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语文审美教育范文

语文审美教育全文(5篇)

语文审美教育

第1篇:语文审美教育范文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养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民族振兴、国家兴亡的关键,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很多职业学院进行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每个人都会追求的,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审美教育。学生对美的追求更多是停留在事物表面,内在的美往往容易被忽视,学生应该从小接受审美教育的引导,教师提升学生美学素养和塑造完美人格魅力是最终的目标。在审美教学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职业教育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目前的语文教学内容,大多数都是和考试联系在一起的,缺乏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导致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提高成绩上,审美教育没有得到相应重视。审美是全面实现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语文教育教学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需要充分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其美育功能远远超越其他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各大高校之间人才的竞争力加大。我们培养学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审美教育的缺乏,会导致学生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专业水平达标了,可审美品质没有办法得到提高,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今后的路很难走得更宽。

转变思想,改变思路。语文课程是主干课程,它的内容包含了古今中外的发展,更能够体现出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更应该注重对于审美的传播。语文在学校教育里面没有像专业课那样得到重视,语文课堂没有实践专业课来得丰富,学生学习语文也是更加注重技术方面的内容,对于审美素养没有大的提升。因此,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潜力。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人生目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增加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用美来修身养性,让学生知道每个行业的不同,能够干一行爱一行。另外,要为人才的培养打好坚实基础。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审美教育提高的课程,需要教师不断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营造出一个完美的世界,引起学生的共鸣。

培养学生自我阅读和学习的能力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知道通过一篇文章可以发现作者的内在精神层次,找寻作者的情感变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带领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比如学习中,一个简单的汉字包含很多的内容,要充分挖掘汉字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汉字所蕴含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汉字中的艺术,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美育知识。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的时候,审美教育指的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讲解,让学生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和文字,激发学生对荷花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同时重点介绍课文中利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直观地去发现身边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用自身感受来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发现美的存在。我们学习古诗,从中收获知识与做人的道理。诗词歌赋都是带有一定韵律的,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一种独特的美,是其他文章所不能媲美的。让学生抓住诵读的方法和技巧,用美丽的声音展现出来,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朗读比赛,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语文的魅力所在,从中感受韵律美、对仗美。朗读者的心中一定有美的感受,才能表达出美的声音,诵读经典,享受这世间最美的太阳。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在专业技能上加强,最后实现自己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让每个学生有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者:王银霞

第2篇:语文审美教育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语文审美教育

1.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茶文化载体是茶,据史料载,我国是茶的原产国,亦是世界饮茶文化起源地。陆羽在《茶经》中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嗜茶,并将之作为咏唱对象,“喉吻润”到“两腋习习清风生”的饮茶感受生动形象,传诵至今。茶文化,即指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也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题材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集合。

2.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含义

语文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指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积累审美知识,丰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在学习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中,培养正确审美观和高尚审美情趣。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范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语言等都蕴藏着美的质料,文学作品中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结构美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美、心灵美、形体美等,这些美的因素或具有榜样的价值,或将不同程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把这些美的质料开发出来,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茶文化在大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渗透

千百年来,茶给予人类物质与精神双重滋养。普及茶文化知识,可怡情雅志、修身养性、增长知识。语文审美教育对学生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他们身心健康成长都有重要意义,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教学中,将茶文化和大学语文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能更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突出大学语文教育的审美性。

3.1把握意境,情景合一,丰富审美体验

“意境”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最先提出来的,即指艺术家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自己进入意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获得审美体验。据《茶经》载,陆羽把制茶、烹茶、品茶当作审美体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有美感、有意境。意境从创作角度看,是艺术家的情感和思维,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交融。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自己的坚贞不屈。该词意境之实处是梅花一物,勾起词人遐思,及“驿外断桥边”这个特殊环境,黄昏风雨中作者贬官后孑然一身流落到此的情景;虚处是作者遭到官场嫉妒被刺伤了心,丢官落魄而独自愁的情,以及遭忌被贬依然不改操守的意,均借助驿外断桥边那株瑟缩于黄昏风雨中的梅花这一实物予来表达。理解这首词就要进入其意境,把握好了意境就能勾起读者对处于南宋偏安一隅的腐败朝廷通知下的伟大爱国诗人陆游婚姻不快、官场失意的同情,也会产生对词人那种心被揉碎,被碾作尘埃也要抗金复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无限崇敬。陆羽烹茶既观水、火、风,体会到物质变化中的美景与玄理。煮茶,物性变化,出现泡沫,常人看来有何美感?陆羽则在变化中享受着大自然的乐趣。“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飘飘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在陆羽眼里,茶是这一境界不可或缺的实物,在茶汤中包含孕育了大自然最洁净、美好的品性。在烹制、冲泡、奉茶中把握意境,将个人融于自然,感受到的是清风细雨一样向身上飘洒,可以“一瓯瑟瑟散轻蕊,七碗清风袭两腋”,情景合一体现地淋漓尽致。讲授过程中,将《卜算子•咏梅》一词与陆羽烹茶一例相结合,让学生们把握该词和烹茶过程的意境,情景合一,获得独特地审美体验。

3.2挖掘美料,细细品味,享受审美乐趣

唐代著名诗人、茶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诗人在诗中细腻地描绘了茶的色、香、味、形,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在饮茶中求得了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扣紧,诗人将简单的饮茶过程美化,让我们也仿佛闻到了茶清郁隽永的香气,品到了甘露琼浆般的滋味,精神得到了极大地愉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歌中的诗歌,顶峰上的顶峰”。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蕴含了张若虚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他意识到个人生命虽转瞬即逝,而人类存在却绵延久长。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获得欣慰,情感基调哀而不伤。这一句诗,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细细品味,品出诗人带给我们的那种少年式的对未来生活的期盼,虽夹杂着少许伤感,但更多的是期盼、激励与欢愉。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美料,要靠我们去发现、感知和品味,从中获得审美乐趣。

3.3情感共鸣,净化心灵,获得审美教育

“共鸣”源于物理学,引申到文学作品鉴赏,指蕴含于作品形象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感染力,感染、熏陶、教育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认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卢仝诗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一首茶诗,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碧云引风吹不断,百花浮光凝碗面”,煮茶的过程,碧云清风相伴,何等惬意;煮出来的茶,白花浮光,何等赏心悦目!经他描绘,平淡的煮茶过程,也成为了一个审美、享受美的过程。第三部分《七碗茶歌》乃全诗中最精彩部分:“……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诗人喝茶,已临仙境,但他却扎根民间,心系黎民,笔锋一转,想到辛苦的茶农。天子尝新、王公抢先、世人嗜茶,但千万不能忘记茶农,不能忘记他们所受的巅崖之苦。对苍生的关怀,对茶农的关切,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告诫我们在喝茶品茶时不要忘记辛苦劳作的劳动者。《又呈吴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通过劝吴郎让寡妇打枣一事,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全诗语言质朴,无一用典,如话家常,、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启发对方,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该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诗歌结尾道出了导致民苦的根源,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无限同情。茶涤尘、涤性、涤心,茶文化中蕴含清新、自然、达观、热情、包容等精神和大学语文审美教育所追求的是相契合的。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语文教师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们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在大学语文审美教育中渗透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孜孜不倦地追寻美、创造美、形成品德和个性,真正实现大学语文“以美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丁以寿.中国茶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语文审美教育范文

一、理解精言妙语,品味文章语言美

语文学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在表现思想内容上的准确性、鲜明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中的优美语言,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对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要细心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处。如《浪花》一文,课文是这样写“我”在沙滩上和浪花嬉戏、玩耍的欢乐情景:“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哗哗哗,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我先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卷上沙滩的情景,先是速度慢,声音小,退回大海时声音大,速度也快,然后再理解作者用“轻轻的”“悄悄地”“搔痒”“跑”等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浪花的活泼可爱。作者这种独具匠心的精言妙语,使人回味无穷,产生一种语言文字美的享受。又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写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时,前后共用了六个“真”字,这极平常的字眼儿,读了令人感到朴素、自然,仿佛作者就站在漓江岸边,向你口述那里的山光水色。写漓江水的绿,说它“仿佛那是无瑕的翡翠”;写桂林山的形状,说它“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巨象,有的像骆驼”。形象的比喻,整齐的句法,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体会到作者诗情画意般的语言。

二、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课文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开展朗读实践活动。指导感情诵读,要对文章充满感情,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美的教育。如教学《翠鸟》一课,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要抓住“橄榄色”,突出“头巾”的美丽;抓住“浅绿色”,突出“外衣”的漂亮;抓住“赤褐色”,突出“衬衫”的鲜艳;抓住“透亮灵活,又尖又长”,突出“小巧玲珑”。这些表现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重点词,朗读时都要加强语气,重音轻读,突出翠鸟的静态美。朗读第三自然段时,应抓住“悄悄地”“吹”突出小鱼的机灵,抓住“锐利”“蹬开”“叼起”“飞走”突出翠鸟动作的迅速。尤其要重音慢读好“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一结句,进一步体会翠鸟捕鱼的快、准、灵。通过反复朗读,领悟出作者对翠鸟喜爱之情的美好意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教育。又如《桂林山水》一课,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江水清澈如镜,山峰姿态各异。江上,有竹筏小盘;岸边,有葱绿的稻田;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白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辉映,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使学生置于美好的画面之中,体会美好的意境,受到景物自然美、和谐美的陶冶。

三、通过正确引导,在实践中创造美

美来源于生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要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让他们以自己的劳动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比如让学生收集资料,办黑板报,手抄报,也可让学生组织班会讲故事等。教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让他们在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产生满足和喜悦的感情,使审美教育进入更高层次。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美,而且要善于引导调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他们去描绘,去创造,把接受的美感扩展成一幅更生动、更完美的画卷,使感受美、理解美上升为发现美、创造美。如学习《狼和小羊》这一课,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表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对表演组织讨论、评价,把学生对人、事、物的认识深化、升华,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更充分、更完美的发展。

四、引导观察联想,品尝插图意蕴美

第4篇:语文审美教育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素质教育中职语文教学《荷塘月色》

一、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发展现状

审美教学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下面,本文就以下几方面对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中职院校生源较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源于升学考试的失利者,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领悟能力比较差。事实上,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简单来说,是对人的尊重、关爱、容忍和理解,也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但中职阶段的学生远远没有打好精神的底子,缺乏人文意识和发现美的眼睛,与美育教育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

2.教师对美育教育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职业院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育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因此很多语文教师认为专业课才是最重要的,审美教育只是用来陶冶情操,可有可无,教师的不重视是导致学生审美能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教师要意识到审美教育是弥补应试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审美情趣和独特个性,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惬意生活。语文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也有待提高,语文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德高为范”,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和熏陶学生,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有效措施

怎样才能将审美教学更好的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将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和审美方面的知识渗透到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然这些知识的讲解不能过于生硬,应在是慢慢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文在中职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程,更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和文化底蕴,使学生走向社会后拥有完善的人格和价值判断能力,即使陷于困境,也不会消沉颓废,而是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闪光点,积聚能量,重头再来。这需要在审美教育中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学会感受和审视美好的事物。下面,我们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例,就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提出几点建议。

1.在作品朗读中品读韵律之美

“音美以感耳”,要想体会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就先要从朗读开始。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承载着万千情感的文字只有被有感情的朗读出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受到语言魅力的立体与多元,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于清华大学任教时所创作的散文,通过对美丽荷塘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一直“细无声”的滋润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给予读者美的感受,这离不开作者清丽隽永的语言。历代诗文中描写荷塘的不在少数,描写月色的更数不胜数,但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生动的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观,使感情有所寄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一幅充满初夏气息与活力的画面,要通过触觉、听觉、视觉表现出来,要想充分感受作品的韵律之美,就要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要对学生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和节奏上加以调整和指导,充分传达作品孕育的感情,既使听众感受到月色的柔和,也仿佛能产生清风拂面,芳香徐来之感。之后作者又提到“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读到这里,可见作者心绪并不一直是欢喜的,因此要在朗读时揣测作者情感微妙的波澜,尽管身处良辰美景,但却“没精打采的”,“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更能体现作者内心难言的苦衷。这时朗读的语气也要由欢快变为轻缓、凝重,层层深入,在细微处把握情感,将作者寄托的深意表现出来,通过朗读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体会语言的韵律之美。

2.在语言分析中体会意境之美

“意”和“境”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合起来便是美文的灵魂。境蓄情,情融境,在自然交汇中形成独特的美感。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以文字代丹青,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境为意生,情景合一。细细分析其中的语言,我们不难发现,景的色调是淡而素雅的,花“白”、雾“青”、云“淡”、影“黑”,就连周边的声音也绝无喧哗,我们听到的,是歌声“渺茫”,流水“脉脉”,月光“静静”,即使是“梵阿玲的独奏”也那么意蕴悠长,给人强烈的感染力。事实上,美育教育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空洞的讲解和强行的灌输都比不上身临其境、现身说法,审美的初级阶段就是对美的感知,只有外在感官被美所吸引,才能通过细读文本加深理性认识。景色的意境美让人叹为观止,在作者心中,这一片刻的宁静显得弥足珍贵,从“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抑郁的,即使热闹的蛙声也不能提起半点喜悦。经过,又目睹大革命的失败,封建统治依据黑暗,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作者在夜色中寻找安宁。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视听媒体来刺激审美感知,帮助学生将书面文字立体化、形象化。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语言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使审美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感受作品的悠悠情韵,把握审美的真谛。

3.在细读文本中感受结构之美

文学作品的结构时而疏散时而统一,结构服务于主旨,在虚实之间将景与情串联起来。《荷塘月色》属于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虽然每个段落都有独立描写的景致,粗略看起来似乎没有统一的主题,但思绪却是统一的,无论是“去荷塘”还是“观荷塘”,都与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最开始便是观荷的缘故,后来便看到了荷塘的美景,最后提到“景中人”,全文上下的景都是为最后的抒情做铺垫,自始至终都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愁怨。从结构上领悟文章的美也是美育教育的必经之路,在感受行文精心布局的同时,便于学生多渠道、多角度的掌握文章内涵,进而有效的提高审美能力。

三、审美教育对于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首先,美能悟真。审美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美常与真、善结合在一起,与丑、假、恶是对立面,因此美又与道德捆绑在一起,审美教育的过程也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可见,审美能够让学生明辨是非,使心智更加完善,人格更加健全。语言的艺术与审美紧密结合,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更能震撼心灵,陶冶情操。《荷塘月色》就不失为一篇用于审美教学的佳作,它具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点,通过对课堂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感知语言魅力的同时,了解创作背景,与作者产生共鸣。其次,美能启智。审美教育能够激发智育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学生根据作者的描绘在自己脑海中构造一个静谧的小型世外桃源,将其带入想象的世界,在理想的思绪中自由驰骋。

四、总结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个人品味和审美情趣,建立完善的人格具有积极作用。现阶段审美教育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教师重视程度不高,美育渠道不足等,中职院校要加强重视,加强师资力量,通过审美教学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对美丑、善恶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从而提高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功香.一线串珠审美创新--“一线四步”中学语文审美创新教学模式的课型结构[J].散文百家,2016,(7):105.

[2]熊勇.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研究,2016,(5):113.

第5篇:语文审美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有效融合

所谓审美教育,也就是美感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已经渐渐同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语文教师对审美教育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教学实验,我们发现,初中语文教学同审美教育的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且能够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充分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是,审美教育同初中语文教学还没有完全实现有效融合。要想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同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一、在诵读文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极具审美价值。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意境。其实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因为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将学生自身的情感同文章的情感结合到一起,比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初读时学生并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其实,像冬天的阳光、风、雪以及小城都是极其普通的事物,不反复朗读确实不能体会老舍笔下的美丽的冬天。然而经过反复诵读就会发现,文章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那老城、那露着草色的小山以及那冒着热气的水,一幅美丽的冬季画卷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课文,而不是简单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之前,教师应该先简单地讲解课文的内容,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打造美感课堂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文章内容画面化、立体化,增强学生对文章中描述的事物的感官印象,给予学生美的享受。比如,教师在讲授初二上册第十九课“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望天树景区、幽深的雨林、悠悠野象谷、竹楼、蓝天等美景展示出来,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播放音频,让学生倾听雨林中鸟儿的歌唱声、流水声等,有了画面和声音,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西双版纳,学习的愉悦感油然而生。再如,教学“凡尔赛宫”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凡尔赛宫的外观以及设计图做成PPT,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帮助学生了解凡尔赛宫的设计原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凡尔赛宫的印象,更能激发学生对凡尔赛宫的喜爱之情。

三、尊重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审美

在将初中语文教学同审美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该充当“引路人”的角色,绝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比如,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时,有的同学认为敬业的人最美。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的法门,唯有忠实,才能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圆满。而另外一些同学则认为能做到乐业的人才是最美的,生活中本就有很多不如意,能在劳作中找到快乐的人一定是不同凡响的人,因此他们最美。其实,从文章的内容来说,“敬业”和“乐业”没有优劣之分,这是两种平等的生活态度,但是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教师一定不能限制学生的思想,那样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在不断增强,不同学生对美的认识也有不同,教师应该循循善诱,而不应该盲目否定某位同学的不同见解。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将审美教育带入课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及尊重个体审美差异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当然,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该保持信心和耐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同审美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刘超.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9):130-131.

[2]高明泰.论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2):17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