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经济发展规划全文(5篇)

经济发展规划

第1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为国家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就等于占领了市场地位,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煤炭企业抓住当前发展机遇,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煤炭企业合理的规划布局:一方面控制了当前煤炭企业的数量,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是确保中国未来20年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资源,其经济价值将在未来稳步提高。兖矿集团顺应当前经济形势,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总体方向把握正确,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明确,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发展模式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风险预控等方面都作了周密谋划,总体规划项目前期调研和论证充分,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该规划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国家政策和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好规划的调整和优化。兖矿着力做强做大煤炭、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装备制造“三大主业”,加快建设并形成省内鲁南、邹城、兖州“三个园区”,兖矿本着“资源有偿使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大对外开发力度,积极与国内资源大省新疆、陕西、贵州、山西、内蒙古等省联合,共谋发展,取得良好效果。

2.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发展规划

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性资源之一,国家一方面通过宏观调控来限制当前煤炭的产量,另一方面也通过一些政策倾斜,鼓励煤炭企业拓展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多元化发展,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煤炭企业能够规避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市场风险。当前很多煤炭企业所做的非煤产业,多数属于安置型的经营范畴。在煤炭企业竞相崛起的今天,“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各个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身上,也践行在他们的实际发展中。兖矿一直把非煤产业作为煤业企业发展战略支柱共同发展,培养大集团,建设大基地,加快煤炭内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精简机构,合理配置资源优势,开展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加快煤矿大型装备制造技术和煤矿现代化建设,提高国产化技术水平,推动安全高效矿井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经过几年的投资,兖矿已经形成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设备制造业,与煤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兖矿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结构模式产业发展,有效地解决煤炭企业资源即将枯竭恶性局面;提高煤矸石、矿井水、瓦斯和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宝贵经验,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了更多就业问题,同时提高了产业结构科技含量,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技术水平,随着煤炭企业产业有效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了资源利用,促进了煤炭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3.兖矿抓住煤炭当前发展机遇,加快资源整合的发展规划

第2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1.1区位优势

乐东县交通方便,海南西线高速公路和西环铁路贯穿西北,海榆中线公路穿越东南,是运销农副产品的胜地。全县土地面积2765.5km2,海岸线长达62.65km,总人口51.61万人,有黎、苗、汉等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65%,其中农业人口37.39万人,非农业人口14.22万人,劳动力20万人[1]。全县辖11个镇,县境内有7个国营农场,1个省属国营尖峰岭林业公司,1个国营莺歌海盐场等单位。尖峰岭为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现有保护最好、国内面积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

1.2资源优势

乐东县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1800mm,常年气温23~26℃,年日照时数达2100~2600h,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全县可利用开发的土地28.78万hm2,其中宜农地6.36万hm2,宜胶地5.81万hm2,宜热作地3.14万hm2,宜林地11.96万hm2,宜牧地0.90万hm2,可利用滩涂0.43万hm2,淡养水面0.21万hm2。全县耕地总资源5.35万hm2,常年耕地面积3.09万hm2,其中水旱田1.73万hm2,旱地1.36万hm2。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2]。

1.3基础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乐东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积极组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2010年该县被批准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年农业生产总值达36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3.66亿元,加快了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促使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2措施

2.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1.1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根据往年粮食单产和品质偏差的状况,把发展重点转移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质高效上来,减少常规品种种植面积,扩大杂优稻和其他优质高产品种的生产面积。抓好南繁制种工作,不仅可为县内外生产供应大批优良种子,而且大幅提高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全年建立南繁制种基地面积3333.33hm2,其中水稻制种面积2866.67hm2,玉米制种面积466.67hm2,生产高产优质稻种子1.3万t、玉米高产优质种子4200t。全县年种植优质稻1.33万hm2,总产量10万t,产值6.2亿元;种植优质玉米0.33万hm2,总产量3万t,产值1.3亿元。推进粮食生产向高效、优质和优价方向转移。

2.1.2调整瓜果菜生产结构,推出乐东县农业品牌。根据乐东县实际情况和市场要求,着重打好名特优、季节差、无公害3个品牌。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准确把握各品种最佳上市时间,发展名特优品种,如豆类的四季豆、夏宝豆;菜用津春4号黄瓜、琼1号苦瓜;鲜食无籽西瓜、小型西瓜、台湾蜜瓜状元、蜜世界、新疆哈密瓜金皇后、西域3号等大批优良品种。树立无公害意识,禁止在生产区域乱扔垃圾、生活废弃物等污染源。产地选择在远离城镇、工厂和乡村的区域,避免工业“三废”污染,禁止生产上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执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抓好九所镇熟田洋、利国镇荷秦洋和佛罗镇腰果场等3个无公害瓜果菜面积共5666.67hm2的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地环境质量,扩大无公害生产面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乐东县山区各镇是瓜果菜生产新区域,其产品病虫害少、高产优质,生产布局上必将逐步向其倾斜,逐年扩大其瓜果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此外,着重推出具有乐东县特色的农业品牌,如大棚哈密瓜、无籽西瓜和豇豆等。全县年种植瓜菜2万hm2,总产量52.5万t,产值15.8亿元。

2.1.3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发展蓝色农业经济。大力发展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民间集资造船,加快渔船网具更新改造,新造大吨位渔船,优化作业结构,做到一船兼多业[3]。主要经济鱼类:海水鱼有红鱼、石斑鱼、真鲷、黄鲷、海鲶、海鳗、西刀、黄泽、鲱鲤等逾30种;淡水鱼有鲤鱼、草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福寿鱼、塘虱、黄鳝等;甲壳类有斑节虾(角虾)、对虾、白虾、九虾、青蟹等,贝类有牡蛎、文蛤等,头足类有鱿鱼、墨鱼、章鱼等。此外,还有海马、海参、海螺、海龟等名贵海洋药物品种。自6月开始,每年实行2~3个月的伏季休渔,以增加鱼虾繁殖量,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高位池养虾,抓好低位池的更新改造。科学规划,选择优良品种如福寿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唐虱、黄鳝、鲤鱼、鳗鱼、草鱼等,搞好淡水养殖,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渔农经济收入,振兴蓝色农业经济。

2.1.4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千家镇、抱由镇、大安镇等乡镇的养牛养羊业和全县家庭圈养猪兔等业的发展,发动农民群众,大力发展鸡、鹅、鸭、猫、鸽子等养殖业,增加畜禽出栏量。乐东县的畜牧业种类:兽类有水牛、黄牛、猪、羊、狗、猫、家兔等;禽类有鸡、鹅、鸭、鸽等;虫类有蜜蜂等,还有多种野生动物和水生动物共128种。

2.1.5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创办高效种养项目及农副产品运销、包装、保鲜、加工等,建立香蕉、芒果、椰子、竹笋、槟榔等农产品加工厂,建设瓜果菜冷冻贮藏库、橡胶初加工厂和植物榨油厂、竹箩筐纺编织厂等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采取洋土结合的方法,实行内引外联的合资、独资等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

2.2大力生产热带优质名果,提高农业产值

积极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优质名果生产,组织举办热带水果生产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赠送科技图书,进行技术咨询和实地操作示范,培养热带优质名果生产能手,大力推广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芒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热带优质名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选种、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合理密植、铺设喷带灌溉设施、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培土、综合防治病虫害、果实套袋和科学采收等一系列综合丰产技术。加强治安管理和产前、产中、产后工作,做好产品畅销服务,提高产值。全年种植香蕉8000hm2,总产量30t,产值9亿元;种植芒果4000hm2,总产量4.5万t,产值2亿元。

2.3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乐东县农村沼气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的要求,推广“猪—沼—果”生态能源高效示范技术,每年举办6期农村沼气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达3000人次。年建造沼气池2000口,配套建造户厕和猪圈各2000个,养猪6000头,种果666.67hm2,充分利用农村能源造福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为循环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全县年种植面积达1.07万hm2的热作橡胶生产采取提高割胶技术、压青、合理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使橡胶生势强壮,产量和产值相应提高,为中国的现代化国防事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保持物种多样化,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4-5]。封山育林,营造生态林和经济林,保证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成有效灌溉面积2.65万hm2,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形成田、林、鸟、路的生态农业新局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4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提高生产效益

设施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因此必须加强设施农业建设。一是推广设施无公害瓜菜节本增效微喷、滴灌与作物喷带灌溉施肥等节水肥技术,保持水土,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发展大棚种植瓜菜特别是哈密瓜产业,年种植2333.33hm2,总产量12.3万t,产值4.92亿元。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产值。三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县建成蓄水工程109宗,其中大型1宗,中型7宗,小型78宗,山塘23宗,总库容4.88亿m3。通过争取上级拨款、集资,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搞好大中型水库和江河湖泊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存在的问题

乐东县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产品包装不规范和培育品牌不尽人意,尚未能更好地适应买方市场。二是产销衔接体系有待完善。三是农业投入资金缺乏,靠资金拉动农业增长的力度不大。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抵御旱涝等灾害的能力尚弱。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程度尚处于低水平,生产结构还需要合理调整[6]。六是渔船深海作业乏力,海洋经济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七是山区贫困面大,扶贫任务繁重,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4发展规划

4.1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依法治农目前,在建立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的基础上,再建立乡镇农业行政执法站,加强县、乡两级农业乡镇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为三农服务。依法保护耕地、水利设施和森林资源;依法管理水资源、海洋资源。加强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

4.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4.2.1举办农业技术大培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充分调动全县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每年举办农技培训班80期,培训镇农、村干部和农民超过12000人次。编印发《早、晚造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今冬明春瓜果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5000份和《各种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15000份,并全部发放到各镇。采取技术讲座、赠送科技图书、专家咨询、释疑与解决难题和现场技术操作示范等学教结合的教育培训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组织编印发《乐东农技推广》这一农业科技刊物,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农业科技在乐东县的推广应用。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采收、包装、保鲜等,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手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4.2.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机构,即县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各个镇设有1个农业服务中心,每个村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小组,形成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大批农业科技骨干,健全科技体系,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通过转变职能,发挥技术优势,实行技术承包,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用科技武装农民群众头脑而发展生产,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2.3抓好早、晚造粮食生产工作。抓好全县全年2.67万hm2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管理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化学除草、配方施肥、旱育稀植、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农民群众利用坡园地、空闲地种植番薯、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抓好农田整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排灌条件,夺取粮食大丰收。

4.2.4加强香蕉生产管理。认真抓好全县8000hm2香蕉生产管理,提高香蕉产量品质。推广香蕉喷带灌溉、施肥、抹花、断蕾、疏果、套袋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推广田头保鲜和改进采收与包装技术,提高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使香蕉产品不仅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而且能打入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提高生产效益。

4.2.5加快发展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生产。根据乐东县的实际和市场需求,做好冬春瓜菜生产准备,生产面积扩大至1.33万hm2。一是抓好种植期调整。争取最佳上市时间,避免与广东、广西等省区的瓜菜上市时间相同,争取市场份额。二是调整品种结构。扩大优质品种如赣豆、四季豆、夏宝豆、无籽西瓜、小型西瓜、菜用瓜(琼1号苦瓜、津春4号青瓜)、椒类(湘5、湘9)、茄类(长紫茄)等种植面积。三是抓好无公害瓜菜生产。抓好巩固佛罗镇腰果场、九所镇熟田洋和利国镇荷秦田洋等共5666.67hm2无公害瓜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无公害瓜果菜生产规模。禁止在生产区域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禁止向生产区域倾倒垃圾和生活废弃物,避免工业三废等污染源,创造乐东县无公害瓜菜品牌,发挥乐东县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的最大效益。

4.2.6大力推广果树优良品种。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的农民群众调整优化果树品种结构,扩大推广巴西蕉组培面积5333.33hm2、台农芒面积3333.33hm2、杞子笑荔枝面积800hm2、储良龙眼面积533.33hm2等,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提高果树产量和品质,提高生产效益。

4.2.7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金钱树、兰花和槟榔市场前景广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门路。乐东县光、热资源丰富,是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的胜地,兰花喜阴凉,应将培育兰花和种植槟榔相结合,在大龄槟榔树下培育兰花是科学之举。因此,应积极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等经济作物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2.8抓好畜牧业生产。按照围绕市场、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总体思想,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抓好山区养牛、养羊和沿海地区的养猪工作。引进优良种源,改善本地传统品种,抓好畜禽无公害生产。预防控制禽流感等病害,生产优质产品,保障人们健康安全,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4.2.9积极发展渔业产业,搞活蓝色农业经济。全面推广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研究解决高位池养虾中出现的抗生素超标问题,养殖龙虾、对虾、白虾和草虾等,使高位池生产的虾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改造更新渔船网具和低位养虾池,增强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能力。继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和“海养海捕,淡养淡捕”的原则,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4.3拓宽流通渠道,搞好流通服务

县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走出去,请进来。组织有关人员到北方等地考察外地市场,寻找订单,请外地客商到乐东县来,选优订购农产品。二是广开流通渠道。扶持瓜菜协会、香蕉协会、芒果协会等民间组织与流通,引导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进入流通领域,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乐东县农副产品畅销。三是积极参与冬交会、全国农业博览会等农产品展销活动。了解市场信息,宣传乐东县农产品。四是充分发挥利国镇农贸市场、大地公司批发调拨市场和佛罗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重要作用,新建抱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乐东县农民销售大批量的优质农副产品提供良好的集散地。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岛内需求,而且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乃至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全面提高乐东县县域特色农业经济效益。

第3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1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趋势更加显著,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交通和通信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也逐步提升。居民对出行方式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航空运输成为更多人出行的首选,居民人均乘机次数从2000年的0.05次增长至2012年的0.23次。市场需求的增长带动我国航空运输业蓬勃发展,同时推动航空物流、飞机维修、航空金融、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2.民航业快速发展,亟需通过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30多年,民航旅客运输量年均增幅达到15%,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民航大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诸多矛盾,亟需加快转型升级。如空域不足与流量增长的矛盾,导致航班延误时有发生,航班正常率无法保证;基础设施容量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大型机场容量饱和开始影响到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增长,通用航空基础设施不足也减弱了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对通航发展的促进作用;关联产业发展与民航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如提升航空容量和安全保障能力需要空管技术、飞机制造和维修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和飞机引进规模扩大迫切要求加快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民航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落实《若干意见》要求,深化开放和合作,促进航空经济发展,实现协作共赢。

二、建设航空经济示范区的意义

1.顺应民航业发展趋势,促进民航发展的要求

航空经济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民航关联产业的发展、民航发展环境的改善以及民航综合效益的发挥都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发展航空经济,支持航空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如航空制造、航空金融、信息技术等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技术研发、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制约民航发展的瓶颈问题的解决,将为民航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实现整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航空经济示范区的建设有利于加快航空产业集聚,促进知识共享和技术应用,推动航空产业链的发展,实现民航行业管理更加开放、民航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更协调、民航与地区经济的结合更紧密,民航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机场属地化改革后,地方政府成为推动地区民航发展的责任主体,而民航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具有公共服务功能,除了少数大型机场,一些中小机场盈利能力均较差,部分机场甚至面临亏损。由于航空产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对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明显,航空经济是将民航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安全保障和地区民航发展,从而为拓宽民航融资渠道,提高安全监管力度和提升民航发展水平提供重要保障。

2.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随着环境和资源条件约束的强化,调整地区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民航业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且与其关联的产业大多为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航空经济,以建设航空经济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优化政策环境,借助保税区、金融、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扩大开放,全面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航空及其关联产业发展,符合地区产业升级和发展绿色经济的要求。

3.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的要求

航空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为在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模式上开展先行先试提供了重要抓手。借助保税区建设和金融政策,打造产业政策高地,充分发挥航空枢纽、保税区以及区域产业资源的整合优势,扩大地区开放,可以为地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供重要窗口。我国以北京综合保税区、上海综保区等为试点开始的保税区内融资租赁业务,以郑州航空经济示范区为试点开始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等,都为当地航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契机,也为政策和机制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

三、参与航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建设航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航空经济是促进民航发展的重要途径,民航相关部门和企业应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和推动示范区建设,促进民航与地区经济同步发展,实现共赢。

1.争取各方支持,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航空经济示范区建设为民航改善发展环境,争取优惠政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民航企业和相关部门应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协调和推动地方政府加大民航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以及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机场、航空企业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合作,将示范区建设规划与机场发展规划、基地航空企业发展规划以及航空配套企业的规划相衔接,保证为航空企业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努力在空域资源、航线补贴、土地优惠、口岸通关以及综合交通配套等方面获得突破,理顺管理体制,缓解制约民航发展的制度和资金瓶颈,提升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

2.深度融合,加快航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民航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作为航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加强合作沟通,积极推进航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民航管理部门在确保安全和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航权和航线航班安排给予支持和配合,在机场建设和安全保障方面给予适当资金补助等,引导维修、航材供应等航空服务企业入驻示范区,推动形成航空产业链集群;机场和航空运输企业应及时关注和了解航空经济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和需求,调整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和航线网络布局,使之与航空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同时吸引和带动航空配餐、航空金融服务等上下游企业进驻示范区;民航科研和教育机构应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3.紧密联系,推动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规模和安全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与其紧密关联的航空研发和制造、航空维修、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在部分领域仍缺乏与国外产品和服务竞争的实力。如我国运输飞机的国产化率不足1%;在工程设计能力要求高、产品附加值较高的维修项目中,国内维修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低,承担的维修产值不足市场总产值的25%;在航空租赁领域国内企业所占份额仅为10%左右。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民航维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也影响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航空企业应依托航空经济示范区,加强与航空制造、科技研发、航空金融以及物流等企业的交流和协作,实现知识和市场信息共享,促进国内航空产业链的均衡协调发展,提升民航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

4.结合地区优势,促进差异化发展

第4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水利经济发展;规划

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经济也随之应运而生。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对产业的传统发展方式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使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在这样的局势下,作为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内容,水利经济也应该迎合时展趋势,加强改革和调整,保证水利经济的发展规则可以与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现代水利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从现阶段我国水利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其中也有不少问题,为此就更加需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探索和研究,以有效的对策为支撑,促进水利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一、“互联网+”的本质解析

“互联网+”的“+”,很多人不知道字面上加号的意思,具体来说,“+”指的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发展相结合,构建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产业部门之间的物理叠加,而是需要依托产业之间的有效链接和互动,而构建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1]。而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之间的对接以及网络化发展,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但网络化本就有着较为明确的运行规范,如在线化、数据收集、数据流动与共享等。如果缺少在线化,网络与用户之间依旧是隔离的,也就无法产生用户间的互动,也就难以进行数据的收集,而由于缺少数据的来源,也就难以促进产业经营运作的优化和改善,进而也就无法实现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各个传统行业实现了发展模式的创新。“互联网+”倡导的是融合发展的新理念,而实现各个行业的跨界融合,必然离不开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并打破传统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结构,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孤岛式创新,保证积极地迎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新潮流,真正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互联网+”发展的初衷。

二、水利经济发展的内涵

水利工程在我国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水利经济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并始终贯穿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的各个流程中。加强水利开发,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而且对于促进我国水利经济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现代经济实力有重要作用,同时发展水利经济的本质就属于良性经济的循环发展,其自身就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三、“互联网+”时代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所谓水利经济就是以水为载体,通过开发、利用、保护以及管理水资源而带来经济效能的经济发展模式,水利经济是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目前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都是建立在水利经济基础上的,与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更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能创造出较大的经济利润,可以提高财政收入,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解决了当前大量的就业问题,并成为很多地区脱贫致富的项目,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水利经济能够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水源支持,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综合效益。以三峡工程为例,三峡工程起到了预防洪水发生的作用,同时缓解了华中地区的水源紧张情况,使得向长江排放废气废水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减少,促进长江航运条件的改善,同时也促进了三峡工程沿线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1]。在“互联网+”时代,国民经济也持续快速发展,水利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更应该对发展模式进行重塑,加强水利行业与互联网优点的结合,构建出全新的“互联网+”的水利经济发展模式,真正促进水利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不断提升水利经济的生产力,以便促进水利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

四、水利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水利经济主体弱小

目前来看,我国很多水利经济产业在发展中都存在规模小、经济主体散乱等问题。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农业发展也并未实现高水平的规模化发展,所以水利经济主体大多是小机井或者小水库,而且水利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也并不大。这就导致水利经济主体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也不高,难以有效承担其自身调控水利资源合理利用的使命,对国家水利资源的配置以及水利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2]。

(二)产业经济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足

我国一些省份,有上千家的水利企业,但是不难发现其中资产过亿的企业是少之又少的,市场上的主打产品更是少得可怜,一些以水资源为主的产品,在市场上并不具备竞争优势。水资源利用方面也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产业程度不足等问题,再加上缺乏科学完善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给水利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三)管理机制落后

水利经济在管理方面,也存在权责界限不明的问题,导致频繁出现权利使用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与水利产权利益有关的工作,大多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水利经济的管理体制也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水利工程的管理与养护出现了分离的情况,导致水价也随之出现了不合理的问题。另外,水管部门在防洪抗洪方面也存在成本补偿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虽然政府也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进展十分缓慢。

(四)缺乏财务管理能力

水利企业在发展中多存在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不足的问题,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并未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要求,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而在资源管理工作中,由于财务控制较为薄弱,很多企业在发展中也会随之出现资金闲置或者资金不足的情况,尤其在成本支出方面,很容易出现支出过高的问题;另外在应收账管理中,由于存在一定的不规范问题,导致资金也出现了回收困难的问题。

(五)缺乏配套的政策

如今政府也加强了对水利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重视,也为水利经济的发展出台了较多新的政策,但是随着时代的更新和发展,这些现行的法规政策已经无法满足水利经济的发展需求,导致出现了政策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比如说水价制定、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等工作上,仍旧缺乏与之相关的完善的配套政策。此外,水利部门颁布的政策或者文件,也存在执行难度大、可实施性不强等问题,这些现状都需要不断对配套政策进行改进和完善。

(六)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大多数的水利企业在发展中,依靠政府的财政补助,并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开辟新的资金获取渠道,而且在筹资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这些水利企业大多存在经费不足等问题。一些中小水利工程以及供排水工程,并没有获取资金的有效渠道和策略,筹资到的资金也无法满足水利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给水利项目的开发以及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导致投入与产出也出现了不均衡的情况,无法构建良性循环体系,给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提升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3]。

五、“互联网+”时代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效措施

(一)重塑经济与环保发展相融合的一体化模式

众所周知,水利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水资源的,水资源是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离开了载体,水利经济也是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所以要想保证新时期下水利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就需要重塑经济与环保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有关工作人员应该发挥出互联网的作用,做好水利经济知识普及及发展重要性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水利经济的紧迫性,保证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水利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不断扩大水利经济的影响范围,为水利经济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为水利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各地的政府及水利部门,还需要注重在发展水利经济的过程中,积极贯彻和落实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出现盲目发展的情况,最重要的是还需要考虑到环境的实际承载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注重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只有建立在环保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推进水利经济的现代化、持续发展。

(二)创新水利发展理念

水利事业是无法脱离水利经济而单独发展的,所以在发展水利经济的过程中要保证水利经济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水利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够有效落实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为此,水利经济的发展理念也应该保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水利发展理念,这样才能赋予水利工程长久的生命力,才能促进水利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现阶段,依旧有部分水利企业使用落后的发展理念,但传统机制的活力不足,并不利于促进水利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创新水利发展理念。首先,从市场发展的视角出发,对水利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发挥出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不断推进信息化、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应用,切实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保证可以促进水利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其次,水利发展理念的创新还需要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现如今社会发展对生态、节能、环保等也有了更多新的要求,所以水利经济在改革和发展期间还需要考虑到生态因素,比如说可以加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的发展,保证促进水利发展可以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充分的结合,并对信息化管理措施加强应用,以便真正促进水利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优化水利经济发展结构

“互联网+”时代下,为了更好地促进水利经济的持续发展,还需要对水利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优化,最重要的就是要积极贯彻和落实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对策,并保证经济发展与当地的特色、优势进行充分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可以有效优化产业发展结构。首先,不断加大水利资源开发力度,为水电产业开发的落实提供重要的保证,并以此为基础,促使打造更加科学的产业发展布局;其次,对水资源深层加工高度重视,不断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预防和避免水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再次,结合当地的水利优势,对水利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最后,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不断增强水利经济与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还需要注重加强高新技术的合理运用,保证水利经济与互联网之间的有效衔接。结合发展现状,加强水利建设措施在社会发展中的有效运用,并结合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在水利经济发展中加强社会资源的合理使用,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水利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四)做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如今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普遍,但是并不能彻底依赖人工智能,依旧需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从环保理念出发,应该积极加强思想的创新,合理调整产业发展布局,而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仅依靠互联网是远远不够的[4]。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对人才也有了更多新的要求。首先,注重推陈出新。在传统的工作理念下,工作人员确实能够积累和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并不能在大数据支持下进行更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也比较落后,无论是员工还是上层干部都存在这一问题,这就需要加强人才的建设和培养,保证人才具备“互联网+”意识。其次,尊重人才和知识。水利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借助创新,而“互联网+”更加离不开创新,水利经济与“互联网+”的结合发展,就更加需要以创新为切入点,注重发挥出人的主观意识。为此,水利单位就应该注重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提供发展的舞台,注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鼓励人员积极大胆地进行创新,将积累的知识切实地应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水利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最后,提高人才薪酬待遇。人才队伍建设在水利单位中十分关键,除了做好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外,还需要积极引进一些高科技的人才,并对这些新引进的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引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避免从事水利建设的人员出现固化思维,切实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保证水利经济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做好长期发展规划

水利经济具有利国利民的性质,为了促进水利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还需要制定一套可以实现长期、科学发展的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为水利经济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保证水利经济的发展与相关项目之间可以实现协同发展,比如水电等项目。另外,政府还需要为水利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扶持,为水利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借此让水利经济真正融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中[5]。除此之外,为解决水利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建立多元的投资体系,为水利经济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水利企业要做好水利产业市场的开发,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对其进行科学的利用,保证水利产业的资本可以实现科学化、合理化的运行;此外,还需要不断拓展筹资渠道,借助自身优势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来不断增加企业的财政收入。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十分重要,为了保证“互联网+”时代下可以促进水利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需要以“互联网+”时代为指导,做好水利经济的发展规划,并注重创新水利经济发展理念,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解决当前水利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促进水利经济的大力发展,实现“互联网+”与水利经济的融合发展,真正地推动水利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甦方.“互联网+”背景下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35):1-2.

[2]卢静.论“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做好水利经济发展规划[J].财经界,2020(13):2.

[3]董思刚.新形势下我国水利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西南北,2019(19):239.

[4]赵海鹏,梁勇.浅析新时代下的水利经济发展[J].经营者,2019,33(17):237.

第5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一、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水资源存在人均占有量小、区域分布不均、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据统计2010-2019年用水量约为6000亿立方米,虽然2020-2021年用水总量为负增长,但总量依旧庞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波动下滑,2018年约为1972立方米/人。发展互联网+水利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的优势,主要源于互联网+为水利资源综合利用数据信息聚合提供了条件,将先进技术手段带入水利经济规划发展领域,助推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向着智慧化方向变革。虽然互联网+在水利经济发展方面优势巨大,但由于利用相关技术及资源发展规划的实操经验有限,新时代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任重道远。当前,基于互联网的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路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理念陈旧。专职机构未能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对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理解流于形式,并未将网络资源及先进技术与水利经济发展各个方面关联在一起,尤其是部门联动方面阻力重重,仍存在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各自为政的问题,这不利于水利经济有关数据信息集聚与充分利用,相关规划发展方案较为片面,无法保障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一盘棋”。二是模式陈旧。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模式有待创新,仅将部分业务转移到了线上,大数据、物联网、虚拟化等技术应用不够深入,尤其未能创建综合性的服务平台,有碍互联网在水利经济规划发展中的高度渗透,不利于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各部门协作联动。三是发展受限。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体系不完善,存在重规划、轻总结的问题,相关体系未能建成闭合回路,阶段性发展规划成果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不利于各区域、各部门总结经验与创新争优,出现浪费网络技术与数字资源的消极现象,阻滞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活动可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要点

(一)跨界融合。在“互联网+”中的“+”就是跨界之意,是助力各行各业开放、变革、发展的动力,亦是创新实践的坚实基础,通过跨界融合聚合群体智能,增强技术研发到应用推广的垂直性,同时为参与实践主体力量集聚提供支点。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除统筹设计外,还需各部门积极参与,如环境监测部门、水利工程建设部门等,这就需要跨界融合,打通水利经济规划壁垒,提高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开放性,保障规划结果能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开发、利用齐头并进。

(二)创新驱动。水资源粗放式发展规划已经难以为继,需通过创新驱动探索新出路,创新是互联网+的特质,水利经济要用互联网思维加强自我革命,从互联网中获取创新力量。《5G智慧水务白皮书》指出,5G具有大连接、低延时、高宽带等特性,加之NB-loT的联合应用,将给智慧水务创新带来机遇,使智慧水务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如5G+基础信息、5G+大数据、5G+智能水表等,为智慧水利发展规划开创无限空间。

(三)结构重塑。全球化、智慧化打破原有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地缘结构,网络的虚拟性对社会发展带来挑战。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需要借助互联网重构结构,保障水利经济得以与时代并轨。例如,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可聚合海量信息,通过信息深耕、加工、筛选创建区域性、虚拟性、综合性的水利经济规划发展模型,在模型中直观展现规划预期、难点、关键领域,还可将各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等信息体现出来,为水利经济一体化规划给予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利用VR全景技术不仅可展现水利经济规划现状,还可利用大数据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判,展现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出现的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判断规划方案的价值,这利于增强规划的可视化与科学性,继而提升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水平。

(四)开放生态。为使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效果更优需创建互联网+生态,在原有规划发展机制中剔除阻碍、制约创新的环节,利用网络打通规划发展渠道,消除水利经济发展孤岛,在市场需求、民生需求、环保等需求驱动下不断引入新资源,挖掘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潜力。生态化建设除需开放共享外,还应具有层次性,规划发展要有差异,有针对性地建立连接,使水利经济规划在下好一盘棋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区域性水利经济的层级化发展,其目的是保障微生态健康稳定,互联网+模式可深入各区域并参与到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过程中。

三、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原则

(一)顶层设计原则。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与网络资源、高新科技融合的目的是增强国家水资源保护、节约、利用、开发综合实力,以此为由制定诸多政策,如《“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水文监测资料汇交管理办法》等,客观上为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给予支持。这就需要在剖析国家政策的前提下进行顶层设计,利用网络开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项目,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将智能预警、节能降耗、漏损分析、市场运营、科学研判等方面视为顶层设计的支点,使水利经济能通过信息化决策、智慧化运营提升规划发展水平。

(二)因地制宜原则。无论是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还是互联网的融入,均需从实际出发,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水利经济发展现状及需求,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互联网+规划发展的可行性进行研判。以解决水利经济发展问题为指向,针对互联网+规划统一安排、统筹兼顾,其目的是协调区域性水利经济发展与国土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全局关系,保障水利经济规划与其他领域的建设关系紧密,处理好各区域、各部门、各工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水利经济规划远景、中景、近景的关系,考虑互联网+模式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性,着重解决各区域最为突出的水利经济发展问题,继而在因地制宜原则的指引下落实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目标。

(三)科学发展原则。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需有理论作为支撑,如工程学、生态学、信息技术学等,为的是根据自然规律、技术发展规律、资源保护等规律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发展规划目标,充分考虑各方用水需求,以免水利经济规划顾此失彼。为使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更为高效,可推行“识别问题——拟订方案——系统评价——方案论证”体系,保障规划发展由浅入深,组织各学科人员围绕问题进行研究,方案由地方或国家职权部门负责编制汇总,在权力机构批准后方可实施,确保该方案科学性及法律约束性兼顾,能指导展开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工作。

四、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路径

(一)理念优化,树立互联网+规划发展意识。首先,水利经济规划发展要了解互联网+内涵,在信息技术学等理论的支撑下让互联网与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融合成为可能,在新一代高新科技赋能下探索规划发展新出路,保障水利经济能借助政府2.0平台提升规划发展水平;其次,水利经济规划发展要推行一体化理念,将对水资源开发、保护、节约与利用带来影响的部门、企业、机构及个人纳入规划发展视域,为顶层设计、综合规划给予支持,发挥网络共享、联动、开放优势,使水利经济规划发展无死角、立体化,在此基础上增强互联网+的贯穿性,能在水质监管、水利工程建造、水资源调配等领域作出贡献;最后,水利经济规划发展需具有可持续性,树立科学发展观,将人民利益、民生需求视为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起点,保障相关规划活动协调、全面、可持续,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改革等方面互相促进,协调好各区域的关系,关注环境保护、人口增长、经济建设、幸福生活与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的联系,在此前提下挖掘互联网+的潜力,实现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及合理规划目标。

(二)模式创新,拓宽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渠道。第一,依托物联网创设智慧管理网络,打破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区域、部门、时空等方面的联动壁垒,利用自动化设备实时掌握水资源相关信息,加大水库安全监测、饮用水质量监督、山洪预警、水资源调配等方面的规划管理力度,借助传感器装置跨时空规划,充分利用一线数据,提升实地调研水平,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划决策,还可借助网络传输数据,为各部门参与水利经济规划发展给予支持;第二,在大数据模式助力下重视运用水资源相关资料,从宏观、微观及静态、动态的角度出发获取数据,创建整体性、区域性兼顾的数据库,针对水资源节约、保护、利用等信息加以挖掘,为供水、防汛、水质净化等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依据,确保水利经济发展实事求是。第三,在移动通信技术支撑下打造无线应用平台,消除水利经济规划发展时空层面的局限,利用移动电子设备绘制高清图片,反映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还可在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等系统助力下增强该平台的功能性,如灾害预警、发展监督、视频会议等,一方面提升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及时响应能力,另一方面多渠道获得水资源综合利用海量信息,这为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助力。值得一提的是,移动应用平台开放性较强,拥有权限的个人、部门、机构能输入密码与用户名登录,并享受视频会议、数据浏览、文件传输、现场监督等功能与服务,真正打通水利经济规划发展渠道,满足多方联动的一体化发展规划需求。

(三)紧抓要点,使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能事半功倍。第一,保障。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需要网络基础服务设施、IT技术、电子设备、软件等条件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在基层加大互联网+建设投入力度,在政策、资金、技术等保障到位的前提下,将水利经济规划发展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以免互联网+模式的推行阻力重重;第二,人才。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注重一体化,消除各部门、各区域的联动阻力,需参与规划人员既懂技术又懂经济,还具有管理、沟通、设计、创新等能力。基于此,水利工程建设、水质监管、环评等部门需注重人才培育,助其学习互联网+理论与技术,能利用高新科技解决水利经济规划发展难题。例如,可培育能使用无人机、无人船巡河并利用VR技术全景展示的人才,用数字设备代替传统的实地勘察举措,在节约人力的同时保障勘察结果精确、可用、全面,在此基础上提高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有效性;第三,改革。现行区域分割治理思维容易产生利益争夺的后果,不利于水资源综合调配及深度开发利用,各区域间的水资源平衡被打破,有碍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基于此,需利用网络平台开放、共享、实时的特性,打造一体化、集成性的水利经济规划发展平台,加大区域治理改革力度,一方面重视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做到统一调配、统筹规划、系统性发展,并鼓励个人、企业、社会服务型机构积极参与,通过改革推动互联网+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规划。

(四)完善体系,增强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可持续性。首先,通过实地勘察、资料搜集、问题剖析、了解需求从实际出发制定互联网+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方案,保障该方案目标明确、计划合理、利于实施,为大数据、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投入使用奠定基础,确保基于网络的规划发展工作事半功倍;其次,在规划发展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动态追踪,收集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节约等方面的信息,分析对比规划结果与预期,充分利用远程遥感、自动化等技术,研究规划发展偏离正轨的内因,在此前提下改进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方案,优化相关方案的实施效果;最后,利用网络信息共享且有记忆的特点整理水利经济规划发展资料,剖析规划结果,统揽规划历程,发现规划短板,如水质监管不到位、数字设备更新滞后、忽视信息安全等,为进一步调整互联网+规划对策提供依据,在此前提下引进新软件、新设备、新技术,同时为保障性措施的推行及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给予支持,有效完善互联网+水利经济规划发展体系,解决水资源节约、开发、保护等具体问题。

五、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