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范文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精选(九篇)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

第1篇:情感化设计的思考范文

关 键 词:创新思维 感性因素 情感共鸣

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感性因素是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社会科技发展过程中,产品进入了一个同质化时代。只寻求从基本功能化、理性化的角度来诱导消费者的设计行为已经很难区分产品的个性与特质。当然,理性因素的设计要求依然是当今产品设计的重要也是基本要求之一。因此,人们在消费时,以感性诉求出发的产品一改以往过于强调产品基本功能和强大产品卖点的硬性手法,代之以亲切、柔和,更能打动人,从而促进消费。

在本科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感性因素的设计理论和强化学生对感性因素的设计方法应引入到产品设计教学环节中。感性因素的设计创新实际上是学生切合消费者心理、提升产品语意学的过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教学中,也是每个专业设计师必备的设计状态。因此,感性设计课程的导入以及合理有效的运用将会为产品设计课程带来一些新的效果。以感性设计因素中对设计元素的收集、联想、分析、提取、联系、阐述等方法开展设计方法的思考与归纳,也可以说把设计的问题定位到一个主题或信息影响等因素上。并提倡运用更多的可能性与方法、观点阐述来启发设计思路的延伸,解决、完善设计中的某个问题点,达到创作的要求。主要内容包括:

1.对生活环境、方式现状等因素的联系与思考,进行设计表现元素的个性阐述;

2.从不可能到可能,再到可行等内容提炼与思维训练;

3.问题导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与实施;

4.设计元素联想与思考应用于产品设计课程;

5.产品语意在形态上的传达及准确性思考;

6.快题训练的设计思维与表现能力的培养;

7.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设计过程。

这些主要是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中,让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体出发,去寻求理性的设计创作。关键问题是感性思维的培养与思维扩张对产品基础设计课程的影响。

感性思维培养是对学生创造的理性能力再次塑造的过程,而产品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不仅仅是以执行一种工业标准为要求;培养学生的创作设计能力,在于让学生怎样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寻求更多更有见解的思考点与设计的联系点;同时也倡导教师与学生在轻松和谐、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益于工业设计教学与质量的提高。

感性思维的创造具有极大的魅力和说服力,但它毕竟基于人类的感情,人的感情是复杂而又易变的,要想真正使产品感性思维达到预期的目的,它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产品感性因素设计现实基础的原则

消费者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施加影响的消极主体,而是一个具有一定的要求、信念、定势和意向,有着判断是非标准的积极客体,他们对产品内容完全是根据自己要求的价值标准加以摄取或排斥的。所以,以产品打动人是产品设计的生命,是赢得受众的本质力量,也是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

转贴于

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艺术创作是以知觉为基础的,它不是凭空创造,而是以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为基础的,而艺术家的生活积累则以知觉为媒介,艺术创造的基础就是对客观对象的表现性知觉。产品感性思维应以现实为基础,以现实为对照,不满足于现实而表达理想和激情。同样,这种激情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被受众所接受。

2.产品感性因素设计谐趣幽默的原则

幽默之所以受人们的喜爱,根源在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与审美价值,它运用“理性的倒错”等特殊手法,通过对美的肯定和对丑的嘲讽两种不同质的情感复合,创造出一种充满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境地,促使接受者直觉地领悟到它所表达的真实概念和态度,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产品的感性因素设计正是通过幽默的情趣淡化了产品的直接功利性,使消费者在欢笑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接受某种商业和文化信息,从而减少了人们对冰冷产品的逆反心理,增强了产品的感染力。

3.产品感性因素设计应理性浪漫的原则

日本艺术设计师松井桂三说过,情感经常是一种在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能够把观赏者的心吸引过来,让他们就有全新的感受。如果说自由艺术创作的情感可以是隐晦的、深奥的,别人不理解也可以的话,产品的感性因素则不能这样,它必须注重效应,因此它要求较直观和外露,使人们在短时间内能够理解。因此在进行感性思维创作时,我们鼓励宣泄激情,但这种激性的宣泄又必须在一定的理智控制之下进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浪漫”,只有这样,它才能把主体内在的浓烈的情感作为对象纳入一定的视觉形式之中,使之对象化和物态化,成为有意义的形式。

总之,在竞争日益激烈、产品铺天盖地的当今社会里,感性诉求已经成为取悦消费者的一把利剑,特别是在我国这么一个“情为上”的国度里,这种情况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在感性诉求中尽量减少商业味,把丝丝情感融入到无情商业之中,才更能被消费者所接受,也只有我们进一步去探讨感性思维的创作与实施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汤志坚.设计语意学与语言学的比较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9,11(2):123—125.

[2]高敏.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基础[M].西川:四川科技出版社,1984.

[3]蔡军.数字化生存与人性化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第2篇:情感化设计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导入 多样化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在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教师课程教学智慧,利于学生从富有情境和趣味化的引导中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抓住课堂教学导入的情境性、趣味化、探究性,能使得他们在全面认知感悟的基础上掌握课程知识,强化理解感悟。通过活化教学模式导入课程教学,能使得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大胆表达,有效激活自身的学习潜能动力。

1. 借助预习理解疑点导入,吸引注意力

先学后教要求学生在自我主动预习的基础上能够深化理解感知,带着疑难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借助预习理解疑点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问题,还能够让他们在导入中增强学习注意力,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在借助预习理解疑点导入中,可通过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整体理解感知中,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的预习疑难点,设计一定的思考探究题目,让他们能够在疑难点引导下,主动融入课程学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我设计问题,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带进课堂,教师则可通过指导点拨的方式让他们更好强化认知感悟。以这样的形式导入,能使得他们的思维更为活跃,更能有效丰富课堂学习内容,形成深刻感知印象。

通过这样的预习理解来导入,能使得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更好丰富思维感知。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一《Unit 2 Growing pains》的“Reading B Home alone”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在“Reading A”中整体预习情况,设计一定的思考探究题目,像“Why did the author feel lonely when he stayed home?”建议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题目主动阅读课文,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感知印象。以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能使得学生在全面理解文本表达主题大意基础上更好融入自己的思考,带着问题主动思考,更好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运用任务思考探究导入,增强新鲜感

运用任务思考的方式来导入新课,能使得他们对学习内容有整体认知感悟。通过任务指导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能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重点和难点,鼓励他们带着新鲜感和好奇心参与课程互动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思考探究任务来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主动思考和交流中增强认知感悟,不断激活认知感悟思维。在任务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围绕课程知识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思考题目,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予以思考,鼓励他们从文本学习内容中探寻相关知识答案要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任务思考探究的导入中主动发挥自己的才能,围绕发现的创新之处,灵活选择表达的方式,不断激活认知潜能动力。通过任务思考探究导入,能使得学生针对自身的学习问题和不足主动学习探究,将导入内容变为自己主动学习的动力。

以任务化的方式导入课程,更能使得学生带着激情和好奇主动参与教学。例如,在模块六《Unit 1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Reading Stand-up for your health”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自我预习的基础上,围绕“How do we keep healthy?”和“Why do we need laughter?”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感受单元学习主题和文本阅读重点基础上更好感知表达内容大意。通过这样的形式导入,能使得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增加新鲜感和动力。

3. 运用课件创设情境导入,丰富文化感

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导入,能在丰富教学内容和刺激学生多种语言学习感官的前提下,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导入文化,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文化韵味。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从课程内容中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地方设计一定的情境导入,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视野更为开阔。在教学中,一方面,利用课件展示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背景中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强化认知;另一方面,设计一些的文化背景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相似的跨文化引导下能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学生在音、形、动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体味异域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注重适度导入和多样引导,能使得学生在强化认知感悟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主动融入课程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导入,能在有效活化教学情境氛围基础上更好增强学生认知体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潜能,促进英语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1]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2013年)[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3篇:情感化设计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商品包装 包装设计情感化 认知心理学

人是通过语言沟通来交流,物与人则是通过物品功能、形态的传达来交流的。人在创造物品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一定的形态,表现其“性格”,使之有生命。我们在使用物品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当设计使物品在外观、色彩、肌理等对人的感觉是一种“美”的体验或使物品具有“人情味”时,它就不仅仅是使用的工具同时也是交流的媒体。

包装设计是为了达到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储运、吸引消费者、促进销售以及增强商品视觉美感等目的,而在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的操作活动。从这一概念可以得出包装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要想让它“活”起来,设计者应赋予情感、给予其生命。那么,我们如何去认识商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一般应有三个层次:商品包装的外观表现、商品包装的内在行为、商品包装对人的思维情感的影响,这三个层次就是我们所称为的本能水平设计、行为水平设计、反思水平设计。三种水平依据时间先后顺序应是本能设计、行为设计、反思设计,最终反思设计又反作用于前面两者。

一、商品包装的本能水平设计

商品包装本能水平的设计是处于意识和思维之前,设计与商品的最初效果有关,基本原理来自人类本能,在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一致的。在本能水平上,视觉、触觉处于支配地位。商品一般都具有特定的形体,设计者应根据不同形体来设计不同包装,通过外包装来展现商品体积和造型,使人产生第一印象,感觉包装就是商品的一部分,牢不可分,这属于视觉感应。包装是商品外观的必要元素,承载着信息沟通的作用,自然要求寻找共通的视觉语言。

有了视觉感应,当然不能缺少触觉感知,外形和形态是重要的,物理手感和材料质地也是重要的。包装使用的材料有不同质感,使人在触摸时有各异的感觉,形成心理感受,所以要根据商品的特质选材,适当材料的运用可以加强商品和其包装的融合度,达到更好的感观效果。商品包装的本能水平设计讲的是即时的情感效果,必须看起来好看、摸起来舒服,感性特征在起作用。

二、商品包装的行为水平的设计

商品包装的功能有物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物理功能是作用于物而不是作用于人的功能,也称为保护功能。包装的保护作用总在第一位,没有保护,包装失去意义。心理功能是物品能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受,从而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也称为销售功能。生理功能是物品应具有的便于被人操作的功能,也称为方便功能。包装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上,首先应该适应工艺操作,便于商品生产制造,然后要便于商品流通,使之堆放牢靠、装卸省力。了解包装的功能,这是对设计者首先的要求。

只有合理的设计才能充分展现包装的可用性,使人感觉没有包装就没有商品,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了解人所需要包装存在的价值。商品包装的保护作用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都可以做得很好,而市场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商品要想吸引消费者,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设计者就必须赋予其包装独特的“促销能力”,以独特感人的形式让商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同样种类的商品,精巧特别、深入人心的包装具有充足的竞争优势,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才能取得成功。

依据人们如何看待商品包装,设计者应考虑包装开发的形式:改进(使之更好)和创新(全新的)。包装成功与否,设计者独特的创作思维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要求设计者收集整理别人成功的经验,分析利用各类材料,洞察部分人难以察觉的事物,为设计出成功的包装做好准备。商品包装固然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设计者同时要克服主观上的习惯和偏见,以全新的角度对待其设计,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打开促销的大门。

三、商品包装的反思水平设计

这个层次实际上指的是商品包装由于前两个层次的作用,在消费者内心产生的更深度的意识、理解、情感、文化背景等种种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影响。反思水平的设计涉及到许多领域,它注重信息、文化以及商品或者商品效用的意义,能够决定一个包装设计的成败。现代商品包装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优秀设计层出不穷,被大众接受的也数不胜数,但还存在许多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设计者除了应在包装外形、功能与实用性上下工夫,还应针对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要求着重考虑。往往商品本身并不能引起太多的审美反映,而其包装运用反思设计技巧,可使用户情感、思维产生强烈波动,这是反思设计发挥了深层的作用,可见反思层次的重要。设计者可以利用商品包装心理策略,以消费对象年龄、习惯、文化水平、经济能力、接受能力等来进行设计,只有把握消费者心理才能稳操胜券。

商品包装的视觉冲击力是本能水平上的一种现象,这完全是对物品外表的反应,而其是否影响广泛、反响强烈来自反思水平,美超越外表,来自有意识的反思和经历,受知识、学习和文化的影响。诸多事实证明,在审美上令人感觉愉悦的包装设计,其商品较容易被购买使用;与人的情绪和情感沟通良好的包装设计,其商品容易使人长久情感依赖并引起更和谐的结果。

反思水平设计的精髓是“完全都在人们的头脑中”。反思水平活动常常是决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包装的总体印象,在总体评价时,小失误可能被完全忽略,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心理接受度可以完全改变其它消极经历。认真关注消费者提出意见的设计者通常是把这些人当作最忠实的支持者,以人为中心来设计是赢得忠实支持者的方式,同时也表明了反思水平的力量。反思水平的设计不仅与人长期感受有关、与提供的个人感触和热情的交互有关,还与设计者的理解度有关。设计者要考虑所有层面,做到思维反思、意识反思、设计反思,根据人们消费心理的多维性和差异性去设计商品包装,最终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了一种精神寄托和依赖。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阐述表明了商品包装情感化设计系统的复杂,但我们可以相信,设计的感性成份越多,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产品的附加值就越大。情感化设计对设计者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上的。社会不仅仅需要理性化的设计者,更需要同时具有多种知识以及拥有责任心、道德感的设计者,它无疑是对设计者素质的挑战,当然,也是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洪.包装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4篇:情感化设计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商品包装 包装设计情感化 认知心理学

人是通过语言沟通来交流,物与人则是通过物品功能、形态的传达来交流的。人在创造物品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一定的形态,表现其“性格”,使之有生命。我们在使用物品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当设计使物品在外观、色彩、肌理等对人的感觉是一种“美”的体验或使物品具有“人情味”时,它就不仅仅是使用的工具同时也是交流的媒体。

包装设计是为了达到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储运、吸引消费者、促进销售以及增强商品视觉美感等目的,而在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的操作活动。从这一概念可以得出包装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要想让它“活”起来,设计者应赋予情感、给予其生命。那么,我们如何去认识商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一般应有三个层次:商品包装的外观表现、商品包装的内在行为、商品包装对人的思维情感的影响,这三个层次就是我们所称为的本能水平设计、行为水平设计、反思水平设计。三种水平依据时间先后顺序应是本能设计、行为设计、反思设计,最终反思设计又反作用于前面两者。

一、商品包装的本能水平设计

商品包装本能水平的设计是处于意识和思维之前,设计与商品的最初效果有关,基本原理来自人类本能,在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一致的。在本能水平上,视觉、触觉处于支配地位。商品一般都具有特定的形体,设计者应根据不同形体来设计不同包装,通过外包装来展现商品体积和造型,使人产生第一印象,感觉包装就是商品的一部分,牢不可分,这属于视觉感应。包装是商品外观的必要元素,承载着信息沟通的作用,自然要求寻找共通的视觉语言。

有了视觉感应,当然不能缺少触觉感知,外形和形态是重要的,物理手感和材料质地也是重要的。包装使用的材料有不同质感,使人在触摸时有各异的感觉,形成心理感受,所以要根据商品的特质选材,适当材料的运用可以加强商品和其包装的融合度,达到更好的感观效果。商品包装的本能水平设计讲的是即时的情感效果,必须看起来好看、摸起来舒服,感性特征在起作用。

二、商品包装的行为水平的设计

商品包装的功能有物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物理功能是作用于物而不是作用于人的功能,也称为保护功能。包装的保护作用总在第一位,没有保护,包装失去意义。心理功能是物品能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受,从而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也称为销售功能。生理功能是物品应具有的便于被人操作的功能,也称为方便功能。包装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上,首先应该适应工艺操作,便于商品生产制造,然后要便于商品流通,使之堆放牢靠、装卸省力。了解包装的功能,这是对设计者首先的要求。

只有合理的设计才能充分展现包装的可用性,使人感觉没有包装就没有商品,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了解人所需要包装存在的价值。商品包装的保护作用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都可以做得很好,而市场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商品要想吸引消费者,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设计者就必须赋予其包装独特的“促销能力”,以独特感人的形式让商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同样种类的商品,精巧特别、深入人心的包装具有充足的竞争优势,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才能取得成功。

依据人们如何看待商品包装,设计者应考虑包装开发的形式:改进(使之更好)和创新(全新的)。包装成功与否,设计者独特的创作思维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要求设计者收集整理别人成功的经验,分析利用各类材料,洞察部分人难以察觉的事物,为设计出成功的包装做好准备。商品包装固然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设计者同时要克服主观上的习惯和偏见,以全新的角度对待其设计,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打开促销的大门。

三、商品包装的反思水平设计

这个层次实际上指的是商品包装由于前两个层次的作用,在消费者内心产生的更深度的意识、理解、情感、文化背景等种种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影响。反思水平的设计涉及到许多领域,它注重信息、文化以及商品或者商品效用的意义,能够决定一个包装设计的成败。现代商品包装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优秀设计层出不穷,被大众接受的也数不胜数,但还存在许多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设计者除了应在包装外形、功能与实用性上下工夫,还应针对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要求着重考虑。往往商品本身并不能引起太多的审美反映,而其包装运用反思设计技巧,可使用户情感、思维产生强烈波动,这是反思设计发挥了深层的作用,可见反思层次的重要。设计者可以利用商品包装心理策略,以消费对象年龄、习惯、文化水平、经济能力、接受能力等来进行设计,只有把握消费者心理才能稳操胜券。

商品包装的视觉冲击力是本能水平上的一种现象,这完全是对物品外表的反应,而其是否影响广泛、反响强烈来自反思水平,美超越外表,来自有意识的反思和经历,受知识、学习和文化的影响。诸多事实证明,在审美上令人感觉愉悦的包装设计,其商品较容易被购买使用;与人的情绪和情感沟通良好的包装设计,其商品容易使人长久情感依赖并引起更和谐的结果。

反思水平设计的精髓是“完全都在人们的头脑中”。反思水平活动常常是决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包装的总体印象,在总体评价时,小失误可能被完全忽略,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心理接受度可以完全改变其它消极经历。认真关注消费者提出意见的设计者通常是把这些人当作最忠实的支持者,以人为中心来设计是赢得忠实支持者的方式,同时也表明了反思水平的力量。反思水平的设计不仅与人长期感受有关、与提供的个人感触和热情的交互有关,还与设计者的理解度有关。设计者要考虑所有层面,做到思维反思、意识反思、设计反思,根据人们消费心理的多维性和差异性去设计商品包装,最终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了一种精神寄托和依赖。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阐述表明了商品包装情感化设计系统的复杂,但我们可以相信,设计的感性成份越多,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产品的附加值就越大。情感化设计对设计者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上的。社会不仅仅需要理性化的设计者,更需要同时具有多种知识以及拥有责任心、道德感的设计者,它无疑是对设计者素质的挑战,当然,也是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洪.包装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5篇:情感化设计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服装 创意 思维

创意服饰打破常规服饰理念,是一种智慧的提升。它不只是满足产品的基本功能,更以独特的设计打动人心,满足人对美的更高追求。主观上,使设计师阐述个人思想,抒发个人情感、情趣。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审美意识,倡导时尚流行,开辟了服装更新发展的新境界。随着国内居民消费层次的提高,创意服饰在国内快速升温,一些本土的原创设计已经成为推动国内创意服饰行业的重要力量。

创意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打破常规,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改组或重建,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例如:在本世纪初法国时装界被称为“革命家”的设计大师——波尔.波阿莱,他在创作时从不随波逐流,也不像其他设计师那样不断重复以前的样式,他利用十分敏锐的思维方式,勇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把数百年束缚在妇女身体上的紧身胸衣,从女装上取掉,使妇女们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精神上从封建传统习俗束缚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宽松、自然、流畅的高腰身的细长形希腊风格。这是一次革命性的行动,勇于探索打破传统形式的革新,在服装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创意思维成功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创意思维的方式。

从学习服装创意的角度来说,服装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仅仅运用形象思维是不够的,要善于运用多方位思维方式,不拘泥于一个方向和一种模式,以突破原有的框架和限制,从一种新的立体视角来思考问题。通过直觉、想象思维方法,对东方与西方、民族与时尚、文化与潮流等等问题全方位的审视和思考,唤起我们的创意灵感,不断地创造出新主题、新造型、新色彩。因此,多方位思维已成为服装创意重要的思维方式。创意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比联想基础上的想象活动,也有灵感迸发的情趣激动和对问题获得深刻理解的直觉顿悟。在多种因素的相互碰撞下,才能迸发出创意的火花。

创意类服装设计往往不受服装款式、材料、色彩、工艺及着装实用性的限制,强调了审美创意,加强了服装设计作品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艺术效果。这类服装充分的展示了设计师的情感,任意发挥设计师的想像力和创作灵感,对于推动服装业发展、艺术探讨、艺术观赏有着极其重大的社会效应。例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的作品具有超前的意识与非凡的创造力,是20世纪最具幻想色彩的杰作,他从世界的各个角落去寻找服装创意的灵感,并借助服装科技的发展,将面料压褶、定型。他赋予服装以自由的形式,覆盖于人体,以立体的形式组成,宽大完整的面料,包缠人体,衣服的外观会随压缩、弯曲、延伸等动作展现出千姿百态。由此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衣着形式。这种立体派的裥褶为服装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观念。

服装创意思维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如果一件服装作品没有创意、缺乏内涵与新意、缺乏时尚与审美情趣;那么,它就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也不会承认它的价值。在服装创意思维的因素中,直觉、灵感、想象是最重要的思维因素,它们在创意中往往起突破性、主导性的作用,正是由于这些作用,服装创意思维才会呈现出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面貌。

服装创意是设计师通过独立的思考、创造潜能的发挥,把流行时尚与文化内涵融于服装设计之中,赋予设计作品社会的功能化和个性的时尚化,以此达到服装作品的新颖性与独创性。创意服饰是指在满足产品本身的实用功能外,在外观的设计上融入时尚,个性化追求的服饰用品。而传统服饰设计的元素很少,更注重布料,款式,色彩等的组合。现代的创意服饰一般来说,都是用轻质的、环保的材料精心制作。高档些的创意服饰还用到了很多高科技的新型材料!相比较而言,创意服饰的价位会比传统的服饰略高。

服装创意融合了设计师的创新和灵感,是设计师自我价值的体现。很多设计师都以敏锐的观察力,直觉的感知力,将东西方文化精华相互交融,设计出举世瞩目的作品。创意服装的存在,提高了人们的审美品位,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引导了服装消费,带动了服装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第6篇:情感化设计的思考范文

关 键 词:皮肤 概念 人性化

皮肤是人体的一层屏障,除了保护人体内部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伤害以外,还是人感受外界刺激的媒介。通过外界对皮肤的刺激,人可以感受到冷热和压力,可以感受到表面的细腻和粗糙,在复杂的环境下,还会因为触感的好坏而引起情感的变化,感知可以起到重要的认识作用。“皮肤”的概念不只停留在表面处理上的运用,其不断延伸的结果是:高科技与设计的结合,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模拟生物特性的智能材料和创造更加深刻的人性化体验。

皮肤功能的设计意义

最初,设计师通过研究皮肤的结构和作用而得到灵感,进而寻找材料表面和设计整体的联系。人的触觉和视觉是触发情感的基本感官因素,表面材料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物品的第一印象。当人们厌倦了和冷冰冰的工业产品朝夕相处的时候,人们期望体验更加柔和舒缓的线条和造型,期望物品能够更加与人亲近。实用性不再是评价物品的唯一标准,人性化体验成为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触感舒适的电脑键盘按键、比例协调的电动工具、高矮合适的桌椅,设计更适合供人使用,更人性化。以人为本,一直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品质。人们早已不满足单调的现代主义,在“形式追随功能”和其他关于形式和功能的讨论中,“体验设计”早已跳出那样的框架而更加注重营造舒适的用户使用环境和感受。人从触摸物体表面那一刻才开始真正有了和它交流的机会,而皮肤那么自然而朴素地充当着感官媒介,挑起人与物之间的情感波澜,让人对物产生喜好或厌恶的情感。然后,把情感和生命活力赋予物品本身逐渐成为了新的设计课题。设计师不仅仅停留在模仿皮肤的表面触感,更多的是研究皮肤的功能所带来的象征意义。一层皮肤,却有着里外截然不同的功能,它就是一座桥梁,把外界和人体的内部组织联系到了一起。这个有着哲学思辨意味的想法,把皮肤的概念延伸到了更加广泛的“表面”和“里外空间”的意象。诸如新材料的设计,让表面和里面的材质完全不同。表面柔软舒适,里面强壮有力保护内部结构,又比如在产品表面运用不同色彩和触感以及透明度的涂层以及材料单元,组合成具有特殊视觉感官的表面效果。

鉴于人的皮肤在外界的刺激下,能够感受到冷热痛痒,感受到舒适与紧张,这些初级的感受会影响人的整个状态从而改变人的心理状态。所以有人认为,皮肤也是一大心理器官,因为人的心情会影响皮肤的色泽和质地,而皮肤的表象也可以供人们了解自己和猜测他人心理和精神的状态。现代的设计任务,要求的是信息的传递对等而达到交流畅通的目的,如果人能借助媒介读懂设计的意图而流畅地使用这个产品,甚至能够领会设计师或者产品想要传达的更深层的用意而有所领悟,这就是个好的设计。Media Skin 是 Au Design Project 的第六个产品,设计师Tokujin Yoshioka 在这款手机上运用了新的材质和特殊的表面处理。之所以把这款产品称作 Media Skin,因为它就像人的第二层皮肤。为什么手机不可以是一件艺术品,让人们动用各种感官来感受它?手持电话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不可或缺,它的确就是与人最亲近的日常用品,就像是我们身体的自然延伸。“如果把手机设计成人身体的一部分,甚至是头脑的一部分”,那么手机就不仅仅是一件单调的物品了。于是,皮肤的概念跃然而起,新的涂料和表面处理拨动着使用者柔软的情感,而其视觉效果也自然地让人联想起皮肤既光滑又柔软的质地和手感,让人感到手机的确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亲密、不可或缺。更多的设计实验都在试图打破以往的框框架架,那些作品折射着设计师对当下社会和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受。不论是从设计主题到具体的设计过程,还是从材料到设计对象本身,都渗透着哲学思辨和对未来生活的思考。

皮肤概念的设计新潮

为什么一辆车外壳必须由金属打造,一辆车的外形对车本身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辆车的表面是不是可以变化,为什么车身不能像人一样灵活伸缩,不能像人一样有自己的表情, 这就是GINA(GINA Light Visionary Model)概念车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和想象。GINA是来自 BMW 2008年的一个研究项目,将柔韧灵活(flexibility)的概念融入汽车设计。皮肤,又一次成为概念的主角,这个概念给GINA 带来了车辆结构和外形的巨大变革。特殊的“皮肤”不仅赋予车身紧绷的肌肉感和雕塑感,更赋予了它生命的活力和弹性。GINA 的外表皮不再是金属,而是一层聚亚氨酯涂层莱卡布(polyethylene-coated Lycra),Lycra是杜邦莱卡。这些布是无缝相接的,蒙在可靠电子液压控制的活动框架上。这些活动框架不仅可以控制车的各个活动部位,还可以改变车身的外形。GINA已经不仅仅代表着一个造型,一层表皮,它代表着一个思考的过程,如何用不同的思维和过程去创造的哲学思想。这一层皮肤讲述着不一样的故事,它不再是一个工具、媒介。这层充当“皮肤”的材料决定了车身的基本架构和外形,不需要有太多的想象,就可以预见得到最后的整车是什么样的。就像人的皮肤、肌肉和骨架的关系一样,GINA的前大灯、车门、车前盖的开合等都像极了人的举手投足,骨架动作时表面的褶皱也极富流畅的生命感,甚至,它可以被认为是具有生命的个体。拟人化与情感表达的效用,也是随着“皮肤”这个概念的具体运用,而愈渐清晰,它最后也变成最重要的方面,即人性化的设计和表现。人性化不仅代表着友好的使用界面和方便的功能,在GINA的例子里,它多了一层“人性”的一面,即以人的方式去思考和行为,说到底,就是人的柔韧性,打破教条的灵活思考和柔韧的行为方式。

结语

从MEDIA SKIN手机外壳的肤质表面到BMW GINA的灵活柔韧的车身表皮,以“皮肤”为概念的设计探讨和实验都成功地预示着设计的发展方向。人与科技和设计的复杂关系,最终都落脚在如何为人本身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上。而如何尊重和保护人的细腻和复杂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体验则将是设计领域一直探讨的方向,也是深入“人性化设计”的重要课题。

重新审视“人”本身,从本源的地方出发,寻找灵感,在思考和实验中获得启发和领悟,这个过程颇像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的哲学问题的过程,回到问题的本质,探寻真理。在什么都可以成为时尚的这个时代,设计可以回到这样原始和朴素的最开始。

参考文献

[1]Ellen Lupton , Skin: Surface, Substance, and Design,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 edition (June 14, 2007)

[2]Au design project, au.kddi.com/english/au_design_project

第7篇:情感化设计的思考范文

以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为基础,根据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的设计心理学方面研究,系统地从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三个认知层面,结合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探讨空间设计中的情感设计理念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室内设计、建筑、景观、等空间设计的作品为例分析设计中的情感需求因素,分别对不同空间设计做情感分析,从而探讨从情感角度对空间设计的法则。

关键词:

情感设计;需求;空间设计

在产品匮乏时期,人们在选择物品时,会理性地分析物品本身能被清晰描述出来的因素,如功能、品质、耐用性、所支付代价的大小等。当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选择范围变得更广时,其对产品的选择也许仅仅是因为情感上的“喜欢”。这样,产品的品牌、造型、情感的寄托等因素更加受设计者的重视,而这种情感占主导的选择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会越来越多。设计与市场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承载关系,功能主义设计即将发展为一种全新的情感设计理念。

一、人类的情感系统

(一)人脑的信息处理系统

设计是为“人”的设计,设计应以人为本。不管是设计师还是使用者,控制人行为和意识的都是大脑。大脑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从外界接收信息做出反馈。人脑的信息处理系统主要由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组成,从神经学家安东尼奥•达玛西奥《对脑损伤的病人进行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认知系统由全面的分析、理解、逻辑、推论等各部分组成,让人可以做出理性的认知活动。情绪作为一种情感系统的外显,是生物的一种先天性自我保护机制,主要为远离危险、寻找安全而做出的价值判断与直觉选择。

(二)情感系统的组成

诺曼曾说:“认知体系负责阐释世界,增进理解和智识。情感,包括情绪,是辩解好与坏、安全与危险的判断体系,它是人类更好生存的价值判断。”情感通过情绪来体验。情绪有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正面情绪让人放松愉悦,思维发散,视听开阔有助于好奇心、创意、新想法的产生,有利于个体的学习发展。负面情绪会让人有危机感从而执着、专注,思路也会变得狭窄,有利于人趋利避害,自我保护。单纯地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两种情感不分优劣,没有好坏。例如航天器发射指挥中心的室内空间设计,布满了显示器,提示灯,警示标志,扩音器随时会播放令人紧张的提示音,办公台一格一格,一走进控制室,自然而然地就会集中精力专注工作。头脑风暴会议室的设计则大不相同,创意人员需要在毫无压力的情形下才能更好地开阔思维,提出具有创意性的点子,甚至在头脑风暴活动中对于任何一个建议都不允许批评和质疑,这都是为了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而在空间设计上是将地面用亲和自然的草坪铺装,漫反射柔和的光线,以及曲线柔和的设计都是为了使空间中的创意人员更加愉悦,这样的放松情绪才是创意灵感的温床。

二、需求理论与设计的层次

(一)情感与认识的外化表现——需求

需求来自于情感的判断与抉择,需求也就成为了情感与认识的外化表现。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的设计心理学指出:设计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基本的生理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终极需要,从满足物质需求到满足精神需求,设计也随之从自然层面的设计转到社会层面的设计。从空间设计的发展史来看,其首先是满足为人们遮风挡雨、避寒的需求,而后人们逐渐需要在空间内做出交流学习等活动,这时候空间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最后空间设计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需要体现居住者的审美品位与精神世界。每当前一个情感需求被满足后自然就迈向了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伴随着对精神世界需求层次的逐步提升,情感设计自然也就成了自功能设计发展以后即将迈向的新一个层次。

(二)认知与情感体系的三个层次

唐纳德•诺曼提出产品设计有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本能层次的设计是针对外观而言的;行为层次的设计是针对使用者的愉悦和效用而言的;而反思层次则是针对自我形象、个人满足、个人形象和记忆来说的这三个层次的设计并非是独立的,一个设计不会仅仅只是本能层次的设计,或只是行为层次的设计,而是从设计的角度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其侧重点不同,这样为了满足不同的情感需求而设计的层次就有所差异。设计师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得不设计各式各样的产品。在空间设计中也一样,随着人们的活动多样性增加,空间需求上的不同层次,也贯穿了空间设计发展的历史。

1.本能层次设计

本能层次设计是为了照顾使用者原始的、直觉的情感冲动,是一种自然法则中与生俱来的喜爱,犹如孩童的喜好就是本能的,有的喜欢明亮的,饱和度高的色彩;有的喜欢温暖舒适、明亮的空间;有的喜欢圆润平滑的形状。而成人由于长期受社会环境影响和个体经验积淀,思维的多重与复杂就表现在探索超越本能的情绪体验上。结合西方设计史的发展就会发现,本能层次的设计犹如古典美学所提倡的模仿与拟真,恢复本来形态与原型,尽可能的相似,装饰上采用弯弯曲曲的藤蔓,类似于花朵的造型,各种从自然界概括而来的图案,这都诠释着人类本能层次的审美观念,第一直觉“美”的感受。在这一阶段的设计是为了简单直接地满足情感上的喜爱,很少经过多的提炼及思考,在这个阶段“美”被解释为一种冲动。因为儿童空间的设计要遵守儿童情感的规律从用材、尺寸、光线都要符合儿童本能层次需要的特点,在设计中给予孩童更多的情感关怀。

2.行为层次设计

行为层次设计与使用和功能密切相关。在设计过程中是由:设计师模型-系统意向-使用者模型所组成。设计师在构思、设计一个不存在的空间的时侯脑海中首先出现的一个空间与使用习惯就是设计师模型。使用者模型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实际操作体验到的一个空间或者实际使用习惯。系统意向便是空间建造出来之后基于空间本身特点和设计概念附加形成的一个抽象意义。在行为层次的设计中更加注重于一个与顾客需求的交流,这样才能尽可能满足顾客的行为要求尽量让设计师模型与使用模型保持一致。这个交流模式就是:构思-模型-测试-反馈-构思-模型……一个好的设计就是不断地反复这样一个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功能性需求。一个良好的行为层次的设计空间不一定是吸引人的,但是一定是好使用的、满足使用者本身功能需求的。就像设计师手中的绘图工具、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登山用具一样易于使用。基于这个层次的空间设计从18世纪工业革命完成便开始发展,芝加哥学派所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一直是现当代有机建筑的指导思想。现代功能主义建筑的经典,柯布西耶所提出的新建筑五要素的建筑:1.底层架空;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自由立面;5.横向长窗。它的建筑意义远远超过其实用功能。在崇尚机器理性的时代,柯布提倡建筑形式的简化和净化。它所表现出的现代建筑原则,影响了半个多世纪的建筑走向,开启了20世纪现代建筑的新纪元。行为层次的空间设计使它侧重于使用感,空间的功能等实用因素,这也是行为层次设计的特点。

3.反思层次设计

反思层次设计涵盖很多领域,比如文化、信息、符号等。尤其是注重种精神世界设计的层次,常因为它有这样的功能而附加人们情感,同时也会因为有这样的情感而增加额外的附加价值。这增加的附加功能大都是情感上需求的满足。最近几年的体验式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体现了人们已经意识到艺术的“美”并非是只有来自于本身的形式,更多的是来自于参与者的思考和反思价值。空间设计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传递链:设计师-空间-使用者。他们之间传递的便是情感与价值观。设计师将情感附着在空间中,然后空间将情感传递给使用者,最后使用者将情感反馈给设计师。若是反馈回去的情感信息与设计者的初衷一致,便会产生很好的情感共鸣,空间这时便成了传递情感的介质,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情感线路健康完整的设计。例如王澍在威尼斯第十届国际建筑展双年展中国馆的作品瓦园,这就是设计师对于一个建筑行业的沉思,以及城乡文化根源性的探讨。

三、情感设计理念

第8篇:情感化设计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图式思维;视觉传达设计;设计方法;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J50-05文献标识码:A

Schematic Thinking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WANG Gang

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完成信息的传达,促成设计者与受众的交流,因此,图形是构成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要素,其借助色彩和形状组成人们能够理解的视觉语言以表达一定的情绪和含义,最终决定了视觉传达设计是否成功。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人类采用图形表达思想远比书写文字早得多,远古的书写文字如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演变而成的具有高度专门化特征的符号。图形语言需要具有强烈的语言特征才能成为视觉信息沟通的一种方式,当从语言的角度看待图形时,图形已经转换成语言中的符号,相当于文字。但文字的含义相对固定,图形则没有特定的语意,需要设计者根据人们通常的认识习惯去诠释和创造图形语言。设计者对图形语言的掌控能力与其头脑中的图式思维具有密切的联系。然而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体系中,文字语言始终是教学的重点,是人们彼此交流的主要工具,因此文字思维是许多人惯常的思维模式。文字思维的抽象性使文字缺少图形所具有的生动、形象的感染力,不利于触发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而且其包含的信息量也远不如图形。在今天信息呈海量的时代,图形语言的优势更加显著。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师要灵活掌握图形语言,设计出易于引发共鸣或者极具创造性的作品,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从单纯图形语言的技巧练习深入到图式思维的训练,而这正是当前视觉传达教学中所极为欠缺的。为此从理论角度探讨图式思维,从实践角度培养图式思维应当成为视觉传达教学科学化的途径。

一、图示思维理论的概念

一般而言,人们通过视觉所获得的信息占总获取信息量的70-80%,并随时代前进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人们不仅依赖视觉作为认识世界的手段,并且把其他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转变为视觉信息。进入21世纪以来,视觉交流的潜力更是得到了发展,数字化、图像化的世界正展现在我们面前。视觉交流带来了对视觉思考的研究,而视觉思考研究的主要内容来自心理学领域对创造性的研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ph Arnheim)在其著作《视觉思考》中,通过消除思考与感觉行为之间人为隔阂的方法,建立了视觉思考探索研究的基本结构。“我说的认识指的是一切精神运行都包括信息的接受、贮存和处理程序:感受知觉、记忆、思考、学习。”

这是认识感觉的新方法,即意识和感觉统一,创造力研究的焦点从意识或感觉转向两者之间的作用。视觉思考是一种应用视觉产物的思考方法观看、想象和作画,在设计领域,更加关注思考以速写形式外部化的过程,可以说已经构成了图解模式。

1980年保罗•拉索(Paul Laseau)在其著作《图解思考》中

,认为图解思考过程可以看作自我交谈,即作者与设计草图之间的相互交流,交流过程涉及纸面的速写形象、眼、脑、手。在从纸面到眼睛到大脑,然后返回纸面的信息循环过程中,理论上说,循环的次数越多,变化的机遇也就越多。就设计而言,思考是探索型的、开敞的,设计草图以图的形式表现了设计构思的过程,它们大多是片段的,显得轻松而随意,便于阐明设计意图,帮助设计师变换思维,此外,它还是设计师与受众交流的主要手段,而非被作为最终结果告知对方。图式思维正是强调设计师在方案设计阶段如何用草图快速捕捉灵感,找出解决方案,把思考变为视觉形象。

二、图式思维的运用

保罗•拉索总结了图式思维的运用,包括六个层面:表现、抽象、手法、发现、检验和激励。

表现是思维的形象传达,使人们能够预先看到实现的可能程度和最后的结果,因此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表现。正如每个人都会说话,但并非每个都善于表达一样,类似的构想因图示语言表现的不同而具有力度和视角上的巨大差异,因此图示语言的准确表达与新颖的创意同等重要。图面上采用何种形式、技法,色彩和图形表达怎样的情绪、心理和情感,这些都通过表现而使设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图式思维帮助设计者以设计草图的形式不断寻觅设计创意的最佳表现形式,通过草图的直观和感性特点使创意在图形语言中逐渐丰满,达到设计主题、创意和图式语言的完美结合。

抽象是图式思维应用于图解分析的手段,它包括图式语言抽象化和设计内容的抽象分析。视觉信息的传达借助于简洁准确的图式语言,简单的图形较复杂的图形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语意更易理解。抽象完成了设计主题或创意由具体形象向抽象图形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图式语言的含义更加突出并易于理解。设计内容的抽象分析在于确定代表设计对象特征的形象要素,并最终转化成图形语言。如果对设计内容的分析出现错误,那么再新颖的创意,再生动的表现也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设计内容的抽象分析包括四种基本方法:提炼法、简化法、精选法和比较法。提炼法是指从设计对象特征中去除与主题无关紧要的要素,借以突出主题;简化法是以较少的图形符号代表设计对象特征要素,使之易于被大多数人看懂,以便交流;精选法则是通过对比或者强调某一部分以引起特殊关注;比较法说明了简化的图解语言比具体的形象特征更利于设计方案的比较。

手法是指应用图式思维进行设计处理,这是具有启发性的设计手段。图式思维中手法的目的是在于变化图解形象使其产生新的面貌从而扩展设计师的思考。手法的三条入门途径包括:可发展的开敞形象、形象的转化、结构化的或有序化的形象。可发展的开敞形象可以同时从各个方面来领会、解释或者评价,常被看成具有多重意义,正如同每个人对印象派绘画有不同的理解一样。开敞的设计草图往往能传达设计师的直觉和自信,设计师通过惯用的图式语言任意地、灵活地思考,进而发散地形成设计的多种可能。可发展的开敞形象是为了引入形象的转变,图解形象变化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借用构图原则如拓扑、装饰语法、逆转和变形等,使图解变化有助于设计创造性的发挥。结构或有序化的形象是形象变换的另一种基础,即应用有序化手段建立人为的脉络,从中获得新的反应。通过手法转化图解形象使其具有新面貌,从而拓展设计者的思考。

发现存在于使艺术设计成为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寻找设计构思灵感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对设计师而言,发现的过程包括创造和构思成形。创造寻觅基本的发现和方案设计的独特见解,构思成形则将发现转变成图解和文字说明,对设计进入充分发展给以根本性的指导。设计师的创造力往往来自对所设想的特定效果与记忆中的其他实际效果之间相似之处的发现。例如人们在野外安装帐篷时要将帐篷桩打入地下,如果没有铁锤,当看到棒子或者石块时就领悟到它们与铁锤的相似处,用以解决问题。而构思成形则是综合了理念的过程,经过构思图解和构思探讨完成创作。

检验可以被看作一种产生形象的循环过程,逐渐地增强设计特性或者设计图形具体化,是设计方案选择与综合的过程。对图式思维而言,检验分为表达、评价、综合、推敲。设计方案首先通过设计图形予以表达构思,然后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多方案评价,集中各方案的优点精心推敲以形成新的设计概念。如果设计师要做到对设计发展坚持控制的话,必须对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有深入而准确的理解。

激励指的是设计师用自己的绘画手段向人们阐明自己设想的一种方法,同时又是探求自己设想的方法。设计师的图画往往能够创造一种氛围,使项目委托人或者受众深受它的影响。富于强烈个性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热诚感情和信念,易于将这一情绪感染观看的人。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风格的形成也来自于他对设计构思取和舍的始终如一的选择,他的选择反映了他所认为的重要的设计概念。

三、图式思维与设计过程

第9篇:情感化设计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时尚 文化 技术美 材质美 情趣

一、时尚的魅力

1.时尚与流行

“时尚”这个词现在已是很流行了,其英文为fashion,当今追求时尚似已蔚然成风。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有少数人实验,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方式。简单的说,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在这个极简化的意义上,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

追求时尚是一门“艺术”。模仿、从众只是“初级阶段”,而它的至臻境界应该是从一拨一拨的时尚潮流中抽丝剥茧,萃取出它的本质和真义,进而丰富自己的审美与品位。时尚带给人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不凡的美妙感受,它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位。它在诠释精致中展现着十足的个性。

2.个性化是时尚的象征

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大众对产品设计的需求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势,设计师在极力寻求代表他们品位的产品设计,他们开始尝试用独特的产品设计表达其个性。于是,在流行思潮的喧嚣下,人们开始强调产品的个性化和个人风格,而为了满足大众的这种需求,个性化产品也不断涌现,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1890年的个性化产品电视机,1876年的个性化产品汽车,20世纪末的个性化产品概念车,2001年的个性化产品协和式飞机等都是设计迎合大众需求并呈现出不同艺术风格的完美表现。

二、时尚与文化

1.民族文化的奇丽

文化的中心是人。文化本身的发展也好,设计本身的发展也好,都存在一个评判标准和向哪里发展的问题,即发展的终极价值问题。

设计活动是“人类有目的的,针对未来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它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然而设计并不是凭空创造,任何生活方式的变化都有深层的思想精神因素,这种精神因素来自人们的实践并决定于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把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体现在造物中,把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体现为富有文化艺术气息和理性意味的独特形式,这正是文化发展在设计现象中具体角色的最好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因此,设计便具有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和意味。自然崇拜是远古文化的主要特征,而自然崇拜的具体形式却反映了不同的远古文化,它使人类在生产实现领域中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使人们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成为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自觉行为。例如:胡超群设计的“竹制西餐具”采用了中国的竹子作为材料来制作精美的西式餐具,完美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沟通。“器物是文化遗留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器物的物化形式等属于文化的物质层面,而器物背后的观念及其内涵、意义等则是文化的精神层面。在某种意义上,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完整内涵。

2.现代文化的井喷

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蒸汽机、内燃机、电气化……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突飞猛进,向自然进军的不断胜利过分加深了人类草率的自我判断,人类俨然以自然界的主宰自居。

韩国设计师金永一指出:产品设计竞争激烈,大家都想创造独特性,而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正是灵感源泉。含蓄地应用韩国文化卖车子,显然是为了获得市场的支持。“现代与起亚”的汽车,在1999年只卖了80万辆,而在推出新一代讲究设计理念的车子之后,到2005年却创下了375万辆的销售佳绩。

日本设计师的敏锐感性从精神层次捕捉设计灵感,设计线条洁净简约,实用至上,代表了日本人融汇生活文化和西方现代风格的创意。

3.文化的闪烁与激情

在企业文化中,设计还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诠释着文化特殊的光芒和激情。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它有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它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的组合。企业文化是精神产品,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的体现要以物质产品为载体。因此,用企业产品来诠释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来丰富产品内涵使产品和企业文化之间形成互动影响,互为体现,互为促进。

三、时尚的驱动力

1.永恒的动力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精髓表现在创造上,它形成的是共同的风格和心态。纵观国外文化对设计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在其长于思辨、思考和理论化民族特征的影响下,引入工艺美术思想后,立即将工艺美术与理性化和秩序化联系起来,促进了工业设计的逻辑化、理性化与体系化风格的产生;而美国始终表现出一种挥霍无度的“阔少爷”与“爆发户”形象;意大利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而丰富的艺术情结,他们将产品设计融入民族的文化理念,使整个设计建构在对人和生活的哲学性解释上,使设计通过产品传达出一种民族文化和哲学意义。

2.技术的魔力

自然科学在大机器生产中的应用是这里所特指的“技术”,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手工技术,所以本文“技术美”主要指机械工业技术产生的“美”,而“技术美”的物质形态则是通过对材料的加工制作而产生的。

现代产品设计是以功能效用的发挥作为核心和目的的,美的体现必须以该产品的有利作用为价值基础,并非是通过脱离实用功效而凭空拼接和附加来作为取悦消费者的手段,它是通过在与实际功利不分割的前提下自然流露出来。如一支钢笔设计,其简洁的圆柱体造型符合书写习惯,对握笔姿势的尺寸和结构的充分考虑更足以令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到某种精神愉悦,进而体验一种功效美。因此,工业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美的诉求、感性延伸、文化象征性等因素。例如:林德伯格公司设计的“眼镜盒”。其独特简洁的造型效果,是通过研磨、喷砂和化学处理等工艺达到。整个设计的理念在材料、造型和功能之间达到完美的和谐。

3.材料与肌理的原动力

产品的造型设计就是对产品的形态、结构、色彩、肌理、等进行美的加工,利用科学性和艺术性来处理这些造型要素,一期得到完美的产品造型。材质美主要由材料的质地美和肌理美构成,人们在艺术设计产品中所获得的材质美感,也主要源于材料的质地美和肌理美。

质地,就自然物而言,是指物的自然本质、底色。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结构形态和纹理。材料的美感是物质材料的美对人的感官和心理发生作用的结果。如表面粗糙、色重的材质给人以坚实厚重的美感,光滑柔软的材质给人温柔、富有弹性的美感等。材质美的自然属性有:材质的情感联想性,材质的真实性,材质的自然生命性,材质的纯净性;材质美的科学属性有:材质的光学效应美,材质的工艺美;材质美的社会属性有材质的绿色性,材质与人的亲和力等。

例如:罗恩·阿拉德设计的“弹性回火钢椅”。它采用1mm厚的优质钢材组成,钢材经过回火处理,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弹性,因此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华丽、精致和现代感。

四、情趣与心理

1.产品引发情感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品被赋与的功能不断增多,人们对产品精神层次的要求也不断增大。产品设计已经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产品本身的情感特征和使用者的情感、心理反应上,因此产品除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功能需求外,更强调产品的精神功能。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方法在不同方面对人们的心理、感觉、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人们对于设计漂亮的产品有强烈的拥有愿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生活中的一个必要部分,它影响着人的感知、行为和思维。情感是天赋的特性,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这种反应可分为“感觉”和“感情”,他们都是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反应,二者虽有不同,却有内在的联系,故称“情感反应”。情感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产品引发情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同的人对于相同产品的体验和感觉是不同的。

2.情趣对心理需求的升华

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除了考虑产品的功能外,更强调形态上的创新表达。而形态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性格,就如同它从此有了生命力。人们在使用物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

对于产品情感反应的描述方式和评估标准目前还没有一个即定的、统一的模式。人们对于产品的感性知觉如对产品的外观造型、颜色搭配、视觉协调、使用方式等感受可以从人们反应,包括行为、表现、心理、主观情感等方面来衡量。然后根据人们的喜好度来对决定产品设计的流行趋势和方向。

3.情趣中的互动

设计师如何在产品设计中更好的影响、把握情感因素呢?笔者认为,首先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作为主导,产品必须具有和用户同样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设计师的思维模型需要和用户的思维模型一致。其次要考虑到用户在实际使用产品时的反应和心理状态。这样设计师才能通过产品来与用户交流,而用户也才能真正体会到设计师想要通过产品向其传达的情感寓意。换句话讲,产品越具有情趣越对消费者有吸引力,而消费者的主动参与就会使二者之间产生互动性。总之,产品的感性因素是个复杂的系统,可以相信,产品的情感寓意越多,产品的附加值也就越大,为了更好的使产品设计与消费者产生互动,人们对设计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时空和心理上的, 它无疑是对设计师素质的一种挑战。对于未来产品设计将会怎样更好的体现生活时尚与情趣,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唐林涛:工业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迪尔诺特超越:“超越”和“反科学”的设计哲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1

[4]李龙生欧阳巨波石巍:咫尺方圆——设计艺术文化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8

[5]兰娟:在人机学思想中关注产品愉悦功能的设计[j].包装工程,2008,29(2):125

[6]邱松:造型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顾健华:艺术设计审美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