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基础的知识重点范文

会计基础的知识重点精选(九篇)

会计基础的知识重点

第1篇:会计基础的知识重点范文

论文摘要: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基础课程的掌握和理解是培养学生账务处理能力的重要前提。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作为中职会计的重要教学内容,已引起教师的重视。针对中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展开论述。

中职学校侧重于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当前中职技术学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他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动手能力,加强对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在提高技能方面,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基础课程方面的教学,使他们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中职会计学生学习现状

1.学生基础较薄弱

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的全日制学校学生相比,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一点欠缺。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基础较差,难以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由于学生主观上存在的问题,也给会计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缺乏实际的应用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将会涉及到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很多概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通过枯燥的理论知识切入到实际教学之中,导致学生在学习时要么因没兴趣而心不在焉,要不因听不懂而放弃。因此,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3.会计术语较多,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在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将会涉及到很多的会计专业术语。比如,在《基础会计》这一科目中所涉及到的会计主体、权责发生制、复式记账以及会计要素等专业术语,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的学生而言,感到十分抽象,因而难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出现畏惧、退缩的情绪,而且由于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也会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4.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

长期以来,中职会计教育受传统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条件方面的限制,课堂教学模式依然需要依靠教师被动灌输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的模拟教学,对学生也难以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难以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中职学生对一般基础知识的学习决定了单纯采用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和吸收,我国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在会计教育中没有将案例教学方式提高到一个有效的阶段,有些学校只是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很多院校广泛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中职院校在这一方面却没有广泛地应用,除对会计电算化培训采用较多的计算机教学外,其他课程教学依然停留在教材、粉笔与黑板这一层面上,落后的教学手段也是影响其基础课程的重要因素。

二、中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1.加强基础性知识的技能练习与培养

中职会计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一技能的培养并不是瞬间就能学成的,需要一定时间的过程练习和实践。但是在此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无论是珠算的看法、计数、指法和算法,还是传票算的翻页、找页等,都应该让学生重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培养相关的技能时,也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学习和练习,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有效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有效地运用。

2.明确界定重点与一般的教学方式

基础课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更不用谈今后的学习情况了。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应该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与难点,明确必须掌握与一般掌握的相关知识,有些理论虽然重要,但是也并非是教学重点,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暂不作过高的要求,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自然会得到补充。与会计核算直接相关的内容,比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账户和复式记账等基础知识应必须重点掌握好,而对于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则需要作出一般性的要求。通过分清楚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更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中职会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应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顺利的适应相关的需求。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概念性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训课的讲授,既能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对基础课程的教育中,应改变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4.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所涉及的概念性、记忆性的知识较多,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实施模拟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此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的进度,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模拟活动,既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案例教学,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学习基础课程时,也应该通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首先,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各种的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会计知识的理解。其次,充分利用相关的财务软件进行教学,在讲授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通过软件进行模拟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又有助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进而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职院校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飞.浅谈如何上好中职会计基础实训课程[J].科教导刊,2009,(14).

[2]董书俊.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质量探讨[J].考试周刊,2008,(17).

[3]李建红.优化《会计基础》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成效[J].考试周刊,2010,(17).

[4]何洪.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教学研究初探[J].中国经贸,2009,(20).

第2篇:会计基础的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基础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56-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加大了对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力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取得了重大的进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逐渐出现在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中,以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人才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的飞速发展,除此之外,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学生们不仅要增强自己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程度,更要学好如何使用信息化手段工作生产生活,于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在我国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同样存在着教学问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且缺少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效率也大大降低,而微课的引入可以再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中出现的问题,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授课方式,授课教师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录制讲解知识点的相关的小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有针对性的短时间视频学习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并可以为学生很好的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们对原本枯燥无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对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学习的重要性。

1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中职学校在其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都存在着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的现象,老师授课时只是一味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点进行讲解,甚至不会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缺少互动,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兴趣,往往还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时的注意力无法一直集中,出现思想溜号的现象,这就很有可能错过老师讲课时出现的重要知识点或者是其他重要的注意事项。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实际上机操作的机会少,这就会造成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弱,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实践严重脱节,虽然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积累的较好,但是在实际上机操作时,由于不熟练于上机操作,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因,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效。

当前的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老旧,计算机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处在一个非常被动的条件下,在这样的条件限制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完全遵照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难以做到主动积极的思考问题,因此,中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中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微课的运用成功的改善了学生学习热情降低、学习效率下降、独立思考能力减弱、师生之间互动匮乏等,出现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微课的引入成功的推动了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短小精炼的视频,却能紧紧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点,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着重讨论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微课收获的教学成果,分别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四个方面对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思考。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在学习中充满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授课方式,授课教师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录制讲解知识点的相关的小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短时间视频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师授课方式,在同学们观看学习视频教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的注意学生们对视频中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点的吸收情况,进而及时调整授课速度,最大程度的使全体学生在短时间内吸收计算机基础知识点,除此之外,在学生观看学习视频教程的同时,教师可以密切的把握学生们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中兴趣点,进而可以随时调动课堂学习气氛,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活跃起来,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最大程度上做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微课的引用成功改善了中职学校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改善了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吸收效果越差的窘境,使得教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不再死板教条,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模式,收获最好的教学效果。

2)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对每位同学基础知识的吸收情况并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有没听懂的地方如果没有及时向老师反映,那么这个问题学生只能在课下继续思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吸收的速度,微课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仔细揣摩不明白的地方,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掉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印象,让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微课课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学习,这很好地将学生们许多零散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为学生们对其他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可以通过留言平台对老师教学视频的录制提出建议,更好的优化微课课堂的效果,增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在网络信息化逐渐拓展的今天,微课教学绝对是提高学生们学习效率的绝佳方法。

3)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表征着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也是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培养个人能力的象征,拥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过分依赖教师引导的障碍,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进行训练,这也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当前的许多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都存在着师生、学生之间的缺乏互动的现状,我们可以通过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引入微课课堂,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微课中留有答案不唯一,有理即可的开放性问题的问题,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讨论问题,进而来活跃学生们的思维,以保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们注意集中点,保证学生在一节计算机基础学习课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时时刻刻准备回答彼此的提问,在回答问题之前积极思考,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中职学校在其计算机基础传统教学中都存在着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的不良现象,这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时的注意力无法一直集中,出现思想溜号的现象,错过老师讲课时出现的重要知识点或者是其他重要的注意事项,而微课的引入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密切注视学生们在观看微课视频时的一举一动,进而掌握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吸收情况,及时对存在疑惑的学生进行指导,有针对性为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讲解,及时的为学生们答疑解惑,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在观看视频后想老师反映观看体会,为老师提出建议,帮助老师更好的掌握微课视频录制应该注意的基本事项,学生将学习体会反馈给老师,老师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真正做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3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更好的发展微课

微课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发展时间并不长,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微课还存在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微课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方式,授课教师不能过分的依赖于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微课,如果授课教师过分的依赖于微课授课,不仅会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疲劳,还会使得教师失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其次,中职学校要大力提倡微课教学的运用,鼓励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使用微课教学、鼓励学生增加对微课教学的了解,进而促进微课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发展运用;再者,中职学校应该注意优化微课制作,争取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微课学习服务,进而最大程度上收获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成果;最后,中职学校可以聘请对使用微课授课,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向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分享使用微课的授课经验和心得,以争取中职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微课授课,收获最佳的微课使用效果,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模式,收获最好的教学效果,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学习兴趣,让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人才为祖国的信息化发展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4 结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以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人才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授课方式,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短时间视频学习方式,微课以十分钟左右短视频形式,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微课的引入可以再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中出现的学生学习效率低、缺乏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教师之间互动差、缺乏思考能力等问题,微课的引用还成功的改善了中职学校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改善了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吸收效果越差的窘境。但微课从出现到兴起的时间并不长,要想更好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还需要中职学校根据学校自身授课情况,合理地掌握微课的运用程度,尽可能地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明松. 关于微课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若干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3):258-259.

[2] 向东.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体会探讨[J].电子测试,2015(16):92-93+7.

第3篇:会计基础的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机等级考试;理论基础知识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Examination,NCRE)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高校学生报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计算机等级考试受重视的程度也在逐年增大,已经与英语四级一样成为学生的必参加的考试之一。并且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对用人单位录用和考核毕业生有一个相对统一、公正和客观的标准。计算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围绕计算机二级考试应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一、计算机等级考试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

1.规范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大纲应该贴近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涉及四大部分: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当中也要划为重点,例如,数据库技术基础中的数据模型、关系代数,程序设计基础中三大基本结构的应用、过程和参数传递,数据结构基础中的栈和队列、树和二叉数,软件工程中的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调试等。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当中要作为重点讲授,在讲解过程当中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充分理解,对知识点能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吃透知识点。

2.提高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水平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计算机概述、信息表示与计算基础、操作系统基础、办公自动化应用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基础和软件工程基础,其中数据库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基础和软件工程基础,每一部分对于专业的计算机系学生都要至少学习一学期的,而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中这些知识一共一个学期就结束了,可见其学时少、任务重。所以我们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重点要严格的按照教学大纲,比较重点的知识在分配学时的时候要侧重考试,可以适当增加学时,而这些重点的知识多数是贴近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并且课下还要布置一些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的习题,学生只有多做题,才能更加理解课上老师的教学内容,而且只有不断地加强训练,这样理论基础知识的水平会不断提高,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程中会得到更高的分数。

3.激发教师的改革教学的积极性

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反映了教师在基础教学方面的质量和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任课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锻炼,高校老师光吃老本是不行的,社会在发展,知识在完善,尤其是计算机知识总是不断地在更新和发展,所以计算机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前沿的计算机知识。在完善和充实自己的同时,还要把教学摆在首位,要关注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

二、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应加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1.数据库技术基础教学

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而且相对课时还比较少,因此应该对二级常考的知识有所侧重。(1)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类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2)E-R图:E-R图是E-R模型的图示法,应该让学生了解实体、属性、联系的表示法和三种联系即1:1、1:M、M:N。(3)关系运算:传统的集合运算和专门的关系运算,其中传统集合运算的交、差和专门的关系运算中的选择在二级考试中经常出现。(4)数据三级模式:数据三级模式包括概念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概念模式是对数据库系统中全局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是全体用户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只能有一个概念模式;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一个概念模式可以有若干个外模式;内模式也称物理模式,它给出了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和物理存取方法。内模式处于最底层,逻辑模式处于中间层,外模式处于最外层。

2.程序设计基础教学

程序设计基础是比较难学的知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缺少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基础,学习过程中会比较吃力,很多学生在学程序的时候不知从哪入手,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程序设计基础主要有两大知识点,一是算法,二是程序设计基础。在程序设计基础当中,结构化程序设计是重点和难点,要了解三大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对经典例题要掌握,还要学会用三大基本结构来解决实际问题。

3.数据结构基础教学

数据结构基础也是比较抽象和难学的知识,历年来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所占分值也相对较高,对于专业的计算机学生来说数据结构也是必学课程,可见其重要性。在这一章节中,涉及的知识点有:算法的复杂度、数据结构、栈、队列、链表、二叉树、查找和排序。我们不但要了解相关的概念,也要掌握其操作。在这些知识点中栈、队列、链表、二叉树和查找是二级常考知识点,尤其是栈、队列和二叉树基本上是必考知识点。所以我们应该侧重栈、队列和二叉树的教学。

对于栈和队列我们要掌握它们的特点,栈和队列是操作受限的线性表,是特殊的线性表,栈是后进先出表(LIFO),队列是先进先出表(FIFO),给定入栈顺序要知道出栈顺序。对于二叉树,要掌握二叉树的四个性质和二叉树的三种遍历方式。

4.软件工程教学

软件工程这一章的知识点比较多,也相对抽象,在二级考试过程中是考生失分比较多的知识点。在这一章中,软件生命周期的6个阶段应该了解,在制定计划阶段确定要开发软件系统的总目标和完成该软件任务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的常用工具有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软件设计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的工具是结构图,详细设计的常见的图形工具有:程序流程图,N-S,PAD,HIPO。表格工具是判定表。语言工具是PDL(伪码)。软件测试要区分于软件调试,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软件调试是改正错误。以上这些都是必须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

三、总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应用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行各业,操作计算机已成一种基本技能。很多在校学生都报考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因此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应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08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芳.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20):302-303.

[3]庞松鹤.对面向高职类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与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9):290-291.

第4篇:会计基础的知识重点范文

科技的进步,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得以普及,我国部分地区也从小学三年级阶段开始开设计算机课。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也使计算机知识成为学习其他知识的门槛,每个人都需要掌握和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简单的操作,用于解决其他相关学科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立足需学生特点,针对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水平。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从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上来看,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Windows、Excel、PowerPoint等,有些知识专业术语太多,枯燥无味,应用性不强,学生只有在相关工作中才能用得到,因此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使用比较多的知识,学习起来就很轻松。计算机知识每天都在更新,甚至学习完这本书,计算机知识已经有发展了一大段,教材缺乏最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其次,学生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一些学生对于计算机非常着迷,而有些学生却如同嚼蜡。因为qq聊天工具的普及,学生对于Word应用起来较为顺手,但是如果让学生深入学习word知识,学生又觉得兴趣不大,对于那些office更是毫无兴趣。

最后,计算机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传统,一般都是分成三步走:教师讲解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学生上机操作―― 教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讲解知识时学生觉得枯燥,学习兴趣低下,关注点在渴望上机操作上,对于教师讲解的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能不能深入理解掌握。在实际上机操作时就会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教师指导起来就像重新讲解一样,浪费大量的时间,课堂效率低下。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分析

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每个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的问题。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师永恒的话题,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当前的新课改就是在研究了各种因素后提出的,教学方式从重教师讲解,到重学生自己思考;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从抽象到形象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改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发展,并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2.1 详略得当,粗细结合

计算机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应用,会用才是主要的,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更新速度快,涉及的知识面广,课时量相对于其他课程却少,一般认为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会把计算机作为主要学科进行课程安排,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仅仅把计算机基础作为选修课程,其他学校也是把这一学科作为副科看待的,因此分配给这一学科的课时量就相对减少。而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个过程是一个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不断练习达到熟练的过程,这都需要增加课时量,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是计算机教师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详略得当,粗细结合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打造计算机高效课堂。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教师不能仅仅凭借课本上的图片让学生认识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学生容易形成“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爱你却不见你”是每个学生初识计算机的感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结合真正的计算机,甚至把一台计算机拆开,让学生见到真正的这些部件,从而认识深刻,很快掌握这些计算机组成部件的用途,为以后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2 因材施教,以点带面

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针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学科,呈现出分化严重的现象,一方面男生喜欢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科,也更喜欢具有一定研究难度的课程,女生偏重于感性,更倾向于形象直观的课程,因此男生在上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兴趣高涨,而女生则显得比较较被动。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也会形成一定得差距。一部分学生很早就接触计算机,因此对于计算机较为熟悉,而有些学生因为家庭的原因,到了学校才接触计算机,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学习时就出现了起点不同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把学生合理分组,指导那些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尽快熟练使用计算机,对那些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要认真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在时间分配上偏向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小组中,让那些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指导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的效果。

2.3 立足课程特点,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媒介就是计算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课堂就是教师讲解教材,学生理解教材,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操作应用,这一过程仅仅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多个感官共同参与,才能使学生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就是因为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色彩,活灵活现的画面,以及真实的声音,就有极强的直观形象性。学生在这些感官刺激下,对所学知识也就变得兴趣盎然了。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前,教师应熟练掌握。如果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使用不数量的话就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教师如果对多媒体运用不熟练,就会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使得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创造最大的课堂效益。二是,如果多媒体技术运用不熟练,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就难以处理出现的问题,例如课件的超级链接不会打开,打开后回不到要讲的内容上来等。教师手忙脚乱的处理这些突发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反馈就会忽略,不能及时处理学生不懂得地方,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其次,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掌握讲课的速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并且多媒体课件承载的信息量大,教师如果让课件上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间过短,就会使学生没有时间做好笔记,如果做好了笔记又没有时间深入消化思考,甚至有的学生只顾了记笔记连教师的讲解都放弃听了,教师的讲解反而变得无足轻重,起不到应有的解惑作用。

第三,要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因为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性,信息容量大,使得教师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用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张接一张的看课件,对于课件的内容一扫而过,难以重点记忆,甚至不能掌握这节课的重点,造成热热闹闹一节课,糊里糊涂记不清。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时,要给学生留白,也就是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突出重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要重点展示。

第四,选择适合多媒体展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Windows、Word、Excel的操作,就非常适合多媒体课件教学,这些内容的操作,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如果借助多媒体展示既形象又直观。作为教师要把课件展示的内容熟悉一遍,不要出现在操作展示过程中无法短时间处理的问题,造成课堂时间的拖延,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2.4 提高教师素质,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绝对作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才有可能提高。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计算机基础知识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使新软件和新的应用程序不断推成出新,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师,如果不能进行及时地学习,就会使专业知识滞后,不能教给学生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就会和时代脱节,不能适应科技的发展。教师要不断研究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题,充分参考学生的建议,因为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教师就应该朝着哪个方面去研究。

2.5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

所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如果学生不配合,任何好的教学手段和策略都是毫无作用的。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很重要。首先教师要精心构建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word插入文本框时可以让学生设计属于自己的名片,或者为朋友制作一张电子贺卡,学生通过解决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学会了有关的计算机知识。

第5篇:会计基础的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 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7-168-02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有四个级别。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主要考核对应类别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项目包括笔试和上级考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更是学生通向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法码。近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结合性较差。

市场经济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是专才基础上的综合性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也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 学生起点高低不同

造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能力的主观因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发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没也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这些地区的学生,从小就能频繁的接触到计算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处理文件资料等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网页设计、制作音频、视频等。而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零起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他们进行统一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这样不能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照顾到起点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3 教学中实践训练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和教师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学生为了学分、考证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意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学校的机房数量不足,学生也确实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该校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2 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注重通过率

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通过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来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衡量人们某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人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挂钩,这样,学生以通过率为向导,参加汁算机等级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而不注重对计算机知识的持续学习。

2.2 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例如,目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很多人都需要通过网络来购物,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了解的,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反映相当知识的内容很少。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2.3 测试结构有待改进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结构有待改进。例如,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试中编程语言的内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编程部分的比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上机考试的比重,因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

3.1 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对象和目的都不相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高校大一新生,目的是通过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2 两者的联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等级的大纲相适应。大一新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动力。

4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们探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

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考试反映时展的要求,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上机考试的比重,重视考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领域中能熟练利用汁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向导,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根据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对于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新生都是90后青年,他们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个性较强。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更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促使其自主学习。

4.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4.3 变革考试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模式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4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环境。学校应加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能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展教学,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又要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

第6篇:会计基础的知识重点范文

摘要:文章以会计信息为主线,重新构建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微课”的概念,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设计。按照关键知识点,制作教学视频,供学生先行进行分小组自我学习,针对重难点再进行后续的深入讲授和提高;设计平时考核的具体内容;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微课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基础会计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是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n程的基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后续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该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形成会计职业技能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刚刚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讲,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之初,很难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缺乏主动的思考和分析,无法形成专业的基本逻辑和思维方式。本文在对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逻辑重构、合理安排顺序的基础上,结合“微课”和“翻转课堂”,针对不同内容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逻辑重构

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逻辑一般都遵循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按照“科目和账户设置、复式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会计报表”这样的先后顺序排列。这样逻辑的优点在于有助于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基本理论和基本流程,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很多专业基础概念抽象,专业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往往掌握了核算流程而无法掌握每个流程中具体的工作内容。

以会计信息为逻辑主线,结合会计日常实际工作,对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逻辑重构。在重构过程中,既考虑理论上的衔接和逻辑性,又考虑初学者的接受能力,把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会计基础理论、会计信息初步处理、会计信息整理输出。

(一) 会计基础理论(见表1)

会计基础理论内容,按照罗列的顺序进行讲授。其中第7部分的内容,在介绍时只做简单的讲解,后面在会计信息初步处理部分时,对此部分内容重新进行回顾讲解,做到温故知新,前后衔接。

(二)会计信息初步处理(见表2)

会计信息初步处理内容,其中第9部分到第12部分属于纯理论的内容,第13部分内容属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内容。此部分内容建议最好在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进行授课,讲授和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利用项目实践落实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及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知识要点,同时间接检测了学生借贷记账法掌握的情况。

(三)会计信息整理输出(见表3)

会计信息整理输出内容,第14和第15部分内容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建议在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进行授课,讲授和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利用项目实践落实账户设置和登记、财务报告编制的知识要点。第16部分内容也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此实践部分最好能在企业财产清查的时候进行视频制作,让学生对此部分的实际操作进行观摩。第17部分内容也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实践结合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进行。

二、教学模式设计

(一)教学方式设计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为“课上”和“课下”互换,先由学生“课下”结合教学视频先学习,然后教师“课上”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进一步拓展学习。这种方式既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又可以为教学内容的深化、学习难度的提升匀出时间。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视频制作。对逻辑重构后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判别,看其教学内容为纯理论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若是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先罗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然后按照知识点制作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的制作结合“微”课的教学理念,每个视频所包含的知识点不宜多,一般以1―2个为宜,教学视频讲解时间一般以45分钟左右为宜,知识点之间要具有相关性,同时逻辑清楚。若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内容,按照会计信息生成和输出环节罗列知识点,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要理论教学结合操作演示,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2.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课堂上,教师先按照章节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拓展学习;然后根据学习小组提交的难点及讨论记录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第三,对学生习题练习中错误率较高的习题进行评讲;最后,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形式上,除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外,还要重点安排会计实务操作及随堂的操作错误纠正。

(二)学习方式设计

第7篇:会计基础的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中职;基础知识;教法

中职生很多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低,自制力、自律力等也比其他一般的学生要弱一些。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中,虽然我们不可否认有一些学生受到家庭环境、学习经历、兴趣爱好等因素而影响,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是大多数中职生更喜欢玩网络游戏,或者是浏览网页、使用网络通信工具等,他们很难将自己的精力与时间花费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之中。对此,教师一定要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利用任务驱动法、落实因材施教法、实现理实一体化,让中职生重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计算机知识结构。

一、利用任务驱动法

大多数中职生从小接受的挫折与失败较多,看似比其他的高中生更加自卑,这就代表着中职生比一般的高中生更急于证明自己,好胜心更强,胜负欲更加旺盛,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教师应该利用中职生的这种特殊心理,合理利用任务驱动法,让中职生以通关的方式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他们的这种竞争欲望也会积极促使他们主动建构知识意义。“Word中公式的运用”这个知识点对许多中职生来说学习难度较高,这主要是由于中职生在面临一些公式计算任务的时候,要么习惯根据自己的数学知识来罗列公式、解题,要么选择计算器来处理这个问题。但是,计算机中的Word软件中包含求和、平均值等多种公式的操作步骤,利用这些公式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效率,这也是中职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实际办公问题。因此,“Word中公式的运用”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与掌握的基本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由于Word中的公式比较多,需要中职生进行大量的操作,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因此,在课堂上,我以任务驱动法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需要完成两个学习任务:熟练掌握求和公式与求平均值公式的操作步骤;学习对不同区域内的数据进行求和与求平均值的操作。在布置任务之后,我还以比赛的方式来检验任务的完成度,让学生在紧张情绪下高度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下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落实因材施教

每一个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存在显著的区别,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也存在明显差异,有的中职生擅长理论记忆,有的中职生擅长实践操作,有的中职生擅长创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容十分繁杂,包含计算机技术各个分支领域的知识,这也就要求教师落实因材施教法,根据中职生的具体学情来选择具体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式。“Excel中数据的高级筛选”这一课是计算机全国一级B考试中的重要考查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们班有一部分学生比较擅长自动筛选,有一部分学生比较擅长高级筛选的操作。对此,我将学生进行分组,对不擅长高级筛选的学生着重训练他们的高级筛选技能,对不善于使用自动筛选的学生进行自动筛选的操作训练,让学生了解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实现理实一体化

计算机本身就是理论重于实践的学科,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实现理实一体化,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才能够让中职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提高中职生的应用能力。几乎每一节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我都是在计算机室中进行的,为学生讲述基本理论知识的时候,我还会让学生观看规范的操作步骤,学生也要立即上机实践。就如在“巧用计算器进行进制之间的转换”这一课,我在讲述了数制度以及计算器进制转化的基本方法之后,学生便要自己使用Windows系统中原有的计算器来进行验证,我会根据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重新讲解相关知识点,示范操作技巧。

总而言之,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复杂、重复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及时分析自己所面对的学习对象的特点,以符合中职生认知特点与学习特点的方式让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变得更加高效、高质。教师可以利用中职生的好胜心来使用任务驱动法,让中职生在成就感的影响下树立学习自信;教师要尊重中职生的学习、个性、品质差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落实因材施教;教师要实现理实一体化,以实践操作来巩固中职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记忆。

参考文献:

[1]孙志明.浅谈提高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J].电子世界,2017(4).

第8篇:会计基础的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教学探讨

一、《会计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会计基础》教学中有很多专业概念和科目名称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一入学学习的专业课就是《会计基础》,该门课程涉及到很多专业概念,很多学生的反映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比较抽象。甚至存在个别学生听不懂而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的现象。至于科目名称,很多学生存在概念不清,容易混淆的情况。比如“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很多同学往往区分不了它们的不同点。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会计科目的名称,并不能透彻地理解和运用,练习题稍微变了形式,换一种形式考查,就往往用错了会计科目。

(二)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是很紧密

《会计基础》教材上讲的都是一些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介绍会计的基本知识体系,也讲述了运用会计知识去处理企业中的业务问题。但是这些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会计的实践教学才可以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学以致用才可以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觉得实践教学费时费力,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是很紧密,对实践教学有抵触。

(三)部分教师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会计基础》这门课理论内容比较多,如果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现代化立体教学,采取项目教学和翻转课程的创新教学形式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单一教学形式变得生动易懂,直观明了。然而部分教师存在讲述方法单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上课缺乏和学生有效互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生普遍反映,教师上课沉闷,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对学习兴趣不高。

二、《会计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学生不能透彻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不利于以后的专业课学习

该门课程涉及到很多专业概念,很多学生的反映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比较抽象。由于《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了解会计学的知识体系,为以后后续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专业课打下基础。如果学生在此门课程的学习中对概念没有透彻理解,对会计原理和会计科目混淆不清,对账务处理不熟悉,将不利于以后的专业课学习。

(二)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理论知识没有感性认识

《会计基础》教材上讲的都是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介绍会计的知识体系,也讲述了运用会计知识去处理企业中的账务问题。但是这些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手工做账,模拟真账练习等实践教学方式才可以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会导致学生缺乏实战能力,对具体的账务处理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也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由于部分教师存在讲述方法单调,上课缺乏和学生有效互动,导致学生参与课程程度不高,上课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居多,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上课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形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高职人才的培养。

三、改善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措施

针对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教师应认真备课,熟读课本内容,精讲课本理论知识

第一,由于《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所以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述,把基本概念讲清讲透,给学生打好基础。因此要求每个上课教师要认真备课,熟读课本内容,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把理论讲透。

第二,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原则,把课本重点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对于初学者理解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这要求教师授课的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多举生活中的例子,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进行精确的讲授。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也不能轻视实践教学,只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锻炼职业能力,对以后就业有帮助。笔者所在的学校会给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一门课程《会计综合实操》,这门课程是《会计基础》实践教学的配套课程。《会计综合实训》就是让学生在实训室里面采取真账实操的形式进行审核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通过这个实践教学的配套课程,让学生增强了实操能力,也加深了对《会计基础》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三)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教师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的立体教学,采取项目教学和翻转课程的创新教学形式将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教师在制作演示文稿的时候应尽量使得课件生动,图文并茂,多用图表法,对于一些类似的知识点进行对比,最好附上与课程有关的小视频,可以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第二,教师上课时要改变讲述方法单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上课要和学生有效互动,不照本宣科,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互动加强了,学生学习效果也大大加强,这样他们才可以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周成银.《会计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3(17).

第9篇:会计基础的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这门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教学的全过程看,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态度都有较大差异。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技术性较强,趣味性不够。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为此,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条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笔者结合多年的《基础会计》教学经验,认为实施项目教学法对高职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经过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教师对知识定论式的讲授,缺乏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缺乏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未必都能接受。这种“忽视兴趣主体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答案不言自明。项目教学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方法。

(一)项目教学的概念与特点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创造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八项条件:1.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7.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项目教学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

(二)项目教学方法的内容

项目教学法概括起来要把握三个方面:

1.要根据教学资源情况设计项目教学课题:(1)必要的教学内容:把全部教学内容按照循序渐进原则细分为不同的教学项目。(2)明确的项目主题:项目要素按照所需配置的资源,力求实际,项目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3)有效的设计形式:理论性的项目要用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经验规律、定理定律的,逻辑推理,将知识点归纳总结,探索研究;应用性的项目通过研究、社会调查,通过书籍、网络、图书馆进行资料汇编等形式以及多种形式的综合等。

2.采用以下项目教学模式:“提出项目问题及命题——项目基础理论导入——学生思考讨论——项目资源提示——学生探索性实践尝试——师生研究讨论——项目资源启示——项目结论成果展示——教师点评——自我改进完善——完成项目目标”。这样做,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既重视了资源(校内和校外)的价值,又发挥了现有教学设施设备的工具性作用。

3.注重把研究性学习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按照现行教材的顺序,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下,把一些可行的现行教材内容,作为项目设计的依据,把学科内综合性的内容与本学科相联系的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技术、社会热点问题等融入本学科做一些项目课题。把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二、项目教学在《基础会计》中的应用举例

项目教学法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来带动学生思考、研究,利用资源,操作实践,进行创作,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时,应结合基础会计的课程特点,兼顾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选择的项目要小而精,有一定的研究性。例如,在财产清查教学中,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任务:审计人员对甲企业财务审查时,发现有一笔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10月15日25#记账凭证(未附有原始凭证)的处理为: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28万元,贷记原材料20万元,贷记其他应付款8万元,并进行损益转销处理。上述会计分录可疑之处在于,甲企业是何原因将8万元的材料损失记入了“其他应付款”账户,审计人员对“其他应付款”的明细账进行了审查,发现有一笔应付给乙装饰公司的装饰用工费值得怀疑。审计人员实际查看了甲企业的会议室,从外观上看是最近装修的,但从账簿、会计凭证中未发现有任何记录。于是,审计人员找到乙装饰公司经理询问此事。据经理反映,他们为甲企业装饰会议室不仅出了工,而且购买了装饰材料。根据资料,让学生判断甲企业有哪些错误行为,应如何真实地记录该项经济业务。通过研究性、探讨性的项目,使学生将会计理论、方法与会计法律制度规定联系起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开展启发式教学,达到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使用项目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基础会计》教学的系统性

《基础会计》课程主要阐述会计的基础理论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其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进行某一章节的教学时,要注意与其他章节联系起来,将基础会计当做一个系统进行教学,注意分析各个概念、各种会计方法、各会计核算环节的联系,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结构和多维能力,使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基础会计》系统性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把握总体知识构架。把握好知识的总体框架,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总体认识,从而理清学习思路,提高教学效果。《基础会计》的内容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讲授会计基本理论,是课程的理论指导思想;第二部分是会计方法,介绍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第三部分是会计方法的总结,主要介绍账户分类和会计核算程序;第四部分是会计工作组织的相关问题。

2.注意讲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基础会计》各章节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首尾相连,教学中不能将相互联系的内容割裂开来,而应将教学内容串联为一个知识整体,一方面使学生理解会计理论方法的科学性,把握会计学科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讲清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的关系;会计等式与记账方法、试算平衡、会计报表的关系;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供产销及财务成果核算的业务处理的关系;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处理程序之间的关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各环节的关系。

3.注意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的结合。《基础会计》虽然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但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会计实验教学是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会计课程教学对会计业务的处理一般是做会计分录,登记“T”型账,这与会计工作实际有很大差别,只有通过会计实验教学,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真正理解、消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会计实验并不只是简单的会计操作技能训练,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会计教学中的作用,应建立系统的基础会计实验体系,并能够体现对学生以下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会计凭证、账簿等单项实验,使学生了解会计工作规范,培养学生会计账证表的基本操作技能;二是通过贯穿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各主要过程的综合性会计实验,使学生熟悉会计处理方法与程序,培养学生会计基本业务的处理与分析能力;三是通过设计一些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的实验项目,将会计法律法规与会计业务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以上前两者属于操作性实验,后者为分析性实验。

(二)加强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

从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特点考虑,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讲授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有些内容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主学习来写成。加强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学,有利于使教师有精力把重点内容吃透,学生能够抓住重点,同时使学生不得不去学习老师没有讲解的内容,去积极思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不完全拘泥于教师所讲的内容,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加强重点内容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分析,着力找出教学所在的“三点”,即重点、难点和特点。通过找教学重点,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地讲解本堂课教学主要内容;通过找难点,使学生理解疑难,深入掌握;通过找特点,并加以对照比较,使学生易于理解把握。例如,在对教材的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进行备课时,应做出如下归纳:本章重点是会计等式关系,难点是对各会计要素概念的理解及四种经济事项对会计等式的影响,本章内容的特点是各种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使教学做到有目的、有层次、有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即《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 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