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感心理咨询培训范文

情感心理咨询培训精选(九篇)

情感心理咨询培训

第1篇:情感心理咨询培训范文

周六早上8点多,心理咨询师张宇(化名)出门上班。看着车窗外灰蒙蒙的天,他有点为今天的来访者感到担心,“这天气也许会让她心情更低落。”

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张宇就职于一家商业心理咨询机构。

9点刚过,他就坐在心理咨询室认真翻看上一次的咨询笔记。9点25分,张宇起身为即将到达的来访者冲了一杯咖啡,放在沙发前的圆桌上。

3分钟后,咨询室外准时响起了两下轻缓的敲门声。打开房门,张宇迎来了当天的第一位来访者。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辅导研究所所长江光荣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全国有90.7万人持有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且每年大约新增10万名持证人员。但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仅占其3%左右。

“也就是说,目前全国大约有3万名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江光荣告诉《t望东方周刊》。

由于心理咨询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多数人心里,心理咨询师这个群体充满了神秘感。

有人认为他们无所不能,可以解答所有心理困惑,治愈一切心灵创伤;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他们只不过是徒有其名,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根本就是骗子。

在这样两极分化的评价中,心理咨询师的面目越来越模糊。

更像一个陪伴者

张宇坦言,从业6年、接待了数千名来访者之后,他才逐渐意识到心理咨询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仙术”。

“更多的时候,需要来访者依靠其自身的智慧和毅力取得改变。而咨询师能扮演好一个专业的陪伴者就很好了。”张宇说。

他的一位来访者小雨(化名)在童年时期曾经历严重的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这对其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外在的表现就是,她会下意识地与人保持距离,因此身边几乎没有真正关系亲近的人,但她心里却极度渴望稳定坚固的亲密关系。这种矛盾让她一直很痛苦。”张宇说。

2016年夏天,小雨第一次走进张宇的咨询室。痛哭着讲述了父母从她童年时就不断给她造成的心理创伤后,她感激地说:“谢谢你让我说出了这些话,谢谢你在我那么狼狈的时刻陪着我。”

那一刻,在小雨身上,张宇感受到了陪伴的力量。

对此,心理咨询师林松涛(化名)也感触颇深。

在他的咨询过程中,一般会由来访者开口说第一句话。当来访者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有人会说“我不知道说什么”,而有的来访者则会选择沉默。每当这时,林松涛并不会急于打破沉默,而是静静地等待来访者开口。

最极端的例子是,曾有一位来访者沉默了整整50分钟,直到咨询结束都不曾开口说一句话。“我就那样陪她安静地坐了50分钟。”林松涛告诉《t望东方周刊》,也许在那一刻,来访者需要的就是这种无声的陪伴。

尽管在咨询关系中,来访者对于咨询师的信任非常重要,但林松涛从不会要求他们把心里的秘密和想法和盘托出。每一次接新的个案,他都会告诉来访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想说就不说,想说真话就说真话,想说假话就说假话,怎样都可以。”

有一个林松涛跟了3年的个案,直到第三年,来访者才在一次咨询中告诉他,她以前曾经对他撒过谎。但林松涛依然尊重来访者的选择。在他看来,事件也许会是假的,但他们的情绪却是真实的。

“咨询师要做的就是捕捉来访者真实的情绪。”林松涛强调。

80%以上是半路出家

科班出身的张宇绝对算得上是心理咨询师中的“少数派”。更多的人是像林松涛一样,半路出家。

2005年,林松涛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进入外企工作,之后选择自己创业。

2012年,他的职业轨迹遇到了转折点。有一次,他去送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妻子上课,顺便旁听了一次课。没想到,这节让他听后大呼“太有意思了”的课,居然改变了他的职业选择。

那次之后,林松涛开始自学心理学知识,并报名参加了第三届精神动力学夫妻与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第一次为期5天的集训加上平时的自学,林松涛轻松地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并于2013年下半年正式执业。

如今,林松涛刚刚执业3年,在行业里仍是一个初学者,但他的临床咨询时长已近3000小时。一般情况下,他每周要接待25位来访者,最多的时候有35位。

“最常见的状态是每天接待4~6人。”林松涛告诉《t望东方周刊》。

对于一个初入行者来说,这样的工作强度并不算小。通常情况下,一个新手至少要用5~7年才能积累到3000小时的临床咨询时长。而本刊记者接触到的其他心理咨询师通常每天接待3~4位来访者。

2001年,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这促进了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劳动技能型职业的快速发展。

由于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项目是要做劳动技能认证,而非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报考者仅需具有大专文化程度,而其专业背景则不受限制。

“真正临床与咨询专业的毕业生很少,占比可能不足20%,80%以上都属于半路出家。”江光荣说。

科班教育体系缺失

正常情况下,心理咨询的从业者应该接受专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然后执业咨询。但现实是,大部分从业者在经过碎片化、技能化的培训之后,就考证上岗了。

本刊记者了解到的心理咨询师培训中,最受市场欢迎的是短则几天、长则十几天的短期培训。即便是一些所谓的长期培训,也是每年组织一两次为期一周左右的集中培训,而平时则以个人自学为主。

“中间的临床和实践怎样开展、效果如何,很少有人过问。”心理治疗师徐佳告诉《t望东方周刊》。

徐佳是一位医学博士,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目前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同时在商业心理咨询机构兼职做心理咨询和治疗。

2014年,徐佳开始在中国参加一个为期3年的中德督导师培训班,这是业内最受欢迎的一个培训课程。结果3年内,她一共只参加了4次集中培训,每次集训10天。

“除去翻译的时间,其实相当于5天的课程。而且每个班有60名同学,课堂上很难作深入交流。”对此,徐佳颇为无奈。

相比之下,徐佳在德国读博期间参加过的类似培训班,会要求学习者最短连续培训3年,且每周至少学习2个小时,此外每个月必须参加2~3次学习小组间的交流活动,并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

“而且一般情况下,每班只招收12名学员,所以每次课上讨论都能交流得很深入。”徐佳说。

更为重要的是,德国参加此类培训的多为心理咨询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和少量硕士生。而在中国,大部分是非科班出身的从业者。

江光荣告诉本刊记者,在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中国至今仍未能建立起系统的学历教育体系――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正式开设心理咨询专业,仅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招收临床与咨询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但全国每年的招生规模不足1000人。

“博士生就更少了,全国每年只有6~7人。而且这些人毕业后大多留在了高校和科研单位。”江光荣说。

在心理咨询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政府或者行业组织规定:心理咨询行业的从业者必须接受系统的临床与咨询专业的学历教育,且最低学历要求是硕士。

以美国为例,其心理咨询从业者中拥有博士学历的占60%~70%,其余均为硕士学历。

而在中国台湾地区,2001年通过的《心理师法》规定:只有至少完成了本专业的硕士教育,才能考取临床心理师或者咨询心理师。

“他们认为,本科毕业生通常不具备成为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能力。”江光荣解释道。

咨询师有了心理问题怎么办

“大将军郭”(以下简称“将军”)是心理学微信公号“我们心里都有病”的创立者,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

如果从2007年大学四年级在学校做热线咨询开始算起,“将军”做心理咨询的时间已有近10年。但近十年间,她从未放下本职工作而全职做心理咨询。

“最主要的还是考虑到生存压力。”“将军”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坦言。

确实,对于大多数咨询师来说,心理咨询并不是一个高收入行业,生存是他们面临的第一难关。

“将军”从2008年开始在咨询机构做面询,每做一次获得几十元的抽成。直到2010年,她的抽成才提升到每次100元,但当时她所在的机构对来访者的收费标准是每次400元,也就是说机构要拿走75%的抽成。而行业通行的标准是,机构和咨询师五五分账。

由于来访者数量的不稳定性,初出茅庐的咨询师并不会每天都有预约,算下来整体收入并不高。同时,咨询师还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参与学习培训、督导和个人体验,持续学习成本较高。

“全国3万名从业者中,只有不足17%的咨询师活得很好,能够靠心理咨询过上体面的生活。”上海林紫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林紫告诉《t望东方周刊》。

对于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平稳心态的心理咨询师来说,生存问题给了他们现实的压力。

2014年,“将军”从一家与心理学相关的互联网公司辞职,酝酿自己创业。

“从2015年创立公众号到现在,后台基本上每天都能收到10个左右的咨询请求。但我决定暂停接个案。”“将军”说。

原因在于,她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从职业人向自由职业者、创业者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并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有一些焦虑在里面”。

她告诉本刊记者,作为咨询师,她要面临诸多的执业压力。如执业之初,她也会因为来访者的评价,或因来访者的情况无法持续改善、担心来访者无法持续咨询,甚至会因为担心来访者出现自杀的情况而产生压力。

因此,她希望自己能够暂时停下来,首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实现自我成长。

第2篇:情感心理咨询培训范文

前言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快速发展的规模和相对滞后的师资配备,给高职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严重匮乏,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对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及特点

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欧美国家,是为缓解当时专业辅导人员匮乏而兴起的,后逐步运用于学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发展较早,近年来大陆一些高校也逐步引进这一辅导方式应对专业心理咨询师不足的现状[1]。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朋辈心理咨询虽已经显现出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朋辈心理咨询(peer-counseling)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被称为“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Counseling)[2]。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由受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及帮助,通过人际交往实现心理安慰,消除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它具有实施方便、方法灵活多样、易推广、见效快等特点。

二、朋辈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一)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高考失败、学历之痛和就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状况分别在大学三年不同阶段突现。具体表现为:

1、承受压力大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学生承受着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来自升学、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高职学生还受到家长、同学、社会的轻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些都对他们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过大会给他们带来诸多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而这些疾病的出现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影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自卑心理严重受高职院校录取分数低,师资配备相对落后,所学专业不理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等客观条件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正确面对现实,过度缺乏自信。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挫折耐受力差,以及不适当的归因方式等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孤独感较强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处于成年早期(18-25岁)的高职学生正处于亲密对孤独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渴望获得友情与爱情。但由于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父母娇宠,缺乏与人合作和沟通的技能,与同学间的摩擦不断,难以形成真正的友谊,也得不到群体的认可。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的情况,并进而加剧孤独感。

4、焦虑、抑郁症状等心理问题多有些高职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在学习上缺乏兴趣,人生观、价值观不够完善,精神空虚,对前途悲观失望,过度关注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心理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得不到适当的释放,从而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运用朋辈心理咨询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

1、可以较好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由于朋辈心理咨询员是与来访者年龄相近、经历相似、生活环境相同的同辈群体,他们是青少年亚文化群体中适应相对较好的人。由这些人向来访者提供帮助,不仅使他们有亲切感,更易于沟通,而且由于更能得到咨询员的理解,获得同辈人的认可,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自尊心。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同时得到满足,可以极大的提高来访者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咨询员的引导下更积极主动的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2、给来访者提供良好的榜样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的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进行的[4]。朋辈心理咨询员是朋辈群体中的成员,由于空间、时间和心理上的相近性,他们的建议更容易得到采纳。加之朋辈心理咨询员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是全面发展的,身心都比较健全的学生,他们能够给来访者提供良好的榜样。因此他们的行为更容易成为来访者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在双方持续的接触中,咨询员的言语、行为会对来访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专业心理咨询的有效补充由于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去找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心理咨询的一定是心理有问题或有精神疾病的同学。又由于面对老师时会有隔阂感,害怕老师会嘲笑或责备自己,而对心理咨询形成心理上的压力。因而,当有心理困扰时不愿进行心理咨询。半专业性的朋辈心理咨询正好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

4、是一种陪伴成长,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朋辈心理咨询虽然是在咨询员的引导下展开的,但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探讨和协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更多时候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同时给予一定的引导。双方就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探讨,引导来访者自己分析发生心理困扰的原因,寻找解决的途径。对于学生学会关心和接纳别人,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有积极的作用。

5、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关系融洽、相互信任,是心理咨询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咨询员与来访者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减小了相互之间的隔阂与猜疑,容易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采取的咨询方法也更加灵活,使得咨询活动在融洽、愉快的氛围下进行,有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自信心的培养。

三、朋辈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心理咨询员的选拔

在选拔朋辈心理咨询员时,学院可在选修心理类课程的学生中优先选拔,如没开设此类课程,也可以向全校学生公开招募,选择其中品学兼优、学有余力者作为考察对象。然后利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面试进行进一步挑选。选择其中心理素质良好,热爱心理咨询,有较好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亲和力,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真诚热情的人进行培养,希望最终能将其培养成为各班的心理委员。#p#分页标题#e#

(二)心理咨询员的培训

由于选的朋辈心理咨询员还缺乏基本的心理培训理论、技能和技巧,因此在上岗前必须选修心理类课程或进行简短的培训。培训要有系统性,培训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学方案设计也要具有好的科学性、易操作性和易实施性。为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咨询员的兴趣,可以采用主题训练的方式,如心理咨询的理念、心理辅导技术、大学生心理常见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撰写学习体会等。每个主题都由理论、体验、个案分析、分享等几个板块组成[5]。在培训内容中还应包括咨询员应遵守的基本规范,如:保密性原则。这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朋辈心理咨询员应特别注意的原则。

(三)在朋辈心理咨询实施过程中,咨询员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适度移情朋辈心理咨询员应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感情,既要注意观察来访者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情带进心理咨询中,更不能试图以此来影响和改变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

2、朋辈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在于倾听给咨询者向别人倾诉、自我分析问题、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机会,提高他们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尊重来访者咨访双方在人际关系上是平等的,咨询员应当尊重来访者的人格和权利。对来访者的尊重,不仅表现在行为上,更要从心理上对其加以关心和尊重。

4、转介意识咨询员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还应当有寻求帮助的意识,以让来访者得到及时的帮助。但在转介前应向来访者说明情况,并征得其同意。

5、朋辈心理咨询方法的选择为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咨询员可灵活选择不同的咨询方法。同时,为更好的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切近同学生活的优势,咨询员还可主动寻找有心理困惑的同学聊天,及早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四、在高职院校应用朋辈心理咨询应注意的问题

(一)定期进行对咨询员的专业辅导,便于及时预防和发现问题虽然经过短暂培训,但朋辈心理咨询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存在欠缺,在咨询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不仅可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还可能给咨访双方带来新的心理问题。为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可以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对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辅导,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的做法。

(二)对咨询员的保护高职院校朋辈心理咨询员也是学校的学生,在咨询过程中受到来访者的影响,也可能积累负面心理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也应当加强他们的心理保护,鼓励和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对咨询员的评估评估不是给朋辈心理咨询员施加压力,而是通过评估发现问题,提供帮助以促进他们更快的成长。可以通过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进行,通过咨询员之间的相互经验交流和学习,将优点发扬光大,避免错误的重复出现。

(四)与其他心理咨询方式相配合朋辈心理咨询在处理和解决心理问题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遇到难以解决和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必须有其他方式的介入,如向心理咨询师求助、转入心理治疗等。

第3篇:情感心理咨询培训范文

摘 要:心理咨询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兴起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已取得了初步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中国心理咨询的行业需求和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前景等几方面,分析了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心理咨询;发展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服务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目前该行业在西方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各方面的技术和条件也很成熟。但是,心理咨询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中国心理咨询行业需求

中国心理咨询需求量明显增多,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正不断地凸显出来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据统计在我国13亿人口,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高达1600多万;在我国34亿的未成年人中,有28%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9%是中度心理问题,01%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没有得到及时解决[1]。2002年11月,我国首次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自杀,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而每年自杀未遂的人数高达200万。在15~35岁人群死亡原因中,自杀成为第一原因[2]。在中国,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3]

按照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算的话,在我国每100万人中只有24人。因此,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仍有476万的缺口。

二、我国心理咨询发展现状

(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我国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4]。从专业背景上来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而是其他专业或是社会工作人员,他们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只是为了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而考了咨询师职业证书。他们只接受了短期的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上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这与国外心理咨询员一般要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差距甚大。

(二)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发展的影响

心理咨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它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又受制于社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国名的心理[5]。由此导致了某些西方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国民。因为这也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三)专业教育力度不够

我过现在总共1731所普通高校中,目前只有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建立了心理学院,不到100所大学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其中没有一所高校有心理咨询的专业,只是把其作为一门学期课程来教授。即便是在应用心理学中,只有26所高校于2006年招收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而最后会从事专业心理咨询的人员则是少之又少。因此虽然我国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量很大,但真正具备专业心理咨询能力的人员却十分匮乏。

三、我国心理咨询发展前景

(一)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和正规化

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心理学会,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批准、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使中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获得了合法的地位。2002年,卫生部出台了“心理治疗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开始针对医疗卫生系统内部“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和考核。2005年又正式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这些都为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的职业化和正规化奠定了基础。

(二)心理咨询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心理咨询的形式主要以门诊式为主,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对心理咨询需求的不断扩大,心理咨询的形式也将发生更大的改变和扩充。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心理咨询的形式包括:电话咨询、宣传咨询、信函咨询、现场咨询、以及以比较多的人为对象的团体咨询等。而笔者相信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现有的形式将更加健全和完善同时也相信将有更丰富的形式产生。

(三)心理咨询的本土化

我国现有的很多心理咨询的方法、理论和技术大多引进于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方法、理论和技术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人民的心理。因此对于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呼声在中国心理学界收到了重视。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中国咨询师创建的一些适合中国文化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其中包括朱建军的意象对话疗法和钟友斌的认识领悟疗法都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离不开中国心理咨询师人才的培养,因此首先在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其实还应做好以下三点:首先加强对心理咨询师的正规培训和学习要求。在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方面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国内的要求和国外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之大。为了中国心理咨询的正规化和专业化我们必须提高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学习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训出合格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其次,加强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督导培训。随着心理咨询行业的蓬勃发展,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督导培训与自我成长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可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心理督导机制仍没有建立起来。最后,加强对心理咨询培训机构的培训机制的资质鉴定。当前在我国心理咨询的培训机构比比皆是,培训者只要交几千块钱就可以参加培训。而培训机构大多以盈利为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培训机构为了增加收益,大大降低了培训对象的资质要求,而且培训的周期也只有一个多月,这就直接导致了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偏低。因此加强对心理咨询培训机构的资质鉴定势在必行。

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但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去不断完善和改进的事情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王枉盛,丁新革,中学生抑管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谁来为自杀设道防线.2003

[3] 曾大兴,陈统奎.心理咨询面临职业化尴尬、南风窗.2004.16

第4篇:情感心理咨询培训范文

常有人说我很会开导别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有什么事,都会来跟我聊一聊,就好了。—般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跟人聊天,开导别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这大概也是心理咨询在中国如此火爆的原因之一吧。在许多人眼里,心理咨询是一个很好的职业。想想吧,跟人聊天,听人讲故事,还可以教训人,人家还付费给你。这等好事哪里去找?这种说法,类似于一些年前,美国记者评论罗杰斯,说他从头到尾听别人讲,只是点头微笑,嘴里发出表示赞同的“嗯啊”,这太简单了。因此,他们称罗杰斯为“嗯啊大师’。

因此,谈起心理咨询,许多人都跃跃欲试,连我家小区的门房老张每每见到我,都会提出要求,要到我工作的机构去做心理咨询师。老张讲到,隔壁有一对夫妻闹离婚,他对那家的儿子说:傻孩子,赶紧抱住你爸的腿哭,不要让他走呀。

我想说的是:心理咨询是一种要求非常高的专业!

只管症状,不问生活

心理咨询不是只管症状,不问生活。症状与生活密切相关,脱离生活去做治疗是不可思议的。心理咨询,需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包括生活的困难,负面的事件,造成的伤害,及其情绪、情感、思维方式、观念系统、行为模式、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家庭生活,等等。心理咨询不只是处理表现出来的症状,更是去处理症状背后的各种人生的破碎,在那里做深入而细致的修复工作。

只针对症状的治疗,消极的或抑制性的治疗,往往是治表不治里。人生问题才是症状的根源,处理与症状相关的人生问题,才是根本之道。有效的心理咨询,是帮助当事人重塑生命,重返生活。

强迫

世界上没有绝对,人生不可能完美。心理咨询也不是万能的,不过是人生诸多助人方式中的一种,它本身也有局限性,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总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心理咨询致力于促改变和成长,改变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不是拔苗助长。咨询师不要跑到求助者前面,而要常常跟在求助者后面,在需要的时候推一把,扶一把,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而不加强迫。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中,总有人以为自己发现了真理,就把真理强加给别人,导致了许多的伤害与灾难。我也看到,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的强迫,自我变得太弱,以至于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强逼自己完美,言行都讨好别人,生怕被人拒绝或责备。

咨询师不代表真理。如果咨询师用“真理”的名义去强迫他人,他不是在做医治,而是在制造新的伤害。尼采说过一句话:不是真理,而是解释。

心理咨询有一个原则,叫“中立”,是一种更为宽阔的关怀与干预。比如,一个男性来访者对咨询师说:“我妻子跟我结婚之前,跟前面的男朋友发生过性关系,而我一直都不知道。”咨询师说:“你的妻子为什么欺骗你?”这话不是中立,因为“欺骗”一词会给对方造成误导。咨询师说:“你的妻子只是出于好意才没有告诉你。”这话也不是中立,因为咨询师还不了解情况,就一下子站出来为来访者妻子说话,这会影响咨询关系,也会影响后面的谈话。“她为什么这样做?”这样的设问更合适。中立的回应可以让咨询师跟来访者建立适宜的关系,从而引导当事人做客观的陈述。

经过考试就能做

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关于这个专业,至少需要这些方面的素养:接受过心理咨询专业训练。

专业工作者,需要有理论方法的训练,需要接受督导,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需要具备一定的生命素养,需要对自我有相当的分析与觉察。心理咨询师的训练,包括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认知行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家庭系统治疗,沙盘治疗,音乐疗法,催眠疗法,以及在中国文化背景里产生的整合东西方的疗法和本土资源建立起来的疗法。专业训练的方式有培训班,也有大学的心理学教育。

心理咨询应该在相关的专业机构里进行。在中国,心理咨询一般在三个背景的专业机构里进行:一是社会背景的心理咨询机构,一是医院背景的心理治疗中心,一是学校背景(主要是大学)里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通过这样一些基本方式进行。面谈:有需求的人前去相关的心理咨询机构跟专业人员谈话。每次谈话在一个小时左右,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只谈一次,而是需要一个系统的谈话,次数大多在五次到数十次之间。电话咨询:电话咨询往往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电话咨询具有即时性、随时性和便利性的特点。团体咨询:由专业团体咨询师或治疗师带领。

心理咨询也通过其他形式进行,如集体讲座、团队训练:往往在大学或社会机构、企业里进行;社区康复:由专业人员、专业机构跟社区合作,开展各种增强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职业培训以及症状康复活动;网上服务:通过电子信箱、在线专家论坛等方式进行;媒体节目与专栏: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心理咨询节目,以及报刊的专栏文章,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培训后就能做好

在心理咨询行业内,一直有人呼唤建立严格的培训、督导、资格认证和审查制度,但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有人受到培训机构宣传的影响,以为心理咨询“钱”景很大,做了投资(接受培训的费用、租房、办公费用、人员工资等),不见回报,会采用非正当的手段从来访者身上获取额外的利益,包括推销医疗器械、商品、保健品、书籍等。也有人对来访者的情况做威胁性的、夸大性的病理描述,为了增加面谈次数。也有人对治疗效果进行极端的不实宣传,如“一次催眠,终身根治”之类。

有一位来访者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几次面谈之后,觉得没有达到他期待的“身心相通”的效果,遂从山东赶到上海一家机构接受“催眠”,当天被“催眠”七个小时,一觉醒来,支付了4500元(打折价)。催眠不是睡眠,更不是连续七个小时睡眠。就这样,这个旅途劳顿的当事人,带着对“灵丹妙药”的期待,在上海完成了他一生中最昂贵的一次睡眠。这位求助者不甘如此,又找到另一个提供“催眠”治疗的机构,在那里正赶上那个机构在做催眠培训,他被劝说参加催眠培训,学成之后,可以给自己催眠,也可以给别人催眠。结果是,他又付出了18000元的代价。回去之后,他的绝望感更大了,决定去买安眠药,说反正没有救了,不如死了算了。

做心理咨询,要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另一方面,需要提醒的是:寻求心理咨询,需要突破自身的阻碍因素。这些障碍可能是一面子。担心接受心理咨询被周围的人笑话,或者怕在咨询师面前暴露自己的隐私。心理问题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是追求生命品质的表现。

观念。有人认为有心理问题是一个人软弱无能的表现,或者有道德品质上的问题,因此许多人宁愿忍着。不要等心理问题变得严重时才来寻求心理咨询。

第5篇:情感心理咨询培训范文

年过五十的我有幸参加了201x年暑期浙大心理咨询师培训,现在第一阶段已经完成,在这轮教师培训中我收获巨大,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莫大帮助,对人生旅程也有裨益。现作小结如下:

一。该培训项目的设立对于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是雪中送炭

1.中小学的心理健康课程是刚刚兴起的、非常年轻的一门课程,基础薄弱,并不像语数外、音体美这些传统课程那样成熟,所以中小学心理老师的工作是在摸索中从事着自己的业务,非常需要培训指导。

2.在各个中小学里心理老师人数稀少,往往每个一个学校只有一名专业心理老师,有的甚至还没有专业心理老师,所以研讨交流严重不足,而培训就是雪中送炭。

真心感谢浙大心理系开设了这样的培训班!

二。浙大心理系的教学实施高端大气

1. 培训的课程设置高端、全面,有利于每个受培训的学员理论素养提升与专业技能的提高。

2.培训过程的管理很严格坚持每个课时点名签到,同时又很体现人文精神,学员们提出的合理要求能够及时采纳并且调整到位。

3.师资配备实力雄厚,每门课的授课老师不断理论扎实,而且备课全面、教学认真、各具特色,得到学员们充分的认可与好评。

三。学员的学习刻苦认真

1. 学员们严格遵守培训班的各项管理规定,上课出勤率极高。

2.学员们听课认真、积极思考,利于一切时机向老师求教学习中的问题,课余时间坚持复习、完成各项作业。

3.许多学员的学习目标不但在于能够完成培训获得学分,而且报名参加国考,力争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

第25期 缙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陈俊燕

首先非常感谢校领导给予我们学校18位老师这次机会参加浙江大学心理系主办的第25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短短15天的全日制培训,高静芳、陶明、董一胜等9位专家教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心理咨询经验教会了我们很多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班主任韦绮老师对我们照顾有加,不仅每课时签名点到督促我们学习,而且把我们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我们学员也是勤奋好学,出勤率极高,专心记课堂笔记,积极与专家进行互动讨论,学员之间也及时巩固复习并相互指教。

第6篇:情感心理咨询培训范文

近年来,基层部队心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干部战士都掌握了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一线带兵人”不再把一些心理问题简单的归结为思想问题。笔者总结多年来在基层部队工作的经验,结合经常下团队检查指导工作,从中仍感到基层部队在开展心理工作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1 问题

1 .1 宣传教育的力度还不够

1.1.1 官兵对心理咨询的了解不够 目前仍有较多官兵不知道心理咨询是什么、能起什么作用、什么样的人需要咨询。军队心理咨询就是咨询人员协助来访官兵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其终极目的是“助人自助”,主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人员与来访官兵的协商、交谈和指导过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1],为官兵提供可行性建议,帮助他们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使其在认知、情感和态度上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训练、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轻度心理障碍以及各种适应不良等问题,从而达到自立自强、完善人格和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1.1.2 对心理咨询结果期望值过高 认为只要通过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咨询一次或几次没有达到目的就放弃。他们不知道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咨询师是需要时间去收集资料的,而且对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也不一定恰当。其实,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你调整好情绪,使你的生活工作步入正轨。

1.1.3 害怕个人的隐私被泄露 不少求助者害怕个人的隐私被泄露,认为是难于启齿的事情,不愿向咨询师敞开心扉。其实心理咨询是对来防者保守秘密的,这是心理咨询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1.1.4 把心理咨询与到医院看临床医生等同起来 不少求助者认为可以随时来访、咨询,没有时间限制。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来访者的合作,还取决于咨询师的情绪状态。良好的咨询过程应该是:咨询师有良好的心境,求助者按照预约编号依次进入咨询室,每次咨询时间在1h左右。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可以通过摄入性谈话的方式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症结”所在,并帮助其认识到这些问题,这样有的求助者就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或改变认知达到咨询目的。常见的心理异常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比较严重的心理异常可以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加以纠正。

1.2 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师级以下单位虽然每年按照上级分配的名额指派1~2名军医参加短期心理学培训班,但真正“科班出身”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并不多。少部分心理咨询师虽然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是他们缺乏实践经验,还不能很好的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团卫生队的心理医生大多是由防疫军医或临床医生兼职的,他们不仅要进行心理咨询,从事本专业或行政管理工作,还要进行野外卫勤保障等多项任务,这样势必会占用他们从事咨询工作的时间。

1.3 软件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基层部队心理咨询室主要设置在师医院和旅、团卫生队,设备十分简陋,很多咨询室只有简单的桌椅,没有测试卡、读卡、训练软件和硬件,没有必备的书籍资料和治疗设备。有的咨询室虽然配备了一些设备,但并无实际用途,不能为官兵解决实际问题。

1.4 编制体制制度不够健全 心理疏导与心理疾病防治是近年来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问题,基层部队的心理工作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1)师医院和旅、团卫生队没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人员编制,使兼职心理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2)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文书格式,心理咨询记录不规范也不完整。(3)专业人员培训不够,学习的机会很少,仅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4)卫生事业费中没有设置专项心理咨询保障经费,使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1.5 各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够 基层心理工作的开展不仅是为了教育、检查而开展,还要结合战士的心理与部队的生活、训练等任务,这样就更容易被战士接受。心理咨询只能解决一部分心理问题,心理工作的关键在于减少心理异常的发生,所以心理疏导、心理教育和心理行为训练必须同时跟上。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虽然没有明显的界线,但也不能用思想政治工作来代替心理工作,政治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要相互配合,各部门间要其抓共管形成合力,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部队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2 对策

2.1 加强对心理疾患的防治宣教 基层部队可充分利用闭路电视、黑板报、集会、《健康小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请专家进行专题教育。部队卫生部门或体系医院在新兵开训前,针对新兵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心理疏导,使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引导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自觉加强心理素质锻炼,逐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2]。

2.2 尽快完善心理配套设施 针对基层部队开展心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建议尽快完善师医院和旅、团卫生队的心理咨询室,编制心理学专业人员,加强心理卫生骨干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官兵心理存受能力[3]。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作为训练的重要内容列入教育计划,让广大官兵学会正确的认知方式和合理的行为模式,将心理健康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学习、生活、工作和训练中去。

2.3 重视基层部队医师的培训 应重视基层部队师医院、旅团卫生队专业医师的培训,如师以下卫生机构设1名兼职心理医师;上级卫生部门也可对兼职心理医师进行短期培训。若院校心理学系、全军心理精神疾病防治中心将心理疾病防治知识制成光碟下发部队,则更有利于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

2.4 加强上级医院的业务指导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基层卫生单位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请求上级医院协助诊治。旅、团卫生队除与体系医院建立帮带关系外,还可与院校心理学系、全军心理精神疾病防治中心等建立联系,以提高基层医师的心理疾患诊治水平。

2.5 注重作训期间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需要多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参与。野战部队训练强度大、时间紧,夏秋两季均在野外驻训,冬季还有适应性训练,心理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应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适当安排一些娱乐活动。训练期间要注意营养搭配,合理饮食,改善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增强机体耐寒与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权超.军人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06,49(6):311~312.

第7篇:情感心理咨询培训范文

【关键词】 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专业能力;情感能力;横断面调查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4.001

中图分类号:R749.055,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4-0229-06

美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中指出:心理学工作者必须在其胜任的专业能力范围内从事工作、教育及行为研究,并以其教育、培训、督导或专业经验为基础[1]。中国2007年9月在《心理学报》上发表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1版)》中也明确规定:心理师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应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在专业界限和个人能力范围之内,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工作[2]。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一般是指其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应用相关临床治疗方法、策略和技术,同时具有广博的人文与社会学知识,以及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3]。在西方国家,对此要求很严,如从事成人抑郁症治疗者不能接待儿童来访者,除非接受过儿童抑郁症专业培训[4]。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情感能力一般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督导,即治疗师能够认识和承认自己是现实生活中独特而难免有错误的人,知道自己情感方面的优缺点、需要和资源、临床工作的能力以及局限性等[3]。因为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对治疗师及患者造成强烈的情感震动,如果治疗师不能承受某种情感压力或治疗工作中应尽的责任,则其帮助别人的良好意愿就会差强人意,甚至得不偿失或给患者造成伤害。

本文拟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两个方面,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了解我国目前从业者能力的基本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全国的行政区域划分,选择其中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行政区为调查区域(港澳台除外)。在每个行政区所包含的城市中,选择2~3个城市(主要选择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发展比较好的城市)作为主要调查点。每个调查点的负责人主要是课题组成员单位的同行,或同行推荐。按照所调查城市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的开展情况,每个调查点发放调查问卷70~250份。由各调查点的负责人利用学术会议、培训等机会进行调查,并现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为60.1%。调查对象包含13个省的60个城市,以及两个直辖市(北京、上海)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其中:北京 77份,上海 74份,广东104份,东北三省70份,浙江66份,湖南与湖北50份,山东39份,甘肃36份,安徽30份,四川29份,河南与河北26份。调查时间为: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

1.2工具

自编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该问卷包括三部分:(1)人口学资料及从业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月收入(包括各种来源的收入)、受教育程度、专业背景、工作单位性质、职称,及所接受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培训类型、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年限、是否在为从业者作督导、对来访者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平均的治疗疗程等;(2)伦理行为调查,主要包括工作胜任能力、履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设置、知情同意、保密原则、双重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多数题目采用两级评分,即回答“是”或“否”;(3)伦理意识调查,参考Gibson等调查问卷[6]中条目的表述编写而成,该问卷主要包括涉及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的条目84条,请被调查者判断所属条目的内容是否符合伦理规范,采用“符合”、“不符合”和“不清楚”3项计分(分别计1、2、3分)。本文选用其中有关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条目22条。

1.3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 被调查者人口学资料及从业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平均年龄(36±10)岁,女性、已婚、本科各约占2/3,绝大多数在公立单位执业,职称分布均匀。见表1。

被调查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中有一半每周的咨询或治疗时间在5小时以下,70%以上的人工作时间在5年以下,接近1/3的人同时在做督导的工作(见表2)。

2.2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状况分析

多数被调查者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76.2%),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会有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并曾接受过心理治疗或督导的帮助,少部分人有过极端抑郁的情绪(24.6%),14.8%的人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其中男性为13.8%,女性为15.7%)(见表3)。

2.3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方面的伦理判断情况分析

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伦理判断,较有争议的条目是“用自我暴露或‘现身说法’来作为治疗技术”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的气了”,均有半数左右的人认为符合伦理要求。有26.1%的人认为“因担心被而回避某些来访者” 符合伦理,27.1%的人认为“对患者感到愤怒和失望,并告之患者”符合伦理。其他条目的回答比较一致。对于各条目判断为“不清楚”的人占10%左右(表4)。

2.4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有难以胜任治疗的感觉”这一条目与人口学因素、执业基本状况中的各分类项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性质、职称、工作年限、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有无处方权、是否合并用药处理等均是影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其中,女性、20~30岁年龄组、未婚、私人执业、无专业技术、执业年限在2年以下、每周工作5小时以下、无处方权、不合并用药处理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难以胜任工作的感觉高于其他同行,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有难以胜任的感觉”为因变量,以经过卡方检验有影响的因素,如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性质、职称、工作年限、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有无处方权、是否合并用药处理为自变量,运用Enter法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影响较大。每周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越短的被调查者,难以胜任自己的专业的比例越大。模型总预测正确率为76.4%,回归模型的确定性系数为Nagelkerke R2=0.11( “有难以胜任的感觉”编码为1,“无难以胜任的感觉”编码为0)。

3讨论

3.1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在中国所从事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多数被调查者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76.2%),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研究中[4],则少有类似的情况。因为在西方多数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有准入标准,积累了几十年实践的经验,对工作胜任是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最起码要求。然而,中国近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历史发展是不连贯的,真正的起步是近20年,至今仍缺乏大学本科的临床心理学系统规范培训和毕业后继续教育的体系、制度、方式等,虽然近些年随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各种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培训班层出不穷,但绝大多数都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的演练,尤其缺乏系列、循序渐进的案例示范与实践机会。相当一部分学员在培训过程中觉得有收获,但在以后的实践中却发现,连基本的沟通技能、治疗关系的建立都未掌握,仅凭各自的社交能力与理解来实践,自然力不从心。而且,从本调查的结果每周从业时间在5小时以下的人占51.6%,从业2年以下的人占42.8%可以看出,一半左右的被调查者从业的时间比较短,没有相应的经验积累,这也是是从业者有不胜任感觉的一个重要因素。

3.2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情感能力分析

美国针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在心理治疗中是否有强烈情感经历曾做过几次全国性调查,发现较常见的情况为:大多数治疗师曾经有过强烈的忧伤和悲痛体验,其中超过一半(61%)的治疗师报告曾患过临床抑郁症;超过29%的人报告曾有自杀意念,4%的人报告曾企图自杀;大约4%的人曾因精神科问题住院治疗[5]。本研究亦发现61.6%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有过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少部分人有过极端抑郁的情绪(24.6%)。提示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是不同的文化背景,负性情感的出现是普遍的,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本研究发现,有66.2%的从业者曾接受过心理治疗或督导的帮助,相对于美国资料(约84%的治疗师曾接受过心理治疗帮助)[5]而言,中国目前该领域的从业者本人接受督导或专业指导的比例仍落后于西方,但已有半数以上者认识到这些问题,并试图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或督导来解决。

3.3 个人经历对情感能力的影响

国外资料显示,几乎1/3的男性治疗师和超过2/3的女性治疗师至少在其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期间曾经历过某种形式的虐待[5]。本研究结果发现14.8%的人(其中男性为13.8%,女性为15.7%)有过被虐待的经历,这一比例显著低于国外的相关报道,可能与东西方对于虐待的理解和界定不同有关,西方国家很注重人权,而我国更注重家庭,“家丑不可外扬”是我们传承下来的文化信念。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讲,一个人以往的经历的总和,通过内化过程,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情结和人格,进而会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和行为。被虐待或特别的痛苦经历会影响治疗师情感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可能对咨询工作造成影响。不过,至今仍缺乏证据说明有无被虐待史经历的治疗师是否胜任从事咨询工作。

3.4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对能力方面的伦理判断情况

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伦理判断,较有争议的条目是“用自我暴露或‘现身说法’来作为治疗技术”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的气了”,本研究发现,认为这两条符合伦理要求者约有一半。而美国Gibson等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分别有92%和83%的美国心理学从业者认为这两条符合伦理要求[6]。国内的张爱莲、钱铭怡等的研究中,判断这两条符合伦理规范分别为75%和58%[7]。这表明,自身的经历是否能在咨询的过程中应用,美国的从业者普遍接受,而中国的从业者则存在较大分歧,在此方面能否用文化差异来解释?还是因为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和讨论较少,仍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只有26%的人认为“因担心被而回避某些来访者”符合伦理,而同样的问题在美国资料中有64%的人认为符合伦理[6],这个数字的差异比较大,说明美国的从业者比较注意自我保护,伦理意识比较明确和鲜明。

3.5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发现进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时,较多变量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如职称、咨询年限、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等因素都与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有关。但是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每周工作时间上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每周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越短、从业年限越短者,难以胜任自己的专业的比例越大,这符合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一职业,与人生的经历和阅历,以及实际工作的经验密切相关,同时也提醒我们对初入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一行业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系统培训,显得必要而迫切。

3.6本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力图反映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伦理问题的现状,研究伊始对于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的选择非常严格按照地区分布和标准取样原则,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有些地区的从业者不太配合调查,且多数是利用学术会议或学习班进行的调查,自愿填写,回收率较低,造成研究对象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其次,伦理学话题是比较敏感的,因此调查的结果与实际的情况可能会有出入,提示单纯用横断面调查难以全面反映问题,建议应用更深入的研究方法,如质性研究的结果来补充;第三,调查问卷的部分内容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个别项目理解较困难,应进一步对调查工具进行修改和完善。

致谢:感谢参与调查的同行们!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2,57:1060-1073.

[2]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伦理守则制定工作组.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J]. 心理学报,2007,39(5):947-950.

[3]季建林,赵静波.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伦理学问题[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7-44.

[4]Knapp S,Vandecreek L. A principle-based analysis of the 200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thics code[J].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2004, 41(3):247-254.

[5]Pope KS,VasquezMJ. Ethics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A practical guide, Second Edit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8, 109-125.

[6]Gibson WT, Pope KS. The Ethics of Counseling: A National Survey of Certified Counseling[J]. J Counsel Dev, 1993,71: 330-336.

第8篇:情感心理咨询培训范文

林紫是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10年前,她创立了上海市首家非药物心理咨询中心。从最早的“知心姐姐心理工作室”,到现在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四个分中心的成立以及都江堰3年公益心理援助关怀站的建立,林紫倾听过无数颗绝望心灵的低诉。

以前女性占到70%,现在男女基本各占50%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林紫曾体验过身份认同的尴尬与困惑。

1998年以前,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各大城市,“心理咨询”这一舶来品大多只存在于医院或高校。“心理咨询师”也不属于国家《职业大典》所认可的正式职业。

当时林紫还是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她发现,许多孩子之所以学业表现不好,实际根源于深层的心理问题。

1998年,她受邀在电视台的青少年节目中作嘉宾,通过游戏设计等环节对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孩子往往是家庭问题的反映。”林紫说,一些陪同孩子前来咨询的家长吐露了自己的心理困扰:婚姻危机、职业瓶颈……林紫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心理咨询师的道路。

1998年10月,林紫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

当时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接近于“妖魔似”,“常被误解是‘精神病患’才需要的,所以走进咨询中心的人常常需要下很大的决心,还得尽可能避免让亲友知道。”

创业初期主要以个案咨询为主,每周的来访量不足10人,经营惨淡。但林紫并未放弃。

同时,为了争取社会的认可,从1998年起,林紫及同行就通过各种媒体和公益宣传,不断呼吁政府将心理咨询作为行业加以重视和支持。200i年,国家终于出台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和《认证办法》,2002年,首批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开始进行。

10年坚持,如今,林紫心理咨询中心每月来访者的人数增加了15倍。另一个有趣的变化是,“以前女性占到70%,现在男女基本各占50%。”

社会心理问题的复杂化也推动了林紫心理咨询中心的发展。如今,该机构下设“个案咨询中心”、“企业员工心理援助EAP中心”、“义务咨询中心”、“心理学院”和“网络媒体制作中心”等多个分部。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组织也开始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纷纷引入EAP项目(员工心理援助项目),为员工提供心理福利。

压力容器

林紫将自己形容为“压力容器”。确实,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都市,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是各类型压力的集中倾泻对象。

在流动性、成长性与不确定性成正比增长的当代社会,人们对感情、职业日益产生了无力把握的感觉。林紫告诉《望东方周刊》:“婚姻情感问题、职业生涯发展问题近5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前者占到总咨询量的45%,后者占到15%左右。”

心理咨询师高翔、齐文也有类似的感受。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可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近段时间,林紫每天忙于处理企业裁员咨询与危机干预个案。

另一个让林紫深有感触的方面,是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变化。10年前,前来向林紫求助的学生大多是被家长强行送来的,希望可以“改造孩子”。而现在的情形则大相径庭,许多年幼的来访者自行要求咨询,问题并不局限于自身,甚至包括父母的婚姻关系。

林紫认为,随着个人选择机会的增多,不同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也有了很明显的分层,从考虑“我必须做什么”,到“我应该做什么”,再到“我愿意做什么”,孩子们的自主性在增强。

与此同时,婚恋关系的不稳定态势也让孩子普遍产生一种不安全感。“离婚情况的增多,让孩子对父母的关系更为敏感,现在的孩子更早熟,也会想到用自己的方式去平衡一些事情。而这些孩子等到了适婚的年龄,恐婚、不婚的情况也在增多。”

三四十万的咨询师缺口

在国外热播的美剧《扪心问诊》中,紧张兮兮的中年精神治疗师保罗(Paul)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病人,他与病人成为朋友,揭开那些有自杀倾向、烟酒成瘾、愤怒或者心虚的病人心里的秘密。

像保罗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在美国,每千人中就有一名。

而国内心理咨询师仅有四五万人,按联合国每千人配备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标准,缺口大概在30万至40万。从2003年劳动部正式推广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培训至今,全国约有17万余人参加了资格考试,拿到证书的约有12万余人。

心理学进入中国最早在上世纪初到20年代。1917年,经曾在德国冯特实验室学习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后来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开始出现心理诊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学专业在大学被取消,心理问题被当作政治思想问题,心理咨询与治疗成了精神病医院的门诊。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

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才被正式从西方引入,学科重建的过程中,大量借鉴了西方的理论体系和表达方式。

到了90年代后期,青少年心理问题逐渐引起社会重视,教育系统开始大量培训心理辅导老师。卫生系统、司法系统及军队也逐渐引入了心理咨询建设。

公众对心理咨询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在这个讲究“家丑不可外扬”的国度,个案咨询的开展难度依然很大。

向东方文化汲取灵感

国内最早的一批心理咨询师,从国际交流中受益良多。

在从老师转向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林紫最初经常求教于华师大的几名心理学专家,其中就有“海归”。

2001年“职业标准”的出台向外界放出了信号,心理咨询将走向合法化、正规化。英国BBC广播电台、美国公共全国广播电台、美国新闻周刊和日本朝日新闻等媒体纷纷前来采访,用好奇的口吻告诉全世界:“中国人也有心理咨询了”,“中国人的选择增多了”。

2002年起,林紫咨询中心开始邀请海外专业心理咨询师加入团队。又经过两三年,从2005年至今,一些在海外从事心理咨询的华人不断回国寻求发展。

林紫骄傲地告诉《望东方周刊》“许多留学生特地回国咨询,问题解决后感慨: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了!”

事实上,自2003年劳动部推广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培训以来,渴望从业的人员日益增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书籍亦广受欢迎。2006年7月,法国近十年来最成功的杂志《心理月刊》的中文版应运而生,受到广泛瞩目。

心理访谈类节目也成为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制胜法宝。“我父母对心理学的了解不是来自我,而是来自《心灵花园》、《新老娘舅》这些电视节目。”高翔告诉本刊记者。他本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

在心理学热潮背后,从业者也感到一丝隐忧。林紫认为:“存在的问题是:参加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的学员多,实践机会少;心理诊所良莠不齐,‘行业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心理工作者缺乏从业保护,从业风险大;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要不断完善。”

第9篇:情感心理咨询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5-0146-03

据2010年11月30日的《哈尔滨日报》中的文章报道:2010年7月以黑龙江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96311”哈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热线为平台,由来自黑龙江省的10余名从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专家,联合完成了一项对全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据调查数据反映,因学业负担过重引发的心理问题咨询人数最多,学习压力导致厌学、情绪反应、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有825人次,占咨询总人次的38.8%。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心理问题位列热点咨询问题的第二位,其中青春期教育成为热点话题。专家分析,忽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缺乏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更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灵的沟通。许多中小学因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电话咨询、网络联系、板报宣传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记录档案,进行心理辅导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或活动周活动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许多学校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显性的问题,怎样改进是目前一个值得思考的热点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显性问题

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始的时间不长,还存在不少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其中有三个突出的显性问题。

(一)课程开设存在随意性

目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课时量少,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不丰富,教师上课的方式较为松散,使课堂内容单调、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学校每周一节心理活动课还常常被其他活动替换。这些原因导致该课程的开设不能较好的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辅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效果。

(二)任课教师存在非专业性

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归入一个范畴,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甚至把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看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加强德育工作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于是没有专门设立心理健康辅导课或心理健康活动课。一些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前或现在就是担任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的老师,没有机会和时间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仍然相当匮乏,有的甚至配置专兼职的心理教师都难以做到。心理老师兼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训练等种种工作,人少任务多就不能充分满足学校心理服务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对从教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既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科专业知识,又要积累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安排一些其他学科或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师来做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这些勉为其难的老师既缺少心理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又缺乏优质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常常导致心理健康活动课效果欠佳和心理辅导没有成效的窘境。

(三)心理辅导存在片面性

有些学校忽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咨询上,忽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当做患者,不考虑问题的成因、涉及的心理深度和有针对性地改进目标;有的用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量表来测评学生,对一些国外的量表照搬照套,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草率得出存在偏差的结论,导致学生高度紧张,甚至引发害怕心理辅导的焦虑。近年来,许多学校为了评上示范学校,按照评选条件和要求,纷纷配备心理咨询室,然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三个显性问题的对策

根据存在的上述三个显性问题,解决的策略如下: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性

要做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每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的,针对中小学生而言这些知识并不需要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出来,而是需要经过教师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境,精心设计心理辅导方案和心理干预措施,调适学生亚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矫正问题心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心理活动课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和组织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法、问卷法、座谈法等方式,通过与学生、教师及家长的交流和调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觉察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身心发展、学习、适应等普遍性的困惑和烦恼,以便教师课前确定教学目标,课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疏通。其次,注重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主持课堂活动,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同伴友爱、群体活力和团队力量,促进形成健康人格,达到心理活动课的作用和目的。再次,课后适当留些思考。心理活动课需要唤起学生更多的感悟,在情感体验和情绪释放中,促进自身的心情调节和问题解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把课堂里悟出的道理进行正向迁移,处理好当前和其他的生活、学习困惑和问题。同时提倡学生把心理活动课后的所思所感写成心得或日记,适当的时候在小组或班组中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这三个关键点突出了心理活动课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的特点。

(二)增强专职教师培训的科学性

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重中之重。从多个方面培养专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对此,可以通过菜单式培训的方式来满足教师培训的需求。首先是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中小学心理活动课或心理咨询服务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与高校联合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心理学专家、教授,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教育实践结合,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可以同相关部门联合测试,颁发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从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其次是研讨式培训。通过各类主题、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多角度、多方面的就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有利于学校之间和学科老师之间互相切磋、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再次是以评促教式培训。以公开课、交流课或示范课的形式,让教师们相互学习,课后由专家进行点评,从中交流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第四是专题式培训。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某个方面的专题或问题,邀请富有经验的专家或资深教师对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讲解、指导,并进行互动交流和提高。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心理辅导教师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因个体差异,有的方法有效,有的未必凑效。所以,要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做到身体力行,内外和谐,心神专一,化解隔阂,达到与孩子的真正沟通和理解。对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或开设心理活动课的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势在必行,其专业性不容忽视。

(三)增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

学校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对来访的师生和家长而言,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他们获取心理指导的场所,是心理咨询教师与来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以真诚为前提交流、沟通和解困的地方。心理老师与来访者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共同尝试,最终使来访者自己进行正确选择,从而达到促进来访者获得心理能量和健康发展的目的。

从实际和有效的角度来说,应该发挥好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首先,针对学生的常见心理障碍,为他们解决学校适应不良、轻微神经症、常见的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指导学生找到原因,进行自助,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其次,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对学习困难和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学业不良的类型和学业不良的成因诊断,帮助他们了解各自的学习心理特征,从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上进行改变和调适,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升学业水平;再次,发现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已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及时向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不放弃,不离去,共同寻找突破口,制定心理长期辅导方案;第四,开展对学校校教学教辅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咨询工作,人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营造良好氛围;第五,做好家庭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协助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成长与发展所带来的家庭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法、亲子关系的调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等问题。

心理辅导教师任重道远,在工作中既要认真耐心,又要善解人意,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伙伴”,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排除成长路上的心理障碍。心理辅导老师是学生的拐杖,心理咨询和训练要通过对学生的理解和帮助,从心理上增强他们自身的能量,让他们调整和改善认知、情感、人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和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培养积极的人格,开发自身潜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完善与发展,生活和学习更加愉悦,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The Evident Problems of the Mental Health for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d Targeted Strategies

WEI Pan-sh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anagement,Xingyi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