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思维型阅读教学精选(九篇)

思维型阅读教学

第1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一、传统阅读教学之我见。

课堂教学是语文基本功的主要训练场。阅读教学课时最多。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最要紧的和第一位的是加大阅读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有不少教育专家都认为:“目前,高效率的语文课很少。”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就应对传统阅读教学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便破除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努力改革阅读教学。

传统阅读教学是从50年代起就在前苏的教育学家凯洛夫和叶希波夫的教育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就接受了“组(组织教学)一复(复习旧知)一新(传授新知)一巩固(巩固练习)”这一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中,“传授新知”是中心环节,教师要讲深讲透,字词句段篇要面面俱到,“组织教学”和“复习旧知”也为这一环节做准备,“巩固练习”即让生作业,巩固掌握所学的新知。我认为,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用了几十年,因它是经过多年来众多语文教师、专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有大量的专著和教材问世,曾推动了我国的语文教学。它具备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科的性质和文章的价值,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讲读、理解,重视复习旧知,巩固新知,低、中、高各年级的学生可在规定的时间里掌握该学科的知识。教法简单,易操作,也实用于应试教育。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指出:“传统教学设计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的确如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也是深有感触和教训的。我也和不少教师一样发现了传统阅读教学的主要弊端是“以教师为中心”。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针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出现了“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等多种阅读教学模式,力图改变教师“一言堂”或者“一问一答”的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式。我也感到这些教学模式好的方面是能注重学生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起了一定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习惯。但是,由于学生有差异,加上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完教材,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应付考试,所以,在课堂上无法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不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有关活动,往往是少数优生得到活动机会多,而大多数学生只是陪衬,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群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这此教学模式仍然有传统教学的新弊端。因此,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必须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充分认识传统阅读教学的利与弊,破除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重优尘而厌差生;重应试而轻实践、轻素质培养的片面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把授知育能育德益身益心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二、小语“四结合”教学之我见。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临21世纪世界上各种挑战的严峻性,中华民族能否跻身于世界前列?改革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现代化,塑造新一代创造型人才是全民族、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重大课题。教育现代化其中包括教育设施现代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正逐步进入了学校。有了现代化的设施,就必须更新教育手段,因此,我们的观念必须要从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大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小语“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是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于1994年批准立项的重点科研项目。它是以现代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全新的试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是教学设施与手段的变革,还是教育思想和理论、教材观念与形式、教学结构与方法的彻底变革。它的具体任务是探索“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便改革与优化传统的教学。它的主要目标是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创造型、会思考、会动手”的优秀人才。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家面鲁姆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小语“四结合”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实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提出的使学生得到的“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通过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参与机会,为学生提供建构新知识的材料途径。把教师、学生、媒体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异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全面、全体、个性三个发展。小语“四结合”最初“是识字、查字、编码、打字”,接着改为:“识字教学、编码打字、阅读理解、作文训练”,后来又改为:“词语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现在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四结合”的提法更新为:“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基于此,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绝对不行的,必须要建构符合“四结合”内涵的,充分体现双主作用的新型模式。

三、建构新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建构“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训练场,辐射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操等素质教育都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获得。传统的阅读教学既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忽略了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四结合”阅读教学,由于有建构主义学理论的指导和多媒体计算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在阅读教学中构建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知心理告诉我们,人们对知识和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以直观感觉开始的,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明星。他们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容易感兴趣。因为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为此,“四结合”教学就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设计上,重点抓住三条:

(1)注重学习情景创设。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为内容;与优化教学方法相结合;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与陶冶学生情操相协调。

(2)允许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四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完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中,十分注重“议论评议”、“发散思维”、“迁移联想”三个环节,通过效果反馈的回授心理效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确认。

2、什么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就小学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等等。儿童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小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3、在“四结合”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2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思维能力

大学英语课作为一门公共课程,主要包含阅读课和听力课,阅读课所占的课时最多,是教师和学生最重视的一门公共课。作为一线教师,在观察及亲身体会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表露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适应。学生对阅读课的认识还处于一种为了记忆单词、学习语言知识点和应付考试的层面,对阅读的本质处于比较盲目的状态,习惯于逐字逐句阅读,一看到生词就紧张。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较弱,特别是对文本信息的深层含义挖掘能力欠缺,思维不够开拓,分析能力欠缺。笔者认为,要真正达到阅读课“阅读”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问题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工具,提问是课堂上英语教师常用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在常规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和理解,对文本语言进行感知和运用,并对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情感态度和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开展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此,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演示、评价的课堂教学技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存在一些不良倾向,难以将学生的主体思维与自我意识融入到整个阅读过程中,难以实现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拓展内涵,发展思维的目的。针对这些不良的倾向,英语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一、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类型

在常规阅读教学中,教师会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处理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信息,拓展文本内涵,发展深层思维。按照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展示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阅读的初始阶段,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识记和理解而设计的问题。提问的内容涉及文本中的词句、细节理解或篇章结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快速查找文本便能回答。教师预先知道学生作答的内容,学生作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文本信息,这类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取文本的事实信息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拓展文本内涵,教师针对文本特征、写作特点、写作意图或文本中其他有价值的可以生发的关键点进行提问。这类问题一般在文本中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评估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处理的最后阶段,在学生准确获知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之后,教师通常需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话题、内容、作者观点等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通过与自身原有认知和看法相比对,学生能够思辨地看待文本内容或作者观点,增加并丰富对文本话题的熟悉程度,形成并完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成为一个有判断力的读者。这类问题从文本中基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以文本为基点,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结合逻辑和情感得出综合性的评价和结论。这类问题一般可以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独立看法的机会,因此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深层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展示型、参阅型和评估型问题在表现形式和认知层次上表现出各自固有的特性,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起着不同的作用。

二、问题设计存在的不良倾向

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探寻不同问题之间合适的比例以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的类型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学进程等多种因素确定。问题的品质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助直接的影响。合理有效的问题设置能激发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存在以下一些不合理之处:

(一) 缺乏层次的问题设置

以上外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 2 Text A为例。这篇文章的题目是All the Cabbie Had Was a Letter,课堂上教师前后共设计了10个问题:Question 1:What was the Cab driver doing when the author wanted to take the taxi?Question 2:Did the cab driver have a cold?Question 3:Who did the author think write the letter to the cab driver? Question 4:Whom did the driver talk about with the author?Question 5:How long had the driver and Ed been friends?Question 6:What did the driver and Ed use to do when they were kids?Question 7:How often did they see each other over the past 25 or 30 years?Why? Question 8:What had happened to Ed by the time the story took place?Question 9:What did the author mean by saying the first sentence in the letter reminded him of himself?Question 10:What do you think the story want to tell us?

分析所设置的10个问题,可以发现:展示型问题共8题(Question 1――Question 8);参阅型问题1题 (Question 9);评估型问题1题 (Question 10)。其中展示型问题占的比例最大,并且可以发现这些问题之间没有一定的逻辑联系,感觉比较杂乱、松散,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也不到位,所以感觉教师像在“肢解课文,零敲碎打”。参阅型问题的设计明显不够,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推理和反思,学生只了解了一些支离破碎的事实细节,最后的评估型问题的设计没有明确的讨论角度,过于空洞。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多考虑问题的科学性、层次性,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要设计表层查寻和理解的问题,更要关注深层次分析、推断、评价的问题,增加学生与文本的接触机会,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深入加工和处理,提升课堂提问思维含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二) 设问未能凸显整体的核心主线

阅读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拓展内涵、发展思维的一个连续进展的过程,问题设计一定要凸显整节阅读课的核心主线。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基于文本的细节、语言点、内容结构等层面的设问,未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脉络”,并循着脉络发展设计问题。有些教师能够顾及段落主题,或关注到主体段落之间的适度联系,但对整个篇章的行文逻辑或发展脉络往往把握不准,或者缺失整体上的把握,设计的问题相对孤立,缺乏彼此之间的联系,没有能够统领整节阅读课的教学思路,核心主线模糊不清,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缺乏整体性,难以达成阅读效果。

以上外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 4 Text A 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为例。教师首先对美国梦做了简单的介绍后,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设计了以下的问题:Q1: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Q2:Where did Tony come from?Q 3:How did Mr.Crawford get to know Tony?Q 4:Why did Mr.Crawford feel unhappy after he talked with Tony?Q5:What happened over the next few days?... Q8:What was Tony’s lifelong dream?Q9:How did he make his dream come true?Q10:What is the common point between Tony and the greatest American industrialists?教师看似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将文体的整体信息梳理了一遍,但是学生的记忆中都是关于Tony的零碎信息,对于故事的背景,Tony的所作所为背后的原因,Tony和Mr.Crawford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话等没有清楚地揭示。

(三)设问未能明确表达设计意图

评价问题有效性的标准之一就是问题的设计意图和表达指向,学生看到问题应该清楚地知道思考的角度、回答的方式和评价的标准。明确的问题指向可以促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信息梳理更加细致、思维活动更加缜密、语言表达更加精准,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内容更能准确预估,以便能做出更为得体的评价和灵活的调控。但是,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不乏听到这样的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tory?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is text?学生一般难以快速准确获知此类太过开放的问题设计意图和表达指向,虽可以随便作答,但答案往往流于松散细碎,思维不够缜密;学生的语言输出随意放任,在学生展示答案或思维时,教师不断追加要求,层层发难,造成学生表达思维受阻,徒增学习的挫败感。

上外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Unit 2 Text A A Life Full of Riches 是有关生活价值观的文章。作者没有贵重的财物,在物质生活上是一个不富有的人,但他在其他许多方面却是富有的。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Q1:Is the writer poor in terms of material possessions?Give facts to support your idea. Q2:Does the writer feel poor?Why or why not?Q3:What life can be called rich life? 对于前面两个问题,学生能够根据文本内容马上应答。当教师问到第三个问题是,学生有点茫然,不知如何应答,因为他们不清楚这个问题的设问指向,该往哪个方向思考。教师设问的目的很明显,是想引导学生明白富裕的生活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富裕,还指精神上的富足,但中间缺少铺垫,学生不知从哪个方面回答。

三、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

为了避免问题设置的不良倾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从一定的思维角度出发。问题设计的思维视角受教师知识储备、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设计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

(一) 展示型问题设计凸显文本主线

展示型问题是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设计的主要问题类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对文章进行宏观把握,在具体分析文本各部分时,把文字内容灵活转换成另一种表现形式,拓宽文本信息转换的角度,增加文本信息转换的维度,提高思维含量。在上外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 4 Text A 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这篇课文中,Tony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教师在梳理文本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Q1:The life story of Tony is made up of several events, which helped Tony fulfill his dream.What are the main events?通过这一问题,学生可以梳理出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顺着这个框架对文本信息作进一步的梳理:Q2:How did Tony’s life change and why did it change that way?Try to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to support your idea. 通过搭建一定的支架,帮助学生梳理总结Tony的内在品质,文本脉络一目了然。

(二)参阅型问题设计拓展文本内涵

参阅型问题是教师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拓展文本内涵而设计的主要问题类型。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题材和体裁的文本,都是作者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表现形式。作者会遵循一定的标准来选择材料,运用一定的技巧来组织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来发展段落,形成篇章,表达观点。所有这些通常都是内隐的,学生需要作深入探究和思考,才能达成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熟悉文本特征,提高文本理解能力。因此,学生在获取基本信息之后,教师需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挖掘内隐于文字背后的信息,并且要让学生引用文中事实加以佐证。

(三)评估型问题设计培养深层思维

在准确理解文本的事实信息和深层内涵之后,一个有判断力的读者不会全盘接受文本所呈现的事实和特征,他能结合自己原有的认知对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和评价。他可能对文本的语言及表达方式表示赞赏,也可能对文本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提出质疑。他不但能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而且能够在认真思考文本中或别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后,愿意修正或改变自己就某一问题的看法,不断发展思维,完善心智。教师在设计此类问题时要注意提问时机,做好铺垫,常见的设问方式有:Do you agree with the writer’s opinions?Why or why not?What (content/sentence/expression/idea) impresses you most?Why?Can you provide some more strong reasons/examples/evidences to support the writer’s conclusion?If you were ..., what would you do?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阅读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阅读和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赋予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的权利和时间。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应以足够的耐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维的时间,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得到鼓励,得到激发。

参考文献:

[1]Bloom,S.,D. Engelhart,J. Frost,H.Hill & R.Krathwohl.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handbook I,Cognitive domain[M]. New York:David Mckay,1956.

[2]Flynn,L.L. Developing critical reading skills through cooperative problem solving[J]. Reading Teacher,1998(67/6).

[3]刘伟,郭海云.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实验研究[J].外语界,2006 (3).

[4]王小青.培养文体意识 体会语言内涵[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第3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1.创设理解感悟任务,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养成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以此来促进他们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写作意图和写作主旨等内容有一定的理解感知,以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文章信息,以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这种理解感悟应该是对语言阅读素材的一种理性深化和思考。对此,我们不妨作出如下的尝试:首先,注重学生自主阅读方法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阅读方式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整体阅读和理解感知。其次,允许学生有自主阅读和思考探究方法的选择,让学生在彼此多元化的学习方法选择中加深多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自觉性,要求学生根据各种阅读素材,选用适合的思考探究方法。

我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下同)模块七Unit 2 “Fit for Life”的“Reading:Two life-saving medicines”教学过程中,就阅读学习任务的创设,作了如下的安排:(1)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运用文本词汇概括文章表达大意,即让学生明白:本文写了什么?(2)要求学生思考:①What’s the character of the two medicines in the article?②Why do the people think the two medicines so important?(3)要求学生再根据上述思考题,进行表达运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2.围绕阅读探究任务,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而阅读探究过程则是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理性思维升华。在教学中,注重阅读任务探究的过程,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激活他们的阅读学习思维;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表达内容设计好问题探究,鼓励学生在运用多元化的思考方法下参与文本阅读学习,尤其是发挥好团体学习的作用,运用好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化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掌握大意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与同桌进行讨论、小组学习探究、交流争鸣,以培养他们正确的阅读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

我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Unit 4 “Public Transport”的“Reading:The first underground in the world”教学中,围绕阅读探究任务,运用了如下措施进行教学:(1)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完成“Reading A”中的思考探究题目,让学生知其然;(2)建议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思考:Why did people make the underground?(3)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合作探究,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呈现思考探究思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注重阅读延伸任务,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

阅读后的延伸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升华。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后定有一定的学习感悟。这对积累知识和提高技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认为,注重阅读延伸任务,应该在注重丰富学生学习思维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的机会。

第4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一、文学型思维阅读的特点

阅读是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有效渠道。名著阅读则是集中代表了某个时期某种文化历史的精华。英语文学名著阅读为高中生建立了了解英国历史、文化、风俗、社会的桥梁,并且文学名著经过岁月的打磨,其中的词句值得品味及学习。英语文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积累词汇、研习语法,对于高中英语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英语阅读中,逻辑思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复杂的语法、陌生的词汇都是学生阅读的障碍。文学名著的书写蕴含着逻辑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核心素养。英语文学名著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独具特色的风格、精致诙谐的语言吸引着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英语文学名著,可以使学生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拓展思维、开阔眼界、增加阅历的同时,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英语文学阅读学习的首要任务是了解文本,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情感。陌生词汇是阅读的一大障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词构词法猜测词义,帮助文本的理解,并且注意平时阅读的词汇积累。建立批判性的阅读思维。阅读是思维延伸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文本与作者实现沟通。作者的思维意识、观点态度蕴含在作品中,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建立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拥有自己的观点态度,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批判性的阅读思维。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想象思维。英语阅读仅仅靠课堂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宜的英语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并且注重读写结合,让学生模仿写一些小的片段或者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激励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推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者推荐学生阅读类似的文学作品,亦或是在阅读完篇章节选推荐学生阅读原著。

二、高中英语文学阅读的构架

鼓励创新,建立思维认知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持有不同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建立及发展,鼓励学生创新,积极拓展思维空间,建立有效的思维认知体系。关注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是跟随文学作品思维的过程,不断完善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学生为本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思维型英语文学阅读也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揣摩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思维,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在课堂中引用不同风格、题材的文学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储备。培养阅读习惯,制定阅读计划,增加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课堂知识为英语阅读打开大门,而良好的阅读计划、阅读习惯才是通向阅读的道路。教师应设置有针对性、个体化的阅读计划,使得阅读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到英语阅读中来。可以定期举办阅读竞赛活动,以督促学生坚持阅读。英语阅读课堂设计渗透文化与文学英语文学阅读的精髓在于品味异域文化,拓展视野,增加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注重文化的渗透,不应单纯专注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英语语法、词句的学习,还应该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运用提问引导批判性阅读

以问题促思考是老师们在课堂上习惯使用的教学方式,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反映了老师的专业技能和教育艺术。为了引导高中生进行英语批判性阅读,老师需要精心地围绕着阅读材料的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M行推理归纳,开展批判性的阅读。课堂讨论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呈现不同的观点想法,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探讨。老师在组织高中生进行英语阅读训练时,也需要借助课堂讨论的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相互刺激,展开探究和分析,从而以批判的方式完成英语阅读任务。在高中英语阅读学习时,老师需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进行及时的回顾反思,提出质疑,进而分析现有观点认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促成学生的批判性英语阅读学习。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这一单元的阅读内容进行了再思考,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也进行了反思,重新建构了自己的知识和素质结构,对于“友情”的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强化了批判性阅读的效果。开展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能够促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大胆的尝试,借助启发性的问题、讨论中的思维碰撞、反思中的深度分析,让学生在独立的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开启批判性思维之门,从而可以拓展英语阅读的深度,让英语阅读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第5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模式是将学生们的阅读思维与英语阅读材料相融合的新型教学策略,而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差强人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无法达到新课程教学标准,英语教师虽然有阅读教学创新意识,但是往往不能准确发挥教学对接作用,导致学生们的阅读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引导和发散。因此,笔者将从思维导图模式出发并结合初中英语阅读文本材料,探讨如何有效运用思维导图模式,切实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一、思维导图模式概况

思维导图模式是20世纪末期西方语言学家从人类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变换角度出发而提出的新型阅读教学策略,它能够使得英语阅读课堂更加发散学生们的阅读思维,使其能够在既定思维基础上拓宽思维视野。思维导图实质上是一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图片式教学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固定课堂教学时间内发挥出阅读思维的最大学习价值,使得学生们能够把握更多阅读材料信息。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其能否在面对各种题材阅读材料时成功导人阅读思维,理解文章内容本质。由此可见,思维导图模式是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二、思维导图材料准备

初中英语教师要想让思维导图模式在英语阅读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学作用,体现其教学价值就必须让学生们能够拥有相应的思维发散材料,教师们必须着重于课前准备环节,为阅读课堂提供更大的思维实践与发散空间。笔者认为思维导图英语阅读课堂的材料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1.思维引导工具

初中英语思维导图阅读课堂的教学工具应当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等特征,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们特定的思维冲击,让学生们充分激发思维。比如,在初中英语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2的reading教学过程中,我就此篇文章的主题“clean up the city parks”给学生们准备了如下思维发散工具:城市公园图片、清扫工具卡纸等等,让学生们在图片和卡纸的基础上快速调动阅读思维,融入阅读材料氛围中。

2.文章线索准备

对于初中生而言,其长期处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思维应变能力较弱,对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往往不太适应。因此,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必须做好文章线索准备,引导学生们去发现文章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和关键中心思想,以此教会他们制作思维导图,快速把握文章大意。比如,在初中英语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3之reading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去寻找文章中的关键词,譬如:“clean、room、bookcase”等等,让学生们从关键词出发进行导图连接,并在每两个关键词的连线上记录下段落中心思想,以此描绘出完整的思维导图框架,接着在思维导图框架的基础上再次阅读文章,进行线索重排,提炼出文章主旨。

三、阅读思维导图实践

1.教师宏观设计。引导学生思考

初中生往往不具备构造完整阅读思维导图的能力,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必须发挥出自身教学作用,在阅读课堂上带领学生们进行通读,使其对文章形成宏观认知,接着利用自己的文章宏观把控能力来进行思维导图设计,让学生们在教师的设计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步推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段落结构探究,践行下一环节思维导图设计。比如,在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 1《how can webe good learners?》的教学过程中,我就reading的几个段落进行了思维导图的宏观设计,从learners的定义、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三方面分别用思维导图阐述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逻辑内容。接着再让学生们从宏观思维导图中学习构造方法,进行微观思维导图的设计,充分锻炼他们的思维应变能力。

2.开展合作模式,组织学生整体设计思维导图

第6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思维极缺逻辑性和求证性,忽视思维工具的运用,创造性思维更是无从谈起。在阅读中表现在对文本的观点解读单一,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举步维艰。这源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迷失和教学模式的僵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字词句篇的知识性、技巧性,过于强调教材、教师的权威,忽略了学生对文本解读、自主建构的可能性。

然而新课改浪潮下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形势下,一些语文阅读教学矫枉过正,结果滑向了 “僵化”的对立面――思维的“泛化”,导致批判性思维缺失,这一点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它强调从实践和具体分析中产生知识和能力,反对空洞、单调、抽象的思想和讨论方式。有些教师把阅读课上成是教师的演讲课或是学生的“自由交谈课”,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信口开河,无的放失,这种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的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就是对文本的误读,也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文本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有可能出现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这种现象,貌似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实则使批判性思维走入误区,不利于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学习型社会,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必备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与区分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新时代的适应性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质疑,学生形成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辩证剖析问题。

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而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其中包括学生的人格发展、心理变化和精神塑造。学会批判与创新的过程,也是每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或者说是自我超越的过程。批判性思维除了提问、讨论、探究之外,还有追求知识、建构价值并进行评价的积极建构过程,最终从根本上铸造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倾向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与理性精神。知识随着时间流逝可能被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同时又能积极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三、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

1、遵循教学原则实施批判性思维训练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批判性思维训练中应遵循三大原则,分别是:可控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语文教师对整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课堂气氛有一种熟练的掌握和控制,使思维的培育自始至终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之下而进行。此外,不能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简单的反弹琵琶或标新立异。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超越习惯性的认识模式,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经验,超越自我,鼓励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敏感的捕捉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也不只是局限于课堂学习上,而要把这种思维品质应用于实际生活和问题处理上,这样才发挥了这种思维品质的最大意义。

2、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在认知水平基础上的不断自我完善、学习和自我提高,在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就会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观念转变上,需纠正阅读取向的偏失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内容选择上需选好切入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辨析、想象、比较等具体的方法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然而,无论哪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应该偏离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承认,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尊重,学习动机才能被激发。

3、重塑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

根据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等人对目标的分类法,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三个层面。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感悟和思考。指导学生不轻易地接受任何成见,养成把每一个结论都看作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的习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指导学生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还要跳出阅读材料之外对阅读材料各方面,运用学生自己的眼光进行冷静思考与鉴赏,发表独立见解,尤其是带有批判、创造性的建立自己的独特感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实现“阅读期待”,真正地提高阅读素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进而批判地阅读人生和社会,追求更加自由、独立的思想境界。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具备了一定批判性思维能力后,对文本具备了批判鉴赏能力,就能在阅读中做出正确评价,进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第7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群文阅读;问题;策略

一、群文阅读在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随着我国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进步,新课改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创新思维是未来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语文教学主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强化训练,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更加`活,不局限于课本,但又基于课本。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群文阅读的阅读方式和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语文阅读当中,逐渐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阅读中寻求提升语文素质的信念,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群文阅读将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应试成绩,不关心其后期学习能力的陈旧教育方式完全替换,不是为了成绩而阅读,是为了形成生活技能而阅读;不是机械地阅读课文文字,而是从阅读中学习知识点,形成快速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为在日常交际中的交流沟通储备良好的技能。

二、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群文阅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陆续展开,但处于新教学模式的初期,老师对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教学方式还不成熟,致使学生展开的群文阅读方式是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好多学生阅读效率较低,不会带着问题阅读,而是机械式地阅读后再思考问题,增加了阅读工作量,在阅读期间就是漫无目的地去阅读,没有针对性,往往在阅读后还是一头雾水,没有从实质上理解文章大意,造成了阅读困惑。文章思维的把控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阅读兴趣培养开始,由浅入深,逐渐形成有目的、有思维、有问题的阅读模式,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可想而知,教师应将问题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对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阅读思维结构当中。在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通过对文章大意的分析,将文章分为几个大块来逐一分析文章寓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规范性太强,反而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文章整体寓意把控较为单一,没能充分理解文章表达的含义和美感。

三、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展开策略

群文阅读既可以使学生的阅读速率大大提升,又可以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质,在实际沟通交际中应用比较多,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信心,在丰富的书籍文章中获取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后期的阅读工作中快速掌握文章大意,以创新和新颖角度理解消化文章。

1.有针对性的群文阅读

阅读是联系实际的,我们要基于课本,选择适合放在一起展开共同阅读的若干文章,选文时要有针对性,要挑选有助于加强对教材中课文理解的文章,选择类型不符的文章往往会使群文阅读的整体效果不佳,降低阅读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一再强调选文的合理性,教师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群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基础,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目的,结合学生的心理和兴趣,选择有内在联系的课外文章,完成群文阅读教学计划。文章虽属一个类型,但作者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式和遣词造句、举例素材都不尽相同,所以学生要从大量相关文章的阅读中找出不同,发现形式各异的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学习对同一主题不同角度的表达。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技巧,对今后的语文学有裨益,体现出群文阅读的优越性。

2.综合不同类型的文章,发挥群文阅读优势

在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群文阅读技巧和能力之后,教师就不需要单纯将文章类型推介给学生,而是要将所选文章的结构形式、表达顺序科学组织,针对学生的阅读顺序给出合理安排,方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对快速把握内在思想隐含较深的文章中作者的思路意义重大。教师可以把目标的阅读文章各自表达方式和思路主题科学组织起来,细致排序,综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逐步强化学生的阅读分辨能力和思维整合能力。

3.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阅读的目的是为学生理解文章所述,感受作者写作意境,站在作者的角度感受文字的魅力。在阅读后再去考虑文章大意往往会事倍功半,人的阅读紧张度随着文章的长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尤其在阅读量较大的文章中,将问题带入阅读当中,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思维较紧张的状态,在阅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理解、思考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阅读效率,使群文阅读的优势真正地发挥出来,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思维。

第8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初中语文的教学和学习基本上还是离不开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从阅读能力的提升层面上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值得考虑的元素。如果你的阅读水平经常处于一个稳定的位置,没有创新技巧,那样成绩就不会有好的提高,努力学习的结果只能是徒劳的稳定成绩和辛酸的汗水。

如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技巧,这是很多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寻求的教学妙招。阅读的分类很多,但是规律都是一样的,如果掌握了技巧,很快的就能找到突破题型的关键点。例如开放性阅读,这类阅读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内容和生活中的实事结合起来,发散思维想象,把阅读与创新的意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解答模式,往往这类阅读题型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符合主旨意思就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在阅读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参照以下几点进行解答,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创新解答技巧,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

第一,在题型中如果让学生谈看法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发散思维,创新的回答自己的看法。这在平时教师的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在遇到这种问题时能够很快的作答。

第二,发挥想象,补充文章的残句。这种题型更是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好题型,平时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也要贯穿这种创新题型解答思路,让他们遇到这种题型时有这样的意识。

除了阅读能力中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之外,在写作的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提升写作的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是我们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首先,教会学生模仿;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吕叔湘先生对这一点说得更形象:“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些知名作家前辈的经验之享见证了模仿的作用,它也是创新的起源。

其次,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创新写作的环境;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不能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而是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挥的创新环境,比如让学生看一部电影或者听一段音乐,好的写作环境和好的灵感提示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瞬间迸发。其实生活是一种最好的写作环境,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得到灵感,从客观的事物中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元素,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写作中很好的体现,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的答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意识,因为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元素,只有全面的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的教学技巧就能很好的让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苗子。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涉及到平时的学习技巧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创新能力离不开想象,所以在创新之前先练习好想象,拥有好的想象力才可以有好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因为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个“杂家”,要让学生平时多学习一些课外知识,例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这些“杂乱”的学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更能为以后的全方位发展铺好坚实的路基。

第9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摘要: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阅读课导入内容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设计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提高英语阅读课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导入;英语阅读教学;重要性;内容;分析;设计

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历来各阶段英语教学都非常重视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英语学科应当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兼顾听、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但是,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有效地设计英语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作为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的一种尝试。

一、英语阅读课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犹如歌剧的序曲。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精彩的序曲决定了歌剧的成功。导入要求教师能迅速地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进入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并加深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一堂课要获得成功,必须从导入开始。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英语阅读课的导入阶段也是同样道理,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要通过导入,运用各种活动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从而在阅读时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影响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激活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大大提高阅读理解与阅读技巧。

二、英语阅读课导入内容的分析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娴熟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课件,尤其是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愉快情感、兴趣和求知欲。不仅导入的形式绚烂多彩,导入的方法也多得不计奇数,如趣味性表现法、提问法、介绍背景法、卡通导入法等。上导入课的课堂也往往是场面最热闹的,被视为是最能展现师生语言技能的场合,也常常被教师用来做教学公开课或展示课。

阅读课导入内容应该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

(一) 语言知识的导入

在外语阅读中,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之间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如Williams(1986)认为,语言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Alderson(1984)认为,成功运用阅读技巧和方法必须具有最低限度的语言能力。所以,语言知识是阅读课导入阶段的必备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预测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会对其理解造成障碍的词汇或表达,进而在导入时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当然,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并不是解释所有的生词,而仅仅是针对可能会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例如,Unit 6“Stunts in Movies”这篇文章在导入时至少要向学生解释stunt(“特技”)和martial arts(“武术”)这两个单词的意思,否则学生可能无法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

(二)背景知识的导入

文章的意义不仅存在于文字表面上,读者的背景知识也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知识和文章背景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活动来激活学生为了读懂文章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三) 语篇篇章结构的导入

读者对语篇篇章结构相关知识的了解也会影响阅读理解。Carrel和Connor在1991年进行了一项针对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阅读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文章结构的相关背景知识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单句的理解能力较强,对文章整体理解能力较弱,可见让学生了解英语语篇基本结构,包括语篇组织模式和语篇思维模式,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语言学家们认为英语中常见的语篇组织模式是“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一般-特殊模式”(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主张-反应模式”(Claim-Response Pattern)、“机会-获取模式”(Opportunity-Taking Pattern)和“提问-回答模式”(Question-Answer Pattern)。英语语篇思维模式是英语族人思想表达或语篇生成方面约定俗成的抽象结构模型。根据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理论,读者一旦借助于语篇标志词,认出篇章的语篇思维模式,就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Sotiriou把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归纳为七种:原因结果型(Pattern of Cause-Effect),该语篇思维模式的常见语篇标志词有as a result、thus、because、therefore、hence等;定义型(Pattern of Definition);事件顺序型(Pattern of Sequence of Events),其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first、second、and so on、last、now、later、before、next等;空间地理型(Spatial Geographic Pattern),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south、north、across、up、above、below、inward等;主题例证型(Pattern of Thesis-Example),也称为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for example、especially、namely、for one thing、for another、such as、in fact等;比较对照型(Pattern of Comparison-Contrast),用于说明相同点的语篇标志词有as、like、exactly like、simila等,用于说明不同点的语篇标志词有but、in contrast、while、different from等;描写型(Pattern of Description)。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加强语篇分析的内容,培养语篇意识,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总体结构来理解课文,突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重视语篇承接语、句子交际功能的标识词以及代词的指代和照应等。

三 、英语阅读课导入内容的设计研究

第一,阅读课的导入部分不宜占用过长的上课时间。毕竟导入环节只是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为阅读文章做准备,占用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降低阅读课效率。

第二,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二者是可以有机结合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想一些可能会出现在文章中的词汇,这个活动既可以解决词汇问题,也能激发学生已有的、关于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

第三,在设计导入部分的背景知识时,要认识到其原则是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并非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每个人对他所读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了解,如果他们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信息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背景知识也可能妨碍阅读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必须纠正他们错误的背景信息。

四、结束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得当的课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高课堂效率。英语阅读课中的导入环节,除了要形式多样外,更要重视导入的内容,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来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章,提高阅读课效率。

参考文献:

[1]佟敏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