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

探究学习的特征精选(九篇)

探究学习的特征

第1篇: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

1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1能动性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动地探究学习。

1.1.1鼓励质疑。提出问题,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为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质疑的环境,并对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进行鼓励。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几乎在每堂化学课上都会遇到同学提出问题,有时候甚至同时有几个同学争着提问。他们的问题往往是: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个问题能不能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我认为这个问题这样考虑更简单,等等。上述问题由学生提出,又由学生通过探究得到解决。可以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他们的探究学习提供了载体,质疑是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发动机。

1.1.2引导自主编题。根据自愿原则,每次作业后让学生可以增加一个跟化学学习内容相匹配的自编问题(当然,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做这样的作业),自编问题的质量要求从模仿到迁移到创新逐渐提高,并选择质量较高的自编题向全体同学推荐。我们认为学生自编化学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

1.1.3激励个性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通过兴趣小组学习、参与社会调查、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使学生个性获得发展。

1.2过程性策略

在化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上,在兼顾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前提下,更注重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为了使过程性策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2.1让学生共同设计发现化学规律、探求化学新知的方案或实验步骤,并参与寻求化学真理的实践活动。

1.2.2通过参与上述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感情出探求和掌握新知的一般方法。

1.2.3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信息源媒介体、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学节奏的调控者。

1.3开放性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突破现行教材的限制,通过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等手段,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开放。

1.3.1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可以引发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以教学情境作为起点,以开放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思维获得发散,再对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主要原因或结果,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使之获得化学探究学习所必需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从中感悟到理科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1.3.2形成开放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师生之间传统的我教你学的关系,建立起一种既是教与学的关系,又是教学活动共同设计者与参与者的关系。

1.3.3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为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及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课本上未作介绍的相关化学资料,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来解释或从理论上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如环保问题等等。

1.3.4给学生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在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将探究性学习的时间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将探究性学习的空间从教室拓展到了家庭、图书馆、实验室和电脑网络终端等。

2实施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

在实施上述激励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过程中,我们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具有如下特征:

2.1注重化学探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通过能动性策略的实施,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由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寻找探究内容、提出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活动、获得探究结果,其效果明显优于被动学习。如在学习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时,大家通过对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发现影响离子晶体熔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离子半径和离子的电荷。经过对不同数据间关系的探究,大家发现了如下规律(当其他因素相同或相近时):(1)离子半径越大,离子晶体熔点越低;(2)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晶体熔点越高。到此时,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基本结束了,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如果有A、B两种晶体,按照离子半径判断,熔点应该A高,但按照离子的电荷判断,熔点应该B高,当出现这种相互矛盾的判断结果时,我们怎么办?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又激发起了大家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接下来教师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已有数据之间的递变关系。通过探究,大家发现,当离子半径发生变化时,离子晶体熔点的变化范围在几十度到几百度之间,而当离子的电荷发生变化时,离子晶体熔点的变化均在一千度以上。这一发现,使大家找到了影响离子晶体熔点的主要因素,认为在离子半径和离子的电荷两个影响离子晶体熔点的因素中,离子的电荷占主导地位。这样,学生获得了规律,提出的问题也就顺利地从理论上解决了(当然在规律之中,也隐含有特例)。

2.2重视探究方法的训练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过程性策略的实施,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科学方法不外乎两种形式――理性思维和观察实验。在将上述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实施时,我们将它们改造成了如下形式:(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大胆假设、设计验证、迁移创新。(2)创设情境、顺应同化、抽象概括、获取新知、迁移创新。

在学生参与化学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可以交替使用这两种组织形式。如在化学平衡的移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在探究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采用的是第二种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对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获得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接下来的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则让学生根据已经获得的规律,对实验结果提出理论假设,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实验证明学生的假设是正确的。这样的结果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性,使学生内隐地受到完整的科学方法论的教育,也使学生得到探究方法的训练。

2.3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

开放性策略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方法,如果这些观点、方法是独特而有效的话,那么他的创造学习就开始了。如在解决怎样检验NO2和Br2两瓶红棕色气体这一常见问题时,同学们提出了八种不同方法。有一个同学提出分别将两种气体加热,根据加热后气体颜色深浅的不同就可区别,紧接着另外一个同学提出将两种气体放到冰箱里冷却。当时大家感到的思路跟前面同学是一样的,仅仅是方法相反罢了。这时这个同学讲了他的观点:当两种气体降到一定温度时都会发生状态变化变为固体,此时一瓶中得到的是有色固体,而另外一瓶中由于N2O4首先固化,引起化学平衡移动,使NO2完全转化为N2O4而得到无色固体。到这时,大家才理解了他这种方法的原理,不禁为他别出心裁的思路而喝彩,确实这是一种大家不容易想到的奇异而有效的思路,具有创新的成分。

应该指出的是,对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甚至不同的学生而言,所采取的激励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是不同的,在教学实践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策略,以期收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

“3的倍数的特征”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因数与倍数”中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创设团体操表演情境,以解决“参加叠罗汉表演的有多少人”这一现实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划3的倍数和用计数器的算珠拨3的倍数,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可预设以下两个问题情境:第一个情境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复习旧知;第二个情境则用于整节课的教学。

首先,创设互动游戏情境,让学生听拨珠猜数:数珠响2下,猜一个数;数珠响3下,猜一个三位数。

其次,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先让学生解决“学校团体操表演中,参加叠罗汉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叠罗汉每组需要3人,参加叠罗汉的可能有多少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列举的这些数,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等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给予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基于此,第一个情境的创设,紧紧抓住3的倍数的特征的前置知识“2、5倍数的特征”与本节课蕴含“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的知识点,巧妙设计“听拨珠猜数”的游戏:数珠响2下,猜一个数,可能是2、20、11;数珠响3下,猜一个三位数,可能是300、210、201、120、102、11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的排列组合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被唤醒,并进行有序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说出所有可能组成的数。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珠的颗数就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这一新知学习蕴含的知识连接点。通过让学生思考“如果这个数是偶数,它可能是几”“如果这个数是奇数,它可能是几”“如果这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它是多少”等问题,将奇数、偶数和2、5倍数的特征等知识进行了复习回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数学思维也得以培养和发展。

第二个情境通过团体操表演,提出“参加叠罗汉表演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学生根据“叠罗汉每组需要3人”这一信息,列举出参加叠罗汉表演的人数可能有15人、18人、21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参加叠罗汉表演的人数一定是3的倍数”,从而引出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这里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素材创设生活情境,既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以亲近的,拉近了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问题展开积极的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从而打开思维之闸门,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二、适时启发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1.知识迁移,初步猜想

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2、5倍数的特征后):大胆猜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师: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人们的大胆猜想,由于猜想,人们产生了创新动力。

(学生由2、5倍数的特征出发作类比,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的初步猜想)

……

2.适时启发,验证猜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

探究自问题开始,问题既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又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本源。本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猜想,教师可提出问题:“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由此,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之中。科学不能只是猜想,必须进行探究和验证。在举例验证中,学生发现原来的猜想是错误的,是否是3的倍数不能只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能确定。当前面的猜想被后,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欲望。

三、提供研究资料,加强探究体验

1.借助百数表,合作探究

首先,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百数表,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观察百数表中这些3的倍数,看能发现什么,再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的影响,通过小组交流,大多只会发现一些表面的现象,如“百数表中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百数表中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0~9这10个数字都有可能,没有规律”“百数表中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也没有规律,都是呈斜行排列”……因此,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每一斜行排列的3的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究中,发现百数表中每一斜行的3的倍数,有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调换了位置后仍是3的倍数。而将百数表中每一斜行的3的倍数联系起来看,十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这是不是巧合呢?教师再次追问:“想一想,百数表中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虽然个位上的数依次少1,十位上的数依次多1,但是这些数的什么没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发现,每一斜行上的数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不变的,都是3的倍数,由此产生新的猜想:“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上述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自由探究、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先引导学生个体独立进行探究,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看看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立足于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要恰当、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这里的引导,不是指教师简单地给出方法和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在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发现,提出贴近学生思维实际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如“百数表中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虽然个位上的数依次少1,十位上的数依次多1,但是这些数的什么没变”等问题,从而让学生一直处于问题思考状态之中,积极地进行探究,最终发现数学规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即让学生“跳几下”就“够得着”,这样的问题既给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又给了学生思维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借助计数器,操作验证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百数表中3的倍数的特征,提出新的猜想:“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是百数表中3的倍数的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的规律呢?带着这一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借助计数器拨珠,举例验证。最后,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动手操作、观察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重要方式。皮亚杰也强调:“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地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领。

四、拓展探究资源,深化知识理解

1.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在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后,教师出示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第二层次,在每个数的里填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成为3的倍数;第三层次,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巩固了3的倍数的特征,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引发思考,拓展深化

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但通过观察发现的3的倍数的特征只是一些表层的特征,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就可以了,而3的倍数却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将数、数的组成和小棒三者结合起来,通过数形结合的直观呈现,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由表入里、层层深入,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梳理研究思路,总结探究方法

现在的一些探究学习,探究的目的直指结果,而探究学习应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他们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因此,在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时,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思路,即“观察发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研究数的特征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回顾、梳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掌握了所学知识,习得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的策略。

第3篇: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围绕问题解决展开,以验证猜想与假设为目标。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触景生疑,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情感是前提和基础。教学中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空间,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思维开放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探究式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观点,经常会是意料之外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但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建立假设,如何验证假设等,学生不是生而知之的,它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诱导,逐步习得和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开放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诱导,即所谓“变教为诱,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3.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践、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例如,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等问题,我们都不是先分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4.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查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思考”、“活动”来学习的。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讨论与交流、阅读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将探究的内容问题化,以系列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要准确把握探究的问题体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考虑通过怎样的问题讨论来纠错。

第4篇: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没有实效”的现象,使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问题,增强合作交流的实效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致使很多学生个人主义比较严重,私心很强,缺乏合作、交流意识,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有的干脆做漠不关心的旁观者。这些问题不解决,合作交流就会成为空话。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活动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明白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形成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相互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才能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确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进行合作交流。三年级(上)“我的大树”的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的搜集等的教学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得到体会。因为一个人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叶的种类是有限的,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了合作交流的意义和进行合作交流的原因后,教师就要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学习环境,弯下身来和学生站到一条线上,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这样就能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通过和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就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制订一定的规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遵守纪律的合作、交流习惯。

通过以上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心理品质,为合作、交流学习方法产生实效奠定基础。

二、紧扣教学实际,不滥用合作、交流的方式

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条件合理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和学习内容,能让学生独立探究和学习的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淀粉消失了》、《被压缩的空气》、《造一艘小船》、《测量物体的温度》、《导体和绝缘体》等内容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而《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岩石》、《研究材料的特征》、《生物和环境》等复杂、综合的探究内容就必须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制订方案、探究和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相互补充、更正和辩论,获取更科学、更全面的知识,从而更真实的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滥用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剥夺更多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也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要让合作交流发挥更大的实效,教师除了和学生站在同一线,做好参与者和合作者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参与学生合作交流的同时,要认真的“听”、认真的“看”,了解学生探究的对象和进程,分析他们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和知识面,既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够正常实现,又要注意知识的互补,便于交流,获取更全面的知识。

第5篇: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用、审美、探究"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是新理念,也是新原则,同时包含着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方法和策略。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当然,不能认为探究式学习就是先进的、唯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就是落后的、过时的、应该抛弃的。实际上,不同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里只就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作一些讨论。

课程标准指出:"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要贯彻语文新课程关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要认识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一是现代社会的需求。社会竞争和发展都需要思想敏锐、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来看,高中学段注重培养探究能力具有必要和可能。二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积极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能有效地保持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实践证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产生的思维成果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通过探究过程中的合作和交流,获取更高层次的学习效能:

(1)探究者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

(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

(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三是语文教学的需求。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使探究性学习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

二、培养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特征

什么是探究性课堂教学?所谓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在当前,探究性学习越来越为广大的语文工作者、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所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认为培养探究能力的高中语文课应具备以下这些特征:

1、"问题中心"特征。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课堂上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是伪问题,老师连珠炮式地发问,将过去的满堂灌改成满堂问,这也不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具备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一方面,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 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另一方面,理想化的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地将教学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新的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例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通过自读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提出: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自主性特征。探究性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性特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念在教学中的反映,这是一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先进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以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大可以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平等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或作为参与者提出个人的看法,学生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课外的语文活动也是如此,学生想研究《红楼梦》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老师要进行各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分析、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参与的程度和范围加大了,就能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性特征。

3、开放性特征。语文探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包括学习形式的开放、学习空间的开放、学习内容的开放以及学习思维的开放。由于探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读书,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教师在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例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观看电视剧《水浒》的相关内容,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思考。学生提出:电视剧里的一些故事情节和小说原著有所不同,比如小说原著中陆谦等人在林冲旧相识李小二店中密谋陷害林冲这一情节,电视剧中进行了较大的改变,这一改变的理由是什么呢?这种改变与原著相比较艺术效果有了怎样的不同?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进行改编?这一类问题鼓励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没有标准答案,不求整齐划一,关键要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等。通过从个人思考到小组讨论,进而到全班辩论会等多种方法,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看法,从而使每个人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充分体现了开放性的特征。

4、合作与交流特征。新课程标准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能使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进入新的层次,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引入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加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文采)。教师还应引导学全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流与合作,使交流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语文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5、能力培养特征。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设计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案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研究某个语文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联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探究式学习是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开了一扇窗口。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放在怎样的高度都是不为过的,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活动。

6、信息技术整合特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想环境,有力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实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实现下述目标:①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等信息素养;③促进班级内外学校内外学生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无论采取何种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探究性学习,这是一个新趋势,是对发展需求的适应。三、培养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高效探究能力

1、展示问题情境,介绍探究程序和目标--学生回忆、收集与该问题情境有关的已有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选择最佳设想--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系统阐释,也就是把收集到的信息整合起来,并与解释相联系。

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要求学生探究: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孤鹤、道士的形象及作用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认为是道家思想的消极虚无,或认为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乐观豁达。通过讨论交流,老师的适度参与和点拨,联系其他相关知识,学生都能对此形成自己的看法。

2、创设问题情境--确认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深化迁移。

如《师说》的教学,可以先组织学生探究韩愈的教师职能观,再进一步深化迁移,探究当代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职能。

3、向学生提出疑难情境--学生确认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存在的困难--探究解决困难的方法。

如学习《中国现代诗三首》(闻一多《发现》、艾青《北方》、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向学生提出,三首诗歌的主人公都是"我",抒发的都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但是三个"我"的形象却迥然不同,为什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到诗歌的创作背景、年代,诗人的经历、性情等因素,通过进一步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的探究模式,视乎需要,都可以加上一个环节:研究性论文的写作,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环境下的新的教学秩序,在备课时"教案"与"学案"双管齐下。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老师的教学过程也由原来的单向灌输式转变为动态生成的建构式,老师必须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由此可知,探究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性课堂。在新课程环境下,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走进新课程》丛书 2004年4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 聂海龙)

2《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一版 主编 何晓文 程红兵)

第6篇: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34-02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如何丰富儿童的探究经验,使探究活动更有效、更具价值?笔者结合《2、5的倍数特征》一课的探索谈谈自己的思考。课前通过“预习单”调查,学生对2、5的倍数特征有粗浅的认识经验,但这些经验是零散、不系统、无结构化的。

调查一:你知道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请举例说明。

反馈1:2的倍数有2、4、6、8、10……,它们是2个2个增加的。

反馈2:如2、4、6、8、10……,个位上是0、2、4、6、8数字。

反馈3:2的倍数都是双数,如2、4、6、8、10……

调查二:你知道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请举例说明。

反馈1:5的倍数有5、10、15、20……,它们是5个5个增加的。

反馈2: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这样的数字。

反馈3:5的倍数是按一个单数、一个双数的顺序排列的……

如何基于儿童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任何新知的学习都是基于儿童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形成、拓展、验证和修改的这样一个前后紧密联系、新旧相连接、动态进步的持续过程。所以,笔者试图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举例验证―深入验证―发现规律”的探究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理解,让原有的经验系统有所增长,能对外部信息自觉进行加工、选择和批判。

[课堂再现]

一、创设情境,生发问题

(一)出示比赛场景

师:各项表演各需要多少人呢?

指出:跳交谊舞的人数应是2的倍数,比如12、14等;跳圆圈舞的人数应是5的倍数,比如15、20等;跳叠罗汉的人数应是3的倍数,比如9、12、15等。

(二)生发探究问题

师:那究竟2、5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猜想验证,发现特征

(一)基于问题,诱发猜想

师:根据预习,你认为2、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可以怎样展开研究?

生:我们可以举例来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

(揭示:举例验证法)

学生试找2、5的倍数。

(二)举例发现,初步验证

发现1:2的倍数是2个2个增加;个位上是0、2、4、6、8;它们是双数。

发现2:5的倍数是5个5个增加;个位上是0或5。

(三)反驳质疑,深入探究

师:根据这些例子就能说明你们的发现一定正确吗?

生:可以举一些更大的数,来发现它们的规律。

生:还要找一些不是2、5的倍数来看看。

师:同学们的思考方式很像科学家,我们不能光从一些小数的发现就直接下结论,还要从更大的数中验证是否有这样的规律。

(出示百数表)

师:圈一圈2、5的倍数,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四)操作发现,再次验证

师:观察2、5的倍数,你观察发现的结论与你的猜想符合吗?还有什么新发现?

(五)回顾总结,揭示方法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

回顾研究过程: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反例补充―再次验证―发现规律。

反思整个探究过程,笔者对如何基于儿童经验进行探究式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探究问题的生成基于儿童已有经验

在开始探究学习之前,学生已建构起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或认识。即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观点,但当问题一旦呈现,他们往往能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课前的“预习单”就反映出学生对2、5的倍数特征的一些粗浅认识。这些认识并不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的有一定逻辑性的假设。有效地搭建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学习目标之间的联系,是实现有效探究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非正规的想法开始,逐渐使学生看清这些想法怎么得到转换和定型,鼓励学生将他们非正规的想法作为基础,渐渐地以结构化的方式去建构,从而获得学习一门学科的过程和概念。

二、建构丰富而灵活、结构化的探究过程

学生先前的经验只是一些无用、零散的“死知识”或“碎知识”,或者说是一些“无活力的概念”。要想建构起结构化、连接丰富而灵活的、提取顺畅的知识网络,就必须提供机会让学生置身于多样化的情境中来丰满、充实、建构新知。在新授环节层次分明地彰显了怎样探究“2、5的倍数特征”的推进过程:先凭经验进行2、5倍数特征的猜想,用列举法初次验证自己的猜想,再到百数表中丰富猜想,借助反例进一步完善猜想,最后在大数验证中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验证发现的过程对“2、5的倍数特征”的全貌、整个知识结构和其适用条件的信息有了完整、丰富的认识。这个过程很好地实现了知识建构和方法建构的有机结合,为后面3的倍数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优质的研究范式。

三、立足儿童思维,提升探究价值

第7篇: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五个方面。它与科学探究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五个方面的特征构成了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本文结合笔者听的两节课,试图探寻“探究性学习”的本意以及如何发挥探究性学习的功能。

案例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

老师在口头介绍了频闪照片研究自由落体的实验以后,出示了一组实验数据(表1)。

老师提示学生:研究问题要从最简单的开始,在有个别学生说出可以研究x/t以后,老师引出x/t、x/t2两栏计算要求,让学生计算并寻找规律。学生填写了x/t一栏数据(9.5、19.3、28.8、38.6、48.5)后,没有发现任何规律。老师马上告诉学生,如果求出每0.02秒的路程,再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画图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让学生课后去完成;接着,老师让学生计算x/t2,得出一组数据:4.75、4.81、4.81、4.83、4.85,师生共同分析发现x/t2数很接近,有一定的规律,且单位是m/s2,可能与加速度有关。最后老师讲解,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一个常数,在9.8m/s2左右,从而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评析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的只是探究性学习的“形成解释、评价结果”两个过程。学生的角色只是一个数据处理员,问题提出、收集数据都是老师完成的,而且对x/t2进行计算也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的所谓“探究性学习”还不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老师对探究性学习的五个特征没有充分的认识,缺乏引导学生怎样问问题、怎样评价问题,怎样分析实证材料以及观点之间有什么不同,怎样形成有力的解释;另一方面,老师考虑到课时不够怕影响进度,还是用这种“灌输式探究”方便省时。试想,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怎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上述探究过程可以变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点迹,在作图和实证数据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探究新的规律,同时体验到与科学相联系的各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如归类、分析、推论、预测等一般方法,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案例2:欧姆定律的探究

老师在介绍了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以后,提出通过实验来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老师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格得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当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老师归纳出欧姆定律,并把这一过程也美其名曰“科学探究”。

评析 欧姆定律在我们今天看来很简单,然而它的发现过程却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欧姆最初进行的试验主要是研究各种不同金属丝导电性的强弱,用各种不同的导体来观察磁针的偏转角度。后来在试验改变电路上的电动势中,他发现了电动势与电阻之间的依存关系,这就是欧姆定律。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等概念都还不大清楚,特别是电阻的概念还没有建立,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它们进行精确测量了;况且欧姆本人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也几乎没有机会跟他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进行接触,他的这一发现是独立进行的。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探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区别开,不要盲目夸大探究性学习的功效,要明确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使探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深化对物理概念认识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 探究性学习提出的问题必须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探究性学习提出的问题与科学问题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与步骤必须是便于检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 探究性学习收集的数据尽可能是学生自己采集

科学家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仪器,通过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和测量来收集实证资料。在某些情况下,科学家能够控制条件以获得实证资料和结果;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不能控制条件或控制会歪曲现象,他们则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情况进行大范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的数据要尽可能是学生自己采集,因为数据收集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耐心仔细的科学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因为课时紧,直接把数据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这是探究性学习得一大缺憾。

3. 探究性学习的结果要让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们通过参与对话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把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出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或者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已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与科学探究不同的是,学生只要将他们的结果和适应他们的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4. 探究性学习要依靠和利用他人帮助

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知识的缺陷和时间的限制,探究性学习要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资料,来使他们的探究进行下去。与科学探究不同的是,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实证资料的过程能够更多地获得和利用他人的帮助,这也是符合中学实际的。

5. 探究性学习过程不要求完整严密

第8篇: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

一、思维开放性特征,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

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家庭电路安全时,教者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者提出:熔丝在什么情况下熔断,在电流过大的情况下熔断,那什么情况下电流会过大呢,学生猜想用电器使用过多,家里电路出现故障等,这些猜想都可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相关的提示.通过开放的思维联系了实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特征,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始,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压力压强”时,教者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在雪地里行走和使用雪橇在雪地里滑行的对比,让学生们思考它们的区别,教者也可拿一把锋利的菜刀和一把用久的菜刀切相同厚度的纸进行对比,请学生提出相关的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好的开端.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性特征,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

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例如,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验检验.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四、加强方法教育特征,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最常见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欧姆定律”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电压”中的类比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五、根本上形成能力培养特征,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材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在设计研究具体问题的方案时,应着重让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研究某个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应用教材中所学知识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等等.

第9篇: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能力;培养

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依据。众所周知,学生总会对身边的一些生活问题提出“为什么”的疑问,并试图探究出缘由。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放大学生所具有的这一特性,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有效教学环节,采用多样教学方式,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变成动手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

一、抓住情感的激励性特征,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让学生具备主动探究的良好情感

“情感是活动开展的奠基石,是主动探知问题内涵的助推剂”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带着浓厚学习情感状态下是平常状态下学习效率的2―3倍。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由于片面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效率性”,往往忽视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和激发,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致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工具”。因此,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更要成为学生内心情感激发的“知心人”,善于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在进行良好师生双边互通交流基础上,利用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内涵所具有的“生活性”、“探索性”、“趣味性”等特性,创设出具有一定探究特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探索激情,使学生从内心产生探索知识内涵的“主动性”,为主动探索知识活动打下基础。

情境:有一座抛物线型拱桥,桥下面在正常水位AB时宽20 m。水位上升3 m,就达到警戒线CD,这时,水面宽度为10 m。在如图1所示的坐标系中试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这是有关“二次函数”知识内容的教学情境,通过对这一问题情境的内容分析发现,该情境内容中将“二次函数”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设计大桥形状”问题进行融合和升华,充分展现了学科知识的“生活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从感性方面就产生了学习和探知的冲动和愿望,有效提升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紧扣问题的开放性特征,开展典型问题教学,让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要领

古语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究其原因在于,未能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奥秘和方法。推而广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一味地进行“题海战术”,而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选用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学问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指出问题探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解题――引导――总结“路数”,掌握进行相同类型问题解答和探究的根本方法和要领,为进行有效探究提供“方法论”,实现“探究得法,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一个正方形剪成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请用这4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符合下列条件的图形。(1)不是正方形的菱形(1个)(2)不是正方形的矩形(1个)(3)不是矩形和菱形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在进行“全等三角形”知识教学时,为帮助和教会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探究方法,在进行教学活动前,通过筛选和创新,设计出以上问题内容。为帮助学生进行这一类型问题探究的方法要领,教师采用“学生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引导”方法,在学生自主进行该问题解答过程中,针对学生探究式出现的“弊端”“疑惑”处,进行适当引导,指出有效解题的途径,然后让学生自主解题,最后,教师与学生进行解题过程总结,从而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领会和掌握进行此类型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根本途径,提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实效。

三、放大评价的互动性特征,进行问题辨析活动,让学生提升探究活动的实际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