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旅游市场行业分析范文

国内旅游市场行业分析精选(九篇)

国内旅游市场行业分析

第1篇:国内旅游市场行业分析范文

一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武夷山市“双世遗”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积极举办大红袍茶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围绕建设海峡西岸旅游的重要支柱,努力构建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经营体系,牢牢抓住机遇,着力突出旅游客源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人数不断攀升。

(一)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由图1可知:(1)武夷山市的游客以国内游客占主导。在总量上,每年的国内游客数量与游客总数相差不大,国内游客占总游客数量年平均约95.43%;在发展趋势上,国内游客与总游客的发展态势相近。(2)在2000~2010年的11年间,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在2003年和2009年都呈下降趋势。2003年上半年受到“非典”的影响,2009年上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波及和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等多重因素,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影响幅度大大超过2003年。其他年份由于有关旅游工作和营销宣传活动的不断开展,以及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的不断开发,吸引不少国内游客。特别是2010年3月底武夷山市隆重推出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公演造势,并大力推出“游世遗-品国茶-看印象”茶旅新体验旅游线路。此外,武夷山市还借助世博会在上海举办的机遇,以“精彩世博,快乐武夷”为主题,开展世博主题年的系列营销活动。同时,抓住武厦空中快线,以及福厦、福温动车和衢南高速开通后的市场机遇,开展旅游日、旅游周和旅游年活动,相比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数量急剧上升。

(二)武夷山市国内游客年内季节性变化分析

由图2可知:武夷山市国内客源的季节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具有明显的淡、旺季。4~10月为旅游旺季,11月至次年3月为淡季,尤其是4月、8月和10月为高峰期,其中4月、8月为两个主峰,10月为次高峰,1月、6月和9月为低谷期,呈现明显的“三峰三谷”型。这与假日旅游有密切的关系,假日游仍是市场主力。在周末双休日、法定假日和暑假期间,武夷山市国内客源集中比重尤为突出。

二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

为得到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信息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笔者设计了“武夷山市旅游客源市场调查表”。根据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本次旅游客源市场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武夷山市的国内旅客,调查时间为2011年8月8日至14日。以下所有分析的数据皆为本次调查数据,以抽样性代表普遍性。在武夷山市旅游局的协助下,向相关的旅游接待部门,包括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接待部门等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7份,回收率91.17%,有效问卷515份,有效率85.83%。

(一)武夷山市国内游客基本特征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基本符合武夷山市实际状况。

1.国内游客男女比例差别不大。从性别结构上,男性游客和女性游客的比例约是59:41,说明来武夷山市旅游的国内游客男女比例差距不大,女性出游能力不会太弱,因此旅游业仍需重视女性游客的旅游需求。

2.以中青年为主。从游客的年龄构成上,游客主要集中在25~64岁之间,这一年龄段游客占全部游客的比例超过60%,其中25~44岁年龄段最多,在游客中所占比例接近50%。另外由于调查在暑假,学生比较多,故14~24岁年龄段占了24.47%。可见,中青年是武夷山市国内游客的主力军,今后武夷山市要继续打造中青年的旅游市场。老年人市场所占比例虽低,但由于他们观念的改变和自身条件的特殊性,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

3.以公务员和企事业管理人员为主。从游客职业特征上看:首先,公务人员和企事业管理人员的比重比较大,其中公务员最大,这说明我国公务人员和部分企事业管理人员收入比较稳定,闲暇时间比较多,有较强的出游能力和较多的出游机会。其次,由于调查主要在暑假,教师和学生相对其他一些职业,比例也略高些。剩下的其他职业游客所占的比重都偏低。

4.以2000~5000元月收入群为主。从月收入水平上看,总体月收入不呈正态分布,绝大多数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这与职业情况相符,说明这种收入的游客出游能力较强。因为是暑假,低收入主要是一些在校学生,少数在外打工的学生在2000~3000元之间。

5.以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文化程度为主。从文化程度上看,以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文化程度为主,三个层次的人数占了总数的81.17%,说明高学历人群,有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有更高的出游能力。

6.以华东地区为主。从国内旅游客源地特征上看,交通便捷客源地成市场主体。从表1中可知:华东地区游客人数比例最大,其中福建省内的游客比重达29.32%,占华东地区的55.51%,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客源地距离武夷山市较近,加上优越的交通条件,通畅性高,自驾车旅游的不断兴起,故出游率比较高。其次,是华南、华北和东北地区,三地区共占总数的36.89%。这些地区(特别是华北和东北)相对华东地区,距离较远,但因为交通也比较便捷,远距离也未能完全阻挡游客出游的行为。最远的西部地区(含西北和西南)由于交通不便,游客很少,但也占有一小部分,这些游客大多数也都是一些有出游能力的中高收入人群。这种结果就是旅游学上“距离衰减规律”的典型表现,即旅游客流量的大小与距离影响力成反比关系,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越大,旅游客流量越少。所以,对武夷山市而言,其客源流向表现出“近域性”特征[1]。通过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G对其定量分析:G=100×∑ni=1xi()T槡2式中,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的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2]。游客来源地越集中,G越接近100;G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通过计算,G=57.8。武夷山市地理集中指数G值偏高,表明其游客来源地较集中。总之,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仍以省内游占据主导,但长三角、中部以及华北市场等中长线游客不断增长,尤其是江、浙、沪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端旅游市场客源增加明显。

(二)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3]分析

1.游客旅游目的分析

表2武夷山市国内游客的旅游目的旅游目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生态游探亲访友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其他比重(%)51.117.9201.961.91.2目前武夷山市的旅游主打品牌是观光旅游产品。游客来武夷山市旅游就是为了欣赏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也是目前国内旅游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其中红色旅游备受青睐,赤石、大安、上梅暴动红色遗址等红色旅游景区吸引着大批游客。由于武夷山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高,生态游也不少。由于调查期间,会议会展活动较少,故比例不大。今后随着武夷山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相信旅行社团队旅游组织的线路更加多样个性化,旅游产品的组合更加灵活市场化,会议会展、休闲度假、修学等特种旅游市场将会大幅度提高。

2.游客旅游信息来源分析

从表3可知,当前游客获得旅游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以网络和媒体为主渠道,两者总共占了49.5%,但随着现代网络和媒体的普及与发展,这种网络促销力度还要继续加大;游客旅游信息来源通过亲朋好友推荐获得所占比例也较高,占33.8%,说明旅游地的旅游服务和旅游形象至关重要,要提高游客满意度,武夷山市旅游部门还需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尽量做到使游客高兴而来,尽兴而归。总之,武夷山市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市场营销促销中要继续与旅行社保持良性的互动和合作,发挥网络和电视报刊宣传的重要作用,通过优质服务,给游客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3.游客出游方式分析

从出游方式来看,武夷山市自助旅游渐成规模。从表4可知,武夷山市国内游客最大的出游方式是与朋友结伴同行,现代国人重朋友情意,加上自驾车旅游的不断开发,自行组织,结伴同行越来越普遍;其次是与家人或亲人同行,说明我国公民家庭观念强,生活富裕,家庭出游条件优越,这与世界“家庭游”的发展趋势相符;第三是与单位同事同行,绝大多数都是单位组织,有的是单位激励活动,有的是专业考察;通过旅行社参团的出游方式所占比例较小,全国情况相似,旅行社参团比例相对不高,多数是初次来武夷山市旅游的游客,现在更多是各种方式的“散客游”。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老百姓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武夷山市旅游交通、信息配套条件的日益完善,散客出游、举家出游、自驾车出游的人数将会剧增。

4.游客消费水平分析

从表5可知,武夷山市游客总消费在500~2000元之间最多,共占74.3%,主要集中在500~1500元之间,占总消费水平的63%,这一结果体现武夷山市国内游客高消费群体比较少,中低等消费群体比重大。这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商品的吸引力、游客的消费观念和物价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如何整合好旅游资源,开发设计旅游新产品,成为提高游客消费水平的关键。

5.游客旅游交通方式分析

从表6可知,武夷山市国内游客最主要的旅游方式还是坐火车。但随着武夷山市高速公路的不断开通,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或结伴搭乘交通工具的自驾游正成为时尚之选。武夷山市自驾游作为未来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另外,选择乘飞机也占一部分,多数是一些长途并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游客。

第2篇:国内旅游市场行业分析范文

一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武夷山市“双世遗”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积极举办大红袍茶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围绕建设海峡西岸旅游的重要支柱,努力构建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经营体系,牢牢抓住机遇,着力突出旅游客源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人数不断攀升。

(一)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由图1可知:(1)武夷山市的游客以国内游客占主导。在总量上,每年的国内游客数量与游客总数相差不大,国内游客占总游客数量年平均约95.43%;在发展趋势上,国内游客与总游客的发展态势相近。(2)在2000~2010年的11年间,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在2003年和2009年都呈下降趋势。2003年上半年受到“非典”的影响,2009年上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波及和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等多重因素,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影响幅度大大超过2003年。其他年份由于有关旅游工作和营销宣传活动的不断开展,以及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的不断开发,吸引不少国内游客。特别是2010年3月底武夷山市隆重推出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公演造势,并大力推出“游世遗-品国茶-看印象”茶旅新体验旅游线路。此外,武夷山市还借助世博会在上海举办的机遇,以“精彩世博,快乐武夷”为主题,开展世博主题年的系列营销活动。同时,抓住武厦空中快线,以及福厦、福温动车和衢南高速开通后的市场机遇,开展旅游日、旅游周和旅游年活动,相比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数量急剧上升。

(二)武夷山市国内游客年内季节性变化分析

由图2可知:武夷山市国内客源的季节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具有明显的淡、旺季。4~10月为旅游旺季,11月至次年3月为淡季,尤其是4月、8月和10月为高峰期,其中4月、8月为两个主峰,10月为次高峰,1月、6月和9月为低谷期,呈现明显的“三峰三谷”型。这与假日旅游有密切的关系,假日游仍是市场主力。在周末双休日、法定假日和暑假期间,武夷山市国内客源集中比重尤为突出。

二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

为得到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信息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笔者设计了“武夷山市旅游客源市场调查表”。根据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本次旅游客源市场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武夷山市的国内旅客,调查时间为2011年8月8日至14日。以下所有分析的数据皆为本次调查数据,以抽样性代表普遍性。在武夷山市旅游局的协助下,向相关的旅游接待部门,包括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接待部门等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7份,回收率91.17%,有效问卷515份,有效率85.83%。

(一)武夷山市国内游客基本特征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基本符合武夷山市实际状况。

1.国内游客男女比例差别不大。从性别结构上,男性游客和女性游客的比例约是59:41,说明来武夷山市旅游的国内游客男女比例差距不大,女性出游能力不会太弱,因此旅游业仍需重视女性游客的旅游需求。

2.以中青年为主。从游客的年龄构成上,游客主要集中在25~64岁之间,这一年龄段游客占全部游客的比例超过60%,其中25~44岁年龄段最多,在游客中所占比例接近50%。另外由于调查在暑假,学生比较多,故14~24岁年龄段占了24.47%。可见,中青年是武夷山市国内游客的主力军,今后武夷山市要继续打造中青年的旅游市场。老年人市场所占比例虽低,但由于他们观念的改变和自身条件的特殊性,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

3.以公务员和企事业管理人员为主。从游客职业特征上看:首先,公务人员和企事业管理人员的比重比较大,其中公务员最大,这说明我国公务人员和部分企事业管理人员收入比较稳定,闲暇时间比较多,有较强的出游能力和较多的出游机会。其次,由于调查主要在暑假,教师和学生相对其他一些职业,比例也略高些。剩下的其他职业游客所占的比重都偏低。

4.以2000~5000元月收入群为主。从月收入水平上看,总体月收入不呈正态分布,绝大多数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这与职业情况相符,说明这种收入的游客出游能力较强。因为是暑假,低收入主要是一些在校学生,少数在外打工的学生在2000~3000元之间。

5.以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文化程度为主。从文化程度上看,以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文化程度为主,三个层次的人数占了总数的81.17%,说明高学历人群,有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有更高的出游能力。

6.以华东地区为主。从国内旅游客源地特征上看,交通便捷客源地成市场主体。从表1中可知:华东地区游客人数比例最大,其中福建省内的游客比重达29.32%,占华东地区的55.51%,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客源地距离武夷山市较近,加上优越的交通条件,通畅性高,自驾车旅游的不断兴起,故出游率比较高。其次,是华南、华北和东北地区,三地区共占总数的36.89%。这些地区(特别是华北和东北)相对华东地区,距离较远,但因为交通也比较便捷,远距离也未能完全阻挡游客出游的行为。最远的西部地区(含西北和西南)由于交通不便,游客很少,但也占有一小部分,这些游客大多数也都是一些有出游能力的中高收入人群。这种结果就是旅游学上“距离衰减规律”的典型表现,即旅游客流量的大小与距离影响力成反比关系,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越大,旅游客流量越少。所以,对武夷山市而言,其客源流向表现出“近域性”特征[1]。

通过计算,G=57.8。武夷山市地理集中指数G值偏高,表明其游客来源地较集中。总之,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仍以省内游占据主导,但长三角、中部以及华北市场等中长线游客不断增长,尤其是江、浙、沪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端旅游市场客源增加明显。

(二)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3]分析

1.游客旅游目的分析

目前武夷山市的旅游主打品牌是观光旅游产品。游客来武夷山市旅游就是为了欣赏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也是目前国内旅游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其中红色旅游备受青睐,赤石、大安、上梅暴动红色遗址等红色旅游景区吸引着大批游客。由于武夷山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高,生态游也不少。由于调查期间,会议会展活动较少,故比例不大。今后随着武夷山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相信旅行社团队旅游组织的线路更加多样个性化,旅游产品的组合更加灵活市场化,会议会展、休闲度假、修学等特种旅游市场将会大幅度提高。

2.游客旅游信息来源分析

从表3可知,当前游客获得旅游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以网络和媒体为主渠道,两者总共占了49.5%,但随着现代网络和媒体的普及与发展,这种网络促销力度还要继续加大;游客旅游信息来源通过亲朋好友推荐获得所占比例也较高,占33.8%,说明旅游地的旅游服务和旅游形象至关重要,要提高游客满意度,武夷山市旅游部门还需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尽量做到使游客高兴而来,尽兴而归。总之,武夷山市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市场营销促销中要继续与旅行社保持良性的互动和合作,发挥网络和电视报刊宣传的重要作用,通过优质服务,给游客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3.游客出游方式分析

从出游方式来看,武夷山市自助旅游渐成规模。从表4

可知,武夷山市国内游客最大的出游方式是与朋友结伴同行,现代国人重朋友情意,加上自驾车旅游的不断开发,自行组织,结伴同行越来越普遍;其次是与家人或亲人同行,说明我国公民家庭观念强,生活富裕,家庭出游条件优越,这与世界“家庭游”的发展趋势相符;第三是与单位同事同行,绝大多数都是单位组织,有的是单位激励活动,有的是专业考察;通过旅行社参团的出游方式所占比例较小,全国情况相似,旅行社参团比例相对不高,多数是初次来武夷山市旅游的游客,现在更多是各种方式的“散客游”。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老百姓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武夷山市旅游交通、信息配套条件的日益完善,散客出游、举家出游、自驾车出游的人数将会剧增。

4.游客消费水平分析

从表5可知,武夷山市游客总消费在500~2000元之间最多,共占74.3%,主要集中在500~1500元之间,占总消费水平的63%,这一结果体现武夷山市国内游客高消费群体比较少,中低等消费群体比重大。这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商品的吸引力、游客的消费观念和物价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如何整合好旅游资源,开发设计旅游新产品,成为提高游客消费水平的关键。

5.游客旅游交通方式分析

从表6可知,武夷山市国内游客最主要的旅游方式还是坐火车。但随着武夷山市高速公路的不断开通,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或结伴搭乘交通工具的自驾游正成为时尚之选。

武夷山市自驾游作为未来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另外,选择乘飞机也占一部分,多数是一些长途并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游客。

6.游客旅游停留时间分析

从表7可知,多日游客居多,占总调查人数的67.13%,其中二日游最多;一日游也占一定量。国内游客停留时间相对不长,这主要还是与武夷山市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有一定关系。

三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开发策略

客源目标市场是制定客源市场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据。根据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现状,结合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特征分析情况,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应定位于“立足省内、辐射沿海和周边,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一)按地域确定的目标客源市场进行定位

一级市场:本地和周边市场、邻近主要省,即部分华东地区、东南沿海市场,包含福建、上海、浙江、广东、江苏、湖北、湖南等市场。这是武夷山市重点开拓的近距离客源市场,该市场是武夷山市绝对主体客源地和来武夷山市旅游的重要枢纽地,经济水平相对较好,人均GDP较高,出游率相对高,交通便捷,与世界各地联系紧密,对这些市场的开发将产生倍增效应,市场前景广阔。

二级市场:部分北方和华东市场,包含北京、山东、河南、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北、江西、安徽等市场。这是武夷山市需进一步开拓的且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现有市场发展较快,从经济实力、空间距离、交通条件等的综合优势明显比一级市场逊色,居于中间地位,从现实开发的表现也表明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三级市场:除上述市场外的国内其他市场,也称边缘市场,包含山西、四川、重庆、云南、陕西、海南、吉林、内蒙、广西、宁夏、甘肃等市场。现有市场份额小,增长率也相对较小,从经济实力、空间距离、交通条件及竞争状况等的综合影响均大大削弱其市场发展潜力。短期内不宜作重点开发,个别城市客源虽有一定发展,但不稳定或者拓展前景有限,通过调查研究可以适度开发。

(二)按武夷山市国内游客特征进行定位

按游客年龄确定的目标客源市场。武夷山市国内客源以25~45岁年龄阶段的游客为主,在开发中青年市场的同时注重青少年市场、老年市场的拓展。

按客源性别确定的目标客源市场。武夷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总体上以男性市场为主。但女性游客在观光、休闲项目上同样重要,应加大力度开发女性市场。

按游客消费额确定的目标额源市场。武夷山市国内客源以工薪阶层的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逐步改善游客的结构,提高消费层次。

第3篇:国内旅游市场行业分析范文

基于2001-2010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入境和国内旅游数据,利用集中率(CRn)和聚集度指数(HHI)对其市场空间集聚性进行动态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入境旅游市场空间集中度高于国内旅游,且两者仍处于市场寡占阶段,市场竞争程度国内市场高于入境市场;入境和国内旅游市场空间集聚度均成下降趋势,空间均衡度逐渐提高,说明江苏旅游市场垄断强度在下降,市场空间格局正在逐渐扩散;入境旅游市场空间分布受高级别景区景点、区位条件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大于国内旅游市场,加强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营销力度利于提高其市场份额。

关键词:

旅游市场;空间聚集性;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江苏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1002

1 引言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丰富、市场经济发达,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从2002年到2011年,江苏入境旅游游客由222.6万人次增长到737.3万人次,10年间接待入境游客量增长了3.3倍;国内旅游人数也从2002年的1003816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4.1亿人次,10年间国内游客量增长4.4倍,已成为我国的旅游强省。然而由于旅游资源、交通、经济等因素存在差异与变化,江苏省各地(市)旅游市场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市场聚集与均衡、竞争和垄断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本文收集2001-2010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入境客流量和国内客流量统计数据,采用集中率(CRn)和聚集度指数(HHI)对其市场空间聚集性进行定量研究,分析近10年来江苏省旅游市场空间分布格局演变规律,为制定指导江苏旅游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市场策略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主要有集中率、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墒指数等。本文主要利用集中率(CRn)和聚集度指数(HHI),对近10年江苏省13地市的入境和国内旅游客流量的空间聚集性及演变规律进行定量分析。

集中率(concentration ratio,CR)是一种测定市场绝对集中度的方法,是考查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衡量市场垄断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采用市场规模靠前的几个主要市场占整个市场的份额表示。游客量是测量旅游市场的最常用指标之一,因此,本文采用游客量来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CRn=ni=1Xi/Ni=1Xi

式中:CRn表示市场规模排序靠前的n位分市场的集中率,其值大小说明市场的垄断和竞争程度;Xi表示市场规模排序第i位的分市场的游客量;N表示分市场总数即江苏13个地级市旅游市场;式中n通常取n=1、 n=4 、n=8,考虑到江苏旅游分市场(13个)总数少,因此本研究选取CR1、CR4进行分析。

聚集度指数(Herfindahl -Hirschman index,HHI),是指某特定行业市场中所有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HHI值越大表明市场整体上聚集程度越高、垄断性强;与此对应,用均衡度AHI指数表示市场均衡度、市场竞争程度,可用AHI=100-HHI计算。当HHI=1时,表示所有游客集中于某个分市场,具有最高的市场垄断性;当分市场规模相同时,HHI=1/N,N趋向无穷大时HHI就趋向0,市场均衡性最大,市场竞争度也最高。其HHI指数计算公式为:

HHI=Ni (XiX)2

式中:X表示行业市场的总规模;Xi表示产业市场中第i位的市场规模;N表示产业市场中的市场总数,本研究中N为江苏13个地级市旅游分市场数。

2.2数据来源

本研究基础数据:(1)入境市场数据,收集整理2001-2010年10年间江苏省13个地市入境旅游人次数据,分析其地域空间集聚特征及变化规律;(2)国内市场数据,收集整理2001-2010年江苏13个地市国内旅游人次数据,分析其地域空间集聚特征和变化规律;以上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

3 入境旅游市场空间聚集性分析

江苏省2001-2010年的入境旅游游客量数据表明游客主要集中于苏州、南京、无锡、镇江四个城市,其中苏州最多,2010年接待入境游客207.5万人次占全省总量的31.7%。图1为江苏入境旅游市场空间集中度CR1和CR4指数变化图,从图1可看出首位度指数CR1指数有所下降,由2001年的34.6%降到2010年的31.8%,降幅为8%,说明苏州市入境旅游在江苏一直保持首要地位,但市场地位在减弱。

四分位指数CR4从2001年的85.2%降到2010年的73.3%,降幅为14.0%,降幅大于CR1,但市场占有率仍超70%,表明苏南四个城市:苏州、南京、无锡、镇江的入境旅游市场仍在江苏占有具有重要作用,这是不但由于四个城市位于经济发达、交通区位较好的苏南地区,旅游资源方面除镇江市外都拥有2个高品位的5A级资源,而且因为入境旅游作为大尺度的空间的旅游行为,其旅游者在时间和财力的限制下,倾向于到知名度高、较便捷、大城市旅游。

如套用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江苏入境旅游CR4指数位于65%-75%之间,仍属于高集中寡占型产业市场,处于此类型产业市场时,其进入市场的壁垒比较高。这说明江苏省CR4之外的其他市域想分享更多的入境旅游市场,存在一定市场风险和难度,成本也较高,而且CR4指数保持较低的下降速度,说明江苏入境旅游寡占型市场格局将保持较长时间。

集中率反映的只是排名靠前的分市场的总体规模,忽略了其他分市场的规模分布情况,为了从整体上分析近10年来江苏入境旅游市场空间聚集性,采用HHI和AHI指数进行分析。根据2001-2010年江苏入境游客量数据,得出入境旅游市场HHI和AHI指数变化图2。从图2可看出,反映整体空间市场集聚度的HHI指数有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22.9%下降到2010年的17.9%,而反映市场均衡度的AHI指数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77.1%上升到2010年的82.1%。江苏入境旅游市场聚集度HHI指数下降,均衡度AHI指数的上升,说明江苏入境旅游市场空间分布整体呈逐渐扩散,市场垄断趋势在下降,市域间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但下降速度较慢,短期内市场格局不会变化太大。

4 国内旅游市场空间聚集性分析

国内旅游的起步虽然比入境旅游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规模越来越大。江苏省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具备发展国内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2011年接待国内游客4.1亿人次是接待入境游客的55.6倍,积极探讨国内旅游市场变化规律对推动江苏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3反映了江苏国内旅游2001-2010年市场集中度的变化情况,从图3可看出,江苏国内旅游市场空间集中度低于入境旅游,且也成下降趋势。其中首位度指数CR1从2001年的20.7%降到2010年的19.7%,降幅为4.7%;CR4从2001年的61.4%下降到2010年的59.8%,降幅仅为2.6%,说明江苏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程度高于入境旅游,这由于国内旅游不同于入境旅游,国内游客多来自周边省份和本地区且旅游景点的选择具有多样性,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均衡,使得旅游资源、经济、交通对江苏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小于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这意味着各地级市加强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的力度将利于提高其市场份额。

如套用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江苏国内旅游市场CR4指数位于50%-65%之间,仍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产业,可见,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程度高于入境旅游,竞争强度下降趋势小于入境旅游市场,各地级市不断的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质量将利于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

根据2001-2010年江苏国内旅游市场数据,得江苏国内旅游市场集聚度HHI指数和均衡度AHI指数曲线图4,由图4可知,集聚HHI指数逐年下降从2001年12.6%降为2011年的11.9%,而均衡度AHI指数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87.4%升到2010年的88.1%,两者变化幅度较小且低于入境旅游市场变化幅度;表明从整体上看江苏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程度也高于入境旅游,市场成熟度较高,市域间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程度较高且会越来越激烈。

5 结语

本文基于2001-2010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入境和国内旅游数据,利用集中率(CRn)和聚集度指数(HHI)对其市场空间集聚性进行动态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入境旅游市场空间集中度高于国内旅游,且两者仍处于市场的寡占阶段,市场竞争程度国内市场高于入境市场;入境和国内旅游市场空间集中度均在下降,空间均衡度在逐渐提高,说明江苏旅游市场垄断强度成下降趋势,市域竞争度在加强,市场发展格局正在逐渐扩张;入境旅游市场空间分布受高级别景区景点、区位条件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大于国内旅游市场,各地市加强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的力度将利于提高其市场份额。研究结果为从宏观的把握江苏旅游市场,制定市场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2011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224).http://.cn/system/2012/02/24/012783992_01.shtml

[2]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国内旅游市场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尔夫产业;高尔夫企业;高尔夫旅游;高尔夫地产;高尔夫教育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43-03

高尔夫产业是体系日趋完善的特色产业,国外相关人士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我国学者也对高尔夫产业做了大量的研究,涉及到高尔夫产业的宏观发展、高尔夫旅游、高尔夫企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研究等诸多方面。

一、高尔夫产业宏观发展研究

(一)前景预测与展望

吴亚初(2004)详细地分析了中国高尔夫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化发展特征,并指出高尔夫的产业化发展是中国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韩烈保,等(2004)指出,中国高尔夫前景广阔,高尔夫球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和税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林永革和杨亮(2005)对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作了详细分析。赵小林,等(2006)详细地分析和总结了四条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推动因素,并指出中国高尔夫运动产业发展有很多的机遇可把握。张金桥(2006)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在中国大规模开发高尔夫球产业是不适宜的。张本俊和马利亚(2008)对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作了详细分析。

(二)现状、问题与对策

吴克祥(2004)提出了目前高尔夫产业存在球场占用土地过多、行业无序发展、行政干预过多及球场建设成本过高等问题。张建等(2005)对中国高尔夫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用地、环境、投融资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吴克祥(2005)对目前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环境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营造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建议。王桂忠(2006)从娱乐业赋税、媒体抨击和国家明令暂停审批建设等表征,说明了高尔夫球产业在中国被边缘化的现状,分析了高尔夫产业被边缘化的成因并提出了摆脱产业边缘化的对策。刘宗现(2008)描述了国内高尔夫产业发展现状,对影响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的政策建议。安铁民(2009)分析了当前高尔夫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阻碍,提出要理性看待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

(三)高尔夫市场研究

陈恩玉、王爱丰(2006)分析了高尔夫核心市场、高尔夫主体市场和相关市场三大市场发展的现状,并围绕三大市场的市场培育展开讨论。肖亚红(2007)从深圳高尔夫产业的消费入手分析,提出中国高尔夫应根据其面临的不同消费需求来确定发展的方向。詹新寰等(2009)对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市场绩效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市场绩效与市场集中度水平呈反方向变化关系。黄亮与胡晖(2006)具体研究深圳市高尔夫球场与经济的关系,利用多元回归模型预测深圳市应有的高尔夫球场洞数,研究分析表明,高尔夫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得出国家不能限制高尔夫的发展,而应该引导高尔夫正确、规范前进的结论。

二、高尔夫球场与高尔夫俱乐部相关研究

(一)高尔夫球场的建设

我国高尔夫球场建设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没有与各地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动植物资源、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等充分协调发展。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田至美(2003)分析了土地资源对高尔夫球发展的限制,指出高尔夫场地利用方式正在由远离城市的地区向城市边缘逐渐的靠近。梁健(2003)提出发展高尔夫经济有利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并有助于完善招商引资的环境配套。崔英淑(2005)对中国高尔夫球场的环境影响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比较研究了国内外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及土地利用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了引导中国高尔夫球场建设和管理健康发展的部分政策建议,以期促使高尔夫球场建设和运营与环境保护、土地合理利用相协调。袁华莹等(2006)将美国、韩国和日本同中国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土地和经济是限制中国高尔夫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因子将是制约中国高尔夫发展的最终因子。

(二)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管理与发展

郁小平等(2004)将中外高尔夫球俱乐部发展条件进行了比较,大胆预测:中国到2015年高尔夫企业的数量可达到900家左右。李璐莎等(2004)指出中国目前的高尔夫球企业中的八成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将中国现有高尔夫企业的生存描述为“另类生存”,并呼吁降低高尔夫球企业进入中国的门槛。毛骏(2005)以梓山湖高尔夫俱乐部为例,研究了分时度假在会员制高尔夫俱乐部的应用,规划了梓山湖高尔夫球场分时度假营销模式,并提出分时度假模式的发展对策。燕俊全等(2006)对云南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制约云南高尔夫俱乐部发展的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对策。王玉英等(2006)以重庆高尔夫俱乐部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了重庆地区高尔夫运动存在的问题。孙雷鸣(2009)探讨了会员制营销在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认为高尔夫球会实施会员制营销战略是开发和维护忠诚客户行之有效的方式。杨铁黎等(2007)对北京市高尔夫球俱乐部的现状和经营策略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三、高尔夫旅游研究

(一)宏观高尔夫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郁小平等(2004)对我国的高尔夫旅游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开发思路与注意事项。李舟(2006)从高尔夫球运动自身的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其与旅游活动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发展高尔夫旅游产品是中国高尔夫市场发展的路径选择之一,并论证了高尔夫旅游产品的存在价值和市场发展空间,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发展建议。陈鹏(2006)提出,很多不符合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高尔夫球项目,造成了大量的旅游资源的贵族化。这种盲目的开发可造成很多的社会危害,首先是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其次是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陈才发(2006)认为我国高尔夫旅游发展中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相关产业结合不够等问题,提出了高尔夫旅游产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等发展思路。付冰等(2006)指出高尔夫旅游是高尔夫运动和旅游活动两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对中国高尔夫旅游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和建议。刘德云(2007)对高尔夫旅游发展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Delphi法和AHP法构建了高尔夫旅游发展模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分析了我国高尔夫旅游球场发展影响关键因素。李子超与韩烈保(2009)分析了近年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有关高尔夫旅游的文献,发现国内在有关高尔夫旅游研究少而松散,且与国外的研究视角不一致,最后提出国内在高尔夫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区域性高尔夫旅游发展相关研究

王志东和丁再献(2006)探讨了如何加强山东半岛与韩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的合作,特别对山东半岛开拓韩国高尔夫专项旅游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门达明(2008)通过对海南高尔夫旅游大众化面临的现状分析,就实现的具体途径及普及高尔夫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海南走高尔夫旅游大众化之路是完全可行的。张文政(2008)针对韩国高尔夫旅游者的需求提出了我国高尔夫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幸岭与邓艺(2008)在对云南高尔夫旅游发展条件进行重新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云南发展高尔夫旅游的策略、目标与布局,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王飞加和陈恩玉(2008)对我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的发达省份、开展较好的省份以及其它省份的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剖析了休闲、赛事和商务三类高尔夫旅游主题的情况,从四个方面提出高尔夫旅游市场开发对策。李子超(2009)运用文献分析、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总结了我国当前高尔夫旅游的发展情况;并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特征的消费者对高尔夫旅游的认知度。蒋伟(2009)提出,促进桂林高尔夫旅游跨越发展可以施行“定位、规划、进港、客源、产品、特质、促销、活动、聚合和人才”等10个“P策略”。陈飞(2009)分析了高尔夫旅游在重庆的发展概况,并对其进行SWOT分析及建议。

四、其他高尔夫相关产业研究

(一)高尔夫地产

叶国基(2003)指出,高尔夫物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催生了高尔夫物业服务产业,并提出了该产业的四大特点。同时指出,高尔夫物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物业企业要依据自身特点、市场情况及管理需要,坚持创新与稳重结合、服务与收益结合的经营方式。刘力与邹毅(2009)指出我国高尔夫酒店相对球场发展滞后,高尔夫酒店是高尔夫产业发展的新一波浪潮。张娜(2007)对北京地区高尔夫产业与房地产业结合开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和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高尔夫房地产发展的建议。

(二)高尔夫用品市场

用品市场无疑是整个高尔夫市场中最诱人的一块蛋糕。近几年来,中国高尔夫人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给中国高尔夫用品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陈明等(2005)对中国高尔夫球具市场进行了调查,认为中国市场潜量巨大,发展十分迅速,销售额以每年30%―35%的增长率高速增长。李旗等(2007)也认为中国高尔夫用品市场的开发,将对中国高尔夫用品市场的积极健康的发展以及如何树立中国自己的高尔夫品牌,积极推动中国的高尔夫制造生产企业的发展,以及整个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高尔夫教育

高尔夫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吴克祥等(2006)指出,我国的高尔夫教育,无论职业教育还是学历教育的质量和规模都不能适应高尔夫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高尔夫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提升高尔夫教育质量的基础建设途径。谢芳等(2006)对中美高尔夫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做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扎实的经营管理类知识和实用的高尔夫专业知识、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和高超的球技是保证美国职业高尔夫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4个关键因素。而中国沿用传统的学院式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软硬件缺乏,课程设置脱离高尔夫产业实际,人才质量难以满足高尔夫企业的实际需求。伍勇辉(2008)对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高尔夫旅游及教育亦进行了探讨。

总的来看,我国高尔夫研究虽然历史较短,但研究所涉及内容却逐渐拓宽,这对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个有利的促进。但由于我国高尔夫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其产业化深入、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见,特别是在现阶段,国家对高尔夫制定了限制性政策,更需要业内人士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玉英,周卫平,殷胜.重庆地区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现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77-79.

[2] 毛骏.分时度假在会员制高尔夫俱乐部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梁健.广州及其周边地区高尔夫俱乐部现状调查[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 李子超.北京高尔夫旅游认知度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 刘宗现.中国高尔夫产业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6] 郁小平.中国高尔夫球俱乐部发展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 黄亮,胡晖.中国高尔夫球场的经济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9):146-147.

[8] 詹新寰,靳英华,詹国勇.中国高尔夫产业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9):25-28.

[9] 李璐莎,顾列铭.中国高尔夫报告[J].金融经济,2004,(7):20-21.

[10] 郁小平,夏洪胜,何莽.我国高尔夫旅游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4,(4):113-114.

[11] 幸岭,邓艺.积极推进云南高尔夫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J].云南科技管理,2008,(3):106-108.

[12] 孙雷鸣.会员制营销在高尔夫球会经营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16-19.

[13] 刘德云.高尔夫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3-27.

[14] 门达明.海南高尔夫旅游大众化初探[J].管理观察,2008,(6):63-64.

[15] 林永革,杨亮.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6):21-25.

[16] 伍勇辉.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高尔夫旅游及教育[J].当代经济,2008,(5):122-123.

[17] 陈恩玉,王爱丰.对我国大陆高尔夫三大市场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1):37-40.

[18] 吴亚初.试论我国高尔夫运动的产业发展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2004,(3):40-44.

[19] 王志东,丁再献.山东半岛开拓韩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研究[J].旅游学刊,2006,(10):49-54.

[20] 肖亚红.从深圳看全国高尔夫产业消费的发展[J].宁夏党校学报,2007,9(4):74-76.

[21] 王飞加,陈恩玉.我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经营现状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9):37-41.

[22] 李子超,韩烈保.高尔夫旅游研究现状探究[J].特区经济,2009,(5):153-154.

[23] 蒋伟.促进桂林高尔夫旅游跨越发展的“P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18-20.

[24] 陈飞.重庆市发展高尔夫旅游的SWOT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65-66.

[25] 付冰,周申立,郝百强.试论中国高尔夫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0-63.

[26] 李舟.浅析高尔夫球运动特征与高尔夫旅游产品的开发[J].社会科学家,2006,(6):124-126.

[27] 安铁民.理性看待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3):151.

[28] 张本俊,马利亚.浅析我国高尔夫产业[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88-89.

[29] 燕俊全,李利娜,张琰.云南高尔夫俱乐部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新西部,2006,(24):16-18.

[30] 陈才发.我国高尔夫旅游产业发展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6,(36):36-45.

[31] 张文政.中国开拓韩国高尔夫旅游市场初探[J].江苏商论,2008,(1):93-94.

[32] 陈明,王月平.中国高尔夫球具营销策略分析――基于全国高尔夫球具市场的调查[J].特区经济,2008,(7):28-30.

[33] 陈鹏.高尔夫球场过量兴建危害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72-75.

[34] 崔英淑.我国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与土地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5] 李旗.台湾正圣公司高尔夫用品市场开发策略研究[D].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6] 田至美.高尔夫球运动的场地变迁及其土地利用[J].金融经济,2003,(1).59-63.

第5篇:国内旅游市场行业分析范文

平凉市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平凉市大力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水平逐步提高,带动了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产业内涵不断丰富、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形成旅游接待、养生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平凉特色旅游区。

一、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平凉旅游业起步虽晚,但发展的势头良好,客源市场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2009年以来,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出游意愿增强,国家陆续出台的有利于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政策,黄金周、小长假制度的实行,都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旅游热情,使平凉市旅游从稳步发展到快速增长。平凉市倾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34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8%和99.6%,创历史新高。至此,平凉旅游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纵向比较,从 2009至2014 年的六年间,共接待旅游者 3953.82万人次,旅游收入198.87亿元,游客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6.82%和 27.55%。

2009―2014年,虽然平凉市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平凉市旅游业两项指标(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在整个甘肃省旅游业中所占比重也不低,但是可以看出在整个甘肃省旅游业中所占比重持逐年下滑态势。

横向比较,2013平凉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都位列全省第4位,仅次于兰州、天水、酒泉,但是与兰州、天水、酒泉相差较大,市场总体份额较小,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仅占全省的8.61%和7.19%。

二、客源市场影响因素

对平凉市旅游客源市场发展趋势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两大类因素。

(一)市场增长的促进性因素

一是全国及甘肃省旅游客源市场的平稳增长,将为平凉市旅游客源市场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平凉市内外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将大大提高旅游的便捷性和舒适性;三是以养生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将形成平凉市旅游业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市场增长的抑制性因素

一是旅游资源分散和优势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容易被替代;二是周边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宣传推广,会产生旅游者分流效应;三是平凉市及其周围没有形成旅游热点区域,缺乏旅游发展的联动机制。

三、客源市场定位

从平凉旅游客源分布来看, 平凉旅游客源市场国内游客占绝大部分,依然以周边地区为主,大部分来自甘肃省内和周边的陕西、宁夏等省市。受益于小型客车黄金周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政策,家庭式自驾旅游成为黄金周假日平凉旅游的一大亮点,在西安、兰州、银川等一级主流客源市场的自驾游游客迅速增长的同时,青海、内蒙、河南、河北、新疆、山东、北京、天津、四川自驾游游客也呈上升趋势。表明平凉旅游客源市场将逐渐趋于多元化,中远程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一)内客源市场定位

根据甘肃省客源市场结构和平凉市客源分布特征,国内客源市场进行如下定位。

核心客源市场:甘肃省内、陕西、宁夏及平凉周边地区。作为平凉市周边地区一级客源市场,具备距离优势,近几年一直保持70%-80%的旅游人次。甘肃、陕西拥有6千多万人口,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客源市场,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为平凉旅游带来巨大的商机。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的推进,势必为平凉市核心客源市场的培育提供绝佳的机会。

重点客源市场:西南、华北、华中地区。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自驾游的快速升温,西南、华北、华中地区尤其是中心城市重点客源市场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开发平凉旅游,更要加大对该地区旅游宣传营销的力度,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机会客源市场:东南、华东、东北。沿海地区客源市场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是我国具有经济优势,经济发达地区,该目标市场居民收入较高,出游意识强,三大地区集中了我国 70%的旅游客源,是促进平凉养生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刺激该市场的旅游需求,使之成为平凉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入境客源市场定位

根据甘肃省的客源市场结构和平凉市旅游产品形态,海外客源市场作如下定位。

核心客源市场:港澳台、东北亚(日本、韩国)、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重点客源市场:北美(美国、加拿大)、西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机会客源市场:北欧、东欧、非洲。

四、平凉市养生旅游客源市场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及发放

为了解平凉养生旅游客源市场需求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市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游客的个人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游客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和所在地等基本情况,分析因个人情况的不同对平凉养生旅游的感知度有什么异同。分别在2015年8月1日至10月20日、2016年4月1日至7月10日两个时间段在平凉火车站、平凉长途汽车站、平凉崆峒山旅游景区、云崖寺、大云寺、王母宫、泾川温泉、皇甫谧文化园等景区和崆峒古镇、广成大酒店、崆峒国旅、正大商务旅行社对游客进行了随机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共回收问卷181份,其中有效问卷 168份,收回比例和有效比例分别为90.5%和84%。

本次问卷主要采用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图表分析、频数分析,对平凉养生旅游客源市场作如下分析。

(二)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本次问卷分析主要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频数分析、统计图表分析等分析法,对平凉旅游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1.性别特征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此次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相对均衡。其中,男性占总调查人数的52.9%,女性占总调查人数的47.1%男性略高于女性。笔者认为,这与女性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角色(照顾老人、子女,承担家务)、男女性的消费心理差异(男性比女性主观意识更强、更果敢,容易促成购买行为),以及女性旅游动机也有明显的差异性(部分女性更偏向于旅游购物、娱乐,可能更愿意选择一线城市、时尚之都旅游)。

2.年龄结构

此次调查对象大部分以中青年为主,选择“26-55”的有120人,所占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71.4%,56 岁以上旅游者,占总人数的 17.3%,18―25 岁的旅游者占 8.3%,18岁以下旅游者占总人数的 3.0%。其中,中青年精力旺盛,有强烈的旅游欲望,这类群体将会成为平凉市旅游的主力军。老年旅游者经济收入相对较高,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对养生旅游的需求高,也会成为平凉市养生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受教育程度

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精神层面的享受。调查显示,接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的人,占总人数的 64.9%。 基于此,笔者认为,平凉旅游的发展,将会吸引更多诸如此类受教育程度高,注重旅游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游客。

4.职业特征

职业不同,人们的身体状况、心理压力、收入水平及闲暇时间都会有很大差异,对于旅游的需求、态度也不一样。调查数据显示,来平凉市的游客职业组成主要为离退休人员、教育工作者、私营业主、事业单位及学生。由于本次调查时间包含暑假,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占比重较高,占总人数的25.6%。私营业主和离退休人员闲暇时间充足,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占总人数的32.2%.

5.收入羁

通过对月收入水平的调查,可以了解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对于旅游需求的差异。根据调查,月收入超过 6000 元的高收入人群占 14.3% ,月收入水平在2001―4000 元的人数较多,占 42.3%,。由于被调查者中,学生没有固定的月收入且占据一定的比例,所以在调查数据中,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体大部分为学生。

6.所在地

本次调查的游客平凉本市的占22.6%,大部分游客来自甘肃省内、陕西和宁夏,占58.3%,其中以西安、宝鸡、咸阳、固原、银川、兰州等周边相邻地区的游客为主,说明平凉市旅游市场目前主要吸引的是省内和周边中短途旅游者。除此之外的其他省份游客占 15.5%,主要是青海、四川、河南等较近省份,以及北京、江苏等经济发达省区。海外游客更是寥寥无几,仅占3.6%.。

五、结语

第6篇:国内旅游市场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低价;价格形成机制;邮轮市场;邮轮产品;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11-0107-10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11.016

引言

邮轮旅游既能提供避隐海上的安静度假空间和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又能进港靠泊为游客提供上岸观光购物的旅游活动,其将度假、休闲和观光相结合的复合性使之成为有粘性的高端休闲度假品。国际邮轮协会(CLIA)统计[1],从2004年至2014年,全球邮轮游客从原有的1314万到2204万增长了68%,远高于于同一时期全球旅游市场45%的增幅。邮轮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产业中增长最快的旅游方式。随着亚太经济崛起和邮轮重心东移,中国邮轮市场持续升温。2014年,中国邮轮游客数量达到74万人,跃居全球第7。同期中国邮轮游客数在全国人口基数中的市场渗透率仅为0.054%,与全球邮轮旅游平均3.03%的渗透率相比,中国邮轮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和上升空间。中国交通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最新统计表明,2015年,中国地区邮轮游客数量达到111.21万人[2],相比2008年增长了370%,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邮轮旅游市场。中国邮轮市场的高成长性和市场潜力吸引了国际邮轮公司纷纷进驻,从2006年歌诗达在中国开启第一条母港运营的国际邮轮航线,到2015年,国内邮轮市场的邮轮船型和航次大幅增加,中国地区运营的邮轮公司有7家,邮轮数量有12艘,共700多艘次。还有新进入者在不断试图进入中国邮轮市场,2016年有6艘邮轮进入中国开展母港运营,2017年目前已确定2艘将在中国开辟母港航线。

中国邮轮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开始显现。中国本土邮轮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格局,在产业链上游没有独立设计建造邮轮的能力,中游缺乏邮轮经营的专业管理团队,国内仅有海航、渤海和携程、太湖等涉足邮轮单船经营,在中国市场份额不足10%,基本委托国外邮轮团队经营,其中,海娜号2015年底已到强制报废年限,结束中国的邮轮经营业务。当前中国邮轮产业格局是国外邮轮品牌主导中游邮轮经营,向产业链下游输出邮轮产品,国内旅游企业主要集中从事邮轮船票和邮轮旅游产品的销售业务,包船和切舱是其经销邮轮产品的主要模式。包船是指某一旅游中间商从邮轮公司获得某一航次的独立经营权,成为一级批发商垄断某一航次的经营行为。切舱是几家旅游中间商联合进行的邮轮包船。包船和切舱销售模式是邮轮公司为迅速打开中国邮轮市场采用的渠道营销模式。这种模式鼓励旅游中间商销售邮轮产品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原有的邮轮市场竞争主体由邮轮公司转变为旅游中间商之间的竞争。为迅速打开市场,价格成为中国邮轮市场的重要营销手段,旅游中间商采用低价渗透策略和低价招徕策略吸引游客。

为客观明确国内邮轮市场的真实价格状况,作者对2014―2015年中国OTA(在线旅行社)及其他旅游运营商所销售线上邮轮产品的阳台房最终促销价格进行搜集整理,分别比较了同时期在中国母港运营的邮轮品牌的价格变化情况,发现中国邮轮市场确实存在价格下降。如下所示,图1-a描述了连续两年(2014―2015年)在中国母港运营的两艘邮轮――蓝宝石公主和大西洋的价格下降情况,其价格下降率分别是23%和12%。图1-b描述了3艘2015年以上海为母港、全年运营的邮轮――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海洋量子号、歌诗达邮轮公司赛琳娜号,及天海邮轮新世纪号自进入中国市场后的价格下降,其中以天海邮轮最为突出,价格跌幅为56%。可知,价格下降已成为中国邮轮市场的基本现实。

价格下降在国外邮轮业界也是广泛关注的话题,如旅讯(Travel Weekly)、旅游(Travel Agent)常会刊登有关讨论邮轮降价的文章,这些文章中谈及的有关邮轮行业过于注重价格竞争而非质量竞争,旅行社价格折扣过度等问题[4-9]。对于降价的市场影响,伯利兹邮轮指南(Berlitz Guide to Cruising and Cruise Ships)早在1993年就指出邮轮价格折扣会降低邮轮产品和服务标准,邮轮低价使得价值导向的邮轮产品相对高端邮轮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8]。Prior指出在英国邮轮市场P&O邮轮公司为招徕游客所开展的大幅降价使得冠达邮轮的市场占有率下降[3]。邮轮价格折扣还会使得游客相比于过去变得对价格更加敏感,这会对邮轮市场产生新的挑战。中国邮轮市场业已显现出降价的负面影响:经销商为扩大市场份额而采用低价渗透,邮轮消费者因期望低价而产生购买观望,经销商因销售放缓而加大促销力度继续降价[10],邮轮公司为弥补成本而降低品质并增加收费项目,邮轮体验和竞争力下降又迫使新一轮降价,中国邮轮市场陷入“低价魔咒”。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引入价格理论,采用电话访谈和行业观察的方法,从分析中国邮轮产品特征现状入手探讨国内邮轮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析低价形成的市场基础,寻找当前邮轮产品低价的原因,最后为邮轮市场价格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除增长迅猛之外,我国邮轮市场需求以国内游客占绝对比例、邮轮入境游客稀少。分析原因是因为包船/切舱模式下,我国邮轮市场的分销渠道由境内旅行社控制,邮轮产品面向中国市场销售,从而造成我国邮轮游客来源的地缘封闭性。中国游客还具有延迟购买决策、预订周期短的特征。中国邮轮游客在出境旅游决策的预订周期较短,从同程网提供的中国邮轮市场2015上半年的分析数据来看,提前90天及以上预订的游客约在38%,而剩余62%的船票销售要在90天之内完成,这对邮轮公司和中间商来说颇具挑战。中国邮轮游客在出境旅游决策上的延迟决策,原因在于工作单位休假制度不完善、受上级主观影响较大,因此中国游客相比欧美游客表现出计划性弱、随机性强、受外部干扰大等特点。鉴于中国组织机构休假制度执行的机动性和游客旅游决策的灵活性,国内游客对早期提前预订的接受程度并不如国外游客普遍。这也说明为何提早预订优惠在国际邮轮营销中成效斐然,而中国邮轮市场早期预订邮轮产品的游客稀少。因此,邮轮产品的营销压力更多集中在中后期,邮轮公司在中国地区的营销相比国外面临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为了降低运营风险和快速收拢资金,邮轮公司在中国更倾向于让中间商(旅行社、OTA等)包船和切舱的方式来转嫁和降低市场营销风险。但是,中间商的介入并不能改变游客的旅游决策方式,邮轮产品营销的压力依然集中在产品销售的中后期。邮轮中间商要在90天左右的时间里实现邮轮产品总量60%的销售业绩,为了刺激市场,扩大自身销售份额,为吸引价格敏感型顾客,中间商会采用某些邮轮船票特别低价的招徕定价策略和买邮轮船票送岸上游的捆绑销售策略,力求短期内最大化自己的销售数量。而游客整体对购物的偏好也强化了目前邮轮产品的捆绑一体化销售,加强了邮轮产品的同质性。并且因为邮轮销售市场进入的低壁垒,邮轮中间商数量较多,这使得不同邮轮中间商之间竞争激烈,加速垄断竞争市场格局形成。

2.4 外部因素影响

首先,邮轮旅游具有旅游产品的脆弱性,这导致邮轮旅游业在遭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时,如政治局势紧张、外交关系恶化、经济危机爆发、自然灾害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传染疾病发生时,邮轮旅游经济会急剧波动或陷入长期萧条。邮轮产品是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且抗风险能力弱的产品,受环境波动影响很大。从游客角度来说,邮轮产品属于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享受类产品,在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满足时,游客会选择放弃邮轮旅游。其次,邮轮具有旅游产品的可替代性,其在满足出境、度假等类似需求时,容易被其他产品取代。相比于国内旅游产品,邮轮旅游作为出境旅游产品面对的国内外环境会更加复杂多变;而相比于其他出境游产品,邮轮旅游作为外国公司在华经营旅游业务受政策影响更大;并且作为航运企业,邮轮公司还受到航运行业环境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如2011年日本10级地震引发海啸并发生核危机时,2015年韩国爆发中东呼吸综合症时,游客出于安全考虑放弃前往该区域旅游,该类邮轮航线产品的销售量锐减,需求减少也导致最后市场价格的大幅下降。

2.5 中国邮轮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在中国邮轮市场快速增长、国际邮轮品牌纷纷进驻的背景下,邮轮公司既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也面临其他邮轮品牌的竞争。中国作为新兴邮轮市场,游客对邮轮产品的了解和接受需要时间适应。为迅速打开市场、降低在中国市场运营的风险,邮轮公司选择让旅行社包船/切舱的方式来帮助邮轮公司营销邮轮产品,这种方式可以让旅行社参与邮轮市场最终利益的分配,同时又使邮轮公司提前收回成本,加速资本周转。但是,旅行社包船/切舱的经销模式,改变了中国邮轮市场的特征,如图2所示。旅行社拥有了产品的所有权和定价权,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加工改造产品并进行定价,原来的自助式邮轮产品变异为包价旅游产品。邮轮中间商因包船或切舱进入供应商市场,加剧了邮轮市场供给竞争的激烈性,邮轮市场被拉入邮轮中间商竞争之中,这会进一步强化邮轮市场的垄断竞争市场特性,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外部不确定性加剧邮轮产品的可替代性和脆弱性,邮轮需求减少,最后导致邮轮市场产品价格下降。长期看,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会增强邮轮公司的经营风险,强化包船/切舱模式,加剧市场要素与结构变异,加大邮轮市场价格下向压力。

3 国内邮轮市场的“低价困境”及原因分析

为厘清国内邮轮市场竞争是否是恶性低价竞争,这里对低价与低价竞争进行区分。低价是价格竞争的手段,是指邮轮产品价格相对于之前阶段的价格下降,价格下降是价格竞争的结果。但若价格过度低于行业平均价格或低于成本的价格,则属于低价竞争。低价竞争是企业之间过度竞争或恶性竞争的表现形式,指企业以低于行业平均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提品或服务,或使用非商业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市场份额的竞争方式。判断行业是否存在恶性竞争,通常从价格竞争的有效性来评价,即进行产业有效竞争分析[33]。本文从SCP 范式的框架体系入手,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三分法来设计评价产业有效竞争的标准,分别从这3个方面来探讨我国邮轮市场竞争的有效性。

首先,从市场结构来看,如前文分析,中国邮轮市场结构是旅游中间商通过包船/切舱方式控制邮轮产品销售市场,以包价旅游为邮轮产品的主要形式,垄断弱竞争性强的市场竞争格局。当前国内邮轮市场特征是进入门槛低、旅游中间商众多、市场集中度不强同时需求又巨大,这也是最容易出现恶性竞争的行业类型。其次,从市场行为看,中国邮轮市场的竞争主体――旅游中间商多采用低价招徕、网络营销、报纸广告、免费赠送等竞争手段或行为,销售产品多为包价类旅游产品,这些市场行为容易模仿,产品差异不大,价格竞争是其主要市场行为方式。再次,从市场绩效来看,行业利润和利润率是在特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效率的基础评价指标。从2015年中国邮轮行业的盈利情况来看,从事包船/切舱的旅游中间商因形势不好而利润率普遍为负,亏损金额少则百万,多则千万。

通过SCP范式的三分法来评价我国当前邮轮产业的竞争情况,由此得出,在目前中国邮轮市场以中间商为市场主体,以包价邮轮游为主要产品形式,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垄断竞争市场格局下,当前国内的市场竞争已经陷入“低价困境”,属于过度竞争。这种竞争是“没有赢家”的市场竞争状态,参与竞争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盈利。长期看,包船/切舱模式使得中间商分摊了邮轮公司的规模存量风险,旅游中间商不能顺利地从行业中退出,使低或负的利润率长期继续。

为验证本文观点,笔者通过对国内邮轮行业的旅游中间商、邮轮公司、邮轮港口的相关人员的电话调研,获取他们对当前我国邮轮市场低价的看法,总结行业共识如下:一是2015年各大旅游中间商的亏损是由低价竞争造成的;二是关于2015年邮轮市场低价竞争的原因,多数认为包船/切舱模式下旅游中间商之间的包价旅游产品竞争是低价竞争的根源,其中包括旅行社在邮轮包价旅游组织过程中存在岸上游“零团费”现象。当然,外部环境变化――韩国中东呼吸综合症为导火索,导致当年暑期及之后的一系列邮轮降价销售和低价竞争。业内人士的见解也印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邮轮产品和市场结构变异、外部环境影响的观点。

4 结论与讨论

我国邮轮市场的低价困境的形成,是国内邮轮产品变异、营销渠道变异、市场结构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邮轮产品变异使得国内邮轮产品由传统自主性强的组合类产品变成集中式的包价旅游产品,产品差异化缩小,多样性丧失,供给结构单一,竞争性增强。其次,营销渠道变异使得国内营销渠道由传统旅行社制转变成旅行社包船/切舱模式,旅行社由商转变为经销商,拥有产品加工包装权和定价权,旅行社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再次,市场结构变异使得国内邮轮市场结构由几大邮轮公司主导的寡头垄断竞争转变成众多邮轮中间商相互作用的垄断竞争市场,行业壁垒低、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性不高、市场需求巨大。此外,中国游客旅游决策的延迟性和邮轮产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外部脆弱性使得邮轮产品营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增大。为降低经营风险,邮轮公司会选择和旅行社共担风险或转嫁风险,鼓励中间商进行包船或切舱就成为邮轮公司的重要选择。2015年,虽然旅行社大面积亏损,但是邮轮公司因为提前一年通过包船/切舱方式将船票批量售出给旅游中间商,提前收回成本,保证预期利润。邮轮公司的风险规避会使包船/切舱模式得到强化,加剧市场结构的竞争性趋向。为降低风险,旅行社在降低运营风险方面采取了岸上游外包做法,将内部成本转嫁给外部商业企业,参与其商品销售利润的分配,提升旅行社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

如何破除当前的低价困局?笔者认为渠道再造和产品差异化是必由之路。因为从邮轮低价成因的可控性来分析,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游客延迟决策和市场结构变化并非某一个企业或机构所能控制或改变的,但国内邮轮市场的产品变异和渠道变异是邮轮公司和中间商可以控制的因素。当前中国邮轮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邮轮公司从拓展市场和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还会选择一定程度上与中间商共担风险,包船或切舱还将是未来长期的战略选择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包船/切舱模式必须主导市场,其只是次优选择之一。要扭转中国渠道变异的现状与惯性,邮轮公司需要从市场战略高度思考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整体发展战略和营销规划,把握中国邮轮市场发展趋势和规律,重新思考与中间商的利益关系,再造营销系统和渠道流程。笔者不成熟的建议是,邮轮公司应该重塑渠道体系,减少对旅游中间商的依赖,通过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来吸引渠道各方积极销售,加强对渠道控制,最终促使当前的价格主导竞争向品质竞争、差异化、特色化竞争过渡。

最后,邮轮公司和中间商要破除低价困局,根本的是要扭转目前的邮轮产品组合方式,在当前邮轮包价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推出更多自由组合式的邮轮产品,以差异化、多样化应对包价产品带来的一体化、同质化。随着游客需求将来变得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不同组合方式的邮轮产品的需求必定增长,为了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增加竞争吸引力,邮轮公司和中间商也必定会选择差异化和多样化作为未来邮轮产品的发展战略。举例来说,邮轮经营中,不同的邮轮公司品牌应在市场定位有所区分,邮轮船舶应该打造各自的个性化,通过市场细分推出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如迪斯尼将其主题公园的经营模式延伸到邮轮经营中,构建鲜明的品牌个性,其舱位预订已经排在2~3年之后。在航线规划中,一方面通过访问港和岸上目的地差异化来提升航线吸引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推出主题化来打造航线,如美食之旅,艺术赏鉴之旅、海上探险之旅、生态之旅等,通过吸引专业性的游客来抬升航线价值。总之,差异化是企业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应该采取的经营策略。因为垄断竞争市场中产生竞争的根源在于产品的同质性,形成垄断的原因在于产品差别化。邮轮公司只有不断创新,制造差别,才能延长其生存期并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Cruise Lin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CLIA). 2015 Annual State of Cruise Industry Report [EB/OL]. http: //, 2016-09-05.

[2] CCYIA, Shanghai Hongkou District People's Government,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China Cruise Industry Development Report 2015 [R] .2016.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 上海虹口区人民政府,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2015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 [R].2016.]

[3] Prior L. Cruise prices slashed[Z]. Travel Trade Gazette Uk & Ireland, 2003.

[4] Jones S. Louis attacks 'price obsessed' operators[Z]. Travel Weekly the Choice of Travel Professionals, 2004.

[5] Hayhurst L. 1 Cruise agents fear discount glut as new online entrants flood in[Z]. Travel Weekly, 2010.

[21] Zhang Yanqing, Ma Bo, Fan Yingjie. Basic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of cruise tourism[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0, (7): 26-33. [张言庆, 马波, 范英杰.邮轮旅游产业经济特征、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7): 26-33.]

[22] Zhang Yanqing. International cruise tourism industry organization analysis based on SCP[C]. China Tourism Science Annal Conference, 2014. [张言庆.基于SCP范式的国际邮轮旅游产业组织分析[C]. 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 2014.]

[23] Fabien L, Houda B. A user equilibrium, traffic assignment model of network route and parking lot choice, with search circuits and cruising flow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y, 2014, 47: 28 - 46.

[24] Yang Yong. Sovereign right and consumers' selection of travel modes: An analysis framework of economics based on utility[J]. Tourism Tribune, 2007, 22(7): 73-81. [ 杨勇.自与消费者旅游方式选择――一个基于效用的经济学分析框架[J].旅游学刊, 2007, 22(7): 73-81.]

[25] Enoch Y. Contents of tour packages: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3): 599-616.

[26] Qian Wei, Tang Kaikang. Study substitutability of tourism products and countermeasures [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1994, (6): 1-4. [钱炜, 唐开康.旅游产品的可替代性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4, (6): 1-4.]

[27] Chen Zhiyong. The failure in price competition theory of tourist Enterprises [J]. Academic Exploration, 2003, (10): 72-74. [陈志永.旅游企业价格竞争失效理论探析[J].学术探索, 2003, (10): 72-74.]

[28] Tian Xiaorong.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of travel vicious price competition[J].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 34 (3): 115-116. [田孝蓉.旅游价格恶性竞争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4(3): 115-116.]

[29] Guan Hua, Zhao Liming. Travel bertrand price competition and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strategies[J].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0, 42 (4): 108-111. [关华, 赵黎明.旅行社Bertrand价格竞争与产品差异化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2(4): 108-111.]

[30] Hu Jianwei, Chen Jianhuai.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s Cruise Industry[J]. Tourism Tribune, 2004, (1): 42-46. [胡建伟, 陈建淮.上海邮轮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 2004, (1): 42-46.]

[31] Zhang Yanqing, Ma Bo, Liu Tao.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Cruise Tourism Market and Chinese Prospect[J]. Tourism Forum, 2010, (4): 468-472. [张言庆, 马波, 刘涛.国际邮轮旅游市场特征及中国展望[J].旅游论坛, 2010, (4): 468-472.]

第7篇:国内旅游市场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品 非正常低价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目前,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已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从我国旅行社目前的发展格局来看,以国内、出境两项业务为主的公民旅游服务已经成为旅行社业务的主体。2000年,全国共增加旅行社1638家,其中国内社的增长数量是1606家,占净增旅行社总数的98%。从经营收入看,入境业务、国内业务和出境业务分别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收入总数的30%、56%和14%,也就是说,我国旅行社经营收入的70%来自我国公民旅游业务,这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旅行社业务发展严重依赖国外旅游的格局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既然国内公民旅游业务是旅行社的“衣食父母”,如何拓展这个市场,就是旅行社经营的重要目标。但是,事实却是:虽然我国年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7.44亿人次,而其中由旅行社接待的比例不及6%。面对如此巨大的一块“市场蛋糕”,旅行社却难以切入。一边是蓬勃发展的国内旅游市场,一边却是叫苦连天的旅行社企业。旅行社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下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全国旅游市场中热销的海南旅游经路为例,产品价格竟已低至一张三至四折的往返航空客票的价格,低价竞争、变相购物和增加自费项目成为经营主流,导致游客对美丽海南的印象大打折扣,本应重游率很高的度假胜地却变成了一次性观光的场所,对海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损害极大。Www.133229.coM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本文试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此现象作出解释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产生的原因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在本文论述过程中,所指旅游产品均是指组合性产品,即旅行社销售的旅游线路。

根据对“五一”黄金周前两个月《中国旅游报》旅游产品广告的不完全统计调查,除了因旅游目的地不同而导致的不同旅游线路产品外,同一旅游目的地编排设计的旅游产品就象是“孪生兄弟”,广告中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接待计划、接待标准等公开信息都大同小异,使游客在做出购买选择之前难以比较分析,因而价格就成为游客在抉择时影响最大的首要因素,各个旅行社便展开花样百出的价格大战,以非正常低价吸引旅游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但最终损害的却是旅游消费者的利益。

旅行社品牌信誉度低

当前,我国旅行社业发展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衡量企业信誉的市场品牌,因此也就造成整个行业的市场信誉不高。没有市场信誉的保证,自然难以拓展发展空间,使得游客只能在价格指导下选择低价产品。在国内公民旅游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旅行社作为一个行业,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办法,使得企业能够鲜明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旅游者很容易据此选择信任的购买对象。

旅游产品质量难确保

作为服务产品,旅游产品具有消费和生产同时进行的特点,而且这一消费过程发生的地点并非是以生产商进行位移而完成,而是以消费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进行位移而完成,所以旅游消费者在购买之后才能感知产品质量,而由于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带薪假期的条件限制,一般的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消费和下一次旅游消费之间会存在着较长的时间间隔,依赖于市场自发调节是很困难的,其滞后性特征十分突出。由于这些原因,旅游消费者无法辨别旅游市场中某旅游产品是优质产品还是会令他们困扰的次品;因而,如果价格与质量相对应的话,旅游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所反映的必定是而且只能是旅游市场上全部该类旅游产品的平均质量,它位于次品的低价与优品的高价之间。这个特性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当前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的非正常低价现象。

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的危害性

剖析上述形成原因,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的大量产生,不仅使旅游者的消费满意度大大降低,而其口碑流传更使旅行社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和形象受损,同时也对旅游行业秩序、旅游产业自身健康发展和旅游目的地经济等造成不良影响。

旅行社缺乏创新动机

从旅游经营者——旅行社的角度来看,缺乏创新的动力去设计研发新的异质性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旅游市场,这主要是由旅游产品较强的组合性和可模仿性使得其他旅游经营者不用支付成本就可以经营同样的旅游线路产品,造成了旅行社之间的较为严重的“搭便车问题”,即由于旅游线路开发存在横向外部性,“横向外部性造成了一个公共物品问题”,旅行社可以自己不开发而使用其他旅行社开发的旅游线路(即所谓搭便车),最终结果导致“旅游线路开发”这一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无“便车”可“搭”)。

影响消费效果和满意度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则会发现这种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的产生其实归根到底是一个旅游市场上信息对称与否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即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因而影响其作出准确决策,这是旅游市场上非常重要且普遍的一个现象。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了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成为劣质产品风险的可能性增大,即便市场上存在着风险较低的交易机会,旅游消费者也会决定不购买,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面对庞大的国内公民旅游市场,旅行社只能在其中占据如此微不足道的市场份额了。

与旅游消费者相比,旅游经营者——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主人,应掌握更多的产品信息,了解其产品是次是优。如果是次品,经营者自然很乐意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完成交易,因为介于次品与优品之间的价格应该是高于次品价格的;相反,如果是优品,经营者知道若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交易,该旅游产品的价值便被市场低估了,因而经营者自然不愿意销售。

上述分析反映出,这种逆向选择的结果是使得当前旅游市场上很少出现品质优异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平均质量偏低,严重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旅游市场上的成交量就无法反映出本市场上的市场潜力,旅游市场的运作效果较差,严重地影响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

扰乱旅游市场秩序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不仅可以导致逆向选择,同时也会引发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在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消费的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之后出现的,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之后,将面对旅行社经营者可能兑现劣质产品的风险。经济学意义上的道德风险即是在不同的交易过程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益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通俗地说,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契约生效以后,其中一方恶意的行为导致另一方不应有的损失。比如,某位游客在购买了某旅行社的旅游产品后,旅行社在具体行程安排上压缩游客的游览时间,而增加购物的时间和次数,使游客虽然也是在合同标准的范围内享受旅游服务,但为此会产生额外的损失,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效果和旅游心情。长此以往,旅游产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应对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的建议

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表明,市场价格体系并非能够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甚至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形成的市场价格有可能反映的是一种虚假经济信号或市场信息,从而错误地引导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和生产方向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市场难以有效地发挥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功能,非市场性质的机制也就自然地替代市场机制成为社会稀缺资源的主要分配形式。

由于旅游产品这一无形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要实现旅行社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完全对称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途径和渠道来改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发挥行业协会功能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旅行社行业协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独立于旅游市场之外的身份使它有可能在旅游市场交易中担负起向交易双方提供真实信息披露的职责。因此行业协会应考虑建立定期信息制度,对违规经营、销售非正常低价旅游产品的旅行社予以曝光,防范可能发生的旅游经营者“道德风险”问题;并可以年度为单位将上述信息制作成免费宣传手册发放,向旅游者公布正常价格信息和优劣旅行社的相关信息,提供参考意见和咨询渠道,并在行业内开展常规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强旅行社企业自律约束,从而使非正常低价现象得到抑制,并使旅游消费者在进行购买之前能够做出更为理性的消费选择,尽早做好旅游活动计划。

利用网络资源开辟信息互动窗口

一般而言,任何单位、个人只要登陆因特网进入行业协会、国家旅游局或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查询网站,即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查询或即时互动咨询等等,并可直接在网上进行投诉以及得到回复,加快此类事件的处理速度和效率,使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真正满意放心的旅游服务产品,从而增强消费者对旅行社的信任度和品牌忠诚度,构建良好的顾客关系群,形成旅游市场中的良性循环。

完善相应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和完善旅游产品交易合同制度,使旅游者做到公平消费,明白消费。原有的旅游产品交易合同是由旅行社单方面统一提供,而消费者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无法参与该过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在一定范围内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合理而且可能的范畴内,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各种个性化条款和要求,真正实现“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使旅游消费者发生“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确保了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对旅行社以及从业人员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导游人员的管理制度,建立其薪酬体系,明确规范佣金制度,对违规者予以惩治。这就要求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质监部门等,要加大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尽早改变目前旅游市场上非正常低价旅游产品大行其道的混乱局面,走上规范、有序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资料:

1.田喜洲、王渤,《旅游市场效率及其博弈分析》,《旅游学刊》,2003年第6期

2.张维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第8篇:国内旅游市场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重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入境旅游不仅可以给一个地区带来丰厚可观的外汇收入和旅游消费收入,还可以提升这个地区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在我国的入境旅游中,重庆与全国其它省区之间存在着既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如何调整好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战略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是重庆入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引入重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领域,通过IPA分析方法,对重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通过查询2004—2010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重庆统计年鉴》分析得出,虽然重庆市每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较快,但入境旅游人数的总量偏低,与全国其它开展入境旅游较好的省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庆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具有长江三峡、小三峡、武隆天生三桥等一大批优秀的旅游资源,但重庆的入境旅游市场比较薄弱,旅游资源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因此研究重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并为政府的旅游业发展策略提供参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客源市场竞争力的引入

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中国各个省级区域之间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在争夺国际旅游市场上既存在联合又存在竞争。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重庆不仅与其它国家或地区存在竞争,首先还要与国内的各个省市、区竞争,因此,本文关于重庆在入境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指相对于其它省市、区的竞争力。关于如何测度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理论界的研究有很多,所提出的测算方法也不完全一致,同时测算方法随着产业的不同又有所不同。金碚认为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简称为CMS)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简称为RCA)是具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测度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两个指标。其中RCA方法是1965年由巴拉萨提出的,该方法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金碚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中某种特定产业的产出品开发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如果把入境旅游消费看作一种创汇的出口产品,那么也可以用RCA指数去测度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RCAj=(Xj/X)/(Xcj/Xc)

在上述公式中,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各个指标的经济学意义在这里有所修正。RCAj表示重庆在客源市场的竞争力,Xj表示某客源市场j到重庆的旅游人数,X 表示重庆的入境旅游总人数,Xcj表示某客源市场j到我国的旅游总人数,Xc表示我国的入境旅游总人数。根据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认为,若当RCA指数大于2.5,表明出口产品有极强的竞争力;若RCA指数在1.25~2.5之间,表明出口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若RCA指数在0.8~1.25之间,表明出口产品有一般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出口产品竞争力较弱。

三、重庆入境旅游市场国际竞争力的测度

通过查询重庆统计年鉴得知,在重庆的入境旅游市场份额中,港澳台市场占据绝对地位,这一市场的稳定持续增长,支撑着重庆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它们不仅直接提供入境客源,而且还作为其它国际客源的中转站,间接地为重庆提供国外入境旅游客源,因而在重庆的入境旅游市场中,港澳台市场的绝对地位不可动摇。但在稳定港澳台客源市场的前提下,要想进一步提高重庆入境旅游市场的多元化,提升重庆的国际形象,就必须提高国际客源市场的比率,故本文只对入境旅游市场中的国际市场进行分析。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2004—201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上述公式,得到重庆在这10个客源国2004年以来旅游市场上竞争力。若以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分类方法对重庆在10个国际旅游市场上竞争力进行分类,可以得到:重庆在美国、德国的旅游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美国的旅游市场上竞争力最强,RCA指数达到了3.9;在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的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的旅游市场上具有一般竞争力;而在泰国的旅游市场上竞争力较弱,或者不具有竞争力。

总体上来看,重庆在美国的旅游市场上竞争力逐年增加,而相对于亚洲国家而言,普遍都不具备竞争力,说明重庆对亚洲国家的游客吸引力很小,对于亚洲以外的欧洲、美洲国家的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具体分析,美国的RCA增长最快,从2003年的2.97,增长到了2008年的5.84,几乎增加了1倍,说明美国的游客对重庆很感兴趣。在亚洲的日本、新加坡、泰国这三个国家,6年间都是起起伏伏,基本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相反的,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则是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竞争力上。

四、重庆市入境旅游市场的IPA分析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有限的资源要产生最佳的利用效率,就必须将资源用在最合适的方面。重庆市在各个入境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体现了重庆市在各个旅游市场上的业绩,它是通过长期的努力得到的成果。而IPA分析方法,即是把所取得的业绩与重要性联系起来,从重要性的角度对业绩进行分析的一种工具,在国外的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

本文运用IPA分析方法,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别对各个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在中国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以找出这些国家在竞争力与重要性之间的关系。

(一)基于静态的IPA分析

从静态角度考虑,一个客源国在中国是否重要,体现在该客源国在中国所占有的市场份额的大小。这部分以各个市场的RCA指数表示业绩P(作为纵轴),以各个市场占中国入境外国人市场的份额表示重要性I(作为横轴)。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以重庆10个主要客源国2004—2010年的RCA平均值代表重庆在各个入境旅游市场的业绩(P值),2004—2010年的市场份额平均值代表各个入境旅游市场在中国的重要性(I值)。以P=0.8,I=2.40为分界点,得到重庆这10个主要入境旅游市场在二维平面中四象限内的位置分布。位于第1及第2象限内的国家RCA指数大于0.8,表明重庆在这些国家的旅游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具有极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和一般竞争力),位于第1及第4象限内的国家表明该国在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份额位于前10位。

从图1可以看出,重庆具有竞争力的9个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国中,4个位于中国前10位,在中国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但是重庆在日本和新加坡市场的竞争力仅为一般竞争力(RCA为0.85和0.8);另外有5个国家分布在第二象限,即说明这些国家的RCA值大于0.8,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在中国的重要性低于前者;第四象限的泰国市场份额也位于中国的前10,但是竞争力较弱,RCA仅为0.47。

(二)基于动态的IPA分析

从动态角度考虑,一个客源国是否重要,体现在该国的市场潜力有多大。如果一个国家对中国的旅游需求处于停滞状态,那么该国的市场潜力就没有,亦即没有发展的潜力;反之,如果该国对中国的旅游需求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则表明该国的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这部分以客源国在中国旅游人数的增长率表示重要性I(横轴),仍以RCA指数表示市场业绩P(纵轴),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以10个主要客源国2007-2010年的RCA平均值代表重庆在各个入境旅游市场的业绩(P值),以2004-2010年的市场增长率平均值代表各个入境旅游市场在中国的重要性(I值)。以P=0.8,I=15.5为分界点,得到重庆这10个主要入境旅游市场在二维平面中四象限内的位置分布(见图2)。位于第1及第2象限内的国家RCA指数大于0.8,表明重庆在这些国家的旅游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具有极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和一般竞争力),位于第1及第4象限内的国家表明该国的市场增长率位于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前10位。

从图2可以看出,在重庆的10个主要入境客源国中,有6个分布在第一象限,说明重庆市具有竞争优势同时又在中国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客源国还是比较多的,这6个客源国是今后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所应该注重的;第二象限的美国,英国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但是他们的增长率相对于第一象限的国家比较慢;第三象限的泰国则是增长率较慢,并且重庆旅游在泰国并没有竞争优势。

五、重庆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1.维持具有竞争优势且市场份额较高的市场

从静态IPA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分市场主要有美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他们占据着较高的市场份额,并且经过多年的市场开发与培育,这部分市场具有较多的忠实游客,同时,在动态IPA分析中,新加坡的市场增长率也较高。因此,维持这部分市场,对于稳定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努力开发具有竞争优势且增长率高的市场

通过动态的IPA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主要的10个客源国中,除了泰国外,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且有6个国家的增长率处于中国的前10位,它们正处于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阶段。可以看出经过这些年的多方努力与大力宣传,重庆的入境旅游市场伴随在整个中国入境旅游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重庆要扩大入境旅游市场的规模,这部分市场是开发的重点。

3.培育与开发新兴的市场

泰国也是重庆的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国,虽然竞争优势较弱(RCA=0.47),但它的市场份额排在了中国的前十位,而且也保持着一定的增长速度,具有一定的增长空间。重庆在泰国的旅游市场一直未打开,到重庆来旅游的泰国游客较少,但相对于距离较远的欧美国家来说,因为地缘的优势,开展这部分市场要较之欧美国家来得容易些。因此,重庆应当将泰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来开发,提高在该国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具体而言,可以把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等配以重庆特色文化进行组合与优化,实施重庆旅游精品名牌战略,择优开发有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系列专题旅游产品如三峡旅游、红色旅游、地心探险旅游等,努力发展观光--民俗、观光--探险等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增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在政府方面,利用领导人出访或外国领导人访问重庆的时机,适时地组织重庆旅游形象宣传,扩大知名度;在企业方面,加大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积极组织、参与海外的各种商品展销活动或博览会、展销会等。同时,有关部门也应适时地组织海外的企业来渝宣传,形成企业加部门的协同宣传促销的格局;在交通方面,应与中外航空公司加强合作,开辟新航线和新航点,方便境外游客出行,并迅速对新的市场进行集中宣传促销,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s].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8.

[2]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s].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8.

[3]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4]邹薇.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J].经济评价,1999,(5).

[5]黄秀娟.IPA分析与福建省入境旅游市场开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Chinese inbound?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intensit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market competition,it is important for Chongqing to locate its inbound tourism markets exactly and develop them. This article,using RCA index,first analysi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ongqing in all major inbound tourism market.Then,it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veness in Chongqing’s every tourism market and this market’s importance in Chinese tourism market by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Method from static and dynamic points,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第9篇:国内旅游市场行业分析范文

【内容提要】本文就旅游产业化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旅游产业化基本涵义进行了分析,提出旅游产业化是一个复合性概念:一是指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业态;二是指相对落后的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业势。再次从水平标志、空间跨度、发展基础和运作方式阐述了实现旅游产业化必须具备的条件。最后,从旅游产业本身分析了在技术能力、产出能力、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获利能力等方面分析了达成旅游产业化目标应具有的产业素质。

【关键词】旅游产业化/条件/素质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世界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以年均7.5%和12%的速度增长,远远超出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从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看,已经完成了由初级向高级的产业升级,实现了旅游产业化。如果我们把视角转向中国的旅游业,可以说,其旅游产业化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与现代旅游业还存在较大差距。相应的,我国对旅游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也有许多空白。本文拟就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涵义、旅游产业化需具备的条件及我国旅游产业素质进行分析,以期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化的进程作一理论探索。

一、旅游产业化的涵义

旅游产业化涉及到诸多复杂的问题。首先其涵义问题关系到事物的本质属性,用现存的研究成果确定其三维空间颇费思量;其次是旅游产业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交织关系错综复杂;三是旅游产业化还受到文化背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人才、宏观体制和微观机制待多重因素的制约。但是,旅游产业化涵义的研究应当承担两个重要使命:一是描述现代旅游业的业态;二是描述中国旅游业和加速向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业势;为研究问题起见,可将现代旅游业“冻结”在特定的时空中作为抽象化了的静态比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尤其象中国这样拥有丰富旅游资源、极具发展潜力、旅游业又相对落后的国家,旅游产业化则表现为一种动态进取行为——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进军的产业进步过程。

日本学者富永健一曾把产业社会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为开展产业化的社会(IindustrializingSociety),后期为实现了产业化的社会(IndstrialiadeSociety)。他认为,实现了产业化的社会是高生产和高额大众消费的社会。(注:〔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302页,1984。)日本学者是将产业化社会按时间维进行阶段研究,本文尝试对旅游产业化按空间维进行对比分析,应属同一时间序列中的横向比较。

从上述研究角度出发,旅游产业化便内涵着静态与动态两种表现形式,包容着结果和过程两种客观状态,贯穿着业态和业势两大研究取向。由此,可以用简要的两句话为旅游产业化下个定义:旅游产业化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一是指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现代旅游业的业态;二是指相对落后的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发展并最终步入其中的业势。

二、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实现旅游产业化的条件是旅游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1.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水平的标志

现代化既是一种与近代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相适应的时代观念,又是包含着十分丰富、复杂的社会内容的社会经济体系。旅游现代化涉及到经济现代化、社会服务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三个方面。

按人均收入可将经济分为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和豪华型。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美国旅游资料中心等机构的调查分析,美国旅游临界点在年收入1.5万美元,超过这个收入的家庭比低于这个收入的家庭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大两倍。年收入在2万至5万美元的家庭,其作出旅游的可能性则更大。因此,现代旅游业是在“小康型”向“豪华型”发展的时空之中展开其腾飞的产业翅膀,旅游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是经济现代化。

社会服务现代化既是旅游现代化的外在条件之一,又是旅游现代化的内生条件。作为外在条件包括:便利、快捷的国际旅游通关、签证服务,旅游人身保险和医疗服务,旅客社会安全保障体系,整洁清雅的旅游环境等。作为内生条件包括旅游六大要素的多层次服务:现代化的交通服务、通讯服务、购物服务、导游服务、线路及客房的预定服务及娱乐设施和发达的酒店服务。

文化现代化则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旅游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静态的审美观,是封闭性文化,在其文化基础上很难垒起现代旅游业的殿堂。现代文化是一种涌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开放的、动态的文化,形成一种独具时代价值的文化格局,从而对旅游现代化产业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工作制度、休假制度及利用闲暇时间去旅行都是现代文化价值取向的结果。

文化现代化在一国之内不是对异质文化的否定,而是对异质文化的探索、借鉴和融合。对文化差异进行探索的价值情趣,是引导现代旅游业客流走向的神奇的魔棒。

文化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现代化,一切现代科学都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在观察、实验、整理、分析等冷静的客观手段之中,包容着人类追求发展、探索自然的激情和渴望。因此,以求知为原动力的探险旅游、科学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样,具有现代文化潜质的人,并未见得收入有多高,但在其精神追求、情操陶冶、视野开拓、价值实现等文化动力驱使下,会视旅游为自我发展之必需。离开人类文化现代化的动力,旅游现代化便成为无源之水。

2.国际化——旅游产业化的空间跨度

旅游国际化的表征是一国国际旅游的比重不断上升。没有国际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很难成为现代产业。法国的罗贝尔·朗加尔左他所着《国际旅游》一书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开始真正进入大众化的国际旅游繁荣时期。随着旅游国际化的进程,其左经济层面上的影响愈来愈明显。旅游国际化不仅成为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且被视为一国社会与文化进步的重要象征。它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促进各国乃至国际经济的发展。

旅游国际化的结果,使国际旅游成为旅游经济中的高级层次,从而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作为持久发展本国经济的战略良策来考虑。作为旅游客源国来说,客源输出的结果,使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影响得到强化,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中保持心理上的优势。作为旅游接待国家来说、国际游客进入的结果,使其持续稳定地获得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旅游设施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3.规模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基础

根据美国人索尔斯坦·维布伦在其所著《休闲阶级理论》一书中的分析,从1936年起,西方发达国家实行“付薪假期”社会法,旅游才由富人所特有的活动开始进入劳动大众阶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旅游活动在全球获得巨大的进展。1990年国际旅游人数达41500万人次,比1950年的2350万人次增加了16.7倍。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本世纪末,全世界每年外出旅游的人次将达30亿之多。

旅游业规模化的集中表现是大众旅游(MassTourism)的形成。大众旅游一是指旅游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大众,旅游也不是少数人的奢移行为;二是指现代旅游开始形成的有组织的包价旅游为代表的规范化旅游模式。即旅游者在旅行社的组织安排下,按预定时间、路线和活动内容,有计划地完成旅游全程活动。

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并非所有家庭都有条件外出旅游度假,还有相当数量低收入家庭无力承担旅游的开支。对此,有些国家采取由政府、雇主、工会或社会团体提供赞助或补助的办法,组织外出旅游度假。这便是所谓“社会旅游”(SocialToursm)。这一做法,也大大推进了旅游的规模化。

既然规模化是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条件,那么规模收益理论如何解释旅游经济问题呢?在旅游需求为一定的前提下,旅游供给生产要素的增加(如星级饭店的增加),只能在客观上对原有客源市场份额进行“再分配”,这就会产生规模效益递减,并造成业内过度竞争,如削价倾销等,加剧了规模收益递减的走势。在旅游需求方面,其规模经济问题就会有很大不同。客源规模的扩大,对旅游供给形成两大效应:一是对景区、景点和饭店、购物、餐饮等,增加的旅客会产生“帕累托效应”,促成规模效益递增;二是可刺激旅游供给数量的扩大,使规模效益不变或递增。

4.市场化——旅游产业化的运作方式

旅游市场化的落脚点要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1)市场规模,即一定的大众旅游市场的基础,并且这个基础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2)市场需求,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旅游经济严重格讲是需求导向型经济,不能离开旅游市场需求去考虑旅游发展问题;(3)市场取向,即彻底告别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接待型旅游”的观念,按市场规则引导旅游活动;(4)市场真实。旅游市场化并不是凭主观臆愿去“制造市场”,如各种低劣粗俗的人造景观,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这个“节”那个“节”等。旅游经济是立足于地方旅游资源的一种特色经济,将旅游资源按市场需求转化为旅游产品应当持科学的态度,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

三、我国旅游产业素质分析

通常来讲,产业素质是某一产业的技术能力、产出能力、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获利能力的综合体现。旅游产业化,在外部要受国民经济产业素质的影响;在内部是由其自身素质高低所决定的。

1.旅游产业技术能力

旅游产业中的“技术”,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硬技术,也包括智力形态的软技术。硬技术一是指旅游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吸收与应用,二是指旅游业本身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水平。如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未来宇宙城,日本的高山游览索道等,其硬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另外,科学技术本身也会成为旅游以光产品。美国航天基地、机器人工程,中国的三峡工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科技成果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去观光。事实上,由于旅游业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这些行业对现代技术的应用,都表现为旅游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旅游业的软技术,是指旅游业的管理技术,包括行业管理技术、企业管理技术和环节管理决窍等。在一定意义上,软技术比硬技术更显需重要,更具价值弹性。一项硬技术水平很高的旅游产品,由于软技术跟不上,会导致亏损甚至失折。相反,一种技术含量并不高的旅游项目,由于管理得法,营销有术,会赢得市场和顾客。

从总体上看,我国旅游业技术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如旅游装备落后,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少、管理水平低等其原因除了我国整体技术水平低之外,与把旅游业看作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无需提高技术的错误认识不无关系。如果说科技在旅游业广泛应用受到客观局限的话,管理落后的层面是可以扭转的,软技术的优先提高是完全有可能的。

2.旅游业产出能力与市场能力

旅游业产出能力是指旅游业能提供的全部旅游产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产出有力在旅游业是一种待消费的“库存商品”,产出能力转化为市场能力则是一种飞跃,进入不了市场的产出能力是毫无价值的。从一般意义讲,产出能力与市场能力达到均衡状态为最佳,即供求平衡。但旅游业供求的特殊性,使其供求规律有特别的表现。当旅游业的客房供不应求时,在短期内不可能象加工业通过加班加点赶制出来。因此,旅游业拿出能力的事先储备是由行业特殊性决定的。其产出总量和结构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旅游市场的需求增长总量,二是政府的“行业准入”行为。而这两方面的约束,都应当根据产出能力的存量和市场能力的实现率来确定。1996年我国涉外旅游饭店的床位出租率为55.2%,这表明旅游饭店的产出能力过剩及市场能力不足。因此,对饭店新增产出能力的宏观控制以及饭店自身努力扩张市场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旅游产品的丰富性是扩张产出能力的又一途径,增加特色旅游项目、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可增添游客的兴致,延长逗留时间,从而提高产出总量。

3.旅游产业管理能力与获利能力

旅游产业管理能力包括宏观管理能力和微观管理能力两个层面。宏观管理主要体现在旅游业法律法规的约束、旅游产业政策的导向及行业管理的协调上。宏观管理能力的有效性体现为市场竞争有序、利益主体行为合法、旅游区域合作广泛等。微观管理能力是旅游企业自我管理的状态和水平的综合反映。企业组织设计、人力资源配置、业务流程安排、服务质量控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市场开发与促销、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等等,均是旅游业微观管理能力的应有内容。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