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精选(九篇)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

第1篇: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

关键词 幼小衔接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1幼小衔接导向及其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因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幼儿园关注小学情况多一些,小学则不关注幼儿园,形成了单向衔接的局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目前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幼儿园和小学是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同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班级课堂时间设置与小学教育阶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难以适应常规班级时间的设置,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厌学的情形。在学校生活上,幼儿园以活动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中;午睡时间较长,没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他们,行动上较为自由。而小学却是以学习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孩子,午睡时间较少,且一进校门就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就减少了。如:学期过了一半,孩子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还不能午睡。

其次,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常规要求与小学阶段的W习习惯特点及常规要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育陷入困难境地。在人际关系上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学习、生活,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教授知识,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如:小学的上课时间已增加到40分钟,课间活动10分钟。10分钟的时间小朋友们上个厕所就没有了,更别说和同学们交流和自由活动了。

3基于幼小衔接导向的学前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幼小衔接导向的学前教育及其基本内涵和意义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时间观念和思维。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的自我活动。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幼儿园要适当调整大班课程,构造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会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小学也应到幼儿园来了解一下幼儿在幼儿园都学了些什么,多开展一些幼小学生互动的活动,在幼儿刚入学时,有意识的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当地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合理调整一年级孩子的作息时间,适当的控制作业量,遵循孩子的发展特点,逐步过渡。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而养成良好地看图书的姿势可以保护孩子的身体和眼睛。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和文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

总之,学前教育中各方面对于培养儿童的后继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它是为儿童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和生活的准备阶段,对于儿童心理和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幼小衔接的导向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在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和配套问题上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从学前教育课堂时间参照小学阶段进行设置、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向小学看齐、教会儿童进行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以及培养其进行阅读思考的能力,目前这几个方面是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希望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问题的顺利解决和改观。

第2篇: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

一、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幼小衔接片面的理解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调查显示:有为数不少的幼儿园对于幼小衔接的理解处于“想当然”的层面,认为无非就是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将小学的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提前学习,提前对幼儿采取小学化管理。

对入学准备内容认识不到位导致幼儿发展偏颇化倾向。一些幼儿园严重违背了新《纲要》的精神,过分重视智的衔接,没有充分重视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社会性发展、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幼小衔接中交流的单向性造成了衔接低效现象。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双向交流,仅有的交流也是以幼儿园了解小学教育为主,小学缺乏对幼儿园教育的全面了解。

家长的急功近利影响幼小衔接。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技能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有些家长将小学一年级内容提前让幼儿掌握,并对幼儿园教育内容提出质疑,以孩子在幼儿园能认多少字、会算多少数、会说几句英语来评价孩子的发展。

二、幼小衔接实践工作中“三位互动”策略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幼儿园、家庭、小学三位互动才是有效的对策。

(一)三位并重,统一认识,树立正确衔接观念

一般幼儿教师往往忽视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角度认识幼小衔接问题,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无非就是在从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个阶段进行。所以,教师、家长应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幼儿园、小学教育的不同要求,认识到从幼儿入园就需要开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对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及稳定的情绪,为其小学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建三位交互“对话”平台,丰富衔接途径

1.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平等式“对话”。

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很少了解小学老师对入学前幼儿的一些建议和要求,如在倾听能力方面如何重点培养有意注意、书写如何规范等,导致了幼小衔接的“想当然”现象。小学教师较少了解幼儿阶段孩子的心理、认知状况,导致幼儿入学后不适应小学老师的教学组织形式而产生焦虑、厌学等消极情绪。因此,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平等对话很有必要。基于这样的情况,定期开展“幼小衔接大家谈”活动,让幼儿园教师倾听小学教师对幼儿入学后情况反馈,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同时,也可以邀请小学老师走进幼儿园,参观幼儿园环境创设、观摩幼儿园活动、感受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小学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思考,融合幼儿园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使其课堂更生动、充满阳光。

幼小联手围绕幼小衔接主题教研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互相展示,让彼此亲身体验、感受各自的风格、特点,共同寻找“关键点”。如在大班语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将原设目标“理解故事内容,会讲故事主要情节”参照一年级语文课标要求稍作调整,提高坡度,“学会倾听他人表达,尝试用较完整语言复述故事情节,不人云亦云”。教师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引导幼儿大胆发言,并有意识地对同伴的回答作出评价。这样的活动,小学教师,尤其是一年级的教师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尝试教学,对于幼小衔接的作用很大。

2.幼儿和小学生的合作式“对话”。

“走进小学”是幼小衔接活动中常见的形式,但也常出现不清楚带孩子们走进小学看什么、了解什么的情况,以至于活动形式化。在辖区内,幼儿园和小学结对组成牵手单位,定期开展对口联谊活动。在“走进小学”活动中幼儿和小学生结对,由小学生当“向导”向幼儿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环境。幼儿和小学生一起参加升旗仪式,并与小学生同上一堂课身临其境地感受课堂。幼儿园和学校共同策划“六一”游艺活动,互相制作手工作品赠送给结对朋友。幼儿园大班幼儿参加入队活动,并为新入队的少先队员献花。这样一来,既让大班幼儿全面体验小学的丰富课外生活,从而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又充分发挥了小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大胆交往能力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3.教师和家长的建议式“对话”。

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与小学两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与家长互相配合。幼儿园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一起参观小学,开展亲子活动。幼儿园多方搜集国内外有关儿童入学准备的资料,同时组建资源共享库,定期给家长发放资料,并引导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了解有关入学准备的相关知识,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小学做好衔接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可针对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不同关注点进行分类,分别应对并开展相应的家教指导活动。

4.新生家长和老生家长的咨询式“对话”。

在幼儿园建立家长咨询室,由小学家长(老生家长)来担任咨询师,定期或现场搜集、了解家长的一些困惑,将一些较好的做法推介给大班幼儿家长,让家长增强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开通“学龄前儿童入学准备”文明论坛,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优势,组织家长与已毕业幼儿的家长共同思考与研究孩子的入学准备问题,让多样化的观点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得到表达与碰撞,让家长看到他人的不同观点,从而引发其自身的思考。

(三)寻找幼小衔接切入点,注重小步快跑

幼儿园、小学要多方借鉴,并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与认知结构,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进行社会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教育,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有效展开实施。

1.作息时间调整。

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在入学的前几个月可参照小学的时间表为孩子列出一份作息计划,适当缩短午休时间,每次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延长到35分钟,活动过渡环节增设10分钟自由活动或课间休息时间,引导幼儿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2.活动内容、形式整合。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集体教学活动中可适当组织口算、心算活动,语言活动可增加看图说话等方面的内容。小学初入学1~2个月,可增设一名教学助教,负责课堂教学实录和个别指导,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分析、个案研究。小学低年级教学活动适当增加课堂游戏成分。

3.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针对大班幼儿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较弱的现象,我们可引导幼儿参与班级活动规则制定、大小活动的策划和计划,每月开展生活小擂台竞赛,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从中习得与同伴合作等人际交往策略和方法。学校要将入学常规教育定为幼儿入小学第一个月重点,围绕其开展“小学生这样做”等游戏化主题班会活动。

(四)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幼儿长远发展

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小学入学前的评价都直接对即将入学的幼儿、家长产生影响。对新入学幼儿摸底评价我们要改革以往单一考评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方式,应采取形成性评价方式并将之贯穿幼小衔接的全过程,更加重视爱好兴趣、意志品质、良好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等个体素质的发展。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入学多元评价指导建议,在区域内推广实施时,还可要求学校将入学摸底情况告之家长。学校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方案,以促进幼儿各项素质的协调健康发展。

总之,幼小衔接实质上是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互动的过程。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密切联系,需要家长的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方力量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教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生兰,张帆等.幼小衔接――迈向小学第一步.家庭教育[J].2004(6).

[3]颜海琼.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指导的实践与探索.林区教学[J].2008(10).

[4]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学前教育研究[J].2011(3).

第3篇: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

关键词:幼小衔接;数学教学;问题化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056-03

教育质量成为当下教育体系下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在《国家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而当下有很多幼儿园或小学却仍然用升学率来替代教育质量。另外,“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功利化观念也日益深入家长之心。在此大背景下,如何整合当地的优秀教育资源来促进儿童发展是幼小衔接教学的关键。而数学教育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何达到目标与过程的良性发展是对幼儿园和小学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不断完善自我,把握好儿童的原始认知和新一年级基础性认知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幼小衔接支架。

一、幼小衔接阶段儿童数思维认知分析

幼小衔接阶段通常是指幼儿园大班或是(学前班)及新一年级上学期的一段时间的学习及生活阶段。该阶段最大的特点即幼儿对前段时间的衔接性和新的学习目标的连续性,这对儿童认知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1]鉴于幼小衔接阶段的特殊环境,笔者将该阶段儿童思维分为①学前班儿童的原始认知水平;②儿童的可发展水平;③教师对衔接认知的把握。

1.学前班儿童的原始认知水平,儿童此时对数的概念理解一般停留在先于故事性的问题进行或者生活应用性问题的解决。因此,儿童此时头脑中储存的生活素材成为儿童打开数概念或是事物表征关系的钥匙,当儿童具体生活性素材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幼儿便会独立的发现和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2]因此教师先行把握每个儿童原始认知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儿童的可发展水平,关注儿童的可发展水平需要教师的呈现教学素材之间的表征关系的把握性和儿童本身对事物关系的主动建构性。教师在呈现事物表征关系过少会引发儿童理解性困难,带来学习积极性降低。相反,过多则会减少儿童主动思维加工的空间。而如何让教师呈现,教材本身,以及儿童自身实现一个有机的建构过程需要教师和儿童共同的合作。

3.教师对衔接认知的把握。教师对儿童心理的把握,以及教师对幼儿园和小学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把握性提高。幼儿园教师没有明确的当前儿童的教学目标,而是一味的根据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来阐述自己的固定的教学理念。使小学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或是超前于儿童的原始认知水平,落后便会产生学生的自信心降低,过于超前则会使儿童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尤其是数学学科本来就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关系性学科,幼小衔接盲目最大的后果便是儿童带来的重复性学习,为此笔者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和调查分析得出目前幼小衔接阶段数学教学产生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其因素。

二、幼小衔接数学教学问题的产生及分析

幼小衔接是儿童思维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儿童学习的主动力还是来源于“相对功利主义”,及儿童本身学习的目的性不强。老师、家庭、同伴关系的影响在儿童学习动力中占据很大比重,而正因为影响幼儿外部环境的主体多样性,使儿童进入小学前的适应能力骤降。“问题化”即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而“化”本身也意味着外部主体成为使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园本课程设置如何有效地实现幼小衔接,李子键和杨晓萍教授等人“五化”课程衔接理念,即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统整化、课程实施活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3]。为此笔者通过归纳园本课程设置的期望特点得出当前幼小衔接阶段的衍生“四化”问题,即学前教学目标小学化,课程教学内容成人化,教学衔接过程功利化,儿童升学评价单一化,等问题。

1.学前教学目标小学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中虽然没有对幼儿数学教育提出明确教学目标,但在科学教育目标中加以归类提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可以看出该阶段的主导教学目标还是希望可以以儿童的生活为蓝本,在此过程中教师负责呈现与儿童本身生活相关的教学素材,游戏式教学仍是主要手段。而现在确实很多幼儿园将数学搬进“课堂”,在此笔者并非否定课堂式教学,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过于依赖于45分钟的课程进程目标可能会给儿童学习带来任务性质的想法。下面是笔者对某幼儿园学前班和新一年级教师期望的儿童数认知目标,展示的是幼小衔接数学教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幼小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新一年级相比幼儿班知识量的增加,和具体思维的浅过渡。而教学目标到底是注重“学前”还是“前学”,教师更多的是选择“前学”而这种“正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在一些幼儿园逐渐成为该阶段的主流思想,一切以当下小学一年级的要求去强加给儿童的外在压力正逐渐使儿童丧失学习的乐趣,儿童逐渐以符合家长、老师、学校的要求为自己是“好孩子”自居。由此也会带来儿童部分信心爆棚或丧失,反而减缓自己适应小学课堂的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成人化。课程本身的设置目的是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关系,幼小衔接该阶段正是儿童思维转变的关键阶段,数学课讲什么,素材来源于什么,如何处理好数学课程本身和儿童兴趣和基础的关系,这是教学内容考虑的必定内容,《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笔者通过调查访谈发现目前的学前教学内容多来自于教师的“专业教材”[4],而这种教材最大的特点便是脱离儿童实际生活、教材内容超前化、教学内容单一化。

(1)脱离儿童实际生活。儿童教育最大的课堂便是来源于生活,儿童是天生的“数学家”这种观念已经逐渐被当前的教育理念所认可,但教师主导课堂的情形仍大量存在。尤其是在学前数学课程中如若教师在课程中的主导作用占据巨大部分,大量固定化教材的呈现必然会给儿童带来主体兴趣性的降低和自己主体地位的丧失。如何构建教师,儿童,教材的良性桥梁,教材的内容是关键。而课堂的“双主体”:教师,儿童共同的非固定化的目标式课堂将会为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5]。

(2)教材内容超前化。当前社会大环境下的教育质量逐渐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度极高的一个版块。随着社会功利性问题的逐渐出现,教育质量的提高逐渐变成知识数量的提高。如何让儿童在很小的时候掌握比同龄孩子更多的知识成为家长和幼儿园衡量自己教育价值的唯一标准,当然最终的结果利弊同时出现,利的情况确实是部分小朋友的智力得到开发和提高,当然更多的是给儿童带来负担的加重及对学习的恐惧。

(3)教学内容单一化。朱家雄教授将现有的学前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幼儿健康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美术音乐及社会综合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每一门都会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素材,而数学是什么?对于儿童数学意味着什么?数学是对儿童的一种思维训练,知识建构和社会交往[6]。三种观点中社会交往会更多地与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单一化发生碰撞。数学答案的客观性较强,“正确”和“错误”往往一目了然,教师此时如何呈现答案的“不唯一性”成为一大难题。更多的让幼儿在课堂的同伴之间、师生之间获得交流将会改变数学内容单一化的局面,因为在任何环境下,有效地提问和互动是刺激儿童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关键和出发点。

3.教学衔接过程功利化。该问题产生有两个关键点:①衔接期望值过于功利化;②指导儿童建构衔接功利化。

(1)衔接期望值过于功利化。当前数学课教学过程在目前很多的幼儿园是教师的“独舞”,教师在幼小衔接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看儿童掌握算数的速度,结果的正确性,图形的识别等。数学本身的客观性答案评价往往会给儿童带来学习上的压力和烦躁,甚至在某些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园签订某些类似于合同似的教学指标,例如保证儿童一学期学习的数的量、计算的范围作为幼儿园招生的噱头。

(2)指导儿童建构衔接功利化。福森(Fuson,k.,1990)等认为儿童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围绕各表征物之间建立联系,以此帮助儿童弄清数学基本概念。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儿童对表征事物的认识理解指导程度不尽相同[7]。幼儿园很多教师在给儿童呈现表征事物时可能其实已经确定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儿童在学习给“成品”时是否会降低儿童的思考或创造阈限便有待思考,是限制还是鼓励儿童去模仿教师所说的话或所做之事。因此,课堂中教师的“不懂”反而会对儿童的思维打开其帮助作用。

4.儿童升学评价单一化。单一化的评价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大班或学前班教学评价的主导性不再是考虑儿童态度、习惯、操作技能等,数认识的多少,计算的超前性多深等硬性指标逐渐成为儿童评价的基础。[8]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思维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数学学科本身又是一个客观性评价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科。成绩的高低逐渐成为甄别儿童是否优秀的标准,虽然当前多数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考试评价这一观点提出异议和自己的想法,但尤其是上海、北京等国内发达城市的部分小学还在为幼儿入学设置各种“面试”:类似于思维开发的各种数学难题来为难儿童。数认识的多少,计算的超前性多深等硬性指标逐渐成为儿童评价的基础。为此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逐渐建立,教师也会因此逐渐提高自己教学内容的难度,为此带来的是儿童学习兴趣的降低,学习态度的非端正状态出现。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数思维认知的关键期,在此过程中,教师、学校(幼儿园和小学)家长三者要明确自己的关键性角色定位。如何搭建一个互信、有效交流平台为儿童的身心成长共同努力将会是今后一个主要的研究问题。而在教学的这一关键环节,教师则必须承担重要责任,如何解决好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问题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成为幼教老师和小学老师需要沟通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张丽.幼小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Piaget,J.How children develop mathematical concepts.Scientific American,1953,(11):74.

[3]杨晓萍等.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9):42-44.

[4]孙娓娓.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J].当代学前教育,2008,(2):9-10.

[5]李德明.基于“课堂双主体”视角的学生知识力生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6):25-26.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3-97.

第4篇: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教育;学习

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一直受到广大幼儿教育专家、教师们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当前幼儿园和小学的办学宗旨、课堂内容,以及家长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仍然严重的阻碍着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还存有许多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幼儿园的工作经历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忽视幼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小学化

许多人都简单地认为提前学习小学的教材,就可以减轻入学的压力,就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因而有一些幼儿园将小学生行为规范等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导致幼儿很难适应学习。

(二)幼儿家长要求幼儿教育小学化

有些家长认为会读、写、算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于是要求幼儿园要教会孩子汉语拼音、20以内的加减法等等,家长当然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于是随波逐流。当然这是不符合幼儿刚刚适应新环境的心理特点的。

二、忽视全面的教育衔接,注重于片面的、局部的衔接

(一)在衔接的时间上

只注重开始于大班末期,截止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忽视了整个学期教育阶段中各个环节的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幼儿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远远不够。部分家长或教师在衔接过程中急于求成,忽视了幼儿的可接受性,致使幼儿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突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而且还使幼儿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二)在衔接的内容上

注重于智育的衔接,尤其是对大班幼儿的知识技能等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的体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衔接,特别是忽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怎么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幼儿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等。这种片面的、单一的衔接内容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入学的适应能力,反而使幼儿很难去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三、家长教育理念落后

(一)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培养

有些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甚至有的家长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例如:一位幼儿的妈妈每天在空闲的时候都教幼儿背唐诗宋词、背故事、学写字,但从来不让幼儿玩玩具,也不让幼儿参与劳动实践。这种只重视知识积累,而忽视孩子兴趣开发和能力培养的行为,实属拔苗助长,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可能导致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刚入学时感觉很轻松,老师教的都会,于是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许多孩子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出现“厌学”等问题。

(二)孩子自理能力的薄弱

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集体生活,整天都和老师在一起,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入厕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的动作慢、能力差,必然会影响他的学习。

四、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结合相关幼小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班级时间观念和思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第三,在幼儿教育中加强和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常识的教育,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合儿童心智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

第四,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由于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家长应该事先认识到这些变化必然会出现,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研究表明,充分的入学准备,能为孩子入学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幼小衔接不应该是幼儿园的范围,更不是小学的范围,幼小衔接恰恰处于一个中间范围。幼小衔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对策,调动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

[1]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S1)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3]裴峥嵘. 幼小衔接问题之我见 《才智》 2011年13期

[4]邱梅.基于幼小衔接的学前教育的分析和探讨《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6期

第5篇: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

[关键词]香港;2006年版《学前教育课程指引》;1996年版《学前教育课程指引》;“两文三语”问题:幼小衔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15-04

2004年开始。香港教育统筹局就1996年版《学前教育课程指引》(以下简称旧指引)展开讨论及修订工作,于2006年5月颁布了新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引》(以下简称新指引)。新指引将成为未来10-20年间香港幼教课程发展的主要规范,香港各幼教机构须以此为准绳,开展校本课程研究。为推动各幼教机构学习与落实新指引的主要内容,香港教育统筹局课程发展议会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免费培训计划,由香港教师培训院校对香港所有幼稚园园长或课程发展主任进行在职培训,帮助他们领会新指引的精神,切实推动各幼教机构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对新旧指引的对比分析,重点谈谈笔者对新指引的认识和理解,以飨读者。

一、新旧指引的不同

将新旧指引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时代背景不同

1995年原港英政府成立了以教育统筹局及社会福利署人员为主的工作小组。并征求了幼稚园、幼儿园及学前教育培训机构中资深工作者的意见,把《幼稚园课程指引》及《日间幼儿园活动指引》合二为一,制定了适用于两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旧指引。1996年,原港英政府将旧指引分发给各幼稚园及幼儿园,作为各幼教机构开展教学工作的参考。原港英政府颁布旧指引的主要目的是为实现香港幼稚园与幼儿园的合并。2005年,这一合并终于实现,香港3-6岁幼儿全部入读幼稚园,接受教育统筹局的统一管理。

在2000年《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2001年《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报告书相继出台后,香港幼儿教育委员会于2003年初开始重视旧指引的修订工作。2003年年底专职委员会成立,开展了系统的修订工作。2005年新指引完稿。新指引的主要目的是统一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和课程要求,以配合香港特区政府正在推行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育改革。

2、编写目的不同

旧指引详细介绍了2-6岁幼儿的发展特征、学习目标、幼稚园课程设计原理及实施方法,为当时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香港幼教机构提供了详细而卖用的指导手册,从而提升了各幼教机构的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新指引则是响应教育改革所提出的课程改革理念,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编订新时期幼稚园课程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因此。新指引虽然提出了教学原则和基本教学大纲,但是没有详细论述幼儿发展特征及课程具体实施方法。

3、指导重点不同

为了促进香港幼稚园与幼儿园的合并。旧指引在课程设计上力图实现两类学前教育机构服务的统一,强调利用游戏、观察和接触等方式,诱发幼儿学习。新指引则反映了教育改革的要求,力求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突出以儿童为本的课程取向,引导教师认识幼儿发展特征,掌握幼儿学习特点。

4、编排结构不同

与旧指引相比,新指引在编排结构上有以下不同:为反映近十年来香港幼教界在幼儿学与教师教方面的最新进展,新指引特别列出“学与教”一章,为教学提供指导;为改善幼稚园教学评估方面的不足,新指引特别加设“评估”一章,全面介绍发展性评估及学习档案的作用:为解决幼小衔接这一老大难问题,新指引特别列出“入学适应与幼小衔接”一章,提出各项要求与建议;为减轻来自家长的压力,为幼稚园发展优质课程创造宽松环境,新指引又专辟一章详细论述“家园合作”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新指引在正文中不再详谈2-6岁幼儿的发展特征,也没有提出课程大纲,而是将这些内容都放在附录中。这一安排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预备阶段,不需要像小学和中学那样遵循明确统一的课程大纲,以免增加各幼教机构的教学压力;二是各幼教机构应该根据园所及招生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课程内容,发展自己的校本课程,因材施教;三是考虑到幼教界的惯性需要,将有关幼儿发展特征以及课程大纲的内容放在附录中。以便幼教界人士参考。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新指引这么做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性原因是在过去十年中香港政府没有对2-6岁幼儿进行过大规模的抽样调查研究,缺乏最新的幼儿发展常模和研究数据。

5、课程内容不同

旧指引以游戏、学习和照顾作为课程活动的三大要点。分别论述与这三方面相关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学习范围、活动内容、设备教材等。整体来说,旧指引的指导性较强,教师容易操作。新指引以体能与健康、语文、早期数学、科学与科技、个人与群体、艺术等六个学习范畴呼应幼儿发展目标,要求采用统整课程模式,为幼儿提供建构知识、发展基本能力的学习机会。而要将这些原则性要求付诸实践,幼稚园和教师要为此作出不懈努力,还要寻求专家的帮助。对幼稚园和教师来说,这很不容易。

6、教学原则不同

旧指引重点介绍2-6岁幼儿的发展特征及学习目标,强调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强调循序渐进。虽然也有个别教育特色,但并不明显。新指引则偏重以幼儿为本的学习。强调幼儿从游戏中学习、从做中学习、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中学习,要求教师采用不同主题,运用灵活多变的综合课程设计,以游戏方式发挥各种活动的独特价值及功能。兼顾幼儿不同学习范畴的知识、技能及态度培养。新指引希望能为幼儿提供自我表达、自由创作及享受活动乐趣的机会。新指引特别重视家庭文化环境。要求结合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成长经验,配合社会需要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发展。

二、新指引的主要内容

1、全面均衡的课程总目标

学前教育课程应当如何处理幼儿需要、知识体系和社会发展三方面之间的关系?新指引强调要在幼儿需要、知识体系和社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教师既要考虑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又要考虑幼儿长远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小学学习的需要。

2、课程设计三项基本原则

新指引提出,以幼儿为本、全面均衡、以游戏为策略是课程设计的三项基本原则。另外,新指引也含蓄指出。学前教育课程要向校本课程发展。“按机构的特质和办学理念,针对幼儿的发展

能力和需要,遵循本指引第二章所提供的课程架构,采用合适的学前教育模式,并与家长紧密合作。制定课程。”

3、注意个体差异

新指引非常强调个体差异,主张学前教育课程应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性差异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新指引还在附录中列出了0-6岁幼儿的发展特征及基本能力,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

4、强调游戏与教学的融合

新指引提出。“学前机构应以游戏为主导,贯穿各学习范围内容,以整合方式设计课程”,所有学习活动都应包括知识、技能、态度这三个维度,所有发展目标和学习范畴的设计都应指向“均衡发展”和“学会学习”的课程宗旨。新指引还对教师的角色及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其实,游戏与教学并非对立的,两者完全可以融为一体,幼儿可以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最近有研究指出,在华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心目中,游戏和教学是可以合二为一的,寓教于乐是可行的(Rao&Li,in press)。

5、重视早期阅读

新指引指出,“教师要按幼儿的语文能力和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整合式的语文学习环境,把听说读写经验融入日常学习活动中……通过朗读、讲故事和游戏,开展阅读活动”。

6、正视第二语言教育问题

新指引正面回应幼教界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英语教学问题,并对“第二语言(英语)”的学习作了明确规定。其要求大致与母语学习相同,强调自然萌发,提倡全语言教学、读写萌发、故事教学。

7、重视家园合作及家长教育

新指引非常重视家园合作及家长教育。新指引指出,家园合作应由以往以幼稚园为主导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幼稚园与家长之间的伙伴协作模式。幼稚园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家长要“说服教育。适当满足”。

8、重视入学适应与幼小衔接

新指引重视入学适应与幼小衔接问题,这表明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小学课程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冲击与压力,认识到教育体制衔接问题对课程的深远影响。在出生率明显下降的今天,许多小学开始到幼稚园来宣传、招生。这为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与小学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在小学中推广优质的幼教理念和实践,真正实现幼小衔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指引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1)直面幼小衔接问题。新指引强调,幼稚园课程改革要与正在进行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衔接,要改变传统的在升学压力下幼儿被迫提早接受小学化教育的局面。由于当前香港的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改变小学的教学生态,因此这时提出幼小衔接问题正当其时。当然,小学也有责任进一步了解幼稚园的教学生态,以真正实现幼稚园与小学之间的双向衔接。

(2)正视“两文三语”问题。新指引终于正视幼稚园存在已久的“两文三语”问题,要求英语和普通话学致与母语学习相同,着重自然萌发,提倡全语言教学、读写萌发、故事教学。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香港幼稚园的中文、英语和普通话课程都是分别实施的,彼此互不相关,出版的教材也是三科分开处理的。从长远来看,这一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3)强调家园合作。香港教育统筹局的视学报告指出。香港幼稚园在家长教育和争取家长支持方面还有待改善。新指引非常强调家园合作。这就需要寻求有效方法以打通家园界限,促进家园合作。为此,幼稚园可以在课程方面作出相应调整。吸引家长参与幼稚园的活动。

(4)重视音体美教育问题。针对香港幼稚园课程多年来一直偏重语文和数学两科的严重偏科现象,新指引特别重视对音体美等课程的指引,要求各幼教机构必须将音体美等课程内容统整到幼稚园课程之中,以实现幼儿六大学习领域的全面发展。正在进行的全港幼稚园园长/课程发展主任培训就特别强调这一方面的统整。

第6篇: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舞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16-02

一、引言

舞蹈教学对于培养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舞蹈可以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提高孩子的生理素质,培养幼儿良好的专注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教育理论中存在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元分立的情况,具体体现在教学方式的不同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上,前者以游戏切入为主,教学任务相对轻,后者则以专项教学为主,教学任务相对较重。两者的差异性有可能会导致儿童在幼小舞蹈衔接过程中因环境变化、教师变化、学习任务变化感到焦虑甚至厌学,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幼小的衔接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首个衔接阶段,是幼小教学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对整个小学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使儿童能够适应进入小学阶段后的舞蹈学习,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幼小教育的过渡机制。幼小衔接工作一般分两个阶段,一为幼儿园大班,该阶段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二为小学一年级,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儿童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要做好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这两个阶段缺一不可[1]。

二、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

心理发展观认为人的心理变化是连续的,但在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心理的变化发展又呈现出某种阶段性,而后一阶段则建立在之前阶段的基础上。两个阶段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骤变,而是系统联系的量变耦合所形成的质变,即彼此之间是存在心理交集的。儿童心理发展显然遵从上述规律,需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连续性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相辅相承的结果。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这是构建儿童内心世界以及实现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儿童舞蹈的学习同样存在连续性与阶段性耦合的问题,因而做好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儿童而言,引起幼小衔接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问题的客观因素有很多,概括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六点:(1)教学者的身份和形象发生变化。从教学进度相对缓慢的幼儿园教师变为教学进度相对较快且要求更为严格的小学教师。(2)教学方法发生变化。从依靠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快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3)行为规范发生变化。比较而言,小学拥有更严格的校规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另外,幼儿园阶段不规范的舞蹈动作在小学学习阶段将会被纠正。(4)社会关系发生变化。进入陌生环境,小学生需要结交新的朋友,在新的集体中重新自我定位。(5)学习要求发生变化。家长、教师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都将发生从无到有或从轻到重的变化。(6)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儿童从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进入约束性更强的小学学习环境。这六点客观因素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幼小衔接中的差异性,因而迫切要求做好幼小的衔接工作,保障儿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更快进入小学舞蹈学习阶段,为未来的舞蹈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舞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儿童阶段的舞蹈教育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家庭开始重视儿童舞蹈教育,舞蹈成为儿童学习之余的重要文艺活动。在儿童舞蹈教育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衔接至关重要。幼儿园阶段,舞蹈教学主要以基础体态学习为主,穿插部分汇报演出,例如许多学校在校庆日和家校开放日举办舞蹈表演活动。幼儿园阶段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儿童了解并熟悉舞蹈的艺术形式,而小学舞蹈教育则更重视对舞蹈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审美能力包括对舞蹈动作本身的欣赏、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对艺术特征的分辨。具体说来,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舞蹈教育在目的和形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要想实现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合理过渡就必须做好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

三、舞蹈课程的衔接思路

幼小舞蹈衔接的关键在幼儿园舞蹈课程的铺垫上,幼儿园在后续开展的舞蹈教育中应当总结儿童前期的舞蹈教育,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迎合小学舞蹈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在进行常规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讲解各舞蹈动作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欣赏舞蹈动作之外的美感,帮助孩子初步理解“美”的概念。除此之外,还应当在小学一年级阶段通过课外舞蹈训练巩固儿童在幼儿园阶段接触的舞蹈内容,使舞蹈体态基础训练不至于突然中止而造成再次学习新内容时的不适应性,力求实现幼儿园舞蹈教学到小学舞蹈教育之间的自然过渡[3]。

四、幼小舞蹈教育衔接的实践路径

1.学龄前的幼儿园教育准备。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园对儿童的学龄前教育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对舞蹈的浓厚兴趣,发挥儿童自身的特长和天分,为小学舞蹈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相比较一对一式的舞蹈教学来说,幼儿园集中式的小班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进入小学教育后的适应能力,快乐学习。幼儿园应当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注重对儿童舞蹈兴趣的培养和舞蹈基础的教学,例如对儿童舞蹈学习态度和舞蹈领悟能力的培养。幼儿的年龄太小,属于骨骼和肌肉发育迅速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幼儿园教育阶段进行舞蹈教学,能够在矫正儿童不良形体习惯的同时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促进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2.改革小学阶段舞蹈教学方法。步入小学教育以后,儿童面临更全面的德智体美劳教学,在做好多方面培养工作的同时兼顾舞蹈培养,舞蹈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舞蹈教学可以发挥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促进儿童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其他能力的培养,增强儿童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学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儿童舞蹈基础能力的深化以及对舞蹈艺术领悟能力的培养,提高儿童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还要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集体中得到自我能力的锻炼[4]。其次,针对儿童性格和体质等的不同,在小学舞蹈教学中应选取适合不同小学生特点的舞蹈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材施教,发挥儿童的长处,弥补其自身的不足,激发儿童对于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注重舞蹈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舞蹈教师对儿童舞蹈学习的影响十分重要。儿童步入小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后,离开家庭进入学校,教师成为孩子心中的绝对权威,老师的指导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会大于家长的教导。因此,作为舞蹈初级教育阶段的引导者,小学舞蹈老师应当善于发现儿童的特长,合理安排舞蹈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同时,对于儿童舞蹈学习的评定工作,舞蹈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过度划分不同学生间的差距,避免对儿童心理上造成伤害[5]。

4.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一年级阶段,良好的师生关系都至关重要,在小学舞蹈教育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良好的师生环境能够激发儿童对于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儿童进入一年级以后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随意呵斥学生,以温和的态度开展舞蹈教育工作;其次要肯定不同儿童的独特性,做到有针对性的舞蹈培养;最后,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不随意批评指责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存在的过错。

5.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对于儿童入学前的教育工作,家长多注重于校规校纪和与人相处的教育,缺乏对于儿童初入小学的适应能力的培养。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后,儿童将面临更多的课程学习,在实行综合培养的同时开展舞蹈教育,小学生将很难适应小学教育的新环境。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协调小学生文化课程和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儿童的舞蹈天赋,同时主动开展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发现儿童在舞蹈学习中的不足,及时纠正儿童在舞蹈学习中的错误动作,引导小学生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此外,家长应当积极配合老师,帮助儿童适应小学教育的新环境,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更快融入学校的大集体[6]。

五、总结与建议

幼儿园是儿童教育的启蒙阶段,一年级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环节和整个义务教育过程的起步阶段,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根基,二者的衔接至关重要。幼小教育的衔接直接关系到教育根基的稳定。舞蹈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儿童独特的个性,有助于激发幼儿潜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促使儿童顺利踏入一年级的义务教育,适应衔接阶段的舞蹈教学,发挥自身特长,展现自我魅力。相比幼儿园舞蹈教育而言,小学舞蹈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要兼顾好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好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关系到儿童对于舞蹈的深入学习。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应当充分配合,做好幼小舞蹈教育的衔接,通过三方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发挥舞蹈教育的整体效应,从而实现儿童从幼儿园舞蹈教育阶段到小学舞蹈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许芸芸.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关旗琳.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课程衔接研究[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何洪涛.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

[4]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09.

第7篇: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

关键词:幼儿 教育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063-01

幼儿园要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提高自理能力,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搞好幼小的知识衔接。一年级教师要了解一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幼小衔接,小学和幼儿园都要改革,在教育方法、形式上要逐步靠拢,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学一些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之类的学科,增加教学趣味性,另外,还可以开展知识讲座,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幼儿园

1.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首先,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其次,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这不仅扩展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又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组织幼儿到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第三、加强纪律教育。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

2.幼儿入学准备的具体措施

(1)提高自理能力。 要求幼儿会正确的穿衣、裤、鞋,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懂得自我保护。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来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2)增强文明礼貌 。要求幼儿会用日常礼貌用语;在成人提醒下,能遵守班级常规,注意自己的行动不影响集体;学会倾听、不乱插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乱翻别人的东西;自觉遵守公共秩序。(3)讲究个人卫生。 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会正确使用手帕;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4)改变作息制度和环境布置。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在大班第二学期,可延长时间,适当增加课时,并逐步减少睡眠时间;另外,在环境布置上,可按小学桌椅的形式排列课桌,并设立黑板。(5)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让幼儿熟悉小学和激发幼儿入学的愿望,使幼儿从思想上、感情上做好入学准备。(6)进一步加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训。 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所以,在大班要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7)搞好幼小的知识衔接。 幼儿园大班教师应适时参加培训,了解小学的知识体系及学习内容,对于一些知识的传授能与小学衔接,并适当增加一些汉语拼音和执笔姿势及书写习惯的教学。

二、一年级教师

1.了解一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

(1)生理方面:在入小学之前,他们的走、跑、跳、攀登、投掷等基本动作逐渐熟练和协调,但肌肉动作仍不够灵活和准确,到入小学后,还要经过一个发展、练习的时期,才能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手工、书写等活动。(2)心理方面:幼儿园的儿童自主性逐渐增强,对同伴交往的需要日益迫切,但集体意识、坚持性和自制力的进一步发展还要在小学阶段完成。

2.小学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因素

(1)小学应全面了解幼儿、熟悉幼儿园工作。小学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在家表现、父母的态度、家教环境,指导家长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必要准备。(2)科学制定小学初的生活制度,努力减少“坡度”,一年级教师应根据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大班后期课程设计的特点,适当安排入学初的课程、课时,增加活动性课程,减少知识性课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和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尽量减少作业任务、控制家庭作业量,动静搭配,寓教育与游戏中,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于一年级新生来说,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至关重要;教师教各种基本笔画时,尽可能先进行示范指导,并手把手辅导学生写好每种笔画。学生书写前,边调整姿势,边做好心理准备,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书写;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尤其重要,由于他们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经常会发生听课“走神”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听老师讲,而对同学发言却漫不经心。小学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对初入学儿童的要求,例如,可以在40分中的课堂教学中安排5分钟左右的趣味活动,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重视学教具的使用等,不要急功近利,给儿童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以致于产生厌学、辍学的现象。向高效课堂迈进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就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石。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好习惯,从听 、看、想、说四方面做引导。(4)习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只有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才能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现代教育是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个人卫生、礼貌养成也是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以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比赛来促其形成习惯。 因此,习惯的养成必须抓准时机,用对方法,最后使学生形成习惯,内化为素质。(5)老师要教好学生,除了做好校内的教育、管理外,还要做好校外的工作,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协助,才能把学生教好。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做好幼小衔接,小学和幼儿园都要改革,在教育方法、形式上要逐步靠拢,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学一些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之类的学科,增加教学趣味性,另外,还可以开展知识讲座,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赖瑛. 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13,09:259-260.

第8篇: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儿童发展;内在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41-0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的现象有增无减。为什么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了这么多年还没有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呢?这需要我们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等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它有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它与小学阶段是不同的,但是其过渡要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上。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的。

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渡环节;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而是幼儿园和小学都要靠儿童的发展规律。日本就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身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考虑,而不是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因此日本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接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幼儿教育要按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小学教育要按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幼小衔接的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阶段”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环节。让幼儿延长课时,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保持坐姿,这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盲目超前学习小学课本内容,这也不是奠基阶段的核心内容。如果幼小衔接工作的结果是使幼儿园越来越小学化或者是使小学教育幼儿园化,这都是不科学的,是不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的。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0----1994年合作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指出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在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最初半年。在这期间,幼儿园、小学及家庭应以“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围绕“学习适应能力(语言、数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一核心,为儿童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连续的准备,以帮助儿童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这里指出的衔接是全面的,不仅有知识、技能,还有情感、态度、能力方面;不仅有语言、数学能力,还有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社会交往等社会能力。

所以,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工作,既要考虑到微观的幼小衔接,也要考虑到宏观的幼小衔接;既要考虑到认知内容的衔接,更要考虑到身体的、情感的、态度的、社会的等内容的衔接。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一个孩子决不是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间,幼儿园和小学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

一、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

目前,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一个重要根源便是过分强调微观的幼小衔接。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就进行摸底测验,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一些家长迫于压力,就要求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汉语拼音、识字、计算以及英语等教学。而幼儿园为了争得生源,也就盲目顺应家长的要求,在幼儿园过早地进行超容量的拼音、识字、计算等的教学。这样剥夺了幼儿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游戏时间。为了和小学衔接,一些幼儿园经常训练大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地坐在位子上不许动。如此,幼儿园怎么能不小学化?幼儿园小学化无异于拔苗助长,而拔苗助长的危害非常大。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二、强化儿童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或是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等内在因素往往被忽略了。我们不应仅仅是停留在有没有学过某种知识,或是已经学了多少关知识,而是应该找到知识联系的内在衔接点。例如: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教育中,通过幼儿对实际物体的观察、操作而感知“把两堆物体合并到一起,说出总数是多少”就是把两堆物体加起来;“从一堆物体里去掉一部分,说出还剩下多少”就是从总体里减去一部分。有了幼儿园里的对实际物体的充分的操作、体验,逐步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真正理解了数的含义,才能有利于小学数学加减的学习。

三、突出儿童生理成长的价值

儿童生理成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突出智能和心理方面的衔接,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独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而忽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教育。如幼儿在家乱吃零食、挑食,造成一些孩子营养不均衡或营养不良。有的孩子在家过长时间看电视,在幼儿园不注重体育锻炼;有的孩子肥胖,有的孩子瘦弱。现在的小学生近视率和蛀牙率都越来越高,这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另一方面是指随着儿童的生理的成长对他的精神的成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为好多人所忽视。如儿童的注意力、控制力的发展是受大脑成长的影响的。随着大脑的成熟,儿童的注意力、控制力水平都将有所提高。但是大脑的成长要有适宜的环境,既要有充分的物质营养,也要有恰当的精神营养。如果我们为了培养幼儿的注意力、控制力,在幼儿园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而延长集体教学时间。这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大脑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注意力和控制力的发展。反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涣散和行为控制能力差。

要真正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前,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的探索。经过长期的科学验证,研究制定多种既有利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又能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方案,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途径。

1、进行系列幼小衔接活动,提高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1)组织教师方面的会议和学习活动

首先组织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座谈会。让小学教师对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孩子作出分析、评价,及给予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使大班的“幼小衔接”工作受到更多的启示。给小学老师提出一些方法,使小学也能向幼儿园靠拢。然后组织有关老师进行学习,加强老师的思想意识。如:看录像《小学生守则》,观看小学老师上课、邀请小学老师来园现场指导等,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老师还要更新观念,经常阅读“幼小衔接”的有关文章。

(2)组织家长方面座谈、咨询活动

根据家长的需要开展有关幼儿小衔接的系列讲座或咨询活动。如: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给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分班请一些小学的老师与家长开座谈会和咨询活动。及将“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大班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小组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研究家长反馈的意见,改进工作。还组织了全体大班家长进行有关“幼小衔接”的答辩会及知识竞赛活动。

2、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小两阶段更好地衔接

(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

(2)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象,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日常生中,老师尽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3)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用权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从语言环境上来讲,江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方言地区,其中最主要的有启海话、南京话、扬州话、标准的或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等。家长的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这给我们江苏的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一方面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优美、丰富多彩,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鼓励幼儿多作普通话交往,还要提倡家庭里多用普通话交谈。

(5)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通常,班里有这样的情形,识字的小朋友喜欢读书,读书又能学到更多的字。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如开学上课时,能听老师的要求正确理解拿、取书,能看通知,喜欢识字活动,能顺利地阅读报纸,能正确理解题意。识字兴趣、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比不识字的小朋友强,学习的起点高。

第9篇:幼小衔接指导建议范文

尊敬的各位同仁、朋友们:

大家好!

初冬季节,寒意浓浓 ,冬日的寒气阻挡不了我们的再次相聚,今天,学前与基础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心第二届年会经过聆听专家讲座、分组交流研讨和总结汇报即将进入尾声。此次年会在融洽互动的环境中顺利的完成了各项议程,我们收益颇丰,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代表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向此次年会取得的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本次年会由西安外国语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和学前与基础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心主办,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承办。西安外国语学校以“琢玉”教育理念为引领,坚持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特色,不断创新实践双外语加体艺特长的“2+1>3”特色培养模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西安外国语学校将继续为学前与基础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心的各理事单位搭建交流平台,持续关注幼儿教育与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琢玉成器,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