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精选(九篇)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第1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一般是指看或者读别人写的文章。人类自从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了阅读活动。对于当今社会的人来说,阅读如同衣、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可以吸取人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可以凭借书本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扩展认识领域;可以吸收和传递文字信息,与他人交流与社会沟通。总之一个人的学习活动、认知活动、交际活动,都离不开阅读。

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着重于“理解”,是和说话、作文教学的不同点;着重于“书面语言”的理解是和培养听话能力的很大不同。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圆满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且有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多音字只有在词语中才能读准字音。例如《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葫芦。”其中的“谢”字,不是学生已知的“谢谢”的意思,而是指花“脱落”了。这里的“挂”字,也不是通常所说的把东西挂起来的意思,而是指“生长出”。识字的核心是准确理解字词的意思,建立词的概念。这样,才能牢固地建立起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做到随时积累和运用。而结合阅读来识字,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对于提高识字质量,促进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阅读教学,凭借词、句、段、篇,着重进行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诚然、朗读、默读、思考等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但聆听别人是怎样理解的,彼此交流个人的理解,就离不开问答、讨论、口述等方式,必然使听说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而且逐步理解和积累词语,认识用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作者是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并从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3.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学生阅读了教科书中的几百篇课文和自渎课文中的大量文章,了解了大千世界中形形的事物,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必将活跃思想,提高认识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4.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每篇课文都凭借着语言文字形式,负载着一定的思想内容。教学中如果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学生就能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及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陶冶爱美的情操。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凭借阅读教材,主动地进行各项阅读基本功训练,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智力得到发展,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的过程。

低年级儿童刚刚学习阅读,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比较低,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更是一片空白。在培养阅读能力上,低年级要做好打基础的工作。理解词、句是理解段、篇的基础,加之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学生理解了词句,也就大体理解了课文内容。因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以理解词、句为重点。同时从一年级起就应该重视朗读训练,把朗读作为训练的一个重要手段,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首先训练正确地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初读出感情。按大纲的要求,从二年级开始训练默读。要求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在培养理解能力和训练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低年级培养的重点是专心和认真。

升到中年级,要继续指导学生理解词和句,同时把理解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段上。理解词和句,要注重教给方法,培养理解词和句的能力。段的训练,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自然段,理解段中的每一句话,能给自然段分层,归纳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而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有时几个自然段和起来是讲一个意思,可以并为一个大段。在这个基础上,练习分段并归纳段意,由理解段向理解篇过渡。

第2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默读能力 培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课程性质定位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只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默读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表面上课堂上书声琅琅,齐读、轮读、单独朗读形式多样,但学生读课文往往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浅层次理解上,满足于了解具体的情节,对于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内容则很少去思索、体会,且教师也不因势利导,导致朗读流于形式,而没有落实到深入理解文本的实质,致使阅读教学事倍功半,效率低下。这种方法很久以来就颇受诟病,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充分体现,主人公贾宝玉最怕的事就是被父亲提问读了那些书,常以装病来逃避对功课的查问。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以间接方法批评:“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说明这种不求甚解的朗读,会使学生闹出不少笑话,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望而生畏。从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来看,为了使学生具有熟练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加强其默读能力的训练。

一、默读与朗读的比较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把心中明白而口不能言的默记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相提并论,可见默读是识记的重要手段之一。默读的速度、理解、识记、评价、启迪功能均优于朗读。默读不用把看到的字词句读出声来,可以直接从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它没有听觉过程,可以在一行字上少停顿,每次眼球运动多扫视字符,默读比朗读快。另外,在默读时,还可以对课文费解处进行思考,前后翻检以求内容上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因此,默读胜于朗读,朗读是读者置身于作者的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话,此时不能评价。朗读的注意力集中在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的控制上,在理解上,不如默读那样直接;在引起读物内容以外的联想上,不如默读那样可以“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在从读物内容上引出心得上,不如默读那么可以“顿悟”“解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默读时,读者既可置于作者的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话,又可听作者说话,站在客观立场上进行评价。因此,默读强于朗读。

二、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默读习惯

低年级学生朗读习惯了,变为默读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使开展式的外部语言逐渐转为紧缩式的内部语言。在默读时必须做到“五不”:不动指,不动唇,不出声,不摆头,不晃身。习惯成自然,教师可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学生的默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调动学生默读的积极性。首先应使学生感兴趣,有所得,这样学生才会乐于默读。对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提醒他课文中不引人注意的人名、地名和数字;对于知觉综合型的学生,引导他注意细节;对于分析型的学生,引导他注意概括;对于情绪型的学生,引导他抑制过高的情绪兴奋,注意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并沉下心来发现事物的细节;对于惯于远离现实幻想的学生,引导他向现实主义发展。

三、通过字、词、句、段的默读深入理解文本

文本是由作者先整体构思,再字斟句酌地运用字、词、句、段等语言单位构成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默读的基本技巧,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字、词、句、段的理解,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要在默读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指导,加强默读能力训练,力求做到“字求其义,句求其旨,章求其训”,逐步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理解课文常常是从理解字词开始的,教师没有必要逐词讲读,但要抓住文本一些准确、传神的重点字词去指导默读,对文本进行由表及里的剖析,掌握课文的内在蕴涵。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默读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孔乙己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结论是孔乙己只是别人取笑的对象,“大约”“的确”用语看似矛盾,“的确死了”,是因为在当时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身份和心态让他不劳动,无法养活自己,而且还被打断了腿,肯定会死,“大约”死了,是因为事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真正知道他的真实情况,所以鲁迅说大约。

课文中重点句是点明文本主题突破口,灵活运用比较法,改变词序或进行句型变换,让学生作比较默读,可促使学生迅速而深刻地领悟作者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把此句中的“唯一的”去掉,和原句比较,就能领悟孔乙己所处的尴尬境地和死要面子的性格。正如朱熹所说:“若读得熟而又思得深,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所以默读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学生在默读时与文本对话就是在倾听作家心灵的搏动,填补作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如《皇帝的新装》中那个诚实的孩子终于说出:“他(皇帝)什么也没穿!”就是通过默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任何一种能力和习惯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活动是以文本为依据进行的。读书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是“读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不同文体、内容和特点,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读法,加强指导,把默读指导作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第3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还是一种教育思想,对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但就当前我国各地区学校小学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不佳,相应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情感体会效果不佳、学生语感不强。对此,应当以新课程标准为背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予以调整与优化,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与能力。基于此点,本文将以分析强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就如何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与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近年来教育界人士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作品情感、增强语感,为学生未来文学水平不断提高而奠定基础。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革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使教学活动开展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此,本文笔者重点分析了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满足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还要在对文章的表现形式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对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进行强化,就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作品剖析、作品解读等,使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写作方法、情感的传达,对作品进行体会和评价。由此可以确定,强化阅读教学的确能够满足新课标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阅读教学活动,会在课堂中进行教材文学作品欣赏的同时,适当穿插课外文学,使学生可以对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了解作品人物描写、情感的表达、写作风格的体现等,长此以往可以逐步增长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强化阅读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从中锻炼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促使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3.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因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会学习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词语运用方式、人物描写等,促使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都有所提高,再加之学生日常学习中,写作练习,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逐渐提高。所以,强化阅读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作水平。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综合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佳。对此,应当以新课标为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进,具体的做法如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展开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为了避免此种情况,长期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效果,应当对阅读教学进行调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成绩等,规划设计阅读教学活动,使其围绕学生特点展开,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阅读文学作品、思考作品、体会文学作品,使学生阅读水平提高。

2.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还要语文教师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而适当地指导学生,可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阅读,提升自身文学欣赏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那么,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①指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因为引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对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学习,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探索,从中寻求到新知,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再次复习课堂教学内容,巩固知识。②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针对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进行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还能够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提高自身阅读效率。

3.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为了使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满足新课程要求,还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1)设置问题情境,开展趣味性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提高文学阅读效果,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文学作品阅读,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北大荒的秋天》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投放秋天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对秋天进行描写,如此每个同学,脑海中都会有一个秋天的场景。此时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②与我们所熟悉的秋天有什么不同?③课文是从那两个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④第三段中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来阅作品,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答案。在教师情境的影响下,加之教师正确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认真地进行文章阅读,解答问题。(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注意与写作相联系,鼓励学生借鉴文学作品,进行作文写作。如此,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认真地阅读文章,学习文章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等,促使学生将所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到作文写作中。采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雅鲁藏布大峡谷》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文章中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描写分析,并借鉴文章中风景描写的方法,来对自己生活中的一景进行描写。如此,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对其中风景描写的部分进行分析,了解其中采用的写作手法、写作风格、词语的运用。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文章所应用的写作手法、词语等来完成写作。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当然,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教师还需要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讲述作品写作背景、作品简介、段落划分、概括文章中心、说明文章主题思想以及分析文章的特色等,而学生则是按照老师讲授文章的顺序,被动地进行作品阅读与理解,学生自然不会充分地理解文章,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以,在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即教师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空间,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思考文章,说明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及感受,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①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学生好动、爱玩,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文章。为了改变学生这一陋习,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注意营造安静、轻松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静心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②鼓励学生尝试理解文章。学生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对文章前后段落进行思考、分析,并体会文章情感,最好使学生能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

3.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主动思考文章,日积月累,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必然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基于此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为依据,规划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展开阅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此,学生会主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文章阅读,逐步提升学生自身阅读能力。所以,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4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92―01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中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然而,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阅读感知的本真状态正受到压抑,阅读感知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不到自由发挥,正逐渐枯萎。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让感悟之树根深叶茂呢?

一、注重入情入境,加深感悟能力

1.图像再现情境。课堂上一幅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的挂图,或是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都能成功地再现情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执教《荷花》时,笔者出示了满池的荷花图让学生欣赏,并请学生为眼前的美景配上解说。那赏心悦目的画面将学生带入了情境,学生读文时自然就读出了那份美。

2.音乐渲染情境。在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指导学生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笔者借助《神秘园》的音乐渲染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长安街泣不成声的人群中,整个教室沉浸在悲哀之中。此时,课文的语言似乎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感受,朗读的语调、速度因为情感的作用而表达得恰如其分。

3.表演体会情境。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教师可充分挖掘他们的表演天赋,使他们在表演中体会情境。如,执教《海底世界》一文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海底世界这么美,有很多人却不了解它,你愿意当个导游来领我们参观一下海底世界吗?”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拿着“导游旗”边演边读,阅读质量不断提高。

二、丰厚语言积淀,扎实感悟之“根”

1.在“背诵”中积累语言。《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如,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范文。在教学中,笔者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让学生自主挑选妙语佳句、精彩片断熟读成诵,通过学习课文中规范、鲜活的语言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感悟的丰富。

2.在“交流”中积累语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还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在教学中,笔者就经常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在“交流”中积累语言。如,每周一的语文活动课形式多样,包括“词语接龙”、“美文欣赏”、“朗诵擂台赛”、“热点讨论会”等。与此同时,还让学生围绕“该不该上网”开展了讨论,学生有的谈了上网的严重后果,有的谈了健康上网的方法,有的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交流中,更多的学生从中丰厚了语言的积淀,真正提高了语文水平。

三、加强练笔实践,丰盈感悟之“果”

1.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太阳》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模仿课文“ ,太阳是 出来的”这一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学生写道:“操场上,太阳是同学们喊出来的;田野里,太阳是禾苗盼出来的。”这样的练笔不光使知能转换落到了实处,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第5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河北省唐县北罗镇白家庄中学,河北 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104-01

摘要:阅读是学生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最主要的能力之一,它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能力,它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制定目标分层教学,创建交流平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方法与技巧。教师应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营造氛围;分层教学;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阅读是学生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最主要的能力之一,它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能力,它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都离不开阅读。阅读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它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心情多么的不高兴,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在课堂上, 即使学生惹你生气了,你也要巧妙的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处理,不能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上,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规规矩矩,像小绵羊一样温顺,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教师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和谐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地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教师要创设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做到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制定目标分层教学,创建交流平台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和理解课文中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利用小组学习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教师要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三)传授阅读方法,训练技巧,提高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对学生分类,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告诉学生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都要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词语和句子,都要注意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的词语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词语往往是理解文章抓住文章主题的突破口,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阅读既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和速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如泛读法,即广泛阅读;精读法,即熟读而精思;通读法,即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跳读法,即跳跃式的读书方法;速读法,即快速阅读;略读法,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还有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法等。其中精读、泛读、速读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也是语文素养较高的一种体现。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生要学会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等批注的使用方法,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学生要把工具书当成自己学习的得力助手,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让工具书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它应有的辅助作用。

第6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途径

语文作为一门兼具知识性与工具性的科目,不仅仅影响语文学科本身,而且对于其他科目也具有重要意义,是学习任何科目的基础,所以语文在小学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古以来,阅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尤其对小学生而言,知识面比较狭窄,思维和领悟能力都相对较差,通过阅读,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视野,补充课堂知识的盲区,这对提高学生小学阶段的语文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乃至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收集信息、发展智力、培养品德、主动认识和适应社会生活,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阅读基础培训,有梯度地增加阅读强度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方式仍然是多读、多看、注意积累。阅读是语文科目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所传递的信息的最好方式。同时,阅读也是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在加强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的阅读创造一个过程,也就是学生逐渐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重视最基础的阅读,注重其中深刻的内涵,这样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很多学生开始对阅读并没有兴趣,对阅读也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合适的方法对学生给予引导。阅读课文前,教师应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沉思,复述课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掌握了课文要旨。另外,加强学生的人际交流交往,也是对阅读的有力辅助。文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不了解生活,也就不会有更深刻的阅读体会。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多与不同阶层、年龄的人对话,多看多想,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

三、选择正确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阅读需要掌握技巧,所以适当的阅读策略与技巧对于提高阅读有效性,提高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培养阅读策略与技巧,一般需要在阅读前后或同时,适当插入一些特殊的训练,这对提高阅读效果和培养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好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前后文段的意思推测与揣摩文章的含义,对于比较短的文章阅读要按照恰当的阅读步骤进行。另外,读文章要有粗读、精读之分,这样每次读才会有不同的感悟与体会。

四、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发表见解,重视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质疑,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善问,并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每一个学生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以及知识储备,自然会对同样的文章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理解。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直接给予否定,而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引导他们讨论、交流。用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阅读,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与学习的方法,深入地挖掘文章包含的深层次思想,进而帮助学生答疑,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五、加强师生之间交流交往,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是传播知识非常有效的途径,同样也是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影响更大,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基于此,教师有必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阅读中的困难与收获,经常地帮助学生总结和纠正,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很关心自己,并会逐渐地树立自信心去阅读。另外,教师可以将一些成功的阅读经验、方式方法介绍给同学们,以减少他们摸索与培养兴趣的时间;也可以推荐新课标推荐的一些读物,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最经典的方式之一。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也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语文能力测试特别是涉及到思维能力的部分欠缺严重。阅读教学目标指向不科学。就广义来说,阅读目的无非是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提高阅读速度,获取信息,为写作服务和为治学服务。构建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体系不合理。目前语文教材的阅读能力主要侧重以“理解能力”为中心的阅读能力结构体系,也直接导致了语文阅读限于程序化,这也是造成阅读能力低下的主要因素。

总之,深化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传承中华民族经典文化,发扬汉语魅力的主要途径。但是阅读能力的提高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是逐渐达到的,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培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和反思,通过反复地摸索,最终构建适合该年龄段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第7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一、当前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存在的一些问题

语文教学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在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但笔者任教语文20年,发现在提高语文素养尚存在一些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1.目标把握不准确 低年级应培养激发小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中高年级要能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目标把握不准确,往往出现在情节分析上做文章的现象,而这既脱离了学情,也会让学生厌学厌读。

2.阅读习惯的养成欠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之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语言阅读使用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即可。可现实教学中有一些语文老师不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往往操之过急,这影响到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随着学段的升高,阅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好之”、“乐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热情和求知欲望,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兴趣,其法有二:

1.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激发起阅读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教材选取了很多优秀诗文,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激发阅读兴趣。要选好突破口,采用恰当的方法,如运用语言的渲染、描述,或借助有感情的朗读来再现情境,或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画面再现,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想象、联想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尊重学生,设计教法,引导学生走进优美文本,唤起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教学方法,转换观念,设计符合学情即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的教法,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特点,加强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这是语文教育的最大特点,因此更应该重视阅读文本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正是学生的个体体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培养语感,厚积薄发,发展思维,促进全面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课内外众多美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素料。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阅读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阅读的同时也应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学习方式,提高语文阅读素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有情感内涵和思想深度,值得我们去吟咏玩味,在合作、探究中体味文本,加深理解。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高阅读探究能力。提倡广泛阅读,读整本的书,也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教师可提供指导,同时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如开展阅读文学经典读书会活动、不定时地举行诗词朗诵会等,又如背诵优美段落比赛,读书心得座谈会,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以此活动增加积累,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趣味,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加语文阅读素养。。

第8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和、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和学,也参和教。假如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靠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和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和教学摘要: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摘要:“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心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和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喜好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和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和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迷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新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新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和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摘要: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索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索深化程度以及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满足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办法

语文阅读能力的练习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摘要: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摘要: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定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征;思想感情方面摘要: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功能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定、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功能。

一是判定力的培养。判定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定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练习,如“错误经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假如把“经常”一词去掉,这个判定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经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熟悉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练习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练习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练习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练习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练习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练习。

3、评鉴阶段

第9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 阅读能力;语文教学;文学素养

对中学生教学来说,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之一,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认识到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个人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考题,培养语感。

中学生为应付考试,往往受制于考试中相关题型,考试中要探究字词句篇的意思,因此课堂上老师也把字词句篇解析给大家,但我们平时语文课上对课文的解析却试图从理解训练中得到理解能力,这无疑于缘木求鱼,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本意,徒留给学生机械的解题方法和对语文课味同嚼蜡的回忆。从这个层面上说,在语文阅读能力考核方式上要优化考题,选材上尽量接近时事,贴近学生生活。同时要创新题型,培养学生的做题兴趣,改善学生做阅读题就头疼的老大难问题。

题目所选的大多数文章并不需要通过解题技巧来完成教学,教师不要把数量相对庞大,质量相对参差的“基本题型”当成“定篇”来使用,而要不断创新题型,把知识点融合新颖的题型之中,在考试层面上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生态环境,通过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

在选材上不局限于大纲内容,课外拥有非常多适合作为考题的优秀文章,都可以拿来借鉴使用,逐步加大优秀课外素材在选题中的比重,在阅读命题要上营造大阅读的,扩大老师的视野。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阅读兴趣。

目前浙江的大多数中学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并实现了网络接入,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必须精心备课,合理使用多媒体,在阅读能力培养上利用声、光、电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加深内心的体验,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在丰富视觉冲击下带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感受,这“碰撞”就在于让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学生发觉阅读带来的知识的储备和精神品质的升华,而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

除此之外现在很多家庭都有计算机、平板电脑或有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教师要和家长及时沟通,鼓励学生把握手中的资源,使学生便捷地阅读海量电子书籍,丰富阅读量。当然也要保障好学生应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长短和内容积极健康。

三、培养阅读兴趣。

目前语文学习资源极为海量,自发阅读是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之外,教师要积极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并创建阅读心得交流等形式来对学生自行阅读的效果进行检测。为了调动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定期组织一些活动,扩大阅读量,以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让学生交流自己阅读的书目、心得和感悟。消除学生对阅读能力培养的任务性认识把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升为学生的自发行为。

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出现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语文教师要适当予以指导,应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找一些优秀的范文佳作给学生赏析,并组织学生进行仿写,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努力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及时反馈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云:“学而不思则惘”,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鼓励质疑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精彩段篇章落上倡导阅读细而精,反对“不求甚解”遇到不懂的词,不要望文生义,不懂就查。教师要摒弃填鸭式的教学,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让学生被教学中的理论和观点束缚,而学生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倡导学生自己思考,充分让学生表达自阅读的心得体会。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自己解决,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书香的魅力,让学生爱上阅读,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五、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加强自己文学素养,加强自身学习,为学生做出表率。一方面要不断把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技巧,在业务上精益求精,牢牢把握学生阅读的心理,掌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规律,要把握教学进度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还要不断的增进自己的文学素养水平,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教师自己宽厚的文化底蕴,认真自学的风气,高尚的人格魅力带动学生进入阅读的美丽天堂。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