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经济社会知识范文

经济社会知识全文(5篇)

经济社会知识

第1篇:经济社会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育;能力

1引言

目前,中职会计教育多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大多教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教学讲解,对理论知识采取灌输式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掌握,然而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让学生掌握综合应用能力和会计专业操作能力。因此,基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要顺应局势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专注培养中职会计的教育能力,让会计教育能力的培养得到可持续发展。

2知识经济社会下中职会计教育能力培养的现状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会计知识也在知识经济社会的背景下不断地更新,如今我国的中职会计教育多是采用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在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与实际相悖的严重问题,这样很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容易对各大企业造成财务性的亏损。在中职会计教育中,这样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很容易忽略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只会理论处理会计方式,而忽略了实践处理方案,极度缺乏动手和判断能力。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定位为培养学生具备会计专业人员的基本能力。

3在知识经济社会下,中职会计教育能力培养的新举措

3.1顺应时代,扩展教学内容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果继续沿用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有所改变,沿用传统的中职会计教学内容有所欠缺,不利于学生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因此,中职院校的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更进,明确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重要性,透彻了解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扩展,不断地丰富所教知识点,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会计技巧和知识。例如,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在不断地加剧,教师在中职会计教育中,可以适当讲述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会计理论知识与经验,让其知识点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情况相互联系,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经济中会计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在会计教学中可以适当且大胆地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化的工具,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像会计电算化、word编辑文档、Excel数据处理、PPT展示文档等会计基本专业知识能力都是需要在建立计算机互联网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操作,这也是目前大数据时代,会计操作电算化的必然趋势。只有顺应时代的趋势,扩展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掌握自身的专业技能,处于有利的社会竞争。

3.2结合理论,贯穿实践

在中职会计教育能力的培养中,会计理论知识多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形成的,而当实践到工作中,又能将会计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结合理论,贯穿实践才能让理论来源于实践,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会计专业技术型的优秀人才。教师在对会计课程的设计之时,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调整,让教学理论过渡到实践操作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汲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会计的专业技能,使得对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更显著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应当要多位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契机,多鼓励学生动手做账,让学生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知识过硬,操作过硬,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3.3建立校企合作,有效实施实训教学

在中职会计教育中,想要更进一步促使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有效实训教学,建立校企合作是必然的新举措。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自我总结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企业实践中很快地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及时能向教师或企业管理人求教,加以解决问题,这样也更能让学生适应会计工作,才能更顺利的符合社会岗位要求。同时,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去搭建校企信息交流平台也是不错的校企合作交流的方式,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深入了解企业会计的情况,教师也能针对各企业的情况对教学方案做一定的调整,这样才能使得中职会计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进步,而中职会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企业实践锻炼所遇到的问题,多进行教学总结,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多总结优秀和失败的实践案例,开展会计实训教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实用性的会计优秀人才,使得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4结语

中职会计教育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是目前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这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积极激发学生内在潜能,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教师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积累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的反思教学成果,高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莫海菁.知识经济社会下中职会计教育能力培养探究[J].商业文化,2015(6).

[2]崔晓鸽.论中职会计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社会科学(引文版),2016(2).

第2篇:经济社会知识范文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当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社会保险的概念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专门机构负责实施,运用社会力量,通过立法手段向劳动者及其雇主筹措资金建立专项基金,以保证在劳动者失去劳动收入后获得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社会保险的种类有许多,主要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

2.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社会上低收入者与弱势群体,通过直接给予这部分群体经济上的支持,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社会救助的形式同样都许多:包括住房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贫困救助制度等等。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面向社会全体公民,提供良好的,免费的服务。社会福利从实质上说应该是一种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津贴。

4.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针对的对象比较特殊,对象大多是国家或社会上那些现役军人,残疾军人,退役军人,烈士等。社会抚恤的本身就是一项较为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的对象十分狭隘,享受社会优抚待遇的对象是为整个国家及社会有所付出,牺牲的,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社会优抚的待遇往往是比较高级别的。

5.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更加能体现一座城市在社会保障上的“温度”,因为社会互助是针对那些有生活困难社会成员,并由公民自愿帮扶形成的一项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指的是社会组织和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活动。他是一种自愿的、非营利性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的捐款、自愿捐款,政府救助资金来源是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社会互助的主要形式有: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慈善救济的民间公益组织;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二、社会保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1.维持社会稳定,为城市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个完整,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维持社会稳定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让居民充分享受更有安全感的城市生活,居民在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满足感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犯罪率。整个城市呈现出安定和谐的局面,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中,将能够更好地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土壤”。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让社会能够安定有序。社会保障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将公平与互济为主题,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随着现代民主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权益,人们内心的自由与平等的意识不断增强,这就对社会公平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仅仅关注公平本身,开始更加关注整个社会公平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正好契合广大群众内心的需求,符合每一个社会人的内心价值取向,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每一个人的生活保证在一个规定好了的标准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存在于整个社会当中的极端情绪,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能够有效地缓和社会上的矛盾,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的阶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好社会基本结构的稳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可以理解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是和生产力同样的以制度为保证的尊重。

2.促进城市居民消费,拉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出口锐减,投资下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剩下消费这一项。因此促进城市居民消费,对拉动内需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在制定经济政策中明确指出将扩大内需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想让社会群众大胆放心地消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解决广大社会群体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享受相对应的有保障服务。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吸引人口定居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为了让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控制在一个设定好的标准之上,在满足了这些群体的生活方面的需求后,整个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将会大大提升,这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打个比方,广大群众更加愿意到大城市去生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社会福利,由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来到这些大城市,这些流动人口的到来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这些人口带来的生产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的整体建设不可能这么快完成的。

4.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

上文论述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就是在于给予广大群众最直接的公平与正义,让全体社会群众能够享受到一个规定好了的标准之上的生活。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这些收入差距的存在让整个社会结构十分不稳定,为了避免出现不想出现的局面,必须要有一套完整有效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去缩小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尽管社会保障制度在缩小城市收入差距上的能力与税收相比十分薄弱,但是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在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上为广大社会群众提供一系列的最低保障的生活服务,这是不能通过税收做到的。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1.采取多种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尽力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缺乏为了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社会保障制度投入的资金足够大,但是如果社会保障需要的资金全部由政府掏腰包,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压力会十分的大,因此,政府应当广开社会保障资金的财源,大力鼓动社会中的非政府组织,包括企业以及公益组织充分地参与到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活动中来,尽可能地减少财政支出压力,尽可能地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的缺乏,尽可能地让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稳定在一个高标准的水平之上。政府部门应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利用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填补空洞的社保基金账户,逐步减少社保基金运营的风险。我国商业保险是落后于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因此,未来所有的系统设计应考虑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协调、相互促进,确保商业保险补充社会保险缺乏的社会保障功能。也可以争取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的贷款、援助,建立教育、卫生保健、职业培训等社会保障项目,甚至可以将国际保险基金引入国内市场,通过多渠道融资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实现多层次社会保障,加强社会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从多个方面展开。同时社会保障的制度应当讲求高效率,即通过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来实现最大化的社会保障效果。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立必须经过严谨的论证分析,规范的试点调研才能广泛地展开,考虑到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整体社会结构的稳定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严谨、科学。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资源再分配的功能,社会保障提供的福利必须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够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应根据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社会资源供应能力、政府的财政平衡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3.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第3篇:经济社会知识范文

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整个世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思想多元复杂,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只有集体主义才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目前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影响人们最广的两种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二者进行比较并且对关系进行说明,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必要性,进一步探索在全社会范围内牢固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的多种方式。

1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在文化价值观多元复杂的背景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最主要的两种,区分好这两种价值观的不同之处,厘清二者的适用背景,是我们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有力根据。

1.1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比较

“所谓集体主义,就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要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各种文化、价值观在不断融合、创新和发展,但是,集体主义的思想却能一直延续至今,从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几千年的家国天下的情怀一直影响着我们,这种集体主义观念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的企业强调团队合作,中国的态度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已成了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所谓个人主义,就是主张个人利益的优先,其他一切利益都要为个人“让路”,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反对统一的社会标准,强调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个人主义产生的经济背景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典型的代表国家就是美国。“美国是一个从建国到如今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文化传承以及条条框框,他们有着无限的土地去激发他们探索,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带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美国的家庭观念就是给以孩子充分的自由,因此他们从小就有了独立自主的个人意识。美国的电影有“美国队长”这位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从美国的家庭观念到电影艺术创作,无不体现个人主义的影子。

1.2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系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对立的。从“主语”来看,前者强调整体和团队,而后者强调个人;从经济基础来看,集体主义是公有制下的思想,而个人主义是私有制下的思想;从阶级属性来看,集体主义是受无产阶级思想影响下的派生观念,而个人主义则受资产阶级思想下而产生的观念。无论是从两种价值观的内涵来看,还是从受这两种价值观影响下的国家的各方面的表现来看,这两种价值观之间都是对立的。但是,更要清楚的认识到两种价值观并不完全对立。集体是由每个个人组成的,集体获利就代表个人获利,集体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并不妨碍个人获利。相反,集体主义强调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尊重每个劳动者的个人才华的充分发挥和体现。正如斯大林所强调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

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遵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又需要借助国家宏观调控的“外力”来弥补市场的不足。而集体主义作为一种思维观念又是弥补市场不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思想导师”,主要体现在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实现共同富裕两个方面。

2.1集体主义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内在要求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使市场有序运行,而且可以为实现我们的最高目标———共同富裕“添油助力”。市场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私人生产者为私利的市场竞争关系的总体”。如果不对其进行人为干预,最终会发生混乱无序的情况,所以需要政府这个“有形人”来加以控制,各负其责。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除了需要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市场进行人为干预之外,参与市场运行的各个主体也要自觉顾全大局,不能因为个人私利而影响集体,自觉遵守国家和政府的相关要求,和宏观调控相协调、齐心协力发展市场经济。所以,对于市场各个主体来说,要自觉的在道德上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和国家、政府一起创造最大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有着激烈的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各个市场主体之间也要团结,主体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再加上和谐的市场秩序,最终一定会实现双赢。

2.2集体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1992年1-2月的南方谈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事件,“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经验、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直到今天,我们党依然不忘初心,向着实现全面脱贫、帮助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使命而奋斗。想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须在内心深处筑牢集体主义精神,一定要有集体观、大局观。从党的十四大的提出到现在,我们走的一直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路,也必将矢志不渝的坚持走下去。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对道德的要求是集体主义。只有秉持集体观念,先富起来的那些人,才会愿意主动去带动其他人,最终一起走向共同富裕的“花路”。

2.2.1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所有本身就包含着集体的观念,而且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不仅表现在比重上占大多数,而且也表现在对其它成分经济的影响程度上。集体主义价值观还要求在始终坚持公有制的地位和发挥带动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始终坚持帮助、引领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公有制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来说,都必然要树立并且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才能最大的发挥二者的合力,才能为发展生产、实现共富的目标贡献力量。

2.2.2分配制度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分配格局中,不同利益的主体,只有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自身利益,这就从根本上把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一致起来,从而进一步为集体主义创造了物质基础。”可见,分配时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公平效率两手抓。

3如何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和精神驱动力,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大背景下,一个企业、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精神才能保持稳定的发展,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全社会范围内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是迫切需要的、是顺应时展之势的,方法途径也是多元的。

3.1加强媒体平台的舆论宣传

今天的时代是全球化大发展的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产生出许多新的可被人们接受的兼具中西方特点的新文化,但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来,对我国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的社会影响力产生了冲击,形成了传播的障碍。但是,我国的舆论宣传能力也是不可小觑的,现在我国的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发达,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等来宣传,也可以利用现下比较受欢迎的各大新媒体平台等发挥舆论宣传作用,从而针对性的对不同年龄段的社会成员进行感染教育。同时,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也要不同程度的予以舆论宣传平台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来增强宣传的积极性。通过媒体的积极宣传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可以增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宣传效率,增强人们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认可,多多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渗透集体主义元素,使集体主义观念潜移默化的进入到人们的思想中。

3.2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

“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组成部分,自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员性和全程性,对于全体社会成员来说,无论是在学校、在社会上还是在工作、在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子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好这个途径,积极开发多种多样的形式,可预想的效果会是十分可观的。比如,在学校教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可以多开展一些小组、班级之间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从小建立整体意识、集体观念;在工作中,企业管理者可以不定期的通过一些培训或团建活动来培养员工的集体观念等。

3.3借助法律的威慑作用

在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由于市场具有一定的不足,再加上受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市场主体之间为了个人利益会出现一些不良竞争,扰乱社会秩序,严重的会引起利益双方的肢体冲突,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在当代社会,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仅通过道德约束已经不够,还需要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来进行行为约束。所以,通过严肃的具有强大威慑力的法律来帮助人们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强化与发展需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障”。通过对一部分为了一己私利,破坏社会秩序,引发不良竞争的风气的相关责任人的法律惩罚,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来使人们自觉将集体主义观念铭记于心。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驱动,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继而实现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观层面的现实指导意义。有理由相信在通过媒体的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借助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下,“集体为重”的思想会真正的深入人心,真正的为经济发展提供独一无二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郑承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维度[J].广西社会科学,2017,(11):7-11.

[2]杨博超.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美文化价值观比较[J].戏剧之家,2020,(05):228.

[3]斯大林文集(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

[4]胡钧.政府与市场关系论[J].当代经济研究,2013,(08):22-30.

[5]张瑞霞.浅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2006,(04):5-6+58.

[6]陈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文明内涵———集体主义价值观[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6):160-161.

第4篇:经济社会知识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经济发展;智慧产业;信息整合

信息时代的今天,科技的发展早已今非昔比。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新事物与新思潮的出现与涌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的发展,智慧城市早已不是一个只出现于纸上的概念。本文结合近年来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进而分析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并提出了智慧城市如何更好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让人们引起足够的重视。

1智慧城市建设行业概况

1.1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在我国,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从提出到发展至今,已经明显提升了各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在很多城市都成立了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截至到2018年,我国范围之内的副省级及以上的城市当中的95%、地市级城市当中的83%,数量累计高达500个,均在《政府工作报告》或者“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或者正在建设智慧城市。而目前也已经有了290个城市入选了我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从2013年开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就已经迈入了建设高峰期,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1.2发展历程及意义

在1990年的时候,美国旧金山举办把“智慧城市、全球网络”当成主题相关议会,把智慧城市的相应思想第一次公开到人民的视野当中。在2008年的时候,IBM公司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把“智慧地球”公开与人民的视野当中,第一次把“智慧地球以城市为基准”相应思想公开到人民的视野当中。在2009年的时候,北京把智慧城市当作一个全新的目标进行相应的建设,“智慧北京”、“智慧南京”等不同形式的智慧城市不断发展起来。在2010年的时候,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作出如下解释,把“智慧城市”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在2014年的时候,在我国的范围之内累计总共由400多个大众型城市开始把智慧城市当作重点目标进行建设,“智慧城市”所表达的相应理念被融入城市规划当中,成为十分重要的建设目标。

1.3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3.1缺乏统筹规划

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我国的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智慧城市的发展速度也曾一度滞缓,其中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长远规划,各个不同领域之间信息分割明显,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个城市的标准不一,没有统一的建设要求体系。这将会导致不同城市所建设的智慧城市系统多少存在差异,彼此之间信息无法共享、整合、分析。当城市之间或者跨地区产业、跨产业合作企业之间信息无法共享,在全国范围内的智慧城市系统管理上带来不便。

1.3.2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够准确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由于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够准确,在很多方面政府干预过多,减缓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政策不落实,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所以,应当以智慧城市建设企业为主,让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竞争,而政府主要是做好引导工作即可,宏观上做好调控,这样才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才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智慧城市的科学发建设。

1.3.3智能产业发展不均衡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托于智慧产业,首先就是科技行业的发展,也就是高端智能产业。但是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很严重的智能产业发展不均衡。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相对平稳,但是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更好的为智慧城市建设做服务。

2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2.1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制造业、工业等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进步。目前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其他领域的技术发展与革新,如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电子科技行业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的到应用;另一方面,我国的工业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工业模式向新兴产业模式的转变,不仅如此,技术产业也日渐发展壮大,已然成为了工业领域中的主导型产业。

2.2国家计划投资规模

在政策方面,我国科技部已经在不断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仅仅在“十一五”的前三年就投入了40亿元,国家发改委也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在发展科技与经济上,我国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经济与科技问题,智慧城市恰恰结合了这些要求,发展经济的同时可以节能减耗,是最佳的可循环经济模式。

2.3城市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2.3.1拥挤的城市交通

由于在城市建设之初,城市规划不够完善,导致了城市在自身的后续发展当中产生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交通问题,交通拥堵就是经常会发生的问题。在1980年以来,中国在特大型的城市市区当中机动车保有量十分巨大,让平均时速从20公里降至了12公里。在许多大型的城市中心,机动车的平均时速降至了8-10公里。在我国的范围之内拥有31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型城市,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在交通流量负荷方面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一些城市在中心地区的相应交通处于半瘫痪的状态。

2.3.2城市环境严重污染

空气污染已经成为目前城市污染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尤其是雾霾。我国把煤当作最主要的能源来进行使用,但是煤在燃烧的过程当中会让数量十分庞大的烟尘扩散出来,同时会产生二氧化硫等不同的污染物,让大气被严重污染。我国在实施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在机动车方面的保有量不断得以增加,让机动车所释放出的相应尾气对城市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3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分析与对策

3.1智慧城市促进智能产业发展

3.1.1促进作用

智慧城市涵盖了智慧交通、智慧政府、智慧环保、智慧学校、智慧港口、智慧能源、智慧社区、智慧医院、智慧物流、智慧生活、智慧企业、智慧银行等,让这些不同的智慧行业能够在跨行业当中实现有效的合作,并开发出相应的应用程序。智慧城市建设涵盖的智慧产业领域十分广泛,此些都同城市相应的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当中表现出的相应水平、在科技发展当中表现出的相应水平、在区域当中表现出的相应竞争力等息息相关。因此,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城市科技水平的提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3.1.2大力发展智能产业

如此多的智慧行业要得以实现,必须把智能产业当作主要的事业进行发展,智能产业在相应的科技领域是比较高端的,举例来说,传统制造业、其他的新兴产业。实际上,很多行业都会涉及到高端智能产业。并且,高端智能产业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已经被定位为重点项目,该产业旨在一方面,让传统的行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提供符合相关要求的对应重大成套设备,例如:自动化领域、节能降耗方面以及智能化等;另一方面,开发建设重大工程当中符合相关要求的相应成套设备,例如核电、能新能源工程、智能电网等工程项目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通过智慧城市发展新能源、核电能以及智能电网等工程项目,减少煤的消耗,减少大气污染,给地球空气质量保驾护航。

3.2智慧城市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3.2.1智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辐射范围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会辐射到很多的行业领域,智慧城市囊括了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许多不同方面的相关内容。智慧城市能够借助相关的数据、结合相应的信息、使用各种形式的通信技术对城市的核心系统进行整合,进而对公共安全、医疗、民生、环保、工商业活动、城市服务等不同领域所提出的相应需求做出一系列的智能响应,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便利,打造一个更加高效、便捷、高科技的城市宜居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2.2政府应当发挥平台作用

智慧城市是由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产物,发展智慧城市将会间接的推动城市各方面经济的发展,也会给城市医疗、生活、交通、管理方式等诸多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促进。要想进一步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就需要打破各个行业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进一步带动城市实体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做好引导与服务,充分发挥平台作用。通过推动改革和创新,将各个部门之间原本分割开来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跨界的多方面合作,同时,要将这些数据分析对社会公众进行开放,让其能够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作用。

3.3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消费增长,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3.3.1促进信息消费增长

智慧城市将城市各类信息整合到了一个平台上,这就需要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能够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构建泛在、宽带、安全、融合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让信息相应的消费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建设出“透彻感知、全方位互联、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城市群,让信息消费能够又快、有好的得以发展。电信行业会为此投入数量十分庞大的资金,全力推进光网城市、畅通网络、宽带无线城市、信息中心、数字民生、数字产业、电子政务、数字园区等不同的信息化重点工程。智慧城市建设,将会促进城市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城市信息消费。将加快“宽带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推动城市信息消费快速增长。

3.3.2统筹规划,整合智慧交通信息缓解交通拥堵

智慧城市建设之初,建设者要做好规划工作,考虑到未来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需求,编写好详细的方案。在智慧交通的建设之初,要对城市的车辆持有量以及预计城市未来车辆的持有量进行调查,对城市道路分布、城市建筑群特点、早起城市建设规划图等资料进行详细调查,要重视智慧交通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城市交通信息整合平台,参考这些数据制定出更加准确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从而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4结束语

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以及广阔前景的产业发展,这些产业耗能更低、就业面广、综合效益更好。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将会惠及民众、福泽国家。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智慧城市必将加快产业链的升级、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发展出智慧交通、智慧政府、智慧环保、智慧学校、智慧港口、智慧能源、智慧社区、智慧医院、智慧物流、智慧生活、智慧企业、智慧银行等产业,让这些不同的产业能够实现跨行业之间的整体合作。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并且促进出口增长,也可以为我国的GDP创造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辉.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曹剑峰,范启勇.漫谈智慧医疗[J].上海信息化,2011,(3):268.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4]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第5篇:经济社会知识范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国有经济掌握了关系国计民生的要害部门,如铁路、采矿、银行、航空、高科技产业等关键领域,公有制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是中国经受国际金融危机考验的重要基础:

1.国有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银行业保持稳定,是中国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系统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安全与稳定。在中国,银行业以国有(控股)银行为主导,一方面保证了政府对银行的监管能力,使得银行不会为了利益而放弃公众责任,或者为了利益经营一些危害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业务;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具有较强的信用功能,使人们不会怀疑银行的支付能力,从而防止挤兑现象的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而且积极响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刺激计划,对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国金融系统没有发生像西方那样深刻危机的主要因素。

2.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发挥了主导作用。根据国家财政部的统计数据,在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最大的2008、2009年,全国国有企业(不含国有金融类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7.9%和6.5%。中国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并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比如,许多国有企业注重发挥表率和导向作用,主动与上下游配套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抱团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不裁员等。

3.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许多重要措施都是通过国有经济实施的。例如,国家的4万亿投资计划,主要投向国有经济占优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社会事业、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等,这些都是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同时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急需加强的领域。政府通过加大这些领域的投资,带动民间资本投资,不仅有力地实现了保增长、扩内需、促就业的目标,而且改善了经济结构。实践证明,实行适合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应对经济危机、克服和战胜经济危机造成的困难、及时采取措施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负增长达四年之久。鉴于此,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逐步介入其经济发展之中,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完备的金融监管和信用制度。当然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甚至出现了更为剧烈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私有制的矛盾及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从这一点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是失效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具有显著特征或者优势: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宏观调控具有有效性、计划性和科学性等优势。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时,以及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明确提出,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此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又多次重申了这一点。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既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又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既可以弥补市场失效的缺陷,又可以弥补政府行为效率低的缺陷。例如,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中,中央政府果断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项措施,上述十项措施不仅有效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能有效解决中国工业自身存在的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市场竞争力弱等单纯依靠市场所无法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还具有有效性、计划性和科学性等优势。

1.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能使“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相结合、有效调控经济运行与发展的优势。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可以说,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将市场机制的效率功能引入社会发展的目标轨道;另一方面可以疏导市场机制的自发性,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而有效地发挥,由此可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效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作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有条件进行国家的宏观管理。“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1]

2.宏观调控的计划性。新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有计划运行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有害的。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一种表现,只是限于现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和人们的运作能力,还达不到实现经济计划化的要求。与奉行新自由主义的西方国家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经济职能具有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对宏观调控实行计划指导,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制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分配政策、区域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经贸政策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已证实它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在发展目标、增长速度、经济规模、战略重点、地区平衡、民生改善等重要方面实施有计划的规划和调控,特别是中国政府拥有的财力支配和调度权力,对于调控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大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主要是调控经济周期,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对这个问题,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对如何实现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并把它提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中国学者在研究经济周期性波动、阐述科学发展观与宏观调控时就指出:“中外经济周期的波动史,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有两类:一类是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另一类是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改革以后,1977—2001年,又经历了4次周期波动。两类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虽然各自带有不同的体制性特点,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相通的规律性机理,即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投资和生产很容易出现累积性的过度扩张,这种扩张会遇到各种资源供给的制约,越是‘大起’,就越会导致‘大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一规律性机理仍然会起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时候。”[2]中国的经济周期还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律,中国的宏观调控有着更高的要求。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要通过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手段。这一矛盾解决的结果则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完成。《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这一论断更加明确了在中国改革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党的十五大以初级阶段理论为依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以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问题上做出了新的阐述,首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如何建设这样的经济。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这就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内涵。它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一起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因而,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事实表明,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实践,中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对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在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时,中央政府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政策措施,扩内需、保民生是政策的着力点。在2009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了“加大改善民生力度,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遭遇金融危机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明显加快。从2008年4月到2010年1月为应对危机的影响,实施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2009年1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稳定劳动关系的“六条意见”。同年12月21日宣布,为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交社会保险费,同时阶段性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2008年4月医改三年实施方案正式,当年8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启用。2008年9月,国务院指导意见,农民60岁以后享受国家普惠式养老保障。2009—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年增长10%,中央财政投入社会保障金增长17.6%。金融危机的影响促使我们大大加快了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和建设,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投入增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增大。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中国政府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应对危机政策措施出台的速度、频率和力度,世所罕见,显示了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宗旨。也表明中国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凝聚力量应对危机,优先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这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须注重公平公正,并以保障广大劳动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为发展目标。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问题,是其社会基本矛盾导致的现象,作为有支付能力不足的无产阶级劳动者与资本和财富集中于资产阶级一方而相互对立。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资本财富的增长与劳动人民贫困化、失业人口的增长同时存在,过剩的失业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并导致无产阶级的绝对和相对贫困化,而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强制解决方式。在当前一些国家所实行的超前消费、刺激消费是缓解经济危机的措施,但本质上依然是人们有支付能力不足的表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存在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但我们应当认识到它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这一问题的性质不同。我们搞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富裕的生活。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更多的人、更广大的地区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出发点是防止贫富分化。同时我们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收入差距超过警戒线问题有深刻的警醒,并不断采取措施克服和防止。例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等。还应当看到,中国改革后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也存在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的问题,但这些是前进中的问题,通过改革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防止出现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问题,并认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标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容之一就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社会注重效率,也更加注重公平,如果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政府将自觉地去调整。邓小平曾说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4]123还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4]36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实行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解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为目的,以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的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具有公平性、可控性和政府主导性等优越性。这个优越性表明它具有抗风险的内在能力,具有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内在动力。中国经济能够在当今世界金融风暴冲击下快速地采取措施,使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就是证明。我们还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遵循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存在着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去克服它,并积极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其中,“完善”一方面表现为更充分挖掘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在更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才能保持自身的活力,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会更强。这同样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1.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十八大报告认为,“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政府作用,意味着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中,政府应通过政策扶持,弥补市场缺陷,推进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为市场经济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运用多种经济杠杆,譬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等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保障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三是提供教育、国防、环境保护、安全和秩序等公共物品;四是建立效率与公平统一的收入分配与调节制度,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说明,它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是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因素,是保障社会稳定、补充市场不足的重要手段,也是带动国内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端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5]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多数人的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按照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原则,中国总体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同时也存在贫富差距问题。为更好地防范经济危机的冲击,应当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5],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一是调整企业的劳动分配关系,使劳动的分配比例份额逐步加大,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将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国家财政收入,调整初次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矛盾;三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健全教育、医药保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