调经济增长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基地“3S”体系必须与奉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提高社区教育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来自政府政策方面的倾斜与支持。具体来讲,一是在需求结构方面,基地“3S”的构建与实施必须在做好电大学历教育的同时,把重点转移到学历后续教育,以满足奉化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二是在供给结构调整方面,基地的未来发展要在继续发挥县级电大优势的同时,积极吸收各类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以课程资源为主的建设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和社区居民技能提升的教学资源建设;三是在要素结构转变方面,要关注基地支持服务的质量,建立更加科学的基地培训质量标准和考核监管体系,切实提高基地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根据新市民的实际情况,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设计学习策略、学习过程、方法等。为增强基地“3S”体系内容的针对性,基地管委会从学习内容的需求、不同年龄的需求、学习载体的需求三个方面对新市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较为全面地了解不同结构人群居民的基本情况及学习需求,以确保基地提供的学习(Study)内容的有效性。一是职业技能学习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社区新市民工作岗位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社区新市民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地管委会根据奉化区经济发展特点及新市民的职业技能学习培训需求,安排学习培训的内容及课程。一方面推出了专业技能培训,主要提供电脑、家政服务、初级会计人员等专业技能证上岗培训。另一方面推出了双证制培训。参照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双证制改造计划”的做法,把高中学历教育班更名为“双证制高中文化培训班”,使学生在获得高中文凭的同时,还可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如家政服务证书、电脑初级证书等,增强新市民就业竞争力,深受社区居民欢迎。二是新市民素质学习培训。市民素养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市民素养是加快城市发展的灵魂。基地管委会结合力邦社区新市民的特点,筛选科学的内容,采用合适的方式,让新市民爱学、乐学、会学。首先,推出了奉化方言和奉化历史知识培训。通过培训解决了新市民与本地人的语言沟通问题,增强了对奉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加快了新市民融入当地社会的进程。其次,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讲座。针对新市民心理特点,开设了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例如《如何认识自己》《管理沟通的技巧》《如何排解工作与生活压力》《青春期心理压力化解》等。通过学习,帮助新市民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提升情绪自控、压力化解及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再次,加强了法律意识、安全教育学习培训。结合国家普法教育,对新市民开展《劳动合同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宣讲活动;开展针对性的法律案例教育活动,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联合司法等部门,深入力邦社区为新市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同时,利用讲座、知识竞赛、板报、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开展安全宣传教育,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现场参观以增强安全防护意识,有效强化了力邦社区新市民的安全生产意识。最后,提供文明道德修养培训。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紧密结合国情、区情,深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交礼仪等教育,引导新市民养成文明做人、规范做事的良好行为规范。三是学历教育学习。积极鼓励力邦社区新市民参加电大的开放教育,圆大学梦提高学历层次。由于送教上门,尽力为新市民提供周到贴心的学习支持服务,实行人本化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新市民报读电大人数逐年增加,居民的学历层次得到快速提升(见图3)。

此外,基地管理委员会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二三”培训模式,即“构建三类培训项目、实施三大培训策略。1.三类培训项目。“三类”培训项目是指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培训、企业一线工人培训和创业人员培训;例如针对社区居民中企业基层管理人员队伍扩大,管理理论知识缺乏的现状,基地管委会主动与社区联合,开办多期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班,为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提供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发展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基层管理队伍素养的提高。2.三大培训策略。“三大”培训策略是指上挂式培训(同政府培训项目挂钩)、横联式培训(与社区、企业联合)、下辐式培训(自愿培训)。例如力邦社区所处的西坞街道亿元企业3家,5000万元规模企业4家,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65家。力邦社区居民大多在这些企业里工作,所以基地的培训坚持以力邦社区周边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居民的工作应用为目的,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基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实训场地。在西坞街道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基地管委会与社区周边企业进行了广泛沟通和磋商,至2012年底,确定宁波豪光服饰有限公司、奉化恒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奉化市西坞雁华电子厂分别为服装、机械和电子培训实训基地。例如2012年春季我校与宁波锐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定单式培养”方式,送教上门,进企业办班。首次合作招收学员72名(95%学员为新市民),专业为开放教育专科“数控技术”和“物流管理”。此举得到市政府、教育局领У母叨戎厥蛹吧缁岣鹘绲某浞挚隙ǎ奉化日报、奉化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

奉化电大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街道社区合作,共同为新市民服务,既有利于提高新奉化人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快速融入当地社会,促进奉化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了力邦社区学习型社区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又有力地助推了本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又为奉化电大合作办学探索了新途径,为基层电大更为有效地参与社区教育,寻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样式。互利多赢的合作模式既保证了合作成效,又保证了合作长效,推动了合作办学的良性运行。

由管理转变为治理,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区别,更是思维方式及行动逻辑上的调整,有别于管理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及行政色彩,治理强调各个主体是平等的、合作的,强调的是民主、协调与沟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相对于单一校园环境培养办学而言的,它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模式,在实施校企合作中必须处理许多关系,建立起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高效的运行机制,对各种主体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的定位;同时,找到合作的结合点,互惠互利,实现共赢,才能更好地激发校企合作的意愿,推动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文全.构建校企合作利益链的必要性及建议[J].职教论坛,2013(13):282.

第9篇: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实施方案范文

一、创新培训机制

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形成大教育大培训局面,需要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强化大规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保障体系,创新培训工作机制。一是建立长效责任机制。要把农村干部和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到镇街党委工作目标责任制中,作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建立职能部门责任制,组织部门应在干部和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担负牵头抓总的职责,党校、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各负其责。二是健全年度规划制。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出发,在征求主办单位和培训对象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党员干部年度培训计划。计划由组织部门牵头,党校重点参入,协同干部教育培训有关职能部门制定。三是建立训前征求意见制。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了解领导干部想学什么,愿意怎么学,希望怎么教,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组织部、党校等有关培训单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班次类型,每期培训班次开班前,就时间安排、培训方式、课程设置等内容,都对参训单位和参训人员征求意见建议,制定具体的班次培训方案。四是完善备案审批制。为确保培训的统一性,保证年度规划的实施,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主办单位必须提前至少一周,向组织人事部门申报培训方案,经批准后方可下发调训通知,由党校组织实施培训。

二、创新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实施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是立足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前提。要注重抓教学深化改革,突出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干部和党员的学习需求,精选培训新内容,针对农村干部思想素质、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实际,区分不同对象,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当前,必须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和农村干部需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科学创新教育培训内容。一是丰富政治理论学习内容。首先要深化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理论教育,既要帮助农村干部打下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又要选择那些与当前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重点学习,提高他们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突出基本理论的最新成果,要强化科学发展观的培训,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农村干部的头脑。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部分农村干部科技知识陈旧、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在内容上要重点突出农业科技、最新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等。通过扎实有效的学习培训,不仅使农村干部普遍掌握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而且使大多数人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真正解决他们“想富盼富不会富”、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的问题。

三、创新培训模式

全国干部培训工作指出,要不断创新干部培训模式,继续坚持“带着问题来学习,拿着成果去实践”的干部培训理念,深化完善学习、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培训方法方式是实施大教育大培训的关键环节。只有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深化培训方法方式的改革,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切实增强培训的前导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才能构建起大培训的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当前在培训模式上,重点推行一是建立教学基地,实施现场教学、二是推行异地教学国内高校、培训机构和上级党校,建立培训基地,推行异地教学。异地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能使学员增长知识,开阔了眼界,很受参训学员的好评。三是推行网上教学。在培训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泛开展网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