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精选(九篇)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

第1篇: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估价;会计信息化;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6―0060―05

一、会计信息化无法回避公允价值的计量

与以前的企业会计准则相比,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较大创新,不仅具备更为完整的体系和更为丰富的内容,而且在会计计量上再次引入和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有17项具体会计准则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见表1),并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及其披露作了规范。在准则体系的《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四种计量属性并列。尽管我国本着审慎的态度,强调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中遵循“适度运用”的原则,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运用比例之高,使我们完全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我国新会计准则最突出的特点,它丰富了会计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与风险管理紧密相关,公允价值实际就是资产风险的量化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只反映交易发生时存在情况的影响,价格变化的影响只能等到资产实现或清偿时才得到反映。由于公允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因此,公允价值代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公平计量。公允价值不仅丰富了会计计量体系,而且公允价值理念的运用给企业带来了风险和价值重估。现有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允价值有力地增强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可以更有效地服务于投资者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从会计信息化的角度来视之,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会对会计信息化形成一些关键性的影响,这是因为:

(1)现有的会计信息化软件模式是与以往会计制度相适应的产物。新准则体系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会对现有的会计软件等会计信息化技术带来冲击和挑战,会计软件业需要重视这一发展契机。以前的会计制度要求会计软件为每一类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提供唯一的、特定的规则,即便这种规则已不能真实合理地反映当前经济环境下的业务活动。而现有的会计准则更为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软件必须提供一种开放型的应用平台。公允价值可行的计量及运用方式成为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难题。公允价值的引入从计量属性的改进上使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更具有价值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这种源自基本核算方法上的变化,不可能不对会计软件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对于公允价值原始数据输入的影响,或对核算的公允价值进一步加工的方法上的影响。历史成本的核算是对过去事项的核算,而公允价值和现值等计量则引入了资产价值的未来维度,这种改变对会计软件的设计思想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

(2)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而信息技术内含的信息处理优势使会计信息技术可以从技术手段上来支持和配合公允价值的运用,这无疑成为当前会计信息化工作不可回避的工作重点,也是会计软件业进行技术性升级的动力。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能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且有些资产只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如衍生金融资产等。采用历史成本模式进行计量无法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无法反映该资产的真实价值及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因此,会计软件必须是兼容两种计量属性的智能型软件,并能进行计量模式转换和提供该转换的影响信息。无论是在估价方法上的技术实现,还是在市场价格数据的导入等公允价值的具体处理等问题的应对,都需要对现有会计信息技术进行优化。

不难看出,会计准则比较广泛地运用公允价值,不可避免地会对会计信息化形成冲击。在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中,不仅要熟悉、掌握公允价值的运用,而且要充分地认识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因此,会计软件等需要在其具体处理技术乃至设计的理念上,充分考虑到公允价值的变化所带来的系统升级和系统价值提升的可能。

二、信息技术对公允价值运用的支持

会计准则的改革对于发展起来的会计信息化技术是一次挑战和契机,这种契机体现在一些具体的技术方面,也体现在会计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上的潜力。可见,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会计信息技术的影响是具体而深刻的。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特征

我国新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以公平交易为前提的,交易双方信息是对称的,不含有欺诈行为,不带有强制性成份,是买卖双方的自愿行为。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对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的一种体现和度量,在完全有效的市场中,公允价值就是资产或负债的内在价值。

公允价值按反映估计质量的高低程度,依据SAFCNo.157可分为三个层次:(1)一级估计。如果相同的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信息,则使用该信息估计公允价值属于最优的估计。在活跃的交易市场上,最容易得到且最具规则性的为买卖双方的报价。对于资产应采用买方报价,而对于负债则宜采用卖方报价。(2)二级估计。如果不具备一级估计的条件,公允价值估计应使用活跃市场上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在获得更接近同类资产或负债的相关信息后,还要对差异进行调整。此外,差异带来的影响必须能客观地确定。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具备,就只能改用三级估计了。(3)三级估计。如果不满足前二级估计的条件,就只能采用与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要求相符的评估技术。不论采用哪种估价方法估计公允价值,都应当强调市场信息,包括那些来自活跃市场的信息,并且要注意保持估价技术的一贯性。如果存在更可靠的公允价值估计,就可以变更估价技术,进行评估技术的更新。使用这些评估技术时要考虑估计的效益是否大于估计成本。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依靠活跃的交易市场、估值技术。对企业而言,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特别是在没有活跃市场的交易报价时,企业必须懂得应用估价技术,这并不容易。

(二)公允价值运用需要会计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

1.公允价值报价与信息技术。对于存在活跃市场报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则按照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相应资产的公允价值,比如金融资产中股票收盘价格的取得,以及相关资产的减值测试数据。最佳的模型应该是通过信息技术联机实时提供最新的市场报价。将有关的证券交易软件与会计软件进行

衔接,就可以比较便利地实现这一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支持。这对于软件的接口、报价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出了切实的要求。现有的会计软件在外部信息的数据接口,信息数据共享方面需要达到这一要求,从技术上支持公允价值一级、二级估计数据的取得并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在会计核算系统中保留报价的原始依据及其可追溯轨迹。

从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可以看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外界保持动态的数据联结,是对运用公允价值的核算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目前这项工作是通过人工取得信息,再录入到电脑中进行下一步的信息处理。由于缺乏外部信息的数据接口,数据的采集质量取决于人,而且当日的信息必须以日后能够被复核的形式留存下来,人工处理会提高日后工作的成本。在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中,由基本数据向高度综合数据的归集过程是一个将具体的数据转化为决策有用信息的过程,它可能造成信息的丢失和扭曲。这种扭曲或产生于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无意错误,或可能是被有意篡改所致,但更多的是由于信息提供者采用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选择。这就是说,由于归集过程完全控制在信息提供者手中,因此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讲,会计信息的生成类似于一个“黑箱”,他们只能得到最终的结果,而无法了解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这就难免为企业管理者舞弊留下很大的空间。这种将公允价值的计量结果简单地引入系统,将其计量过程和原始数据轨迹作为“黑箱”置于核算系统之外,将形成现有系统应对新准则实施的软肋。公允价值的应用离不开活跃市场的信息,将公允价值的计量过程和原始数据引入,意味着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与证券交易系统、房地产报价系统等的衔接。这些数据的对接,相互间及时的传递和便利的核对,才能更好地满足公允价值核算的需要。而市场信息的获得完全可以借助于企业的信息化平台。

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就总体而言,信息化技术仍局限在应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因此,企业即使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市场估价信息的取得仍必须借助于人工,通过不间断地监测所需信息,所需信息出现后立即进行收集。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现值计量,则在初始计量后,必然存在后续计量。因为现值具有动态变化性,要做到公允客观就必然不断地进行后续确认与计量。

公允价值的应用的一级和二级报价,都涉及以上基于外部市场数据接口的信息技术支持和新型系统的设计理念。

2.信息化与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估价服务。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的价值,应采用合理的估值技术确定。用于公允价值的估价方法应与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相一致。(1)市场法是采用市价与涉及到相同或类似资产和负债(包括企业)有关的市场交易产生的相关信息来估计公允价值。(2)收益法是使用估价方法把未来金额(如现金流或赢利)转换为现值,因此,对公允价值的估计是基于市场对未来价值的期望,估价方法包括现值方法、期权定价模型等。(3)成本法是以重置成本为基础,在考虑各种价值减损后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公允价值应采用适当的估价方法和可以取得的充分数据。有时只用单一的估价方法可能是适当的,如在活跃市场上相同的资产或负债有报价,以该报价对其进行估价;有时采用多种估价方法可能是适当的。若采用多种估价方法来估算公允价值,应考虑每种估价方法应赋予的权重,并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结果,如报告主体认为利用市场法这种估价方法得到的价格比利用成本法得到的价格更能够代表公允价值,可以将市场法赋予较高的权重。

公允价值计量中涉及对专家工作的利用和对估价服务的利用,这对信息技术的要求是,如果是企业自行估价的,在其会计信息系统中设定备选的估价技术模块,并将估价参数的输人权提供给客户,不过估价参数的输入也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如果是外部专家进行估价并提供估价数据,则应将其关键的数据和模型纳入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也可以由授权专家按模块自行输入到估价系统,经内部系统确认并纳入计量系统。当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时,应当考虑采用适当的估价技术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估价技术法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中实施难度最大的一个,也是争议最多,对公允价值计量客观性影响最大的一个。通常见到的对公允价值的抨击和质疑,主要就集中在对所采用的估价方法上。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并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不存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判断难度较大等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大致地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的操作。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操纵利润的嫌疑。另一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要形式――现值技术的运用,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加之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这些主观判断因素的存在,在增加公允价值不确定性的同时无疑也大大增加了企业会计人员“捕获”公允价值的难度。

公允价值估价亦可使用参照信息。参照信息从广义上讲是指市场交易者在资产或负债估价中使用的假设,包括关于风险的假设,如用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特定估价方法的固有风险或估价方法所参照信息的固有风险。参照信息可以分为可观察信息和不可观察信息。公允价值的估价方法应尽可能地使用可观察信息,同时尽力减少不可观察信息的使用。我国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基本遵循市场报价;对于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使用估价方法确定公允价值,如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对于使用模型确定公允价值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在假定相关人员保持公允职业判断的基础上,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受到相关人员职业水平、估价对象和市场完善程度等因素影响;二是相关人员职业道德的影响。

3.公允价值计量中会计软件在可靠性上的保障。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后,由于公允价值的引入、证券资产价格的涨跌、房地产价格的变动,使人们对公允价值的看法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引入公允价值使财务报表更接近经济现实,提高了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相关性。反对者认为,在会计计量中大量运用公允价值,不仅导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大幅波动,而且为盈余操纵提供巨大空间,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不过从公允价值本身来讲,并不必然会导致盈余操纵和降低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而是用于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价格引用的多样性和估价参数的假定性,使得人为的因素介入,导致公允价值的结果偏离了资产的实际价值。通过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尤其是信息技术对外部市场信息的充分接入和对资产估价过程的固化和透明化,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信息技术手段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首先,将证券市场的活跃价格数据通过接口直接导入核算系统,可以保障数据的客观性,降低人为操作的主观性和非主观偏差。其次,在公允价值二级估价中,由系统从外部市场将多个市场报价一并引入到系统中,使得资产价格信息比较全面地呈现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而核算结果的选择就在其中。再次,将企业使用的外部专家及其估价过程引入核算系统,并保留其将来作为审计程序中的可验证的估价过程、估价参数以及采用的假设条件。这些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安排,将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和计量的依据尽可能地透明化,从而使得新的核算系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允价值被人为操纵的机会。

4.公允价值运用的审计支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的第六条规定:“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程序及相关控制活动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事项:(1)从事公允价值计量的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2)信息技术在计量过程中的作用;(3)需要以公允价值计量或披露的账户或交易的类型;(4)依赖服务机构提供公允价值计量或支持计量数据的范围;(5)在确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时,利用专家工作的程度;(6)在确定公允价值时,管理层作出的重大假设;(7)支持管理层作出假设的记录;(8)在形成和运用假设以及监控假设的变化时,管理层采用的方法;(9)估值模型及相关信息系统的更改控制和安全性程序的完整性;(10)对估值模型中使用数据的一致性、及时性和可靠性的控制”。这些审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审计的规定,对于信息技术的支持也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首先,公允价值估价的纳入可以方便审计的介入对其市场原始数据的直接溯查,可以降低审计成本与时间。其次,由于审计师审计时对于公允价值的复核也可能涉及到外部专家的使用,因此,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对于专家估价系统的纳入可以为审计师对公允估价的复核提供便利。而信息技术在保证系统采用统一的估价方法以及积累估价参数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加之审计软件和会计核算软件的衔接,均为审计师的验证和复核提供了便利的工作基础。

三、公允价值的运用提升会计信息系统价值的思考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服务于核算系统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所产生的支持需求是具体的,由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会计核算系统也迎来了提升系统价值的契机。因此,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在如下关键的方面加以提升,才能抓住这一契机:

1.完善数据接口,提高数据库建设水平,实现与外部数据的对接。数据接口包括财务软件内在的和外在的接口,内在的接口是指财务软件内部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接口,外在的接口是指财务软件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包括不同财务软件之间的接口。数据交换和共享需要完善的数据与接口体系,这才能使得在会计软件的不同模块间以及不同的软件之间,通过标准的内外接口进行数据的交换和再利用。长期以来,由于不同软件产品采用的数据库平台和数据库结构各不相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异质数据源之间的数据交流。国内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由于在数据库、数据库结构、开发工具以及数据文件的存储格式不尽相同,在数据交换的接口方面不公开、不统一,严重阻碍了高层次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为了解决数据转换难题,审计署、财政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于2004年11月4日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2004)标准,其主要目标是解决不同系统数据互通性和共享性问题,着重于规范会计核算软件数据导出所用的接口。这一标准的促进了会计数据更广泛和有效地利用,但从外部交易市场数据的接入来看,还需要解决会计软件与外部交易市场的数据接口问题。现有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价格数据的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其他的资产交易市场的报价数据接人的标准化问题难度较大,有的市场甚至没有标准的报价系统,这就需要完成许多配套工作。正是基于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出于报价数据的需要,市场会催生一批提供标准报价数据的企业或服务机构以及相应的信息系统,由它们提供比较权威的报价系统和估价参数。有了这样的外部市场服务平台,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和标准化数据的接入才能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第2篇: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审计内涵

(一)公允价值涵义

广义地讲,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范畴,涵盖了其它几个计量属性,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的公平、允当的价格,并同时兼具可靠、相关的信息特征。狭义地讲,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计量属性,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模拟的市场格,在尚未交易和非清算的情况下采用各种估价技术对缺乏有效市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的价值进行近似市场定价方式的评估,从而得到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以反映报表截止日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的静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在于投资决策的相关性更强,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是理性双方自愿达到的交易价,所以,其确定并不在于业务是否真正发生,而在于双方一致同意就会形成一个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最大亮点,在新准则中,直接、间接运用公允价值计的会计准则多达31项,而没有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只有8项,用到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比例高达79%。在直接、间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中,有规定如何运用的会计准则有10项,没有规定如何运用的会计准则有21项,如(表1)所示。

具体来讲,新会计准则体系主要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准则中大量采用公允价值。另外,存货准则、固定资产准则、无形资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企业年金基金准则、股份支付准则、收入准则、政府补助准则、企业合并准则等,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三)公允价值审计

从公允价值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允价值审计是随着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正是因为在计量中公允价值的大量运用,才使得审计人员在对公司业务的审计时要采用公允价值审计。公允价值审计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在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具体的资产、负债和权益项目或交易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包括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并得出相应审计结论的过程。200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审计准则公告第545号《审计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以及200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01号《审计公允值的计量和披露》都指出其制定的目的是:为审计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而建立标准和提供指南,并提出与在财务报告中以公允价值列报和披露的资产、负债和权益特殊组成的评估、计量、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考虑。由此可见,公价值审计的具体内容是财务报告中以公允价值列报和披露的有关资产、负债和权益项目的评估、计量、列报和披露情况。其中,ias no.545指出:资产、负债、权益组成的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产生于交易的原始记录以及后期的价值变化,即除了在交易发生日对交易进行初次确认和计量外,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情况发生变化,公允价值还应按变化的金额进行重新确认和计量,这是公允价与其它计量属性重要的不同之处。从中不难看出,公允价值动态变化核算,是公允价值审计具体内容的重中之重。根据《中国注册计师执业准则(2006)》的相关内容,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实施公允价值审计的目的就是要审查公司会计计量过程中公允价值运用是否恰当,管理部门是否有过多的干预。在计划和执行公允价值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多种审计程序得到与公允价值有关的审计证据。

二、公允价值审计的现状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确认困难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挑战性在于实践中公允价值的确定及其公允性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公允价值评估体系或存在相关的标准作为参考。在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时,审计人员如何判断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否公允,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审计人员要通过各种审计程序和方法来取得审计对象的公允价值,从而保证审计的质量,并且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当然,审计人员也可自行确定公允价值,进而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公允。一般而言,可以从观察到的市场价格或通过有效的估价技术直接得到公允价值,这样比较可靠,但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往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程序复杂,用时过久。此外,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将会直接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全面收益,从而给审计人员传达企业的全面收益信息。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进一步运用,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操纵利润,将成为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之后的另一个利润调节的重要手段。就拿非货币性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性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性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从而使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审计人员能否对会计确认、计量的公允价值以及会计核算方式选择的恰当性、合规性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就显得尤为关键,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对公允价值相应的判断和把握能力,将会面临寻找、确定的公允价值“不公允”的风险。

(二)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适应

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还处于逐渐完善阶段,运用内在需要完善市场经济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当的风险。因为目前的市场经济中,寻找、确定真正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审计人员对经济、技术和市场环境高度的综合判断和把握能力。此外,由于公允价值审计不仅要了解企业过去的信息,而且要了解企业现在以及未来相关的信息,因而在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时,仅仅依靠传统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就很难满足公允价值审计的目的和要求。随着会计信息化、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等技术资源,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获取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显然这需要一大批精通电脑、网络技术的审计人员。同时,由于公允价值不仅仅只关注过去,而是更多地面向现在和未来。因此在公允价值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审计人员要更多地关注被审计单位潜在的风险,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市场状况、管理层,甚至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整体经营状况都要有比较清晰地了解。审计人员只有在对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施公允价值审计,这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与业务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职业经验,还要拥有对风险管理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还要具有相关的法律、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背景,而这点也正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所欠缺的,因此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可能会导致公允价值审计的风险的提高。

(三)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不完善

国际上从提出公允价值审计理论到审计具体实践只有很短的时间,这期间虽然对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关的审计理论和实践并不完善,公允价值审计仍然处在基础准备阶段,更多的问题还需要被逐步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或指南为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提供科学的依据,公允价值审计还未形成一套比较标准、规范的审计方法。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使用,但新会计准则体系却没有进一步说明公允价值如何确定,新审计准则中也未提到有关公允价值的具体处理及如何审计等,这样必然加大了公允价值审计的难度。如在审计人员选择方法对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进行测试、复合和独立估计时,审计结果与账面结果可能存在误差,虽然可接受误差是审计抽样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在公允价值审计中误差的可接受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可靠性的确认,可是在什么范围内的审计误差是审计人员或是财务报告使用者所能接受或承受的,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中并未予以单独指出,更没有给出一个计算可接受误差范围的方法。这样审计人员在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时可能会因为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审计线索,而使得审计的正常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三、公允价值审计完善的对策及建议

(一)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提高风险评估与应对能力

除了具备上市公司应有的会计知识及其运用以外,正确的审计理念辅以恰当的审计方法和程序,是提高应对审计风险能力的法宝。要顺利地实施公允价值审计,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要摈弃传统的审计观念,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产生重大错报的风险,并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以此为出发点来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进行公允价值审计之前,审计人员应当了解并熟悉公允价值审计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可影响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预测期间的长度;与计量过程相关的、重要的假设的数量;与计量中所用到的假设和所考虑的因素有关的主观性的程度;作为假设基础的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的程度;在运用主观判断时客观数据的缺乏等。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把这部分影响因素从被审计单位的利润中分离出来,并进行适当分析,以判断被审计单位有没有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鉴于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等交易或事项越来越多地涉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当识别和评估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人员应当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对风险加以识别,并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联系起来,然后针对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在进行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有关审计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对公允价值计量过程的控制;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人员的专业熟练程度和经验;信息技术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账户和交易的类型(如该交易是经常性的、常规的交易,还是偶然的、非经常性的交易);企业利用专家工作的程度;管理部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用到的重要假设和估计;支持管理部门假设的证据;管理部门作出假设和估计的过程,用来控制管理部门假设和估计的变化的措施;对估计方法和相关信息系统的控制和安全步骤的完整性;对估价方法所用到数据的一致性、及时性和可靠性的控制。在风险评估结束后,审计人员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步骤。

(二)审计人员在公允价值审计过程中应加强与公司的沟通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与公司的沟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与管理部门的沟通,这里主要是指管理部门声明;二是与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在公允价值审计过程中,及时与公司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对于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是很有必要的。与管理部门的沟通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应获得管理部门就其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所做出的书面声明。管理部门声明因为管理部门所雇用的专家、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和所依据的假设和估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无论何种情况下,声明都应当对下列事项做出说明:在公允价值计量中所使用的重要假设和估计的合理性;计量方法的恰当性和方法使用的一致性;对公允价值的披露是否完整、充分;是否参照期后事项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进行了调整。需

指出的是,管理部门声明并不能代替实质性测试。同时,审计人员应当确认,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于管理部门进行会计估计的过程和形成会计估计的基础有着清楚的了解。具体而言就是指:公允价值计量中所用的重要假设和估计、主观性的程度以及所计量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占的比重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是隶属于管理部门的,代表着管理部门的利益,在地位和独立性上均逊色于审计委员会,所以在公允价值审计中,与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还要视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而判断是否有实施的必要。

第3篇: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市场环境; 估值层面; 输入值

一、引言

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环境分析是公允价值相关研究中很少涉及的领域,金融危机的到来带来了公允价值研究新视角。但是目前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允价值计量联合项目最新成果——IFRS13《公允价值计量》为代表的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在于特定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应如何计量的问题,并未着手对计量所处的市场环境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从我国国情来看,制定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会计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共有和特有的问题与挑战,准则运用的市场环境上的差异便是首要问题。不论市场处于何种状态,公允价值计量中对市场环境的判断都是不可或缺的。因而,从市场环境方面入手展开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有利于完善以我国市场环境为背景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并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进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澄清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两点误解

(一)公允价值并非单一的市价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是通过对价格的估计来实现对价值的动态趋近的过程,它以脱手价格为直接目标、以经济学价值为最终目标。William R. Scott将获取价值的方法划分为两种: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来估计价值(直接法)、用市场价值来估计价值(间接法)。在理想环境下,这两种方法是通用的且会得出一致的结果。在现实环境中,出于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往往使用容易获得的价格信息来估计价值,即使用间接法。在无法获得可靠的市场价格信息时,才使用其他估值方法,如收益法。IFRS13明确了收益法下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对未来金额的当前市场预期价值基础上的,这是现值思想的直接体现,直接法和间接法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市场环境状况。所以说,公允价值并不是单一的市价计量。从公允价值估值层面来看,其输入值囊括了活跃市场报价、非活跃市场报价乃至主体自身的数据,估值方法涵盖了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可采用矩阵定价、现值技术、期权定价模型、多期间超额盈余法等一种或多种估值技术,计量结果可表现为单一的点或者是区间值。准确地说,公允价值应被理解为不同市场环境下对价值计量的不变追求。

(二)市场活跃程度并非公允价值计量的决定因素

公允价值估值主要是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对估值技术和输入值的选择、调整和使用的过程。从估值技术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是现行市场条件下,运用一种或多种估值技术,以脱手价格为直接目标,以价值计量为最终目标的计量属性。市场法所包含估值技术,只是公允价值若干估值技术中的一类,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反而更多地被运用于市场的非活跃时期。

从输入值方面来看,首先,公允价值层级中给予完全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第一层级输入值)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未调整的)最高优先权,而给予不可观察输入值(第三层级输入值)最低优先权。一般来说,活跃市场上的报价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但是若出现其他情况,例如交易发生在闭市后计量日之前,其价格则不能代表公允价值。对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还应考虑其是否可被报告主体获得、相对的主观性以及判断其是否应当反映资产或负债特征的问题,因此活跃市场上的报价并不能保持一贯的优越性,它们也可能沦为第二、三层级的计量。其次,判断输入值是否可观察时,不能仅以市场是否活跃为标准,还应考虑市场性质、交易形式、交易对象、交易性质等因素。以外汇市场、经销商市场、经纪商市场、买卖双方直接交易的市场(principal-to-principal markets)为例,这些类型的市场并不是一贯活跃的,有些甚至缺乏可公开获得的信息(如买卖双方直接交易的市场),但它们通常被包括在输入值可观察的市场类型中。最后,活跃市场数据绝非输入值的唯一来源。一方面,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活跃市场数据才被用于第一层级的计量,非活跃市场数据横跨了公允价值第二、三层级的计量,其运用的机会相对更多。另一方面,即便在输入值不可观察的情况下,报告主体仍然可以根据可获得的最佳信息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包括自身数据),因而仅根据市场活跃程度来判断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不科学的。

综上可知,无论从估值技术角度还是输入值角度分析,市场活跃程度都不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决定因素,不能单以市场是否活跃为标准判断是否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二者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将公允价值计量捆绑在市场是否活跃的束缚之中,容易陷入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的误区。

三、公允价值与市场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市场导向

公允价值不是基于特定个体的计量,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计量。在计量公允价值时,主体应使用在现行市场条件下市场参与者为资产或负债定价时使用的假设(包括关于风险的假设),此时,主体持有一项资产与处置或者履行一项负债的意图是不相关的。市场导向强调从市场参与者角度来解决公允价值估值中的若干问题,对资产或负债脱手价格的估计不可能脱离市场参与者群体所处的市场环境,缺乏对现行市场环境的考虑也意味着公允价值估值不可能实现程序上的理性,进而会失去结果上的理性,更谈不上反映不同市场环境下的经济真实。

(二)市场环境对公允价值估值的影响(见图1)

市场环境对公允价值估值的影响可从输入值和估值技术两方面来分析。在输入值方面,市场环境状况会影响市场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而影响市场参与者在资产或负债定价时将使用到的假设(输入值)。根据市场数据的可获得性,可将输入值归类为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并进一步将其划分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级。其中,以市场数据为基础形成的输入值被视为是可观察的,用于公允价值第一、二层级的计量;而以主体所能获得的最佳信息为基础建立的输入值则用于第三层级的计量。此外,市场条件的改变还会导致公允价值层级的转换。在估值技术方面,市场环境状况总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估值技术的选择和改变。间接影响的典型状况是市场环境影响了输入值的可获取程度,输入值的可获取程度及其相对的主观性又进一步成为影响估值技术选择和改变的重要因素。例如,判断选用单一的估值技术还是多种估值技术离不开对市场环境的分析;新市场的形成和市场条件的改变是促使估值技术调整和改变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无论是从输入值角度还是从估值技术角度出发,市场环境对公允价值估值都具有重要影响,公允价值估值程序离不开对市场环境的判断。

四、从估值层面协调公允价值与市场环境的关系

(一)公允价值估值对市场环境的要求

特定市场的不同时期(如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繁荣时期)或者同一时期的各个市场环境(如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环境)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而市场环境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公允价值计量则是以多样化的市场环境为背景,追求价值计量公允并力求反映经济真实。

从估值层面来看,首先,公允价值以假定交易为基础,把市场参与者从计量日必须执行的资产转让或负债偿还义务中释放出来。主体必须能够进入市场,却无须进行实际交易,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于广泛的市场空间成为可能。其次,公允价值估值程序并不排斥特定的市场类型,只要该类市场具备足够的信息(交易不一定要实际发生)使得主体或第三方能够基于市场参与者角度、结合自身数据、利用专业判断进行合理估计,公允价值计量就可以发生。最后,市场环境对公允价值估值的影响,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其最终落脚点都在估值技术上。以现值技术为代表的估值技术的发展,使得价值计量的间接法更加可行,从而有效减轻对市场报价的依赖。所以,公允价值其实具有良好的市场兼容性,它对市场环境要求不高。在估值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对市场活跃程度的判断,能否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应在于判断所获得的信息是否能代表公允价值。只有以此为标准,才不会在市场不活跃或市场报价无法直接获得的情况下止步不前,也不至于产生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适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误解。

(二)协调公允价值计量与市场环境关系的方法

公允价值估值理论是公允价值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从公允价值估值的角度来协调公允价值计量与市场环境的关系,是解决不同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必要措施。

第一,公允价值计量主体应提高自身专业判断能力,制定政策并对其进行一贯应用以识别和应对可能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事件。在具体操作中,报告主体首先要做的是对环境进行评估以在考虑可获得证据的基础上确定交易是否有序,如果资产或负债的活动数量或水平存在显著降低的情况,则对现行市场条件下脱手价格的估计取决于计量日的因素和情况,并且需要职业判断。从输入值方面来看,在市场环境不活跃时,公允价值计量主体应利用环境中能获得的最好信息来形成不可观察输入值,并识别所获得的信息能否代表公允价值。如果一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有买价和卖价(即来自经销商市场的输入值),则不管该输入值被归于公允价值层级中的哪一个层级,买卖价差中最能代表该环境下公允价值的价格应被用来计量公允价值。从估值技术方面来看,主体不论采用何种估值技术都应该包含适当的风险调整,包含反映市场参与者将要求的作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现金流量中固有不确定性的补偿数额的风险溢价,以拟合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无论在何种市场环境下,主体都应确保获取计量公允价值的充分数据,保证所使用的估值技术与特定环境相匹配(必要时应对估值技术进行校准),力求使其提供的估值结果更加接近经济真实。

第二,在分析一项交易价格能否代表公允价值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对于关联交易,要确定其是否满足市场条件;如果某一项交易是强迫的,则其交易价格不能代表公允价值;对于交易价格中的计价单位应予以关注,并判断其是否与资产或负债的计价单位相同;对交易所发生的市场要作出判断,确定其是否为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若主体确定一项交易价格不能代表公允价值,则必须在使用前对其进行调整。从交易价格拓展到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判断其是否代表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在于其能否体现有序交易的精髓。习以为常的交易状态被打破、市场参与者一方是单一的、强制交易的出现、交易价格异常都有可能预示着该交易是非有序的,在此情况下获得的信息一般不应被用于公允价值计量。

五、对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环境的启示

(一)正确定位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有效性

公允价值相关数据不可获得可以说是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中面临的重大难题。诚然,这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问题,但从宏观上把握我国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发达国家在公允价值运用环境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借鉴相对成熟的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发展经验,同时客观地分析我国市场环境中存在的特有问题及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并给予其正确的定位是我国发展公允价值计量的必经之路。

鉴于市场环境对市场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提高我国各要素市场的有效性可使市场数据更能代表公允价值,并有利于最大化公允价值第一层级计量的范围。斯科特认为,当大量的理性投资者在一个有序运作的证券市场上作出相互影响的决策时,这一市场就会变得有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市场必须具备至少以下三个条件:大量的交易、投资者理性、市场运作有序。各要素市场的交易量与一个国家或区域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政治策略有关,经济的发展是根本,理性的投资观念、消费观念则需要政府的引导。市场能否健康有序运作,需要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强化监管措施,完善监管手段。

(二)在准则趋同过程中处理好公允价值与市场环境的适应性问题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与其自身的环境相适应,一方面要争取从公允价值准则方面实现国际等效,另一方面要对准则的应用环境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国际准则趋同并实现等效是我国会计准则的一项重大改革,追求与发达国家准则等效,有利于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普遍认可,完善外贸环境,同时有利于降低国内企业的交易费用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公允价值理论的完善是主要问题,由会计环境差异而造成的不同执行后果问题是各个经济体的特有问题。特有问题并不是与国际准则趋同或实现等效就能解决的,需要政府部门因地制宜、认清本国会计环境现状,处理好公允价值与其运用环境之间的适应性问题。处理适应性问题的手段应是双向的,不能单方面地强调准则去适应环境,更要注重对应用环境的完善和建立对未来市场环境作出合理预期的机制。在坚定公允价值计量之路的基础上,吸取发达国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演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各要素市场的特殊情况,制定与国际等效的、不乏中国特色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

【参考文献】

[1] 威廉·R.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7-30.

[2] 胡庭清,谢诗芬.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11(7):110-120.

[3] 谢诗芬.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辨析[J].财经论丛,2001(1):59-62.

第4篇: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 资产评估

2006年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新的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被摆到重要位置。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应用对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就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应用

我国会计基本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与原会计准则相比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财务报告以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目的的客观要求,因为历史成本比较可靠和客观,同时体现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十分广泛:第一类,明确要求必须要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国际会计准则,包括IAS 41规定的生物性的资产、IAS39规定的金融工具、IFRS2中以股权支付的报酬。第二类,要求以公允价值进行减值测试的情形,包括存货(IAS2)、资产减值(IAS 36R)、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和无确定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LAS 36R、38R)、为出售而持有的非流动性资产和终止经营(IFRS 5)等准则。第三类,可选择采用公允价值入账,包括不动产、厂场和设备(IAS 16)、无形资产(IAS 38R)、投资性房地产(IAS 40)准则等。

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其中采用公允价值的内容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第2号、第3号、第4号、第5号,第7号、第8号、第10号、第11号、第12号、第15号、第16号、第20号、第21号、第22号、第23号、第24号、第27号、第31号、第37号、第38号,及涉及公允价值的第1号等。可见会计准则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不可分割的。一提到会计准则就会使人联想到公允价值,会计上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使资产评估有更大的用途,更广阔的前景。

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分析

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如果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可能会涉及到对资产的评估和重估,有的具体会计准则甚至直接要求由专业评估师进行评估。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资产评估理论也应该与之衔接。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需要从资产评估角度分析公允价值及明确与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内容:

首先,有大量市场参加者的市场价格是最好的公允价值参照,是公允价值的良好发现机制,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利益提供了公正、公开的保护。反之如果存在外在干预将导致偏离公允价值,而最终可能导致交易某方拒绝接受的后果,并可能产生纠纷。即市场价值是公允价值的基本表现。

其次,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密切联系。第一,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关系。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成本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在初始确认时,如果是公平交易,已收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通常被认为是公允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起点确认时,历史成本就不能认为是公允价值了,即历史成本是过去的公允价值。第二,重置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关系。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有时为了重新确定一项资产的价值即新起点确认时,不可能进行现实的市场交易,只有参照同类或类似的资产(参照物)加以确认,假设该参照物的市场交易价格是公允交易价格,这样才能表现其客观公共性,故在这种情况下的现行成本就被看作是公允价值。第三,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的关系。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与现行市价有相同之处,反映的都是资产的未贴现的价值。但是现行市价是假定现在脱手而实际未发生销售费用,可变现净值着眼于未来。所以说,如果期限比较长的话,它是不能反映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但只要时间较短、物价稳定,一些短期的应收应付项目的可实现净值亦可视为公允价值。第四,现值与公允价值的关系。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公允与否取决干预期的现金流量、时期和贴现率三个因素。现值分为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和以特定个体计量为计量目标的现值。其中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指在现金流量、时期和贴现率三个因素被普遍认同的基础上所确定的现值。只有以公允价值作为唯一计量目标的现值才与公允价值一致。即一定条件下,现值是未来公允价值的体现。

三、财务报告中确定公允价值的资产评估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中不动产,厂场和设备(IAS 16)规定对于厂场设备可以采用成本减折旧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模式。如果采用公允价值,土地和建筑物的公允价值通常通过评估手段根据市场证据确定,该评估通常由具有专业资格的评估师进行。机器设备的公允价值通常是评估得出的市场价值。如果由于厂场设备的特殊性,缺乏市场证据支持,则可以运用收益途径和重置成本途径估算公允价值。

我国会计准则相关规定,按照以下顺序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金额确定;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采用其他估值技术方法确定公允价值。

四、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的实施方式探讨

(一)借鉴国外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的实施方式

在英国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公司中,评估师(测量师)对公司资产进行评估,公司会计师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账务处理,注册会计师根据评估报告和创业会计师的处理发表审计意见,彼此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专业合作关系,不仅保证了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也界定了各自的专业责任和法律风险。在欧洲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1978年7月欧共体制定的第四号法令,即公司法。该法令第七章第35条规定了为财务报告目的对固定资产进行估价的规则,对欧洲地区评估与会计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此基础上,欧洲出现了以服务于财务报告目的的专门评估固定资产的固定资产评估师,比、法、德、樊和爱尔兰发起成立欧洲固定资产评估师联合会。同外会计师事务所都有自己的资产评估方面的专家,虽然有这些专家,但审计的过程中是不能为客户进行评估的,这是由于独立性原则的问题。基于这一原则,虽然会计师事务所有评估专家,但不能自己做评估。一般会计师事务所会要求客户先提供评估的结果,然后会计师事务所对这个结果进行审计。客户会请专业的评估师进行评估,对于这样的专业评估会计师事务所会从审计的角度给予评价。审计准则要求,当会计师事务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时,审计人员要评价评估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审计人员并且需要和评估专家交流,以确定评估目的以及评估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假设是否合理,对所采用的数据也需要进行测试。对于有些复杂的评估,会计师事务所了解这些评估专家的工作时一般都要利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专家,让他们和客户所聘用的评估专家进行沟通。

目前的会计准则下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公允价值,表明会计和审计工作需要更多的评估专业的支持,对评估的需求越来越大,评估行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协作方式的探讨

在我国参与公允价值估算(复核)的机构和人员包括:企业内部符合资格的人员;企业聘请的评估专家;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评估专家;会计师事务所外聘的评估专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小组。在我国可以尽量由企业委托合乎资格的评估师和评估机构进行工作。

第5篇: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

一、SFASl57的制定背景

FASB整理了GAAP中的公允价值定义和计量指南,指出有40多个准则要求或允许主体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但在SFASl57之前不同的公允价值定义并存,指导应用这些定义的指南也非常有限;这些指南分散在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同会计文告中,不同指南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多样化(尤其是非活跃交易项目),增加了应用的复杂性。FASB制定SFASl57的目的是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可比性并增加披露。SFASl57没有要求拓展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但对一些主体而言,执行SFASl57会改变当前的操作方法。

二、SFASl57的主要内容

SFASl57制定了统一的公允价值定义,建立了详细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导框架并要求扩大公允价值计量披露,其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计量和披露三部分。

(一)范围SFASl57适用于现有会计文告中要求或允许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但SFASl23“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例外以及计量近似于公允价值但确无意计量公允价值的情况除外。

(二)计量计量是SFASl57的核心,具体包括公允价值定义、估价技术和公允价值级次三部分。

(1)公允价值定义。公允价值是指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指出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确定计量日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即使采用不可观察参数估价,“脱手价目标”仍保持不变。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定义,FASB还解释了与定义有关的术语。市场参与者(market participants)是资产或负债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的卖家和买家,其独立于主体、熟悉市场情况、有能力并自愿交易。主市场(principle market)是指主体出售某一资产或转让某一负债交易金额最大、交易活动最活跃的市场,根据主体的具体经营活动来确定。如经纪人交易商可以在批发和零售两个市场中交易,而其客户也许只能在零售市场中交易。如果主体没有某一资产或负债的主市场,则需确定最有利市场。最有利市场(the most advantageous market)是主体出售资产收到价格最高、转让负债支付价格最低的市场。交易成本在确定最有利市场时要扣除,但计量公允价值时却不能。

估价前提(valuation premise)是对市场参与者可能使用一项资产的方式所做的假设。SFASl57要求主体在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时以“最高最佳使用”为基础来确定估价前提。最高最佳使用(the highest and best use)是资产评估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市场参与者能够使某一资产或其所在资产组价值最大化的使用。据此可以确定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两个估价前提:一是在用(in-use),如果某一资产主要通过与其他资产联合使用方式给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该资产的最高最佳使用是“在用”,其公允价值通过“在用”估价前提确定;使用“在用”估价前提时,资产的公允价值依据当前交易中的出售价格确定,并假定该资产与其他资产联合使用;二是在交换(in-exchange),如果资产主要以单独形式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该资产的最高最佳使用是“在交换”,其公允价值通过“在交换”估价前提确定;使用“在交换”估价前提时,资产的公允价值依据当前交易中单独出售的价格确定。资产最高最佳使用是从市场参与者角度考虑确定的。

(2)估价技术。与资产评估实务一样,SFASl57确定了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估价技术。市场法(market approach)依据相同或可比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交易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估价;收益法(income approach)运用某些估价技术将未来多笔金额(现金流量)转换成当前单笔金额(贴现后);成本法(cost ap-proach)使用当前重置一项资产的服务能力所需支付的金额进行估价(常指当前的重置成本)。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要同时使用三种估价技术,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SFASl57要求使用适合环境、信息充分的估价技术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没有具体指出在什么环境下应使用什么样的估价技术。因此,确定某一环境下估价技术是否恰当需要依靠判断。’

(3)公允价值级次。公允价值级次(fair value hierarchy)是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时估价技术所用参数的可靠程度所划分的等级。SFASl57将估价技术所用参数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参数是计量日主体准入的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未调整);二级参数是一级参数之外、可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其他可观察市场参数,包括活跃市场上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非活跃市场上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报价之外的可观察市场参数及其他得到市场证实的信息;三级参数是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参数。公允价值级次是评价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公允价值计量披露范围的重要因素,公允价值级次越低,要求披露的信息越多。

三、SFASl57的披露

在公允价值级次中,一级公允价值计量依据客观市场参数,但二、三级却介入了主观因素,给主体遗留了一定的利润操纵空间,这是当前市场条件下无法避免的。为弥补这一不足。SFASl57要求扩大披露,尤其是扩大三级计量披露。SFASl57披露的信息涵盖主体应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的范围;主体计量公允价值所用的估价技术和依据的假设;公允价值计量对主体当期损益的影响。SFASl57要求三级计量披露期初、期末公允价值计量的余额变化,分别列示实现和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总额、收益中的利得或损失及其来源;购销、发行和结算时发生的金额;转入或转出三级估价的金额。此外,SFASl57还要求中期和年度报表的数量披露以表格列示,年度报表要说明计量所用的估价技术及其变更原因。这些披露全面充分、易于理解,便于报表使用者全面掌握主体公

允价值计量情况,对主体财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

四、SFASl57的评价

SFASl57明确提出“脱手价计量目标”、全面引入“市场参与者观”并制定了兼顾计量和披露的“公允价值级次”,是国际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最新成果,将对财务会计计量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统一的公允价值定义、明确的公允价值计量目标,辅以详实的计量指南,会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可比性和实务操作性;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将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信息。目前看,SFASl57已经突破了现有概念框架的范畴,如FASB的SFAC5没有将公允价值看作是一种计量属性。而SFASl57则认为其是对资产和负债均适用的计量属性,这可能会使SFASl57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撑。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范围的拓展,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可审计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在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中,存在活跃市场的是少数。从公允价值级次的角度来分析,一级内计量的资产和负债较少,二级、三级内计量的资产或负债较多。因此,如何确保二、三级内计量结果的可审计性,是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在SFASl57生效后,可审计性可能会成为影响准则实施的重要问题。

五、SFASl57对我国的启示

(1)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目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活跃市场中的现行报价作为公允价值估价的首选,将活跃市场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作为第二选择,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要求采用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准则同时指出,企业已持有的金融资产或拟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应当是现行出价;企业拟购入的金融资产或已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应当是现行要价。上述规定充分说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隐含的公允价值计量目标也是“脱手价”,即已持有资产的报价是现行出价、已承担负债的报价是现行要价,只有在活跃市场报价不存在情况下,才将采用估价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宜之计或替代方法,这些理念与SFASl57基本相同。笔者认为,我国应借鉴SFASl57,将隐含的“脱手价计量目标”明确化。首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将资产和负债定义为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脱手价计量目标符合我国的资产和负债定义。其次,脱手价计量目标有利于统一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认识,集中精力解决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实际问题。

(2)制定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制定全面统一的计量指南是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操作性的重要途径。在我国17项直接要求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新准则中,仅《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三项提供了具体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且前两项的指南还不一致。《资产减值》将销售协议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首选,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活跃市场中的报价作为首选。要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操作性,尚待制定更为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

第6篇: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 活跃市场 内涵

公允价值理论是会计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完善的结果,其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会计计量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难以满足利益相关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我国会计准则也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这一方法。2014年,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通知,要求于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中施行。目前,由于我国对公允价值理论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之客观因素的制约,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1、公允价值的含义

公允价值又被称为公允价格,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强调了资产或负债在计量日的交易价格,交易指的是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有序交易。

2、公允价值的特征

(1)公平性。公允价值的首要特征即是公平性,其强调交易的公平,交易双方要在熟悉情况的前提下自愿进行交易,从而保证了交易是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下开展的,更加符合市场的真实状况。

(2)普遍性。公允价值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无论是在活跃市场还是在非活跃市场,只要有公平价值的存在就会形成公允价值。在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会以市场价格表现出来,而在非活跃市场可以采用价值评估的方式计量公允价值。

(3)信息对称性。公允价值强调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性,即双方处于一个健全透明的交易环境中,能够了解互相的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包括资产的功能、属性以及价值等。信息对称性只是作为公允价值的一项基本标准,并不是说双方掌握的信息要完全一致对等,只要交易双方不存在故意隐瞒或者弄虚作假的行为,即可以认定双方信息是对称的。

(4)估计性。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建立在过去交易的基础上,也没有可供核查的原始凭证作为计量依据。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估计性。

3、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及应用范围

(1)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根据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内容,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负债,应该采用当前情况下具有足够数据和信息支持的估值技术,主要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首先采用的应该是市场法,即利用市场上存在的类似资产和负债交易的价格来进行估值的一种方法;收益法是指将资产和负债未来的金额转换为单一现值的估值技术;成本法主要指的是通过重置资产或负债的成本来进行估值的方法。

(2)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现在主要集中在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其中有17个不同层次的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准则。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体系不完善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较差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运用需要有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为保障,只有在市场能够提供公允、客观的价格的条件下价值才会被公允的反映。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必备条件为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只有当所有资产和负债的市场环境为流动和透明的,公允价值才能够为相关利益方提供有用可靠的信息。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相关的市场包括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都不够成熟,信息流动的畅通性不足,很多资产与负债的活跃市场都没有形成,市场价格难以真实体现价值,导致大多数资产无法获得公允价格,在实践中往往只能以现值法来估计公允价值,存在较大的偏差。

2、公允价值计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与传统的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公允价值计量可用于初始计量以及后续计量。然而,后续计量过程中往往不存在交易行为,公允价值的认定成为一个较大的难题。目前,我国会计实践过程中主要采用现值法来估计公允价值,现值法的使用涉及到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获得以及折现率的确定,而这些信息与数据都只能靠对未来进行合理的估计来获取。由于市场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预计的资产现金流量与实际数一般都会存在较大差异,且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时的假设条件时而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无论是未来现金流量还是折现率的估计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存在较大的不确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3、公允价值计量可能被企业利用作为操纵盈余的工具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下,要将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损益。根据债务重组的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来清偿债务的,债务人要将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计量最大的特点在于,大多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其在每一会计期间的变动都要计入当期损益部分,而由于公允价值的确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给企业利用此操纵盈余创造了空间。

4、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加大审计风险

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条件下,审计的重点主要是对实物资产是否账实相符、企业票据是否真实合法等进行审查。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在企业中的运用,审计师需要转变审计重点与审计思路,在审计过程中要进行更多的综合分析,对资产风险的确认、计量与披露进行严格的审查。在这种背景下,审计人员能否熟练掌握公允价值计量以及会计核算方式成为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这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与风险,对审计机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三、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运用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创造有利于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市场条件

健全的市场体系是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市场条件,因此我国要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创造充分竞争的活跃市场,为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创造条件。我国要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破除部分行业的市场垄断,打破部分资源市场价格垄断的格局,建立开放公平的交易市场,为商品和各类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创造条件。首先,我国要培育建立各级市场,尤其是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和二手市场,为公允价值的取得创造条件;其次,要不断完善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各类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票据市场等,引入竞争机制,确保资产与负债的市场价格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价值。

2、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操作

要不断完善与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操作,促进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首先,要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我国将其引入国内作为一个指导性的文件。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仍然不够完善,行业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大,因此应该结合我国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其次,要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输入值主要指的是计量日活跃市场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属于最可靠的输入值;第二层次输入值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相关资产或负债的输入值;第三层次指的是相关资产不可观察的输入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输入值层次的高低,而计量所处的层次又取决于估值技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仍然不够成熟完善,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运用估计技术和模型来获得公允价值,因此估计技术成为公允价值计量能够运用的关键所在。

3、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我国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提供制度保障。首先,要强化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公允价值披露细则,建立专项审计制度。在细则制定以及制度建设过程中,要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逐渐形成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共同合作的会计监管制度,提高会计监管的效率。其次,要完善适用于公允价值与现值的审计条款,确保专项审计制度能够在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中发挥作用。再次,我国要大力发展独立的评估中介机构。公允价值由企业自身来进行评估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需要有独立的评估机构来完成,才能保证公允价值的客观性与独立性。我国要大力发展相关中介评估机构,为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创造条件。

4、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企业中的广泛运用,会计从业人会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能够准确合理地利用公允价值来对各项资产、负债以及权益工具进行计量。首先,会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并加强对相关估值工具和模型的学习。会计人员要能够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的搜集与处理,并利用适当的估值技术去评估资产、负债以及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其次,还要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企业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学习和培训,使其准确理解公允价值计量的内涵,在实际工作中不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从而为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将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要对公允价值计量运用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市场体系建设、制度完善、公允价值操作层面的成熟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入手,为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春凤、伍丹、左伟江: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新会计准则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4).

[2] 方强、望婷婷: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演变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1(9).

[3] 刘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比较与博弈[J].财会通讯,2011(18).

第7篇: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交易费用

一、引言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一系列新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的应用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对公允价值的应用,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切实可行,且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投资者作出决策(谢诗芬,2004;于永生,2006)。已有的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主要从会计的角度来分析,包括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计量属性等(葛家澍,2006;夏成才,2007)。笔者以为,会计作为一种经济计量活动本身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对计量属性问题的研究应该扎根于经济活动当中。因此,本文拟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角度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问题,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在于:在制度经济学看来,会计准则就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的运行会带来一定的交易费用,在合理计量经济交易的同时如何降低交易费用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必要条件。本文仅选择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交易费用产生的影响。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各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完全一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购买或出售一项资产的金额”。我国财政部在新会计准则(2006)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特别强调交易的公平性和交易双方的自愿性。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对一项资产来说,公允价值就是市场根据资产的风险与收益所确定的价格。因此,公允价值确定的前提是存在市场,而且是完全市场,具体地说这种市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市场存在竞争,买方或卖方对交易的对方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对象进行交易。第二,市场的信息是对称的。交易者根据市场上的信息考察某项资产或负债的风险与收益,对某项资产或负债形成相同的预期,最终对交易价格达成一致。任何一方所掌握的特定信息并不能左右市场的价格,也不会影响正常交易的进行。第三,交易双方经济地位平等,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方关系。新准则规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经济交易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规定了具体处理方法。

(二)交易费用的概念和内容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其思想萌芽于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科斯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中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后来在《社会成本问题》中又把交易费用具体化为人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的价格信号、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和签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等活动所花费的费用。国内学者张五常对交易费用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发挥,认为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都是交易费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交易费用是与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交易费用是制度的源泉。可见,交易费用实质上就是在一定契约安排下的制度的运行费用。会计准则作为约束会计信息形成的行为规则,其实质上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项契约安排,其存在的价值也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会计准则的运行费用主要包括制定费用、执行费用、监督费用和违反准则规定提供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费用等等。

三、公允价值应用中的交易费用分析

(一)取得公允价值的费用新会计准则中提到的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可归为两类:市价法和收益法。(1)市价法下公允价值的取得费用。在采用市价法评估资产价值时,如果相关资产存在活跃交易市场且能够在市场上找到与评估资产条件完全相同的资产,则很容易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但基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状况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采用市价法评定公允价值时主要依据市场上类似资产的市价来确定。目前我国资产评估细则中规定采用市价法评定公允价值时,应该选择至少三个类似的资产作为参考物。由此带来了评估机构的市场调查费用、资料收集费用,特别是为取得一些相关行业的数据库资料和企业内部没有公开的信息而发生的费用等等。(2)收益法下公允价值的取得费用。采用收益法评定公允价值时,评估机构一方面要结合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风险、发展前景等方面来确定相关资产的未来收益额,另一方面评估机构要综合分析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市场风险、资产收益水平等方面来确定折现率,与市场法相比,收益法确定公允价值的成本更大。

(二)公允价值的执行费用公允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有利于投资者作出决策,但其有效施行会带来一些与之相关的费用,这些费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导致报表披露成本增加。一方面,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在每次定期报告中均要按照取得的公允价值对期初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价值与期初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中。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定期报告包括季报、半年报、年报,按照前述要求,在各个会计期末都要做出相应的会计调整,相比较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时,增加了总账、明细帐的核算。为了使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要求更详细的核算。例如,对于短期股票、债券投资,当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时,需要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三个账户;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需要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三个账户来核算。相比较修改前的准则中关于短期投资的核算方法相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为复杂、更为详细、全面。(2)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导致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增加。为了保证公允价值的公正透明,新会计准则规定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19条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要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和方法,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除此以外,《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均要求详细披露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3)公允价值的审计费用。当会计技术升级时,审计技术也必须升级,否则很难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公允做出评判。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有本质的不同,这对审计师提出了

严峻的挑战。对此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6年专门出台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依据此准则去评价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公允价值审计的重点在于公允价值可靠性审计,对此准则有详细的规定:首先是被审计单位对某项业务是否能够采用公允价值if-tit,被审计单位对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应当以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为前提。因此,当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时,不能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次,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审计取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程序及相关控制活动时,应当考虑从事公允价值计量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依赖服务机构挺供公允价值计量或支持计量数据的范围以及在确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时,应当考虑利用专家工作的程度等因素。当被审计单位自行选择某种估值方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与管理层讨论,了解其选择该估值方法的理由,并审核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当注册会计师对公允价值有疑问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值,以印证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这些都加大了公允价值的审计费用。(4)增加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成本。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记入当期损益由于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的风险水平,其变动较大,这导致了企业财务状况的波动并进一步影响企业股票价格的震荡。特别是一些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复杂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市场利率水平变化时,金融工具的重估价值随之产生变化,进而导致盈利能力的波动,这种波动充分显示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因此企业应当对市场风险有较强的预见能力,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控制技术,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5)从业人员的培训费用。公允价值的有效施行需要做三方面的基本工作:资产评估师评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财务人员根据新准则进行会计核算;注册会计师根据新审计准则进行外部审计监督。这三方面工作要求资产评估师、企业财务人员、注册会计师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相关机构应该做好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新出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相关机构应组织从业人员深入学习和领会。

(三)公允价值的监管费用公允价值的应用需要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任一机构违规操作都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些机构的监督管理。这些监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因为评估价值的公平合理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出发点。由于评估机构可能会为了争揽业务而违背评估准则的要求,按照客户的要求去评定资产的价值,导致资产评估失去独立性,因此,中国资产评估师协会和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监管。(2)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管。由于企业的管理层具有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以稳定股价、获取配股融资的资格等动机,注册会计师应当加强外部的审计监管,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进行审计。同时,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的监管,防止其利用公允价值操纵股价损害投资者利益。(3)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与企业“合谋”获取利益的可能,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总之,这些监督增加了公允价值应用中的交易费用,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以便为投资者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四)利用公允价值操纵报表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费用会计信息是在市场上流动的众多信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人们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降低利益相关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然而,当监管不到位时,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这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损失。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在对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合并等经济交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也为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这些成假信息误导了投资者,影响其投资决策,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进而增加了经济运行的成本,这些费用也属于交易费用的范畴。

三、交易费用降低的对策

(一)不断完善资产评估机构体系公允价值计量的根本在于取得的公允价值要“公允”,应该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充分发挥评估机构的作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过多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容易滋生利润操纵行为。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金额较大的交易必须由专业的评估机构来评定公允价值,如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等。而对于一些金额较小、对财务报表影响不大的交易事项可以由会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来确定,再经注册会计师指定的评估机构复审,如果评估机构对此有异议,则由专业评估机构重新评估确定。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专业性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平合理”。(2)制订全面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操作指南都没有详细提及计量公允价值时应该考虑的一些因素,也没有提及公允价值具体的计量方法,这将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操作性和可比性。为此,财政部门应跟踪国际公允价值应用研究的最新动态,借鉴成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制订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另一方面,还应该及早制定一套完整统一的资产评估法、注册资产评估师法,以便在法律上对资产评估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3)完善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我国《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规定,资产评估机构组织形式为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合伙制应该至少有5名注册资产评估师(含合伙人),有限责任公司至少有8名注册资产评估师(含股东)。实际中大多数评估机构的评估师不足10名,并且部分评估师只是在公司挂名,根本不从事实际的评估工作。这种状况必然不利于评估质量的控制。因此,应该提高专职评估师人数下限。(4)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数据信息的提供平台或网络。在确定公允价值时,若缺乏标准及参照物,其价值难以公允。所以,当务之急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平台,通过政府协调指挥与各行业协会合作,建立起政府和各行业的物价体系及数据平台,定期相关信息,如各行业相关产品的市价行情及变化情况预测,及时提供物价参考依据。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披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应该加强以下两个方面:(1)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作用。改善董事会结构。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特别是在独立董事当中增加会计专业人士(会计专业人士是指具有高级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士)的数量,同时进一步强化独立董事在公司战略决策、提名等方面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加董事会的功能。另外,将审计与财务监察权赋予监事会,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确保监事会的监督功能。(2)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师事务所应该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和风险控制,提高执业质量。

(三)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新会计准则的最终实施取决于执行准则的人,因此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财务人员要深入学习、领会新会计准则的精髓,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其二,财务人员应该深入了解宏观经济形势,洞察本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同时还要学习资产评估的相关知识,提高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胜任能力。同样,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加强对评估师的培训,培训的重点在于深入学习资产评估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注册会计师既要深入学习新会计准则还要认真领会新审计准则以做好审计监管工作。除了专业能力的培训外,还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工作责任感,杜绝弄虚作假,等问题的出现。

第8篇: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IFRS13;公允价值;指引;比较

一、引言

2011年5月12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IFRS 13),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及运用做了界定,并提出了指导意见,旨在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

为尽可能保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趋同,我国财政部继2006年新会计准则之后,于2012年5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规范了公允价值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和级次,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作了具体要求。本文将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与IFRSl3作出比较分析,并阐述笔者对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几点对策。

二、IFRS 13的核心内容及亮点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和计量框架

1.公允价值的定义。IFRS 13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更进一步说明“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的当前市场条件下、在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而无论该价格是直接可观察的还是使用其他估价技术加以估计的”。

2.公允价值计量对象。IFRS13规定公允价值计量针对的是特定的资产或负债。同时还规定,主体在计量特定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时,应考虑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其定价时会考虑其本身的哪些特征(比如资产状况和所处位置,以及对资产出售和使用的限制)。

3.交易情况的说明。(1)假定是在“计量日”和“当期市场条件下”,“有序交易”中发生资产或负债的交换的。(2)假设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的交易发生在主要市场,如果不存在主市场则考虑最有利市场。

4.市场参与者。IFRS 13对市场参与者给出了正式的定义:指在主要(或最有利)市场中相互独立的,了解所交易的资产或负债的,能够并愿意进行资产或负债交易的买卖双方。主体在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时,应当采用的假设为:市场参与者为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对资产或负债定价。

(二)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IFRS13提出,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应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最高效和最佳使用该资产的方式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或者通过将其出售给另一能够最高效和最佳使用该资产的市场参与者的方式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非金融资产的最高效和最佳使用”概念提出,是IFRS13关于了对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更为细节的指引。此概念确立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估价前提,包括组合与单独使用非金融资产的估价前提。同时,“最高效和最佳使用非金融资产”需要考虑实物上可能、法律上允许和财务上可行等因素。

(三)负债与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IFRS 13要求,假设在计量日,主体将负债或自身权益工具转移给市场参与者,该负债或自身权益工具继续存在,受让的市场参与者须履行义务。同时,负债的公允价值必须反应不履约风险,并假定负债移转前后的风险相同,即隐含的一个假设是作为受让方的市场参与者具有与报告主体相同的信用状况。IFRS13还对其他一些情况进行了说明:比如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值中已经考虑了负债或自身权益工具存在限制转移因素的情况,那么企业不应当单独设置相关输入值及对其他输入值进行调整;比如存在可随时要求偿还特征的金融负债的情况。

(四)估价技术及其输入值

IFRS13规定,主体计量公允价值时,应该最大限度使用相关可观察的输入值以及最小限度使用不可观察的输入值,主体选择的输入值的要求是:与市场参与者在资产或负债交易时会考虑的资产或负债的特征相一致。

其中有三种常用的估价技术的方法,有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主体应当选择与其中一种或多种估值技术一致的方法来计量公允价值。然而,当该方法的变动能够相同或更好地代表公允价值时,则变动估值技术及应用可被认为是恰当的,应按IAS8的会计估计变更对其进行会计处理,但不需按照IAS8对会计估计变更的披露要求对此进行披露。

IFRS13指出,如果初始确认时,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而后续期间计量公允价值所运用的估价技术采用涉及不可观察输入值,则应调整估价技术,使初始确认时所运用估价技术的结果等于交易价格。如果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出价和要价的情况,应当以在出价和要价之间最能代表当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价格确定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此外,IFRS13列举了可能具有可观察输入值的某些资产和负债(如金融工具)的市场,包括交易所、经销商市场、经纪人市场和直接交易市场等。

(五)公允价值级次

为增加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披露的一致性和可比性,IFRS13将计量公允价值所使用的估价技术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将活跃市场相同资产或负债(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一层次输入值)划分为最高等级,将不可观察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划分为最低等级。与此同时,IFRS13强调公允价值级次划分的是估价技术输入值的等级,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属的级次由输入值所属的最低层次决定。这里所讲的输入值,指的是对公允价值计量整体而言重要的输入值,评价输入值对整体计量结果的重要性需要考虑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具体因素。

(六)披露

在目前IFRS和FASB会计准则中已有的披露要求基础上,IFRS13增加了一些财务报表使用者建议的有用信息的额外披露要求:披露的信息应当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评估财务状况表中初始确认后以重复和非重复基础计量公允价值的资产和负债,以及计量所使用的估价技术和输入值;还应使报表使用者能评估对于使用重要不可观察输入值(第三层级)的重复性公允价值计量项目,所形成的对当期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影响。IFRS13还对划分为公允价值级次中第三层次的重复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及其转换提出的进一步披露要求。此外,对于重复和非重复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如果主体不是以最高效和最佳方式使用非金融资产的,则应披露这一事实以及非金融资产非以最高效和最佳方式使用的原因。

三、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与IFRS13差异比较

(一)关于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非金融资产,应当考虑市场参与者通过直接将该资产用于最佳用途的方式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或者通过将该资产出售给能够使其用于最佳用途的其他市场参与者的方式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我国准则还对“最佳用途”进行了定义,指出企业确定非金融资产的最佳用途,应当考虑实物上可能、法律上允许以及财务上可行等因素,以及对这些因素的解说。同时,强调企业应当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确定非金融资产的最佳用途。

我国准则和IFRS13的规定基本一致,主要差异点在于IFRS13提出了“最高效和最佳使用”(highest and best use)的概念,我国准则将其译为“最佳用途”,两者含义存在一定差别。此外,IFRSl3规定,当主体为了竞争或其他原因不打算积极使用或者不打算按照最高效和最佳方式使用非金融资产(如无形资产),也应按“最高效和最佳使用”的假设计量该非金融资产。我国准则未涉及此规定。

(二)关于负债与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除依据IFRS13制定的相关规定外,对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分三种情况(存在相同或类似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报价的,不存在相同或类似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报价但其他方将其作为资产持有的,不存在相同或类似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报价并且其他方没有将其作为资产持有的)作出规范,比IFRS13更明晰。其中对于以相同或类似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报价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IFRS13中没有作出类似规定。

(三)关于估值技术

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在计量公允价值时,应当采用在当前情况下适用的、有足够可利用数据支持的估值技术,同时说明使用估值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估计在计量日当前市场条件下,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者转移一项负债的价格。

给出了估值技术的3种方法: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其中,市场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的资产、负债或一组资产和负债的价格和其他相关市场交易信息的估值技术。收益法是将未来金额转换成单一现值的估值技术。成本法是反映现行重置成本的估值技术。

征求意见稿又列举了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估值技术可以变更的5种情况,以及变更估值技术及其应用方法应当参照的规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来进行变更及披露。

关于估值技术的相关规定,我国准则与IFRS13没有多少出入。其中我国准则提出企业可以使用出价计量资产、使用要价计量负债,也可以使用市场参与者在实务中使用的在出价和要价之间的中间价或其他定价惯例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IFRS的态度是“允许”或“不排除”使用,但不作出“要求”。对于IFRS13列举了可能具有可观察输入值的某些资产和负债(如金融工具)的市场,我国准则未涉及此内容。

(四)关于公允价值级次

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应当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准则还对三个层次划分的要素市场情况具体展开说明。关于三个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IFRS13进行了详细讨论,我国准则较为简单。

(五)关于披露

我国准则关于公允价值披露的总体要求是企业应当根据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性质、特征、风险以及公允价值级次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恰当分组,并按照组别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信息。这与IFRS13披露的要求和内容几乎一致,在此就不细说披露的内容。

总的来说,IFRS 13统一了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指引及披露要求。尤其明确了非活跃市场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则指引(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规定),增加了对资产和负债(包括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提高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要求,为我国相应准则的制定提供了有用的借鉴。

四、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一)积极推动经济市场发展,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体系相对不完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低、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相对滞后。市场尚未健全和规范,这影响了市场信息和估价参数的质量,进而影响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加快成熟与完善,努力构建一个开放和充分竞争的市场,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制定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计量指南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规定只零星散落于22项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操作中的许多细节问题缺少必要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特别是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指引。因此应该建立专门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指南,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范围、计量方法、披露进行明确规范,以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三)建立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保障机制

我国准则虽然就公允价值的定义与计量三层级都给予了说明,笔者认为,在实际运用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上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为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提供详细指导。尤其在市场信息短缺,无法取得相关及其类似资产负债的市场价格时,公允价值估计涉及大量专业判断、面临较多不确定性、估价过程以及结果存在不少风险。

笔者建议,为确保公允价值估计真实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应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保障机制。该保障机制应当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1.拥有各级要素市场相关的信息数据库,提供容量大、时效性强的行业数据信息,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充分而有效的市场数据支持。

2.拥有独立的定价部门和相应的检查程序,可协调内部风险管理与公允价值计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公允价值估计内部监管。

3.使用第三方的专业评估机构提供的报价(比如定价服务或经纪人报价),可获得多个第三方报价或者其他市场信息相互验证,使得确定公允价值时运用的市场数据具有可验证性,更能够为公允价值的审计提供有效的审计轨迹和足够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守海,孙文刚,李云.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国际经验与研究启示[J].会计研究,2012(12).

第9篇: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工具;企业合并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标识码:A

一、公允价值及其评估技术

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目前学界虽无统一的解释,但都反映了几个共同的特点:①公允价值形成于双方自愿交易基础上的公平交易;②公允价值计量对象的全面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上;③都有公允价值形成的有利条件。公允价值着重强调的是公开、公平的原则,面向市场,对外开放,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借鉴国际的财务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的情况下制定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评估是价值的实现条件,强调的是为达到某一结果的过程的一种技术形式。公允价值的评估技术所采用的计量标准与资产计量的属性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即都可以采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等的现值。尤其是随着会计计量方式的转变,由过去主要依赖于历史成本逐步过渡到公允价值之后,计量标准与资产计量之间的关系也将深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资产计量与资产评估可以统一于公允价值的评估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的评估技术是交易双方在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上更全面的一种公平交易的科学合理的方式。

由于公允价值突破了传统资产计量与资产评估中只依据过去会计信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局限性,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有了更明确的判断企业未来价值的依据,为投资决策的相关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会计核算对象来说,如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租赁和套期保值等,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对于其他的计量方式明显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不同环境下的资产或是负债的公允价值,其评估技术也是具有相似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别。因为公允价值的属性是以市场为导向,所以公允价值评估技术也必须面向市场,从市场得到的信息分析问题,不要把企业内部的估计和假设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

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反应的是变量的优先选择次序,也就是计量时的优先等级,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获取公允价值,这就需要获取技术的支持。公允价值的计量就需要通过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并且可以获取较为准确的信息的估价技术。从图1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计量层级和估价方法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图1 计量层级与获取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市场法

市场法强调的是价值的对等性,是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替代品的市场价格的等值。公允价值中的市场价值是资产评估中最为典型的计量方式,通过被计量的资产或者是负债与市场上的同类的交易情况进行对比,与此同时根据市场反应的信息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以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其运用的条件是:①要明确价格可比的对象和目标;②形成评估对象和目标之间联系因素,为两者之间的对比创造条件;③调整在对比中发现的问题;④通过分析来确定评估的结果。

通过市场法评估资产,前提必须选择与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等关系的交易条款或是交易条件作为参照物。在不受外来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和参照物之间应该是完全对等的关系。但在现实的情况下是很难达到完全的对等的,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和参照物之间只能达到近似的相同所以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满足市场评估的可靠性。

当在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较有利的活跃市场的条件下,通过市场法进行资产评估的公开标价是公允价值的最有效地证据。其中,所谓的活跃市场是指必须满足这几点条件的市场:①从事市场交易中项目的性质具有相同的特性;②买卖的双方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存在的普遍性;③价格具有公开的特性。根据市场法的新要求及固有的特点,在债务的变动中涉及到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可以根据市场法进行评估。

(二)期望现金流量法

期望现金流量法是在计量对象现金流量的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估算未来现金流量情况的期望值来得到现值的计算方法,期望中的现金流量是通过计量对象所反映的情况得到的数据,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就其本质来说,公允价值它反映的是资产内在价值的计量属性。在资产价值评估中,“内在价值”的观念尤为重要,也就是资产在它存续期间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量折现值。对于资产内在价值来说,资产是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所以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从发展的角度评估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内在价值的职能就是它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创造未来经济收益的能力,未来现金流量也常常用来反映未来经济收益的情况。同时,也为了使不同时点之间的现金流量形成具有对比的条件,通过数据的分析统一为现值,通过期望现金流量法的分析,对公允价值评估的表达式为:

评估值 ,其中, 。

公式中 表示的是期望现金流量;r 表示折现率;n 表示收益期限; 表示的是第 i 种现金流量值可能出现的概率; 表示的是第 i 种现金流量的可能取值情况。其中∑Ri=1,且0≤Ri≤1。

期望现金流量法是一种较为广泛的关于评估计量对象应用的公允价值方法。通常情况下,只要满足计量对象的未来现金流量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估算,并且有一个能与其现金流量相匹配的折现效率,那么,期望现金流量这一方法就适合于任何项目的公允价值的运用。

我国所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文件的第十条规定中指出:“有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所以,从公允价值的角度分析来期望现金流量法,对于具有未来获利能力的资产来说,进行公允价值评估都是可行的方式。

(三)期权定价法

期权通常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其属性,是一种在金融市场中诞生的一个新的名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会计准则第133号文件《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中指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最有效的计量属性,对衍生工具来说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我国所颁布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文件中规定,对于金融工具初始化确认和计量及后续的计量等都应把公允价值作为其参考的标准,其本质就是要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在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或负债采用,通过公允价值新的评估技术能更好地反映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实际情况,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提供较为可靠地依据。

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采用布莱克—舒尔斯期权定价模型来实现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评估较为可行。这一模型在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期权市场的定价机制作用的发挥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公式为:

公式中的C为看涨期权价格;S 为标的资产初始价格;X 为执行价格;N(d1)、N(d2)分别是d1、d2的标准正态函数值;r是连续复利计算无风险利率;σ代表的是资产价格波动的标准差;t为时间,表示的是距期权到期的时间段。

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评估不仅适用于期权定价法,而且,对于新的高科技成果的应用,同时也存在部分领域的设备更新方面的问题,无形资产具有投资不易于把握,所以对于投资、高科技企业并购等方面涉及到无形资产公允价值评估,可以参考期权定价模型的方式来分析解决。

二、公允价值与评估技术之间的联系

(一)新准则有关公允价值的规定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第42条对公允价值给出的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的进行资产交换或是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我国的新会计准是根据交易双方在资产交易市场上的活跃程度来确定的,按照市场活跃程度可将公允价值的运用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交易主体的活跃性,此时应当把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来应用于市场交易;第二层就资产本身而言,不存在活跃市场,但是在类似的资产中存在较为活跃市场,这时公允价值的基础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来确定;第三,对于交易主体较为稳固,不存在交易价格的资产可比的活跃市场时,此时就应当通过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

(二)评估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服务

在《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中的第21条就明确规定了资产评估师得注册需要通过财务报告做为当前的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对会计准则及会计计量的基本概念和要求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之上选择恰当价值的类型及定义。在会计准则计量属性规定的条件下,一般来说公允价值就等同于会计准则指导意见下的市场价值;从公允价值的评估角度分析,会计准则涉及的公允价值与处置费用之差、现值或者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资产预计现值可以理解为于此相对应的市场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类型。

从《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中,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评估可以服务于公允价值,其影响的因素就在于公允价值在会计实践中运用计量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且难以把握。从新准则在公允价值中运用的角度分析,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是通过估计的方式,新准则则是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中产生,所以对公允价值的评估则需要上面的三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中只能采用估值技术来评估公允价值在资产评估中的发展是最成熟的,因此在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计算中,可以通过会计评估领域的价值为公允价值计量服务,来实现会计计量的准确性。

三、公允价值在新评估体系中的应用

(一)长期资产计量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比较

除了金融工具以外的长期资产在传统的环境中是按照历史成本估算计量且考虑到资产的时期的变更性及减值的影响因素外,从近年的公允价值发展模式中也可以看出有向长期资产会计处理中发展的趋势。下面就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会计处理中的应用作简要的分析。

1. 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应用

(1)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和生物资产准则

投资性房地产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投资中赚取资本增值的一种手段,但是用于管理目的的房地产或是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以及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的房地产并没有参与资本的赚取或是买卖活动。

生物资产指的是具有生命的个体或集体,生物资产会计则在一定的程度上为公允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给公允价值评估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面对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市场发展状况,企业会计准则分别制定了CAS3和CASS用于应对会计的处理,根据国情不同,在美国就不存在专门为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而设立的综合会计准则。

(2)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领域会计处理中公允价值的应用

①CAS中公允价值的应用

CAS3和CASS中都要求对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报告主体按照历史成本模式进行计量。但是在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表明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持续可靠的情况下,对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所使用的公允价值模式可以通过后续计量的模式。

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来说,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 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和生物资产有较为广阔的市场,而且这方面的市场也较为活跃;(2) 投资市场具有指导性企业可以根据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获得的信息应用到其他的地方,指导同类相似于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等信息,从而给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中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②在IFRS中公允价值的应用

在IAS40的报告主体被初始确认之后,投资性房地产通过公允价值模式进行会计处理,这就要求在投资性房地产中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及相关的收益或是损失在会计损益表中得到确认。而对于IAS41的要求,在公允价值无法得到较为可靠计量的情况下,生物资产应该按其公允价值减去在估计中的销售时所长生的费用并在初始确认和各个资产负债表日内完成计量。

在IAS40和IAS41中赋予了公允价值一个假定,一个也许并不成立的假设,公允价值的主体将能够在持续的基础上可靠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然而,在特殊的情况下,当投资的主体首次取得投资性房地产或是在主体的用途有变更时,主体将无法对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公允价值评估进行确定。但是像这样只有可比的市场交易情况是不会频繁的发生的,只有在公允价值例如折现的现金流量预测中可靠地评估无法失效的状况下才会产生。在本准则假设的条件下,能够可靠地计量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这只是在假设的条件下才会产生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然而初始确认生物资产时,是无法取得其市场价格的,很明显,公允价值的其他的评估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靠,并不能为公允价值的评估提供有力的证明,所以假设的情况无法成立。

虽然在CAS和IFRS中都对公允价值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领域的应用没有反对的态度,但是从具体的应用角度分析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第一,IFRS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要明显的低于CAS中的规定,在CAS中强调的是确凿证据证明对于公允价值可靠条件的必要性,也就是说,CAS只对在相同或者是较为类似的资产市场报价的情况下为公允价值的计量输入变量的估计方式。但是在IFRS中,对公允价值模式的采用只是要求在没有证据表明在初始确认时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而没有严格规定公允价值可靠计量必须要活跃的市场作为前提条件。所以,在其他的估价方式中也可以接受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信息。其次,在公允价值运用的模式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应对, CAS相对来说偏向于成本模式。公允价值模式是根据会计处理方法在满足特定条件之下选取的。IFRS则倾向于公允价值模式,通常情况下,如果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主体有较为准确的信息,那么就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中公允价值的应用

关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会计准则,在IFRS中与此相对应的分别是IAS16准则和IAS38准则。在CAS4和CAS6中计量模式是按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模式而进行的后续计量,是通过初始确认金额与减值后的金额之差来计量的,所以在后续计量中对于公允价值来说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

IAS16和IAS38中都没有要求规定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中的估价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中可以采用重估价模式,重估价模式是指在公允价值与减值后的余额的差值,即是在确认为资产之后,假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得到可靠有效地计量,那么其账面金额就应该是重估金额。

IASB给重估价的定义是资产在重估日的新起点计量,其目的就是为了按照公允价值在重估日对资产进行计量,已达到公允价值的评估。因此准则中对于重估应有必要保证运行的常态化,以确保其账面价值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为新的可靠的信息不至于该项资产的价值间距的扩大。

(二)长期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养老金为例的分析

通过IFRS、CAS以及美国GAAP中养老金规定的相关准则,面对我国的实际国情,并没有提出关于收益计划离职后的福利负债计量的问题,只是对短期和传统的职工薪酬的会计做处理。在IAS19《雇员福利》中对有关雇员福利的内容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规范,其中对员工离职后福利义务的计算可以算的上是对长期负债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一个尝试。美国GAAP有关养老金的社会福利会计准则体系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体系较为完善,SFAS87创建了通过提供养老金福利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涉及到长期负债的计量问题以及雇员退休后福利计划的计量问题。

1. 退休后福利计划

关于退休后雇员福利计划从理论上讲可以划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两种类型。相对于设定收益计划来说,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较为简单,报告主体的义务取决于提存的金额;而设定收益计划是资产负债表上确认负债金额,是以下各项目的总计净额:①资产负债表日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②未予确认的无损失的任何精算利润所得;③尚未确认的服务多花费的成本;④履行义务的计划资产。

2. 设定福利负债的计量方法

对于设定福利负债的计量方法,最理想的计划负债是同计划资产一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是由于活跃市场的要求较为严格,而满足条件的市场又极为有限,所以其公允价值则需要通过估价方法的验证。有预期福利法和应计福利法两种方法可设立福利负债的估价,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对货币时间价值的处理的方式的不同。预期福利法强调的是所有应计利息平均性,要求成本在雇员服务期内平均分摊,所以在预期福利法之下无法反映负债的公允价值,产生的负债只是成本分配的结果。在应计福利法之下,在雇员服务期间按照正常方法对该折价进行摊销,在每个雇员服务期间对未折现成本产生的负债进行折现,按照这样的计量方式,随着雇员临近退休,成本折现的影响会减轻,所以雇员服务期后期成本肯定会远远高于早期的雇员服务成本。IAS19和SEAS87中所采用会计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都与应计福利法相同。

IAS19的折现率是通过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收益率来确定的,但是折现率的使用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义务都可以进行,他是不允许采用短期折现率对长期义务进行折现,折现率反映的是在资产负债表日范围内的市场收益率,所以他所参照的债券预期期限和该义务的预期期限应该达到相互一致。对于SFAS87来说它所采用的是实际结算利率的折现率,其实际结算利率可能是高质量投资的收益率或者是用作实现债务中的有效清算年金合同的利率。这些收益率作为新的市场收益率的替代产品,在其适用的阶段有可能会造成现值计量的结果与公允价值计量目标的相互冲突,然而这也是正常的现象,新的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市场的认可阶段。

3. 养老金负债计量的评论

受益计划的计量方式对于公允价值在长期的负债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是长期负债体系的活跃市场的获取上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IAS19和SFAS87都强调应用专业精算人员服务的重要性,使市场参与者对负债评价更加全面。其次,养老金负债的公允价值在现值技术估计的理论运用上道路曲折,原因是没有体现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反映的只是报告主体应承担的义务。

(三)特殊业务:企业合并中的公允价值应用

面对报告主体企业合并行为,各国各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准则。CAS20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两种类型,其依据主要是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所受到的控制情况而划分的。CASZO中对于不是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要求通过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购买方在购买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合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必要的义务,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范围之内。当所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各项资产在有保障的前提下,并且公允价值也能够得到可靠的计量,此时应当照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单独予以确定企业合并的情况。

IFRS3和SFAS141和CAS20不同,他对企业不是根据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所受到的控制情况而划分的,所以就没有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之分,只是要求按照购买法来处理。新准则的规定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产权交易市场还在一个发展阶段,公允价值条件难以满足。

(四)公允价值在非金融工具中应用总结

在长期负债和长期资产中与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相比,公允价值在非金融工具中的应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 应用范围的差别

IASB极力倡导公允价值,并将公允价值领域应用覆盖到资产和负债的长期计量之中,以公允价值的模式向报告的主体提供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我国在非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应用上坚持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的会计模式。而美国GAAP则不承认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模式,以及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重估价模式也持否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