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学科评估范文

心理学学科评估精选(九篇)

心理学学科评估

第1篇:心理学学科评估范文

一、学科评估应时而起,

需要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王立生主任,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刊的专访。据我们了解,从2002年起,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就开展了学科评估,到现在已经进展到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学科评估的发展历程。

王立生:20世纪90年代,我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扩招,由此带来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受到大众普遍关注。当时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大学排名,由于在理念、指标和方法上不尽相同,人们对其排名结果也褒贬不一。同时,政府开始关注教育质量的社会评价,社会呼唤负责任的评估、排名信息。经过近两年的审慎研究,学位中心自2002年起,自主开展学科评估,尝试从不同于政府行政性评估的角度,以第三方运行模式对学科建设质量进行评估,力争做出水平,做成品牌。

学位中心分别于2002、2006、2012年开展了三轮学科评估,参评单位从第一轮的229个到第三轮的391个,参评学科从第一轮的1336个到第三轮的4235个。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后,受到从政府到高校、从国内到国外的普遍肯定,评估结果得到更加广泛和实际的合理应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尤其是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学科评估工作具有开创性,要不断完善,形成品牌”。

2016年4月,学位中心在历时1年多,调研16个省市的20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完善了评估体系,学位中心发出《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512个学位授予单位的7450个学科自愿申请参评。其中,高校参评率达88%,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学科参评率达96%。目前,我们正在对数据反馈结果进行二次核查,同时对无法用客观数据表达的主观指标,邀请专家进行通讯评议和学术声誉调查。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学科评估的规则和程序,扎扎实实做好相关工作。

二、教育治理体系中的第三方评估需要科学、规范、公正,独立性也是重要因素

《世界教育信息》: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第三方评估成为教育评价发展趋势,您如何看待第三方评估呢?

王立生:第三方评估作为一种评价形式,体现了“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方向。总理多次强调,“要用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创新”“政府工作不能自拉自唱,要让第三方独立公正评估”。陈宝生部长也提出“第三方评估将成为政府管理常态”。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转型,推进“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以“第三方”方式开展学科评估、提供服务是教育评价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合理认识第三方评估。一方面,社会呼唤科学、规范、公正的第三方评估。判断教育评价是否科学有效,需要从评估组织的独立性、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主体与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具备科学权威的评价体系、专业规范的评价方法、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的第三方评估,才是政府、高校和社会真正需要的。另一方面,独立性是第三方评估可信度的重要保证。具备独立性、专业性和公正性才能保证第三方评估的可靠性。评估体系符合共识,评估组织过程保持独立性,评估结果不受经济利益控制,确保公平公正,是保证第三方评价结果科学性和可信度的基本前提。学位中心自主开展的学科评估项目,具有以下特征:从组织主体上看,学位中心作为独立法人机构,以第三方方式开展学科评估,评估性质属于非行政性和非强制性;从体系形成上看,坚持广泛听取各个方面专家学者和参评单位的意见,凝聚共识,形成体系;从组织过程上看,坚持学术独立,按程序、讲透明,组织过程和评估结果产生不受经济利益影响,确保公平公正。

三、高校间存在着一定的人才无序流动,评估需对此加以引导

《世界教育信息》:近年来,高校人才竞争现象愈演愈烈,对此,您认为应如何防止高端人才的无序流动?第四轮学科评估如何科学评价师资队伍?

王立生: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学科发展和优化布局而吸引高端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流动现象,其中,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人才合理流动可以带动思想、研究、资源和成果交流,充分发挥人才潜能,促进创新和科学繁荣。但其过度无序流动,将影响科学研究可持续性、我国人才优化布局和学科发展格局,不利于发挥我国人才潜能的整体最优化。

为规范高层次人才有序流动,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通知指出,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等。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

同时,我们也看到,评价机制等外部环境对人才流动也起到重要作用。学位中心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不断凝聚共识,完善了师资评价机制。一是不采用“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方式,不直接对师资队伍进行“数帽子”“论牌子”,重点考查“代表性骨干教”以及科研团队的结构质量,避免高校在学科建设中追逐资源、追逐有头衔教师上过于功利;二是强调贡献和成效,淡化条件资源。对师资规模、重点实验室等“条件资源类”指标,在下一步权重征求意见时,建议适度降低其权重;三是采用基于客观事实的同行专家评价方法,综合考查学科师资队伍水平、年龄结构、人才梯次、国际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情况。目前,学科评估中的师资队伍评价等具体评价工作正在进行中,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对师资评价的改革受到普遍赞扬,《光明日报》等诸多媒体进行了报道。

四、第四轮学科评估机遇与挑战并存,

设计理念、思路及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创新

《世界教育信息》:在全面部署“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第四轮学科评估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王立生:第四轮学科评估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和形势下开展的,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不限于“双一流”建设,还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国内教育评价市场异常活跃。近年来,由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民间机构组织开展的大学排名、学科排名异常活跃。这一方面说明教育评价市场鱼龙混杂,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希望了解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社会对于增加高等教育透明度,接受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日益强烈;高等学校希望获得负责任的专业机构的权威评价,为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明确目标路径,找准参照点,加快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需求与日俱增。

第二,国际教育评价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美国、英国、欧盟的几大评价机构相互竞争,在国际上瓜分市场,争夺资源。近几年,QS、《泰晤士报》、汤森路透等国际排名机构纷纷关注中国教育评价市场。然而这些国外机构的学科排名,其目的导向性、评价体系的契合度、数据来源(也需要申报数据)的科学性等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水土不服”的天然缺陷,因此发展具有国际共识和中国特色的学科排名评估品牌,是当务之急。

第三,“双一流”建设对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和各省“双一流”建设规划也都在密集部署。第四轮学科评估面临更多挑战,新的形势对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动态管理等方面,对学科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公平性、公信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社会各界对学科评估高度关注。学科评估因其多年积累的可信度和公信力,不仅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高等学校的热切期待,也成为国内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两会”期间,学位中心通过各大搜索引擎了解到,关于学科评估相关报道高达700余篇。面对从未有过的历史机遇和复杂的内外部条件,学科评估工作面临更大压力。

《世界教育信息》:与前三轮评估相比,第四轮学科评估在设计理念和思路上有哪些变化?

王立生:第四轮学科评估在总结前三轮评估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在广泛深入、全面细致调研基础上,对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式进行改革,形成了第四轮学科评估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紧紧围绕“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质量”中心任务,服务国家和地方“双一流建设”战略需求,关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出的“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重点要求。

第二,在评估模式上,继续坚持“自主开展、自愿申请、免费参评”的基本原则。以第三方的方式独立开展评估,但不闭关自守,坚持深入研究,开放调研,广纳群言,凝聚共识,明确工作思路,改革指标体系。从第一轮评估开始,学科评估就坚持参评单位根据自己学科建设和自我发展需要,自愿申请参评,免费参加评估,自愿选择数据服务的特色。突出体现了学科评估的非行政性、非强制性和评估过程非商业性的典型特征。

第三,在数据来源上,加强与有关部门数据资源和第三方数据提供商的合作,加大国内国际公共数据的使用力度。一方面,通过利用公共数据库资源,为参评高校和学科数据填报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采取与第三方数据提供商互利合作的方式,为填报信息的核查提供可靠依据。

第四,在指标体系上,坚持“质量、成效、特色、分类”基本导向。体系框架保持“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与声誉”四个一级指标基本框架不变,同时根据国内国际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及时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改进。

《世界教育信息》:与前三轮相比,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有哪些创新?

王立生: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有七大创新之处。

第一,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首次在评估中提出“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评价模式,创建“中国标准”。将创新创业成果纳入在校生质量考查指标;开展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从学生角度考查导师的指导质量,同时跟踪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质量,将教育质量的评价活动扩展到教育系统以外,关注高校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和学用契合度。

第二,把建设成效作为重点。学科评估的基本定位是学科的整体水平评估,评价重点是学科发展成效和学科建设质量,重在“输出”质量而非“输入”资源。本次评估进一步降低“条件资源类”指标(师资规模、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数量)的分量,更加强调学科内涵建设的成果、成效。

第三,改M师资队伍评价方法。克服单一“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性,将评价方式由以往“客观数据评价”改为“基于客观数据的专家主观评价”,重点考查“代表性骨干教师”以及科研团队,并将青年骨干教师单列,由专家综合考查师资队伍水平、结构、国际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优化学术论文评价,致力打造“中国标准”。学术论文情况是国内外大学学科评价的常用指标,但考查单一性的定量指标(如SCI、ESI论文数量),不能全面反映论文质量,甚至容易产生误导。分析国内外体系利弊,本轮评估首创“质量与数量、客观与主观、国内与国外”三结合的论文评价方法,树立论文评价的“中国标准”。一是质量与数量相结合。强调以质量指标为重,兼顾有标准限定的数量,适当采用人均指标;在自然科学学科取消数量指标,在哲学社会科学适当保留人均收录论文数等数量指标,体现了质量与数量的辩证关系。二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在采用改进的“ESI高被引论文数”等客观指标的同时,通过提供“代表性论文”由同行专家进行评价。同时对指标内涵进行改革创新。如:在使用“ESI高被引论文”时采用“中国版ESI”标准,将“ESI学科分类”与“中国学科目录”对接,并将ESI统计范围进行扩展,增加区分度和覆盖面;在“代表性论文”中,限定每位教师所能填报代表性论文的上限,保证高水平论文在人员和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覆盖面,体现学术研究的“结构质量”。三是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由于历史和语言原因,中文期刊特别是理工科期刊发文水平与国际期刊存在差距,加上国外SCI、ESI等统计标准的巨大压力,中文期刊对我国高水平论文的吸引力不足,并形成恶性循环。第四轮学科评估为落实五部委文件关于“扶持优秀中文期刊”精神,专门设置了中文期刊指标,同时规定“代表性论文”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以提升中文期刊影响力,推动形成良性循环。

第五,提出学科社会贡献评价理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本轮评估借鉴国际同行经验,首次在“学科声誉”一级指标下增设“社会服务贡献”指标,采用“代表性案例”指标来体现学科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既强调学科发展目标,服务国家战略,也能够充分反映不同地区、类型学科特色,从导向上克服学科“同质化”倾向。

第六,聘请国际专家参与评估。通过与国际相关教育机构合作,首次邀请3万余名国际专家,对我国与国际学科内涵大致相当的部分理工类学科进行国际声誉调查。藉此探索国内外获取学科声誉信息的渠道和方法,探究我国学科设置体系下学科水平的国际认可度,扩大我国学科建设的国际宣传,提升中国学科评估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第七,进一步强化分类评估。第四轮学科评估进一步细化了分类设置指标体系,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分别单独设立指标体系。分类设置的指标体系由第三轮时的7类拓展到9类。每个一级学科采用独立的权重体系,共设置95套权重,进一步体现学科特色。权重分别由参评单位各学科专家确定,把指标体系关键因素的最终决定权交给参评单位,增强学科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共识性。

五、第四轮学术评估多举措保证评估结果和参评单位数据的真实性

《世界教育信息》:今年“两会”期间,有全国政协委员评价“学科评估越来越科学,参考价值越来越大”。那么第四轮学科评估通过哪些具体举措确保评估结果真实有效?后续还有哪些服务?

王立生: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们在评估模式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避免学科间材料拼凑,确保评估结果真实可靠,并优化结果公布方式,做好评估后续服务。

第一,采取多项举措,避免学科间材料拼凑。首先,采用按学科门类“绑定参评”规则。同一门类下具有硕士一级授权及以上的学科必须同时申请参评(或均不参评),有效抑制校内相近学科材料不合理整合,对全面反映学科整体情况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完善成果归属原则,真实反映学科交叉与合作。实践表明,这种“归属度”方法有利于鼓励跨界团队协同研究,同时为解决跨界人员与成果的评价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再次,适度增加专家主观评价指标,对于难以进行客观判断的指标,通过专家对人员和成果的内涵进行判断和评价,提高评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第二,探索出一套“结构性数据核查”方法,对保证数据真实性发挥重要作用。本次评估参评数据的核查方法包括数据形式审查、填报标准检查、证明材料核查、公共数据比对、重复数据筛查、有限信息公示、重点数据抽查等七项措施,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化手段进行核查。同时,几项措施之间进行相互验证,保证申报材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三,探索多维度评估结果公布方式。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将考虑各方需求,继续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针对各级政府、地区、高校类型、社会不同需求,提供更加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果服务形式,引导高校和社会更多关注学科内涵建设成效和规律。

第四,强化评估结果的深层次分析服务。本次评估汇集了全国7400多个学科信息,将形成我国当前最大最精准的学科大数据库。评估结束后,学位中心将充分利用庞大信息资源进行大数据分析,为需求者提供学科评估信息反馈。同时,探索学科发展若干“定量指数”,研究学科发展内在规律,分析全国学科发展态势。根据不同需求,为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学位授予单位,为参评学科提供各级各类定制化分析报告。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知道,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数据来源也有很大关系。本轮学科评估如何确保参评单位提供数据的真实性?

王立生:本轮学科评估加大客观数据核查力度,加强与参评单位联动机制,在第一轮全面核查基础上,对异议数据进行二次核查与反馈,确保客观数据真实可靠。

一方面,多措并举,加大客观数据核查力度。采取七项措施对申报材料进行全面核查。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参评单位范围内对部分申报材料进行“网上有限公示”,接收各单位异议和监督;将存疑信息反馈原单位核实确认。

另一方面,与参评单位形成联动机制,对异议数据进行二次核查与反馈。学位中心将数据核查阶段发现的问题及信息公示阶段有关单位提出的“异议”,汇总反馈给原申报单位核实确认。此外,再对单位反馈的数据进行二次核查和反馈,由此,形成评估方和参评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最大限度确保客观数据的真实性。

六、第四学科评估以正确导向、

主客观评价并举、

主观评价公正来考查学科内涵建设成效

《世界教育信息》:本轮学科评估如何有效考查学科内涵建设成效呢?

王立生:第一,树立正确的评估导向。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准确把握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正确的评估导向,学位中心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分别召开专题会议,对评价指标权重设计、学科声誉调查和部分主观指标专家评价等一揽子方案进行了专题研讨,广泛听取意见,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内涵建设和发展成效评价机制。

第二,主客观评价方式并举。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对于重要的、不宜通过数据测量的指标,如“师资队伍质量”“优秀在校生”“优秀毕业生”“代表性论文质量”“社会服务与贡献”等,通过同行专家评议的形式进行主观评价,以有效考查学科内涵建设质量。

第2篇:心理学学科评估范文

Abstract: Via operational evaluation practice of Chinese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CNERC),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bjects,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the evaluation,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then establishes a frame model for expert evaluation results, and proposes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results.

关键词: 运行评估;综合评价;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Key words: operational evaluation;synthesized appraisal;CNERC

中图分类号:G322.2;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014-03

0 引言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行业或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旨在“创新、产业化”方针指导下,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促进科技产业化;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需要,推动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关行业辐射、转移与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实验条件,形成我国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1]。

截止到2011年,已有156家工程中心通过验收、投入正式运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工程中心的运行管理和分类指导,工程中心的管理重点正逐步由组建转移到监督管理和优化调整上来。开展运行评估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在工程中心的监督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各工程中心的自身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与引导作用[2-3]。

根据《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要求,2011年对工程中心四年来(2007~2010年)运行效果的客观评价及运行状态的分析,对比工程中心的组建宗旨及职责定位,对各工程中心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动态管理,为加强和规范工程中心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4]。

目前关于工程中心评估的文献主要涉及省级工程中心评估实践,从科研管理层面,针对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估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例如江苏省开展了省级工程中心的验收评估实践[5],陕西省对省级工程中心进行了专项绩效评估实践等[6]。本文通过国家工程中心运行评估的实践,综述了评估对象、原则和程序,探讨了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评估方法的使用,建立了专家评议结果相关模型,为合理利用综合评价结果提供实践参考。

1 评估对象、原则和程序

1.1 评估对象 本文涉及的评估对象为2008年以前(含2008年)通过验收,正式投入运行两年以上的高新技术类工程中心。

1.2 评估原则 主要包括:①导向性原则。评估工作立足于工程中心的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工程中心的组建宗旨、目标定位,引导、鼓励工程中心向规定建设目标发展,实现国家战略目标。②客观公正原则。评估工作做到公开、透明,鼓励利益相关方的有效参与,充分发扬民主,客观、公正地评价工程中心的运行绩效。③科学、可行、高效原则。针对运行评估的目的和基本特点,选择科学、可行的评估模式和技术路线,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简化程序、易于实施、提高效率;评估指标的设计做到概念准确、含义明晰、层次合理、完整全面反应评估对象特征。

1.3 评估程序 本次评估工作采用“统一框架与标准,分领域组织实施”的工作方案。通过工程中心自评价、同行专家评议(包括会议评估与通信评估两种形式)、管理部门评价和现场调研等多种评价活动,对各工程中心的工程化能力与水平、行业作用以及运行管理三个方面的运行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

2 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2.1 评估方法的选择 本次运行评估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会议评估、通信评估与现场考察相结合,综合评估与专业评估相结合的方法,以评估指标的判断准则为绝对标准,将中心运行表现与指标判断准则的对比作为主要依据,辅之以中心之间的横向对比,评价各工程中心的运行状况。

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次运行评估按照《工程中心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的政策文件,根据工程中心组建宗旨、职责、职能的相关要求,建立了评估框架、设计了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建立在历次绩效运行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工程中心发展目标要求[7]。

指标体系共设工程化能力、行业作用和运行管理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各项指标及说明见表1。

3 同行专家评议

工程中心运行评估同行专家评议采取分领域答辩评议和通信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该同行专家评议方法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国立卫生研究院等科学基金资助机构的项目评价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8-9]。

3.1 专家的遴选 根据《科学技术评价(试行)》及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10-17],评议专家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判断能力,熟悉被评价内容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同时具有良好的资信和科学道德,认真严谨,秉公办事,客观公正,热心科学技术事业,敢于承担责任。遴选专家应遵循随机、回避和更换的原则,突出评估专家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的合理性。

本次参与评估的工程中心按领域分为五组(以下简称为A、B、C、D和E组),各组评议专家来源涵盖高校、军队、研究院所、协会/学会、企业,以行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为主;通信评议专家以小同行技术专家为主。

3.2 专家评议表的设计 为便于评议专家对评估指标的理解和实际操作,将每项二级指标抽象提炼出具体的2-4项评价判断,专家根据工程中心运行情况,对所设选项进行选择,并参考评价判断的选择情况对该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每项指标打分满分为10分,优秀为9~10分,良好为7~8分,合格为5~6分,问题较多为5分以下。例如对二级指标“工程化研发方向”的评价设计见表2。

在上述专家评议表的基础上,针对会评专家参与现场答辩的特点,设计各组综合评议意见表。会评专家组应对本领域工程中心提出综合性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中心在评估期内的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建议。

4 同行评议结果分析

4.1 同行评议评分模型 参考相关文献并综合考虑会议评估和通信评估两种形式,设计同行评议评分模型。以A组为例,若m位会议评估专家,n位通信评估专家对p个工程中心进行评估,设YmA,YnA分别为A组工程中心会议评估和通信评估评分矩阵,则YmA=(ym1,ym2,ym3,…,ymp)T,YnA=(yn1,yn2,yn3,…,ynp)T,设XmA,XnA分别为A组会议评估和通信评估专家评分矩阵,则

XmA=■,XnA=■

式中,xab为第b个专家对第a个工程中心的评分值。YmA表示m位会议评估专家对p个工程中心进行评分,YnA表示n位通信评估专家对p个工程中心进行评分。按照评估专家评分统计方法,分别计算两者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18-19],即

yma=■xab/m(b为正整数,且l?燮b?燮m),标准差为SDma,

yna=■xab/n(b为正整数,且l?燮b?燮n),标准差为SDna。

4.2 专家评议结果偏差模型 由于评估专家的学术背景、科研经历、心理特征、思维模式、标准把握等都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评估专家对于同一客观事实的认识和判断就有可能形成偏差,评估的结果就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情况[20-23]。针对本次评估特点,对专家评分偏差分析如下:

由于专家的个体差异以及评分尺度把握的不同,个别专家评分可能整体偏高或偏低,表现为专家评分偏离整体评分的标准,此类偏差称作个体偏差,用1表示。内部影响偏差是专家基于对自身熟悉领域的偏好所产生的偏差,特别在小同行技术专家评分中易出现,用2表示。条件影响偏差是基于会议评估和通信评估两种不同形式下,各位专家对打分原则掌握的尺度不一致,对某个工程中心的评估没有达成共识而产生的偏差,用3表示。由于各专家组间评分的尺度存在差异,导致各领域间同等水平的工程中心横向对比存在分值差异,从而产生组间偏差,用4表示。

综上分析,建立专家评议结果偏差模型:

=1+2+3+4

式中,个体偏差为1,内部影响偏差为2,条件影响偏差为3,组间偏差为4。

4.3 同行评议结果综合分析 通过分析专家评议结果偏差模型可知,实际评估活动中所产生的偏差都有可能影响到工程中心运行评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本次评估实践采取了相应措施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尽可能消除上述偏差,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本次评估活动特点进行分析,1是由专家的个体差异决定的,通过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并采取筛除同组内异常值的办法消除个体偏差,从而不影响整体评估结果。

2主要表现在小同行技术专家评分中出现明显偏离均值的现象,综合分析会议评估和通信评估评分结果,以统计学方法为手段,可以鉴别出无效数据。

3主要表现在通信专家与会评专家在个别工程中心的打分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其原因主要是会评专家听取中心答辩,部分疑问通过提问进行了解,对情况了解更加深入,而通信专家只通过中心提交材料进行打分,两者所掌握的信息量及准确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非共识性差异,针对上述情况对个别中心进行现场评议,整合多方意见得出评议结果。

4主要表现在各领域间同等水平的工程中心横向对比存在分值差异,各组分数之间的差异除了本组工程中心总体水平不一致外,还要考虑每组专家不同,各自掌握的打分原则也不相同,需要综合考虑平衡。对不同分数段内各组中心数量分布以及不同比例内各组中心分数分布进行列表分析,见表3、表4。通过组间横向对比,对评分结果进行校正,在较大程度上消除组间偏差的影响。

5 结语

本文综述了工程中心运行评估原则、程序、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同行评议为研究重点,探讨了专家遴选机制和原则,建立了同行评议评分模型和专家评议结果偏差模型,深入分析个体偏差、内部影响偏差、条件影响偏差和组间偏差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消除(减弱)方法;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合理利用同行专家评议结果,为工程中心运行评估综合评价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同时也为同行评议方法的应用提供较为全面的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发明,蔡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理想运行目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6):25-28.

[2]曹煜中,王发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J].技术经济,2008,27(2):22-25.

[3]李钢.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运行及其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3.

[4]关于开展2011年度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评估的通知,国科计函[2011]18号.

[5]孙兴莲,白冬梅.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管理现状与政策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08(2):42-43.

[6]贺福明.省级研究机构绩效评估探讨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1(24):132-133.

[7]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国科发计字060号.

[8]张彦.论同行评议的改进[J].社会科学研究,2008(3):86-91.

[9]徐彩荣,李晓轩.国外同行评议的不同模式与共同趋势[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2):29-33.

[10]何杰,王成红,刘克.对同行评议专家评议工作进行评估的一些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04,18(1):47-50.

[11]王成红,何杰,刘克,宋苏.关于同行评议专家定量评估指标研究的几个新结果[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2):83-89.

[12]齐丽丽,司晓悦.对我国同行评议专家遴选制度的建议[J].科技成果纵横,2008(5):26-28.

[13]陈媛,樊治平,谢美萍.科研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水平的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10):38-42.

[14]张恬,张宏翔.同行评议形式的争论及发展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152-154.

[15]杨翠.关于同行评议自我评价规避方法的若干问题和完善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86-88.

[16]冯锋,于晟,于振良.关于科学研究项目同行评议的一些政策性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07,21(1):42-46.

[17]吴建军,刘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现状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09(12):151.

[18]谢焕瑛.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评分偏差效应分析[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6):134-137.

[19]谢焕瑛.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体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06.

[20]谢焕瑛.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信度与离散度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7):80-82.

[21]谢焕瑛.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的若干问题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4):108-111.

第3篇:心理学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内部专业评估体系 核心要素 责任担当

目前,除少数省级重点建设大学和个别新建本科院校外,我省多数新建本科高校专业评估尚处于以外部评估为主的阶段,多元主体参与的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制度还未真正建立起来,离教育部提出的建立“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由于缺乏校内自我评估实践,那么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自然也就不会多。因此,加强校内专业评估的实践与研究,构建与外部评估相匹配的内部评估体系,成为新建本科高校教学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评估应以内部评估为基础

我们并不否认外部评估的作用,只是不赞同学校采取单一的外部评估方式。外部评估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代替不了学校内部评估。外部专业评估的组织者多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评估机构,其组成人员主要有行业或者专业的专家学者、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者。评估时所依据的评估方案、指标体系,往往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来确定的。这种评估方式被普遍采用,对高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近年来对这种评估方式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其一,认为外部评估作为一种静态评估,考察的是评估当时专业的基本状况,无法考察专业建设的过程,也很难准确预见专业的发展趋势。其二,作为基于结果的评估,很难对结果背后的原因形成准确判断,无法起到帮助专业提升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其三,由于评估结果与受评者今后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个别接受评估单位由于思想认识方面存在问题,对自己的优势是尽力展现,而对其不足,则有意无意地进行掩饰,无形中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其四,外部评估采用的指标体系,往往是统一的尺度,由于学校专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统一的尺度很难适应所有的学校、所有的专业。为弥补外部评估之不足,校内专业评估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校内专业评估是一种形成性评估,是专业的自我评价与学校评价的有效结合。从评估方式来看,校内专业评估更多的是体现评估、咨询与研讨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研讨性质。校内专业评估是一种诊断性评估,其重点不在于对专业等级的评判以及排名,而在于对照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研究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由于校内评估是自家人评自家事,从心理上更容易让人接受,况且评估专家多来自校内,对专业的情况大多比较熟悉,因此评估结果更具有真实性。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指出:“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对照文件要求,我们现在开展的专业评估,参与主体还仅限于政府和专门机构,学校参与还比较少,社会力量的参与更是微乎其微。这是今后必须着力加强的环节。缺少校内自我评估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其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

二、新建本科院校内部专业评估指标核心要素分析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是学校为全面了解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是否匹配,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是否符合,通过全面收集专业办学信息和资料,根据本校对专业核心内涵的理解而进行的综合评价的活动。其旨在巩固成绩,改进不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教育行政部门或社会组织的评估奠定基础。因此,能否准确把握专业核心内涵,就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我国高校目前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三类。学校的类型基本上决定了专业的类型。这里说基本,是因为还有特例,有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也有少量的应用型专业。研究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在专业分类上目前并未有明显的区别。这样,界定专业核心内涵之前,就应首先界定学校的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专业名称虽然相同,但由于两类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培养规格不同,课程体系不同,培养途径不同,其核心内涵应该是有区别的。

那么,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的核心内涵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有的研究者认为,专业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核心要素上,即专业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和专业设备。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法似乎不够全面。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既源于学科分工,又源于社会需求,专业建立之初,就应该明确其类型定位――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或是技能型,这是专业进行人才培养与确定发展目标及思路的依据与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多是地方性高校,因此专业应与地方产业、行业相对接,以培养供需对路的人才。如果不考虑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则以后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势必处于盲目之中。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培养目标定位解决了人才培养类型问题,那么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则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问题。类型、质量标准对专业人才培养来说,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课程来传授的。课程的直接目的就是传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获得思想与能力的发展。课程的社会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赖以生存的手段。高校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机构,授以学生生存的手段既是办学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需求。因此,对任何类型的专业来讲,课程永远是不可忽略的核心要素。

专业教学离不开教学设备与资源,尤其是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实践教学比例的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更离不开教学设备与资源。

专业教学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专业没有教师,同样,也没有哪一个专业没有学生。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同样,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也密切相关。教师与学生、传授知识与学习知识是不可拆分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教师与学生应是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

现代大学不同于古代的私塾。私塾先生今天教什么,明天教什么,完全是自己说了算。今天的大学教育则不然。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机制是否健全,是影响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学管理应是专业的核心内涵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核心内涵应包括专业类型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设备与资源、教师与学生、教学管理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是学校和院系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构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评估指标的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

三、与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评估有关的几点思考

(一)校外主体应有明确的责任担当

首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方法和措施,为高等教育评估提供依据,成为学校建立健全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的直接推动力。其次,应该大力推动并鼓励支持民间组织机构参与到高等教育评估中来。如1997年,上海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组织实施了“上海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此后,在北京、江苏、辽宁、云南、广东、上海、安徽等地先后成立了10家专业性的高教评估机构,它们接受政府与用户的委托,开展各种类型的评估。再次,应建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制度。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评价可以采取对人才使用的总体的满意度和对毕业生在具体岗位中的某一方面的表现或者某一任务的达成情况给出个别的、有针对性的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也可以进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评价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需求的匹配度。对毕业生的评价可采取年终表现评价、季度表现评价、月表现评价,甚至细化到每天的表现评价等,开展从整体到局部的细化的全过程跟踪,体现出评价的职业导向作用。

(二)应发挥学生及其家长在专业评估和质量保障中的作用

1.建立大学生对教育服务满意度的测评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和受益者,也是高等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和体验者。随着对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增强,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是以学生为主体,反映教育质量,从而形成微观主体和宏观质量的有效连接。应将学生满意度融入专业评估当中。学校应建立大学生对教育服务满意度的测评体系,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测量、分析和改进教育服务体系。学校应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学校存在的理由和工作的重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学服务工作应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满意度展开,让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一次愉悦的求学经历。

2.实施家长满意度测评计划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家长望子成龙的理想追求。学生选择高校的空间也日益增多。学校可以结合目前和预期的学生家长需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以学生家长期望和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同时,学校必须努力推进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环境、教学效能、校园生活、校园支持服务、校园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建立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学校环境。

总之,一个有效健全的专业评价,不单单是高校教育本身的内部评价,它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离不开政府主导、专门机构操作、社会评价、家长乃至学生的共同参与,它是一个学校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只有汇聚一个体系开放、包容、具备可持续因子和方便操作的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才能实现校内专业评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心理学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大学排行榜;高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机构;评估方式

【中国分类法】:G449.7

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使社会公众将目光开始投向教育绩效评估。社会公众从关注单一的产出扩大到关注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绩效评估可以指导高校改进办学实践,还可以为学生选择学校、专业提供参考,为政府教育工作的决策科学化提供借鉴。我国对高校绩效评估的研究开始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合理的评估指标。因此,完善高校绩效评估以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中国高校绩效评估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高校绩效评估的发展历史

目前国内针对高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的机构主要有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民间的大学评估机构。国家教委的评估主要针对本科教学,侧重教学质量评估。民间的大学评估机构对高校的评估包括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校声誉等各个方面,是对高校的综合评估。本文所阐述的高校绩效评估涉及高校投入、产出、运行各个方面,民间大学评估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更加符合本研究的侧重点,因此选取民间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民间大学评估机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网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上述四个机构设计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内容上有所差异,但基本都涵盖了高校职能的指标。校友会榜由网络投票产生,通过大众参与调动其积极性,扩大其影响力。中评榜以其完备的指标体系而具有说服力。因此,本文选取了校友会榜和中评榜作为个案阐述我国高校绩效评估的实践。

(二)“大学排行榜”与“中评榜”

1. 中国校友会网的《中国大学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主要从学术成就和校友成就两方面对高校进行评估,评价体系聚焦国际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贡献三个层面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可重复操作等特点。在评价体系设计和指标筛选上,坚持系统性、公正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等原则。纵观2003年以来已连续进行了十一年的评估工作,其显著特点为:强调高校的竞争力、突出累积性指标、重视高校科研能力。

2.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

中评榜的评估分为对重点大学的评估和一般大学的评估,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一,设置了可以反映质量、水平和特色的指标,其二,根据学校的分类不同,计算的指标权重则不同。比如:教学与科研的比例,重点大学大约为4:6,而一般大学则是6:4。这样的设计更能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二、中国高校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指标设计、权重分配缺乏合理性

尽管前文阐述的两个评估指标体系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是依然受到了很多争议:重科研轻教学的指标依然广泛存在,没有设计可以将教学和科研合理统一的指标。两个排行榜中科研都占了很大的比重。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数量和时间的限制违反创造性劳动规律,降低科研成果的质量,还会造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综合排行榜追求同一性的指标忽视了高校办学的特色

每所高校建校之初的战略愿景不同,则办学特色、职能定位也各不相同。如果用同样的一套评估体系对不同大学进行评估则有失偏颇。另外,上述两套评估体系主要以重点大学为主要的评价对象,指标也大多反映大学的优质资源和办学水平。这些指标适合对重点大学的评估,但将其应用到科研较为薄弱的一般大学时,会面临着适用性问题的挑战。

(三)没有把“为社会服务”列入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培育人才、科研、服务社会,并以服务社会为终极目标。纵观我国目前高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置,校友会榜强调的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评榜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和教学水平,二者都忽视了“为社会服务”这一重要指标。大学的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为社会服务”这一指标就偏离了大学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实质。

三、完善中国高校绩效评估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自评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

目前中国高校绩效评估所采取的还是外部评估机构基于二手数据进行的评估,评估结果不具有科学性与公信力。如果学校将自评工作作为完善学校管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手段,那么就不会出现应付外部评估组织、敷衍了事的情况。因此,我国高校绩效评估在评估方法上应该采取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估过程中给予高校自评权,结合外部专家评估,确保评估的客观、科学。

(二)评估主体多元化

高校绩效的评估问责主体包含了政府、社会、学校、教职员工、家长、学生等。但是纵观我国高校绩效评估的现状,基本上是评估机构在对评估“全权负责”,没有各类评估主体的代表在发挥作用。因此,我国高校绩效评估应注重各类评估主体的作用,由政府主导,制定相应制度,广泛采纳不同评估主体的意见。

(三)构建高效绩效评估制度

一方面,在指标设计方面,将“社会责任”这一项纳入评估内容,按照学校特色进行指标设计及权重分配,改变目前我国高校绩效评估重视科学研究的现状。另一方面,设立隶属于教育部的专门评估机构,由国家财政拨款扶持;教育部与民间大学评估结构合作,形成完善的高校评估制度与指标体系;在立足调研、获得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评估,三到五年为一个评估周期;评估结果面向社会公布并并由教育部、民间大学评估机构、社会公众共同监督被评估高校改善评估中的不足之处。

四、结语

本文以两个民间大学排行榜为例,阐述了我国高校绩效评估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我国在高校评估方面的不足,为尽快建立完善的高校绩效评估制度进行了理论积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设计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及高校发展的指标体系,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谌启标,柳国辉.美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政策述评.宁波大学学报,2004,26(3):26-29.

[2] 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9,76 - 77.

[3] 代蕊华.西方高校的绩效指标及其评价.外国教育资料,1999,(6):56-59.

第5篇:心理学学科评估范文

1、本科教学评估模式

目前,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模式总共有三种:认证模式、分等模式、审核模式。

(1)认证模式。认证模式的主要形式是合格评估,它向下看,主要看差者是否达标,差多少。合格评估主要针对的是新办本科院校,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使新建本科院校在基本办学条件方面达标,从而规范教学管理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分等模式。分等模式的主要形式是水平评估,它向上看,目的是为了看好不好,主要是选优。在我国高等教育大量扩招、办学资源紧缺的情况下,2003年至2008年开展的水平评估,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各高校过度追求“优秀”,使得大家深恶痛绝的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和腐败现象有机可乘,给水平评估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审核模式。审核模式的主要形式是审核评估,它主要看自己是不是、像不像,该说的是不是说了、说过的是不是做了、做过的是不是有效、无效的是不是改了,目的是为了自律。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在同济大学等9所高校试点成功后,审核评估工作在各地高校中迅速开展起来,截止2016年7月,全国近70所普通高校完成审核评估工作。

2、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发展历程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国家加强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指导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从此拉开了我国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在1994-2014年20年期间,我国共实施了五次本科评估:

1994-2002年,190所新办高校参与了从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开始的合格评估;

1996-2000年,16所高校参与了从华中理工大学开始的优秀评估;

1999-2001年,26所高校参与了从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开始的随机评估;

2003-2008年,589所高校参与了从上海大学开始的水平评估;

2013-至今,70多所高校参与了从同济大学试点开始的审核评估。

在20年时间里,我国高校经历了五次不同的评估实践,每次评估都是根据当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设置的。方案总体框架合理科学、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现状和高校实际是被评高校和专家对我国评估的一致观点。评估工作对于我国高等学校来说,在促进办学条件改善、教学思想观念转变、教学管理规范、教学改革深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审核评估的概念和坚持原则

1、审核评估的概念

(1)评估就是评定价值或进行价值判断,它以价值为对象,是一种认识活动。

(2)审核评估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基于我国已有评估经验,并借鉴国外先进评估理念和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本科教学评估模式。

(3)审核评估涵盖了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其核心是对学校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效果相符度的评价。因此,审核评估重点考察“四个度”,即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学校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2、审核评估坚持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在审核评估过程中,高校就要发挥主体作用,持续改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内部质量改进和提升。

(2)目标性原则。审核评估强调目标导向性,考察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如何改进、实施,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标性原则要求审核评估关注学校自身目标的完成情况。

(3)多样性原则。审核评估充分尊重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多样性的原则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指导、鼓励高校办出特色这一理念。

(4)发展性原则。审核评估仍然强调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评估推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5)实证性原则。审核评估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做引导、以数据为支撑、以事实为判断依据,通过对学校的实证性考察做出评判结果。实证性原则不仅贯穿于审核评估专家组的进校考察过程中,而且还贯穿于学校的自评过程中。

三、高校完成审核评估的有效应对措施

1、做好自评是核心

学校自评指的是学校针对审核评估的要求和特点进行自我评估和建设的阶段。做好学校自评关键是写好自评报告和填报好数据库。

(1)做好自查工作。学校在进行审核评估之前或在审核评估前期应做好自查工作。各教学单位通过撰写自查报告、梳理各类教学基础材料,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学校通过开展学院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专项评估“摸清家底”,及时查摆和解决问题。

(2)写好自评报告。学校自评报告贵在精准,字数不超过8万;结论要自证,反映学校取得的成绩、经验要有充分佐证,存在问题要直接具体,要有原因分析,问题分析必须占三分之一以上篇幅;画像要像,应努力体现自身特点和特有问题。

(3)填报好数据库。基本状态数据库为自评报告和专家进行评估提供重要的支撑数据,学校在数据填报过程中领导要统筹调度,部门要通力协作,学校要对填报的数据要准确采集,认证审核,通过数据采集准确把握教学状态,推动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2、进校考察是关键

专家到学校实地考察是审核评估的重要环节,是专家真实感受和客观评价参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交流学习,深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良好机遇。

(1)配合好专家组进校考察。参评学校要积极配合专家组做好听课、访谈等工作;与专家交流时要实事求是,不夸大成绩、不回避问题;提供给专家组各种必备的数据和材料;配合工作要到位但不越位,不干扰专家组的工作和生活。

(2)树立两种心态。第一,平常心,正常态。参评学校尤其是学校领导要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专家进行考察;要保持学校工作的常态化,尤其是教学工作应按照教学计划保持常态,不能因为专家而进行调整。第二,“学习心,开放态。参评学校要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从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配合专家进校考察;要以学习的心态对待专家进行考察,真诚的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要以开放的心态参与专家进校考察,展示成就,不回避存在问题,与专家共同研究讨论解决对策;积极配合专家组开好评估意见反馈会。

第6篇:心理学学科评估范文

采用目的抽样原则选取20名口腔专科护理人员,包括2名主任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和15名主管护师。采用改良的Delphi法进行咨询。请口腔专科护理人员对问卷中拟定的指标要素进行增删,并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判定指标的重要性,即按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分别进行评价,分别赋予5、4、3、2、1分。

专科护理评估表的临床应用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本院7个科室35名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此评估表,向使用护士说明评估表使用方法,1个月后对3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就本评估表内容的实用性、有效性、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统计学方法

口腔门诊专科护理评估表评定结果及其临床应用评价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结果

1口腔门诊专科护理评估表评定结果

1.1一级指标评定结果口腔门诊专科护理评估表一级指标评定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85%一级指标均评定为重要和很重要。

1.2二级指标评定结果口腔门诊专科护理评估表二级指标评定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90%二级指标均评定为重要和很重要。

2临床应用评价

通过35名护士的应用,1月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护士认为评估表所涵盖的评估内容全面,能准确了解患者的护理问题;90%的护士认为实施护理评估的过程是信息互动的过程,能促进护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讨论

护理评估是护士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借助机械、物理手段或借助工具和传统的生物医学检查方法、心理测定等技术对患者进行细致观察与交流以及系统检查,找出机体正常或异象,以及心理、社会、家庭、文化、环境、精神等整体状况的一种护理评估方法。护士只有通过全面、准确、针对性的护理评估,才能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与护理计划,从而实践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一份实用、合理、客观、能全面反映患者情况且便于临床护士实施的专科护理评估表对护理评估的质量与护理措施的实施至关重要。

本研究根据Cordon的FHPS理论,在设计评估表时遵循保证患者身心安全和舒适原则。以科学的评估框架作为依托,克服护士以往收集资料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有效地规范评估范围,正确引导护士的诊断思路,进一步强调了护理程序和临床护理推理。在评估指标制订上,采取Delphi法,Delphi专家函询法是通过匿名方式进行几轮函询征求专家意见的一种直观预测技术,从而使评估指标更加成熟和科学;同时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访谈,因此专家意见更便捷,还可针对一些争议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分析,使评估指标更加有代表性。

在设计护理评估表时,本研究还遵循功利性的原则,即节约护理资源和护士精力,达到经济实用的要求。在遵循FHPS的同时,本研究力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护士易于接受的评估框架,通过35位护士的应用,1月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护士认为评估表所涵盖的评估内容全面,能准确了解患者的护理问题;90%的护士认为实施护理评估的过程是信息互动的过程,能促进护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可认为口腔门诊患者专科护理评估表的内容和指标能反应口腔门诊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第7篇:心理学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发展;趋势

本科教学评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高等教育需求的大众化,教育质量成为大众普遍关住的问题。2003年至2007年政府组织开展了一次全国性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活动,本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共计589所高等学校接受了本科教学评估。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结束后,教育行政部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专项研究、调研、试点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现形成了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体系。至此,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在指导思想、制度设计、分类评估方案、技术方法体系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本科教学评估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评估主体

权利下放,分权治理。在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活动中,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集组织者实施者于一身,由此遭受非议。所以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活动结束后,对此进行了制度性的改革,在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活动中政府只负责本科教学评估的顶层设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负责辖区内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评估,形成了各负其责的管理格局。

从横向看,评估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从纵向看,评估主体走向分层管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自扩大了,更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为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为第三方评估力量的成长成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评估客体

高等学校的质量保障主体地位凸显,被动变主动,本科教学评估的内部需求快速增长。从被动变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勇于承担质量问责,接受权威的本科教学评估无疑是实力的最好证明。基于良好的顶层设计,高等学校会根据自身的历史积淀及发展机遇,努力寻求新的出路,高等学校内部势必萌发出分层分类发展的强大动力,继而扩展到整个高等教育,使之进入良性循环,从而形成合理的、多样的、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3.评估效果

建设是重点,引导是关键。从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活动的实践来看,高等学校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或多或少都加强了,接受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是要做好建设工作,达到国家的办学标准,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极为有利,另一方面也能向广大消费者提供放心的教育环境。为此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从制度设计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把评估结果由水平评定调整为认定性结论,对高等学校的质量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导向将引导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走向新的高度,同时带动和影响社会各界、高等学校、政府部门对本科教学评估的重新认识。

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改变,纵观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的发展史,每一次的本科教学评估实践都是一个新的起点。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伴随其成长的本科教学评估只有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悉心呵护下,才能由一颗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为高等教育保驾护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科]

【参考文献】

第8篇:心理学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护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79-01

《健康评估》是近年来护理专业教学中新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从基础课程转入临床护理课程的重要桥梁,它代替了诊断学,与诊断学相比较,源于诊断学又区别于诊断学,更能体现护理特色。《健康评估》作为一门桥梁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对病人进行心理、生理和社会在内的全面评估的方法和原理,是护理程序的首要环节,是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的基础。全面正确的评估是保证高质量护理的先决条件[1]。为了凸显我校办学特色,更好的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我校实施了三项制度改革,现就教学改革对所教授课程的影响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大纲只有保证相对的稳定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但应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我校近年来,为了理论与临床实践不脱轨,每学期都会有相应学科教师去临床进修。在本次大纲制定过程中,始终保持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2 学科间相互联系的原则:教学大纲的制定还应该考虑到该门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任务。本门课程是一门基本课程,为后续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临床课程做铺垫。本次大纲制定时集合后续课程教师一起探讨,对相应章节需掌握还是了解的内容做了很大的调整,更好的为后续课程铺垫。

2 教学方法

健康评估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以患者为中心,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文化在内的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原理,学会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最终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及诊断依据,为进一步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奠定基础[2]。本门课程的特点是涉及范围广,不像内外科妇儿护理学的学习,都是一类疾病的系统讲述。课程内容多而杂,需记忆内容较多,显得比较凌乱。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采取与以往单一课堂“灌输式”讲授不同的教学方法。

2.1 引导式教学法:学习健康评估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程,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症状学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以“问题为主导”的引导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分析每种症状的病理改变去推导出相应的临床表现,不仅学习了相应症状学的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心电图的学习,主要采取讲授法与案例相结合。带领学生回顾心脏电生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知识,重点讲解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常见的异常心电图及如何操作心电图机。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重点进行案例式教学,寻找大量典型的病例心电图,带领学生学会分析心电图。

2.3 实训法:对于实验室检查和部分身体评估的内容采取真人实训法,让学生主动去动手检查。如:实验室检查中的尿常规检查,让学生自己采集尿液亲自动手检查。身体评估中心脏评估、肺脏评估、腹部评估、神经系统评估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内容在同学身上亲自实践,既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又加深了理论课的印象。

2.4 情景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完本门课程后,最后选取几个典型的病例,如:冠心病、胃溃疡、阑尾炎等,让4或5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分别去进行角色扮演——患者、医生、护士、家人,既能看看学生有没有学会收集分析资料及与人沟通的技巧,同时又能看到学生对这几种典型病例掌握的程度。

3 教学内容

以前健康评估教学内容都是按照临床诊断内容及顺序讲解的。实行教学改革后,更加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把学科间重复的内容更好的划分,改变了以往这门课讲一遍那门课还讲一遍,但可能都讲不透的弊端。

3.1 身体评估:以前身体评估这部分内容是我们着重讲解的内容,但发现现在很多疾病的诊断大都根据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去判断,而且这部分工作也是由临床大夫完成的,因此在本次教学内容制定时,身体评估这部分内容很多原来需要掌握的内容全变成熟悉,很大的降低了护理系学生的学习负担。

3.2 心理与社会评估:这一章节的内容和护理心理学的内容重复,而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讲解的内容更全面。本章节健康评估中不在重点涉及改为自学为主。

3.3 护理诊断及功能性健康型态的评估:这两部分内容非常具有护理学特色,是护理学所特有的。原来这部分内容在护理学导论中涉及到,健康评估中也涉及到,所以讲解时简单一提。但发现两门课程老师都是简单提及,现在统一协定好由健康评估重点讲解,护理学导论不再讲解。

3.4 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影像学在临床上很少应用,这一部分简单一提,都作为熟悉内容。实际发现现在很多疾病的诊断都是依据检查结果进行判断,所以在这一部分讲解时,三大常规——血、尿、便的标本采集及保存方法要求护理系学生必须掌握。因为在临床上,入院病人三大常规基本都做且标本是有护理人员采集,所以加大了这一部分的力度。

3.5 护理病历:护理病历是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理的依据,是护理教学和研究的资料,同时也是医疗纠纷的重要依据。以前在护理学导论、护理文书的书写(选修课)中都有提及,健康评估也只是简单一提。现也由健康评估重点讲解,着重讲述护理人员如何全面、真实、规范、准确的书写护理病历。

4 考核方式

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学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考试方式[3]。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由原来单一的理论考试方式,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80%、实验报告5%、实验考核5%、平时成绩10%。改革前后对比发现,在没有进行三项教学改革之前,2009级学生的及格率为84.6%,平均成绩为73;在教改之后,2010级学生的及格率为95.2%,平均成绩为81。学生成绩得到普遍提高。

经过本科教学改革后,本门课程更加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满足护理临床实践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紧扣现在护理模式,注重培养护理系学生护理评估的技能以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汪小燕,王绍锋,李秀丽.《健康评估》教学方法改革与效果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5(2):109-111

第9篇:心理学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发展过程 现状 完善

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起源于1985年,开展教育评估的目的是使学校的主管部门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使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让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学习上,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我国高校评估目的。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是为了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从而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促进高等学校正确定位,端正办学思想,促进学校建设和规范办学,改善高等学校师资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等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教育办学权威、严肃的鉴定、评价结果对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特点。

(1)政府主导性。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应该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评估,教育部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因此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政策性、权威性、导向性和规范性都非常强。

(2)重要性。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周济曾指出:“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由此可见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评估的重视。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对促进高等学校、转变观念、加强教学、科学办学、改革发展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科学性。教育部对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是具有通过摸索实践、反复论证科学可行的评估方案,具有一大批高水平的评估专家和学者队伍,具有规范合理的程序,已经逐步形成了科学、专业和全面的体系。高等学校的评估方案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揭示了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和科学性。[1]

(4)全面性。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我国最全面、力度最大的评估,是对高等学校教学水平、指导思想、教学质量、教学特色、师资、财政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

(5)建设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贯彻的原则,学校自评自建、专家组进校考察,以及考察后整改是评估工作的三个阶段。评估的过程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建设的过程,整改建设是评估的目的,是核心,是重点,教育评估是促进学校建设、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2]

3.高校评估中面临的问题。

(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独立性不强,明显带有政府的干涉和意愿,缺乏公众的参与与独立性。高等教育评估从评估方案和指标,到评估主体都是教育主管部门即教育部,而缺乏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

(2)评估体系不完善,理论不足。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评估领域的理论水平明显落后。这就阻碍了理论体系的形成,不利于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众多学者从国际比较出发,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保障形式:本科教学评估所存在的评估主体单一、评估活动相对封闭、政府评估的“运动化”、评估方案和标准“一统化”等问题,甚至认为建立评估“中介组织”、采用第三者评估模式是提高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的公信度的根本,是“根治政府失灵的一剂良药”,是推动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良方”。[3]

(3)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严重的如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的问题,在评估过程中一些高等学校人为地编造一些材料和指标,评估结果有失真实、有失公平。

(4)各个高校为了评估的达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征地、建立新校区、大搞校园建设,大量购买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数额巨大,学校只能通过向银行贷款,形成了学校负债累累的情况。[4]

(5)高等教育评估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现行有效的教育法规没有形成有序、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形式统一的教育法规体系,从总体上看,国家的教育立法还处于滞后状态,教育执法监督、宣传教育是我国教育法制建设恢复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教育法制建设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5]

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措施

1.转变政府职能,要建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以多元的评价主体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我国一直是单一的政府评估体系,政府是评估主体,政府在评估工作中一直处于权威的地位,高校评估和社会评估都是围绕着政府评估进行的,这样就形成了政府包办的局面,难以保持独立性,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要求。因此我们应该适当转变政府部门,主要是教育部的职能,改革评估管理方式,建立评建结合的评估机制。同时教育部门应该鼓励和扶持社会评估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由民间组织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因其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而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欢迎。建立一些介于政府和民间组织中介性机构是评估制度化发展的必然,逐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加强社会和学生参与评估是我国未来评估的一大趋势。这种中介机构是沟通政府、高等学校、社会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这种中介机构经政府委托,对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能够保证高等教育评估的公平、公正性。同时我们还要抛弃将高等教育质量简单地等同于办学条件质量或是教学质量的思想,用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产品、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的综合质量来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多元的评估主体立场来衡量高等教育量。例如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是由政府和高校构成的双重评价体系,内部和外部评估体工协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评估工作中来;对评估结果公开处理。[6]高等教育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必须拥有一支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非常高的专家队伍,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和加强评估专家队伍建设和培养,提高专家队伍的素质。这是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必然要求,对高等教育评估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高等教育评估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得到空前的发展,高校的数量和学生的人数都有了大规模的增加。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要根据国情建立适合我国的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相关的法律、法规还相当少,完善评估制度可以提高评估的效率,增强评估程序的透明度与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因此从制度方面加强高等教育评估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评估是当前的重要问题。

3.从静态评估到动态评估,建立评估的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对高等学校不但要作静态评估,而且要进行动态评估,评估高等学校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改革措施,以及在改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能力,只有对高等学校作动态评估,才能切实推动高等教育改革。[7]对高等学校的动态评估要评估学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这样才能真正把评估落到实处,才能保障高等教育评估的长效性。

4.增加评估的透明度,增强高等教育评估的权威性、真实性。

周济在2006年曾经指出高等学校教育评估要实行“阳光评估”措施,要将高等学校自评,专家组考察评估意见,以及学校最终评审结论等都要在教育部评估中心网站向社会公布,这样有利于公众监督,也能使我国的教育评估更加具有真实性和透明度。同时高等教育评估的整个过程都应该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这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也是教育评估自我完善的需要。

5.促进评估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加强评估队伍的专业建设,培养专业评估人才,就要重视和支持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的发展,制定评估主体资格认证和评估工作管理的规则,逐渐形成稳定的评估队伍,使评估人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评估机构基金,培育评估机构市场,发展评估中介机构。好的评估机构汇集了大量的专业精英和一整套技术设备,这就要求政府要转变观念,拨付专款成立评估基金,通过向社会招标的方式遴选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评估机构实施对高校的评估,通过众多的参与竞标的机构来培养和完善中介评估市场,让市场竞争来保障评估机构的质量和信誉。

参考文献:

[1]银海强,贺彗星,杨贤美[J].本科教学评估的性质与作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VOL24,(1).

[2]李忠云.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1):1-3.

[3]柳友荣,龚放.理论不足、与制度阙如:本科教学评估之结症[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4]龙宗智.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反思[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5]别敦荣.论发展大众高等教育及其质量保证[J].辽宁教育研究,200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