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面完美的爱范文

表面完美的爱精选(九篇)

第1篇:表面完美的爱范文

关键词: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 美术学习

“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技法教育的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仅有专业而无艺术素养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合格的人才。”由此可见,在21世纪知识和经济都飞速发展的时代,“完善人格”不得不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了美术教育最终的目标“陶冶高尚的情操,完善人格”,即人的培养。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在教学中以对学生的爱、理解、尊重为基础,努力地体现教学的人文。老师转变自己高高在上的角色,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其尊重与平等的关系。例如:我带的一年级学生,都愿意叫我“妈妈”。所以他们很喜欢我的美术课,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很高,在美术课上的学习态度很积极,经常会回答出或问出一些使人出乎预料的问题,由此也激发了我的想象力。

要关心学生的情感世界、人格状况等,以鼓励、表杨、激励、帮助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感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第二,要充分挖掘并发挥教学内容中每一个有利于学生情感升华、情操陶冶、人格完美的方面。比如“爱”“关心”“自信”等,并把它们与培养美术素养,创新艺术等结合起来,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成长的全面关心,防止教学倾向专业化、学科化,忽视情感、情操、人格等因素的培养。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的,技术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同时,学生个人良好的情感状态和人格魅力也会使他们笔下生辉。例如:在学习《小鸟找家》(湘版美术教材一年级上册第8课)时,我首先告诉学生小鸟是益虫、是人类的朋友,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小鸟,爱护生命,让学生想象各种帮助小鸟找到回家路的方法,从情感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在学习《生日快乐》(湘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时,我使学生体会到了“友情”;从学习《家乡美》(湘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中,我让学生感受到了“热爱家乡”之情;从《小园艺师》一课中,同学们知道了如何“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其实每一节美术课都可以成为“高尚人格”金字塔的一块砖。

因此,要在美术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升华。小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人生的价值观、社会道德观,是非观念也还比较模糊,小学阶段情感培养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小学生本身具有丰富的情感,极易被情感打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是合作学习时,最能让学生感受爱,感受付出、关怀、尊重、理解、宽容等,并在感受与表现中学习生活、学习做人。

第三,要注意情操陶冶、人格培养的方式,充分利用作品、图像,让学生直观感受、比较、分析;要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表现的冲动;要利于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培养。例如:可利用美术媒体,可开展造型游戏,可单纯用美术的方法进行表现,也可综合音乐、戏曲、文学、诗歌、表演等,让学生在活泼的艺术活动中得到最大的培养空间。实际我们都知道,现在美术教材中内容设计很注重利用各种方式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例如:《听听画画》(湘版二年级上册第6课)、《感受声音》(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课)、《画嗅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课)等。

第四,要把“情感陶冶,人格完善”的培养目标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美术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每一课类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不失时机的融入情感和思想因素。例如:从表现上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去体会用怎样的色彩来表现各自的情感,选择怎样的构图才能表现出心中构想的主题和思想等;从设计来说,怎么设计规划自己的周边环境,从自己的作业到服饰,从自己的房间到小区环境等,如何做到“物以致用”,把藏书票、火花、标志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从综合方面说,怎么样才能把美术与其他学科联系、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从评价中,获得美的感受,学习用语言文字或表情动作等来表述自己对美的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等。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主动地引导儿童体验作品和生活情感,并鼓励儿童用充满情感的美术语言进行大胆地表现,如线条的力度、色彩的活力、造型的变化等。在美术活动中,使儿童主动接受和学习,乐于研究和创造,从而认识真、善、美,表现生活与自然中一切人性的美和自然的美,不断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尊重,促进儿童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都能健康自主发展、自我完善,做知识经济时代中,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艺术素养、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

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每一个契机,适时适宜地开展或渗透人格培养的内容,全面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通知.中国美术教育,2003,(1).

第2篇:表面完美的爱范文

关键词:《第十二夜》 薇奥拉 女性意识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被誉为英国的喜剧之父。《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往往也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优秀的喜剧作品,为莎士比亚早期喜剧创作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部剧作描写了一个结局完美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理想性、抒情性和浪漫主义色彩,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友情。同时,《第十二夜》也从人性的角度探究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充分体现了莎士比亚的女性意识。本文着重分析了剧中女主角薇奥拉的人物形象,并以薇奥拉的形象为代表浅析了莎士比亚在剧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

一、薇奥拉的形象分析

(一)对爱情勇敢而热情,大胆而理性,对爱人无私保留,对感情执著坚定

薇奥拉的出场是她在海滩遇难,她所乘坐的船被撞破了,并且和她生死未卜的孪生哥哥西巴斯辛失去联系,她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伊利亚特。这样处境的她,在爱情面前,毅然选择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薇奥拉毫不犹豫地决定扮作一个净了身的侍童接近奥西诺,这一不顾世俗眼光的举动,足以表现薇奥拉对爱情勇敢而热情的追求。

虽然薇奥拉成功地接近了奥西诺,可是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薇奥拉却只能以男仆的身份出现。并且奥西诺早已心有所属,他深深爱着端庄美丽的伯爵小姐奥丽维娅,更加打击薇奥拉的是,她还要替奥西诺向奥丽维娅求爱。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不能表现爱意,还要替他向别的女人求爱,这必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薇奥拉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奥西诺的爱,也没有找任何理由推脱奥西诺交给自己的“艰巨任务”,更没有对这个任务敷衍了事。薇奥拉认真出色地完成了替自己爱人求爱的任务。是的,很出色,以至于她居然让自己的“情敌”奥丽维娅爱上了自己。她没有推脱替奥西诺求爱的任务,因为她是理性的,她知道只有这样做才能长久地留在奥西诺的身边并且取得奥西诺的信任与喜爱。即使薇奥拉对奥西诺的爱是那么的浓烈而果断,她仍然保持着理性的头脑,冷静地处理自己所遇到的难题。

薇奥拉在答应替奥西诺求爱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愿意尽力去向您的爱人求婚。”她说到做到,并没有因为自己对奥西诺的爱而有任何保留,她对爱人的无私可以从她后面求婚时的表现可以看出,她不仅用了她那了不得的口才,还用了智慧和计谋让奥丽维娅产生悔意。正是因为薇奥拉谈吐不凡、能言善辩的表现,才让奥丽维娅心生爱慕,迷倒了自己的“情敌”足以证明薇奥拉对自己所爱的人毫无保留,无私奉献自己的全部。

另一方面,即使薇奥拉答应了替奥西诺求婚,但是她对自己的爱却没有任何的退缩。反而,她心里的想法是:啊,阻碍重重的局面,为意中人做婚论嫁,我一定要成为他的夫人。在爱情的困难面前,她没有任何的退缩和顾虑,重重的困难只会增加她对爱情追求的坚定决心。这些都体现了她对爱情不屈不挠,毫无畏惧,对爱情执著坚定,勇往直前。

(二)薇奥拉善良美丽,智慧过人,口才了得,并且不屈不挠,有顽强的毅力,是个完美的女人

薇奥拉是一个善良的姑娘,她在替奥西诺公爵求爱时,没有也从来没想过为了自己而做任何不耻的事情。她大方承认并赞美奥丽维娅小姐的美丽,真心实意替奥西诺求婚。当然,她的美丽也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女扮男装,她仍然得到了很多赞美。奥西诺公爵这样夸赞她:“狄安娜的嘴唇也不比你的更柔滑而红润;你的娇细的喉咙像处女一样尖锐而清朗。”玛利亚这样介绍她:“他是一位漂亮的青年。”连奥丽维娅这样一位高傲的女子都被她深深吸引,可见薇奥拉的魅力非同凡响。

在美丽的外表下,藏着的是一颗充满智慧的心。薇奥拉的智慧总是让人折服,无论在什么处境下,她总能沉着应对,完美地解决。薇奥拉的智慧首先就表现在她对爱情的追求方面,她女扮男装地来到了奥西诺身边并取得他的信任与喜爱,之后薇奥拉在与奥西诺的谈话中暗示了自己的女人身份,并借用“姐姐”的身份来表达对奥西诺深深的爱意。之后从薇奥拉在被安东尼奥救下后就立刻猜到安东尼奥是把自己错认为哥哥西巴斯辛,也可以看出薇奥拉机敏过人。薇奥拉除了是智慧的化身外,她还拥有了不得的口才。她因为口才而得到公爵的信任与喜爱,又因为口才而得到奥丽维娅的爱慕。薇奥拉替奥西诺向奥丽维娅求婚的那一幕,是薇奥拉智慧与口才的完美结合。她首先大力赞扬奥丽维娅的美丽,之后又用幽默的语言与小计谋让玛利亚及侍从退下,留下她和奥丽维娅单独交流。薇奥拉善于运用他人的心理,故意说奥丽维娅是一个“残忍的美人”来激起奥利维亚的悔意。这样一位聪慧过人、口才了得的英俊“青年”,奥丽维娅会心生爱慕也就合情合理了。

(三)薇奥拉在爱情面前也会“犯傻”

薇奥拉是一个有智慧而又理性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爱情面前也会“犯傻”。薇奥拉只是第二次听说了奥西诺公爵,却从未与他谋面,对一个陌生人,她便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来到他身边,不顾世俗的眼光,不计较结果。对于所爱的人,她可以不顾自己的感受,去替奥西诺求婚。在奥西诺面前,她不能公开表达自己的身份与爱意,只能暗示与编造一个姐姐的身份来诉说。看看这些,薇奥拉也真是个“傻人儿”。不过,她在爱情面前的“犯傻”,也恰恰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勇敢与深切,对爱情的奋不顾身。

二、以薇奥拉的形象为例浅析莎士比亚在剧中所体现的女性形象

玛丽・伊莉尔顿曾指出当时欧洲对女性才华的压制和恐惧:“一个颇有才气的姑娘,只要勇敢用自己的才华舞文弄墨就会遭到反面本能的反对和阻碍。”剧中的薇奥拉就是一个典型的有智慧有才华的女人,莎士比亚塑造了这样一个能言善辩口才了得的女性形象,无疑是对女性才华的肯定,体现了他尊重女性,尊重女性的才华,希望提高女性的地位,提倡男女平等的女性主义意识。

莎士比亚在剧中用对比、衬托和反讽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薇奥拉完美的女性形象。首先在薇奥拉的爱情的表现上,和奥西诺的懦弱形成了对比,反衬出薇奥拉的勇敢大胆。其次在爱情的态度上,奥西诺认为:“女人的小小身体一定受不住像爱情强加于我们心中的那样激烈的博跳;女人的心没有这样广大,可以藏得下这许多;她们缺少涵忍的能力。”这是男人自以为是的看法,表现了男性对女情的藐视,而在剧中,和奥西诺的观点恰恰相反的事实是薇奥拉为代表的女性的爱不仅能够受得住爱情强加的“激烈的博跳”,并且她更是“忍耐的化身”。而奥西诺的所言和他所行并不相符,正如薇奥拉以男仆的身份来反驳奥西诺的话:“我们男人也许更多话,更会发誓,可是我们真的所表示的,总多余我们所决心实行的;无论我们怎么样海誓山盟,我们的爱情总不过于此。”这讽刺了男性的爱情观与爱情决心,反衬出女性对爱情的执著与不屈不挠。最后在智慧方面,安德鲁的蠢笨和托比的自以为是的聪明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薇奥拉的聪慧机智和理性谦逊。

剧中的男性在薇奥拉面前似乎都显得黯然失色了,这是莎士比亚为了突出表现女性主义意识,对男性地位、金钱、智慧的讽刺。他塑造了智慧勇敢的女性形象,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拥有永不低头的勇气和精神,这打破了人们传统观念上对女性的认识与看法。

三、总结

薇奥拉是拥有智慧的完美女性的化身,她对爱情勇敢追求,不受世俗的限制,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这是莎士比亚对女性的肯定,他提倡男女平等,追求女性思想的解放,也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期望以及他个人的道德观及情感认知。剧中体现了女性意识,追求男女平等,希望提高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改变女性的生活现状,反对封建思想的束缚,对当时的社会很有现实意义,对西方的女性主义意识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3篇:表面完美的爱范文

关键词:道德培养;创造能力;爱心教育;美育

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及身心、审美、劳动素质都得到提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就不是完备的素质教育。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素质教育中它对少儿起着显着重要。可以说舞蹈教育与少儿素质教育的意义在狭义上指的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在广义上意味人类境界的完善与升华,是对少儿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一、舞蹈对少儿道德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

舞蹈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少儿舞蹈大都有故事性、情节性及深刻的教育性,孩子们在学习、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学会认识事物的真、善、美。如少儿舞蹈《做家务》,表现了小朋友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的故事,舞蹈中有做家务和给妈妈捶背等细致的情节表演,在排练过程中要求少儿不是简单的模仿动作,而是通过少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发自内心地将具体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它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少儿通过学习表演,自然而然地懂得了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这些平时需要无数遍说教才能明白的道理。再如根据歌曲改编的舞蹈《红旗飘飘》,歌曲曲调自然流畅,歌词朗朗上口,再编配上少儿感兴趣的舞蹈动作,使爱国主义这抽象、深刻的教育内容,在少儿理解的基础上和少儿边唱边跳的真切表演过程中完成了。此外,通过舞蹈的学习,不仅使孩子在形体上得到良好的训练,对心灵更是一种美的陶冶。如“集体舞,可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团结友爱精神,增强遵章守纪观念。“激情型”舞蹈,可以培养勇敢,豪迈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总之,舞蹈培养了孩子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也发扬了他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天天向上和爱国主义的精神等等。

二、舞蹈对少儿创造力

我们常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而舞蹈正是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音乐感受、身体动作、节奏变化、感情表达于一身,少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训练,掌握了一些舞蹈语汇并具备了一定的表演能力,这时运用即兴舞蹈这种形式来激发少儿的创造力,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我曾上过《小树叶找妈妈》一课,音乐具体形象,既有风声、雨声,又有树叶被风吹动的沙沙声,上课时在我做了简单的提示后,先安排他们欣赏音乐,然后由孩子们讲述出自己所感受的情景,这时孩子们情绪激动,发言热烈而且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接着,我便组织孩子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进行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和找妈妈的情景表演,经过多次练习后,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明显得到了提高,他们有的随风飘舞,有的随雨水的流淌缓慢移动,有的分散或集中原地旋转、自由舞动,像画一样将“秋天的落叶”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创造性思维是人大脑活动的结果,因此创造力的发挥与智力的开展是相辅相成的。在舞蹈过程中,人会尽力使身体的动作相协调,从而使大脑不断地调整,所以舞蹈能促使少儿的创造潜能得以极大的开发。

三、舞蹈对少儿爱心教育

在孩子们的心灵纯净如水、生活无忧无虑的时候,正是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的最佳时期。将爱心教育融入舞蹈,通过舞蹈的表现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他们爱亲人、爱大家、爱社会、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如舞蹈《卖火的小女孩》,描述了一个没有爸爸、妈妈,也没有家,生活充满着艰辛的可怜的小女孩,既没人来关心她也没有人来爱护她!通过这样的舞蹈使少儿体会到自己有爸爸、妈妈,有家,有人关心,有人爱,生活得多么的幸福。再让他们和卖火柴的小姑娘的遭遇做对比,从而激发孩子的同情心,使其自发地表现出关心、爱护的情感。类似的舞蹈还有很多,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孩子明白自己得到了许多人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爱护,自己也可以去关心、爱护别人,学会在得到的同时,如何去回报,去献出自己的爱心。

第4篇:表面完美的爱范文

[关键词]《泰坦尼克号》;浪漫唯美的爱情;美丽的人性光辉;艺术表现力

20世纪初英国制造的泰坦尼克号(英文RMS Titanic)是一艘世界最大的豪华客轮,在当时被称为是“永不沉没的”。但在1912年4月15日从南安普顿至纽约的处女航中,却在北大西洋与冰山相撞而沉没。这场海难造成1 521人葬身海底,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1997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再现了当年的历史真实。《泰坦尼克号》以其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精致华美的梦幻场景、绕梁三日的音乐特效创造了电影业的传奇神话。影片《泰坦尼克号》以其宏大深厚的画面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影片中痛彻心扉的浪漫唯美爱情故事令观众赞叹不已,灾难面前直面死亡时人性的光辉更是感人至深。

一、浪漫唯美的爱情

《泰坦尼克号》成就了世界影史上一段著名的“倾‘船’之恋”,影片最让人感动的是沉没之船上永不沉没的爱情绝唱。影片男女主角杰克和罗丝那缠绵悱恻、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令人值得回味,爱成为人们魂牵梦萦的最终主题。

Jack和Rose的爱情是故事的主线。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开始了它在大西洋上的处女航。漂亮的富家少女露丝与母亲及未婚夫、钢铁大王之子卡尔一道登上了头登舱。不羁的少年画家杰克在码头上通过与人幸运地赢得了三等舱的船票。杰克带着满心欢喜,飞一般地奔向甲板,他对着大海豪迈地喊——“我是世界之王!……”等待他们的是足以铭记三生三世的唯美爱情,这里面有信任,有执著,有勇敢,更有用生命捍卫的至死不渝,生死相托。露丝拖着百无聊赖的躯壳眺望着远方,杰克瞥到了高高在上的美丽女子。露丝无意中也见到了这个帅气、眼神中带着些许坚毅与洒脱的帅小伙。世间的确有一见钟情,杰克深深迷恋上了这个迷人的姑娘。露丝是一个外表遵循规矩,而内心有着强烈的反叛意识的女孩,她早已厌倦了贵族们的无聊生活。露丝早已看出卡尔是个十足的势利小人,她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露丝忍受不了包办的婚姻,接受不了命运给她套上的枷锁,渴望冲破藩篱。露丝试图跳海自尽,关键时刻被杰克一把抱住,两人由此相识。为排解少女心中的忧愁,杰克带露丝不断发现生活的快乐之处,他带着露丝在无拘无束、真诚、热情的三等舱聚会上尽情地玩耍。在杰克乐观精神的开导下,露丝感受到了充实、快乐的平民生活,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快乐。露丝对杰克,慢慢产生好感,与杰克早已缘定今生。

露丝的未婚夫卡尔发现了杰克和露丝的来往,他送给露丝一条价值连城的项链“海洋之心”,试图挽回同露丝的爱情。然而这—切都无法打动露丝的心,因为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杰克。晚宴后在卧室中,露丝脱下衣服、戴上了“海洋之心”,由杰克画下了那张令她永生难忘的画像,以此作为他们爱情的见证。两人躲进了船底的储物间,早已升腾的爱慕,通过肉体的交欢达到忘我的境界,二者合一。杰克颤抖的身体,躺在露丝温存的胸脯前,整个世界随之宁静,随之疯狂。两人的对话,真切而温暖。这一刻,升至顶点的爱恋,唯有通过合欢这种人类最本原的方式,才能表达对对方的爱。自然且真实,影片很好诠释了人性,也很好理解了爱情。迎着呼啸而来的海风,杰克拥着露丝,张开双臂,享受飞翔的感觉。挣脱家族的交易,冲破等级的束缚,此一刻,胜一世。这个在船头飞翔、热吻的镜头,也成为这部电影最美的画面。

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是完美的,但是冰山嫉妒这个完美,沉船嫉妒这个完美,海水嫉妒这个完美,所以它们一起打碎了这个完美。随着一声巨响,不沉的“泰坦尼克号”撞上静谧的冰山。在死亡的面前,是什么使得一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卸去长袍,义无反顾地扑入冰冷的海水,举起斧子,奋力向杰克腕中的手铐砍去?又是什么,使得她毅然决然两次放弃登船的机会,抛弃荣华富贵,带上无数的未知,找寻一个穷小子?是爱情,是这世间,最不值钱,也最珍贵的爱,改变了一切。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去捍卫,去保护。在大灾大难面前,两个人同破一个个危难,同生死,共命运。始终手拉着手,不曾离开,亦不曾放弃。这其中看到了,露丝的勇敢,杰克的智慧,更看到了两个人的信任。最终,露丝眼睁睁看着面前的这个深爱的男人,由热至冷,最终任由怎样呼喊都无法回应的杰克,默默沉入大西洋的最深处。这是圣洁的爱,是有过去没未来、有今生没来世的唯美爱情。《泰坦尼克号》里彰显的爱情意蕴正是20世纪末人们对真挚爱情的一种渴望。

二、美丽的人性光辉

100年后的今天,“泰坦尼克号”沉船悲剧撼动人心的力量,却从未褪色。影片让人感动震撼的是片中人物在“泰坦尼克号”这艘荣耀的巨轮即将沉没之际,人性的道德光芒却得到前所未有的高扬。船长史密斯作为船上的最高指挥者,最早知道船将沉没,最有条件逃生,但他只说了一声“我跟船走”,一直站在船舵旁,直到汹涌的海水涌进驾驶舱,把他和“泰坦尼克号”一起卷入海底。船长以身殉职,这份责任的担当、职责的坚守令人肃然起敬、耸然动容。海上的牧师也不逃生,在众人惊慌恐惧,尖叫逃命的大混乱中,沉着镇定,给人们朗诵《圣经》。最让人感动的是船上的乐队,不仅不逃,还一直演奏“上帝和你同在”的乐曲。这部人性大片也真难以逾越其艺术性,表现力。那音乐像一曲凄婉的《安魂曲》,既为生命的不幸陨落而哀悼,又为豪华游轮的毁灭而叹息。在那死神逼近、船裂人亡的巨大灾难面前,那悲凉激越的提琴声,体现了人在死亡面前的尊严。这组弦乐演奏队,他们面对危机、死亡、逃生时刻,极其认真操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纹丝不动地演奏乐曲。人能在死亡面前能如此冷静,用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坚持演奏完乐曲,这是何等人性光辉。在生死关头,船员们表现了宏大的人道情怀:把救生艇让给女人和孩子。由于船上只有供一半人用的救生艇,能否上救生艇,决定生与死。据当时《纽约时报》对幸存者的采访报道,很多女人死活不上救生艇,她们和丈夫拥抱在一起,一吻再吻,要生死与共。亿万富翁阿斯德在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后,静静地坐在甲板上,等待最后的时刻。年迈的斯特劳斯夫人在被送上救生艇时,有人对她同样年迈的丈夫说:如果你陪太太上救生艇,没人会反对;但斯特劳斯先生说:“在别的男人没有上救生艇之前,我绝不上。”结果,斯特劳斯夫人也死活不肯上小船,和丈夫一起紧紧地拥抱在甲板上,直到海水把他们和“泰坦尼克号”一起吞没。据统计,在一等舱的144名女性中,有3人选择不上救生艇,她们和丈夫一起坐在甲板的椅子上,手挽手渡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一位幸存的妻子回忆说,她听到留在船上的丈夫向她喊的最后一句话是:“把手放在裤兜里,天太冷!”

物质的巨轮沉没了,1 500多条生命永远地消失在冰冷的大西洋里。但人类最美好的精神价值永存。生死与共的爱情,男人牺牲自我、保护妇幼的绅士情怀,船员们危难之中坚守岗位、负责到底的敬业精神,乐队至死演奏的尊严,都体现着人类共同追求的文明,闪烁着巨大的道德光芒。《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那就是一个人类共同追求的,又十分需要的东西——爱。因为爱,杰克甘愿牺牲自己也要让女友好好活着;因为爱,船长能在危难面前镇定自若地安排救生艇让老人、孩子和妇女们逃亡。唯有爱,闪耀着人性美丽的彩虹;唯有爱,才如此难以忘怀。

三、壮丽辉宏的艺术表现力

《泰坦尼克号》是一部好莱坞史上难得的电影,也是技术上难得的电影,它集合了当时最先进的电影特技。《泰坦尼克号》作为一个大片的成功典范,它的视觉表现力和视觉震撼力称得是史上最悲壮的。《泰坦尼克号》造价2亿多美元,成为当时成本最昂贵的影片。导演卡梅隆以其豪华的客轮和壮观的场面展示了当代电脑先进的工艺水平,让《泰坦尼克号》给观众以壮丽辉宏的画面视觉享受。画面是电影最基础的要素,《泰坦尼克号》含有很多具有视觉美感的画面。头等舱光鲜亮丽的色彩,超乎想象地描述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生活的奢华;杰克和莱恩在船头欢呼时呈现出了海的纯净与辽阔;露丝和杰克在船头接吻时天边的火烧云,像黑暗中燃烧的爱情。起航的辉煌,沉没时的悲壮,使场面壮大,特技制作堪称世界一流。船沉前的情景拍摄得淋漓尽致,气氛营造得恰如其分,真的让人触目惊心,使广大观众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与艺术的陶冶。当然,作为好莱坞灾难大片,它的一些灾难画面也极富视觉冲击效果。船与冰山相撞、众人逃生时的混乱、海水汹涌袭进、船体断裂、电力系统瞬间中断、船体的猛烈下沉,做得惟妙惟肖,令人惊叹不已。好作品不是忽悠出来的,而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打磨出来的,只有足够真诚的创作态度,只有足够伟大的视觉梦想,才能创造出《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票房奇迹。卡梅隆除了有一个梦想之外,所做的不过是对一个个画面、一句句台词、一处处特技、一场场表演的精益求精。只有创造了让人或目瞪口呆、或热血沸腾的视觉效果,才能让人们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泰坦尼克号》的成功就在于卡梅隆对特技和视觉的天才想象力和追求电影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泰坦尼克号》创造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经典影像,影片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它的音乐了。这部配乐采用了交响乐、合成器乐、流行乐、爱尔兰乐、管弦乐等多种乐器合成。《泰坦尼克号》的配乐以其优美的旋律与背景、画面、故事情节完美结合,成为电影配乐中的经典。合成器配合交响乐令人坐立不安,优美、凄凉的苏格兰风笛传出丝丝悲凉,奠定了全片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那首十几年来经久不衰的《我心永恒》的旋律几乎一直贯穿影片的始终。席琳·迪翁极具感染力的嗓音仿佛天籁袅袅,总能把观众带入遐想与忧伤。尤其在影片进入高潮时,那声音仿佛就回荡在泰坦尼克号的上空。它赞美着爱情的壮丽、哀叹着离别的悲伤、感慨着人类的渺小、渲染着死亡的凄凉,空灵中引发人们无限的思绪。

[参考文献]

[1] 蒙.我心永恒——电影《泰坦尼克号》赏析[J].新世纪文学选刊(上半月),2009(08).

[2] 於娟.传奇的爱情——评电影《泰坦尼克号》[J].大众文艺,2012(05).

[3] 臧连荣.电影是视觉的艺术——浅析《泰坦尼克号3D版》上映的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2(08).

第5篇:表面完美的爱范文

一、以特殊的音乐背景,进行审美教育的融入,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在教《虫儿飞》这首歌曲时,“黑黑的天空低垂,虫儿飞,虫儿飞,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只要有你陪”,首先教师对这首歌的故事背景进行讲述。从歌词来看,《虫儿飞》这首歌是关于爱情的,可以看到歌词中多次重复了一种孤独的忧伤美,黑黑的夜晚是寂静也是凄美的,玫瑰也枯萎,环境如此凄凉,但是虫儿一直飞。用虫儿独自到处飞去寻找一份真挚的爱情来表达虫对爱情的渴望。冷风吹,在这寒冷的夜晚,虫儿孤独地寻找,锲而不舍,这是一幅执着而美妙的画面。这时教师可以将这个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其实虫儿在本质上是无情的,但是人是有情的,因此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虫儿身上,当虫儿飞的时候便带上了人的主观感彩,就有了寻找温暖的含义。歌词多次出现了“天荒地老”的画面(此处以动态视频展现),以表达一种凄凉寂寞的感调,与美妙温暖的爱情进行对比。用童声的柔和来表现这首歌的温婉情绪。童声又是轻缓有序地,表达虫儿在寻找爱情时的耐心,细心与用心。同时童声又带有纯真,以表现虫儿对爱情的真挚。整首歌曲都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当看完之后学生对于这样美好的画面充满无限的遐想。而小动物恰恰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音乐寄托的是人的情感,而人将自身的情感转化到动物身上,利用动物来表达这种情绪。学生在这种方式进行音乐的学习,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又会对生活充满热爱,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利用音乐之间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音乐的学习是很快的。但是他们对于音乐的赏析能力却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才能正确判断出来,让他们对不同的音乐有正确的认识。下面以《采蘑菇的小姑娘》和《踏雪寻梅》这两首歌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歌曲中所表达的内涵。《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首先初步听歌的时候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轻快愉悦的歌曲,里面有小姑娘的朴实童真。然后在仔细品味这首歌的时候,里面有歌词写道“谁不知这山里的蘑菇香,她却不肯尝一尝,盼到赶集的那一天,快快背到集市上,换上一把小镰刀,再加上几块棒棒糖,和那小伙伴一起,把劳动的幸福来分享”。当唱到这句歌词时,可以体会到小姑娘虽然人小却很懂事。不愿意去尝尝采来的蘑菇而是到赶集的时候将蘑菇都卖掉,换来小镰刀这里说明小姑娘是一个热爱劳动不被诱惑所吸引的孩子,然后再换棒棒糖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这里可以看出小姑娘是一个懂得分享快乐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孩子,是所有学生所要学习的榜样。这首歌教会了学生要热爱劳动,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不仅如此,还要懂得分享。这首歌就充分地让学生的情操得以提升,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对其进行审美教育。《踏雪寻梅》“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坝桥过,铃儿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这首歌的歌词很简短,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千百年来有不少诗人歌颂雪梅不畏严寒的精神。《踏雪寻梅》写的是一群少年学生骑着毛驴,不惧怕寒冷,迎着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盛景。歌曲中完全没有严寒的学生,而是以轻快的语调歌表现出少年们赏梅时内心的愉悦与兴奋。这样的一种场景是一种美的享受。当学生们学习这首歌时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我们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两首歌所表现出来情绪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听歌的时候都能使身心愉悦。用歌曲来感化学生,让他们细细品味歌曲中的深远意义。体会歌曲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景象。

三、总结

第6篇:表面完美的爱范文

10国本4班 高熠星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弗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与情感面前难以适从。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而弗龙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弗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弗龙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弗龙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

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当邪恶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这是我们的现实。

我不认为两个灵魂的相触一定要用某种契约作为凭证。

现行婚姻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安全?情感?良心?

安娜可以不屑于世俗的嘲笑和讥讽,但却不得不受到婚姻制度的困扰。

现行婚姻制度实际上对没有爱情的婚姻保护更多。

晚年的托尔斯泰拒绝肉食,因为在他看来,猎杀动物,既是残害生命。

他的一生一直在维护着人的尊严。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广阔的人文精神都留在他那些伟大的著作中。

从最早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叶赫留朵夫,到《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到《复活》中又以叶赫留朵夫作为完结,我们始终看到一个身材魁梧,外表腼腆,温文尔雅,思想上却又极端自审和复杂的人,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托尔斯泰自己。在这个人最初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庄园中的农奴,并宣布他们获得了自由,想用自己的行动给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作出一个表率(《一个地主的早晨》)。后来他放弃自己公爵的身份,要跟一个地位低下的妓女结婚(《复活》)。到了八十高龄,托尔斯泰还为了寻求真理而离家出走,最终客死异乡。

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真理与美善就像道一样玄妙深微,不可言说,无影无踪。丰富啊,可以包容宇宙,博大啊,可以气吞山河。只有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才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

第7篇:表面完美的爱范文

一、以艺术形象激发爱国情怀

艺术是用具体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艺术本身就不存在了。艺术形象就是艺术之魂,一定的艺术形象就是某种特定情感的化身,它点燃人们内心情感的火种,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艺术教育中要善于挖掘、运用艺术形象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音乐教学隶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它以优美动听的旋律,显性的人文内涵,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学生。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音乐教学始终把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音乐学科在教材及教学内容设计上已做了很大改动,在各年级都渗透了民族精神教育相关的内容。如:六年级的《祖国颂歌》单元就包罗了《爱我中华》《红旗颂》《在灿烂阳光下》等感人至深的爱国歌曲,还有七年级的《国歌巡礼》单元,八年级的艺术课程《历史的画卷》单元、《民族摇篮》单元都是以优秀的具有爱国情怀的音乐作品为载体,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我执教的《唱响国歌》为例,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去打倒、解放全中国,去建设社会主义。歌曲以雄壮的旋律,坚定的重音,特色的节奏,昂扬的士气,塑造出万众一心、抗日救国的英雄群体形象,这就是这首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理解各种音乐要素对艺术形象的表现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做到以情带声地演唱。而国歌本身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而且风格又是庄严肃穆的政治歌曲,如果采用单调的说教反复练唱,学生肯定索然无味,所以一节课反复练唱的次数不能太多,而且每次演唱都必须带着目的不断提高要求,于是我安排整节课只唱三遍国歌,先请学生唱一遍,从歌声中寻找不足和差距,为后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进一步提炼升华作准备。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国歌揭密行动”的游戏活动,因为国歌本身就带有紧迫感和斗争风格,所以我设计的这个游戏也是具有军事战斗风格的,整个游戏行动分为五步,每前进一步都必须解决一个音乐要素问题。(揭秘活动一:运用听辨法,感受号角音调、弱起的作用。揭秘活动二:运用比较法,体会重音记号和休止符的作用。揭秘活动三:对比演唱,复习“上行”“下行”“平行”知识。揭秘活动四:认识三连音,感受其在歌曲中的作用。揭秘活动五:感受“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意义。)当学生完成了这五步游戏体验,自然而然也就理解掌握了音乐要素在整首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完成了《国歌》揭密活动,让学生第二遍完整演唱《国歌》,那就比第一遍演唱有明显进步,音准、节奏基本正确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运用艺术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了,于是我播放了三段视频,第一段视频是当年日军侵华的一组照片,加上教师慷概激昂的解说,一种悲愤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第二段视频是伴随着国歌音乐的抗日战斗场面的图片,学生的情绪开始变得激动、高涨,第三段视频伴随着国歌音乐,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祖国日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里一种扬眉吐气的自豪感迸发出来,在做完这些情绪铺垫后,请学生第三遍演唱国歌,同学们唱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可见只有充分挖掘艺术作品的形象特征,巧妙运用艺术手段设计教学,就能促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能有效激发爱国情怀。

二、以艺术情感渗透亲情友爱

孝亲敬老、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颂扬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更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托尔斯泰认为:“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又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罗丹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艺术就是感情。”我想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更容易在情感上为人所接受,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亲情友爱的传统美德教育无疑是最富有感染力也是最有效的。如六年级的《亲情友情》单元是通过欣赏学唱《母亲》、《可爱的家》、《同伴进行曲》、《爱的人间》来感受父母的爱,朋友的爱,懂得关爱、同情他人,并以同样的爱来回报他人。我曾经执教过七年级学生学唱《木兰辞》这首歌曲,其歌词来源于《木兰诗》,在教学中,我先是播放了电影《花木兰》的一些片段,然后请同学们来说说花木兰的故事,从他们的言语中感受到了对花木兰的无限敬佩之情,我又继续追问,“你欣赏花木兰的什么品质呢?”有的说喜欢花木兰勇敢,不怕牺牲;有的说喜欢花木兰有孝心,替父从军;还有的说欣赏花木兰文武双全------,紧接着我完整播放了歌曲《木兰辞》,请同学们感受歌词和乐曲的风格,全班先有感情配乐朗诵诗词《木兰诗》,再有感情学唱《木兰辞》,在学会演唱整首歌曲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当年花木兰被迫无奈,替父从军时的那份酸楚,以及保家卫国时巾帼不让须眉的那份气度,于是我提问:“整首歌曲根据情绪变化分为几个乐段?”“四个乐段。” 因为每个乐段表现了不同的故事情景,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乐段,根据该乐段故事情景,加入律动表演,四个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和编排,最后全班完整演唱歌曲,每一小组按乐段顺序起立边演唱边表演,我还邀请了有乐器特长的个别学生用古筝和我的钢琴共同为同学们歌唱伴奏,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师生协作互动,从歌曲中感受到了孝亲敬老的贤良淑德和尽忠报国,勇战沙场的英雄气概,从同伴合作表演中感受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这就是艺术情感的力量。

三、以艺术审美传承民族精神

第8篇:表面完美的爱范文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文学语言 语言特色

引言

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大作家雨果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自被出版之后,获得巨大反响。在小说中,他们身上的故事非常悲惨,主要是因受到封建王朝的强大势力迫害而使悲剧产生[1]。通过这部小说,可以反映出封建恶势力在人们身上所残留的祸害,并赞扬了人们善良与淳朴的品质,因此,对小说中文学语言加以分析,对于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说概述

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主要讲述的是两个不同的圈子内所出现的一些故事,一个是环境故事(以巴黎的圣母院作为中心),而另一个以人物故事(以爱斯梅拉达作为中心)。在环境的故事中,上演了许多悲欢离合的人物故事,让这两个故事能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小说中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纵情地在广场上歌舞,其美妙的舞姿深深地吸引了院中副主教的眼球,使他产生之心,并让手下去劫持女主人公。在劫持的过程中,法比(国王卫队长)在巡逻中刚好解救了女主人公,英俊的法比便吸引了这位少女,使其对法比一见钟情。副主教劫持女主人公的那一天,甘果瓦(诗人)正在演出,而这次演出却被少女美妙的舞姿所破坏,这让甘果瓦非常不悦。在晚上觉得无聊之时便偷偷地跟踪了女主人公,却意外地进入乞丐王国,被国王抓住,在他即将被绞死的时候,得到了女主人公相助而挽救了性命,最后甘果瓦和女主人公被迫变成了名义上的夫妻。副主教下手因为劫持女主人公而被捕入狱,但女主人公却不计较这件事,还给他水喝,这个行为感动了卡西莫多。副主教在发现女主人公与法比约会之后,便陷害法比,并刺死法比,然后诬陷于女主人公,让女主人公被捕,并被判了死刑。在对女主人公进行绞刑之时,卡西莫多救下这位无辜的少女,并将其藏在了圣母院。法庭无视圣母院的避难权,坚持对女主人公进行抓捕。在院中的流浪汉们虽积极救助女主人公,但却被国王军队打压。在这个比较混乱的时候,副主教劫持走了女主人公。在副主教的下,这位少女宁死不从,从而彻底激怒了这位副主教,最终暴露了女主人公的踪迹,把她逼上了绞刑台。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看到爱斯梅拉达被绞死,发出邪恶的狂笑,卡西莫多面对这样的情况,悲愤地在绞刑台上将副教主推下去,而他则选择了和心爱的人一起永久消散。

《巴黎圣母院》这一小说中,作者通过写主人公在圣母院中避难,真实地描写出了当代巴黎人民的生活环境。当代的法国巴黎,神权比王权更具有威严,整个国家的治安以及法律就是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爱斯梅拉达,为了充分体现故事主题,并将这一主题完美地展现给读者。她在小说中的出现都会有小羊的伴随。在基督教中,羊象征一种救赎,是真、善、美的化身。在这一小说中的主题表现,作为人物中心的爱斯梅拉达,吸引了法比与甘果瓦以及卡西莫多等人的注意。在小说的另一方面,这些人物能够进一步衬托出女主人公的真善美[2]。例如,虽然女主人公吸引了法比,但法比却不愿意为了她与贵族小姐解除婚约,虽然甘果瓦爱慕女主人公,却不情愿亵渎她,而卡西莫多愿意为女主人公牺牲自己的生命。

二、具备东方的团圆和谐美

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大刀阔斧中与命运进行斗争,最终主人公在悲壮中死去的剧情便是他们认为的悲剧。西方人认为,人在生命即将结束的那一刻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时候。《论莎士比亚戏剧》一书中,巴拉德雷认为,悲剧是作品中能够真正表现出主人公伟大的地方。这种悲剧的精神便是西方人所向往的,这种精神就是以悲惨的死亡方式作为故事的结局。在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美狄亚疯一般的复仇,哈姆雷特因能在复仇的过程中遭剑刺中而死,安娜因不堪一击而卧轨,这些悲惨的结局都可以让读者深深地陷入沉思,这是一种悲壮美。在作为东方之首的中国,文化的追求只是传统的中庸,就是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悲剧也要充分表现中和之美,是读者对其追求的某种心理[3]。

在东方各种悲剧的文学作品当中,其审美艺术主要是体现出和谐美与团圆美,故事的结局总以完美的结局而呈现,如著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虽然他们都是为爱而死,但化蝶的情节让读者认为他们虽已死去但犹如还活着。梁祝在生时虽然不能在一起,但在死后却能够在同一个穴,最后化成彩蝶双宿双飞。这一种悲剧的创作能够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东方人思想,这是一种双重审美的追求(对自然与人格的审美追求)。对于小说《巴黎圣母院》 ,雨果对化尘的这一细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赋予爱斯梅拉达与卡西莫多之间爱情的美好愿望,是已经升华了的灵魂。这种创作方式,不但能够把西方悲剧精神表现出来,对于中国中庸式的审美特点也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来。不管是雨果的化尘还是中国的化蝶,都是共同主题的体现,即都是爱情。爱斯梅拉达有着完美的形象,对纯真爱情的追求。雨果所描写的爱斯梅拉达不但外表美,心灵也很美。喜欢撅嘴是她的惟一不足。她比较天真,并不了解世事险恶,心地善良。并不了解男女之间存在的差异,也从来没有想过这方面的东西。但这就是她的性格,喜爱跳舞,无拘无束、热闹的生活方式是她所追求的。她像天空自由飞翔的白鸽,随着自己的翅膀在这种生活里旋转着。她的性格以及所向往的与她的流浪生活是有一定影响的。在衬托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善良时,作者通过副主教的眼睛和救下副教主手下的时候来进行,这位美丽的姑娘是这么的举世无双、为人所动。她漂亮的脸蛋犹如一个会发光的物体,将连太阳都不及她的光芒[4]。作者除了描写这位姑娘举世无双的美丽外,对于她美丽的心灵也进行了刻画。当看见诗人误入乞丐王国被擒即将被处刑之时,这位善良美丽的姑娘见义勇为,为了救下诗人而摔罐,与诗人成为名义上的夫妻。对于正在受刑罚、也曾劫持了她的副主教手下,爱斯梅拉达竟主动给他水喝,不计较前事。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爱情可以在不衰的生命里、可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是永恒的主题,可以震撼人们的心灵。对于纯真的爱情,雨果更多的是赞美。在小说中,爱斯梅拉达对于外表极丑的男人她也愿意挺身而出,这一情节能够令观看者感动。另外,将这个场景设计在刑柱上,柔弱女子的行为更是感动无数观看者。卡西莫多虽有丑陋的外表,但他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灵,雨果所塑造的爱斯梅拉达的完美形象是一位集美丽善良于一身的姑娘。

三、人物形象的美丑对照

在小说中,我们可看到男主人公的心灵与外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通过这个对比可以更为真切地体会人物独特的性格,女主人公非常美丽、朝气蓬勃、身姿婀娜、善良可爱,是坠落在自然中的精灵,不仅外表娇美,还具备心灵美,主要体现在卡西莫多在监狱中受到鞭笞时感到口渴,女主人公抛开之前的挟持给他水喝,面对着他人的戏谑,也毫无顾忌,还有在乞丐王国时,她为救诗人而愿意与他结成名义上的夫妻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女主人公的善良与美丽。在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副主教虽然表面上英俊潇洒,但却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小人,对女主人公的占有欲极其强烈,当无法满足其欲望时,便陷害女主人公。卡西莫多的长相虽然奇丑无比,驼背跛脚,聋哑兼备,但是他的心地善良美好,在外表上虽然和女主人公形成鲜明对比,但他为女主人公做的一切并不要求回报,虽然他爱慕着女主人公,但是却从不敢亵渎女主人公的美,甚至还为她去追求心上人法比,而法比外表英俊却玩世不恭,因救过女主人公而受到女主人公的爱慕,但是面对深受苦难的女主人公时他却毅然弃她而去,可知其心灵非常丑陋。

在小说中,所展现出法比与副主教的邪恶丑陋和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的纯洁美丽形成了强烈对比,正因这两者之间心灵与外貌上的对比与映衬,让读者能更深的体会到美丑区别,从而升华了作品主题。通过对整部作品进行通读之后,可看出作者所刻画的卡西莫多以另类的理想人物而存在,是纯洁善良的化身,完美地将美丑观念展现出来,虽然各种丑陋都汇集在他身上,但他的心灵却非常的纯洁无暇,即便是被人嘲笑与讽刺,也无法磨灭其心灵的善良与正义感所映衬出来的美丽,从语言刻画中将卡西莫多的心灵美完美地展现,同时和法比、副主教相比之下,更是衬托出其心灵的高尚与纯洁[5]。

结语

综上,从这一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故事通过曲折的情节向读者展现出主题内容,刻画的人物生动形象,在美丑对比中体现出文学语言的美丽,并在作品中通过侧面语言体现出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人性美与心灵美的完美展现。语

参考文献

[1]董正磊.论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东方审美色彩[J].小说文学,2014,14(10):514-516.

[2]余志科.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的内心世界[J].小说文学,2013,08(21):303-305.

[3]汪莎.《巴黎圣母院》的美学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52(02):754-756.

第9篇:表面完美的爱范文

日本的纯爱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诸多纯爱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人气指数也不断攀升。如《情书》(1995年)、《四月物语》(1998年)、《在世界中心呼唤爱》(2004年)、《泪光闪闪》(2006年)、《只是爱着你》(2006年)、《恋空》(2007年)等,都取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其中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青春物语《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更是以85亿日元的票房大获成功。该影片改编自片山恭一的同名小说,由著名导演行定勋执导,他曾和岩井俊二一起制作了《情书》和《四月物语》等纯爱电影。导演在原著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了适当的润色,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完整性和观赏性。《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它具备了纯爱电影热销的基本要素。笔者将其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名小说的热销

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都无法离开本国的文学。电影版和小说版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双双赢得一致好评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部小说是由片山恭一创作,被评为日本2003年度第一畅销书,销量刷新了之前《挪威的森林》保持的纪录,达到了300多万册。可见,这部纯文学作品已由畅销书变为长销书,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所以,在同名电影问世之前,小说就已经奠定了良好的读者基础。另外,导演行定勋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妙的改编,在电影中增加了律子这一原创人物,将长大后的朔太郎作为主人公,使故事在“过去爱的消逝”与“现在爱的勇气”的对峙与交错中显得更富有层次和张力。因此,出色的原著和导演的改编为该部电影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主题鲜明,积极向上

影片《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与原著的主题保持一致,颂扬超越生死的、无杂质的、无污染的纯爱,抚慰人们脆弱的心灵。经过导演行定勋的润色加工,影片不仅凸显了导演自身的创作风格,即赞扬生命的顽强,而且重点突出光明的结局,最终实现积极的价值导向。

首先,通过女主人公亚纪展示给观众的是充满活力、健康向上、乐观坚强的人物形象。亚纪每次出场时,总是绽放着青春的微笑,尤其是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更具无穷的感染力。即使在患病住院后,亚纪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坚强地面对生活。如善待朋友,跟病友川野学变魔术,借以表达对律子传递磁带的感谢。再如感恩亲情,身在病房还不忘安慰母亲,劝母亲早点回去休息。还有保持自信,掉光头发后还说自己没事,告诉朔不要担心,等等。导演希望借亚纪鼓励现实中的年轻人注意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勇敢追求纯美的爱情,积极探寻生命的真正价值。

其次,通过刻画男主人公朔的心路历程(由脆弱到坚强),导演千方百计使他摆脱自怨自艾的忧郁,找到自己的现实存在感,努力忘却伤痛,开启新生。影片中朔遵循磁带中亚纪的声音来到体育馆,仿佛听到了亚纪当年弹奏钢琴的声音,猛然间触动了自己内心那根最敏感的神经,甚至在与朋友的通话中明确表示自己感觉亚纪还活着,无法摆脱从前的回忆。说明多年来朔一直都无法释怀过去那段纯美的爱情。在机场候机大厅里,坚强乐观的亚纪告诉朔:“即使失去了我,朔的世界还是会继续存在着。”在雨平写真馆里,朔与律子擦肩而过,看到当年与亚纪的婚纱照。这一幕过去和现实的交错呈现刺激了朔的内心深处,朔感到沮丧无助的同时,更是悔恨自己无法接受亚纪去世的事实。写真馆的重爷讲道:“天堂是活下来的人发明的东西,自己爱的人就在那儿,总有一天会重逢。留下来的人能做到的也就是帮她完成遗愿。”听过这番富于哲理的解释后,朔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自己该去做什么了。他立刻赶到机场找到律子,两人携手来到世界的中心,代替亚纪完成她的遗愿。由上述情节的步步推进可以看出男主人公内心经历了沉醉过去――无法面对――奔向新生的升华过程。

三、精美的情节设计

电影虽然用两个小时讲述一段刻骨铭心的纯爱故事,观众们看过之后竟然没有一丝冗长的感觉。同样是爱情电影中的惯用设计,经历一场生离死别,但是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切都归功于精美的情节设计,使整部电影完整紧凑,自始至终都能抓住观众的内心。

电影情节的推动始终运用爱情这条主线。两次台风,两段爱情;一次前生,一次今世。前生的那段爱情(学生时代的朔和亚纪)终止于29号台风,今世的这段爱情(现实生活中的朔和律子)以29号台风为转折开启新的阶段。导演借用日本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将两段爱情紧密衔接起来。影片开头的关于台风的对白让人感觉有些突兀,但等到临近尾声时,就会豁然开朗,原来是朔和亚纪商量能否去成世界中心时的对白。开头设置悬念,结尾处与之呼应,整部电影浑然一体。恰好又是29号台风,影响着朔和律子两人爱情的发展。朔在“29号台风”的新闻中看到了律子就在四国,紧接着他就追随律子回到了自己的过去……回忆结束后,朔在机场找到了因“29号台风”而无法离开的律子,两人最后一起去了世界中心,代替亚纪顺利完成了她的遗愿。影片里还有一条爱情之线就是写真馆的重爷和国村校长的爱情。重爷的故事很短却很经典:年轻时努力赚钱为了迎娶心爱的人,赚到钱后心爱的人却因家庭关系另嫁他人,后来终生未娶,死后只想和心爱的人的骨灰合葬在一起。所以才有拜托朔和亚纪去偷国村校长骨骸的一幕。亚纪这样评价:“重爷他的恋爱,我想就是因为没有被成全,所以才能持续到今天。一直在一起,就会看见对方的缺点。说不定爱情会渐渐淡化,但我还是想相信他会越来越爱她。”这句话表明了亚纪对纯美爱情执著的向往。而重爷和国村校长五十年的钟情不变,半个世纪的执著信念,可谓是进一步突出了这部电影的纯爱主题。

另外,影片呈现了“过去爱的消逝”和“现在爱的勇气”的对峙,所以需要大量的过去和现在的镜头切换。摄影师筱田升利用镜头实现了过去和现在的完美过度。例如,朔离开朋友饭店时开始拼命地奔跑,此时镜头从头转向脚,通过快速切换顺利过渡到17年前的朔在堤坝上奔跑的场面。再如,朔在自己房间内翻出珍藏已久的破木箱后随即打开,看到里面的随身听和磁带,镜头立刻切换到当年趴在桌上聆听午夜波的画面,等等。影片中巧妙地运用了此类镜头切换,使过去和现在实现了无缝衔接。

四、唯美的画面

唯美的画面能够提供给观众一种阳光、纯净、充满希望的生命体验,是纯爱电影成功的重要元素。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中美轮美奂的画面。

唯美画面之一就是校园。大多数纯爱电影都以校园为背景,紧紧把握观众的心理,容易引发极大的共鸣。这部影片也是以校园为主背景进行拍摄的。如朔和亚纪在教学楼连廊处开心地交谈,恰巧被对面的同学发现,两人旋即转过身去放心地大笑。相信很多人在青涩的学生时代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另一幕是在朔向亚纪表白时,影片呈现了一幅非常清新唯美的画面。开始时,亚纪歪在讲桌前的椅子上,闭眼倾听朔事先准备好的录音带,随着表白的继续,亚纪双手垫在颚下趴在讲桌上,此时画面随即展开,逐渐进入观众视线的是教室里长长的黑板,整齐的桌椅,隔着舞动的窗帘射进教室的阳光,最后出现的是坐在书桌上颇感紧张的朔,轻轻地抿嘴一笑,当亚纪表示同意与朔交往后自己也情不自禁露出幸福的微笑。学校的纯净和甜美的微笑互相衬托,整幅画面的清新之美,朴实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唯美画面之二来自于景物的组合搭配。影片中去梦之岛的旅途中,蓝天、大海、白云、快艇等景物同时出现展现了日本优美的自然风光。到达梦之岛后,朔和亚纪坐在窗棂上,在夕阳的映衬下推心置腹地交谈,二人身影中间便是那火红的夕阳。还有围坐在篝火旁探讨名字的来历和解释等甜美温馨的画面更是让人难以忘怀。上述多种景物搭配组合成的唯美画面,凸显了爱情的浪漫和纯美。

五、道具简单朴实,却紧贴生活

关于这部纯爱电影的道具,或许有人认为过于单一,或许有人认为过于陈旧。但是如果仔细推敲,会发现这些道具非常真实,而且紧贴生活,是真正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回忆。

纵观整部电影,出现频率最高的道具就是磁带和随身听(Walkman)。先是律子在整理衣物时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盘标记着1986年10月28日的磁带,正是这本磁带诱发了律子回到四国的行为。接下来朔追随律子也回到四国,借此唤醒从前的回忆,其间插叙了朔回到家中找寻珍藏磁带的破木箱的片段,恰恰又是磁带和随身听承载了朔和亚纪年少时的甜美爱情。自此处开始,后续情节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磁带和随身听这两个简单的道具。每当朔带上耳机,按下“播放”键时,便演绎当年的情景,仍然是磁带和随身听在引导朔的回忆。整个回忆过程中,亚纪住院后与朔沟通的主要手段是磁带,只是通过一个小姑娘(小时候的律子)来传递,律子也是因为要把亚纪生前的最后一盘磁带送往学校才被汽车撞倒,导致后来瘸了一条腿。影片结尾处,依然是同样的场景,朔带着耳机聆听亚纪的声音,放飞亚纪的骨灰,完成了亚纪生前的遗愿。可以说,这部电影赋予了磁带特殊的意义,磁带变成了朔和亚纪的感情的纽带。

当然,除了磁带和随身听外,影片还恰当地使用了广播、方格鞋柜、踏板摩托、胶片相机等其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道具,虽然看上去并不华丽美观,但却能如实地反映当时的生活,勾起观众们的恋旧情怀,恰到好处地发挥了道具的以物煽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