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范文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

第1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工作介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机构养老老面临着覆盖面小、财政负担压力大和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数和需求。因此,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我们应构建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会中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健全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庞大的老年群体依靠传统家庭养老是难以维系的,因此非常需要社会力量特别是社工力量介入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趋势及其内在要求。

1 居家养老相关概念的解读

(一)社区养老

我国是在1978年首次对社区服务的定义作出概括,社区服务就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发动社区成员开展互的社会服务,就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社区养老是指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发动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介入,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为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开展各种服务方式,是一种正在兴起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

(二)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老人在专业化的养老机构中进行统一管理的养老模式。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亲戚或者社会对其安排符合自身的养老机构,通常会有养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等养老机构。虽然这些形形的养老机构能够满足老人的需求,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也不免有一些弊端,成本相当高,也不利于与家人、亲戚的团聚。

(三)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服务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政府提出,也称为社区照顾,包括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照顾两种模式。社区内照顾就是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运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内由受过训练的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照顾。“由社区照顾”主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接受社区内的专业和非专业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支援性综合服务,包括日间托管、家庭照料和居家照顾等照顾方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学者们把居家养老服务定义为,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专业化养老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提供解决生活遇到各种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也就是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构建一个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各类养老保险为保障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四)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简称社工介入通常是指社会工作者为了应对服务对象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困难,经过系统详细的分析、评估并拟定解决的行动方案,在提供日常服务当中通过社区工作、小组工作及个案工作的方法,可以与案主进行单独的面谈,或者促使其家人参与关怀,又或者运用社会公共资源,为服务对象给以适当的指导、提供解决问题或者应付技巧的方法等等。

2 社会工作介入的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为解决居家养老服务中供需不均衡问题,促进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由于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陷入困境,居家养老成为现展的主流模式,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具有专业化优势,能够给老年群体带来更专业化服务,链接资源,倡导社会等重要作用。

临近年关,合肥市沁心湖社区民航家园小区60多岁的李大爷家中,时常响起欢声笑语。李大爷身患中风,子女不在身边,平常与老伴相互照料,生活中多有不便。来自合肥市爱邻社会工作服务社的社工朱娜娜,定期来到李大爷家中探视,替老人排遣寂寞,帮助解决生活困难。“8月底我过生日,他们还带了蛋糕上门,给我唱生日快乐歌。”李大爷高兴地说。李大爷是爱邻社工服务社“宁养照顾”项目服务对象。项目采用“职业社工+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家庭成员(照护者)+志愿者”的“1+3”服务模式,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提供志愿者探访、社工个案辅导、家庭成员(照护者)支持小组及培训、生命关怀、社会救助及慰问、缓压照护、其他居家养老服务等综合关怀服务。“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目前服务对象一共有200人。”爱邻社工服务社负责人柏俊告诉记者。

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日渐增长。“社会组织特别是专业能力较强的社工机构,参与困难救助、权益维护、人文关怀等服务,能发挥独特作用。”省民政厅负责人介绍,我省各地以服务社会救助群体为重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参与公共服务,类似爱邻社工服务社“宁养照顾”这样的项目越来越多。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具有独特的优势,提供多元化服务,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上、心理上等多方面问题。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利用具备的专业知识,如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增能理论等,为服务对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提高自身能力,整合社会各类资源。

3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设施方面

在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等社区内外资源都相对缺乏,更别说社区内能够提供给老人的基础设施了。老年群体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的老人,对于那些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社区内的设施都是无用的。

(二)服务人员方面

社区内的工作人员不全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由于对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知识的匮乏,导致对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的非专业化。社会工作认知度不高、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

(三)社会环境方面

由于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低,使其对社会工作的关注偏低。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也就缺少一个发挥作用的空间,而且缺乏政策支持。这些社会环境因素限制了社会工作的继续前进。

4 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

政府永远起到的是主导作用,针对社工介入居家养老,不仅在资金供给上、政策扶持上给予支持,而且在完善社区配套措施上也要加大力度,号召各界社会力量投资其中,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二)加强专业人才服务居家养老的队伍建设

居家养老服务是专业服务比较强的服务,随着老人群体需求的多元化,我们必须加强社区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相关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不仅要从专业知识上进行强化培训,定期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增强技能,而且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以中国红十字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开展的曜阳保姆服务为例,从事曜阳保姆服务的医护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特别是经过专业医疗护理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尽管现在许多保姆和家政服务人员也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但曜阳保姆的培训要求更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必备的医疗护理、医疗急救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倡导社会各界力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仅靠政府和社区的力量是不足以满足居家老人的需求。居家养老属于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的服务,主要得益于提供这些服务的养老机构、社区组织、志愿者等的无私奉献,以及社会各方面献出的爱心,比如物资捐助和现金捐赠等。家政服务面向的是全体有需求的家庭,服务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倡导社会各界力量,面向居家养老的老年群体,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和人文关怀服务等,使服务内容可能更广泛。

参考文献:

第2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范文

一、加强依法行政宣传

认真制定学法计划。切实将依法行政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落实好党委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通过每月举办一期《民政论坛》,认真学习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学法、用法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适应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需要。积极组织和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法制培训,努力提升民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

明确学习宣传重点。要以学习宣传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为重点,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各项救助机制,增强救助政策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依法实施社会救助,努力提升民生保障“兜底”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继续争创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不断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升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和水平。修订全市镇(街道)《自然害救助应急预案》,认真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工作。

继续实施“六五”普法。全市各级民政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依法行政知识,领导班子全年集中学法不少于2次。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对民政服务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服务对象依法诉求、依法维权意识,不断提升民政依法行政水平。

二、创新基层治理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民政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打破惯性思维,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积极搭建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创新社区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厘清政社边界,改革社区考评机制,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扭转社区行政化趋势。全面推进“政社互动”和“三社联动”机制建设,落实京口、扬中试点工作,适时召开推进大会。研究出台《修订村(居)民公约的指导意见》,推进城乡社区自治机制建设,提高村(居)民自治能力。积极推进中心社区服务、基本社区自治和网格化管理配合的社区新型治理模式,新建成4-6家中心社区。按照“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模式,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打响“12349”便民服务品牌。继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实现全市新增30个市级和谐示范社区,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93%。

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简化规范登记流程。承接好省厅下放的基金会登记审批权限,取消社会团体筹备审批环节和社会团体分支机构登记审批。推行政社分开、管办分离,重点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推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编制能够承接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目录和民政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事项目录。新建4家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益服务创投。推动设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具有导向性的社会组织培育方案,抓好全市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孵化)基地三级网络建设。完善和优化社会组织评估制度和标准,年内实现获得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占本地社会组织总数的30%以上。

加强社工专业人才建设。认真落实我市《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研究制定社工专业人才评价和教育培养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积极开展优秀社工、社工机构和社工案例评选表彰活动,发挥先进导向作用。组织社工从业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进一步加强社工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提高社工人才的专业素质。

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一)大力发展养老社会服务

加强养老服务政策创制。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突出抓好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苦干意见》及省政府意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研究出台我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市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4—2020年)》。

依法规范养老机构设立。依据民政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加大对不合格的养老机构的淘汰力度。进一步健全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认真实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加强示范性养老机构和集医、养、护为一体的养老机构建设,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继续推进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和等级评定工作。力争全年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50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34张。

推进居家养老载体建设。按照服务标准化要求,继续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在各辖市区重点打造1-2家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全市新建66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8家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0%。建成城市社区小型托老所和农村“老年关爱之家”30家。开展老年日间照料和老年助餐服务试点,重点满足高龄、半失能老人社区养老需求。继续推进“安康关爱行动”,各辖市区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参保率达到40%以上。

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养老机构负责人和养老护理员培训,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60%以上。完善城市“三无”、农村五保供养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供养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市本级、辖市区、镇(街道)三级老龄协会网络,村(社区)老年协会覆盖率达90%,各级老龄(老年)协会全面参与养老服务工作。

(二)制定门楼牌管理办法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门牌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我市门牌缺失,号码编制重、跳、漏,门牌制作不规范等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日益凸显。要通过起草和推动《市门(楼)牌管理办法》的出台,启动“市门(楼)牌管理及应用系统”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努力提高我市地名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市门(楼)牌管理办法》的制定将严格按照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在起草过程中扩大公众有序参与的途径和范围,广泛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尤其是普通群众的意见、专家学者的建议,以更好地适应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四、自觉强化行政监督

加强行政内外监督,按照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在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的同时,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组织行风监督员开展行风督查活动。邀请他们对民政工作进行监督,同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主动改进依法行政工作。

第3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范文

近年来,我们抓住**被列为全国首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的契机,紧紧围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培育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整合聚集社会化公益性的服务资源,有效推动了社工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一、聚集社会资源,培育多元化的民间社工组织

积极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围绕市、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吸纳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大力培育协助政府从事社会事务,开展居家养老,帮助就业创业,提供心理法律咨询等社会服务类民间社工组织;大力培育社会福利型、文化教育型、医疗服务型等公共事业类的民间社工组织,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变后的各类公共服务;大力培育社会帮教、青少年教育等社会维稳类民间社工组织,协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目前,我区已培育发展了"心晴工作室"、"统筹城乡青年服务社"、"**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颐乐老年养老中心"、"残障儿童康复中心"等涉及公益类、服务类的民间社工组织25家,招募个人会员1550余名,集体会员180多个,重点开展新市民培训、创业指导、心理疏导、社会帮教、家庭教育、居家养老和残障康复等专业化社工服务。同时,我区在街道社区分类挂牌组建的以领衔志愿者姓名命名的"李永翠青少年教育特色工作室"等35个"志愿者特色工作室",逐步打造了多元化的社工人才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健全运行机制,打造专业化的社工服务团队

为推动民间社工组织的高效运行,我们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运作、社工引领、各方参与"的社会工作模式和"三工联动"(专职社工-专业社工-义工)的运行服务机制。专职社工由社区公共事务所内的社区社工担任,负责上下衔接、需求调查和资源调度;专业社工由熟悉法学、心理学、社会管理学等专业的研究人员担任,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和个案帮扶等专业化服务;专业义工(志愿者)由各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面向社会招募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组成,志愿从事义工服务等活动。同时,加强与在蓉高校的交流合作,在14个街道社区挂牌成立了"社会工作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高校与地方社工人才在理论和实务方面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我区"统筹城乡青年服务社"通过创新运作模式,推行了跨区域服务的"3+X"模式。"3"即1所高校+1个街道+1个社区,"X"即为项目中参与的数支高校社团的数名志愿者,参与项目的合作方涉及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医药大学等8所高校43个社团,着力为农村新型社区提供长期服务。目前,我区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已与区内外70多家单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分类组建了法律服务、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社会帮教、老年服务等专家资源库12个180多人,招募专兼职义工(志愿者)890多名。

三、推行服务外包,引入市场化的管理评估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我们制定出台了《**区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考核评估办法》,将一些可以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事项,以"购买服务"和"项目管理"等方式委托给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实施。在考核评估标准上,主要对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的社会工作服务量、服务成效和社工组织管理规范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每年底由区委组织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式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分值确定评估等次,发放奖励补贴。近三年来,我区已向非营利性社工组织出资购买了创业就业培训、青少年心理调适、家庭教育、居家养老、司法矫正和残障康复等15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放奖励补贴经费17万元。通过项目考核评估、评选"年度优秀社工组织"等方式,促进了民间社工组织的规范化管理,调动了服务居民群众的积极性。

四、组建社工协会,发展自律化的行业管理组织

我们着眼培育发展社工人才队伍自律性行业组织,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制定了社工协会《行业公约》和《自治章程》,吸纳了来自机关、社区和民间社工组织200多名专兼社工自愿加入协会,进一步搭建了民间社工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平台,加强了民间社工组织之间的业务交流和行业自律,有效提高了专业社工的服务水平。社工协会成立以来,已组织全区460多名社工人才参加全国职业资格考前培训,我区有67人获得助理社工师和社工师职业资格;组织编写了《**区社会工作案例集锦》,精选各类社工案例30多个,为全区社工人才开展专业化服务提供了"实战"参考。同时,为提升社工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还建立了社区社工人才专业职称补贴制度,对取得助理社工师职业资格的给予每人每年1200元补贴,对取得社工师职业资格的给予每人每年2400元补贴。

第4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范文

一、2013年工作总结

(一)积极促进就业创业。

在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想方设法与发改部门对接,从项目中寻找就业增长点;用足用好政策,放大政策效应,解决好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强调培训必须与就业挂钩,加强对培训的监督和管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并着力于本地劳动者培训;加强公益性岗位的整顿和清理,抓好就业示范点建设,妥善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制订《促进就业规划(2013-2017)》、《关于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1—11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5471人,完成年任务的132%,同比增长10.4%;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13817人,完成年任务的116%;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867人,完成年任务的108%;11月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32%。

1、拓宽服务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我市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2%,预计年底可达93%以上。一是加强扶持政策的针对性。采集13843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基本信息并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简化毕业生档案托管、社保办理等服务流程;实施“千名高校毕业生见习计划”,见习基地扩至77家,可接纳6563名毕业生见习,今年新增326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拨付见习补贴52.7万元。二是主动对接重点企业。对接23家重点企业,涵盖高新技术、现代服务和现代农业等方面,从中挖掘1500多个岗位推荐给高校毕业生。三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结合我市产业特点,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现代服务、IT等行业所需的技能培训,共开办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班34期,培训3807人。四是创新就业服务活动载体。举办高校毕业生春季和夏季网络招聘服务月活动、“夏季企业用工暨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等活动,尤其是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开展了职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大中专毕业生系列招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摄影展、建立高校公益求职工作站、组织高校毕业生企业观摩等6项活动。目前,全市已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20场,组织1317家单位17688个岗位参与招聘,3328名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向国家人社部相关活动网站投送毕业生简历5450份,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五是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放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开展创业指导服务进高校活动,推介创业项目70个,向毕业生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216万元,扶持177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带动738人就业。六是切实加强劳动权益保护。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创建活动”,加大劳动用工、缴纳社保等方面的劳动保障监察力度。

2、开展“春风行动”等活动,帮扶农村劳动者就业。面向农民工群体举办“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3233个;到乡镇召开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座谈会,组织欢送农民工赴珠三角等外省地区务工,1—11月,省外劳务输出1167人,重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省内就近转移就业9700人;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调查登记94436人。深入云龙计划单列镇开展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调研,制定促进就业创业实施计划,建立创业服务指导所,在为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富余劳动力举办招聘会、开展创业和技能培训、提供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宣传就业创业政策等,比如8月份在举办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100个,拟录用130人。目前,已组织285名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已完成参训率达95%的目标任务;预计年底,有就业愿望的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95%以上。

3、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将“就业援助月”与“春风行动”活动紧密结合,通过上门走访慰问、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政策宣传等服务活动,重点向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登记失业人员、长期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其他长期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援助,1—11月,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469人;开发113个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现有813人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认定零就业家庭15户,对零就业家庭实行“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稳定一户”,实现动态清零的目标。主动对到期退出公益性岗位的人员和优美内衣公司下岗员工进行政策宣传,及时发放失业金,组织参加专场招聘会和职业培训,推介创业项目;对350名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就业前引导性培训、创业政策宣传等。1—11月,支付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含社保)补贴、企业社保补贴和一次性奖励金共计3174.6万元,1.6万人次受益。

4、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就业的桥梁纽带作用。结合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成立重点项目建设就业服务工作组,跟踪对接高新区项目建设企业,面向重点项目建设企业开设就业政策培训班和工作座谈会,按领域、分层次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的用工信息存储、分类,畅通就业供求信息渠道,开展优质岗位推荐等特色活动,为大企业与重点项目提供专场招聘、人才引进、委托招聘、人事、劳务派遣、猎头服务等公共服务。同时,指导街道办、社区等劳动保障平台就近就地举办供需见面会,着重做好龙泉镇、、永兴镇、灵山镇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信息点建设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市场就业服务。1—11月,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共承办“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各类招聘会116场,进场招聘企业5393家次,提供岗位82638个次,46731人次参加面试,拟录用6720人。制定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织诚信系列讲座和座谈会,建立了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档案,各机构负责人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已签署诚信经营承诺书。完成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年度检验工作,新增2家机构获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全市获得许可证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21家。

5、积极开展“创城”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创业政策宣传、创业项目征集推介等工作,扶持完善创业示范孵化基地23家,加强现有孵化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为入驻企业提供创业服务。新设立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受理服务大厅、接待室等场所,严格执行贷款审批制度,定期召开贷审会对贷款额度、期限等进行集体审批,1—11月,共发放创业小额贷款6101万元,扶持769人创业(完成年任务的256%),带动2186人就业,到期贷款还款率达99.3%。做好2013年创业大赛赛区的初赛和决赛工作,组织56个创业项目参赛,已评选出10个项目参加全省比赛。

6、加强职业能力建设,提高培训实效倍增效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职业培训管理,结合人力资源市场调研,制定培训工作要点和培训计划,明确以促进就业为重点,提升就业率为目标,确保计划先行,有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联合有关专家和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就业专项资金培训任务定点职业培训机构考核认定工作,对市辖35家培训机构进行年检,审批新设立的培训机构5家;通过对年度培训计划、开班信息、补贴申报进行网上公示,以及健全和完善培训抽查、电话回访、定期统计、培训机构年检等制度,进一步规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增设了养老护理、海水养殖、育婴师、家政服务等10个培训工种,部分培训班在结业当天,就有过半学员被前来招聘的公司录用;在东山镇、龙塘镇组织268名农民参加“订单式培训”,已有243人被录用上岗,就业率达91%,实现了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1—11月份,共组织15493人参加职业技能或创业培训,完成年任务的129%;组织职业技能鉴定12085人,8943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为74%。市高级技工学校被授予“部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校”,顺利完成技师学院的申报工作,并获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二)统筹抓好城乡社保。

多渠道抓好社保扩面工作,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健全社保工作规范和规程,确保优质高效的服务;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积极探索城乡居民社保制度整合;在美兰区试点发放社会保障卡2.3万张。

1、做好城镇从业人员社保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力度,开通参保登记、基数核定网上申报系统,做好社保扩面征缴和专项稽核工作,新登记参保单位2381家,新增51047人参保。我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提高到1683元,月人均增加156元。我市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含省本级)分别为46.7万人、45.7万人、23万人、22.6万人、36.3万人;1—10月,五项社保基金总收入237523万元,总支出238108万元,累计结余15.6亿元。做好延续办理未参保超龄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除了解决曾在城镇用人单位工作未参保、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外,还把具有本省行政区域内农业户籍、2011年12月31日前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原用人单位职工纳入政策适用范围。通过悬挂标语、发放资料、现场解答、播放宣传片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工伤保险条例》颁布10周年集中宣传活动;工伤认定477例,劳动能力和伤残等级鉴定148例。推行社保档案数字化管理服务系统,迎接国家人社部、国家档案局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达标工作验收组对我市社保业务档案管理的检查验收,得到上级部门的好评。

2、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我市2013年度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费征缴工作于4月全面启动,全市各级农保部门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逐户上门、短信提示等一系列优惠便民措施,加快征缴进度,截至11月底,新农保参保26.3万人、参保率97.4%,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4.4万人、参保率98%,发放城乡居民养老金8640万元,基础养老金发放率均为100%,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发放年度任务。制订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协调市财政、国土部门做好2009年至今我市被征地项目、资金和涉及人数的调查摸底工作,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3、进一步提高医保政策的普惠性和保障水平。城镇从业人员重大疾病(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肝移植、肾移植)的报销封顶线由26万元提高到50万元;提高H7N9禽流感患者医疗保险待遇,报销比例由85%提高到95%,封顶线由26万元提高到50万元,不设起付线、特殊检查、特殊治疗、乙类药品的种类和自付比例。同时,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保障水平,目前,我市城镇居民医保住院报销封顶线达12万元,保底报销比例从原来的20%提高到35%,重大疾病最高可再报销10万元,一、二、三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分别为90%、75%、70%,起付线为600元、300元、100元;普通门诊报销比例为50%、封顶300元。我市2013年度城镇居民医保征缴工作于8月1日启动,个人缴费标准为成年人70元,未成年人40元,特别是第五次提高了财政补助标准,从2007年的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2013年的280元,这将为我市逐步提高医保待遇水平夯实基础。在出台基层医疗机构日间病床付费管理、新生儿“落地参保”等新政策的同时,自2013年8月1日起,我市启动了新生儿医保费补缴业务,即:新生儿在出生后4个月内办理户籍登记,可持户口本办理居民医保补缴费手续,并享受相关医保待遇。1—10月,城镇居民医保待遇支付42.3万人次,统筹基金支付14769万元;顺利完成居民医保二次待遇支付工作,2013年享受二次待遇支付的参保患者有37人,二次待遇支付222.1万元,其中11名患者首次基金支付与二次待遇基金支付合计达20万元;大病实际报销比例均达50%以上。2013年度城镇居民医保征缴工作于8月份启动,截止11月26日,全市累计参保533045人,完成年计划的107%。到计划单列试点的开展医改工作调研,拟订《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4、加强社保基金科学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政策法规,加强社保基金稽核制度的建设,建立和完善规范基金管理的内控监管措施。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基金财务软件系统进行改造,开发了自动储存备份系统,确保基金财务数据的安全。严格按基金支付流程,加强对养老金、抚恤金、丧葬费、个人帐户转移、一次性支付退保等各社保基金支付审核环节的监管;完成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年度考核,与163家定点医疗机构签订2013年度城镇居民医保合作服务协议,严格按协议审核支付医疗、工伤、生育、城镇居民医保等基金,杜绝支付不符合手续、不符合规定的支出项目及支出标准的单据行为的发生;通过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审核住院3.1万人次,扣除不合理开支350万元。完成居民医疗保险社区定点医疗机构联网结算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完成专家远程考评病历系统的开发建设;完成医保基金智能监管平台数据试运行工作,进一步规范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提高审核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科学编制2013年度社保基金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定期分析社保基金运行基本情况,确保基金当期收支基本平衡。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开展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费专项稽核检查工作,社保经办机构和劳动监察机构联合调查摸底用人单位6106家,已责令47家企业进行整改并收缴社保费413万元。

(三)深化人事人才工作

1、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管理,全市717家事业单位25516名人员履行了聘用合同签订手续,分别占应推行聘用制单位总数的95.4%和人员总数的98.5%。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制度的实施。强化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划报备制度,规范有序地对人员招聘进行动态管理,本年度共有35家事业单位实行公开招聘计划审核备案,招聘岗位701个,截止11月底,共有18家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方案获准实施,拟招聘工作人员264名,现已有12家单位完成招聘工作,核准公开招聘拟聘人员77名;监督指导区级人社部门做好区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配合市教育局完成2013年度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招聘工作,共招聘免费师范生30名安排到市直属学校任教;举办2013年度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干部培训班,提高各单位人事干部落实公开招聘制度和人事管理业务能力。全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平稳实施,没有出现违规招聘、违规进人的问题,社会舆论反映良好。

2、强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完成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过渡,共过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86人、一级专业技术人员7866人、二级专业技术人员4340人。完成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改革试点工作,共评审通过5名正高级教师、12名高级教师、138名一级教师、74名二级教师。继续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在线学习,深化非公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印发《关于做好非公经济组织职称工作的通知》,建立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网上咨询服务”通道,提高职称服务质量。开展大中专毕业生起点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人员流动确认工作,共认定378人。协助省厅做好千百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的推荐工作,共推荐8人。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规范化工作,出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内部等级任职条件指导意见》,建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系统,提高岗位设置信息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完成对367名事业单位人员的岗位调整工作。

3、进一步规范公务员管理。完成上年度我市新招考的7家单位46名公务员报到手续办理工作;完成我市2013年度公开招考的39家单位64个公务员职位的计划申报、报名审查、资格复审、体检和考察工作;指导9家单位面向全国或全省公开选调42名公务员。前3季度,共办理公务员调动(交流)29人、公务员登记和转正定级220人、市政府人事任免手续137人。同时,积极推进全市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探索正科级领导干部和乡镇公务员培训的新路子;以“需要什么补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继续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公务员网络在线学习培训,共设定22门课程、50学分;组织开展全市公务员基本功训练和普通话培训测试,我市获得全省公务员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开展以“转换角色,适应履职需要”为主题的公务员初任培训,我市2012年新招录的105名公务员均参加了培训;举办新晋升正科级领导干部任职培训班,79人参训;举办公务员管理业务培训班,全市公务员单位105名人事干部参训。搭建公务员学历提高平台,对具有相关资质的公务员(参照管理人员)开展大专以下学历升专科和专科升本科学历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公务员学历层次、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做好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建库工作,涉及全市302家单位7372名公务员的登记备案信息,通过了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的审核验收,我市名列全省第一,被评定为优秀单位。

4、扎实做好工资福利工作。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区津贴工作。继续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做好2013年我市990家样本企业薪酬调查工作,增加64个通用性、可比性较强的工种(岗位)的工资指导价位(现已达744个,涉及50个行业),并于7月份向社会公布。

5、做好干部计划安置和企业干部解困维稳工作。根据全省干部安置工作部署,通过前期调查摸底,掌握市属各单位及各区干部接收需求,采取双向选择与指令性分配相结合的办法,以干部考试考核综合成绩、个人填报志愿和用人单位需求情况相结合的安置方式,按时完成省里今年下达我市的营职以下(含技术级)干部接收安置工作。出台《再就业企业干部管理意见》,不定期举办困难企业干部座谈会,掌握该群体的动态,及时化解矛盾,全年共为272名困难企业干部发放困难生活补助508.1万元,为54名困难企业干部缴纳五项保险费85.2万元。积极做好自主择业干部安置报到、医保缴费、档案管理、政策咨询等工作。

(四)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在全市推行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五星”考评标准管理,调整我市及各区劳动保障监察、劳动用工和集体合同审查备案的管辖范围,实行属地管理,并制定出台《关于构建新时期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行农民工工资月发放制度,开展规范劳务派遣行为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元旦春节期间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建筑领域专项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保法律法规情况专项检查、物业管理行业依法用工知识培训等系列活动,并联合市公安、工商等部门,发动检查人员579人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检查行动,采取了重点检查与普遍检查相结合方式,突出重点地打击非法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黑职介”,并对我市证照齐全的职介机构和用人单位进行了普遍检查。同时,试行网上办案模式,劳动监察案件的受理立案、调查取证、后续处理、审批等程序均通过劳动保障监察网络操作,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了办案透明度。前三季度共执法检查各类用人单位3807家,涉及用工人数6.1万人;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数418件,在法定期限内的结案率达95%;责令补签劳动合同15016份,补办社保登记462人;为1969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工资1990.5万元。参与处理突发事件120宗,涉及劳动者7256人,尤其是成功处置了年初易发、频发的农民工讨薪事件,比如:成功处理了37名农民工投诉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分公司拖欠120多万元工资一案、79名员工投诉优尼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拖欠30多万元工资一案等,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自2005年以来,我市各建设工程项目共向我局指定银行帐户存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8.6亿元,其中,因工程竣工未发生拖欠工资的已退还3.8亿元,发生17宗拖欠工资事件,已从保证金中划支1072万元垫付1040名农民工工资。全市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总数为28.3万人,小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达80%和95%以上;已有2890家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覆盖职工10.5万人。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收集用人单位信息29748家。完成市政工程开发公司、交易中心2家单位的102名企业改制职工的安置工作,涉及安置资金340万元;为128家市属单位16480名职工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加强人事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办理工作,共立案844宗,结案788宗,调解裁决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工资、补缴社保费、二倍工资、加班费等共计726万元,较好地维护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市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工作获得国家人社部督查调研组的好评。

(五)加强自身建设。

积极推进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规划建设,完成对12个社区服务平台的改建工作,并启动云龙计划单列镇就业社保服务平台建设;做好美兰区演丰计划单列镇平台建设的规划工作;申报秀英区、美兰区作为2014年国家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试点单位。同时,加强经办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工作,摸清城乡各类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并动态维护,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就业信息覆盖范围,提供更多更广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加快推广应用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和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拓宽信息系统覆盖面;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子系统,实现就业、社保、劳动监察等信息资源共享,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结合我局《行政执法预警和督查暂行办法》和《行政过错倒查暂行办法》的实施,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做好督查和预警信息化工作,切实提高全局依法行政水平。积极协调推进项、52小项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事项进驻中心工作,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工作规程,规范一次性告知等工作制度,压缩审批环节,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套程序运作、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个窗口送达”。开展“我为群众办件事”领导干部集中大下访工作,认真做好全国“两会”及博鳌亚洲论坛期间的维稳工作,组织参加市委书记市长大接访活动,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积案化解,维稳工作取得预期成效,前3季度,共受理、分转、答复、督办、反馈来信80件,接待群众来访46批106人次,办理网络问政85件;受理“12345”热线办件455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我局在全省人社系统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交流。依托新改版的局门户网站,建立集信息、政务公开、百姓咨询、群众办事等于一体的网络人社,为办事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拓宽普法宣传渠道,联合交通旅游广播于每天早、晚黄金时段专题解读人社政策法规,共播出62个专题305期节目,11个局属单位和相关领导轮流上线,增强了市民对政策法规的知晓度。完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的评估工作,认真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调查统计和综合规划工作。对主要领导过于集中和繁琐的财务、人事等权力事项向其他班子成员进行适当放权,并认真落实《局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党组会议制度》、《局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和《人社系统每月工作汇报会议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强化局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凡涉及机关公务员招考、调任,事业单位招聘进人,转业干部分配安置,以及职称评定、调资调薪等敏感业务,以及大型活动、人事变动、大额经费支出和基建项目等重大问题都召开党组会或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完善工作执行的督查机制,继续推行领导班子、各处室(单位)和4个区人社局负责人的每月工作汇报制度和定期督查督办制度,完善行政预警和责任倒查追究机制,及时解决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竞争上岗、交换轮岗机制,切实提高人社系统的工作效能和管理水平;实施重点工作考核办法,将工作目标、排名与干部推荐、提拔、调整、奖惩挂钩,真正使干部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

二、2014年工作计划

(一)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进一步落实就业政策,丰富就业专题服务活动载体,积极举办各类现场招聘会,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三大群体就业。全年计划完成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90%以上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的目标。加强中心城市家庭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结合产业发展需求,逐步完善以企业岗位提升培训为主体、职业院校培养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参与、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有机结合的定单式、定向式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对培训工作的网络监控管理,提高培训实效,提升就业稳定性。全年计划组织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1.2万人。按照充分就业社区的标准抓好基层平台建设,力争年内每个区均有2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的标准。

(二)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设。

加大社保扩面征缴和稽核工作力度,继续做好社保卡发放工作,全年实现“城镇从业人员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征缴参保率达98%以上”的目标,力争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指数全省排名前三。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做好我市历年被征地项目、涉及人数和资金测算等情况的调查摸底、整理汇总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及具体的经办规程,配备经办人员,做好经办工作,确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到位。积极探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建设。做好高校应届毕业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工作改革。加大医疗支付制度改革步伐,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考核的规范性并建立年审制度,完善医保执业医师库。开展省内跨市县就医的直接结算。进一步规范工伤案件调查核实制度,科学做好工伤认定工作。严格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精确做好社保基金预决算工作,加强对各项社保基金征缴、支付和管理情况的督导检查,加强社保基金收支核算及数据统计分析,切实维护社保基金安全运行。

(三)稳步推进人事人才工作。

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配合市编委办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严格落实公开透明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理顺和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机构信息档案,不断完善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加强非公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审批管理和诚信评估,树立1-2个人力资源服务诚信品牌机构。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系统建设,在全市形成四级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探索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严格按规定和程序做好公务员公开考录和选调工作,继续完善公务员管理相关制度建设,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工作。以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人事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公务员管理业务培训、学历继续教育、全员网络培训等,切实提高公务员培训质量和水平,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做好公务员工资试调查工作,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和绩效工资改革办法,科学企业工资指导价位。

第5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范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的意见》(陕政办发〔2019〕36号)精神,加快推进新区养老服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一)加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建设,在新城层面建设一院(社区嵌入式综合福利中心),在社区建设一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居民小区建设一站(养老服务站点),形成立体复合型养老服务网络。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按照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老旧小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标的,要通过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补足。到2022年基本实现新建居住区及老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90%以上覆盖,到2023年力争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永久保留村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鼓励各村新建或利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集体设施改建农村互助幸福院,并高标准配套设施设备。探索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到2023年每个新城至少建成1个,负责向有服务需求且无精神病和法定传染疾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高龄及其他生活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并对辖区内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等进行工作指导。因地制宜、多点布局“邻里型、家庭式”小型养老服务站点,扩充农村养老服务的末梢供给,方便老年人就地就近接受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持续推动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配置,纳入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中管控,严禁利用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加快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到2021年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全部投入运营,且社会化运营率达到100%。新区兜底型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各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进行保障。大力引导优质连锁型养老服务机构参与新区中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健康养生养老为特色的康养综合体等高端项目规划、招商和建设,扶持以健康养生养老为主的特色街区建设,到2023年至少在沣东新城建成1处养老服务康养综合体项目(红光路老年公寓)。(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四)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

统筹协调医疗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专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卫生室、门诊部。到2022年,新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80%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五)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结合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支持各新城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广智能产品应用,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点餐式”的照料、医疗、家政、送餐、旅游、体育、文化、物流、监护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鼓励智慧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村独居、空巢、高龄、失能老人家庭安装呼叫器,着重为农村困难老人提供紧急救助、临时帮扶等服务。积极推进养老智能产品进家庭,增强老年家庭的风险防控能力。(责任单位: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二、加强制度支撑

(一)健全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

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目录清单,逐步将困难老人探视巡访、家庭照护床位、上门助浴、助洁、老年人能力评估、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技术培训、上门指导与喘息服务、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老年协会运转等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对象、内容、标准与提供主体,保障新区老人享受标准化优质养老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代缴政策。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与低保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增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防贫减贫功能,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筹资权责清晰、保障水平适度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三)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在保险经办、保障水平、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衔接。优化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病相关政策,逐步增加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适时推行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作用,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拓展长期照护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放宽行业准入门槛

支持养老服务业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管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区域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并向属地民政部门报备;对申请设立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优先登记。(责任单位:新区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二)完善扶持政策

由新区人社民政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全面清理养老服务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制定出台新区《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在资金、土地、税费、融资、物业费、水电气暖等方面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税务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深化医养结合融合发展

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机构医生到养老机构定期坐诊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务室或配备专职医生与护士,并实行备案管理。搭建医养联盟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医疗服务。整合社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养服务向社区延伸,建立老年人体检、查询、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巡诊的社区(村)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到2022年,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强化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开展老年病综合治疗和健康指导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实施养老服务综合监管

制定养老服务责任清单,在养老服务领域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联合奖惩机制,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黑名单制度,常态化开展老年人产品和服务消费领域侵权行为专项整治,并形成长效机制。(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发展改革局、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四、提升服务质量

(一)促进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常态化督导养老机构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全面落实。建立专项奖励,支持养老机构通过开展标准化创建和星级创建,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在养老机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输出服务技术和品牌等形式,发展跨区域综合性养老服务集团。(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各新城)

(二)探索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加强对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的扶持,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加强与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衔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老年照护需求评估,评估等级作为申请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依据。 (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

将就医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司法服务、行业服务、公租房与危房改造等项目纳入老年人优待范围。持续实施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新区范围内“老年人优待证”网上办理,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尤其是慈善组织面向老年人提供各类关爱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四)健全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并实施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养老机构等级评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估、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机制,及时公开评估评价结果,并作为日常监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五)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大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提供养老服务,鼓励促进社会慈善爱心与养老志愿服务资源参与新区养老服务。将养老服务品牌纳入西咸新区服务业品牌建设规划,到2025年培育打造至少10个具有全国或全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项目。(责任单位: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人社民政局、招商局,各新城)

(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养老服务领域创业就业,建设新区养老护理员管理系统,在新区层面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薪酬制度与岗位补贴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住房、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政策支持,引进新区养老服务业所急需的人才到新区就业创业。到2023年,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不同类型老年人比例以及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全面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新区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人才培训基地,在各新城探索建立实训基地,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新区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规划,加快培养老年教育、医学、护理、营养、心理、社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训机制和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扩大养老人才培训范围,将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人员、慈善养老人士、养老服务志愿者、农村互助幸福院工作人员、老年协会骨干分子等纳入培训范围,全面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到2023年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建立养老服务队伍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组织部、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将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实施。新区人社民政局要牵头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由新区分管委领导召集,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养老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按期落实。各新城要把养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各方资源,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养老服务发展。(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二)加强信息公开

各新城都要公开辖区内养老服务通用政策、业务办理、行业管理、服务资源、标准规范等基本数据信息,并逐步增加养老服务设施评估结果、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等事项。新区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监测分析与发展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发展统计监测工作。(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三)强化资金扶持

第6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范文

一、为老年人研发和生产多样化的服务产品

鉴于在居家养老过程中,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养生健康、慢性病维护以及紧急救助等多样化需求,养老服务不仅具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特点,而且具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特点。除了围绕着上门护理和托养服务所展开的助餐、助浴、助医和陪伴等轻护理的活动,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支持和资源协调还表现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信息化服务层面,包括呼叫平台、云平台、物流网以及老龄健康电子档案等等。因而,老年手机、呼救器、老年电子保姆、社区托老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也会成为一些企业关注的领域。

就社区养老的信息化服务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管理系统与手机终端信息的快速传递,及时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通过分析老年群体的需求信息和服务绩效,逐步形成服务资源与服务群体需求的紧密对接,为社区内养老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提供技术基础。

从养老服务的模式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推广也是照顾产品发挥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北京的慈爱嘉养老服务公司(美国仁爱华居家服务品牌在中国的网点)的信息化服务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通过服务信息平台,慈爱嘉为每一个新客户建立电子档案,内容涵盖家庭构成、身体指标、生活喜好、照护重点等。基于前期对老年客户的服务需求评估,照护专家会为老年客户量身制定一套个性化的照护计划,并根据系统所存储的照护员信息选择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照护员。照护员根据系统中的排班信息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每次服务完成后,照护员及时在系统中填写照护日志。之后,相关负责人会对日志进行审核。此外,老人的子女可以通过开放的客户服务终端查看老人的生命体征数据,通过在线视频随时了解老人的照护情况,实现客户、家人及服务团队的及时沟通。

就居家养老的规范化服务而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和照顾需求是需要专业评估的。在这方面,上海市已在全市范围展开对有照顾需求的老人进行专业评估的流程。专业评估的优势在于,可以将照料服务资源优先分配给最需要照顾的老人,并据此为老人量身制定个性化的照护方案。

多功能养老照顾产品的生产和运营,涉及生活护理、助餐、助浴、助洁、助行以及康复辅助、陪伴和心理服务、助医服务等内容,居家养老照顾实际上是与医疗卫生体系并行的促进健康和注重养生的照护体系和健康工程。它更多地涉及“治未病”、“轻护理”的服务,涉及慢病维护和健康管理。例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脑梗塞、脑外伤等慢性病的护理。由此可见,社区养老服务不仅需要专业化较强的养老服务组织团队与志愿者队伍,还需要社区内的养老资源协调机制来支持服务流程的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健康咨询、执行医嘱、膳食搭配、家庭药箱的管理这些养护技术的运行方面,上海、浙江、苏州等地在这方面已经相继出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来保障老龄健康管理的运营。但总体上讲,在社区养老项目中有关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的层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与社区合作,促进老年照顾服务与市场开发的互动

搞好社区养老照顾,中国企业在开发服务流程和培育规范的养老消费市场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借鉴国外照顾服务连锁经营的经验,国内社区与企业的合作也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北京已有社区开办爱老家园,委托养老服务公司经营,其服务内容包括:为社区高龄、特困、失能老年人提供托老服务;提供老年饭桌和送餐服务;对卧床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和养生服务;围绕照顾服务,对有行动能力的老年人提供郊游以及候鸟式旅游服务。尽管进一步的发展仍需要解决场地限制和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但该服务公司已开发了规范化的服务流程和日志,展开了连锁经营的探索,延伸了养老服务的产业链。值得一提的是,爱老家园用于护理失能老人的床位数达到60%,远高于一般养老院的护理床位比例,可见,就近入托服务切实满足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社区和养老服务公司在合作中实现了双赢。

此外,还应看到社区养老服务对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机遇。例如,有调查显示,现阶段国内约有40%的城镇家庭需要家政服务 (其中约6成涉及为老服务),而家政服务从业者仅1500万人,而需要服务的至少有5000万户左右,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又如,围绕着社区养老服务所展开的康复工程、健康和养生教育、老年饭桌、心理治疗、护理员培训、相关专业的教育、中介服务等等,蕴含着巨大的养老消费市场和老龄产业链,随着市场培育和养老消费能量的逐渐释放,其上下游产业如教育、医药、养生保健、康复器械、建筑、食品、旅游服务等行业都会有巨大的经济带动效应。

三、不断提升服务产品的质量

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提升,与养老组织的发育及其专业化素质的改善密切相关,而这又涉及到人力资源培训、激励制度和质量评估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从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来看,除了构建责权明确的管理体系,包括理事会、议事规则、各类设施的管理规章、财物管理等环节外,还需提升服务质量,对此,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一)建立对员工的持续培训体系

对员工持续的培训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这包括入职前的初步筛选、培训和考试,在员工入职后,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持续的培训,为养老服务提供优质的人力储备。

在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前述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公司员工在进入公司前都需要进行3个月的入职前培训,内容共涵盖40个科目,员工入职后仍然有每周3小时的继续教育,另外还提供每周1小时的喘息服务。

相比之下,数量本来就不多的国内养老服务公司的员工培训制度还有待改善。例如,北京的一些养老服务组织和服务公司,尽管在与社区的合作方面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是企业员工的专业化素质偏低,一方面40岁、50岁人员占据团队成员大多数,入职前的培训时间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待遇偏低、职场激励的制度缺乏等因素,企业员工的流动性相当大,入职后的继续教育也难以实现。这些都是在未来需要改进的方面。

(二)完善职场的激励制度

规范养老服务的职业发展,员工制的运作方式是选项之一。这包括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在保证员工收入的基础上公司为其提供社会保险、带薪休假等福利,这是企业形成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例如,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公司通过培训、心理关怀和奖励等多种途径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在慈爱嘉,不管是一线服务人员还是二线运营人员,都有着相应的职场上升渠道:一线服务人员可通过技术线升职,由照护员、培训员、照护技师发展到专家研究团队成员;二线支持也即管理层可以通过运营线发展,由照护员、培训员、协调员、营业所经理发展到总部管理者。这显然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与工作效率。

(三)完善对服务质量的评估

目前,一些省市如江苏、上海、杭州等地已经出台了有关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的文件,而这些规范如何帮助养老服务组织和企业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并与企业内部的规章和考评衔接起来,形成品牌服务的格局,还需要很多工作。改善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选项是通过养老服务的行业协会来完善行业标准并实施质量评估。

综上,形成政府、社区及企业共同参与的格局,对于推动社区照顾的发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而这一格局的实现如果不能落地在一个能使研究、规划与培训互动起来的平台上,就会成为空谈。

从社会化养老的视角来讨论如何让老人有尊严地安度晚年,一个最直接最现实的支撑是如何让那些一线的养老服务人员、专业人士、社区工作者乃至服务组织能够快乐地和持续地从事为老服务工作。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搞好社区内的专业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以及宏观政策协调和社会组织内部的治理努力外,中国社会必须营造一种氛围,让养老服务业成为令人羡慕的行业。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养老服务业政策优惠的目标和归宿在于:要使那些真正为老年人做事和服务的人切实感到政策支持,在扶助老人有尊严地生活的同时,能够有尊严地工作。

第7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范文

新华网讯从2008年10月1日起,上海市1800家村卫生室将实施基本药品零差率。为了建立与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上海市卫生局、农业委员会、财政局联合颁布了《关于上海市郊区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品按实际进价收费的试行意见》。规定凡在村卫生室就诊的上海市民,均可享受基本药品按实际进价收费政策。

基本药品指《上海市郊区村卫生室基本用药指导目录》范围内用药。据悉,上海市村卫生室将按照《上海市村卫生室基本药品收费标准公示表》要求,张榜公布药品价格,接受村民监督。

扬州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出台

扬州日报讯9月22日,扬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联合印发《关于切实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的意见》。

《意见》规定,凡具有江苏省颁布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且在农村社区医疗机构工作的在册乡医,可按当地灵活就业者的参保办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乡医,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领取养老金;未参加者,缴满15年后按月计发养老金。至2008年6月30日止,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在乡村医生岗位连续工作满10年(含10年)以上,未参保者且已离岗的乡医,由各地政府参照当地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予以养老补助。

新农合试点尝试城乡医保衔接

健康报讯卫生部近日确定浙江省舟山市等15省(区、市)的10市(地、州)23县(市、区),为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试点重点联系地区。

据悉,卫生部新农合技术指导组专家相应开展以地市级为统筹层次、大病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3项试点课题研究,以课题形式带动和促进试点工作的开展。

通过跟踪指导和课题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成功经验,探索规律,完善制度。卫生部将加强调研和指导,适时组织对3项试点的专题督导、研讨和总结。

保定试水社区居家养老

燕赵晚报讯 日前,河北省保定市出台了关于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首批2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将启动。

该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遵循6个原则:一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二:是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三是先重点保障高龄老人和特殊群体老年人,再逐步惠及全体老年人;四是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与社区义务服务、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相结合:五是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六足由老年人自愿申请。保定市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全市50%以上社区建起3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并实现居家养老的目标。

山东6万余名乡医接受中医培训

齐鲁晚报讯 日前,山东省卫生局通报旨在培养农村中医药人才的“5155”工程已完成,6万余乡医完成培训。

据山东省卫生局局长包文辉介绍,该省开展的“5155”工程是指:5年培养500名县级中医院中医专科学科带头人,1000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专病技术骨干,50000名熟练运用中医药知识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乡医,向农村卫技人员推广50项中医适宜技术。截至目前,该省已建成中医院148所,95%以上的县中医院建立了独立诊室,75.5%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中药房,80%的乡医能够运用中西医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面向农村大力推广中医药50项适宜技术,乡镇推广覆盖率达到80%,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60%。

陕西495个行政村全设卫生室

华商报讯9月22日,陕西省政府决定借助中国红十字会抗震救灾援建项目,总投资2000多万元,在南郑县建立495个行政村全部设立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卫生室房屋建设所需资金将由中国红十字会按每村3~5万元的标准给予专项解决。设备配置按每村3000元的标准进行选配;村医补助按照贫困线以下村每人每月120元、贫困线以上村每人每月60元的标准发放。

南昌利用网络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第8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范文

2014年,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为主线,以认真贯彻《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创新管理服务的意见》为抓手,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社区服务工作。

(一)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推进社区“六站一平台”建设,即便民服务站、养老服务站、青少年活动站、新市民培训站、爱心援助站、志愿者工作站(社会组织孵化站)和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牵头单位:乡民政所、村建办,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二)优化社区服务内容。建立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群众性互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社区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规范化,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社区全覆盖。牵头部门:乡民政所,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三)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培训,确保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任期内参加1次以上培训。全面推行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社区“双报到”制度,并经常性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确保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达到100%。加强社区干部科学化管理,健全完善社区工作者选拔使用、考核管理、激励约束制度机制。鼓励社区专职工作者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继续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牵头部门:乡民政所,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四)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服务站、驻区单位、志愿者、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工队伍建设“三社互动”的社区治理机制。探索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和指导性目录。支持引导社区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牵头部门:乡民政所,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二、主要任务

(一)发展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开展社区窗口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障卡发行和应用工作。积极开展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力争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国家试点建设。协调发展改革、财政、民政等部门支持开展家政服务员定向培训工程、社区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设等项目。大力扶持打造家政服务龙头企业。(牵头部门:乡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为困难家庭的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牵头部门:乡民政所,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三)发展社区医疗卫生。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由30元提高至35元,继续为城乡社区居民提供建立健康档案等12项健康服务,增加服务覆盖面,将建立电子规范化居民健康档案纳入民生工程,强力推动,9月30日全乡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100%。加强卫生院和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从业人员培训。继续全覆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通过基本药物采购平台监测分析、现场抽查等方式,确保基本药物政策执行到位。(牵头部门:卫生院,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四)发展计划生育服务。群众应享有的基本权利知晓率达90%,育龄群众对所采取的避孕方法基本知识、避孕药具发放渠道知晓率达85%以上。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及时率90%以上;规范的术后和药具随访服务率90%以上。依法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与常住户籍人口同管理、同宣传、同服务;现居住地向流入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服务率达80%以上。婚姻、生育、避孕、迁移流动、奖励扶助等信息及时采集、动态更新,准确率达95%以上。(牵头部门:乡计生办,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五)发展社区文化服务。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建好图书阅览室,为社区居民提供阅读服务。(牵头部门:乡文化站,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六)发展社区教育服务。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活动,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依托学校、幼儿园、村(社区)组织,逐步建立多功能社区学习中心,推荐社区教育专家,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有关政策研究制定。10月,举办2014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各类职业教育和培养资源,面向各类人群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在岗、转岗和下岗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以提升素养为目标的文化生活教育。(牵头部门:乡文化站,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七)发展社区法律服务。实现法律服务全覆盖。向社区选派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组织3支法律服务小分队深入20个社区开展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制宣传,每个小分队集中开展活动不少于2次。加强社区青少年、下岗职工、流动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亲情帮教大走访”,加强社区服刑人员法制教育和行为矫正,走访不少于4次。开展刑满释放人员法制宣传和就业技能培训,降低重新犯罪率。乡司法所定期组织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代表集中学法,每年不少于2次。(牵头部门:乡司法所,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八)发展社区治安服务。推进社区民警专职化,实现一社区一警和两名辅警。开展“一标三实”基础信息大采集,通过采集工作考核社区民警绩效和人员到位情况。(牵头部门:八耳派出所,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九)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将社区商业网点布局纳入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内容;完善老居住区的商业服务网点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深入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推动和鼓励连锁企业进入社区新(改、扩)建各类便民利民网点,发展贴近居民生活的业态和服务方式,逐步搭载各种便民服务功能,促进社区商业网点的综合配套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牵头部门:乡村建办,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十)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推行共产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度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加强志愿服务管理,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党委政府倡导、社区组织扶持、共产党员带头、专业社工引领、驻社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互助服务新格局。(牵头部门:乡民政所,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十一)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通过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推进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打造智慧社区。继续推进社区服务站、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组织开展民主议事等活动,代办公共服务事项,为社区居民提供文体教育、健康休闲、养老抚幼、困难帮扶、信息邮政、家庭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等功能。(牵头部门:乡综治办、民政所、村建办、八耳派出所、财政所,责任单位:社区居委会)

三、保障措施

第9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训方案范文

一、2012年工作总结

(一)多措并举,千方百计稳定就业 2、加强平台建设,推动就业。我区加强对区级人力资源市场、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及村级平台的监督管理,开展就业状况及退休人员状况的入户调查,实现全区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服务。共调查4.47万户,人口15万人,其中劳动力9.87万人,有就能力和业愿望的未就业人员7078人,已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3653人,已办小额贷款173人,参加农民工培训2491人,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在政策宣传、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

3、强化技能培训,扩大就业。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是解决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和劳务输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区始终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今年主要开设了食品加工实训项目,培训农民工320人。现曹老集镇、吴小街镇、小蚌埠镇以及华艺公司、永辉制衣等准备同时开班,开设营养配餐及机床加工、服装制造专业,预计可培训400人以上,在11月底前完成全年培训任务。

4、以农民工创业园带动就业。农民工创业园的三栋厂房主体建设完毕,配套工程也基本结束,现有意向入驻企业12家,已进园企业3家,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余人就业问题,随着企业的不断入驻,将为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二)各项社会保障同步实施 2、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宣传及参保。按照市统一部署,7月份城镇居民医保扩面工作启动。我局精心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并将市下达的5000人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现已全面完成参保任务,全区参保人数5079人,完成任务的102%。 4、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调查。为了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我区的顺利实施,我区在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全面开展摸底调查,已调查人口数16.58万人,其中特殊参保人员1.02万人(一、二级重度残疾0.07万人,计生对象0.4万人,五保户0.06万人,低保对象0.49万人),数据也全部录入完成。全区已参加各类养老保险共2.9人,其中城镇企业养老保险0.16万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0.01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2.61万人,村干部养老保险0.02万人,老农保0.1万人。未参保人员13.68万人,是我区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重点。

(三)重视人事人

; 才工作 2、完成全区工作人员工资审批、兑现。今年,我局继续按照国家工资福利政策,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审批兑现,监督指导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发放,核定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在职教职工2012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共966名在职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为786.5万元。 4、完成机关事业单位招录、选调工作,全年录用10名公务员、2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名选调生转正定级、4名“三支一扶”招录、并为乡镇卫生院招聘5人。

完成辖区内工程类单位的初级职称申报工作,申报助理工程师101人,申报工程类技术员96人。

5、组织公务员参训。根据市、区下达的公务员培训任务,我局组织新录用公务员培训以及通用能力培训。通过有时间保证、有计划措施、有统一内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考核,提高了全区公务员队伍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对于提升公务员履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开展劳动监察,劳动仲裁

围绕劳动合同签订紧抓落实,依靠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稳妥处理劳动争议、化解纠纷、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用工登记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涉访、涉诉案件大幅度下降,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基层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对全区42家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年审,督促6家用工单位进行整改,补签劳动合同378人;参加社会保险210人。二是妥善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全年共追讨拖欠农民工工资79.6万元,涉及137名农民工,有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三是通过劳动仲裁,保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全年共接受劳动仲裁案件14件,结案13件,结案率93%。

(七)其它工作 今年以来档案托管1410人,接待政策咨询及档案查询236人次,办理退休36人。 现在距年底还有2个月的时间,我局将抓紧时间进行抓差补缺,攻坚克难,力争更好的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并将对2012年的工作进行谋划。

二、二0一二年工作计划

1、切实抓好就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切实改善民生,把解决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特困人员、就业作为下半年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逐项抓落实,取得成效,努力完成上级下达我区各项就业任务目标。

2、全力推进社会保障工作。继续抓好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以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开展新农保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 ,做到应保尽保。

3、全面完成民生工程。努力抓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技能培训等两项民生工程的落实,以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做好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准备工作。

5、切实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继续做好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强化公务员的考核、培训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6、按照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配合市局做好2012年全区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