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内传统音乐论文

国内传统音乐论文

一现实:高校音乐教育内容与

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相脱节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农村孩子大多不读书,很多都去学戏、学民族器乐、学说唱音乐等,以备日后谋生之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和受众都很多。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农村不接受学校教育者越来越少。接受学校教育者中,成绩较好、能考取大学者一般都不回去农村工作生活,音乐专业人士亦是如此。即使回农村工作的音乐专业毕业生,由于在高校受到的西方音乐的熏陶或其他原因,也极少能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体传承者。不妨说,传统音乐的传承链发生了危机。传统音乐的后继传承者能去学校接受教育是社会的进步,但相关部门没有做好传统音乐传承的衔接工作,对传统音乐造成了极大的打击。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没有及时、相应的政策调整,导致传统音乐的传承链条逐渐走向断裂的边缘。结合笔者若干年实地调查的经验,山东民间最有活力的传统音乐主要是以民俗音乐为载体而存在的鼓吹乐、戏曲及说唱音乐。菏泽有多家不同规模的唢呐学校及戏曲学校,去学习者基本是成绩较差或者家庭条件不好的农村孩子。学生要学量的传统曲牌,学习过程中也常被带去“上事”练习演奏。对农村学生而言,练习几个月就可以参与“上事”挣钱,是非常划算的职业。唢呐学校曾经办的相当红火,培养了大批的学生分布于山东省各地的农村及部分城镇。

但近年来,由于打工挣钱更快更多更体面(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还有很多人觉得唱戏、吹喇叭等音乐行业的职业地位低下,不体面),且不用饱受冬冷夏热之苦。故,学习唢呐的学生人数远不如从前多。戏校也曾经办的很红火,但目前,山东多数戏曲剧种在演出、剧目、演员等环节之间也流通不畅,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戏曲学校的招生也日益陷入困境。说唱音乐如山东琴书、山东花鼓等曾盛行一时的说唱音乐比鼓吹乐和戏曲境况更惨。山东琴书和山东花鼓的艺人中,最年轻的传承者目前都已50岁左右,目前来看,尚未找到下一代传承者。由于山东琴书在菏泽学院音乐系已成必修课,总体情况比山东花鼓会好很多,但毕业后的琴书专业学生也少有以此为业者。高校音乐教育中以西乐为主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内容,所以现实情况是,学校音乐教育使音乐学习者逐渐疏离我们的传统音乐。一个多世纪的西方音乐体制为基础的音乐教育结果,使得很多音乐学习者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这也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和受众人数逐渐缩减。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者而言,在本、专科阶段所受的音乐理论教育无法为其提供研究的理论基础。需要相关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方法时,基本都需要现行学习,可以说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黄翔鹏提出:“所有的音乐学子,当他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吸吮基本乐理的第一口乳汁时,A、B、C就把欧洲十八、十九世纪以大小调体系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当作普遍真理灌输给他。先入为主的训练迫使他今后在分析或处理中国传统音乐的作品时必须另下十几、二十年的自学功夫,才能跳出原有的樊篱,甚至终生格格不入,而强把中国音乐放上达玛斯忒斯(Damastes)的铁床,不拉断骨架就予斫头削足。”[3]即是说,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相脱节。这种脱节现象会给研究者造成很大的困扰。笔者在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相关问题时,曾深刻体会到没有“利器”而无法“善事”的苦恼。据悉,不少前辈及同仁也有过类似体验。

二回首:中华母语音乐教育的

呼吁及行动早在1942年,杨荫浏已经意识到了中西音乐交融产生的问题端倪,提出了重视国乐的呼吁。他在《国乐前途及思考》一文中说:“若过去本国人们,对于国乐曾早些给与过足够时期的相适注意的话,那么,这个时期,应当早已临到。事实上,可惜没有。于是乎我们便不得不从这个时候,做准备工作的开始。在开始已太迟了的准备工作中间,我们对于国乐,便不得不给予特殊的注意,它的程度,应当随着完成的阶段而随时改变。……原因是如此,交融的不同文化因素,因交融以前各因素,独立基础的强弱,和它准备工夫的充分与否,会形成种种不同的交融结果。全无基础,全无准备的因素,在基础稳定,准备充分的因素之前,会全被压倒,而形成被并吞被消灭的现象。以国乐而论,当前的情形是如此:我们自己还没有充分准备,世界音乐的力量却已非常强大,我们若再不准备,便只有让整个世界音乐,逐渐地来淘汰或排挤了这仅存的一些国乐成分。因此,我们必须准备。但准备的当儿少量的渐次的发见、归纳和发展,似乎很难抵挡得住世界音乐磅礴的潮流”[4]。迄今,七十余载已逝,视今日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现状,比先生当年所言更有过之。虽说中国音乐教育界诸多人士都意识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危机,也采取过一定的措施,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部分音乐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将要面临的危机,并指出,化解中国传统音乐危机的关键在于音乐教育。相关论文有苗晶的《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沈洽的《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王耀华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等。1995年12月,国家教委艺术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了“全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一大批音乐学家参加大会并发表了精辟论见,从相当的理论高度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此次会议的召开,可以说中国音乐教育和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问题在中国音乐界已引起了普遍性的重视。

相关论文有:王耀华的《根,深扎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张启珩的《母语:根基和未来———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等。所谓中华文化为母语音乐教育的目的及意义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教材曲目中的民族音乐曲目的数量问题,其根本之所在是音乐理论体系和音乐教育体系的问题。因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自己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之后,诸多音乐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不断“旧事重提”,同时有些音乐家不畏艰险,身体力行,于实践中苦苦探索建立中国音乐的理论体系之路,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这方面,杜亚雄可谓“第一个吃螃蟹者”。早在1995年,其《中国民族基本乐理》就已出版。2004年,经修正,以《中国传统乐理教程》为著作名称再次出版。2004年另有多部音乐理论著作问世,如,王耀华主编的“中国传统音乐丛书”(8本著作),其中有《中国传统乐学》、《中国传统音乐律学》、《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等;童忠良、崔宪等编著的《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李吉提著的《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等等。上述成果可以说是建立中国自己的音乐理论体系的开端,其目的性可用王耀华的观点说明:“作者们都在试图探索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局内人的音乐观念、中国人的话语体系,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音乐教育的呼吁声一浪高过一浪,在音乐教育中确立中国传统音乐主体地位的理念在中国音乐学界也基本达成了共识。纵观中国高校中的音乐教育,虽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关注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理论尚未付诸实践。中国传统音乐在民间基本还在自生自灭,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谢世,中国传统音乐的曲种、剧种及乐种的活体传承还在日渐减少。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及发展亟待大批音乐学子的加入,实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已经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三展望:让中国传统音乐成为

高校音乐教育的“主旋律”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时代,任何一种文化只有立足于民族传统的根基,才能自信地走向世界,突显自己的特色。“柯达伊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之一,应使学子们增强对中国音乐文化传统的认同感。认同的基础是认知”。要使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站稳脚跟,就需要让中国的音乐学子对之有正确的认知。《孙子•谋攻篇》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传统音乐,在多元音乐文化大潮的冲击下,恐怕只能面临被压倒的命运。当下,中国传统音乐的种子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撒向世界各国并落地生根。

作者:周景春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如中国古琴、京剧及其他民族乐器在美国等国家已日渐吸引了更多的学习者,很多学琴者甚至研究者都是非华裔血统人士,他们认为古琴文化独特并充满哲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已意识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优势和文化内涵的厚重,我们自己还能继续蔑视自己的音乐文化而仰视他国音乐文化吗?如此,恐怕就是“抱着金饭碗要饭”了。印度的学校音乐教育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不设钢琴等西洋乐器课程,只让学生学习印度传统音乐,所以很多印度音乐家既是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又是研究者。他们音乐教育的内容和传统音乐保持一致,完全不存在传统音乐濒临危机的现象。印度也提倡多元音乐文化,但学校音乐教育中始终保持传统音乐的主体地位。音乐文化具有特殊的社会功用,让接受音乐教育的每个学子都能从内心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美,让其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底蕴。如此,不但可以增强其对音乐文化的自信心,还有助于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故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确立中国传统音乐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其难度也可想而知。从杨荫浏呼吁“对国乐进行过度关注”至今,几代音乐学家们已呼吁了七十余载。而且不少音乐学家通过艰辛的劳动,为重建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实践贡献,如前所述的杨荫浏、黄翔鹏、杜亚雄、童忠良、王耀华、李吉提等。目前来看,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虽说还不至于“万事俱备”,但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东风吹来”还是作了一定的准备。从教育部制定的《艺术课程标准》也可看出从国家层面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视。如,2001年,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即指出要使学生“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年《艺术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一项改革的进行都会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但再难也要正确面对。因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关乎目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前途问题,关乎培养中国德才兼备人才的大问题。结合前人的经验及自己的思考,提供下列三点建议:首先,可请一些音乐学家共同拟定一套新的高校音乐教学计划及理论教材,可将某些高校作为试点,在实践中定期检讨并及时修正。之后,再于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中逐步普及并完善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建设。其次,借鉴传统音乐在大学传承的成功经验,继续推广弘扬因地制宜的传统音乐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去学习实践中国传统音乐的某些经典剧种、曲种或乐种。泉州师范学院对南音的传承、菏泽学院对山东琴书的传承等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相关理论并运用“大课堂、中课堂、小课堂相结合”,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深入学习及体会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底蕴。如此,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师资培训或聘请民间艺术家直接对学生或教师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再次,高校音乐教育要用正确的理念引导音乐学生,让其真正了解在多元音乐文化中如何为中国传统音乐正确定位。让他们懂得提倡多元音乐文化要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流地位。高校的音乐学子对传统音乐文化有了正确的认知理念,在今后的教学、音乐研究及音乐教育中才能把该理念继续传承发展下去。我们在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也要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音乐理论及实践,但要分清主次矛盾,绝不可本末倒置。要知彼,但更要知己。通过比较,更深刻地认知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特色,更好地增强民族自信心。总体来看,在大学本、专科阶段音乐学子应该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成正确的认知理念,应该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合理的定位,应该对某些中国传统音乐种类从音乐理论到律、调、谱、器、曲的演奏或演唱实践具备一定的基础。这样的音乐人才方能在正确的音乐理念指导下,结合时展的需要,传承并弘扬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者及传承者愈多,对专业领域的研究愈深,则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弘扬及影响愈广。期待中国传统音乐早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主旋律”!

作者:周景春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