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

建筑行业的前景分析精选(九篇)

建筑行业的前景分析

第1篇:建筑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水工建筑;理论分析;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背景下的水工建筑设计内容浅谈

水工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布局和平面设计。水工建筑总体规划布局一般包括水电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主泵房及其配套的配电室、变压器室、水闸的启闭机室、桥头堡,等等。配套设施包括水利水电设施周围的维护、管理用房、生活用房、活动场地、绿化等内容。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水机、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分析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还要考虑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安全性、使用尺度、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2 浅谈新时期背景下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2.1 新时期背景下理论分析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理论分析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是最为常见的设计策略之一,在以往的水工建筑设计中应用这一设计策略主要是利用多学科和多种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在计算研究和分析之后来进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了更多并不是通过计算就能得出的设计效果,加上当前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时展的需求必须要求设计人员对这一设计策略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传统的设计策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新型科研成果于这一设计策略之中。例如利用太阳能技术提高水工建筑的环保性能。通过气候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其对水工建筑发展造成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在提高设计效果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这也是这一设计策略升级和转型的重要方向,值得我们每一位设计人员去探究。

2.2 新时期背景下实验研究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实验研究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是水工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设计策略之一。这是因为水工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水工建筑的施工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应结合理论分析式的设计策略为基础,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目的明确、设计有效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相应的科学结论作为设计依据。但应用这一设计策略必须弄懂假设和常变量等概念,对于确定的研究问题,就应成立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假设并研究,既结合观察的实际和有关水工建筑的知识与理论,就实验所研究问题提出一定的具有假设性质的说明与看法,并将研究价值作为问题研究时的暂时性答案。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观察周围的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而作为设计人员就这些疑问进行相应的思考,就是对自己的假设、定理的有效检验和证实。

假设和定理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假设是设计人员在对问题研究之初提出的具有假定和猜测自能告知的看法,因而必须确保假设具备科学依据,具有相关事实与理论的支持,这是由于水工建筑设计中任何科学假设都必须经过实验来验证。就好比我们打开电脑时显示器不亮,可能是主机没有供电,也可能是显示器没有通电,更有可能的电脑的显卡有问题等,这些假设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直接检验出来的。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假设,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掌握水工建筑的相关知识理论,并在必要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专家,确保假设的科学性。

在水工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实验对假设进行证明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常变量,即常量和变量。水工建筑发展历程中采取设计和研究的实验式设计策略的功效最大。应用实验研究式的设计策略能反复实验和研究不明问题。例如我们在模型搭建时往往进行的物理学和力学等实验,通过实验研究水工建筑的整体与局部就环境和条件不同的前提下能否达到预期摄像的效果。由此可见,这样设计策略是理论分析策略的良好补充和辅助策略这一,将理论分析式的设计策略的局限性放大。

当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验研究式设计中应融入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在水工建筑应用软件中设定具体的水工建筑,从而定位常变量的理论分析研究而得的技术参数,通过电脑迷你实验将实际环境在实验中进行预先模拟,尤其是现实与虚拟有机结合技术在当前水工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不仅能降低水工建筑设计研究成本和应用难度,还能打破传统的水工建筑设计的局限性。因而在应用这一设计策略时应紧跟时展的需要和工程实际,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软件,确保水工建筑设计的时代感、环保性、科学性和经济适用性。

2.3 新时期背景下原型观测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在水工建筑业,有着一定数量的成型完毕且运行状态良好的水工建筑。在水工建筑设计中应用原型观测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主要是为了针对上述两种设计策略难以与实际情况全部相同的情况下,此时就必须借助参照实例就原型开展实地观测。此外,即使采用上述两种设计策略能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而采用这一设计策略则是对上述情况得出的结论正确性与否进行检验,与此同时,还应对水工建筑即将预埋的各种观测设备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找寻出水工建筑建设的潜在规律,为提高设计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新时期背景下工程类比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

在应用上述设计策略之后,工程类比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也是一项重要和普遍设计研究方法。目前在水工建筑中我们主要是采用对建造项目相近的工程条件,把运转状态良好的已经建成的工程的相关尺寸和参数进行套用,当然这里要考虑到只是相近而不是完全一样,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因为工程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土壤状况,水流等等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这个方法在现实应用中要与实际相结合的运用。

结语

总之,探讨新时期背景下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设计人员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结合工程实际和时展的需要采取理论分析式、实验研究式、原型观测式、工程类比式的水工建筑设计策略,并将这些设计策略进行有机结合,以着力提高设计质量,为提高工程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光华.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3).

第2篇:建筑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合肥高校;空间布局;景观特征

The space layout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Hefei main college campus

Wang Suo Wu Zemin Li Yalia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design, through the pattern analysis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uth Campu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Eastern and the Western Campus), Anhui University (New Campus), and Anhu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outh Campus) in different periods,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landscape environment history and the status quo, meanwhile, analyzed the impact of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factors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to conclude tha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fei so as to provid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efei University of green coverage rate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35% of Hefei, the average green land coverage, building area of campus growth rat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growth rate of green coverage rate. However, the old campus of tree crown cover was 35.9%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of this century, newly-built campus for 14.2%.In the planning, the campus functional are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the more rules, symmetrical Soviet-style to modern Western-style evolution of diversity.

【Key words】Hefei University, spatial layout, landscape features

校园绿化是学校成功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社会以人为本的今天,重视教育也必然体现在为其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绿化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校园环境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校园环境建设很少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大学校园建设逐步开始重视教室以外的校园环境建设[1]。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

我国大学校园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历史背景,早在19世纪末,西方现代文明大量进入中国,西方的综合高等教育也在中国得到建立,并且在国家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下建立了一批国立大学,它们是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雏形。在20世纪初期,中国国立大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的基础。新中国建立,高等教育经历了1952年学习苏联体制到经济困难再到,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经历起伏,有重大成果也有沉重教训,这一阶段的结果成为了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重大转折点。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走向全新的局面,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高潮,这一阶段的成果影响了中国历史性校园未来的走势。

我国大学的校园格局形态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开敞式――全盘的苏化――多元化的发展。学校各功能分区之间,各功能建筑物之间要达到完善组合,丰富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目的,其建筑形态、空间组合必须遵循城市设计的有关原理[2]。这就要求校园的规划设计,必须在把握城市、校园内外环境共性的基础上,根据校园所处地段的城市区位和校园场地的特点,对校园的内外空间形态作出科学的分析,根据特定的设计对象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本文以安徽合肥高校中的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校区)、中国科技大学的东校区和西校区、安徽大学新校区及安徽建工学院南校区五个不同时期的高校校园作为研究对象,对校园景观绿化整体格局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校园的绿化景观,建立高校校园绿地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定量分析其绿地的综合效益,以期为其他绿色生态高校绿地系统的评价、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从而加强绿色生态校园绿地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规范绿地规划行为,全面提高校园环境质量。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117°11′~117°22′E,31°48′~31°58′N),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两千一百多个小时。在气候、植被和土壤等方面都表现出过渡性特点。受城市建设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市周边的天然林已逐步被人工林所取代,人工林树种单一,总量少,覆盖率低,成熟林比重低,生态功能脆弱。

安徽农业大学1954年独立办学,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学校占地210公顷,是安徽省花园式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年,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南校区占地面积199.399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及生活、体育、文化设施配套齐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校园总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安徽大学新校区建设于2003年,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占地2000亩,大学城围绕丽人湖呈发散式布局,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生态”的绿蕊。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是安徽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位于全国科教之城、园林之城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包河区,校园面积1100余亩,新建的南校区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800余亩,融科技、生态、人文设计于一体,具有江南园林风光特色。

1.2 研究方法:对合肥不同时期所建造的大学校园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具体研究大学校园各个因素对校园景观环境形成的影响,为完善与充实校园景观环境创造的理论取得最直接的资料。

利用PHOTOSHOP和CAD等软件对合肥各大高校的航空影像图的分析以及现场调查取景对校园的不同功能分区如科教区、生活区、运动区等空间绿化布置进行绿地结构的分析、功能区布局的分析、道路交通组织分析以及景观规划风貌的分析,并结合城市地理文化环境物理景观规划艺术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知识从各个层次上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来认识当代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的特征,同时对提升当代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个人的看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校园绿地结构分析:本文以安徽合肥高校中的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和西校区、安徽大学新校区及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几个不同时期的高校校园作为研究对象,对校园景观绿化整体布局进行分析(表1)。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早期校园的绿地覆盖率平均为60.1%明显高于本世纪初所建大学城式的高校新校去47%的平均绿地覆盖率,其中上世纪50年代初建成的安徽农业大学的绿地覆盖率最高达到64.9%。在高校校园的建设过程可以看出建筑面积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其绿地面积的增长率,然而校园的水体面积的建设上,新校区表现更为明显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的水体面积最高达到24.9%,在上世纪早期所建成的校区如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以及上世纪中期所建成中国科技大学校园水体面积显著低于本世纪初建立的大学城式高校新校区。

早在上世纪建成的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树冠覆盖率平均为35.9%,本世纪初所建立的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和安徽大学新校区的平均树冠覆盖率仅为14.2%。可见,高校校园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在建筑面积和绿化面积方面的比重有所加重,但是树冠的覆盖率并没有随之提高,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相对于建国初期所建高校相比较低。

2.2 校园功能分区与布局分析:

以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校区)为代表的传统高校校园以功能分区为基本构架,校园建筑规划格局较端庄、严谨,多为对称式布局,往往有明确的轴线、对位,形成大小不同的空间层次及院落。在校园中心区形成了一个中心核,其核心建筑群由有标志性作用的图书馆或教学主楼等组成。中心建筑群又往往与生态环境、集中绿化景观相结合,构成校园规划结构的中心核[3]。这种模式布局紧凑,有书苑氛围(图1)。

图1 安徽农业大学总平面分析图

此类传统校园通常是由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组成的;由于办学体制封闭,学校与外界联系较少,校园内各项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医院、电影院、幼儿园、小学、银行等散布于各功能区内,等级较低,缺乏统一规划;另外,院系间各自为政,相互缺少联系,这些都促成了传统高校校园功能繁杂,空间混乱的局面(图2)。

图2 合肥工业大学总平面分析图

然而随着高校教学机制的社会化转变,高校重新融入城市,校园的管理制度、内部建设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校园与城市间的联系加强了,校园内的后勤服务设施、住宿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在校园内被弱化,转而与社会接轨,甚至一些新规划的高校校园如安徽大学新校区(图3)、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图4)中没有教师生活区;学校的教学、科研、信息交流及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被大大加强;同时校园内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功能区:高科技园区等。

图3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平面分析图

图4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总平面分析图

在20世纪初新建的高校校园主要以中心绿带或者组团建筑群为校园核心,其规划适度的条型绿地,在绿地两侧,分别安排教学科研区与学生生活区。这种类型既能使校园绿地共享面宽,利用率高,又能让学生在校园内主要活动的步行距离较短, 同时有利校园形成生态景观轴。而以组团建筑群为基本构架核心的新校区, 强调空间尺度,充分考虑学生行为需求以及最佳的步行距离等进行规划,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校内各学院建筑为基本单元,组成校园灵活、多样的建筑组团[4],以利于学科、教学的交流。另一种是以教学、生活、运动等不同功能建筑及空间场所,组成若干个组团,再以组团单元围绕校园中心区。

2.3 校园道路交通组织分析:传统老校区如安徽农业大学(图5)的交通具有明显的时间波段和交通流复杂多变的特点。校内交通流量大且集中在上、下课时间段,容易造成交通拥挤,另外师生的出行点和目的地各不相同。人流频繁地穿梭于各功能区之间,造成交通流复杂混乱。

图5 安徽农业大学道路分析图

校园教学区内应以步行者为主。传统的规划方式不注意避免教学区内部的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的矛盾, 过于注重实质的空间架构[5]。条块状的建筑和整齐的道路网分割着校园空间, 主要车行道穿越教学区或与教学楼平行布置; 交通组织功能单纯;缺少人情味和有序的人行组织。

随着历史的变迁,新校区如安徽大学新校区(图6)内交通方式为步行、自行车、机动车、校内公交车等多种方式共存。步行交通由于安全、便捷且在行进中便于师生间的相互交谈。形成和谐、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特点。成为校内主要的交通方式。并在设计中得到推崇。

图6 安徽大学新校区道路分析图

现代校园要求建筑物之间能联络方便、尽量通畅、便捷。为此, 各类建筑物的设计, 多采用集中式的布局, 建筑群体也多以成团的方式组合, 尽量减少楼间的距离及交通路线[6]。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之间,也尽量打通分割界限, 室内外都设有方便的连廊和通道, 使建筑群体在整体上能联络通畅, 达到提高和保证交通、交流、传递、沟通之最佳的效率。

2.4 校园景观风貌规划分析:合肥老校区如安徽农业大学本部、合肥工业大学本部通过对整体环境的营建,形成了环境清悠、风景秀丽的山水画景观格调,并且通过理园造景手法的引入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饱含人文意境的校园环境,但是多为中规中举的的校园格局,并且其中融入了较为浓厚的前苏联式的校园风格,尤其表现在某些建筑及环境布局上。

在当前的高校新校区如安徽大学新校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的规划中,较多借鉴中西方的园林理景手法,力图构建多层次的校园绿化景观网络,形成园林式教学环境。宏观层次――校园总体园林格局,通过大开合簇群式发展的规划布局手法,构筑校园绿化大背景,形成建筑隐于山水、绿化之间,两者和谐共生的校园大园林基调[7];中观层次一一建筑簇群围合而成的公共空间、主要节点以及校内连接通道的绿化景观设计。依据各功能区的特点,通过对街道、广场尺度的把握,对场地围合面的处理,加入现代景观元素,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园林绿化空间,构筑校园中观景观体系;微观层次――建筑小环境以及校园内各景观节点的绿化景观设计。通过古典园林理景手法的引入,巧于因借,营造丰富的建筑小环境,建造中庭景观与室内景观[8]。在节点的处理上,引入亭、台、廊、榭等造景元素,小品与绿化景观相互穿插,景观视线相互渗透,彼此呼应,尺度宜人,内容丰富。(见图7、8)

图7 安徽大学新校区

图8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

3. 结论与讨论

(1)在追求校园发展和建设的基础上,高校在不断增加其建筑面积的同时,不忘增加校园的绿地建设、水体建设等。校园是教师和学生生活工作的地方,校园绿化美化是校园校容校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近期的高校校园规划中,我们虽对高校校园的规划理念、功能分区、构成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相应的规划方法,但在校园规划和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新建校园环境过于商业化,缺乏学术氛围;新校区与老校区关系处理不当,包括建筑风格、交通组织等;以及城市建设中“求大求洋”的不良风气被引入校园规划中,破坏了校园宜人的空间尺度、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等等。为此,在高校校园规划中,我们应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积极探索,因地制宜,为创建符合当前高校办学宗旨的生态园林式高校校园而努力。

(3)校园环境绿化是在学校建筑群中展开的,这就形成了校园既是整体、又被分割的情形。可以根据高校校园的不同分区,设计出符合各自功能的特色景观,形成一区一景的风格布局。高校校园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教职工、学生是校园的主体。如少规划一些观赏性的绿地,多布置些亭廊、游园、休闲椅、庭荫凳等。尽量为学生课间学习、交流、休憩创造一种围和、半围和的滞留空间,使校园景观设计既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的自然美,又具有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利于师生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很好的缓解精神压力且在如此优美环境中交流休憩能更好的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4)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校园规划布局要合理,功能分区要明确,校园道路系统要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要处理得当,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元公害材料,校园内部要突出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要做到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冀生.当代高校校园规划要点提示[J].新建筑.2002,(4).(12):2117~2122

[2] 赵世伟.园林景观设计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0:52

[3] 张建敏.高校校园园林规划与校园文化建设.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1008-9233(2008)02-0053-03

[4] 张同文、楚新正.高校校园景观结构分析及校园规划的初步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9,1008-9659-(2006)-03-0201-05

[5] Adamo~icz W.Perceptions ver8us objective llleasur~s of ertvimnmental quality in combined revealed and stated preference model of envimnmental valu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llomle$and management。1997.32:65~84

[6] 郭晋平、张芸香. 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取样方法及其应用[J]. 地理科学, 2005, 25 (5) : 584~589

[7]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 与市长们交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76~177

[8] 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223

【文章编号】1006-9224(2010)08-0032-06

第3篇:建筑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

>>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建筑学专业中的效果保障研究 BIM技术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必要性 “超整理术”在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案例分析法在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建筑学专业结构选型课中运用模型教学的思考 现代技术在建筑学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小议图底关系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 房屋建筑学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筑学专业教学中艺术素养的培养 PBL教学模式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析 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在建筑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地质学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德国实践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或“.html”保存文件;而具有交互式的功能页面,可以应用Vbscript、javascript、DHTML进行动态网页的制作,用JSP、ASP、PHP动态编程技术,数据库可以使用SQL、Microsoft Access完成,形成动态网页文件,完成动态连接。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

网络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在网络环境下,建立起较为通畅的教学氛围。 “利用基于各种数字特性的功能特性和资源,结合利用能适应开放、灵活的分布性学习环境的其他形式学习材料,面向处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人,实现精心设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性、促进性的学习”方式。

(三)应用定位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主要应用于建筑学专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建筑摄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等强调“体验性”的专业课堂情景教学。课程针对性和相对封闭性是该系统与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专业教室辅导的最大区别。为课堂教学提供情景体验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体验性评价是该系统的主要职能。

二、网络多媒体技术在专业项目学习中的实践

(一)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是一种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分析

1.课程分析

“居住建筑设计”为建筑学专业教学主干课程之一,通过对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住宅设计的基本知识、设计特点和设计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构思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创建虚拟的建筑情景体验项目学习的学生主要是来自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大二学生,这些学生具备一定建筑设计基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对于虚拟空间情景体验学习充满兴趣。

2.应用软件

我们主要应用中国·数字大学城基于云计算技术设计的开放式、社交化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准备了最先进的网络辅助教学工具,并无缝的与SNS、微博、百科等Web 2.0应用进行了融合,让教师可以轻松愉悦的享受到网络带来的全新教学乐趣。居住建筑设计网络多媒体课件能够方便地与多款媒体设计软件相互支持,营造出真实的空间和建筑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的空间情景体验环境。在3D MAX建模中,直接将图形文件导入到场景中,应用准确的建模方法,制作体量模型。

3.教学目的

为课堂教学营造真实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为完成逼真的各类项目任务,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实施

1.实施步骤

(1)背景教学。确定项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居住建筑各种类型与设计方法、设计流程以及中西人文与历史环境知识是教学重点,教师提供相关学习背景资料和网络学习资源供学生开展课外学习。

(2)活动探研。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任务书要求学生们组成各自的兴趣小组,初步了解了教学任务之后,进一步收集有关学习的信息和资源,进入各级图书馆资源网站,或者检索项目学习内容,进行分类研究。

(3)情景体验。学生在课堂上进入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在观赏动画演示的同时亲身体验任务书中描述的场地环境,通过点击相关案例作品及三维场景内容了解大师作品,以专业建筑师角色接受的项目任务。同时教师根据项目特点在系统中设置考核指标,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效果进行评价。

(4)案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系统评价结果,并截取具有代表性的情景体验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和案例剖析,通过分析典型错误发现教学中的认知难点。

(5)教学反思。教师利用保存的模型和设计草图电子文件对学生的失误进行统计分析,改进授课方法和侧重点并将每个学生的情景体验中的作品上传至校园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查找知识欠缺。

(6)归纳总结。学生将反思结果汇总,撰写课程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包含对大师作品分析、典型设计方法的认识以及重要设计语言的把握,通过撰写课程总结报告深化对课程的认识。

2.实施个案

居住建筑设计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项目教学是一个渐进过程。下面我们以居住建筑设计中第一单元“别墅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1)背景教学。“别墅设计”是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一课,掌握基本建筑与场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居住建筑功能分析及基本的人体尺度知识。背景教学环节教师主要在课堂牢固树立建筑为人服务的意识,对人的尺度、人的行为、人的感受高度重视。结合其他课程,初步综合学习并运用建筑的结构、构造等知识。

(2)活动探研。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使他们协作、商讨,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更好地建构所学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超级链接进入专门制作的学习资源库,学习资源库里有老师准备好的大量分类学习资源,如电子教案、参考资料、多媒体资料、学习内容搜索工具软件、优秀论文,包括超级链接到Internet上的相关资料等供学生使用。

(3)情景体验

步骤一:评价设置

首先对各个因素分配具体的分值。对分值进行具体的量化要求,如选择五分制、十分制或者百分制等;分别对不同住宅设计方案的的因素给出具体的分值,老师可以对每组方案设计的优劣给我客观、具体的分值。

步骤二:情景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进入居住建筑设计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了解项目任务书,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对每个问题在交流平台上进行公开的分析和解答。然后,学生在理解了任务之后,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创建虚拟的模型空间,以使用者的视角观察空间,以亲身体验完成整个设计过程。通过网络对话与指导教师对建筑方案进行商榷,对于每个方案给出指导意见和提供个性化的分析方案。

(4)案例分析。

教师选取因整个内部结构不严密紧凑、空间穿插无序、围护体各界面要素的虚实构成关系不明确和室内陈设不符合建筑风格的整体性要求,细部装饰没有结合整体(天、地、墙面)考虑的原则的案例设计进行剖析。通过剖析案例重新归纳空间设计法则和通过经典案例分析的方法介绍如何合理借鉴某种设计风格的方法,并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对话工具选取学生与交互对话进行详细讲解。

(5)教学反思。教师将每个学生的电子文件在校园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观看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巩固所学知识。有的学生还将整个的设计过程运用Flash软件制作成视频在校园网站上。教师通过观看学生情景体验视频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重新定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改进教学方法。

(6)归纳总结。学生根据模拟完成设计任务心得和对课程的掌握与理解,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撰写诸如别墅建筑设计调研报告、别墅建筑设计心得等总结性文章并到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学习平台和其他公共网站。

3.学习成果

为了了解与掌握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对建筑学专业的2010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04).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08).

[5]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韩建华(1978-),男,吉林舒兰人,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学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教育技术研究。

第4篇:建筑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垂直绿化;建筑垂直绿化;京杭运河;外墙体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

0 前言

垂直绿化是相对于地面绿化而言的,它利用檐、墙、杆、栏等栽植藤本植物、攀缘植物和垂吊植物,达到防护、绿化和美化的效果[1]。建筑垂直绿化是垂直绿化的一种,指在建筑物外表而及室内垂直方向上进行的绿化。垂直绿化可以减缓墙体、屋内直接遭受自然的风化等作用,延长维护结构的使用寿命,改养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节约能源。建筑垂直绿化包括墙体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室内绿化及其他等多种形式。

1 项目基本概况

1.1 区位背景

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是大运河的起讫点。京杭运河拱墅区段南起武林门码头,北至北星桥。运河沿岸两侧建筑的垂直绿化,主要包括建筑外墙体绿化、屋顶绿化及阳台绿化3部分。

1.2 现状分析

运河沿岸建筑有传统建筑和现代风格建筑两大类。

1.2.1 传统建筑:以木质、砖混结构为主,现状大多为商业店铺及园林景观建筑运河沿线传统建筑群多临水而建,为运河增添古韵气息,但生硬的建筑基础在外,影响景观效果。

1.2.2 现代建筑现状分析:运河沿岸现代风格建筑有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大多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形式、高度和色彩有较大差异,对运河沿岸景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2.3 公共建筑:主要有中国海事、拱墅区政府、中国刀剪剑博物馆、杭办大厦等,这类建筑整体形象较好,且大多具有平屋顶或开阔的平台、露台,为建筑的垂直绿化提供有利的条件。

1.2.4 工业建筑:主要有大关桥至登云桥区段西侧炼油厂和轻纺桥区段的造船厂。炼油厂建筑高低参差不齐,色彩混乱,建筑外墙和围墙已有破损,对运河景观影响较大;造船厂厂房外观已经过整治,与运河景观较为协调,但是缺少软质景观的过度。

1.2.5 住宅建筑:运河沿岸以居住小区、公寓为主,新建建筑在形态、色彩及外观整洁程度上较好,部分旧建筑的墙体、阳台有绿化,现状凌乱,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景观效果。

2 建筑垂直绿化技术措施

2.1 建筑外墙体垂直绿化

墙体垂直绿化最经常出现在西向,其次为东向与南向。西向的垂直绿化效果,侧重于遮阳、降温节约能源,而非仅为增强建筑景观美感[2]。

2.1.1 附壁式:以吸附类攀缘植物为主,利用植物材料自身的吸附性沿墙面自行攀缘,以布满整个外墙墙面 [3]。

2.1.2 墙面贴植:利用藤本植物或其他小乔灌木墙面贴植技术进行艺术构型设计,形成独特的墙面景观。

2.2 屋顶绿化

2.2.1 屋顶草坪:坡屋顶建筑,利用耐旱草坪、地被、灌木或可匍匐的攀援植物进行屋顶覆盖绿化。

2.2.2 屋顶花园:利用建筑平台、露台营造屋顶花园,种植一些名贵花草,布置一些精美的水景、藤架、凉亭或反映公司精神的微型雕塑、小型壁画,为内部使用者提供午休、用餐和会客的场所。

2.3 阳台绿化

高层建筑的阳台和窗台是楼层的半室外空间,种植藤本,点缀高层建筑的立面,增添了生气和美感。阳台绿化的方式可以将绿色藤本植物引向上方阳台、窗台构成绿幕,可以向下垂挂形成绿色垂帘,也可以附着于墙面形成绿壁[4],较多采用悬挂种植箱及借助铁丝网、绳等网状物或其它技术。

3 运河沿岸两侧建筑垂直绿化设计方案

3.1 住宅建筑垂直绿化设计方案

运河沿岸住宅建筑为砖混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多为7层建筑,以涂料等粉饰墙面,颜色偏灰色调如仓基新村、稻香园等;部分新建小区、公寓如白马公寓、左岸花园等建筑较高,大于11层,墙体颜色较明快,建筑整体形象较好。

设计方案从现状建筑出发,结合垂直绿化技术,主要对住宅建筑的墙体和屋顶绿化,部分建筑进行阳台绿化。

3.1.1 墙体绿化:这种绿化形式主要应用在仓基新村、稻香园这样比较旧的建筑,利用建筑周边的基础绿地,利用攀援植物打破墙面呆板的线条,柔化建筑物外观。部分建筑如明真宫,整体建筑风格现代,且临水侧为开放式阳台,则采用墙面贴植技术,形成植物墙,美化运河景观。

3.1.2 屋顶绿化:住宅建筑的屋顶多为坡屋顶,如叶青苑、稻香园,其它高层建筑具备平屋顶,采用屋顶草坪,粗放式管理,同时还具有隔热和生态的双重效益。

3.1.3 阳台绿化:现状大部分住宅为封闭式阳台,部分建筑借助阳台栏杆,采用悬挂种植箱方式进行阳台绿化。

3.2 公共建筑垂直绿化设计方案

公共建筑大多为现代风格,建筑形体较为多样。设计方案对公共建筑屋顶绿化,主要以屋顶花园的形式绿化,部分建筑采用屋顶草坪。对高层建筑的墙体采用墙面贴植技术绿化。

3.2.1 屋顶绿化:南北商务港建造屋顶花园,实现建筑绿化生态效益,也为办公楼内部使用者提供午休、用餐和会客的场所。种植花灌木,设计反映公司精神的微型雕塑、小型壁画喷、流水、雕塑等景观小品,布设咖啡座、亭台等休闲娱乐设施,提供歇息、交流和游玩的场所。

3.2.2 墙体绿化:杭办大厦建筑造型优雅简洁,多以网格装饰,墙体立面可以利用墙面贴植技术进行艺术构型设计,形成独特的墙面景观,与周边绿化相呼应,或采用彩叶植物丰富建筑立面景观。

3.3 工业建筑垂直绿化设计方案

工业建筑主要是小河街油库工业厂房,采用附壁式绿化,并借助一定的钢丝网结构,组合出具有现代工业感的线条或色块绿化,隐喻运河沿岸的工业文明。

3.4 传统建筑垂直绿化设计方案

传统建筑多临水而建,大多为2~3层建筑,体现江南粉墙黛瓦的传统建筑色彩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小品建筑风格。民居建筑以木质门窗、围栏和徽派马头墙为特色。设计方案以保留传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对建筑的墙体、阳台适当绿化。

3.4.1 墙体绿化:运河人家古建筑群临水而建,建筑基础,利用墙体延伸的平台,固定种植箱或其它种植容器,栽种云南黄馨、迎春、紫藤等垂挂型藤本植物,形成垂落式绿帘,增强运河沿岸景观的观赏性。

香积寺建筑周边有一定的基础绿化,具备垂直绿化的立地条件,可以有多样的绿化方式,附壁式是最普通的绿化方式,也可以利用网架牵引植物,爬满整个墙面甚至屋顶。

3.4.2 阳台绿化:运河人家古建筑群临水建有小平台,可以借助花架,栽植丝瓜、葫芦、葡萄等藤本植物,形成瓜果架,更具水乡风味。

钱运茶室则采用种植箱式,栽种四季花卉或其它花灌木,点缀建筑,丰富建筑的立面景观。

4 小结

由于建筑建造年代不同,建筑自身的条件,包括建筑材料、构造各有不同,或直接攀援植物,或增设种植箱,或利用平台设计屋顶花园等不同的绿化技术。建筑垂直绿化有效地拓展了传统绿化空间,填补地面绿化的不足,并且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节约能源,它将成为未来绿化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徐丽梅. 城市中垂直绿化的几点想法.科技创新导报[J].2010(18)

2 董豪杰,沈萍.浅析建筑垂直绿化技术. 山西建筑[J].2010(14)

第5篇:建筑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BIM;景观规划;应用

设计领域我们每天都需要解决各种复杂、相互交织的问题,这需要各个工种日益紧密的相互配合,新模式BIM也因此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在建筑设计行业普及起来。

什么是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通俗来讲就是建筑信息模型, 即在计算机里完全模拟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三维模型,它背后包含一套完整的数据库,描述整个工程的所有信息,工程设计、出图、施工、管理和维护等等都围绕该模型进行,从而实现对整个项目的直观把控。它有以下特点:

绝不仅仅是一种新软件,或者软件层面上的东西,而是一种需要相应软件支持的新的工作流程或模式

所有工种的工作以三维模型建模为基础

所有相关信息的格式是一致的,以便于数据间的交换和联系

三维物体本身是包含丰富信息的,因而是“智能”的

BIM信息管理和维护将贯穿运用于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包含策划、设计、建造和使用)

BIM模式里各个工种通过三维模型设计及交换信息,以建筑为例,建筑师不再通过CAD画传统意义上的二维图纸,并另外建模做效果图,而是一开始便在BIM系统里建立三维BIM模型,二维图纸、效果图便能够同时在系统里相应生成。BIM模型与传统3D模型的区别在于其模型背后附带的相关数据信息,比如模型里的一堵墙,不仅仅是一堵简单的3D墙,它还包含厚度、高度、结构及面层材料、耐火极限、单位价格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是BIM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致的、便于管理的体系为各个技术领域的分享和交换提供条件。

BIM模式的核心在于数据的实时分享性,以设计阶段为例,所有团队的工种成员都将在同一个实时更新的模型文件中工作,因此大家的信息任何时候都是最当前的。比如您模型里每一个窗子都包含了其具体生产商的信息,诸如价格、能耗、光通率等等,如果替换成另外一种窗子,设计团队立马就能知道相应价格、能耗、安装时间等方面的变化。

BIM模式的出发点是提高效率,减少项目设计、施工、管理及维护的成本。这一理念其实并不是什么全新的概念,国外同行们其实已经提出十多年了,近两三年由于软件技术和行业标准的成熟,行业间合作思路的转换,以及来自业主方的要求共同促成各方对其关注度与兴趣的增加,涉及并从中受益的相关行业也日益增多,包括城市规划、市政工程、景观、建筑、施工、城市设计、房地产、税务、交通、公安和环境等等 。建筑设计引入和运用该模式较早,景观等其他行业正在逐渐涉及,并在逐步探索如何使之与本领域的结合实现最优化。

BIM目前在各国应用概况

BIM目前在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和使用情况各不相同。总体来说BIM的使用已经基本覆欧美各个国家,相比之下,中东及亚洲各国在使用上相对滞后。

美国早在2003年,公共事务总署(GSA)就颁布了国家3D-4D-BIM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相应模板和规范,并为推广该体系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自2006-2007年起,政府工程已经陆续要求使用BIM体系以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标,此后BIM逐渐在非政府项目中得到普及。除了一些工程公司还在使用原来的系统外,大型的建筑设计或综合性的事务所已经广泛采用BIM。

BIM 模型,红色为结构模型,灰色为建筑,两者关系一目了然

挪威、瑞典、丹麦和芬兰等斯堪迪纳维亚半岛国家也是较早使用该体系的国家,这些国家这些年来也一直在致力研究和推广这一体系在各个领域的相互操作性及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标准化。

英国是目前明确要求某些相关行业必须使用BIM的国家。2011年5月,英国内阁政府工程战略明确提出2016年起,所有工程项目必须使用3D BIM。政府已经致力于制定各项标准及规范,以保证工程各个环节的相关领域届时能完全通过该系统实现合作。

亚洲方面起步较早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较早意识到基于三维模型进行设计潜在优越性的国家之一,类似实践的时间甚至要略早于“BIM”这个概念的正式提出。为鼓励BIM的推广,新加坡2010年拨出6百万美元财政预算,用于BIM系统的培训、咨询、软件和硬件的推广。新加坡建筑管理学院(BCA)同时也与新加坡公共事务处携手,逐步要求新的公共建筑使用BIM系统。

相比欧美和亚洲前沿国家,我国非常滞后,只是近一两年一些大的建筑及综合设计单位才开始逐步培训和使用BIM,设计领域大多数单位还在使用传统的2D软件,施工及管理部门更是基本未涉及,BIM的信息还亟待推广,其潜能还有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发。

BIM在景观及规划领域的应用

BIM 这些年在国外和我国建筑设计领域已逐渐得到推广,但其实除建筑以外,大量的场地设计、景观及规划项目也能从中极大受益。

1. 景观及场地施工图

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景观建筑师先完成概念及方案设计,再基于方案绘制施工图,同时完成设计说明,最后交给施工团队进行施工,在这个模式中前后阶段是一个相对分离的线性过程。BIM工作模式的引入,将使设计和施工图绘制联系更加紧密,乃至同步进行,与传统的CAD相比,极大地缩小了整个设计进程,尤其施工图设计进程。关键点是必须在BIM程序中通过其各种已定义的BIM组件来给景观建模,比如人行道、挡土墙、地形等一定要使用程序中已经定义的人行道、挡土墙、和地形组件,不能用诸如楼板代替人行道,普通墙代替挡土墙,楼板叠加代替地形进行建模。当严格按照规范完成模型后,生成施工图平立剖和大样,各种分析图表就变得非常的轻而易举。

通过BIM景观建筑师还可以通过3D模型更直观地进行方案比较。许多BIM应用程序都能提供多种二维与三维的表达及切换模式,到了施工图阶段,三维模型在程序里便能够很方便地生成各种打样图。比如,要画挡土墙的详图,建筑师只需要在模型上需要剖到的部位加入一剖切线,详图视窗就会自动生成,该处的详图也就画好了,把该视窗拽入图纸空间里打印,详图就可以出图了。模型、详图视窗及图纸空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将详图放进其他的图纸空间,剖切线标注会自动发生相应的改变,模型改动了,详图视窗里的详图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不需要再专门去修改详图,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图阶段的时间。另外BIM模型还可以协助接下来施工过程中的支模、脚手架、及辅助设备的搭建,使之更准确和有效。

2.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紧邻建筑的周边,作为建筑设计的附属领域,如果建筑采用BIM系统,那么比较高效的模式是其周边的场地设计也在同一系统中完成。当然也有不少案例运用其他的软件,诸如CAD或者别的3D建模软件,然后通过IFC或者其他格式交换文件导入BIM实现合作。

BIM用于场地设计,因为是3D模型,非常利于和甲方及团队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模型可以很容易地在几分钟之内迅速地生成各种透视、立面及剖面,很直观地协助表达设计意图。这些3D模型同时也是“智能”的,背后还包含了大量的实际数据(如材料、单价等等),可以迅速计算出其他相关数据(如成本),并且和其他领域数据(如建筑、结构、市政工程等)进行相互交换和分析,这些都是传统的单纯视觉表达所无法比拟的。

目前而言,对于场地元素还没有建立一套适用于BIM的标准,因此建筑和其周边场地之间的交互分析这一领域十分薄弱,这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周边环境特征在决定建筑的舒适度、能耗和安全性上非常的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相应的BIM标准,设计师就能通过分析紧邻建筑的城市广场上的树及植被,了解它们如何影响风及阳光进而对建筑的作用和影响。

以目前的技术情况,如果周边场地主要以硬质铺装的几何形状为主(如广场),那么BIM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如果场地中包含很多自由、有机的元素,如树、流水等等,那就需要借助其他的软件建模,然后再倒入REVIT之类的BIM软件里。希望BIM软件能够进一步完善,更自由地处理各种有机的形,这将极大地扩展它的创造性和应用。

3.与建筑相关的场地元素

随着BIM在建筑领域的广泛使用,对各个其他领域合作者而言,与合作建筑师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合作将带来巨大的优势,尤其各种以建筑为主导的合作项目。对于这类项目,场地设计方面,即便目前尚无成熟的场地BIM标准,在BIM系统中建立场地模型继而生成相应的各类图纸也是很有效益的。景观建筑师可以基于BIM平台,给各场地结构元素进行建模,如花架,露台,院子,步道,屋顶花园等等。尽管目前尚缺乏专门适用于花园建模的BIM标准主件,但模型中可以清晰地反映结构梁柱、各种管线及花园下的空间情况,从而尽早避免了未来施工中的各项冲突。比如屋顶花园中的树,其尺寸及位置需要配合结构水电在设计的早期细致地进行考虑,以防止根球对屋顶结构造成影响甚至破坏。

ASLA 总部屋顶花园设计,各个结构层次在BIM里清晰显示。

4.节能分析和计算

基于BIM模型,能够很轻易地在项目概念阶段就进行节能分析和计算。BIM 极大地提高了节能计算和其他与能耗相关的分析(如LEED)的精确度与效率,这些计算除建筑之外,场地、景观方面占比较大的比重。

以项目申请LEED认证为例,LEED评分系统要求提交相应的图纸作为申请的依据,这些图纸在BIM系统中可以很轻易地生成,极大减少了项目在LEED认证申请过程中的时间和人力花销。此外,BIM系统还能够为LEED申请提供其他强有力的相关数据支持。LEED评分计算还可以被植入BIM系统中,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甚至后期使用维护中随时进行更新。如果此过程中某一个区域做了调整,比如更换了材质,BIM软件会随时更新申请材料中的LEED计算。USGBC 2013年做了一项统计,美国该年度申请LEED的项目中, 有44998 个项目使用了BIM, BIM这方面的优越性在美国已经完全获得了认可。

降低能耗在这些年一直是建筑及相关领域关注的重心。基于BIM的能耗模拟分析能在早期设计过程中生成非常精确的能耗计算。这目前国外在建筑领域已经广泛使用,比如用Energyplus 和EnergyStar 插件通过BIM数据模拟建筑各种使用情况下的能耗情况。遗憾的是目前多数软件或插件均未考虑分析建筑以外特

别是场地、规划、及景观领域 的各项因素,诸如植被、地形、朝向、微气候条件等等,这一部分缺失的工作还有待景观师、规划师与软件工程师共同协作来补充完善。

BIM-Revit节能分析案例

5.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乃跨学科领域,涉及建筑、建筑群之间的空间,以及景观等各个方面,其核心是创造经济合理、尊重环境、美且促进社会生活的城市结构及空间。随着城市结构中越来越多的建筑项目使用BIM系统, 在BIM系统中建立这些建筑周边的空间模型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因为它们联系如此的紧密,BIM因此也为整体分析城市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及工具。

6.城市规划

目前除了专门涉及与建筑形态密切相关的一些详规领域,BIM 尚未大量运用于城市规划, 然而BIM系统所提供的建筑相关信息对规划师们的决策还是起到一定指导作用的。规划师们目前常用的大工具是GIS,通过GIS,规划师能掌握诸如某个区域人口发展趋势、交通模式、经济发展形态、住房需要这类复杂的信息,将GIS与BIM相结合,未来将为规划计算提供更为强大的工具。GIS主要提供地理空间信息及与其相联系的统计数据,在土地规划过程中,这些数据对于合理的土地利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长期以来很多土地使用规划都在GIS软件中完成。BIM 系统内的数据目前主要是围绕建筑本身的,这些数据能够帮助规划师理解某个区域现存空间状况及未来发展情况,将BIM数据导入GIS从而实现两者相结合将是大势所趋。在GIS技术投入使用之前,传统的规划基本上是基于对现有状况做出“反映”的模式,GIS 极大地推进了规划设计的“前瞻”性,将BIM建筑数据与GIS相结合,将协助规划师做出更合理的“前瞻”性的判断。

7. 区域、园区及校园规划

相对于大尺度的城市规划,区域、园区及校园规划目前也许是更适用BIM、GIS、或两者相结合的领域。这类规划项目通常包含一组或多组建筑群以及相应的较大的场地空间,强调各个室内外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BIM系统中“空间确认性”这一概念将在这方面得到发挥。在BIM模型中,3D空间的定义来自于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相互联系的墙、门、窗各元素定义了“房间”,这样房间净面积、可使用面积、可租赁面积等在系统里就可以自动计算出来。空间又为“功能”所定义和分类,进而做进一步的分析。BIM作为区域、园区及校园规划工具乃在这一概念由“室内”至“室外”的顺延。将某一区域的建筑群及其外部空间在BIM系统中建模,通过模型进行分析比较,最后调整和完成规划设计,这一过程这些年已在欧美各国校园及办公园区规划中不断被采用。

沙特皇家医学院校园规划-BIM模型

比如美国的很多军事基地规划,五年一更新的总体规划强调经济性和效率,BIM的运用能协助规划设计师实现这些目标。为了节约经费,美国军事基地多数建筑以改扩建为主,由于所有建筑及其场地的模型在系统中都是即时的,并且通过系统也能够很轻易地实现与CAD和GIS之间的数据交换,这给规划变更、单体建筑的改扩建、园区的长期维护都将带来极大的便利,节省了大量耗费在资料管理、勘测和制图上的时间、人力和财力。

8. 景观、生态、自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在未来,BIM在高维护成本的景观资源(如植物园、历史景观、公墓园等等)及自然生态资源的管理和维护上还将发挥巨大的潜能。这类项目往往要求收集、归纳及管理大量的空间数据,当前这部分工作主要是借助GIS及一些用户自开发的软件工具来承担。比如阿诺德植物园,这一265英亩的植物园区为波士顿城所有,长期租赁给哈佛大学,由后者进行管理和维护。该园是美国最古老的植物园,拥有作为教育研究用的一万四千种源自世界各地的树种、五千以上种热带植物,以及四百八十万种热带雨林植物收藏。阿诺德植物园目前采用GE-BASE数据系统对园区植物数据进行管理,该系统的数据结构与BIM数据结构非常相似,因此适当改造GE-BASE以兼容当前的BIM标准模型将是十分可行的。

进一步拓展BIM模型使之兼容生态、自然资源的建模与数据管理是十分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当前的技术途径是利用GIS及相应的生态环境管理软件进行这方面的分析,BIM数据可以导入到GIS中,或者生态软件中的分析数据导入BIM,继而实现两者的连接。实现两者对接的最大获益是使人们对人工环境和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更全面、直观的了解。比如一个都市群落的新设计方案能够迅速与整个区域的水资源状况相联系,该方案对该地区未来水资源规划和利用的影响便变得一目了然。由于当前的BIM标准及软件并不包含这一板块,因此现有平台亟需改进、扩充以兼容这部分的数据。

3D 模型显示多伦多一公园的二氧化碳水平

BIM 项目实例

1.温州灵霓半岛总体规划

温州灵霓半岛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图(Revit输出)

温州霓半岛处于温州东部瓯江入海口地区,总面积130平方公里,美国HOK的总体规划方案为城市该地区未来可持续地延伸进入周边的自然系统提供了良性的框架,方案的目标是综合考虑发展的需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的适用性。

在方案中,HOK团队草图至最后的规划成果全程使用了BIM Revit软件,只是最后效果图渲染将Revit 模型导入Rhino进行渲染图制作。总体规划方案在BIM系统里将自然资源与人工环境完美地编织,整合高密度的城市结构与多样可持续的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充分包容了对瓯江江岸三角区的季节、气候的适应性,成为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的一个优良范例。

总体规划效果图(Revit+Rhino)

2.美国加州San Ysidro 关口区

美国加州San Ysidro关口为美国通往墨西哥的口岸,每天都有超过十万人从这里出入美国与墨西哥,关口区规划设计不仅涉及整个场地的功能运作,作为政府项目,节能也是重点之一。这是一个美国与墨西哥政府之间的合作项目,由位于西雅图的Miller Hull 事务所主持设计。整个基地核心是可容纳34个车道的过境车辆等候区及两排通关岗亭,另外还包括一个总面积二十万平方英尺的行政综合建筑群,十一万平方英尺的半室内车辆检查区,北面与南面连接墨西哥出入境检查的区域,以及美国国土安全局的办公楼。

BIM模型的运用使建筑师与其他团队实现的完美的合作,整个设计团队把Revit作为主要的平台,同时辅以Grasshopper, Ecotect, Vasari, 和 Sefarira等其他软件作为补充。BIM 与Grasshopper, Ecotect 实现快速的场地日光分析工作。在最初的场地概念阶段,设计团队在BIM系统里建模分析确定场地功能关系,从确定的概念到初步设计阶段,BIM模型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并即时与业主交换信息,以供业主进行空间有效性分析和计算。鉴于项目内容比较多,为避免模型文件很大,团队把每一个功能组团做成一个独立的模型文件,然后通过统一的坐标系统连接到同一个场地共享文件上,最终实现高效、流畅的合作。

该项目总投资6.25亿美元,分三期,每一期均按要求达到绿色建筑LEED白金标准,整个场地实现零能耗。

San Ysidro关口概念阶段模型

3.美国亚利桑那Camelview 居住区

Camelview 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的司考特戴尔市中心,为一个容纳700套公寓的高尚社区,由9栋7层,两栋6层的公寓建筑组成,每座建筑都包含层层宽阔的景观露台。景观露台的引入使占地13英亩的居住区实现23英亩的绿化面积,其中的17英亩绿化直接通过观景露台和屋顶平台实现。该居住区的建筑师是David Hovey 和他的Optima事务所。

Camelview 居住区 (美国亚利桑那)

在项目中,Optima团队在建筑、景观、能耗计算、成本核算、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部使用BIM,并且与斯坦福大学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通力合作,对植物在不同光及土壤条件下的状态进行测试,最终找出景观露台植物的最佳配置组合。生态美学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实现整个居住区能耗节省20%,1/3的建筑材料为可再生材料,1/3为当地材料,该社区规划设计达到LEED银质标准,并获得2012年AIA住宅类建筑年奖。

Optima团队在该项目中通过BIM平台实现可持续居住区的设计和实施把控过程。BIM系统的交互及渐次决策任务板块在该项目中与Optima的管理程序相对接,系统随机生成的各种图表使方案比较变得非常的直观,通过BIMSCORE评估规划、技术、效果并实现最后的决策。

Camelview 居住区 (美国亚利桑那)

BIMSCORE 任务板块能非常直观地协助设计决策

结论与前景

目前BIM在景观和规划领域的使用情况大致有以下三个层次:

完全不用BIM

1.小规模使用,即还是以传统软件为主导,但必要的时候通过导入或导出文件到BIM平台,利用BIM的资源进行相关工作。

2.完全使用BIM,即所有工作在Revit, Archcad, Vectorworks 等BIM软件里完成,景观和规划师与各个其他领域在BIM平台上实现完全地协作。

在今后这几年中,BIM在建筑设计和工程施工领域的影响将会持续扩大,因为事实不断证明BIM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极大地减小了项目成本,提高了工程质量,缩短了工期,对于设计领域而言,它带来了概念、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的全新理念。在此背景下,景观和规划师面临的挑战是自己的领域将如何“融入”。

第6篇:建筑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X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29-01

一、防火性能化设计的优点

传统的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是根据建筑的高度、面积、使用类型等情况,根据设计规范条文中相关的要求、指标和参数来进行设计的,通过对建筑的防火分区、防火等级、防排烟等提出要求来保障建筑物的消防安全。

传统的设计方式简单明了,方便设计者制定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是,这种设计方法也存在很多缺陷,如传统的设计方式与现在的新技术、新材料不相匹配、已经确定的设计方法制约了设计人员的创造能力、给出的整体安全度水准不统一等等。相比传统设计,性能化设计有很多优点:①设计时关注建筑的特殊用途、特殊需要等需求;②在分析火灾风险时使用多种分析工具以保证设计的可靠性、精确性以及创新性;③充分认识损失可能性,使用综合的工程方法以提供一个更好的防火系统,实现有效与节省的完美结合;④在设计时将所有消防手段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设计更合理;⑤可以提供可靠的安全评估报告,使得保险部门能够参与到建筑防火工作中。

二、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基本步骤

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可以分为六个基本步骤:

(一)确定工程参数及具体评估内容

首先要对工程的基本信息有一个了解,其次要研究建筑工艺特征,最后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特殊用途以及用户的特殊要求。

(二)确定建筑物防火安全总体目标与功能目标

功能目标指出设计者如何设计才可以达到社会的安全期望,而总体目标则是建筑个方面应该达到的标准。确定了建筑物防火的目标,设计工作才能展开。

(三)制定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指标

建筑防火化性能设计的评估和验证要符合相关指标,因此,设计者要制定具体的指标以以保证评估和验证的科学性。

(四)构建火灾场景,设计火灾

火灾场景描述的是火灾的详细发展过程,在构建火灾场景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如发生概率、平面布局以及火灾荷载等等。设计火灾描述的是某一特定火灾场景,设计时要衡量各种参数,设计火灾曲线。

(五)提出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

首先应该提出一个设计方案以和多个备用方案,然后根据火灾曲线以及总体目标对方案进行评估,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六)编制报告与说明

分析和设计报告是性能化设计能否被批准的关键因素。该报告应该包括分析和设计的目标、方法、方案描述以及各种数据、参考资料等等,必须符合客户与相关机构的要求。

三、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应用状况

(一)对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应用范围进行界定

尽管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与传统的设计比较起来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并非所有建筑的防火设计都需要以性能化设计思路来设计。普通建筑物采用传统的设计就可以满足消防安全需求,只有那些复杂建筑才需要采用性能化设计。而且,设计的建筑物防火性能要高于安全水平,要符合建筑物的实际。

(二)制定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执行流程

虽然性能化设计与传统的设计相比更具灵活性,但性能化设计的执行流程却比较复杂,因此,制定一套明确合理的执行流程对于设计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各方人员展开工作,明确各自责任,对性能化设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4]。

(三)规范从业人员的素质

建筑防火设计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而从业人员的素质又关系到建筑的防火设计质量,因此,规范从业人员的资质十分重要。首先,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工作。其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精通相关理论和技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四)对性能化设计进行有效性分析

虽然性能化设计相比传统设计来说,在建筑防火设计上具备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性能化设计应该进行有效性分析,验证设计结果的可行性,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四、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应用前景

当前,很多大型建筑结构空间日益扩大,形式越来越复杂新颖,性能化设计相比传统设计具有更多优点和更大的灵活性,能够满足大型公共建筑物的防火安全需求,因而在国外受到重视。而且,作为一种有效而节省的设计方式,性能化设计已经成为世界大型建筑防火设计的发展趋势。在我国,性能化设计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相关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设计方法的不断完善,性能化设计将获得进一步推广,其应用前景值得展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目标是以有效而节省的方式最大限度控制火灾损失。相对于传统设计方式来说,它具有很大优越性,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国,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在建筑业的应用尚未成熟,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吴勤勇.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9):37-38.

[2]李斌.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特点和基本步骤[J].山西建筑,2009(15):13-14.

[3]黄宗辉.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浅谈[J].技术与市场,2010(11):67-69.

第7篇:建筑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

现今城市中心区的发展,标志性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仿佛成为一个城市和众多业主的首选,在享受其高容积率、高功率等优越性的同时,人们也在努力寻找最佳途径来解决其所带来的各种弊端,主要表现为造成交通压力陡增、给周边道路带来压迫感、使人们产生不安定情绪,从而破坏了原有城市的和谐秩序。此时,广场凭借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出现在高层建筑与城市之间,使得三者达成共存互利的协议。这种特殊的广场形式多建于高层建筑周边,并与城市道路接壤,称之为高层建筑楼前广场。

然而,现状却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楼前广场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变成开发商追求最大商业利益的牺牲品,因此在有效行政干预的基础上,找出现有矛盾的根源,优化楼前广场设计,建造符合各方需求的广场空间,具有必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2承载――楼前广场的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楼前广场作为特定环境下的广场空间,不单涵括普通广场的基本功能,而且还应作为一把铰链将高层建筑与城市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高层建筑的存在不再脱离城市生活的运行轨道。因此,根据楼前广场的尺度、多样化、复合化、社会化等特性,设计方法的研究应该注意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

2.1尺度界定

楼前广场的规模有大有小,它的空间尺度界定是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通常包括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空间的关系等等。最为直观的标准是广场空间内间距和高差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所产生的影响。由于在平日生活当中,人们总是需要一种内聚的、安定而亲切的环境,所以历史上很多城市广场空间的D(建筑高度)和H(建筑间距)的比值大约为1~3之间。卡米洛・希泰(Cami Sitte)在总结欧洲广场设计的手法中提出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建筑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建筑高度的两倍,可以把这一论断运用到楼前广场与高层裙楼之间的关系处理。

2.2空间多样化

楼前广场空间多样化体现在协调高层建筑与城市肌理之间的关系,减小其巨大体量对临街面带来的冲击,为人们创造出高效、实用且宜人的公共空间。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提出20~25m的模数,他认为“建筑外部空间,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m,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若单调的墙面延续很长,街道就容易形成十分非人性的”。

2.4景观照明设计

有点、线、面组成的景观系统是构成楼前广场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这其中包括凉亭、座椅、雕塑等景观节点,绿化隔离带、欧式柱廊等景观带和水体、彩色铺地等景观面。当他们有序而合理地分布于楼前广场的时候,起到了处处有景和移步换景的景观效果。景观节点设计要考虑自身大小与广场规模的比例,不宜过大而不能突出其重要性,也不宜过小而显得拥挤。例如美国得克萨斯州威廉斯广场上的一群奔腾咆哮的野马群雕像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根据广场比例将马的雕塑放大半倍,经过多次试放才确定了位置,然后用喷泉模拟马踩踏水面时水花四溅的景象,使人们仿佛回到了得州早期开拓时的大草原上。

楼前广场中的照明设计是利用艺术的处理手法使景观元素呈现出特殊的面貌,以达到装饰和强化环境景观的作用。在楼前广场中,对高层建筑物照明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感是重点。整体性一般是通过光的亮度变化、色彩变化来展示建筑物的特点。其设计依据是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结构特点、风格、表面装饰材料等因素,除了单纯考虑建筑物本身因素外,还应该考虑周围其他构筑物、植物、水体等因素,以达到整体效果的完善;而层次感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光线的虚实、明暗、轻重、大面积给光和轮廓勾画等手法来表现主景和配景之间的关系,需要针对被照物的造型、结构进行具体地分析。同时,对建筑物以外的元素如水体、植物、雕塑和景观艺术品的照明设计作为存托主体形象的配景,其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2.5人性化设计

楼前广场应该是一个受人们喜爱而使用率较高的公共空间,克莱尔・库珀等人在《人性场所》一书中提出:“根据对现代广场用途的调查研究,坐、站、走动以及用餐、读书、观看和倾听等活动的组合,占到所有利用方式的90%以上。”[2]因此人性化的设计是考察楼前广场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其主要方面包括楼前广场微气候、休息设施、公共活动等方面。楼前广场微气候的设计应该考虑当地的气候特性,根据当地太阳和季风的规律确定构筑物、植物、水体等元素的位置、形态等,以便在炎热的夏天有适度的遮荫、在寒冷的冬天有足够的日照;另一方面由于临近高层建筑,受到其向下反折风的影响,有可能增强的风力对人们的步行或休闲活动造成的影响较大,因此调节容易受影响区域建筑的尺寸和形状是最有效的措施。楼前广场中的休息设施也不只是座椅的摆放那么简单,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各式各样的座椅形式,并通过对楼前广场的使用率和使用人群的研究调查来确定座椅的数量、朝向和材质等,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各种舒适的休闲场地。

3后续――使用状况评价

现在对某个项目的建筑设计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因此在设计工程完毕之后,设计过程并未完成,设计人员应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系统评价和研究,称之为使用状况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POE)。普里瑟曾指出:“使用状况评价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的建筑(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及建筑的运作情况来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2]不同于国外的大多数POE研究是由政府资助,国内的这类工作需要设计者亲力亲为,其意义在于能深刻地了解人与空间的相互作用,丰富设计成果;从各种收集到的信息中提出完善和改进建议;还可以作为项目间歇的提高。常用方法包括观察、询问、问卷调研等。

4结语

随着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及城市需求增大,楼前广场起初由经常被忽视的附属物,在设计当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设计者没有从各方面进行分析,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实际上,楼前广场是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重要过渡。一个经过设计者全面分析、合理选择设计手法的楼前广场,不仅能使周边建筑更加有效有序地运作,还能协调城市空间关系、增添城市亮点,使建筑和城市融为一体、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王柯,夏健等.城市广场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5] 戴志中,刘晋川等.城市中介空间.东南大学出版社.

[6] 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第8篇:建筑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用能分析;高等学校;绿色校园

引 言

目前,我国高校数量约为2000左右,我国高校的建筑类型比较多,并不是简单的将各栋楼进行组合,而是将其建设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要重视校园建筑园区性的用能特点,不应仅着眼于单体建筑的节能减排。同时,与一般建筑相比,校园建筑用能季节性更突出。由于高校建筑的用能特点和普通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区别较大,其对应的节能措施也和普通建筑有区别。

1 学校建筑用能概况

1.1 华北地区某高校概况

该高校占地面积约为390万m2,内部总建筑面积为190万m2,在校学生数量约为3.9万人。此高校2012年水电账单如下:电力消耗1.6×108kWh,自来水2.0×106m3。电力服务于办公设备、照明、实验设备、采暖空调系统及综合服务系统的耗电。水主要用于生活用水、绿化用水、采暖及空调补水。

1.2 华东地区某高校概况

此高校占地面积约为190万m2,内部总建筑面积为100万m2,在校学生约3.5万人。此高校2012年学校水电账单如下:电力消耗5.6×107kWh,自来水4.2×106m3。电力服务于办公设备、照明、实验设备、采暖空调系统及综合服务系统的耗电。水主要用于生活用水、绿化用水、采暖及空调补水。

1.3 西南地区某高校概况

此高校占地面积约为370万m2,内部总建筑面积为150万m2,在校学生约4.0万人。此高校2012年学校水电账单如下:消耗电力4.1×107kWh,自来水3.9×106m3。电力服务于办公设备、照明、实验设备、空调系统及综合服务系统的耗电。水主要用于生活用水、绿化用水、空调补水。

2 建筑用能特点分析

单体建筑能耗一般情况下仅仅是建筑自身的能耗,而高等学院作为一个校园来说,其能量消耗具有自身明显园区能耗的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2.1 路灯和景观灯的照明

一般情况下,高校校园中存在大量的路灯与景观灯,其作为校园照明系统的重要组成,因为夜间长时间开启照明用灯,依据相关调查,上述3所高校的少部分灯是钠灯和水银灯等非节能灯具,且只有一个高校对路灯和景观灯开启时间和方式进行了控制,路灯和景观灯是高校建筑的一个节能点。

2.2 绿化和景观用水

众所周知,高校的校园中一般都会有较多的绿化植物,有的高校还有人工湖等景观,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本文调查的3所高校中,华北某高校的校园占地和建筑面积都比另外两所高校大,在校学生数量也比较接近,但自来水消耗量不到另外两所高校的50%。原因就在于该高校的绿化和景观用水大量使用了收集的雨水和处理的中水,学校80%的绿化用水都采用雨水和中水。可见,绿化和景观用水有很大的节水潜力。

2.3 空调系统低负荷运行

因为高校建筑的服务对象与普通公共建筑不同,其建筑的能耗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寒暑假期间,学生大部分放假回家,建筑的使用率降低,建筑能耗也相应减少。但同时,部分安装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在寒暑假期间,由于系统低负荷运行,造成了电能的浪费,这一时期空调系统能耗有比较大的节能潜力。

2.4 洗浴用热能耗

一般高校的洗浴用热水,主要都是由燃油锅炉或燃气锅炉所提供,该部分的能耗也是高校建筑能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3 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分析

3.1 路灯和景观灯方面

由上文分析可知,路灯能耗是组成校园照明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路灯而言,其节能措施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①景观使用的水银灯更换为45W或60W的节能灯,钠灯的路段更换为100W或120W的LED路灯;②加强路灯控制,采用智能路灯控制器,根据每日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控制全校路灯开、关时间;采用长短灯照明(即前半夜正常照明),保障师生的出行,后半夜采用间隔亮灯、单侧亮灯等方式,在满足夜间道路照明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电能。

3.2 绿化和景观用水方面

对于高校而言,其绿化与景观用水具备非常大的节水潜力。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节水:①应用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微喷灌、渗灌、管灌等方式,提高灌溉用水的使用率,同时种植节水型植物。通过以上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用水量。②合理设计雨水(包括地面雨水、建筑屋面雨水)径流途径,减少雨水受污染机率;增加雨水渗透措施:硬质铺装地面采用渗水材质;雨水管采用渗透管或穿孔管,兼具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提高雨水利用率的目的,减少自来水的用量。③绿化和景观用水对水质要求并不高,可以通过利用雨水以中水来达到节水的目的,详见以下的分析:一方面,建设雨水收集池,收集建筑屋顶、道路以及绿地的雨水用于绿化浇灌和景观用水。另一方面,建设集中型中水回用系统,回收教学楼、学生宿舍、公共浴室的生活污水,把污水处理成合格中水,用于绿化浇灌和景观用水,多余的中水还可以用于冲洗厕所。

3.3 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

学生寒暑假期间,高校大部分建筑处于非使用状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建筑处于使用状态,如果这些建筑的空调是集中式空调系统,末端空调设备部分使用,而冷水系统就处于低负荷状态,造成了电能的浪费。寒暑假时期的空调系统能耗有比较大的节能潜力。针对空调系统的节能,本文推荐几个低成本的节能措施如下:

(1)完善能源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技术方面的培训,讲述空调系统的原理、运行方式,使其掌握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具体方法包括:定期清洗过滤器,定期清洗冷却塔,按照室外温度情况调整冷水机组的开启台数,按照冷水机组供回水温度改变水泵的运行频率等。通过培训,并把培训内容做成一个规范的作业指导书,做为能源管理制度的重点内容,让运行管理人员学习并按期考核,严格执行,以达到很好的无成本节能效果。

(2)定期对过滤器进行清洗。在对3所高校空调系统进行测试时,发现部分新风/空调机组过滤器有大量积尘,有些散流器表面也有灰尘,表明空调系统的过滤器、风道、送风口未定期清洗。建议定期对空调系统相关部件进行清洗,减少空调系统阻力和空调系统耗电量,同时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3)分阶段设定冷机供水温度。相关资料表明,当蒸发器供水温度提高1℃,冷水机组的效率会相应提高,可以节能2%~3%。虽然室内相对湿度会略微有所提高,但基本不影响人的舒适感,同时可降低新风除湿负荷。冷水机组的供水温度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设定:①在7月10日以前,冷水机组的设定温度为9℃;②7月10日到8月30日,冷水机组的设定温度为7℃;③8月30日以后,冷水机组的设定温度为9℃。

(4)中央空调系统提前开启。新风/空调机组早上室外空气温度比较低,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冷源,在冷水机组运行前,提前开启新风/空调机组,可以使学生/工作人员进入室内时,感觉室内空气新鲜,从而延迟冷水机组的开启时间,达到节能的目的。一般在建筑使用前一个小时开启新风/空调机组,既可以满足室内的舒适度,又能延迟冷水机组开启时间,达到节能的目的。

3.4 洗浴用热的节能措施

从上文中可知,高校中洗浴用热的能量消耗也是其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较大的节能潜力。下面以满足2000人的洗浴用水的集中式太阳能系统为例,分析太阳能提供洗浴用热水的经济性分析。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总集热面积为1128m2,每天可提供50℃的生活热水120t,可以满足2000人的洗浴需求。太阳能热水系统每天产生热量1.67×107kJ,约合469.9m3天然气,每年可节省天然气140972m3(学校浴室按照每年使用300天计算)。该系统经济性分析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生活热水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可年节约运行费用32.2478万元,投资回收期为5.1年。太阳能热水项目的实施,对高校推进节能减排效益、发展绿色校园具有良好的示范效益。

4 结 语

因为高校建筑自身具有特殊的用能特点,绿色建筑技术在高校建筑节能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相关人员在进行高校建筑设计时,应该切实考虑其节能节水的经济性与功能性的统一,将绿色建筑技术发挥在高校建筑之中。

参考文献

[1]吕锐锋.发展绿色建筑是深圳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J].住宅产业,2008(04):23~24.

[2]仇保兴.我国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J].广西城镇建设,2011(01):56~58.

第9篇:建筑行业的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山地; 住宅商业建筑; 规划设计; 分析

Abstract: aiming at the mountain house business building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introduced the mountain hous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commercial building, and emphatically expounds the main points of commercial building housing hill country, and combined with concrete examples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instruct the relative design personnel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reasonable design, ensure mountain hous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the commercial building scientific nature.

Keywords:hilly area; Residential commercial buildings; Planning and desig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山地住宅商业建筑作为我国现代住宅小区的商业配套建设的一种全新发展趋势,逐渐引起国内房地产开发商、相关专家学者和建筑设计师的关注。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在山地住宅以及配套商业的规划与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外界因素较多,如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交通、供水、供电及建筑的安全性、经济性等,只有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此类项目的科学决策。同时,与平地相比,山地建筑对施工工艺、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施工单位还应配备专业的机械和设备。作为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单位,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在前期对其可行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否则难以实现山地住宅和商业建筑建设的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问题。

1 山地住宅商业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山地住宅商业的规划与设计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既保证平地开发与山地开发之间的协调性,而且要在尽量减少对于山地自然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规划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为了满足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山地住宅商业的规划和设计中还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山地住宅商业的建设进行总体布局规划,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山地住宅商业的规划、设计应与区域的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特别是要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方案,在充分利用山地现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尽量做到景观优先、环境优先,在满足山地住宅居住功能的基础上,为住宅小区商圈内人们购物提供便利,进一步提升其舒适性、环保性与生态性。

由于不同区域的山地所具备的基地状况有所差异,所以在山地住宅商业的规划与设计中必须注重把握和利用项目所在地的地形与地貌,并且将其作为整体规划和设计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另外,在山地住宅商业的规划与设计中,还应注意与地区建筑行业发展的大环境相协调,加强住宅区域内相关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的协调,还要尽量选用环保、绿色的新型建筑材料,这是保证山地住宅商业建筑生态性的重要条件。

2 山地住宅规划与设计的要点

在山地住宅商业的规划与设计中,应在保证建筑质量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其居住品质,加强建筑、山水与人文之间的有机协调,这是保证山区住宅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先决条件。目前,国内在山地住宅商业的规划与设计中,难以把握规划与设计要点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也是提高其规划和设计高质量、高效率的基础。综合分析山地住宅规划与设计的要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市场规划与设计

在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山区住宅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时代特征的商业行为,在进行具体的规划与设计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的勘探,并且聘请专业设计与造价管理单位对于工程的整体开发成本进行科学的估算,以及其在区域内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行情也要进行必要的预测。在山地住宅的规划与设计中,必须坚持市场现行的理念,并且对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严密的分析。

2.2景观规划与设计

为了满足山地住宅商业的基本建设要求,在其规划与设计中必须选择自然、生态景观较好的地区,而且要保证对于生态环境的科学开发与合理保护。在山地住宅商业的建设中,由于部分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在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一定要选取短时期内可以进行有效修复的场地,以尽量缩短工期和降低成本投入。在山地住宅商业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中,首先要对景观的经济性、环保性进行科学的预判,并依据其制定出具体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方案,最后进行生态建设设计和土地复垦设计。

2.3社区规划与设计

山地住宅商业建设必然会形成一个社区,所以在其规划和设计中必须保证整体的思路,而且要保证社区内基础设施的全面配备。在山地住宅商业的社区规划与设计中,应考虑以下问题: 建筑的层数与高度、商业用房面积、居住用房面积、配套建筑面积、消防、电力、给排水、水土保持、容积率、绿化率及停车场等。同时,在山地住宅商业的社区规划与设计中,对于社会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通讯、交通等设备也应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布置。

3 山地住宅商业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实例分析

本文选取市内某山地住宅商业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实例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述。本项目位于龙岗区布吉镇南湾街道西侧中部,临近龙岗区主要干道深惠公路与布澜路。居于南岭村社区东北侧中部。基地东临城市干道布澜路,南临城市干道东西干道,北侧为规划中的大龙山路,西侧为规划中的香叶东路。基地北侧现状为石材厂,未来规划为住宅区;东侧为中城康桥花园住宅区;南侧为南岭大龙山物流园;西侧为石芽岭公园。

3.1现状分析

⑴优势:

1) 区域位置:布吉镇位于深圳市东部区域,是特区(福田与罗湖)连通龙岗中心的重要枢纽。连接片区与特区内主要交通载体为地铁3号线,深惠路与布吉综合客运枢纽,上述交通载体的竣工启用,将对片区内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积极作用。

2) 公共交通:本项目周边有三处主要公共交通枢纽,其中2处为公交巴士站(一处临近地块东北侧,另一处位于基地西南500米处),另一处为地铁三号线“大芬站”,距离本地块约1.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