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

幼小衔接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幼小衔接指导意见

第1篇: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

大连市实验幼儿园始终坚持“以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把握幼儿发展的关键期,使幼儿享受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为宗旨,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扎实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对幼小衔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经过总结梳理,我园形成了“4+6网格化交互式”(图详见ppt)幼小衔接研究策略,呈现出四大课程、六大交互策略的鲜明特点,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我们分别面向幼儿、家长、小学教师发放相关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幼儿的能力特点,幼儿发展的需求,征集家长对幼小衔接课程的需要、调研小学教师对入学幼儿综合素质的期望等。从而确立幼儿园幼小衔接“大课程意识”,我园坚持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思想,综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效应,相继研发出了四大系统性课程。它包括:五大领域游戏课程、混龄教育特色课程、生活养成课程和思维训练益智课程。四大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对幼小衔接有着全面性与综合性的影响,帮助幼儿储备丰实的知识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生活习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实施探究式五大领域游戏课程,促进幼儿知识、能力均衡发展

幼儿五大领域教育中,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发展内容。我们始终坚持实施探究式B版教材课程,形成常规化、系统性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淡化教师“教”的痕迹,注重师幼、幼幼有效互动。我园利用信息技术研发与五大领域课程匹配的教学课件、操作单等,创设情景,将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予以游戏化的互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帮助幼儿积累丰厚的知识经验,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水平,为小学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发混龄教育特色课程,提升幼儿身心综合素质水平

混龄教育中的幼小衔接策略一直是我们始终坚持探索和创新的一项重要研究。目前,我园已经系统性地研发出了一套混龄教育特色课程。课程主要借以混龄游戏的形式,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自由创设、自由交往的游戏机会,让其在符合年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能力水平。同时,混龄式的编班形式有别于普通的平行班,通过以大带小,让大龄幼儿当家作主,如让大龄幼儿组织餐前餐后活动,带着小幼儿游戏,指导小幼儿如厕、喂饭、穿衣裤、叠被子等。这些活动增强了大龄幼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为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心理与行为基础。?

三、开展一日生活养成课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更关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通过每个生活环节之中的养成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同时,一日生活养成课程中融入了公德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制定幼儿园公德教育实施总方案,实施不同的公德教育主题课程,例如:感恩主题、环保主题、文明礼仪主题、 礼貌行为主题等。公德主题课程每周实施3次,活动内容涵盖了五大领域,落实各项教育活动。我园充分发挥混龄教育的优势,通过大宝带小宝的形式,进行模仿式的学习,培养幼儿文明的行为礼仪,引导幼儿树立公德意识,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发展。公德主题课程的实施也实现了幼小课程的有效衔接。

四、探索思维训练益智园本课程,提高幼儿良好学习品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在组织过的一项研究中提出学会学习是孩子成长的一大支柱,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学会学习的一个内容,学习能力就是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分类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创造能力等思维能力。因此,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我们探索研发系统化的“幼儿思维训练益智园本课程”,让幼儿借助对事物的操作,尝试解决问题,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知冲突不断发生,促使其不断地调整自己已有的认知,并不断地获得新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专注、观察、记忆、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幼儿将来入学所必备的多种能力。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学习兴趣、情感、态度、能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使幼儿园的思维训练益智课程成为顺利完成幼小衔接的有效载体,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6网格化交互式”幼小衔接研究策略,除研发四大系统性课程之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实际意义的各方力量,形成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园、家庭、学校、社区交互式互动的六大实施策略,实现幼小衔接网格化覆盖,交互式实践的创新形式,使幼小衔接的实践科学化、全面化。

策略一:幼小交互体验日活动

我们采取两维的幼小互动策略,幼小携手体验小学生活,激发幼儿对小学的美好愿景。一维策略:先是各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我们主要采取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小学,进行校园见闻采集。幼儿学做“小记者”采访哥哥姐姐有关小学生活的问题,如“几点上学,几点放学”“中午饭在哪里吃”等。了解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各种行动规则,使之克服紧张、压抑和焦虑的情绪,帮助幼儿完成入学前的心理过渡,从而树立正确的入学动机和良好的学习心态,形成对小学的整体感官。二维策略: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幼儿园与自己结对子的实验小学定期开展幼儿小学体验日活动。通过深入小学参观,幼儿了解了小学教育的特点。我们再有计划地向幼儿介绍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环境,参与小学的升旗仪式,并深入一年级的课堂与小学生同上一节课,如美术课、科学课、音乐课等,以此来提高幼儿对小学学习的兴趣。我们还组织幼儿参加小学生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如每年组织“幼儿小学体验日活动”,小学生与幼儿一对一结成对子,参观校园、体验课堂、参加校园游艺活动……让大班幼儿全面体验小学的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丰富幼儿的实际感知经验。

策略二:幼小教师交互研修活动

幼小衔接互动活动中,除“生生互动“之外,“师师互动”也是幼小衔接研究的重要策略,为科学把握各年龄段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各方面习惯及能力培养。我们联合多所幼儿园与结对学校,定期进行教师间多种形式的幼小衔接主题研修活动。

1.召开幼小教师座谈会,倾听小学教师对幼儿入学后的情况反馈。

我们定期召开幼小教师的专题座谈会,如:学习习惯、课程衔接、历年来新入学的幼儿能力分析等。我们广泛听取小学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培养策略,注重培养幼儿的倾听、阅读等能力和习惯,既避免拔苗助长式的培养,又客服顺其自然的割裂,促进幼小间的无缝对接。

2.同主题教学研讨活动,促使幼小课程有效整合。

幼儿园的教师与小学教师围绕同一主题活动进行研讨,从课程领域研读―实地考察―同课异构―专题研讨―观摩活动评析等,感受并探寻幼小授课模式的异同及衔接点,促进幼小教师对幼小课程目标、环境创设、分阶段习惯及能力培养的策略把握等,并达到融汇贯通。

3.建立幼儿连续性成长档案,达成幼小成长衔接一体化。

儿童的发展是动态的,对儿童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评价,幼儿园的常规工作中为每位幼儿都建立了自托班开始的电子成长档案。随着幼儿的不断升班,档案资料也在不断的延续并充实,当幼儿毕业时教师会把每位幼儿的电子成长档案整理好,汇总好,交给幼小衔接对接校或者交给家长,由家长交给小学老师,进行延续记录。成长档案所承载的点点滴滴,折射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个轨迹,使小学教师及时了解了幼儿的个性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快乐成长。

策略三:幼小班级环境交互融合

幼小衔接的实施,不单纯的是幼儿园在了解小学、适应小学、衔接小学,同样也需要小学了解幼儿园、适应幼儿、与幼儿园衔接。通过小学教师到幼儿园参观、交流,他们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游戏环境的特点。在小学一年级的班级中,教师将一排一排的课桌变成像幼儿园一样圆圆的一个个小组,让幼儿无论听课还是学习互动都能自由地围坐在一起交流、沟通。同时,教师还仿照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在班级可利用空间上创设了幼儿活动的区角,有效地进行幼小衔接,为刚入学的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使刚入学的幼儿顺利地融入学校生活中,减少了很多对小学学习生活的陌生感,促进幼儿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顺利平稳地渡过幼小过渡期。

策略四:家园共育交互合作

1.定期组织家长召开幼小衔接专题讲座,传递科学育儿知识。

幼儿园每学期都召开一次“家园共育,携手成长”来促进幼小衔接的专题家长会,以端正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措施, 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同时,我们借鉴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主要精神即“跨界(Crossover),引导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家长们,研讨幼小衔接相关策略,保证幼小衔接工作地顺利进行。

2.利用信息化建立“知校平台”,实现家、园、学校三方密切合作。

在幼儿园的“知校平台”中,教师及时向家长科学化幼小衔接育儿知识,幼儿在园的学习动态,让家长了解幼儿参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实时动态。此外,我们还在知校平台上特别设立了“园长在线”“校长在线”幼小衔接讨论区。在讨论区中家长可以随时发起关于幼小衔接教育的一些提问,园长和合作校的校长会及时与家长对话,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也利于了园长、校长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中幼儿园与小学各自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介绍入学政策及对新生的要求,通过相互的交流、沟通, 家、园、学校三方达成教育共识,也不断推进知校工作。

3.“家长做教师”课题牵动,树立家长幼小衔接科学观念。

实验幼儿园在大连市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课题研究中,开展“家长做教师”课题研究,挖掘家长资源,加大家长对教育的参与度。家长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各种专长,而且很愿意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这对幼儿园来说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在课题实施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请家长进课堂当“教师”,给幼儿讲解或进行表演。如有的家长是医生,就参与组织一些卫生保健“爱护眼睛”“正确的坐姿”之类的活动; 有的家长是教师,就和幼儿们一起探索“学校的秘密”;有的家长具有英语专长,就和幼儿们一起玩“快乐英语游戏”。家长们的参与为幼儿园教育工作注入了活力,幼儿对家长参与组织的活动也十分感兴趣和投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家长做教师”这样的互动形式也让家长逐渐转变了对幼小衔接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解读《指南》精神,让家长了解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科学化幼小衔接教育,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形成幼儿、家长、教师共同发展的三赢局面。

4.创编早期安全教育指导手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

当今社会对学前教育非常关注,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这导致很多家长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盲目地拔苗助长。为使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规律,在实践中提炼需求、树立经验,我们分别创编了《幼儿早期教育家庭指导手册》与《幼儿安全教育家长指导手册》,前者分别从心理准备、生活准备、学习准备、物质准备、家长课堂等方面指导家长;后者则分别包括基本自救知识、火灾地震自救知识、交通安全知识、饮食安全知识、性教育知识等方面。这些家庭教育知识,逐项指导家长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观察培养,克服盲从心理,尊重规律,科学育儿。

策略五:幼儿园与社区交互实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日趋社区化的进程,幼儿园已成为社区内的一个有机成员,社区内广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在幼小衔接实施过程中,我们冲破自我封闭的教育格局,大胆地走出去,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中的多元教育资源,把社区作为幼小衔接的互动对象,与社区组成联络机构,建立交互式互动制度,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教育辐射作用,定期为社区提供幼小衔接知识信息,定期向社区开放幼儿园教育活动, 比如:开放户外场地及大型玩具;开放幼儿园幼小衔接家长学校活动等。同时,社区也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积极地为我们提供便利,提供教育资源。在社区的组织下我们带领幼儿到社区参观超市、消防队、公安局等,了解社区的事物,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此外,我们还邀请社区人员来园配合教育,利用社区各单位人员的职业优势来充实教育力量,如请社区警务人员对幼儿进行交通知识教育,请社区保健人员为幼儿进行卫生知识教育等。幼儿园与社区的交互实践让幼儿有机会融入社区,在经历、尝试、发现、学习中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策略六:小学与社区交互共建

第2篇: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科学教育

“幼小衔接”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部分的衔接。衔接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和教学环境,衔接的目的是使幼儿在适应小学环境的同时,其学习兴趣、方法、习惯和能力能够在幼儿园教育基础上有所转化、提升和发展。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儿园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可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意义重大。

一、正视“幼小衔接”中的误区

(一)家庭误区

因现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多家长希望幼儿园教育能向小学教育快速靠拢。家庭对孩子关注最多的是生理健康与智力发展水平。因此,他们希望孩子在园能多学汉字、熟练掌握加减运算、认识汉语拼音。由此可见,重智商、轻情商是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最大误区;部分家长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到了小学自然就适应了;另有一些家长则很盲目,不知道该怎样做。

(二)幼儿园误区

1.幼小衔接“偏智化”。目前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偏“智”倾向比较严重,主观上容易把衔接与文化教学连起来,而忽视了衔接应包括体、德、美、劳各方面。事实表明: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学习习惯、开朗的性格、安定的情绪、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对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幼儿入学后的考察发现,其学习上的困难不仅仅是由于“智”的方面准备不足,更多的是由于健康状况及以上其他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因此幼小衔接必须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去完成。

2.幼小衔接“小学化”。为了让幼儿步入小学后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很多幼儿园会提前将汉语拼音、数学知识、认字写字等知识教给幼儿,更有部分幼儿园在幼儿即将毕业的一两个月进行专门性的衔接工作,实施小学化的生活学习管理,致使幼儿园末期生活严重小学化。这样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幼儿对小学的适应,反而让其身心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给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埋下隐患,这些都违背纲要理念的。

二、运用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转变观念,把握“幼小衔接”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但家庭把这种竞争过早的压在孩子身上是很不明智的。蒙台梭利教育指出:“教育效果具有爆发式特征,我们只需通过合理与正确的教学方式,便可为孩子储蓄更久远竞争力能量”。相反,如果实行“拔苗助长”式教学,过早将超年龄的学习内容以及方式强加和实施到幼儿阶段,则会大大降低教育效果。如果家园能共同认识到这一点,科学合理地培养孩子,必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更新理念,把握“微观”与“宏观”衔接

幼小衔接不是一个简单的过渡环节,要将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理念下考虑。幼小衔接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这等同于幼小衔接工作既要考虑到微观的幼小衔接,也要考虑到宏观的幼小衔接。家园应注重孩子“学习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准备,这两个“能力”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方面;还包括了语言、数学能力、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社会交往等社会能力。

三、重视幼儿心理衔接

(一)忌打“预防针”,让孩子产生心理戒备

在幼儿园的孩子升入小学前,家长常常喜欢打这样的“预防针”,还美其名曰让他们有点心理准备。如,“就知道玩,等上了小学你就苦吧”“不听话等上小学后让老师治你!”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不利于孩子对小学产生兴趣和喜爱。

(二)相信孩子,让孩子正常发挥

孩子对进入小学是没概念的,也不会害怕。但师长的行动、语言、会给孩子造成深刻的影响。所以家长们不要过于焦虑,老师们也不要在行为和习惯上要求的太严格,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只要孩子是健康正常的,家长和老师就要相信,孩子是可以适应小学生活的,即使出现问题,也是暂时和正常的。师长坦然的话,孩子往往也会获得安全感,可以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

幼小衔接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一批批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作为幼教工作者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用全身心去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将幼小工作做到更规范、更全面、更系统,通过家园共同协作,探讨研究,共同优化幼小衔接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第3篇: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学校;家庭;幼小衔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这说明幼儿园有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各种衔接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共同树立幼小衔接意识,对于帮助幼儿从幼儿园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将学校、家庭纳入幼儿园幼小衔接队伍应该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和关键。那么,幼儿园应如何引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达成一致并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笔者有以下看法。

一、幼儿园走进学校,提前掌握学校的教育导向和需求

进入大班应渗透粗浅的学前课程。作为幼教专业的教师对于学校在一年级时开设哪些课程,每阶段的知识教学进度又是如何,课程的安排等问题,都应做到及时掌握,因为只有掌握这些,才能够对大班教学课程的制定做到有的放矢,既能涉及小学课程,又不超出学校要求的范围,还能满足家长的需求。

由此,大班教师应进入到小学与一年级教师进行座谈和交流,了解该学校课程的安排和教法、各阶段知识的教学进度、重点内容的常规教法等,以此来确定本学期学前课程渗透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还应注重幼儿毕业回访方式和内容的扩展,获取学校教师对已毕业幼儿的总体评价,并对回访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下一个大班入学前教育内容。

二、学校走进幼儿园,让学校的教育理念指导家庭的教育观

幼儿园还应为家庭搭建与学校互通的平台。首先,邀请小学教师对幼儿园家长进行讲座,并给他们提供解答困惑、排解焦虑的机会。在讲座前,与学校做好沟通,使得学校和幼儿园的教育观念达成一致;其次,邀请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不仅使学校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还让家长看到学校与幼儿园在教育上的一致性,更加肯定和认可幼儿园教育的先进性,从而也无怨无悔地支持幼儿园教育,促进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聘请学校教师成为幼儿园大班学前课程的辅导员,这只坚实的学校团队会成为大班教学的指导者和完成幼小衔接的参与者,真正使学校与幼儿园的衔接达到立体互动。

三、幼儿园走进家庭,让家庭从幼儿园找到教育的信任感

孩子让幼儿园与家庭密不可分,幼儿园有责任帮助家长实现教育观念与幼儿园达到统一。要让家长彻底了解幼儿园教师,了解幼儿园的教学。由园长和聘请专家针对家长中的认识问题,召开家长会和教育观念转变的讲座,让家长了解课程的进度,及时掌握本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使得在指导上有一定的目的性。

同时,及时将毕业幼儿的回访结果,向在园家长通报,让每位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成果;突出每日的温馨提示让家长看到教师对知识重点的解析和把握,看到教师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对家庭环境的创设、幼儿生活习惯给予指导和建议。如:幼儿分床、分房睡;有自己的小书橱;自己房间自己整理等,让家长看到了教师对幼儿即将成为小学生,所做的细微、有序、合理、科学的指导,让家长与教师的教育站到了一起,从而帮助幼儿做好入学物质准备。

四、家庭走进幼儿园,让家园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能极大地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改善幼儿和家长、教师之间的关系,创设良好的家园氛围。而且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伙伴,如果能及时与教师沟通,取得共识,会商讨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教育方式。另外,家长本身也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家长的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有着更加广泛的社会关系,这些都能给幼儿园带来丰富的教育内容,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

第4篇: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 幼小衔接;非智力因素;培养

一、幼小衔接的涵义

幼小衔接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在教育教养工作的内容上以及在实现这些内容的方法上得互相联系。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对于幼儿园来说,就是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工作。所谓幼儿园的入学准备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入学准备是指对大班幼儿进行适应小学一年级学习和生活有关的、针对性的工作。广义的入学准备是指幼儿园几年的全部教育过程都有为小学做准备的意义和作用。

二、非智力因素的涵义以及重要性

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首次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我国的燕国材教授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第二个层次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组成;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它的组成因素主要有12种: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心理学研究表明,95%以上的学生,智力是不错的,是能胜任学习任务的,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因而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人的智力,更需要培养人的非智力因素。

三、幼小衔接阶段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根据非智力因素理论,幼小衔接的特殊性,以及幼小衔接中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幼小衔接阶段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入学意识的培养

入学意识教育是大班下学期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传统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通过入学意识的培养,可以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对小学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做好入小学的心理准备。

(二)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可见,幼儿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只有在幼儿生命安全的基础上才能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真正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步入小学后,幼儿需要独立面对的问题更多,幼小衔接中的安全教育就更为重要。但安全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有交通、饮食、用电用火安全、保健自助等等。以上安全问题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进行实施,引导孩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三)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为了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消除各种各样的社会适应困难,我们在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应进行重点培养。

首先,强化任务意识。其次,寓教于生活,增强责任感。在幼儿园,生活活动是一日生活中重要的教育活动类型,是促使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生活活动中,蕴涵着大量的教育契机,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科学地安排幼儿生活,积极挖掘生活活动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体、智、德、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幼儿的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

柏拉图说过,儿童的天性是游戏。作为幼儿各类活动赖以进行的最好载体,幼儿园教育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小衔接过程也不例外,不能为了与小学衔接,而违反了幼儿天性。我们应充分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在游戏中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利用游戏,建立和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五)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心理卫生学家卢格说过:“人类的心理,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幼儿进入小学就像进入一个新的 “大家庭” 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交际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融入集体中, 与小伙伴互相学习、 互相促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起来,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实践告诉我们:非智力因素是幼儿进入小学后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是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其作为幼小衔接的核心,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新颖、卢莉娅 《应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期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2] 燕国材 《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光明日报》 1983年2月11日

第5篇: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幼儿教师;能力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幼儿园、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是为了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学前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幼小衔接的字眼越来越随处可见,然而尽观我们的周围,幼小衔接的工作却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1.近年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广大的幼儿家长也认识到这一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真是煞费苦心,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很多家长的育儿观念比较陈旧,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在幼儿园认会了多少字,背会了多少古诗,会算了多少道题,学会了几个英语单词,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题,他们只关心孩子是否聪明,是否“认真地听课”等等,致使孩子入学后出现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到很轻松,上课不专心听讲,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的习惯,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2.有需求就有市场。顺应着家长的需求,催生了许多利益链。各种不正规的办学力量、培训机构打着“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的旗帜,让孩子们超负荷的学习,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违背了教育规律。去年以来,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确定了很多具体要求。很多家长普遍出现了恐慌情绪,怕孩子没在幼儿园学习拼音读写跟不上小学学习的节奏,部分家长选择了去个人开办的幼儿园,还有的家长给幼儿报了课外的拼音班、算数班等等。各种培训班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幼儿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幼儿园教师在幼小衔接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只是在大班开展的,觉得中小班与幼小衔接无关。我们不妨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幼小衔接,孩子的成长是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小衔接也是这样的,它贯穿于整个学前期,这个时间段孩子的学习都是为更好地衔接小学做准备的。还有一些公办的幼儿园,看着生源要流失,只好妥协家长,一边应付检查,一边提前给幼儿灌输小学学习内容,被家长牵着鼻子走,实在是不可取。

二、幼小衔接的有效实施

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使幼小衔接走上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呢?

1.转变幼儿园作风,脚踏实地的工作。幼儿园要为教师创造学习的条件,更新幼儿教师观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概念、要求和意义。教师要有明确的态度和认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那么,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学什么呢?

学前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训练孩子提前接受学校教育,而在于利用大人的经验,配合孩子的兴趣,启发孩子学习的意向。

(1)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孩子学会怎样做事,怎样照顾自己,遇到困难怎样克服困难,这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会给孩子相当大的自信,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2)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要从小培养良好的自我约束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在不同的环境里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养成的好习惯会受用终身。

(3)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教师要教他们怎么解决与同伴的冲突,怎样保持友谊,学会文明交往。

(4)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幼儿园教育是全面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促进孩子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和专注力。

(5)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2.教师要切实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和对幼小衔接的盲点。幼儿园可以通过家园联系栏、家园联系册、家长座谈会、家长开放日、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使家长统一认识、统一方法,引导家长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调整家教计划,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教师应及时向家长提供幼儿在园的情况,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

3.对于一些非正规的幼儿园、培训机构,政府应加大力度综合整治,净化教育环境,还孩子们一片蓝蓝的天。

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要体现在学前教育机构,也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更需要全社会提供健康的氛围。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幼小衔接工作会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出版社,2004-07.

第6篇: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80-01

一、幼小衔接导向及其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学前教育是向小学阶段学习过渡的一个前置阶段,它通过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知识的启蒙和启发,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集体生活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要参考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进行相关教育环节、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它着眼于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学习和要求,提前在幼儿阶段学前教育中给予适当涉及并对儿童的心理和智慧进行塑造和启迪。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对于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贡献率为37.5%,大大超过了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的要素与其学前阶段的幼小衔接导向的培养效果呈现出0.45的相关系数和强度,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导向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目前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导向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逐渐推进和深入以及在学前教育中每年平均5%的递增投入幅度,目前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幼小衔接导向上体现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指标和学习生活等基本素质指标2009年较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对于小学阶段教育的贡献率同期也实现了每年5.7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班级课堂时间设置与小学教育阶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难以适应常规班级时间的设置,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厌学的情形。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其次,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常规要求与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特点及常规要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育的困难境地。比如字体书写上,在幼儿园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再次,幼儿教育中的对于儿童的自理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状况不满足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日常生活能力的要求和基本目标。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最后,幼儿教育中儿童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相应提高,造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效率和质量的下降,从而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信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阅读能力可以使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会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基于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幼儿衔接导向的学前教育及其基本内涵作用和意义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幼小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班级时间观念和思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第7篇: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真诚;参与;习惯;交流;对话

1 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情况,为入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我们开展的“我要做小学生”的一系列活动,从心理准备入手做好幼小衔接。如参观小学的饭堂、宿舍;到小学听课、看小学生做课间操;教幼儿练习书写汉字笔划;组织教学活动向幼儿介绍小学的情况等,让幼儿知道自己不久将离开幼儿园成为一名小学生,激发他们对入小学的向往之情和自豪感。初步了解小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为入小学做好心理准备。学期末,我们还进行了“大带小活动”,采用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让小学生展示书包、文具盒、书本、作业等。调动幼儿进入小学的积极性。青年教师利用广播媒体,开办真情驿站。她们利用晨间和离园时段,播报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给家长以温馨提示,为家长解决幼儿入小学的担忧和困惑。

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请学校来园讲课,介绍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以及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并指导我们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实施行之有效的教育等。真正做好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互相配合与经验交流,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使家长、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因此,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互相配合与经验交流,则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奠基石。

“快乐交流坊”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窗口。大班末期,我们设立了幼小衔接专栏,根据目标有计划地选择和更换内容,让家长在小小的“快乐交流坊”中,学习并掌握科学地的教育观、儿童观,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为幼小衔接共同努力,快乐交流坊作为家园互动的窗口,向家长传递着幼小衔接的各种信息,我们将静态的家园栏变成“会说话”的快乐坊,快乐家园坊融入学习、交流、研讨、多角度、多渠道的幼小衔接活动中。幼小衔接专栏的创办,架起了一座家园联系沟通的桥梁。

2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在幼儿园, 大多活动都是由教师安排的, 为了与小学相衔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鼓励孩子学会自主安排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自主选择区域活动等。应该说, 除了规定的集体活动外, 我们把大多数活动都交给孩子, 让孩子自己做主, 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由自己计划和安排, 逐渐向小学生靠拢。另外,进入大班后,我们还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改变以前写通知的形式,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任务转达给家长听,如用废旧材料做玩具,听说新闻等,这样的作业既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够培养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能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并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3 多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校互动活动,唤起家园校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识

3.1 心语传递册

进入大班后,幼儿成长册中不仅详细记录幼儿一日生活情况,如:如厕、喝水、吃饭、午睡、活动、游戏等,教师还随时观察发现幼儿的习惯养成、学习态度、身心变化、记录在幼儿成长册上,及时和家长交换意见,让家长也配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指导家长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教育孩子,幼儿成长册的纪录,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重视。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2 快乐直通车

在“小小少先队”活动中,我们带幼儿来到小学观看小学生入队仪式。当嘹亮的宣誓响起时,幼儿们个个神情激昂,充满向往。绽放着可爱的笑容,仿佛自己当上了少先队员。幼儿们沉浸其中,幻想着进入小学的各种活动。他们好奇的眼神充满着无限的期待 。

此外,我们还邀请家长参加各类主题活动,如:开展“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上学校”活动;“心心相依”活动;“大手牵小手”活动……这些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的互动活动,既给家长之间交流经验提供了机会,又展示了幼儿们的风采,更有利于教师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习惯培养。大大提高了家园校互动活动的实效性,使更多的家长主动走进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3.3 安全小卫士

家长的潜力是无限的,班级教师对家长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有些家长既是小学教师又是教育专家。我们鼓励专家型家长当志愿者。以恰当的方式走进幼儿园,参与各种幼小衔接活动。

第8篇: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

一、梳理问题,明确思路

本学期我们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教研活动,根据毕业班在幼儿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的同时我们注意研究“营造良好的氛围,幼小衔接”实践研究。

为什么要开展幼小衔接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让适龄幼儿能够顺利、自然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幼小衔接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幼小学段的衔接教育进行研究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开展幼儿衔接的工作呢?

首先通过理论学习,使教师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年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相邻学段、主动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其次定期进行教育实践观摩,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目标要求,开展主题活动,以民间故事、阅读、识字、美术、计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我们通过主题活动,以民间故事、阅读、识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理清了思路,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教研组活动计划,通过这些细化和量化的计划建立,在增强了可操作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组织与实施、评析、专题研究、研讨及撰写的能力。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都研讨与区域活动有关的理论学习文章,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大家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的研讨方式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教师也获得了许多信息交流及实践观摩、操作的机会,渐渐的教师能以理念去指导教育实践、拓宽研究的思路,在研讨中感悟学习的真谛。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研讨

1、通过理论的学习,增强教师的衔接意识。

通过学习《上海市幼小衔接的指导意见》教师端正指导思想,增强衔接意识。我们知道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衔接的。幼儿教育阶段,既要充分识它们的阶段性,又要充分认识它们的连续性;毕业班级的工作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减缓幼小之间的坡度,实现教育之间的衔接。绝不能学前教育“小学化”;增强衔接意识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入学准备的内容,这不是具体知识的多少,而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入学准备的内容又是

幼小衔接的焦点。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不搞知识的超前而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是研究幼小衔接的实质所在。

为此,在活动前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以保证幼小衔接工作能有的放矢地展开。

2、重视教育实践活动,聚焦集体活动研究

我们认为经典的故事作为幼儿课程的重点补充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选择了具有哲学启蒙知识,幽默诙谐的寓言成语故事《小马过河》《守株待兔》,《三个和尚》表现智慧和力量的《夸父追日》《神笔马良》等,颂扬爱国主义、树立崇高理想的《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作品,深得幼儿喜爱。大班幼儿认知理解能力更强,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启蒙道理。在研究中我们分两步走,根据主题,教师的教学特长选择相应的内容,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开展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上午观摩两位老师组织同一内容的集体活动,下午进行研讨。

如三月份大一班马老师、大五郑老师选择了同一内容语言活动“神笔马良”,下午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开展了讨论,内容是否适合?教师的教育策略有何不同?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如何,故事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等。研讨中上课的老师首先对活动从活动的目标达成、重难点把握、幼儿课堂发展状况进行反思,观摩的教师根据以上问题进行点评,在比较中解决存在的问题,寻找更适合的方法。茅炜、金丽函两位青年教师选择了美术活动“曹冲称象”美术活动,以故事为切如点引导孩子进行连环画创作,在比较中我们感到茅老师的设计的环节更合理、幼儿的兴趣很浓厚,而金老师的课重难点不突出,没有凸显美术活动的特点。

四月份根据研究的重点:教师是否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教师采用什么策略?活动效果?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讨论。汲军红、夏益飞选择了《三个和尚》故事开展语言教学,两位教师目标侧重点不同,过程设计不同,但教学效果很好,给了听课老师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五月的主题“劳动最光荣”大四班的陆叶云老师选择了《守株待兔》成语故事,在活动中老师创设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讨论辨析法、情节迁移法等教学策论,我们认为构建幼儿互相沟通,互相协调的心理氛围,对激发幼儿个体情感和情趣十分有作用。教师根据幼儿需要让幼儿自愿组合小组,开展讨论让幼儿在全班学习中找到问题聚焦,在小组学习互助互教,能力强的可以帮助能力弱的,幼儿间互相沟通、欣赏模仿,喜欢在一起学习,不仅可以有机会让老师在别的同伴面前表扬自己,能有机会得到更多人的积极关注,情感活跃,在良好生生学习氛围中,幼儿理解、表达交往力都得以提高。“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从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时间上的互相靠拢: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

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充分的准备。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针对小学老师提出的要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立能力的要求,我们对衔接班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做为生活活动的重点。如: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按时来园,不迟到。为了配合小学教育,大班末期我们允许幼儿带书

包入园,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训练幼儿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培养幼儿会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会做值日生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等。此外还要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

意识和独立意识。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其意志、品质。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幼儿的社会性衔接

清明节是缅怀先烈和先辈的日子,为了教育幼儿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我们特别组织幼儿开展了向革命烈士扫墓活动。活动前我们先向幼儿介绍了烈士的事迹,然后献上各班幼儿亲手制作的花圈,并在各班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端午节让孩子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六一节让孩子体验快乐的、幸福……

我们组织幼儿到中山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回园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引导幼儿自己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让他们自

己动手,动脑,设计出一组生动形象的,有趣的小学生生活场景图,其中有小学生上学,升旗,上课,锻炼,课间活动等情景。使幼儿在获取新的信息同时,增强了当一名合格新生的自信心和紧迫感。

第9篇: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范文

“幼小衔接”中的“幼”与“小”分别指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校;“衔接”指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从一个较基础的学习场所转到另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场所。通俗的说是指幼儿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学习阶段的转换过程,做好幼小衔接对于孩子医生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幼小衔接有助于儿童顺利渡过行为要求的变化期。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加强幼小衔接,注意在行为规范方面的逐渐渗透,使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适应小学生活是极为重要的。

(二)有助于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对于即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不仅在行为上由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从学习活动上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转变为学习为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心理上的一个转折。因此,关注幼小衔接,使幼儿入学前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是极为必要的。要培养孩子求知的需要,发展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孩子的意志发展水平,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等,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幼小平稳过渡,可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

(三)有助于幼小阶段教育目标的更好实现。

只有真正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才能切实完成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任务。一方面,幼儿园要做自己该做的事,避免小学化;另一方面,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只有让他们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才有利于小学教育任务的实现。

二、早期阅读是做好幼小衔接的有效途径

我们应该帮孩子做哪些入学衔接?学者Reynlds和BeZruCZko指出学校适应主要包括:对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来说,早期适应指标包括前阅读成绩、一年级的阅读成绩和教师对儿童适应情况,评定四年级时的学校适应主要包括阅读成绩、教师评定和儿童对其学校能力的认知。主要针对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四年级的儿童,以儿童的学业成就,尤其是阅读成绩为重点。在90年代初期,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这项研究指出幼儿入学困难一般分为学习与社会性两大方面。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读写与数学两个方面。很多研究和调查都发现:早期阅读实际上是进行幼小衔接的主要途径,或者说是有效的途径。因此,要帮助孩子进行幼小衔接,开展科学的早期阅读是最关键的。

目前国际上最主流的开展早期阅读的方式是分享阅读。分享阅读,起源于新西兰,由HOUDEWEI教授首创,后来流传到中国。本土化的分享阅读是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阅读材料,配合一定的教育方法,在家庭和幼儿园实施的一种类似游戏的阅读活动。旨在轻松有效的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习惯,丰富书面词汇,培养幼儿的前阅读和前书写经验,引导幼儿尽快的从依赖阅读过渡到独立阅读。

三、在早期阅读中培养孩子幼小衔接的能力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在教师访谈中,不同学科的教师都反复提到注意力集中与倾听习惯的重要性,并指出这两方面的薄弱也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适应问题。另外,听说读写也是所有教育阶段,语言教育的关键。分享阅读具有科学的早期阅读的流程,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进行幼小衔接的准备。

首先,通过导入活动,把孩子从外面的世界拉进来,然后拿出大书阅读图画,通过图画的阅读,让孩子来建构自己对读本的理解。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倾听别人的见解。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孩子的倾听、表达、思考的能力。教师再把所有孩子的想法进行总结,在阅读图画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乐趣与分享。

阅读完大书的图画,然后再阅读文字,一是让孩子作为一个读者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想法,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孩子图文能力的培养,孩子发现原来文字和图画都可以表示相同的含义,另外帮助孩子积累一定的书面语言经验,因为我们日后孩子的阅读更多的是像成人一样阅读文字的,为日后的小学学习打下基础。

然后再阅读小书,这部分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发现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是需要自己拿着本书自主阅读,并进行练习的。甚至我们发现有一些小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当中还出现了一些技术性的错误,比如从右往左读的。在这个环节就可以让孩子练习一下如何读书,练习一下教师教给孩子的阅读策略和技巧,熟悉一下书面语言,拿到一本有意思的书,重新阅读一下小细节,发展一下孩子的细节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