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经济文化教育范文

经济文化教育全文(5篇)

经济文化教育

第1篇:经济文化教育范文

(一)核心:职业文化

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文化,以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及各职业为基础,又形成普适性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工作。高职院校推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学习场所,也由学校课堂教学扩大到了企业及实训基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等。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自觉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特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

(二)特色:海洋经济

浙江是国家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海洋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全面落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规划,积极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浙江基本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教育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这既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家正式批复后,贯彻落实“海洋科教水平明显提升,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高等教育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涉海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将注入鲜明的海洋经济特色。

(三)基础: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航海类专业为重点,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专业并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90%的专业涉海,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都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和海洋产业及企业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特色高职职业文化的构建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突出特色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修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认知和创业创新精神。涉海类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建设,明确重点,突出特色。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经济宣传活动。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重点,大力宣传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以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总体规划,帮助学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海洋产业的人才需求及能力要求,了解自己的专业与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激发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提炼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校训。校训是高职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德行四海”是浙江省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这一校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学院设有航海专业、船舶专业、港口专业、海洋旅游专业等海洋经济类的专业,而且与学院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密切相关。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要从国际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野出发,积极拓展国内与国际两大办学领域,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航海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着力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知行天下、践行天下、信行天下”、“德能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开展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校园活动。鼓励各类校园活动中融入海洋经济内容,突出职业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强化海洋经济特色职业文化建设。学院围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开展海洋经济专题讲座、海洋企业家座谈、校企合作成果展等职业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二)专业设置融入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

根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将重点发展涉海现代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特别要加快发展涉海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涉海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高职教育有重大影响。为此,浙江省教育厅在《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启动涉海职业教育强省建设计划。打造涉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涉海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建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3-5所具有国家示范(骨干)水平的涉海高等职业院校,争取1-2所涉海高职院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百强行列。”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根据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同时,要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律和趋势,预测分析职业和职业能力变化,及时开发或调整专业,主动应对职业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每个传统职业都包含有自身的职业文化,每个新兴职业也需要职业文化的提炼和积淀。海洋经济类的每个专业学科,都对应着相应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专业学科教育中的很多内容,都在传递相应的职业文化。因此,涉海类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提炼和总结每个专业和职业中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并将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培养贴近海洋产业的高技能人才。

(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习实训环节贯穿

职业文化内容一是将职业文化内容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既是职业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的方面。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内容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等方式,将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邀请航海企业负责人、知名海员以及其他海洋产业的代表人物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分享奋斗经历和心得体会,以自己亲身经验与师生交流,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即将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同时,可通过学习涉海类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守则、岗位规范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约束,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意识。二是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文化。校内实训应采用高仿真模式,参照涉海类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实训管理制度,引入企业广泛实施的5S管理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让学生了解现场工作流程、操作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意识。在涉海类企业及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岗位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了解职业操作与规范、工作流程与方法、工作纪律与制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海洋经济类企业所具有的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第2篇:经济文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开展路径;教学手段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高校越来越重视实用主义,学生也变得急功近利,都想通过在高校的学习尽快赚取钱财,这是一种不利于社会进步的现象。而且现在在高校中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大多数老师和学生认为文科没有什么作用,从而忽视了文科的思想文化建设。大多数学校不在意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只看重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想通过就业率来显示高校自身的培养能力如何优秀,这其实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高校学生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可以建设自身的道德品质,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高校也要认识到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仅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校园风气,还有利于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成为世界强国。

一、高校应该教授的价值取向

为了保证教育的顺利开展,看到传统文化普及的效果,高校领导必须具有一个正确的目标,而且领导的办学思想正确,才能保证路线不会走偏,按照这个制定好的目标进行工作安排。这样的话,繁杂的工作会被划分得井井有条,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当然,校领导之间也要好好讨论,如何更好地确立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价值取向,则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1.不要急于求成。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就是贯穿始终的精粹,它连接着中国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它见证着中国的历史变迁。其实,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古典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以思想品德作为判别标准,崇尚的是修身养性。其中,《论语》是很好的代表著作,“民无信不立”就很好地诠释了诚信的重要性。《孟子》也曾提到过“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处世。这些文化著作,在教授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还传达了一些好的精神品质,陶冶了情操。而要使高校学生的内在品质得到全面升华,则需要长期的教育工作,需要老师经常进行讲授,在这样长时间的文化熏陶下,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层面。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初始,并不能立即看到效果,需要老师逐渐的进行教学,知识也才能真正渗透进学生心里。学校不能用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传统文化课程,这样做很不合理,这是课程特色所决定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高校可以好好利用传统文化故事,在故事中讲授知识,学生对此也易于接受。老师也可以多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自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2.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在许多人心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就是一种文明的退步,所以许多人觉得没有必要去专门学习传统文化,只需要听老一辈人述说学习就可以了,不用专门花费时间去学习。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我们要明确,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历史毒瘤,而是一些值得发扬和继承的精粹。中华文化之所以从文明古国延续至今,就是因为文化在不同的时期都在进行修正,都在不断扩充,所以时过境迁之后,中华文化依然具有勃勃生机,这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同那些被淘汰的历史文化不同,中华文化一直与时俱进。吸收新颖优秀的文化,造就了底蕴丰厚的中华文化。孔子提倡的是仁礼,我们要具有一颗爱人之心,要学会礼待他人,这可以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其中有一些旧文化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就是不可取的,人人都应该平等地接受教育,享受读书的乐趣,怎么能因为性别问题,就受到歧视,不允许女子去学习。所以,综合来看,中华文化中有很明显的时代特色,我们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抛弃那些文化糟粕。高校要具备信心,相信宣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充分肯定大学生的自主性,并开设相关的文化鉴赏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老师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引导学生学习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以一个科学公正的态度面对其他的文化,老师不要刻意贬低它们,要相信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自主甄别,带着批判的角度去继承和学习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教育是独特的。近几年国学流行起来,这是国家为了文化传承而做的准备,不能让优秀文化出现断层,想把这些文化流传下去。传统文化与国学文化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能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如果不能明确划分界线,不能有效推动传统文化发展。文科类专业倡导的是人文素质教育,所学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优秀的精神面貌。中华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涵盖比国学更广泛,国学只用学习中国固有的学术就行,与传统文化相比,少了一些知识。

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的途径

1.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传统文化也包括传统的社会文化。孔子认为,中华民族应该学习六艺,其目的在于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但是,高校所开展的传统文化课程种类不多,课程体系也不完善,偏重于文学介绍方向。这样做,不仅无法起到宣传的作用,还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较少的传统文化课程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选择,他们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因此,高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课程文化体系,要从几个原则着手。(1)做个全面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学生有什么要求,按照要求设置课程,完成体系构建的基础。(2)高校要联合学院,不要把学院独立开来教授传统文化,整合师资力量,尽可能加强同其他高校的合作,目的就是要把传统文化普及到位。(3)课程覆盖面要广,不能局限在某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全面性。可以开展一些书法和武术的课程,增加课程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去学习。(4)要把体系建设得更加合理,注意安排选修课和必修课,必修课是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选修课则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做到两者之间互有联系,又能相互补充,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丰富教学手段。第一步,不要局限于课堂教育,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把课内和课外充分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课程特色。例如,中华武术不能纯粹讲授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需要学生进行操练,才能充分感受武术的奥妙。这样也能更大化发挥出学习效果。第二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音频内容,从各个感官来刺激学生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发言,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还可以教授知识,不会因为所学知识沉闷,而影响了上课效率。第三步,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个复杂的工作,需要很多时间来进行沉淀,除了开设的课程之外,还要联系其他已有课程,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只通过几门课程,就想把传统文化灌输给学生。高校要注重文化的渗透,保证学生可以经常学习到这些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会越来越丰富。

3.建设师资队伍。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主要由文学老师来上课,虽然这些老师所学知识和传统文化挂钩,但是,毕竟不是专门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所以教授学生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出现这样的情况,恰巧说明了高校师资力量的不足,不能聘请更加专业性的老师来进行讲课,只能满足一些文化的宣传工作。这需要学校做出调整和改变,建立合适的教师选拔制度,并对这些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帮助这批教师成为专业化的讲授者。同时,高校要做到心中有底,培养优秀的老师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适当从社会上吸收人才,把他们纳入教师团队之中,从而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也要多开展活动,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在高校的学习就显得很重要。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门槛,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高校肩负重任,需要对学生高度负责。高校教师高用传统文化去熏陶当代大学生,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怀,在大学生的心中树立爱国意识。大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也要注意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保证传统文化持续不断的进步。

4.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并且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需要具备较好的道德素质。所以,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专业技能过硬,还应该多学习中华文化,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校也要多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知识教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大学生要适应传统文化的教学体系,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意义

1.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涵盖了各个民族的精神内涵,民族精神也关系着民族的发展,只有各民族团结协作,才会使中国更加进步。高校作为一个文化传播基地,应当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时候,也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为社会发展建设做出贡献。

2.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应当自主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可以提高思想品德素质,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利用现代社会的新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建设,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教育之中,培养学生具备更高的精神素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在高校的时候,是一个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有利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处理与同学的沟通交流。高校也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大宣传的力度,引导大学生建立自身的文化素养,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四、结束语

社会在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但是不能忽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学生要对优秀的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这需要高校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这是现在这个时代的迫切需求。高校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责任心,可以把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进行一个有效整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洪燕.论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J/OL].四川戏剧,2019

第3篇:经济文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四平市;中西文化;对外经贸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深,各国不仅要面向国内,还要面向世界其他国家,努力营造开放的教育环境。一些国家为了吸引人才,纷纷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和学费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外人才前来留学。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四平市是吉林省的第三大城市,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其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面对着来自中西方教育的不断碰撞,四平市如何妥善面对和处理中西方文化教育的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四平市对外经贸发展概况

1.四平市简介四平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第三大城市。从地理位置上看,四平市位于松辽平原中部,是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交汇之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四平市成为东三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也令四平市在发展对外贸易上占据了很大优势。四平市面积为14323平方千米,人口超过341万,其中市区人口约63万,下属有1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在高等教育方面,四平市内较好的大学有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2.四平市对外经贸发展概况从四平市总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四平市在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等方面已形成了系统的经济运行体系。此外,在汽车零部件加工、热交换设备、专用汽车等工业制造方面也有很大优势,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是四平市的重要经济产业,作为农业大市,四平市每年的粮食产量约50亿千克。除了大力发展科技农业之外,四平市也出台了很多培养农业人才的政策。四平市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在农产品上,除了保证自销和国内市场供应之外,四平市还积极与国外合作。如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木斯克州开辟了专门的蔬菜基地和砖厂,商品主要销往俄罗斯地区。此外,四平市还开辟了中俄贸易通道,促进了四平市、鄂木斯克州、俄罗斯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四平市商务局2017年最新对外贸易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9月,四平市外贸进出口额累计3588万美元,同比下降31.8%。其中,出口额为2542万美元,同比增长14.5%;进口额为1046万美元,同比下降65.6%。这说明四平市对外出口数额大大增加,而进口额减少。在对外贸易企业性质上,出口企业增长主要集中在食品、硅灰石加工、木制品等产业。

二、四平市对外经贸发展与中西文化教育问题

1.对外经贸发展主要对象四平市的对外贸易发展对象除了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之外,最常见的贸易对象就是俄罗斯。除此之外,四平市正大力开拓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对外开展经贸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差异上的问题。如何在对外贸易中处理好文化差异,这对四平市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中西文化教育问题首先,文化差异问题。在对外贸易的开展过程中,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东南亚国家,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日常交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如果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四平市不能有效处理文化差异问题,必然对贸易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其次,人才缺失问题。对外贸易的开展必然使得四平市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增加,但四平市本地大学外贸专业的设置相对较少。吸引外来人才或本地生源的学生在学成后回到本地,政府又缺乏相关的优惠或奖励政策,导致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专业人才流失,专业人才缺乏。对外经贸人才并不是指仅会使用对口国家语言的人才,而是指详细了解贸易、国际背景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再次,留学生问题。随着四平市对外贸易的开展,四平市许多应届高中毕业生选择去国外留学,为日后更好的从事对外经贸打下了基础。近年来,俄罗斯政治趋于稳定,大力发展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在俄罗斯留学的学生,有效吸引了人才回流。但在四平市,不少在国外留学的学生毕业后并不愿回国发展,导致人才的流失,这些都是四平市所面临的问题。3.针对中西文化交流问题,创新教育措施面对当前四平市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形势,为了更好地保证对外贸易的有序开展,四平市在文化教育上必须做出一些改革创新的举措。从政府层面来说,首先,四平市应出台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为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安家费等补助,增加福利保障政策;其次,教育部门应鼓励本地大学开设专门的对外经贸专业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经贸课程,聘请专业教师、教授进行教学。如四平市当前与俄罗斯的对外贸易较多,那么本地大学便可以开设有关俄罗斯文化、经济、贸易等方面的特色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四平市当前正在加强东南亚市场的开拓,那么本地大学也可以开设与东南亚经济文化相关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特色课程,必然对本地的对外经贸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从企业层面上来说,人才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针对贸易过程中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处理对外经贸事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培训,并聘请专家前来授课,开设讲座,丰富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为对外经贸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在对外贸易发展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一方面,我们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本地人才;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走出去的留学生可以在学成后归来,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我们更希望越来越多的外国优秀企业可以扎根四平,实现互助共赢。为了吸引人才,除了要进一步发展教育,完善教育体系外,四平市还需要出台更多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如教育补贴、住房补贴、工资待遇等。只有提高了人才的待遇,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吸引力。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走出国门,所以我们要不断发展自己的家乡,让家乡变得更美好,才能让人才心甘情愿地回到家乡、留在家乡、发展家乡。

参考文献:

[1]郑琛誉.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长春市与四平市的比较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7,(3).

第4篇:经济文化教育范文

涉及资源信息量大。互联网丰富的设计资源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平台,网络平台中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外众多优秀的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使学生的眼界得到拓展,通过内心的体验,使学生对工业设计的认识逐步由空乏转向丰富。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专业设计能力的提升。网络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通过论坛、微博、腾讯QQ、飞信等工具,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的作用,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条件。网络环境的不直接面对面交流的特点能使学生克服畏惧羞涩心理,能够发表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和言论,并能与其他学习者随时进行交流,吸纳其他人的可取之处,对有疑义的地方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网络文化环境下,我们要培养的是个性鲜明、具有自主思维意识的人,而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工具。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业设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内容。基于网络的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探索式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学习要比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思维的训练更加深刻。在网络文化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从教育者的安排,而是把学习从单纯接受学历教育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自己主宰学习进度,做到自主学习、充分学习和有效学习,从而学习成为一种各取所需的过程。总而言之,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教育者在学生接受文化知识中的权威地位已经被打破。

改革教学观念、手段与方法,使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开设网络课堂,辅助专业课程学习。结合高校现有的选课系统,学生用户可选定课程大类进而选定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查看选定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可查看实验指导书查看实验指导和具体练习题目,可查看每一章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准备,电子教案、课件以及围绕本章内容,学习后可查看“重点和难点”“、课后思考题”及课后总结等内容,也可查看相关的参考教材书目。

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可以把课后作业的布置、答疑和评判在网络平台进行。如通过“课下作业”模块,学生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要求、提交日期等;通过“提交作业”页面,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给自己的任课教师上传已经完成的作业;通过“作业查询”页面,学生可以查看自己各次作业的完成的情况,成绩以及教师给出的评语。

利用在线测试功能及时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学生进入在线测试中心可以进行各门网络课程在线测试,这样不仅对学生所学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进行了综合考核,同时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水平效果的重要指标。

第5篇:经济文化教育范文

一、经济高速发展对文化产业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形势越来越好,在实体经济的辉煌成就的展现中,决策者发现实体经济中对劳动力与资源的结合接近瓶颈与饱和之时,实体经济的利润每况愈下时,而国外第三产业却可以轻松的从中国捞金,并且传播他们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文化大发展的战略也应运而生,电影产业也从张艺谋导演《英雄》票房过亿开始,迈进了亿元时代。2014年中国全年票房高达290.38亿元。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以消耗资源与污染环境为代价,又能创造高额的收入。由此文化大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大制作大团队的电影投资也越发频繁。动漫产业的GDP可以占到日本1/3也足够的引起国家的注意。尤其动画产业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迅速的从数量上蓬勃发展起来,成立动漫产业园,给予动画企业优厚的政策与条件。而动画企业也十分争气的将制作数量跃居全球第一。然而给予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动漫作品却寥寥无几,很多人又将其归结于中国教育问题,忽视和缺乏了对动漫产业原创人才的培养。

二、经济高速发展下现当今动画产业窘境的原因

(一)动画与电影与其他的艺术表现相比较会受到展示形式的制约

也就是需要平台的播放和展示才能被受众所了解,而现当今动画的播出渠道相对单一,而较少的播出渠道与较多的动画影片产生了强烈供需矛盾,因此播出渠道成了稀缺资源,而稀缺资源的分配则容易产生权利寻租,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就曾经面临着严重的播出渠道问题,在最初的阶段甚至是向电视台支付费用换来播出,而收入则是依靠售卖衍生产品勉强撑了下来。一直到深受大家欢迎后,其局面才逐步改观。

(二)政府对于动画产业的支持与帮扶的初衷和愿望是良好的

而这些美好的愿望并没有给予真正的动画发展带来相应的成果。近年来的动画产业的投资者大多数借助良好的地产发展势头来进行圈地,而使其真正获利的则是通过建立动漫产业园囤积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通过资本运作开实现财富的巨额积累,其速度与规模超乎人们的想象。还有些实力稍弱的公司则以免税、免租、享受高额的动画补贴来生存,而对于动画制作则不愿多加投入。以招录学生敷衍了事。这样的动画企业并不在少数,当这些动画企业不以动画片质量的好坏来决定其收益与存亡时,自然不会把工作重心放在动画原创制作上。

(三)而高校对此而产生的动画从业人员的严重紧缺引起了高度重视

在前些年中高校、企业、传媒都因为各自的利益所在疯狂的宣传动画人才的紧缺与良好的发展势头。也由此产生了高校的动画热,无数学校开始筹备和创办了动画专业,因此最初几年的名校毕业生进高校做了教师,更多的学生进入了动画公司。这种畸形的发展在短暂繁荣后很快被发现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由此现阶段教育部又开始对影视动画等专业亮起红牌。开始宣传动画专业的就业难问题。

(四)优秀的动画创意团队与热爱动画的普通从业者较难获得政府扶持与投资

例如在网络中有很高知名度的动画系列片《十万个冷笑话》在准备制作成电影大银幕版时就曾遭受很多业界歧视,在2014年12月31日公映后,导演感慨的向公众倾诉其制作费用是依靠前期积累下来的动画粉丝捐钱与植入广告筹备而来。而在档期竞争激烈的元旦档期成为了首部票房过亿的影片,由此足可以展现出其受欢迎程度。现在中国有广大的动画受众,动画应该有让其勇于探索的心态,像最近网络视频的普及也拓宽了动画的播出渠道,减轻了播出渠道寻租空间。而优酷等网站还可以根据作品的点击率来向视频制作者分享广告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制作者的经费压力,提高了收入和拓宽了收入途径。中国先阶段的动画从业者中不乏才思敏捷者,对现今动画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宽容。笔者记得在2003初时不乏有公知学者大骂中国电影,认为中国电影无法发展而截止2014年的电影无论从内容到收益都给予其一记响亮的耳光。

作者:李玮 单位: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高速发展中的教育困境

1.庞大的招生人数与紧缩的就业市场

动画专业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在动画产业链中尚未形成良性循环,人才培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2014年,教育部再度给动画专业亮出了就业红牌。从人才缺口几十万到就业率持续走低,强烈的数据反差是惊人的。而在动画产业链中,动画教育无疑是这个链条中获利较大的一环。因此,动画专业盲目兴建、扩招成为部分院校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东北地区2010年共计招收动画专业学生6464人,华北地区3010人、华东地区2468人、华南地区4347人、中南地区为5477人、西南地区为2972人。学费从8000到18000不等。”①49-73学生人数从2000年到2012年不断增加,也使得动画教育在整个动漫产业链条中一枝独放。然而,紧缩的动漫市场致使动漫教育培养的人才无处安放,动画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质量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一些院校甚至只买了几台计算机就开办了动画专业,三四名教师就完成了一个专业本科四年的全部教学,无设备、缺教师的现象依旧存在。

2.师资配比、专业教学设备与扩招之间的矛盾

以前我国动画教育的断层导致了动画理论人才、制作人才的缺失,间接地造成了现阶段动画教师的缺失。而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中国动画奇迹的中国动画学派的老艺术家都已年迈,部分已经辞世。一个学科的建立需要基本的学科基础、师资队伍、软硬件设备及相关专业学科氛围、资金实力等。动画专业的本、专科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然而目前学校对于教师高学历要求的状况与其不符。近10年来,一些高校对于动画专业教师的引进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学术研究水平,致使理论研究与技能应用错位,以理论研究型教师培养技能型人才,而业界技能技术型人才却被所谓的高学历要求挡在校门之外。师资配备的错位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是阻碍动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动画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动画教育学科涵盖博士教育、硕士教育及本、专科教育,学制覆盖基本健全,但由于非本专业教师居多,教学在本、硕、博三个层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中国动画理论积淀的匮乏也是中国动画出现一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一些中国动画本体理论及动画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专业素质不高,研究水平较低,研究方向杂乱且缺乏深度,其理论研究总体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而对于动画教育理论的持续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动画理论体系有待完善。笔者对于动画教育理论的文章做了一个基本的数据调查,如图1。文章从1984年的2篇上升到2014年的5013篇,从数量上看数目可观,但是从文章的质量上看可谓鱼龙混杂。一些文章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反映的只是中国动画的表象,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多半还是在阐述表面现象。动画自身的理论体系与动画的教育理论脱节,技术与艺术、专业理论、教育理论的脱节,也成为阻碍中国动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调控与转型

1.合理化招生规模,调整生源比例

近年来,动画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招生数量过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相关教育资源跟不上,导致教育的招、教失衡。对于不具备招生教育条件的院校,任其扩大无益于各方,应予以取缔。调整招生数量是避免动画教育泡沫继续膨胀的首要方法。

2.调整教育结构与差异化的专业培养

目前,国内一些动画高校对于动画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基本雷同。范式教育没有对动画学科进行科学有效的细分,造成了动画教育千篇一律的模式。学科细分与多方向培养,应当与目前社会发展的多领域应用进行较好的匹配。如产品的广告与展览展示动画、虚拟现实与游戏制作、工程演示与多媒体应用等,这些都属于动画的细分应用,与动画影片制作有明显的差异特征。各高校动画学科教育要有各自的整体培养计划和教育教学特色。

3.调整教育师资结构

由于动画专业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性,技术型教师与理论型教师的比例配置要科学合理,调整以理论型教师讲授技术课程的错位应用。同时,改变当前利用学历要求将技术类教师挡在校门之外的现象,鼓励有经验的制片厂、电视台及影视公司的制作人员担任学校的讲师,解决产学分离的教育问题。应当让理论型教师归于学术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岗位,动画理论研究的发展对于我国动画教育及动画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

动画教育绝对不是孤立的循环体。动画市场的拓展决定了动画公司的存亡,动画公司需要的人才又是动画教育的产物,而优秀的动画人才要接受良好的动画专业教育,所以动画教育是重中之重。解决动画产业问题必须先解决动画教育问题。

三、反思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