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优化教学资源范文

如何优化教学资源精选(九篇)

如何优化教学资源

第1篇:如何优化教学资源范文

关键词:

我校的《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优化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的研究课题自2006年立题以来,经过了3年的研究,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积极努力,认真实践,使课题研究的各项目标逐一达到预定要求,目前已经顺利进入结题阶段。下面就课题研究的工作作分类汇报:

一.课题实施主要过程和活动。

     1、理论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信息技术”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学习《走向高效能的教学》,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信息素养在人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专家指导。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多次邀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现场分析。

     2008年3月学校邀请区电教馆卢教授和桂平电教站李副站长来作有关“钱学森大成智慧学与大成智慧教育”的专题讲座。

市局课题组周欢老师、孙永老师3次到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教研员覃献玲老师多次到我校深入课堂听课,就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老师们进行“零距离专题研讨”,为课题研究导航,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

     3、课堂实践。进行“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优化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镇中心校每年举行一次“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研究活动”。数学课题组每个学期都安排3~5位老师上实验研究课。

    4、阶段总结。本课题组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实施方案。

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1、抓课题学习培训,最佳组合促教师素质提升

搞好课题培训工作。每个学期初,课题组骨干教师在积极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基础上,对全体实验教师进行了课题培训,使全体实验教师对本课题开发的意义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同时鼓励老师进行“最佳组合”,熟练电脑操作(教学经验丰富)+还不熟练电脑制作(教学经验不丰富)=最佳组合。这样的各有所长的整合效果对于提高老师的整合素质是很见效的。

     2、为解决新课程教学资源缺乏的难题,组织实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认真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春季期重点在“数学与生活”领域进行研究,对新教材第2、4、6册内容集中研讨,秋季期重点是在“趣味数学”的研究。以“一课多上”的形式,说、授、评相结合,对新教材第1、3、5册内容集中研讨,充分开发教师资源、教学资源。

     3、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优化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网络资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运用网络资源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3、通过三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教学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

选定课题上网查找资源资源的优化组合 应用资源

                                          

             再定课题      反思提高    应用反馈

三、研究变更情况。

22006年11月,本课题进入实施阶段,我们的课题初期是“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情趣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后来经过课题专家的指导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为 “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优化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的课题。从而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课题组的成员由少增多,课题初期参加研究的8人,现在增加到了22人;实验班级从原来的3个班增加到了15个班。课题的人员量变为可持续发展研究作了最基本的保障。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2006年学校只有一台计算机可以上网,现在已经是每个办公室都装有一台电脑,而且已经校内连网了。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条件保障。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1、学生受益:研究工作取得较为圆满的成功。学校课题组的成员由少增多,把网络资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精神振奋,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老师受益:三年来的研究,使我们金田镇中心小学,特别是数学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对新课程有了更深的体验,全组所有教师都在实验过程中钻研知识,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论文或体会。三年来,我们学校数学老师积极参加各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比赛,其中获自治区级优质课1节。地区级优质课1节,市级优质课6节。每学期学校都进行数学科研究活动。以活动促进研究。现在课题组的老师个个都会上网查找资料,大部分的老师都能自己制作课件上课。

第2篇:如何优化教学资源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都知道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这一教学要素。随着教学时间的慢慢推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读的数量与技能也随之增加与提高,因为语言学科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更是运用此工具去获得更多知识的媒体。因而英语教学在中学后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阅读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实现知识的创新思维。

1.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以下试图探讨能够提高英语阅读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兴趣,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轻松、快乐的事情

1.1片面强调语言符号的符号性分析,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吉鲁(Giroux,H.A.)的批判课程理论是在对技术理性课程理论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吉鲁批判技术理性课程知识是外在于个体的一些客观“事实”,远离了个体自我生成意义的过程,课程知识和主体间的交流相隔离。吉鲁主张知识是旨在批判理解和解放的自我知识。主张教师对课程知识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批判调节。即教师就是课程的批判者。总而言之,此理论强调的是语言结构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而不是读者自己对理解文本的影响。

1.2重语言表层结构,轻篇章整体意义

很多非常有经验的高水平的英语教师,他们都过多专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因为这个与学生的现实有关,教师长期就是关注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得到提高,这些教师面对新的课本都觉得不适应,然后传统的方法如何适应新的教材呢,这个问题还有待教师去思考、去解决、去研究。

1.3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目前,学校英语教学应以育人为本,就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就要体现以教师为主体。小学英语教学改革虽已经进行多年,但却因过于强调听说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中学阅读教学中仍存在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如教学观念陈旧、教材单一。教学是师生关系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即情感互动。要较好地实现情感互动,需要教师创设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可以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这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如果师生不能产生情感互动,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放弃学习,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2.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组织课文表演,活跃创新思维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学科,只有学以致用,才能使语言成为交际的工具。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英语学生实践交际的条件,没有能经常运用英语的语言情境和机会。如果将阅读课文进行表演,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尝试着把一些课文改编,加工成简练的、有情节的、有趣味的小品或情景剧。

2.2结合泛读方式,训练创新思维

小学英语教学普遍状况是三有三无或三紧三松。朗读、精读、课内读不但有,而且抓得紧;默读、泛读、课外读基本没有且放得松。要落实英语教学大纲关于“侧重培养阅读能力”的要求,必须实现他们彼此的结合。而其中泛读则是阅读教学中薄弱一环。因为泛读还具有广泛、大量、快速的特征。泛读首先是让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个性,它使英语教学更广泛地调动学生兴趣、情态、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不是重视语言形式或语言技巧,而重在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能够用英语自由地与他人交流思想,能够听懂并正确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图,同时以正确的方式向对方传递自己所希望表达的内容。没有互动,就不能进行言语交流,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凭借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将一些抽象的、难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趣味化。这既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自然环境,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全英的教学氛围。

2.3学有所用,检验成果

对整个语篇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知识结构和语言文化,我们老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反馈解决疑难问题,开展巩固性和拓展性活动。做好巩固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有机会练习刚学的知识。那么可以开展某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以阅读为中心,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在听、说、写中灵活运用,真正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下,把生活中趣味性的、可用的因素引入课堂教学,尽可能通过营造愉悦气氛使学生持续学习兴趣,学有所获。注意英语教学中要点面结合,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规律,既要考虑全面,又要注重细节;要精泛结合,英语课上精读就应“讲深讲透”,泛读应以“拓展视野、培养习惯”为主,精读与泛读相互结合,相辅相成;要听说读写统筹兼顾。

2.4合理变化阅读速度

不同的阅读策略需要不同的阅读速度。例如,我们先用skimming(略读)或scanning(扫读)找到了要找的部分,然后就可以放慢速度,在这一点上对上下文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精读,以达到准确理解。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保持一成不变的速度,我们的阅读技巧可能已经出了问题。

结论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只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王剑锋.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英语阅读理解.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6:168.

张海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新方法探讨.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7:161.

第3篇:如何优化教学资源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优质教育资源;落地人才;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1—0013—05

一、问题的起因

中国是一个拥有13.7亿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建设富强的国家,要提高公民的素质,必然要使公民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中国应当成为一个教育大国,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应当做好的事,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众所周知,经济解决一个国家今天的问题,科技解决明天的问题,教育解决后天的问题,能高水平高质量地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优先发展教育是各国应当做好的事,中国正在努力做好这件事。

优质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是各个国家极为重要的大事,各国有各国的办法。加强国际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吸取经验,不断促进本国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各国惯用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这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这也是教育为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教育的质量越高,培养人才的质量越高,教育为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越大,教育是社会一切事业发展基础中的基础。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能为社会服务的各级各类的优秀人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的。人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为社会服务的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循环往复,既提高了教育水平培养出优秀人才,又推动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或者说人与社会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人服务社会发展,人适应社会的发展,都是为社会服务。问题的关键是,人服务的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变化的社会要求人的发展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发展变化的速度决定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人的发展变化的速度与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越和谐,社会越和谐,社会发展越快,这已被社会实践所证明。

需要研究的是:社会在怎样发展变化,世界在怎样发展变化,中国社会在怎样发展变化,在这样发展变化的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人为社会服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成为合格的高等教育,对国家有较大贡献并能促进本校教育水平的提高,这就是研究问题的开始。

针对中国而言,从社会的发展变化看,最基本的形势是: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强,影响日益突出;

2.中国已改革开放33年,并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

3.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

由此而带来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是:

1.中国已在更大的范围内登上了国际舞台;

2,中国要在世界的舞台上竞争;

3.中国需要各种各样在世界舞台上有竞争力的人才;

4.中国是否有能力培养出能在世界舞台上有竞争能力的人才;

5.中国暂时培养不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人才怎么办?

6.中国是自力更生地发展高等教育还是借力发展?在借力中学习发展、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高等教育?

中国选择的是引进世界高水平的优质资源,使其能服务、推动、提高、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

二、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应当思考的基本原则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历经千辛万苦,在发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成果。在我看来,民办高等教育是用“民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公办高等教育是用“公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无论是民办高等教育,还是公办高等教育,它们全是国家高等教育,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民办高等教育和公办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一属性是一致的。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既是公办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既是公办高等教育的责任,也是民办高等教育的责任。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方法,其中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和利用国际各种各样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提高民办高等教育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在认识不同的情况下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层次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根据本国高等教育的不同水平,也会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水平出现不同的解释,这是极为正常的事。

无论如何,利用国际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服务、提高、促进、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的最优化发展应当是基本原则。这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也应当是引进、利用国际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归宿。引进知识,知识会老化;引进技术,技术也会老化。引进、利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看到长远的利益。引进什么,利用什么,既要解决燃眉之急,又要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是思考问题的基本点,也应当是引进、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基本原则。

三、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思考

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内容和层次、不同的功能与作用来思考和判断。

针对一所具体的民办高等教育学校而言,引进什么,怎么引进能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提高办学的层次,能为国家培养优秀实用人才最有效,是应当慎重思考和抉择的重大问题。

一般说来,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应当有以下特点:

1.具有世界水平;

2.培养的人才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急需的、短缺的;

3.本校和中国国内确实无力解决的或不容易解决的;

4.能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对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有相当好的补益;

5.引进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有效地与时俱进地体现世界先进水平;

6.在实践中已证明其有优秀的效果,并适应中国的国情的。

总之,应当在“高、新、特、前”四个字上下功夫。

高:指用国际上的标准评价,其教育能体现高水平。

新:指用国际上的标准评价,在教育中能充分体现出新知识、新技术或新思想、新观念,在课程、专业、模式、管理等方面,有创新之处,且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又适合中国国情的。

特:指具有独特的效益。

前:指能未雨绸缪地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为了把事情说得更具体一些,本文就引进的层次和内容做一概括性地分类:

就高等教育办学层次而言,一般引进:

1.专科层次;

2.本科层次;

3.硕士研究生层次;

4.博士研究生层次;

5.其他(如某项专门知识、专门技能等的培训,专门人才的培训。)

6.专项合作等。

就内容而言,一般引进:

1.理念、理论等;

2.教材、课程、专业等;

3.师资、教学方法等;

4.管理模式等;

5.评价标准等。

前文已经提到,引进、利用国际上优秀高等教育资源,以服务、提高、促进、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的最优化发展为基本原则;第二,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看到长远的利益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原则既是为引进国际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所启发,也是对引进国际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对引进国际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效益的基础性评价。

问题的关键是:

1.如何能服务、提高、促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优化发展?

2.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长远的利益是什么?如何获取这些利益?如何解决燃眉之急?如何促进健康发展?

3.如何充分利用引进的国际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具体的措施是什么?

4.有能力利用引进的“多功能”的效益吗?有能力、有政策、有机制可持续地利用“多功能”的效益吗?

最优化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时间最少,而获得的效果最好。这是工作的原则,也是对工作的要求。

关于服务我国高等教育,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收获”眼前的利益,不必多言。

如何促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最优化发展,“收获”长远的利益,促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四、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是

培养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落地人才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落地人才。只有培养出国际水平的人才落地,才有了永远不走的能达到国际水平的课程、专业,才有了能适应国际水平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技术,才有了能适应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学习、掌握一整套具有国际水平教育经验,也就是有了能培育国际化水平人才的“工作母机”,用这具有国际水平的又适应本国国情的“工作母机”,可以“造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有了国际化的人才,就有了可以再造的国际水平的各项事业。这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着眼点、着力点、关键点。这就是长远的效益、多功能的效益,也是必须获取的利益。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引进几名世界有名的教授授课、引进几种教材、引进几门课程、学到一些高科技、引进一些技术而已,这是眼前的利益、暂时的效益,解决的是燃眉之急。知识、技术总会老化。输进血液的细胞总会死亡。这句话为我们的工作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仅靠输血活着不可持续,只有在自身造血功能上下功夫,才能可持续。这是规律,这就是对工作的要求。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一定要处理好“输血”和“造血”之间的关系,输血是眼前的利益,获得造血的功能才是长远的利益。“输血”是救急,能“造血”才能健康成长。这是我们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做好工作的关键点。

“造血”要有原料和功能。原料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必须弄清楚。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在能“造血”上下功夫,关键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功夫。

前文已讲过引进,问题的关键是:

1.如何消化?消化什么?怎么消化?如何消化效益最大?

2.有消化的方法和能力吗?

3.能否做到百分之百地消化?至少是充分消化?

4.如何促进吸收?吸收什么?怎么吸收?

5.有吸收的方法和能力吗?

6.如何创新?创新什么最有效?

引进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仅仅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消化”,如何“消化”更充分,要能为真正地吸收打好基础。一般说来,“消化”可以简单地看成是有理论,有目标,能深入细致地分析、评价,并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

分析是“消化”的前提,分析是“消化”的基础。

一般而言,分析引进的教育资源大致可以从以下诸方面进行:

1.内容(教育内容、科研、内容等);

2.形式(教育、科研的形式);

3.方法(主要采用的教育、科研、实践方法);

4.水平(达到世界何种水平);

5.特色(独具的特点、特有的教育功能、特殊效益等);

6.获得的效果所需要的条件(对学生素质、教学条件、实践条件、科研条件等要求);

7.对教育、科研、实践的工作的专题评价和全面评价;

8.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可以借鉴的所有内容;

9.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启示;

10.培养优秀国际化人才的最大特色与成绩;

11.其他。

只有在充分“消化”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吸收工作。“吸收”是我国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吸收”要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吸收的关键是吸收什么、怎么吸收和能吸收什么。吸收什么,吸收的多少、优劣,吸收的完全不完全,完全取决于引入的目的、内容、实践和效果。引入的目的越明确、准确,“消化”的水平越高越全面,观察分析得越全面、越彻底,消化得越充分,吸收得才能越好,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越有益,引进的“多功能”才能充分体现。

引进国际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应当将优质教育资源“吃干榨净”。在引进国际高等教育优质资源过程中,资源是固定的,能否“吃干榨净”,也就是能否充分利用资源的“多功能”的效益,不取决于资源,而取决于我国合作学校的“吃干榨净”的意识和本领。

第一:有“吃干榨净”的意识吗?

第二:有“吃干榨净”的能力吗?

第三:有“吃干榨净”的方法吗?

第四:有“吃干榨净”的机制吗?

第五:有“吃干榨净”的较完整的理论吗?

国际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显现出来的效益,有的是显现的,有的是隐蔽的,有的显现在一段过程中,有的显现于全过程,要求中方合作者能用“三镜”来分析问题:

即:用“望远镜”看,做到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用“显微镜”看,做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用“广角镜”看,做到广开思路,博采众长。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有若干个项目,针对中国而言,它是一个社会实践项目,既然是实践,就应当允许项目的成功和失败、部分成功和部分失败。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都是有条件的,当条件不具备时,成功的机率小,成功的百分比小,这符合客观规律。

作为合作者一方的中国高等院校,应当密切配合,研究成功的条件与因素,竭尽全力保障成功的条件,竭尽全力为成功的条件做好“服务”的工作。项目成功的效益越大越好,合作的双方受益越大。

一般说来,“吸收”的着眼点在于:

1.成功的因素;

2.不足的因素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3.需要改进的内容、方法、程序、措施等;

4.评价的方法和体系;

5.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

6.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启示;

7.对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启示;

8.对中国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政策建议;

9.对推动、提高本校教育工作带来的启示;

10.在国内具有一定普遍价值的提高教育水平的经验。

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关键的功能是再创新。再创新的关键是创新什么?如何创新?创新的条件是什么?创新的成果可持续吗?创新的成果可以推广吗?创新对服务、提高、促进、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水平带来多少效益?创新的成果能否接受实践的检验,能否接受时间的检验。

第4篇:如何优化教学资源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优化

作者简介:刘跃华(1965-),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陈广玲(1967-),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商学院评建办,馆员。(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网格工作流的教学资源共享、整合与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实践”(批准号:湘教通[2011]35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40-02

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益效率与发达国家大学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不仅制约了高校人才质量的培养,也阻碍了创新能力提升的步伐,更与高等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时代要求不相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从教学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审视教学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即将各种资源分配到各个组成部分中去,保证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对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整合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整合和优化教师资源、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及财力资源也非常必要,以利于高校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应遵循几个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本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

2.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决策中要审时度势地改变可变投入要素,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在充分考查论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科学地制订学校各发展时期的各种规划,合理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决不能贪图短期效益而放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资源的建设与培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先进性、集成性、实用性和利用性。

3.目标导向性原则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4.最优化原则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所遵循的最优化原则是指如何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既要达到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最大可能效果,又不致造成学校及师生的负担过重。

5.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所强调的是,要以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以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因此,要对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对象、内容、方式进行科学论证,切忌随意拼合。

二、高校教学资源需要整合与优化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校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等。这些教学资源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高校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即“以教师为本”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观念,确定广大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高校传统的认识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一流的学校之所以成为世界顶级,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拥有一流的教师。斯坦福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其原因就在于它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教师。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言:“教师是衡量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如果中国大学想要跻身世界20强,就必须尽力争取世界一流的教师,这比吸引一流的学生还要重要。”而且他一再强调中国大学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吸引世界级教师。高校也急需一些顶级的教师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物质资源整合和优化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实现物质资源的共享。一方面要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其利用效率最大化,必须得打破界限,深化资源共享意识;另一方面,要根据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整合和优化物质资源,采取及时调配、淘汰和增配措施,保证高校的顺利、健康发展。

3.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非物质资源是以无形物质为依托,旨在保障物质教育资源发挥作用,包括政策制度资源、校园文化资源、时间资源等一切有助于支撑物质资源发挥作用的支撑物。这种支撑物是一种无形的、特殊的资源。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包括高校政策制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时间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等。

4.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高校财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命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或制约其顺利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院校,在财力资源合理利用、配置方式等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高校如何整合财力资源,实现高校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必须促进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保障实现效率最优化、增值最大化、运行正常化、发展可持续化。

三、采取措施,促进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

1.发挥院校宏观调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高校在教学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一系列的漏洞和不足,如不注重教学资源的动态效用、不同地区的教学资源配置差异很大等等。为了提高高校在教学资源上的高利用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效果最优化,应该打破部门间的限制,更新“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于己所便”的旧观念,深化资源共享意识。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可以营造公平、共享的公共平台,实现统筹管理,使资源配置的权利部门化、分散化、协调化。

2.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作用

这里所谓的“人”,主要是指包括高校的领导层、教师及后勤人员等在内的全体教职工。发挥人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作用,重点涉及到的是管理层的决策作用和全体教职工的全力配合作用。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如没有管理层的决策就缺少了坚强的后盾,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就无法开展;如没有全体教职工的极力配合,那么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口号而已。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将管理层的决策与全体教职工的积极配合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两者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主人翁作用,才能使得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顺利进行。

3.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执行和反馈,完善激励机制

高校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制度的执行、反馈就是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过程及结果进行操作、控制和评价的活动。一方面要建立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的监控机制。确保教学资源执行过程井然有序,对教学资源结果及时、准确反馈,以便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处理并解决。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进行合理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确保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反馈的准确、全面、透彻。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结果不好的要给予适当的处置;而对于结构达标的,则要给予一定的激励,这样有利于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总之,无论是建立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的监控机制,还是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改进,使之更好。

4.以提高能力为目标,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方法

当前,一些高校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并不少见,但在教学方法方面真正拥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却是少而见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滞后性也成了我国高校的一个通病,这样势必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的任务并不只是单纯地为教而教,不只是简单地灌输学生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而是要授之予法,即“方法”、学习之方法、生存之方法等。正所谓“授之以渔”,要体现其精髓。因此,高校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和借鉴国外超前的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如美国注重互动式的讨论会,彼此质疑挑战,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导师的观点。如伦敦大学学院院长麦克姆·格兰特所说:“大学应该找准自己的角色,不应该再教学生死板板的记忆性内容,而应该教会他们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自圆其说。”

5.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解决校内外信息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如何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整合和优化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便成了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实现了网络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一些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关于建立网络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功实例,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网络教学和信息资源共享一体化,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生态型循环模式。

6.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实现校企资源优化整合

从五六十年代起,在教育和科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开始迈出了校企合作的步伐。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舞台。而当前一些高校虽然实现了校企合作,但是由于我国对于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还不够健全,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一些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因此,要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实现校企资源优化整合,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制订适合双方利益保障的法律依据,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双赢的多元化办学。

四、结束语

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院校都普遍存在着教学资源浪费及利用效率低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必须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文章本着合理、有效、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的目标,并针对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出了自己一点愚见,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重视对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整合及优化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并提出更好的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1]伦敦大学学院院长:大学设置专业不应和就业挂钩[EB/OL].http:///20100505/n271916754.shtml.

[2]廖景明,等.地方工科院校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6):128-130.

[3]周艳辉,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2):1-3.

[4]毛志伟.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5):95-96.

[5]章成志,苏新宁.信息资源整合的建模与实现方法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0):60-63.

第5篇:如何优化教学资源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因材施教;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39-02

独立学院是以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独立学院是以母体高校的优势教育资源为平台,高起点发展起来的新型高校。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出一条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并获得社会的认可,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重大课题。独立学院开设始于1999年,截止目前全国独立学院已经达到322所,在校生规模超过了200万人。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一是依赖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创新与体制改革,二是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依赖于母体高校的优势教育资源与合作办学方的资金投入,四是学院管理体制创新。

一、如何突出独立学院的“优”、“独”、“民”

当前,独立学院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独立学院的主要任务不是增加学院数量和扩大办学规模,而是稳定规模、规范管理和提高质量,更要贯彻执行《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突出独立学院的“优”、“独”、“民”原则。

1.如何体现“独”。独立学院特殊的产生与发展背景,独立学院对母体高校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在其进一步的发展中,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这是放在独立学院发展面前的重要工作。独立学院的“独”是强调独立学院在法律和制度上的独立地位,具体而言,一是参与举办方要有法人资格,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二是要有独立的校园、校舍,设置标准要按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执行;三是建立董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体制,董事会是学院的决策机构,院长负责学院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四是建立完善的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独立学院是以母体高校为依托,以母体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平台,极大缩短了独立学院发展的前期能量积累期,在很短时间内达到大学本科层次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其教师队伍必然是以母体高校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五是建立健全学生管理队伍,按照26号令要求,应按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配备辅导员,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六是建立教学管理系统,要建立起从学生入学注册、培养计划到毕业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规章制度与管理系统;七是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独立学院的财务、会计及资产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执行。

2.如何发挥“优”。独立学院跨越式发展主要依赖于母体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好母体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是独立学院提高办学水平、走出自己办学特色的一条捷径之路。“优”是要更加强调优质教育资源参与举办独立学院,更加强调独立学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具体而言,一是开展专业建设,形成自己的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科资源,充分利用母体高校的专业学科建设资源和成果,在母体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引领下,孕育自己的专业学科建设框架,通过逐步引进人才、筹建实验室、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专业或学科资源;二是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形成自己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目前独立学院被称为“三本”,在招生录取分数上,虽然不同省份政策有所不同,但一般比“二本”线低成40-100分,显然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的文化功底相对较差,而母体高校一般针对的是“一本”学生,其文化素质相对较好,尽管独立学院目前可以依赖母体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但针对的学生群体文化功底有所不同,为此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后的通识教育课程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必须逐步形成自己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

3.如何明确“民”。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一律采用民办机制,学院建设、发展所需经费及其它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筹措解决。“民”是明确独立学院的民办属性,促进独立学院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改革创新。目前独立学院均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民办高校董事会不同于公办高校董事会,民办高校董事会属于“领导、决策型”,对学院办学方向、办学方针及规划、教学、科研、基建、财务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和监督。独立学院董事会是对学院发展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对学校的办学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独立学院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院长对董事会负责。院长代表董事会具体实施学院的管理,董事会只是实行宏观决策与管理,不干涉院长的行政事务,也不涉及具体事务管理。

二、如何根据生源状况因材施教

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都是以高考分数来实施招生录取,独立学院是以“三本”控制线实施录取的,即在正常的“一本、二本”招录完成之后开展录取工作的,同时独立学院实行“按教育成本收费”,分数比“二本”线要低40-100分左右,收费要高出1倍左右,从而形成了独立学院特有的生源状况:一是智力因素方面,其文化素质相对较差,这一点从录取分数线即可说明,至少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一般,文化基础相对较弱。二是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较大的变化幅度,个性特征表现出多样性。独立学院的生源群体中,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比例较大,由于家庭条件好,社会阅历相对较广,从而使整个生源群体的非智力因素具有较大的变化幅度。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甚至普及化,意味着人们的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不过这种提高也可能会降低高等教育本身的层次,即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化教育。根据美国学者Charles Murray的研究,一个人读大学,智商低于110就成问题,而智商高于110的只占人口的25%,如果想要在大学表现出色,智商至少要达到115,也就是达到人口中的15%的顶尖水平。目前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大学入学率已经超过25%。21世纪普及高等教育势不可挡,为此良性的普及高等教育,要求高校本身分出层次,在高端保持精英教育品质,在低端扩张如独立学院等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显然针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与独立学院的生源状况,如何正确定位独立学院,如何实施因材施教,是独立学院形成自己办学特色的必须要研究和解决问题。独立学院处在高等教育的低端,上有“一本”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面向全国重点大型企事业、重点部门、研究机构等;“二本”高校,培养工程型、创新型人才,面向全国及地方大中型企事业、研究等单位;作为“三本”的独立学院,其服务面向应为区域、地方和行业经济部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在此定位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第6篇:如何优化教学资源范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服务平台

一、建设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必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11月3日,教高[2006]14号文件《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部级示范院校要创建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专业教学资料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

目前部分示范院校包括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完成了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但全国还有1000多所非示范高职院校尚未进行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为避免其他高职院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研究和探讨如何建设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目标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硬件基础设备和网络基础服务已经基本完成,如何建设高职院校的应用系统已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头等大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共享数据库、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网站为软件平台.开发以“五位一体”为内容的校务管理系统,内含教学、科研、基地、招生、就业和公共服务等六大模块同时以教学资源、数字图书馆、教学支撑系统、多媒体视频直播/点播系统为基础,集成现有资源,将共享型专业教学平台、网络课程平台、精品课程平台进行统一整合.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由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网络教学系统平台、精品课程建设平台三个子系统组成。以资源统一建设管理为核心.构建网络教学与精品课程来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资源建设分散、信息孤岛的产生三个系统可独立运行.也可实现无缝链接。

网络课程平台涉及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交流辅导以及评价测量等各个教学环节,主要由交互式授课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智能搜索系统、教学课件制作管理系统、作业批阅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交流讨论系统和教学分析与评价系统组成,是电子备课、格式转换、互联网信息采编、异构数据库检索及内容管理的平台,是教学资源库后台资源制作、管理、加工的核心。

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是国家示范性院校展示和推广运用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建成后,可建立省内外高职高专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应用平台,利用平台引导老师创作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升放.解决校内外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同时也能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实现对各类教育对象的开放,构筑多人口、多出口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它不仅仅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也是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由示范性建设院校牵头开展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可实现教学资源与社会共享,充分体现教学资源的社会价值。

三、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功能设计

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将本着开放性、共享型、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原则,整合、开发校内各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和开发国内外相关行业的资源,具有一定原创性比例和信息海量存储容量、设计科学规范和使用方便快捷的大型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体系,平台的架构模型如图2所示

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功能:

1.具备完善的库类别专业标准库、网络课程库、精品课建设库、专业信息库、专业特色专题库、专业试卷库、专业图片库、专业视频动画库、专业合作企业库、专业文献库。用户可自己维护自定义资源库的类别。

2.资源的共建共享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上传下载存放和使用库中资源

3.Web集成基于Web的应用模式,使教学资源制作、管理.信息、教学交流、资源共享与交流都能在网上进行

4.资源检索为使用者提供资源库中资源的多种检索功能.如课稃导航、资源库导航、专业专题导航等,方便学习者使用

5.网上交流提供BBS服务、教育论坛、电子邮件服务系统.为网络教学实现在线或离线网上交流、辅导

6.自主学习提供完善的讲授型网络课程库、多媒体课件库、素材和案例库、专家答疑辅导系统,使用者可以自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四、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技术特性

1.先进性、实用性系统采用模块化的架构设计.使用者根据需要可以禁用/启动部分功能。采用B/S(Browser/Server)结构.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有浏览器即可.所有内容都运行和存放于服务器端界面友好.使用便捷:管理和维护方便,

统一资源管理与检索平台对于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资源统一管理,如统一的资源管理、审核、并提供统一的检索引擎等允许用户根据需求定制相关的内容,如可配置的主贞风格、内容、布局、分贞方式和页面导航等个性化模式,将资源以一种易用的、可定制的、基于浏览器的Web界面方式呈现给用户.实现个性化应用平台能够有效支持分布式部署.Web服务器可以和数据库库服务器分开部署,以提供更好的性能。

2.多功能、全面性多种教学策略,公布网络课程内容、在线作业等;为学生提供大量有崩的资源连接.实现基于资源的学习:通过课程论坛等模块实现协作学习策略设计系统时,就应该尽量使各种教学策略尽可能融合到系统中.让教师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要以学生为中心、网络教学系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体现.所以.不论大的方面还是小的细节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平台提供和流媒体服务器集成的特性.对流媒体的访问可以通过流媒体服务器提供的协议访问.可以有效增强对流媒体访问时的性能

3.易用性系统的没计采用B/S(Browser/Server)结构。客户端小需要安装任何软件.有浏览器即可.所有内容都运行和存放于服务器端系统在考虑提供丰富功能的前提下,实现了界面友好.使用便捷.以及管理和维护方面的方便性。若使用复杂,将会导致使用者望而却步。因此,在设计时,凡是可有可无的模块坚决不要.对于较复杂的模块,力争存界面上、人机交互方面进行优化,有效提供了系统的可用性。

4.安全性、稳定性、开放性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安全的重要性.把安全管理作为产品平台的一个重要基础功能.全面支持PKI安全体系.支持SSL传输协议.提供细粒度访问控制.提供角色管理以及授权管理利用角色作为平台访问权限分配的中介.有利于灵活适应用户的变更和进行使用权限的分配调整.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安全系统.进行权限设定和管理。采用国际标准化资源描述和XML标准的数据格式.实现本系统的数据与其他应用系统和资源库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提供资源检索的webService接口可以方便地和第三方资源库系统、其他应用系统无缝集成,有效解决与基于网络教育资源的网络教育应用系统集成的问题基于J2EE标准体系结构.面向对象组件化设计.采用Java、XML的开放式技术来构建和实现,具有非常好的跨平台特性和极高的安全性和开放性同时能够实现对学校现有软件投入的支持.并提供开放、易用的开发编程接口.方便用户二次开发。

五、问题思考

1.标准兼容的问题若要达到资源的重用、共享.必须遵循一定的元数据规范。目前国际上典型且公认的参照标准包括LOM元数据规范和DublinCore。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除了国标、部标,资源库还必须具备学校标准.缺乏数据标准.今后平台间无法实现共享

2.资源标准的技术实现问题资源中心的实质是资源元数据.元数据如何存储成为核心问题。常见的方案是用XML文件记录元数据信息。基于查询效率的考虑.采用数据库的方式进行资源元数据信息的存储,采用XML文件作为数据交换的格式。

3.功能的可扩展性问题在数据库存储方案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根据LOM标准和教育部资源建设规范,进行表结构的设计.因为标准提供的仅仅是一个规范,各个资源提供者都能够进行扩展.因此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成为系统是否能够兼容其他库中资源的关键,在表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词表,从而为系统的扩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分类的设计上也必须考虑其扩展性。

4与其他系统的接口问题共享型专业教学的资源中心系统可以由多个分布式、松散耦合的节点组成,但各节点具有统一的、开放的架构,其底层的数据库结构按照教育部教育资源规范规定的资源类型进行统一。为了便于与其他资源库的资源共享,还需要实现元数据信息的导入和导出,需要资源中心提供符合规范的互换接口.这是不同数据库问共享的关键。

六、建设体会

1.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必须与学校门户、身份认证系统、数据中心整合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课程平台时.缺乏统一门户、身份认证和数据中心等三大平台.导致学校教学资源无法统一管理.数据无法共享.建议高职院校建设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时.建设统一门户、身份认证和数据中心等软件基础平台,通过身份认证系统加强管理.通过门户来展现.通过数据中心确保全校各种数据实时更新、准确无误。

2.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必须与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整合目前.有些院校单独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和网络课程平台.两平台相互独立,不利于资源查询、调用.无法实现数据共享.教师需要重复上传教学资源建议对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平台和精品课程平台进行整合.最好由同一家公司开发.确保三者实现无缝连接,底层数据共享,构成统一的教学资源服务平台。

3.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必须实现本地化修改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一般由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学校必须组织有关软件人员与软件开发公司一道参与开发,让软件公司培养学校的资源库开发维护队伍.这样做既可以解除今后售后服务的后顾之忧.又可以实现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本地化修改工作.确保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不断满足学校实际需求。

第7篇:如何优化教学资源范文

(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昆明 650000)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远程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给高等教育的学习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每个高等学校都面临着如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改进传统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多样化教育,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一普遍问题。本文浅谈了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现状,讲述了平台建设应重点关注的四个方面,并阐述了下一步高职院校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 高职院校;网络平台;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225-02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昆明理工大学教育技术研究项目在线网络教育课程研究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张绘(1979-),女,河北南皮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1 高职院校应用网络平台的现状分析

本文选择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100名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从中发现: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率较以往有所提高,但仍不乐观。师生的基本看法一致,多数认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侧重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资源组织形式。究其原因,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延伸。调查显示,一些保证网络基本教学的功能模块,例如课程资料、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答疑讨论等活动区,师生比较活跃,互动性较强,学生的关注度高;而对于一些模块,如,教学笔记,研究型教学,学生兴趣不浓,鲜有关注。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认为对普通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应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普通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应符合现代高职院校教学理念:一方面,现代教学理论中大都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要考虑到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发挥学生网络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以及教师在网络学习中的导向作用和启发作用。

②普通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应注重教学资源库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平台最重要的建设因素,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因素,课程资源建设是网络教学平台中的重点与难点,网络教学平台应围绕课程而建设,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积累与丰富,最大限度地搜集教学资源,使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在使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最大限度满足高职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1]。

③普通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应重视教学设计的功能:网络教学平台系统仅仅是网上学习的技术条件,而网上教学的成功更依赖于优质的教学和课程设计,这就要求平台提供灵活的教学设计功能,方便教师灵活地编辑课程结构、学习单元以及其他资源。

④普通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应重视对学习过程数据的跟踪:目前的大多数网络课程对不同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支持不理想,不能为学生自我评价提供足够的数据,不具备产生有效学习补救内容的功能。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时,应考虑到利用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为学生提供自我总结、补救自我学习效果的依据。

2 高职院校网络平台的发展趋势

昆明理工大学针对全体学生开发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从使用的情况看,有些功能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笔者认为普通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发展趋势应为:

①在系统功能架构方面,普通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应侧重以专业资源建设为核心,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以资源共享为目的,在保证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归档的同时,方便教师充分利用资源进行精品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制作和基于题库的作业管理、考试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网络虚拟社区在人际交流、消息推送等方面的优势,引入面向学生的学习社区(学习空间)和面向教师的教学社区(课程空间),为学习者、教学者之间进行有效交流与互动协作提供强大的支持和服务[2]。

②在资源库建设方案方面,普通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采用以课程和专业为中心,系统自动收集和人工收集并举的资源库建设方案。一方面将现有资源,例如图书馆资源,学校现有的精品课程、师范课程资源等,按专业和课程整合到网络教学平台中,形成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资源,另一方面对网络教学平台本身的资源进行收集与整理,将平台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资源归类到资源库,实现资源使用、收集与保存同步。资源库的建设贯穿于网络课程建设与网络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师生上传的常规教学资源,如课件、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视频、试卷等实现自动收集,对于某些特殊学习过程的材料,例如优秀的作业、常见的答疑,优秀学习笔记、学生作品等实现半自动收集与人工收集。

③在多重应用服务支撑网络教学活动方面,网络教学平台平台至少应该满足三种方面的应用需求:基础应用、教学应用与协同应用。基础应用提供平台基础数据的管理,主要包含人员管理、课程管理、专业管理,班级管理、机构管理、权限管理与系统管理;教学应用则提供网络教与学的过程中各种与学习有关的专门应用,例如课件制作、试卷制作、资源检索、作业、考试、测评、答疑、笔记、统计等。协同应用顾名思义,满足网络学习中交流协作的需求,以及其他方便师生的应用,主要有学习动态、学习笔记、学习分享、日历、消息、好友、讨论、积分等功能。三重应用的设计支撑网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④在通过网络空间组织教学应用方面,普通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通过社区空间的形式将各种教学应用组织起来,使得平台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特定权限范围内的个性化的网络空间。空间中可以有选择地集成各种应用服务,实现无需离开自己的空间,就可以完成教与学的各种活动,实现了开放式、个性化的在线教学互动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3]。

本文提出了具有良好学习环境特征的普通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整体结构构想和功能设计需求。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优秀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并不仅指功能的强大,当然也不可能做到功能的绝对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仅仅是为网上学习提供技术条件,网上教学的成功更依赖于优质的教学和课程设计、良好的学生学习支持、严格的质量保证等。因此,如何进行优秀的教学设计,如何把握学生网络学习心理,如何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如何利用网上学习数据的跟踪分析发现教学问题,促进网络教学与平台建设的完善,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林君芬,余胜泉.关于中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55-59.

第8篇:如何优化教学资源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高等学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利用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资源短缺的矛盾,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将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高校得到国家投入的教育资源后,根据校内各部门职责和任务情况,实现教育资源的校内配置,分配给校内教学、科研、服务等有关部门,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贡献良好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提供服务,得到社会认可,从而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并不充足,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主要是教育资源的竞争。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现阶段高教资源的主要来源。尽管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总量严重不足。具体来说,一是管理性资源占据较大比例,“重管理轻学术”的现象突出。二是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资源配置集中度不足。高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集中度不够,没有重点。资源平均分配,小而散,科研没有大项目,学科形不成大平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的学科建设,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各二级学院、专业争抢有限的资源,致使教学、研究机构重复设置、设备重复购置。同时,由于缺乏相应配套政策与制度的制约,投资论证不充分,而造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材料利用率不高,稀缺的资源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三是激励评估不到位。高教评估和激励的目标较多地集中在对产出的增加,而忽略了对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评估和激励,因而造成只重视产出,而忽视投入。其次是评估手段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标准。

二、高校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高校内部资源配置要实现最优化,高校应在创造、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保证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前提下,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最小化。高校必须进行内部自身制度创新、提高办学效率,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浪费和损失,优化消费教育资源的配置。

(一)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已形成格局。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人员过多,且工作效率低,消耗过多的教育资源。改变这种状况应加大改革力度,根据本部门的范围,将多余人员采用多向分流的办法处理。符合教师条件的充实到教学、科研第一线;不能做教师的分流到校办产业或其他服务岗位上;留在管理岗位上的可以跨岗兼职。另外,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后勤保障体系。但如果高校后勤交由学校去配置资源,将会形成与教学科研争经费,分散学校办学精力等诸多弊端。因此,将高校后勤交与社会去配置资源,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高校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是后勤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后勤社会化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社会化,除了作为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外,还应该受学校特殊性的制约。

(二)公共设施实行开放式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这里的资源共享既有校内各专业之间的,也包括相邻的各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实际上,许多高校大多数是在某些方面资源短缺,但另外几个方面却有剩余。尤其是在省会或中心城市,高校、科研机构比较集中,应该打破封闭式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价值较高的科研、教学仪器、计算机以及公用性强的实习、实验场地、图书材料、体育设施等应该相互开放。资源的拥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应该互相提供方便,实行有偿服务。特别是大多数高校和科研单位联网后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各高校只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够获得规模效益。高校内部也要优化师资队伍,实现专业间的资源共享。当各专业相容性较强时,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会因专业间能实现资源共享而减少投入,又有利于各专业的相互促进。无论是校内各专业之间的,还是相邻的各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都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又能降低生均培养成本,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在微观层次的配置效率。 转贴于

(三)整合学科专业,形成特色,实现资源重组

任何一所大学包括世界一流大学,都不可能在任何领域、任何专业都拥有绝对的优势。根据自身实力对学科布局进行定位,使教育资源在各个学科领域进行合理配置,才是高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高校本身竞争能力较强,也有足够理想的发展潜力的学科,特别是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应优先发展,高校应保证这些学科所需的一切资源,以维持它们在本领域有利的地位;反之,如果这个学科发展前景黯淡,学校本身实力又很小,应尽快放弃,把资源转移到更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对于发展前景看好,社会需求旺盛,而学校本身实力已有一定基础,但还不够充分的前沿学科、新兴学科,应该不断强化,努力通过分配更多的资源以加强其竞争能力。在确定了学科布局之后,就如何具体地开展学科建设,需要对师资梯队、学科带头人、学科物质技术基础条件、有关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支撑条件等资源的配置进行具体的规划,以保证资源的合理、有序、高效的使用。

学科和专业的整合是为了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促进学科和专业发展。从优化结构的角度考虑,学科力量、资源的配置既要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学校在若干学科上的优势,形成带头学科、特色学科,又要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营造有利于学科共生的学术生态环境。首先要掌握学科、专业发展的各种信息,然后按照学科、专业收益率的大小进行择优选择,避免教育资源配置的过于集中和分散的两种极端倾向,力求达到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整合过程中,学校要寻找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力争“特”、“优”,而非“大”“全”。

(四)建立完善的激励评估机制

一是加强对资源利用率的评估考核和激励,实现传统的产出考核激励+效率考核评估激励。 要真正实现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激发教育资源使用者的效率。首先,没有单一的激励机制,高校不同部门的激励应有所区别,并把对个人的激励与对专业或系的激励区别开来。在高校内部,对个人的激励似乎比较容易操作,最直接的办法往往是加薪、提职等。即将个人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成绩的好坏与其工资和奖金挂钩,与职称和职务挂钩。对一个部门、专业或系来说,激励制度则比较缺乏。在这方面,国外的经验是通过与这个系共享节余成本来激励其成员共同奋进,共同合作。当然,节余成本不一定要分配给个人,也可以分配到院系或者是拨给系里更多的资源,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励院系,使其提高效率并改善研究环境。

参考文献:

[1]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1.

第9篇:如何优化教学资源范文

在上一期专栏中,我们讨论了“三通两平台”之“三通”,在这期专栏中,我们将聚焦“三通两平台”中的“两平台”。所谓的这“三通两平台”之“两平台”,就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称之为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它们是教育信息化的两大支柱。

要讨论这“三通两平台”之“两平台”,恐怕必须从“平台”说起。这里所说的“平台”,既不是通常所谓的高于附近区域的平面,也不是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为操作方便而设置的工作台,它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在许多计算机教科书中,平台的概念基本上有三种,第一种是基于快速开发目的的技术平台,第二种是基于业务逻辑复用的业务平台,第三种是基于系统自维护,自扩展的应用平台。技术平台和业务平台都是软件开发人员使用的平台,而应用平台则是应用软件用户使用的平台。

回头看这两平台,分别是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从教育业务和应用的角度来讲,它们都是非常急需的。前者主要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后者主要是为教育管理人员服务的。为此,这里的两平台,既不是技术平台,也不是业务平台,而是第三种,一种应用平台。它们是以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管理人员为用户的应用软件平台。

建设这样的平台的目的是什么?自然是为了应用了。让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两类平台:

先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教育资源是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必需品。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各个国家以及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但是在资源设计开发的方式方法、资源的质量与数量以及资源应用的水平与层次等方面参差不齐,尤其是在东、西部地区的学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系统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系统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

为此,重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快教育资源建设的步伐,打造各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系列品牌,而且有利于提升资源开发的质量,形成一批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要求相适应、具有学科特色、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此外还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应用的效率,并通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资源体系。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再说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所谓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在我看来,其至少应包括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和教育评估信息系统三个子系统,它们是为广大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的,是为教育管理业务服务的,其核心不仅涉及教育办公管理平台(OA系统)、各级各类教师管理系统、各级各类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育内部即时通讯系统等一系列具体的、符合实际情况和具体业务需求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核心涉及相关数据的采集、统计、分享和传播。为此,通过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与质量,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行文至此,不难看出,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是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但是,究竟如何建设好这两类平台?再进一步讲,即便是建设好了这两个平台,如何提升应用的效率呢?毕竟,平台是死的,人是活的。无论多好的平台,总归是要人来使用的。毕竟,是人在改变这个世界,不是平台在改变这个世界。

对于教育信息化而言,与“三通”一样,“两平台”依旧是基础设施建设,是“物”,是“东西”,是“软件”,教育信息化还需要制度建设、机制建设乃至文化建设。设想一下,没有共建共享的机制,“资源”从何而来?没有“创用共享”之类的版权机制,人们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又从何而来?没有教师和学生的良好的信息素养,即便是有了海量的、优质的、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资源,高品质的教学和高质量的学习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吗?即使建设好了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能否用好这些平台?它对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应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升管理的质量与水平?这些问题,都可以说是无法回避的、关乎“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实际效果的重要问题。

再退一步讲,“三通”也好,“两平台”也好,假设我们已经建设好了,校校通了宽带网,班班都有优质资源,人人皆有在线学习空间,之后呢?如何用好这些优质资源?人人在“在线学习空间”里做什么、怎么做?教师在里面做什么?学生在里面做什么?究竟如何做?这些问题,似乎与基础设施建设同等重要。

记得今年五月,在阿拉伯教育峰会上,在被问及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时,我曾讲到,一提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人们脑子里立刻想到的是宽带网络,是平台终端。的确,它们都是教育信息化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但是,在我看来,基础设施建设,远非只有这些宽带网络和平台终端,还应该包括作为基础的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线参与式学习方法、数字化学习与生存的文化等人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没有后者,有了前者,也是白搭。

不仅如此,前者的问题,归根结底,其实是经费问题和投入问题。宽带网络,有钱就能通;硬件终端,经费到位便可采购,这些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无非是钱的问题和时间的问题。而资源建设,绝非钱的问题。想想看,教育信息化企业和公司给教师和学生建设的教育资源,怎么可能被教师和学生所喜爱呢?在教育信息化的历史上,外行给内行建资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最喜欢的资源,并非教育行政部门采购的资源,而是自己在互联网上搜集整理的资源。

在今天这样一个日益开放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浪潮中,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教育资源的大同世界,我们根本就不缺少资源,我们缺少的是快速高效地检索和获得资源的能力,缺少的是对信息、资源和知识的管理,缺少的是内容策展之类的“让信息精准地来找我们”的素养。

至于我所理解的更软的“基础设施”,即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线参与式学习方法、数字化学习与生存的文化,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研究、去探索、去培养,它们不只是钱的问题,也绝非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三通两平台”之“两平台”,作为整个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抓手和工作台,不仅让人想起了唐杜甫《重过何氏》诗中的意境。

落阳西斜,一抹金色的余晖透过山林,投射在平台(两平台?)上,一片绚烂。石阑上悠哉悠哉地斜靠着一个人(他是谁?),正沐浴着熏风,一边把盏迎风啜茗,一边握管题诗桐叶,清芬的茶香糅着淡雅的墨香和桐叶的清香在山林缓缓飘散。不远处,翠鸟正在衣架上欢快地啾啾鸣唱着,体态轻盈的蜻蜓停落在钓丝上。此等胜景,何其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