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精选(九篇)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

第1篇: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

时间飞逝,悄悄来到了2013年夏天,中国茶叶正处在全面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那么,作为中国茶都,推动中国茶叶复兴、影响中国茶叶发展的杭州“正能量”元素有哪些呢?我们不妨借助百度百科显示的资料以及相关元素所在独立网站资料,简单盘点融入茶人工作和生活的“正能量”。

“正能量”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元素简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56年6月由国务院科技规划委批准筹建、1958年9月在浙江省杭州市成立,是我国惟一的部级茶叶综合性科研机构。2001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为其加挂“浙江省茶叶研究院”牌子。

茶研所所现设有办公室、科技处、财务处等3个职能部门,茶树资源与改良研究中心、茶树种植工程研究中心、茶叶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茶叶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茶叶质量认证发展研究中心、茶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茶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茶叶试验场等9个业务部门;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设在该所。

中国茶叶学会挂靠在该所。中国茶叶学会是中国科协领导的、民政部依法登记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是全国广大茶叶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茶叶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发展茶叶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促进茶叶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学科发展,茶叶科技的普及与推广,茶叶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科技与茶产业结合。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元素简评:茶研所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所方针,以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围绕着茶叶优质、高产、高效和茶叶行业的关键、共性科技问题开展攻关创新。建所以来,茶研所先后进行了500余项课题研究,取得了30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成果95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星火奖1项、省部级奖60项。“八五”期间茶研所获得农业部命名的“百强研究所”称号。200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公布的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评估结果中,我所综合实力排名第13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能量”之二:中国茶叶博物馆

元素简介:中国茶叶博物馆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展览面积2244平方米。1990年10月起开放,是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杭州市共同兴建的部级专业博物馆。由于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2007年5月24日,中国茶叶博物馆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茶叶博物馆作为展示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建筑选址在杭州西湖龙井茶的产地双峰一带,从而设计出了茶史、茶萃、茶事、茶缘、茶具、茶俗6大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展示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诠释,起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

一号楼为陈列大楼,设5个展厅。茶史厅介绍中国茶叶生产、茶文化的发展史,茶萃厅展出中国名茶和国外茶叶的样品,茶具厅展示中国各历史时期茶具的演变和发展,茶事厅介绍种、制茶、品茶的科学知识,茶俗厅介绍云南、四川、西藏、福建、广东以及明清时期的饮茶方法和礼仪,反映中国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二号楼用作外宾接待和学术交流。三号楼设6个不同风格的茶室,供参观者品尝各茶系的饮茶风味。在四号楼,参观者可以欣赏到古今中外的茶艺和茶道表演。馆内建筑具江南园林特色,曲径假山和周围茶园相映衬,把参观者带入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氛围之中。

元素简评:一般博物馆给人的感觉都是庄严肃穆的,有一种泱泱经典文化的架子。但茶叶博物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整个地打通了围栏和围墙,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带刺植物。茶博馆是一个茶文化氛围相当浓淳的休闲景区,处处彰显了人文主题和茶文化韵味,不仅以独具江南风味的园林艺术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专题展示吸引着广大茶文化爱好者和中外游客,更为中国茶文化的普及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能量”之三:《中国茶叶》和《茶博览》杂志

元素简介:《中国茶叶》创刊于1979年,其前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70~1978年编印的《茶叶科技简报》。该杂志是茶叶干部、技术员、商业人员、茶厂(场)工人、茶农、茶文化研究者、茶叶爱好者以及茶叶科研人员、茶叶院校师生的良好读物。

《中国茶叶》是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技术刊物,其宗旨是:宣传茶叶科技,弘扬茶文化,提供茶叶信息。以及茶文化、茶与健康、茶叶基础理论、学术动态和茶事信息等。主要栏目有政策法规、专题综述、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总结探讨、文化生活、名茶集锦、科技动态、文献精华、读者信箱、茶事消息。

《茶博览》杂志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国际茶人之家基金会主办,创办以来牢牢遵循办刊宗旨,办出了特色,办出了风格,受到读者好评。其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雅、博、深、美。

“雅”,《茶博览》从整体设计、图片的色彩和运用、文章的内容和风格,都比较雅致;“博”,开辟“茶人谱”、“茶经济”、“茶乡行”、“茶艺屋”、“茶养生”、“茶博园”等栏目,都是以茶为中心辐射开去,写茶人、茶乡、茶品、茶事、茶具、茶诗、茶画、茶书、茶史、茶道……给人许许多多有关茶的知识;“深”,“博”是受广大读者所欢迎的,但“深”也是不可或缺的。随着茶经济的发展,作为一本专业刊物,应当根据其发展需要,及时作深度报道;“美”,文章大部分在千字之内,没有令人厌烦的长篇大论,且文字优美,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元素简评:《中国茶叶》宣传、普及了茶叶科技知识,推动了我国茶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都收录了《中国茶叶》期刊;《茶博览》则都是围绕一个“茶”字,用的是散文笔调,给人的感觉就如同置身于一个恬静的港湾,避开喧嚣与繁杂,—边品茗,—边倾听—个个有关茶的故事,心态十分平和,同样为中国茶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正能量”之四:两个“茶叶质监中心”

元素简介:其一,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于1988年,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并经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专业从事茶叶及茶叶制品检验、茶叶标准制修订、茶叶检测技术研究等工作的部级检测检验机构。

其二,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计量认证的全国性法定茶叶检验机构。可检测项目有绿色食品、红茶和绿茶、茉莉花茶、敬亭绿雪茶、饮用菊花、窨茶用茉莉花、有机茶、食品添加剂、茶饮料等。

元素简评:其一,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承担了《茶叶产品市场准入审查细则》、《茶制品、代用茶产品市场准入审查细则》、《全国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等国家技术法规的起草工作。中心同时又是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确认的茶叶检验能力验证组织单位,多次组织实施了全国茶叶检验能力验证和茶叶测量审核工作。作为ISO/TC34/SC8的技术归口单位,一直参与国际茶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参加国际实验室间茶叶成分分析方法的全球环试。

其二,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自1989年成立以来,承担了多次国家监督抽查检验和国家重大质量评价检验,其中,全国性抽查检验3次;全国性重大质量评价检验8次。承担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8个。同时,面向市场,面向企业,进行日常的委托检验和仲裁检验30000余次,检测参数达240000个。

“正能量”之五:浙江大学茶研所和茶学系

元素简介:研究所依托的茶学学科建于1952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已故的著名园艺学家蒋芸生教授、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和张堂恒教授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茶学学科于1957年招收国外留学生,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开始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学科点。在1989年、2002年和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遴选中分别列为部级重点学科。

茶叶研究所负责茶学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和相关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技术与茶资源利用,茶叶化学与综合利用,制茶工程与茶叶品质鉴定,茶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等。研究所有教学和科研人员2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专职教师4人,实验茶场职工4人。科研条件良好,主要研究室包括:茶树生物技术实验室、茶资源利用实验室、茶叶品质鉴定实验室、茶园管理与安全生产实验室、茶叶深加工实验室、茶叶化学实验室、茶叶天然产物实验室等;拥有实验基地10公顷,名优茶生产线一条、红绿茶初制厂一座;并在余杭、新昌、嵊州等地建有茶树良种繁育基地500余亩。

元素简评:浙江大学茶学系创建于1952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在1989年、2002年和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遴选中分别列为部级重点学科,是目前全国唯一的茶学重点学科。60年风雨沧桑,60年扬帆竞航,60年春华秋实铸就了茶学系今天的辉煌。茶叶产业前景广阔,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学系在茶叶行业中必将继续开拓光明的道路。

“正能量”之六:《茶人三部曲》

元素简介:《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衰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族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衰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衰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元素简评:《茶人三部曲》,作家王旭烽的代表作,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展示了杭州一个茶叶世家的兴衰沉浮,着重通过忘忧茶庄三代茶人的命运悲欢的展示,对茶的精神、茶人精神的透视,演绎出中华民族所不可或缺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中国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人类文明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之魂。

“正能量”之七:茶人新“糕点”

元素简介:“糕点”,即“高点”的谐音,代指茶叶界正在火爆热销的两本书《点茶成金》和《茶翅高飞》,也被中国茶叶界称为“高点组合”。“吃糕点”则是指阅读“高点”、吃透“高点”、活用“高点”。

《茶翅高飞》是《茶商八部》系列之一,由杭州远卓品牌策划公司在2011年5月推出,是中国第一本茶叶品牌营销实战专著,全称是《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融汇了作者10余年超低成本品牌策划经验和茶叶品牌策划实战经历,被广泛誉为茶叶行业的“孙子兵法”。出版以来,《茶翅高飞》一印再印,深受茶叶界喜爱,被广泛誉为中国茶叶行业的“孙子兵法”,连创茶书销售奇迹。

《点茶成金》是《茶商八部》系列之二、中国第一本茶叶销售实战专著,全称是《点茶成金——快速卖茶72招》,由远卓策划总监谢付亮先生和文案及SEO总监张之闯先生联合创作,采用“案例+分析”的现场教学方式,模拟茶叶销售的实景现场,从销售根基、市场真相、沟通技巧等三个角度阐述了72种卖茶技巧,易读、易学,有针对性更具实用性,被公认为中国茶叶行业的“销售圣经”。

元素简评:今天,“吃糕点”已经成为中国茶叶行业的流行趋势,不仅更被广大茶人形象地称为。随着茶叶店小妹纷纷学习《点茶成金》,“糕点”又迎来了茶界“姊妹花”的趣味称呼,意指两本书极受欢迎,就像一阵夏日的一阵凉风,既能让人感到凉意,更能让中国茶人冷静下来做好品牌,提高销量。

中国茶叶行业要重视创新,喝茶的时候可以“吃糕点”,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吃糕点”,只不过是“吃糕点”的形式和内容不一样,例如,《指点茶山——谢付亮中国视茶记》一书则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告诉中国茶人,如何“视茶”才能快速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无论如何,中国茶人需要做的都是看清楚消费者的需求,尽心尽意为消费者提供适合他的产品和服务。

“正能量”之八:中国茶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元素简介:中国茶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经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登记的全国性茶文化研究团体,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社会团体法人。中国国际家茶文化研究会是在1990年杭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上,由海内外茶学、茶文化和茶业经济界人士首先发起,并于1993年11年由国家农业部正式批准成立的。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倡导“茶为国饮”,一直坚持通过举办茶事活动,带动茶文化旅游、促进茶经济发展、造福广大茶农。研究会主办或协助各地政府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茶文化活动。如先后多次召开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国际茶叶大会和全国性茶文化工作座谈会,举办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举办全国茶艺之星大赛,全国民族茶艺大赛,全国茶道、茶艺邀请赛等。

元素简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积极开展茶文化研究工作,不断丰富茶文化内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在国内外出版发表了《茶为国饮》、《中国茶文化》、《茶之初》、《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等专著和文章。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下属的浙江省华韵职业学校和对外培训中心为全国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培养初、中、高级茶艺师及技师、评茶员。

研究会还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共同筹建了我国首家茶文化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在我国首创培养本科层次的茶文化专业人才,目前茶文化学院和旅游与健康学院实行一套班子管理。学院集双方各自优势,把茶文化学院建成我国水平最高的国际性中国茶文化教育与研究机构,成为中国茶文化教育培训中心、研究中心和国际交流与展示中心。

“正能量”之九: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元素简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于1978年经国务院国科发字[1978]356号文批准成立,是直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部级科研院所,2000年3月正式更名为当前名称。该院是集茶叶科学研究、质量监督检验、茶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技术信息服务和开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ISO国际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中国的唯一技术归口单位。目前主要机构有:科技创新中心、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产业中心、茶叶职业技能培训与信息中心、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浙江省茶叶集团茶叶研究所有限公司等。

元素简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60余项,主要包括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部科研院所专项、国家质检公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基金项目等。曾获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多次参加并组织承办ISO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承担国家标准制(修)订76项。

该院完成全国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任务数十次,接受数万批次各地企业、工商、质量监督机构及消费者的委托检验业务;培训和考核各类茶叶专业技术人才10000余人次;出版发行《中国茶叶加工》《茶叶信息》两本刊物,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一支信息员队伍;并且与全国重点产茶县政府合作,先后与中国六大茶类重点茶区共建了10个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

“正能量”之十:西湖龙井

元素简介:西湖龙井位列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1200多年历史,明代列为上品,清顺治列为贡品。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西湖龙井按具体产地,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档次。新中国建立后,已并作“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个品类。据网络资料统计,西湖龙井茶的品牌有30多个。

西湖龙井是绿茶,因产于中国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而得名。龙井茶属于绿茶扁炒青的一种,扁炒青品质特点是形状扁平光滑,因产地和制法不同,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龙井茶始产于宋代,明代益盛。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2011年6月28日“西湖龙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终于注册成功。西湖龙井结束了由于在流通领域没有专属商标注册和使用,对非西湖产区的假冒西湖龙井茶没有法律依据打击的尴尬局面。随后,杭州茶厂的 “西湖龙井”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相当于西湖龙井又多了一道“保险”,同时,其品质、服务都为茶行业树立了行业标杆,同时巩固西湖龙井茶产业的优势地位。

第2篇: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

关键词 茶叶;化学指纹图谱;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032-02

茶叶为山茶科植物茶(Cumellia sinesisi O. ktunze)的芽叶,经加工而成,其主要成分为茶多酚、生物碱等化学成分,具有提神益智、消食化积、清除自由基等功能。目前,茶叶的品质鉴定主要通过测定其中的几个主要成分,并结合专家的感官审评方法来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鉴定结果的信息量不足,不能客观地反映茶叶的品质。因此,建立一种科学、有效、全面的茶叶品质评价方法是当前茶叶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化学指纹图谱是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鉴定手段,可以解决茶叶质量控制、加工技术的创新及产地识别等问题,为茶叶的品质鉴定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目前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领域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有色谱和光谱,笔者就近年来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领域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1 色谱指纹图谱

1.1 薄层色谱(TLC)指纹图谱

薄层色谱是植物脂溶性色素分析的主要手段,具有快速、直观、分析成本低、重复性较好等特点,但TLC灵敏度较低。近年来发展的TLC自动扫描仪具有更好的指纹鉴别意义,也比目测的层析图谱更为客观准确。徐步城等[1]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稳定的绿茶脂溶性色素检测方法,采用丙酮∶石油醚(体积比3∶2)混合提取液直接浸提绿茶中的脂溶性色素,以石油醚∶丙酮(体积比3∶1)为层析展开溶剂,使用CAMAG高效薄层扫描仪扫描脂溶性色素,结果能系统分离清晰色素斑点13个。宋鲁彬等[2]首次采用高效薄层色谱(HPTLC)分析了普洱茶、六堡茶、茯砖茶、花砖茶、青砖茶、黑砖茶中的叶绿素及其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等主要色素物质。结果表明,不同黑茶中脂溶性色素的组成及含量上差异显著。王丽丽等[3]用5种展开剂对茶叶中的儿茶素进行薄层色谱分离,筛选出较优的展开剂,进一步优化其配比。结果表明,以体积比12.5∶7.5∶2.2的三氯甲烷—丙酮—甲酸为展开剂,茶叶内主要的4种儿茶素单体可得到良好分离。

高效薄层色谱法将传统薄层板的有效板数提高了10倍左右,从而显著提高了该方法的定量结果准确度和重现性,使之在农药残留分析中得到应用。樊 玮等[4]建立了茶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联苯菊酯残留的高效薄层色谱分析法。

1.2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多样,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重现性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离领域,但在茶叶领域上的应用较少。黄建安等[5]应用毛细管电泳四色荧光检测技术对42个茶树品种(系)的16个SSR位点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分析SSR位点数的增加,成本的降低效果更加显著,采用建立的方法,还筛选获得了11个多态性丰富的可应用于茶树遗传研究的SSR标记。凌妲思等[6]将改进的集成双向电堆积单元对茶叶中的有机酸离子进行了在线电堆积富集和毛细管电泳测定。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咖啡酸和没食子酸的富集倍数分别为24倍和20倍,倍检出限分别为0.4、0.2 mg/L。陈俊聪等[7]建立了薄层电解池—毛细管电泳联接装置应用于对弱碱性介质中儿茶素电氧化产物的分离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儿茶素的氧化产物多达7种或9种,产物种类及其相对生成量与介质的pH值密切相关。

1.3 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

高效液相色谱(HPLC)作为最常用的指纹图谱研究方法,具有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测灵敏高、用样少、应用范围广等优点。绝大多数茶叶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进行分析检测,是目前指纹图谱研究应用最多的一项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技术越来越广泛被应用到茶叶研究领域。1976年,Hoefle et al[8]首次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茶叶中组分。龚 雪等[9]首次采用Waters公司AccQ.Tag柱前衍生方法对不同系列近100个黑茶样品的18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黑茶中的氨基酸及茶中的氨酸含量随着原料越嫩其含量越高;黑茶中的氨基酸含量与样品的类别没有显著相关性;各系列黑茶样品氨基酸组成差异不大。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分析茶叶农药残留量的应用上也逐步广泛。汤富彬等[10]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噻嗪酮农药残留量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测定的技术要求。张新忠等[11]首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测定茶叶中手性农药茚虫威对映异构体的残留。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能够满足茶叶中茚虫威手性对映体残留分析的需要。

1.4 气相色谱指纹图谱(GC)

气相色谱法(GC)具有灵敏度高、分离度好以及精确度高等优点,主要用于分析气体、挥发性液体以及能够产生足够蒸汽压的固体,或者沸点在500 ℃以下,相对分子质量在400以下的物质。陈 青等[12]通过水蒸气蒸馏提取法对贵州5种名茶中的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贵州省茶叶的主要香气成分是醇及酯类化合物,不同产地的茶叶品种其香气成分差异较显著。徐奕鼎等[13]选取了皖南6个有性系茶树品种的茶籽,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茶籽种仁油脂平均含量为34.55%,茶籽油含有12种脂肪酸。

近年来,茶叶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报道较多,气相色谱法是其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之一。刘建平等[14]建立了微波辅助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甲胺磷、乐果、毒死蜱、水胺硫磷、三唑磷5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适合于茶叶中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同时检测。

2 光谱指纹图谱

2.1 紫外指纹图谱

紫外光谱法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分析测试方法,与化学计量学多元校正技术结合,能有效地解决紫外吸收光谱共线性现象,但不具备指纹特征,可作为茶叶指纹图谱研究的辅助方法。武晓英等[15]采用超声和醇沉淀法提取黑茶中的茶多糖成分,通过苯酚—硫酸法在紫外光谱下对不同产地黑茶中的茶多糖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云南产古云海熟普洱中茶多糖含量最高。袁华芳等[16]采用紫外光谱法对乌龙茶和乌龙茶嫩茎中茶多酚进行分析,测得茶多酚含量分别为26.4%、10.3%。

2.2 红外指纹图谱

红外光谱法是一种无需提取分离、无损、快速、准确、简便、低廉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指纹性;对被测试样的状态无苛求,气态、液态与固态皆可;对试样只作物理粉碎压片等简单的处理,无需作十分繁琐的提取分离过程即可直接测试;仪器较为通用,测量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应用;可对中药进行的全组分测定获取全貌整体信息,不破坏原形状;可以直接对茶叶标准化测定,不必专门寻求单个的、纯的标准物作对照。

覃小玲等[17]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l6种金花茶组植物物种进行鉴定,结合系统聚类和相关性系数法对所得光谱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6种金花茶组植物可分为3个类群。周小芬等[18]采用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法(NIRS-PLS),分别建立了大佛龙井茶干茶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单因子得分及五因子总分、六因子总分共7个定量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近红外光谱法进行大佛龙井茶的品质评价是可行的。牛智有等[19]利用NIRSystems6500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对茉莉花茶、苦丁茶、龙井和铁观音4个种类茶叶共120个样本进行光谱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定性分析模型的种类识别准确率达到100,定量分析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91,相对分析误差RPD均大于3。

3 其他研究方法

核磁共振氢谱(HNMR)指纹图谱是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获得化合物中包括各类质子的化学位移、数量、偶合关系等多个结构信息。陈 波等[20]用1HNMR分析测定从福建、云南、广州、江西等地采集及购买的不同种类的35种茶叶。检测出包括多种氨基酸在内的20种物质。所得谱图经主要成分分析,实现了不同种类的茶叶以及铁观音产地的区分,并且发现了引起区分的化学成分。

4 前景及展望

综上所述,化学指纹图谱技术作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在茶叶上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化学指纹图谱不仅能实现在茶叶种类鉴别、质量评价、加工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最终产品的质量评价,还可以在化学成分的测定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茶树的品种繁多,生长环境、加工工艺、栽培措施以及贮存条件等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茶叶质量的不稳定性,如何准确无误地评判茶叶质量和保证其重现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未来茶叶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对象将会以茶叶成品为研究方向,利用现代化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成果,建立茶叶化学指纹图谱研究体系,从而推进我国茶叶产业质量控制的标准化进程。

5 参考文献

[1] 徐步城,程孝,宁静,等.HPTLC法测定绿茶脂溶性色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33(4):463-465.

[2] 宋鲁彬,黄建安,刘仲华,等.采用高效薄层色谱测定黑茶脂溶性色素[J].茶叶通讯,2008,35(2):7-9.

[3] 王丽丽,王坤波,黄建安,等.茶叶中儿茶素薄层色谱分离所用展开剂的优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38(1):102-105.

[4] 樊玮,汤锋,岳永德.高效薄层色谱法分析茶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农药残留[J].分析仪器,2010(2):36-39.

[5] 黄建安,李娟,谭月萍,等.毛细管电泳四色荧光检测法分析茶树SSR标记[J].生命科学研究,2009,13(3):251-257.

[6] 凌妲思,何友昭,谢海洋,等.双向电堆积与毛细管电泳联用对茶叶中咖啡酸及没食子酸的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10,29(4):368-371.

[7] 陈俊聪,孟凡顺,邓宁,等.弱碱介质中儿茶素电氧化产物的分离检测术[J].广州化工,2011,39(5):109-110.

[8] A C HOEFLE,P COGGON.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of tea constituents[J].J Chromatogr,1976(129):460-463.

[9] 龚雪,李银花,雷雨,等.黑茶不同样品氨基酸组分的分析[J].茶叶通讯,2010,37(4):9-12.

[10] 汤富彬,楼正云,刘光明,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噻嗪酮的残留量[J].现代科学仪器,2006(5):66-67.

[11] 张新忠,罗逢健,陈宗懋,等.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茶叶中手性农药茚虫威对映体残留[J].质谱学报,2012,33(6):321-326.

[12] 陈青,李祝,刘健.贵州五种名茶的香气成分研究[J].食品工程,2011(2):24-28.

[13] 徐奕鼎,王文杰,王烨军,等.皖南有性系茶树品种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测定黑茶中茶多糖含量的测定[J].中国茶叶加工,2011(2):41-44.

[14] 刘建平,颜鸿飞,刘向荣.微博辅助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有机磷农药[J].化学分析计量,2012,21(6):20-28.

[15] 武晓英,侯冬岩,回瑞华.黑茶中茶多糖含量的测定[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3(2):36-38.

[16] 袁华芳,侯冬岩,回瑞华,等.紫外光谱法比较乌龙茶和乌龙茶嫩茎中的茶多酚含量[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9(4):53-55.

[17] 覃小玲,史艳财,李承卓,等.基于FTIR技术金花茶组植物物种鉴定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2(10):2685-2689.

[18] 周小芬,叶阳,周竹定,等.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大佛龙井茶品质评价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2(11):2971-2975.

第3篇: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

关键词:甜茶;甜茶素;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TS272.5+ 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1672-979X(2008)05-0073-03

Progress on Rubusoside in Rubus suavissimus S. Lee

MA Jian-chun , HE Wei *,WU Zhen-feng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Sweet tea (Rubus suavissimus S. Lee) is a new species found recently, and rubusoside is a major active component and sweet component in Rubus suavissimus S.Lee. The latest research advances on rubusoside from sweet tea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assaying,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application, which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ubusoside.

Key words:sweet tea; rubusoside; progress

甜茶(Rubus Suavissmus S. Lee)系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又名甘叶悬钩子,为多年生有刺灌木,广西民间常作茶饮用,叶味甜,故名甜茶[1]。主产于广西桂林、柳州、梧州等地区,是广西特有植物[2-3]。

甜茶性凉、味甘平,具有清热、润肺利咽、祛痰止咳等功效[4]。含甜茶素、黄酮、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铁、锌、钙等矿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甜茶素。甜茶素有降血压、降血糖、促进新陈代谢、治疗胃酸过多等作用[5]。

甜茶素还是一种高甜度低热值的非糖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300倍,热值仅为蔗糖的1 % [6],可作为糖精和蔗糖的替代品,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

1甜茶素的理化性质

甜茶素(rubusoside)是由斯替维醇和葡萄糖结合而成的四环二萜苷,分子式为C32H50O13[7-9],化学结构与甜叶菊苷(stevioside,斯替维苷)相似,由相同苷元组成,其区别是在C13位上少接1分子葡萄糖[10]。甜茶素为白色柱状结晶, mp 176~179 ℃,-33°,(c2,95%乙醇)[11]。杜晋伟等[12]研究了甜茶素的化学组成,发现甜茶素 -36.4°,(c0.55,MeOH),无紫外吸收。刘铸晋等[13]的实验表明,甜茶素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极性溶剂,酶、酸、碱水解后得到不同苷元。

2甜茶叶中甜茶素的含量变化

采收季节、产地等因素影响甜茶叶中甜茶素的含量,其中采收季节对甜茶素含量的影响较大。张健等[14]研究发现,甜茶素含量在6月份的成熟叶中最高,6至9月随着月份增加呈下降趋势。吴祖祥等[7]研究发现,嫩叶、成熟叶和老叶中甜茶素的含量不同,嫩叶含量最高,成熟叶次之,老叶最低。但因嫩叶片小、产量低,故多用成熟叶;经测定,野生甜茶叶中甜茶素含量高于栽培品种。产地对甜茶素含量也有较大影响,桂南的岑溪(北纬22° 47′)和贵中的金秀(北纬22° 08′)所产甜茶叶甜茶素含量相似,桂林雁山(北纬22°08′)所产甜茶叶甜茶素含量稍低[15]。

3甜茶素的提取分离

甜茶素提取常用水作为溶剂,分离纯化主要用树脂吸附法。王立波等[16]等报道提取分离过程为:甜茶干叶―热水浸提(叶、水比例为l:10) ―絮凝沉淀(硫酸亚铁和石灰或碱式氯化铝等)―过滤―树脂吸附―溶剂洗脱―浓缩―干燥―甜茶素。水用量,沉淀剂种类和用量是影响甜茶素提取分离的主要因素。陈全斌等[17]将甜茶干叶碾碎后置入圆底烧瓶,加10倍量水,煮沸60 min,冷却、滤过,第2、3次煮沸30 min,合并滤液后提取甜茶苷。何伟平[18]用10倍干叶重的热水直接提取甜茶素,提取率达95%以上。

甜茶素分离纯化的吸附树脂主要是Amberlife XAD-2、Diaion Hp-20、国产AB-8、R-A和ADS-7等,树脂类型、洗脱剂及用量影响分离效果。吴应熊等[19]用国产大孔吸附树脂,在pH 4~8的条件下提取甜茶素,平均得率为4.9 %。何伟平[18]在工业化生产试验中,用热水浸烫甜茶,沉淀剂絮凝沉淀后滤过,提取液依次经吸附分离柱A、B和C,流出液浓缩干燥,得甜茶素。此法不需多次树脂洗脱与浓缩,不用多种溶剂,所得甜茶素含量≥70 %,回收率>80 %。

4甜茶素含量测定

测定甜茶素含量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法。张健等[14]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甜茶中的甜茶素,测定条件:Cl8柱;甲醇-三氟乙酸溶液(体积比为75:2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08 nm;柱温30 ℃;外标法定量。研究表明,6月份的成熟叶中甜茶素含量占叶片干重的5.21 %。卢昕等[20]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广西甜茶原叶甜茶素含量,测定条件:反相Cl8柱;甲醇-水(体积比为85:15)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210 nm;柱温20 ℃;外标法定量,测得甜茶原叶甜茶素含量为5.29 %,且甜茶素含量是甜茶苷-A含量的1 000倍。吴祖祥等[7] 用比色法测定甜茶素含量,先将甜茶提取液酸化为异苷元(isosteriol),再与2, 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腙,经薄层色谱分离后洗脱色带,在波长362 nm 处测定吸收值,测得甜茶中甜茶素含量为4 %~6 %。

5甜茶素的药理作用

5.1降血糖

田翠平等[21]经腹腔注射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灌胃3周后测血糖、果糖胺、胰岛素和SOD等指标。结果表明,甜茶素提取物能显著增强其抗氧化能力,降低佐菌素(STZ)致高血糖大鼠血糖的有效剂量为300 mg/(kg・d),同时能刺激胰岛素分泌。邓绍林[22]的研究表明,甜茶素可降低糖尿病家兔血糖水平,与模型组相比,高、中剂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糖作用。

甜茶素对小鼠血糖代谢的影响与控制糖异生途径有关。田翠平等[23] 的研究表明,甜茶素能降低正常小鼠血糖水平,降糖率为l8.47 %;对小鼠糖异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17.32 %。

5.2降血脂

甜茶素能明显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幅度为30.08 %;并能降低胆固醇含量。孙斌等[24]饲喂成年雄性SD大鼠高脂饲料以250,500,1 000 mg/(kg・d)3种剂量的甜茶素给予大鼠4周。结果表明,250 mg/(kg・d)剂量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显著低于高脂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HDL-C/TC显著高于高脂组;中、高剂量组则无降血脂作用。邓绍林[22]的研究表明,甜茶素可明显降低高血脂家兔血清蛋白质水平和高脂血症动物血清TC、TG、β-脂蛋白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P<0.01),而且小剂量即可起作用。

5.3其他药理作用

甜茶素可明显降低动物肾性高血压,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2]。甜茶素还有促进唾液分泌的作用。田翠平等[23]让小鼠自由饮水、进食,每天记录小鼠的饮水量和进食量。结果表明,甜茶素不影响正常小鼠的体重变化和摄食量,给药组饮水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近年研究显示,甜茶素还有抑菌作用。楚金普[25]考察甜茶素、木糖醇、蔗糖和葡萄糖对变形链球菌的作用,结果表明,甜茶素组和其他各组相比能明显抑制变形链球菌生长、产酸和对玻棒的黏附,未发现致龋作用。

5.4毒性

廖曼云等[26]用大鼠进行毒性实验,以甜茶素LD50剂量2 413 mg/kg的1/10给大鼠灌胃60 d,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大白鼠心、肝、肺、脾、肾、脑等主要器官无实质性损害和形态学变化;血化验结果表明,大鼠血液红细胞、白细胞数量及分类无异常改变,波动在正常范围,提示对血液系统无不良影响[27];生殖能力实验表明,甜茶素不影响大鼠生育,受孕率、活产率与对照组无差异,无致畸作用,仔鼠生长发育正常,成活率高,无明显毒性作用。

6甜茶素的应用

从甜茶中提取的甜茶素在甜味植物中口感最佳,纯正程度接近白糖,1 kg干甜茶叶甜度相当于15 kg蔗糖甜度[28]。由于甜茶素热值低,不会增加胆固醇,不致龋齿,心血管、肥胖、糖尿病等患者均可饮用。甜茶素已广泛用于糕点、饮料、罐头、医药、烟草、牙膏、啤酒、酱制品等方面。如用甜茶素代替蔗糖生产鲜桔汁,每吨饮料可降低成本28.5元;用甜茶素生产桔子罐头,口感甚佳。林继元等[29]用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作菌种,用甜茶素代替蔗糖制作发酵酸奶,对接种量、甜茶提取物用量和发酵温度等进行了试验,选出了甜茶酸奶生产的最佳工艺,既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成本,又保留了传统酸奶丰富的营养成分。

广西桂林实力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甜茶素生产已形成年产l0吨的能力,甜茶素销售年利税达177万元[19]。

7小结

甜茶具有“茶、糖、药”3种功效,已获得美国FDA认证,是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开发的一种糖类替代品和保健品。甜茶易种植,对环境条件要求较低。目前,我国已开始大规模种植甜茶,广西瑶乡年产甜茶1 000多吨,产品已出口到美、日等国。

甜茶素不仅应用于食品业,而且可开发成药用辅料,用于降糖、降脂等药物,发挥协同作用。目前国内外对甜茶素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较多,但分离的多是淡黄色的甜茶素粗品,甜茶素含量一般为50 %~80 %,有味甜但有苦味。关于制备甜茶素单体的文献报道较少,对甜茶素降血糖的作用机制已有了初步研究,但其降脂、降压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加强对甜茶素单体制备工艺和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 将为甜茶素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邓绍林.甜茶的开发利用[J].广西林业科学,1997,26(2):91.

[2]赖飞. 我国甜茶资源研究开发现状及新世纪发展方向[J]. 茶叶通讯,2003,(3):25.

[3]黄佩芳,蒋世琼.甜茶的综合开发[J].广西化工,200231(2):24.

[4]梁坚.甜茶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4,6(6):4-6.

[5]钟映富,胡翔,周正科,等.甜茶及其开发利用[J].西南园艺,2001,29(4):56.

[6]黄汉强.甜茶应用研究[J].时珍国药研究,1996,7(2):117.

[7]吴祖祥,孟丽珊,徐位坤.甜茶素含量测定[J].广西植物,1982,2(4):205.

[8]Sugimoto N.Analysis of rubusoside and related compounds in tenryocha extract sweetener[J].Shokuhin EiSeigaku Zasshi,2002,43(4): 250.

[9]Ohtani K, Aikawa Y, Ishikawa H, et al. Further study on the 1,4-Alpha-transglucosylation of rubusoside,a sweet steviol-bisglucoside from Rubust suavissimus[J].Agric Biol Chem,1999, 55(2): 449.

[10] Kazuhiro O,Yoko A,Ryoji K, et a1.Minor d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sweet leaves of Rubus suavissimus[J].Phytochemsitry,1992,31(5): 1553-1559.

[11] 杨秀伟.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与 药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946.

[12] 杜晋伟,杨敬芝,张东明.甜茶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7,38(3):346-348.

[13] 刘铸晋,周文华,高峰,等.甜叶悬钩子叶的甜味成分研究[J].植物学通报,1993,(3):33-37.

[14] 张健,叶丽琼.甜茶叶中甜茶苷的测定[J].食品工业,2007,(1):55-57.

[15] 张巧云. 广西甜茶中甜茶素和其它化学成分的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有机化学系,2003.

[16] 王立波,毕彩虹.甜茶活性成分最新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7,(2):47.

[17] 陈全斌,张巧云,义祥辉.高纯度甜茶甙的制备[J].林业科技,2006,31(4):55-56.

[18] 何伟平.天然甜味剂-甜茶甙的工业化试验[J].广西轻工业,1999,(1):1-5.

[19] 吴应熊,戴静. 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甜茶甙[J].食品科学,1990,(12):12-13.

[20] 卢昕,张新申,刘承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广西甜茶中甜茶素[J].色谱,2003,21(3):260-262.

[21] 田翠平,瞿伟菁,孙斌,等.甜茶素提取物对STZ致高血糖大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J].营养快报,2003,25(1):29.

[22] 邓绍林. 广西甜茶叶片的营养成分及开发利用价值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3,(3):18-19.

[23] 田翠平,瞿伟菁,张雯,等.甜茶素对小鼠糖异生作用和血脂代谢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2001,24(4):59-61.

[24] 孙斌,鲁力,陆继培. 甜茶素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防治作用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5):627.

[25] 楚金普.甜茶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作用的实验研究[D].广西:广西医科大学口腔临床医学系,2003.

[26] 廖曼云,覃国忠.甜茶的毒理学实验研究[J].广西植物,1985,5(11):43-49.

[27] 梁坚,赵鹏,李彬,等.甜茶的急性和长期毒性研究[J].广西医学,2003,25(12):2395-2397.

第4篇: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

【关键词】茶叶图像;八方向链码;骨架细化图像

目前,采摘的茶叶都是以人工为主,采摘的茶叶分支个数参差不齐,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同时也浪费了原材料。因此,对采摘的茶叶鲜叶的分选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智能化茶叶生产的一个重要一步是对采摘的新鲜茶叶分支数量的识别技术。

在农业工程中,国内外研究者应用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对农作物的识别和检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例如杨福增等通过研究颜色和形状特征识别茶叶嫩芽[1]、唐仙等人通过阈值分割方法进行嫩芽识别[2]、陈全胜等通过计算机视觉方法识别茶叶色泽[3]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茶叶的分支节点识别,目前国内外相关报道较少。唐仙[2]等针对在自然环境下的茶叶,利用RGB空间的R、B分量差进行多阈值分割嫩芽图像。

本文采摘的新鲜茶叶图像为研究对象,基于RGB颜色空间,利用颜色分量R-B,进行阈值比较获得二值图像数据。采用Zhang-Suen算法[4]获得骨架细化图像,通过八方向链码初步计算节点位置,最后对初步的节点垂直坐标值进行排序,确定节点数量。对于茶叶分支数的识别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为智能化茶叶鲜叶分选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1.图像采集

试验试验CCD摄像头,在图像采集过程中,在黑色背面下,采用漫反射三原色光源照射茶叶叶片。为了有效的识别出叶片的分支节点,应该避免大、小叶片完全重叠的情况。

本试验共采集了100张jpg的茶叶样本图像进行分析研究。本试验在配置CPU为I5、内存为2GB的PC机上运行matlab2013R对采集的茶叶鲜叶图像进行分支节点识别计算。

2.茶叶图像的二值化算法

茶叶的颜色大都呈现浅绿色,因此颜色特征是进行茶叶图像与背景分割的一个有效依据,而且由于色差法R减去B可以减弱光照引起的干扰,很好的将茶叶图像和背景进行分割。所以,本试验选用RGB色彩空间的R-B分量对茶叶图像进行灰度化。

R-B分量灰度直方图存在明显的波峰波谷,茶叶与背景在灰度特征上的差异。因此可以设定阈值将茶叶与背景分割开。

3.查找图像中可能的分支节点

对二值图像进行骨架细化处理。查找细化图像中像素点值为1的所有点,并对这些点进行八方向链码值和计算。

为八方向链码值和;为二值化图像的像素点值;

其中,保存可能为分支节点的当前像素点垂直坐标值。

j为当前像素点的垂直坐标。

如果,则表示该像素点可能为分支节点位置。记录当前像素点的垂直坐标值到。

4.确定分支节点

上述采用八方向链码[5]进行计算确定的是可能分支节点,真实节点包含在节点列表中。通过下述算法可以将真实节点筛选出。对记录的垂直坐标值进行由小到大冒泡算法排序,并对序列进行后、前两数差值计算,如果计算值大于2,则表示找到一个真正的分支节点。

5.识别结果

至此,茶叶的分支节点总数被确定,对采集的100组样本进行算法有效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算法有效性分析结果

算法名称 样本数量/张 骨架图像准确性 节点正确度

颜色骨架特征算法 100 95% 95%

其中,5%样本分支检测失败原因是采集的茶叶鲜叶样本叶片出现残缺,使得骨架细化图像结果错误,从而导致后续的识别出现错误。

6.结束语

本文根据茶叶的颜色和骨架特征,实现了茶叶分支节点数量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颜色特征提取的茶叶叶片R-B分量能够清晰地区分茶叶与背景的差异;通过对茶叶图像二值化和骨架细化处理,有效识别出茶叶可能的分支节点,最后进行节点排序比较,成功的确定茶叶图像的分支节点数量,准确率可达95%。

参考文献

[1]杨福增,杨亮亮,田艳娜,等.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茶叶嫩芽识别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119-123.

[2]唐仙,吴雪梅,张富贵,顾金梅.基于阈值分割法的茶叶嫩芽识别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13:39(6).

[3]陈全胜,赵杰文.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茶叶的色泽类型[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6).

[4]王晓静.迭代骨架化算法在汉字图像识别中的分析与应用[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0(3).

[5]王要峰.基于方向链码去除骨架图像毛刺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3,33(z1).

[6]汪建,杜世平.基于颜色和形状的茶叶计算机识别研究[J].茶叶科学,2008,28(6).

第5篇: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

采茶戏这种剧种有很多,主要是流行在安徽、广东、江西、湖南、广西、湖北等省区的一种戏曲,在不同地区其音乐形态也有所不同,赣南戏在清代的康熙和乾隆年问是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由于采茶戏的内容和人们群众的生活非常贴近,在布景上比较简单,同时人物角色比较少,相对于其他的戏曲程式而言,更加具有生命力,特别是在山区比较流行,成为了客家人比较喜爱的一种戏曲形式。

赣南采茶戏所采用的舞台语言主要为客家方言,载歌载舞,语言幽默风趣,与民间灯彩、歌舞以及民间的口头文学融为一体,气氛轻松活泼,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其剧目主要以闹剧和喜剧为主,很少有悲剧和正剧。而在体裁上多是描述下层群众,其表现对象大多是艺匠和手工业工人的日常生活。赣南采茶戏的唱腔属于曲牌体,主要以灯腔和茶腔为主,同时还兼有杂调和路腔,被人们称为“三腔一调”。其伴奏所采用的乐器基本上都是民间乐器,主要有唢呐、笛子、勾筒(一种类似于二胡的乐器)、钹、锣等。

二、赣南采茶戏研究现状

本文笔者赣南采茶戏研究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赣南客家采茶戏相关资料的收集。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小地方戏曲艺术,其音乐主要是建立在赣南民间风俗和赣南民歌基础上的,其中关于茶腔曲牌有51首,路腔曲牌有28首,灯腔曲牌有86首,杂调曲牌有19首,同时还有许多优秀的新腔40首,这些资料为赣南采茶戏的研究有着非常的重要的作用。

(二)赣南采茶戏的特点和音乐形态的研究

1.随着赣南采茶戏的不断发展,采茶戏的特点也开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当代有关赣南采茶戏的特点研究,主要有廖军写的《赣南采茶戏探究》、黄玉英所写的的《赣南采客家茶戏的艺术特征》以及苏子裕写的《论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等论文,其中主要是从赣南采茶戏的歌舞表演以及丑旦当家等不同方面来对其艺术进行阐述,加深人们对赣南采茶戏的了解。

2.相对于赣南采茶戏的特点而言,有关赣南采茶戏音乐形态的研究相对就比较少,在实际研究中,很多的学者都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专业论文还是比较少。从音乐形态专门研究赣南采茶戏的文章有蒋燮所写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的音乐形态研究》,这篇文章主要是以为实例,从文化学民族音乐学和民俗学等不同角度详细分析赣南采茶戏的,通过不同的文化学角度来对赣南采茶戏音乐进行具体的阐述。

(三)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研究。有关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研究主要有冯光钰所写的《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和变异》,文章主要从采茶戏的源头来进行阐述,通过在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采茶戏的传播、变异和生发,并将采茶戏的传播、变异和生发来看成研究音乐文化来源的基础,从而来研究采茶戏音乐的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其中在文章中着重提到了赣南采茶戏和江西不同区域的采茶戏出现的年代、曲牌来源,同时还阐述了粤北采茶戏和赣南采茶戏之间的关系。

(四)赣南采茶戏的声腔研究。在中国曲艺音乐和戏曲中,声腔是对其的一种称谓,一般指曲种和剧种之间存在的某种渊源,以及二者具有的共同演唱特征的腔调群。声腔作为一种音乐历史产物,是该地区不断发展、不断传播以及世代相承的某种音乐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具有一定地理关联性和历史传承性等特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显示,江西一带的采茶戏的声腔分别是“梁山调腔系”、“调子腔腔系”以及“打锣腔腔系”三种。在刘正维写的《调子声腔系统论证》一文中,学者根据调子腔音乐特点、历史发展渊源以及不同声腔系统的共同音乐基因等相关资料的介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论证、比较,得出了赣南采茶戏属于“调子声腔系统”,这对于以后学者研究和学习赣南采茶戏和其他地方戏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参照。近年来,随着赣南采茶戏的发展,赣南采茶戏的声腔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要想更好地研究赣南采茶戏的声腔,就必须得加强对其个性声腔的研究。

三、赣南采茶戏司鼓论的体会

所谓司鼓其实就是指戏曲中的打鼓佬,俗称鼓师,是戏曲中的指挥,这就要求打鼓佬必须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同时还熟悉戏曲中各种各样的锣鼓,具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灵敏度。其中鼓点就是指鼓师在表演角度和舞台之间的配合点,而这个点是非常有讲究的,要想抓好这个点,必须要了解戏曲演出的进出场位置,以出场中的人物角色为基础,做好这个点,其中人物角色主要包括老生、老旦、花脸、小生、花旦、小丑以及武生等。

司鼓的技巧,即鼓师的演奏技巧。在赣南采茶戏司鼓中,板鼓的形状为圆形、四边硬、中间软,在演奏的时候,必须要击奏其中间点,如果打偏的话,就会出现没声音和没音色等现象。因此,这就要求司鼓者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以臂带腕,以腕带指,以指带槌,使其形成一个连贯的动作,要注意的是,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其高度不能太高,力度必须要保持一致。

作为一个鼓师,要时刻清醒认识到,节奏是生命,配合是本份,台上演员与台下乐队要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连接,指挥整个乐队下来,需要投入全部的精力,整场戏剧演出中,鼓师必须全神贯注,不能走神,一心一意让每段落音乐,每个鼓点连接好,这就是司鼓的最基本也是最应该做到的。同时在演奏指挥中,为了使表演到位,鼓点配合到位,表情到位,音乐感觉到位,板师必须要加强和表演演员之间的合作,熟悉各个行当演员的表演、眼神、动作、台位、台词、情感、音乐节奏,提高其专业技能,用心体会各角色的表演程式和要求。此外,鼓师还要善于感受生活、感受音乐、感受动作、感受角色、感受心灵、感受眼神,具备全面的音乐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其作用。

第6篇: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介绍

中国国际家茶文化研究会是在1990年杭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上,由海内外茶学、茶文化和茶业经济界人士首先发起,并于1993年11年由国家农业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吸收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的团体、茶文化和茶叶界以及社会相关人士为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并聘请海外著名人士担任荣誉职务。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历史

1994年8月14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昆明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推选原浙江省政协主席王家扬任会长,并敬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担任名誉会长。

2000年9月26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会员代表会议。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会选举刘枫为会长,宋少祥、邬梦兆、王裕晏、陈际瓦(女)、沈者寿、程启坤、于观亭、梅峰、黄继仁、黄汉庆、李师程、刘浩元、张定(女)为副会长,施奠东为秘书长,并聘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和原浙江省政协主席王家扬为名誉会长。

2004年9月21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四川雅安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代表参加了大会,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嘉宾列席了大会。大会听取并通过了第二届理事会的工作和财务报告,听取了修改章程的报告,并通过了修改后的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150名理事;在第三届理事会上选举了刘枫会长和12名副会长;通过聘任杨汝岱、程思远、陈耀邦、安启元、王家扬、陈宗懋共六名名誉会长和48名顾问;通过聘任金庸为荣誉会长和四名荣誉副会长,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挪威等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28名专家、学者、教授为荣誉理事;选举了秘书长并通过聘任24名副秘书长。在会员代表大会上,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杨汝岱作了重要讲话。副会长兼秘书长沈才土做了会议总结。

2009年4月,研究会和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了“2009上海豫园国际茶文化艺术节”同期在杭州召开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省政协原主席刘枫,绍兴市政协主席顾秋麟和谭志桂、王继岗、孟法明等领导出席。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周国富当选为会长。理事会聘任了名誉会长、荣誉会长、名誉副会长和荣誉副会长。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业务

坚持通过举办茶事活动,带动茶文化旅游、促进茶经济发展、造福广大茶农。研究会主办或协助各地政府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茶文化活动。如先后多次召开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国际茶叶大会和全国性茶文化工作座谈会,举办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举办全国茶艺之星大赛,全国民族茶艺大赛,全国茶道、茶艺邀请赛等。 积极开展茶文化研究工作,不断丰富茶文化内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在国内外出版发表了《茶为国饮》、《中国茶文化》、《茶之初》、《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等专著和文章。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下属的浙江省华韵职业学校和对外培训中心为全国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培养初、中、高级茶艺师及技师、评茶员。研究会还与浙江林学院合作,共同筹建了我国首家茶文化学院。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介绍相关文章:

1.茶文化研究会的基本介绍

2.中国茶文化的简介

3.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会的简介

第7篇: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

谈阳新采茶戏,需从地方小戏谈起。

地方小戏是一个约定俗称的概念,所谓地方,指戏曲的流行区域;所谓小,指其相对于“昆、高、皮、乱”而言,没有那么严谨的表演体系和众多纷呈的剧本。其通常在民间歌舞或者民间说唱曲种的基础上,由“以叙事体为主、代言体为辅”向“以代言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转变,变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角色以“一丑一旦”为主,或加一小生,常称之为“二小戏”或“三小戏”。

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性质决定了乡村文化与地方小戏是一种同文化的性质,或者说是一种伴生的关系。地方小戏建立于区域乡村文化的基础之上,为区域乡村文化的传播、强化和凝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区域乡村文化则对地方小戏在观众欣赏层面上予以相同的审美心理,使之发展、壮大,流传至更广泛的区域。

与此同时,区域乡村文化因为其区域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地方小戏的发展和流传。此时,地方小戏必然要扬弃自身的某些特点,以便更好地适应观众的审美。戏曲史之谓“弋阳腔”者,尽因其擅此道,“改调歌之”、“错用乡语”,故其流传于大江南北,落地生根开花,蔚为大观。然同时也必须看到,共性与个性的扬弃与流行区域关系密切,欲流传广泛,需消解个性,流传范围小者,个性突出。

阳新采茶戏隶属于地方小戏之范畴。幸甚,2008年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湖北省重点扶持保留剧种。

追溯源流,阳新采茶戏于地方采茶歌舞之基础上发展而起,至迟,清朝中期,已经搬上舞台,现有清晰传代史十一代约两百余年,其传承关系十分明确。20世纪80年代达到最盛,据调查,当时阳新县有剧团200余个,传统戏本达100台,被誉为湖北省的“戏窝子”,有民谚述此景:“阳新龙燕,四十八郾,抱起枕头一撂肩,茶戏爱看一夜天”。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国戏曲团体的不景气,阳新采茶戏也逐渐走向没落。据新闻报道,“阳新县采茶剧团是全省现存的惟一一家专业采茶剧团。被誉为鄂东南山区‘不败的山茶花’的阳新采茶戏剧团,也曾一度陷入“凋零”的境地,一年演不了几台戏。‘我们的精神食粮储备已经不多了!’目睹着采茶戏日渐萎缩的势头,李家高(笔者按:阳新采茶戏传承人)无比忧虑。据了解,阳新县采茶剧团现有在职演职人员四五十名,目前当家演员大多是1995年毕业于(湖北)省艺校的。由于经费不足,服装、背景更新慢、色彩陈旧,大戏已很难排演”。

二、以往研究之基础

目前,学界对阳新采茶戏的研究很少。1964年,湖北艺术学院杨匡民、程国权、熊永良等专家召集采茶戏知名艺人谈会冰、刘应锡、成传福等集中完成阳新采茶戏传统音乐的调查、挖掘、整理和记谱工作,对阳新采茶戏进行改革,“以南河采茶戏为母体,改革阳新采茶戏;整理加工采茶戏音乐,纯击乐伴奏改文武场并举,文场引入管弦乐器,武场吸收京剧、汉剧部分锣鼓经;朝阳河流域方言道白改‘汉话’道白;吸收京剧某些表演程式,革除唱多做少的旧传统”。1965年阳新采茶剧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次主要是阳新采茶戏进行实践性的改造,使之“大戏化”,较少进行理论的研究。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全国文化系统进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编撰工作,由湖北省文化厅领导、戏曲研究所负责实施,对阳新采茶戏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料整理和初步的理论研究工作,出版有油印资料《湖北戏曲音乐集成・阳新采茶戏卷》(1985年,咸宁地区文化局、阳新县文化局、阳新县采茶剧团编)。该资料对于阳新采茶戏在当时的资料整理方面比较细致,而在理论研究方面没有深入。自此之后,阳新采茶戏鲜有学者问津,各类学术报刊上也未见其一鳞半爪。

直到2000年,在乡村文化研究的冲击下,阳新采茶戏研究开始悄然升温,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如《90年代阳新采茶戏民营职业剧团现状调查》(2002年)、《80年代以来阳新采茶戏观众群的变化》(2004年)、《阳新采茶戏的传播学研究》(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内部出版物,2005年)、《扶植民营阳新采茶戏演出团体,占领乡村文化阵地》(2008年、政协提案)等,这些成果在一定的文化意识的指导下完成,但探讨不够深入,多为描述现状。

总体而言,学界对阳新采茶戏的研究较少关注,对乡村文化与阳新采茶戏的关系研究、互动研究更是乏善可陈。

三、研究架构的设想

从乡村文化角度的研究,实质上是立足于阳新采茶戏流行区域,以文化的观点去解构阳新采茶戏,即将阳新采茶戏看作是在阳新乡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村民的生活、娱乐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能仅仅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观照。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笔者综合从传播学、社会学、人文地理学、政治学的角度出发,作出以下构想。

1.以阳新采茶戏传播的角度分析

戏曲的传播涉及到三个方面:施众(戏曲班社及从业者)、受众(戏曲观众)、传播机制(演剧体制)。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需要分析:

①阳新采茶戏的班社及从业者的构成,包括1949年之前、“戏改”时期、时期、改革开放之后等几个时期,班社及从业者的社会身份是否有变化、如何变化等问题;

②阳新采茶戏的观众群体的构成及变化;

③在阳新采茶戏班社及从业者经历了从民间到官方变化之后,对从业者和观众群体及群体思想的影响,在戏曲观众受到戏改、改革开放经济生活的冲击、文化思潮及现代多种媒体形式的冲击之后,从业者和观众群体做出的文化的选择;

④演剧体制的改变对阳新采茶戏演剧的影响,对于乡村文化的影响;

⑤阳新采茶戏演唱语音的改变显示出国家行政和民间艺术之间的博弈;

⑥在阳新采茶戏成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给予其演出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发生展的新机遇。

2.以行为理论的分析

①戏剧团体的生存状态对于阳新采茶戏传播的影响。

建国之前的班主制、建国以后逐步推进的“戏曲改革”、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本世纪的新农村建设、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性保护等文化政策影响着阳新采茶戏剧团的生存状态,即经历了民办、公办、公民混办、政府扶植等多种状态。生存状态的改变,不仅改变了从业者的构成,也改变了采茶戏的剧目以及演剧体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乡村的原有的文化娱乐结构和方式,必然也对阳新采茶戏的音乐发生了重要的影响,致使其改变。

②国家行政对于阳新采茶戏的影响。

自1949年始的在中央文艺精神的指导下,阳新采茶戏剧团作为政府的喉舌,在改变戏剧内容的同时也对采茶戏的音乐进行改革,这两种改变有力地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的文化娱乐,改变了阳新采茶戏作为纯粹的娱乐性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现在,但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活动的日益繁荣,影响力开始逐步减弱。本世纪伊始,政府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政策对阳新采茶戏有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国家行政如何通过阳新采茶戏发挥作用,地方文化监管部门的各项政策与在阳新采茶戏演剧中的引导、鼓励甚至强制的作用,对于戏曲作品的创新、发展的影响,对于具有本土性的新农村先进文化的影响。

③民办职业、非职业剧团、国有剧团三者之间在人员组成、管理体制、演剧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之异同,以及其对于乡村娱乐文化之影响等。

1949年之前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是阳新采茶戏发展和演剧的多元繁荣期,民办职业和非职业剧团的出现、演出机会的增多,剧目的传统化以及一些民办职业剧团的媚俗化等等,从表面上看是剧团适应乡村文化娱乐的需求而做出的自身调整,实质上这些变化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互动关系。

另一方面,在当前形势下,在鼓励民办职业和非职业剧团的同时,如何在乡村中建立具有传承、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功能的阳新采茶戏,既不过度涉入,又能适时指导提高民间剧团的演出质量。

四、结语

阳新采茶戏作为地方小戏,由其反映的乡村民众的观念和行为及其在乡村文化中的反应,阳新采茶戏对其所做的内适性调整和二者之间的互动,此应当为从乡村文化角度对阳新采茶戏进行研究的重点。

在研究中,还应当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实证主义为理论指导,采用多学科交叉渗透、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音乐学、戏剧学、人文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尤其需要重视深入实地考查采风,进行田野作业,收集历史文献和影音资料,获得第一手资料,结合、比较阳新地区和其他地区地方采茶戏与乡村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唯此,方能真正的研究阳新采茶戏与乡村文化之关系,从而真正了解、解析阳新采茶戏。

参考文献:

[1]辛秀、长溪著《大调曲子初探》,河南戏曲工作室,1983年4月,第16页。

[2]《阳新县志・文艺》,新华出版社,1993年。

[3]参考自省略/HTML/2006-11-

23/36974.HTM。2011年6月10日。黄石日报,2006年11月23日。

第8篇: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

关键词:茶叶;茶业;品种资源;树冠结构;病虫害预测

1 背景

茶业的发展与中国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茶业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历代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面貌。我们栽培茶树的目的是获得高产优质的茶叶,而茶树的品种资源的差异,树冠的构成状况,病虫害的预测与控制都与茶叶的高产优质密切相关。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的重要材料。筛选和培育优良的茶树品种, 是茶树育种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分析, 以其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茶树生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茶树树冠结构的构成状况,影响着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树龄茶树的树冠结构进行科学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如合理修剪,施肥以达到理想的树冠结构,有效地提高茶叶产量,增进茶叶品质,适应机械化作业,便于采摘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塑造丰产树冠。

控制茶树的病虫害,是获取茶叶高产优质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国茶树分布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提供了病害滋生的有利环境。已记载的我国茶树病害有130多种。茶树病害发生种类,因气候条件、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而有所不同。据估计,由于病害,茶叶产量每年要损失10%―15%,同时还严重影响茶叶质量。因此茶树病虫害防治历来是茶叶生产上的重要管理措施。茶叶病害的防治,往往因为诊断上的失误,使防治药剂选择不当或失去防治时效,造成病害发生严重。提供一种较准确且操作简单的茶树病害诊断方法,使茶树病害能通过简单的特征或病状,就可初步诊断出发生病害的种类,及早对所发生的病害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病害损失的有效方法。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但国内外对茶叶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茶叶理化审评方面,依然是使用传统的感观评测方法对茶叶进行评定,将计算机技术用于茶叶领域的为数不多。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茶叶的各种外形,内质作为各项指标,使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即可对茶叶品质进行分类与识别。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随着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茶叶为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科研和生产实践均已证明,要想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茶叶的高产和优质是关键因素,品种的好坏,树冠的构成状况,病害的预测与防治是关键环节。

2.1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目前收集和保存的茶树资源已达3300多份。但是, 我国对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 基本上仍停留在外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须海荣等对茶树资源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收集了我国主要产茶省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资源100多份材料的基础上, 并经统一管理和栽培, 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湖南农业大学唐和平,陈兴琰早在1995年就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三个方面进行测定,采用数学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形状差异和亲缘关系。2001,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罗军武教授等运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茶树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茶树品种资源的分类和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05年,罗军武教授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利用AFLP-银染分子标记技术, 对40个茶树品种(系) 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2.2 树冠结构的研究

在茶树树冠结构的研究方面,张颖彬等研究了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荼芽萌发时间有不同的影响。立体留养的茶树因留养时间长,在肥培管理条件满足茶树生长需求的情况下,其茶芽较平面留养树冠的更为肥壮。杨德庄总结了丰产区经验,得到茶树要丰产其树冠结构必须达到的目标,为丰产树冠结构的塑造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专家根据树冠结构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品种在规范化栽培条件下树冠结构的达标测定提供科学依据。2000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选用湖南省规范化栽培茶园1~18 年生的槠叶齐品种为材料, 以与产量、品质密切相关的14项树冠结构作为指标,根据它们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同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以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 对湖南8个地(市) 规范化栽培茶园1~18 年生两类型品种茶树树冠结构的15 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查, 并运用计算机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随树龄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各项树冠指标均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予以表达。研究结果还表明, 两茶树品种在1~6年生期间, 各项树冠指标增幅较大, 7~14年生期间树冠指标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大, 树冠结构比较稳定;14年生后, 一些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 如新梢密度、生产枝密度、百芽重、一芽三叶长度和单叶面积下降幅度加大。同时,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的变化来看, 茶树类型不同, 树冠结构动态变化存在着差异。

2.3 茶树病虫害研究

随着工业的发达,茶树病虫防治已由传统的农业措施防治过度到使用农药的化学措施防治,尹勇对茶树主要的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类防治方法。但这些都需要首先对茶树的病虫害进行早期的预测和诊断,进而才能在还没造成严重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治和控制。2003年,徐云等采用数值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先将茶叶上发生病害的种类,按照病害发生时具有的病症及特征进行分类、分组,将组中各个病害的病状特征分解为单独的特征性状,对每一个特征性状给予对诊病的意义的量化分值,做成各病害组的数值诊断表,再利用数学的方法,对各量化的分值进行比较,得到诊断结果,利用诊断病害的可信度表达诊断的准确性,当病害准确度达到60%以上的分值时,可以认为诊断准确,点击详细资料即可得到有关该病的相关资料,包括病原菌、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

2.4 茶叶品质鉴定与分类研究

在国内外,茶叶品质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成分比较复杂,茶叶的品质并不能通过某种成分的量化就能表达的,它是各种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近100多年来,各国在茶叶品质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感官审评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审评外形、开汤审评内质两个方面,分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评审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许多因子。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评价茶叶的特征和品质,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但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2004年,周亦斌等综述了国内外运用相关的仪器和技术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进行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外形和汤色评价,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和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文别提出了机器视觉系统,就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它是用计算机实现部分人类视觉的功能,把所测对象映射成数字图像,并模拟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图像和识别图像,进而对所摄图像进行分类或分级。计算机辅助品质检测可以使品质指标定量化和标准化,而且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精度优于人的视觉精度,对颜色和外形变化的反应也更灵敏。所以其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茶叶颜色和外形的评价。2006年,李姣等开发了茶叶鉴定专家系统,选择形状、色泽、纤维素、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这六个指标作为参数,将茶叶的理化分析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功能齐备、智能性强的茶叶鉴定专家系统。

3 结束语

目前关于茶树、茶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它们的生理生化方面,运用生物技术或数学方法进行研究,或者生物技术与数学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中虽然也有,但是很少。所以,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来对茶树、茶叶进行研究是当前很热门的一项技术。

参考文献

[1]罗军武,施兆鹏,沈程文,刘春林,龚志华,黄意欢.茶树品种资源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茶叶科学,2002,22(2):140-146.

[2]杨德庄.茶树丰产树冠的构成与塑造[J].福建农业,2003,(6):21.

[3]尹勇.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1998,(20).

[4]徐云,梅红,林莉,施晓群,周汇.茶树病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研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2):93-100.

[5]李姣,何东健,杜子鲁.茶叶鉴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福建茶业,2006,(2):18-20.

[6]须海荣,董尚胜,骆耀平,童启庆.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J].茶叶科学,1997,17(增刊):100-103.

[7]唐和平,陈兴琰.茶树品种资源氨基酸组成与亲缘关系的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5,21(2),126-129.

[8]黄建安,李家贤,黄意欢,罗军武,龚志华,刘仲华.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J]. 园艺学报,2006,33(2):317-322.

[9]张颖彬,梅鑫,徐懿,张奇华.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J].中国茶业,2005,(4):40..

[10]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茶树树冠结构变化的数学模型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6):463-466.

第9篇: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

近年来,随着“茶为国饮”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茶文化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已初具成效,但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问题,提出了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和途径,意在促进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开发

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人们就把茶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艺术的享受活动。在茶叶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茶文化。要了解与茶相关的一切,最好实地堪察一番。正如王勇先生在《游走茶乡》一书中所说,想要了解一种茶和一种茶的文化,人们必须得走进出产这种茶的那片土地,了解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经生活过的人们的世界。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包括茶叶科学技术、实践经验,它们推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和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包括茶叶的生产流通形式、生活消费地域、消费方式、茶政设施;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质文化在人们记忆中的反映,包括人们有关茶的知识、手法、礼俗、宗教、文化艺术等。茶文化是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研究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包括茶道、茶艺、茶的礼仪、茶的精神以及在各个阶层人民中表现出的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茶文化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旅游业中的一支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旅游产业群。茶文化旅游属于旅游产品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个分枝,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是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总之,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茶园参观,茶古迹浏览,茶叶鉴品,参与茶叶生产,观赏茶艺,茶药用功能听讲等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这种旅游形式集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养生主题旅游于一身,使茶、茶文化、旅游成为一个体系,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茶与茶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旅游的兴盛反过来带动茶文化的发展。当前,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旅游品质和弘扬茶文化的双赢策略之一。

2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茶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多样,涉及上百种产品及多个特色地区。它们都具有和其它旅游形式相同的特性,如休闲性,消费性,参与性,暂时性等。而与此同时,茶文化旅游还具有其它旅游类型所不同的特征。

2.1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茶树是一种经济作物,但同时又是一种可观赏植物;喝茶可以满足人的身体基本需求,又能给人带来精神的享受与升华。以茶为客体,不同的人为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具有不同的感受,其层次多样,内容多彩。游客在观看茶艺、茶道表演时,五官得到充分调动,看、听、闻、品———清香醇美的茶食带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智慧一并给游客带来细腻而多彩的美感。这种物质形式上的享受增添了旅游的乐趣,同时又有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容,因此,茶旅游又常常被称为心灵之旅,感悟之旅等。

2.2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茶的受众性十分广泛,自古就倍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茶是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日常饮品,解渴又提神;茶还常常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以茶为诗为文的作品不在少数。茶是王宫贵族待客的主要载体之一。茶具有普通大众都可以享受的群众性,又有文人贵族的高雅性,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

2.3观赏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我国的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观赏和体验的多重需求。百年的茶树、万倾的茶园、琳琅的茶窑、异彩纷呈又神秘的茶事活动都成了茶文化旅游中的人文资源。这些与茶相关的资源具有极为丰富的观赏性,同时又非常适宜观赏者参加到活动中去,与当地人民一起感受、感知茶的内在文化,精神得到升华。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休闲意愿的加强,茶文化体验旅游在国内消然升起。游客不但可以到当地的茶馆品茶,还可以观看当地特色的茶艺表演,参加当地人茶田的劳作。这种观赏与体验并重的特征吸引了许多爱茶人士的参与。

2.4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茶文化旅游以茶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为依托,将茶的生长环境,制作过程,人文资源等融为一个体系,茶文化旅游也就成了人文旅游与自然旅游相互参与渗透的产品。我国的茶园茶场为数甚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茶文化古迹、茶俗行为、茶歌茶舞等人文资源多,都可以被用以旅游开发。茶文化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多门科学,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领略到茶文化的人文魅力。

3茶文化旅游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一度成为旅游业的一枝独秀,迅速拉动了茶区地方经济的提升。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或典型或普遍的问题,如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各地方茶文化旅游相似甚至雷同、文化色彩不够深厚、自然生态环境在旅游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性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及应用的力度不够,大部分茶文化产品还仅仅是停留在鉴赏、保护、研究等基础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与市场接轨和融合。目前存在的一些茶文化旅游形式,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浏览、参观的层面,因为时间、费用等问题很难让游客静心领悟这一独特的文化,最终能真正达到让游客感到修知养性、享受精神层面感悟目的的还是少数。另外,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茶文化旅游中的导游绝大多数都是从其它旅游线路上直接承接了茶业旅游的导游任务,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更谈不上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一些茶艺师在给游客表演的茶艺茶道也只限于艺术本身,其茶业的文化背景很少被触及。

3.2茶文化旅游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任何一种旅游都应该以其丰富的内涵而吸引游客。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基础和核心。我国现存的茶文化资源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初步具备了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条件。但是游团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机制将游客从快节奏的工作中吸引到田园劳作、品鉴观赏、静心参茶等慢生活上来。更多的茶文化旅游只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茶文化精神形态和文化内涵。更有一些旅游团社打着茶文化的幌子吸引游客去指定地点买茶的行径。

3.3茶文化旅游中的原本茶文化遭到破坏

市场上的少数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没有对茶文化的宣传和利用起到促进作用,反而破坏了茶文化底蕴。如有的商家为了起到销售茶的目的,对茶文化的宣传只是商业利用,没有对茶叶本身真正的文化做认真研究,造成一原本茶品牌、茶文化大相径庭的效果,损害了参观者与旅游者的利益,更让原本茶品牌受损。还有地区为了吸引游客,故意打出吸引眼球的旅游主题,只是哗众取宠,没有达到让人们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效果。

3.4茶文化旅游破坏了原生态环境

随着市场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茶叶中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有些茶农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多卖茶叶,在缺乏发展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投资扩大再生产,使得本来可以持续利用的茶园茶田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在开发过程中,新的技术和节能技术应用不足。要保护茶叶的生态环境,又要发展茶文化旅游,低碳的旅游形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4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课题。各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努力使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能够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以促使我国茶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4.1多方开发,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特色建设

近几年来,国内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景点和特色地区。一些经营成功的旅游案例中的茶园、茶庄、茶田对茶原有的内涵保护和宣传做的都比较到位,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老茶庄在进行改造升级,以期达到文化与经济双赢,当地与游客双赢的效果。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该方式,借鉴成功案例,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对当地茶业旅游进行升级改造。

4.2深入开发茶文化旅游纪念品

在任何一种旅游形式中,吃、喝、购物都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各地方推出的茶文旅游中都含有茶宴这一特色项目。与茶相关的各种饮料、食品也越来越多样化,茶叶的衍生品如茶具、茶艺,正在成为游客越来越青睐的产品。而名茶更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应适时抓住游客的这一正常消费心态,开发更多样饰精美,又具质量上承的茶文化礼品,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

4.3与地域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我国产茶地区众多,如云南、浙江等已经普遍为人们所知。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与深度开发。如名茶的发源地、茶业建筑、茶礼仪等与当地的古建筑、特色民俗、宗教旅游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形式,这不仅在整体旅游开发上达到以一带多的经济市场效果,还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4.4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专门研究的文著还十分鲜见,较多的文章只是涉及表面探讨而缺少深层次的研究。事实上,茶文化可研究的课题非常多,研究者不但可以研究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可以与境外的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参照、对比,逐步就能得出符合我国特色茶文化旅游的形式来。例如,台湾和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新加玻、泰国更是将其视为重要的旅游经济来源。

4.5加强对茶文化旅游中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

我国多年前就出台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一书,这是从事茶艺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越来越多的茶业相关学校开始应用更多更专业的书籍来对学生进行培训。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素质以外,还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在旅游当中起到的媒介作用,他们将茶文化的内涵传递给游客,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游客信息接受的完美度。我国的福建、安徽等地都陆续开办了茶校教育,这为我国茶业人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裕光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参考文献

[1]余悦,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