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星通信优缺点范文

卫星通信优缺点精选(九篇)

卫星通信优缺点

第1篇:卫星通信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卫星通信 通信卫星 发展 应用

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的约束、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灵活机动、能多址连接且通信容量较大等优点,在全球许多领域应用效果很好。

一、卫星通信的概述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它是微波通信和航天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所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为微波频段(300MHz~300GHz,即波段1m~1mm)。这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在地球站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则称为卫星通信系统,而把用于实现通信目的的人造卫星称为通信卫星,其作用相当于离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因此,可以认为卫星通信是地面微波中继通信的继承和发展,是微波接力通向太空的延伸。

二、卫星通信的特点

卫星通信在无线电通信的历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成为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之一。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卫星通信有其独到之处。

1、通信距离远,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一个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各地球站之间,是靠卫星联接的。只要这些地球站与卫星间的信号传输满足技术要求,通信质量便有了保证,地球站的建设经费不因通信站之间的距离远近、两通信站之间地面上的自然条件恶劣程度而变化。

2、以广播方式工作,便于实现多址联接。通常微波接力、散射、地下电缆等,都是“干线”或“点对点”通信。而卫星通信系统则类似于一个多发射台的广播系统,每个有发射机的地球站,都是一座广播发射台,在卫星天线波束的覆盖范围内,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收到所有的广播,而我们可以通过接收机选出所需要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发射台的信号。既然地球站有发射机,也装有接收机,只要架设起来,相互间都可以同时通信,这种能同时实现多方向、多地点通信的能力,称为“多址联接”。

3、通信容量大,能传送的业务类型多。卫星通信覆盖面积大,且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中继通信距离远,理论上一颗静止卫星的无线波束可覆盖地球表面积的42.4%,三颗等间隔(120度)的静止卫星就可以建立除地球两极之外的全球通信。卫星通信是目前远距离越洋通信的主要手段之一。

4、通信频带宽,传输容量大。卫星通信工作在微波频段,可利用频带宽(500MHz以上)。加入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空分多址(SDMA)等接入方式,可使卫星的通信容量达到上万条话路。

5、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卫星通信的电磁波传播主要在接近真空的外层空间传输,而且通常只经过一次转发,噪声影响小,通信质量好,稳定性高。

卫星通信有其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包括:1、通信卫星使用寿命短;2、存在日凌中断和星蚀现象;3、电波的传输时延较大且存在回波干扰,天线受太阳噪声的影响;4、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复杂;5、静止卫星通信在地球高纬度地区通信效果不好,并且两极地区为通信盲区;6、由于两地球站向电磁波传播距离有72000Km,信号到达有延迟;7、10GHz以上频带受降雨雪的影响。

卫星通信有优点,也存在一些缺点。这种缺点与优点相比是次要的,而且有的缺点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得到或正在解决。

三、卫星通信的发展

早在1945年10月,英国空军雷达军官阿瑟・克拉克在《无线电世界》杂志上《地球外的中继站》,最先对利用静止卫星进行通信提出了科学的设想,大约20年之后,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

卫星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1)卫星通信试验阶段(1954~1964年)

无源卫星通信试验:从1954年到1964年,美国先后利用月球、无源气球卫星等作为中继站,进行电话、电视传输试验。由于种种原因,接收信号质量不高,实用价值不大。

有源卫星通信试验:主要有:①低轨道延迟式试验通信卫星:1958年12月,美国用阿特拉斯火箭将“斯柯尔”卫星射入椭圆轨道。为使远离的甲乙两站通信,卫星飞到甲站上空时先将甲站发出的信息录音,待卫星飞到乙站上空时,再将录音信息转发。此外也试验了实时通信。②中、高轨道试验通信卫星:1962年6月,美国航空宇航局用德尔它火箭把“电星”卫星送入1060~4500公里的椭圆轨道;1963年又发射了另一颗。③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1963年7月和1964年8月,美国宇航局先后发射“新康姆”卫星。第一颗未能进入预定轨道;第二颗则送入周期为24小时的倾斜轨道,进行了通信试验;最后一颗射入圆形的静止同步轨道,成为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静止通信卫星。利用它成功地进行了电话、电视和传真的传输试验,并于1964年秋向美国转播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奥运会。

(2)卫星通信的实用与提高阶段(1965~)1965年4月,“国际卫星通信组织”把第一代“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Ⅰ,简记为IS-Ⅰ,原名“晨鸟”)射入静止同步轨道,正式担任国际通信业务。两周后,前苏联发射第一颗非同步通信卫星“闪电”-1,对其北方、西伯利亚、中亚地区提供电视、广播、传真和一些电话业务。这标志着卫星通信开始进入实用与提高、发展的新阶段。

总体发展趋势:卫星容量增大,地球站尺寸减小。

四、卫星通信的应用

到目前为止,人类发射的各类卫星已达数千颗,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用途、运行轨道、外型与结构。据统计,目前在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已达150余颗,利用卫星通信的国家和地区近200个,有两千多座卫星通信地球站及上百万个卫星电视接收站,分布遍及全球。

随着通信业务的增加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各国研制了许多不同用途的通信卫星。例如,适用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国内通信卫星;专门为军事服务的国防通信卫星;提供船舰使用的海事通信卫星(如INMARSAT);提供卫星测轨和数据传输的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为家庭提供直接电视广播服务的广播卫星;提供无线电导航业务的通信卫星(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为气象业务服务的通信卫星等等。

参考文献:

[1]吕海寰,蔡剑铭,甘仲民。卫星通信系统[M]。人民邮电出版社,1988.

第2篇:卫星通信优缺点范文

1协作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

S点为源节点,R为协作节点,D为目的节点。S在R的帮助下,将信息传送至D。这一过程由两阶段完成:第一阶段S发送信息,R、D接收信息;第二阶段R将信息经过处理再次传送至D。D点将信息进行集中与合并,最后进行检测。目前研究,多基于三节点的协作通信模型,我认为这些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较多问题还需进行研究与检验。

2卫星多节点协助传输

卫星多节点协助传输,通信中任何一个节点均参与协作进行传输。S点为源节点,R为协作节点,D为目的节点,S发出的信源可以经由多个R点(i=1,2,3,•••,m)进行协作后转发至D点。协作点R在地域上表现为分散,因此可以将经由不同R点转发的信号当作独立信号,D点最后对所有信号进行合并进行检测。多节点协作传输能够将目的点的接受性能有所提高。设有m个节点参与协作传输,时隙越来越大的情况下,R点将第一个时隙收到的S点信号越来越放大再最终传送到D点,D点在合并信号是采用最大合并方式,接受信噪比γ可以这样表示:γ=γsd+Mi=1Σγsriγridγsri+γrid+1式中:γsd为信号SD进行传输时的信噪比,γsri为SRi进行传输时的信噪比,γrid为RiD进行传输时的信噪比。根据对卫星多节点协作传输与直接传输的差错性能对比,我认为在移动通信中,多节点协助传输比直接传输系统的传输性能更加优良,通信系统的链路余量越多,就越能够抵御信道衰落。

3卫星协作节点的选择

卫星多节点协作传输采用正交传输,因此,协作传输点越来越多会导致系统频谱效率越来越低,根据我的研究观点,选择适量的协作点数,通过比较信道条件好的协助点进行参与传输,资源利用合理化,能够有效提高频谱效率。此外,在传输中协作点空间位置不同。在研究中,不同的传输距离与地形地势、建筑物高低遮挡范围、节点不同的移动位置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各个协作点选择之间的信道衰落有所区别。因此我得出结论,根据不同的信道衰落特征来优化功率分配能够达到优化系统传输性能、减少协作点耗能、延长使用寿命的作用,我认为在协作通信技术应用中这点值得注意。

4卫星混合协作传输

在无线传输中,AF模式无需协作点解调信号、编辑译码,实现方式较为简单,但传输过程中产生了噪声放大效应。DF模式在正确编辑译码时能够保持系统性能良好,但译码错误情况下会产生错误传播效应,影响分集效果。因此我在两种模式中进行优缺点调整,使用卫星混合协作传输将AF与DF模式进行结合,就能根据编辑译码的结果自动选择模式,混合协作充分发挥两种模式的优点,能够提升系统性能。

5总结

第3篇:卫星通信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微小卫星;火工释放机构;市场份额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31

1 行业发展情况

现行微小卫星的划分方法,一般按重量来划分,分为三种:纳皮星(小于1kG)、纳星(1kG-10kG)、微小卫星(10kG-100kG)。微小卫星的轨道运行范围大多都在1000公里之内。跟一些大卫星相比,微小卫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射便捷、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廉,这使得微小卫星的发射可以不局限于国有大型企业或具有相当实力的民营企业,甚至一些中小型企业或个人也可以自行购买微小卫星零部件进行组装。从卫星实现的功能上看,一些大型人造地球卫星具有的功能微小卫星也能够实现。例如,军事上可实现对地侦查观测、卫星导航、卫星通信、时间校准;民用上可实现资源普查、气象监测、传输电视广播信号等。

由于一次可以发射多颗微小卫星组成星群,其覆盖面相当可观,实时性也优势明显。根据统计数据,预计2016年至2020年之间,大约会有2000颗左右的卫星微小卫星会在轨运行工作,其市场占有率也会越来越高。

2 各国微小卫星市场发展现状

近几年,美国行星实验室公司(planet labs)的微小卫星发射量高速发展,该公司看到了微小卫星的发展潜力,雄心勃勃的要建立小卫星卫星群。该公司累计发射微型遥感卫星已超过100颗,并已建成了在轨运行最大的遥感星群flock-1。这个遥感星群的优势在于能够在1小时内便可实时更新卫星图像,而目前大多对地观测的卫星拍摄的图像并不能实时更新,有的更新时间甚至会在1年以上。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日本IHI公司联合开发研制的小型火箭艾普斯龙一次可以发射10颗左右的微小卫星,该型火箭最初发射的一次费用约在2.6亿人民币。为减少发射成本,通过逐步技术改进,预计到2017年一次发射费用会减少到1.5亿人民币。

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联合组建了国际宇航运输公司。为了整合资本和技术融合,2002年该公司决定与美国OSSS公司合作,使用第聂伯火箭发射小卫星星群,一次可以发射7颗左右的微小卫星,发射费用约800万美元,费用相当低廉。

3 微小卫星释放机构发展前景

3.1 微小卫星释放机构种类

目前,释放微小卫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运载火箭先将载有几颗乃至数十颗微小卫星的部署母星发射入轨,再由部署母星将微小卫星弹射出去;另外一种是释放机构用于微小卫星直接与运载器连接,在发射段为卫星提供刚性支撑及锁定,保证卫星的可靠固定;在轨后释放卫星,并提供规定的分离速度。

微小卫星分离机构主要有热刀技术、记忆合金、火工释放机构三种方式。热刀技术的优点是无冲击,缺点是技术尚不成熟;记忆合金的优点是无污染、无冲击,缺点是体积较大;释放分离机构主要有包带式分离机构和火工释放分离机构两种形式。包带式分离机构优点是冲击小、连接强度高、结构简单,缺点是安装空间要求高,动作后有外扩;火工释放分离机构优点是技术成熟、接口形式灵活、易实现组合化、系列化。由于微小卫星体积小,释放机构既要保证良好的支撑结构、还要提供低冲击或无冲击的解锁、以及精确速度的分离,必要时还需提供收纳、分离信号等多项功能,因此火工释放分离机构将成为目前微小卫星较好的选择。

3.2 微小卫星火工释放机构市场预测

微小卫星发射便捷,研制时间短,既可以与其他卫星组批发射,也可以根据需求一次发射多颗,发射成本较为低廉。每一颗微小卫星的固定与解锁必然要使用释放机构,因此研制一种平台化、通用性、低成本的放机构是微小卫星应用市场的当务之急。

“十二五”期间国内微小卫星总的市场需求达到50余颗,行业现已形成每年研制出厂15颗微小卫星的研发能力。预计“十三五”期间国内微小卫星每年研制出厂将达到20颗,总发射量在100颗以上。按照每颗微小卫星1000万元造价计算,火工释放机构占到造价的0.5%,市场份额将达到5000万元,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正值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阶段,由于航天技术的进步,我国微小卫星发射数量也不可小视,总体呈上涨趋势。同时,微小卫星的寿命较短,一般为2-3年,因此微小卫星以新代旧的需求量也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3.3 微小卫星火工释放机构发展方向

新型释放机构的研制开发目标为推出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的释放机构平台产品,供小卫星系统选用。

根据广泛的调研,瑞典的RUAG Space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释放机构的航天企业,提供各种类型标准卫星释放分离系统。其中该公司提供的一种小卫星释放分离机构如图2所示。该结构提供三点连接固定、三点分离解锁,利用一发火工切割器执行解锁动作。该机构产品包括PAS175和PAS400两种型号,能够为10kG-100kG不同重量微小卫星所使用。该产品至2011年12月已经实现了460次的在轨分离,成功率100%。该结构实现了稳定的连接、可靠的解锁,以及低廉的成本。

RUAG公司的释放机构为我所开发平台化释放机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利用三点连接、三点分离,同时减少火工装置的使用数量。

目前微小卫星火工释放机构的发展方向是卫星平台产品结构形式相同,根据不同重量的卫星的释放要求提供不同规格产品。可以保证技术的成熟性和延续性,降低产品的研制风险和重复验证数量。所有平台产品使用相同火工装置实施解锁动作,尽量实现机构零部件、标准件的通用化、标准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平台产品应做到批量生产、批量加工,作为货架产品推向市场。

4 结论

微小卫星的成功使用在航天领域引发了一场技术革命,由于在通信、遥感、侦查等各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微小卫星将被发射升空。由于其低成本、研制周期短等特点,适应不同重量卫星释放要求的平台化、系列化的火工释放机构将是未来微小卫星分离方式的一种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詹亚峰,马正新,曹志刚.现代微小卫星技术及发展趋势[J].电子学报,2000,(7).

第4篇:卫星通信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卫星远程教育 发展 应用模式 应用绩效

我国的远程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就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言,采用卫星电视远程教育在一段时间内是远程教育的主流,卫星远程教育自开展以来在我国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现在,卫星远程教育的系统发展的比较完善,技术也比较成熟,而且已经普遍地运用到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这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较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而卫星远程教育体系是通过卫星传播电视信号,学校只需有计算机就可以通过架设的卫星地面站进行信息接受,它比通过Internet传播速度快、传输地域广、接受费用低。特别是在国内一些资金不足、互联网接入条件差的偏远山区和农村,通过卫星接收教育资源是一种非常符合国情的有效教育模式。本论文主要阐述中小学的卫星远程教育情况。

一、我国卫星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1986年7月1日教育电视台成立,卫星教育电视专用频道(CETV-1)开始试播是我国开始卫星远程教育的里程碑。随后,第二个卫星教育电视专用频道(CETV一2)于1988年11月开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政府和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并加大投入,卫星远程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1995年3月1日,山东教育电视台(又称中国教育电视山东台SDETV)正式开播,通过亚太卫星和鑫诺卫星传送电视节目。

1997年,清华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现代卫星远程教育系统,在国内首次采用数字技术通过卫星传送远程教育节目。

1998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4所高校成为教育部第一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这些高校先后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远程教育网络,主要面向高等教育。

2000年10月31日,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sEBSat)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卫星远程教育从以模拟电视广播为主发展为以IP数据广播为主,综合采用多种信息技术,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2001年2月,“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正式启动,为西部贫困县乡镇中小学校建立了一万个能够直接接收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教育资源和信息的教学示范点。

2002年4月,文化部和财政部开始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截止2006年底,建成各级服务网点6626个,其中卫星接收站约3000个。

2003年4月,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始试点工作。其卫星数字专用频道于2004年1月1日试播,至2006年7月底该网络已经遍布全国12个省区,建成乡镇和村级远程教育站点194438个。

2003年~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试点工作。2005年工程正式开展,至2006年11月,共配备教学光盘设备35万余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19万余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3.5万余套,基本覆盖了中西部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

二、卫星远程教育的应用

1 典型的卫星远程教育系统结构

卫星教学收视点的配备是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1~6年级所需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卫星教学传输与接收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快速、大面积、大容量传输优质教育资源。使广大农村教师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方法、技能的培训和影响,提高他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实现大面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目的。模式图如图1:

一个典型的卫星远程教育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主站射频部分

主要包括卫星发射天线、室外单元和卫星调制解调器等。其中,卫星调制解调器则负责将来自封装设备输出的数据流进行编码和调制,并输出中频信号到ODU;然后,ODU接收到卫星调制器传来的中频信号,并将其放大并转换为卫星工作频段的射频信号,最后,由卫星发射天线将数据信号发射出去。

(2)卫星数据广播平台

该部分主要包括数据封装器、网管工作站及接收站授权管理系统等。其中,数据封装设备主要用于将数据打包成统一的传输流,并将其传送给调制器。

(3)课件发送及视音频采集系统

该部分包括一套视音频的编码器、课件发送服务器和流控网关设备。其中,视音频编码器负责对需要实时转播的教学现场进行信号采集,进行MPEG―1(或MPEG―2)的编码工作。并输出数据流;课件发送服务器负责对需要进行卫星广播发送的课件进行数据打包;最后由流控网关设备进行流的复用,输出数据流至封装设备。

(4)接收小站系统

包括接收天线、高频头(LNB)和DVD数据接收机、接收计算机和相应的接收软件。该接收系统负责接收主站发送的卫星信号,通过接收机对卫星信号进行解码,输出IP数据流至接收计算机,然后由接收计算机上的接收软件进行数据的再解码,对应地实现以下功能:接收MPEG―1实时节目,接收教学课件等。

2 中小学卫星远程教育应用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中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被形象的称为“百亿工程”即国家将用5年时间投资100亿元将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覆盖到全国53万余所农村中小学。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为农村中小学配备电视机、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教室、光盘等教学设备。

农村中小学卫星远程教育一般采用卫星资源直播教学模式。即卫星接收端接收的资源,不经加工整理,在整堂课中被直接利用。这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区教师年龄普遍偏老,英语发音不准,未经过专业训练。卫星资源可提供标准的英语情景会话,可加强学生的会话和听力;卫星播放的英语同步课堂可为学生提供标准发音示范下的跟读、跟说、看图说话、模拟对话等学习机会。农村地区还普遍缺少英语、美术、音乐等科目的教师,这些科目的教学质量也较差。对于这些科目也可以利用卫星电视传送的优质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使这些科目的任课教师能够观摩到优质课,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这些科目的教学质量,提升西部偏远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目前各地实际的应用情况分析,整堂课都直接利用卫星教学资源的,可分为同步教学(同步课堂、专题讲座、优秀课例、特级教师辅导等)和异步教学(同步课堂、专题讲座等优秀资源先下载,然后再利

用)。见图3、图4:

这种资源应用模式,操作简单,教师只要在规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收看正在直播的同步教学资源或者观看已经下载的教学资源即可。由于农村师资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小学缺乏专门的学科教师,如果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播出时间的安排上,能够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和符合农村学校的要求,采用卫星资源直播教学是大有作为的。它不仅可以成为成套教学光盘在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一种拓展或补充,而且也可以按照课程体系建构卫星直播的教学资源。

(2)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全称是“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由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于2001年2月24日在贵州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洋溪村启动建设。项目由李嘉诚基金会出资8000万元,向、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等240个贫困县乡镇中小学校赠送5000套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同时教育部也出资提供5000套接收设备共建立1万个能够直接接收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教育资源和信息的教学示范点。该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接收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的资源信息实现对因特网离线浏览,使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为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示范作用。进而以学校为知识传播源,传播农村实用技术和现代文明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西部中小学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一般采用卫星资源直播教学模式和卫星资源整合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卫星资源整合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教学设计,对接收到的卫星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刻制成教学光盘或计算机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这是因为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时教学大纲的制定并不符合部分学校的教学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接收的资源进行整理后再使用。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卫星资源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有很多种,主要的教学应用模式可以归并到教学光盘的“情景互动教学模式”和“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见图5:

3 卫星远程教育的特点

卫星教学收视点在光盘播放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卫星接收系统和计算机,通过连接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电视和计算机都可以接收和播放卫星远程教育资源,计算机还可以接收和播放来自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也可进一步通过与之相连的电视播放。这样有效的实现了卫星网和因特网的结合,具有以下特点:

(1)建设周期短、经济性能好、覆盖面广,能够提供最基本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2)教学资源实现了集成化。可以同时传送多种媒体信息,如视频图像、文本数据、音乐语音及图形动画等,使课程讲解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理解和记忆。

(3)卫星电视教学实现的不是简单地单向双向传输或广播,而是能够进行双方的交互。

(4)可随时获取多种媒体资源,时效性非常强。下载的教育资源可以被大量存储在计算机中,当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需要时随时播放和取用,并可以不断更新学习内容。

三、提高卫星远程教育应用绩效的对策和建议

卫星远程教育在我国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现在卫星教育系统结构和技术都比较成熟,但是由于一些具体的原因,还是有很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充分运用好卫星远程教育模式,造成优质资源的流失。为此,我提出以下一些对策和建议:

1 让卫星教学收视点走进课堂

卫星接受站点建成后,不能当作摆设,要让它应用、运作起来,根据节目播出时间安排,组织学生收视卫星教学节目,不能让设备闲置在电教室。

2 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专业研修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当务之急,不仅要对教师进行各种设备的操作技能培训,而且要让教师观看各种教育教学节目,从中取长补短,全面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各地学校可借助卫星直播的专家讲座和教师培训课程,对教师进行持续、系统的教师培训。教师可从卫星资源中下载优秀课例和专家点评等课堂实录资源,观摩城市名师的精彩课堂讲解,利用经典案例进行交流教研,通过照搬模仿和改造提高两种策略来逐步提高教学技能水平。

3 规范资源的管理方式

各学校教育技术人员负责每天定时下载资源,对资源进行整理归类,并且向学科教师讲解资源,及时整理、登记入册,将整理后的有价值的资源刻成光盘备用。教育资源分类整理建议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按下载时间建立文件夹,归类收集资源;按学科、年级、章节集中分类,采取文件夹嵌套的形式进行整理;按学科、年级集中分类,采取总体集成的形式进行管理。保存资源的存放目录结构要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编排,要求条理清楚,目录名称简单明了,并且与接收软件的存放目录名称有显而易见的逻辑关系,以方便查找。为了便于资源内容的查找搜索,建议目录名称选用英文字母,尽量不要用中文。

4 管理水平要提高

要实现远程教育与农村教育教学的整合,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必须摈弃粗放落后的管理方式,建立适合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新的制度、要求、规范和评价标准。

5 加强器材的科学管理

学校的收视设备应设有专室存放,专人保管。设备的防盗、防雷、防尘等措施应到位。设备的使用要遵循必需的制度。

6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形成多层次技术支持中心

对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往往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那个问题,所以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沟通顺畅的反馈机制,不断将学校在实施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反馈到项目的技术支持中心,由项目专家解决问题。目前项目的技术问题主要由中央电教馆负责解决,工作量大且联系不便。所以应当建立多层次的技术支持中心,除中央电教馆外,各省、市、县也可以依托电教馆设立分部技术中心,负责解决辖区内学校的技术问题。

7 加强相邻地区之间的资源交流与共享

各地教育与科技部门应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加强现有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本地教育资源的作用,同时通过与相邻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交流与共享,又可以解决本地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

第5篇:卫星通信优缺点范文

2009年,国务院国资委决定将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卫通)重组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重组3年来,航天科技集团统一规划、整体部署,中国卫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大力实施“四个融合”重组战略,积极推进卫星运营资源重组和产业链整合,取得了很大成效,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央企业重组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成功案例。

产业之痛

中国卫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卫星运营企业——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委托国家科委代管,负责国内通信广播卫星系统的建设、经营和管理。1990年,该公司划归邮电部管理,并根据邮电部授权承担了具体管理国内卫星空间段的职责。2001年电信体制改革,组建了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成为中国卫通的全资成员企业,从事卫星转发器出租业务。但是由于各种非正常原因,2004年4月,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没有在轨卫星,仅靠美国劳拉公司赔付的三个卫星转发器维持生存。

与此同期,1994年,由航天工业总公司(现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投资组建的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诺公司),从法国进口一颗通信卫星,运营同类业务,也由于资金短缺、恶性竞争长期处于艰难求生困境。

这些企业成长缓慢、未老先衰,折射出我国卫星运营服务产业的深层次问题。卫星运营服务业是显著的“四高产业”,即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带动性产业,其行业特征要求必须达到规模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卫星运营业“小、散、乱、差”问题严重,企业部门所有,利益冲突,没有规模经济,直接导致每个企业都出现规模过小、创新能力弱、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等严重问题。结果,企业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竞争压力巨大、价格非常敏感,恶性竞争严重。2006年,国内转发器价格由上世纪90年代的7万美元/MHz,下降到3万美元/MHz,为国际市场价格的50%?60%。

卫星通信运营服务行业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实现卫星运营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推进中央卫星运营服务企业重组整合。

重组整合有利于维护我国空间广播通信资源安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卫星广播通信承担了服务金融、公安、国防、交通、教育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以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任务,卫星空间轨道和频率是不可再生的战略性稀缺资源,直接影响到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国家权益。各国政府和卫星运营组织都在激烈地争夺这些资源,竞争已经由单纯的市场化竞争演变为国家利益和未来发展空间的竞争。

重组整合有利于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由于卫星通信具有覆盖面广、传输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特点,卫星运营行业早已突破国别界限,出现了跨地域竞争、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2000年以来,世界卫星运营服务业通过重组整合,掀起了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热潮。美国Intelsat2006年并购泛美卫星公司,成为拥有52颗在轨卫星的巨无霸。2006年,西方卫星巨头卫星波束覆盖我国的已经达到60颗,对我国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

重组整合有利于促进卫星运营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有效竞争。通信卫星具有显著的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和投资回报期长等特点,并且由于行业网络和频率资源独占等特殊性,存在资产专用和大量沉没成本,决定了卫星运营企业必须实现规模经济,优化行业结构,使价格发挥导向作用,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优质服务。

为了引导卫星运营企业做强做大,优化行业资源配置和结构,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组织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卫通等相关企业对我国卫星运营资源重组整合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形成了在我国境内建立统一的卫星运营平台重组整合方案。2007年12月,国资委决定,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卫通将各自的卫星资源注入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建成我国境内统一的卫星运营平台。2009年4月,中国卫通将基础电信业务剥离并入中国电信后,重组并入航天科技集团,成为我国从事卫星运营服务的核心企业。

三载涅槃

对任何企业来说,重组都无疑是一场生命攸关的大手术。哈佛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谢勒总结百年公司兼并的结论是:将近70%的并购没有收效。美国的另一项研究表明,80%强势的大公司未能收回购并成本。近年来我国企业重组整合失败的案例更多,有的兼而不并,有的整而不合,有的貌合神不合,有的简单归堆叠加导致1+1

中国卫通重组并入航天科技集团至今已经三年。对于快速发展的卫星运营服务业,三年只是一个瞬间。对于中国卫通,三年重组是企业的“凤凰涅槃”,克服了重组的煎熬、阵痛和重重困难,中国卫通获得了新生和升华,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台阶。航天科技集团重组中国卫通的实践,实现了预期的重组目标,企业开始做强做大,行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保障国家卫星通信广播信息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卫通在重组3年后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四个新”。一是横向重组卫星运营资源,构建国内统一的卫星运营服务新平台;二是纵向整合卫星火箭制造企业入资,在带动卫星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三是全面推进卫星地面应用业务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四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并购境外卫星资源实现新突破。数据虽无言,却最真实生动:到2011年底,中国卫通资产总额由重组前的47.57亿元增至144.4亿元,增长3.04倍,年均增长44.79%;业务收入由重组前的18.3亿元增至28.82亿元,增长1.57倍,年均增长16.35%;实现利润总额由重组前的0.74亿元增至6.08亿元,增长8.22倍,年均增长101.79%。

第6篇:卫星通信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惯性导航系统;无线定位;组合定位方法

Combination Method of Wireless Location

FU Cheng-biao

(School of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ujing Normal College, Qujing Yunnan 655011,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s, this paper given four kinds of combinations of wireless location positioning method, the actual, by considering the positioning accuracy, positioning time, positioning efficiency and other factors, select the appropriate positioning technology.

【Key words】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Wireless location;Combination positioning method

0 引言

随着导航定位技术发展,该技术可以给人们提供位置信息服务,从而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前景很广大,目前在海陆空三个领域都得到大力发展,而且随着车载无线电导航与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导航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现代战争的重要信息源[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导航系统,如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多普勒导航系统(Doppler)、全球定位系统(GPS)、奥米加导航系统(Omega)、天文导航(CNS)、地形辅助系统(MM),还有罗兰系统(Loran)和塔康系统(Tacan)等,这些导航系统各有优缺点,精度和成本也大不相同[2]。

1 惯性导航系统

在众多导航系统中,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式导航系统是惯性导航系统,改系统利用加速度计、陀螺仪等惯性元件来测量载体的运动加速度和角加速度,通过积分运算之后,求出导航定位参数,以最终获取载体目标位置信息[3]。惯性导航系统的主要优点归纳起来如下所示:

1.1 工作自主性强

该导航定位系统是一种强自主性的系统,它在完成定位任务时是借助于机载、弹载设备感测加速度,而不需要额外的其他设备信息,可以独立的工作,定位精度性能优越,具有工作自主性强的优势。

1.2 提供完善的导航参数信息

一般定位参数包含位置信息和速度信息,改惯性导航定位系统能够提供完善的参数信息,如可以提供位置、速度、姿态、航向等多方面的参数信息。与此同时,当惯性导航定位系统与车辆控制系统相结合时,借助定位系统所提供的全面参数信息,可以完全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

1.3 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惯性导航对磁、电、光、热及核辐射等形成的波、场、线的影响都不敏感,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既不易被敌人发现,也不易被敌方干扰。同时不受气候条件限制,能满足全天侯导航的要求;也不受地面形状、沙漠或海面的影响,能满足全球范围的导航要求。

每种导航定位系统存在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该惯性导航系统的缺点在于,随着定位时间的消耗,最终的定位精度性能降低,因此在综合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定位时间和定位精度之间的关系。

该定位系统的核心部件陀螺仪存在漂移误差,致使稳定平台随载体运行时间的不断增长,偏离基准位置的角度不断增大,使加速度计的测量和即时位置的计算误差不断增加,导航精度不断降低。为了提高导航精度,就得提高陀螺仪、加速度计的制造精度。如今各国都在加快发展高精度的惯性导航系统,但由于制造工艺的限制,对于惯性导航系统而言,要继续提高精度已经很困难。

2 组合定位方法

在继续发展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的同时,组合导航成为各国发展导航系统的重点,其中不依赖于外界卫星的组合导航系统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导航系统。目前常见的组合定位方式分如下几种:第一,不同无线定位系统之间结合,如全球四大定位系统,GPS、GLONASS、伽利略、中国北斗,这四类系统都是由不同机制的卫星分布在太空,完成对地面系统定位导航功能,不同卫星定位系统之间的结合存在融合的问题,不同卫星信号之间定位伪距之间的变化关系,定位系统时差关系,卫星书面选取关系等;第二,蜂窝网络定位系统,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手机的使用普及,蜂窝通信网络定位系统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第三,无线传感网络定位系统,随着传感器的使用,借助传感的定位系统近些年得到很大的发展,该系统无需使用定位卫星信号,传感器价格低廉,因此该定位系统自主性发展好;第四,室内定位技术,室外定位系统由于GPS卫星应用的广泛,其技术已经很相当成熟,但在GPS定位的盲区,如室内,无法准确获取目标的定位系统,室内定位技术的难题一直是近些年来攻克的难题之一,普遍存在的室内定位技术有UWB定位技术、RFID定位技术、Wi-Fi定位技术等。不论采用何种定位技术,其目的都是为了准确地获取目标的定位信息。

3 结论

本文介绍了惯性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状况,阐述了该项技术的优点和缺点,之后说明了组合定位方式的常见四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国良,曾静.组合导航原理与技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5:111-118.

第7篇:卫星通信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 空间卫星 光通信链路技术 技术方案

空间卫星光通信链路主要包含LEO-LEO、LEO-MEO,LEO-GEO以及GEO-LEO。在空间卫星光通信链路中,LEO将获取到的遥感数据,通过GEO中继站转到相应的地面空间站,这是星间通信和星地通信。卫星遥感图像分辨率的提高对卫星数据的传输速度有很高的要求,现有的卫星数据传输速率不已能满足信息通过空间卫星链路进行大容量交换的工作。

空间卫星光通信能够有效突破低轨卫星与定点卫星间高码率通信,但高频调制速率和大功率光源技术是目前空间卫星光通信链路中的关键点和难点,为有效实现空间卫星间的光通信,应当提高光源的发射功率和调制码速率,并采用灵敏度相对高的接收机。

本文分析探讨了空间卫星光通信链路的关键技术,在现有技术的支持下选择了可行性方案。

一、空间卫星光通信链路关键技术

捕捉、对准与跟踪系统、通信系统以及辅助系统组成了空间卫星光通信的整个终端。由于信号光束发散时角度很小,大约10-20μrad,在建立空间卫星通信链路过程中,对准与跟踪技术是空间卫星光通信链路的关键技术,对准与跟踪技术的精准度直接影响光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

空间卫星间通行特点主要表现为距离长、码速率高以及误码率低,空间卫星光通信对光通信光源的功率要求也因此而更高,加上对准与跟踪精度和系统对体积、质量和功率的限制,信号光的波速太小无法满足通信需要,同时接收天线的限制和光源功率需求的增加也是空间卫星通信链路的关键技术。

LEO-GEO的通信距离为45000km,通信码速率为1Gb/s,通信误码率为10-7,考虑到卫星的质量和体积的限制,应当选择孔径为250mm的天线来实现卫星间的通信。当发射天线效率、接收天线效率、对准与跟踪指向偏差、链路储备以及接收机灵敏度分别为-3dB、-7 dB、-2dB、1dB和-40dBm时,根据以上公式可以得出,当发射光束发散角为10μrad时,光源发射功率应当达到5.9W;当发射光束发散角为20μrad时,光源发射功率应达到23μrad。

二、空间卫星光通信链路尖技术的解决方案

卫星间光通信的波长通常在800nm、1060nm和1550nm三个波段中选择,在质量、体积和功耗限制下,卫星间通信的激光光源大多数选择的半导体激光器是800nm和1060nm波段的。目前,对于1550nm波段,随着光放大器技术越来越成熟,光功率的放大技术也更为成熟。

由于目前相应的800nm波段的卫星光通信波放大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需要用更大功率的激光器进行直接和间接综合调制。然而,激光器功率的增大,对调制带宽和深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对调制电压提出了更高要求。800nm波段的激光器在单纵模和单横模方面比1550nm波段的激光器都要差,不宜采用直接的调制方法。

对此,对于800nm波段的调制最好采用间接调制的方式。从通信系统整体来看,一味的想要提高发射端的功率是不现实的,为更好的实现空间卫星光通信,可以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将灵敏度改善3dB,或者将光源发射功率降低3dB。但是设计和制造高灵敏度的接收机有很大的工作难度,受目前技术的限制,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是一项艰难的但又不得不解决的关键技术。

三、空间卫星光通信链路技术解决方案的对比

从空间卫星光通信链路关键技术来看,以下两种方案可以采用:第一,在1550nm波段,可以直接耦合低功率分布反馈式激光器与光纤功率放大器得到码速率高的发射光源,在接收端加入前置掺铒光纤放大器来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第二,是针对于800nm波段的,调制时利用大功率的激光器进行,同时同样用波分复用技术降低单路通信码速率,这样可以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

第8篇:卫星通信优缺点范文

天袖”的秘密

“天神之杖”武器系统由两颗卫星组成:一颗负责通信和锁定目标,另一颗则搭载有大量“天神之杖”。虽然以天神来命名,但这些“天神之杖”其实是一根根直径30厘米,长6米的金属棒,它们由三种金属混合制成。这些高密度金属棒要是放在地面,只能当废品卖,但是,把它们运到距地面1000千米的太空,装在卫星上,它们就成了震撼人心的“大杀器”。

发动“神罚”

当通信卫星接到攻击指令后,会瞄准地面上的目标,载弹卫星就会抛出上面提到的“天神”牌金属棒。在通信卫星的引导下,金属棒启动小型火箭助推进入地球大气层,然后化身暴躁。的流星,以每小时1万多千米的速度,砸地面目标。这个速度相当于9马赫,虽说比动辄就飞20马赫的洲际导弹慢了些,但金属棒钻地效果较强,能轻易钻入地下几百米,打击躲在地下工事中的敌人,比钻地弹高端多了。

用,还是不用?

这么强力的新型武器,因为非常规,不常见,竟在将军中掀起了一场“能不能用”的大讨论。将军A表示:新技术一定会改变战争的形态。骑士们就是因为不信任火枪,才被历史淘汰了。我建议立刻将“天神之杖”投入实战。

将军B持不同意见:把金属棒送到天上,再扔下来,就能干掉敌人?我不信,我不会让我的小伙子们用它。趁将军们争论的间隙,让我们先来看看“天神之杖”的优缺点,再决定自己站在哪一边。

优点

1.联合国《外层空间条约》中禁止将核武器部署在太空,而“天神之杖”的金侔羰恰昂戏ā钡奶空武器系统。

2.发射时没有红外信号,几乎不会被雷达发现。隐蔽性强。

3.从启动到命中,只花费十几分钟,很难拦截。

4.穿透力极强,能够有效摧毁地下目标,如核武库、核掩体等。

5.无污染,打仗和环境保护互相不冲突。

缺点

1.价格昂贵,不易建造。

2.仅适合精确打击某些高价值的战略目标。

3.必须要有多枚卫星支持,否则就没法定位和打击。

第9篇:卫星通信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灾情;卫星通信;应用;发展前景

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往往呈现出群发性特点,会由一次灾害变为一系列次生灾害,对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做好减灾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是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从重大灾情的救灾工作经验分析,健全的通信体系保障是有效进行应急救灾工作的前提,卫星通信是建立在航天器与地球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不受任何条件和环境限制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1 卫星通信特点及原理

卫星通信是微波通信和航天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通信。而在地球站之间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通信的则称为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的工作原理:从一个地面站发出无线电信号,卫星通信天线接收到这个微弱的信号后会在通信转发器中放大,其功率和变频也会相应的放大,最后放大后的无线电波再由卫星的通信天线重新发送至另一个地面站,进而实现多个地面站的远距离通信。它具有以下优点:通信频带宽,传输内容大;通信距离远,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通信范围大,只要在卫星发射的波束覆盖范围即可通信;不受陆地任何灾害影响;机动灵活,可用于车载、机载等移动通信;同一通信可用于不同方向和不同区域;通信链路稳定可靠,传输质量高;建设速度快。

卫星通信的缺点:在地球高纬地区静止卫星通信效果不好,尤其在两极地区处于盲区;通信卫星使用寿命短;10GHz以上频带会受降雨雪的影响;保密性差;卫星的发射和控制技术比较复杂;在春分和秋分前后数日内,因太阳干扰过强,每天有几分钟的中断。

2 卫星通信在重大灾情中的应用

2.1 应急通信在重大灾情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发生过许多自然灾害,综合每次处理大型灾害经验可得知,畅通的通信手段是救灾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缺失这一环节,就失去了一个可靠的通信信息系统,不能及时将灾害现场信息实时传送出去,从而影响救援力度。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类和社会类两种,前者如地震、飓风、重大火灾等,后者则是国与国自之间的突发性军事冲突。我国在2008年连续爆发了湖南雪灾、汶川大地震、拉萨动乱等重多地域范围广阔的灾难,总结各类灾难的救援经验教训,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完善应急通信体系,完善各种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通信队伍,定期进行演练,从而使其在重大灾情救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2 卫星通信在地震灾情中的应用

通常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首先遭到破坏的就是地面基础设施,如电力系统、通信系统及交通系统,导致受灾地区通信全面中断。对其进行抢修会因道路中断而无法顺利进行,外界无法接收到受灾地区的信号,从而救灾指挥部因了解不到详细灾情,不能有效的组织救援工作。目前国际上在应急救灾工作中,大多数国家会选择应用卫星通信技术,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空间平台的优势建立了卫星通信网络系统,在地震救灾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卫星通信技术有海事卫星电话、应急卫星通信车、VSAT卫星通信网。

VAST卫星通信设备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等特点,在进行网络组织时,传播信息量大,便于联系其他网络。尤其在地震救灾中,可以采取空投的方式向灾区投放VAST设备及配套电池,第一时间满足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讯,为灾区信息外传提供了准确的途径。海事卫星电话可以保证在第一时间帮助灾区传播信息,一般在灾难初期都会使用卫星移动电话,保证救灾人员的派遣以及人员安全。应急通信卫星车具备灵活、快速的开通传输信道,与移动基站车配合,迅速开通灾区的基站,有力支援救灾工作。

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灾区地面通信完全中断,一时间灾区成为信息孤岛,严重影响救灾工作。卫星通信成为了唯一有效的应急通信手段,国家相关救灾部门和各大通信运营企业紧急调动各种卫星通信设备,据相关统计得知,投入地震救灾卫星设备和基站共1200多套。值得一提的是,我公司第一批救灾小分队,不畏艰难,随应急通信卫星车、应急基站车,日夜兼程赶赴灾区进行支援。到达灾区后,根据总部的要求,与友邻分公司的设备进行配合,通过加电测试、参数调整,第一时间开通了卫星通信的传输信道,随即开通了移动基站车。有了手机信号,灾区就不再是信息孤岛,有力的支援了抗震救灾工作,也为灾民的信息沟通提供了帮助。此外,通过空投VSAT通信设备,第一时间抢通通信网络,也为灾区的信息能及时传递起到了关键作用。

3 卫星通信的发展前景分析

卫星通信未来会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发展,数字卫星会成为主流,具有星上处理和交换功能的卫星网会替代传统的弯管式卫星网。卫星技术会向高频段、大功率和大容量发展。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可将通信、电视、声音广播、数据广播等功能集卫星于一体。空间光通信主要指是星际链路(ISL)和高数据率空间至地面的链路,用于几十Mbps甚至达Gbps的数据中继。宽带卫星系统还会将计算机网络与地面电话网融为一体,如果实现全数字化通信、电视会形成一种广义上的网络,其发展既要符合国情,又要有高起点,所谓高起点是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数字卫星技术以及最先进的信道压缩技术。除此之外,卫星通信系统还具有机动灵活、传播能力强及区域连接等潜在优势,是全球移动通信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GEO-FSS卫星通信系统会大力开展BVSAT业务,通过以IP为基础的宽带多媒体传输系统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当前BVSAT的产品较多且使用效果好,甚至有些产品已经逐渐向移动业务MSS发展,从而会在车载、船载等移动通信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卫星的数字电视/视频广播DVB会结合高速因特网形成DVB/IP业务,不仅符合现代社会潮流发展趋势,也会成为宽带卫星系统中的高效传输平台。因此,在面对卫星通信发展方面,应抓住机遇,面对挑战,不断改进和完善卫星通信投资环境,主动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进卫星通信的发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重大灾害出现后往往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公众通信网络,灾区通信出现故障,不能第一时间将灾区信息传给外界,耽误最佳救援时间。卫星通信覆盖范围广,受地面灾害影响小,从而在应急通信中卫星通信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为灾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救灾活动创造条件,在实现物资调度、紧急指挥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宝奇.卫星通信是突发灾害时快捷、有效的通信保障手段―卫星通信在中国联通“汶川”抗震救灾中应用介绍[C].//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2008:465-474.

[2]赵希,岳勇.卫星通讯在我国灾害应急体系中的应用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