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质量的概念范文

生活质量的概念精选(九篇)

生活质量的概念

第1篇:生活质量的概念范文

一、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人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再如,讲“数轴”的概念时,教师可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秤杆具有三个要素: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明确的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讲清它们的来源,既会让学生感到不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一般说来,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①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用分数。②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记作+3℃,零下3度,记作-3℃,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③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④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三、深入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②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如。“一般地,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这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式子(a≥0)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a≥0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又如,讲授函数概念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函数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①“存在某个变化过程”――说明变量的存在性;②“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v”――说明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③“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说明变量x的取值是有范围限制的,即允许值范围;④“v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四、通过变式突出比较、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第2篇:生活质量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基本概念教学

一、用数学手段(集合、代数式等)处理化学概念,帮助学生澄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化学概念往往都是“成群结队”出现,而且众多概念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澄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基本概念教与学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表示知识范围的大小的同一知识系列概念,可启发学生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对应的数学手段——集合加以表示。如: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化合物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就可以用集合的定义表示成:

对那些从定量角度反映概念内涵,而仍以文字形式给出的概念可让学生通过对概念认真分析,弄清各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用代数式的形式把概念“翻译”出来。例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

再指导学生通过练习的形式对概念加以巩固,在实际计算中体验相对原子质量的真正含义。如果学生只注意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数值大于等于一。

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 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 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

实践证明,用数学手段(集合、代数式等)处理化学概念,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和澄清概念相互关系的难度。同时对学生掌握和应用概念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实验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

概念教学往往强调的语言较多,绕来绕去,让学生感到化学很难学。为避免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学生就会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自然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

三、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相关概念的本质

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运用造成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对概念的本质掌握不牢、理解不准,特别是对一些本质属性相似的概念更是如此。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通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要点和特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活动。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再如分子和原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辨析,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印象,从而理解概念。

四、通过反面论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对于“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这一概念,反过来问“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吗?”学生容易看出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如铁是纯净物,但是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纯净物,但是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再如,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理解为同种元素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氧元素里的16O、17O、18O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8);氯元素里的氯原子与氯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7)。但是反过来问“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吗?”如钠离子与铵根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们不是同种元素。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对所学概念反复认识,以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五、通过练习巩固,灵活应用概念

对难理解的概念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练习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概念。事实证明,一道好的、典型的习题,不但能起到检验被试者是否准确记忆和理解概念的作用,还能提供从多方面深入认识概念的机会,甚至还能起到深化和发展概念的作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出来的质量较高、对应性较强的习题,经过练习之后,会把学生认识概念的水平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六、抓住概念的关键词,灵活记忆

第3篇:生活质量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85

众所周知,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呢?鉴于此,笔者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撰写此文,仅供参考。

一、高中物理概念的特点

1. 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一个概念的建立,常常需要在观察和分析等一系列事实或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进而判断哪些因素是相关因素,从而抓住共同的本质特征。对于所做出的判断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在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还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推理。因此,可以说,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 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物理概念除了具有反映物体的物理性质(即定性概念),如机械运动、干涉、衍射等;许多物理概念还能反映物体性质改变的变化量,也就是说,它还具有质的规定性,这些概念被称作定量性物理量,如速度、温度、质量、电流强度、电场强度等。这种能反映物理概念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就是所说的物理量。

二、高中物理概念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

鉴于物理概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物理概念教学程序一般分为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与深化三个阶段:

1. 概念的引入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营造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何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它的作用是什么,这样才能把教学目的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的,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引入概念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这种引入方法易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从生活经验引入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的现代教育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物理概念都包含大量的具体事例,教师在选择具体事例时,为克服经验中形成的不正确观念的干扰,既要选择与概念有明显本质联系的事例,又要选择与日常经验矛盾突出的事例。

(2)通过实验引入概念

从认识论角度来说,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最优化的学习物理的情境。运用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及过程产生必要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这对形成和理解物理概念有积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实验创设学习概念的环境,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上来,并注意观察它的变化及其产生条件,以便从中发现它的本质属性。

2. 概念的形成

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及物理现象和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些都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但学生自己很难从对感性材料的感知中直接形成概念,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进行整理加工,从而区分和辨别出现象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属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把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

(1)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在概念引入后,按照物理学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其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发性探究和研究的认知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不只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新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以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与启发的作用,教师的讲解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注意灵活性、启发性和逻辑性,教师的参与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例如,对“惯性”这一概念的教学,教师在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后,创设出问题情境,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中教师引导的关键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本质属性,而这一本质属性被许多非本质的联系掩盖着,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等。讨论中要设法摒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非本质联系的干扰,这样,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惯性”概念。

(2)给概念下定义

每个物理概念形成后,都需要用简洁的语言把它确切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给概念下定义。对概念下定义要掌握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给概念下定义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在条件成熟时提出概念的定义;二是叙述概念的定义必须确切;三是明确概念定义的局限性。物理概念定义法有以下几种:①直接定义法,即根据物理现象直接下定义,如质量概念。②比值定义法,即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一个比值,如密度、电场强度等概念。③乘积定义法,即物理量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乘积,如功、电功率等概念。④差值定义法,即物理量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差,如电势差、速度改变量等概念。⑤极限思维定义法,即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数学O限表达式,如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等。

(3)讨论概念的物理意义和使用范围

学生只有弄清了物理概念定义式的物理意义和使用范围,才能真正掌握概念。例如,对于欧姆定律R=U/I,学生只有认识到,对于同一导体的电阻R,可由相关的U、I两个物理量的比值计算出电阻R的值,但R本身又不随U、I变化,是一个定值。只有这样,才算学生初步形成了导体的电阻这个概念。

3. 概念的巩固与深化

学生初步形成某个概念后,要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也只有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概念,才能使概念巩固与深化。

根据人的记忆规律,如果把所学概念纳入一个网络,就不容易遗忘,而且在解决问题时也更容易快速检索出所需的概念。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包括概念、分支和层次、概念间的连接线和连接语等部分。制作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图,一般有以下步骤:(1)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罗列出尽可能多的概念;(2)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4)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如何实施

1. 精心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它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这意味着教学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因此,概念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物理教师努力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感知,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能使学生带有情绪体验的教学,根据相关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环境,并根据相关内容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使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2. 积极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众所周知,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一个问题比得出一个问题的结论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就要求V大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不仅仅是自己准备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的成功感,努力使积极思考和大胆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迷信书本、权威,要有怀疑心,要敢于持有不同的意见,要敢于“标新立异”。

3. 重视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科学探究是这门课程的主线,“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物理新课程理念之一。在概念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是建立概念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的关键处、疑难点,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自主探究活动。新教材中有不少科学探究活动,对这些活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概念教学中的自主探索本意不仅在于正确建立某一具体概念,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探索。

第4篇:生活质量的概念范文

下面具体谈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一、注重创设概念教学情境

说起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并不陌生,在很多学科中都用到这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因此,创设概念教学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很难理解物理概念.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物理环境,营造一种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创设概念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类比法、故事引入法、实验法等.

例如,在讲“物质的物理属性”时,这一章属于相对简单的一章,但是包含了很多的物理概念.如,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作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等等.这些概念是学生都背过的,却很少有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些概念.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以“物体的质量”概念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个实验,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并融入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自己得出有关物体质量的相关概念,促使学生理解概念.

二、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

物理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等思维过程建立起来的.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学生只有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深刻地掌握物理概念.学生只有真正地掌握物理概念,才能理解物理知识,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所谓的概念的物理意义就是指引入和建立该物理概念的原因,即它对物理学本身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例如,在讲“声现象”时,涉及很多的概念问题.“声音”是我们熟悉的事物,但是很少有学生去研究它的物理意义,而只是简单地记忆它的概念.面对这种熟悉的事物,教师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解.如,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可以考虑一下,通过电话我们是如何听到对方的声音的?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提问的方法,不仅结合了生活实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讨论后,可能有的学生说,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是通过说话振动产生的;等等.可能学生得出的结论不是很正确,但也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然后引入“声音”概念,因此声音的物理意义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又如,在讲“速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如,在轿车运动快、自行车运动慢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距离的长短,引入“速度”的概念.因此,速度的物理意义就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这种理解物理意义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准确地把握物理概念.

三、活化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在物理教学中,“学以致用”是教学目标之一.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之后,教师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实验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问题不要太难,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尽量找一些典型性、灵活性的概念试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第5篇:生活质量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理解、记忆和应用。下面就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人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再如,讲"数轴"的概念时,教师可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秤杆具有三个要素: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明确的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讲清它们的来源,既会让学生感到不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一般说来,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①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用分数。②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记作+3°,零下3度,记作-3°,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③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④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转贴于

三、深入剖析。

揭示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②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如。"一般地,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这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式子(a≥0)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a≥0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又如,讲授函数概念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函数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①"存在某个变化过程"----说明变量的存在性;②"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v"----说明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③"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说明变量x的取值是有范围限制的,即允许值范围;④"v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四、通过变式。突出比较。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应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可举出如"π与3.14159"为例,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五、注重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6篇:生活质量的概念范文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理解、记忆和应用。下面就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人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再如,讲“数轴”的概念时,教师可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秤杆具有三个要素: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明确的增减方向,这样以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讲清它们的来源,既会让学生感到不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一般说来,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①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用分数。②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记作+3°,零下3度,记作-3°,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③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④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三、深入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②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如。“一般地,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这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式子(a≥0)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a≥0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又如,讲授函数概念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函数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①“存在某个变化过程”——说明变量的存在性;②“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v”——说明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③“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说明变量x的取值是有范围限制的,即允许值范围;④“v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四、通过变式。突出比较。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应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可举出如“π与3.14159”为例,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五、注重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7篇:生活质量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理 概念 教学 方法 探究

如果说物理是座高深的殿堂,那么概念就是建筑这座殿堂的一砖一石;如果说物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机体,那么概念就是构成这个机体的一个个细胞。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物理是从接触这些新鲜概念开始的,学不懂物理也往往是从不能掌握这些陌生概念开始的。因此,如何在学生踏上物理学征途的开始,为他们牢牢地打好概念这块"基石",并通过这块"基石"唤起他们继续攀登的勇气和兴趣。这是每一个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的首要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在教学中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必须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常用办法有:

1、运用实验。例如:学习"大气压"的概念,有经验教师曾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比蛋稍小的玻璃瓶口上,鸡蛋在瓶口上静止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使瓶中空气稀薄,再将那只鸡蛋置于瓶口上,学生们惊疑地看到鸡蛋慢慢地被瓶口吞掉,这样很容易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与物理概念往往存在一种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对学生具体掌握物理概念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源于生活的经验来创设物理环境。

例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知道"体重"的说法,其实,在物理概念中指的是质量,因此,在质量概念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种区别,把测"体重"这一活动引用到课堂教学中。

二、在教学中对概念进行思维加工应用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则尽管教师在作出概念的文字或数字表达时讲得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因此,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进行思维加工。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概念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的缺陷才能暴露出来,以便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完善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学过"密度"这一概念后,可以向学生提问:质量是lkg的钢球,切去500g其密度是否变化?或者有学生回答:质量减少一半,密度也是原来的一半。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密度是否与其质量大小有关系?通过分析,让学生悟出密度没有变化的道理,从而加深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也进行了分析方法的初步训练。

三、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使学生建立概念所经历的抽象思维的过程。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例如:如果学生对力、质量和加速度这几个概念搞不清楚,那就无法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谈不到正确应用了;如果没有对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的理解,也就不能学好电学的一系列知识。

1、使学生懂得物理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首先是要使学生了解建立物理概念所依据的实验事实,这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因为学生了解与概念有关的实验事实的过程,实际上是建立感性认识的过程,亦是对研究对象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过程。其次,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还应注意使学生了解建立概念所经历的抽象思维的过程,这不仅是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物理教学发展职能的重要途径。

2、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这主要包括:①使学生知道该物理概念反映的是哪一类客观事物的哪些本质属性;②它是如何定义的,如果是物理量概念,则其量值是怎样测量和计算的,单位是什么。必须指出的是,构成物理概念内涵的本质属性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若干个。例如,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就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物体在运动;②物体运动的轨迹是圆形的;③速度大小不变,其方向随时间不断改变。正是由于物理概念具有上述特征,因此,在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时,不能把物理概念理解为是某类事物的所有属性。

3、使学生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衡量或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物理概念外延的标准是:①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把握该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条件;②是否能正确了解该概念与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理解或实际运用物理概念时,自觉或不自觉地缩小或无条件地外推概念的外延都将造成错误的结果。

4、使学生学会运用概念。学生运用物理概念的过程,不仅是巩固、深化和活化物理概念的过程,亦是训练学生掌握运用概念的方法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学会运用概念的标准是学生能运用已学的有关概念说明和解释有关物理现象。

在概念教学中应指出,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包括物理概念在内,都有一个过程,都是有阶段性的。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也要注意它的阶段性,不能一开始就讲深讲透,那样,效果会适得其反,真正重要的是应该做到:既要使每个阶段具有十分明确的适度要求,又要使各阶段相互联系,逐渐加深扩展,切不可使之僵化。

第8篇:生活质量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有效性

教师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作图能力、灵活解答问题能力以及探索求异能力等等无一不是以清晰、确定的概念为基础的。这些能力的高低与相应概念明确、理解的深度、广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证明,加强概念教学是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那么在当前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背景下,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高年级概念课的教学呢?

1 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引入概念

情境创设是一节课的眼睛,是可以顾盼生辉的。而数学概念是抽象枯燥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把概念放在一个丰富的,典型的,自然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这样才能站在学生的心理需求上。在每节数学课中,都应极力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概念。如讲轴对称图形时,在本课开始充分利用学生爱玩、好胜的心理特征,以游戏的形式直接导课:“你们愿意和老师比赛折纸飞机吗?”从而调动全班的积极性。接着用自己折的左右翼不对称的飞机和学生折的飞机比赛,让学生大胆猜测谁的飞机会飞得又高又稳,为什么?这时学生凭着生活经验脱口而出:“老师一定会输,因为老师折的飞机左右翼不对称。”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引出了“对称”的概念。这样的情境非常具有亲切感,让学生很快就融入了游戏情境中,自觉主动地去认识事物。

2 大量感知,深入理解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这种过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丰富的感性材料,从各种类型的感知材料中概括抽象出数学概念。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的。如: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认识”,在学生认识了百分数以后,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和作用。然后通过大量的资料,如“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14%;期中考试六一班合格率99.6%,优秀率72.2%;洋快餐的营业额是中式快餐营业额的220%”等,通过这些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深入理解百分数的现实意义。

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百分数的意义,水到渠成。

3 在质疑问难中深化概念理解

概念的有些重要特征,如果仅靠教师的强调或表面的揭示,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质疑,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理解反而会使概念更加完善。“思缘于疑”,人的思维活动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因此,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可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四年级下册“商不变的规律”教学片断。

1、观察发现:学生在通过对一组算式的观察对比后发现被除数与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结果不变。

2、引导学生归纳: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汇报小结后出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3、质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商还不变吗?

4、引导学生再次归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5、试一试,验证规律。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吗?

生举例验证商不变规律。

4 将概念逐步构建成网络,使其系统化

学生总是从具体的孤立的概念开始学起,即使在教学时注意了概念之间的某些联系,也往往是为了学习的新概念的需要。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我们在教学时就一定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种系统化了的认知结构,不仅有利于巩固对概念的理解,也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如: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在教学比的认识之后,让学生通过比、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梳理,沟通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算法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将比、分数、除法进行对比,遵循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更是一个把知识网络构建完整的过程。在学习具体的孤立的概念时,不会很深刻地认识到这些概念的本质,只有从整个知识体系中才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知道它们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5 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情感体验

第9篇:生活质量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 教学 过程模型 障碍 策略

人们认识事物时,把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经分析、比较、综合等作用,概括地、定型地代表一个物体、动作、性质、状况等的抽象的共同观念叫做概念。因此,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的固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化学知识的基本元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基础,也是深刻理解化学原理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容易学习,有些则非常难学,教师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方法进行不同的化学概念教学时,取得的效果相差甚远。如“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学习,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非常难学。化学概念的建立应该具有一般的基本过程,我们试图从化学概念的基本特征和建立概念的心理过程中寻找化学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化学概念,从而促进化学的有效学习。

1 概念学习的特征

概念的学习过程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共同观念”在人的大脑中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全面认识概念及其建立的过程,即概念的特征和概念建立的心理过程。

1.1 概念的特征

1.1.1

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通常是通过下定义的方法来表示的,如“物质的量”的定义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给概念下定义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在一定阶段上的总结。概念不仅对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有质的规定性,有些概念还具有量的规定性。因此,一般来说,概念既可以用文字或语言的形式来表述,有些概念还可以用数学公式予以定量阐述,如“物质的量”又可定义为“n=N/NA”。

外延是指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如“物质的量”的外延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这一本质属性的粒子集体的类型,如分子、原子、离子(或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

1.1.2客观和可测

概念是从客观事物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因此,具有客观性。如“物质的量”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类型的粒子的集体。

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规定性的概念叫物理量。一切物理量都能被测量,用仪器进行直接的测量,用公式进行间接的计算,还可以通过测量其他物理量进行间接的测量。如“物质的量”的测量,可以通过间接测量质量、气体体积等方法进行。

1.1.3抽象和精细

一个概念能够反映出大量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共同属性,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超脱了具体的现象而说明了事物的本质。一个被抽象的概念,还可派生出新的概念,称为概念的多重抽象性。如“物质的量”可派生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等。

客观事物的方方面面的属性,表面上看来有些属性是相似或相近的,但用不同的概念能够把这些属性精确地区分开。例如,“量”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含混概念,人们说“量”的多少,可能是质量、体积、纯度、质量分数等等。然而,概念却能准确地区分它们。

1.1.4发展和变化

概念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的内涵是否正确,外延是否恰当都要用实践来检验,并随着科学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和重构。原子的概念从德谟克里特提出,经历了“实心球模型— 布丁模型—行星模型—卢瑟福模型—分层模型—原子核模型—电子云模型”。由此可见,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应该成为概念学习发展的过程。

1.1.5联系和结构

概念和概念之间虽然可以进行精确的区分,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其主要形式是从属和并列。在从属关系中,下位概念从属于上位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属于上位概念,而氧化反应属于下位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是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学习之后进行的,称为上位学习;反之,在具有上位概念的情况下学习下位概念称为下位学习。并列关系指的是概念与概念间既不产生从属关系,也不产生总括关系,但相互之间具有潜在的联系,如质量与物质的量等。

1.2 概念学习的过程

关于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列宁曾做过这样的概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的途径”。认知心理学认为,形成概念是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概括、推理、提出假设,并将这一假设应用于日后遇到的事例中加以检验。由此可知,概念的形成是以感觉、直觉和表象为基础的,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为主要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因此,可以将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划分为:

1.2.1感知现象

感知是由于环境对感官的刺激引起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认知过程中的感性阶段,概念学习的感知来自于客观环境(对客观事物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环境(教材、图片、模型、录像和实验等)。但要注意的是:人的知觉系统摄取和加工外部环境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应该对刺激进行选择和过滤;同时感知受到人的需要、愿望、兴趣、以往经验(前概念)的影响。

1.2.2思维加工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主要包含抽象和概括两个过程:抽象就是在思想上区别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抽取本质属性;概括则是将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这一过程依赖于各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不同概念的形成,其思维方法不尽相同,最基本的有:①分析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如化学反应、糖类、蛋白质;②抽取物质的某一属性,得出表征物质某种性质的量,如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③用理想化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如理想气体、分子模型、原子模型;④概念的组合及发展,如摩尔质量(质量和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和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此外,还有运用演绎、类比及等效的方法等。

1.2.3形成概念

形成定义是形成概念的认知活动的最高境界,也是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基本依据。

概念的定义方法一般有:①属加种差,如酸性氧化物是在其属概念——氧化物的基础上进行的;②操作定义,如摩尔质量是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比值这一数学操作进行定义的;③外延定义,对于外延边界清楚的集合概念,若能举出他的全部外延,就可以下肯定外延的定义,如不饱和溶液,就是指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溶液。

理解概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①明确引入概念的原因;②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③了解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2.4重构认知

新概念形成后,如果不能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意义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概念没有真正建立。认知结构的重构,主要是使头脑中散乱的现象和事实、概念、理论形成秩序,使头脑中的化学知识得以扩展、更新或重构,这一过程是由同化和顺应使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2 概念学习的障碍

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处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阶段,思维的品质不够健全,使得他们在学习概念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可能形成各种学习障碍。我们认为,中学生概念学习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与概念学习四个心理过程相对应的四个方面:

2.1 感性认识不足

感性材料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感性认识不足是概念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例如,如果没有观察过化学反应,就不能掌握化学变化。用以表征物质特殊性质的概念,如“物质的量”是对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集合体的抽象,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不能找到直接的感性材料,从而导致了学习障碍。

2.2 思维方法不当

概念的学习是在获得足够多的感性材料后,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概念。没有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正确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是概念学习的又一障碍。如果在建立概念过程中不能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比、抽象、概括、推理判断以及理想化等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就很难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形成的概念只能处于浅表的感性层次。

2.3 定势思维影响

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式,当面临现实问题时,我们能不假思索地把它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路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益处是用来处理日常事务和一般性问题,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然而,思维定势的弊端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时,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构想,同时也阻碍了对新知识的吸收。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的:“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学习“物质的量”时,按照汉语习惯,“物质的量”相对于“物质的质”而言,通常理解为“物质(宏观或微观)的多少”,这与科学的含义有很大的差别。

2.4 相关概念干扰

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常常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概念,这是相关概念干扰的表现之一。如物质的量与质量、物质的量与它的单位摩尔、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间的关系是学生概念学习中常见的混淆点。

相关概念干扰的表现之二是前概念的干扰。学习科学概念前,学生已经从日常生活或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与概念有关的感性经验,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其中有些是片面的、错误的,从而干扰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3 教学模型的构建

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说,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以文字或其它符号表征的意义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的观念(包括表象、概念或命题)相联系并发生相互作用后,转化为个体的意义的过程,即知识掌握过程是材料的逻辑意义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个体心理意义的过程。结合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从更普遍的意义上构建化学概念教学的过程模型:

过程

感性体验

思考探索

导出概念

应用反馈

内容

呈现感性材料

创设教学情境

步步设疑,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总结交流结果

抽取概念本质

应用概念,内化巩固激励评价,转换创新

方式

描述、实验、提问

阅读、音响、课件

质疑、讨论、交流

实验、探究、自学

汇报、总结、整合

重组、提炼、讲述

模仿、练习、讨论

反馈、评价、反思

作用

概念学习的前提

概念学习的关键

概念学习的中心

概念学习的深化

根据上表,在具体实施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演变成更多、更具体的教学程序。

3.1“摩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活动内容

感性体验

感知现象

以曹冲称象为背景,引出巨大、微小物体的称量思想。

思考探索

思维加工

以数学运算为内容,体验阿伏加德罗常数,探索阿伏加德罗常数与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导出概念

形成概念

引出摩尔概念。

应用反馈

重构认知

通过练习,感受概念内涵和外延,总结概念间的关系。

3.2“摩尔质量”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活动内容

感性体验

感知现象

以实物照片为背景,感受1 mol物质。

思考探索

思维加工

以数学运算为内容,探索1 mol物质和物质质量间的关系。

导出概念

形成概念

阐述概念内涵,构建公式、推导单位,分析概念外延。

应用反馈

重构认知

总结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由上述的全新概念“摩尔”和导出概念“摩尔质量”的教学实例中可以反映出,在具体概念的教学中均可以采用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模型进行教学。

4 概念教学的策略

根据上述关于概念建立的心理过程和概念教学的过程模型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与概念教学过程相适应的解决策略。

4.1 形象直观演示,获得感性知识

通过运用生动的直观形象,如观察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图表和模型、计算机模拟动画等,让学生从中了解有关某概念的部分信息,获得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为认知结构中接纳和理解这一概念奠定基础。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觉地将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与物质的微观变化联系起来思考,进而从微观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然而,由于人的感知系统的容量有限,教学中应精选直观教学的内容,尽可能采用最常见、最易得、最经济和最形象的直观内容,从而确保学生对感性知识的有效获取。

4.2 分析特征信息,抽象相关信息

在教学情境中,有意提供一系列与概念相关的信息,进行辨别、提取和概括。然后从部分事例中已确认的特征信息入手分析各类事例,逐步舍弃干扰信息,使特征信息的精度和准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将有关特征以一定的方式联系组合起来,构成概念的抽象定义。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要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对特征信息进行抽象,有助于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述和有序地记忆这些特征,这就成为学生掌握概念的前提和关键。

4.3 准确表述内涵,清晰界定外延

引导学生将与某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组合起来,用语言或文字形式加以概括和提炼,即表述,可分为具体性表述和定义性表述,具体性的表述“口语化”特征明显,所反映的信息一目了然,把握比较容易;而定义性表述则更能反映概念的丰富内涵,文字简练、表达精确、逻辑性强。如化学键是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概念的外延常常通过定义中反映特征信息的关键词来限制。如化学键概念定义中的“相邻”、“强烈”。

4.4 深化发展概念,形成概念系统

人的思想是由现象到本质、由肤浅到深刻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必然促使概念不断发展。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习经历“氧的得失— 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过程,从而使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趋于完善。这说明概念是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如其分地描述和表达不同阶段的概念。

学习心理学认为,一个重要概念,是在概念的系统中形成和发展的。引导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概念系统来接纳和学习新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方法是:将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概念相联系,并促进对新概念的关键属性或定义的理解;将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进行精确分化,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相似和相异之处;将相关的概念融会贯通,组成整体结构,便于记忆和运用。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均可以采用上述构建的概念教学的过程模型来设计并组织教学,但教学的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的标准是有效教学。我们认为,应从学习内容、学习者和教育者三方面思考和探讨“因材施教”中的“材”:具体概念的教学过程模型不是唯一的、固定的,它应随着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它应随着学生年龄、学习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它还应随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资源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选择何种教学过程,概念教学都应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和基本过程,都应遵循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卫平.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2]陈至为,贾秀英.中学科学教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吴琼.中学化学教学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4]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梁树森.物理学习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6]田世琨,胡卫平.物理思维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7]查有梁.物理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