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护理的核心范文

社区护理的核心精选(九篇)

社区护理的核心

第1篇:社区护理的核心范文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城市绿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城市绿化管理重心在下的管理模式,调动各方面参与绿化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快捷、高效、协调的绿化管理长效机制。

目标任务: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绿化管理体系,建立市级绿化管理数字库,实现“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基本原则:坚持权责统一,按照权责对等、分级负责的要求,明确市、区、街道的绿化管理职责。坚持市级主导,充分发挥市政府主管部门在城市绿化工作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涉及全局性的重大事项由市级管理。坚持市场运作,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干分离,将园林绿化养护作业逐步推向市场。坚持强化监管,健全绿化养护监督考核制度,量化考核标准,建立综合协调、社会联动、全方位覆盖的绿化养护监管体系。

二、明确职责,健全城市园林绿化分级管理体制

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明确市、区、街道绿化养护任务区分和管理职责,为城市绿化养护工作精细化管理提供体制保证。

(一)明确园林绿化管理分级职责。

市园林局负责研究拟定全市园林绿地管理的政策、法规,编制专项规划,分解目标任务、编制行业标准,组织考核、评比和奖惩,负责涉及园林绿化工作全局性、跨区作业协调调度及组织落实。

各县(区)负责组织本范围内绿化养护任务的落实、管理和监察工作,对街道办事处的绿化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区政府分解的各项绿化任务,并组织指导社区居委会和小区业主委员会积极参与各自的绿化管理活动。 各级要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养护管理责任和安全生产责任。

(二)明确绿化养护分级负责范围。

市级管理范围:市重点公园、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现阶段包括河两岸沿河一侧绿地、行道树,(北起桥至桥含人民影院、北绿地);公路,北起路南至乡之间两侧绿地、行道树;市人民公园、宫、立交绿地和路两侧绿地。

区级管理范围:中心区内各区所辖节点绿地、行道树及附属绿地(除市级管理外),非中心区统由县(区)负责,以年园林绿化设施普查资料作为依据。

街道和社区管理范围:各县(区)、管委会依据省绿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确定街道办事处及社区的管理范围。

为探索重心在下的管理模式,今年每个县(区)选择个办事处、个社区作为绿化管理权下移试点,请于月日前,将试点单位和管理范围上报市园林局。年前将管理权下移工作全面推开。

三、夯实基础,推行城区绿化精细化管理模式

(一)推进绿化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网格化建设。

市园林局年底完成中心城区《市园林绿地管理基础数据库》和绿化工作综合指挥系统。以城市绿化管理职责范围为基本框架,将城市绿化管理区分为市级责任区、区级责任区、街道网格片区和社区网格单元等绿化管理责任区。制订各自责任区域挂图,形成“网格化”管理模式,为城市绿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二)制定城区绿化工作精细化管理系列标准。

市园林局要制定绿化管理监督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体系。将绿化管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的责任单位和责任岗位,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和考核管理制度,确保具有可查询性和可追溯性。

四、奖罚结合,探索养护经费以奖代补机制

按照省要求,市园林局要尽快协同市财政局对城市绿化养护经费定额进行核算调整,将经费拨付与养护工作量和养护质量挂钩。从年开始,中心区绿化养护经费拨付方法为:按绿化养护费的拨付到各区,预留,市财政按主城区绿化养护费总额的增拨,两项合并由市园林局管理,作为对中心区各级养护单位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后实施“以奖代补”的资金和建立绿化义务监督员队伍的管理费用。各县(区)也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改革养护经费的安排和使用方式。

五、专群并举,完善绿化工作监督考核体系

第2篇:社区护理的核心范文

    1高校社区护理岗位绩效考核KPI体系的建立

    1.1KPI的设计

    根据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岗位绩效考核指导方案》及《社区卫生服务岗位绩效考核手册》中,对社区医院绩校考核岗位指标的设计及相应分值的设定,结合《高校职工考核办法》,对高校社区医院绩校考核指标进行不同岗位指标设计及相应分值的确定。构建以高校社区护理岗为一级指标,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为二级指标,包含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氧气吸入等19项三级指标的KPI体系(表1)。

    1.2KPI权重及二级指标值计算

    参照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岗位绩效考核指导方案》中对服务数量(A)、服务质量(B)及综合满意度(C)所占比例分别为50%、30%及20%的比例,确定高校社区护理岗中各二级指标,即服务数量(A)、服务质量(B)及综合满意度(C)所占比例。其中,个人服务数量(A)等于个人服务数量所属各三级指标的数值乘以其对应的分值之和;个人服务质量(B)等于个人服务质量所属各三级指标的分值减去其对应的扣分项分值之和;个人综合满意度(C)等于个人综合满意度所属各三级指标的数值减去其对应的扣分项分值之和。

    1.3个人绩效值(X)计算方法

    个人总绩效计算公式:X=AZ×50+B100×30+C100×201.4个人绩效工资(M)计算通过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及综合满意度考核结果,计算出个人总绩效值,个人总绩效值累加可得部门总绩效值。其中,1个绩效值额度=部门绩效工资总额÷部门总绩效值,个人绩效工资总额=1个绩效值额度×个人总绩效值(X)。2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采用某高校医院护理部6月份的绩效考核数据进行验证,护理部6月份15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总额为20000元,服务数量最大者的服务数量值为1076,护理部15名工作人员总绩效值为1244.1,计算可得1个绩效值额度为16.08元。抽取其中5名人员6月份的绩效考核手册记录值为例,计算6月份护理部5名人员个人总绩效值、个人绩效工资(表2)。

    3启示和建议

    某高校医院护理部6月份15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总额为20000元,平均绩效工资为1333.3元。以KPI绩效考核体系对个人绩效工资的考核为例,护理部6月份15名人员绩效工资最高者为1562.6元,最低者为1001.5元。考核结果客观、公正、透明。因此,要想建立以KPI体系为基础的高校社区医院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以服务数量为核心,以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最终实现促进高校社区医院的发展和满足广大师生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建立与KPI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医院绩效评价内容的载体,也是绩效评价内容的外在表现,是医院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指标的筛选上不能脱离实际而盲目地自行制订,应以“影响大、看得见、摸得着、努力能实现”,即以SMART原则[5]为基础来选取。评价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能够衡量科室的总体绩效差异、个人的绩效差异,同时还可以考核单项指标绩效[6]。

    3.2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鼓励职工了解、参与绩效考核、管理工作,通过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及综合满意度考核结果,职工可以计算出个人绩效值、部门总绩效值及个人绩效工资,个人绩效工资客观、公正、透明。打破原有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提高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医院整体业绩的提升。

第3篇:社区护理的核心范文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1]。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2]。国内护理界正努力探索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为实现更广泛人群的健康做着积极贡献。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3]。

    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 据常亚萍等[4]调查显示,北京市某社区人群的人均医疗时间为5.3 min,人均护理时间是31.5min。这说明,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5]。

    1.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6]。据统计资料表明[7],目前有84.0%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80.5%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1.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以及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8]。总之,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9],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4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 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多是来自一级、二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培训先上岗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据调查统计,2001年的社区护士中有91%为中专学历,而且临时聘用人员占社区护理人员的2/3[10]。虽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专家分析,合理的社区服务医护之比为1∶8~1∶12[4],我国开设的社区服务站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有专家统计[4],社区护理服务项目花费人次最多的是输液,占66.1%;花费时间最多的仍是输液,占80.2%。

    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2.1 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 在社区护理中,居民健康教育是社区服务项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护士由于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又最有时间和机会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她们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健康教育的护理,不能称其为整体护理[11]。国内专家也指出[12]:健康教育应首先纳入到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

    2.2 将社区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中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护士在对居民护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健康知识传输给他们,在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事实证明[3],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社区护士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结合起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护理的意识和技能。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 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行为矫正”,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故社区护理人员在帮助居民形成良好行为方面要求拥有行为改变的知识和处理策略;要求拥有评估健康行为和确认对象是否执行健康行为能力以及协助人们改变、评价行为的技能[13]。社区护理人员应运用健康教育的模式,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第4篇:社区护理的核心范文

新华社北京7月1日讯,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以原东城区、崇文区的行政区域为东城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

批复要求北京市要尽快明确新设区政府驻地位置,并按程序报批。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各类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涉及的行政区域界线要按规定及时勘定,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由北京市自行解决。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总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根据北京市区县功能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原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中心城区。合并后新设立的东城区,辖区范围为现东城区和崇文区辖区范围,面积4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5万人。合并后新设立的西城区,辖区范围为现西城区和宣武区辖区范围,面积50.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4.6万人。

据介绍,北京市此次调整行政区划,一是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均衡发展。核心区四个区面积共92.54平方公里。由于行政区划划分过细,四个区的发展受到空间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崇文区和宣武区发展受空间因素制约更为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核心区北部。通过核心区行政区划的合并调整,有利于对现有的空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进核心区南北均衡发展。二是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核心区区划的合并调整,可以大幅度提高合并后的两个区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解决四个区结合部管理薄弱的状况。三是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专项规划,核心区与旧城保护区基本重合。旧城保护任务由四个区承担,不利于统一建设、管理和整体保护。区划调整后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四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行政区划调整后,核心区减少两个行政区,有利于精简机构,合理配置地区经济、社会资源,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核心区规划建设和整体管理水平,增强“四个服务”的能力,以更高的标准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把首都功能核心区打造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示范区。

(据7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篇:社区护理的核心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宜居城市标志区为目标,以一创六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方便出行的原则,实行三级联动、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城区道路维护管理新体系,对城市道路、背街小巷、单位沿街门前路面、人行道板、路沿石等设施进行维护,提升道路维护管理水平,保障道路设施完好,为市民营造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出行条件。

二、职责分工

区城市道路维护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区的城市道路维护管理工作,主要是负责制定城区道路维护管理计划;负责组织城区主次干道设施维护管理;组织城区主次干道人行道板、路沿石、无障碍设施改造建设;指导、检查、督导、考核街道、社区街巷的建设、维护管理工作。

街道负责辖区街巷和主次干道连接处的维护管理工作,重点落实区、社区维护管理以外的街巷排水设施建设、路面硬化和维护管理;负责检查监督考核社区、居住小区街巷的建设和维护管理;监督辖区单位门前自建路面和设施的建设、维护管理。

社区负责辖区街巷及排水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监督辖区单位门前自建路面和设施的建设、维护管理。

三、资金来源

道路街巷维护分级管理,资金分级负责。城区主次干道维护管理资金纳入区财政预算。道路开挖路面修复费用,由开挖主体单位承担。街道负责的街巷建设维护管理资金,由街道财政列支(或由街道组织沿街单位筹集解决)。社区街巷建设维护管理资金,由社区承担。单位门前自建路面和设施建设维护管理费用,由单位自筹解决;开发的居住小区街巷建设及维护资金由小区物业管理部门或开发单位自筹解决。

第6篇:社区护理的核心范文

摘 要 云南石林申遗成功后,加大了遗产资源保护,促进了遗产旅游,但是村寨居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凸显了遗产地资源保护与村寨发展矛盾。为了协调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维护原住居民利益,本文深入遗产地33个村委会对村寨居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经过分析,提出了“以旅哺农”的具体扶持对策,增加遗产地村寨居民收益空间,以便协调人地系统矛盾关系,构建遗产地和谐社会。

关键词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 保护 村寨生活生产 以旅哺农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不仅仅是一处单一的、静态的、极具观赏性的喀斯特岩溶景观遗产地,同时,它涵盖了保护区内及周边村寨的居民,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遗产保护区。存在于这些村寨内并依托于这些村寨而实现发展的石林遗产地,不仅要加强其在区域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管理,更要促进其在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中积极效应的发挥[1]。“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保护要求,“保护区内不得开山、采石、采矿、挖沙取土、放牧、开荒等破坏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是《风景名胜区条例》和《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的明确规定。遗产资源受到特别保护后,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一定限制,利益受到侵害[2]。然而,云南石林申遗成功后也促进了遗产旅游,如何充分利用遗产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态势,实施“以旅游业反哺农业”,助推遗产村寨新农村建设,增加遗产地村寨居民收益空间,协调人地系统矛盾关系,为石林遗产资源谋求可持续管理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3-5]。

一、研究地点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点

云南省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分布面积较大的省,面积达8470 k,石林是云南喀斯特生态环境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东经103°11至103°29,北纬24°40至24°56,距昆明市区78公里,面积350k,特级保护区44.96k,一级区62.10k,二级区107.21k,三级区135.73k。特级和一级保护区为遗产核心区,二、三级为缓冲区[6]。有33个村委会,75个自然村,36个在保护区内,39个在保护区外,但涉及其一小部分土地,35个是汉族村寨,40个是彝、汉混居的村寨。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惠农政策的增加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大,遗产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彝族群众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大部分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并且核心区的贫困人口比缓冲区多。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调查了石林遗产地内人口、基础设施和经济指标,分析了遗产地村寨居民生活生产状况,涉及的数据来源于石林彝族自治县扶持办和实地村组调查。

二、结果分析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当地居民往往只能从脆弱的石林保护区自然环境中获取产生活资料,来维持石林保护区村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低的生活。然而石林遗产地生态保护和建设,极大地限制了村寨居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一)人口状况

遗产保护区内人口的变化与遗产保护和遗产旅游发展密切相关,彼此影响。在近几年的石林遗产转型时期,人口的变化反映了石林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进程。探索和总结保护区人口变化规律和基本特征,有助于遗产保护。遗产地总人口数有61949人,16672户(表1),贫困户及低收入人口及户数为(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8374人,2918户;社会赡养的60岁以上老人4278人;残疾人981人。这些社会保障问题是目前保护区内居民难以克服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遗产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对有效保护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础设施现状

石林喀斯特多石少土少水的地貌特性形成了严酷的喀斯特生境,超过90%的面积是山地[7],水留不住,路难修,这是制约村寨发展的两大‘瓶颈。由于遗产地村寨产业单一,经济来源少,除靠各级政府投入外,群众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只能在传统的低水平下生活生产。遗产地村寨有113个村小组,道路未硬化就有60个,已硬化的路面窄,路况差,晴通雨阻现象突出。人畜饮水设施少,只有63个架通供水主管道23公里,但由于管理不善,已不能通水,加之喀斯特地理环境特殊,水源点少,群众饮水较为困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沟塘坝渠毁坏严重,农田灌溉用水无法保障。自2007年申遗成功以来,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和推动下,现已修建的全遗产地沼气池共有4824户,占总户数的25.67%。这是新能源,修建沼气是保护遗产资源的最佳举措,但是,由于群众生态意识差、农户户内修筑地点受限,开展工作难度较大。核心区1732个,仅占总户数的31.07%,缓冲区3092个,仅占总户数的29.11%。

(三)经济发展情况

随着石林旅游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主要表征的第三产业为遗产核心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时机。石林旅游通过吸纳就业的方式,使大量的村寨居民转入到非农就业领域。包括石林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以及与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密切相关的众多行业。而在遗产旅游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由于受到距离因素的制约,是否参与旅游发展的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有很大差异。核心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04亩,而人均收入达到了2823.00元,其中约有80%的收入都来源于旅馆、餐饮、导游服务、民族刺绣工艺品的制作与销售等旅游服务领域,仅有约20%的收入来自于统的包括粮食和烤烟在内的种植业;在遗产地缓冲区村寨中,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到达了1.96亩,比核心区多0.92亩,而人均收入只有2661.04元,比核心区减少261.96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42.48%,林业收入占0.93%,牧业收入占8.65%,除其他收入外,来源于服务业的收入仅占了0.22%。通过以上调查,不难看出,旅游业的发展为促进村寨的产业结构平衡与调整、增加居民收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三、讨论和对策

(一)讨论

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许多地区的农村都把发展旅游业视为一项能够促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的经济发展策略。云南石林遗产地旅游资源丰富,又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品牌为支撑,通过遗产展示和其他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增加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空间,使村寨居民切身体会遗产旅游与保护带来的实际利益,从而能使其更加珍惜和珍重遗产,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促进遗产保护工作,这无疑是一项极佳选择。客观地讲,云南石林遗产保护和村寨发展,是互动、互惠的过程。因为遗产资源是当地居民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地居民对遗产地保护和发展又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只有让当地人从遗产管理和遗产旅游开发中获得收益,并建立针对村寨居民的补偿措施,他们参与石林遗产地管理、发展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从而保持遗产地健康、持续的发展[8]。

(二)对策

“以旅哺农”是指为更好地实现“保护与开发共行、旅游与农业互补、景区与村寨共促”的和谐社会和生态环境,每年从遗产旅游直接收入中划拨1000万元资金,作为扶持专项资金,用于改善石林保护区村组生产生活条件和扶持有利于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资源保护的项目。助推遗产村寨新农村建设,增加遗产地村寨居民收益空间,协调人地系统矛盾关系,为石林遗产资源谋求可持续管理模式。

1.种植结构调整扶持对策

结构调整、主体是农民,增加收入、关键也是农民。石林遗产地内符合《石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符合相关产业发展要求,有一定规模并连片面积达到20亩以上,调整种植经济和生态林的现有耕地,应实行以奖代补,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

2.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对策

土地涉及石林遗产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村寨,确实解决和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新型能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均要列为实施“以旅哺农”扶持内容和范围。核心区每年安排6个单项工程进行扶持;缓冲区每年安排4个单项工程进行扶持,工程建设严格按国家政策和规章制度要求执行。

3.保护区资源保护补偿对策

对保护区内资源保护有成效,村民资源保护意识高的村组,按照保护区分级保护要求,每年安排一定的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经费。核心区每个村委会和村小组补助5000元/年;缓冲区每个村委会和村小组补助2000元。

4.建立保护区困难村民生活补助对策

对保护区内生活困难的村民,除民政部门救助补助外,对生活较为困难的,经所在村组、村委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出具证明,并经审核后,每年给予500元/人的生活补助。

5.大力进保护区内青壮年生态移民对策

对于因保护景观需要,征用土地而产生的新剩余劳动力,遗产管理局要着力安排就业。扶持办要成立就业培训中心和外联部,培训和输送有技术有文化的青壮年到县外,省外就业,进行生态移民工作,达到人口分流,减少保护区环境资源承载负荷量,对输出的务工人员给予一定奖励补助。

6.建立老年人、残疾人村民专项生活补助对策

核心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和残疾人,经审核符合条件的,按照城镇、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规定标准给予补助;缓冲区内70岁以上老年人和残疾人,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给予一定生活补助。

7.建立“一池三改”建设补助对策

对保护区内经批准实施的“一池三改”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后每户补助500元。

参考文献:

[1]段锦,李玉辉.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生态资产评估与补偿研究.资源科学.2010.32(4):752-760.

[2]王嘉学,夏淑莲.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怒江峡谷脱贫问题探讨.生态经济.2006.01:89-90.

[3]张晓,钱薏红.自然文化遗产对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旅游学刊.2006.21(2):13-20.

[4]史鹤凌.规制中国遗产管理: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邓明艳.世界遗产旅游与社区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家.2004(4):107-110.

[6]云南城乡和住房建设厅.石林景区总体规划修编.云南方城规划设计事务所.2009.9.

第7篇:社区护理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职;护士;职业核心能力

二十一世纪,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看病就医高质量服务需求的增加,护理模式从传统的责任制护理发展到现在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护理学基本理论,还要掌握心理学等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要求医学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所谓核心能力是人进行学习、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或者说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它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和创新创业等能力。核心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的职业生涯和一切社会活动中,是人取得事业成功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能力。

对于高职护士核心能力的界定,护理国际委员会(ICN)在文件中多次指出:教育对护理实践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的教育显现不同的临床能力、工作职责的承担和对病人的决策;不同教育在护士工作、人力成本、护士转行调槽率、负面事件、护士角色、病人干预及结果方面都可显现不同的结果。其他的差距还有临床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领导才能等。世界卫生组织(WHO)护理和助产服务2002—2008行动纲领中也明确指出,“要提高护理与助产人员的核心能力,制定和推广注册和登记前后护理实践核心才能,必须制定和推广核心才能课程一化和课程更新”。护理教育不能把其教育对象的社会角色仅仅定位于“未来护士”,其职业定位也并非一定就是护士。所以,护理教育不仅要着眼于专业教育,还要兼顾到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现今世界上已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护士核心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和描述,并进行着相应的研究。下面就美国、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地区对护士核心能力内涵的界定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美国护理界对护士核心能力的界定

美国对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较多,其对护士核心能力界定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护理工作中实际需要的工作能力而进行的能力要求,分为普通护士核心能力的要求和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要求。批评性思维能力、评估能力、沟通能力和技术能力是所有护士应具有的四种基本能力。根据从业的不同,对这四种能力又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如在技术能力中,对胎儿的诊断能力被列为助产护士的核心能力之一,对疼痛的控制被列为高级开业肿瘤护士的核心能力之一。

护士核心能力标准的制定,为美国护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方向和途径,为各专科护士的认证和实践提供了标准。各大学在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目标等方面都是以核心能力为培养中心。

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都借鉴了美国的护士核心能力标准,结合本国护理现状和本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本土化”的护士核心能力标准。

二、我国大陆地区护士核心能力的界定

我国从国情出发,正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护理学生具体的核心能力标准。教育部办公厅和卫生部办公厅2003年12月联合颁布的关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护士的核心能力,要求护理专业教育指导思想应遵循能力本位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贯彻于在校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鼓励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形式,加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支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对护士职业的岗位能力进行了战略分析,明确提出护士应具备的一般能力(基本能力)为沟通交流的能力,健康评估的能力,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的能力,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护士职业的核心能力为掌握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能力,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具备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专业方向的护理能力。

三、中国香港地区对护士核心能力的界定

中国香港地区医院管理局在总结过去实践中,对医疗保健行业的资源和能力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定义的核心能力内涵是“履行职责时应达到的行为标准”,界定了医疗保健机构内不同职业的核心能力。中国香港地区医院管理局提出的护士核心能力为职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促进组织有效能力及个人能力四个方面。

1.职业能力:是指护士在整个医疗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工作重点,是护士能力重中之重,核心之核心。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在护患关系方面与病人建立伙伴关系,重点是照顾病人及家属的情绪和教育的需要,帮助其减轻焦虑,促进病人自理能力;二是以系统的方式确保临床上有效的健康和疾病管理,重点是提供基本护理,应用良好的临床判断,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方式;三是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方面,重点是掌握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病人护理的全过程,采取实证为本的护理方式,执行标准的护理程序,识别不正常的症状体征,将正确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护理实践中;四是素质和风险管理,重点是维护护理质量,留意病人潜在的风险因素,参与质量持续改进,保持专业护理水准。

2.人际关系能力:是指个人对群体内融洽的工作关系及支援他人履行职能所做的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团队工作方面,重点是在护理团队有效运作中做出贡献,同时与其他专业人员有效合作;二是培育人才方面,建立互相支持和参与的工作环境,积极参与护理教学,如示教和指导等。

3.促进组织有效性的能力:是指协助确立及发展一个成功机构的能力,要积极贯彻机构的核心价值观和部门的目标;二是遵循法律和专业道德标准,确保病人获得救治,判断医疗护理方面的法律道德事宜,敢于向公众承担法律责任。

4.个人能力:是指护士应具备的个人特质和专业特性。在个人特质上应具备护士职业的诚信、自律品德的特质,不论病人的国籍、种族、社会地位、尊重生命、尊严和人的权利、发展自我、应对挑战;专业特性上提供整体护理服务,坚持追求卓越,表现为不断更新知识技能、负责可靠地履行指定任务,掌握护理专业方面的最新信息,促进护理专业的形象。

以上通过对国内外护士核心能力的介绍,可以看出,护士的核心能力是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但目前制定的这些核心能力标准,仅仅是以职业要求为主,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人需求,如学生转化职业、继续升学等的需要。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仅仅针对特殊的职业要求而制定具体的职业核心能力标准,并不是最佳的决策。职业核心能力标准的制定,必须在针对职业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到学生的个人需要,因此对我国高职护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制定的标准,还需要进行新的补充,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0----2004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2]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0).

[4]颜莉芝.《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08(7).

第8篇:社区护理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村寨旅游 湖南湘西

湘西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开发较早,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村寨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关系复杂,其生存与发展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是否协调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协调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是湘西村寨旅游健康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探索湘西村寨族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的有效途径,在湘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利益分配的理念、原则等提供更清晰、更具体、更系统的思路。促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进程,为湘西民族地区村寨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理论依据。

一、湘西村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对村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界定,就是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村寨旅游领域中的运用,因此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利益相关者构成及格局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旅游利益相关者包括:旅游者(包括生态旅游者和其他旅游者)、国内或当地生态旅游企业、当地社区、保护区、非政府组织(包括环保组织和发展组织)、政府(包括不同层级,其中部分位于核心层,部分位于紧密层)、媒体、学术界和专家、公众等;因此,在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运用利益相关者“影响与被影响”理论,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湘西村寨旅游发展现状,对景区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调查,从而确定了湘西村寨旅游的利益相关者。

当地社区居民:在村寨旅游发展中,当地社区居民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首先是构成社会环境与人文旅游的重要资源部分;其次在旅游开发后,解决了就业问题并在经济收入方面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中当地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尤为重要;因此,要把当地社区居民当作重要的的利益相关者,要让当地社区居民能参与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并在旅游开发中获取利益,这样才能保持旅游目的地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村寨旅游者:村寨旅游者是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的重要依据,是湘西村寨旅游的活动主体与基础。湘西村寨旅游的发展与服务工作都是根据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开展的,因此,旅游者的需求是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在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旅游者的利益诉求。

湘西州旅游局:旅游局行使管理权,对景区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拟定配套的管理法规和政策。因此,湘西州旅游局在湘西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在村寨旅游开发初期,需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外环境进行整治,协调各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村寨内外的维护,其作用远远大于旅游企业;另一方面,湘西州旅游局代表当地政府对村寨旅游进行监督与管理,也是村寨旅游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者。

旅游企业经营商:一方面,旅游企业经营商为村寨旅游的发展到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最求经济收益的最大化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有些遭受到了不可逆转性的破坏。所以,旅游企业经营者应对坚守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原则,重点处理好旅游效益与生态保护补偿的关系。

二、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的成因分析

由于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对村寨旅游提出诉求,这种利益诉求的所产生的差异性,将会产生利益冲突。如村寨的员工要求增加门票价格,实现其工资的增长,这就违反了旅游者的“合理价格”的利益诉求,将不能被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分析他们之间的利益诉求,找出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及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找出适合村寨旅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策略,最终使村寨旅游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1.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不公平

当前湘西州旅游局和旅游企业关于居民利益补偿的制度呈现尚不完善的状态,关于如何分配、补偿居民利益没有明确以制度、条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只有有关会议纪要等涉及到了补偿居民利益、平均分配居民利益的规定。旅游企业经营者、政府、当地社区居民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核心利益相关者,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应平等对待,而且居民承受了旅游发展带来的大部分消极影响,其利益也应有所补偿。但事实上,政府和旅游企业处于利益分配的强势地位,而城镇居民和农民居民处于弱势地位。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区城镇居民部分收入低的家庭人均收入仅为1400元左右、人均家庭总支出1500元左右,支出大于收入近100元,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另一方面居民因旅游而承受的各种损失也并没能及时按规定得到补偿,总的看来居民的获得利益远低于其应该得到的。

2.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程度不高

现有的景区及相关企业坚持的仍是旅游企业和区政府进行决策,而居民只是简单的服从,居民不能真正直接参与到旅游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德夯苗寨为例,共安置32名居民在当地就业,其中临时工占25.0%,正式工占65.6%,其他人在公安、计生办工作,而在这些居民中90.0%的员工都是从事简单的服务的工作,没人进入旅游企业的管理层,能够直接参与旅游业的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很少。另外,由于居民自身能力的局限性,意识不到如何去参与决策,使自身的利益的不到保障。如果采取居民入股的等方式,使居民不仅成为旅游企业的员工,也成为旅游企业的股东,将不仅使得居民成为决策者之一,让其利益被重视,让居民能够获得工资性、财产性收入,增加其总体收入。

3.湘西村寨旅游区相关部门督促力度不够

湘西州旅游局不仅应建立相关条例,监督和促进政府及相关旅游企业单位实现居民利益,而且其自身也应有所作为的落实居民利益的实现,协调企业用人单位与居民之间的矛盾。目前,政府关于维护居民利益实现的制度条例相当少,而且其现存的条例和会议纪要等的实施也不到位。当居民与旅游企业发生纠纷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么撒手不管、无人问津,要么弄虚作假、歪曲捏造事实真相,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

三、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协调研究

近年来,由于风景旅游区开展传统大众旅游而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耗竭等诸多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保护工作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村寨旅游宗旨在于尊重自然和淳朴文化的异质性,强调对生态的保护和造福当地社区居民,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原生态生活,成为近年来旅游发展中最热门的话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景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文以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目标,协调景区核心利益冲突,力求达到景区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生态友好的发展目标。

1.建立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机制

为更好的实现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促进旅游企业与周边社区的长远发展、首先要建立沟通机制,一方面通过沟通可以转变旅游企业经营者与社区居民双方观念,旅游企业经营者可以更深刻认识到社区居民这一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影响,主动深入了解社区利益诉求,有针对地满足其利益,充分挖掘社区优势与潜力;社区居民通过沟通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寨旅游开发,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权利。旅游局和有关组织以及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进行信息的相互传递,加强相互沟通。

2.构建湘西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享机制

构建利益分享机制,使核心利益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打破利益分配不均的现状。

第一、要让利益共享原则成为准则,只有将利益分享作为一个准则来实施时,利益的分配者才会在追求效率,同时建立公评、公正、透明的工作运行机制,创建完善的利益共享平台,使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文化利益在核心利益中得到更好的实现。

第二、湘西州旅游局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大力加强在利益共享实现中的调节作用。关于当地社区居民利益实现、补偿工作,景区管理局要制定一套科学、民主、有序、高效的决策制度,将村寨旅游发展的成果尽可能多地惠及利益相关者,尽可能地避免损害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旅游企业要建立当地社区居民用人制度,增加更多的岗位,提高居民的工资收入,让居民的经济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对景区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对旅游者进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对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给与重点保护。另外,旅游企业应准许当地社区居民应参与到景区的经营与管理中,管理局对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景区经营与管理中来要提前做好规划,鼓励和引导周边社区居民进旅游活动,补充旅游服务设施供给的不足,并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增强旅游产品的地方性,并增加居民受益。

3.加强村寨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监督

从目前的调查中发现,在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仍然存在这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不良行为、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极大的损害了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景区整体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旅游局的督促,旅游局应该成为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之间利益协调的中间者,要加强完善有关法律条例,加强监管,协调旅游企业与居民的关系,促进居民利益的实现。对旅游企业来说,政府作为旅游企业的外部组织,对旅游企业进行监督和引导,可以弥补旅游企业有关社区居民利益实现机制和管理不足,约束旅游企业保障居民的利益。第二成立社区事务管理机构,专门处理社区事务,协调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的矛盾,维护居民合法权利,维护社区与旅游企业的和谐关系,发展社区经济;另外将社区事务管理机构作为社区居民的权利与责任代表机构来管理居民事务,有利于社区与旅游企业管理机构协商。因此,对湘西村寨旅游开发中对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监督与管理,确保其在开发中能避免出现危害景区整体利益的行为出现,引湘西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旅游知识学习与高水平人才培训

旅游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对村寨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景区管理者对景区工作人员及当地社区居民进行学校教育与培训,建立学习型社区、景区,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围绕景区生态旅游开发为旅游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这样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就业能力,使居民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也可以为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人力资源,造就充分认识生态旅游、高效服务旅游的社区居民以及旅游企业经营人员。挖掘和提升景区村寨的历史文化,景区管理者组织专门人员配合社区居民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提升,并将其以一定的形式开发成生态旅游产品,或通过建立社区档案馆、展览馆等方式保存起来,这是建立景区等旅游企业经营者与社区居民互信与互动的基础。湘西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有着淳朴的民风、传统风俗习惯及独特的历史文化,其都构成生态旅游资源的吸引要素,将其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使居民了解和学习自己传统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参与生态旅游服务,而且也可以提升当地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独特性,吸引更多的村寨旅游者。

参考文献:

[1]杨继瑞,曹凌燕,杨博维.低碳旅游业态:四川“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抉择[J].农村经济,2010,(8):8-12.

[2]童国强,浅析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益冲突与协调[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2)197-198.

[3]王兆峰等,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2(01)197-201.

第9篇:社区护理的核心范文

一、各社区、支局查修坏线对办法

对通过查修坏线对即可实现装机能力的区域,社区、支局根据本单位情况可自行查修,每修复一对坏线对按3元计算报酬(包括工具、仪表、材料以外的所有费用),查修范围为*月份各单位上报的坏线对范围。查修前以书面形式上报维护中心确定查修段落、坏线对数、可装户数、所在网点交接箱,经维护中心认可后方可进行查修,查修完毕由维护中心核实验收其查修质量和数量,月底计算出查修坏线对应得报酬,实得报酬与实际在该区域内新装电话数量挂钩,实际新装电话数量比上报可装户数,每少完成10%,按比例扣发应得查线报酬的20%。

二、查修小组查修坏线对办法

(一)组织机构

县公司成立电缆坏线对查修小组,由维护中心负责归口管理,查修小组负责指定的社区、支局、网点电缆坏线对的查修工作。

(二)工具仪表及车辆管理

1、公司配备必要的查修工具及维修材料,查修工具及仪表由该小组负责维修保管,人为损坏或丢失由该小组照价赔偿。

2、交通工具由公司提供,燃油根据出勤情况核发。

(三)、查修范围:

1、 原则上所有电缆坏线对由各支局负责查修(社区负责架空电缆坏线对查修),确实无能力查修的障碍可向维护中心请求技术援助,维护中心根据障碍情况确定是否派修、以及派修的先后顺序,在查修小组未进行查修之前,维护责任仍有由各社区、支局承担。

2、查修小组主要负责100对以上电缆(不含100对)障碍查修。

(四)、管理与考核:

1、查修小组委代办人员每人每月基本工资核定**元,以修复400对坏线对为基数,在完成基数情况下每多查修一对奖励2元。否则,每少修复一对倒扣1.5元。

2、在查修坏线对时,如发现其他线对存在障碍隐患,应对其采取维护防范措施,每维护一对奖励0.5元(需有随工人员签字证明)。

3、查修好的线对质量必须符合电缆线路技术标准。

4、查修坏线对时,因故造成在用电话不通的,每出现一户扣罚20元。

5、查修线对时遇有其他接头没有封焊时,每封焊一个接头奖励5元。

6、查修好的线对经验收发现该接头没有及时保护封焊的,一处扣罚10元,并返工做好接头封焊。

7、查修线对时严禁利用用户线私自接打电话,发现用户申告一次,除赔尝用户损失外,并扣罚责任单位50元。

8、查修好的线对数量必须有社区、支局及维护中心检查验收认证后方可生效。对弄虚作假者,发现一次扣罚20元。

9、查修单位每星期五上午上报当周查修情况,否者视情况扣罚30—50元。

10、遇有线路突发事件时,必须服从指挥调度,迅速到达指定地点进行抢修。

(五)、电缆坏线对查修流程

1、电缆一旦出现障碍,各支局、社区线务人员必须认真查修,确实本单位无法修复的,报县公司维护中心,请求技术支援,由维护中心视情况通知查修小组安排查修。请求支援查修时必须报清电缆规格、起止地点、故障段距离、所在网点或交接箱等详细情况。对填报不清的,维护中心退回补充,对弄虚作假、不经核查即上报的,每发现一次处罚所在社区支局100元。

2、在查修小组查修期间,各社区、支局必须指定专人负责配合查修小组工作,同时进行监工。对不积极配合的单位,查修小组有权拒绝查修,中止对该单位进行技术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