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

第1篇: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脾胃病;辨证论治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医学界对此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中医学已开展了亚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但较多文献只是笼统地把亚健康状态分为几种中医证型进行辨治,却很少将其作为某一系统的病前状态去具体地细化研究。这样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针对中医亚健康研究的困惑,笔者从剖析亚健康状态相关概念入手,并以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为例,探讨中医亚健康状态的辨治思路。

1对亚健康状态的思考

11对亚健康状态概念的理解20 世纪70 年代末,医学界依据疾病谱的改变,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的观点。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最先将其称为第三状态,我国学者王育学[1]首先提出“亚健康”这一名词。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这一观点已被众多学者所认可。

因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故若要确切理解此概念,则应先界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197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把健康定义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完全良好”这种提法,是把健康概念绝对化了。这种“完全良好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成为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和理想。实际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绝对”的健康标准。此外,所谓“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的含义也不够具体,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因此“健康”的定义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之后有人把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修改、补充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良好状态;这种良好状态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赖于多种调节环境稳定的维持。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有在他本人所处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和工作的能力,并且能够与环境保持协调关系[2]。由此可知,并没有普遍适用的健康标准;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或者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健康的程度或水平,可以各不相同。

关于疾病的概念,根据目前的认识可将其概括如下: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稳态(homeostasis)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的障碍。在多数疾病中,机体对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防御性的抗损害反应。内环境的紊乱、损害和抗损害反应,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变化,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可以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特别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应当指出,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有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例如,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结核病,甚至早期癌症,都可能没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这些早期疾病,只有在仔细地检查时才被发现。随着科学的发展,疾病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

由上可知,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尤其是疾病的内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检测手段的不断出现还在进一步扩展中。因此,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具有相对性,由此则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和外延也具有相对性。亚健康状态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说,健康概念的范围有多大,亚健康状态的涵盖范围就有多大;疾病和病症谱涉及领域有多宽,亚健康状态谱的涉及范围就有多宽。因此,对亚健康的界定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

12对目前有关亚健康状态几种观点的思考

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1)低质状态论:有学者[3-4]认为,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这种观点揭示了亚健康的本质,体现了亚健康的共性,但个性化的阐释不够,范围笼统而不深入,临床研究不易操作。(2)个别系统功能紊乱论:有学者[5]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社会、生物诸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和功能紊乱而致。这种观点已触及到相关的系统,范围较为具体但不全面。(3)综合征论:此种观点[6-7]是把国际上相对正式命名的综合征等同于亚健康状态。如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不定陈述综合征等。此种观点临床易于把握,但内涵不足,有以偏概全之嫌。(4)中医“未病学”论:此观点[8-9]把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联系起来。中医学中的“未病”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 但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层次上的涵盖。“亚健康”是“未病”四态(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观点对中医治则的确立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但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显简单化和概念化,研究不够深入。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各有优点,但亦均有不足。亚健康状态、健康和疾病统属同一内涵,研究亚健康状态就如研究疾病一样,应具体化,避免抽象化、概念化,要体现亚健康状态的动态化特点,避免对其进行机械地静止地研究;应意识到人体不同系统的不同疾病具有其各自的病前状态或潜状态,也就是各有其不同的亚健康状态表现。只有这样,研究才能有的放矢。而目前的研究现状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同样,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很多文献亦只是笼统地把亚健康状态分为几种中医证型进行辨治,即使是做一些量表的研究(很有必要),也只是把亚健康作为一个系统去研究,却很少把它作为某一系统的病前状态去具体地研究细化。这样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这也是目前中医界在研究亚健康方面遇到的一些困惑。多数文献及相关亚健康的学术会议停留在探讨“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上,真正解决有关亚健康状态的实质性问题的学术文章却乏善可陈。事实上,在临床工作当中,有较多的功能性疾病(轻微)均可包含在亚健康范围之内。各个系统的病前状态(亚健康状态)按中医辨证分型,则各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故结合人体各系统来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提高临床疗效更具有实际意义。以下试以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为例来阐述此观点。

第2篇: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中医药;辨证论治

current research on sub-health status for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yan zhe-lin,liu tong-hua.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ade the definition of sub-health status as no organic lesion with som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he patient.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sub-health is the critical state of both phys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stitution.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ffective manner to intervene the sub-health status.this review focuses on sub-health research progress combined with its clinical features.

[key words] sub-health statu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WWW.133229.cOm这种虽无明确疾病却不健康的状况并不稳定,其中潜伏着发展为某种病理损害的可能性极大,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疾病,因此可将亚健康状态看作是一系列器质性疾病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癌症的先兆。但如果及时给予合理的干预,机体还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疲劳,睡眠障碍和精神情志的异常。而引起这些症状最基本的原因是情志失调及心理压力过大,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其中80%以上年龄在20~40岁[1]。

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生理上,个体体质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兼夹体质尽管包含病理变化的特点,但体质的兼夹现象毕竟不是病理过程,至多只能看作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亚健康状态与体质之间关系甚密。例如,素体脾气虚者,其疲倦、乏力之症明显,胃口欠佳、便溏;而素体肝阳偏盛者,则烦躁易怒明显。中医理论认为对亚健康状态要“防患于未然”。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3个层次,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对于“治未病”,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瘥后防复”,分别指“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对已经发病的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对已经好转或痊愈后要采取适当方法防止复发” [2]。

1 亚健康群体的证候分布

1.1 文献分析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学者对亚健康状态结果作出模糊聚类分析,亚健康群体主要属于中医所说的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由此可见,针对病理性体质者所处的亚健康状态而言,可从体质入手将其分型为:脾、心、肺、肝气虚型、肝郁型、瘀阻型、痰湿型、内热(实热与虚热)型、脾肾阳虚型[3]。

现代研究表明,亚健康多为身心疾病的患者,也即中医所说情志所伤,持续的情绪焦虑、愤怒、抑郁等,必将使机体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进而发展成亚健康状态。此类体质者亚健康状态多属于郁证。亚健康中的郁证型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但情志因素是否导致郁证,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关系密切。机体“脏气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郁证病变初期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若经久不愈,则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的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肝、脾、肾亏虚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反复多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4]。

亚健康中的虚证型发生原因复杂:生理上,先天禀赋虚弱,或者随年龄增长的自然衰老,均表现的脏腑功能衰退,正气内虚,卫外不固,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降低;生活方式上,包括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情志内伤,嗜欲等都是罹患虚证的重要原因;其他也可见于疾病后期的康复阶段。不同病因作用于不同的体质而形成的亚健康虚证,虽然患者主诉症状复杂多样,但其病机性质和传变趋向,不外乎阴、阳、气、血四虚。

此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亚健康虚证可能只起于一个脏腑,但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脏腑间生克制化的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如果亚健康状态不及时调整,往往演变为多个脏腑、阴阳和气血的亏虚,临床可表现各脏腑功能的明显减退[5]。

亚健康中的痰湿型多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尤其是脾阳不运是发病的关键。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血液流变学表现出浓、黏、凝、滞之血瘀痰阻样改变,痰浊、瘀血为机体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脏腑功能低下与病理性产物积聚相互影响,加速衰老或疾病进程。痰阻型亚健康患者如不加以控制,很可能出现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6]。综合考察各类型的亚健康患者,其证候要素按所占比例多少依次排列如下: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肝肾阴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

1.2 临床医学调查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其分为以下8型[7]:(1)肝气郁结证:有学者[8]对肝失疏泄辨治作了探讨,认为肝失疏泄,功能减弱或太过为主要病机,以肝失疏泄为主轴疏肝解郁为基础,是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状态”良策之一。有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其中肝木虚寒,肝失疏泄占有重要地位[9]。(2)肝郁脾虚证:有学者[10]调查317名hbv携带者中有208名表现为亚健康状态,主要临床症状有22个,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多见。有学者[11]报道50例具有情绪抑郁或情急易怒、胸胁胀满、心烦失眠等症状的肝郁气滞型亚健康状态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愈20例,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3)心脾两虚证:有学者[12]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具有疲劳、记忆力下降、睡眠欠佳等症状的46例亚健康状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有学者[13]用归脾汤治疗48例疲劳过度患者,收到了明显的效果。(4)肝肾阴虚证。(5)肺脾气虚证。(6)脾虚湿阻证。(7)肝郁化火证。(8)痰热内扰证。

2 亚健康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现状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平衡协调的有机体,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即健康”的理念,为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指明了方向。通过研究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可以从中探知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辨证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重要客观依据。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定义,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相关研究文献,制定了亚健康状态的判断参考标准,包括两个方面:(1)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无明确疾病诊断;(2)或尽管具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14]。

依据上述标准,对前往某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部分人群进行非随机抽样,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参加体检的人员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问卷,问卷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当场回收。

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原始调查数据出发,寻找小于原始数据的独立公因子,用独立公因子解释原始数据的内在联系,进而获得亚健康状态肾阴虚证的主要临床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腰背酸痛,疲倦乏力,腿膝酸软,咽干,失眠多梦,脱发,盗汗,大便干结,耳鸣,眼涩,手脚心热等:另外,还有心慌、记忆力差、头晕、听力减退、眼花、眼胀、反应迟钝、小便短赤、性欲减退、手足麻木、怕热、少气懒言等症状出现频率较低[10]。

3 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思路及展望

中医学是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影响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因素很多,证候的产生正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宏观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它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一组独特症状的集合群,用模糊数学语言来讲,“证”可看作是一种由相应的“症”所构成的模糊集合,“症”的不同模糊集合,构成了不同的“证”。目前证候宏观标准的产生很少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数理统计推断,多元分析是研究多因素和多指标问题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分析探讨中医证候是实现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的手段之一。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未发现特异性致病因素。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针对亚健康中医证候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需要关键解决的问题:(1)严格按照美国cdc诊断标准收集病例,保证病例诊断的准确性,这是决定研究能否出结果以及结果是否可靠的前提。(2)病例来源尽量散在不同城区,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合作研究,这是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推广使用的前提。(3)选择合适、科学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收集资料,并选择恰当的多元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调查资料的内容合理、全面,而且要解决中医症状的量化问题,事先制定统一的症状量化标准。(5)结果需要经过临床反复验证、修改、完善。从而提出亚健康的证候的规范化、定量化、易操作的辨证标准,这是提高亚健康防治水平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术交流,加快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武月萍,刘爱华,周军丽.“治未病”与亚健康.光明中医,2009,2(24):314.

2 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河南中医,2001,21(3):11-13.

3 袁立霞,刘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证治评析.中医药学刊,2005,23(3):494-495.

4 吴童,任一心,王志国.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概况.中医药学报,2004,32(1):57-58.

5 杨志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有效干预.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426-427.

6 黄超岚.论传统医学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与保健中的作用.中医药信息,2003,20(4):4-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8 何源浩,吕军影,吴新贵.亚健康状态从肝失疏泄辨治探讨.中国中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5:426-427.

9 李士懋.应用乌梅丸治疗亚健康状态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4,23(5):306-307.

10 杨丽莎,王秋萍,周劲刚,等.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3):34-37.

11 何文莉.逍遥散加减治疗亚健康状态50例.新中医,2008,10:79.

第3篇: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师 非体育教师 亚健康 比较

1.引言

亚健康是国际医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主要是指机体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和代谢过程低下的状况。它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也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1]。这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慢性病的“潜伏期”,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名称。高校教师是亚健康高发人群的结论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多数研究的对象是高校中的非体育教师,而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更缺乏体育与非体育教师之间的横向比较。因此,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部分高校的体育与非体育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反映高校体育教师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及与非体育教师在亚健康方面的差异,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江苏省的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地区抽取14所高校,共计1002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工具

采用亚健康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亚健康状态进行评价。该量表是由日本亚健康研究学者山口大学医学部的山崎秀夫教授制定[2、3],后经国内有关专家修订而成,共有47项指标。通过信效度测试证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3评价方法

2.3.1健康状态的判定

首先,以问卷中的一个题为“经医疗部门诊断,是否患有某种慢性疾病?”的问题作为区别“患病”与“非患病”人群的依据。其次,对于“非患病”人群中的“健康”与“亚健康”人群的判定则是通过亚健康量表完成的,量表中的每一项指标都有“完全没有这种现象”、“几乎没有”、“偶尔有”、“常常有”、“总是有”五种选项,其中对于亚健康症状的指标,以选择“常常有”或“总是有”两种选项者视为亚健康,而选择其它三种选项者则视为健康。

2.3.2亚健康量表得分

量表得分(后称“亚健康得分”)是以分值的形式来评价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是亚健康量表47项指标的得分分别乘以各自权重,然后相加得到的总分值。分值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差。

2.4研究方法

2.4.1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80份,收回1026份,其中有效问卷1002份,有效率为92.8%。其中男性536人(53.5%),女性466人(46.5%),体育教师221人(22.1%),非体育教师781人(77.9%)。

2.4.2数理统计法

采用描述统计中的频数分析法得到所需的各种比例,并按照性别进行一般的统计学分布描述。采用卡方检验来分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连续型变量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0.05为显著性水平。

3.研究结果

3.1体育与非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比较

表1的数据显示,体育教师中无论男女处于健康状态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体育教师,患病率的比较结果显示,男教师中体育教师的患病率明显低于非体育教师,而女教师则有所不同,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差异。不过,从总体上说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体育教师。

3.2体育与非体育教师在不同年龄段的健康状况比较

表2的数据反映出了四个方面的信息。第一,体育教师在各个年龄段的健康水平均明显好于非体育教师(卡方检验显示,P值均小于0.01)。第二,通过亚健康状态的比例分布可以看出,体育教师中亚健康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是30―40岁;而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是在30岁以下年龄段。第三,无论体育教师还是非体育教师,在40岁以上年龄段都会出现患病率快速增长的现象,说明40岁是教师群体健康状况开始出现快速下滑的临界点。第四,通过患病率还可以看出,虽然体育教师的患病率低于非体育教师,但40岁以后患病率的增长速度要高于非体育教师(40岁前后患病率的增幅分别为:体育:男23.3%,女26.3%;非体育:男20%,女21.5%)。

3.3体育与非体育教师在亚健康得分方面的比较

本次研究的有效样本数为1002人,其中患病者262人(26.1%);非患病者740人(73.9%)。因为非疾病人群中有38人没用填写具体年龄,所以下文中的数据来源于702名非患病者。

通过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相同年龄段的男女教师中,体育教师的亚健康得分始终低于非体育教师,其中在30―40岁和4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的男教师中,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这两个时期,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体育教师。在女教师中,虽然两个群体的亚健康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30岁以下年龄段,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已经非常接近0.05的显著性水平(P=0.06),可以认为在该年龄段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的亚健康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后者。

4.分析讨论

4.1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年龄分布特征

年龄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有关亚健康的研究表明,亚健康状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在35―55岁年龄段亚健康的发生率最高[4],国内的研究也显示40岁以后是亚健康高发的年龄段[5]。高校教师因其特殊的职业特点而导致的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范存欣等人于2002年对广东高校教师的大样本调查,其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亚健康的高发年龄段为30―40岁,有年轻化趋势[6]。而最近几年则有研究表明,高校教师亚健康的高发年龄段已经前移至30岁以前,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7]。本次研究的结果同样显示,高校非体育教师的亚健康高发年龄段出现在30岁以前。我认为造成亚健康高发年龄段前移的主要原因是当前高校日异增大的工作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处于科技前沿的高校教师群体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时展的潮流。同时由于我国高校系统的评价体系极其重视科研工作,大到学校排名,小到个人职称晋升、工资待遇无一例外都与科研工作有着密切联系。高校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从事艰巨的科研工作,其压力可想而知。另外,持续增长的物价,天文数字般的房价都在无形中加大了高校年轻教师的生活压力,导致他们过早出现亚健康状态。

本次研究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亚健康高发年龄段出现在30―40岁,这一结果与彭业仁等人关于西部高校体育教师亚健康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8]。体育教师亚健康高发年龄段较非体育教师而言有所推迟的原因与体育运动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4.2高校教师患病率的年龄分布特征

范存欣等人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在40岁以后会出现患病率上升的趋势[6]。本研究结果则显示,在高校教师群体中,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同样会在40岁以后出现患病率上升的趋势,而且上升的趋势非常迅速,进一步证明了范存欣等人的观点。另外,通过比较还发现体育教师40岁以后的患病率增长速度高于非体育教师,这个结果值得关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3体育与非体育教师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以健康状态分布百分比和亚健康得分两种方式对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进行了比较,两种方式所得结论有所不同。首先从健康状态分布百分比的比较结果来看,体育教师无论男女,在各个年龄段的健康水平均明显好于非体育教师。而亚健康得分的比较结果却有所不同,虽然数据显示在各年龄段的男女教师中,体育教师的亚健康得分始终低于非体育教师,但只有在30岁以上的男教师和30岁以下的女教师中,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间的亚健康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该时期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体育教师,而其他年龄段差异不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在30岁以下的男教师中,虽然体育教师日常的体育活动多于非体育教师,但由于比较年轻,身体机能都处于较好状态,因此两者之间虽有差距但并不明显。对于女教师来讲,30岁以前由于体育教师的体育活动频繁,因此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体育教师,而到了30岁以后,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负担使得大多数女教师无暇从事体育锻炼,从而导致女体育教师的健康水平下降,而与非体育教师的健康水平差异不大。

两种比较方式所得结果虽有差异,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即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水平好于非体育教师。健康分布百分比从总体上对两个群体进行了比较,而亚健康得分则进一步精确化了两群体间的健康差异。

5.结论

5.1高校教师亚健康高发期年轻化趋势明显,体育教师的高发期出现在30―40岁,而非体育教师的高发期则前移至30岁以前年龄段。

5.2高校教师在40岁以后年龄段会出现患病率快速增长趋势,体育教师的增长速度高于非体育教师。

5.3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水平总体上好于非体育教师,但在不同的年龄段差异各有不同。在30及30岁以上的男教师和30岁以下的女教师中,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体育教师,而其他年龄段差异均不明显。

参考文献:

[1]李晶,金亚晶.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辨证[J].中国临床康复,2004,(9):1756.

[2]山崎秀夫.自症状に基づく半健康にする研究[J].日本公生1991,38,(2):132-139.

[3]山崎秀夫.健康状の尺度の造化と指数化、民族生[J].1994,60,(3):140-156.

[4]Steele L,Dobbins JG,Fukuda K,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chronic fatigue in San Francisco[J].Am J Med,1998,105(3A):83S-90S.

[5]赵瑞芹,宋振锋.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0-13.

[6]范存欣等.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74-777.

[7]霍云华,王学良,李俊等.广东省某医学高校职工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07,(2):294-296.

[8]彭业仁,陈慧娜等.对西部部分省、区高校体育教师亚健康状态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2-65.

第4篇: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白领 亚健康状态 中医体质分型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8-0050-03

Survey of the sub-health state of 701 white-collar crowd and TCM constitution classification in Jingan Temple Community

XU Jianwen

(Jingan Templ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b-health state of the white-collar crowd in the business buildings of Jingan Temple Community. Methods: The methods included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ata analysis. Results: Total of 753 white-collar crowd were surveyed. The number of the sub-health people was 294 cases (41.94%). The female was higher than the male, and the married higher than the un-marrie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CM constitution and the sub-health. The more common TCM constituti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sub-health crowd was Qi deficiency.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rate of the sub-health of the white-collar crowd is high, and i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screen the key population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Identific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TCM constitution can prevent and improve the sub-health state.

KEY WORDS white-collar crowd; sub-health status; TCM constitution classification

本研究对商务楼宇白领人群进行亚健康状况调查及中医体质分型,结果如下。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2012年9月-12月,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商务楼宇白领人群。整群随机抽样,共调查753人,回收有效问卷701份。

研究方法

体检排除疾病人群;由经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中医师进行中医体质分型。

体检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心肺听诊、B超(肝胆胰脾肾)、生化检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体检过程中发现可疑问题,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疾病状态。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位、工作年限、平均月收入、既往疾病史等),亚健康状况调查、中医体质量表等。

亚健康判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制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①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②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③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上述三条中的任何一条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可分别被判断为处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1]。体质分类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包括9种体质,其中平和质为阴阳平衡体质,其余8种体质均为偏颇体质。

统计学方法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5.0软件统计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α=0.05。

结果

白领人群亚健康状态

701名白领中,疾病人群以及体检结果明显异常者共267人;亚健康状态人群294人,占41.94%;健康人群140人,占20%。男女别和婚否亚健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亚健康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50岁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亚健康状态的分类

在294名亚健康人群中,躯体亚健康183例,占62.24%;心理亚健康178例占60.54%;社会交往亚健康251例,占85.37%。三种亚健康状态同时兼具者118人,占亚健康人群的40.14%,具备两项亚健康状态者82人,占27.89%,仅具备一项亚健康状态者94人,占31.97%。三种亚健康状况相兼出现,其中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相对出现频率较高。

亚健康人群的症状分布

躯体亚健康症状中以疲乏无力出现频率最高,在294名亚健康人群中有255人,占86.7%;心理亚健康症状中以记忆力下降发生频率最高有260人,占88.4%;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症状中以工作或学习困难发生频率最高204人,占69.4%(表2)。

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型

对亚健康及健康人群共434名白领进行了中医体质分型调查,并了解健康与亚健康白领中医体质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中偏颇质发生率为83.7%(246/294),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的34.3%(48/140)偏颇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05.86,P

讨论

据《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之“中国城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健康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白领在社区中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高学历、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有限,许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不健康状态。

静安区的白领数量在上海各区中名列前茅,本研究调查了静安寺街道商务楼宇白领人群,在受调查的701名白领人群中,亚健康状态有294人,占41.94%,说明亚健康状态在白领人群中普遍存在。在本研究中,女性白领的亚健康发生率较高,已婚人群亚健康发生率高于未婚人群。提示可针对此类重点人群加强筛查,以期对亚健康状态早发现、早干预。同时,应更多的针对这部分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调整其工作、生活、行为方式,预防亚健康状态并阻止其向疾病转化。

本研究中,白领亚健康人群偏颇质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提示了中医体质与亚健康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体质失调者,其体内阴阳气血失衡,但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未病之间,与亚健康情况相类似。有研究表明,中医体质对亚健康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4]。本研究中,白领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型中以气虚质占比最高。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当人体正气不足时,脏腑功能低下,人体阴阳失调。而亚健康状态正是人体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的表现。白领人群工作压力大,久坐少动,思虑过度,极易伤神耗气,饮食不节又易伤及脾胃之气,均可导致或加重气虚。白领人群,可采取中医手段,及时识别偏颇体质,并对重点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干预和调理,以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朱嵘.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2): 5-6.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4(4): 303-304.

岑潞, 王琦. 中医体质与亚健康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J]. 中医研究, 2007, 20(5): 34-35.

第5篇: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亚健康;体育锻炼;预防与治疗

亚健康,这个在20世纪后半段流行于西方国家的词将更多地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也将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近几年,亚健康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中,人们对它的关注也在逐渐加强当中。

一、亚健康概念及临床表现

亚健康是游离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即不是完全健康,又达不到疾病的标准和程度。它一般是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但却出现活力降低,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适应能力也不同程度减退的生理状态。

亚健康在临床上常被诊断为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和更年期综合症等。其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减退、烦躁、焦虑、易惊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痛等。此外,还有可能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悸、心律不齐等。

二、亚健康的危害

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点,也是大病来临之前身体机器发出的信号。

亚健康最令人困惑的是其症状比较复杂。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常常自感身心有许多不适症状,单到医院就诊时,却检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和代谢异常,无法确诊。为此,国内外专家们已研究了十几年,但到现在为此,全世界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化诊断参数。

三、我国人群中的亚健康状况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疲劳就成为发达国家严重的健康问题。美国的调查发现,有14%的成年男性和20%的妇女表现有明显的疲劳,其中1/8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症。英国的调查表明,大约20%男性和25%的妇女表现总感到疲劳,其中1/4可能为慢性疲劳综合症。目前,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美国发病人群多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年轻白人中,其中医务人员,其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1]我国的调查表明,亚健康人群约占70%,另比例有15%属于健康人群,在知识分子,企业管理人员中,亚健康者高于70%。

陈国元等曾选择学校中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年教师“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情况,发现学校行政人员,毕业班教师,体卫艺教师,其他教师中“亚健康”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61.9%,79.12%,64.71%,64.32%,66.45%。其中行政人员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我国青少年的亚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学习负担过重已使部分青少年出现亚健康状态,一方面营养过剩,一方面营养失衡报道两者同时存在。体质较弱,眼睛患近视率增加,大学生的近视患病率为76.7%。[3]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睡眠要求。通过对我国万名中小学生心理上健康测试显示,1/3的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步入了老年人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加和伴随而来的老年人健康问题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所以说老年人的亚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同时有报道显示,教师51~55岁年龄组与35~45组2个年龄组比例亚健康状态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在我国,职业工人中“亚健康”人数所占比例可能会更为严重。有报道显示,在铝厂职业人群中,此比例为77.09%,而在51~55年龄段中,“亚健康”人数所占比例竟然高达100%。这与他们工作量超负荷,工作环境欠佳有直接关系。

据王家宏等对我国1112名公务员的调查,在我国的公务员队伍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公务员占总数的88.9%。

四、体育锻炼对于亚健康的预防与治疗功效

体育锻炼贵在坚持,重在适度,正确的态度是把体育锻炼当作是一种娱乐,一种享受。我们提倡享受体育锻炼,当然我们更提倡选择运动项目的时候更不应强求,而要因人而异,要根据个人爱好,个人条件和个人需要等来选择自己的运动项目。

研究数据表明,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可通过减少脂肪组织,改善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糖)代谢在维持能量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从而减少慢性病发生的多种危险因素。(1)Meirhaeghe等在法国北部人群中进行的有代表性的大规模样本(n=1195)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可抗衡体重、体脂肪和肥胖增加的遗传因素的作用。具有BAR-2 Gln27Gln基因型的肥胖个体可因体力活动获得体重减轻的效果。(2)心血管病人通常有脂类和脂蛋白代谢紊乱,脂蛋白转运基因参与异常脂蛋白表型的产生。研究一致表明有氧运动降低血浆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载脂蛋白AI(Apo-AI)水平,从而减少高血脂病的发生。(3)李和陈等研究证实有氧运动可显著延迟ApoE基因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进展。(4)孙莉敏等曾对上海市某社区35~74岁常住居民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坚持长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降低糖尿病危险因素水平,调节血脂紊乱,减轻体重,降低血压,这对预防糖尿病和其并发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5)冷文川等曾研究过有氧运动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研究发现运动虽然不能逆转由于雌性激素缺乏而产生的全身性的骨质疏松,但运动对涉及运动部位的骨骼有减轻骨质疏松的作用。此外,如果在青年时期就注意全身的运动训练,将可能不仅提高骨密度(下转第163页)(上接第89页)峰值,同时由于长期的全身肌肉的维持,即使进入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也晚于一般人群,同时减轻发病的严重程度。

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有效性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人的体能素质包括力量,灵敏,柔韧等,与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效率与质量等有直接联系。经常性参与体育运动者在40岁后仍能保持较高的体质达优率和达标率。

McInman等实验表明体育锻炼后受试者的焦虑,紧张的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自我概念在运动锻炼后有显著加强,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我国学者也通过对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的研究表明,运动锻炼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相关,即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对于体育锻炼对于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孙国欣等采用游泳耐力训练方式,建立小鼠有氧运动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法记录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表明,虽有氧训练对小鼠学习能力和学习阶段的空间认知能力无明显影响。但有氧训练组小鼠记忆能力好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 Holmes GP et al. Ann Intern Med, 1998.

第6篇: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亚健康;疾病;中医诊断学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近年来有大量针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强调亚健康是无“病”,但同时运用中医理论中对“病”的诊治方法来治疗,这里的两个“病”实际是分别针对西医和中医而言,研究中多有混淆。笔者现从中医“病”的概念和西医“病”的概念着手,探讨亚健康状态与两种医学体系中“病”的关系,以便准确界定亚健康状态,继而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1 中医学理论中“病”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认为阴阳平衡为健康,称健康人为“平人”。《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平人者,不病也。”因此,在中医理论中,健康人就是没有病,有了病就是不健康。疾病是与健康相对而言的一个笼统概念。

1986年3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证候规范学术会议上给中医学的疾病概念提出如下定义:“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正邪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症状和各阶段相适应的证候”。

2 西医理论中“病”的概念

《辞海》在对疾病的解释中提到:“疾病是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损害和人体对抗这些损害的防御代偿等作用的矛盾。”目前西医教材中通常将疾病的概念概括如下: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的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使“自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的障碍。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病理性变化,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可以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特别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1]。西医是以病理、组织结构改变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各种疾病通过医生询问病史、诊察患者,进行物理、化学、生物或其他检测手段可以得到阳性结果。如果这些方面都无法检出阳性结果,就不能确定为某种疾病。

3 亚健康的概念

1996年,我国学者王育学提出了“亚健康状态”这一概念[2]。目前,中医界研究使用的诊断标准主要根据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3]。该指南在亚健康的综合评定流程中认为,“如果存在目前医学上不能解释的症状表现,且持续3个月或以上者,可判定为亚健康”,“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4 亚健康状态无西医的“病”

目前尚无“金标准”来直接诊断亚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是通过排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而实现的。亚健康人群疲劳、体能下降、社会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不佳、各种身体不适症状等均可持续或间断出现。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但在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中却没有发现确凿的可以达到诊断程度的疾病证据,于是通常不能做出西医的疾病诊断。

迄今研究中制定的诊断标准,均是基于通过西医诊断方法来排除疾病。于氏等[4]主要通过病史排查和生理生化检查如胸部透视、心电图、生化、CT、肝功能等排除疾病状态。刘氏等[5]亦是通过统一体检的方法排除疾病。体检项目包括血尿常规、血脂、血糖、乙型肝炎病毒检测、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等,由医院体检中心医师负责排除疾病诊断,其主要根据仍然是实验室等检查。由于目前临床物理、化学和其他实验室等检查仍然是支持西医有关疾病诊断主要项目,因此,亚健康的无“病”状态,实际指的是排除西医明确诊断的疾病。在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医学重视的是病,对健康的认识就是无病。即凡是不能明确诊断出疾病的就是无病,无病等于健康。

《阿拉木图宣言》中指出,健康不仅是人体的生理健康,而且必须包含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都处在一个较完满的状态[6]。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这就使原来的“健康”人群范围缩小,虽然不能诊断为疾病,但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中“不完满”的人群被从“健康”人群中剥离出来。

之后,由于思想观念更新,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注已经由“是否有疾病”转移到了“是否健康”的层面。人们追求完美的“健康”使健康的范围不可能再向外扩展。而随着新技术、新仪器的应用,疾病的范围却不断扩大。目前疾病的诊断依靠患者自觉不适后就医,医生搜集症状资料,进行临床体格检查和各种影像、生化实验室检查后得出诊断。由于常规体检的广泛普及,大量更先进、更精细的设备不断进入医学领域,使疾病更易被诊断出来,由此疾病的内涵不断被充实。因此,在原有生物医学模式下,人群只分为健康和疾病;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亚健康人群从健康人群中被剥离出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部分新命名诊断的疾病人群又将从亚健康人群中被筛检到疾患者群。

5 对亚健康的中医辨识

5.1 亚健康人群中一部分是“欲病”

《千金要方》云:“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所谓“苦似不如平常”,正是亚健康状态的典型表现——虽然有不同于平常的不适表现,但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却又都未见异常,或达不到疾病诊断的标准。师氏等[7]认为,根据孙思邈将疾病的发生过程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亚健康状态应该属“欲病”层次。它不是无病,而是已涉及人体自我稳定平衡系统的失调,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已病”的层次。因此,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凭症状体征不能明确辨为某种疾病的,应属中医之“欲病”状态。

5.2 部分亚健康人群可辨出中医的“疾”或“病”

从中医学角度考虑,只有“阴平阳秘”的“平人”才是健康人群,除“平人”外都是不健康的。亚健康人群源自中医的不健康人群,这与“亚健康源自西医生物模式下的健康人群”是截然不同的。《说文解字》云:“疾,病也。”疾病缓急微甚有别,疾是病的轻浅阶段,病是疾的沉重阶段,即《辞海》中所说:“疾甚曰病。”可见,中医的“疾”作为病的轻浅状态可能症状很少,或是很轻,但只要是阴阳不平衡,就已经不再是中医理论中的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机体已经出现了气血阴阳的不平衡状态,有病因病机可究,当满足中医疾病诊断标准时即可诊断为“病”,因此,亚健康可以有中医的“病”。中医“病”的范围自古以来在不断拓展,甲骨文中已有疾首、疾目等20余种,至《内经》已有200多种病名。中医的疾病很多不能与现代医学中某个疾病直接对应或达到其诊断标准,如虚劳、郁证、健忘等患者在常规检查中很多都没有阳性指标,无法诊断为现代医学的“病”。目前国内治疗亚健康多用中医方法,对亚健康者实施个体化治疗,使其重归“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6 讨论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于健康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都以“完满”状态作为健康。但对疾病的认识差别很大。中医是排除式的,不健康就是有病,即亚健康人群源自中医理论模式下的“不健康”人群;西医是纳入式的,必须满足疾病诊断标准才是疾病,即亚健康人群源自西医原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人群。因此,亚健康是“无西医的病”,但可能“有中医的病”。

现代医学强调组织形态、器质性病变;中医学强调功能,重视患者自身感受,并不否认疾病发生时体内出现了物质性的改变,只是这一“物质性”着重在“气血阴阳”。中医辨证时,看重的是患者的主观感觉和体征,通常不依赖于仪器检查,因此,即使没有任何影像或微观指标异常,依然可以辨证施治、立法处方,即中医“辨证”不需建立于现代医学“疾病”的基础上。

病证结合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即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中医理论中有“异病同证”之说,但某一证候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在不同的疾病中亦有一定差异。由于所处病种不同,其证候表现,特别是针对病位的症状或体征一定有所不同。如嵇氏等[8]分析1982年1月-2000年10月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献118篇,发现肝郁脾虚证存在于精神科、神经科、心血管科等多系统疾病中。吴氏等[9]应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肝郁脾虚证最常见的5个表现依次是脉弦、胸胁胀闷、纳呆食少、舌苔白和神疲乏力。但在不同疾病中,肝郁脾虚证的症状表现可能不同。如泄泻肝郁脾虚证中“便溏泻”一定出现,而“腹胀”不一定出现;胃脘痛肝郁脾虚证则以“脘腹胀痛”为主症,“便溏”不一定出现。即异病可以同证,但构成同一证型的诸要素如主症、次症、兼证及舌脉等,在不同病种中主次地位是不一致的[10]。

由此可以推论,同一中医证候,在亚健康人群和疾患群中亦应有不同表现,可能表现在某些症状体征的有或无、某个症状体征出现的频次以及某个症状体征出现的严重程度上。这一观点尽管有待今后研究中、大样本数据的统计支持,但提示研究者应对亚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同一中医证候有无表现差异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 黄启福.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

[2] 王育学.亚健康状态[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

[4] 于春泉,王秀莲,张伯礼,等.亚健康状态常见证候特征的判别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5):129-131.

[5] 刘保延,何丽云,谢雁鸣,等.北京地区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2):131-136.

[6] 杨 平,肖 进,陈宝珍.医学人文词汇精解[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240.

[7] 师建梅,袁世宏,李俊莲.亚健康的中医自稳调控干预措施[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6):55-57.

[8] 嵇 波,陈家旭,鲁兆麟.对逍遥散临床应用的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5):4-6.

第7篇: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未病;亚健康;亚证候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910-03

1 治未病

“医学不仅是关于治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医生”。上述观点是当今国际医学界的共识也是医学的最终目的。这种先进的医学观就是中国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上工治未病”思想。“上工治未病”既是高度概括又有具体内容。“上工”当指智慧高超之士或高明的医生。中国古代的先哲如无聪颖的智慧,超前的观念及对医学观的深刻理解,是提不出这一不朽的学术思想的。“治未病”的渊源为先秦诸子的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经典的未病思想源自于《黄帝内经》及《难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经典中的“未病”指健康状态。《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

此处的“未病”应指先兆,属亚健康状态。《素问・序》中有“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此处的“未兆”应指未有明显的疾病征兆,“赢劣”当指虚弱或不太健康,可认为是亚健康状态。《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知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此处的“未病”指未病的脏腑等,但对整体来说已处于疾病状态,是已病防渐,防止疾病继续发展,保护其他未受邪的脏腑。后世许多著名医家都对《黄帝内经》及《难经》中“治未病”思想进行了继承并有诸多发挥,如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叶天士等。《内经》中的“未病”涵义有二,其一指健康,治未病即无病时养生、防病于先。其二指先兆。

治未病思想可概括为无病早防、已病防变。“治未病”中的“治”既有“防”又有“治”的涵义,“防”高于“治”。“防”指无病早防,养生保健的高层次预防观;“治”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转变。也是先进的预防观。“未病”包括健康、先兆、萌芽、微病、欲病、未传之脏腑。而先兆、萌芽、微病、欲病相当于亚健康状态。

2 亚健康

疲劳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大敌、隐形杀手,以疲劳为主并伴生系列症状的亚健康状态,亦越来越困扰着人们。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程度不同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之中,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了7亿。防治亚健康已成为当务之急。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虽有症状甚或体征但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功能的低质状态。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已隐含着亚健康的涵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其中的“虚弱现象”就属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应把亚健康概括为: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虽呈现出阴阳失调,但尚未达到已病的标准,是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相当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状态。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有:疲劳、虚弱、失眠、多梦、头晕、头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脑力与体力活动效率降低、情绪易于波动、易怒、抑郁、低落、焦虑等一系列身体、心理的不适症状。疲劳是亚健康状态最典型、最常见的症状,是因劳力、劳神、房劳等过劳而导致的身体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疲劳、性疲劳等。《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一书中列出了103项亚健康的表现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前10项属典型疲劳表现,在亚健康状态中出现频率较高,其他也有多项为疲劳伴随症状。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主要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

3 亚健康的中医证型及调治中药分析

第8篇: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405-02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是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体质健壮。”根据这一定义,经过严格的调查统计后普遍认为,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仅占少数,有半数以上的人群处于健康与疾病的过渡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称之为“亚健康”状态。所以,对亚健康的概念是:亚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

亚健康不是疾病,只是不表现出疾病的临床症状,但它可发展成为疾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WHO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全世界亚健康人口总的比例已占到了75%,真正健康的人只有5%,亚健康的危害性已被医学界认为是与艾滋病并列的21世纪人类健康大敌。75%之多这样如此庞大人群的保健和医疗,已使我们无法不去正视它,再不加紧研究,我们的医学界就大大落后于公众的需求。许多专家指出,现在如果仍然不重视健康教育,再不有效遏制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加强对亚健康的概念、成因、检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是医学界一项十分紧迫的新课题。

亚健康的成因是多方面而复杂的。例如:长期快节奏的工作、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精力体力透支、心脑血管及其他慢性病前期、人体自然衰老等等。归纳起来可以认为是由于机体受到环境、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刺激后,机体发生的相应代偿性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经常或持续存在的应激反应,可导致机体正常生物代谢紊乱和生物大分子损伤,称为应激损伤。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应激反应和应激损伤可导致机体数以千计的生理、生化、内分泌、免疫等检测指标的变化[1],引起组织或器官功能紊乱,产生一系列亚健康状态的种种表现,如: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头脑不清、思想涣散、坐立不安、心烦意乱、头痛耳鸣、眼睛疲劳、视力下降、手足发痒、手足麻木、颈肩僵硬、胃闷不适、睡眠不良、心悸气短、便秘,起床时眼前发黑等等,到医院检查又往往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但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逆转此过程,最终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亚健康的人群必须要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了解自身的健康状态,以达到早期调整、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之目的。但到医院检查的结果往往是在正常范围之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目前我国医院检验科所提供的检测项目乃至参考值范围多是针对疾病诊断而设计的,缺乏亚健康时的参考值范围。所以,目前还难以用亚健康的程度进行评估。亚健康人群的检测需求对检验医学提出了挑战,但同时又为检验医学拓展服务范围,促进学科发展提供了机遇。检验医学如何将更多的检验项目应用到亚健康医学领域,这是一项很大的课题,近几十年来的医学实践证明,血液流变学检测在亚健康医学领域和临床医学中均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往往发生在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的早期,是导致亚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因素。血液流变学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是研究人体循环血液及其组分流动与变形规律的科学。人体的一切正常生理活动必须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保证供给人体组织和器官以充足的血液或血流量,而每个组织和器官的血流量,在血压、血管内经和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则主要受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当血液粘度增高时,会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导致组织或器官尤其是微循环灌注量减少,造成组织或器官的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这一系列异常的变化,是造成变性、水肿、炎症、坏死、硬化、或血栓形成等病理变化的基础,它发生在临床出现症状或体征之前,发生在健康与疾病的过渡阶段即亚健康状态。许多研究表明[2],有很多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性疾病),在出现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程已经开始,已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及早的采取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过程,防止向疾病转化,使亚健康转化为健康。

造成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和引起血液流变性异常的原因有许多惊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如前所述,应激反应、应激损伤可以导致亚健康状态进而转化为疾病,同样,应激反应、应激损伤也是导致血液粘度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持续应激反应,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刺激儿茶酚胺增多,脾脏内a-受体激动导致红细胞排出增多[3],红细胞压积升高,血液粘度也伴随着红细胞压积的升高而升高[3],进而可出现一系列亚健康的表现。强烈的应激反应,比如过度的紧张、兴奋、抑郁、忧虑、愤怒等等,均可使儿茶酚胺产生过多,诱发血小板发生聚集,血液粘度剧烈升高,促进血栓形成或导致心肌小血管血流一过性停止,心肌缺血,甚至发生猝死,自古至今,这样的事例不计其数。综上所述,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有可能是应激损伤到达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将血液流变学用于亚健康或疾病检测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预测、预防中的应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时,血流变学指标异常为常见变化之一,主要表现为:Hct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RCD减低,ηb、ηp增高,Fibg增加,体外血栓增长增重,血小板粘附、聚集性增高,微循环异常等一种或多种血流变指标异常,通称为高血粘综合症。高血粘的程度,不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程有关,还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并且可以反映预后。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研究证明,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多种血流变指标的异常,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程已经开始,已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人,这时候作血流变检测,及时采取改善血液流变特性的措施,可以逆转此进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在这个意义讲,尤其对中老年人尤其必要。血流变检测在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亚平,亚健康是一个值得检验医学关注的新领域,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4,27(12):817~819

[2] 王静,陈耀平,高中芳等。247例亚健康状态干部血液流变学及相关指标的检查结果。宁夏医学杂志,2003.25(12):751~753

第9篇: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

一、心理测量法

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省时间易操作等特点。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回答所有90个项目,反映的是近一周时间内的身心状况。

田玉荣等人(1993)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对高校教师各因子的分析可知,高校教师各因子分及阳性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高校教师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症、偏执症。黄晓芸等人(2009)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东莞市厚街镇236名小学教师进行评测,东莞市厚街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且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王海丽等人 (2014)在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躯体症状、强迫病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睡眠和饮食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敌对、恐怖、偏执三项指标训练前后教师均处于基本正常范畴。

二、问卷调查法

潘孝富等人(2007)在对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了中学组织气氛量表,探讨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了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心理疾病各因子与学校组织人际气氛具有负相关,但不显著;学习气氛与敌意和焦虑、管理气氛与敌意因子回归显著。冯艳慧等人(2014)在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心理授权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回归分析指出,心理授权对职业倦怠具有很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访谈法

周智慧(2008)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以包头市幼儿园教师为例一文中,采用访谈研究的方法,对幼儿教师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表现和原因,提出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郑名(2005)在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中,采用量表法,结合访谈法,对 387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其婚姻、职业满意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方面存在着心理问题;36 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方面的症状,显著高于36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乡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镇幼儿教师,未婚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已婚幼儿教师。

四、实验法

曹莹莹(2012)在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中,采用了实验法,也结合了其它方法,得到了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改善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实验,将每个组的前后测差值进行对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师生关系是有效的。萨提亚治疗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萨提亚的治疗工具形式灵活多样、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属于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本研究设计的团辅课程切实可行,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应用。通过实验班学生的个案报告体现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师生关系干预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学生行为的改进证明其在促进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方静 (2013)在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中,采用实验室实验法,揭示教师心理弹性与加工负性情绪信息时认知特点间的关系。结果说明了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颜色识别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有情绪Stroop效应,对消极词汇表现山明显的注意偏向效应。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再认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更为敏感,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效应。

五、文献分析法

王力娟(2008)在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也结合了其他方法,结果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和状态焦虑水平与其人格倾向显著相关,与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显著相关.其中人格倾向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是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调节变量。张璞 (2013)在对瑜伽运动对南昌市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及其它几种方法,结果揭示了与对照组比较,经瑜伽训练后,高校女教师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显著提高(P

六、结论

纵观以上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的总结,我们可知,最常见的是心理测量法,尤其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最为常用,其它方法用的很少,如需使用,也是和测量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对于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方法来说还是相对其他领域的单一,对于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多用实验法和其它有科学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曹莹莹.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方静.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3.

[3]冯艳慧,王冬兰,曹长德,侯德娟.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4]黄晓芸,陈丽江,祝嫦,吴玉芳.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当代医学,2009,(21).

[5]潘孝富,秦启文.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D].心理科学,2007,(4).

[6]田玉荣,周志田. (1993).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3).

[7]王海丽,刘敬红,杨兴才,李宏.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D].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3).

[8]王力娟.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8.

[9]郑名.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5,(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