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学习教案范文

探究学习教案精选(九篇)

探究学习教案

第1篇:探究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一、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要研究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本文试图通过例子,展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例题:已知ABC中,AB=AC,D为直线BC边上任一点,DE AB于E,DF AC于F。试求DE与DF满足的关系。

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来参与数学发现呢?为此,进行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在《几何画板》中用鼠标拖动相关关键点结合“计算工具" 演示:等腰三角形中,DE与DF的和始终是一个固定的值。激起学生疑问:点D、E、F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什么它们的和却始终不变呢?这个固定的值是多少呢?与什么有关呢?如何来证明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正确分类。

(1)你认为点D的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三种:点D在B、C之间或与B、C之一重合或在BC的延长线上)。(2)等腰有几种类型?(锐角、直角、钝角)哪种情形最特殊?(等腰直角三角形)。

2.从特例入手,逐类考查。

在等腰Rt中:

(1)当点D与B、C之一重合时,DE与DF应满足什么关系?请合理猜想。(等于腰长,易验证)。(2)当D在B、C之间时,上述猜想还成立吗?你能就此种情形验证你的猜想吗?

3.从特殊向一般转化,探究普遍规律。

(1)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广,若将等腰Rt改为锐角或钝角等腰三角形,上述猜想是否仍旧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类似的结论?请作出合理猜想。(DE与DF之和等于腰上的高线长)。(2)如何验证(1)中的猜想?(用截短法、加长法或面积法)。(3)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DE与DF将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证明?

三、群体参与、合作交流

1.四人一组,充分发表己见,形成小组集体意见。

2.组际交流,交流猜想结论、交流验证方法等。

3.学生概括题中DE与DF在不同情况下满足的不同关系。

说明:由浅人深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并且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猜想,验证”等探究性活动,并教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样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反思小结、提炼数学思想

1.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入手的?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根据点D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位置和三角形的形状分类;在无确定图形的几何问题中往往需分情形分类讨论)

2.在证明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方法?哪一种更优越?(面积法较简捷)

3.本题可以概括出怎样的结论?(等腰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之差)等于腰上的高线长)

4.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

五、类比迁移、引申拓广

应用本题的解题方法和结论,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1:正的边长为2,AD是BC边的高,点P为AD上任意一点,求PD+PE+PF的值。

本题很容易求出PD十PE+PF的值啊是高线AD的长。

以此题为背景,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下列结论:

1.当点P为正内任意一点时,求PD十PE十PF的值。

2.当点P为正外任意一点时,求PD、PE、PF三者满足的关系。

问题2:根据上面结论任意ABC内任意一点P,PA・BC+PB・AC+PC・AB=2SABC

在空间几何中有没有相关的论断。

分析:

1.应分成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当点P在一边和另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所围成的区域内时,连结AP、BP、CP,则;(2)当点P在一边的延长线上时,同法可推出PD+PE-PF=h(此时PD=0);(3)当点P在某两边延长线所夹角的内部时,同法可得PE-PD-PF=h。2.面积在空间类比为体积,三角形类比为四面体,在空间四面体ABCD中任意一点P,若h1h2 h3h4分别为到四个面S1S2S3S4的距离,结论为h1S1 +h2S2 +h3S3 +h4S4=3V四面体。

六、一点感想

第2篇:探究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法、思想品德

研究背景

思想品德课内容源于现实生活[1] ,既是一门知识性、思想性、现实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培养学生时,除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灌输外,也应强调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2]。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传统的单纯案例教学虽能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却脱离了现实生活,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新课程标准不相符。而探究式学习则是指从学习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调研分析、交流表达等探索活动,使其能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本研究作者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不但能够避免传统案例教学的弊端,而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下文是具体的实施过程。

1教学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届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两个班为实验班,另外两个班为对照班。

1.2 研究方法

1.2.1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否合适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所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导向性等特点。以下是本研究课题实施的部份案例及问题。

案例一 2010年7月23日,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党中央高层首次强调坚决抵制“三俗”之风。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国家整治“三俗”之风的行动表明了什么?

(2)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党中央抵制“三俗”之风的意义或者重要性?)

(3)整治“三俗”之风,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请你谈谈青少年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整治“三俗”之风活动谈谈认识? )

案例二

材料一:在第三届全国公民道德模范评选颁奖典礼上,54位道德模范走上领奖台,他们给社会带来了良好的示范,展示了广大群众对传统美德的信守。

材料二:2011年10月13日,佛山女童小悦悦两次被货车辗轧,18个路人途径现场,竟无一人停下来救助,最后是拾荒老人陈贤妹救起小孩并找到其父母。

材料三:2011年底,一名妇女晕倒在广州海珠区宝业路行人道上,乘私家车途经此地的初二学生小吴与开车的亲属将妇女抬上车,送去医院救治。事后,小吴自己打的士离去。

(1)材料一属于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哪方面的内容?它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地位如何?

(2)请你说说以上三份材料说明了什么?

(3)请运用珍爱生命和履行义务等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进行道德弘扬?

(4)真善美需要用实际行动去创造,请问进行道德弘扬政府和青少年应承担什么责任?

1.2.2 实施方法

实验组采用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进行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实验组首先根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和要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的案例及问题,然后根据着重培养学生眼睛的观察力、大脑的判断力、自我语言的表达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的思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积极能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识[3],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既能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源于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又能达到思想品德课程高于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的。而对照组则采用经典的学习案例及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到答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1.2.3 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采用问卷调查与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为8项,如表1所示,每项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种。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前:上课10周,共收集调查问卷75份;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前:上课20周,共收集调查问卷150份(含期中75份),并对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目标的要求,本人在开展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学业水平测试,并深入分析150份调查问卷,结果发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得到明显的提高(表1);对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实验组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结果说明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优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

表1 满意度调查表

表2 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3 讨论

3.1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非常必要,理由是: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所解决问题的答案,具有高度的拟真性,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目前,这种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被广泛应用,但是,随着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案例教学法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新形势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培养,因此,它将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对学习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而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能够很好地克服这种弊端,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有必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开展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的教学模式。本研究表明,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开展此项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高效课堂,达到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以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取得良好成绩的学习效果。在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体验、调查等多种形式,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生动变化,在探索与体验中实现成长的目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2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开展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的意义是: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学习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这种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成长;使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重温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引导者角色更突出。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新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初中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思考相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有利于班级同学间的团结互助,激发了团队协作精神和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对未知领域知识的探究精神,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许立.探究式教学理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管理,2009:137-138.

第3篇:探究学习教案范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进行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寻找与时展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势在必行。所谓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讲究的是有效和高效,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所以学生有效的学习过程也很重要,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更需要学习内容要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研究主题,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探究主动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更容易记,印象更深刻,更有成就感,学生也能从中享受到自己探究的乐趣。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并不能拈手就来,而是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使用好,效果才能突出:

1.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源泉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欲是一种需要,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很微妙的东西。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说明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思维经常处于一种探究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课的类型采取变换形式,诸如竞赛、抢答、故意设置陷阱等,使学生时时处于想急于弄清问题的真相和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的探究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从而渐渐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情感和对知识的渴望。有欲望才有动力。

2.精心设计“情景问题”

第4篇:探究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

引言

早在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就强调了要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者其他成人不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于一体[1]。当前探究性学习一词比比皆是,张忠燕对我国中学生物教育领域有较大影响的4种期刊《中学生物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和《生物学通报》中2002-2009年的497篇论文进行研究。发现教师探讨探究性问题产生的案例共计413个,其中直接或间接来自教师或教材的比例高达69.2%,而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仅占10.2%[2]。从这些研究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中学生物教学虽然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教改,但还停留在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性教学,而不是学生为主导的探究性教学。对于中学生物教师而言,如何进行探究性学案教学,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对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教学进行初步讨论,从探究性学案的提出入手,讨论了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的设计思路、实现途径、评价等。

一、探究性学案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逐年深入,以教师为主题的教学理念已经被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所代替,学案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体验过程的特色,其重要性逐步体现。其操作步骤一般分为 “提前自学、情景研讨、归理拓展”三个环节,它的价值追求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式,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6]。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到目前为止,也总结了一些学案的使用经验及值得思考之处[3-6]。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方式早在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就进行示范推广。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提高学习能力。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主要特点有: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7]。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和现代教学论思想看,现代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其中主体应该是学生。国家新课改的中心思想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身要转变观念,更要把学生的“学”的观念转变成“探究”的观念。学生如何形成“探究”的观念呢?虽然学生观念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但有一个良好的探究性学案则对学生观念的改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简言之,探究性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以探究性(在中学阶段可进行初步的探讨性质)为目的的学案。根据中学生物学科不需太深的理论知识、贴近生活、易于观察实践、很强的开放性、容易吸引青少年注意力等特点,相对于数学、地理、英语等课程,中学生物课程更容易推广探究性学案。

二、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的设计思路

与一般学案相比,探究性学案同样应该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问题导学、达标练习和推荐作业等部分;但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和开放性。

探究性学案的设计思路为:

(1)紧扣教学大纲制定明晰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突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易误点、易混点、易漏点,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一定的导学性、开放性;

(3)导学问题设置过程中要尽量创造条件和时机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

(4)达标练习和推荐作业中不仅要注重学习效果的检验,而且要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节课。食物链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明确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这些都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以设置如图1所示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导学:

图1:导学用的自学题目

在达标练习和推荐作业中可以设置如图2所示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图2:供学生思考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三、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的实现过程和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能力,探究性学案的实现过程和途径可以更加灵活开放,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依据青少年的成长特点,中学生物的探究性学案可以灵活多变。比如,农村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的采取动手方式,比如学习植物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麦、玉米,动物教学时可以关注猪、牛、羊等。并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等等;而城镇生物教学过程则可以更多的采用多媒体方式以及联系公园的植物和家里养的宠物来加大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探究性学案的组成有以下几部分:

教师设计学案

学生依据学案按教师要求自主学习

学生感知问题并且质疑提问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师生互动分析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解决了问题并消化知识

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当堂训练

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节课为例(图3所示),以多媒体方式来描述其探究性学案的实现过程和途径:

图3:课件: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图4 学案中师生共同构建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学案上的基础反思、以及能力提升的问题(如图5、图6所示)。在学生做完之后,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时可随机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4道题,进行PK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进行及时评价并讲解。最后布置下节课所需的课前准备。

图5:学案中基础反思的问题

图6:学案中能力提升的问题

教师在讲授这节课后,在自己的学案上完成教学反思。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指导。这样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四、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在实施探究性学案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一途径,教师可获得学生思想动态及学习状况的反馈,为持续改进教学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学生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

依据评价的方式及作用,探究性学案教学的评价方式可分为:单个学生自评、多个学生成立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档案袋、调查问卷、观察学生行为等[2]。

仍然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节课为例,以观察学生表现的形式对其探究性学案进行评价。可以设置如下形式的观察学生学习行为的角度并设置相应的打分等级,例如:如下表1所示:

表1:学生自我评价表

五、总结

本文以中学生物为例,对探究性学案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探究性学案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并明确了探究性学案的设计思路、实现过程和途径、评价方法等。对中学生物探究性学案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玲玲,袁均林,崔鸿.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适应性[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2月,第24卷,第1期,p69-71

[2]张忠燕.中学生物探究教学现状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5月

[3]宋凡.中学地理学案教学实践探讨[J],现代阅读,2011年9月,第9期,p166-167

[4]于新刚.“理想课题.学案导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有关学案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1年第11期,p144-145

[5]孙桂芳.学案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辩证使用[J],学周刊,2011年第11期,p158-159

[6]唐筱玲.学案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思想战线,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7卷,p390-392

第5篇:探究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 学案导学;自主构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91-02

1 前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案导学―自主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探索、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学案导学―自主建构”教学模式理论探析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制订的学案作为主要依据,在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通过“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够在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及自主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包括明确学习目标、理清学习重难点、探究学习以及自我反馈等诸多环节。这一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教师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与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导学学案。制订的良好的导学学案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同时与相关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体现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

3 学案设计的原则

目标认同的原则 教师和学生合作,在进行导学学案编制过程中,具体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具有导向作用和可操作性,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学习目标被学生认可和接收。同时在导学学案编制过程中,要确保学案能够引起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对自身的控制和调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知识建构的最终目标。

建构性原则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需求是自主建构知识的根本依据。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案设计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生的认知范围以及求知的具体需要。在进行学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成以及社会实践经验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生认知结构同化与顺应的统一[2]。在学案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驱动原则 在进行学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潜在的水平和已有水平进行准确把握,学案在进行问题设计过程中,要在学生的这一认知区间中进行设计。一方面在进行学案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水平,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另一方面在进行学案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够最终得到答案。总之,在进行学案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体现知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而且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根据已有水平,适当控制时间和空间。在进行学案设计时,不仅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也要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取。

4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分析

规范教学模式策略 虽然我国课堂教学模式历经改革,但是教师在课堂中依然扮演主角,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教师需要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根据时展对教学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才能够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贯彻到课堂教学中。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要准确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正确对待自身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合作教学模式中需要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能够彻底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动力,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

明确教学指导策略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达到最优,这就需要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活动时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进行具体实践教学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效果及时和高效地反馈给教师。这样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完成教学工作。在采用“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采取合理的管理和指导策略[3]。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依靠教师良好的管理策略和合理的指导策略。“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实施。为此,在课堂中必须形成民主的教学环境,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关系,这样能够确保全体学生都处于开放、动态、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在宽松的教学课堂中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先行组织设计策略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先行组织教学策略。先行组织策略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成败。在进行先行组织时,教师需要将容易被学生接受到的方式、和新学习知识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移植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确保在新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知识之间形成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样在进行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在进行组织设计时,教师需要认知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同时以此为基础,深入发掘已有知识和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旧知识的加工和提炼,形成先行组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变换先行组织者的运用策略。

5 结语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以学案作为教学工作的依据,在学案引导下,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能够很快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这样一方面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余宏亮,石耀华.试论学案导学的本质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4(8):110-115.

第6篇:探究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探究教学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45-01

案例探究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改变了原有的“满堂灌”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式。案例探究教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首先对地理案例产生兴趣,然后,通过地理案例所讲内容,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得出地理结论,并通过案例结论,联系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地理问题,然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危害及其解决措施。基于这样一种学习思路,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的同时,学会关注社会和生活,明察秋毫,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案例探究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在有限的案例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提高其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案例探究教学,教会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例如:我对《荒漠化防治一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学习时,我设计的教学程序是:提前一周组建班级课题小组,并安排课题小组的学生负责查阅吐鲁番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及形成原因的资料,安排部分课题组成员对吐鲁番地区一些荒漠化加剧地区的调查和访问,带领全班学生到沙漠植物园(沙漠研究所),向科研人员了解我地区荒漠化问题及共防治的措施。然后安排学生预习教材《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最后在课堂上,不是教师在讲课,而是各小组学生在探究。课堂上,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对本课的学习成果,并发表自己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有小组提出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具体措施;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同时对学生精彩的成果展示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环境中。所以对荒漠化的认识本来就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习这一课时,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认真组织,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让学生理解人类的那些活动对本区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产生那些危害,如何防治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张,让学生感受到防治荒漠化的紧迫性,并反思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再思考,从而达到三维教学目标。这就是案例探究教学的优势。

在案例探究教学中,对教师有何要求呢?学生是否喜欢一门学科,关键在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而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准备是上好这堂课的前提。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教,是为地理兴趣而教,不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这也是地理课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地理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明确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认真组织并实施案例探究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地理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当然,地理课不可能每一堂课都需要这样做,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这也是我们提倡采用“案例探究教学”的原因之一。

其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认为,教材与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教材形成一个系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丰富。教师应该努力促成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教材不等于课程,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剪裁”、“增补”和“加工”,使之更适合案例探究教学的实施。所以,在案例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用课标对教材内容适当整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调整教材内容或活动的设计上;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工作。案例探究教学提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理解和运用知识,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但自主学习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当学生充满兴趣地思考、争辩、探究时,教师要适时引导,避免活动盲目和课堂秩序的混乱,更不能放任自流。

第7篇:探究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设计;使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25-01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一种方案。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载体,其核心因素是探究问题式的教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因此在导学案中,探究性问题主导教学的全过程,"提出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导学案的特点

1.1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多维互动。导学案的编写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导学案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基础性,其编写设计过程和学生使用都是开放的,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的多元互动,在设计编写过程中,要经过教师个人自备、初稿研讨、二次研讨、定稿研讨、课后优化几个环节,在使用过程中,更离不开生生、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围绕一节课的导学案,生生、师生间开展了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的多维互动。

1.2 关注个体差异,注重知识生成。如何设计好导学案,是学生"愿学" "乐学"和"会学"的基础。因此,导学案的内容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体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层次性,同时由于导学案的使用是在教学活动的开放环境中进行的,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的体验不断加深,所以其内容有"留白",在讲求最佳预设的同时更多关注知识生成,诸如东庐讲学稿、洋思中学导学案都能显著体现这一特点。

2.导学案与"教"和"学"的关系

2.1 导学案与"教"的关系。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学案导学的过程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导学案使用的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程度、认知水平等前提下才能做到"因材设计"导学案,才能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指导下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2.2 导学案与"学"的关系。导学案是指引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路线图,"学案导学" 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讨论、探索,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为学生学习创设了新的情境,提供最直接、最到位、最恰当的指导,整个学习过程中,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和研究空间更自由、更开放,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得以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3.导学案的使用策略

3.1 教师使用导学案的策略。导学案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它不仅将学生的学习重心前移,而且最关键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标,对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吃透教材内容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要告知学生导学案的编制思路,将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告诉学生,让学生通过导学案更好地在课前了解熟知教材知识;在利用导学案组织学生学习时,仍要依托学案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要让学生议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归纳。另外,教师还要做到精讲点拨相结合,要参与学生学习讨论过程,针对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适时地点拨,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带有一定共性的问题,要进行有针对性地精讲,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第8篇:探究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标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逐渐消除高中英语教学“低效”,甚至“负效”现象,构建“有效”或“高效”的先进主流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中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要求实现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和发现学习为支撑理论,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标准,旨在改变传统的学生接受式教育,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实施教学案一体化,以学案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和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以人为本,切实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课题研究是进一步推进学科课程改革的具体化应用研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较强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其目标在于丰富新课程改革应用研究宝库,为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范例。通过研究,最终达到实现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以期达到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

1、“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核心概念的界定

高中英语“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点拨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全程创造性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外语交际能力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2、本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

3、流程解析:本模式教学流程包括“两条活动主线”(教师以案导学和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三个“教学时段”(课前、课堂和课后)。整个教学过程凸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重点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迁移规律的作用下,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由学生去探究,学习的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寻找,结论由学生去总结。但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导学,虽然教师不在前台,而教师的“导学”始终融合于“学生自主探究”流程之中,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不俗表现”来折射教师“导学”的精妙之处。学生依托学案,进行学习探究的程序为:明确目标――依案自学――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当堂训练――拓展延伸――能力提升。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编制学案――创设情景――示案激趣――启思导练――精讲点拨――评价激励――教学反思。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此外,该模式还体现了孔子“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提升自身外语素质和能力的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活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自然生成精品学案和精品课堂等研究成果,实现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如下:

(1)以案导学,据案自学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学案导学的第一步是出示学案,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学生,让其提前展开自学。新课伊始,教师先用1-2分钟时间,运用导语、演示或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自学,以旧启新,为知识的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2)合作探究,尝试解疑

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原有知识结构根据新知识的不同类别分别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疑问、不明确或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讨论中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对问题的看法,供其他同学讨论、批评、切磋、补充。讨论中,教师要容忍一时的无秩序的“混乱”,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虚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但时间不宜过长,经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决不浪费时间。

(3)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对于疑难不决的问题,通过教师引导个体发言、同位商讨、小组讨论、同学辩论、教师点评等多维互动形式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时,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点拨或精讲,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抓住要害,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重点内容,梳理语言知识,从而使新知和旧知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网络结构。在学生归纳总结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

(4)评价激励,当堂训练

学生在自学、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好方法,教师应大力表扬;不明白的,要鼓励其大胆去探索。“学案”中的训练题,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及时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结果,及时矫正,并补充补偿性练习题,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知能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及时矫正,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

(5)知识拓展,创造运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内化知识点,进一步延伸学习内容。学生掌握知识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是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发生了哪些错误,原因何在。同时,还要对问题进行发散式延伸。

三、学案设计的基本方法、要求和种类

学案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学案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与课本紧密相连,做到“学教合一”,反映出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背景与发生过程。学案的内容一般分为学习目标和要求、问题探析、基础训练、课内摘录和拓展提升。编制时要注意:一要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做到一目了然。二是以语言知识为主,从问题的内容着手,使之问题化,体现学生学习体验过程和梯度逻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三是量不在于多,一课时一般8开一张(一面留下空白),书本例题学生在书本中参照,书本练习题合理选用;空白处用于课内学生摘要、习题探讨、课后感悟和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自己补充习题。

高中英语学案的类型从学习时段设计为三种:

(1) 预习学案:用于指导学生预习, 在课前的适当时间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提前预习。了解新课的重点、难点及知识间的联系,熟悉本节课要学习的问题,以便提高课堂听讲效率、提高自学能力。

(2 ) 课堂学案:用于课堂学习, “学案”中所提的问题,并没有加以解答,迫使学生展开思维,积极思考。但有很多问题,由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无法解决。学生就会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钻研、讨论、听讲,主动用脑。

(3) 复习学案:用于课后检测、单元知识点归纳等

(4) 扩展学案:与所学相关的语言背景材料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课型实际需要编写学案,如阅读学案、写作学案、听力学案、词汇学案、语法学案等。

四、“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价值取向

1、“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使课堂教学成了开放的,发散的,迁移发展式的积极思维王国,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生有了长期的自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必然随之大幅度提高。而更重要的的收获在于几年、十几年后,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再是机械的“书橱”,知识的“容器”,而是会学习、有头脑、有胆识的高素质人才。

2、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使高效课堂教学的成为可能。该模式是在遵循中学英语教学基本规律和课堂教学特点的前提下对课堂结构和学习方式进行重要的变革。因此,变革后的课堂结构清晰、简洁,更加科学,突出学生主体,优化合作方式,关注教学实效,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从过程上看,学生的参与充明显提高了,尤其是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从习惯养成上看,学生预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作业、合作学习、交流互动、质疑与争辨、知识整理等习惯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学习能力上看,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发展。从学习体验上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

3、“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都从被动听课中解放出来,学习主动性强,探究意识强。加之学案设计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了梯度导学、导练等

学习内容,使各类学生知识上学有所得,能力上学有长进,学有所长。该模式创设了一种宽松、愉悦、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乐学、易学、活学、会学。同时,通过师生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加深了师生情谊,消除了师生间的心理隔阂,打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有效地抑制了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4、“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强化了教师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模式确实凝聚了团队的力量,倾注了集体的心血.。集体备课编写学案、老教师的丰富经验、年轻教师大胆创新、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等都体现了课题研究的群体性。教师直接接受来自学生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信息,使教师的施教思路更加开阔。同时,它使教师摆脱了个体经验、习惯定势和教学思维定势的束缚,能更加科学地导学施教。青年教师在与老教师一起通研教材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学到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大大缩短了年轻教师的成熟时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探求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在探究、体验、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借鉴、交流,密切配合,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该模式不仅能提高英语学科整体教学质量,而且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促使教育科研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和追求,进而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很自然一批外语教学名师也会随之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L]

[2]教育部. 2003.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3]李陆林.2011.关于小学英语“四学三练”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8):42-47

第9篇:探究学习教案范文

一、研究背景

导学案的出现,得益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在新课改背景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修正并完善知识体系,建立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在这种背景下,一线教师为适应课标要求,逐渐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导学案便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方法有很多的优点,从初中地理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理论基础

初中地理导学案应用于课堂,导学案必然是基础,而导学案的理论基础在于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有意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愿以及需求均应受到重视。每一个学习者均能实现自我挖掘潜力进而自我实现,这就要求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获得成就感进而获取自信。

建构主义理论同样强调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修正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基础是主体现有的知识与认知经验。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一种认知学习理论,以学习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对学习者有意义,将学习者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

1.导学案设计。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学案尽量做到一个课时一个导学案,方便控制学习量,而且目标也很明确,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因此,编制导学案时要紧扣教材,突出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自学,可用趣味教学、启发诱导、疑问导学、分层教学等方式编制导学案。

以《澳大利亚》一节内容为例。明确导学目标――澳大利亚的位置、首都;掌握澳大利亚地形特点、气候、人口分布;利用图片与资料掌握澳大利亚野生动物,并分析特有性及其原因。

列出重难点:澳大利亚地形特点、气候、人口分布、野生动物种类及其特有性。

设计预习案:即让学生根据个人体验,自由地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知识。

设计探究案:即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根据重难点设计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探究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探究澳大利亚城市和人口,探究澳大利亚的地形以及动物。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然后小组展示,进一步讨论交流,寻求知识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

设计训练案:设计训练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堂完成,精选精练,当堂反馈,训练题设置梯度,即分为ABC三类,A类为基础题,B类为中等难度变式题,C类为高难度拓展题。

设计总结反思环节,师生共同对当堂所讲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反思易错点。

设计拓展延伸训练,即组织兴趣活动,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导学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