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项目审计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项目审计工作计划

第1篇: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在2013年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上,一是审计目标充分体现国家审计在完善国家治理中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要求。财政审计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促进依法民主科学理财为目标;经济责任审计以加强权力制约、强化责任追究、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为目标。二是审计内容突出主题主线,紧紧围绕政策执行、财政绩效、民生幸福、责任履行等方面进行。如安排社会保障资金、保障性住房等重大民生项目审计,促进惠民政策落实,维护群众利益,维护民生安全;安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水利建设专项审计等项目,关注宏观政策措施执行情况,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三是项目组织上进一步增强审计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审计领域,提升审计成效。四是审计力度上进一步加大对腐败案件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的揭露和查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五是审计成果转化上进一步注重对审计情况的分析研究力度,积极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积极有效的参考,努力扩大审计工作效应。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我市实际,2013年度审计项目安排如下:

一、财政审计

(一)预算执行审计

1.市财政局具体组织的2011年度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为目标,由局财贸金融审计科对市财政局具体组织2011年度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审计中,以组织收入、预算分配、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为重点,关注财政收入、支出和分配情况,特别是财政超收增收和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情况、民生项目资金的投入和保障情况;对相关农业专项资金进行审计调查,积极探索财政绩效审计,分析评价财政专项资金是否达到预期的效益和效果,促进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2013年3月开始,6月30日前提交审计报告。

2.地方税收、基金收入情况审计

以规范税收征管,推进依法治税为目标,由局财贸金融审计科对2011年度市级地方税收、基金收入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关注地税部门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履行征管职责、税收稽查执法等情况,注重检查税收收入的实际完成情况及其真实性,反映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税务部门严格依法征税,强化征收管理。2013年3月开始,6月30日前提交审计报告。

(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

3.地税系统2011年度财政收支情况审计

根据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统一部署,以促进地税系统强化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为目标,由局财贸金融审计科对市地方税务局2011年度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重点检查地税部门预决算的真实性、合规性;了解经费来源的渠道、收支规模以及管理方式;关注专项经费的使用及效益情况。揭示地税部门在财政收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规范其财政收支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2013年3月开始,4月20日前向市审计局提交审计报告。

4.市科技局等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为促进部门预算综合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年初预算执行到位率,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由局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管理科、财贸金融审计科、行政事业审计科、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分别对市科技局等17个部门(单位)及南阳镇等6个镇乡(园区、街道办)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审计重点关注近两年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非税收入管理使用情况、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绩效及因公出国经费使用情况,揭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成因,从加强预算管理、改进部门(单位)财务管理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部门和单位健全制度、完善措施、规范管理。2013年2月开始,11月底结束。

(三)专项资金审计

5.社会保障资金审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精神,根据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统一部署,由局行政事业审计科对市社会保障资金情况进行审计。按照审计署“摸清底数,揭露问题,促进强化管理、完善制度、深化改革,保障社保资金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工作思路,通过审计,努力实现以下工作目标:一是摸清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余规模和结构;二是反映各级政府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三是揭露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在资金筹集、管理、分配、使用,政策执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基金可持续性;四是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针对性建议,推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促进实现全民共享改革成果,维护社会稳定。2013年2月开始,4月10日前向市审计局提交审计报告。

6.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

围绕关于“十二五”期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的工作目标,根据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统一部署,由局行政事业审计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二科对市保障性住房进行跟踪审计。揭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建议,促进党中央、国务院多项保障性住房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和工作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促进保障性住房的公平分配和规范管理,促进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与完善。审计重点关注:一是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与完成情况;二是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三是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情况;四是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后续管理情况。2013年7月开始,12月底前向市审计局提交审计报告。

7.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

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落实,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根据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统一安排,由局行政事业审计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一科对我市2006年以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本次审计在摸清2006年以来全市农村中小学教育资金投入、学校布局调整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相关政策措施为主线,客观反映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其影响,揭示布局调整规划制定不科学,撤并学校(教学点)未经过充分调研,未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协调问题;关注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揭示资金分配过度集中于县镇地区,超规模、超标准建设新学校等问题,造成部分学校办学经费困难与部分学校资产闲置并存的问题;关注学校撤并后,对学生食宿、交通等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不到位,部分学生因上学路途远、食宿不便等形成新的上学难、负担重等问题。2013年5月开始,6月底前向市审计局提交审计报告。

(四)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8、9.航道系统、地方海事系统2011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根据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统一安排,由局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对市航道系统、地方海事系统2011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目标、范围、重点、时间根据市统一安排。

(五)专项治理审计

10.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审计

根据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统一安排,由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二科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审计工作。重点围绕《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近期工作安排的通知》关于专项治理第二、三阶段工作要求,确定今年的投资审计项目与专项治理相结合的审计重点。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揭示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健全长效机制的建议。2013年1月至10月期间,每月10日前,向市审计局报送专项治理审计情况月报表,并于10月20日前,报送专项治理审计情况的报告。

(六)重大投资项目审计

11.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审计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和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统一安排,继续由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一科实施。结合我市校舍安全工程实际情况,重点关注我市三年规划(2010年-2013年)执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矛盾,加大已完工项目的竣工决(结)算审计力度,更加关注校舍安全工程质量控制,促进校舍安全工程稳步推进,帮助节省造价和防范质量风险,切实推进“工程”目标实现,为发展中小学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服务。2013年5月底、11月底向市审计局报送审计情况报告。

12.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计

以促进建设单位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合法、有效使用建设资金,节约政府投资,提高投资效益为目标,根据相关项目建设单位申报,由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一科、二科分别对56个重点工程项目进行竣工结算审计,工程送审额约18亿元。2013年1月开始,12月底结束。

13.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以促进建设单位建章立制,强化内控制度,提高投资效益,节约建设资金,加强廉政建设为目标,由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一科、二科分别对吕四港挖入式港池、新城区中学、人民医院三期工程等3个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并继续对临海高等级公路(段)、政府行政中心、公共卫生大楼、商务中心、吕四中学、南苑中学、世纪大道东延道路配套绿化工程、吕四渔港经济区海口枢纽(大洋港)工程等8个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审计中,重点关注建设单位的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建设资金来源、落实、管理和使用情况,项目建设程序执行情况,征用地手续、拆迁管理及资金使用情况,分析项目实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跟踪审计,揭示建设单位在制度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规范建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建议,帮助建设单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提高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规避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损失浪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14.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和绩效审计

以促进建设单位合法、有效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投资损失和浪费,促进提高投资效益和保证工程质量为目标,由局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管理科、财贸金融审计科、行政事业审计科分别对区域供水一期工程、中心敬老院工程、实验小学建设工程等3个工程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及绩效审计。重点检查项目建设程序执行情况,工程组织管理情况及工程质量,检查征用地手续是否齐全、拆迁管理及资金使用情况,高度关注质量效益、损失浪费、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问题;评价项目投资是否节约、投资是否取得最大效益、项目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对项目投入使用后的运营情况进行绩效审计,揭示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原因,并从机制和制度上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2013年1月开始,11月底结束。

二、经济责任审计

15.镇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根据市委组织部委托,由局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管理科、财贸金融审计科、行政事业审计科、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分别对南阳镇、北新镇、惠萍镇、海复镇、滨海工业园、汇龙镇南城区街道办等6名镇乡(园区、街道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中,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收支以及有关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为基础,关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检查领导干部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关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关注领导干部在融资贷款、工程发包等方面的履职情况,关注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实反映成绩,并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镇乡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有效履行职责。2013年2月开始,11月底结束。

16.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根据市委组织部委托,由局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管理科、财贸金融审计科、行政事业审计科、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分别对市政府外事侨务办、文明办、党史办、政府法制办、市级机关事务局、行政服务中心、国司、住建局、中小企业局、宗教局、港口管理局、市委党校、团市委、妇联、计生委、中医院等16名部门(单位)领导干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中,关注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关注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领导干部经济决策、财经法规政策执行以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部过程,重点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事业投入及实施效果、国家财经法规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个人遵守相关廉政规定情况,揭示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分清责任,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整改意见,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政策执行权,提高行政效能。2013年2月开始,11月底结束。

三、内部审计项目

2013年,拟制定统一的审计工作方案,组织各镇内审人员对各镇财政票证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审计;各镇抽点村进行财务收支情况审计。各内审机构结合本部门实际,制订相关计划,组织实施内部审计项目。

第2篇: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一、评审对象和组织方式

评审对象:

本次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评审对象为各企事业单位按照我省2010年度科技计划申报指南申报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重大专项项目的组织和评审依照重大专项办公室的工作计划尽快组织完成。

组织方式:

(1)对重大专项、重点专项两个层次的申报项目以及部分定向组织的重点项目,拟采取专家逐项论证评审(或在网上统一评审的基础上,专家逐项论证评审)的方法。

(2)其他重点项目和引导项目,采取网上统一评审的方法。其中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申报的项目,以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成果推广计划项目由厅统一组织评审,其他地市企事业单位申报的项目委托各地市科技局组织评审。

二、组织分工

厅发展计划处:负责本次评审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各业务处室:负责相关领域项目的评审组织工作,包括项目的评审分组、确定评审专家入选条件、评审指标和权重确定,以及评审监督指导等工作。

监察室:负责按专家入选要求确定评审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评审工作的纪律监督,受理有关纪律投诉。

广东省科技评估中心:协助计划处组织本次评审工作,承担具体的评审事务工作。具体大农业、工业高新技术、社会发展、产学研合作、成果推广、国际合作项目以及软科学研究项目组织评审的具体事务工作。

1、按照各业务处室要求建立网上评审专家候选子库、协助监察室随机抽取专家并通知专家。

2、协助专业处室确定各领域项目评审指标体系和权重。

3、监督落实项目评审进度,对专家进行指导。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项目网上评审的具体事务工作。

1、按业务处室要求建立评审专家候选子库协助监察室随机抽取专家并通知专家。

2、协助专业处室确定各领域项目评审指标体系。

3、监督落实项目评审进度,对专家进行指导。

各地市科技局:按照科技厅的委托,对本市企事业单位申报的重点项目和引导项目组织评审。

省科技信息中心: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对各参与人员提供网络技术指导。

二、工作进度安排

本次评审工作将在4月份全部完成。

1、4月2日召开各业务处室协调会,介绍2010年度项目评审工作方案并征求各单位意见。会后各单位抓紧有关准备工作。

2、4月3日各处室将对本工作方案的修改意见反馈计划处;各处室完成评审项目的分组类别和各组评审专家的入选条件,提交评估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

3、4月7日,评审中介机构完成评审专家侯选库建立工作,并提交厅监察室。

4、4月8日各业务处室在网上完成具体项目评审分组;提交《2010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意见表》和各指标权重;完成对每个评审组评审专家的评审指导意见。

监察室完成评审专家的抽取排序。科技评估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按抽取结果通知有关专家。

5、4月10日科技信息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做好网上评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6、4月11日开始网上评审, 4月25日前完成。

7、专家逐项论证的组织性项目评审工作在5月15日前完成。

8、省部产学研项目参照本方案有关规定,与相关单位确定具体时间和操作要求,6月30日前完成组织评审工作。

9、各地市科技局组织的项目评审在4月30日前完成,科技评估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提供相关业务指导。

三、其他有关事项说明

1、评审框架及指标体系

(1) 评审框架

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三大领域的评审框架,如下图:

成果推广、国际合作和软科学研究项目的评审框架参考以上内容并结合项目的特点确定。

(2) 指标体系和权重

各领域具体评价指标和权重由各业务处室自行确定,参考指标体系及权重见附件。

3、评审专家的遴选和通知

(1) 专家的遴选采用从专家库随机选取和专业处室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具体采用以下程序:

评估中心按照专业处室提出的项目分组和专家入选要求,在厅监察室的监督下,从专家库中为每个评审组初选25名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候选子库并征求专业处室意。

各专业处室根据实际情况对候选专家候选子库进行调整,并可为每个评审小组指定1名专家入选。

评估机构将评审专家候选子库提供给厅监察室进行随机排序。

评估中心按照排序为优先顺序邀请5名专家参加评审工作(各业务处室指定专家不经排序即可入选)。

4、 项目分组

建议每个评审小组评审项目最多不超过40项。一个专家评审组中可以包含多个相近专题。

5、相关联络人:

发展计划处: 陈楚祥 83163838

条件财务处: 余 亮 83163891

政策法规处: 陈 晓 83163915

高新技术处: 陈 辉 83163877

农村科技处: 斯 恒 83163909

社发基础处: 张 玮 83163885

科技成果处: 陈丽英 83163928

对外合作处: 董 茗 83163865

省部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叶超贤 83163382

重大专项办公室:袁海涛 83163625 (1)

评估中心联络人:王亚萍 83557388

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络人:陈振权 83163895

第3篇: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区(县)自定审计项目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任务的制定和实施,体现审计服务党委政府工作需要、服务大局的本质属性。审计计划编制部门要以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工作规划和计划为依据,用心解读,敏锐捕捉党委政府需求,制订订单式审计项目,为政府分忧释疑。

(二)突出重点、实现审计全覆盖

面对日益增加的审计需求,审计项目选项应该突出当前重点工作、群众关心的重点领域、经济运行中的重点行业,将审计的视角扩宽,不留死角,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计划开展。

(三)科学统筹、量力而行

整合人力资源和项目资源整合,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审计组织方式,打破原来按科室界限,实现按审计项目需要确定审计人员、按需进行培训,做到预算执行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企业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的有机结合,开展同步审计,实现一审多果,形成好的资源、信息和审计成果共享机制。控制年初审计项目总量,留有余地,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灵恬性。

(四)全面管理、不断总结提高

要树立审计项目计划全过程管理观念,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特别要加强审计项目计划执行监控和后评价工作,不断总结分析,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科学性。

二、区(县)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建立健全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制度

目前,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和工作体系,主要依靠经验进行管理,市级以下的审计机关多数没有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机构,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和计划完成情况统计基本由办公室的同志兼任。这是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根源,解决存在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建立健全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制度。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制度应包括审计项目立项原则和立项程序、审计项目工作量评估和审结期限、审计项目计划分配原则、审计项目计划执行监控、执行审计项目结果以及责任与追究、执行后评价等具体内容,全面规范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促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二)建立健全审计项目计划滚动管理机制

1.建立审计对象基础数据资料库。

区(县)审计机关应集中采集审计对象的职能、机构设置、人员、职责范围、收入来源、执行财政财务收支制度情况、财政预算情况等基础数据,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同时,将历年的所有审计情况或信息录入审计对象库中,审计信息包括审计期间、审计时限、重点内容、审计人员,以及每次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决定、审计整改情况、审计后修订或完善制度等情况,并按审计对象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审计整改是否落实、彻底进行评价,方便日后查询和利用。适时更新和维护已建成的资料库,保证资料的准确性、适用性。

2.实行审计对象分类管理。

将审计对象分为A、B、C三大类进行管理,A类是财政收支数额较大、有财政资金二次分配权或行政审批权较大、社会关注的党政工作部门;财务收支数额较大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资产总额和经营收入大、或属下企业较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镇、街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B类是财政收支数额一般、属下无独立经济组织的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资产总额和经营业务收入较大或属下企业较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及政府授权经营的企业。C类是实行报账制的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属下无独立经济组织或资金总量较小的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资产总额和经营业务收入一般或属下企业较少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A类,根据每年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需要、审计力量等情况,优先纳入审计计划;B类,根据每年每年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需要、审计力量适时纳入审计计划,或作为下一轮审计项目计划备选项目实行滚动实施;C类,可适当纳入审计长期计划,也可由审计机关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

3.实行审计项目计划滚动管理。

区(县)审计机关可利用审计对象数据库资料,结合审计对象分类管理,谋划中长期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建立以长期计划为导向,中期计划为基础,年度计划为核心,三者结合的审计计划体系,实现审计计划管理从“任务型”向“战略型”转变,实现审计项目计划滚动管理。

(三)建立健全审计项目选项管理机制

1.完善选项程序。

区(县)审计机关在具体计划制订过程应建立二下二上的选项程序。首先,由各科室根据自己业务范围,结合单位中长期审计划和近年审计项目开展情况,提出管辖范围内初步审计项目意见;办公室负责项目管理的同志综合汇总报业务会议讨论确定项目计划初稿征求意见稿;办公室向财政局、市府办、市委办、公资办、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综合各部门意见形成项目计划初稿,报市府办经行政首长审批印发。

2.重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

审计项目选项,在一上时,应泛听取基层党委政府、特约审计员和广大群众意见,把握部门、群众关注的热点,选好选准项目;自选专题审计项目,要搞好立项调研,做好项目可行论证和可操作性分析,明确审计项目目标。

(四)强化审计项目执行监控和后评价工作

在审计项目计划执行阶段,要加强对审计组指导、控制、监督,确保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审计项目计划。对重点项目审计实施方案应反复讨论,最好由业务会议集体审定;加强对审计工作进度的监控,用好AO在线系统与离线系统交互功能,定期检查各审计组实施进度,确保审计项在规定时限完成;加强对审计实施方案要求的重点事项的现场审理,确保审计事项查深查透,不走过场;加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审理工作,严格对照审计实施方案进行检查,督促审计组按照审计实施方案实施审计,杜绝方案与审计“两张皮”现象,促进审计组提高现场审计的效率和质量。督促审计组抓住重点,抓住机遇,对审计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和案件线索的蛛丝马迹,集中力量,深挖问题和线索,由“小项目”做出“大成果”,加大对审计成果的提炼和运用力度。

第4篇: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一、“国家治理理论”对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重要方式,通过预防、提示和抵制三种方式发挥作用,抵御经济运行机制中的各种病毒,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审计工作应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就不能满足于仅仅停留在“拍脑袋”制定计划的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计划生成办法,使审计任务安排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确保所制定的审计项目计划能够紧扣社会热点和政府中心工作,确保所制定的审计项目计划有利于使审计人的努力和工作成果最大化,使审计工作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二、当前审计项目计划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审计项目管理水平不高,是影响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

过于仓促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是是整个管理中的第一道工序,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的科学是否,关系到审计工作能否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能否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供的信息能否很好地满足党和政府以及老百姓的需求,能否很好地履行法定职责等,然而,在目前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中,由于没有经过充分思考和研究,就匆忙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以致审计工作没有很好地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审计职能的发挥。

1.立项前的调查研究不充分

审计计划的前期调查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至关重要。然而实际审计工作中,大部分时间却集中在实施阶段,对审计项目立项前的调查研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时临时“拍脑袋”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审计计划的安排随意性较大,重点不突出,缺乏长远性、科学性。

2.审计计划宏观角度考虑不够

近年来,党委、政府加强宏观管理的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审计工作宏观、建设性地提供决策依据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编制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过于强调“覆盖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为政府决策服务、监测经济运行等宏观方面效果不尽人意。

(二)缺乏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过程的精细化跟踪和管理。

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审计的产成品是信息产品,审计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审计人员的智慧,人的脑力劳动又很难用别的有形的东西来衡量。因此,加强审计计划执行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监督,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审计项目管理缺乏统一的审计规范和具体的管理标准,审计人员无规可依,造成在审计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盲目和无所适从;对审计项目时间的管理无具体的管理规范,项目实施时间随意性大,容易造成审计效率低下;缺乏对审计项目后评估的足够重视等等。由于对整个审计过程的跟踪不到位,即使审计工作在宏观方面谋划得再好,审计的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如何提升审计计划管理的科学性

审计计划管理工作可在以下四个环节入手,提高我国审计管理水平,提升审计监督成效。

(一)审计需求调查环节

加强调研加强立项前审计调研,探索建立重要资讯的收集和评估机制,全面分析和掌握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的有关宏观政策措施和目标要求,充分论证审计项目计划的可行性和社会意义,挖掘审计项目的重点和审计实施的切入点,使审计工作与党委、政府、人民群众的要求贴得更近,审计结果进入领导决策的更多,从而较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宏观层面上的作用。

(二)审计计划编制环节

加强分析判断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审计项目选项机制。在前期审计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审计机关自身工作特点、规律以及人力资源分布状况等,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判断,逐步搭建中长期备选审计项目库, 保证重点问题的持续关注,推动审计工作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同时,注重计划的协调性,能够从诸多备选项目中,择优挑选出审计时机最恰当、审计效果最好的项目,实现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中长期审计项目计划的衔接,增强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严肃性。

(三)审计组织实施环节

加强精细化管理强化审计计划实施过程控制,综合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技术方法,保证审计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1.推进审计计划规范化建设。对照新的国家审计准则,制定独立的审计项目管理规范,进一步规范了审计计划管理行为。

2.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的整合。采取预算执行审计与财政决算审计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多种审计项目整合创新方式,既满足审计项目安排的科学性、全面性,又兼顾现有的审计资源。

3.建立项目计划执行督办机制。在审计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要加强监督,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及时报告项目进展情况,以便局机关统一对项目计划进度进行调度。

第5篇: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一、审计计划管理的重要意义

审计计划管理工作涉及计划编制与调整、计划执行与反馈、计划考评等一系列环节。科学有效地执行上述各环节,对规范审计机关业务活动,确保审计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依据和基础。审计是一项复杂且目的性很强的工作。要顺利达到审计所要求的目的,必须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并灵活执行。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规定了业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指明了审计的任务和要求,是审计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基础。计划一旦下达,审计人员就必须按照计划所提出的要求,在对被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有了详细了解后,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完成审计任务。

(二)控制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益的需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工作效益,是审计工作追求的境界。尤其是在审计的人才、物力、财力等资源都不甚充足的情况下,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精打细算”,是审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制定合理的计划并有效地实施,对于不断提高审计成本效益,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切实整合审计资源的需要。目前,繁重的审计任务与现有审计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现代管理的基础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审计计划管理,无疑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一环。通过制定计划,可以实现任务和人力等资源的统筹安排;通过计划的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协调,可以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的功效。

(四)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需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全面提升审计质量,是强化审计管理的目标选择。审计计划是审计机关年度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也是项目审计实施的依据。计划安排的科学与否,重点突出不突出等,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与质量的好坏,并为审计质量控制和考核提供依据。所以,提高计划管理水平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同时,在审计的过程中,如果在对审计计划等环节的把握上出现偏差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影响审计项目质量。审计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周密地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达到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目的。

二、审计计划管理的基本要求

审计计划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审计制度会导致不同的管理方式。因而对审计计划重点内容的确定、编制程序、执行与调整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就目前我国审计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来看,应该符合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一是科学性。这是对计划管理工作的首要要求。即整个的审计计划工作,从立项、编制、执行、反馈、考评等均须采用严谨的态度及科学方法来完成。如:立项须充分地论证;编制计划须遵循严谨的程序;计划执行与反馈须严格;考评体系须公正有效等。

二是全面性。计划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对于其中的诸多因素及其关系必须以全面、联系地观点来对待。比如要正确处理审计成本、效率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要正确处理中长期目标与年度审计计划的关系等。

三是目的性。计划工作应有鲜明的目的。即在计划编制、执行中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切实可行的目标。在执行完计划后,还要对是否达成最初的目标进行测评和考核,使得任务和目标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是审慎性。即在计划执行时要对审计重要性进行评估,并运用正确的审计方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同时,对审计风险水平也要有正确的评估,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审计失误而出现新的审计风险。

五是可操作性。计划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依据。因此,计划中制定的任务、提出的要求、达到的目标及执行情况的评估等都必须切合工作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审计工作高效有序。

三、审计计划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龙头,是整合审计资源,实现科学审计管理的灵魂。总的来说,经过十几年的审计工作实践,审计计划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特别是入世后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投融资管理体制、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加快,审计环境及对象、审计内容及方式方法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审计计划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已不能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审计计划很大程度还处在一种“盲人摸象”的粗放管理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相当多的审计机关实际上是有计划无管理。主要表现在:

一是计划编制不够科学,目标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比如:一些审计机关在制定年度计划时,缺乏经济工作的宏观视角,也未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使得计划重点不突出,落实计划的措施和目标、要求不明确;在审计对象的选择和项目的确定上,缺乏严格的标准和认证程序;此外,审计计划的安排缺乏长远性,中长期规划与年度审计计划缺乏呼应与衔接等。

二是计划执行中,项目的调增调减比较频繁,且变动的程序比较简单,特别是计划执行缺乏有效的控制,对项目进展、资源和力量调整、质量和风险控制以及目标的实现疏于管理。

三是计划完成后,质量评估、绩效评价、经验总结和奖惩等未能及时跟上。如:目前特派办要向审计署报送每月的计划执行情况,署里也在综合分析之后对各特派办的情况实行季度通报制度及半年、全年情况总结制度,但是上述成果和数据在利用和考核方面有待加强。

此外,由于缺乏对资源与任务的总体把握和分配,使得对审计对象的监督缺位与重复监督的现象并存;由于任务与人员不匹配形成了资源浪费现象;在管理方式上,审计的成本意识不强等。

造成审计计划管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审计体制、审计环境、审计法规等,本文着重从审计计划操作与实务的角度分析,认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计划管理意识淡薄。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任务日趋繁重。由于人员少,任务重,部分审计机关“为完成计划的审计项目而审计”的应付思想比较突出,对执行项目过程中的管理意识淡薄,造成有计划无管理,影响了管理水平和审计质量的提高。有些审计人员认为,计划管理是计划部门几个人的事,因而在执行已有的审计计划月报制度时,存在轻视现象,只是程序性地上报数据,数据的准确性有待加强。

二是审计人力资源匮乏、沟通协调机制不够顺畅。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国审计机关约有审计对象80万个,而审计人员只有8万多人,每年只能审计15万个左右,从而导致项目安排时出现大量审计盲点。同时,审计机关与其他有关监督部门缺乏沟通与协作,各级审计机关在开展业务工作时相对割裂,有关信息没有形成共享,也是项目安排出现重复和空缺现象的重要原因。在立项的针对性上,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相对短缺因素的影响,很多必要的论证与实地调查、了解程序都未能展开。

三是审计计划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工作力度不够。对于计划管理工作而言,建立和完善制度是保障。同时,高质量源于严管理,审计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不严格是造成审计计划管理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由于我国审计管理整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许多相关的制定都尚未建立或不完善,或者已有的制度未执行到位。具体表现为:计划编制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程序保障,如:尚未建立审计对象资料库,因而缺乏对审计对象的整体把握,使得立项工作具有盲目性;计划执行反馈制度与调整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严密;计划执行后的审计成果利用与考评制度亟待建立。

四、加强和改进计划管理的对策

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必须改进审计计划工作。在计划的编制上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增强科学性;要切实有效地执行计划,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整合;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计划执行情况的考评体系,并加强审计成果的利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三项工作,科学合理地编制审计计划

计划编制是计划工作的首要环节。在制定计划时,应理清思路,通盘考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审计资源,采用科学的计划编制方法,有的放矢地确定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以确保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1.计划安排应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所谓“围绕中心”,即审计计划安排应当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和经济工作中心,贴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审计的最终目的。“突出重点”表现在确定审计的覆盖面上,要根据现有的审计力量,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不同重点行业和重点资金,着眼于数额大、范围大、影响大的项目,使项目计划由强调覆盖面向点、面结合,突出重点转变。这既利于审计机关全面履行监督职责,又突出了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有利于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2.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审计资源,确保立项科学。

(1)加强立项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审计项目的确定是计划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我们需改革现有的编制程序,进一步加强立项的科学性。如:立项前,可以通过搜集、研究宏观经济信息和决策动态,走访人大等有关机构和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审计机关意见等方式,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同时,对审计的必要性、项目的风险、审计的难度、可能的结果等进行充分的评估,切实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为保证调研时间的充足,计划编制管理部门应在当年计划下达后,即着手进行下一年度的立项准备工作。

(2)准确掌握现有审计资源。一些经济学家曾指出,计划或决策在执行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是资源分散、能源浪费,所以计划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审计资源。也就是说,确定审计计划目标,并据以安排审计项目,实质上就是在分配审计资源,以保证能在给定资源地条件下充分履行审计职责。

因此,在审计计划管理中,首先必须充分分析和把握现有审计资源状况。主要包括审计力量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审计技术方法资源及审计的外部环境资源等。如在审计人力资源的掌握上,可以尝试逐步建立审计业务人员信息资料库,为准确测算审计工作量、均衡安排时间、统一调度人力资源提供基本依据。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了现有的资源,才能做到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科学地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的数量和预期的审计质量,最终制定出适合审计工作发展的有效策略和计划。

3.正确处理中长期计划与年度计划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计划编制方法

审计工作的中长期目标代表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它需要通过一个个年度计划逐步实现。如: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是一个中长期目标。但在公共财政框架建立完善的过程中,在弄虚作假、违法违规问题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年度计划还必须以打假治乱为重点,抓住财经领域数额大、范围大、危害大、影响大的问题,突出查处各类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同时围绕审计工作中长期目标逐步加大专项审计调查、效益审计等的力度和比重。

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我们采取科学的计划编制方法。如滚动式编制方法。所谓滚动计划法,就是把计划的时间向前延伸,使短中长期计划在时间上紧密地连贯起来。这样不仅能克服计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的缺陷,有效地解决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量不配比地问题,而且还能变短期临时安排项目为长期规划、有目的的安排项目,达到审计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同时,也要做好项目之间的相互协调,避免重复审计。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结构都采用滚动计划法来编制审计计划,如英国国家审计署根据审计覆盖面和审计资源状况,确定五年的计划周期,并制定了周期五年的全署综合审计计划,并以全署综合审计计划来控制各部门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则编制三年战略审计计划,每年根据现有可用审计资源编制当年审计计划。

(二)实行审计成本管理,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审计计划工作,要打破长期形成的盲人摸象和不计成本的管理方式,逐步实现成本管理的科学化、不断提高审计成本效益。

1.实行审计项目预算管理。计划编制部门,要以审计项目计划为基础,按照经费预算与审计任务相匹配的原则,测算审计成本、核定预算。如:澳大利亚审计署,政府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除包括审计的数量、目标、审计内容外,还包括审计经费预算。审计经费预算来源于每个具体项目成本费用的总和。每个具体项目的成本费用又是根据项目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的工作量计算所得的。

2.切实加强审计机关的财务管理。审计项目的执行单位,要切实加强审计成本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设立审计项目明细账,分项目核算审计成本。所有的审计项目,原则上做到审前调查有概算,正式审计前有预算,项目结束后有决算。如:可以将审计成本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和个人,使其明确各自在执行过程中的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从而达到节约审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3.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审计机关应该围绕审计成本,建立和健全机关内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并把其作为降耗增效和强化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督促审计人员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监督活动。

(三)做好四个“加强”,确保计划切实有效地执行

制定全面完整的审计计划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组织实施,把审计计划的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落到实处,使计划得到切实执行。

1.加强审前调查,编好审计工作和实施方案

为使审计工作更具针对性,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和人员,认真组织开展审前调查。开展审前调查,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观部门、监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调查了解相关的基本情况;有条件的可以选择部分单位或部分审计内容进行试审。二是要收集作为审计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与审计事项相关的重要会议记录和文件及以往的审计档案等资料。三是要积极开展审前培训。要邀请有关的专业人士对审计项目及行业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

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均要充分利用审前调查的成果,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审计目标、实现审计目标的主要方法、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分工、审计各阶段资源投入等提出具体要求,使得方案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2.加强交流和反馈,充分整合审计资源。

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项目执行单位要切实进行全方面地沟通交流,真正做到“上传下达”、“下情上达”,使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如:特派办要根据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署业务司汇报审计工作进度、主要审计成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审计工作情况,以争取上级支持、帮助和指导。同时,特派办也要及时将署里的有关文件、精神传达到各审计小组,并督促其贯彻落实。

在整合资源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在预算执行审计中,进行“一体化”探索;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审计署牵头,实行五部委联席会议制度;一些重大的审计项目,打室和专业界限组成审计项目小组,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优势。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某些项目可以考虑在更大范围内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成果共用。如在特派办和所在地方审计机关之间,地方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进行有效整合。

3.加强计划执行情况上报制度的建立健全

目前,审计署已经执行了计划执行情况月报制度,要求各派出机构按月上报审计情况数据,并编发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简报,通报项目进度情况、各单位投入工作量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对上报数据准确性的有关控制措施,使得基础数据与实际工作之间有偏差,影响统计的准确。因此,应该设置审计项目台帐,来及时了解、登记项目执行进度和经费支出情况,使得数据更为翔实,以提高其准确性。

4.加强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建设。

据统计,全国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年来已经审计了302万个单位,涉及各行各业,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审计署及派出机构近五年来的审计,成系统、成规模,且具有循环的特点。比如金融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审计已经进入第二轮,如果建立了翔实的资料库,很多审计资料和成果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在每年审计结束后,应将被审单位的有关数据以及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附加信息录入“审计对象资料库”,使审计对象资料库逐年更新完善,逐步实现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

(四)建立和完善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评估制度。

科学有效的考评制度是促进审计计划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因此,计划管理部门应该认真研究考核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以促进工作为原则,建立规范的考评制度。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可以选择部分审计项目,以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方案为基本依据,对项目执行进度、审计组织实施情况、审计成果、审计成本等方面进行考核。

第6篇: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一、突出重点,准确掌握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的关键因素

美国审计自1921年至今已经有8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凭单检查、综合审计、绩效审计、项目评估、促进政府改善宏观管理等阶段.我国年轻的审计事业只有20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初步认为我国的国家审计目前基本处在"综合审计"向"绩效审计"过渡阶段,即审计从"裁判员"向"教练员"过渡阶段.由于政治体制和国情不同,所以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的方式、方法以及不同时期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也就不同,就现阶段我国审计体制实际情况而言,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应该准确掌握以下几项关键因素:

一是审计要为国家宏观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要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工作中心以及当地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心,紧紧围绕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以及对审计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有关要求.

二是要准确掌握审计对象情况,实现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一方面通过审计对象调查,准确掌握审计对象总体情况,掌握审计对象的资产状况和计算机应用情况(如:有的银行应用UNIX或LINUX系统,有的医院应用DOS系统),特别是要准确掌握同行业审计对象的资产合计情况以及人员情况的有关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掌握不同行业审计对象资产占全部审计对象资产的比重情况,才便于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在审计过程中分析出审计发现的财经违纪问题所占该行业审计对象的比重情况(即:相对数),才能分析出审计查出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也能够分析出审计对象应该承担的人员状况,为审计对象减员增效提供依据,便于党委和政府宏观决策时参考使用.

三是科学确定审计覆盖面.由于目前审计力量不足,短期不能对所有的审计对象全部进行审计监督.特别是目前我国审计正处于转型期,按照审计署"2003-2007五年规划",要实现"两个并重",这样就要求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科学确定审计覆盖面,根据现有的审计力量,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不同重点行业和重点资金,针对财经违纪问题高发区域,争取在一定时期内将全部审计对象审计一遍,基本掌握全部审计对象资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以便发现宏观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准确掌握审计资源.审计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就要求掌握目前审计队伍中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审计队伍的思想状况.也就是目前的审计队伍可分成多少个审计组、哪些人可以担任主审、哪些人原则性和事业心比较强等等.同时也要掌握应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操作技能情况,掌握目前计算机及辅助审计软件等配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每年审计项目计划的数量和预期的审计质量,才能达到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目的.

五是加强"审计产品"应用和转化.没有成果的劳动是无效劳动,所以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时,就要基本明确将来审计结束后要形成几个"审计产品",解决哪些问题.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基本清楚将来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如何应用,审计结果是否公开,运用哪种"宣传载体"进行宣传,是否形成上报政府的"改善宏观经济管理综合报告",把审计的成果变成政府的决策行为,促进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改善管理,修改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审计项目计划编制程序

在现行经济体制下,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应当遵循一定的编制程序,征求意见到位,才能保证计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减少随意性,才能制定出相对全面和完整的审计项目计划.一般情况下应当遵循"两下两上"的原则.下面以省级审计机关为例进行说明:

1.自上而下提出审计工作"设想".根据国家经济工作中心、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及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根据审计对象情况和现有审计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等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测算,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下一年度审计工作"设想"下发全省,使全省各地在编报下一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草案)时有所遵循.

2.自下而上逐级编报审计项目计划草案.各地区根据"设想"的内容和要求,参考上年审计工作完成情况,并对一些重要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综合平衡,并集思广益、听取有关人员意见,结合本地干部业务素质以及审计对象、审计类型等情况,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本着留有余地的原则,具体编报出本地区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草案,上报省厅.

3.自上而下逐级下达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指标.省审计厅将根据各地区和各业务处上报的审计项目计划"草案",经过充分讨论和综合平衡,根据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审计项目计划,征求财政监察、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意见,避免重复监督,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省厅本级审计项目计划草案,将该草案再征求省政府主管省领导的意见,如:吉林省审计厅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每年需要征得省长和各位副省长审阅签字后,审计项目计划草案变成审计项目计划下发;省厅各业务处以及各地区根据该审计项目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4.自下而上上报完整、详细的审计项目计划备案.各地区审计局根据省厅下达的审计项目计划指标,把审计项目和审计调查项目,授权审计项目的被审单位明细、计划完成时间、项目级次、审计内容等等全部列入计划,形成正式文件,上报省厅备案,作为年终检查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

三、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确保审计质量

制定出全面完整的审计项目计划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措施组织实施,把审计项目计划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落到实处.吉林省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后,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审计局应立即采取会议传达、目标分解、信息宣传等办法进行贯彻落实.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按项目计划说明要求,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将审计项目计划任务落实到审计组.在分解下达审计项目计划时,要科学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注意平衡工作量,要根据审计种类、任务繁简以及有效工时,分配工作任务.要求审计组在审计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具体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审计项目计划完成质量.

第7篇: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一、审计计划管理的重要意义

1.明确审计任务,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审计计划是顺利完成审计目标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地审计计划,规定了审计业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指明了审计的任务和要求,为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开展提供依据和基础。

2.有效整合审计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审计功效

当前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审计资源与审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审计资源的配置,是审计计划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审计计划管理,要根据重点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统一调配审计力量,合理安排审计资源,通过计划的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等统筹安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项目安排在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确保重点任务的完成,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的功效。

3.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计划是审计机关年度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审计项目实施的依据,为审计质量控制和考核提供参考。计划安排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与质量的好坏,在审计实施的过程中,对审计计划等环节的把握上出现偏差会产生审计风险,通过周密地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可以达到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二、当前审计计划管理的现状

1.缺乏技术保障,计划制定未达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求

近年来,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应用审计信息化技术的进展缓慢。未建立健全审计对象资料库,缺乏对审计对象的整体把握,对审计对象没有进行分类动态管理和规划,使得立项工作具有盲目性,导致审计项目计划的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不突出,因而审计监督全覆盖缺乏技术保障。

2.管理工作力度不够,计划管理机构设置制约了计划管理作用的发挥

目前,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多由办公室或法规处等综合部门承担,未设立专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机构,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计划管理人员。一些审计机关配备了计划管理人,但往往存在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宏观意识薄弱、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力度,制约了效能的发挥。

3.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对审计计划实施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跟踪不到位

现有计划管理办法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的规定较宽泛,对审计计划实施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跟踪不到位,对计划管理缺乏有效控制,项目实施时间随意性大,造成审计效率低下,难形成综合成果;考核的指标设计不完整,仅有各项计划任务指标、责任单位、完成时间等基本要素,而缺少人员配置、工作量测算、成本预算等其他重要资源投入指标,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难以体现监督检查及考评效果,考核的公平性难以保证。

三、加强审计计划管理的建议

1.结合审计信息化建设,优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

按照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滚动计划、有效整合、区别对待、循序渐进”的原则,推动审计信息技术在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中的应用,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审计项目选项机制,充分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审计重点行业和重点资金,保证一定合理周期内,重点部门都能得到审计监督,不留“盲区”和“死角”,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建立审计对象基础数据库,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和规划,把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审计次数、历次审计结果归入电子资料数据库并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审计对象资料库逐年充实,逐步实现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审计资料和成果得到有效利用。

2.完善现有审计机关机构设置,促进计划工作有效执行

首先应明确专职管理机构,为高效做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创造有力保障,;其次是强化管理职能,应注重发挥计划管理部门的综合统筹功能,加大其在计划的制定、执行、考评环节管理力度;三是要提高计划管理人员的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计划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财经知识背景、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等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计划管理工作的需要,促进计划的有效执行。

3.建立科学有效地考核和评估制度

第8篇: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体育设施项目;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156-03

[作者简介]胡伟(1980-),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所谓审计(Audit),是由专门的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审查企事业单位、国家政府机关的财务、财政收支及经济活动是否具有效益性、合法性和真实性,据此评价经济责任,从而实现改善经营管理、促进宏观调控、提高经济效益及维护财经法纪的目的。审计的实现步骤如下:对资料进行证据搜集与分析评估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对资料与公认准则间的相关性作出结论编写报告。在任何审计活动中,都涉及审计主、客体及审计委托人。其中,审计主体是审计行为的执行方,是审计的第一关系人,包括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通常要求其具有独立性及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审计客体是审计行为的接受方,是审计的第二关系人,包括受审计的资产代管或经营方,在本文指的是体育设施项目的建设方;审计授权或委托人是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行使审计职责的单位或个人,是审计的第三关系人,在本文指的是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业主。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审计的理论知识,深入研究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审计对策。

一、做好审计前的筹划工作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审计前,筹划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整项审计工作的效率。其中,筹划指的是制定计划及为顺利开展审计工作而做准备,即在筹划阶段,需要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一)审计依据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审计中,主要依据《审计法》《体育法》《建筑法》《招标法》《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财政违法行为处分条例》《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意见》《全面健身工程管理办法》《体育设施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二)审前调查

在审计前的调查阶段,通常要从项目建议审批、可行性研究、概预算、方案设计、项目招投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及投用等角度对体育设施项目设立单、多项联系的总概念。合同是工程结算的主线,审计人员务必严审承包合同,注意在合同中,无论采用工料单价法或是综合单价法,都应包含材料备存款、进度付款、竣工决算、索赔及保证金给付等,且要求付款额度、时机及依据的结算线条清晰。若条件允许,建议在审前调查阶段了解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工程的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其中涉及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等。

(三)制定工作方案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审计中,应按下列要求制定工作方案:一是突出建设项目审计、体育事业审计;二是审计目标明确,审计力量安排合理;三是倘若体育设施项目的建设规模达到一定规模,则可按分项目实施、统一协调的要求进行审计,具体分成前期准备、建设实施及竣工投用阶段。目前,体育场馆在建成后的保值、增值及经营管理是场馆业主或政府主管部门关注的焦点。为此,一些体育场馆外聘专业公司来进行管理运营;一些体育场馆采取独立经营模式,并妥善解决了生存与发展、良性运营等问题,且随着体育场馆运营理念的日渐成熟,体育场馆的业主和投资人越来越关注建设前的可行性研究、工艺设计等,这对推动体育场馆建设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紧抓审计工作的重点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审计中,应坚持“照顾一般、突出重点”的原则,其中“突出重点”的内容包括下列方面:

(一)审计职能部门的履职与建章立制

对于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职能部门,审计工作重点应是审查项目建设单位、职能部门是否按规定建立内控及其他管理制度,审查职责的明确程度、责任的落实情况等。例如,在风险分析测试时,审查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管理规划的制定与落实。其中,项目经理责任制是顺利推进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保证,需要重点审查;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涉及项目管理目标、工期与质量目标规划、风险预测、安全目标规划、环保与文明施工规划等,审计人员除了审查上述内容外,还需审查施工预算、成本目标规划的合理性,注意在审查实施规划时,工作的内容既要包括安全、质量、进度及组织计划,又要涉及资源供应计划与人、机、料的实际供应和使用的差异、施工顺序。

(二)审计履行建设程序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在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审计中,要求全面审查施工项目的审批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规划与施工许可文件、消防与环保批准文件、设计图纸审核文件等是否有效、齐全;认真审查施工项目招投标程序(如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及监理等)及结果是否有效、合法;重点审查施工项目是否是“三边工程”(边审批、边设计、边建设或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是否是在申请《施工许可证》前开工,是否存在企事业单位和体育主管单位强行垄断等现象。

(三)审计概预算的编制与调整

在审计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概预算时,首先,要求重点审查施工项目概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真实、完整,编制的依据是否时效、准确、充分,编制的方法、标准、定额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编制的单位是否具备资质;其次,要求审查设计变更内容的合法性及手续是否完善;第三,对于单项工程的投资调整、建设内容的变更,要求审查其报批程序是否合规;第四,深入分析施工项目出现“超规模、超标准、超计划”的原因,并依法进行处罚。

(四)审计经济合同的签署、调整及履行

在审计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经济合同时,首先,要求审查施工项目经济合同的合法性;其次,查合同的内容及双方权、责、利的约定条款是否清晰;第三,审查合同内容是否按规定履行到位。在签署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经济合同时,通常采用制式合同范本,因此涉及的主要问题是责任的划分是否明确,倘若存在较大的弹性,便会在出现纠纷时缺乏界定依据。在审计中,如若发现类似的重大索赔,建议移交至相关部门,由其追求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对于大型的体育设施项目,其要求具备高资质的单位参与设计和施工,则建议采取同国际惯例接轨的总承包。但国内建筑市场不够规范,则要求审查施工项目勘察、采购、设计及施工承包单位的资质及实力。

(五)审计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及效益

在审计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的资金时,首先,要求审查施工项目建设资金的到位数额是否足额,审查预算支出是否合规,审查配套资金的拨付是否与建设程序及进度同步;其次,要求审查建设资金的使用是否存在侵占、转移、滞留及挪用等问题,是否存在超概预算的现象或变更设计使工程规模扩大等;第三,深入分析建设资金的效益。

(六)审计建设成本的归集、核算及报表

依据《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施工项目投资由建设投资、流动资产投资组成。其中,建设投资涉及建筑安装工程费、机具设备的采购费、工程建设的其他费、预备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及建设期利息等内容。为此,要求审查工程成本归集的正确性、合法性,核算账务处理与《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是否相符,核算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及工程款结算、往来款项的合法性。

(七)审计参建方费用与竣工决算

在审计体育设施项目参建方费用与竣工决算时,要求重点审查相关单位是否按规定收取设计费、监理费及施工费,审查在施工阶段是否存在非法转包的行为,审查是否按合同约定结算工程价款,审查是否存在虚报冒领、高估冒算工程款及偷工减料等现象,审查施工项目质量的检查、验收是否合规,审查施工项目决算报表、说明及竣工编制依据是否真实、合法,审查竣工资料档案的归集管理是否完整、真、正确及交付使用资产的真实性,审查移交手续的办理是否合规,并对体育设施项目的投资效益进行深入分析。

三、案例分析

XX高校体育馆建设面积是25600m2,地上一层、地下两层。该工程采用门式钢架结构,施工工期513d,总投资额15851万元。鉴于该工程的工期长、规模大且建设过程复杂,则审计部门在综合分析审计力量、环境及项目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全程跟踪审计模式,并实行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结合的方式。

(一)确定审计目的

在本次跟踪审计中,审计的目的是全程进行有效、主动的跟踪审计,以规范建设行为;依据现行的法规章程,并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维护业主的经济权益,保证建设资金合理使用;及时向业主反馈审计结果,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为了高效开展体育馆建设的审计工作及使跟踪审计的监督效力得以充分发挥,高校审计部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跟踪审计流程,以使审计工作实现制度化,详见图1。

结合图1,在总包方提出申请后,由审计部门在内控制度下实施审计计划,从而保证了体育馆项目的顺利建成。

(三)前移审计关口

施工项目建设前期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力达到75%~100%,其中设计阶段的影响力达25%~75%,则本次审计的工作重点便是对设计阶段的审计,具体涉及计划招标流程、投标单位的资质等级、营业执照及法人证书等,同时包括设计责任制与设计质量档案的建立、设计监理制与限额设计制的实施、图纸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等,注意杜绝任何暂定设计。

(四)协调好跟踪审计主体的工作

在本次跟踪审计中,参与主体包括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社会中介审计机构,为了保证跟踪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划定参与主体的职责范围尤其关键。高校审计部门负责委托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扮演组织协调者的角色,同时评价中介结构的工作;社会中介机构负责行使审计职能,具体涉及前两章节谈及的内容,期间接受高校审计部门的监控。

(五)审计实践面临的问题

结合本次审计实践可知,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跟踪审计中,因缺乏良好的审计环境而使得审计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则要求审计单位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与建设单位达成共识。另外,审计范围、内容及对象都仍受到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且在跟踪审计中,多审计主体参与往往容易在职责划分上产生混乱,从而使审计风险变大。因此,在跟踪审计的尝试中,应树立一定的风险控制意识,并建立综合预防、监督、服务等功能的现代跟踪审计体制。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体育设施项目的建设理念日渐步入成熟阶段,而项目建设也正向系统化、科学化方向迈进。在这一背景下,相关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对容易,但需要解决的难题仍很多,因此要求在完善审计依据、优化审计流程、革新审计模式及培养审计人才等方面做出努力,其中从建设项目的客观实际出发划分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十分关键。

[参考文献]

[1]时洪举.济宁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6(3):122、124.

[2]崔志华等.南京青奥场馆规划建设及赛后利用问题探析[J]. 建筑与文化,2016(9):126-128.

第9篇:项目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审计问题

三峡水库是我国最大水力发电设施,同时它也为三峡航运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三峡工程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对周边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2011年三峡后续规划工作开始实施,着力打造一个人与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新三峡。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审计也得到了创新,本文就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的审计特点和方法进行深入探究。

一、概述

三峡水利工程于1994年开始动工,当时我国正处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经济实力比较弱,对三峡工程的建设缺乏资金支持,所以三峡地区移民资金多由募集到的三峡工程建设资金、发电收入、银行贷款所组成。三峡工程对库区移民专项资金的管理十分严格,在资金管理方面由公司对资金进行统一的规划,实施分级管理、权责结合的方式使得资金的使用权得到分化并充分实现专款专用。库区移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库区移民,保障移民的生活,但同时也服务于三峡工程的建设。由于三峡移民专项资金的来源和用途较为特殊,三峡移民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呈现出法定性、强制性、时间长、对象范围广等特点。

三峡后续规划工作与2011年开始逐步开展,后续规划工作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库区移民,还包括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的移民和长江中下游受影响区的相关问题等,三峡后续规划工作所涵盖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加具体,一共涉及四个省市的39个规划项目,其资金来源改为主要由中央的财政补助和地方财政资金两个部分组成,大大降低了社会资产的占有率。

二、三峡后续规划工作专项资金的审计特点

(一)审计内容具体化、丰富化

三峡后续规划工作所涉及的项目及范围更加广泛,涵盖了社会、人文、环境、经济等多个领域,这使得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审计工作在履行财政资金监督职能的同时还要围绕三峡库区发展的主线实现三峡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审计为三峡建设带来的积极作用。审计具体内容包括: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充分保障移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地质灾害的防治,解决三峡工程带来的地质灾害问题;农业综合开发,选择更适合库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交通港口设施,发掘三峡工程的剩余价值,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一系列项目。

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的审计内容要求: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三峡后续规划工作放在社会视角下,围绕政府这个中心点,充分发挥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工作,积极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实现三峡后续规划移民安稳致富、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等总体目标。

(二)审计主体多元化,涵盖范围广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三峡后续工作总体大纲》以及《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实施计划》要求,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由地方财政部门进行预算管理,实施项目的资金收入纳入地方财政进行预算的管理,项目资金的使用需要地方财政审批拨付,三峡库区后续规划专项资金审计与地方财政预算审计一样纳入地方审计机关的监督范围,从国家审计到地方审计机关逐一进行审计,这使得三峡库区专项资金的审计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三峡库区移民资金延续了以往单位项目法人的管理模式,地方移民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法人职责并对移民专项资金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针对移民大型项目的资金管理则由省级移民主管部门进行,移民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工作主要由国家审计和国家授权的地方审计机构完成。

(三)审计类型多样化,目标明确

三峡后续规划的工作内容范围更加广泛,这就势必使得审计内容也增多,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的审计具体包括了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单一项目专项资金的审计、项目效益审计等。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审计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其审计目标仍然是围绕项目的实施效果展开的,重点解决三峡库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着力打造三峡库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补助作用的同时加大地方政府对三峡项目的资金规划工作,实现项目资金安全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政府深入贯彻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审计的目标要更加明确,积极推动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的审计方法

三峡工程是国家发展中的重点工程,随着国务院对《三峡后续工作实施规划编制大纲》的批复,三峡后续规划工作开始逐步进行,三峡后续规划呈现出所涉及的项目众多、资金数量大、建设工程量大、耗费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在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及时反思工作对项目规划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促进项目规划的科学性。这要求审计部门要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果,对项目专项资金进行严格把关,推动库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对三峡后续规划工作的开展就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实现审计目标

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是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前提,它可以提供较为完善的审计方法,顺利通过各项评价指标(包括合规性审计评价指标和效益型审计评价指标)。由于三峡后期规划的特殊性,对于审计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注意:不仅要遵循整体的法律基准,还要引入专门针对三峡特点的标准,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方面,审计评价体系的标准要包括国务院或省、市下达的规划、方案、暂行条令等,如《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实施规划》、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在具体实施期间根据三峡的实际情况调整和细化。另一方面,注重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及生态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的评价需要从大的方面来审计,所涉及的主要是项目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效果,具有可以通过经济增长率、收入水平等指标来间接反映。社会效益指标更多的是反映群众的民生问题,可量化指标包括失业及养老保险投保率、再就业率等。生态效益指标所涉及的就是环境问题,需要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之余要更多的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二)推动审计资源集约化,实现资源统筹

审计资源集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审计三峡的四个级别(国家审计署、省(市)、市、县)当中,审计资源集约化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审计和漏审计的现象发生。审计资源集约化可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审计资源集约化会将总的权利收归到最高领导层,通过最高领导层的组织和计划,将任务分配给下属机关,自身可以随机跟踪审计某一地方,进行监督。其二,充分发挥社会中介审计组织的力量,解决人员缺少、成本较高的问题,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其三,通过资金监督做到所有信息互通共享,避免,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各种审计类型的应用,保障审计监督的有效性

各种审计类型的综合应用可以保证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三峡后续的工作规划多且繁杂,很多情况下会出现项目覆盖的现象,由于审计的力量十分有限,不单单是对三峡的审计,其余项目的审计我们都无法保证审计的全面性,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多种审计类型综合应用来提高审计监督的力度。具体做法:一以国家最高审计组的工作部署为中心,开展全面的资金审计工作。二通过资金预算管理来间接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三根据三峡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资金审计。

四、结语

三峡库区后续规划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民生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笔者通过分析现阶段三峡库区后续资金审计的工作现状,对如何进行后续审计工作、建立完善的审计体系进行了思考,以期为三峡后续规划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的实践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车纲.试论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创新[J].审计月刊,2006(22).

[2]夏开良.三峡工程移民资金监管工作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三峡建设,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