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哲学培训范文

哲学培训全文(5篇)

哲学培训

第1篇:哲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移动学习时代;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创新

引言

图书馆是公众“精神食粮”的“贮藏器”,更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公众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图书馆的功能也有所拓展,其不仅是公众阅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促进知识共建与共享、实施社会教育的中重要阵地。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愈发成熟,移动终端普及程度显著提升,社会步入“移动学习”时代,网络也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了解前沿技术的主要阵地。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面临着受众分流、盈利空间收窄的现实困境。但“移动学习”时代也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新的读者教育培训理念、手段、设备及技术为图书馆发挥社会育人价值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其教育培训方服务的转型升级。

一、移动学习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的新变化

(一)移动学习的内涵当前图情节对于移动学习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但从相关学者的研究与实践中可以总结出移动学习的内涵:其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新型学习模式。在我国社会步入移动学习时代以前,图书馆就已经开展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但需要读者共处于图书馆所创设的现实性学习空间之中,一方面,传统的学习模式不能保证读者的全员参与,部分读者可能在路程、时间等多因素的限制下缺席线下学习;另一方面,此种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具有时间限制性,读者错过此次学习机会后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等待下次学习机会。由此可见,传统图书馆教育培训具有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性。而移动学习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形成教育培训“拟态空间”,读者仅凭借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即可完成学习,因此移动学习一种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新型学习模式;其二,可满足读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平台。学习资源数据库、网络系统、多功能教育培训模块构成了移动学习平台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可满足读者多元化学习需求;其三,可帮助读者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多元化服务。图书馆通过多元化服务促进读者与信息之间的交互,继而帮助读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移动学习时代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的新要求由上述内容可知,移动学习是对图书馆提供的传统教育培训服务截然不同的读者自主学习模式。基于此,移动学习时代必然会为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带了深刻的变革。其一,读者信息获取形式变化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空间的新要求。移动学习时代,读者倾向于在网络上获取学习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加快数字化资源的转化速度,抢先占领网络教育培训高地;其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方式的新要求。移动学习时代下,便携、容量大、支持多类型资源播放的iPad、kindle等移动阅读设备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这就要求图书馆丰富教育培训服务方式,满足读者多元化学习需求;其三,读者知识更新速度的提升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理念的新要求。移动学习时代加快了读者知识的更新速度,为此,图书馆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教育培训延伸至读者触手可及的地方,并为其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继而实现图书馆教育培训服务的泛在化。

二、移动学习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创新途径

(一)提高图书馆馆员服务意识及能力移动学习时代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范围、内容、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的执行者,图书馆馆员的职业态度、精神、综合素质、信息素养、互联网及大数据思维将会直接影响读者教育培训服务质效。为此,图书馆要加强对馆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与能力。例如针对当前的媒介融合发展形势,图书馆可以开展“新媒体信息制播”专题培训活动,请新媒体平台上的“大V”讲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新媒体信息制作的技术等,并构建理论+实践培训模式,请馆员结合所学知识与技能尝试将其所录制的读者培训讲座视频上传至新媒体平台,培训教师从该新媒体作品的标题、内容等各个方面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以加深馆员对新媒体的认知,继而提高其利用新媒体创新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的技能。同时,图书馆要注重对馆员职业道德的培养,继而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读者教育培训队伍。

(二)以读者需求为核心开发数字化文献资源读者需求是创新图书馆教育培训服务的最大驱动力。移动学习时代下,图书馆要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全面化、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服务。为此,图书馆首先要全面整理当前现有的教育培训文献资源,并做好分类与研究工作,已明确自身的资源优势。其次,整理移动学习平台上登记的读者信息,了解其年龄、职业特征、所浏览及检索的文献,利用大数据进行读者教育培训服务需求“画像”,初步掌握读者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阅读方式习惯、阅读实践等,通过对比现有文献资料及读者“画像”了解馆内资源的不足之处。最后,以上述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图书馆教育培训资料数据库,将馆内检索、阅读数量最多的纸质资料转化为数字及电子资料,针对馆内资料不足的问题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广泛开发文献资源,将图书馆打造为“地面+云端”立体化资源平台,并将资料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相连,管理人员可实时了解读者对数字化文献资源的使用情况,继而为其补充、更新、整理教育培训资料提供真实的数据基础。

(三)以移动学习平台为依托提高服务质量当前大部分图书馆都构建了移动学习平台,但其中存在功能设计不完善、内容庞杂且检索困难、互动性较差的问题。为了提高读者教育培训服务质量,建议图书馆改进现有移动学习平台。首先,在移动学习平台中嵌入学习指导模块,清晰列出移动学习平台使用方法、图书馆功能分布和利用、图书馆资源查询及检索方式、计算机操作与设备使用方法等;其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拓宽教育培训服务范围。通过设置虚拟馆员实时在线解答读者的问题,并智能化生成读者学习需求文献清单,例如读者想要了解“PLC技术”相关知识,“虚拟馆员”系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列出读者可能需要的数字化文献:PLC自动控制技术、PLC自控技术与变频器、PLC网络构建等,以缩短读者检索文献的时间。图书馆也可根据对读者需求的调查设置平台功能模块,核心目标在于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颠覆性技术增强读者的学习体验,继而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

(四)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图书馆宣传矩阵新媒体自诞生以来,凭借其信息内容的丰富性、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信息形式的创新性迅速占据媒介市场大量份额,获得极强的竞争优势。图书馆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构建宣传矩阵。利用新媒体的前提为了解不同类型新媒体的特点。例如“抖音”平台信息传播以短视频为主,图书馆可以馆内环境为主题制作“快闪”视频,在仅一分钟的视频中彰显图书馆的时代性特征,以环境吸引读者的关注;“微博”平台具有互动性的特征,支持读者的评论、发表观点,为此,图书馆可借助微博超话向读者提问:“说说你对当代图书馆的‘不满’”,读者在该微博下放的评论即体现出其对图书馆服务的新要求,图书馆可整合读者评论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对馆内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微信”平台信息以图文为主,图书馆可制作“图书馆发展史”图文作品,以向公众宣传图书馆一直以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继而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同感、信任感。除此之外,图书馆也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价值,通过与当地文物所、博物馆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文化活动,例如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图书馆可向当地文物所了解当前所内已立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并从博物馆获取手工制品、舞蹈、歌曲等照片,通过在室外搭建展台,在馆内摆放非遗文化陈设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并以非遗文化册、各类文化的介绍书籍吸引读者,使读者切实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继而形成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

结语

移动学习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内容、方式、途径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公众多元化需求的驱动下,图书馆需要提高馆员服务意识及能力、提高教育培训服务质量、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图书馆宣传矩阵。同时,图书馆在读者教育培训创新过程中应注意“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以便捷、丰富、高效的线上移动学习平台转变读者学习模式,以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线下活动增强读者的学习体验,继而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同感、依赖程度及信任程度。

参考文献:

[1]莫云凌.大众传播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新思路[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23):43-45.

[2]郑小红.移动学习时代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5):86-88.

[3]蒲红斌.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泛在化服务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2):100-102.

[4]贾丽珍.移动学习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创新发展[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42(5):40-43.

第2篇:哲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哲学思维;成人继续教育;创新探索

1哲学思维具体内涵及主要特征

哲学是一种系统的、理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思维水平的凝结与提升,能够真实展现出一个学习型组织或学习型个人的思维水平。尤其是哲学思维,能够把世界普遍存在的规律当作反映对象,隶属于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因此,从哲学思维开展分析,可以超越时间与固定经验的思辨,可以展现其不确定性和笼统性特点,比科学思维更加抽象。所以,哲学思维一般具有3个特征。

1.1信息思维特征

在信息时代,需要不断转变思维方法,构建物质、信息、能量三位一体的时空观。由此可见,信息思维作为认识论的直观反映,可以将一个学习型组织或学习型个人看成是物质量或能量的集合,也可以看作是信息量的集合,因为信息量可理解为物质量与能量的控制变化秩序[1]。所以,有学者指出,信息量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以信息实际运动规律及其在控制上的作用机理当作认识万物的起点[2]。因此,成人继续教育的创新探索不仅是物质运动,也是能量转化和守恒。而运用信息思维的意义则在于,可将已有自然科学及实践领域发展成熟的信息范式引入成人继续教育的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引入到管理思维中,从而在信息思维条件下真正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的根本框架,为成人继续教育的创新探索带来实施空间。讨论信息思维就是要换一种思维方法谈论物质与能量。在信息社会中,谁驾驭了信息,谁就能获取发展的主动权。成人继续教育创新探索如果能借助信息思维构建信息空间认知架构,不仅能够重新审视政治、制度、文化和经济,也将是学习型组织或学习型个人探讨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三者协调发展的起点。在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和现代化的背景下,成人继续教育创新探索必须紧抓发展机遇,面向市场,不断适应社会和个人的需求,在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等方面彰显特色,满足学习型组织或学习型个人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1.2序变思维特征

序变思维是打破量变到质变的思维,是将量变到质变的二元说法,逐步描述成量变至序变、序变就是质变的三元描述说法。随着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成人开始有更高层次、更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成人继续教育创新探索期内,引入序变思维,可以真正解读量变与质变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性质,进而以质变促进成人继续教育的创新探索。尤其是在成人继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时期,不仅要注重量的积累,更要重视结构调整并提升教学质量,才能进一步实现质变。

1.3跳棋思维特征

在序变和信息的基础上,构建跳棋思维,可以实现三位一体思维模式在价值论上的准确表达。因为跳棋思维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可以提供双方共赢的思维,有利于重新绘制竞争时的认知场景。跳棋的棋盘设计为六角形,可看成是两个等边三角形交错重叠而形成。由其设计结构可以看出,跳棋的设计代表空间具有广阔、宽敞之意。再从外部来看,六个点之间相互连接,即六边形,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图形结构。除此以外,与象棋进行对比,跳棋各棋子并没有“贵贱”之分和活动区域的制约,属于完全平等的社会关系缩影。

2成人继续教育应用哲学思维的必要性

成人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成人继续教育就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新制度,对不断提升全民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3]。由此可见,成人继续教育作为高校开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是否能够参与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这个历史重任中。成人继续教育不单单是学历补偿型教育,更是提高就职和创业技能、培养高水平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途径。随着近年来成人继续教育展现出的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也为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事业,形成学习型个人和学习型组织的首创精神提供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因此,成人继续教育所拥有的哲学思维,不单是哲学方法论的实践运用,更应该具有其发展的必然性。

2.1实现成人哲学智慧的必要性

成人继续教育丰富的知识底蕴配合哲学思维眼光,等于成人哲学智慧的实现。日益丰富的学科知识依赖于哲学智慧的大力支持,才可以从思维方法的高度上得以实现和突破。哲学思维具有整合性、基础性等特征,不单能够为一切知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能统筹各类知识源泉。在成人继续教育中充分运用哲学思维,结合成人继续教育的管理思维,在哲学思维系统论的指导下,能够展现出事物存在的普遍联系,并展现出不断变化的哲学观点。成人继续教育应该依托哲学思维,不断运用新观点、新视角分析教育创新探索中的诸多问题,促进对管理学知识的创新,促进对管理科学的顺利探索。在成人继续教育管理中,大部分问题的出现、发展与变化,其根本是受到各项事务发展规律的影响,而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发挥出哲学智慧的独特作用。当符合哲学思维的发展规律时,成人继续教育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自然能够化解。反之,如果违背了哲学思维的发展规律,虽然问题能得到暂时性解决,但极易引发更多、更大的矛盾出现,甚至受到相应的惩罚。通过哲学思维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智慧,由最根本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利用普遍联系、矛盾分析等观点解决成人继续教育中的积弊,才能进一步展现出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规律。

2.2提升成人哲学素养的必要性

随着成人继续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内涵逐步深化,管理活动趋于复杂。只有在纷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才能制定合理的决策,真正发挥决策、控制、领导的功能,实现成人继续教育的首创精神。虽然哲学思维并不能直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但能有利于锻炼思维,进而顺利化解矛盾。每个智者在看哲学、学哲学、用哲学后,能够不断汲取哲学思维中的智慧,进一步提升哲学素养,明确成人继续教育的自主创新和教育探索。

3基于哲学思维的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在成人继续教育进入大众化行列的新时代,要采用新视角和新思维方法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要培养具有首创精神的基层实践和创新探索,才能推动成人继续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形成社会文化价值、教育内容方法和教育体制机制的整体转型。

3.1对成人继续教育需要准确定位

成人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是为了改变现实、创造未来。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尺”,也是整个社会经济是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人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学历补偿式教育,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高素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是提升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关乎国计民生、关乎人文关怀、关乎改革探索。要用哲学思维中的信息思维和序变思维,对成人继续教育的准确定位进行理性思考。成人继续教育的定位要与高校总体发展规划相互协调,充分运用、挖掘高校资源,不断拓宽已有办学渠道,增强成人继续教育的办学活力。成人继续教育还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发展优势,探索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品牌,打造个性、独特的成人继续教育市场。成人继续教育变革创新发展时,不仅要重视数量的积累并实施结构调整,还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质变才是成人继续教育永恒不变的灵魂。成人继续教育的准确定位还必须遵循育人为本、依法办学、规范管理的理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以质量求得生存和发展,进而实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成人继续教育的定位就是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开展多证制培训,以特色创新培养模式,加大联合办学力度。定位于构建灵活多变的办学体系,从而实现多方共赢的发展格局。

3.2改革成人继续教育传统教法

随着成人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变革,成人继续教育教学方式也经历着深刻改变。知识本位、学生本位、生活本位的成人继续教育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得到完善。应借助哲学思维的信息思维、序变思维和跳棋思维理论转向逐步培养成人继续教育的实践操作能力,探求新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会独立思考,提升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继续教育还要彻底改变传统“我讲你听、我写你记”的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教学观念和创新理念,让成人学生在教学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现阶段,成人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加入信息思维、序变思维和跳棋思维,重点可定位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摆脱对教师和课堂的依赖,根据自身需要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为了提升日常教学质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提升成人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应选择最佳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探索,以达到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帮助受教育者寻找新知识,学会新技能。在成人继续教育教法创新过程中,还要避开惯用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先进教学技术,促使教学活动更为生动化、多样化和通俗易懂,有助于受教育者实施自主创新,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3.3为成人继续教育搭建远程平台

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为满足不同层次、岗位人员的需求,运用各种技术、媒体资源及手段,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的一种远程培训模式,应该借用哲学思维中的跳棋思维和序变思维,将远程教育搭建为一种面向岗位需求的职业和能力教育。近些年,成人继续教育一直将远程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现代化远程教育又能够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破距离、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提供一条人口众多、底子薄弱,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状态下的教育发展新路径。充分运用国家、省级教育网络的远程教学资源,开展职后培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培训等,以改变传统函授教学方法,创办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充分重视成人继续教育远程平台的搭建还有另外一层深意。科教兴国是我国建设发展的基本国策与战略,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成人继续教育远程平台的搭建不但有利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可以针对农村成人教育特征和进城务工人员的需求,搭建农民工培训专属平台,为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创设良好条件,满足农民学习者多样化、特色化、人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的农民学习培训,具有使用快速、培训有效的特点。不仅具有针对性、连续性,还简便易行,有助于提升农民工收入,扩大就业面,满足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

3.4促成人继续教育拓宽协调发展

现阶段,成人继续教育都是以学历教学为主,学历教育中以专科和本科为主,只有少量的研究生学历。应该借助哲学思维的序变思维和跳棋思维化解现有成人学历教育层次偏低的现状。应该拓展层次,尤其是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比例,有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满足知识社会对多层次、有个性人才的需要。应大力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等级,不断向本科、研究生方向发展,这是成人继续教育事业面临的长期、艰巨的任务。

3.5给成人继续教育构建合作联盟

学校作为成人继续教育一个知识共同体,知识的无限性与学校职能的有限性,共同决定着教学任务,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系统、全面地完成知识传承与传播。可以借助哲学思维、信息思维和跳棋思维的方法,使学校之间协调合作,拥有一批具有首创精神的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每所学校均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而教育部门建立高等继续教育示范基地项目,就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强化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不同学校利用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的合作方式,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校际的联合,这将是对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国光.诺尔斯成人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J].成人教育,2015,23(12):18-20.

[2]孙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19(10):14-16.

第3篇:哲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哲学;素质教育;思考

一、引言

在高职教育中,哲学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开展哲学教学时,教师要融入素质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通过哲学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许多学生进入到学校之前,就像是未雕琢的璞玉,通过素质教育可以使这块璞玉的价值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在高职哲学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很有必要,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二、高职哲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端正三观

许多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主要是为了掌握专业的技能,从而在社会上立足。不过,当今时代需要的是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远远不够,还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这是因为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许多学生的思想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会受到互联网消极文化的影响,不能明确理想,缺乏坚定的信念,这样就很难成为有用的人才。学校在开展哲学教育时,融入素质教育理念,可以使学生有正确的三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心中的信念,不会轻易受到诱惑。可以使学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就是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辩证看待问题

哲学知识虽然深奥,但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在这一学科中融入素质教育可以将知识融会贯通,充分被学生所吸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在哲学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能够逐步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哲学中蕴含浓厚的辩证思想,学生学习哲学知识后,可以学会辩证看待问题,不会使思维拘泥与某一处,善于打开思维,提高自身思维能力。也指导学生行动的金钥匙,学生通过学习后,就可以更加客观、公正看待世界,考虑问题更加多元化,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崇尚真理,具有质疑精神

高职哲学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具备怀疑和批判精神,这是一种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通过这一教育,学生的思想意识会更加独立,不会轻易迷信,对待事物有自己独有的想法,崇尚真理,不会被事物表面所轻易迷惑。高职哲学素质教育可以赋予学生以强大的思想交流能力与逻辑思考能力,学会去伪存真,以理服人,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备优秀的哲学素质

高职哲学素质教育可以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激励学生有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使学习知识的状态从被动变成主动。在丰富多彩的哲学知识海洋中,学生可以充分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当学生走向社会后,就需要强大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积极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认真学习哲学的学生思想会非常丰足,观念也会独树一帜,从而具备创新精神,而这正是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哲学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具备优秀的哲学素质和哲学思想,从而更好地迎接未来挑战。

三、加强高职哲学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合理把握教育内容,有目的进行拓展

哲学内容包罗万象,不拘一格。大千世界,千姿百态,自然万物,社会现象,均可以归纳到哲学范畴之中。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如果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只按照传统模式开展教育,只能使学生越发排斥这一学科,无法对其产生兴趣。这是因为哲学内容丰富,有许多知识点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不能对教学内容有效掌控,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受阻。同时,教师也不能选择过于肤浅的内容,否则学生就像是喝了白开水一样,感到知识索然无味,无法得到启发。由此可见,合理开展哲学教育,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很关键。教师要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还要保证内容不限于课本,而是要适当拓展知识,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哲学无处不在。有些哲学知识晦涩难懂,教师可以在正式讲授知识时,为学生讲述与这一知识有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哲学知识时有坚固的背景做基础,保证知识更加容易掌握。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养成以哲学为视角看待问题的习惯,并利用所学的哲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渐拥有哲学思维,提高哲学素质。

(二)完善教育体系,设置必修课和特色选修课

哲学知识点众多,理论专业,为了进一步开展素质教育,发挥出素质教育的作用,就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保障教学质量。完善的教育体系离不开合理的课程设置,学校要结合教育部要求,设置与哲学有关的必修课,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等。高职院校在哲学课程设置上会有更多自由空间,因此,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开发,除了必修课之外,还可以灵活设置选修课。比如,“中西哲学史”“马列原著选读”等。这些哲学选修课程能够为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哲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要保证选修课有亮点,能够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选择优秀的哲学教师、专家担任选修课的教师,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为选修课程增色,使更多学生选修哲学课程,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对课程进行深度开发,设置小本课程,使哲学课程更接地气。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高素质教育有效性

对于广大哲学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方法,若是能够做到有效利用,并融入素质教育理念,就可以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高职哲学素质教育并不是单纯为学生灌输知识即可,而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启发。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再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方式保证教学更加有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哲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小组学习、社会调查等多种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主动探索知识,激发自身主观能动性,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对问题积极思考,直至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具有创新精神和哲学素质。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为学生搭建专门的学习平台,通过在线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完善素质教育

为了进一步完善高职哲学素质教育,就要积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强大的师资队伍。学校要积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保证教师能够全面得到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使教师可以充分胜任本职工作,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理念。邀请业内资深专家来到学校举办讲座,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其中,使教师的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

(五)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哲学思维

在高职哲学教育中有许多理论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以理论知识为主,而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具备创新能力。学生哲学思维的培养并不是在朝夕之间即可实现,而是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采取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比如,举办多种实践活动,如读书会、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通过参加这些比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以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践行哲学理论,牢牢掌握理论的精髓,自身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更上一层楼。有些哲学理论比较深奥,如果不能有效讲解,学生就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以循循善诱的方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哲学思想,并将其付诸行动,这样就可以具备优秀的哲学思维和综合素质。总之,高职哲学素质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为保证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就要积极完善相应教学体系,改进传统思想,完善课程设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哲学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驰骋,找到学习的乐趣所在,真正有所启发,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罗可成.关于高职哲学素质教育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6):8-9.

[2]屈文文,李仲夏.谈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125-128.

第4篇:哲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课程设置与学科体系建设;教材体系建设;理论研究机构与人才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十多年来,无论是在课程设置、研究队伍、研究成果还是研究论题、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步入新时代,继续加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都将产生更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但从本学科服务党治国理政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从建构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角度看,还与党和国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要求有较大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在完善学科设置、加大理论研讨与宣传力度、壮大教学研究人才队伍等方面继续努力,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路径。

一、科学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

在党的政策指引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设置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通过在法学门类下设置覆盖六个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1](P84)。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已设立了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73个硕士点,2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42个硕士点,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体系。2012年,为适应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学和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义、基本原则和目标,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拓展了新思路。2012年,根据中央有关要求,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育部社科司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中央有关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从内容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有益补充。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有6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已经有了十分清晰的定位: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统一以及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在发展领域上,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规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与学术语言。

二、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及科研骨干培训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教学与理论研究者,是开展与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党的理论创新这条道路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形成了不可比拟的优势。强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为了造就大批学术造诣深厚、在国内外学术领域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化人才,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中央党校每年定期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至今其培训人数已超过十万人。经过研修班的学习,学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国情、党的革命历程、国家的大政方针,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类研修班成为凝聚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平台。为了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党中央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将国内及对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地提上议事日程,采取分期分批的方式,不仅组织各学科专家到全国各地开展专题调研、国情调研,还组织骨干学者分赴俄罗斯、印度、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专题考察。与此同时,将国外上百位知名学者也请进来做学术交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交流活动,广大党员干部不仅深受外来优秀文化的感召与启迪,而且拓展了视野,对理论知识产生了多角度的更为深刻的认知。步入新时代,为更有力地推动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央还设立了宣讲团,定期组织专家奔赴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理论宣讲活动。2017年11月,中央宣讲团成员经过集体备课,围绕党的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论断、重大举措,围绕当前干部群众在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存在的思想困惑,奔赴全国各地宣讲。二是全面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学校教师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发展的状况与授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及其教学水平等密切相关。教师队伍素质跟不上,就会使学科建设工作举步维艰。针对这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程恩富提出,政治课既有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属性,同时也有学术性。如果处理不好两者间的关系,就容易产生偏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艰巨任务,担负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崇高使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是我们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新时代,党中央加强了对各级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骨干的培训工作,多次制定下发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和意见。、教育部在组织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同时,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了培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党的十八大之后,已连续举办了42期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学员近五千人,建设21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评选推出一批“最美思政课教师”……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由教育部、省级教育部门和高校三级齐抓并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体系已逐步形成。通过参与骨干研修、全员培训、在职攻读学位、国内外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一大批具有高度使命感、责任感、授课精彩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涌现,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三是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新时代,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推行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以全面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特别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2](P1)在大兴学习之风的道路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助力前行。2017年3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与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正式印发,这是第一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把学习这项“软任务”变成“硬约束”。此外,结合理论学习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工程组织编撰了学习参考资料;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坚持向党员干部遴选推荐学习书目;推动“关键少数”成为全党全社会学习的“风向标”和“排头兵”。在党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方法论,要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要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与带领下,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呈现出新气象,从而为深入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编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优秀教材

多次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广大师生。为了应对在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我们党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建设,组织理论工作者编写权威性、先进性、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材与读本。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要求和编写工作程序有了更为严格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建立起能够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材体系。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成就卓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哲学教材或著作相继问世。2018年,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及二中全会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已出版,这对于加强马克思理论学科建设、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和推动作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理论研究领域和主题方面,其研究成果不断深化。但同时也要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当前形势下,必须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坚定不移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并以此为指导,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自觉与自信,不断取得紧跟新时展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田克勤,张泽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5).

第5篇:哲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1]。理工类高校的主要办学特色是理工类学科专业为主、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专业为辅,哲学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对薄弱。理工类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学科交叉、文理交融,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需要,是高校优化学科生态、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也在理工类高校中愈加重视。理工类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学科交叉、文理交融,是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生态、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需要。而科研管理作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一环,改进科研管理工作变得十分必要。科学研究是我国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有关于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主要从制度建设、科研评价、人才队伍、科研管理等方面分析探讨理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与对策[2]。关于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研究较少。根据校友会网的数据统计,安徽省现有31所公办本科院校。本文从科研管理的角度,以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合肥学院、安徽科技学院、蚌埠学院等七所公办本科理工类高校为例,整理社科活动人员、科研经费投入、成果产出等参数,依据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概况从三个方面分析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1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概况

近三年,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实力不断提升,社科活动人员比较活跃、科研发展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科研成果成绩攀升、信息化管理进程加快,取得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些一系列的成就与进展,为繁荣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1.1社科活动人员情况

2017-2019年,安徽省理工类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社科活动人员总数保持在3300人以上,每年均小幅度增长。与安徽省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社科活动人员相比较,理工类高校的社科活动人员相对较少,人力资源基础比较薄弱(见表1)。

1.2科研经费投入情况

近三年,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其中,理工类高校对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的贡献率在15%左右,略低于理工类高校在全省高校数量中所占的比例(见表2)。

1.3科研成果产出情况

如表3所示,2017-2019年,在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论文上,理工类高校的科研项目和论文成果数量持续增长。在人文社科类著作上,2019年比2018年有稍许下降;在省部级及以上的奖励上,获奖数量少。这说明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产出较低,其研究潜力需要充分挖掘。

2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问题

安徽省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为党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服务,为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与理工科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依然不够成熟。本文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分析理工类高校中存在的工作问题。

2.1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投入少,科研资源分配失衡

一直以来,从学校创办之初,受办学理念、发展特色、发展模式等的定位影响,理工类高校比较重视理工类的科学研究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类的科研人才、科研团队、实验室、平台、智库的支撑力度和科研资源的投入力度相差甚远[3]。理工类高校的投入倾向于理工科,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院系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等也同时承担着全校的公共课程,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因此社会科学相关的学院较少、教师队伍体量小、科研实力相对薄弱。同时,优势学科在本专业领域也具有影响力,在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综合性高校和文科类高校,在申报科研项目时,理工类高校在申报社会科学项目时的社会科学也没有竞争优势。而理工类高校在自然科学有着优势学科,更加容易获得自然科学资源。长此以往,理工类高校中哲学社会科学获得的科研资源愈来愈少,自然科学获得的科研资源愈来愈多,科研资源的分配失衡。

2.2科研管理人员建设不足,项目管理水平不高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高校的科研管理服务创新应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和科技工作特色。当前理工类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更多的将工作放在项目申报和项目管理上,缺少对科研人员研究方向的顶层设计,在政策制定时多是观望态度,工作定位不高,缺乏创新精神[4]。理工类高校的管理人员主要由分管科研的行政人员构成,科研管理人员要了解国家及省部级相关的大政方针,又要了解学院科研团队的组成人员、专业领域、科研项目的管理情况。但科研任务多,分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人员比较少,且大多是理工类背景出身,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政策方针把握不准,对项目分类的方向把握不明。各学院一般配备一名科研秘书,很多时候也只仅限于转发通知、收发材料。在科研申报简单的报送材料时,时常会有不清楚材料具体份数的情况。因此要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人员队伍,也要对科研秘书有相关的培训,增强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科研人员的专业性。

2.3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效率低下

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全部开通了科研管理系统,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前期申报、立项项目录入拨款、结项申请、成果报奖、科研考核等都可以实现线上操作,各种科研统计也可从系统中导出,这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线下管理项目的负担,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各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高校刚开通管理系统,在前期的录入项目时,又增加了线上登记的录入量;有些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不稳定,出现网络问题时又耽误系统申请和评审进程,等于科研管理人员的项目管理、专家的项目评审以及项目申请人的科研申请也被系统拖着走;有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并没有建立单独的科研管理系统,即使有了科研管理系统,也同理工类的科研同步管理,并没有实现差异化管理;也有的高校管理系统没有建立信息门户窗口,不能与校内其他系统连接,如学校的人事系统、财务查询报销系统、教务系统等不能实现互联互通,职工登录不同系统,也要频繁输入不同的账号密码,办公效率低下[5]。

3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路径选择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背景之下,安徽省理工类高校要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需要更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应注意科研与管理的协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工作也要得到重视。

3.1调整科研资源,完善科研分配制度

理工类高校的科研项目中主要分为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纵向项目主要由上级部门或者同级部门的财政划拨经费,横向项目主要由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拨入经费。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纵向项目,但是对于要获批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纵向项目立项,并不简单。自然科学的科研经费除了纵向项目经费的支持,还可以有更多的横向经费资助。在这一方面,科研经费的分配中,高校应当着重倾斜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力度。第一,理工类高校可以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类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很多高校的做法是引进青年博士,除了给予编制、安家费等相关待遇,还有科研经费。青年博士作为省部级以上课题的主要孵化力量,在引进人才时给予科研支持,是激励青年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第二,设置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储备库,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动力,盘活现有科研存量[6]。科研管理处室可以从科研项目、实验室平台、智库、科研团队等几个方面培育储备项目,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等主管部门的项目为标准,着力提高科研项目质量。针对未立项的科研人员,可以邀请同行专家,召开基金项目辅导会,鼓励其积极参与,提高申报的质量,以备提高申报项目的竞争力。

3.2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加强科研管理团队建设

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一是增加科研管理人员。根据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体量,适度增加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编制,通过聘任科研秘书等方式为学院层面配置较为充足的科研管理服务人员[7],切实使学校和学院层面均有能力为科研活动提供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支持,促使科研管理规范化运行,提高相关部门对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二是做好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在申报项目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的申报项目种类繁多,要分门别类的做好各个项目申报注意事项、报送材料内容等统计,发给各学院组织项目申报;在科研考核上,要根据理工类和社科类的特点,在科研指数和科研经费上适度给予社科类学院政策照顾,科研评价向部级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方向倾斜;在科研奖励上,不同于理工类有标准、专利奖励,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高水平论文、专著资助力度。同时,理工类高校可以与同类型的兄弟高校之间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交流,借鉴他校的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经验,取其精华,从而探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之路。培训工作能够将管理人员工作系统化,增强科研活动的组织能力,进而提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3.3优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

针对科研管理系统的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应优化科研管理系统的管理流程,强化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应充分考虑文理科科研管理的差异性,规范社科成果的类型和级别、项目来源和分类、各类项目预算科目和经费结算模型。例如在项目预算中,自然科学的预算中有材料费、燃料动力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知识产权事务费,而在社会科学的预算中有资料费、数据采集费、印刷出版费等,预算不同,在科研管理系统中的预算设置模板也不同。同时,科研管理系统的运行,对外可以借鉴上级信息管理平台的经验,如“国家社科基金科研创新服务管理平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等,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在项目申报阶段,设立独立的申报批次,创建社会科学项目的预算模板;在评审阶段,根据申报学科类别,做出评审方案,邀请业内专家评审;在汇总阶段,根据专家意见,汇总评审结果,并将意见发送到申请人的系统中,导出拟立项名单。对内也可以同财务、教务、人事、资产、教务等系统搭建一个校内信息平台,教师只需通过一个系统进入其他系统,通过共享信息,简化日常管理,减少审批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4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