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国内经济发展范文

国内经济发展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国内经济发展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国内经济发展

第1篇:国内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企业;市场经济;发展;重要性

中央政府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管理等宏观调控手段对国家社会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漏洞进行弥补等形式被称为宏观经济管理,这对营造健康的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之路具有重要作用。

一、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一)宏观经济管理能够填补市场经济不足

当社会经济发展中市场出现市场与社会供需失衡、市场无法自主消除垄断情况、不能科学处理外部经济问题、社会资源无法实现自由平等分配等现象时,则被称为市场失灵。此时,国家必须利用宏观调控的方式,才能有效抑制、解决相关问题。比如,我国煤炭企业随着高科技产品出现及更替,纷纷引进国外先进的新技术及设备以寻求更大的经营利润,并以此加大其煤炭生产量,然而这会加剧煤炭企业盲目生产,造成了煤炭市场上出现了供过于求,因而无法提供有效的相应公共产品及服务,导致煤炭市场疲软,企业也因此而遭受损失。[1]该现象主要是因为市场内部企业本身原因导致的,企业已经不能实现内部处理,必须依赖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管理才能解决危机。

(二)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依旧在初级建设阶段,虽然体制正在实施改革,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健全速度依旧较缓、市场科学调节手段尚显不足。因此,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极易被外界因素影响,合理的运行秩序容易遭到破坏。因此,在市场经济管理中必须应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另外,中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差距较大,只有通过宏观调控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公有经济的主导性,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发展。

二、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与受到的影响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政府介入;二是坚持工业为主,通过投资形式推动经济发展。当前,虽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国外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效果早就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在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研究的时候,必须基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管理经验,去其糟糠取其糟粕,建立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经济管理模式。所以,在未来发展中,政府要紧密结合国内经济状况及国外成功经验,合理完善中国版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在投资模式制定中,要基于经济发展具体要求合理确定投资方法、数额等,要基于不同市场实施针对性操作。比如:在美国GDP的提高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消费达到一定的水平,投资的提升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投资占主要的地位。[2]面对差异的存在,就必须给予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要将宏观经济管理内的投资模式进行完善与科学运用,从而提高国内GDP总值,全面提升国家实力。

三、针对宏观经济管理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之路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社会生产状态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首先,人们的需求已经无法通过当前的经济管理模式实现满足,经济管理部门彼此间呈现出较为激烈的合作、竞争趋势。另外,商品经济管理期间,政府提出的管理要求更加详尽、严格。因此,为了实现社会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推行“按劳分配”的处理模式。但是,就当前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其依旧无法满足国内发展需求。所以,必须基于中国国情实际状况,合理的研究全新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实施管理,使所有经济模式都在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内发展,才能实现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例如,煤炭行业在发展中,要严格遵守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要求实施整改;因为煤炭行业是其余五大产业的经济发展基础,若煤炭行业自身存在问题,必然会波及其他产业。所以,宏观经济管理有助于实现公平分配与按劳分配。[3]其次,政府的科学指挥是实现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不过在政府部门出现疏忽或者松懈现象时,极易影响社会的健康生产。所以,有必要制定针对性强的经济管理模式实现科学管理,促进国内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比如,煤炭行业中的相关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总是冲动行事,不加思考的将全部资源投入到了生产当中,最终引发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现象。此时,必须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才能确保其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将偏离轨道的经济重新拉上正轨。

(二)市场的不足可以由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进行弥补

资源管理属于市场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要点,每一种资源在市场中都存在竞争关系,若管理不当极易引发资源垄断现象,破坏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所以,要利用宏观经济管理,杜绝恶性竞争,阻遏资源垄断抬头现象,确保国内经济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三)强化宏观经济管理有助于推动国内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的规划、制定经济管理体制,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有助于促进国家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另外,政府对国有经济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面对每年激增的私企数量,国家已经开始投入巨额资金推动私企及国企建设、改革,从而强化政府对各行业企业的监管水平,这有助于企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必须做好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才有助于促进企业市场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研究[J].张艺.中国商论.2017(35):3-4

[2]线性规划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刘丹.黑龙江科学.2017(12):128-129

第2篇:国内经济发展范文

(1)煤矿企业的经营缺乏科学规划。国内煤矿企业经营一直比较粗放。以山西省为例:在煤炭资源整合前,国内煤矿有许多的小煤矿企业,以乡镇集体所有制为主。这些小煤矿企业的经营处于采矿权人、经营者、投资人处于分离状态,存在着严重的责、权、利不统一的问题。受经营体制问题的影响,煤矿开采出现层层转包、掠夺式开采等严重问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了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在山西省内开办起了数量不少的煤矿企业。这些企业管理粗放,开采过程大多是采用的原始开采方式。导致国内市场上的煤炭供应量大于社会需求量,导致煤炭市场价格曾持续走低。

(2)国内煤炭市场在政府的主导下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煤炭资源整合。面对国内混乱的煤矿开采市场,在政府的主导下关闭和淘汰了一批生产设备落后、管理落后的小煤矿企业。在此次资源整合过程,煤矿关率达到30%以上,将年产量9万吨以下的矿井全部淘汰。通过此次煤矿企业的调整,实现了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60%以上。仅山西省就有1000余座煤矿被关闭,近600座煤矿因无安全生产许可证而被吊销营业执照。到2010年,山西省内年产量30万吨以上煤炭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90%以上。另一方面,国内煤矿企业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煤矿开采为主,在煤炭深加工方面发展才刚刚开始。煤炭全身是宝,如果能够深加工提炼,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大大提升。

(3)新环境要求煤矿企业发展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煤矿企业虽然是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企业,但煤炭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会破环矿区生态环境,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当前全球环境逐渐变暖,温室效应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另一方面,虽然国内经济发展迅速但国内的生态环境也被破环的非常严重。重视国内经济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当前国内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新环境下做好煤矿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转型是新时代对煤矿企业的新要求。

二、低碳经济视域下煤矿企业发展路径策略

(1)在煤矿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低碳经济发展理论指导下,需要对企业的经营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可以对煤矿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做出评估。通过综合评估结果就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或不完善的环节,并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改善和优化。因此,建立完善的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企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完善的财务分析管理基础上的,通过企业成本分析、企业收益分析等财务管理措施,实现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有效监控。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煤矿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明确各个环节的低碳经济指标。

(2)政府要重视煤矿企业节能减排发展的政策扶持支持。煤炭企业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实践。但在企业发展实践中,大部分煤矿企业出于短期盈利的考虑,对节能减排的实践积极性并不高。另外,技术革新和设备革新是节能减排发展的关键。但技术革新和设备革新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但从目前国内煤矿企业的经营现状来看,许多的煤矿企业还处于经营亏损之中。因此,国内的煤矿企业在技术和设备革新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正是这个原因国内煤矿企业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政府在国内经济宏观调控方面发展着重要作用。面对煤矿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政府必须积极出台扶持政策。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为煤矿企业提高金融贷款支持。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贷款财政补贴。通过金融政策解决煤矿企业转型创新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对煤矿企业的税收政策做适当的调整。通过税收杠杆协调作用,鼓励煤矿企业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最后,低碳经济对企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比较高。

(3)重视资源整合,实现煤矿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过程。作为煤矿企业在做好传统产业地能耗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重视资源整合的发展,利用个方面的资源优势实现煤矿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煤矿企业可以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开展与国外优势企业的合作,建立生产加工贸易企业等等,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服务国内企业。最后,做好专业人才的引入也是有必要的。在企业内部开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也是非常有效的。

三、结束语

第3篇:国内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异质性;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作用;区域差异

人力资本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本会由于文化、素质和认知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形成差异,进而衍生出了异质性人力资本。在当前时代的国内发展当中,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本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不仅有许多现代型企业加强了对人才的关注度,并对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原有的工业型企业也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形式的改善,即使是源远流长的工业,也不再以单一的手工作业为主,转而加强了现代化设备的应用,进而对人才的工作能力形成了更高的要求。异质性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大,并且在不同区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愈加明显,如一些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区域,人力资本所呈现的经济驱动力并不是很高,会由于这一行业的性质而有所局限,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的企业需求,更加不利于当地的经济转型,面对这样的状况,不同区域应当对当地的人力资本加以合理分析,并结合区域内的经济体系逐步优化基础的人力资本,优化人才的综合素质,确保他们能够形成更高的经济推动力。

一、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体现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逐步成为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它不仅使得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变得密切,也加大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程度。面对这样的状况,国内开始做出多方面的经济改革,并要求不同地区以自身的经济优势为出发点,努力形成更大的经济推动力。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本身有着明显差异,尤其是以不同行业为主体经济产业的区域,所表现的经济发展状况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一些地区主要以传统的工业为主,虽然许多工业都属于以往经济发展的支柱,但现如今的国内经济支柱开始从工业朝着服务业的方向发展,而手工业与农业所面临的发展压力相当大,并且也不可能再担当主要的经济发展类型。在这样的状况下,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本开始呈现出了异质性的特征,而这一特征的出现包括多方面的原因,不仅有区域性的经济类型,还包括人们所接受的教育、自身文化以及后期成长等,都会对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产生直接影响。现阶段,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人力资本的文化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处于农业与工业状态的人力资本往往不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才普遍会选择前景较好的服务行业,因而不容易进入传统型的工业类企业发展,这也给国内工业的创新形成了不小的阻碍。第二,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有所区别,从事不同行业的人们会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即在自身的行业领域有着稳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但不容易在其他行业里表现出良好的实践能力,这使得区域性的人力资本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三,人力资本的区域性特征非常强。在人力资本的划分上,结合区域来划分不仅能够体现出人力资本的差异性,还能够表现人力资本的不同能力水准。当前,国内人力资本的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不同区域内的人们所具有的能力不同,所习惯从事的行业也有所区别。虽然近些年国家强化了对人才的综合教育,要求人们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尽可能接触更加广泛的知识体系,但真正能够参与到其中的人们并不是很多,这给人力资本的创新带来了挑战,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过于局限的主要原因,有待于新时期进行多方面优化与调整。

二、人力资本异质性与区域经济增长作用之间的联系

1.依赖性较强

经过研究,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体现与当地区域经济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所衍生出来的人力资本也有着异质性的区别。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具有创造力的人力资本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推动力,但在现阶段的国内经济增长中,并不是由人力资本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转而是由经济结构选择相对应的人力资本。这不仅给人力资本的创造力形成了很大的约束,不利于人力资本具备现代化的创新特征,还使得人力资本的成长变得非常局限,不能够综合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当前,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对于区域内的经济体系有着相当大的依赖性,几乎人力资本的能力都是结合当地经济体系需求所延伸出来,因而同一区域内的人力资本在综合素质上也不会表现出太大的差异,转而会与其他区域内的人力资本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深圳的电子科技行业发展非常迅速,相应的人才培育也主要以电子科技为核心,这一区域内的人力资本所拥有的信息实践能力往往会优于其他区域。东三省的经济类型则主要是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主,即便是在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现如今,也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因而区域内的人力资本也会具备较高的工业实践能力,转而在其他能力上并不会有突出表现。因此可以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结构的依赖性非常强。

2.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本之所以会有非常大的异质性,本质原因便在于区域之间的经济结构有所区别,而不同经济结构所需要的人才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进一步导致了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必然会与区域内的经济结构形成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联系。纵观所有地区的经济改革,都与人力资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兴经济类型涌现的时候,必然会产生相应的人才需求,而人力资本则会结合这些人才需求去做出相应的完善和调整,进而延伸出不同素质的人才,也意味着人力资本综合素质得到了拓展。在国内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当中,人们所接受的教育变得相当完善,所具备的职业素质获得了显著提升,甚至有一些人才的综合素质非常高,能够从事许多行业。在这些人力资本的推动下,区域内的经济结构也开始做出优化,涌现出了不少全新的产业类型。也有一些产业的出现是由于国内经济交流的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纷纷借鉴和学习彼此的经济增长经验,而产业类型的调整便是经济交流所衍生出来的产物,也是推动人力资本进一步优化的主导方向。随着人力资本异质性特征的凸显,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类型也会做出多方面改善,这使得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适当的拓展,但是主体的区域经济类型并不容易做出改动,因而人力资本的能力成长依旧会受到很大的约束。

三、如何充分发挥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1.扎实人才基础,注重培育高素质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想要保持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能的,必然会与其他区域的经济之间产生一定的交流。而随着经济交流的加快,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会有所调整,人力资本则会跟随区域内的经济结构调整而做出相应的改动。为了充分迎合区域经济增长的全新需求,人力资本的素质必然有必要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我国应当加强对区域人力资本异质性的关注度,努力扎实区域内的人才基础,鼓励人们在具备现有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尝试着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社会实践能力,迎合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转型需求,为区域经济增长形成更大的推动力。在培育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不可以完全按照当前区域内的经济结构类型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能力培训,转而应当多方面培育人才的综合素质,尽可能确保新型人才具有更高的创造力,能够在当前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获得全新的认知,持续推动国内经济体系的多方面成长。

2.加强区域交流,形成整体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经济一体化的大方向引导下,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结构类型必然会有所交融,并且会在区域经济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新型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认识,进而合理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开展,本身是为了共同促进彼此的经济发展,因而在经济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分享彼此的经济增长经验,学习先进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对基础的经济结构类型调整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不同区域之间在展开经济交流的同时,还应当相互了解彼此的主要经济结构类型,并将相关联的经济类型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不仅能够促进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够引领区域内的人才形成更大的发展空间,持续获得先进的经济发展认知。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区域内的经济主体之间应当相互合作,一方面加强人才交流,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弱化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特征,形成统一的经济推动力;另一方面,不同区域在学习借鉴经济增长经验的同时,还应当密切结合本区域内的人力资本特色,不能盲目发展全新的经济结构类型,不然会由于人力资本的缺失而导致失败的状况。

3.优化人才需求,拓宽人才的就业渠道

现阶段,区域经济结构类型与人力资本的实践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约束着人力资本的能力成长,不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应当逐步优化区域内的人才需求,科学拓宽人才的就业渠道,要求经济主体做出适当调整的同时增添一些全新的经济结构类型,便于人们在就业的同时发现更多的就业机会,并结合新型就业渠道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减弱地区之间的人力资本异质性特征。

结束语

异质性人力资本对于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有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也会由于区域内的经济结构类型而受到很大的局限,导致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显著提升。新时期的国内经济增长应当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引导人们持续学习和拓展自身的实践能力,逐步减弱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共同推动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吕洪燕,于翠华,曲世卓,田玉来.人力资本与制造业出口结构高级化水平[J].华东经济管理,2020(06).

[2]赵刘洋.“实践社会科学”与中国发展经验研究方法论[J].开放时代,2020(03).

[3]袁天荣,王霞.CEO权力与相对业绩评价———“相对业绩评价之谜”的新证据[J].商业会计,2020(09).

第4篇:国内经济发展范文

虽然,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都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说明了出口贸易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按照绝对优势理论原理,进口国可以借助对外贸易消除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行业短板,有效降低社会整体生产成本之后,国民经济总体水平会得到一定提高。因此,进口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作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对于认清国民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制定切实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只要是国家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开展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将启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协同作用实证分析

1.对外贸易与GDP依存关系

进出口额可以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规模,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从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我国对外贸易呈高速增长趋势,从2004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95539.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258212.3亿元,增长了近2倍。虽然在2008年前后由于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再加上国际市场紧缩,对我国国际贸易总量的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2009年金融动荡结束,我国国际贸易的总量继续增长,2010年增长到历史最高水平,所以这10年来,我国国际贸易几乎呈大幅度增长的态势(见图1)。同样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也呈持续增长趋势,从2004年的GDP总额159878.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GDP总额566130.18亿元,增长超过2倍,且每年持续增长,2013年增长到最高水平,所以这1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持续大幅度增长的态势。综合进出口总额增长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数据表明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当GDP的增长量下降时(2009年),对外贸易发展受制约,当GDP的增长量持续上升时,对外贸易呈持续上涨趋势。二者这种较为密切的依存关系表明国内经济持续增长会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贸易会在国内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发展。

2.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经济增长变动关系

对外贸易依存度(FTR),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对外贸易依存度说明一国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关联程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从2001年到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呈持续增长趋势,由2004年的59.767%增长到2006年的65.17%,增长了5个百分点。在2008年前后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紧缩,我国外贸依存度有所波动,但是在2009年金融动荡结束,我国外贸依存度开始回升,2010年继续增长,2012年开始回落,主要是我国经济转型政策的调整,更注重增长质量,数量上放缓。而同样的变化体现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上,在2006年我国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在2008年前后增长的速度放缓。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和经济增长的变化说明了对外贸易依存度和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即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变化一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经济的增长速度越快,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出口贸易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进口贸易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吸引外资等等,所以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内经济的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在价值形态上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增加。其衡量指标可以采取总量形式也可以采取人均形式。总量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人均指标一般采取人均国名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总值增长率,有时也采用人均消费数量增长率指标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从进出口贸易的近10年的变化我们发现,2004-2013年对外贸易出口额和对外贸易进口额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3)。只是在2009年出现了拐点,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的贸易都产生了影响,导致我国2009年进口和出口额下降,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经过1年的调整,2010年全球贸易环境变好,我国的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又恢复了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对外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对外贸易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可以直接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实现GDP的增长,而进口贸易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原材料,大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本国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和生产,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我国进口贸易规模远小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间接的,所以我们在扩大出口的同时也不要忽视进口,进口的产品不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会有所不同,应适度增加资本、技术等的进口,把进口技术和设备放到主要位置,避免重复进口,发挥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实现经济和贸易的均衡和谐发展。在注重出口贸易增长的同时,重视进口贸易规模增长,形成双向对流的贸易增长格局和动态贸易平衡,充分发挥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升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三、结论

第5篇:国内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备受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经济学家表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根本区别在于产业结构的差异。经济学家的学术观点,引发了经济学发展的狂潮,并且成为国内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指导战略。

一、基于核心能力的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国内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经历了数次波动,其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精进化发展尤为突出。产业结构变化与国内经济发展进程具有紧密关系,以时代作为主要划分依据。核心能力是指某一团体的主要能力,在同业竞争中的优势与强项。基于核心能力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其中四个阶段的相互关系。四个阶段分别为:1978-1984,1985-1991,1992-2000,2001-2007。总体来说,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精进化的变迁过程,对中国经济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且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国内的经济影响相对明显;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的经济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其良好的促进作用在1985-1991、1992-2000年间是成立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经济作用始终保持积极状态,而产业结构的精进化在1992-2000阶段呈现出负面经济作用。由此发现,产业结构得精进化的经济作用具有不稳定性。基于核心能力背景下,应结合国情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来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二、基于核心能力的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波动影响

基于核心能力背景下,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依据经济周期理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波动亦会产生作用。经济波动包含两个部分:趋势波动、周期波动。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偏效应角度出发,1978-2007年间,产业结结构合理化变迁的TL偏效应值为-0.037,而产业结构精进化变迁的TS偏效应值为0.115。由此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变迁一定程度生抑制了经济波动,而产业结构的精进化成为推进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精进化对趋势波动的影响作用具有一致性,均存在微弱的促进效果。因此,基于核心能力背景下,努力创造产业精进化的经济发展,关注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有益于规避经济波动所带来的成本损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精进化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对经济波动、周期波动、趋势波动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更适宜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追求产业结构精进化同时,应调整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为经济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