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1篇: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Nurse Speciality Actuality's Analyse and Develop Discuss

Key words:Nurse speciality ;Actuality;Develop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增加,护理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社会经济、医疗技术发展及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的需求仍存在差距,护士的专业化发展与临床医学相比相对滞后。护理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对护士的专业角色、专业形象、专业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专业的发展亟待突出重围。

1 现状分析

1.1 护理器具原始落后,护理操作简单、刻板 当今社会电子、信息、机械资讯爆炸、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层出不穷、目不暇接,医疗设备也不断更新,其精巧、周到令人惊奇,然而护理专业的发展却步伐缓慢,全国各级各类医疗行业中的130万护士依然是一把剪刀、一根锯条,手握注射器,锯开一支支安瓿、撬开一瓶瓶密封瓶吸取药液。工匠式作业令众多护士手缠胶布,老茧重重。打开中国专利网站,翻阅各家护理期刊,各种专利、设想多如牛毛,其构思之巧妙、制作之灵活,令人叹服,遗憾的是这些专利、成果被束之高阁,令各位护理人扼腕叹息,她们翘首以盼这些研究成果早日得见天日、被开发利用。

1.2 护理常规多年不变、操作标准繁琐别扭 低效机械的手工操作与日益增加的护理劳动难以匹配,于是最简单、最方便的操作方法成为护士的必然选择,违规操作即应运而生(如注射器抽取药液),因为规范操作不可能,为完成任务,右手抓握式的操作方法成为临床护士无师自通的操作形式,既然操作方法不易改变就变得相对合理[1],管理者只能视而不见、心照不宣、无可奈何。另一方面,新的理论犹似脱离实际的高架桥,可望而不可及,护理人员在摸索中行进、步步艰难。

1.3 护理劳动价值过低、护士地位难以提升 众所周知,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中最辛苦、最繁杂的工作,她们执行治疗、护理,兼做勤杂、内务,还充当财务、总管,终日忙碌不堪而默默无闻,繁杂的非护理劳动占据了护士大量的工作时间和有限的精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加大了医疗投入,从院外招聘、引进各类人才、学者;在院内设立各级专家、学科带头人,给予高薪收入、特殊待遇。使得医疗与护理的待遇落差进一步扩大,部分护士一时难以接受,出现失望、不平情绪,影响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自豪感。甚至有些护士选择放弃自己的专业,转到医院其他部门,造成护理人员的流失。再者,如今的护理教育的现状参差不齐,本科、专科、中专教育三剑齐发,一方面输送了高学历的护理人才,而另一方面又招进来低能力的中专护士(当今中专卫生学校招生是在普通高中招生后,生源素质难以保证。可以看到这几年工作的中专护士,她们和70、80年代的护士相比,无论从智力、情绪、学习能力、意志、态度等各方面都要稍逊一筹),如何做到人尽其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值得护理管理者深思。同时,医院为降低护士人力成本,以合同工的方式和待遇聘用护士,也影响了护士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转贴于

1.4 护理管理误区重重、步履蹒跚、劳神费时、收效不大 护理管理历来被认为是医院管理中最有力、最有效的管理;同理,护理队伍也被称作最听话、最好管理的队伍。毋容置疑,现今的护理质控体系,几经修改,不断完善,不能说面面俱到,但可以说细致入微。但是,面对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责任和风险与日俱增。护理管理者整日忙于检查、质控、讨论、整改、培训;护理人员则疲于奔波、应付,护理质量提高收效不明显。

2 发展探讨

2.1 改革护理器具迫在眉睫 请出有实际意义的设想、专利,变纸上谈兵为实际效益,可以通过进一步探讨、论证,确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通过委托、合作等方式进行护理器具工艺、工具的改革与创新,推广、使用科学、简便、高效、实用的护理器具,实实在在解放护理劳动力,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2.2 修订护理教材不容轻视 陈旧落后的护理常规、传统机械的操作方法是阻碍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护理事业送来希望的春风,护理科研、护理设计渐成气候。我们期待科学、合理的护理常规,先进、高效的护理器具,跟随时代前进的脉搏,走向护理科学明媚的春天。

2.3 优化护理管理多重挑战 最佳的技术,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效果是护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科学的评价体系、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是提高管理效益的关键。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要提高医疗质量,必须充分发挥护士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关心护士、爱护护士,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升护士地位、提高护士待遇、改善工作条件、简化护理劳动、鼓励护理革新、帮助自我实现。只有通过科研和技术革新,才能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只有通过管理双方共同探讨、论证、交换、沟通才能实现全员参与、自我管理。达到人人关心质量标准,个个参与质量控制,变领导要求为自我约束、促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追求卓越。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2篇: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毕业生 就业 发展前景

一、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资料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2013届实际毕业后就业及走向调查,通过与教务处联系获取数据的方式,落实到每一个毕业生,获得准确度较高的数据。

2013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中,83.85%的人毕业后选择全职工作;1.6%的人选择自我创业;1.2%准备在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需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了继续求职和求学。

2013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是银行,其次是事务所,就业比例分别为22.79%和18.71%,其他的职业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47%;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有28%的人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12%认为是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其余还有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生活方式等原因。

二、财务管理专业就业问题分析

(一)自主创业比例过低:创业意识有待加强,创业优惠政策没有高效落实

一方面,财务管理专业更多的学生职业规划都是成为一名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数同学的就业定位都是去会计师事务所或在企业做财务,没有自己创业的想法。

另一方面,优惠政策的落实尚有待加强。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中明确规定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市场准入、资金、税费、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但由于尚未制定出具体的实施办法,优惠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大多还停留在政策层面。

(二)企业新招用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并且由于下一阶段的经济走势尚不明朗,许多企业用工仍趋于谨慎,新招用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单位更是减少了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

(三)缺乏实践经验仍是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有59.6%的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首先考虑实习经历和实践能力,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大多忙于专业知识学习以及各种考证考级,导致实践经验缺乏。

(四)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仍需加强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放下身段,先就业后择业,应是大学生主动应对当前就业难的有效举措。但是,也有不少的大学生被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吓倒,既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不愿去从事太辛劳的工作,也没有去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己的求职本领,而是在家坐等,“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不强。

三、财务管理专业就业方针建议

第一,学校要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政策的落实,对优惠政策的基本内容、享受条件和申请办法,及时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帮助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一步掌握政策,鼓励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创业。

第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要加强实习的意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毕业前就具备岗位对口的实践经历。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的就业教育课程,提前了解就业形势和掌握就业信息。

第三,统筹人才需求规划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实现大学生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学习应当与社会所需的财务人才要求相衔接,增强财务人才需求规划编制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使得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和优势。

第四,就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取决于经济环境和用人单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自身,如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心理边际递减等因素,所以财管专业毕业生要有理性的就业期望,符合用人单位需求。

第五,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是决定就业质量的内在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自身要明确社会及单位的用人标准,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加强专业学习,巩固就业根本;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做好求职准备。

四、财务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在这次浪潮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无论是微观或宏观领域,都会对公司的投融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时,财务管理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科之间的交互就显得至关重要。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角度来看,趁着金融浪潮,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视角、丰富研究路径固然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但是此时也是考验本科毕业生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利用专业知识对所在的企业或者单位进行战略调整,就会面临极大的挑战。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突出的财富管理专业技能,能为公司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方向性指导及具体方法,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理财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应该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主要的就业目标定位在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实务型岗位。再者,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兼顾多方学科,理论知识充沛,实务处理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第3篇: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现状 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U4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44-02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依托新兴的汽车电子业的快速发展,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而企业则针对岗位技能进行培养,校企两个育人环境联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现状

(一)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笔者曾重点调研的企业主要有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维修企业和汽车改装企业,针对汽车专业方向设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通过访谈企业负责人了解企业用人需求,通过访谈技术总监了解技术水平和人才需求种类,通过对汽车维修人员调查问卷分析岗位能力需求等,因此得到第一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相关资料。同时,我们走访了办学历史较长的院校,并与行业专家进行探讨。通过调研分析,得到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现状――汽车电子技术相关行业的人员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从业人员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汽车维修专业人员中经过系统学习人员的比例不高,相当一部分人员未经任何培训就从事汽车维修行业。总体上,汽车维修专业人员文化程度、技术水平等普遍偏低。汽车维修企业中的维修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

(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多家企业调研显示,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有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扎实专业的技术知识,具备熟练实践技能,能够正确使用常用检测仪器设备,拥有“汽车电器检查工”等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为了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结合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敬业精神及职业道德,掌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的调试和检修、车辆性能的检测、汽车精品加装的技术和技能,服务于汽车售后服务企业、汽车电子行业和汽车制造企业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依据,教学中始终将职业资格证书内涵与学历证书衔接,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在学校,模拟工作岗位进行情景化教学,培养学生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在企业,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教师随岗指导,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锻炼。

(三)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同类院校开办情况比较调查

随着国内汽车的普及,汽车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但在调查的多所开办汽车专业的高职院校中,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开办比例不是很高。比如湖北省,数据来源于湖北省职成处《201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统计结果表明:湖北省5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25所院校开设了汽车相关专业,但仅有9所院校开设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据了解,还有几个院校正在申报该专业),如图1所示。

图1 湖北省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开办数量统计图

在已开办该专业的院校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开设了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招生规模都不大,一般不超过200人。每年高职院校输送的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行业需求,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缺口的情况,所以教育部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定为第一批急需和紧缺人才。其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多依托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开设,两专业间课程雷同度极高。课程几乎由汽车检测与维修教学团队完成所有授课,一般没有专门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造成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专业特色不明显,就业无优势。

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汽车行业迅猛发展,为汽车电子技术提供了广阔前景

据京华时报2015年1月25日报道,自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呈高增长态势,连续第六年蝉联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2014年,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372.29万辆和2349.19万辆,同比增长7.3%和6.9%。随着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控制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尤其是现代化的汽车。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在汽车的经济性、安全性、降低污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未来汽车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实现也主要依靠电子技术的应用。汽车电子相关行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世界电子设备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需要大批懂汽车电子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开办专业群应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比如湖北省,汽车产业一直是湖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领军行业,《湖北省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依托武汉―随州―襄樊―十堰汽车产业带,以整车生产为龙头,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建设城市圈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着力完善汽车自主研发体系,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箱、机电一体化等关键零部件,形成中西部最大汽车产业基地。”湖北省汽车行业迅猛发展,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缺口,这正是开办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契机。

(二)未来几年,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现在汽车电子化的程度高低是衡量现代汽车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在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是用来改进汽车性能、开发新车型最重要的技术措施。目前我国汽车电子产品在车辆应用中所占的价值比重约为30%,这个数字是国际上的主流比例。豪华车型的高价格主要体现在电子技术的应用,有些豪华轿车电子产品应用所占的价值比重超过了50%。另一方面,人们对汽车文化、性能等个性化的追求日益强烈,汽车加装、改装市场悄然兴起。权威数据显示,美、日等国的汽车用户的消费中更多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比例约占70%,而我国不足10%,而且多为升级音响系统。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年攀升,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市场前景诱人,势必需要汽车电子技术人才。汽车电子技术迅猛发展,传感器技术日益成熟,车载网络不断完善,先进的信息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不仅满足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节能、娱乐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建立智能交通运输管理体系,提高道路交通运输效率。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汽车发展大方向,而新能源汽车对于汽车电子技术依赖的程度更高。可见,未来汽车维修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对汽车电子技术的需求。

根据市场调查表明,无论是现在的汽车市场,还是未来的汽车发展,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大批汽车电子专业人才。汽车性能的提升主要依靠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需要大批汽车电子技术研发人才;汽车生产企业需要懂汽车电子技术的人才进行性能的测试;汽车维修企业需要精通汽车电子技术的专业人员维修车辆。我们认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以培养汽车电子技术紧缺型人才为目标,特色鲜明,针对性强,定位准确,发展前景广阔。

[ 参 考 文 献 ]

[1] 苟春梅,吴民.浅析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

[2] 黄鹏.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1(6).

第4篇: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培养大量高素质的艺术管理人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高校及专业艺术院校都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但各学校在理论研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对于我国目前艺术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现状的质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专业归属不明晰。艺术管理是艺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艺术学与管理学学科特点不同,研究对象也不同,因此在学科专业定位上应注艺术管理专业的伦理性与价值性,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不断进步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国内高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但是各学校艺术管理专业在涉及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定位的问题上,观点和论证存在着较大分歧。例如,有的高校把艺术管理专业划为管理学院的一个分支,隶属于管理系,而有的将其作为艺术学院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对艺术管理的专业学科定位不同,各学校学者在对专业理论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把握上,以及在理论体系建构等方面的研究,也都是大相径庭的。这种情况表明,艺术管理的专业学科定位还有待进一步地分析和厘定。艺术管理专业发展方向模糊,专业学科定位不明,缺乏可论证性和可操作性,这些都不利于该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课程专业设计较为散乱。艺术管理专业,从本质上讲,培养的是艺术管理专业人才。这种人才既需要具有对艺术的高度理解和鉴赏能力,又需要对各级各类的文化组织及其运行管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H,除此之外,还强调对市场营销和金融贸易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及管理技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和掌握。具体地说,首先,在课程设置当中如何把握理论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应该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现实实践中,很多院校在专业设计和论证的过程当中,仅仅用一句“艺术与管理并重”就草草了事,这在理论上是可能是讲得通,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其次,从艺术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来看,艺术管理需要将管理学、艺术学、文化政策学、文化社会学和文化经济学等专业和课程相结合,这在现实中对于各学校、各学院以及各专业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挑战。最后,在进行具体课程的设计和论证时,必须尊重艺术的内在规律性和特殊性。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艺术管理所具有的比较严格的外部约束性。在任何社会中,艺术管理的实践都不能忽视外部合目的性的规范,都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为创造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成果而努力奋斗,这也是由艺术管理的艺术属性决定的。

第三,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艺术管理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专业和学科。近年来,随着国家GDP总量的不断攀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等都得到了迅猛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一定意义和一定层面上都推动了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迅速崛起。但是,相对于繁荣发展的艺术管理实践,国内艺术管理理论的研究还相对滞后。由于对艺术管理的某些相关理论还存在分歧,缺乏统一的认识,各级各类学校在设置艺术管理专业时的专业重心、学科建设、运行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另外,在艺术管理专业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各教育主体对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的掌握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足。艺术管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管理主体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和途径对艺术组织实施管理,以达到促进艺术组织发展,最终实现对艺术价值的追求的目的。艺术管理是连接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艺术管理专业的核心研究对象是艺术家、艺术成果和艺术市场,管理学的各种理论和手段是帮助实现其研究目的重要工具。总之,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亲疏程度,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思考和改革。各学校需要结合本校优势资源,办出特色,以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专门艺术管理人才。

二、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发展问题的量性分析

前面阐释了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发展问题中有关质的维度的分析与研究,以下将对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量的维度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师资投入数量不足。师资力量投入不足问题是目前各大高校在开设艺术管理专业中所面临的严重的发展瓶颈。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师配备明显不足,个别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教师仅仅只有两名。更有甚者些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师是在学校创办该专业后,通过自学,临时顶替作为该专业的授课教师的。由此可见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师资源十分缺少,师资力量十分有限。虽然这个新兴专业目前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是真正专心于该专业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师资人才确实是“凤毛麟角”。我国高校应该“不拘一格用人才”吸纳那些在艺术管理专业领域有作为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年轻学者,设立重点扶持项目,加以重点培养。另外,各高校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的资金和基础教学设施的投入和改善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为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学软、硬件设施等方面明显滞后于招生工作,尤其缺乏既熟练掌握艺术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又具有艺术管理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教师。

第二,人才培养数量缺乏。在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一是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师资人才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问题;二是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生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对学生理论和实践素养的培养、教育问题。我国最早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由上海戏曲学校举办的“艺术管理专修班”,被普遍认为是艺术管理专业最早开展的人才培养实践。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大艺术院校以干部培训、成人教育为主要培养形式,培养出一批当时国家急需的文化管理人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注意到艺术管理专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全国一些高等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并且以本科教育为主,开始系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艺术管理人才。2005年,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CAAEA)成立,为全国高等院校艺术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更加广泛、有效和实用的研究交流、信息沟通平台。近几年,艺术管理专业发展迅速,不仅各艺术类大专院校纷纷建立起艺术管理系,而且国内各大综合类大学也分别以学科交叉的形式开办艺术管理类专业。尽管如此“艺术管理”在我国仍属新兴专业,目前尚未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专业建设体系,因此在人才培养数量方面,更是存在很大的缺口。如何保证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三,内外交流数量不多。在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经验交流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是国内交流不足;二是国际交流不足。一方面,国内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经验交流数量不多的问题,主要指的是随着目前我国创办艺术管理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该专业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也显露出了供不应求的苗头,因此,如何整合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现有的教育资源以扩大有效供给,以及如何促进我国综合类高校在管理学专业方面和艺术类高校在艺术学专业方面的优势资源的融合与交流,进而更有效地促进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将成为一个意义深远、影响深刻的重大课题和研究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发展在国际交流层面也明显存在着数量不足之欠缺。这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国内只有少数较早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高校正在筹划与国外尤其是美国的一些著名高校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和联系。除此之外,我国国内其他的普通高校及艺术院校都很少,甚至是几乎没有与国外艺术管理专业进行交流合作、协同创新的经验和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保证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在起步阶段就能与国际接轨,是不利于吸收、借鉴国外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的。

三、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发展问题解决的质量策略

党和国家都十分注重创新,作为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同志也不断强调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创新。党和国家制定的近两个五年规划都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想要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一项关键任务就是必须要为文化经济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既有艺术素养和眼光,又有管理、决策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艺术管理人才,因此,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必须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稳妥的发展策略,以促进其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首先,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创新,明确专业学科属性。想要促进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强对艺术管理专业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倡导对艺术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探索。社会对于艺术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是我国目前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必然。艺术管理专业在国外已经开设了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也开办了十余年左右。目前,我国开设该专业或方向的高校已经超过百所,其中不仅有综合性大学,也有艺术类院校和财经类大学。但是,纵观这些高校已经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有的是按照普通类方式招生,有的则是按艺术类招生,招生方式的不同导致了生源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导致了相关政府教育部门没有给艺术管理专业指定统一的培养目标与方案,这些因素毫无疑问地都是不利于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如果我国高校能够在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问题上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这对于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将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众所周知,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趋向于艺术学学科,其旨在培养适应于我国当今经济文化建设领域,可以从事艺术创意与策划、艺术经纪活动、艺术传播以及艺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创意人才。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突出的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然而将其设置在艺术学院更为合适。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方针应以艺术学为基础,以管理学为指导。基于艺术管理活动的复杂性特点,只有在充分遵循经济规律和管理规律的同时,又谨慎地遵循艺术活动的特殊规律,才能取得艺术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只有坚持以艺术为基础,以管理为指导的基本方针,才能促进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其次,必须加强师资力量投入,培养专业学科人才。师资力量是我国目前各大高校在开设艺术管理专业时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的师资而言,由于这个新兴专业在我国目前正处于力量强劲的起步和快速壮大阶段,所以我国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才不官是现在,还是在未来,将会越来越多。我国高校应该不拘一格,吸纳那些在该领域有作为的人才,邀请这些人以讲座的形式或者特聘的形式,用自己的实践和经验现身说法,为高校里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我国各大高校还应该共享师资资源,定期进行学术间的交流。毫无疑问,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很好地促进我国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提高全社会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另外,高校应该营造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良好环境与氛围,调动他们对艺术管理专业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就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更加重视本民族艺术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激发民族文化艺术内部管理意识,以本民族艺术文化为自豪,积极管理、传承和发展自己民族的艺术文化。

第5篇: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 现当代教师 专业发展 背景 原因

教师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是现当代教育者重点关注的前沿课题。随着教育研究者对教师专业成长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结合,教育者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这一话题上。

一、研究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文章中,特别强调“要将教师这一职业看作是一种专业”这个观点。一直到今天,世界各国对教师专业化的问题还在不断深入探讨,这些都大大拓展了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和范围。在这些研究活动中,已经实现了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更深层次的转变,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控式”转变为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式”[1]。

现今,我国对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领域的探究范围很广阔,从我国目前的研究视角及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对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师的教育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现当代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措施进行探究[2]。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到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状况,期望通过对他们专业自主发展的透彻分析,为探索研究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异同点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寻求促进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践意义。通过给教师、学校、社会三方提供能够更好地促进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提议和积极的策略,对激励他们的专业自主成长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发挥实践意义。

三、研究概况

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3],教育理论的日渐完善为实现教育成果提供了理论支撑,关于教育的各方面问题也备受关注,尤其是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诸多学者提出要不断提高对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要求他们成为教育的“建构者”。

目前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和研究涉及多个方面。通过对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探索,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现当代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四、相关概念

(一)专业自主发展。专业自主发展是指在专业上自主、创新的发展,不同于传统的、被动的发展。专业自主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开发专业发展的未来潜能。专业自主发展,近年来作为一个新兴词汇,越来越多地被专业研究者采用,并且日渐成为专业发展和提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与教师在专业上的死板、教条、不灵活的发展相反的,它所强调的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两大特点。教师过去一直作为教育政策或教育理论的被动实施者,他们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划、依照学科教学纲要完成教学活动。很多教师仅仅是为了达到应试目的而规划教学计划。现今,对教师的要求变高,要求教师从教育的“施行者”转变为“建构者”,转变为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

五、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学历较低。低学历的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水平略有欠缺,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现当代教师的学历越偏低,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越不足。

(二)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影响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除了学历差距较大以外,他们的工资待遇差异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较低的工资待遇仅仅能满足他们基本的家庭生活需要,他们没有根本用于专业自主发展的额外资金。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给予他们专业自主发展的资金补贴难以支持他们的自主专业发展。资金困难成为阻碍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很大问题。

(三)时间不足且零散。很多现当代教师反映,平时在学校一人一般要任教两个班,总是忙于备课、坐班、上课、作业等事务。他们平时的时间安排很紧凑,教学工作任务沉重,无暇钻研学术。另外,他们的学习时间,经常会被学校的各项事务所打乱,很难专门空出整块时间用在自主专业发展上。

(四)精力有限。许多教师因为需要任教的班级比较多,要将更多的精力分配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除此之外,还要忙于家庭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女教师。因此,她们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用于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五)动力不足。很多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不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主观原因是教师的动力不足。即使外界给予再大的帮助和支持,但如果他们自身动力不足,也是无济于事。造成现当代教师自身动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有很丰富的工作经验,或者强烈的“职业倦怠感”使他们厌倦了教师工作,或者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很强的工作压力,或者平时散漫自由的工作氛围,等等。

(六)支持力度不足。社会和学校对现当代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现在学校和社会评判一名教师的优秀与否,更多地会将方向集中于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成绩。相比之下,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关注远远高于对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水平的关注。

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具有普通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性,还具有独特的独立性、丰富性和阶段性。现当代教师的专业自主化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持续变化、不断更替的进程[4]。通过对现当代教师的专业知识、现当代教师的专业技能、现当代教师的专业意识的不断强化,以期能推动现当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宏杰.基于专业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2]王燕红.基于“自主”的教师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第6篇: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培训需求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以提高干部能力素质为核心,构建了立体式、多元化、全方位的新型干训体系,校长培训也已出现诸多新模式,但校长培训中也存在不少普遍问题,如培训单位以自我为中心,较少关注校长的实际需求,培训内容过于注重专业知识而缺乏校长专业能力的培训,培训方式相对单一等。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真实的了解初中、小学校长的工作现状及其需求,发现当前校长培训等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初中、小学校长的需求特点改进培训活动,加快校长的专业成长,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初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状况、岗位主要压力、工作现状及对校长培训的看法和需求。

本次调查在2011年1月进行,选取了奉化全市的初中、小学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3份,回收问卷103份,其中有效问卷103份。问卷所得数据通过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数据和结论。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校长专业发展状况

1.大部分校长对专业发展现状表示满意

表1:校长对专业发展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校长对专业发展表示满意,但校长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满意度要低于职业满意度,对专业发展表示非常满意的为5.8%,满意的为69.9%,不确定的为12.6%,不满意的为10.7%,而很不太满意的仅占1.0%,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在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各项策略和途径上可进一步完善,促使校长对专业发展的满意度再提高一个层次。

2.自身努力和学习培训是影响专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表2:影响其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校长们认为影响其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自身努力28.5%、各种学习和培训25.0%、个人素质20.0%、所在学校的水平和条件14.6%、上级领导的支持10.4% ,其他1.5%。这表明,多数校长认为自身的努力情况和学习培训是影响专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个人素质的高低、学校的水平和各种设施、资源等条件、上级领导的支持对校长的专业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3.多数校长认为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校长解决问题能力、增进领导和管理知识。

表3: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调查数据显示,校长认为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依次为:发展校长分析和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能力41%,增进和补充校长领导和管理知识38%,改变学校教师的态度和行为17%,提高校长在大众心目中的专业形象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各占2%。这表明,多数校长认为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校长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和补充领导和管理知识,说明校长在管理领域专业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这也是校长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只有具备更多的领导和管理知识,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引领一个团队、一所学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教学工作现状

1.需要应付的检查评比、学校成绩排名、升学率仍是校长面临的主要压力

表4:在校长岗位努力面临的主要压力

对于在担任校长岗位中面临的主要压力,主要可分为这几个方面:有61%来自需要应付的检查评比,48%来自学校成绩排名、升学率,36%来自教师管理,26%来自教学管理,21%来自学校制度建设,15%来自与各级部门的沟通协调,来自教学工作量和其他只占10%。这表明,对校长来说最主要的压力还是各类检查评比和学校成绩排名、升学率。

2.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是校长在岗位上努力奋斗的主要动力。

表5:在校长岗位努力奋斗的主要动力

调查结果显示,将近半数校长认为促使他们在岗位上努力奋斗的主要动力为实现自己教育理想,这个选项就占了49%,他们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蓝图,而校长这个岗位是他们实现自己教育理想最好的平台。同时,自身专业发展和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是校长们努力奋斗的重要因素,这两个选项分别占了24%和22%。

3.同行经验交流、实际管理工作、参加校长培训是提高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表6:提高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对于提高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校长们比较认同有:学习其他校长的管理经验75.7%,实际的管理工作68.0%,参加校长培训67.0%,多看教育管理书籍35.9%,撰写管理论文2.9%。与各类教育书籍或论文撰写等理论知识相比,同行的管理经验更具实践性,与校长日常的工作更贴近,每位校长各自丰富的管理经验本身就是校长们们专业发展的共同资源,因而通过与同行开展互动交流学习能使校长获益更多。

(三)校长们对培训工作的看法及认识

1.多数校长为了自身发展需要而参加培训

表7:校长参加培训的需要

调查显示,51%的校长参加培训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30%的校长参加培训是为了学校发展需要,也有19%的校长是为了服从上级安排而参加培训,选择评优晋级需要的0%,也就是没有一个认为参加培训是为了评优晋级需要。可以看出,多数校长是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而积极、主动参加培训,但也有五分之一的校长对于培训持消极、被动的态度,仅是出于服从上级安排的需要。

2.工作负担过重、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校长参加培训时遇到的最大困难

表8:有碍教师参加培训的因素

有34%校长认为在参加培训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便是学校工作负担过重、时间紧,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33%,培训活动形式化、无实效24%,培训者素质不高8%,其他3%。由于校长们承担着繁重教育教学管理任务,特别是各级各类检查评比的压力更为突出,校长能用于学习的时间显得十分有限,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较为突出,因而日常工作负担过重是影响校长参加培训的最主要因素。

3.校长在各个层面最想学习的内容

校长在营造育人文化方面最想学习的内容是学校文化与特色创建占78.6%。

校长在领导课程教学方面最想学习的内容是课程管理方面知识占41.7%。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占29.1%,课程建设方面知识占26.2%。

校长在引领教师成长方面最想学习的内容有两方面:校本研修的有效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各占35.9%,对于学校的校本研修,90%以上的校长认为很重要需要加强,这说明大多数校长已经认识到了开展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并对本校的校本研修工作高度重视、有效实施。

校长在优化内部管理方面最想学习的内容是教学管理34.0%和教职工队伍管理32.0%,可见教学管理一直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培训中要加强这两方面内容的培训,引领校长逐步提升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智慧,全面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校长在依法治校方面最想学习的内容是国家教育规划及政策法规56.3%,依次是公共危机管理29.1%,学校预警机制13.6%,其他1.0%,表明校长已充分认识到国家教育规划及政策法规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公共危机对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上五个层面最想学习的内容直接反映了目前校长在管理工作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为教育培训部门今后的培训工作带来了便利,特别是在培训内容的选择和方向把握上,具有很大的借鉴性。

表9:校长通过培训最想学习的内容

4.易校蹲点、校际互访的培训模式最受校长的欢迎

从表10中可以看出,易校蹲点、校长间校际互访团队辐射这两种这种培训形式是校长最认可的模式,其次,19%的校长选择了名校长办学治校经验的培训模式,主要是由于名校长能给校长提供许多办学治校经验和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比较贴近校长的实际工作,使得校长们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引起他们特别的关注。

表10:校长觉得最有效的培训形式

在众多的培训模式中,外出考察和到高校脱产进修各仅占3%,据了解,一方面是校长日常事务工作繁忙,很难抽出时间到高校脱产进修,另一方面有很多校长认为高校学习理论知识方面偏多,和基层学校的实际还是有些脱节,很多理论的东西没多大用处。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结论

1.校长们对自己岗位现状普遍满意

绝大多数校长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较为满意,对专业发展现状的满意度也较高,并且认为自身努力是影响专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说明大部分校长有着主动发展的需求。同时,校长认为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是发展校长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增进和补充校长的领导和管理知识,而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成绩,这说明绝大部分校长已经转变了观念,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新教育观。

2.需要应付的检查评比、学校成绩排名、升学率仍是校长面临的主要压力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校长来说最主要的压力还是各类检查评比和学校成绩排名、升学率。但是如果这些压力过大,可能就会削弱学校的内部管理,抑制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可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多方面多层次考察学校,让校长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而让素质教育在学校全面开花。

3.高质量、高效、互动交流式的培训学习成为校长最迫切的需求

从调查结果来看,一味的理论讲座、泛泛的外出考察已不能满足校长的需求,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高质量、高效、互动交流式的培训学习。校长最想学习的内容和最想提高的能力都是与学校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说明校长在管理领域专业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尤其是在分析和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分析和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能力专业发展问题将是未来校长专业发展的重点。

4.工作负担过重、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校长参加培训遇到的最大困难

由于校长们承担着繁重教育教学管理任务,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较为突出,因而日常工作负担过重是影响校长参加培训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何想办法让校长从繁琐的工作中脱身而出,是教育有关部门和校长本人都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其次,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活动形式化、无实效,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校长对培训的积极性。因此,进一步提高培训活动的内涵和质量,是提高校长培训积极性和培训实效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5.职业满意度会对校长的发展产生众多方面的影响

对职业满意度高的校长在工作中更为积极主动,更希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并且多是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对于在校长岗位上努力奋斗的动力的也更为深刻;而满意度稍低的校长则对外部条件的要求较高,而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不够重视,参加培训也往往出于服从上级安排的需要。

(二)调查建议

1.根据需求特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培训的内容上,应当是基于学校实际问题进行设计,主要有:学校文化与特色创建、课程管理方面知识、校本研修的有效实施、教学管理、国家教育反站规划及与政策法规解读等。

在培训的方式上,要为校长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有效的形式,让校长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相互探讨、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树立实践和研究并重的观念,引领学校快速发展

从校长专业化发展过程来看,校长要想获得持续发展,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作一名“学习者”是不够的,更需要校长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并加以改进,即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树立“实践和研究”并重的观念,立足本校,对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3.构建发展性跟踪评价体系,完善校长培训体系

首先,培训部门加强与校长的长期协作关系,经常组织干训教师或管理人员下到基层学校进行调研,随时关注校长的训后动态。在校长队伍里推出优秀校长作为典型,对于加强基层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榜样作用。其次,把跟踪培训同干训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最后,建立校长的训后档案,掌握培训第一手资料,使跟踪培训纳入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跟踪评估完善了校长培训的各个阶段,更为将来的校长职业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4.搭建校长网络平台,促进教育持续发展

第7篇: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学地理;职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62-02

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独特的交互功能,能够实现人机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不同层面的互相沟通和反馈,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进。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未来中学教师的生力军――免费师范生,对现代教育的认识和教育技术能力如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地理专业师范生职前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的调查活动,以期对今后大学免费师范生教育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以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在2010级准毕业生与2011级大三学生中,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取了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共发放《地理专业师范生职前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4份,问卷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为180份,问卷有效率为97.8%。

2.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地理专业师范生职前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的能力状况,以及其对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为此,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专业师范生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把握;(2)地理专业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了解及对于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态度;(3)地理专业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相关软件的掌握情况及学习规划;(4)地理专业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3.调查方法。调查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口头访谈为辅的方法采集原始数据,数据统计分析阶段采用Excel等软件对数据展开统计分析。

二、问卷调查分析

1.地理专业师范生对中学地理教学的熟悉程度。通过地理专业师范生对中学地理教材熟悉程度的调查分析,12%的地理专业师范生表示对中学地理教材内容完全不熟悉,58%的师范生表示熟悉程度一般,仅有13%的师范生表示对中学地理教材非常熟悉,而在熟悉教材的这一小部分人中,80%为大四毕业生,大多由于教育实习而熟悉教材,可见,在校师范生对其所教授科目的中学教材掌握情况令人担忧。调查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时,62%的师范生选择合作探究,23%的师范生选择自主学习,11%的师范生选择研究学习,仅4%的师范生表示会希望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师范生对未来教学模式的希望,其实就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其进行的优化。可见,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现在正逐渐从理论出发走向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已经逐步进入准教师们的思考领域。

2.地理专业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了解及应用的态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15%的师范生对教育技术非常了解,35%的师范生表示了解一些,而40%的师范生表示了解很少,甚至有10%的师范生明确表明对现代教育技术几乎不了解。而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态度,90%以上的师范生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仅5%左右的师范生认为传统教学方法简单清楚不费事,完全没有必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为其带来的便利,18%的师范生表示是减少备课时间,17%的师范生认为是增大课容量,40%认为优化了重难点的讲解,而25%的师范生认为最主要的好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上,有52%的师范生看重了其拥有的动态模拟功能,35%的师范生看重了现代教育技术化抽象为形象的能力,这也符合了地理专业学科特有的动态性、抽象性特点。

3.地理专业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相关软件的掌握情况及学习规划。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地理专业师范生对PPT制作、视频剪辑以及FLASH制作等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掌握情况皆达到了70%以上,而对于师范生所熟练掌握的软件学习途径,60%的师范生是通过大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掌握,23%的师范生通过自己摸索学习,仅20%以下的师范生是通过参加社团、选修课掌握。

对于自己所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32%的师范生表示基本可以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只有15%的师范生表示可以完全胜任,甚至有33%的师范生表示完全不能胜任,而20%的师范生则不清楚自己在未来教学工作中是否能够胜任。面对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掌握情况的不乐观,57%的师范生表示会从现在开始就进行恶补,22%的师范生表示参加工作前的职前培训即可,而16%的师范生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去逐步摸索,而5%的师范生则表示目前没有具体的打算。

4.地理专业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46%的师范生表示在未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时,可能会遇见的最大困难是信息资源的匮乏,而33%的师范生担心缺乏理论的指导,11%的师范生担心工作学校缺少相关硬件设施,只有10%的师范生表示担心自身没有兴趣且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水平低。

而针对大部分师范生表示的信息资源匮乏的担忧,据其对地理课外素材了解的来源调查,26%的师范生主要通过相关地理杂志获取,25%的师范生通过浏览相关地理网站获取,12%的师范生通过相关电视节目获取素材,而37%的师范生则表示几乎没有课外的了解。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1.打好基础,提高职前教育技术能力。调查中发现,作为将来从事中学教学的师范生,对中学教材的熟悉程度,58%的师范生表示熟悉程度一般,仅有13%的师范生表示对中学地理教材非常熟悉,同时,大多数学术对现代教育技术所需掌握的软件等不太熟悉。对于一线的地理教师来说,只有努力打好基础,不断地进行实践,充分利用电教设备,为教学、学生服务,确保课堂教学能够得以优化,才能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而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学习方面,由于学校没有设置专业的培训课,师范生就更需要格外地用心关注。在选修相关课程之外,地理专业师范生应该将中学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如PPT制作与Flash制作等作为重点培训内容。

2.完善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模式。在教育技术应用普及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作为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为学生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但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在经历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之后,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发展甚微,仅有25%的学生对相关技术软件有所了解,同时,针对培养课程,28%的师范生表示这门课程的课时量过少,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太少,应该适当加大课时量,23%的师范生则希望针对不同的学科,加强课程的专业性,这就意味着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模式急需完善。

首先,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加大学生实践力度,学校可以在每个学期提供相关的软件培训。其次,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各院系应该在低年级段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示范课,在强调其重要性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目前信息技术最大困难是什么,46%的师范生表示在未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时,可能会遇见的最大困难是信息资源的匮乏。可见,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中,信息的获取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信息的来源渠道很多,例如可以从事物自身出发,如地形、地貌、气候等都获取一定的信息,也可以从他人处获取信息,如导师、父母、朋友、同事等都可以成为获取信息的对象;除此之外,媒体、书刊、音像制品等常常也能够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但由于我们缺乏地理思维,没有地理信息敏感度,因此,扎实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建立地理思维,注重身边的每一个地理要素,勤观察,学会利用学到的信息技术,通过加工处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4.教育理念的更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地理学作为我们身边的科学,信息技术成为地理学发展必要的组成,但调查中发现,仍有5%左右的师范生认为传统教学方法简单清楚不费事,完全没有必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甚至有15%的师范生不知道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在未来教学中的重要性,便未认真对待,可见为适应现代化教学理念,教育理念的改革应先从培养下一代人才的青年教师抓起。课堂活动应结构紧凑而又节奏适宜,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地理教学才能与时代相接轨,真正培养出符合新世纪全面发展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新疆;塔里木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转贴于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所从事职业有所认知并做好就业准备,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还安排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三、结论

第9篇: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电动汽车自主创新取得了重要突破,自主开发的产品开始批量化进入市场,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产业发展具备了较好基础,具有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 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较强产品开发能力 我国政府着眼长远,超前部署,长期以来积极组织开展电动汽车的自主创新。“九五”期间,电动汽车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十五”、“十一五”期间电动汽车列入国家863计划。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坚持了政府支持,以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系统集成为重点的原则,确立了以混合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整车控制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为“三横”的研局,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我国电动汽车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 电动汽车的核心是动力系统电气化。我国电动汽车开发高起点起步,围绕重点目标和核心技术,建立起了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类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整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02~2008年,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已获得专利1796项,其中发明专利达940项。 我国自主研制出容量为6Ah-100Ah的镍氢和锂离子动力电池系列产品,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接近国际水平,同时突破了安全技术瓶颈,在世界上首次规模应用于城市公交大客车;自主开发的200kW以下永磁无刷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电机重量比功率超过1300w/kg,电机系统最高效率达到93%;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先进,效率超过50%,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车用百千瓦级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制造以及测试技术的国家之一。 混合动力汽车在系统集成、可靠性、节油性能等方面进步显著,不同技术方案可实现节油10%-40%;纯电动汽车技术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纯电动客车实现了规模应用,小型纯电动轿车批量出口欧美;燃料电池汽车可靠性明显提高,无故障间隔里程与国外同步达到3000公里,燃料经济性国际领先。 示范运行持续深入,电动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从2003年起,北京、天津、武汉、深圳等7个城市及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开展了新能源汽车小规模示范运行考核,累计投入运营车辆超过500辆,运营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平均故障间隔里程达到3500公里以上,出勤率达到95%以上。 在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集中投入了595辆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纯电动及燃料电池汽车,累计运行370多万公里,运送乘客440多万人次,实现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行。 去年初,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四部门组织启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简称“十城千辆”工程),研究出台了专项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在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示范推广电动汽车,计划利用三年多时间示范推广6万辆电动汽车,可实现新增销售收入300亿元。 企业对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显著增强,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汽车企业将电动汽车作为未来主流竞争型产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奇瑞、比亚迪等都已制定了电动汽车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规划。与此同时,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全面跟进,生产配套能力显著增强。近来,力神、比亚迪、比克、万向等动力电池企业投入数十亿资金加快产业化建设,上海电驱动、大郡、湘潭电机、南车时代等电机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积极完善产业链建设。在未来2-3年内,预计将形成20亿Ah以上的动力电池和全系列驱动电机生产能力,能够满足100万辆电动汽车的配套要求。 标准法规与产品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为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截止目前,我国已制定电动汽车相关标准38项,其中国家标准34项、行业标准4项。形成了整车、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等相关检测评价和产品认证能力。同时,我国还积极进行了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条件、准入程序等研究。《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已于2007年11月实施,电动汽车正式纳入国家汽车新产品公告管理,为自主开发成果进入市场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