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体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集体经济发展汇报精选(九篇)

集体经济发展汇报

第1篇:集体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牛砦村位于高新区沟赵办事处西部,辖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村辖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有3856人,拆迁改造征地后现余耕地约600亩。牛砦村克服种种困难在高新区、办事处党工委、政府的支持下于2018年2月10日完成了村民回迁分房工作,现近800户村民已入住新居。虽然村民已居住高楼,现已回迁接近三年,但小区配套商业房迟迟未建,大大影响了村民以及村集体的收入,从而制约了我村的发展。以前村集体收入仅仅依靠政府征地村级提成,现村域土地已基本征收完毕,现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也大大影响了村内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为弥补村集体现无经济收入问题,村三委干部根据村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对策。首先决定对牛砦小区1号院三层闲置社区用房公开对外招租,以来增加村内经济收入,于今年8月中旬经公开招标现已对外出租,从而每年增加村经济收入近52万元,进一步提升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推动村内工作向前开展。接着,为了配合村域内郑锅二期工程的开展,目前涉及的牛砦四组正积极开展迁坟工作,现已完成87座坟墓的迁移工作,剩余29座坟墓将于月底前积极完成,为郑锅二期工程的进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可口可乐项目前期工作也有序开展。

下一步就关注最高的小区配套商业房建设事宜,村两委干部积极作为,并在办事处的指导下积极与高新实业、中建七局进行协商、磋商,找出制约小区配套商业房建设的困难和因素,积极上下协调,努力推进商业房这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增加村民收人的工程尽早开工建设。同时也希望上级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落实,从而提升牛砦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生活质量。下一步还将就牛砦小区二号院三、四号楼下挑空闲置建筑进行公开招标出租,抓好每一点点的收入。

我们要牢固树立对标意识、看齐意识和竞赛意识,确保责任同压实、工作同推进、落实同频率,以更加抓铁有痕的意志,更加雷厉风行的实际行动,向群众展示出务实重干的精神状态和作风形象,将全年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并切实壮大我村集体体经济,并增加村民收入。

第2篇:集体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镇全体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今天我怀着学习的心态站在这里,就XX现在的发展状况,给大家汇报一下,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XX镇历来属于工业型乡镇,随着时展,传统粗放型工业已退出历史的舞台。2018年初,我镇在全县“转型发展,扛旗争先”的春风下,镇党委积极谋划转型出路,由“结构单一重工”向“一二三产业”转变,融合发展,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具体做法如下: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转型发展靠的是人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靠的就是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此,在2018年农村两委换届前,镇党委就多次开会研究,一村一策,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选任高素质、年轻化的支部书记,调整支部书记9人。通过此次选举,选出了干事创业的激情,激发了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标先进,积极学习。为了更好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我镇多次组织支部书记到北京的密云,河北的安国、巨鹿、前南屿、永年、鸡泽、曲周、馆陶、涉县、沙河,山东的冠县、嘉祥、寿光,河南的通许、卫辉,陕西杨陵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谋划我镇发展思路。认为流转土地势在必行,考虑到现有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在东保障村探索出一条“两委干部入股,集体村民分红”的流转土地新模式,村两委干部资金入股后干事创业激情高涨,去年流转土地500余亩,通过种植油葵和优质红薯,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同时,将该经验在全镇大力推广,通过一年多努力,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4200余亩,种植桃树、苹果等优质果树2400余亩。为有效缓解各村资金周转难题,积极探索林下套种模式,在果树进入产果期之前,利用树间间隙,大力种植优质红薯、中草药、蔬菜等林下作物,实现当年投入,当年收益。通过土地流转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实现农民增收等问题。

常态增收,招商助力。为了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收常态化、标准化、长效化,我镇按照县委下发的《关于实施“一强三抓富万家”工程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多次与巴奴、河南丽星等企业对接联系,现已向巴奴供应蔬菜达成协议。通过长期向巴奴供应优质蔬菜,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常态化。同时,为发展我镇红薯产业,县各级领导多次到河南丽星机械有限公司考察红薯深加工项目,该项目落成后,将日产粉丝、粉条10余吨,全镇14个村每年可分红5万元,目前就设备及厂区建设已签订合同。下步我镇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同时,就农产品开发和销售等后序工作,谋划电商平台,广告宣传,引进人才,推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第3篇:集体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一、影响会计汇总报表质量因素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会计汇总报表模式越来越难以达到全面、客观、真实反映系统(集团)资产、经营状况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有企业改革,产权多元化、人格化,打破了原有独资格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等大量涌现,加上会计核算和反映没有及时适应,导致了报表汇总单位和汇总数字锐减:二是以租赁、承包经营和物业管理为主的多种经营形式的存在,出现了规模小、较分散、易导致漏统漏报:三是与大合作、大联合相适应的大核算提上了日程。各种类型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以及合伙、合作企业不断增加,使核算范围迅速扩展,现有的核算办法难以适应。因此,如何改革会计报表汇总。以适应经营管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改革会计汇总报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笔者认为,改革会计汇总报表要放眼于体现“大合作、大绩效”的总体思路。要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同时要具有前瞻性;既要反对弄虚作假,又要反对漏统漏报。当前,会计汇总报表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汇总单位个数不全,一些企业不再向上一级部门报送报表,造成汇总单位不完整:二是汇总报表数据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实行包税制,各级主管部门缺乏对企业的监管,造成经营业绩不能正常反应;三是财务管理混乱,核算不规范,汇总报表人为因素较大,数据不准确,汇总报表的可利用价值大大缩水:四是汇总报表还不能完全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不能监控企业改革改制的过程和成果,不能更好的发挥财会工作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五是会计报表汇总数据的不准确,严重影响了报表的真实准确性,对系统(集团)大政方针的制定有一定的副作用。

为此,会计汇总报表要坚持“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充分反映经营成果,指导系统(集团)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会计汇总报表的改革要坚持以国家现行有关财经法规、制度为准绳。参汇单位的会计报表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编制。汇总会计报表数据要严格按照参汇单位上报数汇总。财务报表数据的信息质量受制于企业管理当局的职业道德。众所周知,办企业的目的都是为了营利。然而,营利的方法和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通过正当的艰苦经营来谋取利润,也有人通过不正当的操作来谋取私利。当前经营企业的利润操纵非常普遍,几乎使人们丧失了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信任。并由此而带来了系统、企业的诚信危机,很难让人确信业绩的真实性。由于目前会计制度采取权责发生制为基本原则,内部人员可以利用这一制度虚构某些交易与事项,从而达到内部人员希望达到的财务数据,借以操纵利润。也使汇总报表不能完全反应系统经营状况。所以,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堵塞会计核算漏洞是治本之举。

(二)科学合理原则。要适应创新体制、创新机制的改革需要,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系统(集团)、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科学地设置汇总会计报表的报表格式及会计指标。既要坚持广泛性,又要加以合理规范,确定汇总会计报表的汇编范围。在执行科学合理性原则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报表汇总体系。通过电子计算机处理技术与会计方法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对所收集的会计信息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使所形成的财务会计信息可分解、可传递、可交换,以及可供管理者、决策者选择使用,使该信息数据既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又是会计部门参与决策的依据;它既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又服务于系统管理者,以及相关的财税、金融及审计部门;二是发挥汇总会计报表信息为会计部门的会计控制工作服务的功能。通过汇总报表揭示的问题,查找经营管理中的不足,预测将来发展趋势。制定好将来的计划目标,把这种服务由被动变为主动,使之成为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三)简明实用原则。报表格式及指标的设置,要既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成果,完整提供会计信息和决策依据,又能够不增加被汇总单位的工作和经济负担。汇总会计报表设计的目标:以最简明扼要的形式。全面、系统、连续地提供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财务目标,在设计会计报表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1)指标体系完整性原则。会计报表由若干会计指标组成,因此会计指标需要具备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的反映系统、企业经营发展状况:(2)统一性原则。对外报表主要强调统一性,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根据系统、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来设置;(3)可比性与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强调各项指标在同一时期横向可比;一贯性则是强调报表在不同时期的纵向一致性,不得随意变更;(4)便于编制与分析原则。设计的报表应清晰易懂,便于会计人员编制。为了方便报表使用者分析,通常的做法是设置一些比较指标。如:上年实际、本年计划等。

三、改革汇总会计报表的基本思路

会计汇总报表改革要做到“两个延伸、两个精简”。一是延伸汇总单位,将汇总单位延伸至每个独立核算的个体单位。对其所辖范围内的经济实体编制的会计报表,按相同项目汇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政策上讲,都是可行的。由于不涉及税收、信贷、审计等问题,从而解决了改革汇总会计报表的技术问题。将基层个体单位作为汇总单位有利于真实、全面、完整、客观地反映这些经济实体的会计数据,有利于上级领导准确了解每个单位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有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利于上一级单位与其下属被汇总单位的责、权、利关系;二是延伸起报单位。凡是系统(集团)内部的各种类型的企业单位和经营实体都应单独作为一个起报单位,纳入汇总范围;三是精简汇总报表种类。现有汇总会计报表种类繁多,部分报表基本没有实际使用价值。应以科学、合理、实用为原则,重新设置能反映改革成果的汇总报表;四是精简汇总报表指标。现有汇总会计报表指标重复、过时现象严重,应大量精简压缩,同时适量增加能反映改革成果的会计指标。

四、改革会计汇总报表存在的难点与对策

对于新的改革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是被汇总单位自觉履行汇总义务的比例不大。被汇总单位是否自愿接受汇总管理,是制约汇总范围延伸的瓶颈问题:二是受税收、银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汇总数据在真实性、有效性存在问题。解决这些难点的基本对策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这是解决汇总会计报表数据的前提。首先,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要在组织和人员上落实,加强财会工作力度;其次,要求各级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及提高认识,坚持财会工作必须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转变“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改革;再次,要求被汇总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深刻理解改革汇总会计报表的目的与作用,正确处理所有汇总单位的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关系。

(二)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这是解决汇总会计报表数据真实性、有效性的基础。一是提高财会人员道德水准。要求财会人员工作要有责任心、事业心,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主动,深入基层收集资料;二是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要通过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

(三)增强为汇总单位服务的功能。这是解决汇总会计报表数据收集问题的关键。一是要通过提高基层单位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技术,为被汇总的核算单位提供服务;二是通过委派会计人员方式,加强被汇总的核算单位财会管理实力:三是要争取相关财政、税收、银行、工商等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有关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加入到系统(集团)中来。作为被汇总单位,既享受特有的优惠政策,也有义务接受系统(集团)的管理。

改革会计汇总报表,并不是一件简单之事,有两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是会计指标及格式问题。有人提出报表栏目应以所有制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有的人提出汇总会计报表不再划分行业等,这些意见各有利弊:二是起报单位应符合什么标准。将哪些单位纳入汇总范围须界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要涵盖改革中的新情况,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既要客观、全面,不漏统漏报,又要真实、准确,不弄虚作假。

五、会计汇总报表发展趋势展望

经济越发展,管理越科学,会计汇总报表体系建设也不可能停滞不前。结合国内外的先进会计理论,我认为会计汇总报表可以进行如下变革。

(一)增加预测内容。传统会计汇总报表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其财务信息都来源于历史会计资料,这些会计信息是“向后看”的,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时要“向前看”。实质上,上述信息的可靠性很低。在经济环境变化不显著的情况下。报表使用者可以简单地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成果以及行为因果联系的财务报告去推测企业的未来。但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却不行,因而就要求财务报告具有预测内容。至于如何披露预测信息,理论上讲可以编制未来前景报表。虽然编制该报表的技术难度较大,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企业财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的进步,较为科学、完善的预测报表编制必将成为可能。

(二)编制实时会计汇总报表。传统的财务报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上的,财务报告通常是定期提供。但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的增强,定期信息的披露远远不能满足投资决策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由于考虑会计信息费用与会计信息效用价值的比例关系,传统的汇总会计报表更多地选择了定期报告,尤其是年度报告。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信息产生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计算机的随时寄存功能,也使得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甚至可以实现以特定项目指标为基础的实时呈报。

(三)信息披露形式的多样化。现行的会计汇总报表实际上是一种通用的财务报告,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告标准化,以确保财务会计信息遵循可比性原则,但却丧失了灵活性。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财务报表模式难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从而促成了财务报表模式的变革。

1、由单一的表式信息转变为表式信息与图象化信息的结合。以报表方式来反映信息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式,但这种有效和节约是针对手工会计和传统信息传输技术条件而言的。在现代信息条件下,这种有效和节约已不再成为阻碍其他信息揭示方式出现的理由,表式信息可以给使用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便于其阅读,而图象化信息直观明了,更容易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接受。

第4篇:集体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一)上海自贸区基本情况上海自贸区是我国在上海设立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该实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9月29日正式挂牌开张。实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核心)、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4年1-8月,上海自贸区(企业)进出口货值达到500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2%,其中,进口3700.4亿元,同比增长8.9%,出口1303.6亿元,同比增长10.1%。截至2014年9月中旬,区内共新设各类企业1.2万余户,新设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超过3400亿元。经过一年的发展,上海自贸区在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便利跨境贸易和投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成为我国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实验田。

(二)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情况为保障自贸区内各项金融工作进展顺利,人民银行协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各部门出台了多项支持自贸区建设政策,明确了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总体方向,共同构成了金融支持自贸区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政策框架。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末,上海自贸区新设金融及类金融机构等超过3000家,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累计51条金融支持自贸区的意见和13项实施细则(如表1)。

(三)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政策主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要求,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外汇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该细则按照服务实体经济、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有效防范风险、“成熟一项、推动一项”原则,实施经常项目、直接投资、对外债权债务、企业集团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结售汇管理等外汇管理政策创新措施(如表2)。

(四)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政策的启示和借鉴一是大幅度的简政放权。从具体内容看,不仅简化了区内主体和境外之间经常项目交易单证的审核,直接投资外汇登记的手续,还率先在全国实行外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赋予企业结汇选择权,规避汇率风险;同时,还取消了相当部分的债权债务行政审批的手续,促进了跨境融资的大幅度便利化。在改进外债风险管理的前提下,赋予了微观主体更多的境内外融资的自主选择权。二是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通过深入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上海自贸区投资管理制度更加开放透明。据了解,2014版负面清单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190条减少到139条;负面清单以外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和企业合同章程审批制全部改为备案制;企业准入由“一个部门、一个窗口集中受理”;服务业23项开放措施全面实施。三是促进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的发展。通过改进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外汇资金池及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各项试点的政策,大幅度放宽试点企业的条件,简化审批流程和账户管理,有利于总部经济在自贸区大面积的集聚。四是积极支持融资租赁业务在自贸区快速发展。允许非金融类融资租赁公司境内收取外币资金,简化飞机、船舶等大型融资租赁项目预付贷款手续。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极大地便利了区内融资租赁业务开展,促进区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五是对系统风险的零容忍。加强统计检测的分析预警,严格履行外汇数据信息报送义务,督促银行、企业等按照现行外汇管理规定,主动报告异常或可疑情况,防止异常跨境资金的流动;完善外汇收支预测、预警体系,对银行和企业的可疑情况进行提示;依法开展现场核查和检查,实施分类监管;在出现重大风险时,可以及时调整政策,采取临时性管理措施。

二、外汇管理政策支持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建设的借鉴与探索

近年来,陕西省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已经获批建成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出口加工A区和B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西咸空港保税物流中心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2014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西咸新区升级为部级新区。5月,《西安国家航空城实验区规划》获得国家民航总局批复,空港新城成为全国首个国家航空城实验区。2014年10月17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西咸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整合空港新城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依托西安海关特殊监管区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家海关口岸,积极申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区;设立空港新城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展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物流枢纽,建设国家航空城实验区。从国家战略到陕西省的决策部署,以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为承载,大西安、大空间的地缘优势不断被深入挖掘,陕西推动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建设逐步深入。

(一)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前瞻性开展丝路经济带西安自贸园区建设外汇政策设计一是研究与贸易自由配套的外汇支持政策。进一步简化经常项目业务流程。建立前台“一站式”外汇业务服务体系,简化经常项目收结汇、购付汇单证审核流程。支持企业集团经常项目集中收付汇与轧差净额结算。督促银行按照“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尽职审查”等原则办理经常项目收结汇、购付汇手续。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主体监管,对园区内重点企业建立一对一定点联系制度。探索差异化管理方式创新,鼓励园区内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便利跨境贸易。二是研究与投融资便利配套的外汇支持政策。进一步放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简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手续,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登记及变更登记下放至银行办理,实行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探索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效途径,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与创新,推动中国-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项目在陕西落地,探索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金融中心,推进丝路基金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战略能源中发挥作用,促进陕西与中亚各国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金融合作关系。三是研究支持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发展的外汇支持政策。结合陕西企业发展特色,鼓励西电集团等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改进外币资金池及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政策,放宽试点企业条件、简化审批流程及账户管理。便利金融机构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四是研究支持融资租赁业务的外汇支持政策。取消区内融资租赁公司办理融资租赁对外债权业务的逐笔审批,实行登记管理。融资租赁类公司开展对外融资租赁业务,不受现行境内企业境外放款额度限制。鼓励合格外商融资租赁公司开展租赁外债业务,促进园区内企业通过开展设备融资租赁获取先进技术设备。允许非金融类融资租赁公司境内收取外币租金,解决货币错配问题。简化飞机、船舶等大型融资租赁项目预付货款手续。五是研究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的外汇支持政策。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调整辖内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管理政策,鼓励园区内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加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即期结售汇和衍生产品交易。便利银行开展面向区内客户的大宗商品衍生品的柜台交易,帮助企业规避大宗商品价格风险。

第5篇:集体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统计工作的意见》(川办发[2005]31号)、《中共达州市委办公室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达市委办发[2006]37号)和《*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渠府发[*]140号)的要求,为进一步确保统计工作在扩权强县新形势下,更加充分发挥服务、监督和调控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计工作应由行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

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本地区、本单位统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开展统计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实施统计监督创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和条件。

二、明确职责,按时保质完成统计工作任务

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明确自身的统计职责,依法开展统计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各项统计工作任务。

1、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设专(兼)职统计员,其主要职责是承担乡镇综合统计,完成县统计局布置的乡镇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住户调查、乡镇信息年报、规模以下工商企业、社会事业等统计报表,组织开展本辖区内大型普查、专项调查、抽样调查等工作。

2、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统计机构及专(兼)职统计员的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本部门、本单位的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向县统计局报送相关统计报表。其具体分工为:

⑴人口年报由县公安局收集、汇总后于元月20日前分乡(镇)报送。

⑵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自然灾害情况由县农业局负责收集、审核、汇总,并按时报送。

⑶畜牧业生产情况由县畜牧局收集、审核、汇总,于季末22日前报送。

⑷林业生产情况由县林业局收集、审核、汇总,于季末24日前报送。

⑸渔业生产情况由县水利局收集、审核、汇总,于季末24日前报送。

⑹工业技改投入月报、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月报、效益月报、能源报表、乡镇企业经营情况报表及规模以下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由县经委收集、审核、汇总,分别于每月28日前、月后1日前、10日前、5日前、6日前、8日前报送。

⑺规模以上商业企业月报由县商务局收集、审核、汇总于每月30日前报送。

⑻旅游业监测统计由县旅游局负责收集、审核、汇总,于季末22日前报送。

⑼公路、水运等运输统计报表由县交通局收集、审核、汇总,于季后5日前报送。

⑽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由县发改委收集、审核,于每月28日前分项目报送。

⑾建筑企业统计季报和房地产投资月报由县规划和建设局负责收集、审核、汇总,季报于季后2日前、月报于每月28日前报送。

⑿金融部门存贷款余额由县人民银行收集、审核、汇总,于月后6日前报送。

⒀私营个体工商户情况由县工商局收集、审核、汇总,于季后6日前报送。

⒁民营经济纳税情况统计报表由县地税局、县国税局收集、审核、汇总,于季后6日前报送。

⒂中央及省、市驻渠各单位(包括保险、电信、邮政、移动、铁通、网通等非独立核算单位)必须切实履行其职责,向县统计局报送季报、年报数据。

⒃各行政事业单位按季报送单位劳动情况统计报表。

3、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外来投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必须依法履行统计义务,严格按要求报送统计报表和提供统计资料。

三、加强统计队伍建设,解决统计工作所需经费

1、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必须确定一名政治意识强、业务水平高、富有高度责任感的专(兼)职统计员,并于12月20日前将基本情况表上报县统计局。

2、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专(兼)职统计员上报名单经县统计局审核后予以确定。专(兼)职统计员确定后,未经县统计局同意,各单位不能随意变动。

3、乡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兼)职统计员经县统计局考核合格,按照《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统计局关于乡镇专(兼)职统计员补助费的通知》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标准为乡镇专(兼)职统计员每月60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兼)职统计员每月80元。补助经费由县财政列入年度预算,由县统计局统一发放。县级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专(兼)职统计员补助标准可参照乡镇统计员补助标准执行,经费由所在单位解决。

4、各乡镇、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妥善解决好统计工作所需经费,购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切实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质量

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根据《统计法》和统计核算的要求,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做到统计数据来源有根有据。要制定和完善统计资料收集、整理、汇总、审核、报送、归档等方面的制度,实现统计工作的规范化运行。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统计新方法、新途径,加强统计调查工作,掌握可靠的一手资料,确保统计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要加大全面小康建设、和谐社会、城乡统筹、民营经济、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监测力度,在确保源头统计数据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延伸统计服务领域,增强统计的适用性和时效性。

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统计”六有”(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台帐、有资格、有网络)建设。要增加投入,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党政网和统计专网等信息平台,尽快实现乡镇、部门和规模以上工商企业统计报表的网上直报。要通过大力整合统计信息资源,建设全县高质量的综合统计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

第6篇:集体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一、改革供销社汇总会计报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们认为。改革供销社汇总会计报表要放眼于整个农村合作经济,动态反映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状况,体现“大合作、大校纪,的总体总想。要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同时要具有前瞻性;既要反对弄虚作假,又要反对漏统漏报。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汇总会计报多的改革要坚持以国家现行有关财经法规、制度为准绳。参汇单位的会计报表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编制。汇总会计报表数据要严格按照参汇单位上报数汇总。

(二)科学合理原则。要适应供销社创新体制、创新机制的改革需要,体现“开门办社、开放办社”,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反映发展中的供销社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科学地设置汇总会计报表报表格式及会计指标。wWW.133229.coM既要坚持广泛性,又要加以合理规范、确定汇总会计报表的汇编范围。

(三)简明实用原则。报表格式及指标的设置,要既能够全面客观反映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工作成果,完整提供会计信息和决策依据,又能够不增加被汇总单位的工作和经济负担。

二、改革汇总会计报表基本思路

汇总会计报表改革要做到“两个延伸,两个精简”。一是延伸汇总单位。改革现有以各级联社作为汇总单位的报表汇总体系,将汇总单位延伸至基层供销社。这符合中央5号文件规定的“社企分开”原则。从实践上讲,基层社范围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单体经营公司以及各种形式的承包、租赁经营的客观存在.使基层社作为级汇总单位成为必要。因此,对其所辖范围内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编制的会计报表,按相同项目汇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政策上讲,都是可行的。由于不涉及税收、信贷、审计等问题,从而解决了改革汇总会计报表的技术问题。将基层供销社作为汇总单位有利于真实、全面、完整、客观地反映这些经济实体的会计数据,有利于上级领导准确了解供销社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有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利于划分基层社与其下属被汇总单位的责、权、利关系。

二是延伸起报单位。凡是承认供销合作社章程,接受供销社行业指导的专业合作社、社区综合服务社、独立核算的单体公司以及基层社原有理事会所应无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都应单独作为基层供销社理事会下属一个起报单位,纳入汇总范围。

三是精简汇总报表种类。现有汇总会计报表种类繁多,部分报表基本没有实际使用价值。应以科学、合理、实用为原则,重新设置能反映改革成果的汇总报表。

四是精简汇总报表指标。现有汇总会计报表指标重复、过时现象严重,应大量精简压缩,同时适量增加能反映改革成果的会计指标。

三、改革汇总会计报表存在的难点与对策

对于新的改革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是被汇总单位自觉履行汇总义务的比例不大。被汇总单位是否自愿接受汇总管理,是制约汇总范

围延伸的瓶颈问题;二是受税收、银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汇总数据在真实性、有效性上存在问题。解决这些难点的基本对策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这是解决汇总会计报表数据的前提。首先要由各级领导尤其是县、基供销社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要在组织和人员上落实,加强财会工作力度;其次要求各级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及提高认识,坚持财会工作必需与供销社的发展相适应的原则,转变“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积极主动参与供销社的改革;再次要求基层企业(被汇总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深刻理解改革汇总会计报表的目的与作用,正确处理加入合作经济组织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关系

(二)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这是解决汇总会计报表数据真实性、有效性的基础。一是提高财会人员道德水准。要求财会人员工作要有责任心、事业心,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主动,深入基层收集资料;二是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要通过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

第7篇:集体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关键词】 江苏 海洋经济 低碳 产业集群

一、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重要背景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全球陆地资源大量消耗带来的诸多问题,使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1世纪应该是“海洋世纪”,因此,海洋经济发展也就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议题。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过去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认识有限,世界经济的主体是陆地经济,但随着人类自身扩张和工业化规模的扩大,现在已面临陆地资源枯竭、生存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未来人类生存资源的供给正趋向海洋,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从当代科学发展的预测来看,地球上绝大部分资源蕴藏在海洋,海洋经济将是未来最具开发潜力的经济领域。

然而,纵观近半个多世纪来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海洋资源粗放开发、肆意挥霍浪费现象严重,沿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海洋经济发展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即使发达的西方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得也仍然不够。因此,一些科学家担心用过去开发陆地资源的思维和模式开发海洋资源,势必会造成更大的生态问题。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再一次敲响警钟。现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低碳经济,是一个引领新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它既是对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矫正,又代表着新兴海洋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方向,完全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据科学资料显示,海洋不仅具有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广阔空间,而且是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宝库。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汇”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简单地讲,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功能,它吸收贮存二氧化碳的容量惊人。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报告估计,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完成的,而并非是在陆地。海洋中还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只要得到充分开发,就可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海洋能源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这些能源的认识和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在科学技术上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全面开发利用有重大突破,那将大大降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量,这对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以石油为核心的世界能源政治的格局变化。

我国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在海洋上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顺应新世纪全球海洋大开发潮流的客观需要。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大约滞后10―15年。2008年2月,我国正式《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总的指导思想是:海洋事业要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指导和服务,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壮大海洋经济规模,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属于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掠夺式经营等问题依然存在。虽然20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创造了年均增长率超过20%的奇迹,但却付出了海洋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而海洋经济是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环境的特殊经济体系,这种特征也就决定了今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环保之路。

二、江苏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国家又将苏北地区全部纳入长三角发展规划,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后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升级的重大举措。江苏是人口和经济大省,尽管目前GDP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资源紧缺、能源紧张、高碳排放将是长期制约江苏发展的三大因素。从长远看,江苏要想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资源自给能力和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两大车轮”,缺一不可。现在江苏的陆域经济虽然繁荣,以苏南为典范的一些区域已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但毋庸讳言其经济发展仍然建立在高能耗、高成本、高排放的基础之上,资源和能源大部分依赖外援,尤其在碳排放指标方面,很难做到碳汇平衡。据有关资料显示,江苏碳排放总量从1990年到2006年增长了2.37倍,17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5.55%,其中苏南地区碳排放比重占60%。研究表明,能源消耗是江苏省碳排放的主体,苏南、苏中地区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就占碳排放总量的90%。2007年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8.24亿吨二氧化碳,人均排放2.95吨碳,几乎等于国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因此,用国际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来审视以人均GDP为核心指标的小康水平,已不足以说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只有使各产业都基本做到低能耗、低成本、低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碳汇自主平衡,生态环境友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缺少能源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来自低碳的压力。江苏煤碳占到整个能源消费的70%,这必然导致较高的碳排放强度。现在国内外低碳经济背景已对江苏发展形成倒逼机制,节能、降耗、低碳、环保发展势在必行。因此,江苏在沿海开发中,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第一,江苏海洋经济崛起后来居上,必须高起点超越已往常规模式,走新兴产业低碳化发展之路。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中,江苏段沿海确实处于落后状态,无论港口产业、沿海城市经济,都与沿海开放的重要地位不相符,更与近邻山东、浙江沿海的发展态势无法相比。其实这一现象早已影响到了我国沿海整体宏观战略和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现在,应该把江苏沿海开发及时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这不仅有利于长三角经济的升级,而且有利于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对江苏经济发展布局的重大调整。

江苏沿海近千公里的海岸线基本保存了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这在人口密集、各种产业聚集的长三角地区显得尤为珍贵。本区北起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拥有优良的港口、广袤的滩涂、湿地和海域,其间形成了国际性的自然生态保护区,沿海农渔资源极为丰富。在新世纪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了比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更好的基础条件。如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碳汇科技产业、低碳港口服务产业、沿海生态休闲产业、海洋绿色养殖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等,都是能发挥本地区优势而区别于其他沿海地区的特色产业。因此,江苏海洋经济必须高起点超越已往常规模式,走新兴产业低碳化发展之路。这完全符合江苏未来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

第二,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永久性提供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从长远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众所周知,江苏是能源消耗大省,又是能源资源小省,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地区。以江苏目前的能源供给现状来支撑江苏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存在高成本、高排放、高污染的现象,经济发展风险较大。尽管现在千方百计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基础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抓住江苏的创新能源问题,基本就抓住了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一命脉,它也是江苏未来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那么,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永久性提供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从长远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江苏沿海开发和发展低碳经济中,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无疑是第一战略选择。它是引领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产业,对调整江苏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具有方向性的领导作用。一是发展海洋能源可开辟江苏解决能源自给的创新之路,以逐渐摆脱长期依赖省外能源输入的被动局面;二是海洋清洁能源可大大降低碳排放,使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低碳能源的可靠基础上,以减轻未来经济发展的节能、降耗、减排压力;三是使江苏的潜在能源资源得到开发,从而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四是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上海洋能源利用正处于技术创新研发中,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利用,都取得了小范围的试验应用成果,而只有海岸(滩)风能发电借助陆域风能发电技术的成熟转移,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的海上风电产业。如丹麦、瑞典、荷兰和英国已有成功应用的实践,德国、日本、爱尔兰、比利时和中国等也都紧随其后拉开了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序幕。我国东部沿海的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风能资源约达7.5亿千瓦。尤其是江苏沿海滩涂狭长,辐射沙洲风能资源优良,是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的理想海域。江苏也是我国较早利用风能的地区之一,2006年江苏如东15万千瓦风电场首批风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此后江苏如东、响水、滨海、射阳等地又陆续启动了一批新的风电建设项目,2009年一些国电企业也积极参与了沿海风电资源开发,但现在仍属于起步阶段。由于沿海陆域风电场因受风力稳定性、空间占用、视觉影响等限制,发展规模不可能太大,中国工程院专家指出,江苏风能发电的巨大潜力在海上,海上风能是江苏新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江苏近海蕴藏的可开发风能资源达到1800万千瓦,是陆域可开发风能资源的3―5倍。因此,江苏新能源创新发展,应以海上风能发电场建设为主导,以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利用研发为储备,并重发展陆上清洁能源,逐渐形成多元化的清洁能源系统格局,从而替代高碳化石能源,实现能源自给的目标。

第三,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是江苏未来真正实现全省碳汇平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碳汇就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机理。海洋可吸收大气中40%的二氧化碳,而有机碳93%产自海洋,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资料显示,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等海洋生物,可以将二氧化碳吸收、存储并转化为海洋沉积物。尽管它们的数量只占到陆地生物量的0.05%,但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都是由它们完成的。据科研结果显示,现在我国临近的海域每年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渤海为284万吨,黄海约900万吨,东海约2500万吨,南海可达到2亿吨左右。那么,如果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大大增加近海蓝色碳汇,就可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这对沿海区域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

江苏人口多而集中,经济规模较大,碳排放总量高,碳汇不足将是一个长期需要破解的难题。在低碳背景下,尽管江苏陆域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高科技节能、降耗、减排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要做到陆域经济碳汇自主平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是江苏未来真正实现全省碳汇平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海洋碳汇科技产业前景广阔,它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碳汇渔业、海滨湿地整治、海底森林修复、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通过生物碳汇扩增、吸收转化二氧化碳,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还可产生多种效益。如中国工程院唐启升院士提出的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就是非常适合江苏近海特点的可大规模发展的生物碳汇产业。它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汇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也被称为可移出的碳汇,这样就提高了水体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起到了循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效果。海洋碳汇渔业不仅包括藻类和贝类等养殖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量滤食浮游植物从海水中吸收碳元素的过程和生产活动,还包括以浮游生物和贝类、藻类为食的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生物资源种类通过食物网机制和生长活动所使用的碳,其固碳数量惊人。资料显示,在1999―2008年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相当于从水体中移出二氧化碳4415万吨,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造林500万公顷以上,直接节省造林价值近400亿元。研究表明,海洋大型藻类养殖水域面积的净固碳能力分别是森林和草原的10倍和20倍。因此,发展碳汇渔业是一项一举多赢的事业,它不仅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同时对减排二氧化碳和缓解水域富营养化具有重要贡献。

第四,江苏海洋低碳经济的产业选择。在低碳背景下的江苏沿海开发,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主导产业选择。因此,深入研究和科学构建江苏海洋低碳经济的主导产业集群,对正确把握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方向、高起点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实现江苏海洋经济崛起后来居上至关重要。海洋资源优势是确立主导产业的基础,依托涉海发展是确立主导产业的原则,可科学划分宏观产业功能区。江苏海洋低碳经济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应该要更好、更多地利用海洋资源,产业要高效、集约、环保、循环发展,要制定高起点、高标准的配套产业政策。江苏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集群的选择:一是海洋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永久性提供可再生清洁能源;二是海洋碳汇科技产业集群――永久性吸收转化二氧化碳;三是低碳港口服务产业集群――创建低碳港口、物流、临港工业等服务体系;四是沿海生态休闲产业集群――创建长三角最大低碳生态休闲示范区;五是海洋绿色养殖产业集群――健康养殖、绿色加工;六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科技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健康药品;七是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低碳、高技术增强海洋作业能力。

(注:本课题是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2010第一号重点课题,编号:HK201001。)

【参考文献】

[1] 徐从才、石齐、胡荣华:江苏产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 孙加韬:中国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10(4).

第8篇:集体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⑵称谓。即汇报人对党组织的称呼,一般写敬爱的党组织。顶格书写在标题的下一行,后面加冒号。

⑶正文。写思想汇报,是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向党组织反映自己的真实思想情况。具体内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而定。如果对党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有所收获,便可以通过思想汇报的形式,将学习体会、思想认识上新的提高及存在的认识不清的问题向党组织说明;如果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有什么看法,可以在思想汇报中表明自己的态度,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参加了重要的活动或学习了某些重要文章,可以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写给党组织;如果遇到国内外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则要通过学习提高对事件本质估认识,旗帜鲜明地向党组织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产生矛盾的问题,可以把自己有哪些想法,如何对待和处理的情况向党组织汇报;为了使党组织对自己最近的思想情况有所了解,就要把自己的思想状况,有了哪些进步,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今后提高的打算写清楚,等等。 ⑷结尾。思想汇报的结尾可写上自己对党组织的请求和希望。一般用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帮助或希望党组织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等作为结束语。

在思想汇报的最后,要署名和注明汇报日期。一般居右书写汇报人***。下一行写上****年*月*日。

写思想汇报应注意的问题

⒈思想汇报应是真实思想的流露,最重要的是真实,切忌空话、套话、假话,做表面文章。 ⒉写思想汇报应根据不同时期的思想认识状况,集中新体会和认识深刻的一、二个方面的问题谈深谈透,不要罗列多个方面的问题泛泛而谈。

⒊写思想汇报要密切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不要长篇大段地抄录党章、报告、领导讲话和报刊文章的内容,防止形式主义。

⒋写思想汇报要实事求是,对自己做一分为二的评价,不仅要对自己的成长进步进行肯定,而且要找准存在的不足,敢于向党组织暴露缺点和问题。

尊敬的党组织:

身为当代的大学生,我深知自己的时代使命,在好好学习专业课知识外,我还要积极要求进步。面对两会的召开,我想向敬爱的党组织汇报一下我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党组织的指正和帮助。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举国关心,万众瞩目。两会的代表和委员,顺应人民期待,肩负人民重托,齐聚一堂,共议大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两会的议题,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改革发展大局;开好两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30年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峻考验。在此形势下,今年两会任务尤重,既要充分剖析世界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又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从而作出正确的应对决定和措施。

20XX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岁月过一甲子,人间何其多姿。6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蒸蒸日上,成就卓著,举世瞩目。60年来,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民主政权不断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今年两会的胜利召开,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不断前进的生动展现。

面对困境,我们从来不曾退缩,光荣属于伟大的祖国,成就归于伟大的人民,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坚信 信,在代表和委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今年的两会,一定能开成民主、求实、团结、鼓劲的大会。广大知识界和全国各族人民一定会在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必胜信心,勇敢面对挑战,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奋力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预祝两会取得圆满成功。

此致

敬礼

第9篇:集体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上海报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2011年的上海报业,就是“创新经营、品牌营销、稳中求进”。据笔者调查分析,上海报业进入后世博时代后,以创新经营为抓手,以品牌营销促发行,在保持既有优势的基础上稳中求进,广告和发行都没有出现衰退的迹象,反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2010~2011年中国报刊广告投放价值排行榜中,《解放日报》进入省级日报10强,《新闻晨报》排在都市报30强中的第4位;《新民晚报》连续八届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011年度的品牌价值为92.32亿元,位居榜单第134位。

总体看来,目前上海共有公开发行的报纸100种,上海报业资产规模约200亿元,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前茅。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报业集团是上海报业市场的两大“龙头”,围绕两大集团,上海已经形成了以党政类报纸为核心,市场化报纸为主流,其他报纸包括行业报和外来报纸等为辅助的多层次报业生态格局。

其中,党政类报纸如《解放日报》注重城市覆盖和市场影响力,保持着特殊的主流媒体地位,《文汇报》在受众忠诚度和对高端客户的影响力等方面保持着绝对优势。同时,在上海,市场化报纸数量众多,如《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东方早报》、《第一财经日报》、《申江服务导报》等,而且竞争最为激烈。尽管有《扬子晚报》、《国际金融报》、《每日经济新闻》等外来报纸的渗透与冲击,但本地市场化报纸创新经营,亮点频频,在竞争中占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此外,行业报如《劳动报》、《上海科技报》等正在稳步推进转企改制,上海专门成立了市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以推动行业报改制转型、创新发展,行业报通过转企改制有望成为上海报业又一支颇具发展潜力的生力军。

发力社区报 做深做透本地市场

2011年,上海报纸继续展开社区“圈地运动”,社区报竞争呈现加剧趋势。继《新民晚报》、《城市导报》发行社区报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新闻晨报》创办全新社区报。新闻晨报社区传媒有限公司于2011年3月正式成立,标志着《新闻晨报》社区报项目进入公司化运营阶段。《新闻晨报》社区报旨在将社区居民的供需信息、为民利民的实事工程、邻里间的和谐事迹,以及各种服务类资讯进行统一编撰,通过合作街道的全覆盖投递,实现精准发行,做到有效宣传。2011年3月已拓展至12个街道,覆盖本市近400个居民小区,4月25日发行的《新闻晨报》社区报单期广告收入突破百万。

而上海最早推出的《新民晚报》社区报更“强调内容的差异化,强调发行通路的分众性”,不断调整发展策略,根据商圈选择相应社区发行,努力打造上海中高端消费人群的“社区资讯管家”。隶属东方网的《城市导报》则将自己的社区报定位于全市近200张区(县)报和街(镇)报的“媒体支持”者。

由此可见,在上海,社区报已经成为各家报业集团角逐的一大热点。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社区报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目标,在服务社区的同时要获取相应的经济回报,但在现阶段,社区报能够取得经济回报的毕竟是少数,这一形态的报纸要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尚需时日。

整合资源 加强报纸品牌营销

报纸要立足和发展,必须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树立品牌。2011年,《新闻晚报》以“新上海人”为目标人群,报纸从内容、形式、内在流程设计等方面不断变革。《青年报》则从2011年3月30日启动改版工作,坚守青年定位,丰富报道手法,贴近青年生活,获得青年读者的青睐。《申江服务导报》以“更白领、更时尚、更海派”为目标,完成了2011年度秋季升级改版工作,在纸张类型、栏目设计、版面编排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升级。《浦东时报》更从2011年开始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以实现向财经类媒体的转型。

与此同时,自2011年以来,青年报社架构进行了部分调整,成立了发行印务中心,以整合各品牌印务发行资源。青年报社的《学生导报》推行品牌联席会议,加强采编与经营的良性互动,以有效整合资源,集结品牌之力。

此外,上海市报纸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报社品牌活动,以多种形式提升报纸的品牌价值,扩大报纸影响。2011年,通过开展报社品牌活动的征集、调研工作,已经评选产生了特别有影响的十项报社品牌活动,它们分别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文汇报》“文汇讲堂”、《新民晚报》“夏令热线”、《新闻晨报》“东滩论坛”、《第一财经日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青年报》“学生记者团”活动、《上海老年报》“真情为老服务社会”读者咨询活动、《上海科技报》“大众科学奖”、《青少年科技报》“金钥匙”科技活动、《上海壹周》“地球一小时”环保低碳主题活动。

推动有效发行 提高报纸渗透率

报纸有效发行是指在报纸的行销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扩大报纸的市场占有率、阅读率和影响力,并能直接带来广告回报或对广告有吸附力的发行。报纸有效发行不但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渗透率,而且意味着更多的广告资源,对报纸经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1年,上海报人在占领有效发行市场上也是各尽所能。

转贴于

突出重点领域,抓好有效发行。在《文汇报》的发行上,上海教育系统一直对教师订阅《文汇报》给予多方照顾和支持,因而该报长期以来在报道和发行上倚重教育领域。《解放日报》为了扩大发行面,既按照老办法依靠组织优势搞发行,又跳出组织,推出《两新天地》、《两新星空》专版,在非公经济组织和快递企业领域扩大发行,发行方法正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东方城乡报》以上海郊区农村为主要服务领域,以市郊村镇为报纸发行的重点领域。而《第一财经日报》的发行走高端路线,着重覆盖机场、航班、宾馆、会所等各高层次服务窗口。文新报业集团的《行报》在发行上采用定点跟踪的方法,提高销售率和传阅率,该报在杭州发行,采取精确发行、定点跟踪的方式,报纸到位率较高。

培育年轻读者,力推品牌活动。《新民晚报》为了优化读者结构,培养年轻受众,推出了每周四天的《新民晚报》大学生版,免费派送到全市20多所大学,对大学生宿舍实现全覆盖,大学生版的多数稿件,都是由学生自己提供和编排。不仅使大学生亲近这张报纸,更逐步养成大学生读报习惯,培养起报纸的“未来读者群”。此外,《青少年科技报》主办的“金钥匙”中小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已开展21年,是该报社的品牌活动,不仅为该报注入了新的活力,办出了报纸的特色和亮点,更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生读者,有效地带动了报纸的发行。

强化精准服务,促进报纸发行。在上海众多生活服务消费类报纸中,大部分读者定位是交叉的。《上海壹周》的定位是20岁至35岁之间的城市白领,该报非常细致地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和资讯;《东方航空报》更是宗旨明确: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服务航空主业;《浦东时报》则是在创新发行工作方面,提出了“特定信息的有效传递”的理念,不定期地增发宾馆报、班车报、企业报、窗口报,及时送达相关客户。

报网融合 多元化经营促转型

2011年,上海报业大力推动报网融合,探索报纸新产品,为报业发展拓展新渠道。两大“龙头”报业集团在新媒体应用和拓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各报都推出了媒体网络、手机报、微博等,多份报纸登陆iPad应用程序商店。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部分新媒体产品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在统一技术平台上进行的高度IT整合在行业中名列前茅,特别是该集团“报业新闻信息及采编流程整合管理平台”项目通过鉴定,在报业转型中为探索“报网互动、报网融合”创造了新模式。此外,《新民晚报》不断推动晚报和新民网的融合,《上海壹周》则于2011年11月7日推出全媒体数字产品“壹周全媒体资讯平台”,在转型发展中努力实现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从平面媒体向多媒体融合转型。不过,除了少数报纸新产品有一定的经济回报外,上海绝大多数报纸的新媒体产品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要取得经济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开发新媒体产品外,上海报业在做好主业的同时,还在努力探索多元化发展,包括进军文化创意产业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上海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支持下,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在闵行莘庄建设解放大厦。一方面通过搬迁至闵行莘庄地区,为集团和《解放日报》的进一步发展获取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将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楼群出租获取租金,支撑报业可持续发展。2011年9月3日,《解放日报》15个采编部门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从汉口路300号老楼至闵行莘庄解放大厦的搬迁任务。

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积极进军文化产业,2011年6月2日集团和闵行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合力打造文新传媒谷、共建文化创意园。协议明确,双方将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对接、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这对文汇新民集团实现从传统报业集团向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传媒集团转型将起到推动作用。

目前,报业的主流地位虽然没有发生改变,但从发展趋势看,伴随着电子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冲击,以及报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行政保护优势趋弱,报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冲击和竞争压力,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转变是必然的趋势。上海报业也不例外,亟须未雨绸缪,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阶段,由于进入门槛较高、管理严格,上海报纸竞争并不充分,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特别是综合性都市报从定位到内容、形式甚至广告都有趋同的现象,所以上海报纸需要错位竞争、差异化办报,体现各自读者群和市场的差异,不断在同质化竞争中“求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