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恩教育的总结范文

感恩教育的总结精选(九篇)

感恩教育的总结

第1篇:感恩教育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感恩教育;品德课堂教学渗透

在现行教育实践中,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较为普遍。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利用思想品德课不失时机地进行感恩教育;随时将感恩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注重结合校园生活中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非常重要。为进一步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使他们学会感恩,懂得珍惜,极大地提升广大学生的良好素养奠定了基础,从而开辟一条有特色、有创意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新路。

那什么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也可以理解为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产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让他们体会责任并增强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感的教育。那么,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怎样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利用课堂教学资源进行感恩教育渗透

1799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当代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往往只有自己,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对别人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针对目前小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的现状,笔者利用思想品德课在我校小学六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全班学生46人,父母曾给自己过生日的44人,占总人数的95.7%;知道父母生日的仅4人,占总人数的8.7%;曾经在学习上帮助过别的同学的7人,占总人数的15.2%;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的仅有25%;“母亲节”为妈妈准备礼物的占12%;妈妈为自己的生日准备礼物的有97%;经常会对长辈们付出的辛劳表示感谢的学生有14.02%;有时会表示感谢的学生有48.17%;在家多帮父母分忧、孝敬父母的占全班总人数的10.9%……由此可见,社会越来越进步,生活越来越美好,但孩子们自私自利、重索取轻付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他们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缺乏感激和回报,对需要帮助的人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当前小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我利用品德课不失时机地进行感恩教育。随时将感恩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如在教《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课时,我就设计了通过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老人过去及现在为家庭与社会作出的贡献。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老年人产生敬意,为理解老人的情感需求做铺垫,让学生情有所出,做到因了解而理解。又如通过“你说我猜”的游戏活动,猜老人的想法和心情,以引导学生能深入老人的内心世界,站在老人的角度,来理解老人的心思,用心去感受老人的情感需要。还有就是在进行教学知识拓展,说说寒假里最有趣,最快乐的一件事时这一环节时,同学们个个举起稚嫩的小手,有的说:“寒假中妈妈给我买了一支我最喜欢的枪。”有的说:“我去了塔岗跑马岭游玩。”还有的说:“我过了一把游戏瘾”……”学生说得兴奋,我听得认真,可是一个名叫张毅的学生说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他说:“我最快乐的事,是妈妈在我生病时,妈妈给我讲了好听的故事,陪我输液、和我玩耍,我感觉是我寒假中最难忘的事,也是最快乐的事,那是妈妈的爱,那是妈妈爱我的心,我要感谢妈妈,谢谢妈妈陪我度过了难熬的一段时间。”说完之后我心头一热,被眼前这个相貌普通的孩子的话感动了、震撼了。我的眼睛湿润了,多么懂事的孩子呀!的确在大多数孩子眼里,这不过是碗普通的馄饨罢了,而在陈飞的眼里却认为是妈妈的爱,他懂得妈妈的苦心,懂得感恩,多么难得呀!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让全班学生对张毅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热烈而持久;我及时对他进行了表扬,赞扬他懂得孝敬父母,懂得谢谢父母,懂得感恩。

二、结合校园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书上得来终觉浅,书上的感恩材料无论多么生动,可是和现实相比也会黯然失色。教师要借助学生产生的对事件感性认识加深学生的感恩行为体验和感恩心理体验,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对待恩的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最终形成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教师既可以对班上的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分析,也可以对自己本身的言行进行评价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这种评价一定要十分及时,否则不起作用,教师评价的效果就会极大地降低。所以,我更注重结合校园生活中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孩子们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发奋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以良好的行为习惯成果来回报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同时,我择机教育学生要学会感谢家长的批评教育:“是父母给予你生命,是父母的付出你才有幸福的今天、无忧无虑的童年……”学会感谢老师的批评教育,“因为老师使你一天天懂事起来,是老师给了你智慧,给了你知识……”;要学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帮妈妈拿一双鞋,一句问候“妈妈辛苦了,谢谢妈妈……”;感谢同学在你摔跤时扶你起来,在你画画时借笔给你,在下雨时递给你雨伞等;总之,要感谢的事有很多,在你受到帮助的同时,别忘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于是我抓住“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在班里开展了“爸爸妈妈的好孩子”、制作“赠送感谢卡”、“我为班里做好事”等活动,结果每个学生的表现比我预想得还要好。使课堂活跃、有趣、又有所获。

三、通过课外活动实施感恩教育。

第2篇:感恩教育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感恩;感戴;大学生;影响因素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跪乳,鸦反哺”“知恩图报”等明训,然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匮乏的例子频现报端。近年,许多伦理学者、教育工作者对感恩教育愈加重视。学者们对感恩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有不少学者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感恩现状进行过调查,但多数都局限于对现象的描述及原因的分析,而对实证数据的分析和探讨较少。一些研究者也进行了少量实证研究,但是整体教育实效仍欠佳。鉴于此,笔者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分析不同人口学变量被试的感恩意识现状,进而探讨感恩意识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更有效的感恩教育提供参考。

一、调查工具与对象

1.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该研究所采用的问卷是马云献编制、董霞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问卷修订版(RCSGQ)。问卷以 McCullough 等人关于感恩四层面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对国内大学生的访谈结果,拟定出 14 个预测项目,分为4个分量表:强度、频度、密度和广度。强度是指经历同样的正性事件后,个体体验到感激情感的强烈程度;频度是指同样时间范围内个体体验到感恩的次数;广度是指特定时间内使个体体验到感恩的生活事件的数量;密度是指当个体面对某次积极结果时会对多少人感到感谢。量表总分与各分量表的 alpha 系数在 0.595-0.854 之间,分半信度为 0.893,构想效度、内容效度达到了统计学要求,说明该量表的同质性良好,信效度均达到了测量学标准,可以作为正式施测的工具。另外,为了防止被试作假,加入了MMPI中测谎题2个,共16个项目。

另外,调查对象还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如性别、年级、系别、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家庭收入等。使用问卷收集到数据后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横向对比研究,将要采用独立样本的检验、方差分析等进行数据处理。

2.调查对象

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南大学各年级中随机整群抽样250人,剔除无效问卷,最后剩余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80%。其中男生84人,女生107人,不详9人;一年级126人,二年级31人,三年级30人,不详13人。

二、研究结果

1.不同生源大学生感恩问卷得分差异

首先,我们要关注不同生源的学生感恩意识差异。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得到以下结果:农村出生的大学生(106人,总均值55.71)略高于城市出生的大学生(77人,总均值53.96),但是这种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T值为1.790,显著程度p为0.075)。在频度分量表上农村大学生得分(均值11.15)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均值10.38),T值为2.207,显著程度p为0.029。说明农村大学生每天经历的感动更频繁,其他维度差异不显著。

2.父母职业对学生感恩问卷得分的影响

父亲职业的不同可能也影响孩子感恩意识的现状。为了验证此假设,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如下:父亲职业的差异在孩子感恩量表总均分、频度、广度上有显著差异。父亲不同职业总均分:工人(55人,均值53.91,标准差6.50)、农民(63人,均值57.56,标准差7.10)、知识分子(8人,均值57.00,标准差4.07)、干部(12人,均值54.00,标准差4.41),其他(20人,均值53.65,标准差6.43),总均分T值为2.887,显著程度p值为0.016。具体来看,其差异主要表现为:父亲为工人的孩子感恩总均分(55人,均值53.91,标准差6.50)、频度(均值10.43,标准差2.28)、广度(均值11.70,标准差2.22)极显著低于父亲为农民的孩子(显著程度p值

同样,母亲的职业不同也可能使孩子感恩问卷得分存在差异,使用同样方法,我们发现:因母亲职业的不同,总均分有显著差异。经过LSD均值多重比较我们发现,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母亲为工人的孩子问卷总分显著低于母亲为农民的孩子;这种差异还具体体现在频度、广度、强度分量表上;母亲为其他职业的孩子感恩总分显著低于农民母亲的孩子,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密度分量表上。

3.其他

经过数据分析后还发现:父母职业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系别和年级学生之间感恩问卷调查结果没有显著差异;住校生与非住校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文化程度家长的学生感恩量表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虽然家庭收入水平最低的学生感恩总均分最高,家庭收入在1000~2000元的学生感恩得分最低,但是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感恩问卷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论

在这部分我们主要讨论家庭因素,即父母职业、生活环境、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对感恩问卷得分的影响。上述研究表明,在这些因素中,只有父母职业对孩子感恩得分有显著影响。

父亲职业的差异导致孩子在感恩量表总均分、频度、广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看,其差异主要表现为:父亲为工人的孩子感恩总均分、频度、广度极显著低于父亲为农民的孩子,父亲为农民的孩子感恩频度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父亲的孩子;父亲为干部的孩子感恩广度得分显著低于父亲为农民的孩子。母亲职业不同对孩子感恩问卷得分的影响基本上与父亲类似。父母亲职业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从此结果可以看出,不同职业的父母可能因为生活环境的差异进而影响其对人性的看法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所调查样本生源地的工厂大多效益不佳。工人大部分生活压力很大,面临的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他们很多人对人性和社会可能产生负面情绪。这种情绪进而在家庭教育中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使孩子感恩意识淡薄。类似的还有干部家庭的孩子,这种家庭的孩子比农村孩子更加熟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人与人之间的功利性有较多的认识。他们的人性观比起农村父母的家庭更加实际、功利,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的友善情感明显减少了。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可能因为父母良好的知识修养、教育方式、看问题比较温和等原因而有较强的感恩意识。从这些结果也可以看出,家庭收入并不一定影响孩子的感恩意识。这也可以从下面家庭收入的研究结果中得到印证: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感恩问卷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可见,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显著制约感恩意识。农村出生的大学生总均分略高于城市出生的大学生,但是这种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频度分量表上农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说明农村大学生每天经历的感动更频繁。总之,父母的职业显著影响孩子的感恩意识,家庭收入、生源地均不是显著影响因素。

从这些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收入不同带来的家庭消费水平、父母文化水平、教育方式不同等对孩子的感恩意识均没有显著影响,说明目前孩子感恩意识的高低更多受父母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活疲于奔命,早出晚归,晚上见到孩子丝毫不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喜怒哀乐,只会说“今天考试第几名?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在这种严重忽视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和性格成长的教育模式下,出现只知道要钱攀比消费的孩子不足为奇。因此,父母应该警觉到感恩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树立感恩意识。

不同系别学生感恩问卷调查结果没有显著差异,住校生与非住校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感恩意识不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感恩量表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这部分我们没有看到学校中专业、年级等学校教育对感恩的影响,在大部分学校仍没有开设感恩教育课程,更不要说是必修课程,虽然前段时间有学者呼吁把感恩教育列为必修课,但好像也没有引起相关部门足够重视。当代的大学教育绝大部分以专业知识、就业率为准绳,人文方面的教育虽然比起中学有重视,但是仍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四、结语

本文的结论对今后开展感恩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父母职业影响孩子的感恩意识,说明父母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和看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开展一定形式的感恩教育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如果深层的制约因素还未挖掘和利用,感恩教育效果仍将不尽如人意。进行感恩教育不能靠泛泛的说教,应该遵照心理规律,先矫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偏差,强化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提高社会的公平和秩序,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丹.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感恩品质的干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2]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5).

第3篇:感恩教育的总结范文

一、高校感恩教育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恩的解释为: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中不能缺少感恩,如果人与人之前没有了感恩,人际关系就会出现危机。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更懂得珍惜周围的人,懂得享受生活,懂得快乐的真谛。

感恩教育是通过运用一些特定的教育方式,为受教育者营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并对其进行知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其目的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识,学会回报,最终表现为外在的感恩行为。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羊有跪乳之情,鸟有反哺之意。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育之恩,他人的关怀之恩,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回报的。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人应当懂得感恩,这也是其基本道德素质的一种体现。有社会学家曾指出,忘恩是人的天性,但感恩则是阳光雨露,没有它们,我们的世界将会暗淡无光,没有生机。而感恩意识的培养是离不开感恩教育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得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广大的教育者应当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感恩的意识和习惯,不断完善其个人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具备健全的道德品质。

二、我国民办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的主题,开展和谐的人才教育是我国十分迫切的需要。而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更应当具备最起码的道德修养,感恩教育应当结合我国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战略,把握其深刻内涵,将二者有机结合,创造和谐的教育机制。民办高校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感恩教育是否能有效开展,关系着这些学生的命运前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感恩教育有助于在校大学生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是一种真善美的行为。懂得感恩的人,更具有亲和力,讲道德,讲诚信,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获得了别人的尊重。知道感恩的人,在工作岗位上能尽职尽责,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赏识,从而得到锻炼,快速成长,提高了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2.感恩教育有助于增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感恩他人回报社会的意识

自1987年以来,随着教育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让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了资助并完成学业,但也有一点发人深省,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教育资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违约率问题一直阻碍着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实施。还有一些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公司资助其出国深造,但其中有些人出国学成后却违约不再继续回原单位工作,给单位造成损失。学生由于缺乏感恩意识,其社会责任感也会下降。这也说明了针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只有增强感恩意识,才能对家庭对社会负起责任,才能真正担当重任。

3.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感恩教育机制,感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和谐社会重要的道德基础。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与人之间却变得越来越冷淡,人际关系的冷漠阻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帮助人们懂得感恩,学会关爱,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大学生更应该学会感恩,懂得尊重他人,完善自身素质,提升文化修养,做一个和谐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民办高校感恩教育的原则及对策

1.民办高校感恩教育的原则

(1)实效性原则

当代大学生善于思考,对一些事物都能有独到的理解,但由于其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思维模式会存在偏激,导致有时是非不分等现象出现,甚至对现有的道德教育方法存在抵触情绪。因此,民办高校应当以实效性为原则,及时发现现有德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如果高校只是从大学生的角度进行单向教育,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必须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改进只注重形式缺乏失效的教育模式。

(2)多元化原则

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仅仅是学校,还包括家庭以及社会等,所以,感恩教育不能只依靠高校的力量,还必须有家庭、社会的多方面配合,才能将各方教育力量汇聚在一起,共同为大学生营造出感恩教育的良好环境,为其提供感恩意识以及感恩行为生长的土壤,使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就是要将感恩教育同学生在学校的其他教育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摆脱孤立独行的陈旧模式,使各方面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感恩教育必须就有持久性、联系性和系统性,否则会浪费很多的教育资源,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加强民办高校感恩教育的对策

(1)完善感恩教育体系

民办高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注重在各个环节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有必要设置感恩教育的课程,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要求,应当在横向上扩展感恩教育的学科内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应当时刻围绕德育这一首要任务,从而长期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将感恩教育充分落实,在确保感恩教育实施效果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开展感恩活动,培养感恩意识。

(2)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增强校园感恩文化

一个良好的高校感恩教育环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感恩意识,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高校教育环境,需要从教育环境的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首先,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校园应当整洁优美,校舍应当干净舒适。其次,现有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只是简单的管理和服从,师生之间很难有多的感情交流,这种师生关系不能帮助学生养成感恩的意识与习惯。所以高校教师应当重视感恩教育,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畅通积极的交流方式,并用自身行为来教育学生,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逐步培养起感恩的意识,并懂得去报恩施恩。再次,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实践活动可以更加直接地为学生提供融入生活的机会,在生活中培养感恩意识,落实感恩行为,同时也提高了合作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感恩的内涵,从而潜移默化的增强了感恩的意识。例如,上海市某民办高校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课堂讨论、角色体验以及亲情调查,带领学生深入农村、福利院等地方近距离体验,感恩教育效果显著。这些活动能帮助学生快速提升感恩意识,并转化为感恩行为。在活动同时,还应注重感恩价值的教育,增强其是非辨别能力。最后,感恩教育应当融入课堂,并且不拘泥与授课的形式。例如,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插入感恩为主题的章节,在课堂上放映感恩为题材的电影以及节目等,组织学生进行感恩主题辩论,邀请名人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举办感恩题材的征文比赛以及以感恩为主题的歌咏比赛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感恩的价值,从而自觉地知恩、施恩、报恩。

(3)明确感恩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当前民办高校感恩教育目标不明确,已成为感恩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学校的感恩教育开展虽然看起来有声有色,但有一些仅仅只是流于形式而已,表面是热热闹闹,学生也体会到了乐趣,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在其中得到引导和教育,感恩教育的内容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感恩教育的目标更不能很好的实现。感恩教育目标不明确,很容易导致教师和高校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不清。高校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将高校教育的总目标与感恩教育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制定规范的易于实施的目标计划,为感恩教育工作的进行提供指引,才能使感恩教育工作的作用发挥出来。

感恩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之一,感恩教育目标的确定需要结合学校的总体教育目标,将二者有机融合,并要综合考虑感恩教育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使得感恩教育目标不仅能很好地反应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又可以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真正将教育资源用到实处。具体而言,民办高校的感恩教育目标应当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要求,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意识以及感恩习惯,不断完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4)建立感恩考核机制,完善感恩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应当逐步建立学生感恩意识以及道德标准考核机制,并要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地掌握学生的道德状态,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依据。目前笔者所调查的几所上海市民办高校中大多都没有一个有效而明确的感恩考核评价制度,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感恩学习状态,使得感恩教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浪费了很多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所以,要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就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感恩考核机制,将感恩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将大学生的自律和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科学的教育管理,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习惯,把思想引导和利益调节以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5)将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感恩教育的综合效应

感恩教育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构建一个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网络势在必行。大学生感恩教育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家庭在感恩意识的培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应当用自身的感恩行为,不断对学生进行熏陶,使感恩的意识在学生心中逐渐发芽生根。例如,家长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相互恩爱,关爱弱者;在工作中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在与人交往时,懂得知恩图报;时刻保持健康的生活态度。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所以,在社会中我们应当通过媒体社团等机构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让学生即使在社会中也能接受到感恩教育。所以,只有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才能将各方力量汇聚于一点,使感恩教育效力最大化。

四、结论与展望

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人与人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将感恩教育引入高等教育体系,使之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个人综合宿舍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的上海市民办高校感恩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工作中探索感恩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开展切实有效的感恩教育课程与活动,让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养成感恩的意识与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之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桂香,顾红.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然诉求[J].中国成人教育,2010,(8):93-94.

[2]张小远,胡立先.感恩教育是和谐教育机制的重要基础[J].高等教育研究,2007,(6):12-20.

[3]刘克利.和谐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06-01(26).

[4]吴道兵,姜敏.浅谈当今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3).

[5]王雪梅.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6]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7]谢敬东.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6,(8).

[8]于杰,蒋平.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感恩意识形成探微[J].长沙大学学报,2006,(1).

[9]章明.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其管理对策[J].卓达学刊,2004.

第4篇:感恩教育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感恩教育;实践;方法;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72-02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重视感恩品质,随之,感恩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信誉等具有重要意义。”[1]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感恩教育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感恩教育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高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新旧价值观的碰撞,学校教育的偏颇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关爱等等原因,一些大学生养成了急功近利、追求享乐的习惯,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不少人不懂感恩、情感冷漠、自我意识膨胀,甚至出现浮躁、虚荣、无进取心、无同情心、无责任感等问题。甚至有些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漠然置之,对师长的教诲之恩麻木不仁,对社会的救助之恩毫无感觉。尤其是近几年来,在高校中发生了一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尖锐矛盾,甚至酿成悲剧。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与很多原因有关,但感恩意识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实让感恩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高校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职责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感恩意识是健全人格的体现

高校不只是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场所,高校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感恩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简单的懂得回报的问题,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感恩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和责任观,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感恩意识,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谢外界给予的一切,并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对人生充满希望,就会感到生活充满幸福,进而激发自身的责任意识,自立自尊意识,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

(三)感恩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感恩教育是一种“粘合剂”,它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心态和理念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来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2]

感恩教育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教育,感恩意识能够激发人们内心世界的仁爱之心,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斤斤计较。感恩是人生的加法,它让人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生命、认真生活、回馈社会。大学生懂得感恩,生活和学习中就会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怨恨,多一些真诚与热情,少一些虚伪和冷漠。让感恩教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必修课,必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精神和道德上的支撑。

二、实践在高校感恩教育中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日本的感恩教育就十分重视实践,它提倡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亲自到父母上班的单位体验生活。美国也倡导按照社会现实进行感恩意识的培育,反对与社会脱节的传统的感恩教育方式。

在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简单的说教和理论灌输,会使感恩教育苍白无力,难以收到良好效果。实践乃是高校感恩教育的必由之路,离开实践,感恩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要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具有感恩的品质,才能真正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高校感恩教育要以实践为载体,延伸感恩教育的触角,增强教育的主体性。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一)实践是感恩教育的基础

“因为道德现象与人的需要、情感紧密相连,真正的道德规范应是道德主体对之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如果仅仅以道德规范、原则的传授,以认知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而没有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参与其中的话,则此种道德教育注定是要失败的”[3]。而情感的培养是单纯的理论学习所达不到的,情感的培养要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实践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贴近生活的感恩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感受感恩的意义,体验施恩的乐趣,理解感恩教育的价值,为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打下情感基础。

(二)实践是感恩教育的目的

感恩教育不能止于理论灌输和引导,感恩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大学生仅仅掌握丰富的感恩知识和理论,而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施恩意识,学会将内心的感恩意识转化为施恩行动,并形成一种感恩的习惯和品质。在感恩教育过程中,应以大学生为主体,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感悟,通过自身的体验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的感恩情怀,将感恩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感恩情感转化为感恩行动,进而形成稳定的感恩品质和习惯,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三、高校感恩教育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打牢实践的理论基础

高校的感恩教育首先要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扩展与强化。大学生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格弱点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和自身负面经历的感恩心态。而感恩心态缺乏的关键原因在于不识恩,不识恩又如何能感恩?所以,在高校感恩教育中,让大学生学会识恩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步。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教育,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要让他们从心里真正的感悟到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多方面的恩惠,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只有大学生学会了识恩,才会有感恩的行动,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才有了基础。

(二)灵活实践的方式方法

在感恩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作为主体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恩教育才能更具有震撼力和持久性。而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流于形式、随便应付,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围绕感恩教育的目的,在实践中化抽象为具体,化说教为行动。一是课堂教学实践。大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很好地运用大学课堂,将课堂构建成为感恩实践教学模式,将能有效地提高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实效。在感恩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综合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育艺术,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巧设教学情境,形成焦点问题,及时点拨学生,形成感恩教育课堂实践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围绕感恩实际问题开展讨论、辩论、模拟表演、谈生活感悟、观看影片等,要创新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联系生活。二是家庭教育实践。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与当前家庭教育观念的偏颇有很大关系,感恩教育要保证效果,就离不开家庭的参与和配合。学校应密切与大学生家庭的联系,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增强家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明确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在家庭中建立感恩教育监督反馈机制。比如可以发放感恩活动家校联系卡等,形成家校联动,构建家校合作的感恩教育环境,让感恩教育全面渗透、不留真空,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随处都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感恩教育氛围。三是社会活动实践。除了学校和家庭以外,大学生还有很多机会可以接触社会,社会是个大课堂,有无形的感恩教育课程。高校的感恩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更加广泛深入地体会感恩的意义,升华对国家、对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可以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扶贫助困、担当义务交通协管员、义务帮助中小学生辅导作业、到敬老院搞志愿活动、设立爱心基金等等,通过感恩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把“小课堂”与“大课堂”联系起来,让大学生将感恩意识、感恩情感转化为感恩行动、感恩品质。

(三)做好实践的总结升华

感恩教育的目标是个体终身品质的培养,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看到短期效果,而要注重长远作用。在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之后,还要对实践加以总结升华,切实让大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领悟到感恩的真谛。领悟到感恩并非对某事、某人的感谢,这样的感恩很狭隘,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是做人所必需的品质和习惯。在现代社会,感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忠诚,对社会和人民的包容与奉献;对组织的信任和感激,对工作的勤奋和尽责;对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对家人的理解和眷念;对生命的敬仰和珍惜,对自然的亲近和呵护[4]。

(四)建立感恩考核评价体系

感恩教育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要想取得持续良好的效果,真正发挥感恩教育的作用,就要建立有效的感恩考核评价体系。只有坚持教育培养与考核评价的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大学生将自律与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感恩的内化与外化。在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中,可以将感恩素质纳入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感恩素质量化,加以考核。可以通过课堂及课外活动表现,个人日常的言行举止,家长、老师及同学的反映等各种渠道进行测评,并实行奖惩并重。可以把考核结果作为评选校园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各种贫困补助、奖学金以及入党考察等等的考核内容之一。科学有效的感恩考核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大学生感恩行动的落实,更好的保障感恩教育的效果。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肩负着社会的希望,而高校则承担着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任。“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高校的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一定可以一步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政治科学,2004(4).

[2]赵玉红,瞿鸿雁.感恩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第5篇:感恩教育的总结范文

有关幼儿园感恩节活动的总结范文一

本月我园开展了“感恩节”系列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了解感恩节的意义,学会感恩。并通过知识问答了解科学常识、政治常识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以开展自助餐的形式让幼儿从中学会感恩,讲规则,懂得谦让,讲卫生节约的好习惯。

在此活动中,各组长、各班级老师及全体后勤人员都能认真负责,使各班活动顺利开展。特别是让幼儿答谢身边每个人的活动,使幼儿了解到每天为他辛苦服务的、培养养育他们的,不仅仅是父母、爷爷奶奶,还有园内后勤阿姨、叔叔、保育老师、班级老师等。各班还通过不同形式让孩去体验和感受父母辛苦,以此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特别是小班孩子回家为父母擦鞋子,使父母非常感动。还有大班组艾迪

(1)班要求孩子帮父母洗碗,父母激动的拍下孩子洗碗的过程。(2)班的感恩主题手抄报,把为国家做贡献的每个岗位的人都画了下来。使孩子明白我们要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自助餐的活动中,老师为孩子精心布置教室,把桌子摆成圆形点起了蜡烛营造了温馨的气氛。每楼层大厅都摆了孩子们爱吃的餐点,孩子们开心极了。在老师们有序的组织下进行就餐。在此活动中,孩子们表现的非常出色,没有一个浪费的,并保持着地面、桌面、身上都是干净的。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使幼儿了解感恩节的意义还学会感恩,也懂得了守规则、互相谦让,养成良好节约的好习惯。

有关幼儿园感恩节活动的总结范文二

五六七八少儿之家中基礼域分园在20xx年11月xx号举办了室内的感恩节活动“感恩的心”,活动邀请了在园宝宝的家长,家长的积极参与可见对宝宝成长和教育的重视,也表现出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给我们很大的鼓舞。

优势总结:首先家长的参与使活动顺利进行,有个别家长说工作忙不想来参加活动,就劝说他来参加,(别的宝宝的爸爸妈妈都来,只有您没来,宝宝会有失落感,对宝宝不好,活动几个月才有一次,你最好孩子调一下时间来跟孩子进行一下亲子活动)

其次,园里老师积极准备了两天的时间,思路 ,方案,设计,道具,实施都是第一次,所以大家都很紧张这次的活动,调动各种资源做好这次活动

再次,以“感恩的心”为活动主题,幼儿亲手制作感恩卡,准备感恩水果并同家长进行亲子活动,营造出感恩节的氛围。幼儿在此次活动中充分体验了感恩,懂得感恩,增进亲子感情。

最后,通过本次活动也让家长重新认识我们的幼儿园,看到我们教育的正规和对幼儿的重视。增进家园联系,家园互动。

经验总结:1.主持词在网上下载的,有些太僵硬,其实幼儿园的活动太客套的话语不必那么多;另外主持的词准备的不够充分,有时候说不上,出现片刻的冷场。

2.颁奖时候应该让家长和宝宝一起领奖,活动中只有宝宝去领奖。活动前没把细节设计好。。。另外领奖时应配音乐

3.对年龄比较小的宝宝在活动之前有必要提醒家长,在活动中看护好宝宝,不要乱跑,以免在游戏中撞倒。

4.教师分工不明细,不能很好的掌控全场。

5.提前没有调好音响,出现短暂冷场,必须总结经验,没气氛活动效果就打折扣。

有关幼儿园感恩节活动的总结范文三

20xx年11月xx日幼儿园8个班级都进行了感恩节活动,婴大1班教室布置尤其有特色,教师在气球上画了很多画和感恩的话,将教室布置的很温馨。幼小1班活动比较精彩,家长反映看到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很感动。幼中1班和幼中2班感恩节活动伴随着《感恩的心》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将蛋糕端给自己的家长,并请家长先吃,几名幼儿还将蛋糕送给老师吃,让我们感到孩子长大了,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通过家长的反馈,很多家长都表示很欢迎幼儿园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我们在家长的支持下,也会努力办好每一次活动,在活动中与幼儿们一起成长。

活动的成功离不开教师们精心准备,但是活动中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对于如何感恩,为什么感恩孩子们还是不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活动中,活动的意义还是要先让教师和幼儿理解,使活动不仅在于形式上,而且要真正实现活动的意义。

看了有关幼儿园感恩节活动的总结的人还看

1.2016年幼儿园感恩节主题活动总结

2.2016幼儿园感恩节活动总结

3.最新幼儿园感恩节系列活动方案三篇

4.幼儿园中班感恩节活动总结

第6篇:感恩教育的总结范文

感恩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一

一、活动背景

如今的孩子,都是在父母亲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连他们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们习惯了索取,习惯了“说一不二”,即使父母亲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们自己的要求,而他们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面对这不是“个别现象”的现实,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不得不开始思考:今天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条件日新月异,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不懂事?为什么昔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助人为乐”却越来越难以在现在的孩子身上看到?

我想原因很多,但是有两个字却不得不提:感恩。现在的许多孩子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他人的帮助,甚至连一声“谢谢”也不会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提醒他们,引导他们,继而唤起那已被一层层习惯与世故压在灵魂最深处的善良本性与感恩之心。于是我们想到了借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传统节日“感恩节”的机会,开展“感恩,心灵之旅”的感恩教育活动。

二、活动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自己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情感,无论对待父母或者老师,或者朋友,快乐或者悲伤,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

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发现,学会珍惜,学会回报。(此部分打算用于告家长书中)

提高勤径教育知名度

校文化建设(感恩树、毕业班感恩教育)

三、活动名称

“感恩,心灵之旅”

四、活动对象

德昌县第一完全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及相关教职员工

五、活动时间

2017年11月27日星期四上午9:00-12:00

六、活动地点

德昌县第一完全小学内

备注:1、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如遇活动当天下雨,活动改为

2、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

七、活动构成

1、感恩,心灵之旅

2、黄丝带系感恩树

3、拍照、总结

八、活动流程

1、各班级教室内集合,分组(孩子在家长右手边),注意事项宣读讲解。

内容:为整个活动能够顺利完成,提出要求及准备

负责人:各班级组织者及协助者

2、感恩,心灵之旅

内容:家长与学生带上眼罩感受手中的彼此,解开家长眼罩跟着工作人员带孩子过障碍下楼梯,带上家长眼罩同时解开孩子眼罩,孩子跟着工作人员带家长过障碍到指定位置,家长与学生都带上眼罩放开彼此的手,五分钟内找到彼此,感受手中的那双手,摘下眼罩,手中的对方是否是刚刚那个黑暗中牵着自己手的人,找回自己的家长,彼此分享感受。

负责人:各班级组织者及协助者

3、黄丝带感恩寄语,签名

内容:“情系黄丝带,感恩溢校园”,延顺“黄丝带”宽容、理解、感恩、温暖等寓意。在“感恩的心”歌曲中,在黄丝带上写上我们的祝福!

负责人:各班级组织者及协助者

4、系黄丝带

内容:家长分组排队将黄丝带系于感恩树上,然后回归班级队伍负责人:各班级组织者及协助者

5、活动总结,领导讲话

内容:关于学校感恩文化建设,勤径教育感恩教育活动

6、分班感恩树下拍纪念照,然后回教室

7、门口横幅签字离校(作为勤径教育活动成果,活动完后全体勤径教育参与工作人员拉着横幅在感恩树下拍照留念)

九、活动物资

(勤径教育部分:横幅,白板笔,黄丝带预计400段。)

十、活动人员安排

主持人2广播人及协助广播人2

障碍物建设人员及障碍物管理人员(楼道4广场4)

各班级组织人1协助及记录人2

树下班级纪念照楼梯或者凳椅道具人员4摄像人2

(勤径教育必备人员主持人2,广播协助人1,障碍物建设楼道1、广场1,各班级协助人1人/班,摄像人1.其他4人。)

十一、工作总结

活动完当天下午14点公司内部开会总结

十二、活动策划组

时间问题和能否实行可以给学校一定的决定空间

感恩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二

一、前言

如今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亲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成长。我们接受了太多的爱,这些爱来自父母、老师、乃至社会。当80后步入本文来自小草社会,当90后踏入大学,这些从小没经历过多少风雨的孩子正经历着人生的重要转折。经久之后,我们慢慢学会理解、学会成长,同时也学会感恩。

二、活动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大家更深刻地体会“感恩”的意义,同时通过积极的方式,让大家更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坎坷。当你心存感恩,生活也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

三、活动时间:11月23日(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

四、活动地点:学校内。

五、活动前期准备

1.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收集有关感恩节的背景知识,相关故事,歌曲征集等。

2.购买“黄丝带”,用于征集“感恩箴言”。签名活动,感恩寄语征集。

3.校园环境布置:横幅、海报等。

4.干部开会分工,深入到各个班级,保证活动的影响力与完整性。

5、制定好活动计划,时间、地点、负责人落实到位。

六、活动口号:以”共怀感恩心,同是一家人”为口号,目的是抒发出大学生心中的感恩情怀。

七、活动过程

1、让学生在黄丝带上写上自己的感恩话语,绑在树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

2、在校园内举行大型签名活动,以记录同学们的感恩心情。

3、落实到实际,对自己想感恩的人说声:“谢谢”,或者以其他方式感谢他们。举行对老师的感恩活动。

4、活动同时播放《感恩的心》,以便唤起同学们的感恩之心。

八、活动意义

仿佛让我们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我们希望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都能够向你身边的人真诚的微笑。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不幸。感恩惜福,四个简简单单的字却可以为我们带去阳光与爱。让我们用感恩的心来构建和谐校园!

感恩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三

一、活动目的: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不知给予了他们多少的爱。然而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因此学校将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尽全力营造“感恩”文化,让孩子们在“知恩、感恩、报恩”的系列活动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

二、活动主题:“学会感恩,与爱同行”。

三、活动时间:XX年X月X日

四、活动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

1、学校大队部制订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2、举行“感恩”教育活动启动仪式。

3、积极营造“感恩文化”,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

(二)实施阶段

1、“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一次主题班会。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学会感恩、爱心永恒”主题,按照学生特点,组织关于亲情、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具体内容可自行安排。或讨论或演讲或讲述,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尤其是对父母、对亲人、对老师、对朋友的感激之情。提示:用比较大的美术字在黑板写上活动主题。

2、寻恩、感恩、报恩实践活动。

寻恩,要让学生每天学会观察,不断寻找身边人的恩德,用文字记录这些恩德,即是寻恩。感恩,是感受到恩德,感动于恩德,用心体味,用行动回报。报恩,报答恩情。用多种方式去报答身边人的恩情,可以是送去一句感谢的话语,可以是长期坚持为班级、为同学、为家人做一些事情等等,也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3、“献给母亲的爱”征文活动

活动目的

让我们凝聚对母亲点点滴滴的回忆,在这个充满阳光的五月里,在这个亲情融融的日子里,留下对母亲的祝福、对母亲的思念和深深的感激。把我们最真挚的情感,用最优美,最朴实的文字献给我们慈爱的母亲。通过此次活动使广大学生感恩母亲、知荣明耻、不断进取,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作品要求:

①体裁不限,围绕中心,可以是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诗歌和通讯报道等。

②作品必须是自我原创,不得抄袭、套改。

③字数在600字以内。

④参赛作品必须是电子文稿、信纸手写板,请注明作者姓名、班级。

⑤评选办法:学校组织教师评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及奖品。

(三)总结展示阶段

活动结束时,各班举行“学会感恩,与爱同行”教育活动总结表彰会,认真总结班级在感恩节中学生的表现以及发生的变化,对典型人和事要进行总结、表彰。

学校也将举行总结表彰活动,对班级好的做法,对在此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要进行大会交流和表彰,并向家长发送喜报。

看了感恩节活动策划书的人还看

1.大学感恩节活动策划

2.感恩活动策划书范文

3.感恩节活动策划书3篇

4.感恩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6篇

5.2017感恩节主题活动方案

第7篇:感恩教育的总结范文

在“感恩教育活动月”总结暨“珍爱生命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王区长、王局长、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感恩教育活动月”总结暨“珍爱生命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我代表学校对在百忙中莅临大会的王区长、教育局王局长、丁书记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在“感恩教育” 征文中获奖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在“感恩教育活动月”中辛勤工作的老师和同学们致以诚挚的问候------你们辛苦了。为期一个月的“感恩教育活动月”已落下帷幕,在活动月中,学校进行了启动签字仪式,感恩教育图片展,收到了“感恩教育”征文近300篇,评出获奖作文60篇,参加区教育局等单位举办的“动感地带杯”青少年书信征文大赛,共选交作品65件,向地震灾区献爱心捐款等。与此同时,各学部高度重视这项活动,进行了扎实有效的系列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幼教部针对学部和幼儿的特点,进行了以“知恩、感恩、报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感恩”的种子。小学部开展了我给父母照张合影、感恩教育征文、学唱《感恩的心》、感恩老师主题班会等活动。初中部全面启动“学会感恩,与爱同行”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收集温馨照片、算算亲情帐,完成三项感恩作业, 举办了班级"二十四孝"故事会,观看一部爱国影片等。高中部组织开展了“算笔亲情账 ,感知父母恩”,感恩故事会,感恩作业等活动。国际部针对学部特点进行了中外感恩教育交流,开展了以“感恩父母从现在做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以上教育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了父母和老师的辛苦和不易,体会到了学会感恩的意义之所在,使同学们的感恩意识得以升华,感恩行为得到强化。感恩教育月虽然结束,但感恩是一个社会永恒的主题。博山又是中国孝文化的故乡,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时时有感恩之意,处处有感恩之举。 老师们、同学们:人的一生应是快乐的一生、幸福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有意义的一生……然而,这一切一切的前提是要拥有“生命”。 只有拥有生命、珍爱生命,才能使人生道路上的一切可能变为现实。我们记得,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目前已夺去了近7万人的生命,他们的美好理想已无法实现,我们只有默默地为他们祈祷,愿他们一路走好,同时,也促使我们倍加珍惜生命和健康。今天,我们将要启动“珍爱生命教育”活动,希望全校师生行动起来,珍爱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用真心和实际行动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希望同学们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它连着你的亲朋和社会,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用积极向上的高昂情绪和心态呈现于世人面前,争当阳光少年。要有环保意识,爱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拥有的蓝天和地球。希望同学们懂得生命的价值,我们提倡的是为国、为民、为中华民族大业的献身精神。无谓的丧失生命是人生的不幸,是家庭和社会的悲剧。希望同学们学会一些保护生命的常识和方法,遇事临危不惧,机警行事。如:如何预防艾滋病、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重大疾病,如何预防地震、交通事故、触电、溺水等意外伤害。我们要远离和烟酒,保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的资本。今年5月31日是第21个“世界无烟日”,全国青联启动了《中国青少年远离烟草行动》,向全国青少年发出倡议:拒绝第一烟。中国每年死于直接吸烟和被动吸烟的人数高达110万人,是汶川大地震遇难人数的十多倍,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警醒的。希望同学们践行生命的真正意义。从平凡的小事做起,为他人集体着想生命才有意义;遵守纪律、文明礼让生命才有意义!(编辑:杰作)

第8篇:感恩教育的总结范文

历史作为一门重点学科,对于构建学生知识体系、通晓古今事例、拓展视野、提升个人道德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历史人物与事件,明确人物的能力与精神、事件的起因与意义,以史为鉴,发扬优点、避免已有问题。还可使学生领会爱国精神与正义感,进而做到不忘国耻并发愤图强。但事实证明,我国当前的历史教学仍然被局限于传统老套的教学模式之中,多为教师单向输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且对知识的学习多为完成考试任务,并为做到系统、深入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很难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会使历史教学的初衷得不到落实,其中的感恩教育渗透自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历史课堂教学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在进行历史课堂中的感恩教育之前,需明确其重要性。感恩教育可使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懂得为何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事实上,感恩教育正是针对当前的“冷漠”社会而提出的。例如:关于“到底应不应该扶老人”的话题便充分揭露了当前社会的冷漠,现如今多数人对于周遭发生的事情均采取冷漠态度,这不仅不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还会严重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在使学生知晓关于我国近代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同时,还需要适当的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令其思想指导行为,少年强则中国强,进而推动我国稳固、和谐、统一发展。故而,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教师需要正视感恩教育在历史课程中渗透的重要性,从而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主观能动性为教育目标,由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两种途径

根据上文叙述了解可知,感恩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社会安定、和谐发展也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并通过总结相关研究学者所记载的文献资料,来提出两种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对策及建议,从而为相关从业者提供的参考方案,进而为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综合素质水平与促进民族和谐统一发展贡献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将历史教材与情境教育进行有效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当前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历史情境,令学生参与其中。支持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想象力,针对具体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组织学生畅谈感想,面临同一事件之时,哪些需要避免、哪些值得借鉴等等。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情景中生成正确的判断与认识,并在人文情感的触动下,令学生的感恩意识于无形中得到有效培养。需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以免其认识出现偏差。

(二)经由历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感恩意识

教师可通过历史事件来对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行正确培养,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拥有并传递正想能量。众所周知,历史便是铁一般的事实,所以其具有极其强大的教育意义。可结合真实的历史教训来授课,如历史中的日本侵华战争,这样的历史事件可教育学生正视历史,总结经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其爱国精神,领略到民族团结一心的重要性,感恩于历史前辈们为国家与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为回报先烈,应努力学习,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以此为鉴,绝不让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等等。

四、结语

第9篇:感恩教育的总结范文

【关 键 词】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德育是五育之首,而感恩教育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目前我国小学生的一些行为让人担忧。情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在中国孩子身上表现突出:不懂得父母家人的辛苦,想要什么马上就要得到;浪费食物、乱扔垃圾,缺乏规范意识。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学校方面的,也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和感恩行为的发展,最终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

一、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感恩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得到恩惠、使人愉快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感恩解释为: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牛津字典》对感恩的解释为: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于他人。有学者认为,“感恩”是个体感知到外界给予自身的恩惠,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情绪体验。

关于感恩教育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学者陶志琼的观点: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与感恩、报恩和施恩有关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以德报德的教育。

小学生感恩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对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感恩人文教育。王律言认为,小学生感恩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条件,开展合适的活动,让小学生与父母、教师、同伴、集体、社会以及大自然等充分接触,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来自父母、教师、同伴、集体、社会的恩情和来自大自然的恩泽,并自觉将内在体验转化为感恩行为,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逐步帮助学生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学生自觉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一个教育过程。

综上所述,感恩是个体感知到周围的人和事物给自己带来的方便和恩惠,并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意欲回馈的一种心理活动。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是每个人都应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在本研究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感恩能力、感恩行为的教育,培养小学生对父母、老师、同学、集体、社会以及自然的感恩情怀,并将感恩付诸实践的教育活动过程。

二、当前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问题

研读相关文献之后发现,目前小学生感恩教育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学校感恩教育低效,小学生感恩意识与感恩行为之间存在差距。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重智轻德的现状有所改变,但学校感恩教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小学生感恩意识不强,感恩能力不高。

(一)学校感恩教育低效

有学者将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低效性总结为以下几方面: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团队,班主任承担了较多的责任,其他任课老师尤其是德育老师承担的责任较少,并且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感恩品质的意识不强;小学进行感恩教育的形式多为“念课本”,其次是讲故事和由学生查资料发言,学校的感恩实践活动少,形式单一。

感恩教育的常规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写感想、表决心、立壮志,每逢节假日会组织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感恩老师的相关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价值观念付诸实践。但是一些感恩行动有些变味,教师节成了“教师劫”,家长认为不给教师送礼,教师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不同的对待。因此,有些家长尽管心里有意见,但不敢表达出来,敢怒而不敢言。学校组织的“感恩”活动虽然不在少数,但一些活动流于形式,热起来的时候很热,一旦冷下去了就很难再热起来,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值得思考。

(二)小学生感恩行为与感恩意识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从付荣、王律言、杜丛颖、万娟等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学生都有感恩意识,对父母的付出、老师的关照、同伴的帮助从内心是认同的,但在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父母表现还不尽如人意。小学生感恩父母、教师的行为有:父母心情不好时会安慰父母,帮父母干家务活;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送礼物给教师表达祝福;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小礼物表示友好。小学生对自己得到的恩惠也有一定认知和体验,也有回报的愿望。但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感恩行为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往往在学校设定的活动中会表现出感恩行为,但感恩的自觉性不够,不能把感恩举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责任感。

(三)小学生感恩教育学校层面的问题梳理

学校是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目前学校的感恩教育在实践层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教育体制的顽疾和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导致一些教育者片面理解学校教育的使命,致使学校重智轻德,忽视了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其次,不少教师的感恩教育意识不强,在平时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承担的责任较多,其他任课教师承担责任较少。

第三,道德教育教材逻辑体系不完整,感恩教育内容不系统,感恩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第四,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品德培养更多通过课程来实现,只要学生记住了相关知识,考试得了高分,似乎就认为达到了教育目标,对感恩教育的实效没有更多的关注。

第五,感恩教育所辐射的层面过于单一,只是在学校有所体现,但学校的感恩教育很多时候又流于形式,不少人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搞各种各样的活动,没有将感恩教育活动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作为青少年德育启蒙之初的家庭,没有把感恩教育落实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

第六,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少感恩教育的氛围营造和潜移默化的熏陶。

第七,感恩评价机制缺乏。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建立一个恰当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而且本身这种评价机制的建立也是目前一个很大的难题,很难确定一个具体的参照标准。

三、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感恩行动与感恩意识之间有差距,学校所进行的感恩教育工作低效的原因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小学生自身。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科学的道德价值规范体系,个人私欲、动机、本能肆意膨胀,社会极端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行为无形中影响到了感恩教育的实施;同时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报道也起到了负面效应:善良、同情他人会让自己惹上麻烦,帮助别人有可能换来无尽的麻烦和误解,这些现象对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造成了极大冲击。李晓平认为,不良社会风气导致小学生感恩品质缺失。万娟认为,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念正在经受着与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碰撞的考验,这对外界刺激缺乏足够辨别经验的孩子来说,足以让他们形成另类的道德判断标准;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也日益成为显著的不良社会因素;感恩教育缺乏榜样的树立与宣传。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杜丛颖认为,导致学校感恩教育低效的原因有:学校层面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团队,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理解有偏差,教师缺乏感恩教育的有关知识;学校中感恩实践活动较少,对校园文化环境的教育作用重视不足;缺乏系统的感恩教育体系。万娟认为,传统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付荣认为,小学对感恩教育的忽视,教师感恩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孝文化下的感恩教育资源缺乏开发和整合,感恩教育的方法不重实效等。

(三)家庭层面的原因

有学者提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过分呵护与溺爱,错误的人才培养观念,即过分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感恩品质的培养;家校合作不足。王律言分析到:首先,家长偏重孩子智育的发展;其次,现代家庭中“4+2+1”的结构已成为普遍模式,这种家庭结构导致家庭成为一个没有“儿童世界”的家庭。再次,由于生活条件日益优越,以及家庭结构简单导致孩子受到的关爱比较集中,从而使孩子只知道享受,不懂得奉献和付出。付荣认为,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结构消解了孩子的感恩情怀,家长偏重学习成绩的期望误导了孩子的感恩方式。李晓平认为,很多父母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分数至上的层面,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视。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同时也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目标统一,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四)小学生自身道德发展水平的局限

小学生对感恩知识的理解从比较肤浅、表面发展到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对感恩品质的评价,从只注意行为的结果发展到能综合考虑动机和结果的统一。对感恩原则的掌握从受外部情境因素的制约逐步发展到受内部道德原则和信念的制约。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这个过程发生在八九岁以后,发展到自律阶段的儿童已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而开始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其主体性日趋显现。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成功父母为攀比的参照体系,导致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由于道德是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一个过程,小学生由于自身道德发展的局限性,缺少对事物全面深刻的判断,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出错误的决定。

四、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

将付荣、王养娟、汪依桃、李少平、程娟等人关于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会环境层面。

(一)学校应重视感恩教育

李晓平提出,学校教育应正确定位:重视人格培养和习惯养成,将感恩教育活动常态化,并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学校应开发系统的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分年龄、分学段,定期给学生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利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相关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其感恩行为和感恩能力。

(二)教师应提高感恩教育意识,做好榜样示范

李小平说:“教师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以身作则。”付荣提出:“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为学生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有效开发并整合孝文化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挖掘课程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开展丰富的以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地球、感恩生命等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

(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渗透模式主要表现在通过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活动、集体活动和学校生活进行感恩意识的渗透;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

除此之外,汪依桃还提出三种感恩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辨析式教育模式和实践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中的感恩情境包括说明情境和体验情境;辨析式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交往中运用辩论、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澄清错误的感恩认识,抵制消极的感恩现象,在自我否定和自我升华中形成正确、合理的感恩意识。实践教育模式,是指应将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培养社会群体的感恩情怀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苑玉华、祝琼提出,捕捉时机,实施感恩教育:在情感朗读中体验,在思维训练中深化,并付诸实际行动。

(四)创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常少玲提出,营造和谐的校园风气,增强小学生的感恩情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丰富感恩教育资源,完善感恩教育内容,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手段,课外活动是小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王养娟提出,应创设感恩氛围,唤起学生感恩之心,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会感恩:开展感恩启蒙教育活动,举办感恩互动庆典活动,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

感恩教育活动形式主要有:利用升旗仪式、广播、橱窗、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感恩;在班级开展各种形式的具有感恩教育性质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写感恩日记做起,教会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感恩。

因此,针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策略,学者以及一线教师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校层面,提出许多具体可行的策略。比如,学校重视营造感恩氛围,教师重视加强感恩教育意识,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将儿童比喻为大理石,他说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这六位雕塑家就是:家庭、学校、儿童所在集体、儿童本人、书籍以及偶然因素。当然,对儿童的感恩教育,学校是主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是唯一的雕塑家。家长、社会同样是很重要的塑造儿童的雕塑家。只有学校、家长、社会这些因素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给学校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的同时,对家庭和社会环境也应该集中更多的注意力。

(五)家庭是伴随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首先,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相互尊重体谅的关系;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是民主的,而不是过分宠爱或者暴力的,给孩子爱的同时也教会孩子去爱别人;再次,家长应抽时间陪孩子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培养感恩自然的情感;最后,家长发挥榜样的作用,言传不如身教,应用自己的实际行为教会孩子如何去感恩。

(六)社会应形成对感恩行为的保护和支持系统

社会环境的各方面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成长。在相关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出于好心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而被其家人告上法庭的案例,这样的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家长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去帮助别人,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因此,社会应加强对感恩行为的保护和支持,使好的行为能得到好的结果。首先,应充分挖掘、开发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组织专家学者开发感恩教育资源,形成系统的感恩教育内(下转52页)(上接76页)容体系。其次,充分发挥媒体网络的传播效应,加强对正面、积极的感恩事例的宣传,让小学生多看感恩故事,多听感恩报道,把感恩作为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和谦卑的人生态度,当作幸福的情感体验和一种能使自己努力上进的动力源泉。

总之,感恩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诉求,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和良好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应该齐心协力,做感恩教育的有心人,让感恩教育走入校园,融入生活,走进社会,这样感恩的氛围才会更加浓厚,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友好。

参考文献:

[1]常少玲.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4,7.

[2]程娟.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7.

[3]戴小媛,侯永新,梁媛.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2.

[4]杜丛颖.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5.

[5]付荣.学会感恩――孝文化影响下我国中小学生感恩教育问题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6.

[6]李晓平.从小学生感恩行为现状中投射出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9.

[7]李云喜.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J].学园,2014,6.

[8]毛燕.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6.

[9]彭丽君,王德兴.浅析当代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7.

[10]秦忠利.也谈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1.

[11]热依拉・依布拉音.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青春岁月,2012,12.

[12]田琼瑶.刍议小学生的感恩教育[J].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2010,7.

[13]万娟.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培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3.

[14]王连福.小学生道德课程校本教材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5.

[15]王律言.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3.

[16]王养娟.小学生感恩教育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3.

相关热门标签